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好词好句 > 有哲学的文言文句子

有哲学的文言文句子

2016-01-19 10:18:18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有哲学的文言文句子篇一《古文中具有哲理的100句修身名言》 ...

有哲学的文言文句子篇一
《古文中具有哲理的100句修身名言》

古文中具有哲理的100句修身名言

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2、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风相鼠)

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尚书)

7、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

8、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9、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1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1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1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1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1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1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1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2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2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

2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2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2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2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26、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27、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

28、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29、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30、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卜居)

31、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3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3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3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3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36、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3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38、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3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

40、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淮南子•说林训)

4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传)

42、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史记•留侯世家)

43、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44、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汉书•枚乘传)

45、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汉枚乘上书谏吴王)

4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47、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后汉书•王霸传)

48、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汉书•冯异传)

49、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50、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宋弘传)

51、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后汉书)

5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曹操•龟虽寿)

5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5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5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刘备)

56、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东晋陶渊明•杂诗)

57、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58、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南朝萧铎)

59、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新唐书•元行冲传)

60、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唐太宗赠萧禹)

6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6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63、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唐李白•论诗)

6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唐李白•将进酒)

65、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海。 (唐李白•江上吟)

66、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

6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望岳)

69、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游子吟)

70、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

7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唐韩愈•进学解)

72、沉舟侧畔千帆进,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

73、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唐刘禹锡•浪淘沙)

7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唐刘禹锡•陋室铭)

75、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 唐白居易•放言)

76、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 唐元稹•离思)

77、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 唐刘希夷)

78、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唐颜真卿)

79、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 唐罗隐蜂)

80、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 唐贾岛•剑客)

81、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唐李绅悯农)

8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李商隐•无题)

83、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李商隐•无题)

84、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唐僧云览)

85、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宋欧阳修•戏答元珍)

86、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87、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88、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89、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90、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宋朱熹•读书之要)

91、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92、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宋王安石)

9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94、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

95、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宋苏轼)

9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宋苏轼•水调歌头)

9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陆游•游山西村)

98、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宋陆游•病起书怀)

9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100、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宋陆游)

有哲学的文言文句子篇二
《古文中有哲理的句子》

古文中有哲理的句子

1、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胜旧人。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7、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9、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0、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11、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12、寅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

13、一湾死水全无浪,也有春风摆动时。

14、一寸光阴一寸金。

1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16、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17、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1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20、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2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22、万物兴歇皆自然。

23、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2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25、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26、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8、天若有情天亦老。

29、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30、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3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3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3、山外青山楼外楼。

3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36、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

37、人生七十古来稀。

38、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39、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40、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41、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4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4、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45、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4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7、满招损,谦受益。

4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49、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50、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5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52、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53、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54、尽信书,不如无书。

55、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56、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

5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59、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60、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6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62、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63、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64、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

6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6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67、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68、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69、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70、尔曹身为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71、多行不义必自毙。

7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73、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74、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

75、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76、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

77、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78、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

7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80、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

有哲学的文言文句子篇三
《古文中具有哲理的100句修身名言》

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

2、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

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

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

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尚书)

7、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8、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9、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1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1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1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1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1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1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

1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2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2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

2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

2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

2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

2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26、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

27、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

28、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

29、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30、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

31、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

3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3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

3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3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36、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

3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38、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3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

40、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淮南子)

4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

42、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史记)

43、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

44、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汉书)

45、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汉枚乘上书谏吴王)

4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

47、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后汉书)

48、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汉书)

49、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

50、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

51、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后汉书)

5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曹操)

5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三国诸葛亮)

5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诸葛亮)

5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刘备)

56、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东晋陶渊明•杂诗)

57、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58、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南朝萧铎)

59、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新唐书•元行冲传)

60、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唐太宗赠萧禹)

6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6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63、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唐李白•论诗)

6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唐李白•将进酒)

65、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海。 (唐李白•江上吟)

66、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

6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望岳)

69、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游子吟)

70、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

7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唐韩愈•进学解)

72、沉舟侧畔千帆进,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

73、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唐刘禹锡•浪淘沙)

7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唐刘禹锡•陋室铭)

75、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 唐白居易•放言)

76、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 唐元稹•离思)

77、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 唐刘希夷)

78、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唐颜真卿)

79、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 唐罗隐蜂)

