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好词好句 > 关于开发思维的语句

关于开发思维的语句

2016-03-03 09:39:49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关于开发思维的语句(篇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开发思维的语句》,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关于开发思维的语句(篇一)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幼儿认识事物是通过看、听、摸、尝等直接感知的。同时,又必须以相应的语言来说明事物的现象和意义,才能真正认识它,形成正确的概念。

幼儿语言发展特点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的交际作用是通过代表一定意义的声音来实现的,幼儿期是人一生中掌握最为迅速的时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人的一切心理特点都是在言语活动基础上存在和表现出来的。所以,发展幼儿口头语言必须要吐字清楚,发音正确,语言才能被别人感知、理解。

3--4岁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

在语音方面幼儿发音器官尚未发展成熟,声带较短,较薄,听觉的分析能力较差,语音的准确程度还不够完善。这时幼儿语音听觉表象与语音的动觉表象之间并不是吻合的,需要不断实践和调整。这期间,成人的语音模式是非常重要的。从词汇上,要求幼儿运用并理解常用的词,同时掌握和运用表示周围常见物体和各种活动的名词和动词。这是由这个年龄幼儿思维的直觉行动性所决定的。因为名词是代表具体东西的,动词是与具体动作相联系的,所以幼儿易于理解和掌握。在形容词上只教幼儿掌握一些易于理解的、能直接感知的、说明物体具体特点的词。从句子上:句子是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并且有一个特定语调的语言单位,它由词或词组根据一定的规则组合而成。幼儿这时是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的发展。幼儿开始产生词序策略,从句子结构中理解词义。4岁左右词序策略表现最为强烈,研究表明,儿童在4岁前形成了一种规范的句子词序模式,即名—动—名的句子结构模式,幼儿套用这一词序理解句子意义。有时能用简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请求和愿望,能在集体面前讲述自己感兴趣的事。

语言在幼儿的认识和思维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幼儿阶段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错过这一阶段,或者在这一阶段给幼儿以不恰当的示范或指导,那么很可能使幼儿出现语言障碍,或者形成不良的语言交往习惯。实践证明,在正确教育方法影响下,幼儿语言和智力的发展是可以加速提高的。

一、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

人们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语言,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需要有语言的交际,社会成员时时刻刻都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在交际过程中,“说话人一方面运用语言这个工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听话人通过同样的工作来理解对方表达的思想。”这样,人们达到交流思想,互相了解的目的。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

二、学前期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

人们往往认为孩子到一定的年龄会说话。以为说话能力是天生的。其实婴幼儿语言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幼儿自身的物质基础和所处社会的客观需要。然而学前期是人都的一生中掌握语言的最迅速的时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这个时期是幼儿口语发展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幼儿语言的模仿能力最强,词汇量的扩大最快,口语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也很迅速。这一时期如果能得到良好的语言教育和训练,不但幼儿学前就能自如的运用口语表达自己的见闻、意愿、情感等,而且也为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学前期的语言教育能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1、可促进儿童认识能力的发展

语言在人的认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婴幼儿在掌握语言之前,要认识一个物体的特征,必须对该物体的各个部分和各个特征逐一进行详细的感知。教师借助语言,可以帮助幼儿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名称、形态、习性、特征:帮助幼儿区别相类似的事物等等。作为人事世界的重要工具,语言不仅可以使幼儿直接认识事物,而且还能使其间接地、概括的认识事物。幼儿认识范围不断扩大,认识内容不断加深,幼儿的语言也就愈加丰富。同时,语言发展的过程,往往也是认识丰富和深化的过程。幼儿语言的迅速发展,必定会促进其认识能力的充分发展。

2、可促进幼儿交际能力的发展

语言交际能力是幼儿语言发展的核心。随着幼儿各种需要的增加和开始学会说话,他们与周围人的交际更加频繁。在交际中不仅促进了身心的将抗发展,而且还逐步向成人学到一些社会化行为的经验。这些经验的获得,既有助于活泼开朗的性格形成,又促进了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

幼儿口语能力强,喜欢与人际交际,敢在集体面前说话,就容易获得交际中成功的体验,这有提高了幼儿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积极性。交际中吸取的知识和语汇,又可使他们获得较高的水平的交际能力。如此良性循环,逐渐使幼儿喜欢交际,善于交际,他们就容易适应集体生活,为以后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3、可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语言不仅使人们交际的工具,而且是人们进行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就不可能进行抽象的思维,在由这节感知、表象进入分析、综合、判断、概括等抽象思维的过程中,语言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带领幼儿认识周围的事物时,在传授知识技能时,在解释行为规则时,在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时,都必须伴以语言。幼儿理解了这些语言,同事也就掌握了这些知识和道理,锻炼和发展了思维的能力。

4、可为儿童学习书面语言大好基础

学前期语言教育主要指口头语言。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由于发出的器官(声带,手)接受器官(耳,眼)传递渠道(声波,书面材料)的不同,在人类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写作能力低的原因之一是独白能力低,也就是口头作文能力或者说口语表达能力差。学前阶段成人如果能有意识的训练孩子的口头组词、组句和口语表达能力,让孩子现想现说,有条有理的说,可以促进孩子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逻辑性的发展。因此,我们说进行学前语言教育、发展口语表达能力,正是为幼儿学后学习书面语言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 语言在幼儿的认识和思维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幼儿阶段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错过这一阶段,或者在这一阶段给幼儿以不恰当的示范或指导,那么很可能使幼儿出现语言障碍,或者形成不良的语言交往习惯。实践证明,在正确教育方法影响下,幼儿语言和智力的发展是可以加速提高的。

关键词 幼儿语言教育 认识和思维 智力 发展 关键时期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在劳动、学习、工作等活动中都离不开语言。从小培养和发展幼儿的语言,让幼儿正确的运用语言,对幼儿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语言在幼儿认识和思维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语言对思维过程有一定影响

1、人们对事物的知觉和记忆受语言影响

语言在幼儿的认识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语言的参与可以干扰人们对某件事物的学习和记忆。幼儿用词语表达所获得的感性知识,并进行铭记,语言不仅使幼儿有可能直接的去认识事物,而且能使他们间接去认识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是认识的范围扩大,认识的内容加深;语言还能增强幼儿认识活动的有意性,使幼儿能有目的、有意识地去认识客观事物。

2、人类的高级心理机能离不开语言

幼儿在做事时,我们经常听到他们喃喃自语。他们是在用语言计划自己的行动顺序和过程。虽然,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很少自言自语,把自己的思考过程说出来,但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脱离语言进行思维。不出声的思维也需借助不出声的语言——内部语言进行。

(二)思维的结果需要借助语言才能储存和传递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每一次文明进步和无数项科技发明都是借助语言文字才得以保留和流传的。

(三)语言为幼儿提供大量的认识材料,又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重要工具

首先,语言为人们提供大量的间接经验。虽然幼儿主要还是通过对周围事物的直接感知认识世界,但它们的间接经验在不断增多,而且间接经验对开启他们的智慧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次,语言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认识对象。当幼儿和别人交谈时,他们要感知、理解、评价别人说的话是否恰当,是否正确,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注意力、感知力以及分析和判断等思维能力都可以得到锻炼,得到提高。另外,只有幼儿有了一定的语言水平才能听懂老师和同伴的话,接受教育和进行交往。

二、 幼儿阶段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

幼儿时期是人类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这已经被大量心理学研究和学前教育实践所证明。无论是语音、词汇、语法、或语言交际功能,幼儿的各方面语言能力都处于迅速发展时期。在此阶段,如果给以适宜的丰富刺激,再加上适当的指导,幼儿的语言发展就可能取得长足的进步,较前一段有所飞跃。如果错过这一阶段,或者在这阶段给孩子一些不恰当的示范或指导,那么因而很可能在将来出现语言障碍,或者形成不良的语言交往习惯。

大家都知道“狼孩”的故事,印度“狼孩”卡玛拉7岁回到人类社会,他虽然具备人的生理解剖特点,但不会说话,只会像狼一样嚎叫。经过7年教育,也只学会了四十五个词语。一位名叫基尼的美国女孩,从小被父母关在一间小屋子里,13岁被人救出来时完全没有语言能力,心理成熟程度只相当于一岁儿童。后来有专人对她进行辅导和训练,经过四年,她说的话依然支离破碎,接近两岁左右孩子说的“电报句”。相反,日本侵华时期,在我国东北地区抓捕了许多农民做劳工,其中有一个名叫刘连仁的,逃进深山老林中藏身,新中国解放多年后被人发现并解救出深山时,由于多年不说话,已丧失了语言能力。但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他的语言能力逐渐得到恢复。

因此,幼儿语言教育的质量可能对幼儿成年后的语言能力发生影响。

三、 语言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

家长或教师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随着语言的不断丰富,言语交往能力的不断提高,幼儿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兴趣也越来越大。一旦产生兴趣,幼儿就可能主动要求学习更多的语言符号,尝试更新的言语技巧。这种兴趣可能影响到他们入学乃至成年后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兴趣。

(二)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

小孩子最初基本上是通过直接感知来了解周围事物的。如果事物不在眼前、不在身旁,孩子就不可能认识这些事物的特点。当孩子能理解语言之后,成人开始用语言向他们描述周围的事物,这使他们的认识空间得以扩展,使他们可以通过间接经验来认识世界,同时,使他们不仅能运用形象思维来感知世界,而且能通过语言进行抽象思维。聋哑儿童的听觉器官或发音器

官不健全,在他们的大脑无先天缺陷的情况下,认知事物的接受能力普遍较正常儿童有差距,尤其是认知抽象的事物。这正是他们缺少语言这一辅助认知和进行抽象思维的工具而造成的。

(三)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

中外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是6岁以前的幼儿阶段,6岁以后再进行智力开发效果则微乎其微。幼儿语言的发展,促进了幼儿认知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刺激了大脑的发育,加速了幼儿智力的发展,是对幼儿进行智力开发的一个有力举措。

(四)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语言教育有助于幼儿社会适应性的发展。通常,言语发展比较好的孩子,往往也比较善于通过协商、说服等比较“文明”的方式与同伴交往,提出请求或化解双方的矛盾。这些孩子比较容易受到同伴的接纳和喜欢。相反,一些言语能力发展不太好的幼儿,在社会交往中有的因不知如何发表自己的意见而退缩;有的则通过动作,尤其是“武力”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试图强迫同伴接受自己的意见。后两类孩子往往比较难以受到同伴的接纳,常处于被排斥和被忽视的地位,很难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儿童心理发展存在两种水平:一是儿童目前已经达到的心理发展水平;二是儿童在成人或比较成熟的同伴的帮助下能够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及后者高出前者的那一段就是“最近发展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儿童跨越“最近发展区”,从现实水平提升到更高的发展水平。为此教师需要帮助幼儿“跳一跳”,才能够得着适合的语言发展目标。实践证明,在正确的教育影响下,幼儿语言的发展是可以加速提高的,同时也使幼儿的智力等方面相应得到加速提高。 关于语言教育的几个问题

