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于丹心灵之道

于丹心灵之道

2016-10-01 11:28:54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于丹心灵之道(共7篇)心灵之道心灵之道话外音: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一些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如果你放大这个缺憾和不如意,那你将永远生活在阴影之中。也许我们无力改变生活中的缺憾,也许我们无法避免人生中的苦难,但是于丹教授认为,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你用不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你就会拥有...

心灵之道
于丹心灵之道 第一篇

心灵之道

话外音: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一些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如果你放大这个缺憾和不如意,那你将永远生活在阴影之中。也许我们无力改变生活中的缺憾,也许我们无法避免人生中的苦难,但是于丹教授认为,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你用不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你就会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真的能够开解现代人的心结吗,请收看于丹论语心得之心灵之道。

今天我们说一个话题,人生百年孰能无撼呢。人这一生中遗憾的事情谁都在所难免。<论语>中有没有遗憾的事呢,也有很多人,想想孔夫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这么多学生,家家都有自己烦心的事情,那么他们之间是怎么样来讨论关于人生遗憾的呢?有一个学生司马牛,他的遗憾是什么?

唉,我家只有我一个儿子

我们家有哥儿仨

我们家有五兄弟

我们家有八个兄弟,号称八大金刚呢

为什么人家有那么多兄弟,为什么我就一个都没有呢,哪怕有役个也好啊,为什么呀,为什么呀,太郁闷了

他的一个同学子夏就开始劝他,子夏自称自己的名字,商,他说,我听说:子夏曰:“商闻之矣:‘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尽管这段话不是出自孔子之口,但是他也代表了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就是人首先要能够正确地面对人生的遗憾,当你面对一件想不通的事情的时候,你怎么样避免最大的伤害呢,就是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为什么呀,为什么呀,偏偏这倒霉事怎么就落在我头上呢,其实化解遗憾,第一个前提是先认可这个遗憾的存在,就是你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这件事接受下来,说好了,这就是一种安排,我已经知道有这个遗憾了;那么第二个态度是什么呢,是尽可能的做所可以做的事情去补足这个遗憾,这就是子夏告诉他同学的两句话: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敬,是指内心的一种端庄,一种正直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态度,使大家都可以尊敬你,那么你再去做事情,尽可能让自己少一点失误。另外一点就是真正跟别人公事的时候要恭而有礼,内心保持着一种恭敬、彬彬有礼,真正能够对人有一份尊重,如果你能做到这样,少一点过失,多一点尊重,那你能够达到的是“四海之内皆兄弟”。所以一个真正的君子,你还真正会内心忧患,没有兄弟吗。

话外音:于丹教授告诉我们,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如何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但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没有兄弟已经不是什么缺憾,因为这是一个独生子女的时代,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遗憾总是存在的,如果一个人不能接受生活带来的遗憾将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

而这样的一种遗憾,其实如果我哦马放大的话,那可能它会被放得很大很大。印度诗人泰戈尔曾经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他说如果你因为失去月亮而哭泣

那么你也将失去星星了,也就是说,你总看着自己人生的遗憾,你总在念道着这个遗憾,这个遗憾能被放大到多大呀,甚至这个遗憾有可能变为你生命中的一个阴影,这个阴影在你的内心极而言之它对你的生命质量是会有所损害的。我曾经看到过一个报刊的转载,说英国曾经有一个著名的网球明星叫做吉姆.吉尔波特,这个女孩子在小的时候经历了一次意外,就是她跟着她的妈妈去看牙医,这本来是一个很小的事情,但是一般我们知道牙病是会引发心脏病的,可能她妈妈没有检查出来有这种隐忧,所以孩子蹦蹦跳跳去了,以为跟妈妈一会儿回家了,结果她就面临了她生命中令人惊诧的一幕,她看见她的妈妈就死在了牙科的手术椅上。这个阴影在这个孩子的心中被放大到多大,也许她没有经历心理医生的调整,也许她这一辈子没有想过怎么去根治这个伤痛,她能作的就是回避、回避、永远回避。所以她牙痛的时候从来不敢去看,直至她成为了著名的明星,她已经拥有了富足的生活,有一天她被她疼痛的牙齿折磨的实在受不了了,家人都安慰她说牙医请到家来,咱们不去诊所,在家呢还有你的私人律师、有你的私人医生,有所有亲人陪着你,咱们就把牙治了不行吗,结果就在她海滨豪华的寓所,在牙医的旁边整理手术器械的时候一回头,看到这个人死了。还没有开始,这个人就莫名其妙的死了,所以当时记载这件事情的报纸,伦敦的报纸,用了这样一句评价,说她是被自己四十年来的一个念头杀死的。这个念头有多重呢,这就是一个人心里面暗示的力量。这就是她生命中一个至极的遗憾,这个遗憾以令人惊诧的方式放大,能够结束一个人的生命。其实我们不见得会面临这种极端的例子,但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面临生命的缺憾,那么这个缺憾有的时候会变成我们自己的一种暗示。大家听说过这种说法吧,说人在愤怒的时候和忧郁的时候,如果用一个测量仪会看到你测出来呼出的空气它都是灰色的,它的二氧化碳会特别多,这个人会有一种忧郁能够改变你的内分泌,这一定会影响到我们生命的质量。但是你可以怎么样去补足它呢,就是你如何用一种方式正视你内心的遗憾,并且改变它。这种改变有可能也是惊人的。

话外音:于丹教授认为,如果说生活中的缺憾是不能避免的,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用不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就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也许一个不经意的点化会改变你的心态,同时也就完全改变了你的生活。 我还看到过一个寓言,他说在一个小镇上有一个非常穷困的女孩子,她家里没有父亲,她跟自己的妈妈相依为命做手工品,然后这样长到了18岁。18年来她过着太贫寒的生活,所以她从来没有自己漂亮的衣服和首饰,因此她也很自卑很自卑,这就是她生命里的缺憾。后来,在她18岁那年的圣诞节,妈妈破天荒给了她20美元,给她说,这是你

的劳动所得,你用这个给自己买个圣诞的礼品吧。她简直是大喜过望,但是她还没有勇气从这个小镇上堂而皇之的走过。她捏着这个钱绕开人群,贴着墙角走在路边上,一路上,她看着所有人,都认为这些人的生活比她美好,她心中无不遗憾的想说,我是这个小镇上最抬不起头来的一个寒碜的女孩子。路上她看到了自己特别心仪的小伙子,她就酸溜溜的想,今天晚上有盛大的舞会,不知道谁是他舞会上的新娘,谁能够有这个荣耀呢?她就这样一路嘀嘀咕咕躲着人群来到了那个商店,一进门她就觉得自己的视线被刺痛了,她看到那个柜台上摆着一批特别漂亮的缎子做的头花发饰。当她呆呆地站在那儿的时候,售货员就叫她,小姑娘你过来,你的亚麻色的头发那么漂亮,我挑一个淡绿色的发花给你带上,她一眼看到价签写着16美元,她说我肯定买不起我不试了,这个时候那个售货员已经把头花给她别上了,拿起镜子跟她说你看一眼,就在她看一眼的时候,她突然就惊呆了,她觉得这一朵头花改变了她整个人的容颜,突然之间她变得象一个天使一样容光焕发,她从来没看到过自己这个样子,她就特别惊讶地想说,有如此神奇的力量,那我买了吧,所以她就飘飘欲仙掏出钱来说我买了,人家找给她四美元的时候她仍然象飘着一样,转身就往外跑,然后咣撞在一个刚刚推门进来的老绅士身上。然后她隐隐约约听到那个老人叫她,她就飘飘乎乎地跑了。一路上,她就在想,我怎么会有了如此的改变,她不知不觉地就跑在了小镇最中间的大路上,她看见所有人迎向她都是惊讶的目光,她听到人们在议论说这个镇子上还有这么漂亮的女孩子啊,她是谁家的孩子,我们怎么从来不认识她。就在这个时候,她又一次碰到了她暗暗喜欢的那个男孩,

那个男孩也很惊讶,叫住她说我有没有荣幸请你做我今天晚上圣诞舞会的舞伴,这个女孩子简直心花怒放,她想了想说我索性就奢侈一回,我手里这四块钱,我回去再给自己买点东西。所以她又这样一路飘飘然地回到了小店。她一进门,就看到那个老绅士微笑着站在那儿,这个老人跟她说:孩子,我就知道你会回来的,你刚才撞到我的时候这个头花就掉下来了,我一直在等着你回来取回它。这个故事到这里就停止了,这像是一个寓言,这个女孩子生命中的遗憾真的是被一个头花改变的吗?其实是被她自己的自信心驱除的。也许我们没有这样一个灵异的时刻,我们不是所有的生命都有幸遇到象寓言一样的机缘,但是这些东西会启迪我们的心智。

这些个故事里面,其实也又很多跟孔子在论语中的观点不谋而合。其实孔子说,一个人内心的在乎与不在乎,他的悟性能够让他明白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的道理,也就是说,一个真正的君子他内心的坦然与淡定是可以让他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遗憾的。

这前提是什么,就是要求一个人在心中不要把现实中很多的阴影看得过重,不要自己认同在阴影之下。就像泰戈尔还说过一句话,他说乌云自己遮住了太阳,但是它却怨天气不明朗。有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的心遮住了阳光,我们太在乎得与失。而在乎得失的人在孔子的价值判断体系中被指责为鄙夫,就是一个不上台面的比较低级的人。鄙夫是什么呢,几乎意义等同于小人。孔子曾经说: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论语.阳货篇)。象这样一个小人,你能跟他共事去谋国家大事、侍奉国君吗?不能。人没有得到无所谓,但是得到以后你再拿走,这个受不了,就是说已经过不了简朴的日子,所以为了让自己的得之更久,为了让自己不失之,就会无所不至。其实,让我们回到本初,谁的生命没有遗憾,如果你能够用一种内心的富足和饱满,能够用内心鲜活的力量去弥补这些遗憾,那你会成为一个坦荡磊落而勇敢的人。孔子所提倡的境界: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说得就是这样的境界。当所有这些烦恼、迷惑和恐惧压在眼前的时候,让自己变得更加宽厚、仁达,变得更加智慧聪颖,变得更加勇敢无惧,那么外在的一切不也就没有了吗。所以做一个勇敢的人,用自己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遗憾,

不要借助外在的物质的得与失,让自己拥有一份浅薄的骄傲,这就是论语里所倡导的一种人生观。

话外音:说到勇敢,有人会说,大仁大智恐怕不容易做到,但是做一个勇敢的人总不难吧。那么于丹教授在这里所说的勇敢到底指的是什么,是不是仅仅用匹夫之勇就可以使自己有能力化解生命中的遗憾。论语中对于勇敢的定义又是怎么说的呢?

我们知道,孔子有一个大弟子,就是特别率性勇敢的子路。他对于勇敢的事情老是特别在乎,因为他老师曾经还调侃过,说过一句话,这个世界要是有一天“道不行”,我的道理真推行不了的话,我就要自己泛舟江海去了,到那天我就带着子路。子路特别高兴,他说老师到那个时候就想带我一个人,结果老师后面还有一句解释,说就是因为子路这个人除了勇敢别的什么都没有,我也就把他带到我身边吧,所以子路呢是很勇敢,但是呢他勇敢得又缺点内涵,他偏偏有这么一天找老师,问勇敢的事去了。子路曰:君子尚勇乎?说,老师您说君子应不应该崇尚勇敢,老师就给了他一个明确的界定:君子以义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篇)。老师告诉他说,君子崇尚勇敢这没错,但是君子的勇敢是有约制的,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只有一个字,就是义。一个君子只要有了这个义字当先的勇敢,他才是一种仁义之勇,如果没有这个字的话,他会以勇去犯乱,因为勇敢可能会搅动起来大乱;而这种情形如果发生在一个小人身上就更麻烦,如果他心中没有义字的话,那么他就会直接成个小偷劫匪,就为盗了。我们想想今天,真正的小偷劫匪,你不能说他不勇敢,他穿门打户甚至可能越货杀人,你说他不勇敢吗?也就是说,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敢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灾害。

------------------------------

(下面是网友张三帮忙整理的余下部分,省了我很多力气,谢谢啦)

那么道义是什么呢?君子之勇真正崇尚的是什么呢?就是这种内心的制约,所以《论语》中还有这样著名的一句话。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论语.里仁篇)

内心有所约制,而在社会上还经常有过失的人我见得不多,也就是说,一个人内心要经常对自己有日三省乎己的反躬自问,问问我今天有什么事做得好,做得不好,看看周围的人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肖则内自省。反省一下我可不可能这样。这就是约制,也就是说,我们刚才说人生有遗憾,人的行为也有遗憾,但是你做错了以后,如果你自己这样去纠正的话,这就是一种真正的儒者所倡导的勇敢。这种勇敢就是君子之勇。【于丹心灵之道】

关于君子之勇,后来苏轼在《留侯论》中曾经有这样的论述: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

《心灵之道》语丝
于丹心灵之道 第二篇

陈颖: 《心灵之道》语丝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关键看你以如何的心态去看待人生的缺憾。于丹教授告诉我们,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人生,你的人生会充满阳光,你的生活会无限精彩。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每天面对的是我们可爱的孩子,如果我们带着快乐的心情教学,给我们的孩子带去愉悦的享受,那么你的教学也会事半功倍。热爱生活,享受生活,让自己的每一天都在快乐中度过。

吴玲:

人生短短几十年,我们每个人却承载了太多的情非得已。不甘心也好,不服气也罢,可这就是生活——有着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既然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那就改变自己的心境和态度,勇敢的面对它、接受它。当一个不幸降临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尽快过去,这样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这样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这样我们才会在未来走的更加好。因为抛弃了不必要的包袱,生活才会更美好。

别以为世上只有对与错;【于丹心灵之道】

许多事情的答案都不是只有一个;

所以,我们永远有路可以走;

你能找个理由难过,

你也一定能找个快乐的理由;

懂得放心的人找到轻松;

懂得遗忘的人找到自由;

懂得关怀的人找到朋友;

天冷不是冷,心寒才是寒;

愿你的心都是暖暖的....

