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好词好句 > 连用两个比喻句表达自己对某种东西的喜爱之情

连用两个比喻句表达自己对某种东西的喜爱之情

2016-01-14 10:34:25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连用两个比喻句表达自己对某种东西的喜爱之情篇一《2015 2温州市一模语文答案》 ...

连用两个比喻句表达自己对某种东西的喜爱之情篇一
《2015.2温州市一模语文答案》

2015年温州市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5.2

1.B(A.扼è C.强qiǎng D.坷kě)

2.C(A.双规制—双轨制 B.坐阵—坐镇 D.跨跃式—跨越式)

3.D(A项“服法”当为“伏法”。服法:指服从法令,认罪。伏法:指犯人被执行死刑。B项“一起”当为“一齐”。一起:表示事情发生在同一地点或合到一处,不强调时间是否一致。是从一个整体出发,相当于“一块儿”、“一道”。一齐:表示事情发生在同一时间,强调时间上整齐,是从人或事物的每个个体出发,指不同的个体同时做同一件事或同一个个体同时做几件事。C项“甘之如饴”意为“感到像糖一样甜”,是指“为了从事某种工作,甘愿承受艰难、痛苦”,上世纪80年代春晚,无疑是一场令全国百姓无比愉悦的节日盛宴,所以不能用“甘之如饴”。D项“力透纸背”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也形容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练。此处用的是后一种语意。)

4.A(B项多层状语语序不当。“向患者家属当即道歉”应为“当即向患者家属道歉”。C项句式杂糅。应为“但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政府这只‘有形之手’”,或“但关键在于政府这只‘有形之手’如何作为”。D项动宾搭配不当。应为“点燃„„火花”)

5.[示例]

支持派一:近年来,年轻人对洋节的热度不减,使得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受到极大的冲击,可能会伤及我们整个民族的自信心、认同感、归属感。(4分,文化角度)

支持派二:这样做是校方担心学生上街庆祝圣诞惹出事端,扰乱公共秩序,为防患于未然而做的一项决定,实属一番好意,可以理解。(3分,学校、社会角度)

反对派一:这是一种“文化洁癖”,一味的排斥并不代表文化保护。只有拥有“海纳百川”的气度、“化人为我”的本事,中华文化才会源远流长。(4分,文化角度) 反对派二:圣诞节能带来很多快乐,还能促进消费;学校禁过圣诞节,不但不能增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情,反而会因此让年轻人产生逆反心理。(3分,学校、社会角度)

中立派:对洋节,多一点开放和包容,允许和尊重青少年的选择;同时强化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增强其竞争力;并对过节形式加以适当引导。(文化、社会、学校多角度思考,答出其中任意两个角度得4分,答出一个角度得3分)

评分标准:共4分。观点鲜明1分,阐释有理,逻辑清晰2分,表达简明连贯1分。根据思考角度的层次并结合表达评分。不足60字,每10字扣1分。

6.[示例] 站着说话和坐着说话跟气短气长有什么关系呢

不愿意跟穿高跟鞋的人在一起比高

评分标准:共4分。处2分,要巧妙否定“坐着是因为气短”,注意句式为问句;意思对,没用问句1分。处2分,要联系下文“高跟鞋”的比喻以及“公平性”的表达。意思对,没用“高跟鞋”1分。

7.(1)[示例]隧道口铁轨上一块枕木断了,一群媒体记者端着照相机、拎着摄像机焦急地等着,有的还伸长脖子眼巴巴地往隧道里张望,期待火车快点出现。

(2)讽刺了那些为获取“新闻”(或“制造轰动效应”、“博人眼球”)而不顾道德责任(或“丧

失职业操守”)的媒体记者。

评分标准:共4分。(1)2分,准确把握漫画内容1分,描述语言顺畅1分。(2)2分,准确把握漫画寓意1分,语言表达简明通顺1分。

8.D(A.文中说“有的要被运输到细胞内的其他地方,有的则要被转运出细胞”,可见并非全都“运输到其他细胞里”。B.文中“自我调控”是指“要求细胞内生产的物质在正确的时间被运输到正确的地点”,而不是“运到错误地点,就会被及时调整”。 C.“会对有机体有害”强调的是“必然”,而非“可能”)

9.A(“释放”是把所含的物质放出来。囊泡融合在细胞膜里并没有“进入”血液,只是把胰岛素释放到血液中)

10.囊泡把细胞生产的物质包裹(或“打包”)并在正确的时间把它们送到细胞内的各个地方或释放到细胞外。

评分标准:共3分。“包裹”或“打包”1分;“在正确的时间”1分;“运送到细胞内的各个地方或释放到细胞外”1分,“细胞内的各个地方”“释放到细胞外”只答一个方面不给分。

11.勤劳;坚忍(或“坚毅”);乐观(或“热爱生活”“有生活情趣”等)。

评分标准:共3分。3个要点,1点1分。意思对即可。

12. (1)运用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准确地再现了母亲建造地窝子的过程(或“突出了母亲挖地窝子的熟练和利索”,或“突出了母亲勤劳能干以及干练的个性”)。

(2)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大地对正在孕育生命的种子的呵护和期待(或“形象地表达人们对从播种到收获的过程应有的态度”)。

评分标准:共4分。每小题2分,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各1分,意思对即可。

13.①当年暖冬,旱年,风灾、虫灾集中,农作物难种。②当时“我”所看到的大地,荒凉空荡,毫无生机。

评分标准:共3分。答出一点1分,答出两点3分,意思对即可。

14.与前文的荒凉无助形成鲜明对比(关键词“对比”);在沉重艰难中多了生机与希望,使主题更为丰富深厚(关键词“丰富主题”);赞美了生命力和人们乐观、坚毅的品质(关键词“生命力”或“乐观”)。

评分标准:共4分。答出一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4分,意思对即可。

15.①葵花地离“我”家很遥远。②“我”离开了那片荒野,只目睹种子进入大地的过程,却没有看到种子的生长和长成的葵花地,所以称“遥远的葵花地”。③“葵花地”象征理想(或“丰收”“期待”),但众多像“我”母亲一样的人还在荒野中艰难地挣扎,所以称“遥远的葵花地”。④“我”离开了那片荒野,逃避了艰难,也抛弃了大地给我的深厚的馈赠;“我”生于这片土地,却叛离了它,所以称“遥远的葵花地”。

评分标准:共6分。第①点1分,第②③④点各2分。可以从“空间距离”、“时间距离”、“心理距离”等角度理解“遥远”一词,意思对即可。

16.C(道:通“导”,引导)

17.B(B.以:连词,表示目的,来。A.之:①结构助词,的; ②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C.则:①连词,表承接关系,就;②连词,表转折关系,但是。D.而:①连词,表转折关系;②连词,表修饰关系)

18.B(“托物言志”说法不正确,应该是借物喻人;文章批判的是“对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不当”, “不重视人才培养”说法缺乏依据)

19.始桐之生邃谷 / 据盘石 / 风雨之所化 / 云烟之所蒸 / 文炳彪凤 / 质参金玉 / 不为不良也

评分标准:共3分。每错断、漏断1处扣0.5分,扣完为止。

20.①咦!这不是木质的过错,我要责备那制作琴的人。②使它的内涵质朴,使它的外表有文采,为人所知就出来为世所用,不为人所知就修养自身。

评分标准:①共3分。罪(过错)、尤(责备)、攻(制作),各1分;语句不通顺扣1分。“罪”译成“过失”“罪责”也对;“尤”译成“指责”“批评”也对;“攻之”译成“从事这项工作”也对。

②共4分。“朴”“文”(使动用法)、见(为人所知)、用世(为世所用)、用身(修养自身),各1分;语句不通顺扣1分。“朴”“文”要译出使动用法,“见”“用世”要译出被动意思。

【参考译文】

何子有一张琴,三年没有上弦。他的学生戴仲鹖,拿下来装上弦,进奉请他弹奏。何子弹奏一遍,三次拨动琴弦,弦却不听手指指挥,发出的声音杂乱无章,仔细听它的音响,不知毛病在什么地方。仲鹖道:“这个毛病在于木质不好。我看它黑黑的,弯弯的,快腐朽了。它的质地不能经受弦的拉力,所以弹起来声音不能发扬。”

何子道:“咦!这不是木质的过错,我要严厉责备那制作琴的人。凡是做一张琴,首先要选择木材,但更重要的是审察是否按照规格制作成器。琴器有四:弦、轸、徽、越。弦用来发音,轸用来控制弦,徽用来比较音的度数,越用来调和音节。发音就能分出清浊,控制弦就能显出高下,比较度数就能轻重适当,音节调和就能使音响不沉闷暗哑。故而弦要取它韧性的细密,轸要取它琴捩的圆滑,徽要取它度数的次序,越要取它小孔的通畅。现在这张琴,弦的韧性稀疏,轸的琴捩滞涩,徽的度数失去均衡,越的小孔又浅又隘。稀疏,所以清音浊音不能齐全;滞涩,所以高音低音不能相通;失去均衡,所以轻音重音互相侵越;又浅又隘,所以音声沉闷暗哑。即使让黄帝的乐官伶伦来调弦运指,春秋时的琴师伯牙来按照节拍亲自弹奏,他们也不知如何能使音声和谐了。

“现在看这张琴的材料,是用桐木制成的。桐木原是生长在深山幽谷,依据着巨大的磬石,经受着风雨的滋化,云烟的蒸润,外表像彩凤那样焕发,质地像金玉那样完美,不能说不是良材。要是让制作者符合规格做好,修治完善以备随时弹奏,凿削合格以成一张好琴,装饰美观以便出而应世。上等的使君王得到,可以献之于宗庙,陈设在朝廷。下等的使士大夫得到,可以融洽气质,培养德性,引导情操,和睦心志。何至于黑黑的、弯弯的,成为腐朽而无用之物呢!

