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好词好句 > 有关七律绝句

有关七律绝句

2016-11-23 11:33:24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有关七律绝句(共9篇)七言绝句大全及七言律诗资料从军行 七首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北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

七言绝句大全及七言律诗资料
有关七律绝句 第一篇

从军行 七首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北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送柴侍御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长信秋词五首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高殿秋砧响夜阑,霜深犹忆御衣寒。 银灯青琐裁缝歇,还向金城明主看。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 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 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 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不胜情。

七言绝句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城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长信秋词 王昌龄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长信秋词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从军行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戌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芙蓉楼送辛浙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春宫怨 王昌龄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输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青楼曲 王昌龄

白马金殿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 楼头少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西宫春怨 王昌龄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恨春长。 斜倚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秋下荆门 李白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客中作 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哭晁卿衡 李白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梧桐。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望庐山瀑布水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门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听晓角 李益

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 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

塞下曲 李益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宫怨 李益

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 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写情 李益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日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它明月下西楼。

汴河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殿已成尘。 行人莫向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有关七律绝句】

边思 李益

腰悬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 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

行舟 李益

杨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 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寄令狐郎中 李商隐

【有关七律绝句】

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为有 李商隐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隋宫 李商隐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近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咸阳值雨 温庭筠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里空蒙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草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瑶瑟怨 温庭筠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赠少年 温庭筠

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 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尤唱后庭花。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牛郎织女星。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寄扬州韩晫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旁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和乐天春词 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花数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晴。

自朗州归,戏赠看花诸君子 柳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送元二使之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臾少一人。

秋夜曲 王维

桂皎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府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逢人京师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寄语报平安。

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碛中作 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二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

虢亭送别李判官得秋字 岑参

西原驿路挂城头,客散江亭雨未收。 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尤似汉时秋。

赴北庭度陇思家 岑参

西向轮台万里余,也知乡信日亦疏。 陇山鹦鹉能言语,为报家人数寄书。

玉关寄长安李主薄 岑参

东去长安万里余,故人何惜一纸书。 玉关西望肠堪断,况复明朝是岁除。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戌楼间。 借问梅花何出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凉州词 王之焕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 王翰

葡桃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塞下曲 王涯

年少辞家从冠军,金妆宝剑去邀勋。 不知马骨伤寒水,惟见龙城起暮云。

从军行 刘叉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已亥岁 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凉州词 无名氏

朔雨吹叶雁门秋,万里尘烟昏戌楼。 征马长思青海上,胡笳夜听陇山头。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寄人 张泌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再过金陵 包佶

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秋。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山亭夏日 高骈

绿树浓阴夏日长,池塘倒影入楼台。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题金陵渡 张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可自愁。 潮落夜江斜雨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江楼感旧 赵嘏

独上江楼思缈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是去年。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送红线 冷朝阳

采菱歌怨木兰舟,送客魂销百尺楼。 还似洛妃乘雾去,碧天无际水东流。

春怨 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栏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塞下曲 张仲素

三戌渔洋再度辽,骍弓在臂剑横腰。 匈奴若欲知名姓,休傍阴山更射雕。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永夜何长,漫漫轻云漏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寒衣未寄莫飞霜。

秋闺思 张仲素

碧窗斜月霭深晖,愁听寒螿泪湿衣。 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

塞上曲 戴叔伦

汉家旌旗满关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将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苏溪亭 戴叔伦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题稚川山水 戴叔伦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寒食即事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宿石邑山中 韩翃

浮山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转望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送客贬五溪 韩翃

南过猿声一逐臣,回看秋草泪沾巾。 寒天暮雪空山里,几处蛮家是主人。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轻阴待我归。

归雁 钱起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风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是碧桃千树花。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凉州词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驼白练到安西。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声,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诗思落谁家。

七言古诗大全及七言绝句资料
有关七律绝句 第二篇

七言古诗大全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三 蜀相 杜甫【有关七律绝句】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一 陆游《游山西村》(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蜂——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二 杜甫《客至》(唐)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四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小池——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河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浪淘沙——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六 春思 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九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十 答丁元珍(宋·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长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啼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十一 渝州寄放王道矩 苏轼

曾闻五月到渝州,水拍长亭砌下流。惟有梦魂长缭绕,共论唐史更绸缪。 舟经故国岁时改,霜落寒江波浪收。归梦不成冬夜永,厌闻船上报更筹。

十三 初加朝散大夫又转上柱国 白居易

紫微今日烟霄地,赤岭前年泥土身。

得水鱼还动鳞鬣,乘轩鹤亦长精神。

且惭身忝官阶贵,未敢家嫌活计贫。

柱国勋成私自问,有何功德及生人。

七 宫词 薛逢

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

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

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

八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十四 咏史 白居易

秦磨利刀斩李斯,齐烧沸鼎烹郦其。

可怜黄绮入商洛,闲卧白云歌紫芝。

彼为菹醢机上尽,此为鸾皇天外飞。

去者逍遥来者死,乃知祸福非天为。

十六 自咏(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本为圣朝除弊政,敢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十八 见于给事暇日上直寄南省诸郎官诗 白居易

倚作天仙弄地仙,夸张一日抵千年。

黄麻敕胜长生箓,白纻词嫌内景篇。

云彩误居青琐地,风流合在紫微天。

东曹渐去西垣近,鹤驾无妨更著鞭。

十九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纹身地,犹是音书滞一乡。

十五 昨以拙诗十首寄西川杜相公,相公亦以新 白居易

诗家律手在成都,权与寻常将相殊。

剪截五言兼用钺,陶钧六义别开炉。【有关七律绝句】

惊人卷轴须知有,随事文章不道无。

篇数虽同光价异,十鱼目换十骊珠。

二十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关于律诗和绝句的一些基本知识
有关七律绝句 第三篇

古代诗歌分两类,一是古体诗,一是近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言、七言较多。五言简称“五古”,七言简称“七古”。古体诗不拘句数,不求对仗,也不大讲平仄,用韵较为自由。

近体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产生较晚,起源于南朝,至唐初成熟。其中的律诗,形式固定,格律严密,每首八句。单句叫出句,双句叫对句,合起来称为一联。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颔联、颈联一般要对仗。首句可用韵可不用韵,通常押平声韵。五言简称“五律”,七言简称“七律”,十句以上的称排律。其中的绝句,又称绝诗、截句。它好像截取律诗的一半,每首四句。就其规格看,有的后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颔联;有的前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颈联、尾联;有的两联都对仗,类似律诗的颔联、颈联;有的不用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和尾联。绝句的韵脚在二、四两句,通常押平声韵。第一句如押韵,也押平声字。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

律诗和绝句都是近体诗。那么,怎样区分律诗和绝句呢?

