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浪淘沙翻译

浪淘沙翻译

2015-12-30 06:22:17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浪淘沙翻译篇一《1日积月累-浪淘沙翻译及其赏析》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浪淘沙翻译》,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浪淘沙翻译篇一
《1日积月累-浪淘沙翻译及其赏析》

浪淘沙 唐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被白居易称作“诗豪”。他的许多作品,立意新颖,思想深刻;七言绝句受到民歌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采。 ①浪淘沙——唐代曲名,来自民间。与后来的词牌“浪淘沙”不同。

②九曲——形容河流转弯很多。九,在古代表示多数。

③浪淘风簸——大风荡起波浪,大浪冲走泥沙,形容风大浪大。

④天涯——天边。

夜间,当你仰望星空和银河出神的时候,你也许会想,银河两岸的牛郎织女现在怎么样了?要是能到他们那里去作客该多好啊。这首诗写的就是那样美妙的幻想。不过,启发诗人幻想的不是天上的银河,而是地上的黄河。

雄浑壮丽的黄河,百转千回,风涛万里,泥沙滚滚,从天边浩荡奔流而下,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啊!可是,天上不是有一条银河吗?这来自天上的黄河一定是跟银河相通了。于是诗人欢呼起来:来吧,沿着这黄河往上走,直走到银河边上,上牛郎织女家瞧瞧吧!诗人在召唤谁和他同去呢?当然是他的读者,有我,有你,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朋友。

那么,这首诗是赞美银河的吧吗?不,是赞美黄河。正是万里黄河的磅礴气势,触发了诗人的豪情和联想,使他从黄河望到天边,想到天上,又从天上的银河想到牛郎织女的。

浪淘沙翻译篇二
《刘禹锡浪淘沙赏析翻译》

刘禹锡《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译文:

雄浑壮丽的黄河,百转千回,风涛万里,泥沙滚滚,从天边浩荡奔流而下,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啊!可是,天上不是有一条银河吗?这来自天上的黄河一定是跟银河相通了。于是诗人欢呼起来:来吧,沿着这黄河往上走,直走到银河边上,上牛郎织女家瞧瞧吧!诗人在召唤谁和他同去呢?当然是他的读者,有我,有你,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朋友。

浪淘沙翻译篇三
《诗词翻译审美空间的构建——以李煜《浪淘沙》许渊冲译本为例》

浪淘沙翻译篇四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对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的鉴赏》

浪淘沙翻译篇五
《接受理论观照下的英译李煜词《浪淘沙》赏析》

浪淘沙翻译篇六
《接受理论观照下的英译李煜词_浪淘沙_赏析》

2010年第9期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

○外语论坛○科技信息

接受理论观照下的英译李煜词《浪淘沙》赏析

马庆军

(天津海运职业学院中国

天津

300457)

【摘要】《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是李煜的代表作之一,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笔者以接受理论为指导对这首词进行了大胆的翻译实践,使用韵体给出了自己的译文,并结合文殊和许渊冲先生的英译文对其进行了赏析。

【关键词】接受理论;期待视野;李煜;《浪淘沙》

0引言

南唐后主李煜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不脱“花间”习气;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王国维《人间词话》)。《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是李煜的代表作之一,语句清丽,音韵和谐,自然率真,直写观感,直抒胸臆,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对于这首词,许渊冲和文殊都给出了自己的译文,笔者对此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使用韵体给出了自己的译文。本文从接受理论的角度对其英译进行赏析,或能给读者以启示,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苦吗?所以,“莫凭栏”,其实不是词人不想凭栏,而是不能凭栏,是为了避免思念故国而勾起无限悲苦所采取的一种强制行动,这种心绪实际上更为凄楚、更为悲凉。“流水落花春去也”,与上阕“春意阑珊”相呼应,同时也暗喻来日无多,不久于人世。“天上人间”,出自白居易《长恨歌》:“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本是一个专属名词,并非天上与人间并列。李煜用在这里,似指自已的最后归宿。

中国读者由于知道这段历史,所以很容易理解李煜的真实用意。在译入语中译者是如何再现作者的这种心境呢?请看译文:

1接受理论与古典诗歌英译

接受理论又称作接受美学理论,诞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接受理论源于现象学和阐释学,“它的创立导致了文学研究以文本为中心转移到以读者为中心,从而使文学研究的趋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穆雷,1990:61-66)它一反传统的文学批评理论只局限于对作者和文学作品本身的研究而忽视了读者的阅读和接受的事实,把文学审美鉴赏的重心从作者和作品转向了读者,形成了“读者中心论”(又叫“接受者中心论”)。

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认为文学作品本身是一个召唤结构,以其不确定性与意义的空白使不同的读者对其具体化时隐含了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另一代表人物尧斯认为作品的意义是读者从文本中发掘出来的,因为作品本身包含有许多“空白”或“未定点”,只有在读者进行阅读的具体化活动中,这些“空白”或“未定点”才能得以填补或说明。但是,由于读者的文化背景、知识层次、价值体验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对同一部文学作品就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即有不同的“期待视野”。读者“期待视野”的变化,为译者提供译文提供了方便,而译者本人对于原文的正确诠释也会导致读者期待视野的变化,两者相辅相成。

中国古典诗歌高度凝练,言简意赅,意蕴深厚。虽然多年以来翻译界对诗歌翻译存在着“可译”与“不可译”的争论,但在以许渊冲先生为领军人物的诗歌翻译领域,大量的中国古典诗歌被译成了英文,客观上起到了中外文化交流的作用。接受理论的出现,使得以往对中国古典诗歌为中心的翻译研究逐渐把注意力转移到读者身上。

Version1.

