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科学家勇于实践

科学家勇于实践

2015-12-22 05:22:56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科学家勇于实践篇一《陈延熙教授勇于实践 敢於创新-张伯川》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科学家勇于实践》,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科学家勇于实践篇一
《陈延熙教授勇于实践 敢於创新-张伯川》

陈延熙教授勇于实践,敢於创新 河北益微张青云转自紀念陳延熙教授百年诞辰--筹备工作汇报---梅汝鸿教授

——记延熙增产菌公司的诞生

张伯川 梅汝鸿教授

(北京市农场管理局)

我是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1962年毕业生,1963年我们请陈延熙教授指导我所在的西山农场白家曈果树队的病害防治,并且开展葡萄白腐病生物防治,以及高温火炕育苗防治甘薯黑斑病研究。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陈延熙教授仍不时来果树队指导果树生产。1978年陈延熙教授在广西桂林阳朔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学术研讨会上作了“植物病理学十批判”的报告,1979年春节后,陈延熙教授在北京新疆驻京办事处将阳朔“十批判”报告内容再现,到会的同志听了陈延熙教授精彩的报告非常兴奋,“植物病理学十批判”中众多创新的观点,给大家极大的启发,也留下极其深刻的记忆。“同病原菌和平共处”成了我们的口头禅。陈延熙教授告知我益微增产菌(当时称芽孢杆菌)开始田间试验,缺少人手。我认定陈延熙教授一定能干出一番大事业,应该积极支持。当时,我任西山农场场长,1979年就委派了赫玉强、陈志祥两位高中生场员参加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室的工作。我自始至终是陈延熙教授微生态学及其事业的忠诚的学习者、支持者、实践者、参加者。中国农业大学百年校庆从书“百年回蛑”登载了“先锋的历程 辉煌的成就”,副标题:” 永远怀念深受农民欢迎的科学家陈延熙教授”一文,是我们晚辈10年前对陈延熙教授的怀念。2008年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生态工程研究所开始编辑“微生态学及其事业汇编”,系统地汇总陈延熙教授发展微生态学及其事业的事迹及资料,我认真地学习,收获很大。我也非常认真地学习了植物生态工程研究所相关纪念陈延熙教授百年诞辰的资料,深受教育。“微生态学及其事业资料汇编”第三集:“陈延熙教授1932年就参加革命工作”文集中,涉及“北京西城区延熙增产菌研究开发公司”(简称延熙公司),我是参于了延熙公司起始的全过程,深感陈延熙教授忠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一、北京西城区延熙增产菌研究开发公司成立的背景。

陈延熙教授以“植物体自然生态系”的理论研究为基础,研发出益微增产菌(俗称芽孢杆菌),1986年4月22日—27日在湖南常德召开油菜现场评议会。湖南使用油菜增产菌216万亩,占全省油菜种植面积的1/4,测产结果其增产幅度为5.1-49.32%,凡用过增产菌的地方均未发现减产等不良影响。刘培植农业部副部长参加了湖南油菜增产菌现场会,会后分别给农业部部长何康,以及全国政协邓颖超主席写信建议推广增产菌,邓颖超、何康均有批示。何康部长、陈跃帮副部长亲自听取了陈延熙教授益微增产菌汇报,并设午宴招待陈延熙教授,主管科研的副校长靳晋称:这是我所见到的北京农大教授第一次享受这样待遇。1987年人民日报海外版头版头条发表了陈延熙教授在北京通县安庄调查施用“增产菌”的玉米生长发育情况的图片,图片文字说明:“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教授(右)和他领导的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室,成功地从植物亇体中筛选出一批能够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增强抗病、抗旱、抗寒能力,提高品质和质量的“增产菌”,经近年在二十一省推广试用,一般增产幅度在百分之十之上。这一成果,是我国生物技术研究的重大突破。

1987年4月9日新华通讯社“国内动态清样”刊登“北京农大在农业增产技术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此文中指出“根据1986年底在21省市,142万亩土地、18种作物上试验使用的结果,无不增产,增产幅度为10%。……这种技术不仅操作简便,易于推广,没有污染,而且耗能少,费用低廉,每亩仅富人民千8分。”

“国内动态清样”文章影响很大。农牧渔业部办公厅,第二天,4月10日,“每日情况”基本上转载此文。文章开头指出:“北京农业大学在农业增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研究出了“在作物上施用(拌种或喷布)‘增产菌’的新技术,这项技术技术是根据该校陈延熙教授关于一个植物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的理论研究出来的,它可以应用于几乎所有的农作物。”

新华通讯社1987年5月15日在“内部参考”,详细地介绍了受国家经委,农牧渔业部委托,北京农业大学在湖南常县召开的油菜大面积应用“增产菌”现场的情况。特别指出农牧渔部原副部长刘培植参加了考察湖南使用“增产菌”之后说:“这是一项重大科研成果,可以在更大范围示范、推广。”

1987年6月2日,小麦增产菌现场会在通县举行。由于1979开始财政部支

持陈延熙教授益微增产菌事业,1985年国家经委将增产菌列为开发项目。因此,到会单位足以说明其被重视程度。北京农业大学研究院研究生院主办的“院研”岑溪报导的通讯中写到“出席现场会的有财政部农财司司长顾仲民,国家经委农业局副局长边秉寅,原农牧渔业部副部长刘培植,原植保局局长裴温、科技司副司长费开伟,北京市农办主任范毓扬、农业局局长王培元、市人大农委主任徐仁发、通县县长等等。

1988年5月4日农牧渔业部文件(1988)农(人)字第80号“关于同意北京农业大学成立植物生态工程研究所的批复”,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生态工程研究所正式成立。这是农业部文革后正式批准较早的正式科研机构。

1986年底,酝酿成立“增产菌科研、生产、推广、经营联合体”;1987年6月24-28日在北京增产菌工作会议宣告成立联合体,并制定了章程(等案);1987年10月在湖北全国增产菌水稻现场会上,正式定名“增产菌研究开发联合体”;1988年7月1日,农业部全国植保总站(88)农植总(防)字52号文,正式宣告:“增产菌研究开发联合体由北京农业大学、农业部植物保护总站、农业部农垦司三方及增产菌生产委托厂等单位组成,联合体挂靠北京农业大学。”