张志公

语言在人类的形成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每个人的教育、成长也和他的语言能力的获得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一个人生下来之后,当他刚刚有一点学习能力的时候,他上的第一课就是语言课──“牙牙学语”。任何一个做父母的,对下一代的教育,第-件事就是教幼儿学话。只是,这种教和学的活动都是自发的,不是自觉的。尽管每个人从一岁左右就开始学语言,并且一直不断地学下去,尽管每个成年男女,只要他生儿育女,就当上了语言教师,尽管这种教学活动在整个社会以至整个人类的进化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具有重大意义,可是人们没有意识到。教的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教,学的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学,彼此都没有意识到他们在干着十分重要的工作,倘若大家都放弃这项工作,社会将要停止前进,倘若这项工作做得不好,也将影响社会的前进。不仅没有意识到,人们反而把自己实际上十分重视、多年从事的这项工作看得很轻。一谈到语言教育,相当多的人认为这是不急之务,没有什么重要性,也没有什么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在我国,由于下面将谈到的历史原因,这种现象格外突出。因此,谈谈语言教育的意义和做好语言教育工作的途径这些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语言教育的意义

语言教育是综合性的教育。一个幼儿刚刚学说话,大人就不停地教。这在实际上既是教他语言,教给他知识,同时也在教他观察,教他思维。告诉他这个叫“桌子”,那个叫“椅子”,他学了这两个词,同时开始认识这两样东西,逐渐形成概念,尽管还是初级的,基本上属于感性的,比如,“桌子是放东西的”,“椅子是坐的”,等等。下雨了,对他说:“不要出去,出去要淋湿,会生病的。”这在实际上既教给他这句话,又教给他一点生活知识,还包含着一点因果关系──“下雨”和“淋湿”,“淋湿”和“生病”。你会发现,小孩一旦

知道了这些词,这些话,他会反复地说,他会反过来告诉你,这个叫“桌子”,那个叫“椅子”;下次再下雨,他也会照着以上的话说一遍。孩子们学语言、学知识的积极性很高,能力很强。平常,我们看见这些现象,只觉得孩子好玩,不去注意这种“好玩”里边包含的重要意义。

我在河南省参观过一个幼儿园的大班,这个班已经教识字。在教“水”字的时候,老师要小孩把有关水的话说说,小孩子一下说了很多,如“喝水”“用水洗手”等等。后来又说到“水龙头”,老师说:“打开水龙头接过水以后,应该怎样呢?”小孩想了一下说:“要把水龙头拧紧。”老师说:“对了。不拧紧就要漏水,要浪费。”这位老师,既教了语言,也向儿童进行了思想教育。

我愿意就语言教育和思维训练的关系这个问题再谈几句。幼儿一会说话,我们总是首先教给他对人的称谓。学来学去,他不仅学会了这些称谓,同时也逐渐有了很初步的分类和概括的能力。两岁左右的幼儿一般都能区别开男的、女的、老人、大人、小孩。家里来了客人,如果是男的,有点白头发的,脸上有点皱纹的,他就会叫“爷爷”,女的叫“奶奶”;男孩子,叫“小哥哥”,女孩子,叫“小姐姐”,等等。看见一个穿绿军装的、有五星帽徽和领章的人,他就会叫“解放军叔叔”。他的概念当然是初级的,只就表象形成的,然而两岁左右的幼儿,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就具备了这样的分类、概括的能力,这一点很值得重视。还不仅如此。他很快就会运用逻辑推理这种思维形式。我有一个两岁半的小孙女和我住在一起。有一次她姑姑给她一块糖,逗着她玩,要她把糖给我。她很大方,真的把糖举到我脸前来。我说:“爷爷不吃,你吃吧。”她说:“爷爷是大人,不吃糖,爷爷长小了才吃。”说得全家人都笑了。分析一下,她的话包含着复杂的推理过程。首先,她运用了归纳推理。因为家里的糖都是给她吃的,别人不吃,由此,她得出结论:大人不吃糖,小孩才吃糖。又以这个结论作为大前提,进行演绎推理:大人不吃糖,爷爷是大人,所以爷爷不吃糖。她用的是省略形式的三段论。又因为我们常跟她说,你长大了如何如何,于是她就认为既能长大,’当然也能长小,因此她说“爷爷长小了才吃”,这里她用了类比推理。当然,她的推理有许多错误,但是,她会运用归纳、演绎、类比这些思维形式,却是事实。这些,也是在学语言的同时逐渐学会的。一提逻辑思维,我们往往认为很难,甚至错误地认为只有到年岁很大才能学会。事实不是这样。逻辑学的许多术语,也许比较抽象难懂;逻辑思维本身并不神秘。有意识地进行良好的语言教育,同时就在进行着思维训练,而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一个人知识、能力的发展关系很大,这一点是值得重视的。

语言是交际工具。这种工具不同于生产工具。我们使用着的这个交际工具的本身,总是带着好些东西在里边的。因而在教语言、学语言的同时,也就教了、学了语言里所带着的那些东西。我们可以说,忽视了语言教育,不仅仅是忽视了语言本身,而实际上是忽视了许多东西,诸如知识的传授、思想的陶冶、思维的训练等等。也正是由于语言的这种特性,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如何,语言趣味如何,包括词汇是否丰富,说话有无条理,遣词用语是否平实、朴素、恰当、得体而又优美、动听,等等,往往成为一个人文化教养高低、思维能力强弱的标志。

语言还同现代科学技术有直接的关系。用语言操纵机器,人机对话,都已经不是科学幻想。一个记者或作家,拿着录音机,一边说一边就制成版印出来了。这些,都要求语言教育跟上去。语言、语言教育同现代化科学技术关系日益密切,可以说是现代化的组成部分了。

许多国家都对语言教育很重视。在那些国家里,当教师的要考试,首先就是考语言,要求教师能操合乎规范的标准的语言。欧美各国许多人信奉基督教。基督教的《圣经》,过去是根据古拉丁文翻译成各国语言的,一般都译成一种半文不白的话,和现代的标准语不同。从60年代起,英国已经有了用现代规范化的英语重译的《圣经》了,牧师讲《圣经》,要用规范化的标准语,如果不会讲,就放录音,请牧师在一旁站着。这都说明他们对语言的重视。为什么?因为语言跟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有直接的关系。人机对话,机器不

关于开发思维的语句(篇二)
《语言、思维、逻辑》

语言是人类形成和表达思想的手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能动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人类借助于语言的帮助来进行思维,并且通过语言表现出来; 逻辑是英语“logic” 的音译。在现代汉语中,逻辑一词是多义的。 这里笔者所说的“逻辑”, 是指思维的规律性(即“形式逻辑”)。“逻辑”一词源于古希腊语,而古 希腊语“logos”, 即“逻辑”, 含有“思维”和“语词”的意思。这个名称正好反映了思维和语言的密切关系,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正确的思维和语言的密切关系。对于一个正确的思维及其表达而言,语言,思维和逻辑这三者是紧密相连的。正确的思维必须合乎逻辑, 即合乎思维的规律性, 而思维的规律性是与客观规律性相吻合的,是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和规律的。因此,作为思维工具的语言,它就应该是能使思维合乎逻辑的工具,即其表达形式必须有助于使二者紧密合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有助于培养人的严谨精确合理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好地使我们的思维能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和规律。   汉语作为我们各民族的族际语言,它承载了我们的思维, 是表达我们思维的工具。作为一种表达形式是灵活随意,缺乏形态约束的语言,汉语的一大特点是结构单纯。在构成句子时,“由于隐藏和省略的成分太多”(吕淑湘语),因而汉语是短句多。虽其不乏言简意赅之处,但更多有失范而致意义不清不整之地,尤以古汉语为甚。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在谈到古汉语句子结构与意义的关系时就说:“古汉语就不这样审慎多劳,而常常是让读者由上下文去意会。”(摘自张志公的“现代汉语”中册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从先秦诸子散文到明清白话小说,汉语大都以短句为主。虽然,经过了上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后,适应于人们思维日趋严谨精密的要求,汉语的长句变得多了起来,但是,在表达上汉语仍然力求单纯,其传统的不合逻辑的省略习惯仍普遍存在;再者,汉语不讲究表达上逻辑的严谨精密性,不刻意追求细节上的准确性合理性,这表现在,很多动词的主语是非动物性的名词,并可以与动作性动词搭配使用,常可以充当主语和行为的发出者;另外,汉语表示关联的虚词常被省略或其内涵不精确。这些都是汉语表达“疏”“陋”的表现。因此,“汉语犹如国画,讲究总体效果,不刻意追求细节上的准确性”(摘自“现场汉英口译—技巧与评析”一书,王大伟著)  笔者想起曾在报上看到过的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说过的这样一句话,说中国人的思路重虚,喜欢讲大的原则。这里,一个“虚”字,可以说概

括了我们民族传统思维的一大特点,即笼统性。中医的虚;“易经”的虚(认知上的),国画的虚,戏剧的虚,语言的虚,“虚”就像一条红线贯穿于中国思维传统的始终。不求严谨精确合理的思维,在文艺领域,尚可没边驰骋,但在自然科学领域,则是难以精确地穷尽到位。“笼统性”的思维传统导致我们在认识事物上,重直觉,轻逻辑,常满足于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不力求深入细致系统的了解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养成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思维习惯,而这与认识客观存在和客观规律所要求的严谨臻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有很大差距的。 “相信宇宙是以确定的方式行事的爱因斯坦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上帝是不掷骰子的。’”(引自“自然规律中蕴蓄的统一性”一书)汉语表达的“疏”“陋”就是“虚”的表现。它易导致我们的思维在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上出现闪失错位,而不是精确穷尽到位。而这对帮助我们在认识自然,理解客观规律上是不利的。   如今,我们特别强调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在国家“十一 五”规划中,决策者们就把“自主创新”作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并对之进行具体的部署实施。这是因为“近年来,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有一种现象却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医药生物技术领域,几乎所有药物专利均为发达国家拥有;DVD 行业,大批企业因交不起国际专利费而纷纷倒闭;汽车制造业制造领域,真正的国产车仅占10%。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仍处于低端位置……”(摘自“解放日报”2005年10月2日援引新华社报道); “总体上中国高技术产业所需装备已形成进口依赖,如光纤制造装备的100%,石油化工装备的80%都被进口产品占领……”(摘自“燕赵都市报”2005年5月6日援引外经贸易部提供的资料) 面对如此窘迫的局面, 要想摆脱它,我们就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然而,自主创新,尤其是原始性国际性的创新,不是一个仅靠国家政策倾斜,资金扶持就可以完全解决好的问题。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古今中外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的伟大发明和创造上得到证明。它涉及到了人的智慧,或者更确切地说,它涉及到人的智力。智力是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人的智力有先天的因素和后天开发的因素。智力可以开发。后天因素的开发利用,会给先天的优越性锦上添花。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说,中国有足够聪明的人。但为什么在科技上我们总是落

