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2018-09-01 10:13:05 编辑:huantt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文化"的定义,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 chinazhaokao com 分享的中国平均工资最高的城市,希望能帮助到 ...

  "文化"的定义,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 分享的中国平均工资最高的城市,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 重德主义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一点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处世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人本主义的伦理型文化或称德性文化。在中国文化中人是万物之灵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德性被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也是人格尊严的体现。中国人因而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之道指作为客观的思想行为准则的伦理规范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指作为行为主体的主观的、为我的规范。孔子倡言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并以知、仁、勇为三达德建构起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道德规范体系。老子亦言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进而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作为中国文化的两大主干儒家主张的三纲领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提倡的修道积德都是以道德实践为第一要义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与文化精神。

  在以道德修养为旨趣的德性文化范式的制约与影响下中国人的处世观念及其行为具有浓重的尚德特征具体表现为二个层面

  一处世做人贵在有德 中国人的所谓处世首先是要做人故为人处世不可分割做人即是立身处世。而做人的要义在于人的行为必须合乎人应该具有的道德规范做人就是以道德律己以道德待人。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注《论语里仁》。孟子说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注《孟子尽心上》。荀子说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唯其当之为贵。注《荀子不苟》。陆九渊说不识一字也要堂堂做一个人。这些都是讲做人贵在有德的道理。这个道理不仅为历代文化精英们所再三强调而且为普通中国人所认同好好做人的意识因而深入中国人的血脉。对为人缺德的评判是中国社会生活中甚为严厉的谴责。在具体的做人之德上古人有九德、三达德、五伦十教、四维七体、六德、八德等多种说法注如《尚书皋陶谟》概括人的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孟子有五伦十教之说即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大义妇顺朋友有信。管子提出四维为礼、义、廉、耻。。其主要范畴有仁爱孝悌、谦和有礼、诚实正直、光明磊落、襟怀坦荡、精忠爱国、克己奉公、重义轻利、言行一致、知恩图报、忠厚善良、廉正俭朴等等。这种以做人为处世前提与基础的处世观念无疑渗透了重德主义精神。

  二与人交往以德待人 中国传统处世之道的尚德倾向不仅表现为突出做人之德而且在于强调人际交往的道德性主张人际之间应当是正其义不计其利谋其道而不计其功与人相处贵在以德待人。其具体表现为

  1.宽厚待人 中华民族一向以待人宽厚为美德日常生活中的宽容大度、宽宏大量、忠厚长者等道德评价就是这一品德的体现。明代吕坤称宽容为处人第一法。与吕坤相先后的归终居士也着意强调士君子涉世当求一宽字注归终居士《意气谱反菜根谭》。。在人际关系的实际运作中待人宽厚包括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注《论语子张》。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不以己所能病人不以人所不能愧人注《礼记表记》。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注洪应明《菜根谭概论》。等等。大著肚皮容物待人自然能得人心这就是宽则得众的含义所在。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一思想由孔子最早提出。孟子在此基础上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著名命题。吕坤《呻吟语》更宣称肯替别人想是天下第一等学问。这种被称为恕道的待人之德其要点在于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是一种与人为善的德性。

  3.让 中国人历来以让为处世美德。在家庭内部孔融让梨式的礼让被极力倡导妇孺皆知在名、利面前古人赞美君子无所争的风度和不贪为宝的高洁品格对待人际纠纷先贤主张争先的径路窄退后一步自宽平一步处世让一步为高注洪应明《菜根谭概论》。。一个让字可化解纠纷和谐人际关系。p分页标题e

  4.以诚相见 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十分看重心诚由此有待物莫如诚的古训。古人认为诚的功效有二首先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其次以实言实行实心待人无不孚人之理注吕坤《呻吟语务实》。。而这一点正是以德服人的重要内容。故开诚心布公道往往能化解矛盾消除成见沟通感情。

  5.守信用重然诺 其基本要求是言必信行必果。说话算数言行一致讲究信用。一诺千金、一言九鼎、一言百系、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成语以及孔子所说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名言生动显示了信用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价值和地位。