80、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 唐贾岛•剑客)

81、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唐李绅悯农)

8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李商隐•无题)

83、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李商隐•无题)

84、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唐僧云览)

85、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宋欧阳修•戏答元珍)

86、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87、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88、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89、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90、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宋朱熹•读书之要)

91、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92、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宋王安石)

9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94、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

95、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宋苏轼)

9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宋苏轼•水调歌头)

9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98、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9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00、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宋陆游) (宋陆游•游山西村)(宋陆游•病起书怀)(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有哲学的文言文句子篇四
《100句古文中具有哲理修身养性名言【经典】》

100句古文中具有哲理修身养性

名言【经典】

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2、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风相鼠)

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尚书)

7、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

8、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9、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1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1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1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1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1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子)

1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1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1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2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老(

有哲学的文言文句子篇五
《100句古文中具有哲理修身养性名言【经典】》

100句古文中具有哲理修身养性

名言【经典】

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2、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风相鼠)

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尚书)

7、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

8、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9、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1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1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1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1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1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子)

1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1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1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2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老(

有哲学的文言文句子篇六
《2014届高三哲学 古诗文言文选择题精选》

2014届高三哲学 古诗文、成语、文言文选择题精选

1. 唐代名医孙思邈曾有感而发:“读书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便谓天下无方可用。”这告诉我们:

①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④脱离实践的人难以获得认识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2. “物质的山水,是人们安身立命的根基;精神的山水,则是人们心灵深处追寻的乐园。”与这段话的意境相近的是:

A.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 B.有水银河天外落,无需妙手自成帘

C.繁华厚禄只等闲,洗尽铅华归田园 D.绣鞍有泪春愁重,铁甲无声夜气凉

3. “天上的一切星宿,地上的一切陈设,总之,构成大宇宙的一切物体,在心灵以外没有任何存在。”下列选项中与这一观点体现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是:

A.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在这里B.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D.天下为器而已矣,道者器之道也

4. 与“不以己欲为欲,而以众心为心”这句话内涵相一致的是:

A.吾身虽瘦,天下必肥 B.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C.勿以物喜,勿以己悲 D.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5. 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尚书》中有“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天听自我民听”论述。《周易》中也有“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观点。这种“民意”即“天意”的观点的台理性在于:

①包含了朴素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②强调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③强调了天与人的对立统一 ④肯定了符合人民根本利益与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一致性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6. 下列诗句与“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蕴含哲理相近的是:

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B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D.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

7. 下列选项与右侧漫画蕴涵的哲理相近的是:

A.勿疏小善,方恢大略 B.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C.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D.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8. 李克强在谈到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解决好政府错位、缺位问题时强调,要以人民利益为重,把不该管的事坚决放掉,避免“拍脑袋”决策。下列成语与“拍脑袋”决策蕴含的哲理一致的一组是:

A.抱薪救火 随机应变 B.日有所思 夜有所梦

C.画蛇添足 闭门造车 D.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

9.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2013年6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养成勤正衣冠的习惯,能收到防微杜渐之效,能有效避免“积羽沉舟,群轻折轴”。这是因为:

A.没有质变的量变是不存在的 B.量变和质变是事物的存在方式

C.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 D.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0.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对诗中描写的少年的“愁情”与其所处的“环境”理解正确的是:

A.“愁情”对“环境”起决定作用 B.“愁情”是“环境”的载体

C.“愁情”是“环境”的主观映象 D.“愁情”是“环境”的复制

11. 清代诗人翁格在《暮春》中写道:“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下列诗句中与此蕴涵的哲理一致的是:

A.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B.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

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D.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

12.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下列名句中与之蕴涵相同哲理的是:

A.溪云乍起日沉阁,山雨欲风满楼 B.纸上得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 D.沉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13. 下列诗句蕴含的哲理与下图漫画相一致的有:

①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②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取胜 „ 能因敌而取胜者谓之神 ③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 ④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梁惠王上》)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客观规律始终制约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③要脚踏实地、埋头实干 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5. 亚洲有一种毛竹,最初5年里在地下生根长达几千米,人们几乎看不到它的生长。第6年雨季到来时,它钻进地面,以每天60厘米的速度涨到30米高。下列选项与其所含哲理一致的有:

