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2016-10-09 11:59:07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桃花源记》(共5篇)《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桃花源记 [晋]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xiá),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供大家学习参考。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
《桃花源记》 第一篇

桃花源记 [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xiá),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ó)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余(yú)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qiǎn)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多为直译):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小溪往前行,忘记了路程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其它的树木,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渔人就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一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离船上岸,从洞口进入。洞口起初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由狭隘幽暗变得开阔明亮。只见那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桑园竹林这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都像桃花源意外的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中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他们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从这里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地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了都很惊叹。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中,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就告辞离开。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来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渔人回到郡里,边去拜见太守,把进出桃花源的情况做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渔人前往,渔人他们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原来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个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从此以后,就不再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桃花源记》课文及注释
《桃花源记》 第二篇

1.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

2.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6) 。【《桃花源记》】

3.武陵:郡名,现在湖南省常德市一带。

4.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5.缤纷:繁多的样子.

6.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7.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8.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9.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明亮的样子。

10.俨然:整齐的样子。

11.属:类。

12..纤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桃花源记》】

13.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14.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

15.黄发垂髫:特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16.要:通“邀”,邀请。

17.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8.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

19.具言:详细地说出。

20.叹惋:感叹,惋惜。

21.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延.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22.及郡下:到了郡城。郡,指武陵郡。

23.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24.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25.遂:终于。

26.南阳:郡名,治所在河南南阳。

27.刘子骥:名磷之,(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

28.规:计划。

29.未果:没有实现。【《桃花源记》】

30.寻:随即,不久。

31.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
《桃花源记》 第三篇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饮酒》。 二、特殊词义 【一词多义】

[志] 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处处志之)

[为] 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 [寻] ①寻找。(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

[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

[舍]①(shě)舍弃,放下。(便舍船)②(shè)房舍。(屋舍俨然) [作] 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做。(设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

[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

[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

[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三、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内容要点 文章线索: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

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

段):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2段: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描写了桃源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风尚。 第3段:写桃花源人邀请渔人做客及渔人辞去的过程。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

第三部分(第4、5段): 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为桃花源蒙上一层神秘色彩,含蓄地表明这个桃花源是虚构的) 四、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

了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9.‚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了桃源人怎样的心理?作用是什么? 答:表现了桃花源人不愿让外界知道桃花源的存在,不希望外人进来打扰桃花源的祥和安宁。作用是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神秘。也为下文再寻找桃花源而不得埋下伏笔。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答:表明事情真实可靠,真实的历史人物,亦真亦幻的故事,让结局充满传奇

1、与本文有关的成语:

(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联系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怡然自乐:快乐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

(5

)与世隔绝:不与人来往或以局外人的身份对待事物。

(6)鸡犬相闻:每家鸡和狗的叫声互相听得到,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现一种和睦的景象。

2、对联:黄发垂髫享太平,美好理想寄桃源。

5、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 点拨: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桃花源的美好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

点拨:(1)自然环境:优美富饶。(2)社会环境:安定和平。(3)人文环境:自由快乐。

7、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它的含义是什么?

点拨:世外桃源,借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8.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请你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

9.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10、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然想继续在桃源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答:不足为外人道也。 源中人生活安定,桃源人能安居乐业,桃源人能和睦相处。 11、请用自己的话说出桃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答:(1)问渔人从哪里来(2)桃源人向渔人说明他们来桃源的原因。(3)桃

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4)渔人向桃源人介绍外界情况。

12、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桃花源记》】

答:此人一一为俱言所闻,皆叹惋。 “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都会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花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桃花源记翻译_桃花源记原文_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 第四篇