“我看天下不责怪材料的人太少了。把琴柱缚得牢牢的却想使琴弦张弛如意,自己混乱还想要分清事物,自己狭隘还想要求取众多。用直木作车轮,用屈木作车辐,用巨木作斗拱,用细木作大梁,哪能不使材料出毛病啊!因此君子对此是很慎重的。弹琴要有劲,行动要候时,观察要有序,收势要有容量。有劲就能不受阻挠,候时就能应付变化,有序就能辨别方向,有容量就能受到好处。劲,好比就是信用;时,好比就是智慧;序,好比就是仁义;容,好比就是谦逊。用信用来相处它,用智慧指导它,用仁义来制约它,用谦虚来保全它。使它的内涵质朴,使它的外表有文采,为人所知就出来为世所用,不为人所知就修养自身。所以说即使愚笨也能变得聪明,即使柔弱也能变得刚强。材料有什么过错呢!”

仲鹖听了不觉恍然若失,离开座位说道:“信用不就是取于弦吗?智慧不就是取于轸吗?仁义不就是取于徽吗?谦逊不就是取于越吗?(只要)一件东西而所有的道理都齐全了。我所知道的太少了,要改弦更张,恭恭敬敬地听从您的教导。”

21.(1)以声衬静(或“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反衬”);(2)溪岸山岩中发出的各种声音在幽谷中传来清晰的回声;在清溪里说话的声音打破了深山溪谷的寂静,环境越发显得寂静清幽。

评分标准:共3分。以声衬静(或“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反衬”)1分;结合崔颢诗第三联具体分析:“响自答”1分,“言弥静”1分。意思对即可。

22.(1)相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若耶溪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

(2)不同:王藉诗:诗人由景生情,面对林泉美景,不禁厌倦宦游,产生归隐之意。崔颢诗:诗人留恋这清静幽美的环境,与大自然契合无间,表达了愉悦、平静、无拘无束的心情。

评分标准:共4分。相同点:对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1分。不同点:王藉有厌倦宦游,归隐林泉之意1分;崔颢与自然契合,留恋山水,无拘无束1分。结合具体诗句分析1分。

23.水深火热

评分标准:共1分。

24.(1)反对非正义的战争,支持正义的符合百姓意愿的战争。(2)孟子的战争观体现了“民本”(或“仁政”)思想;(3)他的观点是辩证的,变通的。

评分标准:共4分。(1)能从“反对”与“支持”两方面回答2分,只答出一方面1分;若回答“燕民悦,则取之;燕民不悦,则勿取”1分。(2)写出“民本”或“仁政”1分。(3)写出“辩证”或“变通”等意思1分。

【参考译文】

齐国攻打燕国,战胜了燕国。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吞并燕国,有人劝我吞并燕国。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五十天就打下来了,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呀。如果我们不吞并它,一定会遭到天灾吧。吞并它,怎么样?”孟子回答说:“吞并它而使燕国的老百姓高兴,那就吞并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武王便是。吞并它而使燕国的老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吞并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文王便是。以齐国这样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燕国这样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燕国的老百姓却用饭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欢迎大王的军队,难道有别的什么原因吗?不过是想摆脱那水深火热的环境罢了。如果您让他们的水更深,火更热,百姓也就只有转望别人去解救他们了。

25.(1)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3)犹抱琵琶半遮面/未成曲调先有情 (4)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

(5)老病有孤舟/凭轩涕泗流

评分标准:共6分。每小题2分,每空1分,有错、漏、增字,该空不得分;只选做3小题,如超过3题,则取前3题计分。

26.评分标准:参照浙江省2014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2014年全省作文平均分为42.02,可作本次评分参考。

可以围绕“映衬的美”、“独立的美”的话题,思考“映衬”、“独立”与“美”之间的关系,从以下角度展开阐述:①美丽需要修饰与映衬。② 世间万物,独立且各有其美,不必借助修饰和映衬,更不必依附于其他。③追求映衬之美无可厚非,但应不失自己、不忘本真。……

若立意为“对同一事物不同人有不同认识”之类,可综合语言与构思给分,分数不能高于38分。若脱离“映衬”与“独立”而谈“美”则视为偏离题意。

连用两个比喻句表达自己对某种东西的喜爱之情篇二
《五上语文课后题答案》

《窃读记》 作者是林海音,代表作品:《城南旧事》

1、说说作者在什么地方读书,在那儿读书有什么不便之处?

(作者在私人开的书店读书,在那儿读书不但经受饥饿和腿酸脚麻的煎熬,而且经历心里的担忧和惧怕。)

2、找出课文中写“我”如饥似渴地读书的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

(1)、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贪婪:指贪得无厌,没有满足。将满怀读书渴望的“我”比作一匹饥饿的狼,写出“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

(2)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挤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动作词“跨、踮、挤”写出书店顾客很多,表现“我”想读书的急切心情,读书的如饥似渴。)

(3)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写出我虽然饿得饥肠辘辘,但是读书让“我”得到了精神的满足、充实,收获了知识与智慧。)

3、找出课文中描写“我”的窃读滋味心理活动的句子。

(1)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窃”指的是只读不买。快乐是因为书籍给我带来智慧、知识,惧怕是因为怕被老板发现受到训斥和驱赶。)

(2)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在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通过“我”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内心进行对比描写,写出“我”为雨天能有个充足的理由读书而高兴,更表现“我”对读书的热爱。)

4、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说说对“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理解。

(“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指的是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健康的成长的人。)

《走遍天下书为侣》 “侣”指伴侣,可以换成“伴”。

1、说说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是什么?

(因为作者把书当做朋友,当做家园,每读一遍,总能发现新东西,总有新感受。)

2、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的方法是什么?她的读书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

(作者反复读同一本书的不同方法有:①思考内容,揣摩写作目的;②续编故事,品读片段;③再读其它,寻找新知;④列出单子,积累所得;⑤想象作者。这种读书方法启示我们要从多角度反复读书,要多读多想多思考,才能有自己真正的读书体会。)

3、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故地”指书已经读了很多遍,很熟悉了。写出作者对书浓郁的情感。)

仿写: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良师,也是一种最好的精神粮食。

4、重点句子的理解。

① 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作者将书比喻为朋友和家,充分表达出对书的喜爱。朋友间次次相见,家天天都回,却不会生厌,反而有新的感觉,新的收获,巧妙地说明了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百读不厌。)

② 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作者在列举了“一遍遍地读一本书”的方式方法后的由衷感叹。书,不是枯燥的、呆板的,而如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样生动。这句话也与题目《走遍天下书为侣》相呼应,相对照。)

③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你自己的东西,因为世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书。

(指读者因阅历、体验不同而感受不同。每个人都有个性化的读书方式、方法,收获也是独特的。以自己的方式阅读,对书有独到的见解,才能使书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古诗词三首》

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1)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

( 意思: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我回到家乡呢。

感情: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2)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欲:想。 意万重:要表达的意思很多。

(意思:洛阳城里秋风乍起,诗人想写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可要说的话太多了,不知从何说起。 感情:表达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

(3)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聒:声音嘈杂。

(意思:又刮风,又下雨,将士们的睡梦被打断,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再也睡不着了。

感情:表达将士深切的思乡之情。)

《梅花魂》

1、课文通过那几件事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五件事:①教“我”读唐宋诗词,读到思乡诗词时落泪;②因为“我”弄脏墨梅图而发脾气;③因为年龄大不能回国时哭了;④离别前送“我”墨梅图,教导我;⑤临别时送“我”绣着梅花的手绢。)

2、“梅花魂”的“魂”是什么意思?