1988年7月8日,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注册“北京西城区延熙增产菌研究开发公司”,拿到营业执照並刻了公章。延熙公司主营单位,为北京农工商总公司新技术开发公司。我们农场局不收延熙公司任何费用,反尔倒贴,例如年捡费用。我们农场局上下都一致崇敬陈延熙教授学术思想的先进及创新、益微增产菌技术的实用性、高效性。当然,我局推广益微增产菌的过程中也获得相应经济效益。

二、陈延熙教授为什么要成立“北京西城区延熙增产菌研究开发公司” 北京西城区延熙增产菌研究开发公司是1988年7月8日取得营业执照。1988年上半年那些因素促使陈延熙教授要急于成立“延熙公司”。

至1988年上半年止,益微增产菌已在全国26个省市,推广面积达到1.5亿亩。增产粮食11.65亿公斤,增产油菜籽5.9亿公斤,新增加产值6.3亿元。

1986年姚依林副总理认为当时益微增产菌推广面积142万亩,其中油菜占130亩,稻麦面积不足12万亩,增产菌应加强在粮、棉上应用。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室(简称生防)。二年内将粮棉使用益微增产菌面积过亿亩。二年内召开了水稻(湖北)、小麦(北京)、棉花(江苏盐城-全国丰收计划增产

菌评审会),效果显著,好评如湖。财政部、国家经委、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农业部都对益微增产菌给予了支持。

益微增产菌进入市场经济运作,需要有一个独立经济实体,有公章、有账号。当时在校内是办不到的,只得另辟途经。

其次,也是最主要的原因,1987年荣毅仁中信集团,已在北京、苏州、巴西等国内外建立多种企业。当时国家强调农业是基础,荣老板名下就缺一个农业企业。中信代表坦言,荣老板不计成本,搞个真正高科技农业企业,是为给中信脸上贴金。但是荣老板在当时有一个超常规的法则:只同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自然人合作,不同大学、科学院法人单位合作。同时,荣老板说的很明确,中信要控股。起初酝酿,决定投资8000万建立年产万吨的“北农增产菌厂”,中信占55%,即4400万;陈延熙教授无形资产3200万,占40%;海淀乡出117亩地,水、电配套占5%,占400万元。荣老板这边也急需要成有个“延熙公司”参于运作。

基于上面两点,陈先生找我,要我尽快开办一个独立的公司。当时办公司要有主营单位,我同北京农场局总工程师刘国娟(53届校友)商量,挂在我们科教处名下,並责成我处王尔康同志主办,王尔康在西城区人头很熟,延熙公司很快注册下来。作为增产菌研究开发联合体运行的实体。1988年12月21-27日在北京召开全国增产菌工作会议,正式通过增产菌研究开发联合体章程,也确立了延熙公司在联合体中经济实体的地位。法定代表人由增产菌研究开发联合体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梅汝鸿担任。

三、延熙公司注册成立有力推动了陈延熙教授微生态学及其事业的发展。 延熙公司是1988年7月8日注册成立的。1988年7月19日,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和北京技术经济与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在回龙观联合召开了“农业增产菌”学术会。我参加了会,又一次聆听了陈先生辩证思维的宏论。我第一次见到这么多,这么重要专家领导出席这样一个单一技术的学术会议,有国家财政部、国家计委、国家教委、国家科委、中央农业政策研究室、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等30多人出席会议。特别是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哲学家、经济学家于光远,在会上作了长篇发言,肯定了陈延熙教授益微增产菌的学术思想“极大丰富了辩证法,是生物学和社会学互动的典范。”

回龙观会议在中央各部委,以及在校内外引起很大的振动。参会的人民日报主任编辑毕全忠在人民日报编印的“情况汇编”发表了“农业专家呼吁宜加紧推

广开发‘增产菌’”。参会的原国家计委重工业局长、原国家计委重建所所长,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董事长薛宝鼎在“群言”杂志发表“为加建推广农业‘增产菌’呼吁”;参会的北京农业大学领导沈其益、靳晋、陈近大、胡广济等同志,推动学校在1988年毕业生中留下计平生、吴加志、严志农三人,为益微增产菌新增了有生力量;“增产菌”电影开始摄制;1988年9月21日全国水稻“增产菌”现场会在湖南召开,湖南推广800万亩水稻益微增产菌,平均增产10%。农民说,一个鸡蛋的成本(买“益微增产菌”),可以增产一箩筐谷(约25公斤)。一亇鸡蛋换一箩筐稻谷成了流行语;1988年9月28日益微增产菌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获准;1988年10月27日全国“丰收计划”增产菌验收会在江苏盐城召开;1988年10月28日全国棉花应用增产菌现场评议会在盐城召开,盐城市300万亩棉花中应用益微增产菌182万亩,占60%面积。每亩棉花增产幅度为4.6-12.6%,平均为8.14%;12月8日农业部和北京农业大学举行“向云南地震灾区捐助增产菌及应用技术”交接会,交接会在农业部举行,此会在国内引起极大反响,掀起新一轮益微增产菌的报导和宣传高潮。由于延熙公司成立,益微增产菌产学研、产供销运转通畅,在全国已形成小气候。荣毅仁中信集团经过近一年的时间考察、了解,到1988年下半年决定正式投入8000万元建设年产万吨的“北农增产菌厂”。海淀乡年投入117亩地(现建设大学位于中心地带),以及水、电已到地头。中信、陈先生、海淀乡三方多次协商,终于达成协议。中信希望陈延熙教授不用“延熙公司”出面,而成立一个以陈先生为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然人组建的“北农植物生态工程研究所”(简称北农所)。北农所于1989年4月正式注册成立。注册地址在肖家河生产大队办公大院,所办公地址也在大院内,并设有实验室(中信要求北农所不要同北京农业大学有任何瓜葛)。北农所在117亩地的东南角建起三排平房,面积合计450m2。450m2平房作过渡期用房,未來作“北农增产菌厂”的附属用房,正式动工,地基巳超出地面1-2m。

