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钱文忠说弟子规

钱文忠说弟子规

2015-12-28 04:48:11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钱文忠说弟子规篇一《读《钱文忠解读〈弟子规〉》的体会》 ...

钱文忠说弟子规篇一
《读《钱文忠解读〈弟子规〉》的体会》

读《钱文忠解读〈弟子规〉》的体会

梁庭坤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我读了《弟子规》中的这些话,受益颇深,有如下感受:1.一个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因为我们还有很多事不会做,或者做不好,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做好更多的事。如“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当我们有事找别人的时候,看见别人就说事,想跟别人说些什么开口就说,也不管别人得不得空,也不看别人的心情好不好,往往导致对方冷落对待,场面尴尬。2.“扬善止恶”是我们的义务。看见好人好事,找机会多说一些,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些人的美德,从而激发更多的人去做更多的好事,去实现人类的梦想----和谐社会。

2013.05.20

钱文忠说弟子规篇二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

钱文忠说弟子规篇三
《钱文忠“炮轰”删减《弟子规》》

钱文忠“炮轰”删减《弟子规》现场实录

钱文忠在六合塔下开讲《弟子规》

杭州采荷一小二年级六班成了首个《弟子规》中队。

杭州网讯 “我原本准备了讲稿的,但今天不想完全按照那个来。”元月8日下午,复旦大学教授、《百家讲坛》著名主讲人钱文忠先生在六合塔下的六和茗轩再次开讲,题目是《弟子规》与“和文化”。

面对近两百名学生、家长和老师,祖籍临安的钱文忠一开口就称“这次是回家交流”,并提到了现在被媒体热炒的那场跨年争论——山东教育厅发文称应对《弟子规》、《三字经》中的“糟粕”进行“删减”。

1080个字!除了《弟子规》还没有更好的教育孩子的准则

如今我们到底还需不需要《弟子规》?钱文忠说,虽然现在有文化的人很多,但文化并不代表文明,文明就是规矩,《弟子规》讲的就是规矩,需要从小抓起。

“为什么《弟子规》现在会风靡,完全是无奈之举。”钱文忠说,现在还没有谁能用1080个字就能把教育孩子的规矩说好,没有任何一个时刻、一个国家比现在的中国更需要《弟子规》。

《弟子规》里确有不适应现代的内容 “封建社会”的东西不一定是“封建糟粕”

钱文忠表示,《弟子规》作为几百年前的一部古书,肯定有不适合现代社会的东西,这根本不需要讨论。

他举例,《弟子规》中讲到小朋友在路上遇到长辈,要“侧身让长辈经过,自己再过去”。“如果现在大家都这么做,交通不就完全堵塞了吗?”

但要说《弟子规》里有“封建糟粕”,钱文忠则开始反问,难道“孝悌”、“泛爱”、“亲人”是“封建糟粕”?

要删“古书” 客观上没有用,主观上很可笑

对于“删书”举动,钱文忠认为“客观上没有用,主观上很可笑”,并指出三点理由。

钱文忠说,任何一部流传至今的古书,都不会全部适应于现代社会,我们需要批判性的接受,需要听讲解,然后有自己的思考。

提倡“删书”的人,一定是相信在世界上有一本古书,放到今天是百分之百适用的。

而单纯的“删书”行为很可笑。钱文忠举例说,明朝朱元璋删掉了《孟子》中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结果怎么样,这三句今天还在。” 钱文忠笑谈,“当年是木板书的时代都删不光,现在信息时代删得光吗?”

第二点,“删书”之人,一定认为传统文化是有糟粕的,这些都不需要让孩子知道,所有才要删掉。

“但如果全部删掉,岂不是要告诉孩子,传统文化全部都是好的?”这是逻辑混乱的表现。

最后一点,钱文忠分析道,“删书”之人大概对自己的能力有过高的估计。我们有什么资格、什么标准去删?

“大概是他们认为自己比古人高明,比老师厉害,担心老师不明白什么是糟粕,全部删掉才好。”

要对传统文化有敬畏、有温情

如今,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钱文忠认为,对于古人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我们需要有一份敬畏,留有一份温情。

比方说我们在家里翻箱倒柜看到一件旧衣服,是已经去世多年祖母留下的,你会把它乱丢,甚至穿着在大街上乱走吗?肯定不会。这时肯定是一份温情涌上心头,你想赶紧把它好好放起来,生怕虫蛀了,损坏了。

钱文忠最后说,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就应该将它们看作一位受敬重的长辈,是件代代相传的东西。

一株三百年的古樟树被命名为“《弟子规》樟”。

钱文忠说弟子规篇四
《钱文忠弟子规观后感》

钱文忠弟子规观后感

钱文忠弟子规>观后感(一)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弟子规》总序。

张爱玲说,于千万年之中,在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就赶上了„„读《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这本书,给我的就是“刚好赶上”的这种感觉。虽说《弟子规》是一本启蒙读物,不过我要是在孩提时代就已经读过的话,恐怕不会有多么深刻的见解,甚至于会因为半知半解而浅尝辄止,错过经典。诚然,在适当的年龄读相应的书籍也是很重要的。

以本人为例,相信现在很多学生跟我一样,特别是理工类的学生,对文学经典几乎没有一点嗅觉,更别说文言文类的读本了,平常肯定也没怎么读过这类书籍,读了也会是一知半解,很少会联想到现实当中,产生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本书作者钱文忠先生风趣幽默,以全新的视角,借助大量>故事和案例,融入对现实的深层次思考,为我们解读《弟子规》这一经典,使其所表达的思想更加浅显易懂,耐人寻味。

本书按照《弟子规》总序的顺序为我们见解弟子规,分别详细的讲解“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这七个部分。百善孝为先,读弟子规,我觉得关于孝,我还是做的不错的,几乎每两天就给家里打一次电话,跟爸爸妈妈聊聊身边的人和发生的事,常常报喜不报忧,怕他们会过多担心我,我希望他们过得开心幸福。在读这部分时,常常不觉眼睛会涩涩的,觉得自己的父母很平凡但却很伟大,老爸虽然会去小赌,但为人老实,勤奋,很爱我们,常常跟我说,“我努力赚钱,你也要努力读书哦”。老妈每次吃饭都会把最好的夹给我们,虽然啰嗦,却是满满的爱意,每次打电话,都会跟我说“别太省了,多吃点好吃的”,而我常常会回答“放心啦,你们在家才别太省,您儿子在学校生活的很好,一点都不省”。对他们的爱,我从不吝啬表达,虽然对于一个男孩子来说,这着实会有点矫情,但我无所谓,因为我要让他们感受到,他们儿子也是爱他们的。记得高中时每次回校前我都会给我妈妈和奶奶一个拥抱,记得去年帮老爸买了部手机后我在锁屏界面上写了“爸,我爱你”四个字。诚然,有一些方面我还是做的不够好的,不过我会努力去做好,我知道《弟子规》教我们的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我们实实在在去做到,因为说容易,做不易,对父母的爱,有些人很难启齿而我比较喜欢直率点的表达方式。

《弟子规》几乎囊括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事情,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大到为人处世,小到行走站立,无论社会家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虽然有些部分已经不合时宜,当从中引申出来的思想精髓还是值得我们继承发扬的。 最后,以《弟子规》中,我最喜欢的一句很美的话作为结尾,“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钱文忠弟子规观后感(二)

放假后不久,偶然发现中央10套科教频道每天中午开播的《百家讲坛》在播放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解读《弟子规》的节目。看了几集后觉得不错,便日日坚持,越看越觉得讲得好。好在哪呢?