(“魂”指的是精神,“梅花魂”即梅花的精神,在文中是指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就是“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3、课文三次写到外祖父的眼泪,读诗时无声地落泪,不能回国时呜呜地哭泣,送别时泪眼蒙眬。三次落泪,表明了他渴望回国返乡的强烈感情,从三次落泪我们可以感受到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眷恋。

4、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这段是外祖父对梅花和中华民族有气节人物的赞誉,也是外祖父对“我“的希望和教诲,其实,也是他自己心灵的表白。他漂泊海外,中国人的气节没有变,对祖国的爱没有变。“秉性”本义是指本性。在这里梅花的秉性是指梅花的精神,梅花魂。

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物有:岳飞,苏武、文天祥、朱自清。)

《鲸》 常识性说明文

1、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鲸的。

(课文从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生活习性四个方面来介绍鲸的。)

2、课文介绍鲸的时候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

3、读句子,说说加点词语的作用。

(1) 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 (“主要” 说明须鲸除了虾和小鱼外,还吃其他的食物。)

(2) 鲸隔一定的时间必须呼吸一次。

(“必须”说明鲸每隔一定的时间就要进行呼吸的必要性)

(3) 鲸每天都要睡觉,睡觉的时候,总是几头聚在一起。

(“总是”说明鲸喜欢群居的特性。)

4、鲸是哺乳动物的原因有:(1)鲸用肺呼吸;(2)鲸是胎生的。

5、重点句子的理解。

①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

(作者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不熟悉的事物与熟悉的事物相比较,由象“很大”到鲸“比象大得多”,以此来说明鲸的庞大。这样写,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

②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作者先列举具体数字来说明鲸的体重,用重量说明鲸大。又以我国发现的一头鲸为例,从它的体重、身长、舌头及口腔的宽大等四方面具体生动地说明鲸的确非常大。这段话运用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准确、清楚的说明鲸是体形庞大的海洋动物。)

③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等肺里吸足了气,再潜入水中。

(作者用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将鲸呼气时喷出来的气比喻成“花园里的喷泉”。这种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说明的事物形象具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新型玻璃》

新型玻璃名称

特点

作用

夹丝网防盗玻璃

自动报警

防盗

夹丝玻璃

非常坚硬

安全可靠,高层建筑物使用

变色玻璃

能对阳光起反射作用,改变颜色

自动调节室内光线

吸热玻璃

吸热、阻挡冷空气

使室内冬暖夏凉

吃音玻璃

消除噪音

隔音

2、作者在介绍各种玻璃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

3、把你想发明得玻璃用喜欢的方式写出来。

(如:我想发明的一种玻璃是净化空气玻璃,它的特点是能吸进废气,释放新鲜空气,作用是净化空气,保护人体健康。)

连用两个比喻句表达自己对某种东西的喜爱之情篇三
《七下语文指导答案》

自主学习指导课程参考答案

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自主性探究〕

1. 略2. B3. ①这里指秘密。②少有人来。③形容人声喧闹。鼎沸,本意是锅里的水烧开了,发出声响。4.《朝花夕拾》散文周树人文学思想革命《呐喊》《彷徨》

5.记叙了作者在百草园游戏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情景。6. 三种看法:一种认为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的读书生活相对比,一个表现儿童生活广泛的生活乐趣,充满无限热爱;另一个则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充满了对它的厌恶。一种认为是衬托关系,用自由快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此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还有一种认为是并列关系,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开放性作业〕

1. 百草园的景色;美女蛇的故事;雪地捕鸟。2. 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的情趣。3. ①三味书屋的生活是单调的,学习内容是艰深难懂的,教学方法也是较为呆板的;②先生“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先生态度“和蔼”,“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但是先生“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可见先生很开明。4. 听油蛉和蟋蟀唱歌;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5. 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油蛉和蟋蟀人格化,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它们鸣声的悦耳动听,表达了百草园给儿时的“我”带来了无限的乐趣。6. 一个天真活泼,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热爱自然的孩童形象。 〔拓展性学习〕

1.桑葚。①写了今年五月在农家乐山庄采摘桑葚的绝美享受。②忆童年时和伙伴们采摘桑葚的欢乐场面。2.儿时的梦:盼望老桑树结满紫红的桑葚,给我们带来解馋的机会。3答案示例1:从词语的角度赏析:“紫紫的”写桑葚的颜色,“丰满着”写桑葚饱满的形状。两个词语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桑葚美丽诱人的外貌特点,流露出作者对桑葚的喜爱之情。答案示例2:从修辞角度赏析: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熟透了的桑葚”晶莹剔透的外形特点,从而由衷地表达了对桑葚的喜爱之情。4

表达了作者对桑葚的挚爱,

同时也呼吁人们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保持自然与纯真的本色。起到了升华文章主题的作用。5B6示例:如果你是花儿,那快乐就是一滴晶莹的露珠;如果你是鸟儿,那快乐就是一方湛蓝湛蓝的天空。2爸爸的花儿落了

〔自主性探究〕

1. 略2. 像赖骊涯3. ①什么时候曾经。②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挪窝儿,离开原来的地方,这里指起床。③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比喻犹豫不决。4.《城南旧事》林海音比喻5. 夹竹桃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人世衣襟上的夹竹桃爸爸已不在人间互相理解、互相尊重6. 爸爸表面上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他鼓励孩子要坚强,勇于面对困难。爸爸很重感情,听到叔叔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爸爸还特别爱花。

〔开放性作业〕

1. 从中暗示爸爸的病情,表示爸爸的病情越来越重了。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 文中插叙了“我”六年前因为赖床受爸爸惩罚的情形以及爸爸要我去银行寄钱等事件,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有利于更好地表现人物。3. 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勇于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创新,从而提高自己。经验(略)。4. 回家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陈伯伯所说的话。5. 是在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爸爸将会去世,很悲痛,同时也为下文埋下伏笔。

6. ①我向往长大,我长大了,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可以工作赚钱,减轻爸爸妈妈的负担,可以证明自己的价值,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②我害怕长大,因为长大就意味着不能再依靠父母,必须自己去面对生活,还意味着责任,必须对家庭对社会负起责任。 〔拓展性学习〕

1. 母亲记得我的生日;母亲给我一块玻璃遮挡辐射;母亲给我特制泡菜。2.我永远被母亲捧在掌心,就像母亲手心的宝一样。住在母亲掌心的孩子总是最幸福的人。这样的题目含蓄而富有深情,既表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又能引发读者的联想。3.主要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母亲对我无微不至也无所不至的关爱,字里行间流露出一股感激之情。4这是一种衬托艺术,用这种反衬的手法,更加突出了母亲对儿女的爱之真、爱之深。5.A6.B7.示例:宽容辽阔的大海,蕴蓄着不尽的情思;宽容深邃的湖泊,孕育着无限的希望;宽容广袤的星空,绽放着智慧与花朵。

3丑小鸭

〔自主性探究〕

1.略2.C3. ①讥笑。②对其他动物有礼貌。4.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安徒生童话故事选》丹

麦安徒生 《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等5.生活环境艰难:被鸭子咬,被鸡群啄,被人踢,受冻,冒着被猎人打死的危险。6.不怕困难,积极适应环境;为了心中的理想勇往直前等。

〔开放性作业〕

1.既是对由冬转春时自然景象的实写,又象征丑小鸭处境的变化。用春天的温暖、美好,烘托丑小鸭迎来生命的春天。2.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丑小鸭”已经成为激励身处逆境的人们不断进取追求美好生活的典型形象。3.偶然发生的变化中含有必然性,主要是丑小鸭面对无法想象的困境而顽强地生存,锻炼了自己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历经痛苦磨难才发生变化。4. 因为白天鹅太美丽了,而“我”太丑了,我想跟他们在一起,却又自惭形秽。5.只要你有理想,有追求,并为目标而努力奋斗,即使身处逆境也不要紧,金子总会发光的。6.善良、美好、有理想、有追求的心灵,会永远努力向前,所以不会骄傲的。

4诗两首

〔自主性探究〕

1. 略2. B3.①忧伤、愁闷。②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③本义指沾染上或混入有害的东西,本诗指从来没有人到过。4. 俄普希金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诗歌的太阳《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②美弗罗斯特5.不悲伤、不心急、要冷静地对待问题,正视现实并且坚信困难一定会被克服,光明一定会到来。(或要勇敢、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不幸)6.诗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暗示的却是人生之路。 〔开放性作业〕

1.一个人在困难、挫折和不幸面前,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要端正思想,才能分析问题出在哪里,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一步步扭转局面,战胜困难,迎来快乐的日子。人要战胜各种困难首先要战胜自己。2.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选择的问题。道理: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3.示例: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缘由:诗人以平缓的语气娓娓道来,语调亲切和缓,热情坦诚,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性,使读者容易接受。

