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好词好句 > 因果报应的句子

因果报应的句子

2015-12-19 07:39:04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因果报应的句子篇一《佛学的精髓就是因果报应》 ...

因果报应的句子篇一
《佛学的精髓就是因果报应》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作必有雨,人作必有祸。当你看到大兴土木,黄、赌、毒泛滥,奇花异石、珍宝古玩、声色犬马、贪污腐败盛行时,说明就要改朝换代了。

就有一个自称教主道君皇帝,整日里声色犬马、走狗斗鸡,像李煜一样,是个亡国之君。

不理朝政还想江山万代,迷信石头可以镇邪保平安。投其所好的佞臣朱勔,劳民伤财的弄了一块石头送给了这个昏君。 这个石头叫太湖石,高四丈,载以巨舰,役夫数千人,所经州县,有拆水门、桥梁,凿城垣以过者。昏君赐名“神运昭功石”,这石头不但没有帮他镇住江山,而且引来了方腊起义,金兵入侵,国土沦丧。

现在的贪官污吏与古代的贪官污吏相比,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们不但荒淫无度鱼肉百姓,而且投敌卖国争当汉奸。

佛学里有个故事说:一条狗寒冷受冻时,你给它垫上了温暖的棉絮,它躺在棉絮里会感激的看着你。从猫嘴里夺下一只受伤的鸟,治疗好它的伤,养好它将它放飞林中。将来再见你的时候,小鸟和狗也许会陌生。它们不会送来珍珠或宝石,甚至再也不会回头,它们的感激和信任全洒向那大地洒向那天空。当你在大山里行走时,大山给你一片树阴;你在一条草木覆盖的暗沟前失足的时候,大山垫给你一块石头或者借给你一根树枝,阻挡你危险的下坠。这就是你做了好

事,积了阴德,佛会保佑你的道理。

佛学里还有一个小故事,说是山坡上,有个小憨子放着一群羊。在树林里吃着鲜嫩的小草,小憨子在山上逮野兔。有那么一个羊在贪吃悬崖边上的草时摔了下去。紧挨着的另一只羊也纵身跳下了悬崖。眼睁睁地看着两只养都掉下了悬崖摔死了,这让小憨子觉得莫名其妙。

小憨子心里想着,第一只羊是贪吃悬崖边上的草掉下深渊,为啥第二只羊还要跟着往下跳呢?后来才知道,这是从众现象。当你在一群羊的前方横一根棍子,第一只羊跳了过去,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了过去。即使把那个棍子取走,后面的羊走到这个地方,仍然会像前面的羊一样,纵身向上一跳。

小憨子明白了羊群运动,长大后顺风顺水的当上了领导,整日里吃喝嫖赌浑浑噩噩被一锅端了。有的领导被判处了死刑,惟独小憨子被放了出来。

佛学里又说,有个人很想知道地狱和天堂是啥样的。上帝说:“来吧,我让你看看啥是地狱。”

他们看到,房间里有一群人围着一大锅肉汤,他们每个人都有一只可以够到锅的汤勺,汤勺的柄要比他们的手臂长,自己没法把汤送到嘴里,又不愿意相互帮助,每个人都饥饿难当、痛苦不堪。

上帝又说:“我再让你看看什么是天堂,”他们又进入另

一个房间。还是一锅汤、一群人、一样的长柄汤勺,大家相互帮助,你喂我我喂你,吃的脑满肠肥,愉快地歌唱跳舞。这就是普度众生的道理。

因果报应的句子篇二
《我的因果报应故事》

我的因果报应故事

 发布时间:2012-07-11

信息来源: 点击次数: 2676

 我的因果报应故事

别看我年龄不算大,但肚子痛的毛病已经有20年了„„可以说,我的前半生基本上是在痛苦中度过的! 那是我6岁的时候,贪玩淘气,不小心摔成个脾破裂 ,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不是很理想,只能做脾脏切除手术 。术后还留下了肠粘连的后遗症,几乎每个月都要肚子痛一次 „„疼起来的时候 滴水不能进 吃什么吐什么 直到把胆汁都吐出来。那感觉就实在是太刻骨铭心了。肚子疼的我满地打滚„„真是生不如死„„估计和地狱众生差不多吧。

到了14岁,有一次犯病特别严重,该想的办法都想了,肠子就是不通 ,实在没办法了 又作了一次手术 (肠粘连剥离术) 谢天谢地 这一关终于过去了 ,原以为从此能过正常人的日子了吧 谁知道,术后几个月的一天 那种久违的疼痛又不期而至 。后来医生说,这是手术后不可避免的后遗症,因为腹腔每被打开一次,肠道黏膜就会被破坏一次,万一得上了,治愈的可能为0 。

在地藏论坛里我知道了因果报应的道理,我恍然大悟!!怪不得我以前每次夜里犯病都是梦见自己是个士兵,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突然腹部中弹,我几乎每次都是在梦里惊醒,发现肚子开始痛了。估计我前世一定是个士兵,在战场上杀人太多得到的报应吧 阿弥陀佛 我开始陷入沉思当中„„后来我觉得命运如果真是象了凡四训里说的那样可以改变的,我也应该试一下。

我开始实修了,我在06年7月15那天发了菩提心,开始吃素,诚心悔过,精进念佛,来弥补我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我深知自己罪不可恕,就算我现在一秒不停的念佛一直到死,也无法洗清我犯下的罪孽„„吃素 戒烟 戒酒 放生 精进念佛,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的过去着„„

让人惊喜的是 依仗佛菩萨的神力,我的老毛病居然彻底好了,以前别说八关斋戒了,吃饭稍微晚一会,饭菜稍微硬一点,或则脚稍微冷一点,马上开始痛。 我心里的盘踞了20年的阴影被佛菩萨慈悲的光芒驱散了, 我真的不知道说些什么好,此时所有的语言文字都变的苍白无力,我只有用我的心去呼唤佛菩萨的圣号,用我的嘴去告诉我身边的朋友,关于一个活死人被佛菩萨救活的故事。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我发愿,就算是我堕入恶道,我也要把我的故事讲出来,来警示世人,因果报应的道理。哪怕是我下了无间地狱,我也要告诉那里的众生,“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阿弥陀佛„„

不管你是否知道了忏悔,,哪怕你发誓要痛改前非,他就是这样铁面无私,哪怕你泪流满面的跪地恳求,该来的时候他还是要来,谁也阻挡不住,哪怕你说,我是佛的弟子,我在修行。因果报应你别来烦我,但这似乎没什么大用,因果的惩罚谁也无法逃脱。唯一的办法是你当初别做,做了就要负责!!!!!

07年3月我们回到了东北,来到大庆。刚开始生意还是马马乎乎,不很理想。但是说就实在的话,这一切对我来说,已经没多大的意义了。我每天的生活变的特别简单,虽然生活的很清贫,但我却似乎没有了什么烦恼,早上开始,梳洗后,为佛菩萨上香,敬水,到店里后诵金刚经一部,地藏经三分之一部,佛号N遍。。晚上回家就访问地藏论坛。

07年5月,我在大庆净觉寺受了五戒,南无阿弥陀佛。。。。。

生意开始有了起色,本来很开心,心想,是不是又要转运了?如果真的是这样,我再也不敢翘尾巴了,好运气来的时候要有平常的心态。千万要低调,要知道人的运程有高潮就会有低谷。

果然,因果的惩罚再次来临,9月,我妻子被查出乳腺肿物,医生建议她进行手术治疗。9月10日进行了手术。但手术的结果几乎把我无情的击倒,肿物切除后的病理结果是恶性的!医生说必须要做乳房根治手术!也就是说我的妻子患了乳腺癌!一侧乳房要彻底切除!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我真不敢相信这个结果,但,现实又是这样的残酷!我一边安慰她,一边发心念地藏经。

真是无巧不成书,就在妻子手术后的第2天夜里,医院的走廊出现了加床,是两位比丘尼,她们是来参加大庆果成寺的三坛大戒的,从吉林来的出家师父。我上前问讯了师父,得知师父是因急性腹痛住院观察的,我发现师父好象没带什么生活用品,就把妻子的东西拿了一点供养给师父用了,第2天早上,我去食堂为妻子买饭,顺便为出师父买了一份素粥供养。

时间就这样过去了4天,每天我都能在护理妻子的同时亲近僧宝。师父也为我开示了不少佛法的道理。晚上给妻子读地藏经让她听。经书就供在她的床头上„„就在第4天的中午,医生通知我去取病理,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奇迹发生了!病理通知书上写着:淋巴未见异常!淋巴没有转移!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我和我的妻子都笑出了声!

我和我的妻子商量好了,等她出院后,就带她去寺庙进香,放生,布施僧宝!我通知了所有的亲属,他们都开心的不得了!这时候,这两位因莫名腹痛的出家师父也因为医院没检查出病因,自愈出院了!临走的时候,她们把寺院送给她们的水果分给病房里的病友们结善缘!虽然妻子的一侧乳房被切除了,但医院的医生说,化不化疗都行,这样的例子真的很少见到!他们也觉得很纳闷!地藏菩萨就是这样的慈悲,希望大家用心修行 地藏菩萨的愿力不可思议!

我深知因果报应真实不虚,如影随行。所谓“头顶三尺有神明”,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有一双无形的眼睛在看着,在记录着。千万不可以有侥幸心理。希望大家以我为镜。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阿弥陀佛,如上所述真实不虚,希望所有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认真悔过,老实念佛.希望看到这个故事的高僧大德,善男信女,给与我批评指正,希望大家转载这个发生在我身上的故事,让更多的人看到,希望能警示世人,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我郑重发愿:为妻子发愿读诵地藏菩萨本愿经100部 金刚经100部 愿我妻子身体健康 愿她劫累以来的怨亲债主早日往生极乐净土 远离恶道 如果妻子平安 我会等我的宝贝女儿成人后 我就削发出家 修无上菩提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永离生死轮回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智顺居士 07年12月28日晚9:51分 于大庆

中国佛教故事网 佛教经典故事 因果报应故事 感应故事 智慧故事

恭请十方善信随喜转载 功德无量

因果报应的句子篇三
《谈佛教因果报应论与人的命运》

第33卷第8期2012年8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Soc.Sci)Vol.33No.8

Aug.2012

谈佛教因果报应论与人的命运

姚景贤

(赤峰学院

社会科学部,内蒙古

赤峰024000)

摘要:无论佛法的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始终贯穿着因果报应的规律。三世因果论认为,人今生的命运由过去世所造的各种业因决定,但今生可以改变它。命由我作,福由己求。人只要及时行善积德,就可以改变命运。

关键词:佛教;因缘果报;行善;积德;命运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8-0037-03

述因果报应论的高僧。由于慧远将中国传统儒家的伦理思想融进了佛教的果报论,使中国佛教思想更具有中国文化特色。慧远亲自撰《三报论》。“经说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意思是佛经说造业有3种报应,即现报、生报、后报。现报就是今生行善造恶,今生承受果报;生报即今生行善造恶,来世承受果报;后报是人行善造恶,今生来世都不一定受果报,而是经过二生三生乃至多次轮回后承受果报。在现实中人们善恶庆殃的区别,只是前世或今生行善造恶的体现,可以是现报,可以是生报,还可以是后报。慧远大师将人的生命扩大到今生、来世、后世的多世轮回之中,并肯定了无论善恶必有果报,