①人生譬如滑雪,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

②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

③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6.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法思想,历久而弥新,不朽而璀璨。下列蕴含“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的是:

A.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B.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C.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D.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17. 唐元稹《蚁》诗词原文: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功穿漏江海,蚕食困蛟鲸。敢惮榱粱蠹,深藏柱石倾。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下列诗句与《蚁》诗文蕴涵哲理相—致的是:

A.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B.黄河后浪推前浪,跳上浪头干一场

C.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D.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18. 下列成语中与图7漫画“镜头”蕴含相同哲理的是:

图7“镜头”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C.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D.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19. 中国古人在生活实践中留下许多富含哲理的谚语与诗句。下列对谚语和诗句所蕴涵的哲理表述正确的是:

①心病终须心药医,解铃还须系铃人——矛盾具有特殊性

②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坚持辩证的否定观

③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④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0. 马丁·路德·金有一句名言:“黑暗不能驱走黑暗,只有光明才能做到。仇恨不能驱走仇恨,只有爱心才能做到”。这一名言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正确的价值观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 ②要正确把握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

③新事物是在取代旧事物的过程中成长 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1. 古代诗文中有许多蕴含丰富人生哲理的佳句。下列诗句与哲理对应正确的是

①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③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立足局部,统筹整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 2013新年伊始,浓浓雾霾覆盖中国中东部地区,雾霾笼罩,使整个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积累的负面效应充分显示了出来,也使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迫切性前所未有地突显出来。与材料蕴涵的哲理一致的是:

A.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B.奢靡之始,危亡之渐

C.牵牛要牵牛鼻子 D.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23. 下列说法中能体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的是( )

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与“人的命天注定,努力半天没有用”

B.“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与“天不变,道亦不变”

C.“我在故我思”与“我思故我在”

D.“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与“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24. 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顾炎武批评两晋亡于清谈(空谈误国),中国共产党人自勉于史,强调“实干兴邦”。这表明:

①社会意识变化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②脱离实践的理论没有实际意义

③离开“谈”,“干”就失去目标和方向 ④实践是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5. 《素问·四气.调神太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中医强调“治未病”,说明:

①“未病”是量变,“已病”是质变,量变比质变更重要

②“未病”与“已病”并不存在严格的界限,治“未病”实质也是治“已病”

③注意矛盾双方转化的条件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避免“未病”向“已病”转化 ④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未病”与“已病”,提高治病的预见性

A.①② B.③④ C.②

③ D.①④

有哲学的文言文句子篇七
《2014届高三哲学 古诗文言文选择题精选》

2014届高三哲学 古诗文、成语、文言文选择题精选

1. 唐代名医孙思邈曾有感而发:“读书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便谓天下无方可用。”这告诉我们:

①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④脱离实践的人难以获得认识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2. “物质的山水,是人们安身立命的根基;精神的山水,则是人们心灵深处追寻的乐园。”与这段话的意境相近的是:

A.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 B.有水银河天外落,无需妙手自成帘

C.繁华厚禄只等闲,洗尽铅华归田园 D.绣鞍有泪春愁重,铁甲无声夜气凉

3. “天上的一切星宿,地上的一切陈设,总之,构成大宇宙的一切物体,在心灵以外没有任何存在。”下列选项中与这一观点体现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是:

A.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在这里B.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D.天下为器而已矣,道者器之道也

4. 与“不以己欲为欲,而以众心为心”这句话内涵相一致的是:

A.吾身虽瘦,天下必肥 B.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C.勿以物喜,勿以己悲 D.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5. 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尚书》中有“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天听自我民听”论述。《周易》中也有“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观点。这种“民意”即“天意”的观点的台理性在于:

①包含了朴素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②强调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③强调了天与人的对立统一 ④肯定了符合人民根本利益与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一致性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6. 下列诗句与“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蕴含哲理相近的是:

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B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D.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

7. 下列选项与右侧漫画蕴涵的哲理相近的是:

A.勿疏小善,方恢大略 B.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C.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D.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8. 李克强在谈到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解决好政府错位、缺位问题时强调,

要以人民利益为重,把不该管的事坚决放掉,避免“拍脑袋”决策。下列成语与

“拍脑袋”决策蕴含的哲理一致的一组是:

