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关于苦难的比喻

关于苦难的比喻

2015-12-22 02:51:58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关于苦难的比喻篇一《面对苦难》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苦难的比喻》,供大家学习参考。

关于苦难的比喻篇一
《面对苦难》

关于苦难的比喻篇二
《苦难的力量》

苦难的力量(郭于华)

时间: 2008-08-11 19:07:05 | [<<] [>>]

在从事20世纪下半期中国农民口述历史的收集和研究工作中,我们常常接触到的是关于苦难的讲述,屡屡体会到的是苦涩的味道——浓重的苦难,日复一日让人们在其持续中麻木的苦难,被密不透风的屏障遮掩的苦难。这些都不免让人感到沉重。

谈及沉重,不由想起一部沉重之作——《世界的苦难》(1993年)。这部由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这位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家与22位合作者向世人奉献的表现当代社会普通人生活中种种苦难的著作,为我们记录和研究口述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启示。1999年这部基于对社会疾苦大规模调查的著作英文版面世,名为《世界的重量:当代社会的社会疾苦》(The Weight of the World: Social Suffering in Contemporary Society)。在历时三年的调查中,研究者们以外来移民、失业工人、无家可归者、公司女职员、失业经理人、农民、中学生、临时工、工头、街头混混、基层管理者、社会工作者、警察等等以社会下层为主的普通人作为访谈对象,通过“对社会的疾苦、悲惨的境遇、难以明言的不满或怨恨进行探索性的考察”,向人们呈现了这些普通人的生活经历和故事、他们的痛苦和对痛苦的感受。布迪厄等作者以深切的悲悯之心和细致的关注、耐心的倾听走进这些普通人的生活,并由此而承担了社会学研究的政治使命与道德意涵——展现普通人的社会疾苦并通过社会学的解释,揭示其

背后深刻的根源。

个体的苦难就是社会的苦难

布迪厄等对“世界的苦难”的研究是从探访普通个体的日常生活故事开始的。通过一个个似乎卑微琐碎的有关痛苦的讲述,研究者以洞若观火般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发现个体遭遇与社会结构及其变迁之间的复杂关系,并试图以此超越社会科学研究中微观与宏观之间的二元对立。揭示个人苦难的社会性,是布迪厄等人重要的方法论主张:个人性即社会性,最具个人性的也就是最非个人性的。个体遭遇的困难,看似主观层面的紧张或冲突,但反映的往往是社会世界深层的结构性矛盾。“许多最触及个人私密的戏剧场面,隐藏着最深的不满,最独特的苦痛。男女众生但凡能体验到的,都能在各种客观的矛盾、约束和进退维谷的处境中找到其根源。这些客观外在的因素到处都是,体现于劳动力市场和住房供应市场的结构之中,表现于学校体制毫不手软的约束之中,铭刻在经济继承与社会继承的机制之中”(布迪厄、华康德,1998,263-265)。

“社会苦难”或“社会疾苦”(social suffering)在医学人类学重要代表人物凯博文(Arthur Kleinman)的研究中也是一个核心概念。他的研究强调痛苦是一种社会经历,并力图打破以往的分隔——将个体从社会层面的分析中分离,将健康从社会问题中分离,将表达从经验中分离,将痛苦从干预中分离。那些标准的二分法实际上是

理解的障碍,它阻碍我们理解人类痛苦的形式如何可以同时是集体的又是个体的;经历痛苦与创伤的模式如何可能既是地方性的又是全球性的。(Kleinman, 1997, ix-xxv)

在此我们又一次体会和感受到米尔斯(C. W. Mills)所倡导的“社会学的想象力”(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在具体情境中的个人烦恼和社会结构的公共议题之间建立联系、在微观的经验材料和宏观的社会历史之间进行穿梭的能力。米尔斯强调,个人日常生活世界中无法解决的烦恼是他们无法控制的社会结构变迁造成的。在此意义上,影响每一个人的历史乃是世界的历史(米尔斯,1996,31-43)。当然,对苦难的社会性理解更可追溯至已成为社会理论经典的涂尔干的自杀研究。在涂尔干看来,自杀是个人行为,但该行为受到人周围社会环境的强烈影响,因而自杀更是一种社会事实(涂尔干,1988,257-280)。