4.象征。5.表达了作者对无法把握人生之路的些许怅然。6.指人生所选择的目标和一生的经历因为它看起来“更诱人,更美丽”。其他略,言之成理即可。

5伤仲永

〔自主性探究〕

1.略2.略3①“扳”通“攀”,牵,引②“材”通“才”,才能4. B5. 《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北宋政治思想文学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6. 三次叙写方仲永聪明过人、才智超常。一是“未尝识书具”却“忽啼求之”;二是“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三是“指物作诗立就”。

7.五岁时:指物作诗立就,天资聪颖。十二三岁时:作诗已不如前时所闻。二十岁时:泯然众人矣。原因:后天不努力学习。

〔开放性作业〕

1. 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却因“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引发了对“不受之天”又“不受之人”者的不堪设想的后果的感慨。2. 都指一个人的天赋,即先天得到的。3. 后天教育的重要性。作者以方仲永由“神童”不注重后天教育而成“众人”为例,然后将他与“材人”“众人”比较,指出普通人再不接受后天教育,就会连普通人都不如。4. 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因为“利其然”也,其具体做法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5. 不使学。对比。6. 人的天资;后天教育;作者认为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成才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重视后天的学习。

〔拓展性学习〕 1①放牧②自己(他)的③责怪④对待2①夜晚,(王冕)偷偷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拿着书映照在佛像前的长明灯下诵读,(书声)琅琅地读到天亮。②安阳的韩性听说了这件事,觉得这孩子与众不同,(将他)收为学生,(他)于是学成了博学多通的儒生。3B4①在陇上放牛,溜进学舍听读书。佛像腿上,伴长明灯夜读。②表现了他渴望读书、刻苦读书的品质。5. 示例:在学问上,你付出勤奋,你会发现知识的大门是虚掩着的;在感情上,你付出真诚,你会发现友谊的大门是虚掩着的。6. 示例:穿过弄堂,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宽广的庭院,弯弯的玄澄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河上有两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

第一单元综合练习

一、积累运用

1. C2. D3. B4. B5. D6. C7. 小新,脸上长痘痘,说明你有青春活力,怕什么呢? 小丽,老师向家长告状,你不必大惊小怪,回家和家长仔细沟通一下。 小华,我们都是你的朋友,当你孤独的时候,你可以找我们玩或者给我们打电话呀。

二、阅读理解

8.“山际”“竹中” 照应了题目“山中”,点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且在茂林修竹之中。

9.山间空旷幽静,鸟儿悠闲地飞向屋檐,发出一两声清脆的鸣叫;一缕缕的云烟轻轻从窗里飘出来。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10. ①属于②完成③以宾客之礼相待④常人11.①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②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③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够吧?12. B13.示例:一个人要成才,仅有好的天资是不够的,后天还要接受教育,努力学习;否则难以成才,就像方仲永一样。14.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天气状况;构成故事特有的环境氛围;反衬出“我”回家时给父母带回的温暖。15. 起过渡作用,承接上文的感悟,引出下文的回忆。16

17一个“穿”字就好像是雪有意为之,而且好像是巧匠的妙手,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老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可是他一年一年地盼着的唯一的儿子仍然没有回来。18让我们在父母健在的时候孝顺他们,多抽出点时间陪陪他们,不要等失去的时候才知道珍惜。

三、写作(略)

第二单元

6黄河颂

〔自主性探究〕

1. 略2. C3. ①这里形容黄河流势弯曲回旋。②这里指黄河是中华民族生存的源地。4.《黄河大合唱》光未然冼星海5.源远流长、流量巨大、支流众多。

6.热情歌颂了历史悠久的伟大祖国,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意志,展现了中国人民为夺取抗战胜利而誓死战斗的决心。

〔开放性作业〕

1.“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2.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反映出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3.这首歌词写得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

连用两个比喻句表达自己对某种东西的喜爱之情篇四
《人教版五上语文课后习题答案汇总》

人教版五上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窃读记》 作者是林海音,代表作品:《城南旧事》

1、说说作者在什么地方读书,在那儿读书有什么不便之处?

(作者在私人开的书店读书,在那儿读书不但经受饥饿和腿酸脚麻的煎熬,而且经历心里的担忧和惧怕。)

2、找出课文中写“我”如饥似渴地读书的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

(1)、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贪婪:指贪得无厌,没有满足。将满怀读书渴望的“我”比作一匹饥饿的狼,写出“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

(2)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挤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动作词“跨、踮、挤”写出书店顾客很多,表现“我”想读书的急切心情,读书的如饥似渴。)

(3)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写出我虽然饿得饥肠辘辘,但是读书让“我”得到了精神的满足、充实,收获了知识与智慧。)

3、找出课文中描写“我”的窃读滋味心理活动的句子。

(1)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窃”指的是只读不买。快乐是因为书籍给我带来智慧、知识,惧怕是因为怕被老板发现受到训斥和驱赶。)

(2)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在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通过“我”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内心进行对比描写,写出“我”为雨天能有个充足的理由读书而高兴,更表现“我”对读书的热爱。)

4、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说说对“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理解。 (“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指的是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健康的成长的人。)

《走遍天下书为侣》 “侣”指伴侣,可以换成“伴”。

1、说说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是什么?

(因为作者把书当做朋友,当做家园,每读一遍,总能发现新东西,总有新感受。)

2、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的方法是什么?她的读书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

(作者反复读同一本书的不同方法有:①思考内容,揣摩写作目的;②续编故事,品读片段;③再读其它,寻找新知;④列出单子,积累所得;⑤想象作者。这种读书方法启示我们要从多角度反复读书,要多读多想多思考,才能有自己真正的读书体会。)

3、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故地”指书已经读了很多遍,很熟悉了。写出作者对书浓郁的情感。)

仿写: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良师,也是一种最好的精神粮食。

4、重点句子的理解。

① 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作者将书比喻为朋友和家,充分表达出对书的喜爱。朋友间次次相见,家天天都回,却不会生厌,反而有新的感觉,新的收获,巧妙地说明了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百读不厌。) ② 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作者在列举了“一遍遍地读一本书”的方式方法后的由衷感叹。书,不是枯燥的、呆板的,而如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样生动。这句话也与题目《走遍天下书为侣》相呼应,相对照。) ③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你自己的东西,因为世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书。 (指读者因阅历、体验不同而感受不同。每个人都有个性化的读书方式、方法,收获也是独特的。以自己的方式阅读,对书有独到的见解,才能使书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古诗词三首》

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

( 意思: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我回到家乡呢。

感情: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2)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欲:想。 意万重:要表达的意思很多。

(意思:洛阳城里秋风乍起,诗人想写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可要说的话太多了,不知从何说起。

感情:表达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

(3)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聒:声音嘈杂。

(意思:又刮风,又下雨,将士们的睡梦被打断,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再也睡不着了。 感情:表达将士深切的思乡之情。)

《梅花魂》

1、课文通过那几件事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五件事:①教“我”读唐宋诗词,读到思乡诗词时落泪;②因为“我”弄脏墨梅图而发脾气;③因为年龄大不能回国时哭了;④离别前送“我”墨梅图,教导我;⑤临别时送“我”绣着梅花的手绢。)

2、“梅花魂”的“魂”是什么意思?

(“魂”指的是精神,“梅花魂”即梅花的精神,在文中是指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就是“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3、课文三次写到外祖父的眼泪,读诗时无声地落泪,不能回国时呜呜地哭泣,送别时泪眼蒙眬。三次落泪,表明了他渴望回国返乡的强烈感情,从三次落泪我们可以感受到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眷恋。

4、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

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这段是外祖父对梅花和中华民族有气节人物的赞誉,也是外祖父对“我“的希望和教诲,其实,也是他自己心灵的表白。他漂泊海外,中国人的气节没有变,对祖国的爱没有变。“秉性”本义是指本性。在这里梅花的秉性是指梅花的精神,梅花魂。

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物有:岳飞,苏武、文天祥、朱自清。)

《鲸》 常识性说明文

1、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鲸的。

(课文从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生活习性四个方面来介绍鲸的。)

2、课文介绍鲸的时候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

3、读句子,说说加点词语的作用。

(1)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 (“主要” 说明须鲸除了虾和小鱼外,还吃其他的食物。)

(2)鲸隔一定的时间必须呼吸一次。

(“必须”说明鲸每隔一定的时间就要进行呼吸的必要性)

(3)鲸每天都要睡觉,睡觉的时候,总是几头聚在一起。

(“总是”说明鲸喜欢群居的特性。)

