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研学有感

研学有感

2015-12-21 00:10:47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研学有感篇一《先学后研有感》 品先学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研学有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研学有感篇一
《先学后研有感》

品先学后研的教学模式有感

在我们进行了这么多年的素质教育后,我们发现,素质教育并没有取得我们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就是应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并没有发生根本意义上的改变。因为,素质教育的实施的主要途径就是课堂教学,你并不能指望一两节的活动课就可以培养出充满活力和创造性的学生。而我们之前的每一次尝试和探索并没有彻底打破传统教学的枷锁。

在传统的教学中,存在着重教轻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学习实际和学习主体地位的倾向。课堂上,教师往往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程式,以知识代言人形象成了课堂的主宰,忽视学生的生命存在,忽视人的完整发展,过多地关注知识,过少地关注人的情感、态度、学习知识的能力和投入度,其教学模式一般为“告诉——接受”。学生主要在教师的带领下被动地学习,以听教师的讲解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为主。另外,由于受教师影响,学生习惯于接受学习,学习方式单一被动,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来掌握知识,缺少横向的、与同学之间的沟通,学习能力普遍不强。

所以传统教学并不能带给课堂教学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也并没有给予学生释放生命力的机会。所以用传统式教学并不能培养出新时期所需求的充满创造力与激情的人才。只有改革并重建课堂教学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提高教育质量的问题。

而“先学后研”模式则是先让学生自学,在此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组组互动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具体的说就是学生以学研案为指导,自学新知,发现提出疑问并形成研究假设,然后小组分工协作、探究疑难,进而在全班展示成果,开展研究活动,最后师生通过当堂练习,及时反馈,

以巩固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并在此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先学”是学生对新知识进行主动建构的过程,而“后研”是学生自主尝试和研究的过程,在“先学后研”的模式中,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发挥,真正在课堂上释放了学生的激情和热情。

在自学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会与日俱增,在展示和研究的过程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锻炼,而在检测和反馈的环节中,学生的自我判断自我反思的意识也会随着各种能力逐步提高。总的看来,“先学后研”的教学模式真正打破了课堂教学仅围绕知识传授开展的的僵局,也打破了教育成果只体现在分数的提高上的尴尬局面。

对于“先学后研”,由于他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要求颇高,所以并不能完全应用于二年级的教学,但“先学后研”的精神理念对于我现在的教学具有十分大的借鉴意义。在特定情景或是教学的内容适合的情况下,“先学后研”的步骤也完全可以拿来改装后加以利用。例如语文的阅读和品位,数学知识的获得,都可以借鉴“先学后研”的措施,让学生经过自己努力来获得知识,会让学生对待学习产生更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果。另外小组合作的广泛应用,也会给予学生更好的锻炼交往能力的空间。

研学有感篇二
《课外研学心得体会》

课 外 研 学 心 得 体 会

安全1001 0203100106 陈耿仲

课外研学开始于刚刚开学的前两周,这一活动在开学之初便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因为这次的课外研学内容比较丰富包括了辩论赛和贯穿于整个学期的学术性研究。辩论赛中,各班积极准备,全班性动员为辩手们准备材料,体现了班级的凝聚力,在辩论赛中,我有幸作为赛会主持人近距离感受了辩手们在辩论中所展现出来的灵活机智,经受了一次头脑风暴的洗礼。

紧接着就是研学内容了,我们小组的题目是人的因素中行为性和心理性因素的联系,起初大家对于这一题目内容都没有什么太多的了解,伴随着只一学期课程的开始,大家就将这一内容搁置了,几次小组讨论也只是将各自的任务进行了分配,对于课研内容上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到了下半学期我们新开设了两门课胡汉华老师的安全人机工程和黄仁东老师的组织行为学,随着课程内容的学习大家才对这一次的课题有了一定了解,这对我们之后相关资料的收集有很大的帮助。

资料收集阶段,我分配到的是关于人的因素中心理性因素资料查找。我首先翻看了现有的安全人机工程课本,之后为了完善这一内容我又在百度和中国知网上对这一内同相关的文献进行了检索。对于收集到的资料整理后,了解到人的心理因素是运动、变化着的心理过程,包括人的感觉、知觉和情绪等,往往被称为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因”。事物发展变化的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内因和外因。而内因一向被认为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则是第二位的原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根据,内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运动的源泉和动力,它规定着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人的心理因素包括许多,象紧张、兴奋、沮丧、恐惧、期待、高兴、热烈、冷漠、积极、消极、肯定、否定、怀疑、信任、尊敬、鄙视等等。广义的讲,人的心理因素,包括所有心理活动的运动、变化过程,如记忆、推理、信息加工、语言、问题解决、决策和创造性活动;而心理因素的研究更为广泛,象个人独特的心理特征和个体行为的稳定性特征;人际间的行为和社会力量对行为的控制和影响;生理现象的神经机制;人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不同的心理特点;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与行为有关的心理现象的等等。

将上述负责内容弄完以后,组长又组织了一次小组会议,大家对负责的内容取得收获进行了说明,然后集体针对与课题相关的内容进行提取后得到如下内容,具体了

解了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原因、个性心理特征与不安全行为、非理智行为等。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通过这些内容的查看发现很多人的不安全行为都与不稳定的心理状态有关,多数时候又是由于操作的不熟练或是出现在突发状况下的应急反应,具体包括听觉问题、视觉问题、空间知觉不准、注意分散、冒险、逞强、遗忘问题、自负心理等。

在会议讨论之后就是成果的报告书写工作了,大家将各自整理的内容汇总到我这里,我根据会议中的讨论结果进行了成果报告撰写,之后又经过每个小组成员的查阅修改后,最终成型。

课外研学活动即将即将结束,回顾这一学期中大家为之所做的努力,我们感受最多还是团队协作的好处,每个人都有自己想法和观点,将大伙的不同理解和看法进行比较性学习,开阔了我们各自的思路,我们是一个临时性的小组,但当我们谈到我们这一学期各自的付出时我们就是一个永远的团体。