To"Wave-WashedSands"

Outsidethecurtainstherainsgoessplash,splash;Spring'smoodlanguishes;

Mysilkencoverletsufficesnotforthechillofdawn.InmydreamIknewnotIwasinexile,AndforonemomentIindulgedinpleasure.

AloneatduskIleanonthebalcony;Boundlessaretheriversandmountains.

Thetimeofpartingiseasy,thetimeofreunionishard,Flowingwater,fallingpetals,allreachtheirhomes.Skyisabove,butmanhashisplace.

(Tr.WenShu)

Version2.

RipplesSiftingSand

Thecurtaincannotkeepoutthepatterofrain;Springtimeisonthewane.

Inthedeepofnightmyquiltisnotcold-proof.ForgettingI'munderhospitableroof,

StillinmydreamIseekforpleasurevain.

DonotalonebeforetherailingsstandAndsighforthelostboundlessland!

Tobidfarewelliseasierthantomeetagain.

withflowersfallenonthewavesspring'sgoneaway,Sohastheparadisesofyesterday.

(Tr.XuYuanchong)

Version3:

RipplesSiftingSand

Outsidethewindowit’sraininghard;Thespring’smoodisdyingout.

Mysilkenquiltprotectsnotagainstthedawn’sbittercold.InmydreamIdidn’tknowIwasahouseprisoner!AndforawhileIwasenjoyingthepleasure.

Leaningagainsttherailingsavoided,

Ican’tbeartoseethelostboundlessland!Alwayseasytopartbuttomeetagainishard.

Thepitilessspringwaterscarrythefallenflowersdownward,TogetherwiththeparadisesinwhichIoncelived!

(笔者试译)

在文殊先生提供的译文中,他把“雨潺潺”,译成了“therainsgoessplash,splash”,可谓传神之笔,把叠词“潺潺”用“goessplash,splash”来

2英译李煜词《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赏析

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这首词作于李煜被软禁在汴京之后。当时李煜毫无人身自由,也无法保护自己的小周后免于遭到宋太宗的“强幸”,每天过着“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日子。词的上阕以倒叙的手法描写了作者在暮春凌晨被冻醒后所见到的情景:窗外下着绵绵无尽的细雨。作者明写晚春的景,实际上是借此抒发自己无比悲凉的心境。上阕的点晴之笔是“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一个“客”字,道出了李煜被俘后满腔的怨恨和复杂的心境。此时的李煜已是宋的阶下囚,被软禁起来,怎能称得上是宋的客人呢?这个“客”字,其实是用反话来表达自己真正的心意。词的下阕,起曰:“独自莫凭栏”。“独自”,说明词人的孤独;“凭栏”远眺,是为了要看到昔日的宫阙阁楼,以满足思念故国之情,然而汴京距金陵甚远,可欲而不可见。更何况这“无限江山”,也已经沦为宋朝的属地。看到这已经沦丧的国土和易主的江山,岂不是只能增加心中的悲

606

科技信息○外语论坛○

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2010年第9期

表现,英文读者似乎可以听到那潺潺的雨声。

“身是客”,后主李煜其实是采用了委婉语,不说自己是阶下囚。文殊先生处理为“Iwasinexile”,给读者的感觉是主人公遭到“流放”的刑罚。实际上在古代的中国,流放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的一种刑罚。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将已定刑的人押解到荒僻或远离乡土的地方,以对案犯进行惩治,并以此维护社会和统治秩序。事实情况是李煜当时是在东京汴梁,而且还有职位,只是遭遇软禁,没有完全的人身自由。显然这样的处理欠妥,不符合读者的期待视野。许渊冲先生提供的译文采用了“I'munderhospitableroof”来表达“身是客”。“hospitable”的意思是“好客的”,赵匡胤,赵光义兄弟二人好客吗?非也!不杀李煜,只不过是胜利者的惺惺作态而已,事实情况是李煜每天都过着以泪洗面的日子。许先生这样处理,显然偏离了词作者李煜的初衷,也容易误导英语读者。相比之下,笔者提供的译文处理为“Iwasahouseprisoner”,直接点明自己的身份,虽不及原文委婉,但这种直白的表述对英语读者确切地理解原诗,倒也不失为一种好的表达。

文殊先生的“AloneatduskIleanonthebalcony”,显然是采用了“独自暮凭栏”的版本。笔者和许先生都采用了“莫凭栏”的版本。笔者认为“莫凭栏”更能体现后主李煜的怀念故国,又不忍心看到沦落的故国的复杂心情。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文殊先生把其中的“落花”译成“fallingpetals”,petal是“花瓣”,比许先生和笔者自己采用的flower妥当,因为flower不大可能一整朵花掉下来的。“Flowingwater,fallingpetals,allreachtheirhomes.Skyisabove,butmanhashisplace.”意思是流水落花都各得其所,天空在上,人有其所。这样的表述,一没有表现出“春”,二是对“天上人间”的理解,笔者认为“天空在上,人有其所”这样的诠释有悖于李煜的初衷。许先生的诠释,“withflowersfallenonthewavesspring'sgoneaway,sohastheparadisesofyesterday.”,意思是说花朵落在波浪上,春意已逝,昨日的天堂也不见了。笔者认为这样的