后于人呢?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我们不得不思考任何可能造成我们处于不利地位的因素。“我们有足够聪明的人”,是指人的先天的智力。而智力的后天因素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在智力的后天因素的开发上,笔者认为,作为思维工具的语言因素,是我们决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因为,语言是我们思维的担负者,而在构成智力的诸因素中,思维因素占了很重大部分,因此作为形成和表达思维的手段的语言,它就应该在智力开发上起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语言的“虚”会影响思维的逻辑性,而严谨精确合理的思维有赖于严谨精确合理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方式的帮助。事实首先应该是,我们思维的“疏”“陋”才形成了我们语言表达上的“疏”“陋”。但是,语言与思维二者是可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思维的发展促使语言的变化,发展,语言的发展又会帮助思维作用的提高。  那么,汉语的“虚”具体表现在哪里呢?这里笔者选出几例,通过与印欧语系之英语作些比较,进行分析,籍此抛砖引玉,旨在引起重视。  因得益于文字拼音化的缘故,印欧语系的语言大多为屈折语,也就是所谓“形态语言”,如英语等。由于有形态上的严格限制,形态语言的特点是,表达形式是严谨精密。这主要表现为主语和谓语,谓语和宾语,修饰语和中心语等的结合有严格的形态上(时态,性,数)的要求,加上其使用者的逻辑思维习惯,所以,形态语言在表达上很是严谨精密合理,即使有省略,大都为推理性的省略。汉语不是屈折语。汉语的书面形式—汉字,至今仍没有完全脱离人类早期象形文字的原始形态,这不仅给我们带来认读上的困难,还使得汉语难以有形态上的严格约束,因而造成汉语在表达上的粗放任意性。汉语在构成句子时,由于省略和隐藏的成分是太多,如缺少主语,判断句缺少联项以及缺少具有逻辑意义虚词等现象普遍,所以,汉语不仅是短句多,句式还显得很松散。这也是导致汉语表达中主谓宾之间的关系常显得不明确的诱因。笔者在阅读一份英文材料中曾见到这样一句话:The ice is forming on my truck(冰正在我的卡车上形成)。按照汉语表达习惯,我们通常说“我的卡车结冰了” 或“某某地方结冰了”,如“屋檐上结冰了”或“地上都结冰了”等之类,这就是汉语表达上“疏”“陋”的表现之一。其“陋”表现在思维及其表达不能与客观现实完全吻合,因为,在此句中,“屋檐”或“地”本身没有“动或施动”的功能, 所以它们不可能“结”冰;其“疏”表现在,如果“屋檐上”或“地上”只是一个省略了虚词的作地点

状语的介词短语的话,则这句话就是一句无主句,而无主句现象在汉语表达中是相当普遍的。然而无主句的定论与客观事实不符。因为,我们的任何思维都是有针对性的,而我们所针对的“对象”,要么是其他事物或动物,要么是我们人本身,而这些“对象”就是我们思维表达形式—语言—中一句话的主语。而“主语”要么是可施动的或是可自动的或是被动的,要么是一种静止的客观存在。而任何“动作”或“性状”都源于该“对象”,因此,“对象”和“动作”“性状”之间有着严格的内在的逻辑关系。在此类句中,“……结冰”的“结“并不是一种被动的动作,而是主动的动作,因此,“结冰”看上去是乎是动宾关系,其实不然。既然无主句是不能成立的,而“屋檐”“地上”之类方位词又不可能是主语,因为主谓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所以,此句显得既“疏”也“陋”,因而它所表现出的句义是曲折含蓄的,只能让人意会的,是一种非常笼统的表达。在一个完整的思维中,如果其表达形式中的主语被省略,显然,该思维中一个很重要的成分被轻视和忽略了,如果从逻辑角度看,那就是“主项”被轻视和忽略了。不过,当此句被倒过来看时,它倒是合乎逻辑,但这反映了我们的思维是怎样一种错位状况呢; “汉语不刻意追求逻辑的严密性,非人物性名词词组常可以充当主语和行为的发出者,很多动词的主语是非人物性的名词……‘我想已经有一个美国的基金组织到中国来。’在英语中如说a foundation came to china(一个基金组织来到中国—笔者译注,下同。), 不容易被人接受,所以此译员在one of the U.S. foundations(美国的一个基金组织)后面补译了organized a mission to china(组织了一个使团到中国)…… ‘在二月二十二号的Business Week上面登了一篇文章,这个题目叫 China: What’s going wrong?(中国现在怎么了?) 这篇文章十分特别。它认为中国已经面临灾难和破产……’‘它认为’也是汉语主语高度人格化的一个例子,这在英语中不宜多用。此议员未翻译成 the article believes,(该文章认为) 而是调整为according to the article’(根据此文所言);‘我也成了一个受害者,因为在这个杂志的封面上登了我的照片,看起来像个死人。’在此,非人物性名词“照片”充当了“看起来像个死人”的主语,如直译成my photo looks like a dead man(我的照片看上去像个死人) 在英语中不妥。此译员将它调整为my photo …makes me look like a dead man’(我的照片使我看上去像个死人); ‘……我们希望和平统一中国,但是我们绝对不能放弃使用武力。如果那样的

话,台湾将永远地被分裂出去。”--—从汉语的角度看,英语过分讲究逻辑的严密性,如翻译成taiwan will be separated from china forever(台湾将被永远地从中国分裂出去)是不妥当的,因为be separated(被分离) 是一时的动作,forever(永远) 表示延续性,两者不相配。此译员采用状态性的动词是可取的:taiwan would be in a state of perpetual separation from the motherland’(台湾会处于永久地与祖国分裂的状态); ‘这次访问的特色之一是,在中俄经贸合作已经取得很大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探讨如何开拓中俄经贸合作的新领域。’‘进一步地探讨’是汉语无主句,此译员自动补上了the two sides (双方)来充当主语。’‘巴尔干地区是民族关系非常复杂的这样一个地区,所以各民族的合法权益都应该得到保护,同时也要防止各种各样的极端主义分子的一种分裂活动。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不小心谨慎的话,那么可能引发范围相当广泛的地区冲突。’‘不小心谨慎’没有主语,但不宜不上明确的主语,于是此译员改用被动语态:no caution is exercised。’(小心谨慎不被重视)‘汉语讲究总体印象,不追求过分严密,不像英语那样刻板。’ 如‘但是在中美两国关系中,特别是今年以来,还存在有不少的问题。’‘今年以来’,英语则要分清初还是中,还是末。这样才有一个清楚的时间概念。”(以上例子均摘自“现场汉英口译—技巧与评析”一书,王大伟著)”;另外,笔者曾问过一位英国朋友关于英语里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的问题。 起初,闪入笔者头脑里的这一问题的提问表达方式是非常“中国的”,即“为什么英语区分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后来笔者转念一想,“英语”一词只是个表示抽象事物的名词并无生命,何以能作主语发出动作去“区分”呢?“区分”一词是个非常动作性的动词,一个抽象名词怎能起如此“处置”的功用呢?而客观事实应该是,英国人在他们的语言里区分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于是,笔者的问题改成了“为什么你们(英国人)在英语里区分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显然,这样的思维表达才与客观事实完全吻合,思维才穷尽到位; 在虚词使用方面,汉语的虚词常被省略,有的虚词在起连接作用中,其含意是不精确的。例如,我们说“一本语法书”,而按照英语,它被表述为“一本关于语法的书” a book on grammar”。显然,英语的表达方式更为准确合理。因为“语法书”会有歧义。“语法”一词在这里是作为形容词,起修饰“书”的作用,这可被理解为“语法”本身所拥有的书,恰如“我的书”那样,而不精确细仔地被指为

关于开发思维的语句(篇三)
《语言、思维与逻辑》

语言、思维与逻辑

语言是人类形成和表达思想的手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能动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人类借助于语言的帮助来进行思维,并且通过语言表现出来; 逻辑是英语“logic” 的音译。在现代汉语中,逻辑一词是多义的。 这里笔者所说的“逻辑”, 是指思维的规律性(即“形式逻辑”)。“逻辑”一词源于古希腊语,而古希腊语“logos”, 即“逻辑”, 含有“思维”和“语词”的意思。这个名称正好反映了思维和语言的密切关系,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正确的思维和语言的密切关系。对于一个正确的思维及其表达而言,语言,思维和逻辑这三者是紧密相连的。正确的思维必须合乎逻辑, 即合乎思维的规律性, 而思维的规律性是与客观规律性相吻合的,是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和规律的。因此,作为思维工具的语言,它就应该是能使思维合乎逻辑的工具,即其表达形式必须有助于使二者紧密合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有助于培养人的严谨精确合理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好地使我们的思维能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和规律。

汉语作为我们各民族的族际语言,它承载了我们的思维, 是表达我们思维的工具。作为一种表达形式是灵活随意,缺乏形态约束的语言,汉语的一大特点是结构单纯。在构成句子时,“由于隐藏和省略的成分太多”(吕淑湘语),因而汉语是短句多。虽其不乏言简意赅之处,但更多有失范而致意义不清不整之地,尤以古汉语为甚。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在谈到古汉语句子结构与意义的关系时就说:“古汉语就不这样审慎多劳,而常常是让读者由上下文去意会。”(摘自张志公的“现代汉语”中册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从先秦诸子散文到明清白话小说,汉语大都以短句为主。虽然,经过了上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后,适应于人们思维日趋严谨精密的要求,汉语的长句变得多了起来,但是,在表达上汉语仍然力求单纯,其传统的不合逻辑的省略习惯仍普遍存在;再者,汉语不讲究表达上逻辑的严谨精密性,不刻意追求细节上的准确性合理性,这表现在,很多动词的主语是非动物性的名词,并可以与动作性动词搭配使用,常可以充当主语和行为的发出者;另外,汉语表示关联的虚词常被省略或其内涵不精确。这些都是汉语表达“疏”“陋”的表现。因此,“汉语犹如国画,讲究总体效果,不刻意追求细节上的准确性”(摘自“现场汉英口译—技巧与评析”一书,王大伟著)

笔者想起曾在报上看到过的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说过的这样一句话,说中国人的思路重虚,喜欢讲大的原则。这里,一个“虚”字,可以说概括了我们民族传统思维的一大特点,即笼统性。中医的虚;“易经”的虚(认知上的),国画的虚,戏剧的虚,语言的虚,“虚”就像一条红线贯穿于中国思维传统的始终。

不求严谨精确合理的思维,在文艺领域,尚可没边驰骋,但在自然科学领域,则是难以精确地穷尽到位。“笼统性”的思维传统导致我们在认识事物上,重直觉,轻逻辑,常满足于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不力求深入细致系统的了解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养成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思维习惯,而这与认识客观存在和客观规律所要求的严谨臻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有很大差距的。 “相信宇宙是以确定的方式行事的爱因斯坦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上帝是不掷骰子的。’”(引自“自然规律中蕴蓄的统一性”一书)汉语表达的“疏”“陋”就是“虚”的表现。它易导致我们的思维在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上出现闪失错位,而不是精确穷尽到位。而这对帮助我们在认识自然,理解客观规律上是不利的。