一、律诗一般每首八句,每句五个字的律诗叫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每句七个字的律诗叫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如陆游的《游山西村》)。

二、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简称五绝(如李白的《静夜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三、此外,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如陆游的《游山西村》押韵的字是“豚”、“村”、“存”、“门”,李白的《静夜思》押韵的字是“霜”、“乡”。七言律诗的三、四句和五、六句要对仗,《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和“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就是对偶句。

四、七言律诗定格形式:

1、平起式(一、二、四、六、八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简称首联)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简称颔联)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简称颈联)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简称尾联)

*这个句型如第五字用仄,第三字必须用平。“[ ]”内可仄可平。

2、仄起式(一、二、四、六、八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个句型如第五字用仄,第三字必须用平。“[ ]”内可仄可平。

五、五言律诗定格形式:

仄起式(首句不压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六、七言绝句定格形式:

仄起式(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关于律诗和绝句的一些基本知识

律诗一般每首八句,每句五个字的律诗叫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每句七个字的律诗叫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如陆游的《游山西村》)。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都存在变例,有些律诗不完全按照格式写作,如崔

颢的《黄鹤楼》,即前半首为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律诗的这种变化被称为拗体。 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简称五绝(如李白的《静夜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它源于汉及魏晋南北朝歌谣。“绝句”这一名称大约起于南朝。梁、陈时,已较普遍地用绝句泛指四句短诗,其押韵平仄都较自由,或称古绝句。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四句。所以,唐人有的在诗集中把绝句归于律诗。后来也有学者认为绝句是截于律诗之半而成。绝句灵活轻便,适于表现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广为诗人所采用,创作之繁荣超过其他各体诗。宋代洪迈曾辑录唐人绝句万首,约占现存唐诗总数1/5。除李白、王昌龄、杜牧、李商隐以绝句擅长外,还有不少千古名篇,并不一定出自名家之手。另外,唐人绝句大都配乐歌唱,如王维《渭城曲》、李白《清平调》、刘禹锡和白居易的《竹枝词》、《杨柳枝》等,所以,绝句也被人视作唐人乐府。

此外,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如陆游的《游山西村》押韵的字是“豚”、“村”、“存”、“门”,李白的《静夜思》押韵的字是“霜”、“乡”。七言律诗的三、四句和五、六句要对仗,《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和“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就是对偶句。

七律和七绝,作法上应该分开说,七律要工整,主沉稳,宜宏大,我不主张七律写得过于轻巧靓丽,这种风格与它的体质不合,又如李长吉那样的奇幻风格,就不适合写七律,李义山的言情七律固然缠绵绮丽,但仍然气质精练气象阔大。七绝则大大适合轻巧靓丽,我们读小杜的七绝,简直是一群时尚美女,娇俏明艳,令人赞叹,老杜的七律,就是不苟言笑的君子了,试想一位男子汉抛个媚眼给看官,恐怕谁都不适应。然而世事无绝对,人间也有梅艳芳张国荣这样的例外,何况于诗。

七绝多工笔,七律多写意,这个写意的意思,是说它适用于较广的视角,拿摄影来比喻,七绝如微距,七律如广角,五言如长焦,古体较近于标头。杜甫的《又呈吴郎》,写一件极小的事,仍要从中折射出时代和悲天悯人的大情怀。但不可空洞,尤其是写时事或感怀的,最忌一味豪言壮语,我一直认为词中刘改之与辛幼安的差距很可借鉴,这不仅仅是文采学问上的差距,各人经历不同,有些东西是不能勉强的。写感情则忌粘腻痴重,这个很难,往往有真情的就泥于事,无真情的就拿些密丽句子凑数,前一种多少给人词不达意的感觉,后一种更常见些,说它不好,它倒也工工整整,说好呢,它又不过是东拉西扯,并没有真正的情感在里面。

从技术的角度上说,七绝的重点在后两句,部分四句份量平均,很少有重点在前两句的。前两句铺垫得体,轻重均衡,就算是无过有功,要让人记住,关键在后两句出彩,是自前面的基础上推进,或者是大转,都无不可。也可以前三句铺垫,到末句终章明意,重头戏都是在后面,但并非说前两句就可以顺手随意。如杜牧的《屏风》:"屏风周昉画纤腰,岁久丹青

色半销。斜倚玉窗鸾发女,拂尘犹自妒娇娆",第一句铺出背景,次句在大色调下点出重点,隐伏后面的转折,倘若这句单纯承上句续写屏上美色,后面的转折就少了大半力量。第三句转移视线到主人公身上,末句结明主旨,句句承转,结构极其严紧,不可移易。这结构是好的,可以打一百分,诗总体多少分,那是另说。我不主张太强调结构,诗的神韵更重要。 写七律,学养的底子很重要,不比七绝,重灵气,可以略微取巧些。读的书少,词汇语句缺少变化,诗就容易轻,压不住阵脚。七律的具体写法,字、句、联、章,历代都有不少说法,网上也有专章论述,各有道理,信哪种不妨照哪种做去,大半殊途同归,只要写得出好诗来,路径无关紧要的。真正的好诗,有力量扭转欣赏习惯,而不是迁就普遍的欣赏习惯。 <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把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七言。这是一种分法。

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的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还有很少见的六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庚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仿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

a.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b.押平声韵;

c.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d.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臵也有规定。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长律自然也是近体诗。长律一般是五言的①,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三十六韵》,就是三百六十字;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就是一千字。这种长律除了尾联(或除了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

绝句比律诗的字数少一半。五言绝句只有二十字,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字。绝句实际上可以分为古绝、律绝两类。