4、鲸是哺乳动物的原因有:(1)鲸用肺呼吸;(2)鲸是胎生的。

5、重点句子的理解。

①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

(作者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不熟悉的事物与熟悉的事物相比较,由象“很大”到鲸“比象大得多”,以此来说明鲸的庞大。这样写,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

②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作者先列举具体数字来说明鲸的体重,用重量说明鲸大。又以我国发现的一头鲸为例,从它的体重、身长、舌头及口腔的宽大等四方面具体生动地说明鲸的确非常大。这段话运用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准确、清楚的说明鲸是体形庞大的海洋动物。)

③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等肺里吸足了气,再潜入水中。

(作者用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将鲸呼气时喷出来的气比喻成“花园里的喷泉”。这种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说明的事物形象具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新型玻璃》

新型玻璃名称 特点 作用

夹丝网防盗玻璃 自动报警 防盗

夹丝玻璃 非常坚硬 安全可靠,高层建筑物使用 变色玻璃 能对阳光起反射作用,改变颜色 自动调节室内光线 吸热玻璃 吸热、阻挡冷空气 使室内冬暖夏凉

吃音玻璃 消除噪音 隔音

2、作者在介绍各种玻璃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

3、把你想发明得玻璃用喜欢的方式写出来。

(如:我想发明的一种玻璃是净化空气玻璃,它的特点是能吸进废气,释放新鲜空气,作用是净化空气,保护人体健康。)

4、它非常坚硬,受到猛击仍安然无恙,即使被打碎了,碎片仍然藕断丝连地粘在一起,不会伤人。

(“安然无恙”是形容平安,没有受到一点儿伤害。本课指夹丝玻璃非常坚硬,受到猛击,仍不会伤人。“藕断丝连”原是比喻表面上好像已经断了,实际上仍有牵连。本文是指玻璃虽然碎了,但玻璃片仍粘在一起,不会四处飞溅伤人。这两个词语生动而又准确地描述出夹丝玻璃非常坚硬、不易破碎的特点。)

《钓鱼的启示》

1、为什么“我”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而父亲却坚持要“我”这么做?

(因为“我”好不容易才钓到鲈鱼,鲈鱼又大又漂亮,而且没有其他人看见,所以我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父亲坚持要“我”把鲈鱼放回湖里,因为父亲想让“我”从小就受到严格的教育,做一个遵守道德的人。)

2、根据课文内容,用适当的词语概括“我’心情的变化。

( 得意——急切——乞求——依依不舍)

3、“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话自己的理解。

(是:对;非:错。捕捞鲈鱼的时间没到,把钓到的鲈鱼留着,这是错的;而把鲈鱼放回湖里,就是对的。这么简单的道理作者知道,但要真正来这样做到很难。实践道德需要放弃个人利益。我想到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道德抉择,考试时老师多给了分数,没人知道,是告诉老师,还是不告诉老师;路上捡到钱,没人看见,是交,还是不交。)

4、“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诱惑人的“鱼”是指吸引人的事或物,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经常碰到,考试时老师多给了分数,没人知道,是告诉老师,还是不告诉老师?路上捡到钱,没人看见,是交,还是不交?)

5、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从“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可以体会到:父亲也很喜爱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父亲也舍不得放掉它,“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是因为父亲也在经历道德的考验:放,还是不放? “得”:一定、必须,不容争辩、没有商量的余地,体会到父亲的坚决,父亲是理解孩子的心情的,但实践道德必须从小严格要求,这是作为一位真正爱孩子的父亲必须做的。)

《落花生》 作者许地山,笔名落华生。课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

1、说说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

(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四部分内容)

2、花生最可贵的是什么?

(花生最可贵的是:虽然外在不美丽,不漂亮,却朴实无华、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3、体会下面句子的含义:

(1)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不好看”指花生外在不美丽,“很有用”写出花生很实用。揭示花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父亲希望“我们”学习花生的这种品质。)

(2)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人要做对社会和他人有益的人,不要做只讲外表美而对社会和他人没有益处的人。如:我们每天可见的清洁工人,没有他们就没有干净的生活环境。)

(3)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爱慕之心”,心中产生喜爱、羡慕的感情。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和“埋在地里”“矮矮地长在地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明花生没有桃子、石榴、苹果的外在的美丽,它却具有内在的最可贵之处:朴实无华,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地震中的父与子》

1、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有哪些变化?

(父亲看到学校成了废墟感到悲伤与绝望;当他想到对儿子的承诺后坚定与决不放弃;看到还活着则无比的激动与喜悦。)

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这是全文的中心句,父亲了不起是因为他为了救儿子,决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这是一个坚忍不拔、决不放弃、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儿子了不起是七岁的儿子在瓦砾堆下鼓励同学,与死神搏斗,这是一个坚强勇敢、对父亲无比信任、舍己为人的儿子。)

3、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突出父亲挖掘的艰辛,体现父亲绝不放弃的决心。)

4、“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文中三次出现这样的句子,因为它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不放弃的原因。反复出现表现崇高的父爱及儿子对父亲的无比信赖。)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1、想一想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精彩极了”是母亲的评价,母亲是为了鼓励巴迪,让巴迪充满信心;“糟糕透了”是父亲的评价,父亲是在警告巴迪,让巴迪谦虚、不骄傲。)

2、长大后,如何看待父母的爱?你如何看待巴迪父母对他的爱?

(巴迪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我认为巴迪很幸福,他有一个慈祥的母亲时时鼓励他,又有一个严格的父亲时时警告他。)

4、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下面的句子:

“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爱的鼓励,这是获得成功的源泉;同时需要爱的警告,这是健

连用两个比喻句表达自己对某种东西的喜爱之情篇五
《现代文阅读答题模板》

说明文

一、说明文顺序:总→分(分→总)、主→次、结果→原因、现象→本质 ★考点:例题:Q:……的顺序能否颠倒?

A:不能。①主次顺序②照应(前文有说到的顺序)

二、说明方法:

1、举例字:用例子(要点出是什么例子),具体生动地说明了……

2、例数字(例数据):准确、严密地说明了……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4、下定义:准确地说明了……的特点

5、作比较:突出了……(寻找比较点)

6、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

7、例图表:使读者对被说明的事无一目了然,使文章言简意明

8、作诠释:对事物的某些特征作一番的解释

9、摹状貌:(类似于描写)比较生动形象

10、作引用(引用):更有说服力的说明了……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下定义:严密,必须概括本质特征

作诠释:不一定有本质特征

★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形式→内容)①普遍作用②结合语境

三、分析说明文的语言:①解词

②结合内容、结合语境(有了这个词,会怎样;去掉这个词会怎样);③“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解词: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限制。

时间:当时、至今……

空间(位置):从上倒下、到处、正中

数量:全都、少部分、大部分……

范围:整个、几乎

程度:比较、可算是、最

推测:大约、可能、推测

记叙文:

一、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 叙文记叙的顺序:⑴顺叙

⑵插叙(作用):补充(文章)情节,丰富人物性格

⑶倒叙(作用):吸引读者的兴趣,留下悬念

三、记叙文的人称:①第一人称:亲切感、真实感、心理描写

②第二人称:比较亲切(不容易考到)

③第三人称:客观冷静地叙事,较少心里描写

四、人物心理的变化:一般变化三次

五、描写:(一)人物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细节(描写)

(二)自然环境描写:1、定义:自然界的一切

2、作用:①提供背景和场所 ②烘托人物,渲染气氛 ③暗示人物性格 ④暗示人物心情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

3、特点:①情景交融 ②抓住景物的特点 ③抓住景物的顺序 ④生动的语言描写

4、赏析环境描写:(1)特点、顺序、修辞 (2)结合文本

六、记叙文中的议论: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七、写作手法(三种文体都有的):象征、悬念、铺垫、衬托、对比、夸张、正侧面描写、先抑后扬、照应、以小见大……

★象征:具体物来体现某种品质精神

★以小见大:通过细微的事情表现……(文章主题、中心或是其它的东西) ★对比:不是修辞手法的一两句的对比(典型的例子:《变色龙》)

★衬托:一般是自然环境衬托人物(主要人物衬托次要人物或是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

八、结构: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过渡:承上启下

OTHERS:WRITE BY MYSELF

一、整体感知:找过渡句、中心句

二、赏析(句子)①形式(比喻、排比……)②内容:句子(本身的意思)、(文章)中心

示例:(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句子的内容),体现了(文章的中心)

三、表达方式(五种):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

四、文的语言要求:生动、具体、形象、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五、 叙文中的描写:(题型)问:那块地方为什么要详写?