通过对普通人口述历史资料的搜集,通过研究者与被访者面对面的交流,特别是通过与历史的亲历者具有深度和密度的互动,我们就有可能在个体的经历和讲述与宏大的社会历史进程之间建立联系,有可能在个人的“苦难”与社会结构变迁过程之间建立联系,并就此进程获得理解和解释。例如,在《世界的苦难》的描述中,社会疾苦存在于种族问题、邻里关系、黑人贫民窟、基层职能部门、工人阶级命运、教育体制、家庭代际关系等几大领域中。其来源被布迪厄归结为与市场意识形态的扩张和新自由主义政策全球化同时出现的“国家与市场的双重撤退”;它们可以表现为公共物品供给上国家的退出及公

共服务的枯竭、国家体制中的“制度性自欺”、由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工人阶级涣散和劳工运动的消解、教育体制制造的社会排斥和集体失望、与所有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的家庭代际关系的断裂等等;所有因处于特定结构而感受到的“位置性痛苦”(positional suffering)和与集体衰落相伴的个体遭遇都可以归结于苦难的政治根源——社会性的丧失和国家的运作。

苦难的力量

展现不为人知或被人视而不见的“社会痛苦”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但更为重要的还在于通过理解和解释,揭示社会苦难的根源和通常被掩盖的制造苦难的机制。凯博文的研究批判性地揭示了现代化的特定版本建构道德困境的方式以及我们的日常实践如何将社会经历变成了“自然的”或“正常的”,从而模糊了“权力”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由于政治的和专业的过程有力地形塑了对社会痛苦类型的反应,这些过程包括权威性的和经过论证的对于集体苦难的认可。因而研究所要面对的更为有趣和重要的问题在于这些痛苦是如何在社会中产生的,作为一种文化过程的对于痛苦的承认又是如何获得和抑制的(Kleinman, 1997,1-23)。

布迪厄更是将“社会痛苦”这一充满病理学隐喻的概念转换为社会学概念,并由此阐明自己的研究目的:“把社会上难以明言的病患转化成清晰可辨的症候,从而可以用政治的手段加以治理”。他将政

治比喻为医学,认为政治家如同医师:仅仅记下症状和病人的陈述是不够的,必须努力去发现疾病,而疾病并不是显而易见的,必须着眼于推理从而揭示结构性的原因。社会科学要能够解释社会病患的最明显的征兆,判断和理解导致病患的真实原因,就需使人们意识到被掩盖的各种形式的不幸的社会起源,正是在此意义上,社会学成为一种解放的工具,并因此是一种慈悲(generosity)的工具。从布迪厄等对于社会苦难的调查、揭示和寻找原因中,可以体验到“社会学的的确确有着除魔去魅的效果”,亦不难感受到一种博大、深邃、浑厚而且充满悲悯的胸怀。

在我们长期从事口述历史研究的村庄里,农民称自己为“受苦人”。这虽然是从事农业种植业者的自谓,但其包含的意义却远比从业概念沉重得多。对当地农民来说,“苦”既是身体的感受,也是精神的体验;是对客观事物的评判,更是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的表达。“身体之苦”和“心灵之苦”构成的他们日常生活的基础,当然也构成他们的历史的重要内容。可以概括地说,这些普通农民的历史正是一部苦难的历史。

面对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苦难,农民必须调动全部的勇气、能力和智慧,在其中求得生存。这构成了在苦难中挣扎的历史,而正是在此意义上,这些生活在底层的人们创造和推动了历史,因为他们别无选择。对于这些社会底层的人们来说,苦难构成那个时代他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但这种种痛苦却是弥散于生命之中的,通常是无从归因的,因而他们对苦难的表述常常不可避免地带有先赋性和宿命论色

关于苦难的比喻篇三
《面对苦难 文稿》

关于苦难的比喻篇四
《面对苦难》

关于苦难的比喻篇五
《磨难阅读答案》

假如人生没有磨难(12分)

①到过农村的人常发现这样一种农事现象:农民们对刚出土的青苗要进行碾压。开始人们觉得不可思议,甚至认为对柔嫩的幼苗采取如此高压手段,似乎近于残酷。后来有经验的老农告诉我们,碾压青苗恰恰是为了能让青苗长得更好!刚出土的青苗头重根浅,耐不住风吹雨打,必须施以重压才能扎稳根须,夯实基础。根扎得稳,苗才长得壮。

②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生下来就掉进福堆里,左拥右抱,百般呵护,不经受种种磨砺,不遭受些许苦难,这种环境能培养出栋梁之材吗? 显然不能!其实,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磨难是人生最好的礼物!