A.抱薪救火 随机应变 B.日有所思 夜有所梦

C.画蛇添足 闭门造车 D.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

9.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2013年6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养成勤正衣冠的习惯,能收到防微杜渐之效,能有效避免“积羽沉舟,群轻折轴”。这是因为:

A.没有质变的量变是不存在的 B.量变和质变是事物的存在方式

C.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 D.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0.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对诗中描写的少年的“愁情”与其所处的“环境”理解正确的是:

A.“愁情”对“环境”起决定作用 B.“愁情”是“环境”的载体

C.“愁情”是“环境”的主观映象 D.“愁情”是“环境”的复制

11. 清代诗人翁格在《暮春》中写道:“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下列诗句中与此蕴涵的哲理一致的是:

A.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B.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

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D.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

12.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下列名句中与之蕴涵相同哲理的是:

A.溪云乍起日沉阁,山雨欲风满楼 B.纸上得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第 1 页 共 3 页

C.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 D.沉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13. 下列诗句蕴含的哲理与下图漫画相一致的有:

①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②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取胜 „ 能因敌

而取胜者谓之神 ③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 ④梅须逊雪三分

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

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梁惠王上》)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客观规律始终制约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③要脚踏实地、埋头实干 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5. 亚洲有一种毛竹,最初5年里在地下生根长达几千米,人们几乎看不到它的生长。第6年雨季到来时,它钻进地面,以每天60厘米的速度涨到30米高。下列选项与其所含哲理一致的有:

①人生譬如滑雪,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

②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

③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6.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法思想,历久而弥新,不朽而璀璨。下列蕴含“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的是:

A.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B.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C.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D.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17. 唐元稹《蚁》诗词原文: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功穿漏江海,蚕食困蛟鲸。敢惮榱粱蠹,深藏柱石倾。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下列诗句与《蚁》诗文蕴涵哲理相—致的是:

A.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B.黄河后浪推前浪,跳上浪头干一场

C.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D.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18. 下列成语中与图7漫画“镜头”蕴含相同哲理的是:

A.千里之堤,溃于

C.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D.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19. 中国古人在生活实践中留下许多富含哲理的谚语与诗句。下列对谚语和诗句所蕴涵的哲理表述正确的是: ①心病终须心药医,解铃还须系铃人——矛盾具有特殊性

②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坚持辩证的否定观

③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④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0. 马丁·路德·金有一句名言:“黑暗不能驱走黑暗,只有光明才能做到。仇恨不能驱走仇恨,只有爱心才能做到”。这一名言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正确的价值观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 ②要正确把握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

③新事物是在取代旧事物的过程中成长 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1. 古代诗文中有许多蕴含丰富人生哲理的佳句。下列诗句与哲理对应正确的是

①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 2 页 共 3 页 图7“镜头” 蚁穴 B.人无远虑,必有近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③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立足局部,统筹整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 2013新年伊始,浓浓雾霾覆盖中国中东部地区,雾霾笼罩,使整个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积累的负面效应充分显示了出来,也使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迫切性前所未有地突显出来。与材料蕴涵的哲理一致的是:

A.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B.奢靡之始,危亡之渐

C.牵牛要牵牛鼻子 D.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23. 下列说法中能体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的是( )

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与“人的命天注定,努力半天没有用”

B.“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与“天不变,道亦不变”

C.“我在故我思”与“我思故我在”

D.“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与“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24. 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顾炎武批评两晋亡于清谈(空谈误国),中国共产党人自勉于史,强调“实干兴邦”。这表明:

①社会意识变化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②脱离实践的理论没有实际意义

③离开“谈”,“干”就失去目标和方向 ④实践是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5. 《素问·四气.调神太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中医强调“治未病”,说明:

①“未病”是量变,“已病”是质变,量变比质变更重要

②“未病”与“已病”并不存在严格的界限,治“未病”实质也是治“已病”

③注意矛盾双方转化的条件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避免“未病”向“已病”转化

④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未病”与“已病”,提高治病的预见性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第 3 页 共 3 页

有哲学的文言文句子篇八
《哲学文言文》

一、中国哲学史命题

1、西周伯阳父: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注:伯阳父的观点用两种不同性质的阳气和阴气来解释四季的变化和万事生灭,认为阴阳二气相互协调,配合有序,流转正常,就能风调雨顺,否则就要发生灾难;把阴阳看作天地之气,认为发生地震的原因是阴阳二气失去了平衡。因此这种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西周史伯:“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益)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注:史伯的观点认为不同的事物互相结合才能产生百物,如果同上加同,不仅不能产生新的事物,而且世界的一切也就变得平淡无味,因而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