一是因为《弟子规》本身内容好。它是继《三字经》之后对弟子进行儒家思想启蒙教育的一个读本,虽说是中国 传统的启蒙教材,但它对现代青少年从小明白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懂得如何修身养性,同样有重要作用。它要求弟子所遵循的规范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如何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到早起洗漱、便后洗手,从怎样穿衣戴帽、

吃饭夹菜,到如何坐立行走、言语应答等等,非常细致。它语言简练,通俗易懂,易记易诵,是对青少年进行品德品性教育的一本极好的读本。如果众“弟子”能按照《弟子规》中的要求去做,一定能成为一名文质彬彬、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

二是钱文忠教授解读得好。他不是简单地讲解意思,而是几乎每讲一句都有一个小故事,通过故事阐明道理,生动形象,特别适合年龄小的“弟子”们听。如他在解读《弟子规》“泛爱众”之一时通过一个这样的故事来说明“人所能 勿轻訾”的道理。说古时候有一个叫公孙龙的人,很有学问。他有很多弟子,都各有特殊才能。有一天,一个相貌平平的人过来也想做公孙龙的弟子。公孙龙就问他有什么才能。他说“我嗓门大,很多人都比不过我。”公孙龙就问众弟子谁有大嗓门,弟子们都说有,公孙龙就让众弟子和那个人比一比。于是他们跑到500米开外的一座小山后,朝着公孙龙大声喊。可是弟子们的叫声一句也听不见,那个人却声音洪亮,听得清清楚楚,公孙龙就收他为弟子。其他弟子见比不赢,就经常欺负他、嘲笑他,说嗓门大算什么才能呢,我们老师可是个斯文人,他要你这个嗓门大的人有什么用呢?有一天,公孙龙去拜见燕王,要过一条河,河面很宽,可是河边一条船也没有,对岸倒是有一条小渔船,怎么办呢?如果不能及时过河可是要耽误拜见燕王啊。公孙龙就叫那个嗓门大的人叫,对岸的船夫听见了,就过来载他们过了河。通过这个故事,钱文忠教授指出那种“笑人无,恨人有”的心态是不对的,告诫弟子们要尊重别人的才能,哪怕这个才能表面看起来是多么微不足道,它有时也能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基本上都是一些是历史故事,听着这些故事,让人强烈地感到我国是一个文明之邦、礼仪之国。每天听他解读《弟子规》,不但可以增长历史知识,也可以感受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当然更可以通过这些故事明白生活中应遵循的规范,懂得为人处事的道理。

钱文忠弟子规观后感(三)

劳累了一天,终于又了看书的闲情,回回拿起书,便有了”如对故人“的快乐,那是一种恬淡宁适,心安理得的快乐。

<弟子规>在几案上已经放了几天,因为忙碌一直忽略了它。今日里,翻开书页,随着钱文忠穿越时空,与清朝的李毓秀夫子有了第一次的”会面“。

<弟子规>里面的内容是从圣人的教诲中汲取出来的,可谓古圣先贤智慧的结晶。目光落于”首孝弟“,仅仅三个字,却让我陷入深思。这个”首“字让我感悟到做人的根本在孝道跟悌道。对于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他很会赚钱,而是 他懂得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突然想到,不经意间,四十个春秋在晃眼之间划过了。回首望望,父母的付出点点滴滴尽在眼前。

我想起了,每年春节将至,一家人团团圆圆地守在一起。母亲又开始忙着赶制我们姐弟俩的新衣了,毛衣针伴着精彩的电视节目,一上一 下有规则地编排出那浓浓的爱意。父亲会围着灶台忙个不停,做蛋饺,腌酱油肉,一竹竿的鱼、鸭、鸡倒挂着,里里外外都已涂上了佐料。当我们进入梦乡时,父亲依然在厨房做他的拿手菜――熏鱼,因为加入了过多的糖,那熏鱼入盘时,像涂了油一样亮。母亲还在不紧不慢的赶最后一个袖管。

现在,我们都大了,这也成了最美好的回忆。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曾在心底 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而今,因为忙碌,忽略了父母的需求,孝道似乎就在话起话落之间,孝道似乎又在沉甸甸的礼盒间。

懊恼之间,明白了”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弟子规>很沉很沉,有些拿捏不住了。

此时的我很想回家,握住老人的手,陪他们慢慢的走。

钱文忠说弟子规篇五
《116《弟子规》句句是真理——告钱文忠教授》

116《弟子规》句句是真理——告钱文忠教授.txt等待太久得来的东西多半已经不是当初自己想要的了。一层秋雨一阵凉,一瓣落花一脉香,一样流年自难忘,一把闲愁无处藏。幸福生活九字经:有希望,有事干,有人爱。女人和女人做朋友,要之以绿叶的姿态,同时也要暗藏红花的心机。《弟子规》句句是真理——告钱文忠教授

钱老师:

先生您在百家讲坛上讲《弟子规》,我认真地看了。受到了很多的教益。我在此诚恳地对您表示感谢。听您讲的《弟子规》,对照我自己的不足,我深感惶恐。这都是由于我小时没有读《弟子规》。因此,我要求我的女儿要好好读《弟子规》。

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先生您似乎中了毛泽东的毒,对“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有所保留,这是不对的。我认为《弟子规》句句是真理。而毛泽东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批评,却是似是而非的谬论。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这些教训,能使政治秩序有条不紊。如果大家都不在其位而谋其政,势必造成政治的紊乱。如果大家都去管不关己的事情,其结果就是争吵、纷争、内讧„„

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见义当为的事情,不是不关己的事情,而是与己有关的事情。关键是分清人“见义”的“义”是不是义。“见义”是不容易的,要有相当高的智慧,还要熟悉王道和法度,才能从实事中见义。