另外就是对研学的认识了,一个新的体系内容我们从开始接触时的生涩,随着我们带着目的性的学习,我们对其有所认识和了解,这一过程是需要时间的付出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彩虹总在风雨后,努力后的收获让我们更为喜悦。

研学有感篇三
《第一次周六研究学习有感》

放大优点,寻找历史对话的起点

——2013年第一次周六研究学习有感

高密市向阳中学

王建辉

开学两个星期了,尽管有点慵懒的感觉,但忙中有乐,乐而不疲,慢慢地,在忙忙碌碌中又找回了昔日的自己。

这两个星期显得格外忙碌,查作业,摸生情,发教材,写计划,还得督查指导学生的体育训练。但是,一切忙而有序,不知不觉间,两个星期过去了。

今天是开学后的第二个周六,全市历史学科第一次周六学习活动正式开始。可能还未从假期中那种懒散的状态中走出来的缘由吧,总感觉今年的培训时间有点早,有点不太适应,思之后,或许与本学期的时间较短有一定关系吧。但是也好,俗语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春天是学习的最好季节,那就让我们从今天开始,互相学习,不断充电,再次提高,寻找历史对话的平台吧。

晨早起,细读了一遍教科院下发的“周六学习活动”通知,对两位授课教师的授课内容做了研究,准备了相关的材料,来到了立新中学。春天的感觉真好,舒缓的空气,和煦的阳光,多日未见的同学、朋友和历史同行相聚一起,聊聊天,叙叙旧,谈谈心,心中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舒畅。

第一节课是立新中学宋秀芝老师讲授的初一教材《对外友好交往》,是一节新授课;第二节课是向阳中学凌广杰老师讲授的初三《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是一节复习课。这两节课的共同点是围绕主题,逐步细化教学细节,层层落实教学目标,努力夯实基础知识,为与会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范例。

宋秀芝老师《对外友好交往》:宋老师紧紧围绕大纲要求,层层落实教学目标,这是她的课堂最大的优点。本课打破了原教材的设计,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先由日本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玄奘西游,中新关系逐层理顺完成基础知识,最后回归到教材开始:由于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让学生知道美国唐人街的由来。这种递进式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理清本节课的学习思路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凌广杰老师《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充分运用典型历史材料,结合当今政治局势完成教学,是凌老师这节课的最大优点。在初三历史复习中,《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历来是难点,凌老师突破教材的设计原则,根据自己的理解重组教材,从革命之动因——革命之破旧——革命之立新——革命之效果——革命之文献——革命之意义几个环节,一步步引导学生完成自学,借助自己搜集的历史图片和材料,将知识点分段讲解,分层记忆。起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两位老师的授课既体现了新课程中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创新”学习方式,又通过对教材的重组和设计,将教材内容灵活地呈现给学生,实现了课堂教学的灵动性。王宗彬老师在评课中说:我们应该

放大历史教师的优点,用优点来指导我们的历史教学。我非常认同这一观点。应该说,两位历史老师的课堂思路有很多优点,也存在某些缺陷。但是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周六研究这样的活动来凸显当前历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与全体历史老师的共同对话中,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从而在新学期继续推动历史学科的教学进程。对缺陷我们要改,我们更应当放大优点,让优点更优,优点现亮,在共同挖掘教学资源优点和教学亮点的对话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寻找历史教学的起点和最高点。

研学有感篇四
《《研学旅行的感想》》

研学旅行的感想

二(10)占梦圆

上周末,我校八年级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赴合肥参加了为期两天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园研学旅行活动。大家参观了渡江战役纪念馆、中华木雕馆、军事科普博物馆、安徽大学等地方。

来到安徽大学——这一学子心中的神圣之地,徜徉在安大葱茏的大树下,每一缕呼吸,似乎能感受到那弥漫林间的学术气息。大学生并不是我以前想象中戴着厚厚眼镜的老学究模样,开始有些羡慕他们,羡慕他们能生活在这样一个如诗如画的校园内。安徽大学给我一种踏实厚重的感觉,不浮夸,不刻意高调我感受到了名校的沉稳之美。 站在渡江战役纪念馆前,我就感受到了纪念馆庄严的气息,我们怀着迫不及待的心情进入了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副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石刻浮雕,气势恢宏,战士们英勇冲锋,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他们的姿势、神态都十分传神,栩栩如生,仿佛再现了渡江战役的画面。他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誓将国民政府推翻的决心深深触动了我。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慷而慨。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文化与科学的完美融合——徽梦水舞,这是一种通过声、光、电、火、音乐、喷泉、多媒体艺术为一体的具有震撼力地展现世纪跑泉、海鸥飞翔、孔雀开屏等表演。使同学们完全沉浸在这徽文化与高科技结合的产物带来全新的视觉及听觉享受中,不舍离去。

去的时候,满载着期待;回来的时候,深藏着不舍。那轻松快乐的歌舞晚会,具有独特魅力的中华竞技园,神奇多彩的科技馆„„都让我依依不舍。两天的合肥之行开拓了我们的眼界,培养了我们合作与创新的能力,引领我们放眼世界,放眼未来。在这里,我们心怀理想,带着汗水与微笑,留下了美好的足迹。足以让我怀揣着一生的憧憬,慢慢地回忆。

二(10)杨雨晨

10月26日我们怀着激动地心情,做了两个多小时的车,到达了合肥非物质文化遗产园。走进园区南大门,我们看到7根高柱,它们和周边的铁艺剪纸构成了一个音乐喷泉广场。据了解,7根青花瓷文化柱其中有6根等高,象征着中国的山、水、人、文、情、商,而最高的柱子被称为和谐柱。柱子上面的人物脸谱是中国的一些主要历史文化名人的头像。

接着往前走,我们又看见了卧龙山苍翠碧绿。山脚之下的非遗园,植被遍地、空气清新、景色宜人。园中设有亭台水榭,青瓦砖墙,仿佛置身于皖南水乡,风韵十足。我们观看了砖雕壁画《西游记》,墙壁上的画栩栩如生,再加上导游声情并茂的讲解,仿佛身临其境。 夜幕降临,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观看了极具特色的“徽梦水舞”。它是集声、光、电、音乐喷泉、多媒体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旅游的完美体现,具有震撼力地展现盛世花篮、世纪跑泉、海鸥飞翔、孔雀开屏、喷火、气炮泉和冷雾等表演,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在当天晚上的篝火晚会上,同学们积极的展现自己的才艺,唱歌,舞蹈,游戏,彻夜无眠。每个同学的脸上有洋溢着快乐的笑容,挥洒着青春的汗水!

