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伯牙绝弦这篇文言文的意思

伯牙绝弦这篇文言文的意思

2015-12-24 13:33:06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伯牙绝弦这篇文言文的意思篇一《文言文教学四部曲及《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伯牙绝弦这篇文言文的意思》,供大家学习参考。

伯牙绝弦这篇文言文的意思篇一
《文言文教学四部曲及《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陆丰市新教师培训作业——主题:在常规教学设计中体现新课程理念

工作单位:陆丰市博美镇红下小学

参训班级:

序号:

姓名:林泽欣

授课教师:叶素红老师

教学小论文:《文言文教学四部曲》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许多老师的难题,大多数学生的痛苦。历史的变迁使很多的文字变得晦涩难懂,而文言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广泛的应用也使得学生们对它难以热爱。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备课时花大量时间弄清每个字词,然后在课堂上很费力地逐字逐句讲给学生听,然而除了少数学生在拼命的记笔记以外,多数学生却昏昏欲睡,反应冷淡,课堂气氛很沉闷。课后的检测结果也很糟糕。久而久之,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根本提不起兴趣。

然而,在导学合作式目标教学的大环境下,我却探索出了文言文教学的新路,而且从平时的课堂实践来看却有着不俗的效果,教师教学轻松,学生课堂活跃,兴趣较浓,检测反馈学生掌握效果不错。那么我是怎么执教文言文的呢?我认为文言文的教学离不开四部曲,那就是读、解、疑、演。下面我将以《伯牙绝弦》为课例,结合导学合作式目标教学理念,谈谈我是怎样利用文言文教学四部曲进行文言文教学。

一、读。文言文由于字义深,韵味强,朗读是一大难点。学生常常难以读准字音,很难正确断句,朗读节奏不明,因而朗读的指导成了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常常会这样指导朗读:先课件出示朗读要求让学生自由读,然后抽2至3位同学试读,读完后让学生评议,评出朗读中的优点和缺点,学生评议后教师再配乐范读,范读后再强调朗读注意细则,帮助学生画出停顿的地方,再放手让学生练习读,最后再让学生示范读,教师点评。这样指导文言文朗读的教学效果很好,许多学生都能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韵味,朗读效果好。(朗读的操作可具体看《伯牙绝弦》教学过程二走进文本,初感绝弦。)

二、解。文言文的又一个教学重点就是理解文言文意思。许多老师常常是边读文言文内容,边借助课文注释,边提问学生,然后帮助学生翻译出文言文内容。我对这种教学方法持有反对的观点,这种课堂模式背离课程理念,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全无,坐着一味接受教师的强烈灌输,这种接受式教学模式显然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导学合作式目标教学在这环节大有所用,请大家仔细看看我在《伯牙绝弦》中是怎么让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的。既然是导学,我就利用课

件出示:(1)、利用文中的注释和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文言文意思。(2)、把不会理解的句子提出来。这样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始借助注释自学,课堂中发挥了教师的导学动能。然而,在自学过程中,许多同学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此时教师再组织学生合作交流共同理解文言文内容,合作中教师应清晰说明小组合作要求:1、组长组织组员依次逐句说出文言文意思;2、答案不一时组长应组织深入探讨并作下记号以备课堂汇报。按照老师的要求学生合作解答。接着教师在组织学生反馈讨论出现的问题课堂解决。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讨论情况,教师课堂抽查两个小组,要求说出文言文意思,这样学生在合作中理解了文言文意思。

三、疑。“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问题,学习成绩越差问题越多,但是,现在成绩越差的同学往往不敢提出问题。因此,引导学生质疑,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忽略,在《伯牙绝弦》这一课教学中,我也没有轻视这个环节。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质疑的:我找了班级一个学习较差的同学,我先跟他开开玩笑,当然,这玩笑也跟课文内容有关,大概是:伯牙和子期是知音,我觉得我跟你也像是知音,因为我看懂了你心中有疑惑,你仔细想想,能不能把学了本课后的疑问说出来,那我们就是真正的知音了。听了我这样一说,一向很少发言的他也开始向我敞开心扉,道出了学习中的疑惑。他说:“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呢?”当他提出问题时我就主动与他握手表示我们已成知音。尔后,许多同学大胆质疑,其中很多问题都是比较有价值,我也耐心解答,课堂也推向了高潮。

四、演。课标中把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放在了首要位置,强调语文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有些课文可适当让学生演一演,在表演中学生更能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的主旨。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情景表演,再现绝弦场面,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指导,小组认真选用道具,练习表演,人人参与了课文的表演,个个都成为了课文的主角,从课堂效果来看,此环节气氛最浓,学生积极性最高,体现的作用最大,教学效果最好。

文言文教学渗透导学合作式目标教学理念,坚持走好文言文教学四部曲,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人教版六下《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

事。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目标:

1、 正确朗读文言文,能读通读顺,停顿适当,能读出俞伯牙与钟子期真挚的感情,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2、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说出文言文的意思并能复述故事内容。

3、 激发学生热爱文言文的兴趣,感受朋友间真挚的感情。

教学重点: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中描写朋友情深的语句,感受朋友间的真挚感情。

课前谈话: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袅袅炊烟”,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师: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

徐徐清风 淙淙流水 依依杨柳 萋萋芳草 皎皎明月灼灼霞光 皑皑白雪 绵绵春雨

师:这些词都是描写美丽的景物。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1分钟)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伯牙绝弦》。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这篇课文只用了77个字,却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感人故事,现在我们就一同走进这

个故事。

1、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伯牙绝弦

2、指导正音 弦 (xián )

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读文言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能读出停顿。

2、小组同学互读互评。

3、推选朗读优秀同学上板范读,教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朗读。

“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伯牙要“绝弦”呢?小组同学合作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自读课文,利用文中的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意思,自解伯牙“绝弦”之谜。

1、 课件出示合作要求:(1)、利用文中的注释和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文言文意思。(2、把不会理解的句子提出来。

2、 小组同学提出难以理解的文言文内容,其它小组同学解决。

3、 教师课件出示检查学生合作学习情况: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4、小组同学分别说出这篇文言文的意思。

5、学生复述课文内容,解开伯牙“绝弦”之谜。

1、自由读文言文内容,学生产生疑问:

预设: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呢?(因为伯牙和钟子期是知音,而钟子期忽然死去,伯牙为了纪念钟子期决定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从文中哪些语句中可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为知音呢?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2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3、 想象说话

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善弹的伯牙一定不仅能用音乐表现出高山流水,还能表现很多美好的景物。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

4、 朗读课文读出朋友间的深情。

出示表演提示:小组内可选一位同学扮演正在弹琴的俞伯牙,另选一位同学扮演钟子期,读出钟子期说的话,其余同学读旁白内容,表演可仔细观察插图,注意表演逼真。

1、 小组同学排练

2、 当堂表演

1、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

伯牙绝弦这篇文言文的意思篇二
《伯牙绝弦(古文讲解)》

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善哉”,太好了。“若”,好像。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击节称快):“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 读了这个句子,我们对“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有了更真切、更形象的了解。伯牙琴技出神入化,钟子期欣赏水平同样高超。教学时,可通过反复吟诵,体会钟子期发自内心的赞叹以及伯牙遇到知音时欣喜若狂的心情。 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伯牙精妙的乐曲,只有通晓音