因果,又叫业因果报,业:指一切身心活动,包括身、口、意“三业”。包括善业、恶业。果,是结果,报,是报应、回报。缘,就是条件,因缘结合,才产生果报。概括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佛法称为因果规律。佛法将善恶分成10种,十恶就是:、杀生;偷盗;邪淫(属于身三业);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属于口四业);贪、嗔;痴;(属于意三业)。反过来说,便是十善。十善业是世间善法的标准。因果贯通三世。《三世因果经》首先就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涅磐经》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即人们今生所受的善恶果报,都是自己前世所种的业因,而现前身口意三业时时造作的业因,又正是自己未来应受的果报,前因后果,循环不断。经中又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现代科学认为:宇宙中每一个现象都有它的原因的。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相互影响,这种论点和三世因果的说法却不谋而合。

可有些人却认为:“人生一切都是偶然,没有什么前因后果。”现实生活中也有富者不仁、恶人荣华富贵、善人卑微贫穷等现象,便怀疑因果。人们看的只是眼前,并不表示做坏事没有果报,只是机缘未到而已。

东晋佛学大师慧远,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系统地阐

报应的方式有现报、生报、后报3种,系统地阐述了佛教的三世报应论。他利用佛教学说系统而又极富说服力地回应戴逵等人对因果报应论的质疑,避免了常人只注重现世报应而对佛教因果报应论产生的怀疑,使得因果报应论更具普遍性和威慑力。

慧远的因果报应论不同于宿命论,因为宿命论认为一切皆是前定而不可更改的,因而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慧远则坚决否定这种机械的因果观,主张人们在遵守因果律的基础上,通过完善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最终可使得恶报转小,重报变轻,急报变缓[1]。

(二)因果报应论又指明人只要弃恶从善及时行善积德,就可以改变命运

佛法讲业因果报与生死轮回是密切相关的。佛法认为众生未能解脱成佛之前都处于六道中受生死循环之苦,我们这个人“生从哪里来,死往哪里去”,都是受业力支配的。人生的苦乐,世运的盛衰,都是业力所招感。所以佛说“自作自受,共作共受。”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教中的“因果报应”论,更正规的提法是“因缘果报”。“因”要形成“果”,中间须要有“缘”来会合促发。佛教中“缘”的内容极其复杂,简单地说就是“条件”。例如埋在土中的种

所谓命运是决定人生贵贱福祸的、带有必然性与神秘色彩的某种异己力量。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好的命运,一生幸福美满。命运观对人生有很大的影响。本文以佛法的业因果报论来探讨人的命运问题,希望人们能建立一个健康与正确的命运观,使人们在人生旅途中能心存善念,减少烦恼,行善积德,拥有幸福美满的人生。

一、人只要及时行善积德就可以改变命运(一)因果报应论和它的必然性

无论佛法的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始终贯穿着因果报应的规律。佛教因果论认为人们由业因果报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命运。因果报应论属于佛教的基础理论,是佛法的核心。

-37-

子(因)必须有充足的水份与阳光(缘)才会发芽(果),如果只有“因”而没有“缘”,果报还是不会产生。过去已造的“因”无法改变,能改变的在“缘”。佛教教人“修行”,即从“缘”上做起。过去虽然造作恶因,今生中不造恶业,断恶修善,恶的缘就没有了,多做善事,广结善缘。不让多生累劫造得恶因变成恶果;而让多生累劫造得善因,尽快成熟,变成善果,脱离六道轮回,从而离苦得乐[2]。轮回说是佛教因果报应论的重要内容。它告诉人们人生有两种选择:一是作善业而获得正果,今生幸福快乐。来生成佛往生极乐世界。二是作恶业而在六道中不断流转,不得解脱。

可见佛法讲一个人的命运,并非由天神掌握,也不由别人操纵,完全是自种因,自受果.因此,佛法中的“命”、“相”从根本上揭示命相的原理由来,但并不主张看相算命。只有从根本上改变现世的“因”,才能转变未来的“果”;也才能让前世造的恶因改变果报的“形式”,佛教讲“重罪轻报”即指此。商朝的贤君太甲说过:“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意思是“天作孽”是宿世的,前世所做的不善是可以改变,这就是宿命可以改;我们修善积德就可以改变。“自作孽,不可活”,“自作孽”是这一生自己造作的不善。现前造的罪业,必定厄运降临。过去有恶因,现在再加恶缘,必定结恶果。

佛教因果报应论强调个体的命运取决于自身的身、语、意三业,即取决于自己的思想和言行。善恶报应的最终结果决定于人身的善恶动机和行为上,强调主体自身的决定作用:自作自受,自业自得,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以佛教的义理阐明了儒家“为仁由己”“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思想,体现了佛教与儒学相协调的理论特色。而人类共同的命运取决于个体的个业与大家的共业,而非上帝的主宰或天命的安排。人类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自己对自己的行为和命运负责。人类应当反求诸己,善待万物,在人与自然和谐中求永恒的快乐,寻求精神的解放。这从根本上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否定了宿命论与天命论。

《三世因果经》《三报论》的因果循环报应规律,既指出了人的命运是自己造的,又指明人只要弃恶从善及时行善积德,就可以改变现在及未来的命运。

二、《了凡四训》关于世间人们如何改造命运的道理人类文明到了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都有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解决生死的问题,要求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而得到幸福与安乐这些强烈愿望,现前社会大众,都希望有财富,特别是中年以上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减缓衰老,健康长寿这些都做得到。

《了凡四训》是明代袁了凡先生以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毕生的学问与修养,亲切地教育自己的子孙而作的。他的人生经历验证了人的命运是自己造的,人们可以掌握自己的未来,改造自己的命运。他在早期验证了命数的准确性,他20年的命运被孔先生算定。后来遇上佛家云谷禅师,给他讲了

命数的由来。袁了凡立志改造命运,远离诸恶,广造众善,修身修德。就在他的下半生中,验证了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他求功名得功名,求子得子,由短寿变长寿。他教导子孙后人正确的立命之道也是人们处世做人之道,即积德行善,自利利他,有利于社会、国家之道,也是今天世人改变自己命运的立命之道。

(一)命由我作,福由己求

佛法的命运观是创命论。命由我作,福由己求,这是儒家所讲的,《诗经》《书经》中所说的,确为明训。云谷禅师讲:佛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他说这是事实[3]。但是立命要靠自己觉悟,没有人能够代替我们改造命运,由自己创造美好的未来。儒家也认为:“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和“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而教人“自求多福“。

(二)深信因果,才能止恶行善

因果理论是佛法的核心,不信因果不可能得到佛法的利益。当代高僧定因师在《普门品讲义》一书中说:“世尊说法四十九年,总括一句,不外‘因果报应’四字而已。”

明信因果规律,才能避免恶果出现。佛经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深明因果,知道种恶因,必受恶报。因而从言行上,甚至在起心动念处,严防种错了因,就避免受恶报。而凡夫不畏因果,平时纵贪嗔痴,犯杀盗淫,大胆妄为,什么坏事都敢做。直到恶报现前,才恐惧后悔,已毫无用处,自食其果。

印祖在世时,倍受中国佛教界的推崇,他老人家极力提倡“因果”教育,提倡《了凡四训》《安士全书》《感应篇汇编》。这3种书当时经大师极力提倡,翻印的数量超过一切佛的经论,而对社会也产生很好的效果。这是为了挽救现前劫难。他老人家明白要想挽救现今人类灾难,佛法虽然好,佛法太深,懂得的人愈来愈少,依教奉行的人也愈来愈少。但只要人们明了因果的道理与事实,都能“种善因得善果”破除迷信的观念,确实可以挽救目前人类的灾难,给人类带来好的命运[4]。

中国佛教非常重视因果报应的现世性。梁启超说:“他

(佛)说的六道轮回等等,不过为一般浅人说法,说些有形的天

堂地狱,其实我们刻刻在轮回中,一生不知道要经过多少天堂地狱。”方立天教授评析说:“刻刻轮回说客观上把轮回报应加以现实化,成为人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一方面强调人在现实生活中随时受报,这在一定意义上淡化了来世受报应的观念;另一方面认为精神苦闷即是地狱,精神愉快即是天堂,强调多作善业,保持‘心地清凉’,在现实生活中就能达到涅槃境界,从而也就把佛教最高价值理想归结为心性修养境界。”[5]

“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聚时,果报还自受”。无论世俗社会中人的地位、贫富、种族如何不同,都逃不脱因果律的评判。这种自觉自律,可能比法律的制裁更有威慑

-38-

力和震撼力。我们可以看到,在实际生活中,凡是相信因果报应的人,都很自觉的做行善积德之事,凡是不相信因果报应的人,常干损人利己的坏事。总之,世人只有在深信因果报应的基础上,才能树立正知正见,才能自觉地止恶行善,这样既能转变并消除过去的恶业,又能培植现在和未来的福德,才能改造命运,破除迷信,净化社会环境。周安士曰“人人知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知因果大乱之道也”。

(三)求福田向自己内心求

六祖慧能大师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这话出自《坛经》。心像田地,能播种善恶的种子,生长善恶的苗子,最后结成善恶的果实。《华严经》偈语:“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能造业,也能转业,人们动一个善念,果报是福;动一个恶念,果报是凶。人的一生的吉凶祸福是自己造业的果报,所以佛教说“相由心生,境随心转,”

《了凡四训》中袁了凡的立命之道”即是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云谷禅师曰:“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6]目前,社会上一般人都相信命运,有的人时常都在算命、看相求签问卜,把自己的前程、未来的命运,都寄托在这上面,到处跑寺庙,烧香拜佛,乞求佛菩萨保佑自己升官发财,却不想一想自己究竟种的什么业因?是否能够获得这种果报呢?这种人心外求法,不向内心里面求觉悟,向内心求存养厚德,不从自己心田上去种善根、耕耘,却向外弛求,想获得福果,获得好的命运,未必如愿。

(四)积善之方

《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它确实是指导人生幸福、社会安定和平的一部哲理书。《易经》教导我们改造命运,就是“积善”。这样的人家‘必有余庆’。改过这是念善行善的基础。积善当然先要改过,忏悔今生或前世的罪愆,发勇猛心虚心彻底改过。

明辨善恶才能明白怎样断恶行善。何谓真善假善?佛法讲: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从全心发出的是真,表面做行善形式的是假,无所希求而行善的是真,有所希求而行善的是假。凡是存心为天下国家着想的,那善虽小而大,为了自己打算的那善虽多也是小的。明了善恶之道,

当须依教奉行,断一切恶,行一切善,时刻注意净化心念,真正杜绝恶缘,广植善因,这样恶业日消,善缘日增,自能转祸为福,获致吉祥。

保持善果———谦德之效。我国传统教育中都详明恳切地告诫我们,谦虚是进步受益的基础,而骄傲自满是堕落失败的重要原因。“谦”,能保持善果,否则虽“积”也保不住,也—“谦德之效”。所以《金是枉然。善真正能保持,要靠“谦”——