诠释符合读者的期待视野,作为许先生的一名读者,笔者很赞同这种再现方式。笔者提供的译文是“Thepitilessspringwaterscarrythe

fallenflowersdownward,togetherwiththeparadisesinwhichIoncelived!”,意思是说无情的春水携带落花而下,同时也带走了自己曾经生活于其中的天堂。在此,笔者采用了pitiless一词进行了增译,暗示赵氏兄弟就是那无情的春水,自己旧日的天堂被掠走了。笔者认为这样的诠释符合英语读者的期待视野,有助于读者更好的理解原作者当时的心境。

3结束语

本文从接受理论的角度对后主李煜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三个译文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分析可以看到接受理论对古诗词英译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也为分析古诗词的翻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通过对《浪淘沙》三个英译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译者对原作者的创作背景的理解与感受不同,产生的译文也就不同;把潜在读者的期待视野考虑在内,并采用韵体来翻译中国古诗词会产生较好的翻译效果。科

【参考文献】

[1]穆雷.接受理论与习语翻译[J].外语研究,1990,(1):61-66.[2]文殊.选注.诗词英译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10(1).[3]王国维.人间词话[M].齐鲁书社,1989.

[4]许渊冲.唐诗宋词一百首[M].北京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5]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马庆军(1973—),男,山东禹城人,天津海运职业学院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英语教育及英汉互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责任编辑:王静]

(上接第573页)师应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发扬爱岗敬业、艰苦奋头、自主创新的精神;根据国家制定的场地,器材,设备配备标准,中学体育教师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农村中学可以用来自制器材的资源很多,翠竹可以用来制作标枪;稻草、藤条可以编成拔河绳子或者跳绳;合适的石块还可以用来代替铅球,这样自制器材的费用只需购买同类器材的20%—30%;废旧车内胎可做成简易拉力器;塑料包装袋可以做成简易杠铃等。

4.4结合学校的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学校特色体育工作

发挥农村体育的特色,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非体育场地在农村,大草坪、礼堂和冬季空闲的农田就是很好的资源,可以做游戏,上武术课、体操课,还可以打羽毛球,踢足球;在台阶、楼梯、花坛、树林等地做跳台阶、跑楼梯、沿花坛跑和绕树慢跑等活动,既能达到锻炼的目的,又能增加学生学习练习的兴趣;利用田野山坡设计开放式教学情景,可以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南方的夏天,在安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

以由几名老师带学生下河游泳;另外,单一简陋的场地有选择的加以简单的改造就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利用围墙对墙投掷、做屈臂撑或推隔离墙练习,利用乒乓球台做障碍跑练习,这样运动量易于掌握和调整,组织队形不易混乱,而且还容易调动学生情绪;用凳子间隔摆成跑道,做直线跑、曲线跑、加速跑的标志,也会使学生更有积极性。科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J].中国学校体育,2002(8):5-8.[2]体育理论.体育系通用教材3.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3]吴全美.浅谈体育场地、器材的建设.体育系通用教材.

[4]仇建生.部分农村中学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科学.[5]郭星华.问卷调查技术与实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1.[6]丛湖平.体育统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

[责任编辑:张爽]

(上接第578页)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的设计、履行和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并架起学习新知识的支点,然后运用知识迁移、协作、讨论来完成对知识的意义构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从而实现教与学的互动,达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目的。

2.5求助于专业人员和专业机构,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从事房地产行业的管理人员、专业人士来校作为兼职指导教师。让他们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实际给学生进行讲解,现场进行指导。这些专业人士通常是律师、房地产估价师、房地产营销人员及掌握建筑工程和房地产税收知识的专业人员。

提高,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地出现新问题,教师受到了企业实际、现场管理双重锻炼,丰富了实践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思想的不断改革。科

【参考文献】

[1]赵延军,薛文碧.房地产策划与开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291-

305.

[2]赵学凯,施丽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合格经管人才[J].嘉兴学院学报,2005(10):131-133.

[3]杨选辉,肖燕.对高校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探讨和建议[J].科技广场,2006(3):55-56.

作者简介:朱明(1978.6—),男,河南信阳人,毕业于贵州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学历,讲师职称,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

3小结

在《房地产市场营销》课程实践教学中,要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花一定的精力去进行落实。充分整合利用校内外资源,不断地加强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更新,精心组织实践教学方法的实施,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

[责任编辑:张慧]

607

浪淘沙翻译篇七
《《汉语文化》_李煜《浪淘沙_帘外雨潺潺》(汉字+拼音+白话+英译15种+注释)》

lǐ yù 《làng táo shā · lián wài yǔ chán chán 》

李煜《李煜《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帘外雨潺潺》

附英译15种

帘外雨潺潺,

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阑,

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朗读 朗读

lǐ yù 《làng táo shā · lián wài yǔ chán chán 》

李煜《李煜《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帘外雨潺潺》

lián wài yǔ chán chán ,

帘 外 雨 潺 潺 ,

chūn yì lán shān 。

春 意 阑 珊。

luó qīn bù nài wǔ gēng hán 。

罗 衾 不 耐 五 更 寒 。

mèng lǐ bù zhī shēn shì kè ,

梦 里 不 知 身 是 客 ,

yī shǎng tān huān 。

一 晌 贪 欢 。

dú zì mò píng lán ,

独 自 莫 凭 阑 ,

wú xiàn jiāng shān 。

无 限 江 山 。

bié shí róng yì jiàn shí nán 。

别 时 容 易 见 时 难 。

liú shuǐ luò huā chūn qù yě ,

流 水 落 花 春 去 也 ,

tiān shàng rén jiān 。

天 上 人 间 。

Outside the Curtains the Rain is MurmOutside the Curtains the Rain is Murmue the Curtains the Rain is Murmuring ring

(Ripples Sifting Sand) (Ripples Sifting Sand)

Li Yu Li Yu

Curtain outside rain murmur Outside the curtains the rain is

murmuring, Spring trace waning

Silk covers not resist fifth And spring is waning,

Silk bedding cannot resist the fifth watch cold

Dream in not know oneself be watch cold.