四、北京西城区延熙增产菌研究开发公司的变更

1989年春节后,陈延熙教授被诊断贲门癌。陈先生进入住院、治疗阶段。益微增产菌越火,校内,尤其植保系内嫉毁气氛也越来越浓,漫延着“陈老五”(林、沈、裘、曾之后)怎么这么得势!?;石元春校长在这氛围中,不能理性对待益微增产菌,对陈延熙教授存有心结(陈先生住院治疗近2年中,石没有探视过一次,没有打一次问候电话),对益微增产菌采取打压态势。其中,捏造了

科学家勇于实践篇二
《忠于理想,勇于实践》

《忠于理想,勇于实践》哲学中讲:“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也就是说没有实践,何来认识?没有实践,何来理想?谁都曾有冲动的年华,谁都曾有迷惘的挣扎,是选择徘徊于一点,安于现状并学着享受庸常?还是忠于理想,勇于实践?当穿过春花的旖旎,夏阳的酷炎,秋风的萧瑟,冬松的傲立。十七个春夏秋冬已在指缝间流走。我们已是一个个名副其实的高中生了。我们追赶着属于自己的大学梦,稳稳地扎下每一个脚步。追求理想的道路总是曲折的、迂回的。我们为了忠于自己的理想,不断在实践中摸索着前进的方向,不断在实践中寻找捷径,不断在实践中驶向成功的彼岸。实践是忠于理想的目的和归宿。嫦娥奔月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中国的航天事业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和实践。已经取得了斐然的佳绩。从1964年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发射成功到2003年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胜利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实现了中华民族“飞天”的千年梦想。研发人员的每一次实践、探索都推动了航天事业的发展;都将中国的航天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实践是梦想实现的重要驱动力。全球变暖,资源缺乏,病毒侵蚀等等问题蔓延整个世界。还记得非典盛行时期,非典病毒“流行”于人们的生活,新闻中一则则死于非典的报道让我们人心慌慌。于是科学家们开始研发防止非典病毒的疫苗。研制出后先在小白鼠等动物在做一系列的试验,在最终用于人的身上。试想,如果将新研发出的疫苗直接注射于人的身体中,将会是一个多么残忍、令人发指的场面?实践是检验事物好与坏、对与错的标准。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失去了雄浑;树苗如果失去了扎根的生长,就失去了生命;梦想如果失去了实践的勇气,就失去了成功;人生如果失去了追赶梦想的行动,就失去了价值。我们走在追逐理想的大道上,总有无数座桥与愿助你渡河的人或半仙。但当你开始指望不付出行动,不勇于实践的成功时,你就在等待失望的到来。因为没有人比自己付出的行动更值得依靠!忠于理想,勇于实践!

科学家勇于实践篇三
《走近科学家》

科学家勇于实践篇四
《科学家的素养之哲人科学家》

科学家素养之哲人科学家

摘要:一个科学家之所以为科学家,是因为他具有一定的素养,然后能将这些素养运用并坚持不懈;一个哲学家之所以为哲学家,是因为他能够运用哲学的思维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然而一个成功的科学家,一个真正的科学家,不仅需要科学家的素养,同时需要具备哲学家的思维。两者兼备,才能更成功,即我们所说的——哲人科学家

关键词:哲学家,特征,科学家,素养,哲人科学家

马赫(1838~1916)在《认识与谬误》一书的序言中写道:“科学家一点也不是哲学家,甚或不想被人称为哲学家,但是他强烈地需要揣测他藉以获得和扩展他的知识的过程。这样作的最明显的方式是仔细地审查在人们自己的领域和比较容易达到的邻近领域里知识的成长,尤其是察觉引导探究者的特殊动机。对已经接近这些问题的科学家来说,由于常常经历进行解答的紧张和此后达到的放松,这些动机应该比其他人更为显而易见。因为几乎在每一个新的重大的问题解答中,他将继续看见新的特征,所以他将发现系统化和图式化更为困难,显然总是不成熟的:因此他乐于把这样的方面留给在这个领域具有更多实践的哲学家。”因此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哲人科学家。

一个纯粹的哲学家心中没有人,他们太过于强调人了,而他们所强调的人却又是一种被放置在抽象环境中的抽象的人。在这些哲学家的世界里,一切都因为缺乏客观性的抽象和升华而显得精炼、富有逻辑性,同时也因这种抽象和升华而变得虚无飘渺,失去了大众性、可验证性和可操作性。纯粹的科学家(指自然科学家,下同) 心中也没有人,他们太热爱自己的科研了,研究着研究着,便把科学当成了自己生命的旨归,不自觉地把自己当成了科研的工具,忘记了科学仅仅是人类的工具。正因为如此,纯粹的哲学家注定要被抛弃在世俗社会之外,而纯粹的科学家则被当作科研工具被操纵和利用。真正从事科研工作,心中又从不忘掉“人”的唯有哲人科学家。哲人科学家既是哲学家,也是科学家,他们从事科学研究,同时具有强烈的哲学素养和人文情怀,他们明白自己在做什么,自己所做的是不是世俗社会(这才是有市场的,真正的社会) 所需要的,是不是真正有助于推动社会发展的。正因为如此,哲人科学家是具有独立、完美人格的,他们具有更高的社会价值,是社会真正的

栋梁。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不乏有哲人科学家出现。他们中著名的有马赫、彭加勒、迪昂、奥斯特瓦尔德、皮尔逊、爱因斯坦等等,他们的出现是整个人类的幸事。这些哲人科学家不但在自然科学方面成就卓著,立下座座丰碑。在哲学思想方面,他们也有独到的见解,为人类思想史增添了笔笔宝贵财富。综观他们的一生,他们的思想成长,对我们颇有启发。

这些哲人科学家有共同的特点。他们从小就对科学问题有极大的兴趣,一生喜欢深思具有哲学性或科学性的根本问题;同时,他们不过分拘泥于一种认识论体系,善于在对立的两极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他们的兴趣与追求超出了科学与哲学的范围,漫游在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具有自觉的人文主义意识和实践(李醒民) 。例如,彭加勒在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和科学哲学等领域都有开创性的贡献,撰写了将近五百篇科学论文和三十部专著,还有许多颇受欢迎的科学哲学著作和趣味盎然的科普著作,为此他被认为是法国的散文大师。