如今,我们特别强调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在国家“十一 五”规划中,决策者们就把“自主创新”作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并对之进行具体的部署实施。这是因为“近年来,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有一种现象却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医药生物技术领域,几乎所有药物专利均为发达国家拥有;DVD 行业,大批企业因交不起国际专利费而纷纷倒闭;汽车制造业制造领域,真正的国产车仅占10%。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仍处于低端位置……”(摘自“解放日报”2005年10月2日援引新华社报道); “总体上中国高技术产业所需装备已形成进口依赖,如光纤制造装备的100%,石油化工装备的80%都被进口产品占领……”(摘自“燕赵都市报”2005年5月6日援引外经贸易部提供的资料) 面对如此窘迫的局面, 要想摆脱它,我们就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然而,自主创新,尤其是原始性国际性的创新,不是一个仅靠国家政策倾斜,资金扶持就可以完全解决好的问题。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古今中外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的伟大发明和创造上得到证明。它涉及到了人的智慧,或者更确切地说,它涉及到人的智力。智力是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人的智力有先天的因素和后天开发的因素。智力可以开发。后天因素的开发利用,会给先天的优越性锦上添花。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说,中国有足够聪明的人。但为什么在科技上我们总是落后于人呢?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我们不得不思考任何可能造成我们处于不利地位的因素。“我们有足够聪明的人”,是指人的先天的智力。而智力的后天因素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在智力的后天因素的开发上,笔者认为,作为思维工具的语言因素,是我们决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因为,语言是我们思维的担负者,而在构成智力的诸因素中,思维因素占了很重大部分,因此作为形成和表达思维的手段的语言,它就应该在智力开发上起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语言的“虚”会影响思维的逻辑性,而严谨精确合理的思维有赖于严谨精确合理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方式的帮助。

事实首先应该是,我们思维的“疏”“陋”才形成了我们语言表达上的“疏”“陋”。但是,语言与思维二者是可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思维的发展促使语言的变化,发展,语言的发展又会帮助思维作用的提高。

那么,汉语的“虚”具体表现在哪里呢?这里笔者选出几例,通过与印欧语系之英语作些比较,进行分析,籍此抛砖引玉,旨在引起重视。

因得益于文字拼音化的缘故,印欧语系的语言大多为屈折语,也就是所谓“形态语言”,如英语等。由于有形态上的严格限制,形态语言的特点是,表达形式是严谨精密。这主要表现为主语和谓语,谓语和宾语,修饰语和中心语等的结合有严格的形态上(时态,性,数)的要求,加上其使用者的逻辑思维习惯,所以,形态语言在表达上很是严谨精密合理,即使有省略,大都为推理性的省略。汉语不是屈折语。汉语的书面形式—汉字,至今仍没有完全脱离人类早期象形文字的原始形态,这不仅给我们带来认读上的困难,还使得汉语难以有形态上的严格约束,因而造成汉语在表达上的粗放任意性。汉语在构成句子时,由于省略和隐藏的成分是太多,如缺少主语,判断句缺少联项以及缺少具有逻辑意义虚词等现象普遍,所以,汉语不仅是短句多,句式还显得很松散。这也是导致汉语表达中主谓宾之间的关系常显得不明确的诱因。笔者在阅读一份英文材料中曾见到这样一句话:The ice is forming on my truck(冰正在我的卡车上形成)。按照汉语表达习惯,我们通常说“我的卡车结冰了” 或“某某地方结冰了”,如“屋檐上结冰了”或“地上都结冰了”等之类,这就是汉语表达上“疏”“陋”的表现之一。其“陋”表现在思维及其表达不能与客观现实完全吻合,因为,在此句中,“屋檐”或“地”本身没有“动或施动”的功能, 所以它们不可能“结”冰;其“疏”表现在,如果“屋檐上”或“地上”只是一个省略了虚词的作地点状语的介词短语的话,则这句话就是一句无主句,而无主句现象在汉语表达中是相当普遍的。然而无主句的定论与客观事实不符。因为,我们的任何思维都是有针对性的,而我们所针对的“对象”,要么是其他事物或动物,要么是我们人本身,而这些“对象”就是我们思维表达形式—语言—中一句话的主语。而“主语”要么是可施动的或是可自动的或是被动的,要么是一种静止的客观存在。而任何“动作”或“性状”都源于该“对象”,因此,“对象”和“动作”“性状”之间有着严格的内在的逻辑关系。在此类句中,“……结冰”的“结“并不是一种被动的动作,而是主动的动作,因此,“结冰”看上去是乎是动宾关系,其实不然。既然无主句是不能成立的,而“屋檐”“地上”之类方位词又不可能是主语,因为主谓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所以,此句显得既“疏”也“陋”,因而它所表现出的句义是曲折含蓄的,只能让人意会的,是一种非常笼统的表达。在一

个完整的思维中,如果其表达形式中的主语被省略,显然,该思维中一个很重要的成分被轻视和忽略了,如果从逻辑角度看,那就是“主项”被轻视和忽略了。不过,当此句被倒过来看时,它倒是合乎逻辑,但这反映了我们的思维是怎样一种错位状况呢; “汉语不刻意追求逻辑的严密性,非人物性名词词组常可以充当主语和行为的发出者,很多动词的主语是非人物性的名词……‘我想已经有一个美国的基金组织到中国来。’在英语中如说a foundation came to china(一个基金组织来到中国—笔者译注,下同。), 不容易被人接受,所以此译员在one of the U.S. foundations(美国的一个基金组织)后面补译了organized a mission to china(组织了一个使团到中国)…… ‘在二月二十二号的Business Week上面登了一篇文章,这个题目叫 China: What’s going wrong?(中国现在怎么了?) 这篇文章十分特别。它认为中国已经面临灾难和破产……’‘它认为’也是汉语主语高度人格化的一个例子,这在英语中不宜多用。此议员未翻译成 the article believes,(该文章认为) 而是调整为according to the article’(根据此文所言);‘我也成了一个受害者,因为在这个杂志的封面上登了我的照片,看起来像个死人。’在此,非人物性名词“照片”充当了“看起来像个死人”的主语,如直译成my photo looks like a dead man(我的照片看上去像个死人) 在英语中不妥。此译员将它调整为my photo …makes me look like a dead man’(我的照片使我看上去像个死人); ‘……我们希望和平统一中国,但是我们绝对不能放弃使用武力。如果那样的话,台湾将永远地被分裂出去。”--—从汉语的角度看,英语过分讲究逻辑的严密性,如翻译成taiwan will be separated from china forever(台湾将被永远地从中国分裂出去)是不妥当的,因为be separated(被分离) 是一时的动作,forever(永远) 表示延续性,两者不相配。此译员采用状态性的动词是可取的:taiwan would be in a state of perpetual separation from the motherland’(台湾会处于永久地与祖国分裂的状态); ‘这次访问的特色之一是,在中俄经贸合作已经取得很大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探讨如何开拓中俄经贸合作的新领域。’‘进一步地探讨’是汉语无主句,此译员自动补上了the two sides (双方)来充当主语。’‘巴尔干地区是民族关系非常复杂的这样一个地区,所以各民族的合法权益都应该得到保护,同时也要防止各种各样的极端主义分子的一种分裂活动。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不小心谨慎的话,那么可能引发范围相当广泛的地区冲突。’‘不小心谨慎’没有主语,但不宜不上明确的主语,于是此译员改用被动语态:no caution is exercised。’(小心谨慎不被重视)‘汉语讲究总体印象,不追求过分严密,不像英语那样刻板。’ 如‘但是在中美两国关系中,特别是今年以来,还存在有不少的问题。’‘今年以来’,英语则要分清初还是中,还是末。这样才有一

个清楚的时间概念。”(以上例子均摘自“现场汉英口译—技巧与评析”一书,王大伟著)”;另外,笔者曾问过一位英国朋友关于英语里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的问题。 起初,闪入笔者头脑里的这一问题的提问表达方式是非常“中国的”,即“为什么英语区分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后来笔者转念一想,“英语”一词只是个表示抽象事物的名词并无生命,何以能作主语发出动作去“区分”呢?“区分”一词是个非常动作性的动词,一个抽象名词怎能起如此“处置”的功用呢?而客观事实应该是,英国人在他们的语言里区分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于是,笔者的问题改成了“为什么你们(英国人)在英语里区分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显然,这样的思维表达才与客观事实完全吻合,思维才穷尽到位; 在虚词使用方面,汉语的虚词常被省略,有的虚词在起连接作用中,其含意是不精确的。例如,我们说“一本语法书”,而按照英语,它被表述为“一本关于语法的书” a book on grammar”。显然,英语的表达方式更为准确合理。因为“语法书”会有歧义。“语法”一词在这里是作为形容词,起修饰“书”的作用,这可被理解为“语法”本身所拥有的书,恰如“我的书”那样,而不精确细仔地被指为“论述语法的书”。同样,我们说“……的门”,如“公园的门”。相比之下,英语的表述方式“a gate to the park”(入公园的门)则显得意义更明确, 而“公园的门”,其内涵让人意会的成份更多些,而且还会产生歧义。

谈论汉语表达,汉语语法不能不被提及。语法就是语言的构造规则。我国在“马氏文通“以前,没有系统的语法著作。从清末马建忠的“马氏文通”模仿拉丁语语法写成了汉语第一部汉语语法著作到黎锦熙民国初年新文化运动模仿英语语法写成的第一部现代汉语语法著作“新著国语文法”,我们才开始有自己的关于汉语语法的著作。这些论述汉语语法的著作多以文言文作为蓝本,而古汉语在表达形式上“就不这样审慎多劳”,所以,以印欧语系之讲究语言表达形式严谨臻密逻辑性强的语法体系去套古汉语,就难免有削足适履的毛病。于是,就有了二十世纪初的“努力寻求中国文法的特点”的呼声。”(摘自“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从王力,吕叔湘,高名凯到如今的关于汉语语法的论著, 其汉语语法的研究都是在借鉴西洋语法的基础上试图创建所谓的“中国文法”。大师们没有充分意识到汉语在表达上本身的不足,或者说,意识到了,但出于语法学家的本份,因此,在创建“中国文法”的过程中,他们并没有起到改良提升汉语表达的作用,而大多是在将就原有的汉语表达上就语法论语法,于是,这就出现了很多不合逻辑的说法。如果说,起初的“马氏通文”等的模仿,是削足适履的话,而后来的”中国文法”则显得颇为牵强,因而争议很多,起不到很好的规范作用。另外,在创建”中国文法“过程中,强调逻辑性是不足。虽然,他们也意识到了逻辑在语言表达上的重要性,如语言学家高明凯先生说:“我们研究语法,既须

关于开发思维的语句(篇四)
《第七章专业技术人员的思维潜能及开发》

关于开发思维的语句(篇五)
《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第20卷第4期

2009年8月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TongjiUniversityJournalSocialScienceSectionVol.20No.4Aug.2009

【语言学与语言教育】

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向明友1,张兢田2

(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191; 2.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092)

  摘 要:本文从回顾语言与思维关系的四种传统学说入手,通过对语言功能的反思及语言起源假说的再探讨来阐述语言与思维的同存共进关系。通过对语言功能的反思,论文指出语言的记忆和信息处理功能促使思维日益成熟,正是在思维日益成熟、复杂的过程中,语言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才得以形成透过语言起源假说,段。,后或谁决定谁的问题,他们相互作用,。

关键词:语言;思维;中图分类号:A文章编号:100923060(2009)0420091205

长期以来,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一直被语言学界所关注,二者的关系从来就没有获得过一种圆满、充足的解释,因而成为不同语言学流派所关注的一个要点(杨永林,2004:14217)。究竟是语言先于思维,还是思维先于语言;是语言决定思维,还是思维决定语言,迄今为止,学界尚无定论。本文拟从回顾语言与思维的争论入手,通过对语言功能的反思及语言起源假说的再探讨来阐述语言与思维的同存共进关系。