答:突出文章的内容,突出人物的性格,突出文章的内容

六、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为了表现中心思想,并表现故事的时代背景

七、说明文中插入神话、传说、故事的作用是:

(1)增加了文章的情趣(2)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八、说明文语言特点:严密、科学、准确性

九、说明文种类: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十、语言特点

(1)亲切、平白朴素 (2)风趣幽默 (3)充满哲理

(4)文白相间 (5)富有地方特色 (6)长短句相间 (7)生动形象,善用修辞(8)运用叠句和排比句(9)深奥(深刻)、讽刺

1、 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 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 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 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 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 比较阅读理解。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以上是有关记叙文的常规问题回答,下面我们来看看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8、 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

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在回答有关说明文的语言问题时,要注意说明文讲求语言的准确性,语言风格又可以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

中考阅读常见的就是记叙文和说明文,议论文较少,限于篇幅,不再赘述。希望对你在学习和考试时有所帮助

巧方法1、基本要领:整体把握, 抓住关键语句, 在文中找答案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通读全篇,大致了解。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阅读时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可以稍快]

第二遍:审清题意,回读原文。看一遍题目,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截取关键性文字;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

[宜慢,仔细,并回读检查]

最后:理清要点,认真答题。根据答题要求,加工改造,概括提炼。(尽可能利用原文中的关键性文字答题) 一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的三个步骤详解:

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我们要大致了解文章的哪些东西呢?

1、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哪些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什么话题?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你是怎么看的?2、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主要思路。了解文章叙述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记叙的人物、事情、时间、地点是什么)? 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材料有哪些?是怎样安排的? 文章是怎样过渡的?弄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层次等。3、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 注意事项:用以下几种方法可以达到上面的目的:

一、抓住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如段落开头的词:不但……而且…… 因为 何况 但是 然而 因此)等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注意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

二、弄清文章的结构。

从结构形式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把结构层次弄清了,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这一点来讲,弄清结构是记叙文阅读的基础。

弄清记叙文的结构,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 l )找出文章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

阅读文章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层次结构。

( 2 )明确文章的顺序。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如《皇帝的新装》。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插叙:如《羚羊木雕》

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 3 )理清文章的层次。理清文章的层次是弄清文章结构的重要一环。 ( 4 )把握文章的详略。文章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 第二步,审清题意,回读原文。

在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后,我们再仔细阅读题干,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回读原文,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那么回读原文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呢?

1、找准了原文中对应题目的相关区域。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2、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就能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3、分析综合,顺藤摘瓜。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关键段、句,深入理解文章,分析综合,归纳出答案(摘瓜)。

第三步,理清要点,认真答题。

1、引用原文。题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直接找出答案认真的写上。

2、抓住对应的关键词句。没有明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不能机械地照抄原文的句子。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我们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概括、重组、归纳。

3、组织好语言作答。先根据分值理清好答几个要点,再作答。答题时要紧扣题意,尽量包含文中对应的关键词句,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回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按照题干要求将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但还有一些题目无法用简单的重组文章语言的方法来回答,那就需要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进行表述。

4、还有一些题目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所以我们要了解这类题错误选项设置的规律(如断章取义、偷换概念、范围不清、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偶然必然已然未然有意混淆),把选项和原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一对一的比较,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即可。

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式

一、 概括题:

(一)、概括文章内容题:按叙述的基本要素(行为、经历)或小说情节或人物言行或作者的情感变化,筛选材料,组合回答。

示例:

◆请以朱丹的言行为发展线索,概括叙述小说的主要情节。(不超过80个字)(5分)

连用两个比喻句表达自己对某种东西的喜爱之情篇六
《语文第9册课内阅读(一)答案》

语文第九册课内阅读(一)

开平市幕村小学 劳春花

《窃读记》文段一

转过街角,看见饭店的招牌,闻见炒菜的香味,听见锅勺敲打的声音,我放慢了脚步。放学后急匆匆从学校赶到这里,目的地可不是饭店,而是紧邻它的一家书店。

我边走边想:“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角第三排,不错……”走到门口,便看见书店里仍像往日一样挤满了顾客,我可以安心了。但我又担忧那本书会不会卖光了,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本了。

我跨进书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是在昨天的地方了。

1、把下面的词语用线正确地连起来,并说说它们都是人的哪些器官的感觉。

看见 锅勺敲打的声音 听见 炒菜的香味 闻见 饭店的招牌

2、用“~~”画出表达“我”终于发现书并没有卖出去,又可以接着读的惊喜的句子。

3、文段中第三个自然段用了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表示这一系列动作的词分别是 、跨 踮 钻 挤 ,这些动作的描写,写出了书店的顾客 多 更表现了“我” 对读书的 如饥似渴 。

《窃读记》文段二

当书店的日光灯忽地亮了起来,我才发觉已经站在这里读了两个多钟头了。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我低着头走出书店,脚站得有些麻木,我却浑身轻松。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1、作者用“ 咽了一口唾沫 ”这样一个动作,写出了自己尽管是腿酸脚麻、饥肠辘辘,却在两个多钟 头的饱读之后有一种满足感、充实感。

2、“吃饭长大”指的是 身体的物质需求 ,“读书长大”指的又是 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 。

3、为什么说“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健康成长的人。

《窃读记》文段三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

味!

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我喜欢到顾客多的书店,因为那样不会被人注意。进来看书的人虽然很多,但是像我这样常常光顾而从不购买的,恐怕没有。因此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

妹妹或小女儿。

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1、“贪婪”的意思是: 指贪得无厌,没有满足的时候 。

2、用“ ”画出文段中的比喻句,再说说这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是把满怀读书渴望的“我”比作 一匹饥饿的狼,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 渴望 。

3、“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句中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 解释说明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集中概括了窃读的百般感受,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我”渴望读书,而又无力购买,因此只好“窃读”。但所谓“窃”,也无非是只读不买。“我”在阅读中感受着书籍所带来的智慧与快乐,却时刻害怕被店员或老板发现受到训斥和驱赶,这种书中世界的吸引与沉迷,书外世界的担忧与紧张,使快乐与惧怕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感受,正是窃读的滋味。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和感受?

这句话通过对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内心对比描写,趣味盎然地写出“我”为雨天能够有个充足的理由读书而高兴无比,更加表现出了“我”对读书的喜爱。

《走遍天下书为侣》文段一

如果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如果你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哪一样?一幅美丽的图画,一本有趣的书,一盒扑克牌,一个百音盒,还是一只口琴……

似乎很难作出选择。

如果你问我,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会选择一本书。”

一本书!我听到有人感叹了:如果你坐船周游世界,这一趟下来,你可以把它读上一百遍,最终你能背诵下来。

对此,我回答是:是的,我愿意读上一百遍,我愿意读到背诵的程度。这有什么关系呢?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到他们了吧?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你喜爱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你已经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面时,你还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个!”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1、给带点的词语换个意思相近的词。

1)走遍天下书为侣 ( 伴 ) 2)如果你坐船周游世界„„ ( 环 ) ..

3)似乎很难作出选择 ( 好像 ) 4)我愿意读上一百遍 ( 乐意 ) ....

2、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的理由是什么?

作者把书当作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家。不论朋友见了多少面,家回了多少次,我们还是会发现新的东西,说明了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百读不厌。

3、“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到他们了吧?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说说你对这两个反问句的理解。

连续两个有理有力的反问,让你不得不点头称是。朋友越见越亲,家越回越依赖,每一次新的接触都让我们的情感更深一层,书难道不是这样吗?

4、假如你独自旅行,你会带上什么东西呢?仿照课文,写一写你自己的想法。

《走遍天下书为侣》文段二

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所以,我愿意坐在自己的船里,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首先我会思考,故事中的人为什么这样做,作家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然后,我会在脑子里继续把这个故事编下去,回过头来品味我最欣赏的一些片断,并问问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我还会再读其他部分,并从中找到我以前忽略的东西。做完这些,我会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列个单子。最后,我会想象作者是什么样的,他会有怎样的生活经历。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你自己的东西,因为世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书。

1、怎样理解“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故地”,指书已读多遍,了解并熟悉;“想去就去”,是说方便,随心所欲,想读就读。由前面的“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到现在的“就是”“也是”,愈加表达出了作者对书浓郁的情感,对一本书喜爱到百读不厌的程度。

2、作者为什么说“世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书”?

这是指读者因阅历、体验不同而感受不同。作者指的是每个人都有个性化的读书方式、方法,收获也是独特的。以自己的方式阅读,对书有独到的见解,才能使书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3、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的方法是什么?他的读书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

思考揣摩——品味欣赏——寻找新知——积累所得——产生共鸣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每读一遍书,我们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和体验,寻找到新的发现。

《梅花魂》文段一

我出生在东南亚的星岛,从小和外祖父生活在一起。外祖父年轻时读了不少经、史、诗、词,又能书善画,在星岛文坛颇负盛名。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这时候,我会拍着手笑起来:“外公哭了!外公哭了!”老人总是摇摇头,长长地叹一口气,说:“莺儿,你还小呢,不懂!”