钟翠香:

一样的人生,异样的心态,看待事情的角度截然不同。要能跳出来看自己,以乐观、豁达、体谅的心态来观照自己,认识自己;不苛求自己,更重要的是超越自己,突破自己,因为好好生活才有希望。

郑婷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一个老师的心灵思想直接影响一批学生的思想观念。于丹说道:“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而且要用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弥补遗憾。”因此我们在与学生接触的时候要先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不要把自己不良的情绪传染给学生。 还要把这种好的心态传播出去教育学生。要使学生明白在这个时代无论做什么都要有一个坦荡荡的胸怀。【于丹心灵之道】

周颖:

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很多人称他为孔夫子,代表了迂腐和固执。可是现在,于丹老师将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和现在这个缤纷的世界结合起来,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把这样一本难以理解的古代典籍,结合现代的实例,变得更加通俗易懂,从中也更能悟出道理。

沈晓英:

经常在马路上看见一些小情侣骑着一辆普通的电瓶车,甜蜜的笑容让我疑惑——他们真的就幸福吗?以前常听长辈讲“知足常乐”,有时候会辩解:现在竞争激烈,知足就是一种落后呀!今天听了于丹老师的“心灵之道”豁然顿悟:心态能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质量!细想,何尝不是?从今天起,学着让心态平和,让自己的生活像花儿样开放。

姜菁华: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们要泰然面对,做一个勇敢的人。勇敢地接受,勇敢地努力,勇敢地弥补缺憾。

黄红霞:

人生不如意事常有八九,也可以说是时时都在发生。重要的是心态、是心理调节。人生苦短几十年,何必跟自己过不去呢?

朱春燕

在每个人的工作、生活、学习中都会或多或少的遗憾,我想没有几个人会喜欢它,但是它确确实实又是生命中的收获,可以入心且无声,象长了翅膀,在偌大的心灵世界里自由飞翔。它可以是美好的回忆,也可以是痛苦的煎熬,带给人的是对生命更多、更深刻的感悟。没有经历过遗憾的人生是不完整的,遗憾却是一种感人的美。

张豪:

用通俗的方法去演绎经典,不同的只是方式方法,经典的内核依然不变。我觉得,经典就像是一棵圣诞树,雪松做成的主干也就是经典本身的脉络是恒久不变的。所不一样的东西是挂上去的装饰品,也就是片段和细节。

徐忠意: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陷和不如意,在我们无力改变情况下,那么就 要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

包建峰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而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确实,保持良好的心态人任何事都重要。

陈勇

我们生存的环境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虽然我们凭借个人的力量不能

改变社会,但我们能凭借我们勇敢的心灵去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

高文雅:

面对缺憾以及不如意的事,需以本身的力量去填补、化解。换句话来讲“你改变不了生活,但却能改变本身”。不论什么事都抱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去改变,这样,生活才会变得多姿多彩、才会充满快乐,才会离成功越来越近!

裘文莉:

人生中有许多遗憾,只要保持淡定的心态,从容镇定地对待,生活还是美好的.

徐乐山:

人不能有匹夫之勇,一个有德有仁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君子.

徐军

大众的文化,对生活的感悟,借助孔子的话传播给广大的人,是文化传播的一种创新,让大家通俗地接受。但品味到的只能是说是大众文化,给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灵鸡汤。

于彩娟:

如何面对遗憾?如果你能够用一种内心的富足和内心鲜活的力量去弥补这些遗憾,那么就会成为一个坦荡而勇敢的人。当所有的忧烦压在眼前的时候,让自己变得更加宽厚,变得更加智慧聪颖,变得更加勇敢无畏,那么外在的一切也就没有了。谁的生命没有遗憾?坦然地承认遗憾,面对遗憾。

郭可群:

<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

的安宁。

王惠君:

于丹教授告诉我们,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如何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但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没有兄弟,已经不是什么缺憾了,因为这是一个独生子女的时代,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遗憾总是存在的,如果一个人不能接受生活带来的遗憾,将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

周健:

心灵之道,首先就是要做一个善良的人。这是君子的第一个标准。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与内心。他的内心完满、富足,先修缮了自我修养,而后表现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其次要能做到一个能够不断反省自己的人,从而能到达不后悔、不愧疚。

王虹: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理想化的社会是不存在的,每个人难免会有缺憾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但是通过今天看了于丹的讲述,我觉得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和处世之道.

江灵芝

《论语》的真谛,就是要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即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我们现代人太需要心灵快乐的生活了。于丹教授在这个时侯给我们解读《论语》,无疑是给我们这些在尘世忙碌奔波的人们送来的一碗碗心灵鸡汤。

孟蔚:

正如于丹教授所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不免出缺憾以及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个工作的态度。” 社会形态的不

于丹经典语录
于丹心灵之道 第三篇

于丹,女,汉族,出生:1965年,属蛇。6月28日,巨蟹座。中共党员。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现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心灵之道》

-予人玫瑰,手留余香,给予比获取更有幸福感。

-在这个世界上做一个有信念而不太聪明的人,也许是一种选择。

-能放下且放下,宽容一点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

-做一个勇敢的人,用自己生命的力量去化解生命中的遗憾。

-我们的眼睛看外面太多,看内心太少。对外无限宽广拓展世界,对内无限深刻发现内心。

-最重要的时间是当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你现在马上要做的事情;最重要的人就是需要你帮助的人。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是一种大地生成的信念。理想主义不是职业主义;现实主义不是务实主义。

-选择太多,所以困顿。

-幸福与贫贱无关与内心相联。

-每个人心里开出一片乐土。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

-君子之骄,骄傲的是一种风骨。

-由德、由仁生发出来的一种旷达的勇气。从容的内心变得镇定、勇敢。

-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我们对生活一种欢欣的态度,就是对古典最高的致敬。

《处世之道》

--孔子的处面之道四个字:过犹不及

--孔子认为“以直报怨,以德把德”才是值得提倡的。

--心灵环境的荒芜,生命能量的浪费,是一种心灵资源的浪费。

--距离和独立是对人格的尊重,在最亲近的人中也应该保有这种距离。

--最恰当的距离是在彼此不伤害的情总况下,保持彼此的温暖。

--人生有限,生也有涯,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人生最高、最美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内心有所期待。

--多思、多想、多看,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很多时候我们做的事是锦上添花,其实更需要的是雪中送炭。所有的爱以聚合为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爱发脾气的小男孩:你可以向别人道歉但在别人的心灵却永远留下了一个洞。

--孔子之慎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让自己的快乐成为一种能源,去普照世界,温暖别人,让我们的亲人在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慰籍的理由。

《君子之道》

【于丹心灵之道】

--君子的标准:一个善良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好相处的人。

--子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小人就是没有大眼界,抢占眼前的便宜的人。

--恒心和定力是一个人接近君子的标准。

--君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古典的美就是一种和谐的美。

--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

--从自身修修养做起,一个真正的君子,从现在起做最好的自己。

--圣经里面说:世界上追不来的三件事是说出的话、射出的箭和失去的机会。

《交友之道》

--好朋友是一本书可以打开一个世界,开创一个好生活;朋友是一面镜子,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宽容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

--过分苛责不如宽容的力量更恒久。

--对一草一木、一花一叶的关怀中折射出的一种光芒。

--一个人燃烧了一场愤怒,也是一件不好的事。

--技术永远不是最终的保障,人规避危险的理智是最根本的前提。

--过分你的优柔寡断是在浪费你的生命能源。

--结交那些享受生命的安贫乐道的朋友。

--结交好朋友要有“仁”、“智”二字,有两个前提一是意愿,二是能力。

--陶渊明守着无弦琴,弹奏心灵的音乐。生活中的快乐与物质无关,真正的快乐来自心灵、教养、憧憬。

--机遇是一个怪物,迎面走来时心存疑虑,走过时却永远抓不着。

--朋友是清明理性让你远离危险的人,是开明坦荡给人快乐的人。

--与其跟他人斗,不如与自己的能力斗。

--心灵被所得推满最后会累于得,成为生命的隐痛。

--选择一个朋友只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打开一个友善的世界,拥有一个光芒的人生。

--交到朋友的前提是自己修身养性,自己是一个良性元素,还是个惰性元素,诘问自己配交到怎样的朋友。

《理想之道》

--我们不缺乏鸿大的理想,但缺乏理想的切实的道路。

--成功的职业不一定就是你心中的理想。

--表面看来毫无价值的东西,会给你一个淡定的起点。

--我们习惯于自己的角色,在角色中欣然表演。

--所有外在的形式是为了内心的安顿。

--理想是一个人一生最在乎的东西,是一种心灵的寄托。

--去到自然中。不追求物质的奢侈,追求心灵悠游上的奢侈。

--思想的力量是世界上巨大的力量之一。

--理想之道给我们一个起点,给我们的心灵储备一点能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达芬奇密码,找到一种符号寄托。找到自己内心的根据地,每天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让我们都做孔子席前一个安静的学生。

《人生之道》

--好的学习是导致行为改变的学习。

--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灵的自信。是一种心灵的标准。清明内省,自信坚定。“立”指你的一生所为,拿什么样的标准。 --物质的东西越少,人就越容易迷惑。

--四十不惑,内心不惶惑。

--知天命就是内心有一种定力去抵抗外界的诱惑。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耳顺就是悲天悯人,理解与包容别人。独孤求败的境界。

--最大地尊重别人,站在别人的出发点了解别人的所为,一种悲天悯人的气度。两朵云只有在同一高度相遇才能生成雨。 --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压力变为生命的张力。

于丹,女,汉族,出生:1965年,属蛇。6月28日,巨蟹座。中共党员。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现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心灵之道》

-予人玫瑰,手留余香,给予比获取更有幸福感。

-在这个世界上做一个有信念而不太聪明的人,也许是一种选择。

-能放下且放下,宽容一点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

-做一个勇敢的人,用自己生命的力量去化解生命中的遗憾。

-我们的眼睛看外面太多,看内心太少。对外无限宽广拓展世界,对内无限深刻发现内心。

-最重要的时间是当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你现在马上要做的事情;最重要的人就是需要你帮助的人。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是一种大地生成的信念。理想主义不是职业主义;现实主义不是务实主义。

-选择太多,所以困顿。

-幸福与贫贱无关与内心相联。

-每个人心里开出一片乐土。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

-君子之骄,骄傲的是一种风骨。

-由德、由仁生发出来的一种旷达的勇气。从容的内心变得镇定、勇敢。

-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我们对生活一种欢欣的态度,就是对古典最高的致敬。

《处世之道》

--孔子的处面之道四个字:过犹不及

--孔子认为“以直报怨,以德把德”才是值得提倡的。

--心灵环境的荒芜,生命能量的浪费,是一种心灵资源的浪费。

--距离和独立是对人格的尊重,在最亲近的人中也应该保有这种距离。

--最恰当的距离是在彼此不伤害的情总况下,保持彼此的温暖。

--人生有限,生也有涯,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人生最高、最美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内心有所期待。

--多思、多想、多看,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很多时候我们做的事是锦上添花,其实更需要的是雪中送炭。所有的爱以聚合为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爱发脾气的小男孩:你可以向别人道歉但在别人的心灵却永远留下了一个洞。

--孔子之慎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让自己的快乐成为一种能源,去普照世界,温暖别人,让我们的亲人在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慰籍的理由。

《君子之道》

--君子的标准:一个善良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好相处的人。

--子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小人就是没有大眼界,抢占眼前的便宜的人。

--恒心和定力是一个人接近君子的标准。

--君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古典的美就是一种和谐的美。

--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

--从自身修修养做起,一个真正的君子,从现在起做最好的自己。

于丹论语心得全集
于丹心灵之道 第四篇

[篇一:于丹论语心得之人生之道]

孔夫子将他的一生概括为六个阶段,他的这种人生轨迹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仍有许多启迪意义。关键要看我们如何汲取这种智慧,来使自己的人生更富有效率和价值。

古往今来,光阴之叹是我们看到最多的感慨。

这种感慨在<论语>中也不例外,“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论语·子罕>),这是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话。于丹论语心得全集。这句话很含蓄,但是其中又包含着多少沧桑?