<桃花源记>作者是宋代文学家陶渊明。其全诗如下:
[前言]
<桃花源记>是东晋伟大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翻译_桃花源记原文_桃花源记教案。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注释]
1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7年)。
2武陵:郡名,今武陵山区或湖南常德一带。【《桃花源记》】
3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为,作为。
4缘:顺着、沿着。
5行:行走这里指划船。
6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7忽逢:忽然遇到。逢,遇见。
8夹岸:两岸。
9杂:别的,其他的。
10鲜美:鲜艳美丽。
11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12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13异之:以之为异,即对此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诧异,认为······是奇异的。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14复:又,再。
15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
16欲:想要。
17穷:尽,形容词用做动词,这里是“走到······的尽头”的意思。
【《桃花源记》】 18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尽,完,没有了。
19便:于是,就。
20得:看到。
21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22若:好像。
23舍:舍弃,丢弃,
24初:起初,刚开始。
25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副词,只。
26行:行走。
27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然,……的样子。豁然,形容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
28平:平坦。
29旷:空阔;宽阔。
30屋舍:房屋。
31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32之:这。
33属:类。
34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35鸡犬相闻:(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36种作:耕种劳作。
37衣着:穿着打扮,穿戴。
38悉:全,都。
39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
40黄发垂髫(tiáo):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用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子。髫,小孩垂下的短发。
41并:都。
42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43乃大惊:竟然很惊讶。乃,竟然。大,很,非常。
44从来:从……地方来。
45具:通“俱”,全,详细。
46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47要:通“邀”,邀请。
48咸:副词,都,全。
49问讯:询问消息,打听消息。
50云:说。
51先世:祖先。
52率:率领。
53妻子:指妻室子女,“妻”“子”是两个词。妻:指男子配偶。子:指子女。
54邑人:同乡(县)的人。邑,古代区域单位。<周礼·地官·小司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
55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绝,绝处。
56复:再,又。
57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
58遂:就。
59间隔:隔断,隔绝。
60世:朝代。
61乃:竟,竟然。
62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
63为:对,向。
64具言:详细地说出。
65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闻,知道,听说。
66叹惋:感叹、惋惜。惋,惊讶,惊奇。
67余:其余,剩余。
68延至:邀请到。延,邀请。至,到。
69去:离开。
70语:告诉。
71不足:不必,不值得。
72为:介词,向、对。
73既:已经。
74便扶向路:就顺着旧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75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做标记。处处,到处。
76及郡下:到了郡城。及,到达。郡,太守所在地,指武陵郡。
77诣(yì):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78如此:像这样,指在桃花源的见闻。
79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寻,寻找。 向,先前。 志,名词,标记。
80遂:终于。
81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82高尚:品德高尚。
83士:人士。
84也:表判断。
85欣然:高兴的样子。
86规: 计划。
87未果:没有实现。果,实现。
88寻:随即,不久。
89终:死亡。
90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翻译]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鉴赏]
<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第一段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忘”字写其一心捕鱼,无意于计路程远近,又暗示所行已远。其专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状态,与“徐行不记山深浅”的妙境相似。“忽逢”与“甚异”相照应,写其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两句,乃写景妙笔,色彩绚丽,景色优美,仿佛有阵阵清香从笔端溢出,造语工丽而又如信手拈来。第二段先以数语描述发现仙境经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点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寻常去处。渔人的搜寻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带出来。及至通过小口狭道,写到“豁然开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韵致。进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然后由远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最后写桃源人见到渔人的情景,由“大惊”而“问所从来”,由热情款待到临别叮嘱,写得情真意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第三段先写渔人在沿着来路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示其有意重来。“诣太守,说如此”,写其违背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明写仙境难寻,暗写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对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寻访无着也不再问津了,而陶渊明自己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在<桃花源诗>的结尾处就剖露了“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的心愿。他以桃花源人为志趣相合的契友,热切期望与之共同生活于桃花源中。
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但<桃花源记>的艺术成就和魅力绝不仅限于此,陶渊明也不仅仅是企望人们确认其为真实的存在。所以,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规往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徜恍迷离,便是这些话题中最堪寻味之笔。它所暗示于世人的是似在人间非在人间,不是人间胜似人间,只可于无意中得之而不可于有意中求之,似乎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着某种微妙的内在联系。这虚渺灵奥之区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世人是难以揭晓的。它的开而复闭,渔人的得而复失,是陶渊明有意留下的千古之谜,“惹得诗人说到今”。可是,他又在<桃花源诗>中透露了一点消息,说“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复还幽蔽”,乃是因为“淳薄既异源”!原来桃源民风淳厚,人间世风浇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为争夺之场”(苏轼<和桃花源诗序>),玷污了这块化外的净土,即使像刘子骥那样的人间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机缘。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当中的社会,但是能提出这个空想是难能可贵的。
此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其一个特点。增添了神秘感。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

桃花溪翻译赏析_作者张旭
《桃花源记》 第五篇

<桃花溪>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张旭。古诗全文如下: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矾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译文]
一座高桥隔着云烟出现,在岩石的西畔询问渔船。桃花溪翻译赏析_作者张旭。桃花整天随着流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
[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桃花溪两岸多桃林,暮春时节,落英缤纷,溪水流霞。相传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这里为背景的。张旭描写的桃花溪,虽然不一定是指这里,但却暗用其意境。此诗构思婉曲,情趣深远,画意甚浓。
“隐隐飞桥隔野烟”,起笔写远景:深山野谷,下面画近景。近处,水中露出嶙峋岩石,如岛如屿(石矶);那飘流着片片落花的溪上,有渔船在轻摇,景色清幽明丽。“石矶西畔问渔船”,一个“问”字,诗人也自入画图之中了,使读者从这幅山水画中,既见山水之容光,又见人物之情态。诗人伫立在古老的石矶旁,望着溪上飘流不尽的桃花瓣和渔船出神,恍惚间,他似乎把眼前的渔人当作当年曾经进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渔人。那“问”字便脱口而出。“问渔船”三字,逼真地表现出这种心驰神往的情态。
他问得天真有趣:“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他似乎真的认为这“随流水”的桃花瓣是由桃花源流出来的。满眼的粉红,在幽幽的溪水里艳艳地流淌,诗人也便自然而然地由桃花联想起那“林尽水源”,仿佛透着光亮的“洞”,这洞,一直通向那世外的桃源,可这洞又在哪里,渔人不可能知道,诗人也不会知道。然而,这句问讯渔人的话,深深表达出诗人向往世外桃源的急切心情。然而桃花源本是虚构的,诗人当然也知道渔人无可奉答,他是明知故问,这也隐约地透露出诗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难求的怅惘心情。诗到此戛然止笔,而末句提出的问题却引起人们种种美妙的遐想。诗人的画笔,玲珑剔透,由远而近,由实及虚,不断地变换角度,展现景物;但又不作繁腻的描写,淡淡几笔,略露轮廓,情蓄景中,趣在墨外,就像一幅写意画,清远含蓄,耐人寻味。
七言绝句篇幅短小,要做到情韵悠长,意境深邃,除了讲究炼字琢句外,更要求构思的巧妙。张旭作为盛唐的一位七绝名家,是很善于构思的。这首诗从远到近,正面写来,然后用问讯的方式运实入虚,构思布局相当新颖巧妙。作者的笔触又轻快洒脱,对景物不作繁琐的描写,不敷设明艳鲜丽的色彩,对<桃花源记>的意境也运用得空灵自然、蕴藉不觉,从而创造了一个饶有画意、充满情趣的幽深境界。

相关热词搜索:桃花源记ppt 桃花源记课件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桃花源记》”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桃花源记》"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67686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