第二天,我们怀着敬仰的心情走进了安徽大学,一座座耸立高大的教学楼衬托着蓝天白云,来来往往的学子有说有笑,这就是大学生活。我相信看到这一幕的同学心里都在暗下决心,要好好学习,为了自己的大学梦。

研学旅行接近尾声,我们也要和这个让我们受益匪浅的地方告别了。再见,我的研学旅行!

二(10) 方庆圆

2013年10月26日一早,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来到了合肥,开始了为期两天的研学旅行.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具有革命历史意义的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我们在导游的引领下, 了解了一些关于渡江战役的战前形势、战役决策部署、突破千里江防占领南京直至解放武汉南昌攻占上海以及人民支前等情况,深刻的体会到革命先烈们那种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接受了一次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增强了我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精神境界也得到了升华。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抵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园.走在透着徽州特色的建筑群中,观看了文化与科学完美融合的徽梦水舞,欣赏了世界之最的巨型砖雕《西游记》,聆听着导游的精彩解说,充分体验到徽州建筑的工艺美和徽文化的精华。特别是在观看了中华古陶馆、古木雕馆和古砖雕馆后,在钦佩艺人们精湛的技艺之时,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夜幕降临,我们迎来了大受欢迎的篝火晚会。跳舞、唱歌、烧烤,让我们感受了与大自然亲密按触的露营生活,同学们个个脸上洋溢着笑容,青春活力四射!

安大之行是我们的第三站。若大的安大校园,桂花飘香,宏伟的教学楼一幢幢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校园里,大学生们有的在做运动,有的在读书,还有的在散步,与那鸟语花香的景色相映成趣!在新奇的同时,我也暗下决心,一定要加倍努力学习,为了我的大学梦而奋斗!

两天的研学旅行很快接近尾声。这次旅行,不仅让我们增长了见识、陶冶了情操,更多的是让我们接受了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受益匪浅。难忘的研学旅行!

二(10)孙潘雯

金秋季节,丹桂飘香。我们三中学子踏着愉悦的步伐向合肥非物质文化遗产园进军,这是我们第一次同学与老师之间一齐参加研学旅行活动。因此,这次活动带给我的感触颇深。

在这次活动结束之后,我发现大家都受益匪浅。此次出行不仅为我们的大脑扩张了知识面,还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并锻炼了大家的动手能力,可谓是一举三得。谈谈行程吧,我们先后参观了渡江战役纪念馆,安徽大学等地。途中,我们还学习了不少文化知识。直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徽梦水舞那壮观的画面,真的可以用气势磅礴来形容。以水为屏幕,以光为字样,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举世无双的画面。接着,那不成形的水竟“舞动”了起来,形态各异,陪衬的音乐,五彩的灯光,与这曼妙的水姿形成了一场难以用世俗语言所形容的画面,婀娜多姿,甚至连亭亭的舞女,刚出浴的美人都不如这水舞动的风采迷人,每当水花冲击到最高点时,水声总会有尖叫声伴随。没错,这么激动人心的画面,有谁不在座位上高叫乱嚎?就连我的嗓门也都因此而哑了,不过我无怨无悔。

在此期间,我们还进行了野外练习,动手制作脸谱。这不试不知道,一试还真下一跳,我们的动手能力太差了尽管比不上专业人员的标准,不过对于我们来说已是难能可贵了。

这次旅行很是精彩,唯一的瑕疵便是一些同学的不文明行为。在排队领三餐时,总会有些同学插队;在观看斗鸡,赛马时,有些同学“不畏艰险”拍精彩画面,却不知挡了其他同学的视线;在参观展馆时,闪光灯那炙热的眼神一直伴随着我们„„我知道,对于这些难以见到的“遗产”,同学们充满了好奇心,希望能永久保存。但是,却不知影响了自己的形象。

这次旅行使我们收获盈满,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面,收获了友谊,更重要的是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为了使我们自己“更上一层楼”,希望大家能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研学有感篇五
《研学后教的心得体会》

研学后教促教师成长,助学生成功

——研学后教课改心得体会

广州市番禺区钟村中学 谭日新 从2012年3月开始,番禺区全面掀起了课堂改革,经历两年的实践探索,课改取得了可喜的效果,本人作为课改的一名实践者,下面就课改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改变观念,充分认识到“高效课堂”的好处

要进行课堂改革,推行“高效课堂”模式,教师是践行者,他们对于“高效课堂”是否从心底接受,直接关系到推行高效课堂的成败。所以,要引导老师们积极学习,改变观念,充分认识到这种教学模式的好处。

首先,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十分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高效课堂真正的把“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具体落实到教学行为中。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学会了自主探究,学会了团队合作。唯有敢于让学生去“经历”并且“经验”,学习的过程才充满生命的律动,因律动而感动,因情感的介入而生动和灵动。

其次,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这种教学模式,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进来,而且是带有责任感的参与。高效课堂的特征主要体现为: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主动是学习状态,“主动”会激发潜能、乐在其中、带来效益、生成能力。生动性,是追求课堂的情感价值,突出“学乐”和“乐学”,学习如饮甘露琼浆,变“怕上学”为“怕下课”。生成性,课堂要敢于变各种“句号”为