③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不会进化,社会也不会向前发展。人类长期生活在一顺百顺、无忧无虑的环境中,那么既淘汰不了劣者,也筛选不出强者。假如当初就如此,人体的各种功能必将全面退化,最后可能倒退回原始状态。真的那样,人类也许现在还同猿猴们称兄道弟,与野兽们同林为伍!

④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可能会成为愚不可及的白痴蠢蛋。富贵温柔真如同一把无形利剑,它削去了人的铮铮铁骨、坚强意志、奋斗精神和冲天豪气,将猛虎变为猫咪,将雄狮变为绵羊,将雄鹰变为麻雀,将龙种变为跳蚤……古语说:“富贵不过三代”,又说“自古纨绔无伟男”。清代八旗子弟的历史悲剧就是明鉴。

⑤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会丧失很多优秀品质。胆识、进取、意志和坚韧等一串串闪光的字眼便没有任何社会意义,甚至可能会从字典中删除,黯然“下岗”。然而,现实中,正是这些千古不朽的社会理念在支撑着人生的框架,在构建着人生的坐标,在书写着人生的底蕴,在指引着人生的航向……

⑥所以,假如人生没有磨难,其本身就是一种灾难。

⑦磨难乃人类的良师。它令人振作,催人奋进,教人警醒,激人超越。正是磨难本身使人产生了对于环境的种种“适应性”,诱发了人的种种潜智潜能。环境需要听力,人便提高了耳朵的听觉功能;环境需要视力,人便提高了眼睛的视觉功能;环境需要思维,人便促使大脑日益聪睿精进。

⑧磨难实乃人类文明成果的孵化器、催生剂和奠基石。关于磨难,司马迁曾深有感慨地说出下列掷地有声的话语:“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此真乃千古良言,历久弥珍!我们甚至还可以将司马迁的名句续写下来:太史公受辱而作《史记》,杜甫流落乃成《三吏》、《三别》,吴敬梓落第方有《儒林外史》,曹雪芹困顿而著《红楼梦》。中国历史上这些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无一不是因作者饱受磨难而成。假如当初这些文化先贤没有遭受如此磨难,恐怕人类就不会有这些文化精品出现了!

⑨有人说过,人的脸型就是一个“苦”字,天生就该受尽各种苦难。此言似乎不谬。想人之一生,在自己的哭声中临世,在亲人的哭声中辞世,中间百十年的生涯,无时无刻不在与艰难、困苦、疾病、灾祸打交道。然而正是由于人类历尽磨难而甘之如饴,才将我们的生命演绎得如此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如诗如画,如梦如歌……

⑩因此,我们对于人生中的各种磨难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我们知道 “阳光总在风雨后”“吹尽黄沙始见金”。我们向磨难要勇气,要智慧,要韧性,要成功!只要是人生中不可摆脱的磨难,尽管来吧!早些来吧!我们昂首挺胸地站立着!绝不胆怯!绝不屈服!

1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12. 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述了什么道理?(3分)

13. 第⑧段说“磨难实乃人类文明成果的孵化器、催生剂和奠基石”,请举一个事例加以论证(文中的事例除外)(3分)

14. “太史公受辱而作《史记》,杜甫流落乃成《三吏》、《三别》,吴敬梓落第方有《儒林外史》,曹雪芹困顿而著《红楼梦》”,你也曾经历过磨难吗?你是怎样应对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4分)

参考答案:

11.(2分)只有经受住磨难考验的人,才能成就最终的辉煌或磨难是人生最好的礼物。

12.(3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论述了只有经受住磨难考验的人,才能成就最终的辉煌。

13.(3分)示例:举世闻名的贝多芬35岁时双耳完全失聪,但他战胜了磨难,最终完成了《命运》、《月光曲》等传世之作。或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病痛的磨难中完成了旷世之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4.(3分)例:我也经历过磨难。几年前家里的生意亏本,家里的光景每况愈下,虽然父母没对我说过什么,但我从此以后知道了节俭。磨难固然给人痛苦,但换个角度想,磨难让我成长,教我坚强,我感谢磨

关于苦难的比喻篇六
《议论文6 善待苦难》

善待苦难 (议论文6)

章剑和

①如果你只剩下一只眼睛,你会不会哭泣?如果你少了一条腿,作会不会悲伤?如果你失去了一双手,你是不是会病不欲生?如果你同时失去了一只眼睛。一条腿、一双手,你还活得下去吗?