律的钟子期能真正听懂,伯牙的心意,只有钟子期能真正理解。情投意合,这才是知音啊! ③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破琴”,把琴摔碎。“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这里指伯牙把钟子期当做他的知音。“复”,再,重新。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黯然神伤,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令人动容。千百年来,“知音”典故不但在华夏大地传为美谈,而且名扬海外。 (2)对词语的理解。 伯牙绝弦:绝,断绝。伯牙因为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弹琴。比喻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表示悼念。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二、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三、教学建议 1.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习本文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要注意停顿恰当。如: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建议采取以下步骤: (1)学生尝试读文,根据读文情况教师可示范读文,指导学生恰当停顿,读好两个表示感叹的语气词“哉、兮”,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2)课文读通顺后,请学生根据注释、插图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教师加以点拨,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 3.了解课文内容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在读中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交流对“知音”的感受和体会。有条件的,可安排学生聆听《高山流水》,欣赏浑厚、流畅的旋律,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 4.拓展交流古今中外关于交友的名言佳句,体会人们对友情的珍视。 5.文言文的教学要注重自读自悟。读得充分,读得入情,读出文章的韵味。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四、教学案例 一、揭题导入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

学的《伯牙绝弦》。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二、整体读文 1.自由读,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随机点评,必要时教师范读或带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三、初解绝弦 1.理解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用大家熟悉的表达方式说,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它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 四、再解绝弦 (一)何为知音。 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学生研读课文后交流。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1.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 2.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 3.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 4.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5.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6.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二)相遇相知。 1.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 2.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情吗? 3.那时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渴望什么?他一定忍不住在心里无数次地发出呼唤,他呼唤什么? 4.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 5.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6.知音欢聚,一定非常欢乐、非常融洽,再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三)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3.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五、深悟绝弦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读课文。 3.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六、回味绝弦 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请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教学设计: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教研室闫学) 五、相关链接 关于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的诗文如“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宋代王安石《伯牙》诗:“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再如唐代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诗:“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这些诗都是写琴曲的高妙,听琴的乐趣,或者比喻高妙的作品或知音、知己等。 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之交淡如水”“莫逆之交”“士为知己者死”“管(仲)鲍(叔牙)之交”“刎颈之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忘年之交”“患难之交”“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酒逢知己千杯少”等。 六、拓展阅读 伯 牙 学 琴 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 过了十天,成连先生还没回来。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琴之余,举目四眺。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觉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于是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没多久,成连先生摇船而返,听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兴地说:“现在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这涛声鸟语就是最好的老师。此后,伯牙不断积累生活和艺术体会,终于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参考资料:小学语文网

伯牙绝弦这篇文言文的意思篇三
《25、伯牙绝弦》

25、伯牙绝弦

科目:语文 编号:y61251 主备教师:

上课教师: 备课组长签名: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

情感。

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凭借课文后注释和工具书读通、弄懂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小黑板。

预习要求:1、把课文读通顺,并试着画出节奏。

2、想想“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揭题。

同学们,古今中外有许多交友的名言名句,谁能说一说?如: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君子之交淡如水,酒肉朋友不可交。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流传千古,吟诵至今的有关知己朋友的文言文《伯牙绝弦》,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谊吧。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学习要求(一)

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边读边用“/”画出课文的节奏,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做个别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1)同桌交流画节奏,指一位同学到黑板上画出节奏。

(2)指名根据所画的节奏读课文。

(3)教师正音:“哉”平舌音;“得”是多音字读“dé”。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过渡:有进步,看来文言文多读几遍就不难了。古文要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也不难,只要我们在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就能读好。那现在我们一起来借助文后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吧!

(二)再读课文,理解意思。

1、出示学习要求(二)

再读课文,并结合插图和课后注释在小组内逐句理解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师巡视做个别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1)小组内派代表交流。(2)其他同学补充。

①伯牙善鼓瑟,钟子期善听。【善:善于。伯牙善于弹琴,而钟子期有很高的音乐欣赏能力。】

②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鼓:弹“善哉”:太好了。“若”:好像。峨峨:高。洋洋:广大。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击节称快):“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

③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伯牙精妙的乐曲,只有通晓音律的钟子期能真正听懂,伯牙的心意,只有钟子期能真正理解。情投意合,这才是知音啊!】

④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破琴”:把琴摔碎。“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这里指伯牙把钟子期当做他的知音。绝:断绝。“复”:再,重新。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过渡: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黯然神伤,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令人动容。千百年来,“知音”典故不但在华夏大地传为美谈,而且名扬海外。

(三)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1、出示自学指导三

品读课文,并思考:

(1)文中从哪里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用“ ”画出相关句子。

(2)伯牙为什么要绝弦?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2、学生自学,师巡视做个别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说,有感情地朗读用“ ”画的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2)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伯牙绝弦:绝,断绝。伯牙因为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弹琴。比喻知己死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表示悼念。(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说明了朋友之间的情谊是真挚的,告诉我们要珍惜朋友。)

过渡: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感情朗读课文吧!

四、当堂训练。1、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3.收集有关许多交友的名言名句或诗句。(酒逢知己千杯少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君子之交淡如水,酒肉朋友不可交。忘年之交。患难之交。)

五、学习反思。

从《伯牙绝弦》这篇课文中你学到什么做人的道理?在以后的学习中你打算如何跟朋友相处?

六、板书设计:

25. 伯牙绝弦

伯牙 ----------钟子期

善鼓瑟 ↓ 善听

﹨ (知音) ∕

(情深意重)

教后反思:

伯牙绝弦这篇文言文的意思篇四
《伯牙绝弦》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学生特点】

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而且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重点难点】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操练

峨峨泰山 洋洋江河

指名朗读,说这两个四字词语有什么特点。

(AABC式;前面的叠词形容后面的景物) 25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同学们能不能也说几个这种形式的词语。

(生说,教师板书)如:

皎皎明月 徐徐清风 蔼蔼云雾 袅袅炊烟 依依杨柳 青青草色„„

齐声朗读。

一、激情导入,揭题解题

1.同学们,人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寻。”“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贵啊!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教师在黑板中板书:“知音”),讲述的就是两千多前春秋时期的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名字叫——“伯牙绝弦”。(教师在黑板中上板书课题,生食指书空。)

2.齐读课题。

教师加节奏,再读,注意节奏。

“绝”是什么意思?(断绝)面对这个“绝”字,你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要“绝”?什么时候“绝”?„„)

是呀,伯牙是春秋时期一位非常著名的演奏家,琴应该是他的生命,可是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琴弦弄断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从文中找到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整体

(一)读通课文

1.请同学们大声地读课文,读2—3遍,争取读通课文。

2.教师范读课文。

3.说说老师在哪些地方停顿?试着用“/”标记。(教师在黑板右板书“/”)

(课件出示正确的停顿。)

4.学着老师的样子,按照正确的停顿,自己再练读一遍。

练读后再指名读,教师评价。

全班齐读,教师评价。

(二)读懂课文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同学们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课文中有一些难字、不常见字,你又是怎么理解它们的呢?

(学生举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右板书:看注释、查字典、自己琢磨„„)

教师小结:学无定法,贵在得法。你们看,这位同学,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2.同桌合作,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找出重点词语并解释。

3.追问:那课文的大意也知道了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指名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于欣赏。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击掌称快道:“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3.再读全文。

理解了课文的意思,我们再来读课文,相信大家一定读得更好!

三、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一)品读课文第一部分。(前四句)

1.同学们,刚才老师说了,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你能围绕“知音”,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吗?

第一部分:伯牙遇到知音,欣喜万分。

第二部分:伯牙失去知音,悲痛欲绝。

板书:子期 欣喜万分 伯牙 悲痛欲绝

2.默读全文。思考:茫茫人海,为什么伯牙独独把子期当作知音?