刚经》里讲布施(修善),用忍辱来保持。不能忍辱,修积再多都落空。儒家的保持方法就是“谦德”[7]。《易经》六十四卦,只有《谦卦》“六爻都吉”。《易经》曰:满招损。谦受益。人能谦虚一点就是善、就是德。

佛教讲施财得财富;财布施是因,财富是果报,法布施是因,聪明智慧是果报,法布施是我们以智慧、技术去帮助别人,使他也有这种能力,或启发他的智慧,这叫法布施。你能修法布施,自然就开智慧;无畏布施是因,健康长寿是果报。无畏布施是帮助别人身心安稳。他心有不安、有恐惧,我们帮助他,使他身心安稳,这叫无畏布施。例如布施医药、帮助病人。人们能用真诚心、恭敬心、清净心,修3种布施,不要求,果报自然得到。你得到果报能够更布施,你将来这个果报辗转,真的是广大无有穷尽。

佛教的许多道理,并非虚幻而不实际的,很多的道理可以应用在现代人类的生活中,而不是出世、避世的思想。中国佛教将因果报应的出世性与现世性相结合,主张现世的断恶、修善、积德或佛教修持,不仅现世可以得到好的福报(不求而自得,但不能贪婪与执著),而且来世还可以成佛。《观无量寿佛经》上讲:佛教是圆满的帮助人们解决一切烦恼、苦难问题的教育,让每一个人在这一生中得到幸福快乐、家庭美满。社会和谐、国家富强、世界大同,这就是佛教在世间的目标。至于出世间的目标———来世还可以成佛,殊胜的利益就更不可思议了[8]。———————————————————参考文献:

〔1〕郭淑新.慧远的“因果报应”论新诠.2009-11-05.〔2〕净空法师讲因果的理论与事实.新浪网,2009-11-26.〔3〕〔6〕了凡四训.上海佛学书局,1992.〔4〕净空法师讲了凡四训.2001-4-20.

〔5〕万全勇.佛教因果报应说的理论特色.世界佛教论坛,

2011-05-01.

〔7〕净空法师讲述.《了凡四训》讲记.〔8〕认识佛教

幸福美满的教育.净空法师讲解,广化寺印.

(责任编辑

姜黎梅)

-39-

因果报应的句子篇四
《因果报应——七个血泪惨痛的案例实录》

赵老师讲因果:邪淫感召的苦恶病痛 因果报应——七个血泪惨痛的案例实录

为什么邪淫不好?

因为道德和法律是人类管理国家,治理国家的一个基本手段,也是人类行为的两大规范,人类需要正确的伦理道德的支持。而道德也需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完善改善。社会呼唤道德。但是末法时代的人们对道德,伦理的教育不是很在意了,因为人们听腻了,没有利益在里面,人们就不在意了。佛说,人们贪婪的是财色名食睡。人们对于没有金钱,没有利益的事情不再感兴趣,而一谈到钱,一谈到名利的事情,就两眼发光,津津乐道,还有情感,还有谈吃的——美食,一谈就来劲。现在就是这几大主题来支持着我们的人生,这几个里面,如果尽情去追求,没有不造业的。现在找不到多少不邪淫的男男女女,一百个人里面找不出二十个洁净的男女。大家说,别人都在这样做,我不这样就跟社会脱节了,这就是社会风气不对了。邪淫导致多少家庭支离破碎?导致多少孩子失去了亲人的爱?这些邪淫的男女只想自己快乐,他们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没有考虑到别人,因为邪淫,一个个圆满的家庭破碎了,一个个孩子失去了父亲,失去了母亲。每一个家庭

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不稳定了,就是国家这个身体上的细胞病变了,社

会就会乱了,所以,邪淫有多么大的危害啊。

邪淫还有种种奇奇怪怪的恶报等着这些人呢,爱滋病,宫颈癌,前列腺癌,乳腺癌„„他们这些人是没有见到棺材不落泪,一旦得果了,就不知所措了。到了那时候,你有再多的钱也没有用,你只想保命,还会想所谓的快乐吗?在师父这里这样的人太多了。下面就说几个邪淫的因果

实例。

一、受菩萨戒的居士邪淫果报实例。

这是一个受菩萨戒的居士,平时在人们眼中简直就是菩萨的化身,别人家有什么困难,她出心扶力地帮助人家,也从不与人发生什么口角,待人谦和,大气,时时发心为利益一切众生而活着。就这样一位善良的居士,竟然得了妇科绝症,上医院去抢救了。人们感到不可理解,好人怎

么不得好报呢?

让师父来观因果,师父说她没有信佛前做了很多淫欲之事,跟七八个男人有过淫欲。我去跟她谈话,问她有没有这回事?对她说你跟什么什么人淫欲过?她说有。她说我都忏悔过了啊。我问她是怎么忏的?她说我是这样忏的:“我以前做了很多淫欲之事,这都是我前世欠你们这些人的,今世我来还你们的债。不能怨我啊。”我说:“这算什么忏悔?哪

有这么忏的?”她说:“我那时候年轻嘛,那么多人追我,我只知道他们都喜欢我,哪知道我这么做是错的。”我说:“你要用佛法量自己,你得知道自己做了什么,错在哪里?要用五戒十善去量自己,一条一条地对照自己,犯了什么错,都要去忏悔。你还算受了菩萨戒的佛子,都不知道自己怎么错了?你以为天天念经,磕头就是学佛了,你这样学佛了,还得这样的病,让人都怀疑佛的存在了。你诵经磕头,建塔塑像都是行善,善是善,恶是恶。自己造作的恶业,必须通过自己忏悔来消减,

善事不能消减恶业。善恶是两条道的。”哦,原来是这样哇。

你应该这样忏悔自己的淫业:以前,我没有学佛,不懂得淫欲是罪恶的事情,做了很多淫欲事情,害了别人,败坏了风水,今天我知道错了,现在我以惭愧心、忏悔心,至诚心跪在佛前,以真诚心忏悔。我是造恶众生,做了很多淫欲之事,真是罪业深重,无以言表我的愧疚之心。今天得闻正法,知道头上三尺有神灵,知道种恶因要得恶果,我后悔死了。我婚前和未婚男友***,***等等做了淫欲之事,今天我知错了,求佛力加持,求诸佛菩萨加持,求天龙八部善神护法加持,因我今天一念的忏悔,使我以前和***等(一一说出)所做的淫欲的事,业力消除,永不复造。我能有这么重的淫欲之心,这也是我无始劫习气太重,淫根太深,恶习太重,我真心求佛力加持,求诸佛菩萨加持,求天龙八部善神护法加持,因我今天一念的忏悔,向我淫欲之时之地而污浊的众生忏悔,也使我无始劫因淫欲而造下的恶因,业力消除,永不复造。我造恶太多,淫心习气太重,求观世音菩萨加持,求韦陀菩萨加持,使我淫欲之恶习

连根拔除,永不复造。今天我向我的丈夫忏悔,向所有我伤害的家庭忏悔,使***(那些人的妻子以及丈夫,儿女等一一忏悔述说)受到了伤害,我真心地向你们忏悔,我知道错了,也非常愧疚。愿因我今天一念的忏悔,求佛力加持使我所造淫欲的恶业以及和你们结下的恶缘之业力,业力消除,永不复造。愿你们以此(念经„„等)功德早日脱离六道苦海。我深信佛理佛法,我要好好修行自己,利乐众生,护持正法,愿所有的有情众生都能去掉恶习,不再贪淫欲,不再造恶业。”

邪淫所到之处,都是坏人家风水的,你怎么忏都没有用的,你忏只能消掉业力的50%,还有一半是没有办法消掉的。那还有一半怎么办?得靠有大神通的人来帮你,还那个地方一个清静才行。我们都是凡夫,没有办法还那个地方干净,造了,就背着吧。年轻人,没有造的,赶紧别造。

在野外邪淫特别罪恶,尽虚空遍法界都有众生在修行,你在野外邪淫,会得罪哪里的山神,草神,树神,水神,空神„„一切神灵,污染一大片,自己都不知道背了多少因果,回家的时候,背后跟着一大片冤亲债

主,都要找你算账,看你怎么还?

这个居士,最近来道场,我问她怎么样,她说还好。努力去忏呗,能忏掉多少罪业算多少。一个医院判了死期的人了,与其等死,不如努力自救吧。要对症下药,这个忏悔就是消减罪业最好的良药,不是说你念多少经,念多少佛号能往生的,是业力决定我们去哪里的。是业力的牵引

导致众生的去处的,受多高的戒,做多少功德,磕多少头跟往生关系不

大,都要用因果去对照。

二、一个男人外遇导致家庭破碎的果报实例

这个女人真的很可怜,结婚才一年就发生婚变了,这个男人,跟村上的一个女孩子,从小到大一起长大的,这个小女孩一直喜欢这个男人。可是,长大以后,这个男人没有娶这个小伙伴做新娘,这个女孩子挺伤心的,也一直不死心,经常跟这个男人联系,渐渐的,这个男人的心就往外跑了,他们的孩子才几个月,这个男人就夜不归宿了。整整七年的时间,他的老婆都没有能挽回这段婚姻。那个外面女人的家就在这个可怜女人家的对面,窗户对着窗户,这个男人和那个女的是一个单位的,这个做妻子的就天天在窗户里看着自己的男人和别的女人在一起过日子。这样的日子有多么难过?你看,这个第三者卑鄙不卑鄙?有一次,这个妻子骑车子,被汽车撞到了,她丈夫和那个女人看到了,都眼睁睁地看着她倒在地上,漠然地离去了,连一个旁人也不如了,你说他们还有一点人情味吗?六七年中,她想离婚,但是想到孩子那么小,就失去父爱,太可怜了,她想尽一切办法挽留丈夫,但最终还是离婚了。离婚了以后,孩子归她了,她回家去拿点东西,才三天时间,锁都已经换过了,邻居告诉她,你跟他离什么啊?你第一天走,那个女人第二天就进来了。这么卑鄙的男人,这么下贱的女人,参与人家的家庭,破坏人家的圆满,

害得人家妻离子散。

因果报应的句子篇五
《我所见所闻的因果报应》

我所见所闻的因果报应

作者:释妙慧

在很小的时候,我们这儿的农村迷信很盛行。但在文化大革命后,经常听到在文化大革命那时参与砸庙、破坏佛像、撕毁经书的人一个个相继死去,而且还都是没有善终的,要么不是癌症就是暴毙。而且我也亲眼看到我们村里的一个中年人(他是我姑母家邻居)。在文化大革命那时,他是个积极分子,参与了破坏我们镇上的神庙,后来一病就是好几年,任何的医药都没有任何的效果,最后在痛苦中死去。在临终前,还痛苦呻吟了好几天,经常昏迷中喊道:“我做错了!”并叫他的妻子和子女给他求忏悔。当时他才四十几岁,这是我亲眼见到的。

我有一个叔祖,他以前是个泥水匠,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也很积极参与“破四旧”,后来在工地上喝多了,一觉睡过去,就再也没醒过来。死的时候,也只有四十几岁。

曾听我们镇上一个居士说,他们村里有一个人曾在文革“破四旧”期间盗取了神像的内藏(旧时一般在神像腹内藏放一些物品,大多是银制或黄金打造的),此后没几年的一个夏天,在回家的路上一个闪雷打过来,当场就把他劈死了。在他附近的人们跑过来一看,只见他的内脏都从下身流了出来,惨不忍睹!因以前曾盗取了神像的内藏,现在自己内脏被闪雷打了出来。可见冥冥之中,果报是如此的迅速,且不会放过任何一个造恶之人!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因此我们应该要注意自身行为,不要去造作恶业!