  6.有恩必报与施恩不求报 在人际交往中多有施惠与受惠的情形中国人将受惠后必加报偿作为一种道德铁则。早在《诗经》中便有无德不报之说《史记范雎传》亦曰一饭之德必偿。这种报偿不能是一对一的而应是报大于施诚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如果受惠而不报偿便是忘恩负义的小人为众人所耻。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的报恩观念一方面强调负恩必须酬另一方面则要求施者不求报所谓我有德于人不必望感施恩慎勿色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此处所表现的正是中国文化传统对道德行为的褒扬。

  7.以德报怨、以直报怨 人际交往常常因利益冲突或理解错位产生怨怼。对待对方的怨恨或怨言中国人主张采取宽厚的道德精神。老子提出以德报怨之说力主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注《老子四十九章》。。这种宽宏无垠一以善待之的包容不仅体现于文化精英的论说中而且深刻体现于宁人负我无我负人、宁受人毁而不毁人宁受人欺而不欺人、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等人生格言与唾面自干一类成语典故之中其道德意味不言而喻。与以德报怨相并驱中国还有以直报怨注以直报怨之说由孔子在《论语宪问》中提出。之说。所谓以直报怨即以正直的态度去回报他人对你的仇怨其人贤不以仇而废之其人不肖不以仇而庇之是非去取各当其实。注袁采《袁氏世范处己》。以直报怨和以德报怨虽然对怨的态度不同但其间贯彻的道德精神是一致的。 诚然在世界文化史上没有哪个民族的文化不要道德或不讲道德但像中国这样把道德在文化价值体系中抬高到如此重要的地位并贯彻于做人处世的社会行为之中形成显著的民族文化特征确实是罕见的。

  二 贵和尚中是中国人处世性格的又一显著特征。

  和与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思想范畴它们虽然具有哲学上的意味但立足点仍在于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并直接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法与处世观念。

  在中国古代的经典论述中和的基本涵义是和谐古人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更特别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是以人际之间的和睦、和平、和谐以及社会的秩序与平衡为价值目标。民间广为流传的和气生财、和气致祥、家和万事兴、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分乡党和而争讼息夫妇和而家道兴等俗谚以及流播千古的将相和、兄弟和、姑嫂和等历史美谈便反映出以和谐为取向的社会心态趋势。中国人的贵和取向与自身的生存环境有密切关系中国是一个农业宗法型社会乡土社会稳定的生活秩序聚族而居的血缘亲情以及在落后生产条件下对互助协作的寻求正是和为贵处世观念的现实基点。

  中国古人所推崇的中既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态度与方法又是一种做人处世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又说过犹不及主张对待事物既不过份也无不及采取适中和恰当的态度执其两端而用其中。儒家又把尚中与贵和联系在一起《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指出两者之间存在着逻辑的关联和包含着中持中就能和。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和观念被历代思想家反复强调积淀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心理定势和特有品格并造就了中国人处世性格的鲜明特点

  以贵和而论中国人把和为贵作为待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极力追求人际之间的和睦、和平与和谐和既是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又是人际交往的目标所在。以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和各守本份互不干涉、井水不犯河水也是为了和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谋求对立面的和睦共处是一种和尽量避免正面冲突遇到矛盾分歧和稀泥保持表面上的和谐一致又是一种和为了保持一团和气人们可以忍气吞声、口是心非、委屈求全为了求得和乐平安人们倡导冤家宜解不宜结相逢一笑泯恩仇。

  作为实现并保持和谐的手段的执中应用于为人处世则表现为凡事讲求适中毋过亦毋不及适可而止恰如其份。正如中国传统处世箴言所说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注朱柏庐《治家格言》。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注冯梦龙《警世通言》。昔人云话不可说尽事不可做尽莫扯满篷风常留转身地弓太满则折月太满则亏可悟也注石成金《传家宝》。。这些代表性言论充分表现了传统处世之道中的中庸精神。正是因为具有在观念的世界里和行动的世界里都不把事情弄到极端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中国人几乎在思想上对所有过激理论在道德上对所有过激行为产生厌恶注林语堂《中国人》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第119页。。凡持极端说的一经试验辄失败而惟中庸之道常为多数人所赞同而且较为持久注蔡元培《中华民族与中庸之道》《东方杂志》第28卷1号1931年。。p分页标题e