派生问题思考:伯牙作为全国闻名的大琴师,难道没有人称赞过他?别人是怎么夸奖他的?(想象说话)

3.钟子期又是怎样称赞的呢?

教师引读: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正因为钟子期听懂了自己的琴声,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视为——“知音”!

4.想象说话。

请同学们想象:伯牙的琴声还会描绘哪些自然景物?钟子期又是如何称赞的?大屏幕展示: 指名回答: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

教师引读: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 !”

指名回答:(3人)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 !”

不管伯牙琴声中表达了什么,钟子期都能感受得到并由衷地称赞。用课文里的句子说,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一个所念,一个必得,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视为——“知音”

4.“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当时的心境,那就是——喜!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那就是——欣喜万分。

5.“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得到人生的知己,岂一个喜字了得!来,让我们伴着《高山流水》的乐曲,轮读课文的1—4句,读出伯牙得遇知音时的欣喜若狂。

(二)品读课文第二部分。(最后一句)

1.配乐,教师讲述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子期和伯牙因琴相识,相见甚欢,并约好明年中秋老地方见。第二年八月,伯牙千里迢迢赶到汉阳江边,久等不见子期。于是,弹起《高山流水》,仍不见子期。伯牙到处寻觅子期,遇一老者,老人说:“子期去年染病身亡。死前有嘱咐‘请把我葬在江边,此生不能听到伯牙操琴,让我九泉之下聆听他的琴声!’”知音死了,伯牙的琴还有谁能欣赏得了呢?伯牙悲痛万分,久久伫立在子期墓前,长歌一曲后,把琴摔个粉碎,至死不再弹琴。

2.请读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弦绝琴,终身不复鼓。

3.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当时的心境,那就是——悲!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他当时的心情,那就是——悲痛欲绝!

4.知音已死,岂一个悲字了得!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再对谁弹,满面春风皆朋友,欲觅

知音难上难!

请再读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弦绝琴,终身不复鼓。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悲痛欲绝的伯牙摔破自己的瑶琴,并写下一首短歌,来祭奠自己的知音子期,祭奠这一段旷世友情,请听: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入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学生齐读。

2.“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好一个“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同学们,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断了自己的前程;断了自己的心弦;断了自己的希望„„)

3.对话伯牙。你是怎么看待伯牙这一举动的,怎样评价俞、钟二人这一段友谊的?

4.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虽然当年伯牙所作的《高山流水》已经失传,但是后人为了纪念他们重新谱的也一样精彩。让我们伴着这首曲子,在传唱这个故事中结束这堂课吧(配乐、学生齐背课文)!

五、课外作业,巩固运用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将课文《伯牙绝弦》改写成一个400字左右的故事。

附:板书

伯牙绝弦这篇文言文的意思篇五
《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设计者: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实验小学:黄爱琴

学习目标:

1.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能根据注释、借助工具书或自己的积累等方法理解词句意思,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理解,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学习重点:

1、用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词句意思。

学习过程:

一、 导入,明确目标。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来学习的《伯牙绝弦》(板书)

这是一篇文言文,是同学们继《杨氏之子》后接触的又一篇文言文。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杨氏之子》时都运用了哪些方法?

希望同学们能运用这些方法来学习这篇文言文。

出示学习目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大声地把课文读2遍,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想一想:

课文写了谁和谁的故事?

3、你能根据课文的题目概括出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吗?

反馈:

三、研读课文:

1、当我们深入读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和同伴交流交流。

出示学习要求:

⑴试着运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自己理解课文。

⑵感觉有难度的句子与同学交流理解。

(反馈:①小组代表发言;②同小组补充;③其它小组补充;④师补充)

2、文章的大致意思了解了,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吗?

四、品读课文:

1、课文77个字,却荡气回肠,耐人寻味。

当你读着“峨峨兮”的时候,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钟子期第二句赞叹的话谁来读?“江河”在文章中时有特指的,我觉得我们班的同学肯定能猜出来?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海中跳出了哪些词语或诗句?谁再来读?

2、古人常以琴言志,将自己的心声、志向融入琴声中,他表现高山,就是表达他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间的情操,表现江河就是表达他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的智慧。

再读,体会句子蕴含的意义。

3、伯牙是个富有表现力的音乐家,当伯牙和子期在一起的时候,可以想象,他的琴声里可能还会有什么?可不管伯牙想要借琴声来表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的心意,可在此之前呢?(补充小故事)伯牙得遇钟子期,会使怎样的心情?

练习写话:

伯牙得遇钟子期,感叹道:“善哉!善哉! 。”

4、据说,这次相遇让伯牙、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第二年中秋再来相会,可是,当第二年中秋,伯牙兴致勃勃地赶来与子期相会时,却发现子期早已因病去世„„带着你的感觉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才使得这个故事更加

的荡气回肠!

五、拓展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说话练习)

2、在中华文化中,有许多关于交友的名言佳句。|(出示句子,学生挑自己喜欢的积累)

3、和着《高山流水》试着背诵课文。

板书:

伯牙 善鼓琴 所念

钟子期 善听 必得之

知音 ↘ ↗

伯牙绝弦这篇文言文的意思篇六
《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北京市 张聪

整理:四川省 龚蕾

课前问好:

师:好!上课!

值日生:起立!

生齐:老师,您好!

师:好,同学们好!同学们请坐!

正式上课:

师:上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伯牙绝弦》这篇课文,这节课,让我们用心感受一下这篇杰作。 (生自读课文)

师:好,你看,这句话能读好吗?(师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师:嗯,你仔细看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认为,世上再没有自己的知音了。 (师范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师:理解了意思,我们就能读好这句话,自己再读读。

(生自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师:长句子读好,我们读文言文,侧重它的字字句句。你看——

师:你发现了什么?请你。

生:我发现在一篇课文里面,一个字可能出现了很多次,但是它不一定是同一个意思。 师:你能继续说下去吗?比如说善字,

生:比如: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两个善字是表示他们两个都很擅长的意思,善哉的善字我觉得应该是语气词。

师:都是好的意思。同一个字表达的意思却不一样,这就叫一字多义。

师:看一看,发现了吗?„„是什么意思?

生:它们都是想的意思

师:就像你所说的那样,不同的字表达了同一个意思,这在我们以后的学习中,还会遇到。不同的意思。

师:故事为我们留下了这样的结局,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不少的同学保证一定有问题想要问?

生:我想问为什么子期死了,伯牙就要破琴绝弦?

师:想得好,问得好,还有吗?

生:我想问,什么叫复鼓?

师:为什么伯牙一定要破琴绝弦,终身不复古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两个问题。

生:我想问,伯牙为什么觉得,这世上本来就没有知音嘛。我想问,为什么伯牙觉得子期死了就没有知音了?

师:为什么世界上再无知音?那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几个问题。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伯牙为什么破琴绝弦?这句话就能帮助你解决这个问题。

生:我认为应该是伯牙觉得,他在这世界上已经再也没有知音了,所以弹琴对他已经没有意义了,所以他就破琴绝弦了。

师:你说对了一个关键/词——知音,我就把你说的这个词写在黑板上。(板书:知音) 师:在这里,知音是什么呢?我们都来看课文,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知音是什么?可以把你的想法写在学习单上。

(生动手在学习单上写上自己的理解。)

师:好,同学们,我们来看一看,我们高年级要求同学们写字要写得正确、美观、还要有一定的速度。怎么样?心灵相通,心有灵犀„„这边的同学要继续加油,啊,我们再来看看所写的内容,有的同学写了知心,有的同学写了心灵相通,还有的人写了心有灵犀,词语表达了自己对知音的理解,„„同学们写的„„大家谁理解了他们其中一个人的想法,愿意说说。来,你说。

生:我根据课文想说说(学生名)的意思。因为„„所以他写的是心灵相通。

师:你是结合了课文内容查到了自己对知音的理解。原来知音还是一种情操,还有对对方的用心。其他同学呢?你理解了谁的想法?

