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咏菊原文、翻译及赏析

咏菊原文、翻译及赏析

2015-12-30 07:30:03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咏菊原文、翻译及赏析篇一《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咏菊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能帮助到你。

咏菊原文、翻译及赏析篇一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

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注释

①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②蕃(fán):多。

③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④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单单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予,我。淤泥,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⑥濯(zhuó)清涟而不妖:经过水播的。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⑦不蔓不枝: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节的。

⑧香远益清:香气越远越清。益,更,越。

⑨亭亭:耸立的样子。亭亭净植,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 ⑩亵(xiè)玩:近前把玩。亵,亵渎不尊重.

①①隐逸者:隐居的人。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便隐居避世。

①②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人”。

①③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①④噫(yī):叹词,相当于“唉”。

①⑤菊之爱:对于菊花的爱好。

①⑥鲜(xiǎn)有闻:很少听到。鲜,少。

①⑦宜乎:宜,应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背景简介

周敦颐(1017~1073)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颐、程颢两兄弟,他们后来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赏析

莲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

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之美就在于其一个“洁”字。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决不被俗人们轻慢玩弄。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

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谨严。 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同样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练,的确是如莲之美——“不枝不蔓”,没有多余的无用之语

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这是全文的中心题意。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同样,“出淤泥而染,濯清莲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已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已的一份志节。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众”。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罢了。这为他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了顺理成章的伏笔。如此开篇,出笔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接下去周敦

咏菊原文、翻译及赏析篇二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全诗原文及赏析》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出自唐代李白的《九日龙山饮》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写翻译 写赏析 分享相关翻译 写翻译 九日龙山饮译文及注释

又是九九重阳节,我来到龙山饮酒,连黄菊花都讥笑我这个放逐之人。笑,让它笑,我歌我舞,风吹帽落,月亮都舍不得我离开,喜欢我的歌舞!注释①龙山:在当涂县南十里,蜿蜒如龙,蟠溪而卧, ...

相关赏析 写赏析 九日龙山饮鉴赏

此诗与《九月十日即事》同作于安徽当涂,此时李白在政治上很不得意,心情比较沉

郁。在咏菊诗中,“龙山之会”、“落帽人”是常被引用的典故。李白把这个典故与自己的龙山之游紧密结合在一起抒发 ...

作者介绍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H56F>绿叶紫裹,丹茎白蒂。 出

自先秦宋玉的《高唐赋》

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之观,其上独有云气,崪兮直上,忽兮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王问玉曰:“此何气也?”玉对曰:“所谓朝云者也。”王曰:“何谓朝云?”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朝视之,如言。故为立庙,

号曰朝云。”王曰:“朝云始楚,状若何也?”玉对曰:“其始楚也,榯兮若松榯;其少进也,晰兮若姣姬,扬衭鄣日,而望所思。忽兮改容,偈兮若驾驷马,建羽旗。湫兮如风,凄兮如雨。风止雨霁,云无所处。”王曰:“寡人方今可以游乎?”玉曰:“可。”王曰:“其何如矣?”玉曰:“高矣显矣,临望远矣。广矣普矣,万物祖矣。上属于天,下见于渊,珍怪奇伟,不可称论。”王曰:“试为寡人赋之!”玉曰:“唯唯!”

惟高唐之大体兮,殊无物类之可仪比。巫山赫其无畴兮,道互折而曾累。登巉巗而下望兮,临大阺之稸水。遇天雨之新霁兮,观百谷之俱集。濞汹汹其无声兮,溃淡淡而

并入。滂洋洋而四施兮,蓊湛湛而弗上。长风至而波起兮,若丽山之孤亩。势薄岸而相击兮,隘交引而却会。崪中怒而特高兮,若浮海而望碣石。砾磥磥而相摩兮,巆震天之礚礚。巨石溺溺之瀺灂兮,沫潼潼而高厉,水澹澹而盘纡兮,洪波淫淫之溶。奔扬踊而相击兮,云兴声之霈霈。猛兽惊而跳骇兮,妄奔走而驰迈。虎豹豺兕,失气恐喙;雕鹗鹰鹞,飞扬伏窜。股战胁息,安敢妄挚。于是水虫尽暴,乘渚之阳,鼋鼍鱣鮪,交积纵横。振鳞奋翼,蜲蜲蜿蜿。

中阪遥望,玄木冬荣,煌煌荧荧,夺人目精。爛兮若列星,曾不可殚形。榛林郁盛,葩华覆盖;双椅垂房,纠枝还会。徙靡澹淡,随波闇蔼;东西施翼,猗狔丰沛。绿

咏菊原文、翻译及赏析篇三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__》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 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 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 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 乎众矣。 ·注释 ①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说”, 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②蕃(fán):多。 ③晋陶渊明独爱菊: 陶渊明(365-427), 一名潜, 字元亮, 东晋浔阳(现 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 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④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 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 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 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 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单单喜欢莲花, 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 却不被沾染。予,我。淤泥,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⑥濯(zhuó)清涟而不妖:经过水播的。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 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⑦不蔓不枝: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节的。 ⑧香远益清:香气越远越清。益,更,越。 ⑨亭亭:耸立的样子。亭亭净植,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 ⑩亵(xiè)玩:近前把玩。亵,亵渎不尊重. ①①隐逸者:隐居的人。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 污,便隐居避世。 ①②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人”。 ①③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①④噫(yī):叹词,相当于“唉”。 ①⑤菊之爱:对于菊花的爱好。 ①⑥鲜(xiǎn)有闻:很少听到。鲜,少。 ①⑦宜乎:宜,应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背景简介 周敦颐(1017~1073)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 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 在家乡颇有名 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他的学问、气 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

颐、程颢 两兄弟,他们后来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 学, 收徒育人。 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 并自号“濂溪先生”。 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 “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 漫步赏莲于堂前。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 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翻译 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 花。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 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 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 加清香, 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 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 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 爱好, 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 人数当然就很 多了。 ●赏析 莲花, 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 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 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 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 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 从而也表现了 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之美就在于其一个“洁”字。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决不被俗人们轻慢玩弄。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

感慨于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谨严。 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同样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练,的确是如莲之美——“不枝不蔓”,没有多余的无用之语 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这是全文的中心题意。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同样,“出淤泥而染,濯清莲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已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已的一份志节。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众”。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罢了。这为他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了顺理成章的伏笔。如此开篇,出笔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接下去周敦颐并没在甚蕃里纠缠,只是直接缩景,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咏菊原文、翻译及赏析篇四
《满江红翻译》

满江红翻译:

愤怒得头发直竖冲开高冠,凭借着栏杆之处,潇潇的雨声刚好停歇。抬头朝着远方放眼,仰起首来对着天空大声呼啸,奋发图强的志气激动剧烈。年已三十,虽建立了一些功业却象尘土,八千里路的行军战斗有如披云戴月。一定不要轻意地让少年的头发华白,换来空空的悲伤凄切。