  总的看来贵和尚中能有效地避免过激或对抗行为减少人际摩擦与社会内耗使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带有浓重的人情味较为稳固持久对社会具有良性功能。但其负面效应亦不可忽略。对中和气象的崇尚与追求在消解、缓和正面冲突的同时又导致了人际之间不满情绪表达的间接性和模棱两可、表里不一的市侩习气人际之间难以形成坦诚轻松的交往风格。更为重要的是对中行品格的推崇和执着压抑了个性的发展助长了不求进取、反对冒尖、无所作为的保守心理导致了民族性格中竞争与开拓意识的匮乏。

  三 近世以来的思想家在比较中西文化时几近一致地发现两者性格存在着重大差异。严复分析中西处世性格的不同为其接物也中国美谦屈而西人务发舒。中国尚节文而西人乐简易。注严复《论世变之亟》《严复集》第1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页。陈独秀则指出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安息为本位。西洋民族性恶侮辱宁斗死东洋民族性恶斗死宁忍辱。注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青年杂志》1卷4号1915年12月。1916年杜亚泉以伧父为笔名发表《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文中比较中西文明的诸种不同如西洋重人为中国重自然西洋人之生活为外向的中国人之生活为内向的西洋重竞争轻道德中国重道德轻竞争。据此他将西洋文明与东洋文明的差异归结为动的社会与静的社会、动的文明与静的文明。李大钊虽在中国传统文化变革的问题上与伧父意见不同但对伧父东洋文明主静、西洋文明主动之说是认可的。

  依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学说对人事现象的类分注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认识和概括世界的基本方法一切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事物和性质从天象到人事均可纳入阴阳的范围按阴阳观念的划分天、日、暑、春、夏、昼、男、雄、明、奇、刚、健、动、进、伸、夫、父、君、贵、尊、吉、福等为阳地、月、寒、秋、冬、夜、女、雌、幽、偶、柔、顺、静、退、屈、妻、子、臣、贱、卑、凶、祸等属阴。从严复到李大钊等思想家所指出的中国人的处世性格如内向、含蓄、忍让、自谦、守静等等具有鲜明的阴柔偏向而这一特点的形成无疑与静态的、封闭的宗法农业社会的社会结构以及小农业经济结构休戚相关。

  中国人处世性格的阴柔偏向着重表现于如下几个方面

  一贵柔 老子论说此种处世哲学的道理是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注《老子七十六章》。柔弱胜刚强例如水是天下至柔却能驰骋于天下之至坚这就是柔弱之妙。做人如果像水一样具有柔软、谦虚和蕴藏力量的素质就会无往而不胜。老子的处世智慧深刻启迪中国人使中国人知退能柔笃信太强必折太张必缺。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生动描述中国人的这一处世性格说中国人使用的笔是有柔性的毛笔用毛笔写字画难但练就之后会写出比硬性钢笔优雅漂亮得多的字这个柔性是中国人心性的象征。这是对中国人贵柔的文化个性的贴切比喻。

  二不争 常言道好胜者必败恃壮者易疾渔利者害多骛名者毁至。民间有三不争、五不争之谓三不争是一不与俗人争利二不与文士争名三不与无谓人争气。注归终居士《意气谱反菜根谭》。五不争即不与居积人争富不与进取人争贵不与矜饰人争名不与简傲人争礼节不与盛气人争是非。注吕坤《呻吟语》。不争便可无怨无尤无失无败其结果是静能制动委曲反能保全屈就反能伸展少取反能多得夫惟不争是以天下莫能与之争。