一、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争论

语言学界有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争论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四类:语言先于思维,思维先于语言,语言决定思维和思维决定语言。以下是我们对这四种观点的简要概括。

1.语言先于思维

以法国哲学家E.B.deCondillac为代表的学者持语言先于思维的观点。Condillac曾充分阐释过人类只有通过语言的使用才能主动控制思维的主张。他认为不使用语言,人们便无法自觉控制思考功能及其它思维行为。前语言时期人们的思想受制于生理机能及环境刺激。没有语言,人们不能自觉地记住过去,比较两种感觉或指导思考的方向。语言使人类主动运用自然赋予的思考能力。他因此得出结论:野人没有记忆,他们有的只是他们不能自由支配的想象(Harris,1997:143)。

2.思维先于语言

思维先于语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J.Piaget。他把儿童认知发展分为四个基本阶段(Piaget,1969):感知运动阶段(022岁),前运算阶段(227岁),具体运算阶段(72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215岁)。他认为对正常儿童而言,有音节的语言发生在其感知运动阶段的终端,这期间儿童仰仗动作与感知的协调来组织经验,探索、适应外部环境。这个阶段是婴幼儿语言准备期,其准备包括发音准备和理解准备两方面。幼儿出生9个月后,虽然还没有语言,但已有动作思维(马福全,2005:527),这表现为其能在手段和目的之间进行协调,从最初的图式中选取已知的方法用于新的情景,比如这期间的婴儿会抓住成人的手,向自己想取又取不到的物体方向拉动,或是要成人的手揭开被遮盖住的物体等。他

收稿日期:2009206222

作者简介:向明友(19662),男,河南商城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92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0卷通过对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的具体分析认为,这时候儿童还没有语言,但已有了思维,也就是说思维先于语言(肖少北,张文香,2000:1062110)。

此外,伍铁平先生(1986:5211)也曾经从个体发生学(ontogeny)及系统发生学(phylogeny)等视角证明思维先于语言产生。他认为根据科学观察的结果,儿童总是先学会手势、身势、面部表情,然后才学会语言。经验告诉我们,幼儿通常在两岁左右才开始有语言,但其五个月时不仅能根据颜色、形状来区别物品,并对其进行归类,而且还能识别周围人的面孔,区分食物、玩具等。这表明这时的儿童已有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同时,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已将人类的历史推早至几百万到一千四百万年,而语言学家对语言历史的推断至多到几百万年。二者的时间无法等同。另外一条证据是根据考古学家的发现,语言产生于旧石器时代后期,而旧石器时代的人没有舌骨。此外,伍先生还认为,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类先有生产活动然后才给事物命名。人们在生产活动中一定要通过思维才能达到预想的劳动成果。他根据以上种种证据得出结论:思维先于语言。

3.语言决定思维

此种观点以萨丕尔2沃尔夫假说(),但又对人类学、社会学、哲学、心。萨丕尔2沃尔夫假说包含两部分内容:语言决定论(),一个人的思维完全由母语决定,因为一个人只能根据其母语中编码设定的范畴和区别定义来认识世界,即语言决定思维、信念和态度等。语言不同的民族,其思维方式完全不同,这是该假说的强式表述。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relativity),语言结构有无限多样性,因此一种语言系统中所编定的范畴类别和区分定义为该语言系统所独有,与其他语言系统中所编定的范畴类别和区分定义不同,即语言反映思维、信念和态度等。语言不同的民族,其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差异,思维模式随着语言的不同而不同,这是该假说的弱式表述(Bussmann,2000)。无论是强式还是弱式表述,该理论的核心就是语言对思维起决定作用。

4.思维决定语言

前苏联学者L.Vygotsky的观点与萨丕尔2沃尔夫假说相左,他认为思维决定语言。Vygotsky通过对类人猿和人类婴幼儿的思维与有声语言发展过程的研究,发现两者都存在“前语言阶段”和“前思维阶段”,即语言和思维并不是同时产生的,而是思维先于有声语言。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在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问题上,Vygotsky作出是思维决定语言而不是语言决定思维的论断(Vygotsky,1986)。

此外,国内也有学者从新词构造及形象思维等角度来支持思维决定语言的观点。齐秀冲,周桂兰(2002:1362137)认为brunch,motel,informercial,edutainment和cafetorium这类合成新词能够在主流英语中出现就说明思维影响语言。齐荣军(2005:55256)发现思维对语言的决定作用还表现在有时候纯粹是为了交流的需要人们才用语言把思维表达出来。比如说,当我们构思一幅画时,用的是形象思维,根本不需要语言,但当有人让我们解释一下构思过程时,我们不得不借助语言把它表达出来。

二、语言与思维的同存共进关系

对于以上学术界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诸多见解,作者不敢苟同。我们认为语言与思维之间很难确定孰先孰后或谁决定谁。语言与思维之间一直保持着同存共进关系。下面我们将从对语言功能及语言起源假说的反思入手,来进一步阐述我们的新主张。

1.语言功能的反思

对语言与思维关系的审视可以首先从对语言功能的反思入手。赵元任(1980)指出,人们每每论及语言,总会自然而然地将其交际功能视为互通信息的手段。有关语言的功能,语言学界也有诸多其它论述。

Malinowski(1923)曾经从人类学角度明确区分过语言的三大功能:活动(active)功能、叙述(nar2

第4期向明友等: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93rative)功能和巫术(magical)功能。语言学家Halliday(1985/1994)区分过语言的三大元功能:概念(ideational)功能、语篇(textual)功能和人际(interpersonal)功能。RomanJakobson(1964:3502377)则归纳出言语的六种功能:指称(referential)功能、诗学(poetic)功能、感情性(emotive)功能、意动(cona2tive)功能、寒暄(phatic)功能及元语(metalingual)功能。以上诸功能仅体现语言用于交际、传递信息的潜势。其实从心理语言学角度看,语言还有记忆和信息处理功能。桂诗春(2000)认为,语言直接作用于人的各种语言感官,使人脑产生对语言现象个别属性的反映。人类的语言能力是在多种神经机能基础上形成的,在长时期的进化过程中不断完善。心理语言学研究成果表明,语言除具有上述所列的交际功能外,还有保存、传授、学习前人积累的社会历史经验的潜势。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和分享人类科学文化知识,更能充当人类智力活动的工具,是人类进行思维的武器,有记忆和信息处理功能。这种记忆和信息处理功能可使思维变得更加成熟、复杂。也正是在思维日益成熟、复杂的过程中,语言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才得以形成和完善。、相互促进的基础上逐步完善起来,并发展成为发达的思维和完善的语言。

2.语言起源假说的再探讨

。我们接下来拟从语言。,人们多以现代成熟语言和发达思维为对象,。在这个漫长阶段里两者应保持相互交织、同存共进关系。

我们认为现代语言形成前要经历一个漫长、延续的前语言时期。可以想象得到我们祖先当年处在前语言阶段的情景:他们在协作狩猎、集体劳动和征服自然的过程中需要齐心协力、互相配合,自然就需要借助某种信号来协调和统一大家的行动。劳作之余的情感交流、冲突平息等更需要借助某种信号。此时,劳动号子、自然声籁和肢体语言等都能被我们的先人派上交流的用场。在他们漫长的、由简入繁的原始交流过程中,上述诸手段逐步演变成现代语言的前语言,再由前语言发展成为今天成熟的语言。人类思维发展与语言的进化几乎踩着同一个鼓点,也是从简单到复杂一步一步演化而来的。

由于声音被公认为现代语言的第一属性,人们在探索语言起源时,多从语言的有声性入手,比如常见的“拟声说”“、劳动号子说”等语言起源假说多关注语言的声源问题。这有其合理性,但还不够完整。人们在论及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时关注的也是思维与成熟的有声语言的关系,却忽略或轻视了无声的肢体语言在语言起源乃至反映和促进人类思维过程中的作用。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下文对副语言的描述会帮助人们理解语言与思维的同存共进关系。

提起前语言的构成元素,我们对劳动号子和自然声籁等不存异议,甚至将其视为语言的起源,但对手势等副语言可能还会觉得有些牵强。其实,手势等副语言堪称人类原始交际手段的活化石。它存在于现代语言诞生以前,又伴随着现代语言渗透于现代言语交际的时时刻刻。广义的副语言指与话语同时使用或单独使用的手势、体态、面部表情、对话时的位置和距离等无声而有形的现象。这些现象伴随话语而发生又对话语产生影响,有某种意义,但这种意义又不为一般的词汇、语法或语音所承载。在系统的有声语言形成前,副语言起着和语言相类似的交际作用。人类早期的思维内容,很大程度上是经由手势等副语言反映的。人们借助手势等动作进行交流,表达意图,传递信息。眼神、手势、体形变化等身体动作还可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促进沟通,增强表达色彩。虽然语言产生的确切时间尚无法考证,但无论是考古学家、人类学家还是语言学家都无法否认,在最初的前语言时期手势等副语言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只是由于后来手在生产劳动中的作用变得越发重要,加之肢体语言无法克服交际中的时空障碍,手势等肢体语言的交际优势才逐渐被声音器官所取代。在语言逐步形成的过程中,手势语等交际方式渐渐退化为次要的交流手段,成为辅助性的副语言。手语等副语言对于现代语言的形成是有一定作用的。

就是在现代语言中,副语言也有其举足轻重的交际作用。现代戏剧脚本就可以帮助我们说明这一点。众所周知,作为剧本存在形式的语言只有两种,即人物语言和必须用括号括起来的舞台指示语。

94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0卷在剧本中,放在括号里的舞台指示语虽然也可以是描述性的,但它不能被看成是小说中的叙述人语言,因为它不承担故事的叙述,而只是戏剧演出时关于舞台场景或戏剧人物动作的一种提示和说明,且一般来说,它们也必须是展示性的,而不能成为一种讲述。剧本中这些不要求在演出时说出的文字说明部分不仅包括对剧情发生时间、地点的提示,对布景、灯光、音响效果等艺术处理的要求,同时也有对人物形体动作、心理活动和场景气氛的描述等。戏剧脚本对人物形体动作等所做的这种说明在舞台上就是通过演员的副语言展现的。透过剧本脚本中的指示语不难看出,副语言与语言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我们甚至可以大胆地主张副语言就是语言的一部分。

有些学者把语言定义为有声的符号系统,不把手势、身势、面部表情等副语言纳入语言系统,更不考虑无声肢体语言在前语言时期对促进人类祖先的思维发展和满足他们的交际需求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肢体语言对现代有声语言交际功能的补充和丰富,自然就会主张思维先于或决定语言。但透过上述分析,人们不难看出这种主张的局限性。,,肢体语言曾发挥过巨大作用的前语言时期的原始语言算不算语言?言才可算作与思维有关的语言?,,是从精子、卵子结合形成胚胎算起,还是是从胎儿生出毛发、四肢运动灵活算起,还是从其脑细胞迅?这漫长的十月怀胎过程究竟从哪一天起胚胎算是真正成为了婴儿?以上问题生物学家和医学家也很难界定。同理,我们在论及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时,也不能按照现代语言学的结论入手,因为语言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前语言时期的语言也是语言,正如人类思维产生前的前思维也是思维一样。