3、春秋时代齐国的晏婴和齐景公曾讨论了“和”与“同”的问题,晏婴解释说,如果在水中加上水,那么还是水的味道;如果弹琴,弹出相同的音调,不会产生出乐声,还是单一的音调,这就是“同”。如果在水中加上鱼、肉和各种作料,再加以烹调,这样就可以做成一种与水味完全不同的鲜美的汤;音乐也是这样,只有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 高下、出入、周疏等声音相成相济,才能成为一曲动听的乐曲,这就是“和”。

注:晏婴所说的“同”就是简单重复;所谓“和”就是对立面的统一。晏婴对齐景公的解释揭示了矛盾的对立面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矛盾双方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因此包含着辩证法的因素。

4、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反者道之动”;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又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

注:老子的观点看到了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认为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主张以否定的方法来达到肯定的目的。这种观点深刻地揭示了矛盾双方的同一性的含义与特点,体现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的思想,属于古代朴素唯心主义辩证法。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注:在本命题中,老子的观点实际上是把万物的本原最终归结为一种被称为“无”的神秘精神力量,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注:老子的这一命题认为不参加社会实践,不接触客观对象,就能获得认识,因而属于唯心主义先验论。

5、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注:孔子的这种观点认为,天虽然不言不语,无声无息,却主宰着人间的一切生死福祸,操纵着自然界四时的变化和万事的生灭。可见在孔子的心目中,天是有意志的天,因而这种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注:这一命题认为事物在量上的微小变化经过不断的积累就最终能够引起质变,因而属于古代朴素辩证法。

6、墨翟:“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注:在墨子的观点中,他的第一个标准以过去的间接经验做为衡量真伪是非的标准,因而强调了逻辑证明的作用;他的第二个标准以多数人的直接经验作为真理的标准,属唯物主义;他的第三个标准注意从社会政治的效果方面检验知识的真假和言论的好坏,主张从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去检验认识,因而仍然属于唯物主义。

7、《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注:本命题的观点揭示了阴和阳作为矛盾的对立面,它们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因而属于古代朴素辩证法。

8、孟子说:“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已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

注:孟子的这种观点认为通过耳目获得的认识不可靠,只有通过思维所获得的认识才是可靠的,因而是一种夸大理性认识、贬低感性认识的唯理论的错误。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注:孟子的这种观点认为通过挖掘内心世界就最终能够获得知识,显然是一种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论的错误。

9、《庄子,天下》所载:“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

注:庄子的这种观点认为有限之中包含着无限,揭示了有限和无限的辩证关系,体现了宇宙在微观上的无限性,因此属于古代朴素辩证法。

庄子:“人之生,气之聚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注:在这一命题中,庄子的观点并不是唯心主义,反而是唯物主义。因为他认为气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人之形体、生命都是气凝聚的结果,人的生死都是气的变化,人死即交归于大自然,可见这种观点只能属于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

通过这一例子,我们应当明白:哲学家的观点有时是存在矛盾的;在这几本书中可能是唯物主义,在那几本书中,可能就是唯心主义;在青年时期是唯心主义,在中年时期可能就变成唯物主义了,因此,我们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把问题简单化。

10、公孙龙:“物白焉,不定其所白,物坚焉,不定其所坚。不定者兼,恶乎其石也?”

注:他认为,“坚”的性质不仅可以不与“石”联系在一起,而为其它物所具有,甚至也可以不与一切物联系在一起而为独立自存的“坚”。

这种观点割裂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否认了白的共性存在于事物的个性之中,因而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11、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注:荀子的这种观点认为,天地间的万物都是天地结合的产物,并在阴阳二气的接触推荡中变化,因此属于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

注:荀子的这种观点认为认识和实践都很重要,但实践具有更高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属于唯物主义观点。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

注:这里“制天命而用之”的意思是在认识和掌握自然界规律的前提下,就能够运用这一规律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达到对世界的有效改造。

可见,荀子的这种观点充分肯定了人类有利用自然并改造自然的能力,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责任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