周文王临死时告诫周武王说:“见善速为,远离是非,机会来了不犹豫,这是道的最高境界。”是非的争论导致分争,远离是非就是远离分争。《圣经》说:“远离分争,是人的尊荣。愚妄人都爱争闹。”(箴20:3)《弟子规》教导人“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就是教人远离是非,远离分争。

见到别人需要帮助时,要伸出援手。当行善时不行善,是有亏良心的。良心是自己的,有亏良心不是不关己。这不是“彼说长,此说短”之类的事情。“彼说长,此说短”,就是争议;此说是,彼说非,就是争吵。不评判与己无关的争议,不参与不关己的争吵,这就是明智。

人各都要专心自己的事业,不可说张家长、李家短之类的闲话。不可轻率地对人说三道

四。对不关己的事,不可说闲话。中国有古训:“相论逞英豪,家计渐渐退。”

在圣道和训诲上,没有小事,也没有不关己的闲事。求道、守道、行道、卫道是每个读书人的责任。读书人不可固执己见,要顺从经典;读书人不可说出不符合圣贤言语的异议,又要及时反驳名人不符合圣道的异议。异议不是创新。观察新现象,考察新情况,发现新问题,分析、并解决新问题,得出新结论。这才是创新。

经典是规矩(或准绳),事实是根据。判别是非必须以经典为准绳,以事实为根据。君子要以经典著作中的话语和历史上及现实中的事实作为自己说话的依据。没有圣贤言语和事实为根据的言论不可信,也不可传。没有规矩、根据而乱说话的,必成为小人、贱人。这就是我对“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的讲解。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您对此特别强调,这很好。对上帝不敬虔的话语,攻击孔孟等圣贤的言论,都是道德灵性上污言秽语。读书人要警戒自己不说。偶像、假道理、假真理都是污秽的邪灵,读书人当警惕并远离之。马列毛主义就是害人害己、祸国殃民的歪理邪说,就是假真理。人本自由主义也是假道理,是污秽的邪灵。政体法律上的自由主义主张可以接受,道德文化上的自由主义思想必须拒绝。只有张国堂学说是圣道。而张国堂学说是儒学、基督教和西方正宗政治学的综合。

此致

张国堂

2010年7月23日

附录

弟子规

总 叙

弟子规 圣人训

泛爱众 而亲仁

入 则 孝

父母呼 应勿缓 首孝弟 次谨信 有余力 则学文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冬则温 夏则凊

出必告 反必面

事虽小 勿擅为

物虽小 勿私藏

亲所好 力为具

身有伤 贻亲忧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有过 谏使更

谏不入 悦复谏

亲有疾 药先尝

丧三年 常悲咽

丧尽礼 祭尽诚

出 则 弟

兄道友 弟道恭

财物轻 怨何生

或饮食 或坐走

长呼人 即代叫

称尊长 勿呼名

路遇长 疾趋揖

骑下马 乘下车

长者立 幼勿坐

尊长前 声要低

进必趋 退必迟

事诸父 如事父

朝起早 夜眠迟

晨必盥 兼漱口

冠必正 纽必结

置冠服 有定位

衣贵洁 不贵华

对饮食 勿拣择

年方少 勿饮酒

步从容 立端正

勿践阈 勿跛倚 父母责 须顺承 晨则省 昏则定 居有常 业无变 苟擅为 子道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恶 谨为去 德有伤 贻亲羞 亲憎我 孝方贤 怡吾色 柔吾声 号泣随 挞无怨 昼夜侍 不离床 居处变 酒肉绝 事死者 如事生 兄弟睦 孝在中 言语忍 忿自泯 长者先 幼者后 人不在 己即到 对尊长 勿见能 长无言 退恭立 过犹待 百步余 长者坐 命乃坐 低不闻 却非宜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兄 如事兄 老易至 惜此时 便溺回 辄净手 袜与履 俱紧切 勿乱顿 致污秽 上循分 下称家 食适可 勿过则 饮酒醉 最为丑 揖深圆 拜恭敬 勿箕踞 勿摇髀

缓揭帘 勿有声

执虚器 如执盈

事勿忙 忙多错

斗闹场 绝勿近

将入门 问孰存

人问谁 对以名

用人物 须明求

借人物 及时还 宽转弯 入虚室 勿畏难 邪僻事 将上堂 吾与我 倘不问 后有急 勿触棱 如有人 勿轻略 绝勿问 声必扬 不分明 即为偷 借不难 信

凡出言 信为先

话说多 不如少

奸巧语 秽污词

见未真 勿轻言

事非宜 勿轻诺

凡道字 重且舒

彼说长 此说短

见人善 即思齐

见人恶 即内省

唯德学 唯才艺

若衣服 若饮食

闻过怒 闻誉乐

闻誉恐 闻过欣

无心非 名为错

过能改 归于无

泛 爱 众

凡是人 皆须爱

行高者 名自高

才大者 望自大

己有能 勿自私

勿谄富 勿骄贫

人不闲 勿事搅

人有短 切莫揭

道人善 即是善

扬人恶 即是恶

善相劝 德皆建

凡取与 贵分晓

将加人 先问己

恩欲报 怨欲忘

待婢仆 身贵端

势服人 心不然

亲 仁

同是人 类不齐

果仁者 人多畏

能亲仁 无限好 诈与妄 奚可焉 惟其是 勿佞巧 市井气 切戒之 知未的 勿轻传 苟轻诺 进退错 勿急疾 勿模糊 不关己 莫闲管 纵去远 以渐跻 有则改 无加警 不如人 当自砺 不如人 勿生戚 损友来 益友却 直谅士 渐相亲 有心非 名为恶 倘掩饰 增一辜 天同覆 地同载 人所重 非貌高 人所服 非言大 人所能 勿轻訾 勿厌故 勿喜新 人不安 勿话扰 人有私 切莫说 人知之 愈思勉 疾之甚 祸且作 过不规 道两亏 与宜多 取宜少 己不欲 即速已 报怨短 报恩长 虽贵端 慈而宽 理服人 方无言 流俗众 仁者希 言不讳 色不媚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余 力 学 文

不力行 但学文

但力行 不学文

读书法 有三到

方读此 勿慕彼

宽为限 紧用功

心有疑 随札记

房室清 墙壁净 小人进 百事坏 长浮华 任己见 心眼口 此未终 工夫到 就人问 几案洁 成何人 昧理真 信皆要 彼勿起 滞塞通 求确义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列典籍 有定处