以上从语言、副语言的关系可以看出,如果副语言是语言的一种体现形式,那么有声语言产生前的思维也就不是孤立存在的了,它是与语言的另一种形态———副语言共存的。关于语言与思维的不可分割性,德国哲学家G.Herder及瑞士语言学家F.deSaussure也早有论述。Herder在其论文《论语言的起源》中也论述到: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内容和形式。语言与思维起源相同,发展一样,它们共同经历了不断成熟的阶段,二者相互依存(刘润清,1995:35)。Saussure(2001)则将语言与思维的不可分性描述为:语言像一张纸:思想是正面,声音是反面。不能切开正面的同时不切开反面,因而声音离不开思想,思想也离不开声音。否则,就只能陷入纯心理学或纯音位学范畴,而并非语言学范畴。

综上所述,语言的发展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它遵循着一定的发展阶段和规律。思维是心理活动,也是一种心理过程,它的发展同样遵循着一定的发展阶段和规律。语言的发展促进思维的发展,思维的发展同样对语言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正如GeorgeYule(2000:425)在探询语言起源时所称:人类祖先由直立行走开始而改变其前肢的作用;声道结构发生的变化以及牙、唇、舌、喉出现的生理进化使得人类逐渐获取了发声的能力;人脑单侧化,左脑负责工具及语言的使用。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人类需要同伴合作,经过漫长的进化便出现了人类交际;人类由此开始使用语言传授知识和技能。Yule的上述观点同样可以证明语言与思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是思维的表达形式,思维是语言的内容。二者共同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推进,也相互制约。

三、结 语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作为历史上悬而未决的问题,一直倍受哲学家、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及社会学家的关注。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客观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不应该被人为地绝对化。科学研究的真谛是发现真理,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描述其存在的客观形态。我们不能为研究而研究,把科学研究引入极端。正如索绪尔关于方法论的论述:对于所研究的事物,不能指望得到一种绝对的或权威的看法,而是要选择一种观察角度。同时,科学探讨过程的意义大于其结果本身(卡勒,1989:3)。通过对语言与

第4期向明友等: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95思维关系的再思考与讨论,可以不断加深我们对语言、思维及语言和思维关系的科学认识,培养我们树立一种健康、客观的语言观和学术视角。本文作者不揣浅陋,抛此拙见,愿专家、长者多加批评指正。

参 考 文 献

[1]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美]卡勒,J.索绪尔[M].张景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3]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4]马福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研究及对幼儿教育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05,(11).

[5]齐荣军.思维和语言的关系新解[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2).

[6]齐秀冲,周桂兰.语言与思维关系新探[J].北方论丛,2002,(6).

[7]伍铁平.语言与思维关系新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8]肖少北,张文香.语言与思维关系理论述评[J].),().

[9]杨永林.唯理论与规约论之争———(.

[10]赵元任.语言问题[M].:[11]Bussmann,H.geLand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

ResearchPress,,2000.

[12]Halliday,M.A.K.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M].(2ndedition)London:EdwardArnold,1985/1994.

[13]Harris,R.&Taylor,T.J.LandmarksinLlinguisticThoughtI[M].(2ndedition),LondonandNewYork:

Routledge,1997.

[14]Jakobson,R.ConcludingStatement:LinguisticsandPoetics[A].T.A.Sebeok(ed.).StyleinLanguage[C].

Cambridge:TheM.I.T.Press,1964.

[15]Piaget,J.&Inhelder,B.ThePsychologyoftheChild[M].NY:BasicBooks.1969.

[16]SaussureF.de,CourseinGeneral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

GeraldDuckworth&Ltd,2001.

[17]Vygotsky,L.S.ThoughtandLanguage[M].Cambridge,MA:MITPress,1986.

[18]Yule,G.TheStudyofLanguage[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Cambridge:

CUP,2000.

OnRelationshipbetweenLanguageandThought

XIANGMing2you, ZHANGJing2tian

(1.SchoolofForeignLanguages,BeijingUniversityofAeronauticsandAstronautics,Beijing100191;

2.SchoolofForeignLanguages,TongjiUniversity,Shanghai200092,China)

Abstract:Afterabriefreviewofthefourtraditionaltheoriesontherelationsbetweenlanguageandthought,thepaperholdsthatlanguageandthoughtareinterdependent.Byreexaminingthefunctionsoflanguage,theauthorspresentthatitisthefunctionsofinformationmemorizingandprocessingthatendowbothlanguageandthoughtwithgrowingmaturityandintegrity.Thenthepaperstatesthesignificantrolethatparalanguageplayedinprelinguisticandprethinkingperiods.Theimportanceofparalanguagecanalsoberecognizedbyitscommunicativeeffectsinprelinguisticandmoderntime.Thispaperintendstoprovethatinsteadofonepriortoanotheroronedeterminedbyanother,languageandthoughtaretwointerdependentfactorsthatcoexistwithandpropeleachother.

thought; paralanguageKeywords:language; 

(责任编辑:周淑英)

关于开发思维的语句(篇六)
《语言是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

语言是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它同思维有密切的联系,是思维的载体和物质外壳和表现形式。语言的发展自古以来就非常受到重视,作为人类生存和交流的必备工具,语言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培养孩子的语言智能,需要以其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相应的培养。儿童的语言发展与儿童的自然年龄和心理发展水平都有着一定的关系。

第1阶段 0~1岁 准备期

准备期宝宝语言发展的特点

这个阶段在婴宝宝教育上称为“前语言”阶段,这个时期是指从婴儿出生开始,到大约12个月左右时。对初生婴儿来说,此时交流的唯一方式就是哭。然而过不了多久,他们就能发现哭闹以及某些特别的面部表情会引发爸爸、妈妈或是其他照料他的人的特定反应。

当新生儿感到不舒服时,会以哭闹来表达自己的感觉。2-3个月的婴儿,家长逗他时,能发出回答性的喉音,在安静的环境中自己也会发出咿呀声。5-6个月时,宝宝可发出单调的音节,如“爸”、“妈”,但本质上还属于无意识的随口呢喃。宝宝在7-8个月时,会开始重复某一音节,如“妈妈”、“达达”等,并能随着家长发这些音。9-12个月,宝宝能懂得一些较复杂的词意,如“再见”、“亲一下”等;可以取来大人所要的东西,会表示同意或不同意;当家长说“不许”时,知道停止自己的动作。同时,这一阶段的特征就是牙牙学语,当然孩子们通常只能发出不同声调的单音。然而,就是这种单调的声音,在婴儿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会不停地发现新的声调、新的音节,慢慢的,孩子就能重复发出一些复杂点儿的声音了。

准备期父母应对措施

在初期多跟宝宝用眼神交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宝宝稍大后,开始用轻柔的语音刺激宝宝,给宝宝说周围各种事物简单的名称,让孩子脑海中留有印象。

孩子熟悉父母的声音之后,用最大的爱心来接触宝宝,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如喂奶、换尿布、哄其睡觉、散步等, 用各种各样的声音,轻快的、活泼的、高挑的、低沉的„„对宝宝讲话,让他明白各种各样的声音能表达不同的含义。

有意地用语言配合正在进行的事情,尽可能方便地让婴儿建立语言与行为的对应。比如“妈妈(爸爸)正要给你换尿布”等。

尽量使用“Baby”语言,这里不是指那种“吃饭饭,睡觉觉”这样故作婴儿化的叠词,而是指一些音节简单、有穿透力的词汇。要知道,大篇幅的成人语言对孩子来说过于复杂,尽可能简单地表达出父母的意思就好了。

养成给周围看见的任何事物起名字的“好习惯”,起码这对孩子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不停地重复一些简单常用的短语是这个阶段最为有效的练习方式。当你递给他一个球时,就对他说:“这是球。”洗澡也是相当不错的练习时间,比如:“妈妈给宝宝洗脸”等等,配合你正在洗的各个部位就可以了。

让宝宝明白交流是双方一起参与的行为,当他“咕咕”地对你嘟囔一句的时候,你就重复一遍他的嘟囔,至少向他表明你听到他说的了。这个小游戏也能鼓励小家伙学习大人的发音。

准备期开发语言智能的小游戏:

唱歌:尽管小家伙不明白在唱什么,不过他会努力跟上妈妈的。

乐器“演奏”:小家伙很喜欢用能够发声的玩具“演奏”自创的乐曲。

照镜子:对着镜子,鼓励小家伙吐舌头,张嘴巴。这能帮助他们学会控制嘴部肌肉。

想象:鼓励孩子对着娃娃或是随便什么东西说出他做了些什么,想干什么等等。

送他个儿童电话:孩子非常喜爱打电话的感觉,等有了自己的电话,他就会时常用自己的语言“打”给爸爸、姥姥或者其他人。

第2阶段 1~2岁 初始期

宝宝语言发展的特点

这个阶段的宝宝经历了准备期的吸收和消化,开始学习自主说话了。开始的时候宝宝的语言还属于单字句期。这个时期宝宝会很注意观察成人的语言,学会用一个有意义的字,来表达整个的想法,而这个字常与动作、表情等集体语言结合,如婴儿说“抱抱”时,手就会跟着伸向妈妈,这说明宝宝已经理解了“抱”这个字的含义。当然,这时宝宝还不太明白所用词字的词性,名词动词混用的情况较多,大人应该给予纠正。

渐渐地,宝宝可以开始有意识地正确说出一些有意义的字和词,如“吃饭、睡觉”等;能说自己的名字,语言发展好的宝宝能说如“爸爸上班”等两个单词的句子,词汇量急速扩大。而1岁半到两岁这个阶段是宝宝学习使用语言的关键阶段。宝宝习惯的娃娃音逐渐转变为成人的语言方式。他们的词汇量在不断增加,24个月的宝宝词汇量可以达到300个左右。细心的爸爸妈妈还可以发现,在宝宝的语言中开始出现双词句,不需要一一对应也能说出某件物品的名字。而这段时间也是宝宝的反抗期出现阶段,在强烈的表达自己意见的支配下,他们开始学会使用否定句和疑问句。

12~15个月

这个阶段,大多数婴儿叫出了一生中的第一个词,这个词可以是某个东西,也可以是家庭成员的名字(可以是你、你的父母,甚至是宠物名)。另外,尽管此时他可能无法正确叫出自己的名字,但他已经能够意识到别人叫出这个名字时的含义。再有就是他们开始喜爱各类儿歌游戏。

15~18个月

这个阶段,孩子能熟练使用6、7个不同的词汇了。实际上,他平时挂在嘴边(并非熟练掌握)的词汇可能远远不止这些。多数孩子会倾向于对同一事物用同一个词汇来表述。现在的他,已经能够坦然应对大人们的简单介绍了。

19~21个月

这个阶段,小家伙开始把单个的词汇按他们自己的方式组合到一起,并形成有特定意义的词组了!这可是个了不起的进步。此时,他会常常从图片中认出家里有的东西,并且能够指着照片叫出每个家庭成员的名字。

22~24个月

宝宝自我意识在这个阶段觉醒,他开始意识到在所有关于自己的名词中(包括脸、鼻子、嘴巴、手脚等),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名字。他能够准确地叫出周围几乎所有东西的名字,包括你们外出时看到的东西。有趣的是,这时候,你还能发现小家伙在“偷听”别人的谈话呢。 初始期父母应对措施