大家知道,著名的天下第一长联上联一开始就说:“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下联的对句呢,是“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孙髯<题昆明大观楼>)。

哲人眼中滚滚奔流的河水、江水,它不只是一种自然存在,其中流淌的还有挽不回、留不住的光阴。

杜甫说,“人生有情泪沾臆,作注解。

而后一种方式是更高境界的学习。所谓“六经注我”,就是学习的目的是以经典所传达的精神来诠释自己的生命。

三十岁这个年纪,是一个建立心灵自信的年纪。这种自信不是与很多外在的事物形成对立,而是形成一种融合与相互提升。这就像泰山上的一副对联,叫作“海到尽头天做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这是中国人对于山川的一种感受,它讲的不是征服,而是山川对自我的提升。就像大海到了尽头,以苍天为岸,对自己是一种拓展;人登上山峦的顶峰,并不是说我把高山踩在脚下,而是说我站在山顶,高山提升了我的高度。

其实这就是六经注我的一种境界。

孔子一直在教学生一种朴素的简约的生活方式,先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很多东西不该操心的不去操心。

我们知道,“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孔子之所以不愿意提及神、鬼这些东西,其实也是他着眼于现实的表现。

比如子路问鬼神之事,孔子淡淡地对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活人的事你还没弄明白,怎么先想着去侍奉死人?就是说,学习还是要先朴素一点,从眼前开始,别去考虑虚无玄远的东西。

子路不甘心,说:“敢问死。”死亡是怎么回事?

老师又淡淡地告诉他:“未知生,焉知死。”连生的道理还不明白,怎么能够懂得死?

孔子的这个态度对我们今天仍很有启发,在学习的时候,先要把我们生命中能够把握的东西尽可能掌握,先不要超越年龄去考虑那些遥不可及或者玄而又玄的东西。只有这样一点一点学起来,到了该立的年龄才真正可以立起来。

所以“三十而立”,我的理解并不是通过一个外在的社会坐标来衡量你是否已经成功,而是由内在的心灵标准衡定你的生命是否开始有了一种清明的内省,并且从容不迫,开始对你做的事情有了一种自信和坚定。

超乎功利去做一件内心真正认定的事情,这大概是“立”的一种见证。

柳宗元笔下的蓑笠翁,在严冬时节“独钓寒江雪”,完全是为了垂钓而垂钓;晋代名士王徽之在雪夜乘小舟去访问朋友戴逵,到了朋友的门前不敲门就转身走了。为什么?他因为想念这个朋友,乘兴而来;到了朋友门前,兴尽而返。这就是“雪夜访戴”的故事。这些古人,都忠于自己的心灵,心灵的指向决定着行为的方向。

从三十到四十,人们就从“而立”之年步入了孔夫子所说的“不惑”之年。这应当是人生最好的一段时光。

但每个人到四十岁时都能做到不惑吗?在现代社会,四十岁上下的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上已经成为骨干、压力又非常大,在这样的环境中,怎样才能做到内心不惶惑呢?

关于“惑”这个概念,<论语>中有过多次阐述。人怎么样才能够真正做到内心不惶惑?这需要大智慧。

从而立到不惑,这是人生最好的光阴。一个人在三十岁以前是用加法生活的,就是不断地从这个世界上收集他所需要的东西,比如经验,财富,情感,名誉,等等。但是,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

三十岁以后,就要开始学着用减法生活了,也就是要学会舍弃那些不是你心灵真正需要的东西。

我们的内心就像一栋新房子,人刚刚搬进去的时候,都想着要把所有的家具和装饰摆在里面,结果到最后发现这个家摆得像胡同一样,反而没有地方放自己了。这就被物质的东西奴役了。

而学做减法,就是把那些不想交的朋友舍掉了,不想做的事情拒绝了,不想挣的钱不要了。当敢于舍弃、知道如何舍弃的时候,人才真正接近不惑的状态。

那么什么叫做不惑?就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去思考、行事。即使外部世界给你许多不公正,打击,缺憾,你也能在一个坐标上迅速建立自己应有的位置。

“中庸”,是中国古代一个至高的行为标准,它是哲学上讲的那个最合适的“度”。但现在往往被大家理解为平庸和圆滑,认为中庸之道就是和稀泥。

其实,对于一种行事方法的判断,无所谓什么是正确的方法,只有什么是合适的方法,而合适往往不是走到极端的。“四书”里面有<中庸>这本书,<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就是说,中庸的理想状态,是一切处于和谐之中,这种和谐就是天地万物各安其位。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有这样一句话,叫做“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之道其实是通往极高明境界的一种适当的方法。它的特点正如中国古人所说,是“绚烂之极而归于平淡”,在你二十岁、三十岁的时候,曾经风发扬厉过;走到不惑的时候,才表现为淡定而从容。而当走到这样一个阶段的时候,人的很多标准都会发生变化。那么,再过十年,等到五十岁的时候,又会发生新的变化。

孔子所说的知天命,是指的什么呢?是人们常说的“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吗?是一个人到了五十岁,就应该听天由命了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孔子所说的“知天命”究竟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皇侃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我既学人事,人事有否有泰,故不尤人;上达天命,天命有穷有通,故我不怨天也。”可见,“知天命”关键在于一个“知”字,要能够了解什么是自己的天命。当自己能够客观认识命运中的穷与通,人世间的好与坏,知道这一切都很自然,那么你就能理性把握,平静应对。

“不怨天,不尤人”,是我们今天经常说的话,但这样区区六个字容易做到吗?一个人不去抱怨,就意味着他硬生生地把很多可以宣泄出去的怨气、苛责都压在了自己的心里,不再向他人推卸的同时就意味着给自己少了很多开脱的理由。这多么难啊!

那么孔子为什么可以做到呢?就是因为在他自己看来,一个人内心的完善,合乎大道的追求,比你要求这个社会应该如何如何,要求别人应该怎样怎样,都要重要得多。

孔子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小人才会在人际纠纷中不断地蜚短流长,而君子则更看重在自己的内心建立一种对大道的信仰和追求,这个大道就是孔子所说的天命。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

知命,知礼,知言,这三个境界在人生中的顺序是倒着的:我们都是最先知言,在与人交谈和读书中了解这个社会,了解他人;但是知言还不够,还不足以在社会上立足。还需要你懂得礼仪,能够充分尊重他人。多一分尊重,就会少一分抱怨。更高的一个层次是知命。知命就达到了孔子所说的君子的境界,他已经建立了一个自循环的系统,他内心会有一种淡定的力量去应对外界。

五十知天命,也就是说到这个时候已经有了一种内心的定力,基本上可以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不为外物所动了。

庄子的<逍遥游>中也有类似的一个表述,它说“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就是说,当全世界的人都在夸赞你的时候,你不会因为这种鼓舞而多往前走一步;而当全世界都在指责你,都在非难你,都在说你做错的时候,你的内心并不泄气,依旧会坚持你认定的想法。这样才叫做认清了“内”与“外”,明白了“荣”与“辱”。

所以,所谓成长是内心在历练中的逐渐强大,所谓人生的归位是把外在的东西变成内心的能量。

我们谈论“知天命”这个境界的时候,很自然会联想起金庸武侠小说中写到的独孤求败的境界。

在中国的武侠小说中,一个少年剑侠初出道之时,往往用的是一口天下无双、锋利无比的宝剑,那萧萧剑气、舞动的风采真是绚烂之极;等到他武艺精进,真正安身立命,成为一个门派的掌门人,或者在江湖上成为一个有名的剑客的时候,这个人用的武器反而可能是一口不开刃的钝剑。因为锋利现在对他来讲已经不重要了,他的内功开始变得沉浑雄厚;等到这个人已经成为名动江湖的大侠,他的武功已经超越了一个一个的流派划分而出于其上的时候,这个人可能只用一根木棍。就是说,金属那样的一种锋利和那种质地对他来讲也不重要了,他的手里只要随便拿个东西就够了;而等他真正走到至高的境界,也就是独孤求败的境界,求一败而不可得,这个时候他的手中是没有兵器的,他双手一出,就能挥出剑气,所有的武艺都融会贯通在他的内心里。此时敌人已经不能和他对招,因他已经到了“无招”的境界,因为他的无招,故而对手不能破解。

融会贯通的境界,一直是中国文化所崇尚的最高的境界。孔子所谓的“知天命”,其实就是把学习的各种道理,最后达到了一种融会和提升。到了这个境界以后,就该进入孔子所说的“耳顺”的境界了。

耳顺,就是不论什么样的话都能听得进去,都能站在发言者的立场去想问题。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听到不好听的话。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耳顺呢?

在对天命有了透彻的了解,自己的内心有了巨大的定力之后,孔子说,“六十而耳顺”。此时,你能做到最大限度地尊重他人,你能理解任何一个事情存在的道理,你能虚心倾听各种声音,并站在别人的出发点上去了解他为什么这样说。

这种境界,用中国文化的一个词来表述,就是“悲天悯人”,在真正了解所有人的利益与出发点的前提下,实现理解和包容。

也就是说,当以自己的价值体系去看待其他许多人的生活方式时,我们是有理由惊讶的;但是,如果你知道他带着什么样的生活历程走到今天,也就是你的这个体系能够进入到他的体系,也许就会多了一些谅解。

有一句谚语说得好:两朵云只有在同一高度相遇,才能成雨。

其实耳顺之人是什么呢?就是不管这个云在五千米还是五百米,他总能感知到这个高度。这就是孔夫子面对那么多不同的学生都能够因材施教的道理。

一个人要想做到耳顺,就要使自己无比辽阔,可以遇合不同的高度;而不是刻舟求剑,守株待兔,以自己恒定的标准坚守在某一个高度。

用这样的观点来解释“中庸”也许更为恰当。中庸其实是学习了所有外在知识之后,经过内心的陶冶与熔铸,达到的一个融会贯通的境界。

这就好像我们小学、中学的时候经常做的一个物理实验:老师给一支铅笔,一个圆,将圆画成七等份,再分别涂上七种颜色,然后戳在笔尖上快速旋转,结果呈现的是白色。这种白就是七种颜色绚烂之极之后融合而成的一种颜色。

孔子“耳顺”的境界,其实就是外在的天地之理在内心的融合。有了这种融合作基础,才能达到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当所有的规矩大道已经变为你的生命的习惯时,你就能够做到从心所欲,这可以说是每一个生命个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但是这样的一个境界看似平易,在此之前却要经历千锤百炼。

我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座佛寺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到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由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的。

终于有一天,这些台阶不服气了,他们对那个佛像提出抗议说,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来自于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啊?你有什么了不起啊?