还有在我们附近的松厦镇上湖村,有一个姓严的老年人死时,他的手和脚都没了。当时他也不过才60多岁!~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是得了一种怪病,手脚都被锯掉了!因为他在年轻时曾毁坏佛像。果报现前时,先是从他的小腿开始溃烂,并一直蔓延糜烂到膝盖,已无法治疗,只好遵从医师的嘱咐,将膝盖以下全部锯掉。老人以为这样就可以完全康复了,不会有什么事了。但没多久,手上也开始出现溃烂,到处寻医问药,还是久治不愈,最后也只好按老办法,把手也锯掉,才算保住了性命。这个人曾因毁坏佛像,最后成了一个没手没脚的重残疾人。在此期间他所受的痛苦可想而知!见果报现前之时,必须一一受偿,任何一个人也无法逃避!~如地藏经云,“莫轻小恶,以为无罪,死后有报,当自受之!”又古人云:“祸福无门,唯人自招!因果报应,如影随形!”

在他痛彻心扉,彻夜难眠之时,大家在为他的遭遇流泪之时,都感叹道:“这都是前世造的业。”老人大声喊叫:“这是我今生的报应啊!我年轻时砸毁佛像,这是我的报应啊!”。这个老人的现身说法,提醒我们要正视因果: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业果不虚。希望他的故事能够警觉后人,不要去造作毁谤三宝、五逆十恶的罪业,否则苦报无有穷尽。 在此我再讲讲我亲身经历的故事给大家听听:我从小对佛教就有好感,在儿时,经常跟外公去寺庙里烧香拜佛。在上初中时,我就偷偷的在家里供佛像。当时父母在上海包工地,不在家中,只有外公一直陪我住在我家。但外公是很迷信的。那时候我还不知道什么是正信的佛教,也不知道什么是迷信,只知道烧香拜佛,祈求平安!在父母快从上海回来的时候,我就把供养的佛像藏了起来,等他们回工地去了,我就重新把佛像请出来供。就这样过了好几年,在高中时,我选修了工艺美术专业,学习美术绘画。由于在本地修学佛法的地方很少,于是我自己开始临摹绘画佛像,抄写经典。有时也去书店买一些新的佛教书籍,但这一直都是瞒着父母,偷偷去做的“地下”工作。在那时候人们的观念中,对那些信佛的人都会抱着一种异样的眼光,这都是因为不了解佛教是怎么一回事的缘故。当然我那时也不算是学佛。后来,我把一尊小的释迦佛像以及观音菩萨像供到三楼的一个小房间里。

有一次,由于工地不太景气,父亲突然回来,看到我成天画佛像、神像,很不高兴,就把我自己画的贴在中堂的财神画像撕下来,拿到厕所附近焚烧掉。父亲在家里没住几天,就回上海工地去了。那时父亲他在上海承包建设一个小区,父亲是该项目的项目经理。后来因为甲方资金不到位,民工的工资一直无法发不下来!工地里又出了很多事情,导致出现了民工纠纷闹事!于是父亲又回家来住了几天。不知为何又跟母亲吵了起来,并且吵得很厉害,气冲冲地走上三楼。我看到他往楼上走就感觉不对,但也没什么办法,因为当时我早已经被吓得六神无主了。我想:“佛像肯定保不住了。”果然,传来了“砰,砰……”几声。由于害怕,我就等到了晚上,偷偷地到楼上去,一看,佛像没了!到了下半年,父亲的事业更不景气了,晦气的事情越来越多。到了年末那些民工一直吵到大年三十晚上!日子很难过。

第二年四月,父亲就出车祸了,颅骨骨折,淤血、血肿……动了两次手术,其中喉部因痰毒也开一刀,但手术没成功,伤口受到了感染。期间所受痛苦,宛如人间地狱,苦不堪言!

那时还不知道是因为毁坏佛像的缘故。由此家庭变故,因此我经常去寺庙烧香礼拜。有次我看到佛经中讲因果报应的真理,才知道父亲是

因为造了“出佛身血”的罪业,而受如此大罪大苦。于是不久之后,我皈依了佛门,追求人生真谛。地藏经中说:“„出佛身血‟是要下无间阿鼻地狱的”。由于我的原因,而使父亲造了人世间最重的罪业。我感到身心罪恶,深心至诚忏悔。

一年后,父亲他往生了。在我们的助念声中,父亲他安详的微笑着离开了这个世界。在此期间有很多感应和不可思议的事情,感谢三宝,使我得闻佛法。为了忏悔我和父亲的业障,我至诚一字一拜礼拜了《大乘妙法莲华经》一部,并将此功德回向给了我的父亲,希望能消除自他无始以来以及今生所造的恶业!由于父亲往生后,使得我得以出家,在出家学修中让我深深体会到佛法能解脱人生的烦恼,给众生以快乐。在这菩提道上我们一定要遵循这条宇宙至理“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希望我这些所见所闻的因果事例,能够让现在世间上的苦海迷途人,明因识果、断恶修善,发菩提心,学修佛法。愿这几位当事人的真实故事,能够警示他人!望此功德能让他们的业障得以清浄,仗佛慈力,早生极乐。

因果报应的句子篇六
《《从大文豪的命运谈因果报应》》

提起善恶有报,是自古至今争论不休的话题。在科学没有发展之前,古人比较重视因果,而现代相信因果的人却越来越少,因为现代人只相信科学,科学以外其他的东西都是迷信,都是过时的。纵观历史,有小人活的得意一时,也有君子死于时运不济,现观社会,似乎好人往往没有好报,坏人却是呼风换雨;到底因果报应是真是假?难道是佛祖编出来吓唬人的?难道是佛祖打妄语劝人行善的吗? 凡夫没有智慧看的了一时,看不了一世,看得了今生,看不了来世。先回顾历史,从正反两方面看几个活生生的例子, 反面教材:1、著名长篇小说《水浒》在俗人眼里看来,是一部非常完美的小说,不管是从故事情节上开看,还是从描写手法上来说,都堪称完美,所以被定位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但是作者施耐庵,在《水浒》中用了不少笔墨极为细致的描写淫偷劫杀的过程与心理,让读这本书的人想入非非,因为这一业因和影响,他自己下场很惨,而且他的子孙几代都是终身患病和身带残疾的。 2、《金瓶梅》一书刊行后,对社会风俗的负面影响更是不可估测,他以“淫纵”罢官,坚持写作“淫雅杂陈”,其情欲观正是小说的思想倾向。其作者笑笑生的子孙三代都是哑巴,而且后代皆不成才,平庸低劣,五世后绝子绝孙。 3、王实甫的《西厢记》,描写男子偷情私会的情行,导致许多人见了就起歪思邪念,结果书还没有完成,作者无法克制,咬舌而死。 4、唐诗人元稹,见表妹绝世貌美,想娶她为妻,却求婚早拒绝,竟然愤而写《会真记》,虚构他表妹和人偷情唱和,毁谤她表妹名节,致使崔莺莺蒙垢千秋,而且有导致后世读者,学习偷情私会,结果元稹死时痛苦万分,而且诶死后尸体惨遭雷电焚烧的报应。 5、著名话剧《窦娥冤》起故事原型来自当时的真实发生过的一幢冤案,制作这桩悲剧的主人公的后代现居台湾,有桩很有可怕但是很有玄机的事情常常发生在这个家族,就是在这个家庭里,常常有人在36岁时或爆病而死、或死于非命,而窦娥死的冤死的时候正是36岁,这不是天道昭昭吗。6、《厚黑学》很受当代人的欢迎,其书里提倡人性本恶,以恶为善的思想,对当代人的影响甚大,其作者李宗吾也以身试法了:生前任四川大学教授,历任中学校长、省议员、省长署教育厅副厅长及省督学等职系四川大学教授,历任中学校长、省议员、省长署教育厅副厅长及省督学等职,虽然其职位油水丰厚,而离任时清贫潦倒,饿死街头,李宗吾以身试法。李宗吾祖辈自南宋崛起于广东,清

雍正间入川,香火绵延数十代。 由此可见,其祖上也是积了大德,到他这一世断了香火。 7、宋代著句文学家黄庭坚与苏东坡齐名的,喜欢创作描写色情狎妮的淫词艳诗和文章,一次他访问高僧圆通透禅师,一见面禅师就骂他:你的文章生花妙笔,难道只能写些淫秽的低级之作吗?禅师说当时的大画家李伯平时一心画马,他的精神气质都化为马,要坠落也是他一个而己,你以淫秽之艳词,诱动多少人想入非非,使多少违背伦理道德做邪淫之事,你的报应不止你李伯那样只坠为马,以你的果报当坠泥犁大地获,永远不能超生。黄听到后十分羞愧,心惊胆战的,从此在也没有写作淫秽之文章,行善忏悔,但是他的文章己造成一定的罪业,后来他的果报是一生坎坷多难,二位爱妻先后死亡,仕途几起几伏,老年时多病缠身。 正面例子有两个比较典型,一个是中国积功累德第一人——孔子,孔子本人在世的时候受到社会的尊敬就不用提了,其后代子孙到现超过两百万,涵盖孔子家族整个传承史的孔子世家谱,以延时之长、族系之明,纂辑之广、核查之实,体例之备、保存之全,被金氏世界纪录列为「世界最长家谱」,从任何一代,都能上推至孔子。而且后代常常出圣人,到现在已经是七十七代传人,香火不断,被称为天下第一家。 中国积功累德第二人——范仲淹,自幼贫苦,勤学苦读,为国为民,先优后乐,官做到宰相,官禄相当丰厚,但是生活相当节俭,粗茶淡饭,俸禄全部供养父老乡亲,知道老年生活拮据,可是后代至今五十一世传人,都是出身名门望族,代代显赫通达。 为什么笑笑生子孙三代都是哑巴,第五代断子绝孙,而孔子却是香火不断,子孙过两百万,常常出贤人呢,巧合吗?没错,在我们看来小人常常得意一时,可是为什么一般家庭里走不出富不过三代的怪圈,而范仲淹后代却是代代显赫,偶然吗,原因在哪里?因为一般人祖上懂得积德,后代不一定懂得积德,两个常常导致富人衰败的因素:一,有钱就变坏,自然败家;二、虽然家庭富起来了,但是往往教子无方,随顺溺爱孩子,后代无德,坐吃山空。所以一般人走不出富不过三代的怪圈。 再者,好人多命短,这句话很有意思,等同于红颜多薄命,看似有理其实错啦,红颜是有薄命的,非红颜也短命啊,只是没人关注罢了,同样的好人也有短命的,但是坏人死的更多啊,只是我们觉得坏人死不足惜罢了,一个大善人爱国守法,服务人民,会进去蹲监狱吗?有人问我,犯了法被法律制裁了算不算因果报应,我说