虽有急 卷束齐

非圣书 屏勿视

勿自暴 勿自弃

字不敬 心先病 读看毕 还原处 有缺坏 就补之 蔽聪明 坏心志 圣与贤 可驯致

钱文忠说弟子规篇六
《116《弟子规》句句是真理——告钱文忠教授》

116《弟子规》句句是真理——告钱文忠教授.txt等待太久得来的东西多半已经不是当初自己想要的了。一层秋雨一阵凉,一瓣落花一脉香,一样流年自难忘,一把闲愁无处藏。幸福生活九字经:有希望,有事干,有人爱。女人和女人做朋友,要之以绿叶的姿态,同时也要暗藏红花的心机。《弟子规》句句是真理——告钱文忠教授钱老师:   先生您在百家讲坛上讲《弟子规》,我认真地看了。受到了很多的教益。我在此诚恳地对您表示感谢。听您讲的《弟子规》,对照我自己的不足,我深感惶恐。这都是由于我小时没有读《弟子规》。因此,我要求我的女儿要好好读《弟子规》。   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先生您似乎中了毛泽东的毒,对“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有所保留,这是不对的。我认为《弟子规》句句是真理。而毛泽东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批评,却是似是而非的谬论。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这些教训,能使政治秩序有条不紊。如果大家都不在其位而谋其政,势必造成政治的紊乱。如果大家都去管不关己的事情,其结果就是争吵、纷争、内讧……   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见义当为的事情,不是不关己的事情,而是与己有关的事情。关键是分清人“见义”的“义”是不是义。“见义”是不容易的,要有相当高的智慧,还要熟悉王道和法度,才能从实事中见义。   周文王临死时告诫周武王说:“见善速为,远离是非,机会来了不犹豫,这是道的最高境界。”是非的争论导致分争,远离是非就是远离分争。《圣经》说:“远离分争,是人的尊荣。愚妄人都爱争闹。”(箴20:3)《弟子规》教导人“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就是教人远离是非,远离分争。   见到别人需要帮助时,要伸出援手。当行善时不行善,是有亏良心的。良心是自己的,有亏良心不是不关己。这不是“彼说长,此说短”之类的事情。“彼说长,此说短”,就是争议;此说是,彼说非,就是争吵。不评判与己无关的争议,不参与不关己的争吵,这就是明智。   人各都要专心自己的事业,不可说张家长、李家短之类的闲话。不可轻率地对人说三道四。对不关己的事,不可说闲话。中国有古训:“相论逞英豪,家计渐渐退。”   在圣道和训诲上,没有小事,也没有不关己的闲事。求道、守道、行道、卫道是每个读书人的责任。读书人不可固执己见,要顺从经典;读书人不可说出不符合圣贤言语的异议,又要及时反驳名人不符合圣道的异议。异议

不是创新。观察新现象,考察新情况,发现新问题,分析、并解决新问题,得出新结论。这才是创新。   经典是规矩(或准绳),事实是根据。判别是非必须以经典为准绳,以事实为根据。君子要以经典著作中的话语和历史上及现实中的事实作为自己说话的依据。没有圣贤言语和事实为根据的言论不可信,也不可传。没有规矩、根据而乱说话的,必成为小人、贱人。这就是我对“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的讲解。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您对此特别强调,这很好。对上帝不敬虔的话语,攻击孔孟等圣贤的言论,都是道德灵性上污言秽语。读书人要警戒自己不说。偶像、假道理、假真理都是污秽的邪灵,读书人当警惕并远离之。马列毛主义就是害人害己、祸国殃民的歪理邪说,就是假真理。人本自由主义也是假道理,是污秽的邪灵。政体法律上的自由主义主张可以接受,道德文化上的自由主义思想必须拒绝。只有张国堂学说是圣道。而张国堂学说是儒学、基督教和西方正宗政治学的综合。   此致 张国堂2010年7月23日附录 弟子规总 叙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入 则 孝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出 则 弟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谨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

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信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泛 爱 众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亲 仁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余 力 学 文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钱文忠说弟子规篇七
《读《钱文忠解读弟子规》一书有感》

读《钱文忠解读弟子规》一书有感

中国五千年的儒家思想,孕育了我们华夏儿女的灵魂,造就了无数文人志士,他们的著作及思想给我们后代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学期,学校推荐了《钱文忠解读弟子规》一书给我们每个教职工,读后,我受益颇深,人的思想、观点都是随着理性的思维来改变的。

这本书确实是一本好书,一是因为《弟子规》本身内容好,它是继《三字经》之后对弟子进行儒家思想启蒙教育的一个读本,虽说是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但它对现代青少年从小明白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懂得如何修身养性,同样有重要作用。它要求弟子所遵循的规范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如何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到早起洗漱、便后洗手,从怎样穿衣戴帽、吃饭夹菜,到如何坐立行走、言语应答等等,非常细致。它语言简练,通俗易懂,易记易诵,是对青少年进行品德品性教育的一本极好的读本。如果众“弟子”能按照《弟子规》中的要求去做,一定能成为一名文质彬彬、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二是钱文忠教授解读得好。他不是简单地讲解意思,而是几乎每讲一句都有一个小故事,通过故事阐明道理,生动形象,特别适合年龄小的“弟子”们听。

《弟子规》的语句作为日常规范的各种标准。一方面利于孩子深记,另一方面易于实践。

学习了“入则孝”,我觉得这一部分告诉了我们怎么样做人,也就是说告诉我们做人的根本就是“孝道”。“入则孝”讲的是“为人”,针对班上少数学生对家中老人大呼小喝,不讲礼貌的行为,用古人讲孝道的故事进行感化教育。看了“出则悌”,它告诉我们怎样和兄弟姐妹相处,讲的就是“处世哲学”。由此延伸出去,就是在学校、在单位、在社会上,怎么样和同学、同事、朋友相处。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在什么单位里,只要做到“财物轻”和“言语忍”,和别人的关系就会很融洽。如果我们都能够按照“出则悌”里面说的去做,那无论是什么单位或团体,都会是个十分和谐温暖的家庭。再就是“长者先,幼者后”,也是无论在哪里都应该遵守的。

“谨”讲了一个人知道了为人和处世的方法后,还应该注意自己的形象,它从很细微的方面给我们做出了明确的指示,如“冠必正,纽必结”等就生活中最细小的方面告诉我们应该怎么来提高自己在别人面前的修养,也就是“修身”。“谨”就是告诉我怎么样注重自己的形象,怎么样做一个比较完美的人。后面的“信”、“泛爱从”、“亲仁”是从“养性”方面来提高升自己。如果我们能把《弟子规》中的要求都真真切切地落实到自己身上,那我们离完美就很近了。虽然,世上没有完美的人,但我觉得,如果一个人能真正做到这一切,那他一定不是一个平凡的人,那应该就是完美的人。虽然我们不可能完全做到那么好,但我们可以一点一点进步,一点一点做,努力让自己离完美越来越近,那么我们离幸福的人生也就越来越近。

作为职中的教师,面对的大多都是未成年的、思想比较散慢的学生,不管以前怎样,如果我们能以弟子规所蕴含的圣贤教诲,教给他们温和谦逊的品德,以恭敬的心、谦卑的态度、彬彬有礼的行为,来对待一切人、事、物,不断提升自己的品行修养,让他们从现在向着完美的方向进步,那我们不仅成就了自己的幸福人生,还成就了无数学生的幸福人生,就让我们谨记圣贤的教诲,成就我们自己的幸福人生,并为学生将来的幸福人生做好准备工作吧!