古绝可以用仄韵。即使是押平韵的,也不受近体诗平仄规则的束缚。这可以归入古体诗一类。

律绝不但押平声韵,而且依照近体诗的平仄规则。在形式上它们就等于半首律诗。这可以归入近体诗②。

总括起来说:一般所谓古风属于古体诗,而律诗(包括长律)则属于近体诗。乐府和绝

句,有些属于古体,有些属于近体。

五言就是五个字一句,七言就是七个字一句。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古风分为五古、七古,这只是大致的分法。其实除了五言、七言之处,还有所谓杂言。杂言指的是长短句杂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其中偶然也有四字句、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杂言诗一般不另立一类,而只归入七古。甚至篇中完全没有七字句,只要是长短句,也就归入七古。这是习惯上的分类法,是没有什么理论根据的。

简单的说,七、五是以诗每句的字数而言的。律诗的限制比较严格,而古体诗的限制比较松。

这里,还需要对诗的平仄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要区别平仄,先要懂得四声。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平仄是根据传统四声(不是现在普通话的四声)分的。

传统四声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简称“平、上、去、入”,而现在普通话中的四声是指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简称为“阴、阳、上、去。无论是古四声还是今四声,他们都是按字音高低升降的不同而分。不过古“入”声拿-b、-d、-g收尾读音比较短促。广州话现在还保留有-b、-d、-g韵尾(斑竹是北方人,没有听过广州人说话)。普通话中里古入声字的-b、-d、-g韵尾已经消失,古入声字就分别归到今“阴、阳、上、去”四声里去了。例如:古入声字“八”现读阴平音(一声),古入声字“拔”现读阳平音(二声),古入声字“笔”现读上声(三声),古入声字“必”现读去声(四声)。类似这样的字有很多。因此,我们在读古人写的诗词时经常发现不合平仄的现象,其原因正是因此。

明白了四声,下面就可以说平仄了。“平”就是平声(包括普通话中的一声、二声),“仄”就是除“平”以外的另外两声(三声、四声,另外还有古人或今广州中的入声)。在诗词的平仄格式中,凡“平”的位臵必需选用平声字,凡“仄”的位臵需选用“上、去、入”三声。 古人写诗,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跟字音的高低升降有关。同一句话中用相同的声调就有点呆板,用不同的声调才有变化,才能有节奏。诗词中的平仄交替或对立,就能构成诗

律诗和绝句的一些基本知识
有关七律绝句 第四篇

律诗和绝句的一些基本知识

古代诗歌分两类,一是古体诗,一是近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言、七言较多。五言简称“五古”,七言简称“七古”。古体诗不拘句数,不求对仗,也不大讲平仄,用韵较为自由。

近体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产生较晚,起源于南朝,至唐初成熟。其中的律诗,形式固定,格律严密,每首八句。单句叫出句,双句叫对句,合起来称为一联。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颔联、颈联一般要对仗。首句可用韵可不用韵,通常押平声韵。五言简称“五律”,七言简称“七律”,十句以上的称排律。其中的绝句,又称绝诗、截句。它好像截取律诗的一半,每首四句。就其规格看,有的后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颔联;有的前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颈联、尾联;有的两联都对仗,类似律诗的颔联、颈联;有的不用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和尾联。绝句的韵脚在二、四两句,通常押平声韵。第一句如押韵,也押平声字。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

律诗和绝句都是近体诗。那么,怎样区分律诗和绝句呢? 一、律诗一般每首八句,每句五个字的律诗叫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每句七个字的律诗叫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如陆游的《游山西村》)。

二、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简称五绝(如李白的《静夜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三、此外,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如陆游的《游山西村》押韵的字是“豚”、“村”、“存”、“门”,李白的《静夜思》押韵的字是“霜”、“乡”。七言律诗的三、四句和五、六句要对仗,《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和“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就是对偶句。

四、七言律诗定格形式:

1、平起式(一、二、四、六、八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简称首联)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简称颔联)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简称颈联)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简称尾联)

*这个句型如第五字用仄,第三字必须用平。“[ ]”内可仄可平。

2、仄起式(一、二、四、六、八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个句型如第五字用仄,第三字必须用平。“[ ]”内可仄可平。

五、五言律诗定格形式:

仄起式(首句不压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六、七言绝句定格形式:

仄起式(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关于律诗和绝句的一些基本知识

律诗一般每首八句,每句五个字的律诗叫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每句七个字的律诗叫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如陆游的《游山西村》)。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律诗要

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都存在变例,有些律诗不完全按照格式写作,如崔颢的《黄鹤楼》,即前半首为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律诗的这种变化被称为拗体。 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简称五绝(如李白的《静夜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它源于汉及魏晋南北朝歌谣。“绝句”这一名称大约起于南朝。梁、陈时,已较普遍地用绝句泛指四句短诗,其押韵平仄都较自由,或称古绝句。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四句。所以,唐人有的在诗集中把绝句归于律诗。后来也有学者认为绝句是截于律诗之半而成。绝句灵活轻便,适于表现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广为诗人所采用,创作之繁荣超过其他各体诗。宋代洪迈曾辑录唐人绝句万首,约占现存唐诗总数1/5。除李白、王昌龄、杜牧、李商隐以绝句擅长外,还有不少千古名篇,并不一定出自名家之手。另外,唐人绝句大都配乐歌唱,如王维《渭城曲》、李白《清平调》、刘禹锡和白居易的《竹枝词》、《杨柳枝》等,所以,绝句也被人视作唐人乐府。

此外,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如陆游的《游山西村》押韵的字是“豚”、“村”、“存”、“门”,李白的《静夜思》押韵的字是“霜”、“乡”。七言律诗的三、四句和五、六句要对仗,《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和“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就是对偶句。

七律和七绝,作法上应该分开说,七律要工整,主沉稳,宜宏大,我不主张七律写得过于轻巧靓丽,这种风格与它的体质不合,又如李长吉那样的奇幻风格,就不适合写七律,李义山的言情七律固然缠绵绮丽,但仍然气质精练气象阔大。七绝则大大适合轻巧靓丽,我们读小杜的七绝,简直是一群时尚美女,娇俏明艳,令人赞叹,老杜的七律,就是不苟言笑的君子了,试想一位男子汉抛个媚眼给看官,恐怕谁都不适应。然而世事无绝对,人间也有梅艳芳张国荣这样的例外,何况于诗。