哲人科学家区别于纯粹的科学家,因为大多数科学家沉醉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而对专业领域以外的东西或者不感兴趣,或者没有建树。哲人科学家也区别于纯粹的哲学家,甚至还区别于科学哲学家,因为哲人科学家首先是自然科学家,科学研究是他的主业,科学家是他一生的主要角色;其次才是哲学家,哲学是他的副业,哲学家只是他一生的配角。李醒民给出了哲人科学家区别于其他哲学家的主要特征。

1、哲人科学家从小就对科学和哲学怀有浓厚的兴趣,一生喜欢沉思一些带有根本性的科学问题和哲学问题。科学家的哲学思想的形成主要受到哲学家的影响,如爱因斯坦的哲学思想主要来自于斯宾诺莎的自然神学、休谟和马赫的经验论和他们的独立批判精神。

2、哲人科学家不过分拘泥于一种认识论体系,善于在对立的两极保持必要的张力。哲人科学家的哲学思想往往表现为多样性和变动性,除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是其基本信念外,他们也可能表现为唯心论者。

3、哲人科学家主要对面临的现实提出问题和寻求答案,而不是不切实际地提出问题和背着沉重的哲学偏见寻求答案。哲人科学家的哲学思想来自于科学实践,具有明显的针对性。

4、哲人科学家不自诩为哲学家,不企图构造庞大的哲学体系,但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却迸发出闪光的思想火花,可以当之无愧地列入人类的思想宝库。如爱因斯坦一生中没有发表过系统地阐述他的哲学思想的专门性哲学论文,他的哲学思想散见于他的许多评论和书心中,看起来庞杂混乱,甚至自相矛盾。

5、哲人科学家大都是人文主义者,他们不仅漫游在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广阔领域,而且具有自觉的人文主义的精神和实践。

通过自然辩证法的学习,我认识到无论是学习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以及社会科学,我们必须尊重客观事实,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研究和认识世界,因此在一定的方面这些学科其实是想通的。恩格斯说“不仅有机界和无机界之间的鸿沟缩减到最小限度,并且过去和机体种源说相对立的最根本的困难之一也被排除了。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是完善了:一切僵硬的东西融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 自然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普遍联系、永恒发展是世界的基本特征,而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在我看来,真正的科学家应该是哲人科学家。那么何谓哲人科学家,简单的说就是能将实验室的逻辑思维与科学精神完美结合的人,他们是科学殿堂的佼佼者。一个真正的哲人科学家除了应有李醒民给出的哲人科学家区别于其他哲学家的主要特征,还应具有一个科学家应有的素养。

科学家的素养应包括科学的、文化的、艺术的、人文的修养、以及思想的、道德的、心理的、意志的锤炼。他们拥有对科研的热情、专注和坚持;在科研中能做到开拓,独立,创新,对新事物怀有特有的敏感;拥有勇于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他们站在科学的巅峰,得到了国际的认可。

1、对科学的热衷与执着

诸多的科学家之所以能成为科学家,最重要的是他们对科学的热衷与执着。 或许刚开始很多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自觉或不自觉地走上科学的道路,但一旦他们踏入了科学宫殿的大门,指引他们继续走下去的是他们对科学的热衷与执着。对科学的迷恋和执着,使科学家们衣带渐宽终不悔,没有任何艰难险阻,能够阻挡他们勇往直前。

2、对科学的积累和创新

科学的探索是一个艰苦的长期的过程,在探索的路上需要创造和积累,深厚的科学知识的素养是奠定一个科学家成功的基石,科学精神的核心是求真、务实和开拓、创新。科学家在科学实践中积累知识,又在前进的过程中不断的开拓创新。由此才能推动科学的发展,纵观现代科学在20世纪取得了辉煌成就,相对论、量子力学、信息论等等,对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方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些成就,以其创新思维的光芒照亮了新世纪科学探索的时空。

然而,在世界的进步中,起作用的不是我们的才能,而是如何运用才能。在科学实验中的独立的思维,对新生事物敏感感知,运用发现新事物的眼光自信的看待自己的成果,是科学家的共性,哥白尼的地心说,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爱因斯坦创造性的提出的相对论无不是对他们自身所积累的丰富的知识的创新发现。我们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而我国科学家就很少能做到这一点,这与我国的文化传统以及教育模式有关。中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提倡中庸之道,不提倡标新立异,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科学的发展。

3、 科学家的态度和修养

伟大的发现总是源于科学家细心的观察的和严谨的逻辑推理,科学家要求应具备严谨、理性、求实、不浮躁的态度。所谓严谨,一是指思维慎密,能够全方位思考,二是能够熟练运用逻辑分析能力;而理性,则要求科学家不仅具有常人的感性、知性,更应该具备通过慎密思维、逻辑推理、演绎归纳出规律性、本质性发现的能力; 求实,则需要做到实事求是,尊重事实。不浮躁,则是要踏踏实实的做学问。

科学家只所以成为科学家和自身的修养也是分不开的,爱因斯坦在《悼念玛丽·居里》夫人一文中高度赞扬了居里夫人的伟大人格。他说,居里夫人的坚强、意志、律己之严,客观、公正不阿,以及她对社会的责任感、公仆意识、极端的谦虚,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的工作热忱和顽强,在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爱因斯坦甚至这样赞美居里夫人说,她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科学家的素养也是多方面的。他们所具备的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精神,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精神,团结协作精神,甘为人梯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都是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瑰宝。他们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为一体,用自己的科学实践,为社会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结语

一般来说,科学家的哲学思想是不定型的,摇摆不定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言:“从一个有体系的认识者看来,他必定是一个肆无忌惮的机会主义者:就他力求描述一个独立于知觉作用以外的世界而论,他向一个实在论者;就他把概念和理论看成是人的精神的自由发明(不能从经验所给的东西中逻辑第推导出来)而论,他象一个唯心论者;就他认为他的概念和理论只有在它们对感觉经验之间的关系提出逻辑便是的限度内才能站得住脚而论,他象一个实证论者。就他认为逻辑简单性的观点是他的研究工作所不可缺少的一个有效工具而论,他甚至还可以象一个柏拉图或者毕达哥拉斯主义者。”作为一个真正科学家既要具备一个科学家应有的素养,也应具备一个哲学家应有哲学特点,也就是要努力成为一个哲人科学家,将两者相结合,融合到一起提升科自身的综合素养,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切实措施,塑造敢于标新立异,敢为天下先的科技英才,随着创新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我国必将呈现人才辈出、科研成果累累的大好局面。

参考文献

1、杨晖:《哲人科学家对我们的启发》,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年04期

2、李醒民:《哲人科学家丛书》

3、肖健:《如何在自然辩证法教学中培养研究生科技创新素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年第7期

4、高兴发:《培养具有哲人科学家素质的新人才》,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年04期

科学家勇于实践篇五
《走近科学家.ppt》

科学家勇于实践篇六
《科学家的故事》

科学家的故事

教学目的:

1.通过演讲与倾听科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领悟只有丰富的想象与不断努力实践相结合才能有创造。

2.通过航天知识抢答比赛,丰富学生的科普知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一节科学家的故事的主题班会。纵观古今中外,是无数的科学技术人才为科技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立下了汗马功劳。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收集一些有关科学家的故事,大家都收集了吗?谁第一个给我们讲故事?