While in my dream, I forget I am a guest, visitor

One time seek pleasure And covet pleasure!

Alone self not lean on railings I should not lean alone on these Without limit rivers hills railings,

Parting time easy meet time The land is unlimited;

hard It's easy to part- to meet again is hard. Flow water fall flower spring Spring's gone like blossom fallen on go with flowing water,

Heaven on man world My paradise too!

Li Yu, the last emperor of Nan-Tang Kingdom

Reign ( 961—975 )

A Change World

(To the Tune of Langtaosha)

Beyond the curtain, the rain keeps pattering,

the spring on the decline.

The satin quilt is not enough

to resist the dawn chill.

Forgetting I'm far, far away from home,

in the dream, I was carried away

with a short spell of pleasure.

Don't lean on the railing, alone—

the boundless view of rivers and mountains.

It's easy to leave, but hard to see again.

The water flows, flowers fall, and the spring fades.

It's a changed world.

(裘小龙 译)

To the Tune of Lang Tao Sha

Li Yu

Without the blind the rain is pattering,

Last intimation of the spring.

These gauzy coverlets too little warmth at midnight bring

To one who in his dreams fancied he was his own once more,

Once fed and avid for the thing.

I'd lean upon the rail, but what's the worth?

Of hills to cross there is not dearth.

Visions of what I left so lightly bring me no more mirth

That fallen flowers faring home upon a running stream.

Heaven is high, and man is on earth.

(杨宪益、戴乃迭 译)

浪淘沙翻译篇八
《浪淘沙词 九首之六 英译的主体间性理论评析》

2012年第5期总第168期

外语学刊

FOREIGNLANGUAGERESEARCH

2012,No.5SerialNo.168

《浪淘沙词·九首之六》英译的主体间性理论评析

包通法

(江南大学,无锡214122)

*

要:近年来,翻译界对于主体间性,这一凸显于20世纪下半叶的哲学认知范式之于翻译展开了大量思辨性的研

究,然而,将这一认知范式用于指导具体翻译实践抑或翻译成果的研究还少之又少,且多是对于小说译本的研究,而对于“诗豪”《浪淘沙词·九首之六》,诗歌英译的主题间性哲学认知范式评析尚不多见。本文选取一代刘禹锡诗歌其立足于主体间性分析刘氏诗行在用字锤炼,境界辽远,含蓄隽永与许渊冲英译本所表现的各主体间和谐之间性,证明主体间性之于汉诗英译的重要性。

关键词:主体性;主体间性;刘禹锡;浪淘沙词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12)05-0113-4

AnAnalysisofTune:RipplesSiftingSand-theSixthintheLightofInter-subjectivity

BaoTong-fa

ChenJie

(JiangnanUniversity,Wuxi214122,China)

Duringrecentyears,agreatnumberofspeculativestudiesoftheinter-subjectivitywithtranslationhavebeencarriedout;asinter-subjectivitywasfrequentlyhighlightedinlinguisticsscholarshipduringthesecondhalfofthe20thcentury.However,re-searchintotherelationshipsofthiscognitiveparadigmtospecifictranslationactivityareextremelyrare,andifanysuchscholar-shipexlists,itisonlyaboutthetranslationoffiction,whiletheassessmentandappreciationofpoetrytranslationinthelightof—sharescharacteristicsofsubtletyandele-thisparadigmisevenrarer.PoetrycreatedbyLiuYuxi—“theDistinguishedPoet”

ganceinlinguisticpresentations.Thus,thispaperwillchooseTune:RipplesSiftingSand-theSixthtoanalyzetheinter-subjectivi-sversionstyleanditstranslatedversionbyXuYuanchonginthelightoftheinter-subjectivityparadigminordertybetweenLiu’

toprovethesignificanceofthisparadigmtothetranslationofChinesepoetryintoEnglish.

Keywords:subjectivity;inter-subjectivity;LiuYuxi;Tune:RipplesSiftingSand-theSixth

1引言

2003体性的研究。翻译主体性研究曾开展得如火如荼,《中国翻译》“翻译主体研究”年杂志专设一栏即是例证。随着翻译主体研究的普遍开展,人们意识到主体性带有过分强调人的个体性的认识样式,忽略了人的社会性,而人的社会性,对于人的主体性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主体间性这一哲学认知范式于20世纪下半叶得以凸显,并备受翻译界关注。但是迄今为止,翻译界对于主体间性之于翻译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思辨性讨论阶段,如周美凤曾介绍翻译的主体间性的理论背景,宏观分析“翻译多元主体性有助于构建相翻译的主体间对话,提出(周美凤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的良好翻译模式”互尊重、

2008:98-100)。而将这一思辨性结论应用于具体的翻译实践的尚不多见。笔者依据CNKI统计发现,近10年来,有10余篇学位论文基于主体间性评析译本且多集中于小说译本。译界对于主体间性的关注源于其对翻译主