七绝多工笔,七律多写意,这个写意的意思,是说它适用于较广的视角,拿摄影来比喻,七绝如微距,七律如广角,五言如长焦,古体较近于标头。杜甫的《又呈吴郎》,写一件极小的事,仍要从中折射出时代和悲天悯人的大情怀。但不可空洞,尤其是写时事或感怀的,最忌一味豪言壮语,我一直认为词中刘改之与辛幼安的差距很可借鉴,这不仅仅是文采学问上的差距,各人经历不同,有些东西是不能勉强的。写感情则忌粘腻痴重,这个很难,往往有真情的就泥于事,无真情的就拿些密丽句子凑数,前一种多少给人词不达意的感觉,后一种更常见些,说它不好,它倒也工工整整,说好呢,它又不过是东拉西扯,并没有真正的情感在里面。

从技术的角度上说,七绝的重点在后两句,部分四句份量平均,很少有重点在前两句的。前两句铺垫得体,轻重均衡,就算是无过有功,要让人记住,关键在后两句出彩,是自前面的基础上推进,或者是大转,都无不可。也可以前三句铺垫,到末句终章明意,重头戏都是在后面,但并非说前两句就可以顺手随意。如杜牧的《屏风》:"屏风周昉画纤腰,岁久丹青

色半销。斜倚玉窗鸾发女,拂尘犹自妒娇娆",第一句铺出背景,次句在大色调下点出重点,隐伏后面的转折,倘若这句单纯承上句续写屏上美色,后面的转折就少了大半力量。第三句转移视线到主人公身上,末句结明主旨,句句承转,结构极其严紧,不可移易。这结构是好的,可以打一百分,诗总体多少分,那是另说。我不主张太强调结构,诗的神韵更重要。

写七律,学养的底子很重要,不比七绝,重灵气,可以略微取巧些。读的书少,词汇语句缺少变化,诗就容易轻,压不住阵脚。七律的具体写法,字、句、联、章,历代都有不少说法,网上也有专章论述,各有道理,信哪种不妨照哪种做去,大半殊途同归,只要写得出好诗来,路径无关紧要的。真正的好诗,有力量扭转欣赏习惯,而不是迁就普遍的欣赏习惯。 <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把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七言。这是一种分法。

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的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还有很少见的六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庚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仿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

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

a.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b.押平声韵;

c.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d.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臵也有规定。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长律自然也是近体诗。长律一般是五言的①,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三十六韵》,就是三百六十字;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就是一千字。这种长律除了尾联(或除了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

绝句比律诗的字数少一半。五言绝句只有二十字,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字。绝句实际上可以分为古绝、律绝两类。

古绝可以用仄韵。即使是押平韵的,也不受近体诗平仄规则的束缚。这可以归入古体诗一类。

律绝不但押平声韵,而且依照近体诗的平仄规则。在形式上它们就等于半首律诗。这可以归入近体诗②。

总括起来说:一般所谓古风属于古体诗,而律诗(包括长律)则属于近体诗。乐府和绝句,有些属于古体,有些属于近体。

五言就是五个字一句,七言就是七个字一句。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古风分为五古、七古,这只是大致的分法。其实除了五言、七言之处,还有所谓杂言。杂言指的是长短句杂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其中偶然也有四字句、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杂言诗一般不另立一类,而只归入七古。甚至篇中完全没有七字句,只要是长短句,也就归入七古。这是习惯上的分类法,是没有什么理论根据的。 简单的说,七、五是以诗每句的字数而言的。律诗的限制比较严格,而古体诗的限制比较松。

简单的说,七、五是以诗每句的字数而言的。律诗的限制比较严格,而古体诗的限制比较松。

这里,还需要对诗的平仄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要区别平仄,先要懂得四声。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

绝句与律诗的16种格式及其练习
有关七律绝句 第五篇

绝句与律诗的16种 格式及其练习

《五绝★梅》

迎雪屹墙东,馨香染碧空。 玉枝藏艳蕊,清韵暖寒冬。 附诗谱: 五绝格式一: 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韵) ⊙仄仄平平。(韵) 《五绝★兰》

足立崖岩顶,幽香漫宇穹。 淡泊名利客,剑叶傲芳丛。 附诗谱: 五绝格式二: 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平平仄,(豆)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豆) ⊙仄仄平平。(韵) 《五绝★竹》

清风两袖藏,碧骨毅如钢。 绿叶迎霜剑,虚怀纳谷苍。 附诗谱: 五绝格式三: 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豆) 平平仄仄平。(韵) 《五绝★菊》

重阳篱侧艳,遍地瘦花黄。 彩蝶栖芳蕊,飞霜作银装。 附词谱: 五绝格式四: 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豆) ⊙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豆) 平平仄仄平。(韵)

《五律☆春》

落日近黄昏,烟霞醉朔云。 和风摇翠柳,粼水绕山村。 青絮增朝色,桃花减暮沉。 夕红邀紫燕,粉蝶戏芳群! 附诗谱: 五律格式一: 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豆)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豆)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豆) ⊙仄仄平平(韵) 《五律☆夏》

暮雨消沉暑,风衔泥土新。 临窗迷柳色,卧野醉花荫。 山远蝶踪隐,林深隔鸟音。 莲香染碧水,月影戏游鳞! 附诗谱: 五律格式二: 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平仄(豆)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豆)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豆)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豆) ⊙仄仄平平(韵) 《五律☆秋》

青山隐翠溪,碧竹缀秋篱。 枫雨润峦野,桐风院巷袭。 田林挂硕果,街树隐黄鹂。 菊韵香亭榭,鸳鸯舞滟漪! 附诗谱: 五律格式三: 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平(韵)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豆)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豆)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豆) 平平⊙仄平(韵) 《五律☆冬》