生:我觉得我理解了曹雪的心有灵犀,因为我觉得心有灵犀的意思就是,不管他还想着最想的,他的知音都会知道。

师:你想的。你想的我能知道,我想的你也知道。两颗心贴在了一起,这不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嘛。还有吗?

生:我了解了(学生名)说的知音。意思是因为是——

师:你了解了知心。谈一谈对他的理解。

生:知音就是一个非常了解自己的人,而且里面伯牙和钟子期有共同语言,所以就是知心。 师:有共同语言,你想的和我想的能交融在一起,这就是知音。刚才这几个同学说的,说到你的心里去了没?我想你们也一定有话想说,谁来最后一个?来,小雪。

生:我觉得知音就能迫切地感受到他人所想的,就叫知音。

师:哟,都不用语言了。你想的,我就能默契的知道,这就是心灵相通。伯牙和子期就是这样,心与心的交流,我们来合作的再现一下当时的情景,好吗?

生:好!

师:我来做伯牙,你们来做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生齐: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子期,我的心在这里呀!(播放音乐:高山)子期,你会怎么说?

生:我会说,峨峨兮若泰山!

师:你的心是在这峨峨高山之中!子期,你会怎么说?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我的心在这里(播放音乐:流水)子期——

生:我会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真是伯牙所念。

生齐:钟子期必得之。

师:伯牙子期会念些什么呢?有高山有流水,还会念些什么?你们想象开始,来,(学生名)。 生:我觉得他会想象些清风明月,

师:皎皎明月,徐徐清风,可能会出现在伯牙的旋律之中。

生:他还有可能会想到大自然,

师:大自然中勃勃的生机,也可能会出现在伯牙的乐曲之中,

生:我觉得他还可能想到春雨。

师:绵绵春雨也可能会出现在伯牙的琴里。可是,课文中却只写了,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知道这个志字在古代的写法很有意思,我们来看看——(多媒体出示“),下面是一颗心,上面是一只正在行走的脚,志的意思就是心所去往的地方,伯牙和子期的心到哪里去了?

生:我认为他们两个人的心都来到了他们的心中。

师:都来了高山流水之中,我们的古人常常借高山流水来抒发自己的志向和胸怀。杜甫写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借山来抒发自己的志向;李白也曾写过“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借水来抒发自己的心。„„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生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峨峨兮若泰山!说出了我怎样的志向?

生:说出了我想象泰山,说出了俞伯牙想像泰山一样的„„情怀。

师:说出了想象泰山,你说得好,就是说出了我高远的志向,„„伯牙抚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生齐:“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洋洋兮若江河!又抒发了我怎样的胸怀?

生:说出了伯牙宽广的胸怀。

师:说得好,知我者,子期也!此时,你对知音又有了怎样的理解?可以补充修改你的学习单,开始——

(学生修改学习单,再次写下自己对知音的理解)

师:好,我们来看这几个同学写的。这两个字写得又大又工整,真漂亮!„„对于知音的理解是越来越深了。有的同学写了重聚,有的同学写了志向相同,有的同学写了志同道合,我们对知音的理解从心到志,子期就有这样的知心者,知志者呀!刚才,提了个问题,伯牙为什么在子期死后,一定要破琴绝弦?是呀,那样的知心者、知志者死了,为什么一定要破琴绝弦?别着急,上节课,我们借助资料了解了伯牙子期,这节课我们手边的资料也能继续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现在打开课文,看看下面的资料——(生看资料)

师:好,同学们,我们来交流一下、此时,你对伯牙绝弦又有了怎样的理解?伯牙为什么一定要破琴绝弦?

生:因为,因为伯牙的琴艺很高超,只有钟子期一个人能够理解他的心意,

师:只有钟子期一个人能理解他的心意,这个关键/词你抓得好,独一子期呀!

生:子期现在死了,伯牙认为,能够适当听出,再没有可以听得懂他琴声的人了,所以他弹琴没有任何意义了,所以他就破琴绝弦了。

师:这是你根据资料获得的感受,是吗?还有吗?来。

生:因为俞伯牙认为钟子期都死了,还弹给谁听呢?

师:根据资料说说,你从哪儿获得这样的感受?

生:我是从第一„„里面获取的。

师:„„

生: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因为千百年来,两个知音在一起是非常不容易的,当时是古代交通又不发达,也没有像我们现在这么通讯发达,所以,即使有俞伯牙这样的知音,也非常难遇到,所以钟子期好不容易,呃,钟子期和俞伯牙好不容易遇到了,现在钟子期死了,俞伯牙伤心欲绝,所以再也不弹琴了。

师:好一个知音难逢!说得好,还有吗?

生:„„我觉得伯牙心中有高远的志向和宽广的胸怀,没有人能知道,只有子期能了解他心中的志向,

师:只有子期,再无二人,其实课文中也写到这个问题,哪个词写出了再无二人? 生:我觉得应该是再无知音。

师:是啊,再也无知音,你看资料能帮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刚才有位同学问道:为什么伯牙认为世界上再没有知音了?是(学生名)问的吗?我想听听你读过资料之后,有怎样的感受?

生:我觉得千金易得,千金万两非常难求,知心一个也难求,

师:说得好,知心一个也难求,(学生名),你把难求二字写在黑板上,我们一起把这个词语补充在学习单上。

(生板书,其余生补充学习单)

生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当他志在流水时,只有子期会对他说:

生齐: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所以,子期死了,

生齐: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师:所以伯牙此时满腔的悲痛,就化成了课题中的一个字

生齐:绝

师:痛失知音的朋友,再所难痛,当他志在高山时,再也听不到子期对他说:

生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当他志在流水时,再也听不到子期对他说:

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山河依旧,物是人非,面对子期的墓碑,伯牙思绪万千,(老师播放音乐:忆昔去年春, 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筼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伯牙绝弦发生在春秋时期,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被遗忘,(播

放音乐:高山流水,同时出示诗词,)这是两千多年前汉代的诗人写下的诗句,这是1700多年前魏晋诗人发出的感慨,这是1300多年前唐代诗人对知音的佳话,这是800多年前宋代诗人对知音的赞赏,这是400多年前明代诗人写下的诗,这是100年前毛泽东主席为悼念自己的好友而写下的诗,从这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他们对失去知音,好友这样的事感到悲痛。

师:这样的悲痛震撼着一代一代人的心灵,还有吗?

生:刚刚读了,我读了毛泽东主席写给他已故知音的诗句,我觉得他和俞伯牙非常有共同,因为他们都痛失自己的知音,觉得非常痛苦。

师:是啊,伯牙绝弦已成经典,知音琴真已成文则,当我闻到此时高山流水,伯牙钟期之妙旅时,你会想到课文中的哪些语句?

生:我会想到: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牙琴从此绝时,你又想到什么样的语句?

生:我读了那两句诗后,我又想到课文最后的一句: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师:一幕又一幕,仍然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打开课文,我来表现一个人物,你们来„„我说:伯牙善鼓琴,

生齐:钟子期善听。

师:我说的是: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生齐: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我说的还是伯牙,你们,志在流水,

生齐: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我说的又是伯牙,你们,伯牙所念,

生齐:钟子期必得之。

师:下面,我来表现子期,子期死,

生齐: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师:就在我们这一答一应之中,你发现了什么?我说的是,你们说的是?