那个佛像淡淡地对它们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佛。

我们看孔子所描述的人生境界,越到后来越强调内心,越到后来越从容和缓,而在这从容之前,其实是要经历千锤百炼的。

孔子所说的这样一个从十五到七十的人生历程,对于我们来讲,也是不同的人生阶段可以参照的一面镜子。通过它,我们可以比照一下自己的心灵是否已经立起来了,是否少了一些迷思,是否已经通了天地大道,是否以包容悲悯去体谅他人,是否终于做到从心所欲。

同时还要看到,在当今这样一个加速发展的社会里,我们需要更加有效率的生活。

其实人的年龄有生理年龄,有心理年龄,还有社会年龄。如果我们在二十岁、三十岁能够提前感悟到四十岁、五十岁的境界,已经建立了明晰的内心价值系统,已经能够把社会给予的压力变为一种生命反张力,已经可以做到从心所欲那样的一种淡定从容……那么我们说,这样的生命,才是有效率的生命。

英国的科学家公布过一个实验:

他们为了试一试南瓜这样一种普普通通的廉价的植物生命力能有多强,就在很多很多同时生长的小南瓜上加砝码,砝码的重量就是小南瓜所能承受的极限。

这样,不同的南瓜压不同的砝码,只有一个南瓜压得最多。从一天几克到几十克、几百克、几千克,这个南瓜成熟的时候,上面已经压了几百斤的重量。

最后的实验是把这个南瓜和其他南瓜放在一起,大家试着一刀剖下去,看质地有什么不同。

当别的南瓜都随着手起刀落噗噗地打开的时候,这个南瓜却把刀弹开了,把斧子也弹开了,最后,这个南瓜是用电锯吱吱嘎嘎锯开的。它的果肉的强度已经相当于一株成年的树干!

这是一个什么实验呢?其实就是一个生命实验,这就是我们现代人所处的外在环境跟我们内在反张力最好的写照。

在当今社会这样的竞争压力下,我们有理由不提前成熟吗?“只争朝夕”这句话用在今天是再合适不过了,一万年太久,七十年也太久。

学习<论语>,学习任何经典,所有古圣先贤的经验最终只有一个真谛,就是使我们的生命在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效率,缩短历程,使我们尽早建立一个君子仁爱情怀,能够符合社会道义标准,不论是对自己的心还是对于社会岗位,都有一种无愧的交待。

我想圣贤的意义就在于,他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而后世的子孙或蒙昧地,或自觉地,或痛楚地,或欢欣地,一一去实践,从而形成一个民族的灵魂。

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圆润地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来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大概这就是<论语>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

[篇二:<于丹论语心得>读书心得]

<于丹论语心得>读书感想于丹的<论语心得>这本书,早有听说,在电视上的百家讲坛上也听过一二,<于丹论语心得>读书心得。还听说有许多研究古代文学的人,诸如“十博士”指责于丹对<论语>讲解多有缺失,劝其立即“下课”。今年暑假,我看了于丹的<论语心得>这本书之后,发现还是有很多东西是值得学习的。虽然是于丹自己对<论语>的解读,是于丹自己对<论语>的现代化的理解,可是跟随她的思路,跟随她的足迹,我们可以对这本两千多年流传下来的书籍重新产生兴趣,重新捡起它,审视它。用自己的观念来解读它,将古老的真理化为为我所用的心得。作为教师,我的体会是“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 ,就能成功”。于丹<论语心得>中列举了许多浅显易懂的故事,我感触很深。如:“处世之道”中讲到的寓言故事:一个孩子十分爱发脾气,于是父亲让他每发一次脾气就在篱笆上敲一颗钉子,一天下来,孩子看见他敲了许多钉子,心里很不好意思,父亲便让他如果一天不发脾气,就拔一颗钉子,当钉子拔完时,孩子高兴极了,因为他学会了克制,可是父亲却告诉他虽然钉子拔了,但却会留下一个个不能消除的洞。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做事一定要先往远想,这样避免对别人的伤害,也减少自己将来的悔恨。

作为教师的我们,与学生的接触较多,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学生,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们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应该少些指责和抱怨,给学生多些鼓励和赞扬,只有这样,你才会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较好的印象,你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才能正常的开展。要知道,虽然你能够拔掉钉子,但是却会留下一个个不能消除的洞。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于丹在“处世之道”中引用了一位英国心理学女博士的话: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让我联想到我们教师对学生的爱,其实也是一种“父母”的爱,一种以分离为目的的爱。在现在社会大背景下,教师的爱已经有了许多的变味。师生之间的那种适度,往往非常难把握,有人说教育事业是一个服务行业,教师是服务学生的,学生是上帝等等,这一直是捆扰我的问题。也许是我的理解有些偏颇,或是肤浅。于丹老师的解说,无疑给了我一些答案。无论是朋友还是亲人,都应该把握一个分寸,适度为最好。所以,我觉得我们对待学生,也应该有个适度。我们教育学生、传授知识,最终是要让他们学会做人、成人。“天地之道”。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篇三:<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600字]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着他的为人。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朋友,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人生观、世界观。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是很相信这句话的。这并不是说要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即使现实的可悲的社会中真正的平等仿如天方夜谭。志同道合的人走在一起的机会总会相对多一些,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爱好、共同的处世哲学……正是在诸多可以彼此理解容纳的基础上,才会成为朋友。事实上,你不能期望贵族会从心里真正接受平民成为他们的一份子。他可能对你和蔼可亲、体贴照顾,那是一种教养、一种礼仪、一种体现自身优雅高贵的表现形式。无法通彻地了解相互的生活习俗、知识结构、文化构成等等,又何来的沟通和所谓的心灵碰撞?又谈何长久的相处、融合及接纳?

以前总说门当户对是封建毒害的残余,但真的没有更现实的意义吗?就我看来,它是为婚姻做一些必要的、经常被忽略的、精神层次上的铺垫。当然,我并不是说要把其当成一种铁定律例来执行,而是认为应该作为必要的参考来对待。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好的朋友是良师,他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思想、行动,令你觉得快乐幸福,生活处处充满阳光;好的朋友不见得时时刻刻陪伴在身边,却可以在你需要的时候默默地站在你身边,也许仅仅是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种态度、一份默契。

但是再好的朋友,也是需要距离的。否则就是非爱行为,就是事君数,思辱矣;朋友数,思疏矣。

那么如何可以结交到好的朋友?最根本的,让自己成为善良的、乐观的、幸福的人,使自己与这些美好的品德相贴近,那么至少可以在与这样美好的人相遇时共品一杯茶。

[篇四:读<于丹论语心得>随想]

几天来我如饥似渴的读完了于丹老师所著的<于丹〈论语〉心得>一书,书中于丹老师借助自己丰富的学识与深厚的阅历,又结合当下人们的生活,围绕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比较全面的向我们诠释了论语中那些简单而又千古恒常的真理。在仔细研读于丹老师的讲解时,我体会到了,她所阐述的思想,其实<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于丹老师认为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朴素的,就好象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象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于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每每运用这些穿越了千古尘埃的简单真理来,解读现代生活中的种种困惑时,都会产生阵阵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顿悟。

于丹老师在书中有着这样一段关于处世之道的心得: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有人问他:“以德报怨,何如?”

孔子的回答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给出的答案让我们乍听起来有点出乎意料,其实这正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处世的分寸。

孔夫子在这里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

他当然不赞成以怨报怨。

而以德报怨同样不可取。

在两者之外,还有第三种态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说,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坦然面对一切。”

阅读到这一段时,不由的在脑海中闪现出班上那几个被家长娇惯的已无任何道理可讲、“无药可救”的学生来,纵使各科教师多么耐心地循循善诱,不计前嫌,也无法祈得他们的改变,老师们只能被他们的不可理喻一遍遍的践踏着的尊严,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我总是想,我是老师呀,我怎能和孩子一般见识呢?于是在继续的关爱中,继续遭到这几孩子的践踏,懂事的孩子有时会来劝我,“老师别和他生气,不值得。”

片刻一阵惊醒,孔夫子在两者之外的第三种态度是多么的恰如其分啊,老师也是有尊严的人呀,为什么对待如此这般的学生要无谓的浪费你的情感、用不值得的仁厚对待那些有负于你的人呢。这样的人当然也包括学生啊,我想孔子的这个在态度就是要告诉,应该把有限的情感,用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吧。

心里暗想,下学期不妨就来尝识一下吧,这第三种态度的教育理念,看看到底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

在我的极力推荐下老公也开始拜读起这本书来,一天茶余饭后两人便交流起读书的心得来,他说,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孔子提出的三不,即所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他说,自我比照了一下,觉得自己好象做不到也做不好,我笑道,那是。聊到兴头,我也将这两天自己的思考和盘托出,在刚刚嘲笑老公的瞬间和述说自己思考的同时,我突然反问自己,这第三种态度,夹乎于两者之间,你真的能把握得到,把握的准吗,在运用这样一种态度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其实也会是一不小心就非左即右的呀,就这么一个字“直”,也决不是那么简单的和易于把握的呀。

又想起了于丹老师的话,孔子特别强调做事情的分寸,“过”和“不及”都是要尽力避免的。那么简单的真理,到底又该如何把握呢?我想,也只有在漫漫岁月的实践中,慢慢的去顿悟吧……

[篇五:<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于丹论语心得>通过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六个篇章,以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以此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读这一本书,进一步增加了对<论语>的了解,同时也很好地启发了心灵,帮助我们冲破世俗的、利益的、外在的束缚,找到人生本该追求的努力方向和人生价值所在,通过心灵的释放,让我们智慧地、快乐地、幸福地生活。下面我就讲两点体会。

一、做一个有信仰的人

书中讲到对子贡问政一段的解读,子贡问政原文是这样的,子贡问孔子一个国家安定平稳需要什么?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足够的粮食、强大的军队、人民对国家的信仰。子贡又问:一定要从三者中去掉两样呢,孔子的回答是去兵、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于丹对此的解读是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自古而今谁不死,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没有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什么是政治?政治并不一定让大家都过上一种物质文明上的发达生活,他仅仅是一个标志,真正来自于内心的那种安定和对于一种政权的认可,这些都是来源于信仰,信仰的力量足矣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其实,信仰的力量,精神的力量之无限之大我们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在中国,曾经因为有共产党人信仰,才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在美国,因为有自由主义、民主主义信仰,让我们看到了美国人以其独立、理性成就了世界第一大国;在日本,撇开爱国主义情怀,武士道精神不得不令人佩服。然而当前,中国面临的最大的危机是信仰危机。官员贪污腐败、政府执法不严、商人金钱至上等等社会风气的背后体现的都是信仰的缺失。从大的方面来讲,一个国家想要强大,民众必须有一致的、向上的信仰。正如于丹所说,成功的政治来自民众内心对政权的认可,民众信仰的树立需要政府威信的树立。在我看来,政府威信的树立最核心的是从执政党队伍抓起,也就是我们的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只有这两支队伍在思想上、行动上高度纯洁了,民众才会对党、对政府产生敬畏之心,进而从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与政府保持一致格调,形成一股力量,实现整个民族素质的提升,乃至整个国力的提升。从小的方面来讲,一个人,如果没有信仰,这个人要么无所追求,残喘于世,要么无所畏惧,无恶不作。因此,做一个有信仰的人,于己于社会都十分必要。如何做一个有信仰的人?我们要问自己三个问题:"我是谁"、"我往哪里去"、"我和别人以及这个世界有什么关系",也就是要对自我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对未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对自我与他人之间有一个清晰的界限,要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选择一条符合自己人生的道路去努力,并且在努力的过程中,相信世界是有规则和逻辑的,能够关心疾苦,谨慎生活,有所敬畏,有所求,有所不求,从而让我们的人性更有深度,让心灵更有高度。

二、做一个独立的人

于丹在论语心得一书中写到这么一段话,是一个英国心理学的一个女博士写的一本书中的一段话:她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的目的。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越早让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分离得越早,你就越成功。于丹对此解读,距离和独立是一种人格的尊重,<论语>里面的仁爱之心也正是教给大家应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

看了这段话后,首先想到的是中国孩子的培养问题。前面女博士讲的话虽然是典型的西方家长教育理念,与我们的教育理念完全不同,但我个人非常认同。近几年我爸是lǐ gāng、我爸是某某等"拼爹"闹剧的上演正是中国"温室花朵式"教育最好的反面教材,"拼爹"两字足以体现中国家长对子女的庇护、溺爱、纵容。还有一句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为什么说富不过三代?因为富人家庭往往以溺爱取代了对孩子独立精神的教育。从长远来看,拼爹的人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无法立足,随时都有被社会淘汰的可能,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尤其是今后我们的社会将会处于"421"时代,四个老人、两个年轻人、一个孩子,孩子独立精神的培养问题十分必要,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将会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对于父母来说,一定要摒弃将来孩子靠"拼爹"的思想,而是要有一种有种"拼孩子"的思想,从小培养孩子不靠给、不靠等、不靠帮的思想,让孩子学会物质上独立,精神上独立。