1、说说下面这几句诗的出处及作者是谁?你是怎样理解这几句诗的意思的?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意思是我独自一个 人在他乡居住,每到过节的时候,格外思念故乡的亲人。

2)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山中送别》。意思是:明年春天绿草如茵的时候,你回来不回来。

3)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出自宋词人秦观的《浣溪沙》一词。大意是:在空中随风飘飞的雪花,轻得好像夜里的梦。漫天无边无际洒落的雨丝,细得好像心里的愁。

2、“外祖父”读到这些诗句就落泪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些诗大致都体现了一种思乡怀亲之情,从而勾起了老人的思乡之情。他思念祖国,却身在异邦,不能回去,所以伤感地流泪了。

3、外祖父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说明了什么?

3、 老人时刻不忘记自己是中国人,不忘中华民族文化,并让自己的子孙也不忘祖国的文化。

《梅花魂》文段二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

1、写出意思相近的词。

分外——( 格外 ) 玷污——( 弄脏 ) 稀罕——( 稀奇 )

2、选择正确的答案。

“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这句话说明( B. )

A. 外祖父动作非常迟缓。 B. 外祖父非常爱梅花。

C. 外祖父像是小心翼翼地呵护一个婴儿, C. 外祖父过于偏爱梅花了。

3、文段中画横线的两句话前后对比,更说明了 外祖父对代表中国人品格的梅花的喜爱。

4、我不小心在墨梅图上留了个脏手印后,外祖父有哪些反常表现?文段中怎样描写。

外祖父的神态: 顿时拉下脸

外祖父的语言: 训斥我妈

外祖父的动作: 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梅花魂》文段三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1.用“|”把语段分为四层,写出层意。

(1) 要“我”好好保存梅花。 (2) 赞梅花特有的品格。

(3) 梅花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 (4) 一个中国人要有梅花的秉性。

2.选择句意,在括号里画“√”。

(1)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

a.赞美梅花不怕寒冷,生命力强。( )

b.梅花赶在别的花之前开放,给大自然增添了秀美。( )

c.这句话借赞美梅花不畏风雪开放飘香的特点,与下文照应,借以歌颂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不

畏强暴、顶天立地的民族精神。( √ )

(2)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a.外祖父希望每个中国人都要有梅花的坚强不屈秉性。( )

b.外祖父希望“我”像梅花一样迎风傲雪,不畏艰难。( )

c.这句话是外祖父借梅花作比喻,表示他对“我”的殷切希望的嘱咐:希望“我”能在任何环 境里,不忘自己是中国人,要做一个有骨气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 )

3、“气节”在课文中是 坚持正义,在敌人或压力面前不屈服的品质。 的意思。

连用两个比喻句表达自己对某种东西的喜爱之情篇七
《比喻句》

比喻句:把某种东西,比喻成某种东西.我的脑袋像皮球一样圆.

拟人句:把某种东西,比喻成人.太阳公公笑了.

夸张句:不符合实际.我比大象重.

反问句:反着问别人.苹果不是我吃的吗?

疑问句:提出疑问.你叫什么名字?

否定句:否定这个事情.我没吃苹果

.双重否定句:否定两次这个事情.我不得不去.

对偶句:对偶是用数字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者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千古英豪垂青史,古今文人领风骚.

排比句:每个开头都一样.云好像是一只羊,好像是一只狗,更好像是一只马.

排比句

爱心:

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美:

静物是凝固的美,动景是流动的美;直线是流畅的美,曲线是婉转的美;喧闹的城市是繁华的美,宁静的村庄是淡雅的美。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只要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感悟美的心灵。

心灵:

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愚蠢——

愚蠢是一种天生的无奈,是一种后天的懒惰,是一颗自己种下的恶果,是一条好果实中的蛀虫。

谎言——

谎言是一只心灵的蛀虫,将人的心蛀得面目全非;谎言是一个深深的泥潭,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谎言是一个无尽的黑洞,让人坠入罪恶的深渊万劫不复。 阴险——

阴险,是一条披着羊皮的狼,干着不见天日的勾当;阴险是善良的公敌,嫉妒的朋友;阴险是一座心灵的冰山,让人透过清澈感到的是阵阵的寒意。 自私——

自私是一面镜子,镜子里永远只看得到自己;自私是一块布匹,蒙住了自己的眼睛,看不见别人的痛楚;自私是一层玻璃,看上去透明,却始终隔开了彼此的距离。

拟人句

1、风儿清唱著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跳舞。

3、船头飞溅起的浪花,吟唱著欢乐的歌儿。

4、秋天到了,树上金红的果子露出了笑脸,她在向着我们点头微笑。

5、海棠果摇动着它那圆圆的小脸,冲着你点头微笑。

6、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7、一个个红石榴就像一个个小姑娘可爱的笑脸,躲在树枝间。

9、巨浪伸出双臂把我猛地托起。

10、收音机天天说个不停,令邻居十分讨厌!

1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

12、春尚浅,几处山顶上的梅花却挣扎着吐出红苞来。

13、微风柔和地吹, 柔和地爱抚我的面孔。

14、荷塘里的荷花都羞涩地打着伞。

15、落叶随着风高低起舞。

17、阳春三月,沉睡了一冬的银梨树被蒙蒙细雨唤醒。

18、它脱下破旧的外衣,又开始新的生活;它贪婪地吮吸着春天那清新、甜润的露珠儿,慢慢地长出逗人喜爱的嫩枝绿叶。

夸张句.

1、团团如果跌一交,几个举重运动员都扶不动他,只能用起重机吊起来

9.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

10.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1.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12.我捋起袖口,将锅凑到水龙头,冲满水,然后张开“如来神掌”先给它来一招“倒转乾坤”,再来招“天昏地暗”,最后来个“荡气回肠”。一番折腾,累得我“气喘如牛”。

1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5.教室里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也听得到

16.她一点胃口也没有,饭没入口,人就饱了。

17.伸手取弓,那箭早已呼啸着射中目标

18.我的心像刀绞一样

20.烈日下,柏油路都快融化了。

比喻句

1.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2.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3.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

4.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与气质,使人高尚。

5.读一本好书等于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6.选书应和交友一样谨慎。因为你的习性受书籍的影响不亚于朋友。

7.书是智慧的钥匙.

8.政治家说:"书是时代的生命."

9.经济家说:"书是致富的信息."

10.文学家说:"书是人类的营养品."

11.学生们说:"书是不开口的老师."

12.迷惘者说:"书是心中的启明星."

13.探索者说:"书是通向彼岸的船."

14.奋斗者说:"书是人生的向导."

15.急于求知者说:"书是饥饿时的美餐."

16.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18.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19.这几天的天气真是太冷,寒风吹在脸上好像刀割一样.

连用两个比喻句表达自己对某种东西的喜爱之情篇八
《表达技巧》

连用两个比喻句表达自己对某种东西的喜爱之情篇九
《复习》

(六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期末分类复习及复习汇总

一、多音字

二、词语意思

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波光明灭: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

飘飘洒洒:飘舞着落下来。

驻足痴望:指停下脚步痴痴地看着。

绵亘:接连不断(多指山脉等)。如:大别山绵亘于豫、皖、鄂三省的边界上。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文中指的是黑甲虫来来往往的情景。 行色匆匆:匆忙赶路的神态。色:这里指神态。

荡涤:洗涤。如:这里的山光水色,足以荡涤胸怀。

竣工:工程结束,完工。

藐视:轻视、小看。

赞叹不已:已:止,完。不断地称赞。

弃养:婉辞,指父母死亡。

寝不安席:无法安然入睡。

终天之恨:终身的遗恨。

薄暗:昏暗。

沮丧:灰心失望。

艳阳天:指明媚的春天。

蹒跚学步:学走路时,摇摆不稳的样子。

要挟:利用别人的弱点,强迫别人满足自己的要求。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比喻真相大白。课文指作者想搞清小高纸箱里的秘密。

立地顶天:也作“顶天立地”,诗歌是为了押韵而变换。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自作自受: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后果。

心惊肉跳:形容担心祸患临头,害怕不安。

一如既往:跟过去完全一样。

瞥见:一眼看见。

声望:为众人所仰望的名声。

谋面:彼此见面,相识。

兴高采烈: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忐忑不安:形容人心神不安定的样子。忐忑:指心神不安。