②然而就有这样一个人,在他16岁那年,因事故失去了一条腿、一双手,后来又失去了一只眼睛。他不仅活了下来,而且还活出了风采,活出了快乐。

③他就是台湾青年奖章获得者、台湾十大杰出青年谢坤山,他用嘴咬着笔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出的自传《我是谢坤山》在台湾出版后立即引起了轰动并成为畅销书,现又被香港特区政府推荐为“十大好书”之

一。几年来,他在国内外的演讲超过百次,由他参加的自传体电视剧即将开机,美国的〈读者文摘〉将用 19种语言向全世界隆重推出其挑战生命极限的传奇故事。

④谢坤山的经历,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那就是要学会寻找快乐,遇事多往光明处想,这样,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在一次与内地少年儿童的对话中,有观众问谢坤山有什么礼物送给孩子们时,他答道:“珍惜你们现在拥有的吧,要知道你们现在有多幸福,不要只计较自己没有的,而要多想想已经拥有的,这样的人才会快乐,遇到挫折才不会绝望。想想看,就算天塌下来,你们也比我多两只手撑着啊!”

⑤残缺是一种痛苦,它会让你伤心落泪;残缺也是一种财富,它会让你得到更有价值的东西:坚强、坚韧。

⑥苦难并不意味着永远苦难、幸福也不意味着永远幸福。生活有时会违反常规,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在许多时候,幸福往往会变成一过减法题,一点点减去你的命志和气魄;而苦难却成为一道加法题,不断地加上你的梦想、努力和汗水,累积起来,你就拉上了成功的手。

⑦人们最出色的成绩往往是在身处逆境下做出的,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美国曾抽查了1000位财富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富翁.调查了他们的生活,结果发现,他们大都出生在普通人家,甚至有一部分人的少年是在贫民窟里度过的。生活有时真的像魔术,会变幻出令人难以置信的结果。

⑧苦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有认识到苦难本身蕴会着无尽的契机。如果你认为苦难是一道减法题。那么它的答案作已经知道,它将减去你所有的一切,包括生命;如果你认为苦难是一道加法题,那么演算的结果,可能就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⑨在人生的长河中,失败与苦难都是难免的,关键是你如何对待它们。

1.本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文章叙述谢坤山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3.你如何理解第④段中谢坤山送给孩子们的礼物?

4.“人们最出色的成绩往往是在身处逆境下做出的”,你能够举出一个例子来证明这句话吗? 5.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

6.第⑨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7.请从语言的角度品析本文第①段。

【闯关提醒】

这一关是一篇简短的议论文。在阅读文本、解答上述问题时,可先略读全文,以便从整体上领会全文大意.把握文章主要观点;然后采用浏览的方式,理解、分析文章内容,如结合文章观点明确谢坤山事例在文中的作用,送给孩手们的礼物的意义,文段内容的课外迁移与联想,特定语段在文中的作用等;最后可揣摩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依次理解这些内容之后,上面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答案】

1.善待苦难 2.引出要论述的“善待苦难”的话题,希望我们学会寻找快乐,遇事多往光明处想 3.遇事多往好处想,珍惜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才会快乐,才会不怕挫折。4.示例:司马迁身受酷刑,但完成了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曹雪芹举家食粥却写出了中国古典小说里程碑式的作品《红楼梦》 5.事例论证:如第⑦段中关于美画富翁的调查;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如第⑥段 6.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总结全文的中心论点 7.连续几个假设关系的复句(同时也是疑问句),构成一组排比句,造成一种夺人的气势,强调了苦难的深重,为引出下文的事例做张本

关于苦难的比喻篇七
《有关“橘子比喻人生”的材料作文导写》

关于苦难的比喻篇八
《《直面苦难》》

关于苦难的比喻篇九
《面对苦难上课》

关于苦难的比喻篇十
《九上语文目标答案》

勘误:

目标第7页第2题最后一个读音请改为昏yūn( )。请见谅。若有其他失误,请通知我。谢谢!