靖康二年北宋的大辱奇耻,还未洗雪,为人臣的愤恨,何时才能息灭!驾驶战车,冲破阻拦象踏破贺兰山的空缺。英雄的志气要象饥饿一样狠狠吃掉敌人的肉,要在说说笑笑之间口渴了喝尽敌人的血,等待着从头收拾整理旧时的山河,然后朝拜皇帝的宫阙。

水调歌头中秋

苏轼

(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曾任杭州通判,又知密州、徐州、湖州政绩卓著。苏轼是北宋文坛领袖,建权了多方面的文学业绩,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开有宋一代诗歌新貌;苏轼的书法、 绘画皆善,在文学艺术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在中国文学史上极为罕见。 苏轼的词创造了多种风格除传统的婉约清丽外,他的词或清旷、或雄放、或凝重、或空灵,佳作极多,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水调歌头 中秋》翻译:

丙 辰: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子 由:苏轼弟,名辙,字子由。 绮 户:绣户。 婵 娟:美丽的月光。

赏 析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的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 把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神话传说融合

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此词通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上片写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圆月衬托别情,它构思奇特,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苏词的代表作之一。

爱莲说翻译:

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周濂溪集》。周敦颐着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也称杂说.这种文体一般讲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通过叙事,写人,咏物,议论说道理;也可以发表作者的感想。

【2】蕃(fán):多。

【3】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符亮,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是著名的隐士。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4】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甚:特别。

【5】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6】染:沾染(污秽)。

【7】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涟:微波。妖:美丽而不端庄。

【8】通:贯通。

【9】直:挺直。

【10】不蔓(w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蔓:生枝蔓。枝:长枝节。

【11】香远益清:香气越远越清。益:更,更加。

【12】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

【13】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焉:句末语气词。

【14】隐逸:隐居的人,隐士。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便隐居避世。者:~~的花。

【15】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因为牡丹看起来十分浓艳,所以这样说。

【16】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

【17】噫(y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18】菊之爱:对菊花的喜爱。

【19】鲜(xiǎn)有闻:很少听到。鲜:少。

【20】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21】宜乎:宜:应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22】众:多。

【23】宜乎众矣:当然人很多了。

桃花源记翻译:

1.陶渊明:名潜,字符亮,东晋著名的诗人。

2.太元:晋孝武帝年号。

3.武陵:晋郡名,治所在今湖南常德。

4.缘:循,沿着。

5.英:花。

6.尽:尽头。

7.才:仅。

8.俨然:整齐的样子。

9.属:类。

10.阡陌交通:田间小路纵横贯通。南北小路叫阡,东西小路叫陌。

11.悉:尽,全。

12.黄发:指老人。垂髫(tiáo):指儿童。髫,古代小孩的垂发。

13.要:通“邀”。

14.咸:都。讯:消息。

15.邑人:老乡。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16.间隔:隔离。

17.乃:竟然。

18.元论:不要说。

19.延:邀请。

20.扶:沿着。向:原先。

21.志:作标记。

22.郡下:指武陵郡城下。

23.诣:拜访。

24.刘子骥:晋代有名的隐士。

25.规:计划。

26.未果:没有成为事实。

27.寻:不久。

28.问津:问路,访求。津,渡口。

[作者介绍]

陶渊明(365-427)字符亮,浔阳柴桑(今属江西)人。曾作过一些地方的小官,任彭泽令仅八十余日就弃官归隐。过着躬耕的田园生活,贫困而死。陶渊明的诗,表现他对显示生活的不满,对社会政治的腐败有所批判,抒发了他高尚的志节和情操。归隐以后,他亲自参加劳动,接触了人民生活,写了一些赞美劳动生活的田园诗。诗歌语言自然朴素,清简而又平淡,形象生动,韵味深永,具有独创的艺术风格,对后代田园诗的创作有极大的影响,是文学史上杰出的田园诗人。但他感到改变现实无能为力,诗中有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消极思想。有《靖节先生集》。

咏菊原文、翻译及赏析篇五
《诗词鉴赏》

菊花 元稹 秋丝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赏析

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 咏菊,一般要说说菊花的可爱。但诗人既没列举“金钩挂月”之类的形容词,也未描绘争芳斗艳的景象。而是用了一个比喻——“秋丝绕舍似陶家”。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秋丛,即丛丛的秋菊。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他的名句。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诗人“遍绕篱边日渐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 诗人为什么如此着迷地偏爱菊花呢?三、四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渲染爱菊的气氛作为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顿,迭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题菊花(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译文

菊花在飒飒西风中栽满园中,花蕊寒香味冷得蝴蝶也不敢来,将来我要是当了分管春天的天神青帝,就要改变自然规律,叫菊花也在春天开放,好与桃花争奇斗艳。

赏析

唐末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古往今来,确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西风”点明节令,逗起下句;“满院”极言其多。说“栽”而不说“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同时“栽”字本身也给人一种挺立劲拔之感。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这在文人的咏菊诗中也不难见到;但“满院栽”却不同于文人诗中菊花的形象。无论是表现“孤标傲世”之情,“孤高绝俗”之态或“孤孑无伴”之感,往往脱离不了一个“孤”字。黄巢的诗独说“满院栽”,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这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与“孤”字无缘。

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劲节,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在飒飒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不象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竞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了。在旧文人的笔下,这个事实通常总是引起两种感情:孤芳自赏与孤孑不偶。作者的感情有别于此。在他看来,“蕊寒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他自不免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而不平。

三、四两句正是上述感情的自然发展,揭示环境的寒冷和菊花命运的不公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这一充满强烈浪漫主义激情的想象,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统观全诗,寓意是比较明显的。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所谓“为青帝”,不妨看作建立农民革命政权的形象化表述。作者想象,到了那一天,广大劳苦大众就都能生活在温暖的春天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还体现了农民朴素的平等观念。因为在

作者看来,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理应享受同样的待遇,菊花独处寒秋,蕊寒香冷,实在是天公极大的不公。因此他决心要让菊花同桃花一样享受春天的温暖。不妨认为,这是诗化了的农民平等思想。

这里还有一个靠谁来改变命运的问题。是祈求天公的同情与怜悯,还是“我为青帝”,取而代之,其间存在着做命运的奴隶和做命运的主人的区别。诗的作者说:“我为青帝”,这豪迈的语言,正体现了农民阶级领袖人物推翻旧政权的决心和信心。而这一点,也正是一切封建文人所不能超越的铁门槛。

这首诗所抒写的思想感情是非常豪壮的,它使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文人学士表达自己胸襟抱负的各种豪言壮语都相形失色。但它并不流于粗豪,仍不失含蕴。这是因为诗中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而比兴本身又融合着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理解的缘故。