12、董仲舒:“万物非天不生,独阴不生,独阳不生,阴阳与天地参,然后生”。

注:董仲舒认为天是最高的范畴,万物都是由天派生出来的。天是有意志、有意识、有目的、有情感、有欲望的,因而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董仲舒认为:“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 注:董仲舒的这一观点认为帝王的兴亡都由某种神秘的征兆来决定、显示,因而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决定论。

“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人生有喜怒哀乐之答(反应),春秋冬夏之类也„„人之情性有由天者矣。”

注:董仲舒的这一观点纯属主观的随意比附,实际上是把人的各种属性,特别是封建道德属性强加于自然界,把自然拟人化,又反过来再把人说成是天的“副本”,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天人合一,因此属于唯心主义辩证法。

13、王充认为“国当衰乱,贤圣不能盛:时当治,恶人不能乱”,“昌衰兴废,皆天时也”。

注:王充的这种观点夸大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决定性,否认了人的选择性和能动性,因而属于机械决定论的历史观。

“夫天不能故生人,则其生万物亦不能故也,天地合气,物偶自生矣。” “人生性命当富贵者,初禀自然之气,养育长大,富贵之命效矣。”

注:王充的上述观点虽然认为人的发展最终是气运动的结果,但他却认为,气有富贵之气和贫贱之气的区别,而一个人富贵之命最终取决于富贵之气,因而这种观点是从唯物论划向唯心论。

14、王弼:“凡有起于虚,动起于静,故万物虽并动作,卒复归于虚静,是物之极笃也。”

注:王弼的这种观点夸大了静止的作用,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和无条件性,因此属于形而上学不变论的错误。

15、范缜:“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利之名非刃也,刃之名非利也。然而舍利无刃,舍刃无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

注:范缜的这种观点认为人的精神对肉体的关系就象刀的锋利与刀刃的关系一样,没有刀刃,就没有刀的锋利;没有人的肉体,也就不可能有人的精神,因而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16、张载:“一物两体,气也;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而己”

注:张载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体现了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属于唯物主义辩证法。

17、东晋时代哲学家慧远论道:“请为论考验之以实: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

注:慧远的这种观点认为薪经过燃烧,化为灰烬,但是,火却由此薪传到彼薪,永不熄灭。同样,人的形体消灭了,“神”也就从这一形体传到另一形体,永恒不灭,因此属于唯心主义辩证法。

18、程颐:“理也者,实也,本也”。

注:程颐的观点认为理是世界的真正存在,是世界的根本,因此把理看成是脱离事物并且创造事物的本体,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程颐:“天地之化,自然生生不穷,更何复资于既毙之形,既返之气!往来屈伸者理也。”

注:程颐的这种观点虽然承认了自然界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但又认为最终起主导作用的是理,因而属于古代朴素唯心主义的观点。

程颐:“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万物莫不有对,一阴一阳,一善一恶,阳长而阴消,善增而恶减。”

注:程颐的这种观点肯定了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因而属于唯心主义辩证法。

19、南宋朱熹:“虽说无独必有对,然独中又自有对。”

注:朱熹的这种观点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的两个方面,同时任何事物都是作为对立面而存在。属于辩证法。

朱熹认为:“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气之所聚,理即在焉,然理终为主”。

注:朱熹的这种观点虽然认为气能够聚散变化,但又认为其中主导力量是理,因而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

20、陆九渊认为:“心即理,天下万物之理不外吾心,格物只须反省内求就可以。” 注:陆九渊的这种观点认为万物的运动规律都存在于人的主观之内,不需要接触客观对象去获得认识,而只要反省内求就能获得真正的认识,因而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

21、罗钦顺:“理果何物也哉?盖通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气本一也,而一动一静,一往一来、一阖一辟、 一升一降、循环无己,积微而著,„.有莫知其所以然而然,是即所谓理也”。

注:罗钦顺的上述命题认为理就是气运动的一种必然规律,它有自己的运动规律——理,理是在气的循环往复中呈现出来的必然性,它不能离气而独立存在,因此属于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