这一时期,爸爸妈妈们对宝宝语言智能的训练应集中在从简单单一的单词过渡到较复杂的词汇和句子上,并及时鼓励孩子大胆说话;可以选择合适的婴宝宝故事录音带或光碟让宝宝多听、多看,使他得到正确的示范。这一阶段的宝宝非常注意观察说话者的动作和表情,所以大人在和宝宝交流时可以故意加强某个重点字和关键动作,帮助孩子增强语言表达的能力。例如,在指导宝宝说话时,家长应该精练语言,着力表达“捏”、“抓”等关键词语。可以增强宝宝对特定动作的理解。

1. 当孩子无意中使用短语表达他的意愿时,父母应当积极鼓励并好好表扬一下小家伙,帮助他建立自信,同时引导他尽量多使用短语代替哭闹和手势。

2. 不断地向他介绍周围的人和物,你可以详细描述它们/他们的细节,总之要宝宝暴露在语言环境当中,这十分有利于宝宝学习语言。

3. 可以适当地鼓励宝宝多使用口语词汇而不仅仅动动手指。比如,你可以鼓励宝宝说出“果汁”、“牛奶”等词汇,而不是用手指向冰箱。每一次尝试说出想说的东西对于宝宝来说都是进步,无论这个词汇听上去有多么奇怪。

4. 多花些时间在游戏和阅读上。如果条件允许,最好把那些容易分神的东西(电视机等)暂时搬离,然后集中精力,鼓励宝宝说出各种玩具的名字以及颜色等等。你可以请求小家伙做一些事情,比如“你可以把娃娃放到小车里吗?”如果他能照做或者试图去做的话,好好表扬他。

5. 你可以表现得比小家伙更进一步。当小家伙只能说出简单的词汇时,你应当首先表扬他,然后告诉他你希望做得更好。

初始期开发语言智能的小游戏:

1. 阅读:在你讲故事的时候让他靠近图书,并在图片上指出你正在讲的人或物。你可以调整音调、语速去适应孩子所指。

2. 重复儿歌:他会非常喜爱某段儿歌,不妨带着他多多重复。

3. 找东西:锻炼宝宝听力,可以说出某个家中物品名,让他找出来。

4. 空出最后一个音节,让他填补:在你唱歌曲或是儿歌的时候,每句话空出最后一个字,然后看着他,通常他会非常高兴地说出你缺少的那个词。

5. 录音识别:准备一个小录音机,随时采集身边的声音资料,比如小鸟叫、汽车启动等,然后放给你的孩子听,让他说出是什么。

第3阶段 2~3岁 爆发期

爆发期宝宝语言发展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宝宝较以前而言,说话和识别事物的能力已有一个较大发展,进入了“语言爆发期”。不但喜欢自言自语,也特别会模仿成人说话。尤其是进入两岁半以后,孩子的生活经验丰富了,友伴关系也随着形成,会使用主文和从属文的句子,也有我的概念,动词、形容词的使用愈来愈正确,更能叙述不在眼前的事物。

这时期孩子语言发展的特点是,孩子仍以简单句为主,但复合句的比例迅速增加,是由两个简单句组合起来的。短句逐渐减少,长句明显增多,一般为6~10个词一句的句子,有的孩子甚至说话时会出现16个词以上的句子。能区别不同人的称呼,知道“漂亮”、“可爱”等形容词的使用方法,并能把一个词汇代用在各种东西上使用,如将“汪汪”之类的象声词用在玩具小狗身上。

词汇量大增,几乎是1岁半以前的4~5倍。能使用各种基本类型的句子,语句中的词类仍以名词和动词占多数,而形容词、副词、代词的比例在增加, 对抽象的连接词和数词还不能很好地掌握。由于孩子接触的事物日渐增多,滋生了好奇心,驱使孩子提出各种问题,开始只会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满3岁时就会提出一连串的为什么?如问:月亮为什么一会是圆形,一会又不圆?爸爸为什么剃胡子?妈妈为什么不剃胡子?等等在生活中他所发现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孩子还善于模仿,所以除了教孩子说本地通用语(方言)外还必须教孩子说普通话。

爆发期父母应对措施

此时的家长应结合日常生活实际,多教孩子一些物体名称,多用一些形容词来表述事物的特性,并纠正孩子的错误认识,反复强化,加深孩子的记忆。要正确对待孩子学语中的错误和缺点,对于孩子口吃、发音不准,语句颠三倒四或不完整,都不可故意重复和嘲笑而应予以正确示范。如孩子看见爸爸买来鸭子而高兴大喊:“爸爸买来椰子!”,这时成人千万不要再重复他讲:“椰子”的发音,以免无形中强化了他错误的发音,而应讲:“爸爸买来的是鸭子”让他跟着学说“鸭子”。这样就将不正确发音纠正过来了。又如孩子说儿语:糖糖、鞋鞋、帽帽等不要跟着孩子讲儿语,以免难于纠正。孩子在3岁前口吃是由于一时找不到适当的词汇来表达他的根据自己的意愿用语言来调节自己的行动,如说:“我要什么,我不要什么”,有个孩子与父母上公园步行了很长的路,他对父母说:“我走累了,让我坐下来休息一会。”

在孩子学语时要消除他的胆怯情绪,孩子常在说话时遇到陌生的客人来访而停止讲话或是在他讲话时受到成人的指责,而产生胆怯情绪,这是不利于孩子口语发展的。应该了解孩子的心理,帮助他克服困难,让他自然放松,消除紧张情绪和顾虑,鼓励他参与客人与成人的交谈,使他和客人感情融洽后自由交谈。同时要注意成人对孩子说话的态度,多鼓励,引导而少制止,指责以免影响孩子说话的积极性。 每一个出生正常的孩子都具备以上语言发展的特点及掌握语言能力的生理机制。至于有的孩子语言发展快,有的发展慢,主要在于环境与教育的差异。怎样培养孩子伶牙俐齿,能说会道呢?成人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发展孩子的听、说能力,使孩子“耳朵灵、眼睛亮、脑子活、嘴巴讲”。孩子多听、多看、多想、多讲就能使语言能力迅速提高。在家庭中可以经常和孩子对话,让孩子传话给其他人,帮助孩子复述教过的儿歌、诗歌、故事、看图的简单内容,带孩子去参观、散步、旅游、游玩儿童乐园时认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并从中启发、鼓励孩子说话和提问。还可以采用游戏、看电视、木偶戏、节日表演活动来丰富孩子说话的内容。这样做就能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孩子在欣赏中感受语言,在观察中学习语言,在游戏中巩固语言,在交往中运用语言。

成人自己的语言要规范化,说话时发音要正确,吐字要清楚,语调有感情,语法要规范,以作出榜样,便于孩子学习和模仿的要求。2~3岁的孩子因掌握的语词不够丰富,而边说话边思考恰当的用词而易发生口吃,有的孩子是由于呼吸肌、喉肌及发音有关器官的紧张而讲话结巴,尤其当情绪激动不安时,口吃加剧,这种现象常发生在2~3岁时,属正常现象,成人不必过分紧张,让孩子想好了再慢慢地讲,一般在几周后会逐渐恢复正常。

爆发期开发语言智能的小游戏:

1. 小熊的梦

目 的

(1) 让宝宝能安静地听故事。

(2) 丰富宝宝的词汇。

准 备

小熊木偶,五颜六色的雪花图片,字卡“雪花”。

方法

(1) 妈妈对宝宝说:“今天,妈妈给你请来一位小客人,看是谁?”随后出示小熊木偶:“小熊昨天晚上睡觉时,做了一个梦,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它梦见了什么?”

(2) 在利用木偶玩具讲故事的同时,也可准备一些彩色雪花(用彩色纸剪成)。

(3) 妈妈提问:“这是什么颜色的雪花?”(红雪花„„)“它们合在一起是什么颜色?”(五颜六色。)“摸一下雪花有什么感觉?”(冰凉。)

(4) 让宝宝根据故事情节和道具丰富词汇,如“五颜六色”“冰凉”等,并能流畅地讲述出来。

(5) 妈妈讲故事时,表情要丰富。妈妈可先讲上半句或上句,让宝宝补充后半句或下句的内容。

(6) 识字:雪花。

故 事

夜里,小熊上了床,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它做了一个奇妙的梦,梦见天上下雪了,有红雪花、绿雪花、黄雪花、蓝雪花,五颜六色的,真好看!一朵绿雪花飘啊飘啊,落在了小熊头上,冰凉冰凉的。小熊醒了,它下了床,推开门一看,外边真的下雪了,大地穿上了白衣裳。

2. 数字歌

目 的

宝宝通过学习1~10,会表演数字歌。

准 备

数字卡片“1~10”及相关图片。

方法

(1) 妈妈和宝宝一起看图片,并数数1~10,再说出这些数字都像什么。引导宝宝观察,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2) 表演儿歌《数字歌》。妈妈和宝宝边说儿歌边表演动作。妈妈提问:“1 像什么?”宝宝回答:“1 像铅笔细又长。”以此类推说儿歌。也可让宝宝边说数字边用手指来表示。

儿 歌

1 像铅笔细又长,2 像小鸭水上漂,

3 像耳朵听声音,4 像小旗迎风飘,

5 像秤钩来买菜,6 像哨子嘟嘟响,

关于开发思维的语句(篇七)
《编程的思考》

——观《C++与90年代程序设计语言发展趋势批判》

在CSDN上读到几篇《C++与90年代程序设计语言发

展趋势批判》(C++?? A Critique of C++ and Programming

and Language Trends of the 1990s,3rd Edition,以下简称

《C++批判》) 的译著,也读到不少C++支持者的争论,于

是,拿E文的原文来读,顿觉感想颇多,不书不快!

编程的思考

书与作者:

《C++批判》是其作者Ian Joyer在UNISYS公司使用

C++进行系统软件开发的过程中逐步完成的。起初的第一、

第二版完成于1992年,那时还只是在comp.lang.c++新闻

组里发表。尔后,随着Ian Joyer在面向对象领域的深入研

究,《C++批判》的第三版也于1996年面世,并且演变成

一本数十页的小册子,其内容也由单纯的C++变成为多种

程序设计语言的比较,其中包括了当时正如日中天的Java

和Bertrand Meyer在《面向对象软件构造》一书中设计的 Eiffel。到了1999年,《C++批判》的第四版更是编纂成书,

名为《对象揭密:Java,Eiffel与C++》(Objects Unencapsulated: Java,Eiffel and C++??, Prentice

2Hall) ,在Amazon上颇有些成绩。

Ian Joyer对读者的建议非常有趣:

Buy it (Eiffel users), borrow it (Java users), or steal one and ceremonially burn it (C++ users). (Eiffel用户买来看,Java用户借来看,C++用户应该偷一本来烧掉!:))

读者是谁?