早梅·万木冻欲折(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人以清丽的语言,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艳的风韵,坚强地盛开,并以此寄托自己的意志。其状物清润素雅,抒情含蓄隽永。

首联即以对比的手法,描写梅花不畏严寒的秉性。“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是将梅花与“万木”相对照:在严寒的季节里,万木经受不住寒气的侵袭,简直要枝干摧折了,而梅

树却像凝地下暖气于根茎,回复了生意。“冻欲折”说法略带夸张。然而正是万木凋摧之甚,才更有力地反衬出梅花“孤根独暖”的性格,同时又照应了诗题“早梅”。

第二联“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用字虽然平淡无奇,却很耐咀嚼。诗人以山村野外一片皑皑深雪,作为孤梅独放的背景,描摹出十分奇特的景象。“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这首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读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深为佩服,便将“数枝”改为“一枝”,并称郑谷为“一字师”。这虽属传说,但仍可说明“一枝”两字是极为精彩的一笔。此联象是描绘了一幅十分清丽的雪中梅花图:雪掩孤村,苔枝缀玉,那景象能给人以丰富的美的感受。“昨夜”二字,又透露出诗人因突然发现这奇丽景象而产生的惊喜之情;肯定地说“昨夜”开,明昨日日间犹未见到,又暗点诗人的每日关心,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力。

第三联“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侧重写梅花的姿色和风韵。此联对仗精致工稳。“递”字,是说梅花内蕴幽香,随风轻轻四溢;而“窥”字,是着眼梅花的素艳外貌,形象地描绘了禽鸟发现素雅芳洁的早梅时那种惊奇的情态。鸟犹如此,早梅给人们带来的诧异和惊喜就益发见于言外。以上三联的描写,由远及近,由虚而实。第一联虚拟,第二联突出“一枝”,第三联对“一枝”进行形象的刻画,写来很有层次。

末联语义双关,感慨深沉:“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此联字面意不难理解。然而咏物诗多有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这里“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齐己早年曾热心于功名仕进,是颇有雄心抱负的。然而科举失利,不为他人所赏识,故时有怀才不遇之慨。“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自己处于山村野外,只有“风”、“禽”作伴,但犹自“孤根独暖”,颇有点孤芳自赏的意味。又因其内怀“幽香”、外呈“素艳”,所以,他不甘于前村深雪“寂寞开无主”的境遇,而是满怀希望:明年(他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辞意充满着自信。

这首诗,语言清润平淡,毫无秾艳之气,雕琢之痕。诗人突出了早梅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个性,创造了一种高远的境界,隐匿着自己的影子,含蕴十分丰富。通观全篇,首联“孤

根独暖”是“早”;颔联“一枝独开”是“早”;颈联禽鸟惊奇窥视,亦是因为梅开之“早”;末联祷祝明春先发,仍然是“早”。首尾一贯,处处扣题,很有特色。

竹·一节复一节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简析】

写竹子气节清高,不与白花争艳争香,不惹蜂撩蝶,也借喻作者自己的超脱世俗的亲近自然的为人处世的方式。

葡萄

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

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赏析

这首是诗人于元和元年(806)五月在江陵(今属湖北)写给他的好朋友张署的,原诗题为《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此诗为其中之一。诗人于贞元十九年(803)十二月被贬阳山县,当时张署亦被贬至临武(今属湖南)。元和元年二人遇赦同赴江陵待命。诗人在旅舍中写下此诗与张署共勉。

这首诗通过描绘葡萄生长之态,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主旨)

咏菊原文、翻译及赏析篇六
《《爱莲说》详细解析》

爱莲说

————宋 周敦颐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盛爱 一作:甚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写作背景】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茶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散文《爱莲说》。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

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注释: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死后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人。是著名的隐士。陶渊明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甚:很,十分。

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之:的。

可爱:值得怜爱。

者:花。

甚:很,非常。

蕃:多。

自:自从。

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独:只,仅仅。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出:长出。

淤(yū)泥: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通:贯通;通透。

直:挺立的样子。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蔓,不长枝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愈加使人感到清雅。

益:更加。

清:清芬。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树立。

可:只能。

亵玩:玩弄。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焉:句末语气词,这里指当于现代汉语的„„啊‟‟ „„呀‟‟,助词。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盛:广。

君子: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例如:“有黄鹤楼者”中的者意思就是……建筑 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唉"。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语气助词,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众矣:(爱牡丹的)应当有很多人吧。

宜乎:当然(应该)。

宜:当。

众:众多。

【写作风格】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衬托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

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严谨。

【赏析】

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作者起笔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选用“可爱”二字,包罗群芳,表明托物寄兴,并不刻意求工,极见其立言斟酌之妙。接着叙说“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解绶归隐后,饮酒赋,安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逸趣。“独爱菊”,显示渊明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而且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继写“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写了唐人,特别是统治阶层“甚爱牡丹”的好尚,这几句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然后作者撇开一笔说,让那班人爱其所爱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一连串铺叙,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清逸超群的令德,特别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嵚崎磊落的风范,作了有力的渲染。这几句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他为官正直,数洗冤狱,

为民作主;晚年定居庐山,著书明道,洁身自爱,颐养天年,便是身体力行,澹泊明志的体现。这正是这篇小品能给人思想情趣以深切感染的着力之处。

接下来,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性格进行了比较和品评:“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本来,花是不具备人格的,但在作者眼里,莲花近于菊,却不像菊那样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现实的隐者;它更不像牡丹那样妍丽妖冶,以富贵媚人。莲花出于污浊现实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冶,实为百花丛中的贤君子。另外,莲花又是佛教中的圣物,如来、观音均以莲花为座。唐释道世《三宝敬佛》云:“故十方诸佛,同出于淤泥之浊;三身正觉,俱坐于莲台之上。”作者《题莲》诗也云:“佛爱我亦爱,清香蝶不偷。一般清意味,不上美人头。”与这篇小品参照,情趣相得益彰。

最后,作者评花进而对“爱”也作出评价:“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深深地慨叹:当今之世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趋炎附势钻刺富贵之门的小人比比皆是;这莽莽红尘,能有几个志同道合之人,共同去根治这社会痼疾呢?这里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然后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言下虽不免流露出一种孤掌难鸣的哀怨,但意味深长,无情地鞭挞了那些寡廉鲜耻之徒。这里,周敦颐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他感叹,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

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咏菊原文、翻译及赏析篇七
《爱莲说》

爱莲说

《爱莲说》北宋学者周敦颐所作的一篇议论散文。北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周敦颐与沈希颜、钱拓共游雩都(今江西省于都县)罗岩,有诗刻石。后来沈希颜在雩都善山与建濂溪阁,请周敦颐题词,周敦颐作〈爱莲说〉相赠,表明了他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赞赏。