钱文忠说弟子规篇八
《读钱文忠先生解读的》

读钱文忠先生解读的《弟子规》有感

张国利

知道弟子规是几年前的事,了解弟子规是从学校开设特色课堂——《弟子规》学习开始,然而,真正静下心来,研读《弟子规》正是暑假从钱文忠先生解读的这本《弟子规》开始。

古代人用语之简练,从弟子规就能一目了然,然而三字一句,却概括了中华巍巍五千年的古国文明,这是怎样的一种锤炼和积淀,在如今如此浮躁的大环境下,《弟子规》也正像一杯清茶,读来让人的内心变得更加沉静,安宁,也让我们的内心有了更多的反思。。。。。。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现在的社会,人们追名逐利,每天路上车流人流四处拥堵,人的内心又何曾日日畅达,其实这一切除了人们内心的欲望之外,也是少了一些信仰和约束。俗话说: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很难想像,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规矩,将会是一种怎样的局面,而《弟子规》正是用言简意赅的话语,指导我们的言行,规范我们的言行。看上去,《弟子规》的学习似乎是一种新鲜事物,是一种新的潮流,事实上,我们只是在把古人留给我们,而我们却给遗失的宝贝重又捡了回来,而钱文忠先生的这本《弟子规》里没有说教,没有晦涩难懂的语言,他用一个个真实幽默的小故事小案例,诠释出一个个人生的道理,生活中的规矩,让我们读来更加亲切,更加真实,更加贴近现实,也更加容易理解。 近些年来,韩国文化入侵我们的文化很厉害,它多多少少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这些都是从看韩剧开始,我们很多人看韩剧,被韩剧所

吸引,其实很多时候是被韩剧宣扬的一种文化所吸引,韩国家庭剧里人们尊老爱幼,对长辈对前辈对国家,言行中都透漏着遵从和敬重,我们总说,看人家国家的人,都那么爱国,都那么有规矩,而我们呢?这些传统的美德不正是我们国家曾经引以为豪的吗?可是,如今,这些传统礼仪和道德规矩正在一点点的流失,想想,这的确是一种悲哀。

要求别人先从自己开始,学了《弟子规》,联系自己,我也有了更多切身的体会,每次课堂上领着学生范读《弟子规》的时候,我的内心其实也很惭愧,我们在要求这些孩子的时候,自己又是否都做到了呢?想想自己的三十年,虽不是淘气的孩子,但却安享了父母无私的呵护三十年,三十年来,父母病时,又何曾端茶倒水,服侍床前。。。想来,心里满是愧疚。人常说,“养儿方知父母恩”,我真的是顿悟太晚,正是知道自己要做妈妈的那刻开始,我突然发现我的心里不再只是想着自己,而更多的是想着我的妈妈,想我的妈妈多少年来日复一日为家庭所付出的操劳。如今,自己的女儿也已经开始丫丫学语,在全心的抚养她的同时,我也更加体会了妈妈当年的艰辛。现在的我,要做一个负责的妈妈,更要做一个让我的妈妈帖心舒心暖心的女儿。

《弟子规》让我更加反思了我的所为,也让我的内心有了约束和信仰,我想我也会把我的感受讲给更多的人听,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规范自己的内心,规矩自己的言行中来。做这些,不为别人,只为让自己活的更充实,更坦荡。

钱文忠说弟子规篇九
《钱文忠解读》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1)

《弟子规》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它不是经典,却从清朝中晚期以后就成为广泛流传的儿童启蒙读物,几乎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响。

和《论语》、《庄子》、《老子》相比,《弟子规》称不上经典。《弟子规》出现在清朝康熙年间,距今200来年的历史。所以在动辄有上千年历史的古籍当中,《弟子规》连小弟弟都排不上。

《弟子规》的作者是李毓秀,他创办了学校敦复斋,很多人来听课。李毓秀根据传统对于蒙童的规范方面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一本书,叫《训蒙文》,是教育孩子、启蒙孩子的一本书。后来,另外一个学者在《训蒙文》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把它改名叫《弟子规》,开始在一些私塾里面被广泛采用,逐渐流行。

整部《弟子规》核心思想就四个字:孝、悌、仁、爱,以三字一句押韵,用了360句、1080字的篇幅,对孩子的言语、行动、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规范提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要求。《弟子规》文字浅显易懂,押韵顺口,朴实无华,说理透彻,循循善诱,从清朝中晚期以后,就成为广泛流传的儿童读本和启蒙读物,几乎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的影响。这样的一部书,正是我们今天迫切需要的可以用来教育孩子的传统教材。

《弟子规》开篇的八句是总序,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八句的意思是:少年儿童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敬重兄长,说话要恭敬,谨慎、诚信,要博爱大众,亲近仁义的学说,亲近有道德的人。假如你还有余力的话,那么,再去读其他的书,再去讲求其他的学问。“文”在这里泛指一切学问。

这个总序讲述了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实际上它还是整部《弟子规》的纲领。

《弟子规》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我们今天还要不要学习《弟子规》?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再登《百家讲坛》解读《弟子规》。本报撷取其中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现在,家长们都会很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身体健康,但往往忽略了教孩子懂规矩、守规矩,忽略了教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待人接物。孩子们终将进入社会,应该从小学习懂规矩,守规矩,按照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礼仪规范接触社会,进入社会,乃至为社会服务。那么,如何学规矩、守规矩?祖先留给我们的《弟子规》就是一本好教材。

《弟子规》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它不是经典,却从清朝中晚期以后就成为广泛流传的儿童启蒙读物,几乎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响。

和《论语》、《庄子》、《老子》相比,《弟子规》称不上经典。《弟子规》出现在清朝康熙年间,距今200来年的历史。所以在动辄有上千年历史的古籍当中,《弟子规》连小弟弟都排不上。