生:我们说的是子期的话,你说的是伯牙的话?

师:一句伯牙

生:一句钟子期,

师:有伯牙必有子期,有子期方显伯牙,真是知音难追啊!相信伯牙绝弦这篇课文,伯牙与子期之间的真情,已经凝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让我们一起背一遍,伯牙绝弦—— (师生齐背课文。)

师:将课文打开,今天我们的第一项考验,让大家测试已经完成了,伯牙绝弦这个故事出自列子中的„„篇,在„„篇中,还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比如说《愚公移山》《夸父追日》《纪昌学射》等等等等,在本单元的语文园地中,这样一篇成语故事《响遏行云》,也出自列子汤问篇,今天的第二份作业是推荐大家阅读列子中的汤问篇,我为大家买了列子这本书,我把这本书送给咱们班的同学,希望大家能够在课下继续阅读。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值日生:起立,

伯牙绝弦这篇文言文的意思篇七
《伯牙绝弦》

25伯牙绝弦

执教:王群芳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过程:

师: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板书课题)《伯牙绝弦》(注意正音)。学习文言文,咱们首先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然后读懂内容、最后还要熟读成诵。这也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要求。(板书读准、读通、读懂、读熟)你有信心学好它吗?那就请翻开书137页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就多读几遍。

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师:读好了吗?请一个同学来试试看。

师评:第一次就读得这么好,把掌声送给她。谁还想读?都读得比较好了,只是文言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古文的韵味,就必须读出节奏。试试看,读节奏来。

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刚才你在这些地方注意停顿了吗?课件出示: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请照着大屏幕在你的书上也划出表示停顿的斜线,再大声地练习读一次。 生: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来读一读?

师评:真好,我最喜欢她读的三个地方。第一个地方是“峨峨……”,第二个“必得之”第三个是“终身不复鼓”掌声送给她。

师:想听听老师怎么读吗?读得怎么样?你喜欢我读的哪个地方?能像老师这样再读课文吗?

生:一起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就是说书读得多了,书中的意思自然就明白了,对吧?那你明白文章中的意思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

生: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师:真会读书。(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大家熟悉的表达方式来说意思。) 师:用这种方法,我们边读书边看课文下面的注释,想想哪些句子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在同方讨论交流。

师:你读懂了哪些句子?

生1: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板书:伯牙善鼓琴 子期善听)

(出示课件)师:这个“善”字在文中总共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生:4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生1:啊!生2:好啊!

师:用现在的说法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生1:真棒啊!生2:了不起!生3:真厉害!……

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都表示赞叹。你还读懂了哪些句子?(依次出示课件)

生1: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理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

师:这位同学理解的真好,我要忍不住对你说“善哉”。

生2: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弹出什么。

生3我读懂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师:你们又从哪里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返回课件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你怎么赞叹?

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峨峨泰山、洋洋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

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出示课件:清风徐徐、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杨柳依依、芳草萋萋、春雨潇潇 读一读,有感情)假如现在你就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

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你怎么赞叹?(“善哉,皎皎兮若明月!”)当伯牙鼓琴,志在炊烟、志在流水、志在芳草、志在春雨时,子期又会怎样赞叹?(出示课件)

师:好一个善弹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就是知音。(板书: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 必得)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师:伯牙在遇到钟子期前,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了,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把钟子期看作知音?

生: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师:那么,别人会怎样赞美他?

(学生自由说)

师:这样的赞美只是表面的、肤浅的。对伯牙来说毫无价值。

唯有钟子期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师;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峨哦兮若泰山。

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洋洋兮若江河。

师:此时的伯牙内心充满了什么?

生1:失望。生2:寂寞。生3 :忧虑。生4:渴望。……

师:他在心里一定会忍不住发出呼唤。我的知音啊——

生:你在哪里?

师:后来,伯牙终于遇到了子期,这个能明白他内心深处的人,他的心情又会是怎样的?

生1:快乐。生2:激动。:生3:充满希望。生4:欣慰。……

师: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知我者,钟子期也!)

师:是啊,知音相聚,一定非常欢乐、非常融洽,我们齐读前4句,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喜悦。(指导朗读到位)

师:无奈世事难料,子期得病而死,伯牙——(出示课件)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板书:之死 绝弦) 师:这句说的是什么意思?伯牙为什么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知音了呢? 生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

师:是啊,从今以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再也没有人赞他——

善哉,峨哦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再也没有人赞他——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从此以后,他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没人理解,这种无人能够倾述的痛苦,最后转化成一种极端的行为: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所有的快乐都随着子期的离去而化为泡影!伯牙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希望,断绝了快乐,断绝了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寻!只留下一片无边无际的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你再读读这句话。

生再读最后一句。

伯牙是那么地爱音乐,那他也肯定像爱自己地生命一样爱他的琴,然而他却为了子期摔破了琴弦,终身不再弹琴,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他把知音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对,这正是士为知己者死,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师:据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配乐,教师深情朗诵)课件出示: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师: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呢?

生1:伯牙,我同情你,你一定很寂寞,振作起来,你一定能找到新的知音。 生2;俗话说得好,不要把内心的大门永远关闭,你不要再伤心了。…… (有同情心、善解人意、会安慰人、善良)

师:无奈斯人已远去,唯有这个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人们根据这个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请你欣赏。(播放乐曲)

多么动听的旋律,多么深厚的情谊,让我们伴着这《高山流水》的旋律,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的就背诵。

“千古知音最难觅”,同学们,如果你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遇到了知音,请你一定好好珍惜!

板书:

25.伯牙绝弦

伯牙 善鼓琴 所念 绝弦

(知音)

钟子期 善听 必得 之死

伯牙绝弦这篇文言文的意思篇八
《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

——写在栖霞区第九届“红枫杯”小学语文教学竞赛之后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题记

白驹过隙,已经走上讲台5个年头。依稀记得工作第一天当着全校老师的面前的自我介绍;依稀记得“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那段话语;依稀记得第一次给孩子们上课的情景……曾经的青涩课堂,教育路上的蹒跚步履,没有畏惧。五年来,新教师亮相课,新教师汇报课,校本主题教研课,“语荷杯”赛课,“潭之韵”赛课,区级教研课……与以往相比,现今的每次开课多了份紧张与不安,是担心什么?没有达成预设的目标?课堂立意不高?没有创新的亮点?还是其他的什么?但每次比赛,每次公开课后,又会觉得自己是儿时学过的《小马过河》那篇课文中的小马,经历着,成长着,又收获着。

“红枫杯”教学竞赛,终于有机会参加了这场期待已久的活动。比较后才更有发言权,从起初的理论考试到课堂展示,每一各环节,是对自己的一次检阅,更清晰认识了自己。笔试中,高年级考察人教版《天净沙秋》教学设计,靳家彦老师《珍珠鸟》教学视频观课评价。这是对一位语文老师教学能力、教学基本功的真实考验,走出考场,再查阅资料之时,经历后的成长是难忘的。笔试、抽签、得知上课内容、备课、磨课、上课,再看自己的教学设计,再现课堂,不足中又有收获。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栖霞区靖安小学 沈婷

【教材分析】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组中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古人云:“士为知己这死。”伯牙绝弦所预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教学以读为主,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在读中领悟学习古文的方法,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理解“知音”的真正内涵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对伯牙、子期那种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文本的人文内涵上不作过度挖掘,而是相应地降低难度,通过朗读、背诵、自学来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教学目标】

1.读准“弦”“若”“哉”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注意“善”“峨峨”“洋洋”“谓”等词语。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点】

把握朗读的停顿,感悟课文前后截然不同的情感;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感悟课文前半部分得到知音的兴奋心情和后半部分失去知音的悲痛欲绝。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共同的爱好,感悟艺术的魅力。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淡话,出示与知己好友相关的诗句让学生读读:

士为知己者死。——《战国策》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

一、课前谈话,破题解题。

1.师板书课题,生书空,师简述“绝”字的本意。

2.读好课题,强调“弦”的读音。

3.齐读课题。“何为绝弦?”、“为何伯牙绝弦?”