作品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译文

注释

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大多是借事物或一种现象来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长短不定,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托物寓意,借物抒情。

之:的。

可爱:值得怜爱。

者:花。

甚:很,非常。

蕃(fán):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死后谥靖节),是著名的隐士。陶渊明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自从。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甚:很,十分。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独:只,仅仅。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无意)

出:长出。

淤(yū)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通:贯通;通透。

直:挺立的样子。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环回缠绕,不生枝长节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愈加使人感到清雅。

益:更加。

清:清芬。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树立。

可:可以。

亵玩:玩弄。

亵(xiâ):态度亲近而不庄重。

焉:句末语气词,这里指当于现代汉语的‘‘啊’’ ‘‘呀’’,助词。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君子: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例如:“有黄鹤楼者”中的者意思就是„„建筑

噫(y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唉"。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语气助词,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众矣:人该是很多了。宜:当然(应该)。

宜:当。

众:很多,众多。

译文

水陆上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唐朝以来,人们十分喜爱牡丹。我(却)[3]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生长出却不淤泥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空,外面直。

不长出外蔓,不长出侧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幽。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能亲近而不庄重地玩弄它。(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呀”等语义虚词。)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喜爱菊花的人,自陶渊明以后就很少有听闻了。喜爱莲花的人,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喜爱牡丹的人,几乎所有人都喜欢牡丹吧!

鉴赏分析

鉴赏

莲花,曾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的高贵品质。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 出了它空管挺直、不牵扯攀附的高尚 品质;再次“可远

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凛然不可侵犯。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像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文章第一段以菊花和牡丹衬托,表明自己独爱莲花,并描绘莲花的形象,赞美莲花的品格。第二段与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相比较,点明莲花“君子”的比喻意义,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全文以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一句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表达的意思恰好相反。其中心句为:“莲,花之君子者也。”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同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罢了。这为他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了顺理成章的伏笔。如此开篇,出笔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接下去周敦颐并没在甚蕃里纠缠,只是直接缩景,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接下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下句周敦颐就直接进入了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之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是对莲的直观描写,其实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像倾诉心衷也。此运笔之老到,实让人叹为观止。可说通篇读者都无一丝喘息之机。语言超凡脱俗,而回味却是隽永绵长,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颐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让人读来也别有一番滋味。“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此平淡之句接上节“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可谓浑然一体,不着丝毫痕迹。而更重要的是,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而无一言直接指责。

周敦颐通过这样的对比,将自己比喻为君子。君子难为,犹胜于避世也。从这一点来看,周敦颐有些孤芳自赏的意思。不过周敦颐也有些自知之明,接下去他发出了深沉的感叹“菊之爱,陶之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的,滚滚红尘,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晋有陶渊明,可却听都没听到还有人会这样做的。或是像我一样的,在尘世中能相守一份纯净的,有着我这样追求君子风范的,又有几人?大多数的人,皆在红尘世事中从众罢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敦颐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他感叹,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也。

本文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德,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衬托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严谨。

通过对莲花的高尚品质的描写,赞赏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讽刺了追名逐利的世俗之人,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与洁身自好的处事态度。此文高风亮节,清雅脱俗,精短,琅琅上口,有押韵,实为古文中难得的精品短篇。而且一文双解,内容厚实而意境深远。加上其文近似白话,易读易解,所以成了流传后世脍炙人口的佳品。因此在赏析此文的时候,能感动于文中。

全文119字,结构严谨,笔意超越,言简意赅,情景交融,其采用“借影”笔法,以莲自喻,有着深邃的思想内容。值得知道的是,这篇选入教材的佳作是宋代哲人周敦颐于1063年(嘉佑八年)5月在虔州(今赣州)道判署内写作的。

正如《爱莲说》抒意,周敦颐虽身居官场,却始终未曾放弃读书治学,著书立说,教育青年提携后进。宋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二程——程颐、程颢,便是他在赣州一手培养出来的弟子。他做官也和别人不同,“为政精密,务尽道理”,他在1045年任南安(今大余)司理参军(一种小官)时,为了一个法不当死的囚犯,和顶头上司转运使王逵据理力争,并递上辞呈,不愿为官,终于使刚愎自用的王逵有所感悟,承认自己的错误,囚不得死。周敦颐在赣州为官多年,清廉勤勉。《爱莲说》据传系他一次游览于都罗汉岩之后所作。

从《爱莲说》一文来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莲,花之君子者也。”以莲喻道德高尚的人。且正是文如其人,了专祠,并在祠后建“濂溪书院”,书院内还凿有“爱莲池”。由于几经兵燹,原来书院、祠和池均已无存。此篇文章写出了作者洁身自好、不甘屈服于世俗的高尚情操,表现了作者的“出淤泥而不染”,从而与文章中所讽刺的庸人、俗人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任南康(今星子县)郡守,曾在庐山的濂溪书院中赞叹周敦颐一生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黄庭坚亦称赞他“人品甚高”,如“光风霁月”。后来,赣州人为纪念他,建立了濂溪祠,刻周敦颐的图像及一些文章于石壁。此时,周敦颐的曾孙周直卿来到九江,把他曾祖写的《爱莲说》墨本送赠,于是赣州人就在书院莲池旁壁上摹刻了此文,流传千古。

分析

诗句祥评

1、莲的品质:“莲,花之君子者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表现词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5、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8、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9、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0、对莲花一般映衬的句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11、从生长环境的角度写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2、形容洁身自好,然而不以此媚人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3、“予独爱莲”的原因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4、从反面映衬莲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5、作者用隐逸者-菊花来正面衬托出莲花在尘世中也能洁身自好。

16、作者同时运用了富贵者-牡丹来反面衬托出莲花拥有君子的高尚情操,不与世人一样,只追求名利。

17、体现莲自尊自爱的句子:“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8、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所托的‘物’是指莲,所言的志是:既不消极避世,也绝不同流合污,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作品结构

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两个陪衬,三种类型。作者以(莲 )作为线索把全文连缀成篇;而两个陪衬是指用(牡丹 )和(菊花 )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的君子 ),(追求富贵的人 ),(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隐士 )

文言词语使用

一词多义

一、鲜

陶后鲜有闻(少)

芳草鲜美(鲜艳)《桃花源记》

二、之

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

之出淤泥而不染(联词,无实际意义,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名词“蔓”“枝”用作动词“生蔓”“长枝”)

香远益清 (形容词“远”用作动词“远播”)

创作背景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人称濂溪先生。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一年以后,周敦颐由于年迈体弱辞官而去,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讲学。他留下的莲池和那篇《爱莲说》,一直为后来者珍视。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调任南康知军,满怀对周敦颐的仰慕之情,重修爱莲池,建立爱莲堂,并从周的曾孙周直卿那儿得到周敦颐《爱