有句话说"参差百态方为美",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坚持独立观察和发现,社会就会拥有更多健全的人格,社会才更加充满活力。作为一个单位人,需要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工作的能力。具体从三个方面努力。首先要懂得向内审视。人的眼睛有两种功能。一是无限广阔地向外看,拓宽视野,猎取知识;另一种功能则是无限深刻地向内看,反思自我,整装待发。培养独立思想需要我们用好第二种功能,懂得看清自己,既要找到自我的闪光之处,也要找到不足之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见贤思齐,见庸自省,才能摆正位置,调整心态,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其次要懂得各司其职。孔子说过"不在其为,不谋其政",于丹给这句话的注解是你在什么位置上,要做好本分,不要越俎代庖,跳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工作中,每个人都应该各司其职,承担责任,不能寄希望于上级领导或同事帮助,正如马云说的小鬼也要学会当家,职务再小,分工再少,也要做好本职岗位工作,学会独立完成任务,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个人工作能力,更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当然,各司其职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两码事,有些工作仍然需要理解、沟通与互助。医院两个实习生的故事。第三要懂得博采众长。人格独立不代表固步自封,唯我独优,独断专行。我们既要坚持自我的观点,也要尊重别人的观点,做到放眼世界,博采众长,扬长避短,这样更有助于独立精神的提升与完善。

[篇六: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论语>是传承华夏的五千年精神财富,是凝聚在炎黄子孙心中最为神圣的精神圣殿,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读<于丹论语心得>,让我领略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到现代社会中的理性道德。也让我品味了一道丰盛的精神美餐,体味生命的意义。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需要为师,就必须学习,对一个好老师而言要求他能够达到为学、为师、为人的和谐统一的境界。学习要有积累,要博闻强记,要广博。有了厚实的功底,才能关键时刻发挥作用。我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什么样的学习是好的学习?“入乎耳,发乎口”可以再去讲给别人,这是一种学习。还有其他“学习”吗?有!于丹老师说,关于“学习”一词,国际上有一个通行的标准说得好:是导致行为改变的学习。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简单标准,“学以致用”。经过学习导致一个人重塑整个价值体系,行为方式变得更有效率、更便捷、更合乎社会要求,这才是一个好的学习。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可学的东西太多了,应当按照孔子所说的那种为己之学,学以致用,才能在学习中汲取必要的营养,推动自己的事业。

时间无限,自然永恒。如何在有限的人生中感受到真正的快乐呢?通过学习于丹的<论语心得>,老师们体会到一是做好人生的加减法,心得体会<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什么是人生的加减法?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而立到不惑,这是人生最好的光阴。三、四十岁之前,加法生活,收集我们所需要的一切,如经验、财富、情感、名誉等等。但是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三、四十岁之后,减法生活,就是舍弃那些不是我们心灵深处真正需要的东西。如果真正的知道自己内心的需求,就会少一些烦恼,多一些快乐。当我们认识到什么才是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时候,我们就会积极争取、努力获得;当我们真正拥有时,我们就会懂得珍惜,懂得感激,懂得包容。有些事情、有些得失,我们就不用那么计较,那么在意,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许,我们的心态就会平和,安宁,就会感到快乐。

于丹的<论语心得>中提到过一个故事,一个喜剧演员只有在舞台上表演才是快乐的,而当他从舞台上下来,到了现实生活中,他却感到不适应、沮丧、忧郁。很明显,他只扮演好了一种角色,那就是工作角色。作为喜剧演员,他是成功的,大家认可了他的工作成绩。可我们看来,他分不清戏里戏外是两重人生,这就是失败的。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要扮演很多角色,如工作角色、家庭角色、亲戚朋友等,我们要学会随时换档,在不同的场合扮演好不同的角色。如果不顾及他人、不顾一切地任由自己的性子做人处世,那肯定会处处碰壁,天天不快乐,最终受伤害的人还是自己。

亲爱的朋友,让我们拿出勇气、毅力和恒心,努力学习,勤加修炼,也许,我们会早一些,到达幸福快乐的彼岸。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于丹心灵之道 第五篇

[篇一: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有了这样一个大的宇宙观,再将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来,全方位地解读了孔子及论语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普通人及现代社会的需要。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篇二: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中国的统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论语>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还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  

我们都想要建立一个大的坐标,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在我们每一天忙碌的间歇里面,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而不至于像个人格分裂的演员一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其实在今天这样一个后工业文明的社会里,于丹的论语读后感所想传递出的是这样一种温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励了我们对内心的关照,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价值取向,朋友的好坏可以影响到你的人生。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选择能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平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于丹论语读后感>所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吧!

[篇三: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近期仔细读了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虽不是大彻大悟,但也触动心灵。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而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他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他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

我第一次见到“国民幸福指数”一词,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我来说,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间、夫妻之间,一些生活中的琐事,抑郁于胸。“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自己劝自己,想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呢?

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读后眼前一亮,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 ,知足常乐!

[篇四: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

我从来没有读过论语,仅仅是上学的时候在语文课本里学到过几则,感觉孔子是用很简练的话说一些很深刻的人生道理,显得很有学问。那个时候的自己也喜欢用一两句话来阐述一种人生法则,似乎这样就和圣人有些相同之处,人也显得成熟些,结果却因为这样被同学们评论为“大尾巴狼”(比喻喜欢装深沉的人)。

孟老师说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他是语文老师,熟读论文,颇有发言权。他说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她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读过她的论语心得,感觉孔子就像是邻家的长者,完全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运用生动地故事,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我也喜欢这样的哲理故事,不仅喜欢读,而且喜欢应用于政治课一些哲学原理的讲解,她引用的故事之中,就有我曾经讲给学生听过的,但是她从另一种视角对故事进行了剖析,让我仿佛从自家的后院发现了一株珍稀植物一般惊喜。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现仅按照于丹心得的顺序,谈谈个人读后的所感所想。

一、天地人之道。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我的快乐很简单,记得曾经有一个学生问我:“老师,我们为什么而活?”我笑着告诉他:“为了感受生活而活!”这是我的观点,如果你知道我的qq号码,就能看到我的个人说明是:活着就是享受。我觉得人活着就是为了感受活着所能体验的一切一切,包括:饥寒、痛苦、贫穷、疾并悲伤等等一些我们试图回避的体验。因为正是这些体验才让我们了解温饱、愉悦、富有、健康、快乐的美好,也正是这些体验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还记得去看大病初愈的表姐,她不幸患了脑瘤,又万幸手术成功。她抱怨手术后面部麻木,我最大的感触是,体验麻木也是值得开心的事,因为还活着。同时自己也感到拥有健康是多么富有啊!

二、心灵之道。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本人并没有宗教信仰,但是却在很小的时候因为在一个动画片里听到一个魔法师说过“凡事有因必有果”一句话,而把它作为自己人生的重要座右铭。这一观点并不是佛教所宣扬的“因果报应”,现在细想起来,不过是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我还清晰地记得动画片里的情景:一个男孩学会了魔法,马上施展在平地上开了一眼泉水,以解口渴之急。却被魔法师制止了,他告诉男孩:“凡事有因必有果,你在这里开一眼泉水,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就会有泉水枯竭的。”我坚信魔法师的话,并把这句话化成自己心态的一部分,每当我遇到让人沮丧的事情的时候,我总是怀着一颗期待的心,期待着“塞翁失马”之后的“福”;而每当我有“福”可享的时候,也会提防着接下来可能会发生的“失马”之“祸”。这种心态让我变得超脱了,不会“喜极”也不会“大悲”,心态平和。

三、处世之道。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这是为人处世很重要的一点。于丹讲述了一个孩子钉钉子的故事,故事很形象地说明了做事要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的道理。尽管我知道她立意的角度,还是不能接受她最后对“篱笆不会复原”的强调,自认为会让人放弃对已经造成的伤害的挽回。也许是我这个人就是容易冲动,会无意间对他人造成伤害,特别是我的学生。不过,我特别自豪的是我懂得道歉(是我自作多情也说不定)。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每次与亲人或朋友发生争执,无论错误处在谁身上我都会道歉;在我工作的过程中,每次误解学生或是对他有不公正待遇,我也有勇气向学生道歉,那是我认为挽回遗憾的最有效方式。“篱笆不会复原”的道理我懂,但至少把篱笆上的钉子都拔除掉,避免走近篱笆的人被钉子挂伤,不是更加辩证的处世之道吗?

四、君子之道。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我很同意这句话,工作是做给别人看的,也是做给自己看的。我在学校里算不上什么先进,而我对先进这种东西看得也很淡,我总觉得人追逐太多东西,必定会因为失败而感到沮丧,而且这种沮丧的情绪会蒙蔽人的双眼,让人失去发现美的能力,看不到生活之美的人会获得很辛苦。我想我是幸运的,因为我能从事我喜爱的工作,成为教师是我儿时的梦想。当我真正站在这三尺讲台上的时候,我被这种感觉深深吸引了。我为能和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在一起而感到快乐,为能帮助他们战胜自我、体验成长而感到满足,为能传授他们丰富的知识而感到自豪。在校园里的每天我都收获着成就感,孩子们每一个笑脸、每一个问候都是我的兴奋剂,能让我上8节课之后仍能对他们笑脸相迎。我爱我的工作,用爱这个词并不过分,所以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为我人生价值的体现,为学生辉煌的将来,为学校的发展而努力。也许在某些领导那里我不能获得公正的评价,问心无愧是我的工作准则。

五、交友之道。朋友有好坏之分。良朋益友可以给你带来很多帮助,恶朋佞友却会给你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引你走上邪路。我不明白那些会引人走上邪路的人怎么会成为朋友?我很同意“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果本人刚正不阿就不可能与那些献媚的人成为朋友,倘若与这类人能相处的,也必然是同道中人。我的朋友不多,却都是真诚的挚友。我选择朋友没有特别的标准,脾气秉性大多与我相同,至少我们的价值观主线是一致的,否则,我决不会与之称为朋友。大多数情况下,我交友都会有一个筛选的过程,初次见面——互相了解——决定是成为朋友还是仅仅是认识。朋友是你主观确立的关系,他与同事、同学这种客观环境确立的关系是有本质区别的,我可以和同事、同学友好相处,但我们不是朋友。

六、理想之道。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理想是一个人价值观的充分体现,我没有多么宏大的理想,就像一个成不了大器的市井小人物。记得第一年作班主任,班里每一个同学过生日的时候,我都送他一份小礼物,同时会让班级里所有的同学送他一句祝福的话。结果到我过生日的时候,他们也如法炮制,最有趣的是有个学生祝福道:“祝您从班主任升到年级组长——主任——校长!”哈哈,我当时只是觉得好笑,现在想来,那不是我的理想。我的人生理想很中庸,就是能认真的快乐的体会我的人生。我珍惜:作课前的紧张;作课后的轻松;忙碌时的疲惫;轻松时的畅然;感动 时的泪水;愉快时的欢笑;亲人的关怀;朋友的调侃……我生活中每一个点滴都是我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每一天的生活中,我都保持着一颗欣赏生活、享受生活、珍藏生活的心,这就是我微不足道的理想,是我内心的声音。

[篇五:<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结合区教育局和学校开展“品读好书共铸师魂”读书征文活动,我利用短暂的寒假仔细阅读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这本书,读后虽不能大彻大悟,但感触颇深,给人一种心灵的触动,心中顿生一份感悟。

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论语难懂,给人一种枯燥的感觉。而于丹教授却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和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对<论语>中孔子的一些为人处事作了经典的诠释。使我们对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有了一个再认识,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们的眼中变得清晰、亲切而温暖。对我的生活观、为人处事观、教育教学观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第二届上海市十大“平安英雄”颁奖晚会上,当主持人问黄埔区法官徐文娟“为何在信访调解上成绩斐然”时,她说是小学班主任杨老师的一句话鼓励她努力、勇敢、奋进。由此可见,教师的言行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下面从两方面谈谈体会:

一、让“快乐”陪伴我们的教师。

孔子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他主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就强调教师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作为一名教师,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以较高的水平去完成自己的任务,努力教好自己的学生,向他们传授有用的知识,让他们有所发展。还应利用平时的休息时间来不断学习,来适应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在工作和学习中,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中,一种涵养一种自信让我感受到无比的充实和快乐。

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教师,只要自己拥有健康的心态,才能培养出拥有健康心态的学生。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比如这几年,我任教三个班级数学,课时少,内容多,要求高,班内差生多,教学任务繁重,每天备课备得头昏眼花;同时又担任班主任和教研组长,每天有一大堆的事务需要处理。又由于所带的班级学生年龄小,许多事都要老师亲力亲为,手把手教。但是我经常告诉自己:每天认真备课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教材,更好地教我的学生;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应学会遇事冷静、对学生有耐心,有爱心,不能让坏心情一直围绕你,否则会影响工作的心情,效率,甚至一事无成。其实学生都怕老师,特别是犯错误后,更不敢在老师面前抬起头来,这时老师如果大发雷霆,往往不起作用,如果是平心静气地谈话,在情在理地耐心教育,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又如经常听老师说,我们很尽力,也很认真负责,但一次次的考试成绩却不尽如人意,总感觉自己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在每一次考试成绩出来后,总有一段时间心情是很郁闷的。读了“论语心得”后,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们要明确这个缺憾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也许有较长时间的面对,绝不要抱怨学生的懒惰,抱怨家长的不配合,抱怨领导的不理解而是要积极思考,班级里尽管有部分差生,但也有较多好学生,说明我们的教学不是完全失败的,对于那部分学困生,只要我们不断反思,努力寻找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终有一天他们也会进步的。

正如那句经典的老话:“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要学会积极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让快乐成为教师生活的主旋律。

二、用“真爱”对待我们的学生!