“问号”。追求“主体多元”,鼓励不同见解,让思维激荡思维,让思想冲撞思想,让方法启迪方法。课堂价值尽在“不可预设”。教师不再仅仅关注尖子生,而是让尖子生带后进生,最终让差生变好,优生更优。

第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能让学生终身受益。高效课堂的应然目

标:从“学会知识”到“掌握学习方法”到“训练终身发展能力”。有人把 “高效课堂”称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课堂是学生成就人生梦想的舞台,是展演激扬青春的芳草地,是放逐心灵的跑马场。当学生在自主探索、团结协作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成功,感受到幸福以后,他们会以更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以后的人生,教育便真正成为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催化剂了。

二、学习方式的革命

“教为不教,学为成长” 在研学后教的课堂因互动而精彩,互

动出高效。这种理念与模式彻底转变了学习方式,找到了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的课堂模式。“教学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而教师要做学生的人生导师而非讲师。我们有多少教师教学教得辛苦,学生不爱学:学习效果却不佳。这是很多教师的困惑。在研学后教课堂因快乐而高效,教师是引领学生追求幸福的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让学生感到学习的快乐。

1、“研学后教”理念的实质是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让学生学,从

而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①“研学后教”理念改变了“教”与“学”的顺序。多少年来都

是先“教”后“学”,即老师讲了之后,再让学生去练,而“研学后教”理念却明确规定要先“研”(看书并检测看书的效果),然后才“教”(解决“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②“研学后教”理念改变了“教”与“学”的主次。传统的理念是以“教”为主,“学”为次。“研学后教”理念,却把“学”放在开头,即以“学”为首,以“学’’为主,也就是以自主学习为主,而“教”为次,合作学习为次。再从时间的分配上讲,课上30多分钟的时间是自主学习(包括先学、看书练习、检测及当堂完成作业);教的时间不足15分钟,其中还包括“兵教兵”,学生与学生合作学习,这样教师教的时间就更少了。所以这个理念就决定了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教”为次。

③“研学后教”理念摆正了“学”与“教"的关系。即“以学定教”,根据“先研”的“学情”来确定“后教”的内容和方法;“以教促学”,“教”(后教)帮助学生解决自学中的疑难,促进学生举一反三,继续自学,完成作业。

④“研学后教”理念摆正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课堂上以教师讲、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始终在听,接受知识,处于被动状态。而运用“研学后教”理念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让学生学(看书、检测、更正、讨论、作业),这样,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发挥了主体作用。

教师呢?教师的角色变了,变成了节目主持人,也真正发挥

了主导作用。尽管教师讲少了,但学生学习的每一步都要靠老师引导,

尤其要教师谋划好自学的策略或设计好学生自学的作战方案。教师在课堂上的形象、感情都要给学生良好的印象。这样,教师就能发挥主导作用。

2、“研学后教”体现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怎样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呢?怎样把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原则转化为课堂教学结构、具体教学操作方法呢?“先研”(学生看书、检测)和“当堂训练”(当堂完成作业)是自主学习,“后教”(学生更正、讨论)是合作学习,“研学后教”的全过程都是探究性学习。“研学后教”是符合并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原则的教学法。

3.“研学后教”科学地处理好了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三者之

间的关系运用这个教学模式,课堂上,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先研——读书、检测),暴露出疑难问题,个人不能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再让学生合作学习(后教——学生更正、讨论),这时,合作学习就有了必要性(就像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一样。如果一上课就合作学习,搞什么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学生就轻轻松松,因为还没有碰到疑难问题,没有必要性),也有了合作的内容(自主学习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合作的目的(解决存在的疑难问题)、合作的方式(更正讨论)、合作的人(做对的学生帮助做错的学生更正,懂的学生教不懂的学生)。这样的合作学习(后教)解决了个人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最后,还是自主学习(当堂完成作业)。

三、合作中学习,学习中成长

小组合作学习是研学后教的重要助推器。高效课堂的实施,关键

在于学习小组的建设。学习小组的建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为了能让每个人都积极表现、获得发展,也让小组合作的方式更有效地开展,鼓励学生的合作精神,研学后教总体要求为:每堂课都要设计好三维学习目标;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作用;任务明确,要求具体,时间分配合理,控制得当,收放自如;课堂“三量”(信息量、训练量、思维量)要高;课堂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由教书到教人。下面具体解释一下各程序及具体要求:

1、学习目标要求: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是高效课堂的“方向盘”。

①要按新课程三维目标准确设定学习目标,体现出知识与能力、

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

②教师板书学习目标,并对目标进行具体解析,要有启发性,能

引起学生注意。

③整节课都围绕目标达成展开,既要重视既定目标的达成,又要

注重生成目标的生成和挖掘。

2、自主研学:独立学习是高效课堂有效讨论的前提。

①教师要明确自主学习的时间及要求,任务布置要具体。

②学生自学期间教师要在各小组间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

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及时引导,为点评做准备。

3、小组合作探究:每时每刻都主动参与、全身心投入是高效课

堂的关键。

①老师明确讨论的内容及要求,学科小组长起立安排本组任务,

具体布置每层学生的学习目标并组织组内ABC分层讨论、分层达标。

研学有感篇六
《读行政学研究有感》

读《行政学之研究》有感

马建伟

(苏州大学政治与共管理学院 江苏苏州 20104202117) 摘要:通过《行政学之研究》的学习,我对威尔逊的行政学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作为现代行政学的创始人,威尔逊的行政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这篇被誉为行政学开山之作的文章中,它的发表标志着公共行政学的产生。本文主要从行政科学的产生及发展、行政管理的产生及研究目的以及公众舆论的行政监督方面展开阐述。