算,如果法律不是建立在惩恶扬善的基础上,还叫法律吗,如果天下都是大善人,对内不需要法律,不需要警察,只需要规矩,只需要领导者就行了,法律的本身也是应对恶人而制定的,针对善人、好人、劳动模范、遵纪守法的人制定出来的是奖励制度,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所以说做了坏事,收到了法律的制裁也算是因果报应。 一个大贪官,贪几千万,几个亿,百个亿,再有本事他逃到国外,可是他能花多少,一个无常来了,两腿一蹬见阎王去了,贪那些钱是他的吗?古人讲“一世贪官九代牛(畜生道)”啊,这是真理啊,贪官下地狱了,他的家禽眷属因为分享了他的赃款害的做马做牛还,这是真理啊,他要是明白这个道理,我想,就是把刀架在他的脖子上那些钱上他也不敢往家带吧。在我们看来小人是常常兴风作浪,得意一时,可是10年之后呢,20年之后呢,当今社会尚且安定,但是还有黑色势力横行霸道,为祸人间,可是你再深入一想,这些个混黑社会的,哪有个好下场的?我有个同学在黑道上混,他晚上睡觉门上加了两把锁,枕头底下还得随时藏一把刀,生怕半夜鬼敲门, 好人需要这样吗?开着门照样睡安稳觉,再者这些道上混的不是今天你把我砍了,就是明天我把你砍了,活的提心吊胆,就为别人喊他一声大哥,有意思吗?连自己的家人儿女都不敢让别人知道他们的行踪底细,唯恐祸及家人,想收手,但是不行啊,道上不放过他们啊,真实可怜悯者......有人问,地震来了,水灾来了,可不分好人坏人,该死的一个也剩不下。 没错,比如这次汶川地震,死了将近10万人,同样是死,但是善人可以通过生前行善的功德的人身,投生善处,大富贵处,而恶人却是恶贯满盈直达地狱,可不哀哉。可惜的是众生多恶少善,行恶者多,行善者少,正如地藏王菩萨所言:虽有善心,稍纵即逝,若遇恶缘,念念增长。更何况当今社会教育破产,在学校里只教了点技术,很少教做人,数字媒体更别提了,打开电视就是杀盗淫妄,连上网络就是贪嗔痴慢,真的是毁了我们当代的青少年,可悲可叹。佛法对科学的补充 佛法把世界分为器世间和情世间,器世间就是科学研究的物理世界,而情世间则是思维存在的灵性世界,而我们科学研究的领域在过去停留在器世间。而且有个巨大的误区就是用器世间的标准去衡量一切,完全否定了情世间的存在,这相当于拿一个苹果的标准去评价一个橘子的好坏,岂不荒唐。现有的科学理论之存在于物理世界当中,研究的也是物和物之间的辩证

关系,而佛祖不但讲述了物和物的辩证关系,而且更进一步阐述了心与心的辩证关系以及心与物的辩证关系。现在的科学领已经承认了灵魂的存在,也在研究轮回转世,但是还没有办法证实因果报应,因为再微细的显微镜没法办法观测到善有善报,再先进的望远镜也没有办法证实到恶有恶报,因果报应就是心与物之间的辩证关系在相上的一种体现。我为善后者为恶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叫作业,业包括善业、恶业、和不计业。遇到缘分会起现行作用的是善业和恶业,这种业的力是无形无相的,虽然无形无相,但是时时刻刻有在显示和发挥他的威力,我们因他受生,因他沉浮。现在为善为恶种下的善恶业将来遇到缘分就会起到现行作用,种善因的善果,种恶因得恶果,自种其因自食其果,到这里我们应该明白的是善恶不可相抵,万万不要认为我做了许多坏事,再做一些好事就可以弥补过来,其实不然,能弥补的只是你的心,而善业和恶业遇到善缘和恶缘分别成熟,丝毫不爽,但是心善行善可以感召善缘,善果先成熟;而种下恶的种子,遇不到恶的缘分,恶果不会成熟,但是也不会消亡,就算是你今生明白善恶有保的道理,断了一切恶,但是来世可能还会迷惑颠倒,在那个时候,过去世种下的恶因纷纷成熟,所以说,因果通三世,这个三世不是前世,今世和来世,而是过去的无量世,今世,和未来的无量世。善业将我们推至更高的生命层次,而恶业则会让我们堕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这种业因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消亡,可能会在今生成熟,这叫花报,也可能在来世或者无量劫后的某一世成熟,这叫果报,佛家有四句偈:假使百千劫,唯有业不亡;因缘汇聚时,果报还自受。如果明白了因果道理佛菩萨,就会在因上断掉一切的恶果,广修一切善缘,而凡夫却不同,只看眼前而不顾长久,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早下无量的苦果,等到受苦是只知道怨天尤人,殊不知一切都是自作自受罢了,正所谓菩萨畏因,众生怕果。凡夫为了眼前利益换来的是无量的痛苦,而佛菩萨却是越过越是安乐自在。 一切正如佛所云: 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 莫言不报 时刻未到。 又 云: 万般自作还自受 ,地狱受苦怨何人; 莫道因果无人见 ,远在儿孙近在身。 种什么因结什么果: 财布施得财富 法布施得聪明智慧 ( 这里的法是指佛法,善法) 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 (无畏布施指的是给别人安全感) 内力布施全得(内力是指内在的体力和脑力) 要想改变命运,首先我们要明白

父母是三界之内最大的福田,古人讲,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老人的有丰富的社会经验;二,孝养父母就是给自己种福田。自改命的前提是孝道圆满,否则都是假的,不孝顺父母的人不太可能有好下场,前生自己修的福报再大也被你折腾没了,祖宗积德福报,轮不到你头顶上,再者己不孝顺父母,其果报是孩子不孝顺自己,身教胜于言教,看看自己身边的家庭是不是这样。可惜的是现代人不养老,养狗,把父母送进养老院,甚至扔在大街上,把狗报到被窝里。老没了,狗胖了.....善恶有报是定理,但是还要明白我们也不能只积善,然后就等着天上掉馅饼,除非你积了大德,那你直接去卖彩票就行了。要想生活幸福美满世间的这些世间知识和技术,不能不掌握,但这只是充要条件,古人讲“无德不养财,无德不兴家”,《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正如弟子规上讲的:先做人,后学文。一个人如果懂得积功累德再加上拼搏进取,这个人一定成功。一个人如果光拼搏不晓得积阴德,自己过去没干过几件好事,祖上阴德也很薄,这种人到头来必定人财两空,但是凡夫没有智慧,恐怕常常好心做坏事,如何通过行善改造自己的命运,我推荐一部书,叫做《了凡四训》,了凡是一个人的名字,生活在明朝,他就是通过极力行善,改变自己命运的,从贫贱短命,到富贵长寿,这本书就是把他改命的经验写给他的儿子袁天启读的一本书, 望有心改命的人到《了凡四训》共修网进一步了解改过迁善,灾消福来的秘诀...... 结 语 佛描述的因果报应是认识人生,改造命运的真理,这让一部分人不好理解,不过对比上边的几个例子事实真相到底是如何,自己去斟酌;同样过去科学不发达把佛教说成迷信,当代人不是迷信科学吗,佛说的话不断被科学家证实。反过来想,佛在那个时候说地球是圆的,悬浮在虚空当中,当时有谁相信呢,放在现在,要不是被科学家证实了,恐怕你也不信;佛在那个时候说人体是个大虫巢,大别有八十中虫,佛不但说出他们的名字,还描述了他们的动作形态,若不是被科学证实了又有谁相信呢;佛说四天下(银河系)有十万万个太阳,要不是被科学证实了,恐怕我们更难接受。更不可思议的是,佛在法会上跟诸位大菩萨,大阿罗汉讲各大星系星云的形状(有的状如河蚌,有的状如狮子。)、成因、以及住世时间长短(有刹住一劫,有刹住十劫,一劫大概是12到13亿年),最新的科学成果,佛在2500年前已经讲

因果报应的句子篇七
《中国历史上的因果报应》

南怀瑾:中国历史上的因果报应(转)

很多人以为因果报应是佛家的话,其实中国文化从我们老祖宗开始,第一就是讲因果报应。早晨吃饭我们还谈到,每一个朝代怎么开始便怎么结束!清朝孤儿寡妇带四万人入关,统治了四万万人的中国,最后结束的时候,也是孤儿寡妇挟一个小包袱回去了。朱元璋是当和尚的,结果当了皇帝,最后明朝结束了,连个女儿也出家当尼姑。当他去世以后,孙子也被逼着去当了和尚,可见他是欠了和尚的,子孙还要当和尚尼姑去还。天地间的事,怎么来就怎么去。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定律。

赵匡胤这个皇帝嘛,不算坏,很纯厚,冥冥中也给他留了一个后代。据说元朝最后一个皇帝,不是蒙古人,而是赵匡胤的子孙,这也是因果报应。元朝的末代皇帝反而是中国人,它的出处在哪里?有一本书叫《庚申外史》,记载了元朝的本身就是汉人,而且是赵家的后代。所以明朝的大元帅徐达把蒙古人赶出北京后,便不再向前打了。当时朱元璋很生气,他那副元帅是搞情报的,秘密向朱元璋报告说徐达拥兵不进,朱元璋就调徐达回京,军事会审。

徐达心里有数,便带着自己的卫队,从天津坐船到南京,船停在江心里,请皇帝上船上来谈话。朱元璋没有办法,只好上船来。徐达摆的阵仗非常威严,皇帝上了船,徐达行过军礼,请皇帝上座。皇帝

说:你为什么不到南京来?徐达说:我如进了南京,脑袋就要搬家了,所以我请你到船上来,咱们谈清楚。你现在对我还不放心,怕我造反,其实我要想做皇帝早就可以做了。那个时候不做,现在也不会做,你安心当你的皇帝吧!当然他们是好朋友,也是换帖兄弟,这就是徐达大将军的高明处。如果徐达一进南京上朝求见,一个卫士也不能带,武器也没有,那一进朝不就完了吗!请皇帝上船,皇帝想怎么也奈何不了他,不然便“伏尸二人,流血五步”,连皇帝也完蛋了。所以朱元璋说:你怎么会这样想,我决无此意。这样一说,两个人什么事情都没有了。

于是朱元璋问徐达:你既然把蒙古人赶出北京,为什么不向蒙古进兵呢?徐达说:他们好歹也统治中国七八十年,他们也是汉人,你知道的,何必要赶尽杀绝呢?让他一个汉人在蒙古当当皇帝也不错嘛!朱元璋说:对,就这么办,赶快回去。当初赵匡胤不太欺侮周家孤儿寡妇,所以也就保全了他的后代。

这是历史的因果,尤其是中国的历史,几乎都是因果,一个政权怎么上台,就怎么下台,一个人怎么成功,就怎么失败,谁也无法改变。

但是中国文化讲因果是三世的,这一代,上一代,后一代,是直线的。印度文化讲因果是横线的,是讲个人的,前一生,这一生,下

一生。所以印度的文化进来之后,就和中国的文化结合,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十字架,成了中国因果报应的学说基础。

因果报应的句子篇八
《因果报应思想与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常见结构模式》

2008年8月第4期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JiangxiScience&TechnologyNormalUniversity

Aug.,2008No.4

因果报应思想与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常见结构模式

白艳玲

(天津科技大学法政学院,天津市300222)