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精髓的东西之一是“仁”,于丹老师在“天地人之道”中解读了“关爱别人,就是仁”。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就是要爱学生。那么怎样爱学生呢?

于丹说得好,过分的苛责,不如宽容的力量而恒久。学会了宽容,老师就可以走进学生及家长的内心世界,学生及家长也就会感恩于老师的付出;学会了宽容,我们的内心将会有一种坦荡荡的感受,而不是整天怨天尤人。作为教师的我们,与学生的接触较多,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学生,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们在处理时,多从积极的方面来看问题,要少一些指责和抱怨,要多一些鼓励和赞扬。只有这样,你才会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较好的印象,你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才能正常地开展。只有这样,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关系才会和谐与融洽。

<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心态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

尊重学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学生。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从学生的差异出发,因势利导,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倾听他们的意见与呼声,给予他们适度的宽容与谅解,体谅理解他们的难处与苦衷,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不说任何伤害他们自尊的话语等,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看到自身的价值,鼓起他们自信的风帆,让每个学生都可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而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关爱学生是师生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学会宽容与包容,要以智慧去解决,以人格去感化;爱由心生,心中有爱,言行才能有爱!所以教师必须要有一颗宽容、博大的爱心!

<论语>是传承华夏的五千年精神财富,是凝聚在炎黄子孙心中最为神圣的精神圣殿。读<于丹论语心得>,让我领略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到现代社会中的理性道德。也让我品味了一道丰盛的精神美餐,体味生命的意义。

[篇六:<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最近一直在读<于丹论语心得>,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其实从小我们就开始学<论语>,虽然在填鸭式的教育中我们背会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朗朗上口的句子,但是对这些话的理解却是肤浅和随意的,甚至于觉得<论语>是很深奥的东西。但是看完于丹的这本<论语>心得,我才理解先人圣贤为什么会说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种推崇,也知道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可以让我受益匪浅,温暖备至。于丹说:“<论语>告诉大家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所以,当这本书被我认认真真地看完后,心里很为于丹把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通过<论语>完美结合后给予的精辟阐释表示喝彩!对于丹的<论语>心得,不会也不想做任何评论,对我来讲,读懂、悟到就可以了,所以,在这里就姑且把读到的一些我认为精彩的部分记录下来和大家一同分享吧!

书中有一段话让我记忆深刻。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曾经问老师,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么样?孔子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这个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这是多高的骄傲啊!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或许很多人会说,这不过是说说,让谁做到这样,谁也不行!也许,这样的境界我们凡夫俗子确实很难做到,然而,这种自然、平和、积极的心态却绝对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也唯有肯接纳肯效仿圣人这种心态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超凡脱俗而又可以获得成功的人。我们的思想永远决定着我们的行动,心有多宽路就有多宽。在社会风气略显浮躁的今天,作为一名年轻人,必须懂得去学习这种平和的心态,以造就一个更为善美更为清亮的明天!

于丹说,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安贫乐道,在现代人眼中颇有些不思进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但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调整与他人的关系。好在,有这样一本书,一盏灯指引着我,警醒着我。让我在急躁的赶路之时保持着一份清醒,我相信,内心的成长才是人性的成长,也唯有人性取得了成长才会使自己成为一个卓尔不凡的人。我会用圣人的智慧去指导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更会用圣人内心的温暖照亮整个人生!

论语心得读后感
于丹心灵之道 第六篇

[篇一: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于丹论语心得有自信者,生命无限可能首先一个人在世界上,所谓鹪鹩巢于深林,一枝而已。小鸟在大树林子里面也只需要一根树枝。鼹鼠饮河,果腹而已。也就喝饱它那个小肚子,一只小老鼠,也就完了。论语心得读后感。人在这个世界上,一生能用多大的资源?其实你不管住一个多大面积的豪宅,你那张床也就那么大,人一生占的面积也就那样大而已。

所以,你的资源不可以给别人吗?你为什么会怕别人分享呢?有时候我就跟我的学生讲,我说那是因为你内心不够自信。你可以想一想,在吴越春秋的时候,越王勾践打败了,他在卧薪尝胆的时候,碰撞?又谈何长久的相处、融合及接纳?

以前总说门当户对是封建毒害的残余,但真的没有更现实的意义吗?就我看来,它是为婚姻做一些必要的、经常被忽略的、精神层次上的铺垫。当然,我并不是说要把其当成一种铁定律例来执行,而是认为应该作为必要的参考来对待。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好的朋友是良师,他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思想、行动,令你觉得快乐幸福,生活处处充满阳光;好的朋友不见得时时刻刻陪伴在身边,却可以在你需要的时候默默地站在你身边,也许仅仅是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种态度、一份默契。

但是再好的朋友,也是需要距离的。否则就是非爱行为,就是事君数,思辱矣;朋友数,思疏矣。

那么如何可以结交到好的朋友?最根本的,让自己成为善良的、乐观的、幸福的人,使自己与这些美好的品德相贴近,那么至少可以在与这样美好的人相遇时共品一杯茶。

[篇四:<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于丹论语心得>通过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六个篇章,以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以此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读这一本书,进一步增加了对<论语>的了解,同时也很好地启发了心灵,帮助我们冲破世俗的、利益的、外在的束缚,找到人生本该追求的努力方向和人生价值所在,通过心灵的释放,让我们智慧地、快乐地、幸福地生活。下面我就讲两点体会。

一、做一个有信仰的人

书中讲到对子贡问政一段的解读,子贡问政原文是这样的,子贡问孔子一个国家安定平稳需要什么?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足够的粮食、强大的军队、人民对国家的信仰。子贡又问:一定要从三者中去掉两样呢,孔子的回答是去兵、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于丹对此的解读是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自古而今谁不死,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没有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什么是政治?政治并不一定让大家都过上一种物质文明上的发达生活,他仅仅是一个标志,真正来自于内心的那种安定和对于一种政权的认可,这些都是来源于信仰,信仰的力量足矣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其实,信仰的力量,精神的力量之无限之大我们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在中国,曾经因为有共产党人信仰,才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在美国,因为有自由主义、民主主义信仰,让我们看到了美国人以其独立、理性成就了世界第一大国;在日本,撇开爱国主义情怀,武士道精神不得不令人佩服。然而当前,中国面临的最大的危机是信仰危机。官员贪污腐败、政府执法不严、商人金钱至上等等社会风气的背后体现的都是信仰的缺失。从大的方面来讲,一个国家想要强大,民众必须有一致的、向上的信仰。正如于丹所说,成功的政治来自民众内心对政权的认可,民众信仰的树立需要政府威信的树立。在我看来,政府威信的树立最核心的是从执政党队伍抓起,也就是我们的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只有这两支队伍在思想上、行动上高度纯洁了,民众才会对党、对政府产生敬畏之心,进而从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与政府保持一致格调,形成一股力量,实现整个民族素质的提升,乃至整个国力的提升。从小的方面来讲,一个人,如果没有信仰,这个人要么无所追求,残喘于世,要么无所畏惧,无恶不作。因此,做一个有信仰的人,于己于社会都十分必要。如何做一个有信仰的人?我们要问自己三个问题:"我是谁"、"我往哪里去"、"我和别人以及这个世界有什么关系",也就是要对自我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对未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对自我与他人之间有一个清晰的界限,要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选择一条符合自己人生的道路去努力,并且在努力的过程中,相信世界是有规则和逻辑的,能够关心疾苦,谨慎生活,有所敬畏,有所求,有所不求,从而让我们的人性更有深度,让心灵更有高度。

二、做一个独立的人

于丹在论语心得一书中写到这么一段话,是一个英国心理学的一个女博士写的一本书中的一段话:她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的目的。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越早让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分离得越早,你就越成功。于丹对此解读,距离和独立是一种人格的尊重,<论语>里面的仁爱之心也正是教给大家应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

看了这段话后,首先想到的是中国孩子的培养问题。前面女博士讲的话虽然是典型的西方家长教育理念,与我们的教育理念完全不同,但我个人非常认同。近几年我爸是lǐ gāng、我爸是某某等"拼爹"闹剧的上演正是中国"温室花朵式"教育最好的反面教材,"拼爹"两字足以体现中国家长对子女的庇护、溺爱、纵容。还有一句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为什么说富不过三代?因为富人家庭往往以溺爱取代了对孩子独立精神的教育。从长远来看,拼爹的人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无法立足,随时都有被社会淘汰的可能,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尤其是今后我们的社会将会处于"421"时代,四个老人、两个年轻人、一个孩子,孩子独立精神的培养问题十分必要,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将会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对于父母来说,一定要摒弃将来孩子靠"拼爹"的思想,而是要有一种有种"拼孩子"的思想,从小培养孩子不靠给、不靠等、不靠帮的思想,让孩子学会物质上独立,精神上独立。

有句话说"参差百态方为美",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坚持独立观察和发现,社会就会拥有更多健全的人格,社会才更加充满活力。作为一个单位人,需要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工作的能力。具体从三个方面努力。首先要懂得向内审视。人的眼睛有两种功能。一是无限广阔地向外看,拓宽视野,猎取知识;另一种功能则是无限深刻地向内看,反思自我,整装待发。培养独立思想需要我们用好第二种功能,懂得看清自己,既要找到自我的闪光之处,也要找到不足之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见贤思齐,见庸自省,才能摆正位置,调整心态,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其次要懂得各司其职。孔子说过"不在其为,不谋其政",于丹给这句话的注解是你在什么位置上,要做好本分,不要越俎代庖,跳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工作中,每个人都应该各司其职,承担责任,不能寄希望于上级领导或同事帮助,正如马云说的小鬼也要学会当家,职务再小,分工再少,也要做好本职岗位工作,学会独立完成任务,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个人工作能力,更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当然,各司其职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两码事,有些工作仍然需要理解、沟通与互助。医院两个实习生的故事。第三要懂得博采众长。人格独立不代表固步自封,唯我独优,独断专行。我们既要坚持自我的观点,也要尊重别人的观点,做到放眼世界,博采众长,扬长避短,这样更有助于独立精神的提升与完善。

[篇五:<论语心得>读后感]

<论语>是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一本书,它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深受我们爱好。<论语>里的每一句话都很短,然而其中蕴涵的情理却很深远,细心品之,总会从中挖掘出良多实用,通用的道理,六肖,它以深刻浅出的情势告知我们怎么工作,学习和生活,怎样做人,交友和处世。前一段时间,北师大教学于丹用它感性的脑筋和独到的思考,把<论语>加以剖析,把其中的真理和我们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接洽起来,在百家讲坛进行讲授并书写<于丹〈论语心得〉>一书。对这本惊动一时的畅销书,开端时我并不认为然,由于时下出书的作家如车载斗量,多不胜数,再加上一些作家常常用炒作的办法出书,波,闻名,所以素来没有自动去读此书的愿望。可是当学校要求读这本书时,我被那淡黄色的封面以及封面上那幅优美的丹青吸引,那幅山水田园画给了我难以相信的平静,于是急不可待铺卷读来,当一行行清爽的小字擦过我的视线,当一个个故事扫过我的头脑,我立觉茅塞顿开,通篇读后,播种颇多,受益匪浅,现我就从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角度就<于丹〈论语心得〉>谈谈自己的感触。