关键词:行政科学;政府职能;行政管理;公众舆论

我们要理解威尔逊在文中所阐述的行政学思想,首先要了解《行政学之研究》一文所发表的时代背景。《行政学之研究》一文于1887年发表在美国《政治科学季刊》第2期之上。 当时,资本主义已经进入了上升阶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公共事务的日益增多,大大拓展了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领域,政府职能也随之变得更加复杂,管理工作也变得更加困难。于是,政府如何有效的执行和在哪些方面执行这些持续增长的职能就迫切地需要有科学的理论予以指导,力求使政府不走弯路,使政府专心处理公务减少闲杂事务,加强和纯洁政府的组织结构,为政府的尽职尽责带来美誉。在美国国内,到19世纪70年代,建国初期所订立的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政治制度设计原则受到严重的冲击,导致立法权的威望直线下降,行政力量日益被民主运动视为一种有效的工具而得到重视。因此我们可以说,威尔逊的《行政学之研究》就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著成的,为加强行政权利提供了一种理论支持。

在《行政学之研究》这篇文章中,威尔逊不仅比较深入地分析论证了建立行政科学的重要性以及国家行政管理的产生及其研究目的,从而较为准确地揭示了行政学研究的目的和实质。美国著名管理学家丹尼尔雷恩说“今天是我们全部过去的一种协力结果,明天也将是这样。对于管理学家来说,历史中存在着许多教训,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把过去的研究作为一个序幕”。威尔逊开创了行政学研究的先河,其代表作——《行政学之研究》标志着公共行政学的产生,为行政学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基础性和普遍性的原则和规律。同时,其思想中的某些观点不仅对于我们目前的行政学之研究,而且对于我们当今的政府管理同样具有启发和借鉴的作用。 [1]

一、行政科学的产生及发展

威尔逊在《行政学之研究》中对早期政府的职能做了简单的阐述,他说:“在很早的时代,麻烦的事情几乎都出现在政府结构方面。因此,结构问题就成为吸引人们思考的焦点。当时,在行政管理方面很少或完全没有遇到麻烦问题,至少没有引起行政官员注意的问题。那时候政府的职能很简单,因为生活本身就很简单。政府靠行政命令形式,驱使着人们,从来没有想到过要征询人们的意见”。

[2]概括起来讲,早期政府的职能可以阐述为:(1)政府的麻烦来自内部,即政府结构问题;(2)强调行政命令而不是民主或者公民参与;(3)行政手段是主要的政府管理方式;(4)需要管理的公共事务很少,因此“小政府”成为可能。随着政府活动过程中行政问题的逐渐产生、增加和饱和,以及公众参与公共事务意识的增强,政府的职责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政府的职能日益复杂化,这就要求必须在调整行政工作的过程中明确政府的职责,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加强和纯洁政府组织结构。正如威尔逊所说的“政府部门不再是对朝廷唯命是从,必须遵循全民的意见,满足公众的需求,政府的公共取向明显增强”。

为了使政府少走弯路或者不走弯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完善政府的组织结构,行政科学应运而生。行政科学的研究起源于欧洲,早期行政学的博士都产生在欧洲。威尔逊认为行政科学之所以最早出现在欧洲是因为“在欧洲政府不依赖国民的同意,它所要做的工作是统治;想使政府保持垄断地位的愿望,使那些垄断者对于发现尽可能不激怒民众的统治方法深感兴趣;此外,这些垄断者人数甚少,便于迅速采取各种手段。”后来行政科学由法国和德国的教授们发展起来,其各个组成部分是与一个组织严密的国家的需求相适应的,美国在此基础上,在形式、语言、思想、原则、目标等方面加以美国化,使之适合于美国的权力高度分散的政府形式。

二、行政管理的产生及其研究目的

威尔逊通过对当代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的制度史的分析判断,指出在现存最充分发展的政治体制中,政府主要经历过三个发展时期,其它所有政治体制也是如此。这三个时期主要包括:第一个是绝对统治的时期;第二个是法制和人民控制的时期;第三个是发展行政管理工作的时期。

威尔逊在《行政学之研究》中指出“一些现在在行政实践方面成为表率的政

府,在现代政治的曙光照临之时,它们的统治者依然享有绝对权力却同时又很开明。在这样的政府当中,行政管理是按照为促进公共福利的目的而组织起来的,并且具有仅仅完成单一意志所规定的任务才可能具有的那种简便和效率。”可见,在美国行政管理是为公众谋福利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很有效率的。

美国是一个重视资本主义民主的国家,它将宪法的地位捧得很高,因此资本主义统治才得以发展。由此可见,资本主义者也提倡“公仆”理论。威尔逊认为在美国阻碍其引进既有自由精神又有熟练实践能力的行政管理科学的重要因素是人民主权。对于民主国家来说,组织行政管理要比君主国家困难的多。在民主制国家公众舆论被捧得很高,然而在公众舆论的统治下面。要想使主权者在执行任务的熟练技巧方面或者在使政府职能达到完美的平衡状态方面,接受任何速成的训练,是不可能的。在美国,正是由于强调人民主权,使得政府工作变得更加的困难。那是因为威尔逊认为当时的统治者是一些自私、无知、固执和胆怯的人民,没有一个决策者。威尔逊在文章中指出“统治者的思想并没有确定的发生地,而只不过是存在于千百万个投票人的大多数头脑之中。”同时,他指出“统治者的思想也同样是被‘宠物’所影响的,这种宠物并不是人,仍然只不过事先就抱有的意见,也就是种种偏见,但她却并不因此就失去这个词旧有的真正含义。”总之,无论在任何的地方,当公众舆论被作为政府的最高原则时,其实际改革必然是缓慢的,并且一切改革都必然是充满妥协的。 为了很好的搞好行政管理,就要求我们对行政管理有一个透彻的理解。行政管理(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是运用国家权力处理社会事务的一种管理活动。从外延上来看,也可以泛指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行政事务管理工作。行政管理系统是一类组织系统。它是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分系统。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管理的对象日益广泛,包括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市政建设、社会秩序、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现代行政管理多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以减少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支出和浪费,从而提高行政管理的效能和效率。

