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好词好句 > 描写山上景色的句子与感悟

描写山上景色的句子与感悟

2015-12-31 10:23:28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描写山上景色的句子与感悟篇一《一 鼎湖山听泉》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描写山上景色的句子与感悟》,希望能帮助到你。

描写山上景色的句子与感悟篇一
《一 鼎湖山听泉》

一 鼎湖山听泉

教学目标: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帮助学生领会文章写泉声的各种层次,并领悟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4.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3、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2、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目标导学:

祖国的大好河山美不胜收,你在观赏美景时,面对大自然中的种种万物,你会产生怎样的感想呢?学生可结合假期游历众说纷纭,教师做适当的肯定。

下面我们学习《鼎湖山听泉》,了解谢大光在鼎湖山听泉时到底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1、学生资料交流:

★作者简介:谢大光男1943年生,汉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人,中共党员。1962年毕业于河北工学院电力系。1962年应征入伍,历任总后勤部某部战士、文书、文工队创作员,天津人民出版社印刷厂职工,《散文》月刊编辑,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副组长、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小说家》编辑部副主任、主编,《中外散文选萃》主编、副编审。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

★鼎湖山介绍: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齐名,是地球同纬度上唯一的一片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也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1979年成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网的成员之一。鼎湖山景区古道两旁,森林苍翠。林中有2000多种植物,飞水潭飞瀑从30米高的峭壁上倾泻而下,雾罩云飞,章太炎当年在瀑布旁的眠绿亭题了四个字:涤瑕荡垢;庆云寺依山而建,嵌于千峰碧翠中,是岭南著名的佛教第十七福地,建于明末;鼎湖山有野生高等植物1843种,栽培植物673种。前人为此山写过很多游记,本文为当代散文家谢大光写,却与众不同。

2、出示目标

二、自主学习 (一)自学提纲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肇( )庆 2.楹( )联 3.拾( )级 4.污垢( ) 5.迥( )然6.古刹( ) 7.童稚( ) ......

8.繁衍( ) 9.孕( )育10.汩( )汩11. wei( )依12. que( )跃 13.怅wang( ) .

14. pu( )提树 15.xī( )戏 16.生意àng( )然 17泠泠cong cong ( ) ( )

18. 一hong( ) 19.万lai( )俱寂

2、此类型的文章,我们一般定为什么文体?它们通常以什么为顺序来组织材料?

游记散文,空间转换顺序。

3、阅读课文,请概括作者的游踪顺序和时间顺序。

游踪顺序:(江轮送我到)肇庆一一(冒雨游)七星岩一一(赶到)鼎湖山一一寒翠桥一一山中一一补

山亭一一庆云寺(半山)

时间顺序:黄昏一一-晚饭后一一入夜

4、速读全文,找出文中写山泉的句子,并概括全文思路。

明确:写山泉的句子:①"过了寒翠桥……已入山中。"②"进山方知……已不可得。"③"安详厚重的钟声……嬉戏忘返的孩子。"④"入夜… 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全文思路:初闻泉声, 如见泉姿一一见泉思女,萌生爱意一一钟泉相应,显现亲情一一枕泉而眠,感悟人生,认识鼎湖山之魂。

或者:全文在颂泉,“听”字支配“泉”字,“泉”是关键,是线索,课文依次是:听泉声( 1)——看泉水( 2-3)——寻泉影( 4-7)——枕听泉( 8-10)

5、作者从听泉中感悟到了什么?

明确: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

(二)自主学习 (三)自学检测

三、合作探究

阅读课文第3 -4段,回答问题。

1.这两段文字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鼎湖山的泉水声欢快清亮、悦耳动听,充满生机和活力。

2、第4段写鼎湖山树的浓密,与"听泉"有什么联系?

明确:写树的浓密,表现环境的幽静,为后面听泉作铺垫,突出听泉的氛围。

3、为什么说补山亭中的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文中对"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

明确:因为此楹联写出了山上满眼浓碧的景色,以及让人身心了无杂尘的感受,与行人看到的景色、心中的感受相同,令人点头会意。

教师小结:课文以空间转换为主,辅之以时间来组织材料。作者就这样移步换景,逐渐把山泉的形态和精神都描摹出来了。一路走来,就像慢慢舒展的画卷,鼎湖山美景层层展现在读者面前。

四、堂清检测 听泉声

看泉水 空间顺序: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 鼎湖山听泉 寻泉影 时间顺序:黄昏—晚饭后—夜间

枕听泉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目标导学

1、词语抽测

2、提问:采用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

3、出示目标

(1)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并领悟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2)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自主学习

1、研读课文标题,题目隐含了哪些写作内容的信息?

课文主要写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听泉的美妙感受。

2、阅读课文第8段,回答问题。

(1)阅读下面两组句子,你认为哪一组比较好?好在哪里?

第一组:轻柔的泉声,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清脆的泉声,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

的声音;厚重回响的泉声,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雄浑磅暗的泉声,是飞瀑急流跌人深潭的声音。

第二组: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明确:第二组比第一组写得好。因为第二组能让人仿佛听到泉水流动中发出的不同声音,感受到泉水的轻柔、清脆、厚重、雄浑。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是因为把泉声比作小提琴、琵琶、 大提琴、铜管的乐声,非常形象生动。(也可从其他角度上比较)

(2)作者是怎样描写泉水的多种层次进而得到人生感悟的?

