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国人的文化论争

国人的文化论争

2016-08-16 13:55:17 编辑:chenghuijun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中华五千年文明给我们沉淀下的是否不只是刚健有为积极思想,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 chinazhaokao com 分享的国人的文化论争,希望能 ...

  中华五千年文明给我们沉淀下的是否不只是“刚健有为”积极思想,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 分享的国人的文化论争,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国人的文化论争(一)

  大二上期的读书会是读张岱年先生的《中国文化论争》,这确实是本好书,让我受益颇多。我花了不少时间才把这本书大致读完,不得不说它包含之广,概括之细,足见作者对中国文化了解之全,研究之深。另一方面,这本书的叙述很清晰易懂,列举了古今许多学者关于文化的观点,并逐一分析其得失,让我在了解大家们对文化的观点的同时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书首先写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再对比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在具体介绍中国文化的体系、发展、核心与成就,又从另一方面写到中国文化的弊病,从而引出历史上的文化论争(主要是16世纪以来的),最后总结出我们今天应有的文化主张——综合创造论,行文一气呵成,条理清晰,衔接得当,引人入胜。书中还多次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来分析,非常具有科学性。

  本书开篇就开门见山地为我们分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张岱年先生以《周易大传》为源总结出以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及天人协调为主要要素的中国文化基本思想体系,而其中的总纲就是“刚健有为”的思想。《周易大传》里面有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表达了中华民族奋斗拼搏、积极向上的精神,而“厚德载物”则要求君子有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张岱年先生把其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很有道理的,纵观历史,中华民族虽然在近代多经波折,但是总体上不屈不挠地与阻碍其发展的东西做斗争,积极地获得发展,这不得不说“刚健有为”思想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影响之大。

  但是联系到我以前读过的柏杨先生写的《丑陋的中国人》时我却有些疑惑。《丑陋的中国人》这本书里提及比较多的是中国人的内斗,虚伪,自私,浮躁,不团结,以及没有规则,缺乏诚信。柏杨先生把中国文化讽刺为一个大酱缸:“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像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地流下去,但因为时间久了,长江大河里的许多污秽肮脏的东西,像死鱼、死猫、死耗子,开始沉淀,使这个水不能流动,变成一潭死水,愈沉愈多,愈久愈腐,就成了一个酱缸,一个污泥坑,发酸发臭。”我认为这个说法有点过激,否定了中国文化中精华的部分,只说其糟粕,但是这个问题也值得我们正视。中华五千年文明给我们沉淀下的是否不只是“刚健有为”积极思想,而也还是遗留了诸如虚伪的“劣根性”?二者是不是不断斗争的相互关系?二者又对中国人的性格和历史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当今社会二者又怎样影响我国的国民素质?……这些问题还有待于思考。

  张岱年先生在《中国文化论争》一书中也讲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严重缺陷、消极因素和不良影响,不过比之柏杨先生,张岱年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持乐观的态度,认为中国文化虽有消极的部分,但是是能够纠正的。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两个最大的缺点,一个是缺乏实证科学,一个是缺乏民主传统。讲到原因时,张先生认为主要是封建的专制导致文化的专制,从而导致这两大缺点。而提到那些坏的习性时,张先生认为不能称之为“劣根性”,而应叫“国民积性”,因为这是在以农业为基础的封建社会中形成的不良习惯、陈规陋习;俗文化中的迷信成分和庸俗心理也是封建的产物。我不太认同这一观点,当今社会早已破除封建的桎梏,但是不断出现诚信缺失、人情冷漠等问题,类似无人敢扶跌倒老人、“小悦悦事件”的悲剧发生,这些又是什么导致的呢?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乏教人诚信、关爱他人的精神,为什么到今天还有这样的事件发生?中国传统文化是怎样对我们的历史和今天产生影响的呢?这影响有多大呢?传统文化有糟粕也有精华,重要的是我们应当如何去利用,如何去传承,这对我们未来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书的最后,张岱年先生提出辩证的综合创造论才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坦途。“综合创造论是指:抛弃中西对立、体用二原的僵化思维模式,排除盲目的华夏中心论与欧洲中心论的干扰,在马克思普遍真理的指导下和社会主义原则的基础上,以开放的胸肌、兼容的态度,对古今中外的文化系统的组成要素和结构和形式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审慎的筛选,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发扬民族的主体意识,经过辩证的综合,创造出一种既有民族特色,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文化。”我认为这一观点很好,在兼收并蓄古今中外之长的同时,按照具体国情进行创新,这样才能正在地适合文化的延续与发展,也正是我们为了文化发展的目标。

  看了这本书才发现自己的积累真的还很不够,从我有限的知识里还不能窥得文化的真谛,这篇感想还有很多疑问有待解决,也有观点不太妥当,希望能在读书会和同学们的交流中得到启发,以后也要多看书积累,希望以后的我再看自己这篇文章时能够有更进步的想法。