行政管理一开始就定义在“事务性”即操作的应用上。但是,行政管理却时又不是纯粹的技术细节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又大大高于这种水平,其事实依据就在于通过它的较高原则,它与政治智慧所派生的经久不衰的原理以及政治进步所具有的永恒真理是直接相关联的。

威尔逊在《政治与行政中》指出“行政管理置身于‘政治’所专有的范围之外。行政管理的问题并不是政治问题,虽然行政管理的任务是由政治加以确定的,但政治却无需自找麻烦地去操纵行政管理机构”。布隆赤里说,政治是“在重大而且带有普遍性的事项”方面的国家活动,而“在另一方面”,“行政管理”则是“国家在个别和细微事项方面的活动。”因此,威尔逊认为“政治是政治家的特殊活动范围,而行政管理是技术职员的事情”。

行政管理研究的目的就在于把行政方法从经验性实验的混乱和浪费中拯救出来,并使它们深深植根于稳定的原则之上。因此,威尔逊认为跟在其他制度之下相比较,也许在民主制度下面,找出分权的最佳准则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在民主制度下,官员们为许多主人服务,而在其他制度下面,他们仅仅为少数人服务。一切统治者对其臣仆都是怀疑的,而作为主权者的全体人民也完全符合这一规律,绝不例外。在人生一切关系当中,“信赖就是力量”,并且正如同宪法改革者的任务在于创造信赖条件一样,行政管理者的任务在于使行政管理与职责分明这一条件相适应,因为职责分明能保证人民产生信赖感。

三、公众舆论的行政监督作用

行政监督是行政职能得以顺利实施和行政权力得以合理行使的重要保证。随着政府行政职能和行政权力的不断扩大,行政监督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威尔逊通过对公共舆论与行政管理之间关系进行分析、阐述,比较完整的表述了他的行政监督思想。他指出在行政管理活动当中,公共舆论将起权威性评判家的作用。他正确地指出了,作为监督政策实施的一种机制,公共舆论不仅是有益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行政研究应当为公共舆论提供一个平台,应当排除各种来自行政中的干扰;政府为了能够更有效地履行其职能,威尔逊指出“行政管理必须在一切方面都对公共舆论有敏锐的反应”。因此,公众舆论是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公共舆论是民心所向的“风向标”,同时,也是判断施政措施是否得当的有效标准。在西方国家公众舆论被看作是信息时代独立于立法、司法、行政之外的“第四种权力”,因为它对传统的三权(立法、司法、行政)构成的制约在许多方面一点也不屈于三者之间的制约,因而舆论监督的作用日益受人关注。[3]而与此同时,现代政府管理调节社会的方方面面,公权力在不断扩大,易乱用、滥用

而滋生腐败,传统的监督方式因其自身的特点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机能,因而人民寄希望于公共舆论的监督机制,希望通过新闻媒体等公共论坛公开揭露权力滥用的现象,在社会中形成一种不利于被批评者的舆论压力,促使当事人有所觉悟或有关机构及时采取措施,以达到监督和制约的目的,使得政府及其官员能更好的服务与大众。

由此可见,在现代社会中,行政职能不断扩大,行政权力不断膨胀的情况下,舆论监督由于其参与群体的广泛性因而成为行政监督的一个重要手段。然而,问题在于如何使公众舆论具有效力,使我们免遭它的好管闲事之苦。威尔逊在《行政学之研究》中说“当公众批评直接关注政府的日常琐事和政府对日常工作方法的选择时,它当然会像一个笨拙讨厌的家伙,像是一个乡下人在操纵一部难以驾驭的机器。但是无论是在政治还是在行政方面,当对于制定基本政策的更为巨大的力量进行监督时,公众的批评则是完全安全有益的,是完全不可缺少的。应该让行政学研究会发现一些最佳方法,这些方法能给予公众评论这种控制监督的权力,同时使之与一切其它的干扰活动分离。”[4]从威尔逊的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公众对管理政府事务缺乏专业知识,但公众的批评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在行政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发挥公众舆论的行政监督作用。

[1] 许华义.诘问与辩驳:政治行政"二分法"合理性危机[D].2005

[2] 威尔逊.行政学研究[A].彭和平.国外

[3] 蔡建文.从威尔逊行政监督思想看我国的舆论监督[D].2005

[4] 王宝胜.威尔逊行政监督思想浅析——威尔逊《行政学研究》读书报告[D].2008

研学有感篇七
《学习金字塔有感》

学习金字塔有感

学习金字塔是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它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它是一种现代学习方式的理论。最早它是由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的。

在塔尖,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

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 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 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 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

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

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这一理论其实是建构主义在教学方面的具体化。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这正是我们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

从思想方面来看,在教学中,自小学开始,很少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已经习惯了听老师讲,记笔等较为被动的学习方式。缺乏主动探索的精神和课堂教学中的主人翁意识。其实课堂是学生的展示交流的舞台,而教师是这种交流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一直以来,同学并没有很好的预习习惯。而初中数学本身的特点要求同学在课前做好较为充分的预习。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提高

教学效率。

我记得上过一节这样的公开课,课前给了学生7、8分钟时间去自学,学完以后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并且马上解决一个相同类型的应用题。因为在前面已经突破的难点,所以绝大部分学生学起来很容易,并且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在遇见相同问题时都能很快的做出来。现在想想可能就是“学习金字塔理论”中所提到的“马上应用”这种学习方式,显然这种学习方法对学生的学习确实很有帮助。

在学习金字塔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学模式的探索,我想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培养学生主动讲解需要时间,鼓励,引导。同时要尽量避免只是由部分成绩较好的同学进行讲解的情况发生。