摘要:因果报应思想进入小说,成为小说情节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在很大程度上构筑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总体结

构模式:情节巧合、预叙特征与大团圆结局。这一模式赋予了中国古代小说足够的传奇性与叙事结构上首尾相接、因果完整的特点,受到当时群众的广泛接受与欢迎;但与此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小说家在情节叙述上的模式化思维创造力。相似的情节发展曲线,雷同的结构模式,构成古代小说的一大特点。中国古代小说的公式化、传统也因此而形成。

关键词:因果报应;中国古代小说;巧合;预叙;大团圆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558(2008)04-0089-05

作为一种影响颇广的观念,因果报应思想长期而广泛地表现于大量文艺作品中,对于中国古代小说,果报思想的影响更是几乎贯穿于始终,覆盖了大部分的作品。因果报应思想进入小说,在很大程度上构筑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总体模式,显而易见的一点就是构筑了中国古代小说情节发展的超稳定型模式,或者说是模式化特征。

一、因果报应与巧合

关于小说情节,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曾说:“如果一桩桩事件是意外地发生,而彼此间又有因果关系,那就最能产生这样的效果,这样的事件比自然发生即偶然发生的事件,更为惊人,这样的情节比较好。”中国古代的小说在一定意义上颇符合这一规律。说到“一桩桩事件是意外地发生”,我们立即会想到中国古代许多小说家在缔造情节时经常使用的一个手段:巧合。中国古代的小说在设计情节的时候,常常喜欢构造“巧合”,所谓无巧不成书。如此一来,即增强了故事情节的波澜,又减省了作家构造故事的笔力。然而,这样一来却又引发了一些问题,最明显的就是情节过于离奇,引起读者对故事的可信度产生怀疑。而一但在作品中介入因果报应思维,对于一般读者而言,这一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同时对于一些拙劣的“巧合”,也可以因果报而变得合理。因此,在中国古代小说中因果报应常常与“巧合”一

收稿日期:2008-05-31

起构成小说结构的内在依据与动因。显而易见的一点是许多作品常常以此作为情节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以及结构逻辑的依据。因果报应思维的介入,使得那些看似巧合的事件,彼此发生因果关联,在推进情节演进的同时,兼顾了事件发展的内在逻辑性。

金木散人话本小说《鼓掌绝尘》第三十八回:开头叙金陵张秀大肆挥霍嫖赌,将诺大家产荡尽,流落在外,风雪之夜冻倒在杨员外家门前,杨好心将其救回家中,张却趁机偷走员外的二百两白银后逃走。杨员外善举救人,谁知竟是引狼入室,未得报答反失银,这样的结果着实令人沮丧。但小说发展到最后,非但张秀将所偷白银悉数归还,而且还舍身救助了遭强盗打劫的杨员外之子。这一情节得以实现的关键体现在一个“巧”字上。如果不是碰巧后来张秀发迹作了驿丞,而杨员外之子杨又碰巧外任经过此地,更巧的是又是在此地遭遇到抢劫,那么,张秀的报恩就无法实现。杨员外在救起张秀时,万万不会预料到其将来的发迹,更不会想到将来的惨祸,而张秀在盗银逃走之时,也未必心存报恩。但最终这一切就在这一次次碰巧中发生了。那么把这一次次巧合贯穿起来的正是“善有善报”的因果报应律。因此,所谓的“巧合”实际早有因果报应的内在规定性体现在其中。

凌氵蒙初《初刻拍案惊奇》第四卷“程元玉店肆代

:),女,,,,主要研究方向:

90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

偿钱,十一娘云冈纵谭侠”,讲述徽州商人程元玉一次在饭馆里见有一个三十来岁的妇人吃饭忘了带钱,受到众人的奚落,店主也不答应她来日补还,程就慷慨解囊为妇人解围。妇人问名称谢,他说何足挂齿,并没把妇人要报答他的话放在心上,哪想到这妇人竟是女侠韦十一娘啊!不想在前面遇到了强盗,货物被抢走,单身落荒逃生。就在此时“巧遇”韦十一娘派来的弟子迎接,又将失物讨回。此一番巧遇无非又是源于“为善不必求报,而报施之理往往不

[1]爽”。如此一来,偶然就成为必然,巧遇便成了命

合,多么离奇、不可思异,都可以找到预先设定的因果框架,所谓“百川归海”,人物命运与故事结局的确定性在故事一开始便已露端倪。故事情节与结局的可预见性使得中国古代小说总体上呈现出这样的特征:有惊而无险。

二、因果报应与中国古代小说的“预叙”特征小说就叙事方式而言,除了正叙外,通常还有倒叙、插叙、补叙和预叙四种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古代小说中,预叙特征十分明显。其方式或是在开头便将故事的梗概和结局预告给读者,或是在情节的关键处将故事的线索透露给读者,或是用诗句或格言预示故事的发展和结局,或是以伏笔的形式出现,或是通过人物之口说出,或是运用占卜、梦境等

2】

作暗示【。

定。

俗语说:“天有不测风云”有善行者往往在遭遇危难的关键时刻,巧遇当年的受恩者后者出于恩报无巧不成侠肠,轻而易举的为恩公排忧解难。这一“书”的重要母题,在报恩者一方是侠义的自然流露,在施恩一方则是做了善事的正常收获。此时不仅仅是冥冥中的果报,似乎更有一种伦理的必然性蕴涵在其中。由此就形成了中国古代小说情节构造的一个常见的传统模式:明线由巧合连接各个事件,推进情节演进;暗线是因果报应作为事件间的内在逻辑。这里再让我们看看著名的明代历史武侠小说《禅真逸史》,其第十一回写林澹然在山路上被绿林豪客们劫持,押上山来。二大王听到话音很熟,一问才知是恩人道了,慌忙喝退喽罗,亲解其缚,脱下锦袄披在其身上,谢罪到:“我的爷!何不早讲大名,险些儿害了恩人性命。大哥,快过来相见,这就是小弟常讲的英雄,林主持林长老是也。”原来此前二大王苗龙曾率众盗侵犯庙宇,被林澹然施恻隐之心释放并赐财物,苗龙一直“切切在心,报恩无地”,不想有今日奇缘巧遇。这在小说是最常见不过的叙事模式,而支配这一模式的就是大多数人都深信不疑的因果报应律。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情节之巧,堪称离奇,但正如作者在小说开头所说的:“古人有四句道得好:‘人心或可昧,天道不差移。我不淫人妇,人不淫我妻’。看官,则今日听我说《珍珠衫》这套词话,可见果报不爽,好教少年子弟做个榜样。”作品就是以“果报不爽”作为结构的内在依据,把所有巧之又巧的情节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严密的因果链。这也成为中国古代小说构筑情节的一个惯常模式。

因果报应的深层结构,是一种线性单向发展的,学者杨义认为,预叙和倒叙在时间变异操作中,是处于两极的概念。在《中国叙事学》一书中,他提到法国文学批评家热拉尔・热奈特说:“提前,或时间上的预叙,至少在西方叙述传统中显然要比相反的方叙事话语》第一章)这种法(指倒叙)少见得多……(《

情形在中国叙事传统中有着明显的差异,在我国传统小说的叙事中,预叙手法受到了极大的重视。中国的作品往往喜欢“开章明义”,中国作家在作品的开头就采取大跨度、高速度的时间操作,以期和天人之道、历史法则接轨。这就使他们的作品不是首先注意到一人一事的局部细描,而是在宏观操作中充满对历史、人生的透视感和预言感。于是,预叙也就不是

3】其弱项而是其强项【。这一特征与中国哲学观念中

“谶纬之学”发达有紧密关系。实际上,带有预言性质的预叙在殷墟甲骨卜辞已经有了最初的形态。它的体例有叙辞、命辞、占辞和验辞四个部分。其中“命辞”问完要占卜的事情后,“占辞”就根据甲骨上钻凿或烧灼出现的征兆来预言吉凶。把这些占卜之辞记录下来,就可以得到某种萌芽状态的预叙。

随着佛教因缘果报思想及生死轮回观念的传入,中国文学作品的预叙特征更加明显,同时境界也更开阔了。因果轮回所包含的巨大时空观念为小说的预叙提供了广阔的表现空间。在时间上可以在前人世、今生、来世中循环;在空间上则可以在天堂、间、地狱中轮回,艺术时间、空间都得到极大拓展延伸。

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三国志平话》的开首。它元故事”的预叙方式,

2008年白艳玲:因果报应思想与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常见结构模式

91

武年间,书生司马仲相在御花园饮酒读史,对秦始皇残暴却得天下,甚为愤慨,有“怨天地之心”,于是天公委任他为阴司之君审理西汉初年高祖、吕后杀害韩信、彭越、英布三位功臣的冤狱。最终的判决是:

汉高祖负其功臣,却交三人分其汉朝天下:交韩信分中原为曹操,交彭越分蜀川为刘备,交英布分江东长沙为吴王孙权;交汉高祖生许昌为献帝,吕后为伏皇后。交曹操占得天时,囚其献帝,杀伏皇后报仇;江东孙权占得地利,十山九水;蜀川刘备占得人和。刘备索取关、张之勇,却无谋略之人,交蒯通生济州,为琅琊郡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道号卧龙先生,于南阳邓州卧龙岗上建庵居住。此处是君臣聚会之处,共立天下往西川益州建都为皇帝,约五十余年。交仲相生在阳间,复姓司马,字仲达,三国并收,独霸天下。

这里,借用因果报应思想来表达民间对汉初高祖、吕后诛杀功臣的历史非议。其间不难发现民间对封建统治者忘恩负义、凶险残暴的诅咒情绪及为受屈者报打不平的愿望,它在某种颠三倒四的巧合中把历史进行折叠游戏,以相当出色的联想和类比,使洒满血和泪的王朝开国、亡国的历史蒙上了一层荒诞感与果报决定气息。而当小说结尾,一切人物、事件都离去舞台时,叙述者仍要以一些颇具匠心的笔法绾结全文,将前文的隐晦处一一点破。在中国的小说中留有悬念,被看作是不能容忍的。一切都要因果分明。《说岳全传》第一回的预叙发生在佛教世界。小说把岳飞精忠报国和围绕着抗金战争的忠奸斗争,宋朝江山的动荡进行了一种神话性的阐释,把复杂的历史事件归结于宿怨报应,从而为其后的大忠大奸、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提供了一个带预言

【4】性的“元故事”一个想象奇丽的“后神话”。《女仙外

后结局。如同《红楼梦》中写的金陵十二钗的册子一样,《金瓶梅》“吴神仙贵践相人”一回中,作者借吴神仙为西门庆及其妻妾们看相的描述,评鉴了他们每个人的人品性格,预卜了他们每个人的未来命运。他们的命运走向基本都依照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律。

最妙的预叙,是诗,又是哲学。《红楼梦》的预叙情节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最多也是最完美的。在《红楼梦》中有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世界中的大观园,一个是神话世界中的太虚幻境。大观园中的众人或喜或悲,或争或斗,上演着一幕幕悲喜剧。而在那个高高在上的太虚幻境中实际早已将各人的命运一一安排。贯穿全书的宝黛爱情悲剧以一段木石前缘、还泪故事为前缘因果,预叙特征十分明显。它不但先天规定了林黛玉的个性特征,同时也预示了这段爱情终将以林黛玉泪尽而告终。这样的一个预叙赋予了这个悲剧故事以强烈的浪漫意味,令人心痛,更让人陶醉。