一、天地人之道

孔子说:“天人合一”。于丹说明说这种天人合一就是人在天然中的和谐。我们作为一名一般的老师,我们的协调是什么?我想最基本的应该是先生与学生的和谐。我感到教师很学生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组合,而不是对峙的组合。这就是我们学习这本书后,我们应该寻求的和谐。

孔子教育学生时立场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心的。我们作为一名技校的老师,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特别的群体,他们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扎实的学习功底。这就请求我们在教导我们的学生的时候可能心态温和的教育学生,而且要对我们自己的学生有信念。可以发自心坎的确定我们的学生。

于丹在<论语>心得中提到了“恕”和“仁”,并对其进行了解释。谈到“恕”指得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自己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逼迫给别人干。我们在自己的工作、生活、教学中兴许已经遇到过相似的事情,我们怎么处理的?我在教学工作中有过这样过错的意识我是老师,你是学生。所以我不想干的事让你来干。现在看到这样的一个“恕”字。我不仅对自己有这种思想而认为不该。这是没有正确懂得“教师”这个名词的成果。而“仁”解释是“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当看到这里我不敢问自己我对别人做到“仁”了吗?我只问自己对自己工作、教育的对象做到“仁”了吗?我真的从心里关爱我的学生吗?真的做到懂得每一个学生吗?我当真的审视并认真检查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争夺在以后的工作中以天地人之道的中和谐的思想实现教育教学工作。

二、心灵之道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一个老师的心灵思想直接影响一批学生的思惟观念。于丹在“心灵之道”中这样说道:“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光内接收下来,而且要用内心的淡定与坦然补充遗憾。”因而我们在与学生接触的时候要先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不要把自己不良的情感沾染给学生。镇静自己焦躁的心境,于丹是这写到的“当可怜来临了,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它尽快的从前,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件,你才会活得更有效力,更有善意情。”

不仅我们有一个好的心态,还要把这种好的心态传布出去教育学生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剧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更加主要。要使学生清楚在这个时期无论做什么都要有一个坦荡荡的襟怀。

三、处世之道

当初咱们生涯的环境是绝对独破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我们如何跟本人四周的人相处呢?如何适应这样的社会?于丹在“论语”心得中是这样说的:“无论对友人仍是对引导,都要坚持必定的距离,控制好亲疏的分寸。间隔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敬即便在最亲热的人旁边也应当保有最美的境界。”

除了有准确的交际观点,我们在为人处世上还要自我做起。在与别人交谈或评价他人时要先斟酌一下自己是否有资历去评估别人。所以我们在为人处世上应该时时刻刻要遵守于丹“论语”心得中提出的“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在工作中尽力做到少说多做,做事要踊跃,说话要谨严。在碰到问题和处置问题时谈话要用头脑,做事要考虑成果。用这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处世心态要束缚自己要求自己。并贯串到教养中去,使学生能从自己的观点中提前适应社会。无论当前在社会中做什么工作都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真正做到在其位,谋其政。

四、正人之道

于丹在“论语”心得中就孔子提出的“君子”谈了自己的三点认识,她认为作为君子要具备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做一个善良的人,不怨天、不尤人。第二种境界是无恒产而有恒心。第三种境界是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首先是第一种境界,我以为做一个仁慈的人不仅是“君子”应存在的境界。而且还是我们为人的根本,做人的尺度。可能我们无奈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但是于丹告诉我们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不要让我们的有限性命在苛责外在的世界中渡过。另外不要只一味的埋怨外界的环境,我们自己的身上也须要这种“苛责”。其次是第二种境界,我认为这句话很好理解是说没有永远的物质,永恒的是自己的追求。天天繁忙在这个环境中我们追求的是什么?是我们得到的物资还是自己心中的信念?在读完“论语”心得后我们应该弄明白自己只有在一直的追求自己的幻想才会得到永远的快活。

每个人读一本书,老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悟。<论语>心得这本书,让我的思维得到了污染和升华,让我在安静中从新审阅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作为教师的我能够潜下心来品出自己工作的无尽源泉。

[篇六: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我从来没有读过论语,仅仅是上学的时候在语文课本里学到过几则,感觉孔子是用很简练的话说一些很深刻的人生道理,显得很有学问。那个时候的自己也喜欢用一两句话来阐述一种人生法则,似乎这样就和圣人有些相同之处,人也显得成熟些,结果却因为这样被同学们评论为“大尾巴狼”(比喻喜欢装深沉的人)。

孟老师说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他是语文老师,熟读论文,颇有发言权。他说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她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读过她的论语心得,感觉孔子就像是邻家的长者,完全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运用生动地故事,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我也喜欢这样的哲理 故事,不仅喜欢读,而且喜欢应用于政治课一些哲学原理的讲解,她引用的故事之中,就有我曾经讲给学生听过的,但是她从另一种视角对故事进行了剖析,让我仿佛从自家的后院发现了一株珍稀植物一般惊喜。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现仅按照于丹心得的顺序,谈谈个人读后的所感所想。

一、天地人之道。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我的快乐很简单,记得曾经有一个学生问我:“老师,我们为什么而活?”我笑着告诉他:“为了感受生活而活!”这是我的观点,如果你知道我的qq号码,就能看到我的个人说明是:活着就是享受。我觉得人活着就是为了感受活着所能体验的一切一切,包括:饥寒、痛苦、贫穷、疾病、悲伤等等一些我们试图回避的体验。因为正是这些体验才让我们了解温饱、愉悦、富有、健康、快乐的美好,也正是这些体验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还记得去看大病初愈的表姐,她不幸患了脑瘤,又万幸手术成功。她抱怨手术后面部麻木,我最大的感触是,体验麻木也是值得开心的事,因为还活着。同时自己也感到拥有健康是多么富有啊!

二、心灵之道。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本人并没有宗教信仰,但是却在很小的时候因为在一个动画片里听到一个魔法师说过“凡事有因必有果”一句话,而把它作为自己人生的重要座右铭。这一观点并不是佛教所宣扬的“因果报应”,现在细想起来,不过是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我还清晰地记得动画片里的情景:一个男孩学会了魔法,马上施展在平地上开了一眼泉水,以解口渴之急。却被魔法师制止了,他告诉男孩:“凡事有因必有果,你在这里开一眼泉水,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就会有泉水枯竭的。”我坚信魔法师的话,并把这句话化成自己心态的一部分,每当我遇到让人沮丧的事情的时候,我总是怀着一颗期待的心,期待着“塞翁失马”之后的“福”;而每当我有“福”可享的时候,也会提防着接下来可能会发生的“失马”之“祸”。这种心态让我变得超脱了,不会“喜极”也不会“大悲”,心态平和。

三、处世之道。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这是为人处世很重要的一点。于丹讲述了一个孩子钉钉子的故事,故事很形象地说明了做事要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的道理。尽管我知道她立意的角度,还是不能接受她最后对“篱笆不会复原”的强调,自认为会让人放弃对已经造成的伤害的挽回。也许是我这个人就是容易冲动,会无意间对他人造成伤害,特别是我的学生。不过,我特别自豪的是我懂得道歉(是我自作多情也说不定)。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每次与亲人或朋友发生争执,无论错误处在谁身上我都会道歉;在我工作的过程中,每次误解学生或是对他有不公正待遇,我也有勇气向学生道歉,那是我认为挽回遗憾的最有效方式。“篱笆不会复原”的道理我懂,但至少把篱笆上的钉子都拔除掉,避免走近篱笆的人被钉子挂伤,不是更加辩证的处世之道吗?

四、君子之道。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我很同意这句话,工作是做给别人看的,也是做给自己看的。我在学校里算不上什么先进,而我对先进这种东西看得也很淡,我总觉得人追逐太多东西,必定会因为失败而感到沮丧,而且这种沮丧的情绪会蒙蔽人的双眼,让人失去发现美的能力,看不到生活之美的人会获得很辛苦。我想我是幸运的,因为我能从事我喜爱的工作,成为教师是我儿时的梦想。当我真正站在这三尺讲台上的时候,我被这种感觉深深吸引了。我为能和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在一起而感到快乐,为能帮助他们战胜自我、体验成长而感到满足,为能传授他们丰富的知识而感到自豪。在校园里的每天我都收获着成就感,孩子们每一个笑脸、每一个问候都是我的兴奋剂,能让我上8节课之后仍能对他们笑脸相迎。我爱我的工作,用爱这个词并不过分,所以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为我人生价值的体现,为学生辉煌的将来,为学校的发展而努力。也许在某些领导那里我不能获得公正的评价,问心无愧是我的工作准则。

五、交友之道。朋友有好坏之分。良朋益友可以给你带来很多帮助,恶朋佞友却会给你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引你走上邪路。我不明白那些会引人走上邪路的人怎么会成为朋友?我很同意“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果本人刚正不阿就不可能与那些献媚的人成为朋友,倘若与这类人能相处的,也必然是同道中人。我的朋友不多,却都是真诚的挚友。我选择朋友没有特别的标准,脾气秉性大多与我相同,至少我们的价值观主线是一致的,否则,我决不会与之称为朋友。大多数情况下,我交友都会有一个筛选的过程,初次见面——互相了解——决定是成为朋友还是仅仅是认识。朋友是你主观确立的关系,他与同事、同学这种客观环境确立的关系是有本质区别的,我可以和同事、同学友好相处,但我们不是朋友。

六、理想之道。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理想是一个人价值观的充分体现,我没有多么宏大的理想,就像一个成不了大器的市井小人物。记得第一年作班主任,班里每一个同学过生日的时候,我都送他一份小礼物,同时会让班级里所有的同学送他一句祝福的话。结果到我过生日的时候,他们也如法炮制,最有趣的是有个学生祝福道:“祝您从班主任升到年级组长——主任——校长!”哈哈,我当时只是觉得好笑,现在想来,那不是我的理想。我的人生理想很中庸,就是能认真的快乐的体会我的人生。我珍惜:作课前的紧张;作课后的轻松;忙碌时的疲惫;轻松时的畅然;感动时的泪水;愉快时的欢笑;亲人的关怀;朋友的调侃。我生活中每一个点滴都是我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每一天的生活中,我都保持着一颗欣赏生活、享受生活、珍藏生活的心,这就是我微不足道的理想,是我内心的声音。

七、人生之道。人生不过是从光阴中借来的一段时光,岁月流淌过去,我们自己也就把这段生命镌刻成一个样子,它成为我们的不朽,成为我们的墓志铭。我的人生究竟有多长,我不知道。二十多年的成长历程,让我对人生的看法变得很平淡。我不在乎我的墓志铭上究竟镌刻些什么内容,我只关心在我的有生之年,有没有充分感受这个空间。三十能不能立起来,我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但是我知道,和家人一起努力创造的温馨生活是我人生的意义,和学生共度的愉快学习生活是我人生的意义,和朋友一起携手的温情时光是我人生的意义。人生苦短,及时行乐。我乐在其中。

洋洋洒洒写了一大堆,与其说是观后感,倒不如说是自我心情的梳理,这篇文章更像是我的一篇日记。虽然我并不完全赞同于丹的观点,但还是感谢她让我从几个方面全方位地审视了一下自己。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说,我算是给自己做了一次简单的精神分析,而分析的结果是,我更加热爱生活!从人生的意义,我觉得受益真的匪浅,人生以淡泊名义,享受生活,平淡中豁然开朗!