千山遮白被,楼宇傲寒梅。 玉骨迎风立,冰魂伴雪飞。 清枝疏影瘦,琼蕊暗香肥。 江内水成冻,茅檐晶泪垂! 附诗谱: 五律格式四: 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仄仄(豆)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豆)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豆)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豆) 平平⊙仄平(韵) 《七绝☆琴》 弦隐潺流渡锦舟, 律携花雨伴月幽。 知音识趣莲心悦, 流水高山雅韵悠! 附诗谱: 七绝格式一: 仄起首句押韵 ⊙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豆) ⊙仄平平仄仄平。(韵) 《七绝☆棋》 邀友饮茶香竹苑, 溪边对奕卧蒲团。 清风妙解悠然趣, 养性怡情品雅闲! 附诗谱: 七绝格式二: 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平平仄仄,(豆)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豆) ⊙仄平平仄仄平。(韵)

《七绝☆书》 铭文醒世度华年, 歌赋诗词寄宝篇。 明理知情行善孝, 谦和礼让育忠贤! 附诗谱: 七绝格式三: 平起首句押韵 ⊙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豆) ⊙平⊙仄仄平平。(韵) 《七绝☆画》 狼毫巧绘山河秀, 沧海峰峦隐笔端。 淡墨云烟含紫气, 夕霞落日染平川! 附诗谱: 七绝格式四: 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仄平平仄,(豆) ⊙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豆) ⊙平⊙仄仄平平。(韵) 《七律☆春夜》 玉面罗裙望月依, 梅楼泼墨染春怡。 花前彩蝶翩跹舞, 廊侧黄蜂戏竹篱。 粉袖踏歌香榭里, 红衫咏赋画堂西。 春箫艳曲云天外, 疏笛清音伴夜袭! 附诗谱: 七律格式一: 仄起首句押韵

⊙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豆)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豆)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豆) ⊙仄平平⊙仄平(韵) 《七律☆夏夜》 信步荷塘观夏色, 风吹裙摆影飘逸。 莲池水雾暗香送, 白鹭轻姿掠滟漪。 皓月清辉映玉柳, 疏星幽晕染荷衣。 小桥泥沼蛙声起, 绿树蝉鸣阵阵啼! 附诗谱: 七律格式二: 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平⊙仄仄(豆)⊙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仄(豆)⊙仄平平⊙仄平(韵)⊙仄⊙平⊙仄仄(豆)⊙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仄(豆)⊙仄平平⊙仄平(韵)《七律☆秋夜》 廊桥水岸夜风残, 遥望星空挂玉盘。 向晚枫林余静寂, 暮中桐院透孤寒。 梅楼染墨展龙迹, 兰苑挥毫秀凤鸾。 把酒凌空情意醉, 痴心对月影形单! 附诗谱: 七律格式三: 平起首句押韵

⊙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韵)⊙仄⊙平⊙仄仄(豆) ⊙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仄(豆)⊙仄平平⊙仄平(韵)⊙仄⊙平⊙仄仄(豆)⊙平⊙仄仄平平(韵)《七律☆冬夜》 更声敲罢锦裘冷, 雪域冰川透骨寒。 窗外竹枝摇瘦影,

墙边梅树绽娇颜。 画屏紫燕随风舞, 玉帛鸳鸯戏水蟾。 潇月当空照陌野, 皎星闪烁意阑珊! 附诗谱: 七律格式四: 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仄⊙平仄(豆)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豆)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豆)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豆) ⊙平⊙仄仄平平(韵)

2015表达国庆节与爱国有关的诗句
有关七律绝句 第六篇

关于国庆节的诗句

1.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范成大《州桥》:“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4.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5.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6.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7.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9.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抒发爱国情感的诗句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三国.曹操《蒿里行》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臣残阳——宋.李纲《病牛》

但愿苍生俱饱暖, 不辞辛苦出山林——明.于谦《咏煤炭》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杜甫《春望》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唐.陈陶《陇西行》

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李绅《悯农》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唐,聂夷中《咏田家》

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宋.杨万里《竹枝词》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关于爱国主义诗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烈士之爱国也如家。

临患不忘国,忠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位卑未敢忘忧国。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2014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有关七律绝句 第七篇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一: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它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

一、精彩回放,走进长征。

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二、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特别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三、文本对话,深入长征。

诗人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足见红军的顽强和乐观。在学习课文时,把诗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跃性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如为了更好地理解“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诗句中“暖”和“寒”在句中的意思,就及时地补充了长征途中红军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视频。这样学生轻而易举知道了既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从中体会到了红军的神勇无比。

四、诵读延伸,升华长征。

把这一课真正上成读书课,通过反复情感朗读,读出诗的意境,读出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二: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在课堂上,我首先介绍作者毛泽东,再介绍《七律·长征》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出《七律·长征》这首诗是紧紧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来写的。教学中我紧紧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句诗来教学,引导学生感受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资料袋理解长征的艰难,通过理解明确长征的艰难体现在“万水千山”这个词中。引导学生自学感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诗中是怎样写具体的。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汇报自己的感悟。通过学生画简笔画体会“五岭逶迤”、“乌蒙磅礴”的含义。再与“腾细浪”、“走泥丸”对比,体会红军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暖”与“寒”是诗中又一个重点,它暗示了红军智取金沙江的快乐与强渡大渡河的悲壮与惊险。在“暖”字理解上, “巧渡金沙江”我帮助学生了解红军当时快乐的心情,“寒”字我也帮助学生理解,这样做拉近了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深刻理解长征精神。整堂课以学生的感悟为主,以感带读,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就在这里渗透进学生的思想中。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们对长征的英雄们肃然起敬。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三:

《七律·长征》与我们的生活较远,如何才能将学生引入到具体的情境中呢?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多渠道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史实、故事等,让他们问身边的人,查阅书籍,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上网观看影视剧等,课堂上我除了介绍一些图片、影视片断外,还简单介绍了长征途中的一些经典故事和经典战例等,如倔强的小红军、金色的鱼钩、七根火柴等长征故事,四渡赤水、抢渡大渡河、与藏族同胞结盟等,使学生初步感受长征的艰难。同时让学生把课前收集的有关长征的背景资料,在课前互相交流,使学生对长征有了一定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接着让学生通过多次朗读、背诵,理解诗句内容,从而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难和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通过图片资料来感受五岭,乌蒙的天险。在感受乌蒙山的高大和过乌蒙的艰难时,我让学生回想自己曾经的爬山经历,然后作对比,让他们结合爬山的感受来体会爬乌蒙的劳累,接着又结合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战士们爬乌蒙山还要背武器和军需物品,还要面临追截的敌人,就更加艰难了。在学生阅读感受后启发学生思考“战士们怕吗?他们是怎么看待的?”紧扣“走泥丸”来感受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感悟“暖”和“寒”时,我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背景资料,感受人物心理来理解感悟“暖”和“寒”。同时让学生了解这四句怎样很好地体现一、二句“万水千山”的内容,怎样体现“远征难”的,怎样更好地体现红军的“不怕”精神的,还有三、四两句,怎样较好的体现了这首诗的艺术性等。