三、因果报应与中国古代小说的大团圆结局中国古代小说多是以大团圆收场。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一文中曾指出:“无论是小说、是戏剧,总是一个美满的团圆。”“有一两个例外的文学家,要想打破这种团圆的迷信,……但是这种结束法是中国文人所不许的。”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然当时于此等书,则中在谈到侠义小说时也说道:“

以为善人必获福极,恶人总是祸临,邪者定遭凶殃,正者终逢吉庇。报应分明,昭彰不爽,使读者有拍案称快之乐,无废书长叹之时……可见,侠义小说也是喜欢团圆的。即使是时至今日,一般的中国人对于西方的悲剧观念已能够接纳,但对叙事作品结局所最为期盼的,仍是这种皆大欢喜的团圆。可见,团圆结局与文以载道一样,都是我们民族重要的至今仍起作用的传统文学观念。

团圆现象的出现有着深厚的民族心理基础,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风调雨顺”、“季候轮回”的民族普遍的农业心理,“天道轮回”,“物不可以终难”的哲学思想,甚至还有人指出“团圆与阴阳二气中和平

[5]

衡的关系”……除了这众多的原由之外,不可否认

也是史》第一回“西王母瑶池开宴,天狼星月殿求姻”全书的一个预叙。在瑶池宴会上天狼星(后转生为明世祖)醉后向嫦娥求姻,惹怒嫦娥,下凡转生为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唐赛儿。把一场人间的反抗斗争归结为一段天宫中的恩怨。

而在另一些作品中,虽然在小说开头未设置预叙章节,但在情节发展当中作者不断地加入一些具有警示主题、预示故事结局的片段,同样具有预叙的特征。《金瓶梅》是通过讲因果,谈报应,以达到警醒世人的目的。在这个前提下,作者构架了全书的结,,最

的一点是因果报应思想的长期侵淫更是中国人团圆心理存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蒋述卓《佛教与中国文艺美学》一书中指出:“就产生‘大团圆’结局的原因看,

92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

观念是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善恶报应成为民众的一种普遍心理时,它实际就是一种社会客观要求,深深地掣肘着作品的创作。有时候作者不得不适应观众的这种悲剧补偿心理的需要。在悲剧的最后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大团圆为结局。”当然另一些时候则是作家自身在受了果报思想的熏染后情不自禁地要这样设计结局。

中国人深信报应。世间却偏偏有那么多的不平之事与悲惨哀伤,虽有“子孙受报”、“业报轮回”、“三世因果”之说,然而,来世究属渺茫,现世之人毕竟难以见到。况且,以韧忍、求存、求稳为特征的中国文化,使得中国人的精神长期以来处于一种饱受压抑的状态。那么,将众多的报应之事,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让好人得到好报,恶人终遭恶报,以此来销蚀与化解人生悲剧,竭尽全力把不合理的世界拽回到“善”的轨道上来。尽管它是虚幻的,并不能消除人世间的不公与悲惨,却力图叫人相信最终的善恶报应,从而抚慰人们受伤与不安的心灵,并可以作为一种精神胜利法,成为人们消除压力,缓解压抑的极好方式。鲁迅先生1924年在西安讲《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谈到传奇对明清小说的影响时,例举了唐元稹的传奇《莺莺传》。他指出,这一作品本是“篇末叙张生之弃绝莺莺”,为悲剧结局。可是,后来许多据此而出的名目繁多的西厢戏却将其结局改为“叙因为张生和莺莺后来终于团圆了”。变迁之故,是“中国人底心理,是很喜欢团圆的,所以必至于如此,大概人生现实底缺陷,中国人也很知道,但不愿意说出来;因为一说出来,就要发生‘怎样补救这缺点’的问题,或者免不了要烦闷,要改良,事情就麻烦了……所以凡是历史上不团圆的,在小说里往往给他团圆;没有报应的给他报应,互相骗骗。———这实在是关于国民性底问题。”可谓一语中的。

为了适应轮回报应观念,佛教创造了地狱、天堂与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等虚拟时空观念,小说家们借用过来,使得小说具有了更大的表现空间。历史上、生活中有那么多的不尽人意之事,历史已然无法更

改,生活又总是不如人愿;但小说家则可以驰骋想象,上天入地,把人间的不公在另一个世界得以解决,获得圆满结局。果报实在是团圆戏得以实现团圆的捷径,或者说是能顺利实现团圆的依据。无论多么不可能完成的团圆,原本多么悲惨的结局,在此果报聊斋志异》思维的指导下,都可以顺利实现团圆。《

“窦氏”一篇:农家少女窦氏为地主南三复所引诱,南三复初时允以媒娶,后竟背负盟约,另自议婚于大家。窦氏怀孕临产,为其父所挞责,饱受刺激,怨愤以死。死后屡屡幻化扰乱南家,终使南三复犯案论死。得以死报生仇。

中国的小说家因偏爱大团圆,但也并非全部小说作品都实现了团圆因果报应。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便出现了中国古代小说续衍现象的发达,在续书中将原书中没有实现的团圆因果报应完成。续衍是指在原书的基础上续、补、改、仿,进而创作出族系式作品的文学的现象。如《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等都有许多续书。《水浒传》自产生起到本世纪三十年代止,续、补、改、仿的作品多达百余种,著名的有陈忱的《水浒后传》(紧接百回本《水浒》),《后水浒传》(接百廿回本《水浒》),俞万春的《结水浒传》(又名《荡寇志》)等;《红楼梦》续书亦有四十余种。如归锄子《红楼梦补》,秦子忱《续红楼梦》,逍遥,陈少海《红楼复梦》,海圃主人《续红子《后红楼梦》楼梦》等等。而为这些著作创作续书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原书未完成的果报,续作品实际是续心理,对原书的延续,就是对读者和作者团圆心理的延伸。

参考文献:

庸闲斋笔记》卷六.[1]陈其元.《

[2]吴建勤.中国古典小说的预叙叙事[J].江淮论坛,2004,

(6):135,136.

[3][4]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52,157.

—中国古典悲剧大团圆结局[5]王玉兰.气与团圆之趣——

探因[J].广西左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0,(1):50.

2008年白艳玲:因果报应思想与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常见结构模式

93

ACommonStructureModelofComeuppanceThinkingandAncient

ChineseNovels

BaiYanling

(Tianji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Tianjin300222,P.R.China)

Abstract:Comeuppance,whichhasbeenusedinthenovelsandbecomeaninherentdrivingpowerinthedevelopmentofnovelsplot,constructsoverallstructuremodelontheChineseancientnovels:plotcoincidence,beforehandnarrativecharacteristicandthehappyending.ThemodelhasentrustedtotheChineseancientnovelsenoughromance,theconnectionandintegratedcausebetweenthebeginningandtheend,andtheeffectinnarrativeconfiguration,whichwaswidelyacceptedandwelcomedbyChinesepeopleatthattime;however,themodelrestrainedthenovelists'creativityintheplotnarrationinacertainextent.SimilarplotdevelopingcurveandduplicatestructuremodelaregreatcharacteristicsinChineseancientnovels.ThustheformulaicnovelsinancientChinaandthepatternoftraditionalsobeformed.

Keywords:Karma;theChineseancientnovels;coincidence;beforehandnarrative;thehappyending

!!!!!!!!!!!!!!!!!!!!!!!!!!!!!!!!!!!!!!!!!!!!!!!!(上接第103页)

OntheCommonSpiritofEasternandWesternArtfromthe

perspectiveofCulturalPhilosophy

HuangGuofei

(JiangxiScience&TechnologyNormalUniversity,Nanchang330013,P.R.China)

Abstract:Thisarticlediscussestheeasternandwesternartfromtheperspectiveofculturalphilosophy,hopingtofindinherentlawsofartthroughthecomparisonofessentialspiritofartcreationintheeastandthewest,inordertofindthecommonspiritintheeasternandwesternartspirit.

Keywords:vividcharm;natureofgoodfortune,intheheartofthesource;gas;tourism;idea;lifeimpulse

!!!!!!!!!!!!!!!!!!!!!!!!!!!!!!!!!!!!!!!!!!!!!!!!(上接第34页)

ResearchandEvaluationontheTourismResourceExploitationofthe

GreatWallofSanguankou

ZhouZhijian,LiLongtang,HuYanqin&JiaShumei

(NingxiaUniversity,Yinchuan750021,P.R.China)

Abstract:Ningxiahasbeencalled"theMuseumoftheGreatWall"and"theHometownoftheGreatWall".TheGreatWallofSanguankou,whichwasbuiltinMingdynasty,isoneofthemostdistinguishingtourismresourcesinNingxia,buthasthelittlereputationandalmostnobodyknowsit.Itdoesn'tplayanimportantroleinitstourismadvantagement.ThearticleusesAHPtoevaluatethetourismresourcesoftheGreatWallofMingDynastyinSanguankouofNingxia,analyzesthedevelopmentfactors,andputsforwardsomecountermeasuresforitsdevelopmentandprotection.

Wallintheresource

因果报应的句子篇九
《《聊斋志异》因果报应思想的剖析与评判》

・《聊斋志异》研究・

文章编号:(!"",)&""!$#(&!"#$""’’$"(

《聊斋志异》因果报应思想的剖析与评判

蔡相宗&蔡斌!

(&*淄博师专人文科学系,山东淄博!’’&"";

山东淄博!’’&"")!*淄博师专学生处,

摘要:依据佛教教义对《聊斋志异》因果报应思想加以重新剖析与评判,很有其必要性。《聊斋志异》的因果报应思想与一般人所说的宿命论也有根本区别。前者是以人为主宰,后者是以天或神为主宰。

关键词:因果报应;宿命论;剖析;评判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明清时期,为数众多的小说都把因果报应作为一种劝戒人生的题旨加以宣扬,其中《聊斋志异》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聊斋志异》的因果报应思想,显然是沿用了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因而剖析《聊斋志异》的因果报应思想,就必须理解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并以其作为评判的依据。但前人对《聊斋志异》因果报应思想的阐释几乎全是个人主观的成见,故而在剖析与评判《聊斋志异》因果报应思想时不免有些偏颇。所以很有必要完全依据佛教因果报应理论对《聊斋志异》的因果报应思想重新加以剖析与评判。

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决不只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么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蔡相宗(&%(!)),男,山东淄博人,淄博师范学校人文科学系中级讲师;蔡斌(&%(’)),男,山东淄博人,淄博师范学校学生处,助理讲师。万方数据 

’’

简单,更不是用宿命论一词就可以完全替代。它的内容非常复杂,阐述得细微、广泛而又圆满。说其阐述细微,是因为在因果之间,它阐述了一个重要概念——“缘”,将因果报应理论的内涵阐述得更深入。

由因到果,中必由缘,缘不足,果不满也。所谓四缘:一因

缘,二缘缘,三次第缘,四增上缘。缘中又有无数小因小果,譬如因渴思茶,因缘也,因思茶而烹茶,缘缘也,由口渴而思茶而烹茶而泡茶而饮茶而解渴,先后次第不可紊乱,此次第缘也。由口渴至解渴,中间许多过程,逐渐增上进步,此增上缘也。层层有因果,处处可转缘,或好或坏,皆不出此四义。若因烹茶而