《弟子规》的作者是李毓秀,他创办了学校敦复斋,很多人来听课。李毓秀根据传统对于蒙童的规范方面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一本书,叫《训蒙文》,是教育孩子、启蒙孩子的一本书。后来,另外一个学者在《训蒙文》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把它改名叫《弟

子规》,开始在一些私塾里面被广泛采用,逐渐流行。

整部《弟子规》核心思想就四个字:孝、悌、仁、爱,以三字一句押韵,用了360句、1080字的篇幅,对孩子的言语、行动、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规范提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要求。《弟子规》文字浅显易懂,押韵顺口,朴实无华,说理透彻,循循善诱,从清朝中晚期以后,就成为广泛流传的儿童读本和启蒙读物,几乎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的影响。这样的一部书,正是我们今天迫切需要的可以用来教育孩子的传统教材。

《弟子规》开篇的八句是总序,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八句的意思是:少年儿童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敬重兄长,说话要恭敬,谨慎、诚信,要博爱大众,亲近仁义的学说,亲近有道德的人。假如你还有余力的话,那么,再去读其他的书,再去讲求其他的学问。“文”在这里泛指一切学问。

这个总序讲述了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实际上它还是整部《弟子规》的纲领。

《弟子规》把孝放在最突出的地位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 《弟子规》在总序以后,就进入了第二部分,也就是“入则孝”的部分。

孝是中国传统,特别是儒家传统的核心概念。传统的启蒙读物强调孝,把孝放在最突出的地位,《弟子规》当然不会例外。入则孝的部分,是八句四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字面意思根本不用解释:父母在叫你的时候,你要赶紧答应,不能迟缓不答。父母有事情要命令你去做,你要马上去做,不要懒惰拖沓。父母在教训你教育你的时候,你要恭恭敬敬地聆听。父母在责备你的时候,你要顺从地接受。 《广州日报》在母亲节随机采访了一些母亲和孩子。怎么样来对待你的母亲?儿女都说,我要挣大钱,好好侍奉我的母亲。这个话没错。但是,母亲希望子女为自己做什么呢?没有一个母亲提到钱字,96%以上的母亲讲,希望儿女回家陪我吃顿饭。网络上“贾君鹏,妈妈叫你回家吃饭!”点击率之所以很高,就是因为这句话打动了所有人的心。

楚国有一个孝子叫孟忠,一年冬天,大雪纷飞,妈妈病了。妈妈说,想喝一碗新鲜的笋汤。孟忠马上跑到山上竹林里拼命去刨。冬天哪里会有竹子?孟忠急得大哭,眼泪滴到了雪地上,融化了积雪,长出了碧绿的笋,他赶快采回家做了一碗笋汤,伺候母亲喝了,母亲的病就全好了。这个故事违反自然科学常识,但是我还是认为它是真。因为按照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孝感天地。只要真心有孝,你是可以感动天地的。这个故事叫哭竹生笋,见于晋朝的楚国先贤传。

另一个非常古老的故事叫卧冰求鲤,这是晋朝王祥的故事。王祥早年丧母,他的继母朱氏并不慈爱,经常在王祥的父亲面前说这个儿子的不好。所以王祥从小连父爱都没有。但是父母患病的时候,王祥依然衣不解带的伺候。继母朱氏时常想吃鲤鱼,王祥都拼命满足。有一年冬天,继母依然想吃鲤鱼,可河水已经结了厚厚的冰,王祥就赤身卧在冰上祈祷,突然冰裂开了,跳出两尾鲤鱼„„这个故事也就列入了二十四孝。

对于自己并不慈爱的继母,王祥尚且如此努力地满足她的需要,也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当中,有一种信念,孝是无条件的,孝不是交易,孝不是交换。孝是人之所以是人的根本。 不让父母担心也是一种孝

“冬则温,夏则?? 。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接下来,《弟子规》的八句话是:“冬则温,夏则??? 。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这是更具体地讲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

冬温夏??? ,用的是一个典故。东汉年间,黄襄母亲早亡,他和父亲相依为命。家里穷,根本就没有被子,所以冬天黄襄就自己先睡到席子上,用自己的体温为父亲先把席子暖一下。夏天天热,黄襄就用扇子把父亲的席子先扇得凉快一点。

今天,很多家里都有空调。然而,有多少孩子会先给父母的房间打开空调,让父母有一个

比较舒适的生活和休息环境?这不是一个难不难的问题,本质上是想得到想不到的问题,是有没有这个意识的问题。

“晨则省,昏则定。”昏,天刚黑;省,就是探望和问候。晚间服侍就寝,早上省事问安,这是在传统社会侍奉父母的日常礼节。季羡林先生留学回来,已经是鼎鼎大名的博士、教授,他回济南探亲,季先生的叔父只要没有睡觉,季先生就垂着手、半躬着腰站在叔父床前等叔父睡着,再到自己房间。这就是“昏定”。

现代社会,大家工作或者应酬一般都比较晚,父母通常比我们早睡,没有必要生搬硬套“昏则定”。但“晨则省”应该是能做到的。早晨起来,问爸爸妈妈一句,昨晚休息得好不好?这个应该是不难做到的。

“出必告,反必面”,出门前禀告一声,回来后在父母面前打个照面,让父母知道你回来了,免去长辈为自己不必要的担心。能够让父母少担很多心,实际上也是孩子的孝心。

“居有常,业无变。”这是对不和父母同住的人讲的。说的是,不要轻易改变自己的住址,也不要随意改变自己的职业。现在,很多人通常是租房子住,由于各种原因,经常会搬家。然而,你是不是每次搬家都把自己的准确地址告诉父母了?至于“业无变”,确实和我们今天的时代有点脱节。人往高处走,跳槽是司空见惯的。

历史上,很多著名的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不让父母担心,而他们有时候甚至会做出巨大的牺牲。有个故事叫弃官奉亲。在晋武帝的时候,潘岳在一个地方担任县令,父亲去世了,他就把母亲从老家接过来侍奉、孝顺。母亲年纪大了,生病了,就想回老家,但又舍不得儿子。潘岳看出了母亲的心思,他不愿意让母亲担心,就选择了辞官,奉母回乡。母亲回老家后心里比较畅快,病居然好了。潘岳耕田种菜,做点小买卖,买回母亲爱吃的食物伺候母亲。他还养了一群羊,挤羊奶给母亲喝。在他精心护理下,母亲安度晚年,无疾而终。这个潘岳就是潘安,西晋著名的文学家,中国历史上第一美男。