  国人的文化论争(二)

  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是文化史中的重要范畴,是文化延续、发展中互为因果的两个重要方面。文化冲突通过言论所表现出的不同思想观点的冲突就是文化论争。《中国现代文化论争》围绕近代以来在中国发生的白话文与文言文、新文学与旧文学、反孔与尊孔、基督教存废、东方化与西方化、科学与玄学、本位文化与全盘西化、中医与西医等八个方面的论争,利用丰富的史料系统论述了文化论争的内容及其结果,探讨其中不同观点的背景、动机,并进行了公允的评价,客观展现了中国现代文化曲折发展的基本线索。《中国现代文化论争》的作者是焦润明。

  国人的文化论争(三)

  1)属于工程范式和技艺模式,包括,机械、声学、磁学、光学和化学等,以及纺织、水利、冶炼、陶瓷、印染、酿造、农牧、医药、乐器、筹算和天文等观测、实践技术和工具等,以及美术、工艺和戏曲等。

  在文化上为“儒释道”分立,在体制上为私塾学堂、科举制和作坊集镇的分离。

  2)属于科学范式和工业模式,以立陶宛、西班牙 - 南部阿拉伯到意大利的3角区域的欧洲 - 查理曼和中欧区域。

  元朝,蒙古汗国进入古罗斯、波斯和到达伏尔加河、波斯湾和地中海,意大利北部的丝绸之路南 - 地中海北 - 黑海交叉点开启文艺复兴,明朝,从郑和下西洋到哥伦布大航海,查理曼欧洲文明,经历3次思想运动,在以色列-希腊和印度-中国,以及阿拉伯等东西方文明的基础上,形成“政教商”分离体制,建立物理学、社会学和生物学的科学范式。

  钱学森之问 - 1)教育培养创造开拓型人才;2)创新驱动型发展体制。

  其中:

  1)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的逆知识和反科学运动,导致人才培养断层和反对知识化的社会意识,不仅,在传统文化和历史教育、人文精神遭受摧毁,而且,忽视了知识传播和技术扩散的源头是创造、发明。

  2)不足够重视前沿科学和高端技术是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造成对创造型人才、创新型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而将基金、投资偏斜于权威型人才、品牌型企业,忽视了科学的发展和产业的代谢 - 造林需要苗木。


国人的文化论争相关热词搜索:国人 文化

1、篇一:韩国人为什么叫棒子我记得我也百度过,呵呵。说是在日本入侵东北时,由於人手不够,就从已经征服了的韩国调来了大量的韩国人来管理中 为什么叫韩国人棒子(2015-12-14)

2、篇一:为什么称韩国人为棒子?清末开始,觊觎东北的日本人开始向东北进行大规模渗透和殖民,在9.18东北沦陷后更是达到高峰。而要进行殖民最 为什么称韩国人为棒子(2015-12-14)

3、篇一:去美国打工收入怎么样想去美国打工赚钱,有什么方法可以去美国打工美国是经济活跃的地方,有点头脑的开店或做些买卖,那么赚大钱的几率 美国打工怎么样(2015-12-15)

4、篇一:韩国为什么叫棒子啊???RT这个词并不见于古代史籍,而是起源于近代。生活在东北的、上岁数的老人们都知道这个词的真正起源! 清末 韩国人为什么叫棒子(2015-12-15)

5、篇一:韩国有什么别称韩国的历史一共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史前时代古朝鲜( B C 2333~B C 108)三国时代(B C 57 - A D 676)统一新罗 韩国又叫什么(2015-12-15)

6、从古至今的爱国名人篇一《古今名人爱国诗句》 从古至今的爱国名人(2015-12-21)

7、自信使人……篇一《自信使人进步》 自信使人……(2015-12-22)

8、我是师范生手抄报内容篇一《校园生活手抄报》 我是师范生手抄报内容(2015-12-22)

9、为嘛叫韩国棒子篇一《为什么叫韩国人高丽棒子呢》 为嘛叫韩国棒子(2015-12-24)

10、自信片段篇一《励志文章片段》 2 勤 自信片段(2015-12-26)

11、2016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篇一《2016年高考作文素材:2015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及事迹》 2016感动中国人物事迹(2015-12-26)

12、爱国朗诵词篇一《爱国诗歌朗诵词》 爱 爱国朗诵词(2015-12-27)

13、未来性观念篇一《颠覆你的八个未来观念》 未来性观念(2015-12-30)

14、代表人民把有关人们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篇一《形势与政策作业》 代表人民把有关人们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问题(2015-12-31)

15、看2016感动中国人物有感篇一《201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看2016感动中国人物有感(2016-01-02)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国人的文化论争”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国人的文化论争"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56509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