2翻译的主体间性

讨论主体间性的基础是主体性。主体性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本质力量的外化,是主体能动地认识客体、改造客体、影响客体、控制客体、使客体为主体愿望或价值取向服务的特性。一般说来,人是对社会、世界的认识主

*“中华典籍外译与东方智慧知性体系构建研究”(12YJA740002)和江苏省社科基金项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

“中华典籍外译范式研究”(11YYB007)的阶段性成果。目

113

体,客观世界和社会则是人认识的客体。具体到翻译领域,

翻译的主体性是指翻译的主体及其体现在译作中的艺术人格自觉,

其核心是指翻译主体的审美要求和审美创造力。(许钧2003:345)

在诗歌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表现的极为明显。译者既是读者,又是作者;既是接受者,又是阐释者;既是原诗的审美主体,

又是译文的创作主体;既要透彻理解原著,又要成功再现译文。诗歌翻译中,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但是他是唯一的主体性要素吗?目前,对这一问题主要存在4种看法:一是译者是翻译主体;二是原作者与译者是翻译主体;三是译者与读者是翻译主体;四是原作者、译者与读者均为翻译主体。(许钧2003:350)我们认为要确定翻译主体,首先应区别一般意义的翻译与狭义翻译的定义与范畴。从一般意义上讲,翻译即人类对于社会与世界的解释过程;而狭义的翻译是人们常识性认识的译人的活动与过程。然而,一般意义的翻译活动、过程以及结果当然应包括翻译全过程参与者,而不仅仅是译人的个体性认识行为,故倾向于第四种看法,即对于诗歌翻译,原作者、译者与读者均是主体,也就是说诗歌翻译是个多元主体交互作用的活动。因此,

主体间的关系关乎诗歌翻译的最终质量与结果。对于如何处理诗歌翻译主体间关系这个翻译问题,主体间性理论将提供某些理论解释力度。

主体间性也可称作交互主体性

,“是事物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的关系中体现出的内在属性”

。(白臻贤2008)它是使不同主体之间相互理解成为可能的前提性的东西,是对不同主体而言的共同有效性和共同存在。“它消解了一元主体,是用对话理性、交往理性取代主体中心理性的基础性知性认识。

”(王湘玲蒋坚松2008)主体间性有别于传统主客体关系的“主体-客体”交互关系,是在近代主体主义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对主体性哲学认识范式的反思和超越。

海德格尔认为语言是人栖居的家园,主体间通过语言在“意义世界”中相遇。伽达默尔也关注语言和意义问题。他认为,语言在本质上属于人的生活世界,语言是主体间交往的根本方式,语言不仅是理解的对象,而且是理解的直接前提和出发点。语言的本质在于“对话”,对话便是主体间对“意义”的相互理解,从根本上说,对话通过改变主体双方的观点而达到对世界的共同理解。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是一个历史过程,传统和语言作为生活样式,

在历史中沉淀,传统和固有的语言观点是前理解结构,任何人都生存在一定的视界之中,不同的视界代表着不同的传统(任凌2005)。”对话者的对话本身就是主体双方的

“视界融合”。在此,伽达默尔提出主体间性的历史性问题,“视界交融”可以存在于不同时代理解者之间,

114

通过对话超越自己个体的有限视界。(宋雅萍2008:201)“视界交融”又称“视界融合”,具体说来,即蕴含于文本中的作者“初始的视界”

与对文本进行解读的理解者“现今的视界”交融在一起,从而使理解者和理解对象都超越原来的视界,

达到一个全新的视界,进而给新的经验以及新的对话提供可能性。(杨武能2003)它是以语言的存在方式进入交流而建构起来的主体之间性。它要求主体之间共同了解、平等交往、遵守自我与他我共同认可的规范,共同创造主体和自然的和谐。在主体间性视角下,翻译活动是涉及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群体主体活动,是各个主体之间的相互认同和相互尊重。(刘卫东2006)翻译中的“视界融合”即翻译过程中应追求作者、译者与读者的视界融合。

3主体间性学理观照下《浪淘沙词·九首

之六》

英译评析下面,我们以解读许渊冲所译刘禹锡的《浪淘沙》之6为例,尝试将主体间性学理运用于诠释译者、作者、作品中人物及文中所描述的世界及译文读者的对话、思维认识全过程。

原诗:日照澄州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手饰王侯印,尽是沙中浪底来。译文:Tune:RipplesSiftingSand

Thesundispelsthemistandshinesonriver-stand,Thecrookiscrowdedwithwomenwashinggoldfromsand;

Thesealsofkingsandlords,tinselsofladiesfair,Aretakenfromthesandandbythosepoorwomen’scare.(许渊冲2007:26)

3.1译者与赞助人

“赞助人主要控制作品的意识形态、出版、经济收入、大众传媒机构,也可以是个人势力。”(Lefevere2001:45)赞助人看似微不足道,却有可能影响到整个翻译过程。他们会利用其话语权直接影响译者译作过程及其翻译策略选择。许渊冲在接到翻译任务时,作为赞助人的中国出版集团和中国对外翻译公司,显然代表最高当局心声。作为译者,当然会或多或少受到领导人意识形态的影响,许渊冲必然在其翻译中保持高度的政治警醒

。“在翻译活动中,译文与译文接受过程中,所谓独立的主体性是时隐时现的,但多元的、交叉的主体性占上风。”(张世英2004:176)所以,在翻译这首诗的过程中,许渊冲的个人译诗才能与此翻译的赞助人———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对外翻译公司的意识形态间性影响着这首诗的翻译的最终结果。