但凡熟悉Bjarne Stroustrup,读过侯捷先生文章的人都知道,多数专家是不愿虚耗精力于不同程序设计语言之间的比较,因为“主流语言之间的合理比较要耗费很大的精力,需要在广泛的应用领域有充分经验”,而且“作者们尽力表现的公正无私,但是最终都是无可救药地偏向于某一种特定的应用程序,某一种特定的编程风格,或者某一种特定的程序员文化”(C++之父访谈

3录)。

而Ian Joyer却一下子将当时面向对象领域的三种最主流的语言放到一起比较,且一开场就撇下了公正无私的架子:C++只是将面向对象与传统的思维模式结合,存在很多问题,Java部分的解决了C++中存在的问题,而Eiffel则是完全经由面向对象的思维方式设计而来,与理想的编程模式最为接近。如此偏颇,不免让人猜想作者与Eiffel有亲!(Ian Joyer确实开发了一个Eiffel的编译器,并在网上变卖,但绝不至于要撰文来为自己的编译器广告)。看完《C++批判》的前言部分,答案便有了,本文的出发点在于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意念和面向对象语言的设计,而非一般意义的语言特性比较。由此,文章最贴和于从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研究的读者,C++的程序员也大可以把这本书当成是C++专家经验的变相体现(见本文第4,5部分)——我个人以为本书对于Java和Eiffel的使用者帮助不大。

另外,《C++批判》以一个独特的角度审视程序和程序语言的地位,发人深思。

何谓程序?何谓程序语言?

“程序即说明”,这是《C++批判》对程序的诠释,一方面是程序必须向编译器说明意欲何为(这是我们的通常认识),另一方面,程序自身也应该是其分析和设计的规格说明书(specification)。编程不仅仅指编写代码,而是分析,设计与实现的全过程!

据此,程序的特性必须由程序语言支持,《C++批判》引述了程序语言的定义:程序语言是一种规范,用于描述问题且易于改进。程序语言应该可以用来独立的完成以下工作:

(1) 描述程序计算的目的。

(2) 将计算的过程组织成为一些具体的步骤。

(3) 在整个计算的过程中进行存储管理。

如果程序果真能够自我说明,对软件工程将会是多大的福音啊!传统语言(C++)确实十分缺乏对软件工程的支撑,在完全分析实现步骤之前,几乎无法得知程序的目的。(别跟我提注释,那不是语言强制特性!而且,你真的写了足够注释吗?)

Eiffel提供了Precondition(前提)和Postcondition(结论)的语言概念,这对于程序的可读性和编译器对程序语义的理解无疑大有帮助,有助于确保程序的正确。这也正是面向对象设计领域中“设计基于约定”(Design By Contract)在程序语言中的具体体现。5(“设计基于约定”是指所有接口(Interface)都需要显式说明其前提与结论,在采用接口继承设计组件时,组件必须在较接口松散的前提下,得出比接口更强的结论)

另外,《C++批判》认为,一种高级的编程语言应该将一些琐碎且与问题本身无关的细节移出程序员的职责范畴,而由编译器或运行支持系统代劳。而C++却仍然需要程序员完成大量的细节操作,并且其间陷阱密布,只有以来程序员的经验加以避免,比如:指针的new/delete操作;这就是为什么现代语言都不约而同的将存储回收作为不可或缺的一大特性。

传统的语言迫使我们信赖程序员,因为一个看似符合语法的语句很可能是造成错误的根源,而这种错误只能依靠程序员的经验来识别;这种不得已的依赖性或多或少的成了今天软件危机的诱因;而传统语言对软件分析设计支持的匮乏,给软件的设计与实现之间的同步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这两个缺点是《C++批判》对传统程序语言发动攻击的主战场,也是现代程序语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

设计理念的碰撞

设想一下当你兴冲冲的把刚买的电视机搬回家,却在使用说明上看到如下指示时的心情: “切勿在调节色彩的过程中转换频道,否则将引起本产品严重损坏!”

即使迫不得已,为什么不是产品自身屏蔽该操作而要对用户提出要求呢?你一定这么想。 那么我们再回头看看C++的专家指南:

“切勿在数组创建过程中使用多态特性,否则你的程序将产生严重错误!”6

多么相似的描述!类似的行为还有:C++中的类型转换,非虚拟函数的隐藏等等等等。 既然某种程序语义会导致错误,为什么不从语法的角度根本杜绝这种行为呢?这就是《C++批判》倡导的Java和Eiffel的设计理念,于是,Java和Eiffel都没有指针类型,于是,Java中没有了多继承,于是与C兼容的特性更是被彻底的从这些语言中删除。程序语言应该专注于解决问题本身,而不是在与问题无关的实现细节上纠缠不休,这些细节完全可以成为编译器的职责所在,而语言中也需要融入更多分析设计成分。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Java和Eiffel被设计成面向对象领域的典范语言,其语法特性与C++相比显得轻盈动人。而且摒弃了传统特性的新语言对软件工程领域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各部分职责也清晰起来,只有设计人员才需要了解各种面向对象设计的要决,面向对象的编程则更多的通过语言的特性和限制来完成,程序员只需要关注于待解决的问题本身,不再需要熟记长篇累牍的程序语言专家经验。即使你从来没有听过所谓“设计基于约定”,没有深入学习过面向对象的设计,只是遵循Eiffel的基本语法,你一样可以设计出完全符合面向对象软件工程的程序!

多么完美!似乎软件工程的春天已经到来了。且慢,这一切并没有将程序效率和灵活性完全考虑在内!这种较比完美的面向对象语言设计将大量的琐碎工作移入编译器和运行支持系统中。但编译和运行终究是相对机械的过程,难以智能的做出恰到好处的取舍,在编译过程中完成的工作必须对程序语言本身加入一定的限制,而这种限制往往会使得程序的灵活性打折扣。而运行期间的附加功能无疑会对程序的效率造成一定的影响。

以前面提到的存储回收为例,如何将程序员从内存的管理中解放出来呢?一是在编译期间分析对象的产生与消亡,但动态创建的对象呢?怎样静态的判断何时释放其内存最为合适呢?不,你办不到!那么禁止对象的动态生成不就行了吗?你看,程序的灵活性受到影响了。好吧,我们

让运行支持系统来管理内存,于是,我们必须在程序的运行期间对每一次对象创建过程进行一定的簿记工作,还要管理对象的引用计数,这些都给程序添加了额外的开销。对于需要使用大量对象的系统来说,这种影响将会非常明显!

另外,彻底摒弃对传统语言的兼容性将会对生活在现实中的程序员造成极大的伤害!如何去面对那些数以千计的用C语言完成的项目呢? 完全重写无疑是代价不菲,而对于一种相对过时的语言源代码的维护显然也是费力的事。

Bjarne Stroustrup总是在任何可能的场合强调:面向对象的思想虽然不错,但远非完美,C++也绝不仅仅是提供面向对象支持的! C++不是要被设计成面向对象的经典语言,而是能够造福于程序员们的通用语言。因而,Bjarne Stroustrup对C++的基本定义是:

(1) 一种经过改进的更为优化的C。

(2) 支持面向对象编程。

(3) 支持泛型程序设计。

与C语言的兼容性居然被放在了最为重要的地位!其实Bjarne Stroustrup非常明白,“无论是语法还是语义角度,与C兼容的子集(尤其是类型转换的部分)都是C++中最欠合理优雅的部分”。但是,对于希望取代C而成为主流语言的C++来说,与C保持兼容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决策!这种特性不仅可以帮助C程序员比较顺利的过渡为C++程序员,而且极大的延长了已经使用C语言完成的项目的生命力。

C++与C语言的兼容以及它个通用特性注定它必须在灵活性和性能方面毫发无伤,这就注定了C++的语法和语义特性必然非常复杂。正如Bjarne Stroustrup所说,今天的C++标准是完全符合其设计初衷的,C++语言复杂性的缺憾,也是在其设计理念的指引之下的折衷之计。优秀的跑车应该允许车手打开箱盖,钻研其机理。不谙机车运行原理固然一样可以驾驶,而对于发动制动机制驾轻就熟更可以将跑车的性能发挥到极至。打开灵活之门,将最终决策留给程序员,这就是C++的基本设计理念!

不同的设计理念造就了C++和Java, Eiffel这些不同的语言。《C++批判》试图站在Java/Eiffel的设计角度审视批判C++,这种观察的角度终不免偏颇(如果反其道行之,由C++出发来看Java或者Eiffel,恐怕也能写出一筐的《Java,Eiffel批判》来),但是,这种偏颇并不影响《C++批判》的价值,有助于我们在深入了解C++优越性的同时,清楚的认识和对待C++设计中的不足之处(虽然这种不足与生俱来),更重要的是,《C++批判》引发的对于如何编程,如何使用程序语言的深层次的思考。

理想与现实——我们能做什么?

那么,有没有一种不失性能而又简洁易用的编程方式呢?随着CPU主频依循墨尔定律不断攀升,程序的性能瓶颈将会逐步淡化;而RISC技术的广泛采用又给编译技术,尤其是动态编译(JIT, Just In Time Compile)留下广阔的发展空间;加以面向对象软件工程的进一步发展,我们终将避开繁琐的细节而直面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身。

理想终究还只是理想,性能仍然是目前的大多数应用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之一,而灵活性与简洁性的权衡杠杆仍然是语言设计中悬而未决的问题。但作为语言使用者的我们,却拥有足够的自由空间来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是工具的选择。没有完美的程序语言,“选择正确的工具完成工作,不要成为工具或语

言的狂热分子!”。C++是一种适用于多数场合的通用语言,但在某些特定的领域,确实存在很

多比C++更为适用的程序语言工具,比如:Java,许多Script语言以及一些RAD工具都是针对特定领域设计的。正确的工具能够帮助我们完成很多工作,并且使得开发和维护过程事半功倍。

其次是经验的积累,泛泛的了解几种语言工具的语法无助于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对于像C++这样复杂的语言,其蕴含的无穷能量需要通过实践的积累与专家经验的学习才能得以体现。C++给我们留下了灵活选择的余地,但我们应该深入的了解究竟应该怎样使用这种灵活性,如何避免对灵活性的滥用。比如:应该尽量避免使用的类型转换机制,以及使用标准C++库取代多数场合下的指针。《C++批判》中的指出的缺陷,也可以理解为“避免这样使用C++”。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思想的修行,无论是Eiffel,Java抑或是C++,其幕后的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和编程思想大同小异。这些思想理念的演进较语言工具的更迭更为稳定。避免在语法层面的细节处纠缠不休,直指其背后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思想,才能在纷繁复杂的语言工具面前游刃有余,立于不败之地。例如:将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结合到C++的编程过程中,就能弥补C++自身对于软件工程支持的不足,使程序趋于完善。

断其章而取其义,不高明!

初次接触《C++批判》是在CSDN上读一篇关于虚函数使用的翻译段落,时有网友经典评论:不过是以错误的方式使用了C++,然后幸灾乐祸的说“你瞧,错了吧?C++不好吧?”。当时颇有同感,后来读了《C++批判》的全文,才明白,我们说的“错误方式”原本是建立在C++专家经验之上,而《C++批判》认为,程序员不需要去了解长篇累牍的所谓专家经验,对错判定应该更多的由语言本身的语法和编译器决定。以此角度出发,就不难理解作者的用意了。

《C++批判》一文的核心在其对语言设计的观点立场,撇下这个立场而孤立出文中的单章独节,往往使人产生错觉,从而更难于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意图。

任何权威的作者或是经典的言论,失却了观察事物的角度,也就品不出权威,闻不见经典了。 断其章而取其义,实在不高明!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开发思维的语句》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思维创新与创造力开发 软件开发思维导图 成都幼儿思维开发学校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关于开发思维的语句”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关于开发思维的语句"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haocihaoju/27699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