通过学习这首诗歌我感受到,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还是兴趣不太浓厚,诗歌的理解只是看一些参考书机械地背诵,对于诗歌的内容不是真的理解,真正的感悟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没有和作者产生共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从学生平淡的诵读中也可以证明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多从自身找不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四: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长征不要说对于现在小学生来讲,是一个遥远的故事,对于我们这一辈也是比较远的,所以要教好学生,首先自己要恶补。课前我阅读了大量的关于长征的资料,了解了长征的历史背景,

关于兰花的诗句
有关七律绝句 第八篇

随笔吧为您精选关于兰花的诗句请您欣赏。

1、懊恨幽兰强主张,开花不与我商量。鼻端触着成消受,着意寻香又不香。《画兰》明李日华

(作者简介:李日华,明代戏曲、散曲作家。字实甫,江苏吴县人。生卒年及生平事迹无考。约生活于正德、嘉靖前后,以剧作《南西厢记》闻名。)

2、彼羡南陔子,其谁粉署郎。渥丹承露彩,绀绿泛风光。屡结骚人佩,时飘郑国香。何须寻九畹,十步即芬芳。《兰》宋丁谓

(作者简介:丁谓,字谓之,后更字公言,江苏长洲县(今苏州)人。)

3、楚芳有幽姿,采采倏盈把。馨香满襟袖,欲寄同心者。道远不可求,余怀为谁写。佩服林下游,自爱逸而野。《采兰吟》宋-释文珦

(作者简介:释文珦,字叔向,自号潜山老叟,于潜(今浙江临安西南)人。)

4、楚泽多兰人未辩,尽以清香为比拟。萧茅杜若亦莫分,唯取芳声袭衣美。《兰》宋梅尧臣

(作者简介:梅尧臣,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

5、春晖开禁苑,淑景媚兰场。映庭含浅色,凝露泫浮光。日丽参差影,风传轻重香。会须君子折,佩里作芬芳。《芳兰》唐李世民

6、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丹青写真色,欲补《离骚》传。对之如灵均,冠佩不敢燕。《题杨次公春兰》宋苏轼

7、道是深林种,还怜出谷香。不因风力紧,何以度潇湘。《写兰》明景翩翩

(作者简介:景翩翩,原名遥,一说双文,字三昧,一作惊鸿,明末建昌曲妓。)

8、多画春风不值钱,一枝青玉半枝妍。山中旭日林中鸟,衔出相思二月天。《折枝兰》清郑板桥

(作者简介:郑板桥,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扬州八怪”之一。)

9、芳草碧萋萋,思君漓水西。盈盈叶上露,似欲向人啼。《着色兰》明张羽

(作者简介:张羽,元末明初文人。字来仪,更字附凤,号静居,浔阳(今江西九江)人,后移居吴兴(今浙江湖州),与高启、杨基、徐贲称为“吴中四杰”,又与高启、王行、徐贲等十人,人称“北郭十才子”,亦为明初十才子之一。)

10、芳名誉四海,落户到万家。叶立含正气,花研不浮花。常绿斗严寒,含笑度盛夏。花中真君子,风姿寄高雅。《咏兰诗》张学良

11、仿佛铜瓶见露苗,疏花冷落澹含娇。湘江清泪滴春潮,岂有心心同婉娈。并无叶叶助风标,断肠一集是离骚。《浣溪沙兰花》

12、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兰花诗》唐李白

13、结根喦谷谢群芳,多谢光风为发扬。骚客毋烦赋纫佩,省郎行矣趣含香。《和赵季行用兰花韵三首》之二宋刘宰

(作者简介:刘宰,字平国,号漫塘病叟,镇江金坛(今属江苏)人。)

14、九畹齐栽品独优,最宜簪助美人头。一从夫子临轩顾,羞伍凡葩斗艳俦。《兰花》清秋瑾

15、空谷有佳人,倏然抱幽独。东风时拂之,香芬远弥馥。《兰花》明孙克弘

(作者简介:明书画家、藏书家。一作克宏,字允执,号雪居,松江(今属上海市孙克宏石刻像)人。)

16、兰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长。坚贞还自抱,何事斗群芳?《题兰》清郑燮

(作者简介:郑燮即为郑板桥,郑燮和郑板桥是同义词,已合并。)

17、兰色结春光,氛氲掩众芳。过门阶露叶,寻泽径连香。畹静风吹乱,亭秋雨引长。灵均曾采撷,纫佩挂荷裳。《兰》唐无可

(作者简介:唐代诗僧,俗姓贾,范阳(进河北涿州人)贾岛从弟。与姚合过往甚密,酬唱至多。又与张籍、马戴等人友善。无可攻诗,多五言,与贾岛、周贺齐名。亦以能书名,效柳公权体。)

18、兰生深山中,馥馥吐幽香。偶为世人赏,移之置高堂。雨露失天时,根株离本乡。虽承爱护力,长养非其方。冬寒霜雪零,绿叶恐雕伤。何如在林壑,时至还自芳。《兰》明陈汝言

19、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根便密石秋芳早,丛倚修筠午荫凉。欲遗蘼芜共堂下,眼前长见楚词章。《广群芳谱》作者:清刘灏

(作者简介:刘灏,字粹甫,江苏常州人。)

20、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今天之旋,其曷为然。我行四方,以日以年。雪霜贸贸,荠麦之茂。子如不伤,我不尔觏。荠麦之茂,荠麦之有。君子之伤,君子之守。《幽兰操》韩愈