咏菊原文、翻译及赏析篇八
《爱莲说》

爱莲说

《爱莲说》北宋学者周敦颐作品,是一篇议论散文。北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周敦颐与沈希颜、钱拓共游雩都(今江西省于都县)罗岩,有诗刻石。后来沈希颜在雩都善山与建濂溪阁,请周敦颐题词,周敦颐作〈爱莲说〉相赠,表明了他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赞赏。“说”是古代文体之一。 原文

爱莲说⑴

(北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

爱莲说:出自《周元公集》。“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死后皇帝所赐的称号)周敦颐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也称杂说.这种文体一般讲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通过叙事,写人,咏物,议论说道理;也可以发表作者的感想。

可:值得

蕃(fán):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是著名的隐士。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甚:特别,十分。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涟:水清而有微波。妖:美丽而不端庄 通:贯通。

直:立。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wàn),不长枝节。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益:更,更加。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竖立。 亵(xiè)玩焉: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焉:助词。

隐逸(yi):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者:......的。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因为牡丹看起来十分浓艳,所以这样说。

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

噫(y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鲜(xiǎn)有闻:很少听到。鲜:少。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 宜是应当的意思,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众:多。

译文

水里、陆上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很多。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大多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污秽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香气传送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它笔直洁净地挺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句句翻译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水面上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从唐朝以来,当时的人们十分喜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我唯独喜爱莲花,因为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香气远播,更显得清香,洁净地挺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玩弄。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我认为菊,是隐逸之花;牡丹,是富贵之花;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噫!

唉!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题目解说以及文章赏析

“说”,古代的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可记事,可议论,相当于现代的杂文。

赏析“说”,是一种议论性古代文体之一,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颐的《爱莲说》正是这种托物言志的文体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 莲花,曾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洒落的胸襟。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之美就在于其一个“洁”字。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决不被俗人们轻慢玩弄。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

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谨严。 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同样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练,的确是如莲之美——“不蔓不枝”,没有多余的无用之语

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全文的中心题意。这一句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恰好表达的相反的意思。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同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己的一份志节。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罢了。这为他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了顺理成章的伏笔。如此开篇,出笔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接下去周敦颐并没在甚蕃里纠缠,只是直接缩景,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接下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下句周敦颐就直接进入了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之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是对莲的直观描写,其实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像倾诉心衷也。此运笔之老到,实让人叹为观止。可说通篇读者都无一丝喘息之机。语言超凡脱俗,而回味却是隽永绵长,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颐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让人读来也别有一番滋味。“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此平淡之句接上节“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

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可谓浑然一体,不着丝毫痕迹。而更重要的是,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而无一言直接指责。

周敦颐通过这样的对比,将自己比喻为君子。君子难为,犹胜于避世也。从这一点来看,周敦颐有些孤芳自赏的意思。不过周敦颐也有些自知之明,接下去他发出了深沉的感叹“菊之爱,陶之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的,滚滚红尘,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晋有陶渊明,可现在却听都没听到还有人会这样做的。或是像我一样的,在尘世中能相守一份纯净的,有着我这样追求君子风范的,又有几人?大多数的人,皆在红尘世事中从众罢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敦颐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他感叹,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也。

本文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德,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此文高风亮节,清雅脱俗,精短,琅琅上口,有押韵,实为古文中难得的精品短篇。而且一文双解,内容厚实而意境深远。加上其文近似白话,易读易解,所以成了流传后世脍炙人口的传世佳品。在赏析此文的时候,如果能感动于文中的志节,这也就是读此文的最佳所得吧。

咏菊原文、翻译及赏析篇九
《v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赏析、检测)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重点字词句精讲:

1、户:门;遂:于是;盖:大概; 但:只是; 耳:语气词

2、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得──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赏析:

美,从平凡中来!

—三味细品《记承天寺夜游》

在古今中外的众多文学家里,苏轼是那么与众不同的一个。再苦涩的遭遇,再难言的酸辛,再激愤的心境„„在他这里,都能奇妙地变做美的化身,以最美的姿态永远留于青史之中。哪怕是最平淡无味的地方,在内心芬芳的他那儿,都有风景。《记承天寺夜游》就是这样一篇“妙手偶得之”的佳作。区区84个字,有情节,有悬念,有美景,有情思„„个中滋味,颇有深意。

一、记叙凝练含蓄,余味无穷。这是随笔性质的一篇小文,语言极其简洁,以极少的文字包含了极多的内容,看似随事记录,却达到了“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境界。寥寥数语,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我”与张怀民。事件:夜游承天寺。起因:月色如户,欣然起行。经过: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看到美丽月色,抒发心中感慨。记叙的六要素聚集了其中的五个。总共才84个字的文章,又如何不显得枯燥呢?因为他在凝练之余,味道十足。你看,已经是农历的十月了,初冬夜已寒,寒夜孤单,只得“解衣欲睡”了。孰料有不速之客不期而至——月色。作者大喜过望,“欣然起行”。片言只语之间,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已在笔端。如此良宵,“独乐乐”怎么可以呢?一个“念”便从欣喜进入了沉吟不语中。种种复杂的情思尽在一念之间了。思有所得,自然地“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一“寻”字有万种风情:那急欲找到的迫切,那非他莫属的笃定,„„等到到了寺中后,居然是心有灵犀——“怀民亦未寝”。所谓知交,莫过于此。于是,从容漫步在月色之下,好美!全文至此,才47字。不仅记叙得眉目清秀,而且是跌宕起伏,句句韵味无穷,字字翻江倒海。

二、描写信手得来,如诗如画。夜游所见,乃是全篇之精华所在。但依然是惜墨如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就三小句话,无甚出奇,又用了一个用俗了的比喻“月色如水”。就这么信笔拈来,如何化腐朽为神奇的?他只是就看到的写:庭院里上上下下,自上而下,都充满了透明清澈的水,那个不起眼的“如”字提醒我们——只是好象。而水中呢?水藻、荇菜参差错落,互相交错,清影婆娑。寺庙之中怎么会有水草一类的东西?最后一句揭谜:盖竹柏影也。他是利用人们的错觉,将错就错,先声夺人,层层隐喻,在你意乱情迷时,方“柳暗花明又一村”。原来那积水是那一泻千里的月色,水草

是那院中的竹柏在月光下的影子。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跃然而出,冷月清光被描摹到了极处,诗画合一,慧心独具。