二、初读课文,识知音。

1.学习古文“读”为先,我们先来读吧。自由朗读,明确朗诵度要求。

2.古文有它一定的节奏,边读边试着感受古文的韵味,相机正音。

3.(古文与现代文一样,会根据意思有所停顿)自己练练,试着读出古文“之乎者也”的味道,注意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4.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三、品词析句,遇知音。

1.读文感知。

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

(2)聚焦“善”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3)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厚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

①读着这个峨峨兮,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泰山?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

②江河在古文里边特指“长江”和“黄河”。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些词或者诗句?

拓展延伸点:

展开想象,仿照课文二、三句的句式写句子。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高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流水)

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_兮若清风 !”(清风) 志在____,钟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_!”(细雨)

⑶学生汇报,分角色朗读。

2.体验“知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聚焦“钟子期必得之”的“之”,循序渐进地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

①理解钟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

②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③练笔感受伯牙得遇子期,会有怎样的感慨。

伯牙得遇到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生配合朗读、同桌互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

四、破琴绝弦,祭知音。

1.痛失知音。从“子期死”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

2.提升至“典故”:相传钟子期死后,俞伯牙到其陵墓前,抱头痛哭, 曾赋诗一首来追忆昔日知音出示:“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想象补充,感受人物形象:这时候,你又仿佛看见了一个怎样的伯牙?

3.纵情朗读。

五、文化寻根,怀知音。

1.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说和吟诵着它!

2.熟读成诵。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

六、板书设计

25 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这篇文言文的意思篇九
《伯牙绝弦最终版》

《伯牙绝弦》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感受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深刻领悟知音的真正含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领悟内涵,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过程:

一、叠字仿说。

师:同学们,前几天我们学习了《诗经采薇》,一起背一下。(出示:《诗经.采薇》)仔细观察这两个词语,你发现了什么?我们还发现这两个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自然景物的)你能照样子说一个吗?要求后面两个字是叠字。

师:(出示:清风徐徐 明月皎皎 杨柳依依 芳草萋萋 炊烟袅袅 流水潺潺 春雨潇潇 白雪皑皑 云雾蒙蒙 霞光灼灼 白云悠悠)老师这里有几个这样的词语,让我们把它积累下来,齐读。这些词语都是描写美丽的自然景物的,如果我们平时有意识地积累,一定对我们的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言文,看老师板书课题:伯牙绝弦。谁来读一下课题,他读得很准确,指着字,这个字就读弦,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伯牙绝弦”课题中的“绝”是什么意思?生1:“绝”是断绝的意思。那伯牙绝弦呢?生:1:就是伯牙从此不弹琴了。 (“绝”是断绝。“伯牙绝弦”就是伯牙断绝了琴弦。刚才这位同学没有直接说“伯牙断绝了琴弦”,他解释得真好!他不是机械地按注释翻译,而是用了我们能够理解的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他真会读书。我们学文言文就要这样,要学会变通。)

二、初读课文,尝试会意。

1、伯牙为什么再也不弹琴了?下面就请大家打开书,放声读课文,一定要做到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地方就多读几遍。(自由读文)

同学们,为什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生回答。抓住了子期和伯牙这两个人物,也就把握住了这篇文章的文意了。

师:孩子们,刚才读得很认真,你在读的过程中觉得哪句话最难读,需要提醒大家读好?学生说。 师:出示句子。

2、出示句子。大家觉得难读是因为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我们看,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生1:4次。

师:每次出现都是同一个意思吗?;生1:不是。同学们看,善有三种解释,你认为应该选哪种呢?出示善的三种意思。师:那么,后两个“善”字呢?

生2:我觉得这个“善哉”的“善”应该是“好”的意思。“善哉”就是“好啊!”

而第二句中的善呢?是擅长,喜欢的意思。善鼓琴,是非常擅长弹琴,善听,就是非常喜欢听弹琴。 师:善哉,就是对别人的—— 生:(齐)赞叹。

师:这个“哉”“兮”字在古文中经常出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生:(齐)啊!

师:“善哉”就是“好啊!”表示赞叹,是我们变通过来的,用现在的表达方式,肯定不止“好啊”

一个解释,那么,表示赞叹时,还可说什么?生1:真棒啊!生2:真行啊….

师:在古汉语中,一个字有不同的用法,现代汉语中,一个字也往往有不同的用法。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出示第一句。假如你是子期,听到琴声,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

生:巍峨的、高耸的、雄伟的泰山。师:谁能通过你的朗读把我们带到巍峨的泰山面前,把你的想象融进去,把你的赞叹融进去,读——

出示第二句:江河在这里指的是中国最长的江,最大的河,假如此时你是钟子期,透过琴声,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读出你的赞叹——谁再来?我听到的好像是涓涓细流,不是波涛澎湃。谁再来读?指名读。这巍峨雄伟的高山,这波涛汹涌的江河,让我们一起发出由衷的赞叹吧——齐读。

下面听老师来读一下,体会一下我在读的时候有什么小窍门。秘诀一,朗读时遇到语气词“哉”“兮”等,可稍稍拉长;秘诀二,朗读时要想画面。

谁来试着读一下?我们一起来试试。

2、文章光读通顺了,读流利了还不行,还要读出文言文特有的节奏和韵味。(出示投影)下面听录音,你可以小声跟着读,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师范读。

3、你能像老师这样再读一读这篇课文吗?相信你会读得更好!(练读)

师:谁想读给大家听?(指名读。王伟康)真好。我最欣赏他读的三个地方:第一个地方,“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这个地方,她读得很好;还有一个地方,“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好一个“必得之。”强调得好;最后一个地方,“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终身不复鼓。”读得非常好,把掌声送给他!

4、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那么,文中的意思是不是已经自现了呢?文章的题目是《伯牙绝弦》,课文有句话也提到了“伯牙绝弦”?

生:“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里也提到了“伯牙绝弦”。

师:这个绝弦仅仅是把琴弦弄断,不再弹琴吗?它意味着什么?是在向世人宣告什么?

生:他是在向世人宣告他从此再也不弹琴了。

师:他永远地告别了弹琴,他彻底地放弃了弹琴。它实际上是在向世人宣告,他从此永不弹琴了。

三、精读感悟。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们读了这么多遍课文,你都读懂了什么?

2、师:你读懂了哪些地方?

预设:生1: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意思是说:伯牙非常擅长弹琴,钟子期非常喜欢听伯牙弹琴。师:出示课件:善„„

其他同学还读懂了哪些地方?

预设:生1: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我认为意思就是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在曲子中弹出了高山的感觉,就是像泰山一样高大,像泰山一样巍峨。

师:这一句你理解得非常棒,我也可以对你说一声:“善哉”。后面一句你也能读懂吗?

生1:就是伯牙弹琴弹到了有关流水的,伯牙心中想到了流水,钟子期就说:“真棒啊!真好像江河一样广大。”

师:他能够用琴声表达自己的心情,的确是像文中所说他善鼓琴,其他同学呢?