二、学生讲科学家的故事

每个学生讲完,老师就问同学们从这个帮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让学生谈谈感受。

三、进行航天知识抢答比赛

老师:星期三那天我们班的李昊庭、吴仰杨、包正宇等三位同学代表我们班参加学校举行的航天知识竞赛,拼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老师知道我们班还有很多同学想参加的,只是名额有限不能去,那今天我们就在班上再进行一次航天知识抢答比赛好吗?有请李昊庭、吴仰杨、包正宇等三位同学给我们主持这次抢答比赛。

四、活动小结

科学家们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他们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贡献。老师希望同学们今后更加勤奋学习,积累更多的科学知识,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扇动雏鹰奋勇的翅膀,飞上科学的蓝天,共创一片绚丽的辉煌!

科学家勇于实践篇七
《科学家精神》

科学家精神

科学家是指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士,包括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这两大类。所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人员,达到了一定的造诣,获得了有关部门和行业内的认可,均可以称之为科学家。古往今来,科学家为我们的社会进步、历史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英国科学家牛顿在1687年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集大成者和奠基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从实验事实出发,重新考查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他的狭义相对论成功地揭示了能量与质量之韦尔奇为人情恶间的关系,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恒星能源来源的难题;其广义相对论也解决了一个天文学上多年的不解之谜,并推断出后来被验证了的光线弯曲现象,还成为后来许多天文概念的理论基础。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不捞取任何个人私利。

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钱学森是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是航空领域的世界级权威、空气动力学学科的第三代挚旗人,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二十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领袖人物——堪称二十世纪应用科学领域最为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同志也是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之中,影响最大、功勋最为卓著的杰出代表人物。中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因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而他所发表的成果也被称之为陈氏定理。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中国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穷极毕生精力研制成功杂交水稻种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在感叹这些科学家为人类做出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他们留给我们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财富,在他们生命中那种不屈不挠、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家精神是我们当代科技工作者应当继承与发扬的。

——科学家精神的内涵

科学家精神是科学家身上智慧与技能的集合,是科学家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已经成为社会发展重要而不可获取的无形精神要素。由于科学自身的性质,科学家精神可以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是专注精神。科学研究是发现,是质疑,是探索,是创新,对科学的研究

者有极大的吸引力。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总会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昼思夜想,穷究而不舍。反过来,只有专注,才可能于细微之处有所发现,也才能在苦思冥想的过程中激发灵感、产生顿悟。

从科学史上看,许多做出重大发现的科学家,常由于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而忘记周围世界的存在。大数学家陈景润曾被看作一个怪人,除了搞数学,什么也不关心,什么也不知道,被当作有名的“白专典型”。实际上是由于陈景润对哥德巴赫猜想极其专注,对与此无关的事物毫不关心。在人文社科领域,历史学家范文澜则有“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名言,其中坐冷板凳的精神,讲的就是搞学术的专注。如果说专注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境界,那就是王国维所言的古今之成大学问者必须经过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的境界。

二是求实精神。客观求实就是无条件地“实事求是”,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可能发现的事实,平心静气地承认已发现的事实,把自己的理论和观点建立在事实基础上,同时能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自己认为有事实根据的观点。

20世纪50年代,经济学家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发表后即遭批判,面对诘难,马先生没有退缩,他继续梳理并完善自己的理论,这种勇于坚持的态度,便是客观求实的精神。在一定意义上,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在事实面前十分像安徒生童话中那个敢说“皇帝没有穿衣服”的孩子,是能面对事实,而且也敢于宣告事实的人,而不去刻意地掩盖、捏造事实。

三是创新精神。创新是文明发展的动力,真正的科学家总是站在创新第一线。如果一个科学家不再创新了,其科学生命实际上就停止了,这就是科学为什么会永远向前发展的秘密。在科学创新过程中往往只有第一,没有第二。一部科学史,从阿基米德到牛顿再到爱因斯坦,都只写那些第一次发现某种现象或第一次提出某种科学理论和观点的人。

面对未解的问题和未知的现象,科学家的创新要依靠自己的独立判断和思考,因而必须敢于质疑成说和定论。从文化层面看,坚持独立思考就是不迷信,不盲从,不人云亦云,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文化气质。从更大的范围看,引领科学团队创新的科学家,也是科研工作的管理者,他还需要组织协作的能力,不固执己见的品格和能尊重不同意见的气度。只有这样,才能平衡创新与合作的关系,带领团队一起完成大型科技工程的攻关。

——如何成为一名科学家

当代科技工作者必须具备科学精神。也就是具备求实,敬业精神。成为科学家的一个标志是首先是一个独立的研究者,必需有参与科学研究,发表,交流等活动的自主性,而这种自主性是和成果挂钩的。随着科学研究成为一种社会建制,特别是当现代科学活动出现了政府主导的特征之后,科学就从“小科学”向“大科学”迈进,科学也随之变成了一种职业。“小科学”时代,社会过分突出科学家个体的贡献与成就,在当前的“大科学”时代,我们更应该强调的是科学研究集体的贡献,支撑科学家发展的是一个团队的智慧和实力。

因此在现在的科学环境下,对于一个有志于成为科学家,准备献身科学研究的年轻人来讲就必须注意一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认同科学是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须的,有了这样的观念才会热爱科学,才会产生献身科学的动机和愿望。