  三能忍 中国人尚忍、能忍的处世品格世所公认。以忍为主题的哲言警句广泛流行于传统社会的各个阶层并为人们所奉行人能百忍自无忧小不忍则乱大谋是生活的一般性原则忍为家训是大家庭中和睦共处相安无事的保障忍辱至三公是封建官场的生存秘诀处于逆境或遭受挫折之时要以忍来应付危机忍一言息一怒饶一著以退为进不胶着于一时一事好汉不吃眼前亏大丈夫能屈能伸遭遇强暴怒火升腾之际须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免得莫大之祸起于斯须之不忍注王安石《王文公文集》。。民间有惹不起躲得起的说法。遇事忍耐能化弭冲突故曰百战百胜不如一忍。

  四重防 中国人的防范意识特别强烈。在传统处世训语中教人防人的警句比比皆是如明枪易躲暗箭难防须防绵里之针宜远刀头之蜜人心隔肚皮人心难测海水难量莫信直中直须防人不仁。总之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即使是朋友也要相知犹按剑加以防备。为了防患于未然国人有种种防人之道。如慎言言必有防切忌交浅而言深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如慎行所谓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以防他人猜疑滋事。再如慎交游以防备损友之危害等等不一而足。

  五自居谦下 满招损谦受益是中国人的信条因为自古以来人道恶盈而好谦注《周易泰传谦》。。张牙舞爪自我夸耀其结果必然是自夸自败故古人一直告诫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以谦接物者强。

  六藏锋 中国人主张为人处世应收敛锋芒含蓄不露。人们赞赏真人不露相善行无辙迹大智若愚至人贵藏辉。难得糊涂喜怒不形诸言色的处世手段被视为高人一等法。p分页标题e

  贵柔、不争、善忍、重防、好谦、藏锋其总的风格是内向、平和、深沉、宁静、安详此种偏于阴柔的处世性格与西方人充满张力与动感的、外向的处世风格形成鲜明对比并反过来参与民族文化性格的塑铸。

  四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现实、注重人生的实践理性精神孕育了中国人深谙智谋三昧的传统几千年来有关谋略的论著和警语无以数计有关智囊、智慧人物的故事播扬久远由此映现出中国人对智术的推崇心态。这一特点反映于中国人的处世风格上便是处世待人惯于深思熟虑冷静慎重周详细密地计算估量运用心智。

  中国处世之道运用智性首先表现于中国人把处世作为一门学问加以研究。清人魏禧言涉世处即是自己作学问处涉世便是学问注魏禧《日录里言》。。《红楼梦》第五回中宁府客房悬挂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把处世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操习自然会有心得会有总结进而会有智术的运用亦即运用心智控制事物的进程达成有利于自身的预期目标。

  中国处世之道中智谋的具体运作可谓千形万态。如下略举数例可见一斑

  1.以退为进 中国人处世十分强调忍、让、退一步、吃亏但这样做的目标不是使自己利益受损而是获得更大利益。洪应明的《菜根谭》指示其中精义说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归终居士作《意气谱反菜根谭》亦称处世以退为进此是涉世一极高明手段。与此同意思的格言不胜枚举。正因为如此退让、吃亏的结果是不吃亏甚至受大益诚所谓必有忍其乃有济吃小亏占大便宜忍辱至三公。

  2.以柔胜强 以柔胜强的命意前文已有论述其意义在于通过守雌、贵柔保存自己积蓄力量最终战胜对方而不会被转化掉。这无疑也是一种运用心智的处世手段。

  3.藏巧示拙 《说文》云拙不巧也把自己的巧掩藏起来对外示以不巧是中国人心领神会的处世谋略。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这一智术论述甚多。老子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孙子兵法》曰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苏轼的《贺欧阳修致仕启》言大勇若怯大智如愚。张舜徽的《周秦道论发微》指出老子所说的若其实质不外一个装字若用民间大众的语言来表达便是装蒜。装蒜亦即藏巧示拙其目的是以愚拙的外观使对方轻视自己懈怠疏忽从而保护自己或击败对方。这既是一种高明的处世手段也是一种出手不凡的兵法故明人揭暄《兵经》中专有一节论拙在军事谋略上的妙用。