21、绿水唯应漾白苹,胭脂只念点朱唇。自从画得湘兰后,更不闲题与俗人。《水墨兰花》明徐渭

22、绿衣青葱傍石栽,孤根不与众花开。酒阑展卷山窗下,习习香从纸上来。《兰》明董其昌

23、腻如玉指涂朱粉,光似金刀剪紫霞。从此时时春梦里,应添一树女郎花。《题令狐家木兰花》作者:白居易

24、年来空谷半霜风,留得遗香散草丛。只恐樵人溷兰艾,红颜收在束薪中。《王楚玉画兰》明陈继儒

25、破除百卉发孤芳,造化工夫有抑扬。平易堂中无个事,一枝相对吐清香。《和赵季行用兰花韵三首》之一宋刘宰

26、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采樵或恐通来路,更取高山一片遮。《高山幽兰》清郑板桥

27、清风摇翠环,凉露滴苍玉。美人胡不纫,幽香蔼空谷。《兰》唐唐彦谦

28、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啼喧。《春庄》唐王勃

29、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题画兰》清郑燮

30、石言曾非石上生,名兰乃是兰之类。疗疴炎帝与书功,纫佩楚臣空有意。《石兰》宋梅尧臣

31、手培兰蕊两三栽,日暖风和次第天。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咏兰》作者:元余同麓

32、鶗鴃潜消百草芳,清芬散逐楚风扬。洛阳姚魏空增价,愧死喦隈有国香。《和赵季行用兰花韵三首》之三宋刘宰

33、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兰花》明薛网

34、无边蕙草袅春烟,谷雨山中叫杜鹃。多少朱门贵公子,何人消受静中缘。《兰》明董其昌

35、谢庭漫芳草,楚畹多绿莎。于焉忽相见,岁宴将如何。《兰》唐唐彦谦

36、新妆才罢采兰时,忽见同心吐一枝。珍重天公裁剪意,妆成敛拜喜盈眉。《咏同心兰四绝句》清钱谦益##关于兰花的诗句

37、虚室重招寻,忘言契断金。英浮汉家酒,雪丽楚王琴。广殿清香发,高台远吹吟。河汾应擢秀,谁肯访山阴。《兰》唐李峤

38、燕泥欲坠湿凝香,楚畹经过小蝶忙。如向东家入幽梦,尽教芳意著新妆。懊恨幽兰强主张,花开不与我商量。鼻端触著成消受,着意寻香又不香。《兰花二首》明李日华

39、幽兰花,在空山,美人爱之不可见,裂素写之明窗间。幽兰花,何菲菲,世方被佩资簏施,我欲纫之充佩韦,袅袅独立众所非。幽兰花,为谁好,露冷风清香自老。《兰花》作者:明刘伯温

40、幽植众宁知,芬芳只暗持。自无君子佩,未是国香衰。白露沾长早,春风每到迟。不如当路草,芬馥欲何为!《幽兰》唐崔涂

41、远与村桥接,深春积雨时。兰芳人未捋,花发蝶先知。草密封闲径,林疏露短篱。别来锄久废,身老恨归迟。《幽兰》宋释文兆

42、越秀公园花木林,百花齐放各争春。惟有兰花香正好,一时名贵五羊城。《咏兰》朱德

以上是关于关于兰花的诗句的全部内容,如果觉得比较好别忘了转发哦!

2015长征教学反思
有关七律绝句 第九篇

反思一:长征教学反思

《长征》这首诗是毛主席在1935年10月写的。这是一首七律诗,它以磅礴的气势描绘了长征中的艰难险阻,体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极好教材。

我首先以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来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以提问式来让学生回忆学习诗歌应掌握哪些知识,为后面的朗读打下基础。

接着,我利用音乐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随着长征歌豪迈的旋律,默读长征诗,初步感知诗意,体会感情。然后,让学生谈谈长征给他们留下什么印象。

具体感知,明诗意

接下来,我引导学生理解整首诗的内容和含义。第一、第二句诗是整首诗的总概括,我先引导学生从“远征难”和“万水千山”这两个词来体会长征中艰难重重,再让他们找出红军对待困难的态度的词语,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诗句,还知道了应用什么样的感情来朗读诗句。同时,我还引用第二句诗中的“万水千山”把学生导入下面的诗句。让学生自己找出“千山”和“万水”的代表,学生找出“千山”的代表是“五岭”和“乌蒙”,我就让学生自己去朗读诗句,再谈谈“五岭”和“乌蒙”给自己留下什么印象,接着引导学生注意“逶迤”、“磅礴”和“腾细浪”、“走泥丸”的对比,让他们说出诗人为什么这样写,从中体会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藐视困难的精神。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五岭和乌蒙的特点,我还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五岭和乌蒙山,大多数同学都能准确地画出来。最后,让学生说出朗读这两句诗时应注意哪些词,该用怎样的感情朗读。

在教第五、第六句诗时,我让学生用学第三、第四句诗的方法来学习,先找出重点词,理解重点词,再指导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体会,由于学生知道应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所以也就能体会出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

最后两句诗是整首诗的总结,我先让学生体会了诗句所表达的感情后,再让他们怀着愉快的心情,面带笑容来朗读。

在引导学生学习整首诗歌的过程中,我用的是讲授与谈话相结合的方法,意在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避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我就是这样按照“展示目标——整体感知——具体感知”这一教学程序的设计层层深入,用生动的语言和不断的启发诱导,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来实现对学生能力的拓展升华,完成教学目标的。

反思二:长征教学反思

xx月xx日上午,我执教的《长征》(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一课在全乡进行了观摩,一节课下来,感觉很不理想,心里觉得愧对前来听课的老师们。

工作十余年来,《长征》这首诗也曾教过三四次了。记得还是在2000年,经过认真地分析教材,了解学生,备下了一份自己还较满意的教案。当时虽然条件落后,没有多媒体,只用了一张地图和一录音机,但教学目标落实得很到位,效果非常理想。再到后来的两次,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整个课堂教学也因此显得更有生命的张力。这次的观摩课,对以前的教案设计没做大的调整,只做了简单的变动,课结束,心里觉得很糟糕。于是便深入地进行了反思。