于丹经典语录
于丹心灵之道 第七篇

1、要善于结交那些快乐的,能够享受生命的,安贫乐道的朋友。

2、物质的东西越少,人就越容易迷惑。

3、交到朋友的前提是自己修身养性,自己是一个良性元素,还是个惰性元素,诘问自己配交到怎样的朋友。

4、经营自己的长处,能使你人生增值;经营你的短处,能使你人生贬值。于丹经典语录

5、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达芬奇密码,找到一种符号寄托。找到自己内心的根据地,每天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让我们都做孔子席前一个安静的学生。

6、人越是得意的事情,越爱隐藏,越是痛苦的事情越爱小题大作。

7、二十一世纪工作生存法则就是:建立个人品牌,8、婚姻的杀手有时不是外遇,而是时间。

9、心灵环境的荒芜,生命能量的浪费,是一种心灵资源的浪费。

10、当今社会,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于丹经典语录。这是一个繁荣时代带给我们的迷惑。

11、人生有限,生也有涯,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12、思想的力量是世界上巨大的力量之一。

13、机遇是一个怪物,迎面走来时心存疑虑,走过时却永远抓不着。

14、距离和独立是对人格的尊重,在最亲近的人中也应该保有这种距离。

15、孔子的处面之道四个字:过犹不及

16、敌人变成战友多半是为了生存,战友变成敌人多半是为了金钱。

17、我们习惯于自己的角色,在角色中欣然表演。

18、就在此际,从自我修养做起,做一个真君子。

19、真正崇尚学问的人,他的学习是为了人心灵的建树,学习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而不是把学习当作谋生的手段,当作炫耀的资本。

20、我爸对我的教育,就是一切从源头开始。

21、做君子就是要做最好的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从今天做起,让自己成为一个内心完善的人。只有内心真正有了一种从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

22、结交那些享受生命的安贫乐道的朋友。

23、人生其实就是木桶效应,你永远不要追问你那块最高板——你什么地方更优秀,而你最低的板,最该去考虑。

24、我们的眼睛看外面太多,看内心太少。对外无限宽广拓展世界,对内无限深刻发现内心。

25、真正的文化经典,都是那种可以无比深刻,但也可以无比简单的东西,它的深刻是它的精神内涵,简单是它的表面形式。简单与深刻有时并不矛盾。

26、最重要的时间是当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你现在马上要做的事情;最重要的人就是需要你帮助的人。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是一种大地生成的信念。理想主义不是职业主义;现实主义不是务实主义。

27、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28、天才失败了就是蠢才!

29、地球是运动的,一个人不会永远处在倒霉的位置。

30、四十不惑,内心不惶惑。

31、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着他的为人。要了解一个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就够了,从中可以看到他的价值取向。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32、朋友像一本书,通过他可以打开整个世界。

33、予人玫瑰,手留余香,给予比获取更有幸福感。

34、要做到内心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患得患失的人,不会有开阔的心胸,不会有坦然的心境,也不会有真正的勇敢。

35、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

36、过分你的优柔寡断是在浪费你的生命能源。

37、交到一个好朋友就是开创了一段美好生活。我们的朋友正像一面镜子,从他们身上能看到自己的差距。

38、生活中真正的快乐,是心灵的快乐,它有时跟外在的物质生活不见得有紧密的联系。

39、孔子认为“以直报怨,以德把德”才是值得提倡的。

40、有所得是低级快乐,有所求是高级快乐。

41、生命犹如一片绿叶,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变的枯黄,但他的叶脉还是那么清晰可见。

42、在传播学上有一个原则,就是你要永远保持它那种特别简单甚至是傻傻的笨笨的样子,这才易传播,你把它整的特别深邃的话,就传不出去了。再传播的前提就是使它简单、傻瓜。

43、很多时候对一个事情的判定,并不能简单地以应该不应该和好不好来区分。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会直接影响到这件事的性质。“过”和“不及”都是要尽力避免的。

44、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45、真正的勇敢是有约制的,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义“。勇敢有时候表现为一种理性制约下的内心的自信与镇定。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敢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灾害。

46、对一草一木、一花一叶的关怀中折射出的一种光芒。

47、人的成长要接受四个方面的教育:父母、老师、书籍,社会。有趣的是,后者似乎总是与前面三种背道而驰。

48、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49、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50、最恰当的距离是在彼此不伤害的情总况下,保持彼此的温暖。

51、要成为君子,就要有”恒心“。当我们真正有一番定力,有一个宏阔的境界,就离君子不远了。

52、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刻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

53、与好朋友相处也要有个度,不要什么样的事情都大包大揽。

54、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55、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56、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断地参悟、历练,就是你心中有一种仪式。

57、人允许一个陌生人的发迹,却不能容忍一个身边人的晋升。因为同一层次的人之间存在着对比、利益的冲突,而与陌生人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58、孔子所说的”益者三友“,是指:第一,友直,直即正直。第二,友谅,谅即诚实。第三,友多闻,即见多识广。

59、幸福与贫贱无关与内心相联。

60、童年的无知可爱,少年的无知可笑;青年的无知可怜;中年的无知可叹,老年的无知可悲。

61、君子的标准:一个善良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好相处的人。

62、我们要交上好朋友,第一要有仁爱之心,愿意与人亲近,有结交朋友的意愿;第二,要有辨别能力。

63、现代的婚姻是情感的产物,更是竞争的结晶。

64、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力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

65、小人就是没有大眼界,抢占眼前的便宜的人。

66、孔子所说的”损者三友“,是指:第一,友便辟,即喜欢谄媚逢迎、溜须拍马的人。第二,友善柔,即”两面派“。第三,友便佞,即言过其实、夸夸其谈的人。这样的朋友千万不能交,否则将付出惨重的代价。

67、朋友是清明理性让你远离危险的人,是开明坦荡给人快乐的人。

68、人有两只眼睛,全是平行的,所以应当平等看人;人的两只耳朵是分在两边的,所以不可偏听一面之词;人虽只有一颗心,然而有左右两个心房,所以做事不但要为自己想,也要为别人想。

69、君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70、这个世界既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有权人的世界,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71、孔子之慎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72、每个人的一生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

73、当一个不幸降临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尽快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74、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灾害。

75、好朋友是一本书可以打开一个世界,开创一个好生活;朋友是一面镜子,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宽容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

76、6,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

77、失言就是一不小心说了实话。

78、选择太多,所以困顿。

79、去到自然中。不追求物质的奢侈,追求心灵悠游上的奢侈。

80、以怨报怨不可取,以德报怨同样不可去。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去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也是一种人生浪费。

81、学习要加,骄傲要减,机会要乘,懒惰要除。

82、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83、在我看来,庄子也罢,孔子也罢,所有作用于生命个体的古圣先贤学说,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最大的提升人的幸福感,只要你的内心觉得你是清醒的、充盈的,你有幸福感,那我就觉得这就是先贤的一种意义了。

84、当你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时候,就是你开始得到的时候。

85、能放下且放下,宽容一点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

86、所有外在的形式是为了内心的安顿。

87、今天我们都在说避免资源的浪费,却忽视了心灵的荒芜和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费。

88、心灵被所得推满最后会累于得,成为生命的隐痛。

89、中国人学美国人容易,中国人学中国人难。

90、有一种人只做两件事:你成功了,他妒嫉你;你失败了,他笑话你。

91、耳顺就是悲天悯人,理解与包容别人。独孤求败的境界。

92、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能够交上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有什么样的心智,有什么样的素养;看自己在朋友圈子里面,是一个良性元素还是一个惰性元素,是有害的还是有益的。

93、人如果靠吃饭活着,那饭不叫饭,叫饲料。

94、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95、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其实,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就自然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96、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97、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灵的自信。是一种心灵的标准。清明内省,自信坚定。”立“指你的一生所为,拿什么样的标准。

98、一个女人喜欢一个男人时,她希望听到谎言;当一个女人厌恶一个男人时,她希望听到真理。

99、让自己的快乐成为一种能源,去普照世界,温暖别人,让我们的亲人在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慰籍的理由。

100、技术永远不是最终的保障,人规避危险的理智是最根本的前提。

101、成功的职业不一定就是你心中的理想。

102、陶渊明守着无弦琴,弹奏心灵的音乐。生活中的快乐与物质无关,真正的快乐来自心灵、教养、憧憬。

103、印度诗哲泰戈尔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104、最大地尊重别人,站在别人的出发点了解别人的所为,一种悲天悯人的气度。两朵云只有在同一高度相遇才能生成雨。

105、好的学习是导致行为改变的学习。

106、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生活质量。

107、一个人内心没有了”忧“、”惑“、”惧“,自然就少了对外界的抱怨和指责,也就增强了把握幸福的能力。而增强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学习的终极目的。

108、每个人心里开出一片乐土。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

109、技巧不是最重要的,技巧之外的东西则需要我们用心灵去感悟。

110、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

111、我们可以躲开大家,却躲不开一只苍蝇。生活中使我们不快乐的常是一些芝麻小事。

112、宽容一点,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

113、圣经里面说:世界上追不来的三件事是说出的话、射出的箭和失去的机会。

114、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115、做一个勇敢的人,用自己生命的力量去化解生命中的遗憾。

116、一个人幸运的前提,其实是他有能力改变自己。

117、结交好朋友要有”仁“、”智“二字,有两个前提一是意愿,二是能力。

118、子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119、恒心和定力是一个人接近君子的标准。

120、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121、如果是棵小草,即使在最好的企业里,你也长不成大树。果真如此,不如历经风雨,把自己培养成名贵花卉。

122、古典的美就是一种和谐的美。

123、真诚并不意味着要指责别人的缺点,但意味着一定不恭维别人的缺点。

124、知天命就是内心有一种定力去抵抗外界的诱惑。

125、我们的周围有很多人,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他们的处世态度,都可以成为我们的镜子,关键是我们自己要做个有心人。

126、你与其跟他人斗,不如跟自己斗,想办法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

127、如果你借太多的钱给一个人,你会令此人变成坏人。

128、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129、任何一个傻瓜都会引诱一个姑娘;但是知道怎样离开她只有成熟男人才能做到。

130、心理学上的”非爱行为“,就是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非爱性掠夺,它是以一种爱的名义进行的一种强制性的控制,让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这种行为往往发生在夫妻之间,恋人之间,母子之间,父女之间,也就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之间。

131、企业一定要有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的独特资源。

132、在这个世界上做一个有信念而不太聪明的人,也许是一种选择。

133、三种人生态度:悲观主义、职业主义、理想主义。君子应该是理想主义者。

134、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很多时候我们做的事是锦上添花,其实更需要的是雪中送炭。所有的爱以聚合为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爱发脾气的小男孩:你可以向别人道歉但在别人的心灵却永远留下了一个洞。

135、最恰当的距离是彼此互不伤害,又能保持温暖。

136、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要先往远处想想,谨慎再谨慎,以求避免对他人的伤害,减少自己日后的悔恨。

137、<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138、小人就是没有大眼界,抢占眼前小便宜的人。

139、一个人,在你年轻的时候,你有责任把你的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你不能说在你年轻的时候一个人就逍遥去了。其实,这种不入世,会让人没有一种价值实现感,而且你也挺不负责任的。

140、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就像禅宗所推崇的一个境界,叫做”花未全开月未圆“。

141、人生最高、最美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内心有所期待。

142、人都有以第一印象定好坏的习惯,认为一个人好时,就会爱屋及乌,认为一个人不好时,就会全盘否认。

143、与其跟他人斗,不如与自己的能力斗。

144、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

145、孔夫子能够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146、一种遗憾,其实可以被放的很大很大。它可以成为你生命中的一个阴影,影响到你的生命质量。

147、神基本上是接近天空的,是像李白那样的人;而圣是接近土地的,是像杜甫那样的人。”神于天,圣于地“,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不是现实主义者。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

148、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149、表面看来毫无价值的东西,会给你一个淡定的起点。

150、我们不缺乏鸿大的理想,但缺乏理想的切实的道路。

151、从自身修修养做起,一个真正的君子,从现在起做最好的自己。

152、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153、多思、多想、多看,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

154、选择一个朋友只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打开一个友善的世界,拥有一个光芒的人生。

155、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就能成功。

156、由德、由仁生发出来的一种旷达的勇气。从容的内心变得镇定、勇敢。

157、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158、理想之道给我们一个起点,给我们的心灵储备一点能源。

159、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压力变为生命的张力。

160、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遗憾。

161、把事情变复杂很简单,把事情变简单很复杂。

162、一个人燃烧了一场愤怒,也是一件不好的事。

163、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164、距离和独立,是对人格的尊重。

165、怕爹是孝顺,怕老婆是爱情。

166、理想是一个人一生最在乎的东西,是一种心灵的寄托。

167、我喜欢把生活分成两个层面:生命层面,生存层面,而且越大越能分得清了。所谓生命层面,就是自己的内心要有所执守的东西;而所谓生存层面,就是你在现实中建功立业的东西。

168、过分苛责不如宽容的力量更恒久。

169、我们对生活一种欢欣的态度,就是对古典最高的致敬。

170、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家长。

171、所谓体验就是”以身体之,以血验之“,那是一种非常深刻地浸润。

172、君子之骄,骄傲的是一种风骨。

173、多思多想多看,少职责少抱怨少后悔。

 


于丹心灵之道相关热词搜索:于丹论语心灵之道感想 于丹心灵鸡汤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于丹心灵之道”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于丹心灵之道"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66740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