二,自觉培养科学精神,尽可能地系统掌握已有的科学知识。其实这是一个科学家所必不可缺的东西。

三,在“大科学”时代,如何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团队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是迈向成功的关键因素。

科学家勇于实践篇八
《伟大科学家之成功要素》

伟大科学家之成功要素

摘要:科学是通过观察、提出假设、收集资料、综合分析、求证,最后得出结论。如果这个结论是正确的,他人可重复这些经验,得到同一结果。既观察得出的结论可以重复和应用于别人,经验就变成知识。科学家的责任是学术责任和社会责任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科学家恪守学术责任,探索真理,为社会增加客观知识系统,致使科学事业兴旺发达;科学家承担社会责任,审慎确定科学研究方向、研究手段和合理应用科学,以保证科学健康发展。科学家的责任推动科学不断地进步。古往今来,无数伟大的科学家为人类的进步披荆斩棘,前赴后继,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文通过对达尔文、摩尔根、孟德尔、弗莱明、童第周、袁隆平六位伟大自然科学家的事迹的阐述,总结出伟大科学家成功必备的几个要素:敏锐的科学洞察力;永不言败的精神与对科学研究的执着追求;勇于挑战公认看法和权威学说;为人类幸福而奋斗的伟大抱负和忘我的牺牲精神;牢固夯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有时候也要一点点小小的幸运;当然他也只能被有准备的人抓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何伟大的成就都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的。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因素无疑是一个伟大科学家成功的必需要素。

关键字:科学家 成功 要素

前言:“没有人能把所有事情都做好,但每个人都能把某件事情做好,而且,一旦我们发现了这某件事情是什么,我们就该为此而付出我们的全部努力,无论多么艰难,直至实现为止。”这是居里夫人生前说过的一句质朴的语句。她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他(她)要想成功,要想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必需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坚持不懈的毅力与对科学的饱满热情。那么一个伟大科学家的成功要素到底有哪些呢?

1.敏锐的科学洞察力

美国的生物学家与遗传学家摩尔根发现染色体的遗传机制,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是现代实验生物学奠基人。

他在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和获得博士学位后的10多年里,摩尔根主要从事实验胚胎学的研究。1900年,孟德尔逝世16年后,他的遗传学说才又被人们重新发现。摩尔根也逐渐将研究方向转到了遗传学领域。摩尔根起初很相信这些定律,因为它们是建立在坚实的实验基础上的。但后来,许多问题使摩尔根越来越怀疑孟德尔的理论,他曾用白腹黄侧的家鼠与野生型杂交,得到的结果五花八门。但与此同时,德弗里斯的突变论却越来越使他感到满意,他开始用果蝇进行诱发突变的实验。

通过在蝇室里的实验与观察他发现性状的性别的因子是连锁在一起的,而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先由一变二,可见能够遗传性状,性别的基因就在染色体上,它通过细胞分裂一代代地传下去。

染色体就是基因的载体!摩尔根和他的学生还推算出了各种基因的染色体上的位置,并画出了果蝇的4对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排列的位置图。基因学说从此诞生了,男女性别之谜也终于被揭开了。从此遗传学结束了空想时代,重大发现接踵而至,并成为20世纪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

2.永不言败的精神与对科学研究的执着追求

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优秀的教育家,生前曾担任过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动物研究所所长。童第周出生在浙江省鄞县的一个小村里,家庭生活十分贫困,没有钱进学校读书,只能在家里边做些农活,边跟父亲学点文化。直到17岁,才在二哥的帮助下,进了宁波师范。

1930年童第周在亲友们的资助下,远度重洋,来到北欧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寒尔。在欧洲著名生物学者勃朗歇尔教授的指导下,研究胚胎学。当时,他发现有的外国留学生对中国人抱着一种藐视的态度,说“中国人是弱国的国民”。和他同住的一个洋人学生,公开说:“中国人太笨。”听到这些,童第周再也压抑不住满腔的怒火,对那个洋人说:“这样吧,我们来比一比,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代表我的国家来和你比,看谁先取得博士学位。”

童第周憋着一股气,在日记中写下了自己的誓言:“中国人不是笨人,应该拿出东西来,为我们的民族争光!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童第周谢绝了专家和同学们的挽留,毅然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下童第周仍然坚持攻关,每一个试验数据都要重复一、二次,而他往往要重复五、六次。然而,就在简陋的显微镜下,在这低矮的小土屋里,童第周却撰写了一篇篇具有学术价值的论文,震惊了国内外生物界的学者。

3.勇于挑战公认看法和权威学说

英国生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他以博物学家的身份,参加了英国派遣的环球航行,做了五年的科学考察。在动植物和地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经过综合探讨,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书中用大量资料证明了所有的生物都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在遗传、变异、生存斗争中和自然选择中,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变化的,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

《物种起源》的出版,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引起轰动。它沉重地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从反动教会到封建御用文人都狂怒了,他们群起攻之,诬蔑达尔文的学说 "亵渎圣灵",触犯"君权神授天理",有失人类尊严。与此相反,以赫胥黎为代表的进步学者,积极宣传和捍卫达尔文主义。进化论轰开了人们的思想禁锢,启发和教育人们从宗教迷信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非常有意义,这本书可以用来当做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 --马克思

1859年成为划分科学史前后两个"世界"的界限。《物种起源》的出版使生物学发生了一场革命,这场革命如同马克思主义登上历史舞台一样。

4.为人类幸福而奋斗的伟大抱负和忘我的牺牲精神

人要成就一番事业,需要坚实而长久的动力,而能够给一位科学家如此动力的,也只有为人类幸福而奋斗的伟大抱负。科技成果应该是属于全人类的,每一次重大发现,都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重大的转变。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才华,在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非凡的奇迹——目前在我国,有一半的稻田里播种着他培育的杂交水稻,每年收获的稻谷60%源自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子。

为了杂交水稻,袁隆平几乎奉献了自己的一切,知识、汗水、灵感、心血,

没有什么不是为了那梦寐以求的杂交水稻。在研究的初期阶段,为了获得一株必需的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和新婚妻子一起,在1964年到1965年连续两年的酷暑季节顶着烈日大海捞针般地寻觅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和附近生产队的稻田里,在前后共检查了4个常规水稻品种的14000多个稻穗后,终于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