九上

1 沁园春 雪

1.D

2.词 词牌 雪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3.C

4.《国风》和《离骚》 文学才华

5.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对无产阶级革命者和人民大众的赞美之情。

6.D

7.嬴政 刘彻 李世民 赵匡胤

8.“略”“稍”是“略微”“稍微”,表示程度较浅,是在肯定的基础上委婉地指出其不足。

9.两首词都描写了雪景,气势雄壮的,风格豪放。

《沁园春 雪》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沁园春雪》上阕写景,下阕议论;《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上阕写景,下阕叙事。

《沁园春雪》写的是北国雪景,并有诗人的想像;《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写的是南国雪景,但只展现眼前实景。

2 雨 说

1.gù zhì 圃 qiáng bǎo yīn lǚ xuān 膏

2.郑愁予 “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3.D

4.⑪ 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 ⑫ 忙着披蓑衣,急着戴斗笠。

5.诗中的富有生机的景物表现了春雨对万物的滋润。

6.⑪ 写出雨的无比温柔。 ⑫ 写出了雨的博大爱心。

7.衣 米 笛

8.江南的雨细密、温柔、有情。

9.从“河边捣衣”、“屋前舂米”、“洞箫”、“竹笛”可以看出作者为我们描绘一副典型的江南美景图,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热爱

10. “细细”“斜斜”“密密”“蒙蒙”等叠词既写出了江南雨细密,温柔的特点,又富有音韵和谐之美。

3 星星变奏曲

1.chàn níng wâi 闪烁 rïu pí fù 朦胧

2.于友泽 星星变奏曲 朦胧

3.(1)用暗喻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星星的颤抖其实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压抑和束缚感到不自由,从而带来心灵的寒冷孤寂。

(2) 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写出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

4.略

5.“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

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6.二者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营造了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以视觉感突出了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

7.初夏,星星、萤火虫

8.溜出村子/躺在草地上面数星星

9.我说萤火虫是月亮下的蛋/她说萤火虫是星星流的汗

10.都认为自己数得很清楚,都认为自己有理。/啊,两小无猜的时代/天真无邪的童年

11.只要想像合理即可。

12.顾城 顾城 舒婷

4 外国诗两首

1.qī rïng rǎng xuān

2.篱 幽 寂 晕

3.(1)停留;歇息(多指鸟类)。 (2)非常静,没有一点声音。

4.英 《诗歌》 俄罗斯 乡村大自然

5.(1)拟人 (2)比喻、拟人 (3)拟人

6.骄阳,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蝈蝈乐音”的美妙。 严霜、炉、暖气,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衬托冬夜“蛐蛐的歌儿”的动听。

7.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分成前后并列的两个部分。

8.赞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美。

9.恬静、欣喜。

10.不好。“轻轻地”,突出了夜的静谧,因为诗中说“夜来临,四下一片静”,静得连溪水也不好意思大声流淌。

11.把夜莺、秧鸡、溪水、明月等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们以人的动作、情感,给人以亲切自然的感觉,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夜的诗情画意。

12.示例:郭沫若的《静夜》

13.描绘了夏日五月夜晚的家乡美景。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无比热爱和回到家乡的喜悦之情。

14.“谢谢”表达了诗人完全陶醉在家乡美景中时的喜悦和激动。

15.第一节的“多美的夜色”确定了赞美家乡夏日夜景、抒发喜悦心情的感情基调;第二节的“多美的夜色”则引起下文,引出对家乡夏夜美景的具体描写。

16.运用了比喻和拟人,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白桦树在夜色下的柔美风姿,融情于景,富于感染力。

5 敬业与乐业

1.C 2.(1)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

(2)道理极其容易明白。

(3)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3.C

4. C

5. 示例:结出丰硕的果 莲能纹丝不动,扎根大地

6.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7.B

8.说明用心专一,就可以达到目的的道理,证明了敬业的重要性。

9.。

10.先运用软微员工对于软件开发拥有激情因而工作努力快乐的事例(1分),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即对成功而言,激情是必不可少的;(1分)

接着引用美国作家爱默生的话进行道理论证中心论点;(1分)

最后运用一系列的比喻,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证了激情对于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性。(1分)

11.⑤高昂的激情来自强烈的责任心。

⑥高昂的激情来自于浓厚的兴趣。

12.能够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6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1.A 2.C 3.A 4.B 5.D

6.总的评价伏尔泰在历史上的非凡地位,世纪性的贡献。

7.培养良知,教化人类。

8.“过去”象征着黑暗与邪恶,“未来”意味着正义与光明。受到黑暗与邪恶的诅咒,正说明他同黑暗与邪恶势不两立,反衬出他对世人启蒙的伟大功勋。

9.高度评价伏尔泰在18世纪启蒙运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产生的巨大影响,突出了他在人类历史上所作出的世纪性的贡献。

10.文学修养与科学创新有着密切的联系,它能够促进科学创造。

11.首先用法国数学家塞尔和世界著名华裔科学家丘成桐(因为受文学作品启发而促进自己科学研究)的事例证明了热爱文学阅读对科学研究重要作用,接着进行分析,然后用李政道的话指出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最后得出文学修养能够促进科学研究的结论。