22、王守仁:“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

有哲学的文言文句子篇九
《哲学文言文》

一、中国哲学史命题

1、西周伯阳父: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注:伯阳父的观点用两种不同性质的阳气和阴气来解释四季的变化和万事生灭,认为阴阳二气相互协调,配合有序,流转正常,就能风调雨顺,否则就要发生灾难;把阴阳看作天地之气,认为发生地震的原因是阴阳二气失去了平衡。因此这种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西周史伯:“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益)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注:史伯的观点认为不同的事物互相结合才能产生百物,如果同上加同,不仅不能产生新的事物,而且世界的一切也就变得平淡无味,因而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

3、春秋时代齐国的晏婴和齐景公曾讨论了“和”与“同”的问题,晏婴解释说,如果在水中加上水,那么还是水的味道;如果弹琴,弹出相同的音调,不会产生出乐声,还是单一的音调,这就是“同”。如果在水中加上鱼、肉和各种作料,再加以烹调,这样就可以做成一种与水味完全不同的鲜美的汤;音乐也是这样,只有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 高下、出入、周疏等声音相成相济,才能成为一曲动听的乐曲,这就是“和”。

注:晏婴所说的“同”就是简单重复;所谓“和”就是对立面的统一。晏婴对齐景公的解释揭示了矛盾的对立面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矛盾双方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因此包含着辩证法的因素。

4、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反者道之动”;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又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

注:老子的观点看到了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认为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主张以否定的方法来达到肯定的目的。这种观点深刻地揭示了矛盾双方的同一性的含义与特点,体现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的思想,属于古代朴素唯心主义辩证法。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注:在本命题中,老子的观点实际上是把万物的本原最终归结为一种被称为“无”的神秘精神力量,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注:老子的这一命题认为不参加社会实践,不接触客观对象,就能获得认识,因而属于唯心主义先验论。

5、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注:孔子的这种观点认为,天虽然不言不语,无声无息,却主宰着人间的一切生死福祸,操纵着自然界四时的变化和万事的生灭。可见在孔子的心目中,天是有意志的天,因而这种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注:这一命题认为事物在量上的微小变化经过不断的积累就最终能够引起质变,因而属于古代朴素辩证法。

6、墨翟:“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注:在墨子的观点中,他的第一个标准以过去的间接经验做为衡量真伪是非的标准,因而强调了逻辑证明的作用;他的第二个标准以多数人的直接经验作为真理的标准,属唯物主义;他的第三个标准注意从社会政治的效果方面检验知识的真假和言论的好坏,主张从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去检验认识,因而仍然属于唯物主义。

7、《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注:本命题的观点揭示了阴和阳作为矛盾的对立面,它们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因而属于古代朴素辩证法。

8、孟子说:“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已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

注:孟子的这种观点认为通过耳目获得的认识不可靠,只有通过思维所获得的认识才是可靠的,因而是一种夸大理性认识、贬低感性认识的唯理论的错误。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注:孟子的这种观点认为通过挖掘内心世界就最终能够获得知识,显然是一种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论的错误。

9、《庄子,天下》所载:“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

注:庄子的这种观点认为有限之中包含着无限,揭示了有限和无限的辩证关系,体现了宇宙在微观上的无限性,因此属于古代朴素辩证法。

庄子:“人之生,气之聚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注:在这一命题中,庄子的观点并不是唯心主义,反而是唯物主义。因为他认为气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人之形体、生命都是气凝聚的结果,人的生死都是气的变化,人死即交归于大自然,可见这种观点只能属于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

通过这一例子,我们应当明白:哲学家的观点有时是存在矛盾的;在这几本书中可能是唯物主义,在那几本书中,可能就是唯心主义;在青年时期是唯心主义,在中年时期可能就变成唯物主义了,因此,我们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把问题简单化。

10、公孙龙:“物白焉,不定其所白,物坚焉,不定其所坚。不定者兼,恶乎其石也?”

注:他认为,“坚”的性质不仅可以不与“石”联系在一起,而为其它物所具有,甚至也可以不与一切物联系在一起而为独立自存的“坚”。

这种观点割裂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否认了白的共性存在于事物的个性之中,因而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11、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注:荀子的这种观点认为,天地间的万物都是天地结合的产物,并在阴阳二气的接触推荡中变化,因此属于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

注:荀子的这种观点认为认识和实践都很重要,但实践具有更高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属于唯物主义观点。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

注:这里“制天命而用之”的意思是在认识和掌握自然界规律的前提下,就能够运用这一规律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达到对世界的有效改造。

可见,荀子的这种观点充分肯定了人类有利用自然并改造自然的能力,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责任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