小辈面对尊长应有礼节、守规矩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接下来,《弟子规》有这样几句:“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什么意思呢?一件事情,哪怕再微不足道,小辈去做之前,最好跟长辈打个招呼,征求一下长辈的意见,不要擅自主张。如果你擅自做的话,那么你做子女的这个方面你就有点亏,有点做得不够,不是最好的做小辈和做子女的方式。一样东西哪怕再小,你也不要瞒着长辈偷偷把它藏起来。如果你把它藏起来,那么尊长的心里有时候会有一些忧伤,会感到不妥。这些事情说起来都很明白,但实际上我们今天做小辈的或者做孩子的,往往很容易忽略。

老人有老人的习惯,老人的习惯往往不大容易改变的,你没有任何理由强迫尊长去改变他的习惯。比如有些东西他有固定的摆放位置,做晚辈的就不要擅自移动,以免老人着急。老人也有一些自己非常珍惜的纪念物,比如一张旧照片,一张老奖状,泛黄了,被水泡过了,缺个角了,但是老人家还视如拱璧,做晚辈的绝不可以擅自把这样的东西给扔了,这对老人家来讲是一种伤害。

前一段有过一件事情,媒体上都报道过,完全可以印证《弟子规》的这段话。有一家理发店,顾客很多。这时候,进来了一位老人家。年轻的理发师傅就主动请老人家坐下来,先为他服务。理着理着,老人家就打起瞌睡来。小伙子发现老人家下巴有颗痣,痣上面长了一撮毛,比较长,小伙子觉得影响美观啊,就给剃了。这一剃,老人家哇哇大哭。因为老人家有一点小迷信,他认为这是他的“长寿毛”,你给我剃了,这还了得啊?这件事情最后还上了法庭呢,法官也很为难。如果小伙子读过“事虽小,勿擅为”就不会闹出这件事来。 尽量满足长辈的喜好,是孝道的基本要求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接下来《弟子规》又讲,“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尊亲、长辈所喜好的,小辈应该尽力去办到;尊亲和长辈厌恶的、不接受的东西,小辈应该赶紧把它放弃掉。小辈的身体如果受伤了,就会让尊长感到担忧。如果小辈的道德有愧,会让尊长蒙羞。小辈要尽量满足长辈的喜好,这在古代那就是孝道,这是孝道的基本要求。

二十四孝里有“鹿乳奉亲”的故事。周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叫郯子,从小非常孝顺。父母年老,而且眼睛不好,突然要求喝鹿的奶。鹿是很警觉的动物,打猎的都很难接近鹿,那么郯子怎么去搞到鹿乳呢?他披上鹿皮,把自己打扮成一只鹿就往深山里去。但是没想到,他在接近鹿群的时候,有个猎人瞄准了他。正当猎人举起弓箭要射他的时候,郯子高喊:我是人,我不是鹿,我是来取鹿乳孝敬我的眼睛不好的双亲的。猎人一看,就没有射他。郯子就成功挤得了一些鹿奶回去孝敬自己的双亲。这就是 “亲所好,力为具”。

长辈有过可劝谏,注意态度和语气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弟子规》接着讲,“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这段话也是相当明白易晓的。长辈很爱我,那么我孝敬长辈有什么难的呢?如果尊长不喜欢你,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讨厌你,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还对长辈孝敬,这就显出你的贤明。如果尊长有一些过错,你应该劝谏,让尊长有改过的机会。但是在劝谏的时候,你不能板着脸,要笑嘻嘻地跟尊长进谏,声音要轻柔一点。

在今天的中国,长辈爱小辈,不是个问题。但是,孝的缺失却成了一个社会问题,过于受宠的孩子脑海里边很难有“孝”的滋生地。我前不久看到一个电视节目,当时把我震得瞠目结舌。主持人邀请一个小孩子上台,请这个小孩子谈谈对孝的看法。这个小孩子接过话筒,理直气壮地讲,凭什么我们长大以后要孝敬那么多长辈啊?我们不要累死了吗?而台下,好多小观众居然热烈鼓掌。这种场景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孩子们这样的想法怎么能够对得起长辈对我们的爱?怎么能够对得起尊长对小辈的抚育教养之恩?

传统文化当中承认尊长可能犯错,也承认小辈有权利、甚至是应该向长辈指出他的错误。但同时,小辈必须注意自己的态度,注意自己的言语,考虑到自己的身份,维护尊长的地位和威信,这是传统要求。而这一方面我们往往不注重。所以《弟子规》要求小辈要做到“怡吾色,柔吾声。”

□素材提供/ 央视《百家讲坛》

■特别推荐:系列节目《钱文忠解读<弟子规>》 CCTV—10每天12:45正在播出, 当日22:40、次日6:40重播。

?

《弟子规》把孝放在最突出的地位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 《弟子规》在总序以后,就进入了第二部分,也就是“入则孝”的部分。

孝是中国传统,特别是儒家传统的核心概念。传统的启蒙读物强调孝,把孝放在最突出的地位,《弟子规》当然不会例外。入则孝的部分,是八句四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字面意思根本不用解释:父母在叫你的时候,你要赶紧答应,不能迟缓不答。父母有事情要命令你去做,你要马上去做,不要懒惰拖沓。父母在教训你教育你的时候,你要恭恭敬敬地聆听。父母在责备你的时候,你要顺从地接受。 《广州日报》在母亲节随机采访了一些母亲和孩子。怎么样来对待你的母亲?儿女都说,我要挣大钱,好好侍奉我的母亲。这个话没错。但是,母亲希望子女为自己做什么呢?没有一个母亲提到钱字,96%以上的母亲讲,希望儿女回家陪我吃顿饭。网络上“贾君鹏,妈妈

叫你回家吃饭!”点击率之所以很高,就是因为这句话打动了所有人的心。

楚国有一个孝子叫孟忠,一年冬天,大雪纷飞,妈妈病了。妈妈说,想喝一碗新鲜的笋汤。孟忠马上跑到山上竹林里拼命去刨。冬天哪里会有竹子?孟忠急得大哭,眼泪滴到了雪地上,融化了积雪,长出了碧绿的笋,他赶快采回家做了一碗笋汤,伺候母亲喝了,母亲的病就全好了。这个故事违反自然科学常识,但是我还是认为它是真。因为按照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孝感天地。只要真心有孝,你是可以感动天地的。这个故事叫哭竹生笋,见于晋朝的楚国先贤传。

另一个非常古老的故事叫卧冰求鲤,这是晋朝王祥的故事。王祥早年丧母,他的继母朱氏并不慈爱,经常在王祥的父亲面前说这个儿子的不好。所以王祥从小连父爱都没有。但是父母患病的时候,王祥依然衣不解带的伺候。继母朱氏时常想吃鲤鱼,王祥都拼命满足。有一年冬天,继母依然想吃鲤鱼,可河水已经结了厚厚的冰,王祥就赤身卧在冰上祈祷,突然冰裂开了,跳出两尾鲤鱼„„这个故事也就列入了二十四孝。