3.2译者与作者

哈贝马斯认为主体与主体交往的目的是导向某种认

同,认同归于相互理解、共享知识、彼此信任,两种符合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依存。认同是以对可领会性、真实性、

真诚性、正确性这些相应的有效性要求的认可为基础的

。“理想的翻译家应有作家和艺术家一样的气质禀赋、心理结构,诸如生性敏感、感情丰富细腻、善于观察事物……”

(杨武能2003)译者常会选取那些和他们具有共同个性、

生活经历以及美学品位相似的作者的作品为翻译对象。这样译者更能感应作者作品,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历史性共鸣。朱光潜《诗论》中有言:“严格地说,诗在任何境界中都必须有我,都必须为自我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

(朱光潜2001:112)。这首诗的译者许渊冲与原作者刘禹锡虽生活的时代相距甚远,但是两人有着相似的坎坷仕途经历,这使他们有主体间性的历史相遇的认同基础。

刘禹锡因参加“永贞革新”,任尚书屯田员外郎并判度支盐铁案等,被贬为连州刺史,在赴连州的途中又被改贬为朗州司马。唐宪宗元和8年(814)冬天,刘禹锡被召回到京城长安,第二年又被贬为连州刺史。唐穆宗长庆元年(821)任夔州刺史,长庆4年(824)任和州刺史。他的仕途极其坎坷,

被一贬再贬。生活在现代社会的许渊冲,虽幸免于封建社会的宦海荡涤,却也不幸成为现代政治斗争之的。许渊冲性格豪放,

心直口快而胸无城府。俗话说树大招风,言多必失,

他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备受磨难。早在50年代初期的三反”运动中,他的蓬勃朝气就被说成是“个人英雄主义”和“名利思想严重”,前后做了7次检讨才勉强过关。接踵而来的肃反运动更是厉害,他由于在陈纳德麾下当过翻译,差点被打成国民党特务。他据理力争,被停职反省,批判检讨,被软禁达半年之久。幸好组织上在审查了1年之后,得出“个人英雄主义思想膨胀”,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的结论,他才得以幸免于难。许渊冲在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中也被批判为思想右倾,罪名是他主张学习外语要“少而精”,被认为是反对“多快好省”的总路线。可想而知,许渊冲在10年动乱中必定是在劫难逃。他经受当时对知识分子的种种凌辱,还被补戴上“漏网右派”的帽子。所受的批判可谓荒诞之极:给美国空军当过翻译,造反派硬说他是帮美帝国主义扔原子弹屠杀日本人民;见过罗马教皇,他被当成国民党潜伏在大陆的最危险的特务。他不同意当时把毛泽东诗词译成分行散文的做法,烈日下被批斗的时候,嘴里嘀咕着用韵文翻译的毛泽东诗词。

可见,两人同是仕途坎坷,刘禹锡在中唐时期一再遭贬,而一千多年后的许渊冲也屡遭批判,在近代的政治运动中,饱受精神摧残和肉体折磨。许渊冲与刘禹锡穿越时空

“狭路”相逢,惺惺相惜。面对相似的人生际遇,两人都展露出知识分子特有的傲视权贵,誓不低头的昂扬斗

志。在精神和肉体的折磨之后,不是沉沦而是振奋。

在这首诗的翻译过程中,译者以原诗为中介,与作者建立起精神上的交往关系。译者与隐身在原诗中的作者对话,站在作者的立场思考,力求真正理解原诗。然而,由于译者与作者所处的不同年代、尽管相似但不尽相同的人生阅历、不同的审美趣味和知识水平等客观因素的存在,

加之不同语言间存在的翻译限度,译者的主观参与是不可避免的。刘禹锡深喑语言魅力,在诗中借景起兴,以女工千辛万苦所淘之金最终落为贵妇饰、王侯印来披露社会的不公正。刘禹锡熟读儒家经典,涉猎广泛,其诗以“大雅”著称。许渊冲也丝毫不逊色于他。译诗中许渊冲同样下笔有神,字斟句酌。他用ladiesfair,poorwomen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将原文译的生动、传神,读者清晰看到寻常妇女辛苦沙中淘金,尔后却被贵妇们轻易占有的不公情形。许渊冲将自己置身于刘禹锡所作诗的意境之中,深入探究其意欲在作品中传达出的思想。这样,作者与译者在历史的隧道中相遇,对话,构建了译者和作者的视界融合。

3.3译者与原诗

作品的主人公

“不仅是作者议论所表现的客体,而且也是直抒己见的他人意识;可同时他却并不被对象化,不囿于自身,不变成作者意识地单纯客体”。(杨武能2003)。“主体间性之体现就要求译者与作品中人物建立起精神上的对话交流关系,

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们所曾经有过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葛校琴2006:152)许渊冲的译文将“淘金女”译作poorwomen,将“美人”译成fairlady,鲜明对比出两种女子全然不同的生活:淘金女终日辛苦淘金,美人们却只管享受淘金女所淘之金带给她们的奢华生活。

刘禹锡享有“诗豪”的盛誉,长于驾驭诗歌语言,加之渊博的学识,大雅的学术涵养和人格,其诗总是洋溢着雅”味。所谓雅味,即他的诗用字锤炼,含蓄隽永,境界辽远,沉浑厚重。诗中展现的是诗人高尚的情怀和积极向上的风貌,风格高尚。虽然诗人仕途坎坷,却并未沉沦,这首《浪涛沙词》亦不例外。