12、董仲舒:“万物非天不生,独阴不生,独阳不生,阴阳与天地参,然后生”。

注:董仲舒认为天是最高的范畴,万物都是由天派生出来的。天是有意志、有意识、有目的、有情感、有欲望的,因而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董仲舒认为:“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 注:董仲舒的这一观点认为帝王的兴亡都由某种神秘的征兆来决定、显示,因而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决定论。

“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人生有喜怒哀乐之答(反应),春秋冬夏之类也„„人之情性有由天者矣。”

注:董仲舒的这一观点纯属主观的随意比附,实际上是把人的各种属性,特别是封建道德属性强加于自然界,把自然拟人化,又反过来再把人说成是天的“副本”,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天人合一,因此属于唯心主义辩证法。

13、王充认为“国当衰乱,贤圣不能盛:时当治,恶人不能乱”,“昌衰兴废,皆天时也”。

注:王充的这种观点夸大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决定性,否认了人的选择性和能动性,因而属于机械决定论的历史观。

“夫天不能故生人,则其生万物亦不能故也,天地合气,物偶自生矣。” “人生性命当富贵者,初禀自然之气,养育长大,富贵之命效矣。”

注:王充的上述观点虽然认为人的发展最终是气运动的结果,但他却认为,气有富贵之气和贫贱之气的区别,而一个人富贵之命最终取决于富贵之气,因而这种观点是从唯物论划向唯心论。

14、王弼:“凡有起于虚,动起于静,故万物虽并动作,卒复归于虚静,是物之极笃也。”

注:王弼的这种观点夸大了静止的作用,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和无条件性,因此属于形而上学不变论的错误。

15、范缜:“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利之名非刃也,刃之名非利也。然而舍利无刃,舍刃无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

注:范缜的这种观点认为人的精神对肉体的关系就象刀的锋利与刀刃的关系一样,没有刀刃,就没有刀的锋利;没有人的肉体,也就不可能有人的精神,因而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16、张载:“一物两体,气也;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而己”

注:张载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体现了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属于唯物主义辩证法。

17、东晋时代哲学家慧远论道:“请为论考验之以实: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

注:慧远的这种观点认为薪经过燃烧,化为灰烬,但是,火却由此薪传到彼薪,永不熄灭。同样,人的形体消灭了,“神”也就从这一形体传到另一形体,永恒不灭,因此属于唯心主义辩证法。

18、程颐:“理也者,实也,本也”。

注:程颐的观点认为理是世界的真正存在,是世界的根本,因此把理看成是脱离事物并且创造事物的本体,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程颐:“天地之化,自然生生不穷,更何复资于既毙之形,既返之气!往来屈伸者理也。”

注:程颐的这种观点虽然承认了自然界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但又认为最终起主导作用的是理,因而属于古代朴素唯心主义的观点。

程颐:“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万物莫不有对,一阴一阳,一善一恶,阳长而阴消,善增而恶减。”

注:程颐的这种观点肯定了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因而属于唯心主义辩证法。

19、南宋朱熹:“虽说无独必有对,然独中又自有对。”

注:朱熹的这种观点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的两个方面,同时任何事物都是作为对立面而存在。属于辩证法。

朱熹认为:“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气之所聚,理即在焉,然理终为主”。

注:朱熹的这种观点虽然认为气能够聚散变化,但又认为其中主导力量是理,因而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

20、陆九渊认为:“心即理,天下万物之理不外吾心,格物只须反省内求就可以。”

注:陆九渊的这种观点认为万物的运动规律都存在于人的主观之内,不需要接触客观对象去获得认识,而只要反省内求就能获得真正的认识,因而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

21、罗钦顺:“理果何物也哉?盖通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气本一也,而一动一静,一往一来、一阖一辟、 一升一降、循环无己,积微而著,„.有莫知其所以然而然,是即所谓理也”。

注:罗钦顺的上述命题认为理就是气运动的一种必然规律,它有自己的运动规律——理,理是在气的循环往复中呈现出来的必然性,它不能离气而独立存在,因此属于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

22、王守仁:“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


有哲学的文言文句子相关热词搜索:文言文哲学试题 高中哲学文言文 有哲理的文言文句子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有哲学的文言文句子”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有哲学的文言文句子"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haocihaoju/15240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