2.老师自身要要努力改变教学观,特别是学生观。以积极关注的精神去看待学生,相信学生。

3.学生成绩的提高是一个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会有单纯的一点变化就能实现成绩大幅提高的情况。更主要的目标是让学生喜欢上学习,爱上我们的数学课。

4.不能走向淡化老师作用的极端。这种教学方式的改变对教师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更高了。由于同学可能随时出现新的想法,教师要能快速的对这些进行分辨,哪些值得深入挖掘,哪些需要指出错误。为了应对随时出现的情况,老师只能尽量在课前多做准备,认真批阅学生的预习题。

5.要重视规范例题的板书。可以是学生写,教师与同学共同修正。

6.教学模式需要进一步的细化与修正。以期更加符教学实际。

研学有感篇八
《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有感》

学“教育科研基本方法”课有感

潘河涯小学王桂荣

我有幸参加了在历城区进修学校举行的主讲的“教育科研基本方法”的讲座。在紧张的一天学习中,感触频深、受益非浅。在学习过程中不但学习的了一

定 教育教学理论和加强的对过去自己的教育教研进行了反思。

长期以来,我在教学中只满足于自己积累的教学经验,习惯于像传声筒一样去传递知识,刻板地按照一个模子去塑造人,自然而然成为了教书匠,而时代呼唤新型教师:除了要有新的教学理念、具备科研意识之外,还要切实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要做一名科研型教师。正如,教授在课堂上所讲:一个没有创造思想的教师是不可能培养出一个具有创造力的学生来。教师的教学行为依赖教育科研,这既是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教育创新的重要前提。没有反思的经验终究只是狭隘的经验,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新课程的变革就会成为一次教材的更换活动,而新课标的实施也只是空谈。我们将穿新鞋走老路,甚至提着新鞋走老路。通过教授的授课使我了解到教师必须在获取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比较丰富的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力争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一流的工作,带动本校教师深入搞好教学研究,努力向教育科研要质量。

在教授的讲座中,我除了明确以上的认识,也懂得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尤其是选好课题的方法,了解了以下几个步骤:

1、正确选题,明确申报立项手续等准备过程。

2、开题论证,办法一般从课题实际情况出发,采用座谈会或论证会形式进行。由课题主持人介绍研究的目的和研究方案的内容,征求与会人员的意见。无论是课题的大小,我们都一样认真地对待,规范地论证。论证中,我们的着重点是论证课题研究的价值和研究方案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行性。通过课题价值论证,使研究者充分明确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其作用,明确其研究的主客观条件和前景。通过研究方案的论证,使方案更加完善,更加可行。方案论证是开题论证中最主要的内容,因为科研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索性活动,它要求我们不是做好了再想,而是要想好了再做。因此,方案的完善程度与科研的成效息息相关,它是实施研究的全面规划,是提供立项部门与自我的检查、评估和结题鉴定的重要依据。课题方案的内容,主要回答研究什么,为什么研究,怎样研究和研究有什么结果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3、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有计划地展示阶段性的研究情况和研究成果等,是实现课题研究过程管理的重要环节。通过一定次数的展示,了解课题方案的实施情况,研究的进程和成效,从而作出是否要修正方案,改进方法,调整进程等抉择,这也是对课题研究比较有效的评估和监督的重要措施。

实际上我们做教师的每天都在研究,研究学生的心理,学生的家庭和成长的关系,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整,不良习惯的成因与纠正方法,等等这些我们时刻进行的工作实质上就是我们研究的课题,并且是我们一生研究的主题,我们教育的对象时刻在改变,或者是不同思想的学生,或者是不同习惯的学生,加强理论的学习,把我们点点滴滴的经验和心得都用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总结整理,我们会有不同的感受,参加不同时代的课题研究会使我们的教育更有生命力。它

会使我们有更新的活力。因为时代在发展,教育在发展,对教育者的要求会有更高的要求,成为科研型的教育者是我们发展的目标。

研学有感篇九
《学习新课标有感》

一、新课标的理念和目标 1、强调了数学的意义和数学课程的性质。关于数学的意义,新标准强调了“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数学在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强调了随着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数学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数学在社会发展及人们的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关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性质,新标准表述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莫定重要的基础。” 2、重新阐述数学课标的基本理念。标准(实验稿)》中有6条基本理念,修订后将其中关于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的两条合并成一条,成为现在的5条基本理念。 3、明确提出“四基”是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目标 。新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注重过程性目标和结果性目标相结合。明确提出“四基”,即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国数学教育中历来重视的传统优势,在数学课程改革中应当保持并赋予新意。 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是数学课程教学中应当特别重视的,是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它们不仅是学生当前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未来学习和终身发展所必需的。 4、强调了10个重要的核心理念。新标准中课程内容包括四个部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为了更加突出课程内容的本质,新标准又提出了与内容有关的10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并且对每一个核心概念都给出了较为明确的解释。虽然这10个核心概念与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没有明确的隶属关系,但在对核心概念的解释中可以体会到,核心概念与课程内容之间是有所侧重的。事实上,把上面那些词统称为“概念”并不确切,因为这些词所要表达的并不是客观存在,它们的内涵甚至很难清晰地表述,因此在新标准中没有统一给出确切解释。之所以提出这些词,希望表达的是:要认识一类数学概念的思维模式,而正确地把握这些思维模式对理解相关的数学概念是非常重要的。这些核心概念的提出,有利于教材编写者和广大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有利于广大教师整体把握数学教学的核心,合理而有效地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 二、修订的内容 结构和体例的变化。 1、重新撰写“前言”。 在“前言”部分除了修改了数学的意义与价值、数学教育的功能、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及数学课程设计思路的表述外,增加了“数学课程的性质”,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在提高公民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2、整合三个学段的“实施建议”。 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进一步突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完整性,《 标准( 2011 年版)》将原来分三个学段撰写的“实施建议”进行了整合,三个学段统一撰写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教材编写建议,并增加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3、将“行为动词”和“案例”统一放入附录。新课程标准增加了课程目标中有关“行为动词’”的解释。这些行为动词分为两类,一类是描述结果目标的行为动词,包括“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另一类是描述过程目标的行为动词,包括“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新标准将这些行为动词和相关的同义词的解释统一列入附录。同时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中的“案例”也统一列入附录中,分别成为附录 1 和附录 2。与《 标准(实验稿)》相比,案例增加了详细的说明和解答,能够更好地阐释课程内容的含义,实现对教师实施过程的必要指导。此外,