无论是科学道路上的挫折、失败,还是人为的干扰、破坏,所有的磨难都无法动摇袁隆平执着的梦想。他坚信实践才是真正的权威,火热的生命加上知识的力量能够改变一切。

袁隆平说在有生之年,还有两大心愿:一是把超级杂交稻研究成功,大面积应用于生产,这样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再一个是让杂交稻进一步由中国走向世界,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

5.牢固夯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孟德尔是现代遗传学之父,是这一门重要生物学科的奠基人。1865年发现遗传定率。1822年7月22日,孟德尔出生在奥地利的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里,父亲和母亲都是园艺家。孟德尔受到父母的熏陶,从小很喜爱植物。

当时,在欧洲,学校都是教 8年的豌豆实验。孟德尔首先从许多种子商那里,弄来了34个品种的豌豆,从中挑选出22个品种用于实验。它们都具有某种可以相互区分的稳定性状,例如高茎或矮茎、圆料或皱科、灰色种皮或白色种皮等。

孟德尔通过人工培植这些豌豆,对不同代的豌豆的性状和数目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计数和分析。运用这样的实验方法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严谨的态度。他酷爱自己的研究工作,经常向前来参观的客人指着豌豆十分自豪地说:“这些都是我的儿女!”

8个寒暑的辛勤劳作,孟德尔发现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并得到了相应的数学关系式。人们分别称他的发现为“孟德尔第一定律”和“孟德尔第二定率”,它们揭示了生物遗传奥秘的基本规律。

孟德尔之所以能发现遗传因子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其成功的原因有:

(1)选择了适合的实验材料——豌豆。豌豆的一些品种具有好些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如种子的圆形与皱缩、植株的高茎与矮茎等等。以豌豆作为杂交实验材料,还有一个显著的优点:豌豆是自花授粉植物,而且是闭花授粉(花在尚未开放时已完成了授粉),能避免外来花粉混杂。因此,用豌豆作为杂交实验材料,结果既可靠又容易分析。豌豆能产生较多的种子,便于收集数据进行分析。豌豆易于栽培,生长期短,也是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

(2)首先只研究一对性状,尽可能使问题简化,得到结果和结论后,再从简单到复杂,研究两对性状到多对性状。

(3)孟德尔把数学统计方法应用到遗传分析中。观察群体,将数学统计方法用于遗传分析是孟德尔的首创。这也是数学在生物学领域里的第一次突破。数学统计方法的应用,使实验结果能定量而准确地揭示本质。所以说,孟德尔对人类的贡献,不仅仅局限于遗传学领域,还表现在科学思想的方法论上。可以这样说,任何一个领域里的开创性人物,都必然是一位超越该领域的思想家,因为只有在方法论上出现突破,才能在旧领域上开拓新领域。孟德尔之后,遗传学领域里的重大成就中,有好几个都是与数学方法的成功应用有关。

孟德尔揭示遗传规律的过程表明,在科学研究中取得成功,不仅需要有坚强

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还需要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研究方法。

6.幸运只敲准备好的人之门

在许多成功人士的经历中,我们常人往往更多地关注其运气的成分,但现实却告诉我们:“幸运只敲准备好的人之门。” 亚历山大·弗莱明是英国著名的细菌学家,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作为军医研究伤口感染,由于一次幸运的过失而发现了青霉素。 1928年夏,弗莱明外出度假时,忘记了密闭正在培养细菌的培养皿,3周后当他回到实验室,忽然发现一个与空气意外接触过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皿中长出了一团青绿色霉菌。当他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时候,发现霉菌周围的葡萄球菌菌落已被溶解,这意味着霉菌的某种分泌物能抑制葡萄球菌。这种霉菌就是今天大名鼎鼎的青霉素。

因为这个发现,他成为了一个博士。因为这个“意外”,他拯救了两亿人的生命。虽然这个故事中有运气的成分,运气也是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没有之前大量的实验准备和发现异常后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这样的机会稍纵即逝。“幸运只敲准备好的人之门。”

结论:

通过以上自然科学家成功的事迹,我认为科学家常常都是能越过各种思想栓桔的人。成为一个科学家首先必须具备两个重要条件:探寻谜团的好奇心和解开谜团的创造力。科学家会对基本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充分表现出求知的欲望。好奇的科学家相信,茫茫宇宙定有规律。他们总在孜孜不倦地寻找目前公认理论难以解释的数据,为了平息数据和理论之间的冲突,科学家常常越过各种思想侄格,通过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不仅仅要具备以上两点,还要会多角度看事物,不盲从他人,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强大的意志力,良好的应变力和良好的道德素质。科学是一条很长的路,需要不怕困难,坚持努力才行。成功绝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需要付出无数的汗水和心血。

看了这些伟大科学家成功的事迹,我感触颇多。每个人都想成功,可是到底有多少人能像这些科学家一样坚持不懈呢?我也是一样,平时我是一个有点懒惰的人,很多事情都应为我的懒惰而无疾而终。今后我要学习这些大家的成功要素,好好克服自己的弱点,锻炼自己坚强的意志,为成功打下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卢继传, 一个善于思索的人_达尔文成功之路,《自然杂志》.1982[2][美]詹姆斯·沃森,安德鲁·贝瑞 著,陈雅云译,《DNA:生命的秘密》.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9~17.

[3][美]威廉·科尔曼 著,严晴燕译,《19世纪生物学和人类》.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 86~109.

[4]郭华庆,《打开声明的黑匣子》.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2~180.

[5][英]达尔文,《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2009,32~68.

科学家勇于实践篇九
《科学家的故事》

5、科学就在我身边

第一课:科学家的故事

活动目的:

1.通过开展本次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科学技术具有为人类造福的无穷力量,掌握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对科学技术的热爱之情。

2.从小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好品质,使他们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好习惯。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你听过科学家的故事吗?你认识哪些科学家?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吗?

2、今天老师让你们来认识几位中国的科学家,想看看他吗?出示几位科学家的图片。(鲁班、张衡、、华罗庚、袁隆平)

3、看了他们的图片,想不想听一听他们的故事?