首先,可能是因为自己心里觉得是一节以前讲过的熟课,心想还按照原先预设的教学流程和方法去教授应该没问题,于是对教材对学生没有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导致课堂中一学生提问“岷山在哪里”的问题时我有点手忙脚乱,因为我不知道它的确切位置,事前也没有查这方面的资料,只好实话实说,以一句“我们课下再细细查阅一下吧”草草地把这个问题收场。一慌神,心里便莫名其妙地浮躁起来了,不由得就影响了后面的教学,从而导致拖堂的现象发生。如果课前我对教材和学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了解,这一教学中的败笔其实是可以避免的。这节课与杨玉民老师课堂的恢弘与大气比,还差得多。

其次,整节课感觉自己的授课语言过多,仍脱离不了教师问学生答的那种较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地位还不够突出,因而学习的主动性不够高。这些都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时代在变,社会在变,教学理念在变,学生也在变,教师的教也应该顺时而变,该怎样变?《长征》教授过以后,留给我的是深深的思考------教学中的万里长征该如何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

反思三: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全诗八行五十六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万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诗歌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毛主席的豪迈和红军的大无畏精神打动了我,我深深地喜欢上了这首诗。因此,上公开课时,我选择了它。

为了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首诗,让同学们也喜欢这首气势磅礴的史诗,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刚开始,我想一节课上完全诗,设计了由认识毛泽东开课,引入举世无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再由激情介绍长征、激情范读《长征》入课,牢牢抓住学生的心,最后引导学生品味诗句,领悟诗的魅力的教学环节。但上课的前一天,我在别人班上试了一下,发现一节课无法上完我设计的内容,无奈之下,我忍痛割爱,删去了前面的激趣环节,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或许因为这个小插曲吧,课堂上,我的激情消失了一大半。回顾这节课,有些许可取之处,也有颇多遗憾。

一、打破常规,直扑重点

《长征》一诗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便统领全诗,赞美了红军的不怕困难。教学时,我没有按照常规,引导学生去逐句理解,而是直扑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诗眼“不怕”和“难”,然后找出从哪些词中读出了长征途中的难,又从哪些词读出了红军的不怕难。这样学生很容易围绕重点静下心来读,并深入思考。

二、整合资源,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金少水拍云崖暖”时,我充分利用学生课前所搜集到的资料,给他们补充“巧渡金少江”之史实,再以充满激情的导语,带他们进入情境,理解“暖”。教学“大渡桥横铁索寒”时,我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电影《飞夺泸定桥》片段,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让学生不寒而栗,当然也就很轻松地理解了“寒”。

三、创设情境,读诗入画

这首诗用白描的手法展现了红军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一幅幅雄壮的画面。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诗读成画,诗画合一。如学生读“五岭逶迤”时,我问到:“读这个词时,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读“乌蒙磅礴”时,我又问:“这个词又让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学生脑海中立即呈现了蜿蜒起伏、长无尽头的五岭和气势磅礴、高大险峻的乌蒙山。读到“岷山千里雪时”,我问:“透过‘岷山千里雪’,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战士们饿了、渴了怎么办?”这一点拨,学生一想象,静止的文字马上灵动了起来,诗句变成了画面,画面凝成了诗句,诗画形成了统一,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反思四:长征教学反思

在学校组织的学年集体备课示范活动中,我选择了执教《七律·长征》这一课,因为我觉得毛主席写的这首诗实在是太有气势了,我很喜欢。但全诗仅有五十六个字,这么短短的一首诗,怎么才能教好呢?而且,我一直都喜欢选择一些情感细腻、比较深沉的文章来作为公开课的教学内容,这次忽然换成这么气势磅礴的课文,我能为此作出转变吗?我有些许担忧。为此,我曾好几次打退堂鼓,“算了,实在不行,那就换一篇课文吧。”我这样对自己说。但是,我为了上好这一课,已经花了好多时间了,一遍又一遍细细地读课文,细细地思考,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还特意去买了好几本有关长征的书,恶补长征相关的知识,就这样放弃吗?我好象并不甘心。在一次又一次的犹豫、矛盾与彷徨中,指导老师耐心细致、不厌其烦的指导,使我最终选择了坚持。不管结果如何,我得去试一试。

今天,我终于走上了讲台。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很有收获。从刚开始时的茫然无措,不知从何下手,到今天课堂教学的磕磕绊绊,我觉得我在进步。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觉得我的教学思路是比较清晰,从读准字音、读通诗歌、读懂诗歌,再到深入地理解诗歌,条理非常清楚,在理解诗歌时,能用一个主问题来统领整篇文章的教学。紧紧扣住“长征的艰难”和“红军战士的不怕难”这条主线


有关七律绝句相关热词搜索:绝句 七律写作 绝句和七律的书写格式

1、五字名句篇一《醒世五字格言》 醒世五 五字名句(2015-12-19)

2、绝句宋僧志南篇一《临帖-僧志南-绝句(是三行先生书法作品)》 绝句宋僧志南(2015-12-19)

3、江南春绝句篇一《江南春绝句》 江南春绝句(2015-12-20)

4、顺口溜骂人绝句篇一《骂人顺口溜》 骂 顺口溜骂人绝句(2015-12-21)

5、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篇一《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2015-12-26)

6、绝句江碧鸟逾白答案篇一《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绝句江碧鸟逾白答案(2016-01-02)

7、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阅读答案篇一《《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教学设计》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阅读答案(2016-01-13)

8、释志南绝句翻译篇一《《绝句》》 释志南绝句翻译(2016-01-16)

9、过华清池绝句篇一《《过华清宫绝句》》 过华清池绝句(2016-01-16)

10、过华清宫绝句翻译篇一《过华清宫翻译》 过华清宫绝句翻译(2016-01-17)

11、杜甫的明句篇一《杜甫的名言名句》 杜 杜甫的明句(2016-01-19)

12、绝句翻译及赏析篇一《绝句翻译》 2012 绝句翻译及赏析(2016-01-22)

13、爱情绝句篇一《八位名人的爱情绝句》 爱情绝句(2016-01-24)

14、古诗绝句赏析和翻译篇一《唐诗绝句翻译》 古诗绝句赏析和翻译(2016-01-25)

15、初夏绝句 陆游篇一《初夏绝句》 初夏绝句 陆游(2016-01-26)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有关七律绝句”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有关七律绝句"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haocihaoju/75029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