生3:我也看懂了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的时候,他想到了泰山的巍峨和江河的辽阔,然后,钟子期就听懂了。他们两个好像是心灵相通一样,可见,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3、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

哉,洋洋乎若江河’”我从这两句看出来。

3、师:课后资料袋告诉我们:俞伯牙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音乐家,善鼓琴,他的琴声一定不只是表现了高山流水。请你想象一下,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生1:还会表现鸟语花香。生2:还会表现秋天落叶满地的景象。„„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徐徐清风、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潺潺流水、潇潇春雨、皑皑白雪、蒙蒙云雾、灼灼霞光(课件出示这些词语。

2、假如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清风了吗?师:于是,你怎样赞叹?生: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明月了吗?于是你怎样赞叹?

师:好一个善鼓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钟子期!这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这就是知音。(板书:知音)无论伯牙志在清风,志在明月,还是志在杨柳,志在芳草,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才是真正的知音!

四、拓展训练。

四、总结升华。

师:同学们,伯牙当时己是楚国最有名的音乐家,在子期没来之前,你想,他会缺少赞美吗?

师:那他为什么独独把钟子期作为知音呢?生1:因为伯牙每想到了什么,子期总能听到。

师: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相遇绝对不是音乐上的心有灵犀,而是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的相遇,而这样真正的知音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真是太难得了。无奈,世事难料,钟子期不幸染病而死,读——

生:(齐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是何等的决心,怎么就会以为世无知音了呢?

生1:伯牙以为钟子期是他的知音,没人更懂他的内心深处了,所以就终身不复鼓。

生2:因他们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想,再也不会有子期这样的知音了。

生3:因为只有子期知道伯牙的心声。

生4:伯牙的内心非常痛苦,以前,钟子期给伯牙带来了希望,子期一死,伯牙对生活也就绝望了。 师:在伯牙看来,世界上再也不会有第二个子期了。伯牙不由得想,当他鼓琴志在高山,再也不会有人像子期那样去赞叹——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再也不会有人像子期那样赞叹——

生: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子期一死,伯牙的心也跟着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了,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课题是《伯牙绝弦》,这断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师:一切对美好事物的追求都因此而断绝。师: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向整个世界关闭了心灵的大门!留下的是无边无际的痛苦、孤独、寂寞和心灰意冷。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你再读这段话。

生:(齐读)子期死,伯牙谓世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同学们,死的不是别人,而是这个世界上自己唯一的知音,而这个知音一死,在这个世界上,就再也没有这样的知音了。再读。

生:(齐读)子期死,伯牙谓世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钟子期不幸染病身亡。(伴低沉悲凉的古典音乐)

师:据说,在子期墓前俞伯牙曾写下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课件出示)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无人理解的日子中去,想起与子期共处的种种欢乐,他又怎么能不加倍思念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呢?同学们,读。

师:这真是(课件出示):子期一死,谁是知音?那一曲高山流水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读。

师:同学们,我希望你们读了这个故事,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场悲剧,老师更希望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去见证一份美好,感受一份人生的温暖。让我们一起把这个故事背下来吧!(《高山流水》中背诵课文) 、

伯牙绝弦这篇文言文的意思篇十
《伯牙绝弦》

《伯 牙 绝 弦》课堂实录

新里仁口小学 张家琼

【课前交流】

师:课前咱们先聊聊,同学们有积累词句的习惯吗?关于描写“山”的词句,你知道哪些?描写“水”的词句呢?

生:回答

师:“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含“山”和“水”的诗句,老师这也收集了一

些,我们一起来读。出示课件

1、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凉州词》王之涣

2、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李白

3、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杜甫

4、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5、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陶渊明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擅长用文字寄情山水。文学艺术是相通的,同样是寄情抒怀,文人用文字,画家擅长用——(生:色彩),歌唱家擅长用——(生:歌声),演奏家擅长用——(生:乐器)。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与艺术有关。

一、导读题——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配乐《高山流水》】

师: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的这幅图叫——“伯牙鼓琴图”。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一身长袍,羽扇纶巾,他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板书);这位凝神听琴的,青布包头,两截布衫,他是楚国的一个打柴樵夫——钟子期(板书)。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关于他俩千古流传的友情故事,题目叫——(师板书课题)谁来读一读?(指名读课题)“琴弦”的弦右半边读“玄”,加了“弓”字旁就读“弦”(xián)了。

师:“绝”是什么意思?

(生:断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看注释)

师: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这是我们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方法。“绝弦”是什

么意思呢?

(生:割断琴弦)

师:既然是割断琴弦,为什么不用伯牙断弦,而用绝弦呢?

生:用“绝”字,表明更割得更坚决。

师:我们一起来追溯“绝”的小篆写法,(出示:),右下是古代跪坐的人形,右上的是“刀”,左偏旁(糹)是一束丝(不是一根丝),“人”用“刀”把一束“丝”全部割断,一丝不剩。

师:伯牙弹的是古琴,古琴有七根弦,七根弦全断了,才叫——

生:绝弦。

师:一根不剩,这就表明他绝不再弹琴了。现代汉语有很多这样的词语,譬

如:两个人从此不再交往了,叫做——(生:绝交),著名作家金庸不再写文章了,叫——(生:绝笔)绝笔不是这个意思,是封笔,“封口”的封;电影演员

从此不再演电影了,叫——(生:封影)不对,叫“息影”,休息的息„„所以,不再弹琴了,叫——(生:绝弦)。

师:理解了意思,我们再读题。(生读题)

二、练读文——抑扬顿挫品音韵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尤其要读出词句内部的停顿。读完了举手示意。

师:还是老师先来范读,给我一点鼓励。(师配乐范读,生鼓掌)

师:谁能尝试着读一读《伯牙绝弦》?其他同学注意,文中有两个语气词,听他读准了没有。(指生读)真好,两个语气词都念准了,我们一起读两遍——“哉”“兮”。

师:在读文言文的时候,语气词后面延长、停顿一下,一咏三叹,颇有音乐

美,我们试一试。(男生读、女生再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师:谁再来读一读全文?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是怎么停顿的,尤其注意最后

一句。(指名读)

师:你在用心体会停顿。最后一句的“谓”是什么意思?

生:认为。

师:嗯,言字旁,更准确的是“说”。“世”呢?

生:世界上。

师:理解得好。“谓”“世”是一个词,还是两个词?

生:两个词。

师:其实很多时候文言文的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叫做单音词。那该怎么停顿 呢?你再读。

师:我们一起来接龙读。第一遍同学们读,第二遍老师读,第三遍同学们再

读。(师生接龙读最后一句)

师:看来,要想读好停顿,我们要准确理解文言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这篇

文言文中,比如“善”,文中出现了几次?(生:四次)

师:“善”是一个多义词,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生:前两个“善”是擅长的意思,后两个“善”是好的意思。

师:“善哉”是什么意思?(赞叹、表扬)用我们现在的话可以怎么赞叹?

(好啊!)

师:脱口而出,由衷赞叹,带到句子中,读出强烈的语气。

(生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还有两个字,都是上下结构,心字底,都是“心里想”的意思,找出是哪两个字吗?(志、念)

师:小结同意不同字的现象,说明中国的汉字多么丰富。汉字是表意文字,

偏旁相同的字大多表示相同的意思。我们把上面三步结合起来,注意字音,注意停顿,注意关键词语的读法,自己试着按这三个要求练习朗读。

(生自由按要求练读)

师:我们一起再来读读,慢一点,轻一些,注意把握。

(生再次齐读课文)

三、品读“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师:我们一遍一遍地读课文,读到这,你能根据伯牙和子期的关系选出课文中的一个词吗?(板书:知音)什么叫知音?