二、老师讲科学家的故事

每故事讲完,老师就问同学们从些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让学生谈谈感受。

(1)鲁班

鲁班是我国古代优秀的建筑工匠和发明家。两千多年来,一直被土木匠尊奉为“祖师”,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纪念。鲁班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生产劳动的实践中,鲁班特别善于开动脑筋,解决所遇到的种种疑难问题。

有一次,鲁班带领工匠建造一座大宫殿,需要很多木料。那时没有锯,砍树全靠斧子。木料供应不上,鲁班心里十分着急。一天,鲁班从一种野草的叶子中得到启

发,发明了锯子。

据说刨子也是鲁班发明的。有了这种工具,就可以把不平的木料刨平,把毛糙的木料刨光滑。

鲁班还发明了钻(穿孔工具)、铲、墨斗(画线用)和曲尺等多种有用的木工工具。曲尺是用来求直角的,后人把曲尺叫成“鲁班尺”。这些工具,直到今天,木工们还在使用。

(2) 张衡

东汉建初三年(公元78年)生;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卒。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汉族。他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诗人、汉朝官员,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曾将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另外,历史中的三国、隋朝时期,以及现代都有与张衡同名的人物。

地动仪是汉代科学家张衡的又一传世杰作,在张衡所处的东汉时代,地震比较频繁。据《后汉书·五行志》记载,自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到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三十多年间,共发生了二十六次大的地震,地震区有时大到几十个郡,引起地裂山崩、江河泛滥、房屋倒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张衡对地震有不少亲身体验,为了掌握全国地震动态,他经过长年研究,终于在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架地动仪。

(3)华罗庚

这是华罗庚爷爷1979年在法国南锡大学获名誉博士的情景,他从小自学成才,勤奋求实,勇于开拓,永远向前。他一共上过九年学,只有一张初中毕业文凭,最后能成为蜚声中外的杰出科学家,完全是依靠刻苦自学取得成功的。他即使到了晚年,

在学术界的声望和地位已经很高,仍然手不释卷,顽强地读和写。这一幅是华罗庚逝世前13分钟在讲台上做报告的情景,华罗庚同志顽强拼搏,为四化奋斗到最后一息。

他是我们青少年学习的榜样,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十亿中国人民的骄傲!

(4)袁隆平

1960年罕见的天灾人祸,带来了严重的粮食饥荒,一个个蜡黄脸色的水肿病患者倒下了……隆平的5尺之躯也直

接经历了饥饿的痛苦。 袁隆平目睹了严酷的现实,他辗转反侧不能安睡。他想起旧社会,人民受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

,受战争的痛苦,缺衣少食,流离失所。今天,人民当家作主,但仍未摆脱饥饿对人们的威胁。他决心努力发挥自己的

才智,用学过的专业知识,尽快培育出亩产过800斤、1000斤、2000斤的水稻新品种,让粮食大幅度增产,用农业科

学技术战胜饥饿。

袁隆平赞成这样一个公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 他依据对遗传学已有的较深的认识,对试验田里的退化

植株仔细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不仅论证“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天然杂交稻”,而且从其第一代的良好长势,充分证

明水稻也存在明显的杂交优势现象,试验结果使他确信,搞杂交水稻的研究,具有光明的前景! 可是,杂交水稻是世

界难题。因为水稻是雌雄同花的作物,自花授粉,难以一朵一朵地去掉雄花搞杂交。这样就需要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

稻株,即雄性不育系,然后才能与其他品种杂交。这是一个难解的世界难题。袁隆平知难而进,他认为,雄性不育系的

原始亲本,是一株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也能天然存在。中国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子资源,

是水稻的自由王国,“外国没有搞成功的,中国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

袁隆平迈开了双腿,走进了水稻的莽莽绿海,去寻找这从未见过、而且中外资料没见过报道的水稻雄性不育株。时间

一天天过去,袁隆平头顶烈日,脚踩烂泥,驼背弯腰地、一穗一穗地观察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第14天发现

了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袁隆平欣喜若狂。 1964年6月到1965年7月,他和妻子邓则,又找到了6株雄

性不育的植株。成熟时,分别采收了自然授粉的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种子。经过两个春秋的试验和科学数据的分析整理,

撰写出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1966年《科学通报》第17卷第4期上。文中还预言,通过进一

步选育,可以从中获得雄性不育系、保持系 (使后代保持雄性不育的性状)和恢复系 (恢复雄性可育能力),实现三

系配套,使利用杂交水稻第一代优势成为可能,将会给农业生产带来大面积、大幅度的增产。这篇重要论文的发表,被

一些同行们认为是“吹响了第二次绿色革命”的进军号角。 又经过8年历经磨难的“过五关”(提高雄性不育率关、三

系配套关、育性稳定关、杂交优势关、繁殖制种关),到1974年配制种子成功,并组织了优势鉴定。1975年又在湖南省

委、省政府的支持下,获大面积制种成功,为次年大面积推广作好了种子准备,使该项研究成果进入大面积推广阶段。

1975年冬,国务院作出了迅速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杂交水稻的决定,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一年三代地进

行繁殖制种,以最快的速度推广。1976年定点示范208万亩,在全国范围开始应用于生产,到1988年全国杂交稻面积

1.94亿亩,占水稻面积的39.6%,而总产量占18.5%。10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面积12.56亿亩,累计增产稻谷1000

亿公斤以上,增加总产值280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群众交口称赞靠两“平”解决了吃饭问题,一

靠党中央政策的高水平,二靠袁隆平的杂交稻,人们用朴实的语言,说出了亿万中国农民的心里话。 随着杂交水稻的培

育成功和在全国大面积推广,袁隆平名声大震。在成绩和荣誉面前,袁隆平公开声称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是“三个

有余、三个不足”,即“前劲有余、后劲不足;分蘖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结实不足”,并组织助手们,从育种与

栽培两个方面,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20世纪80年代初期,面对世界性的饥荒,袁隆平心中再一次萌发了一个惊人的设想

,大胆提出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课题,试图解决更大范围内的饥饿问题。

1985年,袁隆平以强烈的责任感发表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探讨》一文,提出了选育强优势超高产组合的四个途径

,其中花力气最大的是培育核质杂种。可是多年的育种实践,却没有产生出符合生产要求的组合。他便果断迅速地从核质杂

科学家勇于实践篇十
《科学家的故事》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科学家勇于实践》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勇于献身的科学家 勇于实践 勇于实践的名言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科学家勇于实践”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科学家勇于实践"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7772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