对于自己并不慈爱的继母,王祥尚且如此努力地满足她的需要,也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当中,有一种信念,孝是无条件的,孝不是交易,孝不是交换。孝是人之所以是人的根本。 不让父母担心也是一种孝

“冬则温,夏则?? 。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接下来,《弟子规》的八句话是:“冬则温,夏则??? 。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这是更具体地讲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

冬温夏??? ,用的是一个典故。东汉年间,黄襄母亲早亡,他和父亲相依为命。家里穷,根本就没有被子,所以冬天黄襄就自己先睡到席子上,用自己的体温为父亲先把席子暖一下。夏天天热,黄襄就用扇子把父亲的席子先扇得凉快一点。

今天,很多家里都有空调。然而,有多少孩子会先给父母的房间打开空调,让父母有一个比较舒适的生活和休息环境?这不是一个难不难的问题,本质上是想得到想不到的问题,是有没有这个意识的问题。

“晨则省,昏则定。”昏,天刚黑;省,就是探望和问候。晚间服侍就寝,早上省事问安,这是在传统社会侍奉父母的日常礼节。季羡林先生留学回来,已经是鼎鼎大名的博士、教授,他回济南探亲,季先生的叔父只要没有睡觉,季先生就垂着手、半躬着腰站在叔父床前等叔父睡着,再到自己房间。这就是“昏定”。

现代社会,大家工作或者应酬一般都比较晚,父母通常比我们早睡,没有必要生搬硬套“昏则定”。但“晨则省”应该是能做到的。早晨起来,问爸爸妈妈一句,昨晚休息得好不好?这个应该是不难做到的。

“出必告,反必面”,出门前禀告一声,回来后在父母面前打个照面,让父母知道你回来了,免去长辈为自己不必要的担心。能够让父母少担很多心,实际上也是孩子的孝心。

“居有常,业无变。”这是对不和父母同住的人讲的。说的是,不要轻易改变自己的住址,也不要随意改变自己的职业。现在,很多人通常是租房子住,由于各种原因,经常会搬家。然而,你是不是每次搬家都把自己的准确地址告诉父母了?至于“业无变”,确实和我们今天的时代有点脱节。人往高处走,跳槽是司空见惯的。

历史上,很多著名的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不让父母担心,而他们有时候甚至会做出巨大的牺牲。有个故事叫弃官奉亲。在晋武帝的时候,潘岳在一个地方担任县令,父亲去世了,他就把母亲从老家接过来侍奉、孝顺。母亲年纪大了,生病了,就想回老家,但又舍不得儿子。潘岳看出了母亲的心思,他不愿意让母亲担心,就选择了辞官,奉母回乡。母亲回老家后心里比较畅快,病居然好了。潘岳耕田种菜,做点小买卖,买回母亲爱吃的食物伺候母亲。他还养了一群羊,挤羊奶给母亲喝。在他精心护理下,母亲安度晚年,无疾而终。这个潘岳就是潘安,西晋著名的文学家,中国历史上第一美男。

钱文忠说弟子规篇十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读后感》

无规矩不成方圆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它以无尽的光辉思想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是一部生活的典范,是教育子弟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而通过钱文忠先生所解读的《弟子规》,让我们更加清晰且深刻地领悟到这本经典之作在它那字里行间所蕴含的做人准则与做人道理。

俗话说:没有规则就不成方圆。在日常话语中,“规矩”就代表了人们行事的规范和衡量事情是非成败的尺度,“方圆”则代表了成功;“规矩”也代表造就人才所必需的工具,而“方圆”则代表所要造就人才。“方圆”是目的,而“规矩”则是手段。在众人的眼里,连起码的规矩都不懂的人,如何能成就大事!生活中处处都是有规矩或者说是规则、准则的,看似很麻烦,其实正是它们的存在而组成了缤纷多彩、安定有序的人们日常生活。

唐代皇帝李世民,他是历代的好皇帝,他治国有方,提出有效的政策使那个时代的人民国泰民安,国富民强,正是因他提出了有效的政策规范了人民,所以人民才能安定有序地生活。李世民,他不但治国有道,而且他为人处世也还是有一套的。他曾经这样对臣子说:“以铜做镜子,可以端正自己的衣服、帽子;以过去的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的兴衰规律;以别人为镜子,可以明了自己的得失是非,我常保存这三面镜子,用来防备自己的过失。”

唐朝皇帝李世民用那“三面镜子”来规范自己,那我们作为现代人也应该以道德准则来作为自己的“镜子”,用那些准则来规范自己。

社会公德是我们日常行为的准则,否则,我们的生活就失去秩序,降低质量。然而,由于少数人的规则意识淡薄,甚至无视规则的存在,让我们的生活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上课迟到的一声报告,使沉浸在思考中的思想中断;随意一扔的一片废纸,随风飘扬,给我们的环境带来了污染。过度的自由只会给他人带来伤害。人人都不遵守交通规则,别人无法正常通行,自己也会陷入困境。每个人都随意的扔一点垃圾,我们的生活质量都将遭到损害。规则是保障每个人自由的武器,只有人人遵守规则,保护规则,才会让我们共同拥有的一片蓝天更加蔚蓝,才能保证我们的学习更加有序,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文明,幸福。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弟子规》正是说明了这一点。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乃至一个国家、一个家庭、一个完善组织,都有自己的标准,我们人类也生活在规则之中,没有规则,我们的生活就会成为一团乱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往大了看,国家欲治得有法律,往小了说,家庭欲和得有家规。就连做游戏也离不开规矩。一个组织要有自己的章程,一个单位要有自己的制度,任何一个集体都需要用纪律来维护。人生活在纪律中,也就是生活在纪律保障之中,离开这种保障,个体将不能很好地学习、工作、生活,集体将不成其为集体,社会不成其为社会。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工作中,纪律的约束都是非常重要的。它指导着我们办事行动的方向和尺度,它要求我们在学习工作中必须达到一定的效率和成果,它时刻告诫我们要担负起应尽的责任。

我想,一个人活着就要讲点道德,有点品位,这才赢得别人的赏识。而《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的常识。今后,我还会深入内心地反复读诵《弟子规》,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这样既可打造健康、和谐社会,也可提升自己的修养,何乐而不为?


钱文忠说弟子规相关热词搜索:钱文忠解读弟子规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全集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下载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钱文忠说弟子规”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钱文忠说弟子规"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9232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