  4.以诚取信 诚属于道德范畴其内涵是内心诚恳品性诚实。以诚取信则不仅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富于智慧的处世方法一种通过道德表现使对方信服的手段。中国古代多有智者以实话实说的诚实谋略达到比巧诈更成功的效果其中包括的智慧与道德并重的二重性是不言而喻的。

  5.因人制宜 人情世故的复杂性、变异性使中国人十分注重在人际交往中运用心智因人制宜。所谓因人制宜实际上包括三方面一是对什么人说什么话。韩非深刻揭示知人达意的重要性说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之难也。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疎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而显弃其身矣。注《韩非子说难》。因此与人交际必须掌握对方的心理倾向对自身语言进行调节以达到良好效果二是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交往方式。《鬼谷子量权篇》论及于此说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豪与贫者言依于利。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要。明人吴从先的《小窗自纪》则言多情者不可与定媸妍。多谊者不可与定取与。多气者不可与定雌雄。多兴者不可与定去住。多酣者不可与定是非。两者的意蕴是一脉相通的。三是对不同的情景下的人采取不同的交往态度。如对忧人勿乐对哭人勿笑对失意人勿矜注吕坤《呻吟语补遗》。当着矮子别说矮话这些议论显然深得交际心理学的要谛。

  6.知己知彼 知己知彼作为一项兵法千古著名然而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它并不仅仅用于用兵打仗。吕坤的《呻吟语》说知己知彼不独是兵法处人处事一些少不得底。金兰生的《格言联璧》所说处人不可任己意要悉人之情处事不可任己见要悉事之理。说的是相似的意思。因此中国人将知人当做处人的首要法则。刘安的《淮南子》便言智莫大于知人。围绕知人中国有诸多名言如听其言而观其行注《论语公冶长》。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注《礼记大学》。听其言也观其眸子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注《孟子离娄上》。欲知其人观其所使注《资治通鉴唐纪》。。如此等等不胜枚举充分表现出处世的大智慧。

  7.定、静、安、虑、得所谓定、静、安、虑、得即镇定、沉静、安然、思虑、适当。《呻吟语》说定静安虑得此五字时时有事事有。此五个方面的养成不仅能使人从容应付天下事而且自然生成一种温雅和平的大家气派。其所蕴藏的心智无疑是高水平的第一流的。

  中国传统处世之道的用智性事实上是一个难以穷尽的题目如上所列仅是千丝一缕但仅此七则已足可表现中国人在处世之道中运用心智是何等娴熟何等精微。

  中国传统处世之道的文化性格是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的生成物几千年来它潜移默化于中国人的民族精神中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处事态度。今天中国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大工程中重建民族文化精神有理由去改造传统处世之道的文化性格使它富于开放性和现代性然而这种改造只能是一种传统的转型而不是推倒重来因为民族文化传统永远是该民族生存发达的根。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相关热词搜索:传统文化 中国 特征

1、★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 http: www chinazhaokao com)小学生作文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生二年级作文400字: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供大家 小学生二年级作文400字:感受中国传统文化(2015-07-06)

2、中国传统文化作文 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有很多;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清明节。七夕节 中国传统文化(2015-08-27)

3、中国传统文化作文篇一《中国的传统文化 小学生作文集锦》 中国传统文化作文(2015-12-18)

4、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作文篇一《写一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作文》 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作文(2015-12-22)

5、三年级作文中国传统文化饺子篇一《小学三年级中国传统文化作文》 三年级作文中国传统文化饺子(2015-12-23)

6、描写中国传统文化的作文篇一《写一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作文》 描写中国传统文化的作文(2015-12-23)

7、中国传统文化三百字作文篇一《小学三年级中国传统文化作文》 中国传统文化三百字作文(2015-12-23)

8、中国传统文化作文300篇一《中国的传统文化 小学生作文集锦》 中国传统文化作文300(2015-12-24)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91462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