三、抒情不着痕迹,遐思悠长。在写就这篇千古名作时,苏轼实际上过着流放似的生活,境遇困苦无比,可谓“门前冷落鞍马稀”。对这样一位有才华有抱负的人中之杰而言,无疑处于一种重创里。但是他是这样面对命运的打击的呢?84个字里,没有悲伤,没有抱怨,没有一蹶不振„„只有美!月色入户,便“欣然”,他是那么容易快乐;处境悲戚,“无与乐者”,也不过是短短一“念”,想到志同道合的怀民,即摆脱了沉思考虑的片刻失落;兴之所至,寻找怀民,悠然漫步„„寻常的月光,寻常的竹柏,在他眼中,美若仙境。假若单单至此结束,也是一美文。加上“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就更宕开了一笔。一个连寻常事物都能挖掘出深邃美质的人,还能有什么不能够面对的?轻轻一声感慨,个中滋味谁解?如此美丽,除了我等,谁人得看的自豪;身闲心不闲的落寞;痛苦中的努力发现光明„„凡此种种,尽在读者的阅读世界里。

练习精编:

基础题 :1.先学习,后做题。

“解”是个多音字,通常有三种读音。作“分割”“剖开”“解除”“解释”“了解”“演算”等讲时读jiě;作“古代下级向上级行文报告”“押送”“古代乡试考取第一名的人”“典当、抵押”讲时读jiè,如:解送(jiè sòng)、解元(jiè yuán)等;作姓氏、古地名(解池)用时读xiè,或作“懂得”“明白”“杂技表演的各种技巧(特指马术)”“武术的架势”讲时读xiè。

(1)解衣欲睡() (2)解铃系铃()(3)识文解字() (4)解不开这个道理()(5)苏三起解() (6)跑马卖解() (7)使出浑身解数()(8)两头蛇解珍(《水浒》中的人名)()(9)把犯人解到县里()

2.给加粗字注音并解释。

(1)怀民亦未寝()________ (2)水中藻荇交横()________

3.解释加粗的词。

(1)念无与乐者() (2)相与步于中庭()(3)相与步于中庭() (4)盖竹柏影也()(5)寻张怀民()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默写课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翻译之。

5.本文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他是________朝的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本文选自《________》。

6.本文最后一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说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10分)

7.读故事,完成题目。

有一天,本文作者苏轼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因有其他客人,先请他到书房歇息。恰巧,案头放着一篇王安石未写完的诗稿。题目叫《咏菊》,开头两句是:“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心想,秋菊跟春花不一样,它能和寒霜鏖战,宁枯在枝上,也不凋谢零落。说西风“吹落”“满地金”,太不符合实际生活了。于是提笔又写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看了他的续诗,心中好笑,便借机把他从京城调往黄州作官。苏轼不服气,对王安石的报复行为十分不满。一次大风过后,惆怅之中,他闲步花园,却真的见到了菊花纷纷下落,满地铺金的情景,才知道黄州的菊花与别处的不同,同时感到自己的续诗也是不妥当的。

(1)故事说苏轼被贬黄州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这是事实吗?

(2)菊花是不是真的不会脱落?你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吗?

(3)这个故事给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综合题

苏轼对月光有特殊的感情,他在很多诗文中都描写了月光,例如著名的《水调歌头》写月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洞仙歌》:“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请结合本文谈谈苏轼描写月色使用了什么共同的手法,这样的手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提示:

基础题:1.(1)jiě(2)jiě(3)xiè(4)xiè(5)jiè(6)xiè(7)xiè(8)xiě(9)jiè 2.(1)qǐn睡(2)zǎo xìng泛指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 3.(1)想(2)徒步徐行,散步(3)共同(4)原来是(5)寻找(6)只是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5.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宋 东坡志林

6.“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闲”人含义是:①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②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③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闲顾及良辰美景。 7.(1)故事中说,苏轼是因为乱改当时做宰相的王安石的诗受到报复而被贬黄州,这是虚构的。事实告诉我们,苏轼是因为“乌台诗案”而被贬的。苏轼在政治上比较保守,与王安石的政见确有不同。(这道题是活用文学史常识)(2)菊花有两种,一种花瓣结密的不落,一种花瓣不十分密的会落。所见菊花以前者为主。黄州的菊花却以后者为主。(解这道题需要一定的知识,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可查找资料,或向老师请教)(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是写作源泉。要写好作文一定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 综合题:苏轼写月光一般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月光予生命,把月光写得富有人情味。课文中写“月色入户”,“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诗人的寂寞心情,特主动前来与他作伴,有意慰藉这位失意的诗人。题中所引的三首词句,同样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月光写得有情有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写临别分手的亲人,欲去叮咛,频频回首,显出何等缱绻情深。“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写这偷看人间私情的月光,仿佛含着几分神秘而羞涩的微笑,使人感到如此调皮而可爱。“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挂在梧桐树上的秋月,缥缈的孤鸿,独来独往的“幽人”,三者与诗人融为一体,显得凄苦和苍凉。(说明:对这三句引诗的分析不作要求)(如果答完整,可得“优”;答出“拟人手法”并联系课文作具体分析可得“良”;答出“拟人手法”,并稍作分析,可得“中”;只答“拟人手法”,不作任何分析,得“下”。

咏菊原文、翻译及赏析篇十
《从认知语言学视域审视诗歌概念隐喻的翻译_兼评_红楼梦_咏菊_两译本的得失》

·1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TaiYuanUrbanVocationalcollege

从认知语言学视域审视诗歌概念隐喻的翻译

———兼评《红楼梦·咏菊》两译本的得失

温玉斌

(聊城大学,山东

聊城252000)

[摘要]概念隐喻的本质就是借助两个认知领域的语义互动模糊性,用一种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种

事物。而诗歌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借助概念隐喻实现其美的传递。在诗歌翻译中能有意识地传达这种认知美,对翻译实践的指导和译作质量的赏析都有着现实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翻译;模糊性;《金陵判词》[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09)01-0160-03

自从1980年美国著名的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与约近年来,概念隐喻更是由于其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日

翰逊合作发表了MetaphorsWeLiveby一书以来,概念隐益受到国内外译学研究者的欢迎。但由于“隐喻映射有

些是普遍存在并具有普世性的,而有些则是特定文化所喻作为认知语言学新兴的概念,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如何理解独有的”我国以胡壮麟、束定芳为代表的学者早在20世纪90视。

“独有的”差异作进一步的研究。并再现这种年代就开始了对概念隐喻与应用语言学、哲学、心理学、

同时,概念隐喻的翻译研究也是随着隐喻观的演文学批评、符号学及外语教学等领域的交叉应用研究。

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

Thecandleonlywhenburnthasnotearstoshed.十一、叠字利用语言中的一词两义,一语两义或两词同音的现象,例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表达双重意义,表面上说甲,实际上说乙,言此意彼,或照《声声慢》)