许渊冲将鲁迅先生的“三美说”恰如其分地应用到诗歌翻译上,认为“译诗不但要传达原诗的意美,还要尽可能传达它的音美和形美”

。后又补充道“三美之间的关系是: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次要的,形美是更次要的。但在诗歌翻译中,要努力做到三美齐备”(许渊冲2006:19)。在“三美”原则的指导下,许渊冲的翻译忠实地再现了原诗的风貌。首先,

意美即表现原诗意义的深层内容。在意美的再现方面,他切实做到忠实于原诗的意境,尽可能地接近原诗的风格,体现原诗的深刻内涵,使得译诗深刻、

形象、耐人寻味。音美主要指译诗要尽量表现原诗的音乐性。诗歌语言是带有音乐性的思想。许渊冲认为,

115

“““

“既然写诗的作者愿意带着音韵的脚铐跳舞,译者有什么理由要丢掉这付镣铐呢?”

他认为,“译诗如不传达原诗的音美,

就不可能产生和原诗相似的效果”(许渊冲2006:117)。在翻译这首诗时,他凭借自己在音韵方面的审美判断,采用了aabb的韵律结构,在视觉和听觉上都取得了良好的审美效果。故许渊冲的译诗同原诗一样,雅味盛溢,实现了与原诗历史间性相知,相识。

3.4译者与译文读者

“主体间性之体现还要求译者与译本读者之间建立一种对话关系,

因为译者存在的价值首先在于为读者生产有效的翻译文本,而有效的翻译文本并不仅是要去迎合读者的口味,更重要的是要去引导并提升广大读者的欣赏水平。

”(杨武能2003)所以翻译过程中,译者要与头脑中预设的读者进行对话,了解读者所需。

许渊冲借用《论语》中的那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翻译目的论,即知之、好之、乐之。所谓“知之”,就是知道、了解;所谓“好之”,就是喜欢,爱好;所谓“乐之”,就是由欣赏产生的共鸣与愉快。(许渊冲2006:23)其中知之是翻译的基本或最低目的,好之是翻译的较高目的,乐之是翻译的最高目的。诗歌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使读者能够分享诗人的美的情感。他的

“三之”译诗目的论直指读者,与读者在时空中对话而实现视界融合。因为译诗能否被译语读者接受直接关系到原诗在译语文化中的艺术生命力,是原诗能否被译语读者认同,即是否形成与原诗、原作者、译诗、译者的心灵的相遇间性。

这首诗,通过晨雾刚开,女工淘金情景的描绘,引出作者的联想:淘金女伴成年累月地从沙中浪底淘取的金粒,

却变成了贵妇人的装饰品和侯王的金印。这很自然地从一个侧面揭示出当时“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社会现实。而这首诗中“美人饰”和“王侯印”两物极富中国文化色彩与印记。

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当推测译语读者能读懂什么,从而使译文与译语读者的欣赏能力尽可能吻合。在对诗中这些“美人饰”和“王侯印”文化元素的处理上,许渊冲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如把“美人首饰”译成tinsel,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解释为stripsofshinymateriallikemetal,usedasdecorations,especiallyatChristmas.这样,利于西方读者领略诗人语言的写实之美,更重要的是有助于译文读者体悟原诗作者的本意。平常妇女千淘万漉劳动所获,却终沦为王侯贵妇的奢侈享受之物,诗人抒发了对这个不公社会的愤恨之情。这种中国文化色彩与印记的基本保留,与译文读者对王室文化和金银文化的收稿日期:2011-07-03

116

认同实现了历史性认知间性。

4结束语

本文从主体间性视角分析了刘禹锡《浪淘沙词·九首之六》

许渊冲的译本。由于刘禹锡这首诗比较含蓄婉转,语言高度凝练,再加上汉字本身就极富韧性,译者不仅应力图与原作者在时空中实现视界融合—

——必须借助于与作者主体的对话,设身处地,揣摩作者意图,同时,译者的再创造也必须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程度与兴趣关注,

共同实现与后者的主体间性的心灵对话。而与作者相似的个人经历,精湛的语言水平,加之长期的译诗实践得来的经验———均是必不可少的要素。总而言之,各主体间的“视界融合”成就了许渊冲备受称赞的译诗。可见,主体间性在汉诗英译中起着重要作用。汉诗英译应追求主体间的和谐,从而创造高质量的译诗,进而更好地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参考文献

白臻贤.外语教学的主体间性维度[

J].外语学刊,2008(1).

葛校琴.后现代语境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刘卫东.交互主体性:后现代翻译研究的出路[J]

.上海科技翻译,2006(2).任

凌.思考与启示—

——伽达默尔的哲学思想与翻译研究[

J].外语学刊,2005(2).宋雅萍.论主体间性[M].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8.王湘玲蒋坚松.论从翻译的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外语学刊,

2008(6).许

钧.论翻译[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许渊冲.唐宋词一百首[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7.许渊冲.翻译的艺术[

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杨武能.再谈文学翻译主体[

J].中国翻译,2003(3).张世英.哲学导论[

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周美凤.翻译的主体间性研究[

J].怀化学院学报,2008(2).

朱光潜.诗论[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Lefevere,Andre.Translation,RewritingandtheManipula-tionofLiteraryFame[M].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2001.

【责任编辑孙颖】

浪淘沙翻译篇九
《浪淘沙》

浪淘沙翻译篇十
《白居易 浪淘沙》

浪淘沙

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

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

1、对古诗进行赏析,尽量的多。不要仅仅是字词的翻译,我要赏析、评析。 还有什么独特的尽管写。

2、还要改写诗歌,散文或现代诗。

第一点写多一些,要赏析!