生:就是朋友。

师:朋友都是知音吗?

生:不是,知音就是相互了解、理解得很深的朋友。

师:说得好!“知”字,我们现在一般指“知道不知道”,可是,在古文里,

经常表示“熟悉”、“了解”的意思。“知音”就是相互了解很深。

师:还记得伯牙、子期何许人?(出示插图、出示资料)

师:当两个人的资料集中展示在你眼前的时候,你有什么疑问?

生:这样的两个人怎么会成为知音呢?

师:是呀,这样两个身份、地位相去甚远的人,是什么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生:是音乐。

生:是古琴。(板:琴)

师:伯牙擅长的是——(弹琴),钟子期擅长的是——(听琴)。课文的哪句

话是这个意思?

生:(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这就是他们走到一起的原因,千里知音一“琴”牵,读——

师:对音乐的共同理解是伯牙和子期成为知音的基础。

师:从哪看出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

语句,勾画下来。(生默读、勾画)

师:我们来一块交流吧。

生:我是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

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看出来的。(课件出示此段)

师:这一段中的“峨峨”就是——(高);“洋洋”指的是——(广大);这里

的“江”、“河”指的是什么?

师:《伯牙绝弦》最早出自《列子汤问》,当时的“江”就是指长江,“河”就

是指黄河。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几句文言文的意思?

(同桌相互交流之后汇报)

师:据记载,当年的伯牙焚一炉香,席地坐于瑶琴之前,弹得忘情、投入。现在你们就是站在琴旁的子期,用心来聆听伯牙的琴声吧!

师:伯牙的琴声幽然响起,他的思绪飞向了那峨峨的泰山之颠,(播古琴高山流水的“高山”片段)子期听懂了,善听的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泰山呢?用上一个词形容。(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想象)

生1:我仿佛看到了气势雄伟的泰山。

生2:我好想看到了高大巍峨的泰山。

生3:我似乎看到了挺拔险峻、高耸入云的泰山。

、、、、、、

师:把你们想象到的、感受到的,带到句子中,各读各的,旁若无人地赞叹。开

始。

(生配乐练习朗读)

师:谁来心领神会地赞叹?(一生读,“峨峨”读得重)“峨峨”读得高昂、激越,读出了气势,这是你的赞叹。

(一生读,“若泰山”读得响亮)

师:好,强调了“五岳之尊的泰山”,而不是别的山,由衷地赞叹。

(一生又读)

师:是这样的铿锵有力、是这样的激情满怀。

(又指几名学生读)

师:我们一起赞叹,善听的子期呀,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生读)

师:伯牙转轸拨弦,将琴再鼓,洋洋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浩荡而出,——(听音乐)子期,此时你又好像看到了怎样的长江、黄河?

生:我仿佛看到了广阔无边的长江。

师:于是,你脱口而出——(生读)

生:我好像看到了浩瀚奔流的黄河。

师:于是,你满心赞叹——(生读)

生:我看到一望无际、广阔无边的江河。

师:于是,你这样赞叹——(生读)

师: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钟子期都能够懂得,这就是文中写的,

读——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同学们,刚才听的琴声,是《高山流水》的片段,相传《高山流水》是这样创作出来的,谁来给大家读读?(指名读)

(出示链接,生阅读:相传伯牙学琴三年,虽技巧娴熟,但缺少神韵。于是他的老师成连把他送到东海蓬莱山。伯牙独自在岛上,每日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鸟鸣深涧.十多日后,这些景象使他突然觉得自己的心胸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情操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伯牙把这些融于创作中,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师:“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读了高山流水的创作背景,你知道伯牙想通过琴声表达怎样的心胸、怎样的情操?(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的心胸,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的情操)

师:相传,这曲高山流水伯牙最早是在宫廷演奏的,但是达官贵族喝得零丁大醉,连连摇手:“这是什么曲子?换换换„„”伯牙伤心啊,他伤心在诸侯大夫中、在宫廷乐师间,没有人能听懂他的峨峨——(高山);没有人能听懂他的洋洋——(流水)(指课件)没有有人能听懂他的心胸——(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没有人能听懂他的情操——(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间)

师:孤独的伯牙呀,他的琴声只有、也只有遇到了钟子期,才会得到这样的赞叹——(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一个所念,一个所得,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就是伯牙和钟子期知音的境界。(板:情)

师:多么美妙的意境,让我们把这奇丽的画面留在脑海里,再次诵读“高山”、“流水”这千古流传的佳句。

男同学读伯牙的部分,女同学读子期的部分。(课件分色)

四、悟读“痛”——摔断瑶琴凤尾寒

师:据记载,这次相遇,伯牙、子期洒泪惜别,相约第二年的八月十六再相会。夏去秋来,当伯牙赶到楚国,万万没想到子期因病去世,(音乐起——)(出示句子,生读——)

师:此时,如果你就是伯牙,满怀希望而来,却闻此噩耗,你是怎样的心情?(一个词)

生:(悲痛欲绝、痛不欲生)

师:如果你就是伯牙,来到子期的坟前,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抔无情的黄土,你会说些什么?

生:子期,你为什么离我而去?你死了,我再也没有知音了。„„

师: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抔无情的黄土,这时,伯牙做了什么呢?

生:(破琴绝弦)

师:伯牙可是著名的大乐师,他为什么把所有的琴弦摔断,为什么不再弹琴? 师:知音不再,留琴何用?这样的友情哪里找,这是世上绝无仅有的友情,琴断音绝是伯牙看待知音的意义。谁再读? (一生读)

师:感受到一点痛心。古人云:“志哀则音促”,“乃-破-琴-绝-弦”,这样的决心,这样的痛心,是一个字一个字数着读出来的。谁来读? (指几名学生读,教师或示范,或点评)

师:你听得见吗?子期,如今你一走,“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我又要回到没有知音的孤独中去,读——

师:你听得见吗?子期,如今你一走,伯牙所念,无人必得。“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琴随你去,心随你碎,读——

五、诵读文——此曲只应天上有

师:正是这震撼人心的痛,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伯牙绝弦”的故事成为了中华民族交友的千古楷模,“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让我们记住这个故事,(师指课题,生读课题)读——伯牙绝弦

师:这篇课文前后的感情转换很分明,你们发现了从哪一句开始转吗?

师:从开头到“必得之”,都应带着兴高采烈、昂扬的情绪,读到这,稍作较长的停顿后,再用沉痛悲戚的语气读“子期死”一句。我们一起酝酿情绪,在这曲高山流水中,再一次诵读全文。

师:社会发展到今天,也许我们不需要像伯牙那样用绝弦的方式谢知音了,但这个故事中知音的境界却带给了我们深深的震撼和启迪,让我们共同去珍惜友情。

六、书感受——诉说衷肠赠离别

师:同学们,我们马上要小学毕业了,马上就要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学校分别了;马上就要离开教育我们,培养我们的老师了;马上就要和我们并驾前驱的同窗好友各奔前程了,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说了呢?请拿起你们手上的笔,倾诉你们的情感吧。

生:配乐)书写。

师:现在请同学上台来表达你们的情感。

生:一一上台念。(配乐)

师:愿同学们在以后的生命中,能有像俞伯牙与钟子期这样感情的知己,可谓不枉此生了。谢谢大家。

相关热词搜索:伯牙绝弦文言文翻译 伯牙绝弦文言文 伯牙绝弦文言文的美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伯牙绝弦这篇文言文的意思”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伯牙绝弦这篇文言文的意思"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8268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