汉语中某一个词或句能一语双Iseebutseekinvain,Isearchandsearchagain:两义都要,这就是双关。

sodrear,Solonely,withoutcheer.关,把它译成英文时,很难把一语双关的效果译出来,Ifeelsosad,

“二语双关”的手法才能达到这个目的。所谓叠字,就是把同一个字或单音词接二连三地用常常需用九、列锦运用叠字,不但能增添声音美,调整音节,而且在一起。例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程度和感情色彩,加强语言的形还能表达不同的语气、霖铃》)象性。许渊冲先生的译文用脚韵的方法,来传达原文的

Where’dIbewhenIsoberup,toosoon?音美,还给人一种凄凉感,与原文中“凄凄惨惨”的伤感Itwillbewillowedbanks;dawnbreezeorwaning之情完全吻合。moon.许渊冲先生作为国内古诗翻译的大家,在不断的

以名词或以名词为中心的定名结构组成,里面没有动“三美”理论,成为了人们翻译诗歌时探索中总结出了

的标准。这里笔者所谈到的翻译技巧比较浅显,想要翻词或形容词谓语,却能叙事、述怀、写景、抒情,这样的

修辞句式叫列锦。汉语和英语里都有这种修辞方式,但在翻译古译好古诗决非易事,需要不断地练习与总结。

“三美”,或曰英语里无此修辞名称。诗时要特别注意总体,把握诗歌的内涵与

形美,这样才可以翻译出好的诗歌。十、反复

例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一)Don’tyouknow,Don’tyouknow

Theredshouldlanguishandthegreenmustgrow?根据表达的需要,重复使用同一语句或词语,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反复。这是汉语和英语里都经常使用参考文献:的修辞格。该修辞的功能在于突出思想感情,分清层次[1]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脉络,增添旋律美,加强节奏感。这一修辞格并不好翻版社,1997.译,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翻译。[2]许渊冲.唐诗三百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曹顺发.走近形美[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变而不断变化。在隐喻研究的修辞学时期,隐喻被看作是一种“附加的”、可有可无的“装饰”,人们称之为修辞格。因而那一时期隐喻翻译淹没在文学翻译研究活动之中,没有受到重视。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与推动,隐喻从修辞学的研究更多地转向认知语言学的探讨。这种认知转向不仅使隐喻研究迅速成长为一门显学,也使隐喻翻译研究成为隐喻应用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重

结合现有研究成果,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要课题。

度与各位探讨一下概念隐喻的翻译问题。

一、概念隐喻及其类型概念隐喻也叫隐喻性概念(metaphoricalconceptu-al),是认知模式的基本类型,是思维的基本特征,也是思维和认知的工具(cognitiveinstruments)。概念隐喻通常被理解为一个概念域(始源域)的结构直接映射另一概念域(目标域)的隐喻。换言之,就是以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来理解另一个认知域的经验,始源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mapped)到目标域上,后者因前者而得到部分理解。所以“隐喻的实质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经验另一种事物”。

1.概念隐喻与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研究语言的一种新范式,其表征方法主要有三种:经验观、突显观和注意观。其中经验观认为语言使用者对事物的描写,还会对它们的意义提供更丰富、更自然的描写,也包括隐喻。这样就把隐喻归入了认知语言学研究的范畴,其主要代表人物是Lakoff和Johnson。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中西方学者都一致认识到:隐喻已经不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人类普遍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知手段。Lakoff和Johnson(1980:3)指出,隐喻是基于身体经验的,我们日常经验中的相关性会引导我们获得基本隐喻,它是身体经验、大脑和心智的产物,只能通过体验获得意义。隐喻的基本作用是从始源域将推理类型映射到目标域,大部分推理是隐喻

概念隐喻不仅存在于人类的语言之中,而且也存性的。

在于人类的思维和行动之中,它不是语言的表面现象,而是一种深层次的认知机制。

2.概念隐喻的类型

现代隐喻学通过近几十年的研究,深刻揭示了隐喻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的事实。Lakoff&Johnson(1980)、Lakoff&Turner(1989)指出:“隐喻不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而是从一个概念域到另一个概念域

”隐喻是概念从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映的映射。

射的过程,其基础是客观事物的相似性。在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Lakoff和Johnson将隐喻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

(1)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是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相叠加,将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一概念。Lakoff和Johnson对隐喻的阐释模式可描述为用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mapping)以及意象图式(imageschemata)来阐释隐喻现象,隐喻的映射使得为一个原来不存在的概念结构提供结构成为可能和现实。因此结构隐喻“既表现为两个相关概念的结构关系对应,又表现为已知概念的特征词语对新概念表征的侵入。”著名认知语言学家Fauconnier

的合成空间理论(blendedspacetheory)认为,概念合

成是一种极其普遍的认知过程,它在自然语言的意义建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艾略特的《序曲》为例,

Thewintereveningsettlesdown

Withsmellofsteaksinpassageways.Sixo'clock.

Theburn-outendsofsmokydays.AndnowagustyshowerwrapsThegrimyscraps

OfwitheredleavesaboutyourfeetAndnewspapersfromvacantlots;Theshowersbeat

Onbrokenblindsandchimney-pots,Andatthecornerofthestreet

Alonelycab-horsesteamsandstamps.Andthenthelightingofthelamps.这首诗来自英国诗人艾略特的《序曲》。诗歌分4个部分,在时间的分布上,第一与第二部分从黄昏到黎明,第三与第四部分从黎明到黄昏,这刚好是一天的轮

这首诗属于序曲的第一部分,介绍的是傍晚杂乱与回。

肮脏的街道景象。在诗开头一行“Thewintereveningsettlesdown”中,作者把表示时空概念的evening比作能“settledown”的人或动物;第四行和第五行中的“days”比作能够“burnout”的火焰。这充分展现了诗人作为意

—灰暗的都象派代表的大家风范和成熟的艺术风格——

市题材与都市意识,大胆的非个性化的意象建构,时间和意识的统一。

2.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把一些空间关系和性状投射到非空间的关系和性状上,不仅能使抽象和未知的概念具体和熟知,而且能启迪读者的想象力,在不相关的事物之间建立起

在方位隐喻中,喻体常用表示空间方一种相互的关联。

位的词来体现不同的实践经验和文化经验,将感情、情绪、身体状况、数量、社会地位、道德观、价值观念、强力量(控制力、势力等)等抽象概念投射到表示空间度、

方位的具体概念上,其实是利用了某些事物的物理基础

以鲍照的《还都道中诗与某些心理体验之间的相似性。

三首》为例

风急讯湾浦,装高偃樯舳。夕听江上波,远极千里目。寒律惊穷蹊,爽气起乔木。隐隐日没岫,瑟瑟风发谷。鸟还暮林諠,潮上水结洑。夜分霜下凄,悲端出遥陆。愁来攒人怀,覉心苦独宿。