第二点不会就算了

译文:白浪一望无边,与海相连,岸边的沙子也是一望无际.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海浪从不停歇的淘着沙子,于是沧海桑田的演变就这样出现。

最后一句: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

它的思想感情是:

借此句感叹世间万物的变化无常,告诫我们在这样大浪淘沙的时代里,就算是浩瀚的东海,都会变成桑田,又何况其他的万事万物。

原诗是这个:

一泊沙来一泊去,一重浪灭一重生。

相搅相淘无歇日,会交山海一时平。

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

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

青草湖中万里程,黄梅雨里一人行。

愁见滩头夜泊处,风翻暗浪打船声。

借问江湖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海底飞尘终有日,山头化石岂无时。

谁道小郎抛小妇,船头一去没回期。

随波逐浪到天涯,迁客生还有几家。

却到帝乡重富贵,请君莫忘浪淘沙。

这首诗是写相思,看了特别有感觉。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这句特别美,之间的恨意没有潮水那样每天袭来,之间的相思开始觉得海并不深。

[赏析]

这是一首女子抱怨丈夫久出不归和自诉深情的小诗。健康活泼,笔墨简洁,塑造了一个大胆而深情的女子形象,富有民歌气息。

全诗都是一个多情女子的独白。“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了?”是一个假设的问句。女主人郁闷已久,爱情炽烈,对着江潮、海水发泄自己的不满。这里“江潮与海水”的描写,意义有三。其一是为了扣住题目“浪淘沙”;其二是借喻女子的内心如波浪起伏的江潮那样不平静;其三,江潮与海水事实上并不像“君情与妾心”,而此处“何似君情与妾心?”却反过来责备它们为什么不像,似乎江潮、海水本来是像“君情与妾心”的,现在不像了。这样的描写可以显示出女子的天真和她对爱情的执着。“相恨不如潮有信”是责备男方的久出不归。封建时代,男子重利轻别离是很普遍的现象,为了经商或仕途,很多人抛下自己的妻子、情人远走他乡,久出不归,使很痴情的少妇独守空闺,自怨,自怜。李益《江南词》:“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就是反映了这种情况。海水朝潮夕落,终始有信,潮有信而人无情,两相对比,愈加显出男子的负心薄情。也从侧面衬托出主人公的多情。所以末句说“相思始觉海非深”。原来她对那个无情薄信的男人是又恨又爱,愈是恨其不归,相思之情也愈是炽烈。故深沉如大海,也终不如多情女子的相思之情深了。

作品刻画女子的心理活动很成功。虽是短短四句话,却借助于江潮与海水这两两意象,在反衬、对比中,把女子心理变化的转换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显示了

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力。

其他回答 共3条

2010-3-13 15:10 浦原_店长_ | 四级

白居易<浪淘沙>

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

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

译文:白浪一望无边,与海相连,岸边的沙子也是一望无际.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海浪从不停歇的淘着沙子,于是沧海桑田的演变就这样出现

这首诗指出了潮汐涨落的规律和巨大力量,潮汐不断冲击着海岸,使海岸不断发生变迁。尽管这种变化不易测量,但洪涛变平野,绿岛成桑田在不知不觉地发生着。

02010-3-13 19:01 B型血男孩 | 五级

[赏析]

这是一首女子抱怨丈夫久出不归和自诉深情的小诗。健康活泼,笔墨简洁,塑造了一个大胆而深情的女子形象,富有民歌气息。

全诗都是一个多情女子的独白。“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了?”是一个假设的问句。女主人郁闷已久,爱情炽烈,对着江潮、海水发泄自己的不满。这里“江潮与海水”的描写,意义有三。其一是为了扣住题目“浪淘沙”;其二是借喻女子的内心如波浪起伏的江潮那样不平静;其三,江潮与海水事实上并不像“君情与妾心”,而此处“何似君情与妾心?”却反过来责备它们为什么不像,似乎江潮、海水本来是像“君情与妾心”的,现在不像了。这样的描写可以显示出女子的天真和她对爱情的执着。“相恨不如潮有信”是责备男方的久出不归。封建时代,男子重利轻别离是很普遍的现象,为了经商或仕途,很多人抛下自己的妻子、情人远走他乡,久出不归,使很痴情的少妇独守空闺,自怨,自怜。李益《江南词》:“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就是反映了这种情况。海水朝潮夕落,终始有信,潮有信而人无情,两相对比,愈加显出男子的负心薄情。也从侧面衬托出主人公的多情。所以末句说“相思始觉海非深”。原来她对那个无情薄信的男人是又恨又爱,愈是恨其不归,相思之情也愈是炽烈。故深沉如大海,也终不如多情女子的相思之情深了。

作品刻画女子的心理活动很成功。虽是短短四句话,却借助于江潮与海水这两两意象,在反衬、对比中,把女子心理变化的转换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显示了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力。

2010-3-16 19:48 fzy9773 | 一级

这首诗指出了潮汐涨落的规律和巨大力量,潮汐不断冲击着海岸,使海岸不断发生变迁。尽管这种变化不易测量,但洪涛变平野,绿岛成桑田在不知不觉地发生着。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浪淘沙翻译》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浪淘沙 浪淘沙刘禹锡 李煜浪淘沙翻译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浪淘沙翻译”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浪淘沙翻译"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9698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