汹涌澎湃:波涛翻滚的样子,风浪搏击的声响,形容声势浩大。

刻骨铭心:形容记忆深刻,永远不忘。多用于对别人的感激。

纷至沓来:纷纷到来。

枯槁:(草木)干枯;(面容)憔悴。

奄奄一息:只剩下一口气,形容临近死亡。

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

眷恋:(对自己喜爱的人或地方)深切地留恋。

追悼:对死者表示沉痛的怀念。

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恍然大悟:形容猛然一下子明白过来

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的艰难困苦。

憎恶:憎恨,厌恶。

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

囫囵吞枣: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张冠李戴:姓张的帽子戴在姓李的头上了。比喻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 失声痛苦:因悲痛过度而哽咽,哭不出声来。

姗姗来迟:形容女子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现形容慢腾腾地很晚才到来。

逸闻趣事:指世人不在知道而感兴趣的传闻和故事。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哭笑不得:形容处境尴尬,不知如何是好。

千方百计:想尽或用尽一切办法。

哭笑不得:形容处境尴尬,不知如何是好。

威风凛凛:声势或气派令人敬畏。

排山倒海:比喻力量强,声势大。

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炯炯有神:形容(眼睛)明亮,有神采。

泣不成声:哭不出声来。形容十分悲痛。泣,小声哭。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雕梁画栋:指有彩绘装饰的十分华丽的房屋。

巧夺天工:形容技艺巧妙。

断断续续:时而中断,时而继续。

纯熟:指功夫深,非常熟练。

水天相连:水和天连接起来。

清幽:秀丽、幽静。

恬静:很安静。

璀璨:形容玉石的光泽鲜艳夺目。

暗无天日:看不到一点儿光明。

一反常态:完全改变了平时的态度。

为所欲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任意行事。

溺爱娇宠:指过分娇惯宠爱自己的孩子。

窃窃私语:私下里小声交谈。

竭泽而渔:意思是淘干了水塘捉鱼。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引人入胜:引人进入佳境。

妙笔生花:才思日进,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

阳春白雪: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不同凡响:表示才能出众,本领高强。

别具一格: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

独具匠心:具有独到的灵巧的心思。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的创造性。

古色古香:形容器物书画等富有古雅的色彩和情调。

余音绕梁: 不落窠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雅俗共赏:形容某些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 美不胜收:形容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欣赏不过来。

脍炙人口: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曲高和寡:曲调高雅,能跟着唱的人就少。用来比喻知音难得。又被用来比喻说话、写文章

不通俗,能理解的人很少。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难于为人接受。

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风格洒脱,也指书法速度很快,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

伯牙绝弦:绝,断绝。比喻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表示悼念。

不解之缘:不能分开的缘分,指亲密的关系或深厚的感情。

不在话下:指事物轻微,或者理所当然,不值得一提。

耐人寻味:耐,禁得起;寻味,仔细体会。形容意味深长,值得细细体会。 转瞬即逝:瞬,一眨眼,转眼;逝,消失。形容一眨眼就消失了。

三、解析课文、语句

《山中访友》作者李汉荣,著名诗人、散文家;

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作者之所以将古桥、树木、山泉、小溪、白云、瀑布„„这些自然景物看成是自己的“山中朋友”,将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你累吗?”

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用第二人称,似面对面的倾诉,更亲切自然,更利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3、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4、“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血液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本段文字作者运用想像手法,将自己写成一棵树,这充分表现作者与树木融为一体,与自然融为一体,热爱自然的感情。

《草虫的村落》作者郭枫著名诗人、作家;

这是一篇散文,它在表达上颇具特色。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一个草虫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作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物的喜爱之情。 《索溪峪的“野”》

题 目中的“野”意思是“野性的”,是天然的、自然的意思。作者认为索溪峪的美就在于它的“野”;它的野体现在四个方面: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动物是野的,人 也变“野”了。本文围绕索溪峪的“野”,依次描绘了那儿的山、水、野物及人的“野”,体现了一种天然之美。表达了作者对索溪峪自然景色的无比喜爱和轻松愉 快的心情。

《詹天佑》

连用两个比喻句表达自己对某种东西的喜爱之情篇十
《阅读理解答题方法》

最佳答案

1、 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 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 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 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

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 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 比较阅读理解。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以上是有关记叙文的常规问题回答,下面我们来看看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8、 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在回答有关说明文的语言问题时,要注意说明文讲求语言的准确性,语言风格又可以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

中考阅读常见的就是记叙文和说明文,议论文较少,限于篇幅,不再赘述。希望对你在学习和考试时有所帮助.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技巧方法

1、基本要领:整体把握, 抓住关键语句, 在文中找答案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通读全篇,大致了解。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阅读时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可以稍快]

第二遍:审清题意,回读原文。看一遍题目,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截取关键性文字;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

[宜慢,仔细,并回读检查]

最后:理清要点,认真答题。根据答题要求,加工改造,概括提炼。(尽可能利用原文中的关键性文字答题) 一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的三个步骤详解:

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我们要大致了解文章的哪些东西呢?

1、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哪些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什么话题?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你是怎么看的?2、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主要思路。了解文章叙述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记叙的人物、事情、时间、地点是什么)? 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材料有哪些?是怎样安排的? 文章是怎样过渡的?弄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层次等。3、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

注意事项:用以下几种方法可以达到上面的目的:

一、抓住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如段落开头的词:不但……而且…… 因为 何况 但是 然而 因此)等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注意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

句子里。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

二、弄清文章的结构。

从结构形式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把结构层次弄清了,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这一点来讲,弄清结构是记叙文阅读的基础。

弄清记叙文的结构,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 l )找出文章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

阅读文章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层次结构。

( 2 )明确文章的顺序。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如《皇帝的新装》。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插叙:如《羚羊木雕》

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 3 )理清文章的层次。理清文章的层次是弄清文章结构的重要一环。

( 4 )把握文章的详略。文章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

第二步,审清题意,回读原文。

在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后,我们再仔细阅读题干,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回读原文,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那么回读原文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呢?

1、找准了原文中对应题目的相关区域。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2、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就能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3、分析综合,顺藤摘瓜。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关键段、句,深入理解文章,分析综合,归纳出答案(摘瓜)。

第三步,理清要点,认真答题。

1、引用原文。题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直接找出答案认真的写上。

2、抓住对应的关键词句。没有明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不能机械地照抄原文的句子。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我们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概括、重组、归纳。

3、组织好语言作答。先根据分值理清好答几个要点,再作答。答题时要紧扣题意,尽量包含文中对应的关键词句,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回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按照题干要求将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所答

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但还有一些题目无法用简单的重组文章语言的方法来回答,那就需要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进行表述。

4、还有一些题目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所以我们要了解这类题错误选项设置的规律(如断章取义、偷换概念、范围不清、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偶然必然已然未然有意混淆),把选项和原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一对一的比较,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即可。

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式

一、 概括题:

(一)、概括文章内容题:按叙述的基本要素(行为、经历)或小说情节或人物言行或作者的情感变化,筛选材料,组合回答。

示例:

◆请以朱丹的言行为发展线索,概括叙述小说的主要情节。(不超过80个字)(5分)

◆请概括叙述“我的奇特经历”。 (不超过60个字)

概括的操作思路是:

1、依据中心句进行概述总括。一篇文章内容的具体化,通常表现为围绕某个中心展开叙述、议论或说明,因此,抓住了中心句,它就把握了具体的要旨。

2、通过提炼要点,关键词句进行概述总括。有的文章中,很难找到提示具体内容要旨的中心句,那就需要把有关的要点提炼出来。

3、通过辨认相关性进行概述总括。任何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都是由局部构成的一个整体,从局部之间的关系入手,即辨认语句之间或语段之间的相关性,是进行概述总括的重要途径。例如朱自清的《春》,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除了①②自然段为“盼春”,⑧⑨⑩自然段为“送春”,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为什么说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呢?③自然段写春草,④自然段写春花,⑤自然段写春风,⑥自然段写春雨,⑦自然段为写迎春。将其统而摄之,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从各个侧面描写着春天,所以我们可以将③至⑦自然段内容概括为“绘春”。

4、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牵头,就是抓住具体内容的起始;接尾,就是连接具体内容的终结。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其内容的要旨就浮出水面了。请看魏巍《我的教师》第10段。对这段文字的内容概述总括,我们可以把它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连接起来,其内容要旨就概括出来了。它的内容要旨是:慈爱、伟大、公正的蔡老师在那时占据了“我”的心灵。

5若问某一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二)归纳中心意思题1、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


连用两个比喻句表达自己对某种东西的喜爱之情相关热词搜索:表达喜爱之情的比喻句 我喜爱书改为比喻句 我喜爱读书改为比喻句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连用两个比喻句表达自己对某种东西的喜爱之情”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连用两个比喻句表达自己对某种东西的喜爱之情"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haocihaoju/13559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