[!(]"#$%)烙手指而嗔恨而怨人而斗争,是又转一因缘而另成果矣。

由以上理论我们不难推断:第一次的因不一定得到与之相应的果。所以开始为善之后又为恶的人不一定得善报,开始为恶之后又为善的人不一定得恶报。如《邵女》中的金氏,本因“罪过多端,寿数合尽”,但因为她一念心地善良,顿而醒悟改悔,故“仅降灾,以示微谴”。又如《布客》中布客本来名列死籍,因路遇勾魂使者,“屡市餐饮,呼与共啜”,使者“甚德之”。布客在使者建议下捐资建桥以利行人,不料竟因“此一节可延寿命。”另外,《刘姓》《、某公》《、金永年》《、邢子仪》等篇章中人物的因果报应也是这类情况。所以莲宗十三祖印光大师说:“前因,俗所谓天,天定者胜人,谓前因之难转也。人定者亦可胜天,谓兢业修持则前因不

[&(]"’()足恃。是以现因为因,而消灭前因也。”

因果报应的广泛性,指的是因果报应的外延大而无外。具体来说就是“三世因果”,即因果报应不只限于今生,还贯通前生和来生。而前生、今生、来生也不是一个具体的时间。准确地说,三生实际上指的是生生世世。这就是佛教的“三世因果”论。

为什么会出现“三世因果”论呢?我们知道,因的发生与果的形成之间有一定的时间跨度,种因之后不一定马上得到果,而且这个时间跨度又会因为中间经历不同的缘而有着更多不确定的

万方数据 

)$

因素。譬如吹出的肥皂泡很快就会灭亡;而秋天播种的小麦,只有等到来年才能收割;种上一粒大枣,直到二至三年后才会结果。人事的因果与自然界的因果一样,不一定在一生当中就体现所有的果报,有的在来生或来生的来生才得到应有的果报。所以印光大师将生生世世的因果报应概括为以下三类:“报通三世者,现生作善作恶,现生获福获殃,谓之现报。今生作善作恶,来生获福获殃,谓之生报。今生作善作恶,第三生,或第四生,或十百千万生方受

[!(]"#$)福受殃,谓之后报。”

现报的主角当然是人,而生报、后报就难说了。有可能是变为鬼受报,或变为畜生、天人、阿修罗、地狱受报,因而也就有了佛教中的六道轮回之说。谈因果报应离不开六道轮回,离开六道轮回就无法圆满解释因果报应。所以,《聊斋志异》的因果报应故事经常提到鬼、畜生或地狱、天人、阿修罗。

《聊斋志异》中的因果报应故事属于现报的如《曾友于》。曾友于为人仁慈厚道,与兄弟以和睦为贵,故得生活幸福平安之果报;其兄曾孝、曾成等人,残暴成性,兄弟不和,以至反目为仇,故得家庭死伤惨重之果报。这是典型的现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丝毫不爽。这类因果报应故事还有不少,如《果报》《、李司鉴》、《瞳人语》《、韦公子》等。但综合来看,这类故事在《聊斋志异》中的数量相对较少,盖今生为善为恶,今生获福获殃,世人容易理解,正不必多言。所以《聊斋志异》中因果报应的故事多属生报或后报。这两类故事的最大优点是能圆满解释三世因果,能圆满解释世间生活中人们解不开的疑团。如有人罪大恶极,此生却一直享受荣华富贵;有人辛勤厚道,此生却一直贫困潦倒,这究竟是何原因?惟有用生报和后报理论才能将其解释清楚。这正如俗语所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自然受报。”也如蒲翁自语“昭昭之债,而冥冥之偿,此足以劝矣。”(《蹇偿债》)

生报的例子如《江城》篇,叙述高生与江城幼时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长大后二人相遇于隘巷,“两情恋恋”。结婚以后,“夫妻

万方数据 

$%

相得甚欢”。但后来江城对高生却无缘无故大施鞭楚,酷虐无比,高生对她“畏若虎狼”。高生作为一个男人,为何对一个弱女子畏若虎狼呢?原来,江城前生是一个和尚所养的长生鼠,被高生的前身“误毙之”,所以,高生此生要遭此恶报。又如《某公》篇,某公生前作恶多端,来生本应罚作畜生———羊,但因他又曾救活一人,于是又判他转世为人。虽然生而为人,但肩膀处还留有巴掌大小的羊皮,而且“背上有羊毛丛生,剪去复出。”这也是典型的生报。另外,《四十千》《、蹇偿债》等篇章亦属此类报应。

后报的例子如《三生》中刘孝廉,因前生“行多玷”,来生被罚作马,但是作马的期限还未满,他就绝食而死。结果第三生又被“罚为犬”“,为犬经年,常忿欲死”,为脱离犬身,于是故意咬下主人大腿上一块肉,“主人怒,杖杀之”。阎王为他的疯狂而发怒,又罚他第四生作蛇,“每思自尽不可,害人而死又不可;欲求一善死之策而未得也。”后来他被一辆马车压成两段无罪而死。受报期满后,第五生他才转世为人———刘孝廉。这是典型的后报又兼有生报的例子。属于生报、后报的故事还有《拆楼人》《、柳氏子》、《邵士梅》《、莲香》《、鲁公女》《、梅女》《、香玉》《、阿英》等。

因果报应的圆满性,指的是它发挥因果报应理论最究竟、最圆融。

凡夫愚鲁,不明因果,只怕果,不怕因,以因不可见,果则

在眼前也。因果易入而难逃,人每轻忽之。二乘怕因,不肯造因,是亦怕果也。菩萨则不昧因果,佛则了了因果,既有前因,

[今必有果,不受而受之可耳,无所谓顺逆也。(]"#$%)!

这段话意思有四层,且层层递进。第一层,是说一般人只怕果不怕因。这是愚痴之人。譬如,小偷偷了东西马上要逃跑,就是因为他知道不跑就有被惩罚的果报,但是他没有像惧怕果报一样惧怕偷盗的前因。所以这类人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二层,是指二乘人(有一定修持见地之人)既怕因又怕果。有一定修持见地之人,深刻理解了“有其因,必有其果”,就能从

万方数据 

&’

源头上杜绝恶报。他们非常惧怕制造恶因,因而少恶报多善果,能逐渐修身养性而成为贤人圣人。

第三层,是说菩萨(修持见地仅次于佛的人)对因果报应悉知悉明,既能从源头上杜绝恶因,又对因果无惧怕之念,只是随遇而安,但心中仍存因果这个法见,修行还不够圆满。

第四层,是说佛已超脱因果,不受因果束缚。但这种超脱又不会违背因果报应思想,如同孔子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一样。超脱因果,也可以理解为无心因果,即对因果没有执著之见。这是因果报应思想的最高境界。《聊斋志异》开宗明义的首篇文章《考城隍》也清楚地表达了这种认识———“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聊斋志异》中,反映第一层意思的故事数量最多(上文提及的篇章皆属于此类),而反映后三层意思的故事,其数量则寥寥无几。个中原因,较易理解。《聊斋志异》把因果报应作为一种劝戒人生的题旨加以宣扬,主要针对的是世间没有见识的人们。这是一个最需要关注的弱势群体、愚昧群体。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极力讲述因果报应故事,故事结尾又不厌其烦地加上一番议论以点明主旨,归根结底是为了让人明白因果报应,教人避恶趋善。举一个典型例子,如《瞳人语》中的书生方栋,生性好色,轻薄放荡(不怕因)。清明时节因调戏女子,结果遭受双目失明的恶报。后来他真心忏悔,检点约束自己的行为,并且虔诚诵读《光明经》(怕果)。一年之后,眼睛竟好了一只。从此他更加注意检点约束自己的行为了(怕因)。如果方栋照此修行下去,其境界一定会逐渐提高———由恶人而善人而贤人而圣人。这正是宣扬因果报应思想的目的所在。

反映二、三、四层意思的故事有以下几个,如《鞠药如》中来去自在、无牵无挂的药如;《菱角》中观音菩萨化身的老妇人;《长清僧》中转世而知自己生前事的长清僧;《丐僧》中行事怪异、神通广大的济南和尚,都有二乘或菩萨或佛的风范。

万方数据 

!"

因果报应的句子篇十
《十大经典佛语》

十大经典佛语

经典佛语一:一切皆为虚幻

这句出金刚经: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 对于爱情:美好的爱情,动人的爱情,原来都是虚幻的!可是虚幻的爱情却也是最美的!如坠梦中,近在眼前,却触摸不到;遥远的总是最美,因为遥不可及,充满想象,却难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营造的幻境。这种美,值得我们凡人一直去追寻,即使花去毕生的时间,得到心碎的结局,却依然在憧憬。

对于生活:如果人不执著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就不会被物质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追求这些感官之物,才会变得不快乐……一切皆流,无物永驻。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觉、感受,因为才会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记得佛家的句:一切皆为虚幻。 人生如梦随风散!聚散,喜忧皆是缘!

经典佛语二:不可说

很多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自己去悟,去修心。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说”这一行为本身需要一个妄念才能实行,所以不可说!佛陀有这么多经书,这么多语录就是为了教化众生不得已而为之,故禅宗讲求不执着于文字就是这个道理。

陈永涛有句话,很好的说明了这句佛家经典:有的事可说不可做,有的可做却不可说,有的既不可说又不可做。

最后送上里一段,让大家最自己去体会

《涅盘经》云:「不生生不可说,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生亦不可说,不生亦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

经典佛语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句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由唐代玄奘法师所译,尽得禅宗精髓!

全句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家讲“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这句话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

不要对万物起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使得谈空却又恋空,

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同样是执取而不放。

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而这些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

色即是空,使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产生的。 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

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劝人向善的基础。

经典佛语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

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

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佛语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经典佛语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原文应是: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出自《华严经》

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

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

经典佛语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这句话,并不出自佛经,而是出自一个故事。

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

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

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

万发缘生,皆系缘分!

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经典佛语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大悲是无尽的慈悲,不是感情,所以不能用泪来形容,

大悟就是开大智慧,这个智慧不是言语能表达的,

大笑就是真正的高兴,内心的喜悦又怎么是笑声能表达的呢?

年龄越长,对于这句的体会就越深刻

经典佛语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这是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

语出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

儒家把和谐导向社会理想,道家把和谐导向事物本源,佛家则把和谐导向内心世界。 佛家认为,境由心生。内心平和,见事皆和。

禅宗有云:心险佛众生,平等众生佛。心中若无佛,向何处求佛?众生皆有佛性。

经典佛语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乃六祖慧可的悟禅之言

心非心,物非物,心高于物.

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

人在尘中,不是尘,尘在心中,化灰尘。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切莫刻意的寻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经典佛语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源自《地藏菩萨本愿经》

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 不忍离去,于是留在了地府,

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于是有一这句话的由来,属于佛教的大乘。


因果报应的句子相关热词搜索:因果报应的诗句 因果报应 因果报应真实故事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因果报应的句子”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因果报应的句子"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haocihaoju/7107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