鲍照山水诗的抒情以发露无余为特点,不仅专选幽

“悲”、“愁”、“苦”这样感情色彩暗凄清的意象,而且将

极浓的字眼嵌入诗句中。透过萧瑟抑郁的山水意象,我

例如诗中的“夜分们仿佛触到了诗人愁苦郁闷的心灵。

霜下凄,悲端出遥陆”一句,将原本无形无状的“霜”和“悲”描写成有“上下”和“始末”之分的具体事物,不仅使作者伤感的意象更为丰满,也充分体现了方位隐喻在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161·

3.本体隐喻

人类最初的生存方式是物质性的,人类对物体的经验为我们将抽象的概念表达理解为实体提供了物质基础。因此,本体隐喻是指我们可将抽象和模糊的思想、情感、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作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甚至是人体本身。

最典型的实体隐喻是容器隐喻(containermetaphor)和拟人隐喻(personification)。容器隐喻是指任何有边界或能构想出边界的物理空间都是容器,如人体、房子、丛林、田野、地区,甚至是一些无形的、抽象的事件、行为、活动、状态都可看作是一个容器,有界面、里外之分。拟人隐喻则是说如果人体是一个实体,

性格、将人的概念投射到其他事物上,即用人类的动机、

行为等来理解非人类物体就是拟人化的隐喻。以华兹华斯的《水仙花》为例,

Iwonderedlonelyasacloud

Thatfloatsonhigho'ervalesandhills,Whenallatonceisawacrowd,Ahost,ofgoldendaffodils;

beneaththetrees,Besidethelake,

Flutteringanddancinginthebreeze.这首诗是威廉·华兹华斯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其口语化的语言是浪漫主义风格的一大特点。文笔朴素清新,自然流畅。这首诗歌强调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回忆的重要性。诗行最后一句把无形的“breeze”隐喻,化为了可以容纳万物的容器,一个“in”使读者立刻想到娇美的水仙迎风摇曳的绰约风姿。

二、从《红楼梦·咏菊》两译本审视概念隐喻的翻译在概念隐喻视角下,隐喻翻译的最高目标是透过语言表层实现隐喻移植,移植必然受到文化差异的阻“差额翻译”在所难免,即“在译语中,原语言信息碍,

被译者忽视或打了不应有的折扣,即信息度过小,以致读者得不到理解原文意思的必要信息。”(New-mark,1981)

这主要由于隐喻概念系统的普遍性或相对性。一方面,人类的认知活动植根于日常的身体体验,而不同民族的身体体验却是相同的,因此有理由假设普遍性的隐喻概念的存在。另一方面,由于身体体验不能独立于特定的文化和社会之外,我们也有理由推论在不同文化中的隐喻概念系统中应该存在差异。就英汉两种具体语言中的隐喻认知来说,由于受到各自不同的民族语言文化和语言世界观的影响,应该呈现出不同的个性和差异来,作为译者主要任务是如何帮助译文读者身临原文读者的隐喻认知过程。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文化内涵最丰富

“几乎是用了我国几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作者曹雪芹

千年来所有的传统和民间的文艺形式,包括诗词、曲赋、歌咏、谣谚、小调、小曲,以及灯谜、酒令、谒语、俚语、禅诗等,而且运用的恰到好处,对全书艺术框架的构建,主题思想的深化,典型形象的塑造,人物命运的暗示以及人物性格的刻画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由于篇幅所限,此处仅以《红楼梦》第三十八回“大观园”的姑娘们作“菊花诗”十二题中的夺魁制作,即林黛玉所作《咏菊》为例: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钦石自沉音。

毫端运秀临霜写,口角食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诗题为“咏菊”,即歌颂菊花,所以“菊”是主要意象。但诗歌中没有直接提到“菊花”二字,完全借助隐喻

“诗魔”典出白居易的《闲吟》表达其意。诗行首句中的

诗,表示诗歌创作冲动所带来的不得安宁的心情。“诗魔”是心理感受,与“侵扰”搭配之后,这种心理感受显得动态化了,属于结构隐喻。诗行第四句用“陶令平章”典故,明示“菊”的“高风”———不畏风霜且孤高自芳,使“菊”这一意象更加丰满。然而,“菊”是植物,所谓“高

,或“隐逸”或“君子”的品质是诗人赋予它的主观感风”

再延伸至黛玉是菊受,借助于实体隐喻:生命是植物,

花隐喻,最终完成了“菊”到“人”的两个认知域的投射。在译文中准确再现这首词的变异陌生之美确实不易,下面我们就以霍克斯的译本为例。试分析:

Downgardenwalks,insearchofinspiration,Arestlessdemondrivesmeallthetime;

Thenbrushbloomsintopraisesandthemouth

hymningthosescentssublime.Growsacrid-sweet,

Yeteasier’thereawordofgrieftotell

secretinonerhyme.Thantolockautumn’

ThatmiracleoldTaodidonceattain;

Sincewhenathousandbardshavetriedinvain.霍译可谓音、形、意美兼顾,不光使译文句式齐整,而且节奏感明确。但译文中的walks、drives、tell、lock、attain、havetried、hymning、aworldofgrief等概念构建的

“人”,这一意象仅与“咏菊”者这一概念实现了意象是

scents和autumn是关于“菊”的意象,然而照应。sweet、

“人”这一意象还不足以构成映射关系。原文的隐喻与

戴乃迭的译本:未能忠实地传达。我们再比较一下杨宪益、

Dayandnighttheimpofpoetryassailsmen:Skirtingthefence,leaningontherock,theystartchanting;Withthetipofthebrush,bytherime,theywritefinelines,

Orfacingthemooncroontheirsweetmelodies.Wemayfillapagewithsorrowandself-pity,Butwhocanputintowordswhatautumnmeans?EversinceTaoYuan-ingofoldpassedjudgmentThisflower’sworthhasbeensungthroughthecen-turies.杨、戴译文建构了两个意象:一是“人”;二是“菊”。Poetry、men、startchanting、write、facingthemoon、croontheirmelodies、sorrowandself-pity、judgment、sung等建构

“人”的意象;而thefence,therock、sweet、autumn等的是

建构的是“菊”的典型意象,这两种意象相互映射表达了一种关系———人和菊的对应关系,人以诗赞美菊花。特别是杨戴译文保留了themoon这个意象,“facingthemooncroontheirmelodies”构成了意象隐喻:Thechrysan-“月”这一意象所隐含的“孤傲”与themumisthemoon。“高洁”概念投射到主意象“菊”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意象隐喻,作为“源域”概念再投射到“人”这个目标域上,正是这两个意象隐喻的叠加使杨戴译文再现了原文的主题。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咏菊原文、翻译及赏析》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咏菊黄巢赏析 咏菊白居易赏析 舞鹤赋原文翻译及赏析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咏菊原文、翻译及赏析”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咏菊原文、翻译及赏析"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9729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