还对案例进行统一编号,便于查找和使用。 (二)课程内容结构上的变化 “数与代数”部分在内容结构上没有变化。 “图形与几何”部分第一、二学段,内容结构没有变化。第三学段,将原来的四个部分调整为三个部分,即将原来的“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坐标”、“图形与证明”,修改为三个部分,即“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化”、“图形与坐标”。“图形的性质”基本上是整合了《 标准(实验稿)》中的第一和第四部分,而其他两个部分与原来的两部分对应。 “统计与概率”的内容结构做了较大调整,使三个学段内容学习的层次性更加明确。强调培养数据分析观念,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 “综合与实践”内容做了较大修改。进一步明确了“综合与实践”的内涵和要求,明确“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其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第三学段具体内容的调整 第三学段四个领域中一些具体内容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删除 了一些条目,二是新增了一些内容(包括必学和选学内容),三是对相同内容的要求不同。删减和增加内容时主要考虑这样几个方面的因素:(1)与前后学段的知识内容的衔接;(2)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未来生活实践的联系;(3)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接受能力和水平;(4)对学科本质以及核心思想的体现。 1.第三学段删除的主要内容 数与代数领域:能对含有较大数字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与推断;了解有效数字的概念;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问题。 图与几何领域:关于梯形、等腰梯形的相关要求;探索并了解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关于影子、视点、视角、盲区等内容,以及对雪花曲线和莫比乌斯带等图形的欣赏等;关于镜面对称的要求;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统计与概率领域:会计算极差;会画频数折线图。 2.第三学段增加的内容 增加的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必学内容,一个是选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数学课程在规定了所有学生应该达到的标准的同时,也应该为学有余力、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选学内容就是为一些有兴趣、有能力而且有愿望的学生进一步探索、学习设置的。这些内容不要求面对所有学生。 增加的必学内容主要有: 数与代数:知道∣a∣的含义(这里 a 表示有理数);最简二次根式和最简分式的概念;能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一次式与二次式相乘); 能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是否有实根和两个实根是否相等;会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解析表达式。

学习新课标有感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的改革目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作为出发点,教师充当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不是作为一个居高临下的管理者。课堂上,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都活跃起来,使学生学会了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从而喜欢上数学。教师应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教师缺乏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充分信任,在讲课时,课上教师说得多、重复的地方多,给学生说的机会并不多。教师的讲为主的数学教学过程,占用了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时间,使教师成为课堂上的独奏者,学生只是听众、观众,这大大地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在走进课堂前,每个学生的头脑中都充满着各自不同的先前经验和积累,他们有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新课程标准下要转变观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讨、交流,让他们有可说的问题,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从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并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当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也不能“放羊”,在学生说得不全、理解不够的地方,也要进行必要的引导。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在讲到某些重、难点时,由于对学生学习潜力估计不足,所以教师包办代替的多,讲道理占用了学生大量宝贵的学习时间。即使让学生自学也是由“扶”到“半扶半放”,再到“放”。叶圣陶先生说:“教者,盖在于引导、启发。”这就是说教师是指导者就不能“代庖”,教师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磨合后的智慧,必将大大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参与到学生中间,及时了解到、反馈到学生目前学习的最新进展情况。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启发、帮助,学生必将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二、重知识联系实际。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 关心学生,相信学生,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学习上要及时总结表彰,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愿学、想学、乐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值得为学习而勤奋,不会有一点苦的感觉。

三、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全体细致,尽可能的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四、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初中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体制等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坚持利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善

于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方式和教学手段,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不断加强,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全面的提高与发展。

研学有感篇十
《研修学习有感》

研修学习有感

对于学校组织的这次研修学习活动,起初我还是有一定抵触情绪的,虽然前段时间听取了假期里参加研修老师的精彩总结,但并没有从心灵深处打动我;再者,失去了周末宝贵的休息时间,所以心里多少有些不情愿。然而,当我坐下来静心一听后,马上便被深深地吸引了,同时也在庆幸没有错过这一次的应用题教学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讨论。

过去的应用题教学,我们都熟悉它的类型、结构以及解题思路、方法等,所以教学时得心应手。而新课程改革后,“应用题”改为“解决问题”,把解决问题贯穿到各个学习领域之中,而且它的呈现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纯文字叙述,改为情境信息与文字信息相结合。在平时的教学中常常发现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搜集的信息不全面,原因是呈现的信息没有顺序可言,有图、有文字,学生往往顾此失彼;2、呈现的信息中并不都是有价值的,学生不会筛选有用的信息。3、阅读理解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有欠缺,读题审题时,缺乏认真仔细的态度。当学生遇到这些问题时,我也时常产生困惑:在新教材中如何进行应用题数学。在听了专家对现在应用题教学的精彩讲述后,让我明白了课程改革后应用题教学的重点,也发现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同时意识到再也不能闭门造车了,特别是看了连乘应用题的课例后,我更是豁然开朗,原来是旧教材旧教法限制了我的思维,也因此束缚了学生的解题思路。

在整个研修学习过程中,聆听专家老师的字字金言,我常常是茅塞顿开、恍然大悟,并且重新开始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感谢研修开拓了我的教学视野,解放了我的教学思想。学后方知不足,我庆幸自己找到了一个新的起点,学他人之长,彰自己之忧。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研学有感》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研修数学观课有感 城墙研学有感 远程研修观课有感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研学有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研学有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7303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