12.这一题目用形象的语言表现出文学创作与科学创造虽有不同之处,但二者最高境界相通的特点;并且,文章所论述的内容是文学对科学的作用,这一题目出自文学作品,与所论述的内容吻合。

7 傅雷家书两则

1.D 2.B 3. 略 4.C 5 .D

6. 希望儿子能够正确的对待情绪上的消沉和低落,做一个乐观坚强的人。

7.用平常心态对待成功与失败,高潮时不使自己过分紧张,低潮时不使自己过分颓废。

8.不好,在人们遇到挫折时,先安慰再去鼓励,才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9.敢于面对一切事实而又不大悲大喜的冷静的、理智的心怀。

10.人要学会认识自己。

11.认识自己的艰难 人应该怎样认识自己

12.C 因为第⑦段主要论述一个人要德才兼备,本则材料列举鲁迅先生的事例,从既有崇高的品格,又有渊博的学识两方面进行论证。

8致女儿的信

1.(1)tǎn tâ (2)sù(3)pïu(4)乌(5)â (6)衍

2. 钮带——纽带 无与纶比——无与伦比 贮立——伫立 署光——曙光

3.苏霍姆林斯基;苏联;《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苏霍姆林基斯选集》;教育实践家;教育理论家;《关于爱的思考》

4.在地愿为连理枝、又岂在朝朝暮暮、为伊消得人憔悴、除却巫山不是云

5.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在人的眼神里先后读到了三种东西: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

6.这句话表现了坚定乐观的人本主义信念。文中上帝在“伫立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他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于是,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7.回忆女儿五岁那年冬天在父亲的鼓励下坚持晨跑的事。作用是将生活中的冬天与人生的冬天两种意义巧妙融合,自然地引出对即将成年的女儿的人生忠告。

8.从七方面给予忠告,即遇到疾病、陷入贫穷、遭遇失败、落入孤独时切勿自弃,爱惜自己、自珍自守;处理好相貌、衣着、时间与生命的关系。可归结为正视人生苦难,尽一切人生之责。

9.提示:此为仿写题,应该在句式、修辞、所创设的情境、感情基调等方面与原材料相一致。

10.提示:判断的理由要做到两结合:一是结合作者的看法,以免偏离大方向;二是要结合自己的身份,避免泛泛而谈,架空分析。

11.“冬天”比喻人生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希望即将成年的女儿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能战胜一切苦难,用微笑和勇气拥抱人生的思想感情。

9.故乡

1.huì wǎng quán jìn chán chī zìsuī 鄙 愕 瑟

2.(1)灰暗的黄色。课文中形容天色不好。 (2)悲哀凄凉。

(3)家里的生活状况。

(4)孤独,没有依靠,课文中用来形容

杨二嫂两条纤细的腿站立如圆规的形态。

(5)切近:靠得很近。茫远: 渺茫,遥远。

3.B 4.(1)萧索 (2)藏 (3)凄凉 (4)涌5.C 6.C 7.C

8. (1) 鲁迅 《呐喊》 (2)“回故乡” “在故乡” “离故乡” (3)闰土、杨二嫂 “我”

9.对家乡现实的不满;对故乡人与自己形成隔膜的郁闷;对故乡人精神麻木的悲哀;对新生活的思索和渴望。

10.①辛苦指奔波,劳碌;②辛勤劳苦;③处心积虑,挖空心思。 11.C

12.地上的路,地上本没有路,希望无所谓有。

13.这个充满哲理的结尾告诉我们: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希望便无,有了希望并不断地实践奋斗,希望便有,人们都向着希望之路奔跑,才能创造新生活。

14.甲②乙③丙④丁①

15.示例:在家乡的水田里插第一棵秧,种第一块田。

16.因为童年天真、烂漫、纯朴、坦诚,对陌生世界充满好奇心和刺激感,而人过中年,这些都再也找不回来了。为了追回生命中失落的那段无比珍贵的时光,人们就会怀念故乡。

10.孤独之旅

1.zā liáo qiâ chān chá chuō 眺 嬉 粹 驱 硕 撅 mì chǎng xiē yōng

2.丰富、富裕

原意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这里指暴风雨异常猛烈。

3.(1)突然 茫然 (2)显然

(3)依然 (4)居然

相关热词搜索:关于苦难的名言 关于苦难的议论文 关于苦难的名人事例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关于苦难的比喻”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关于苦难的比喻"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7682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