明确:作者先写泉声的多种层次, 先由辨声进而想到具体的情景,接着又把这些泉声汇聚起来,比之为"交响乐"。由对乐曲的阐释进而道出了对人生的感悟。

(3)为什么说"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明确:因为它孕育生机,滋润万木。

(二)自主学习 (三)自学检测

三、合作探究

(一)细节探究

1、第三段中的“此中精神”是什么样的精神?

明确:清澈透明的自然环境,提升了人的精神境界,令人身心俱静。

2、第八段中“看不见的指挥棒”是什么?

明确:大自然中的一切和谐组合的自然规律。

2、你从作者夜听山泉感悟人生的行为中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呢?

明确:面对大自然中的万物,我们要以丰富敏感的心灵去感悟它们,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

的哲理感悟。

4、文末说"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请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泉水是鼎湖山的灵魂,是鼎湖山自然活力的集中体现。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鼎湖山未来命运的祝愿,从内心深处发出了关爱自然、保护 自然的深情呼唤。

(二)请简要概括本文主旨。

本文描写了鼎湖山的泉水,表达了作者对泉水的喜爱之情,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对人生的见解: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

课文总结:鼎湖山的泉水不仅泉声美妙动听,还滋润着鼎湖山万木,孕育出蓬勃生机,使人情不自禁地爱上了这泉水,所以作者感到这泉水仿佛汩汩地流进了作者的心田,也流进了我们的心田。

四、堂清检测

请发挥你的合理想象,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具体细致而有序地描写一个观赏自然的情景,并抒写出你从这个情景中领悟到的哲理。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鼎湖山 山泉 山泉之多

山泉之态

山泉之声

林木 绿

种类多

感情变化:怅然--欢快--喜爱--感悟哲理--生发愿望

教学反思:

描写山上景色的句子与感悟篇二
《第一单元 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第一单元 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单元主题分析:

大自然是人类文明的根,智慧的根。从古至今,无论人类文明的脚步走得有多快,智慧的翅膀飞得有多高,人类一直保持着对大自然的眷顾与依恋。

和作家、诗人、旅行家、探险家一起走进大自然那美丽的画卷吧,从《桂林山水》《望天门山》《望洞庭湖》中发现怎样欣赏名胜;从《秋色》《大海的歌》《下雪的声音》中体会怎样用心和自然交流……

学习这一单元,一要注意品味朗读,想象画面,入情入境,体验自然美景,并学习作者观察自然、发现自然、感悟自然的方法。二要注意师生一起投身自然,回归自然,让自己的生命和智慧在大自然中鲜活起来,也让师生的语文生活和语文体验丰富、充实起来。三要注意审美教育,正如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所言:“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本质在于理解自然和社会的美,理解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美,在于以艺术的眼光来认识周围现实,也在于培养艺术上的美的创造力。”因而,审美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培养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更自主地认识“鼾、屏、蔚”等34个生字,并能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潮、涛、增、”等44个生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积累相关的篇章。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用心去感受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借助语言展开想象。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学习到的写景技巧,表达自己的内容。

6、通过互相鉴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7、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把握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主识字,在广泛的阅读中提高识字量。

2、通过品读、感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景色。

3、尝试在习作中将课文中学习到的写景方法加以运用。

4、能用普通话交谈,采用辩论的方式针对不同的不同景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在广泛的阅读中主动识字的习惯。

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发现美就在自己的身边,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是具体的、生动的,是可见可感的。

3、结合活动安排习作训练,使学生认识习作在生活中的价值,并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4、乐意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清楚明白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1、大海的歌

文本细读:

《大海的歌》由两篇清新、活泼,充满情趣的小韵文组成。《大海睡了》采用叙事表达形式,描绘了大海的“静”之美。它采用拟人的手法,使画面有声有色。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淋漓的真情,把大海静谧之美与人类新生之美巧妙地熔在了一起,读来亲切自然,又饱含深情。这首小诗写得好,好就好在诗人能静下心来感受大海,和大海对话。诗人不仅看到了美景,更体验到了风景中的人情。在生活中,也许我们也有过同样的体验,唯有把自己融入自然,把真情融入自然。用心去体会才能感知,才能与这样的景物对话,听到他们对自己的诉说……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海上的风》一诗,采用复沓式的表达形式描绘了大海的“动”之美。作者连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展现大海的祥和、温柔,粗犷、豪放。大海时而是纤纤的花仙子,时而是多情的琴师,时而是勤劳的汉子,时而又是粗放的狂飙,这就是变化万千的大海。两篇韵文,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想象丰富,情趣十足。读后使人身临其境,遐想无限。

如果说《大海睡了》是一幅故事化了的画面,那么《海上的风》则是一幅又一幅跳跃的画面;如果说《大海睡了》表现了大海静谧的细腻之美,那么《海上的风》则表现了大海壮阔、雄浑之美;如果说《大海睡了》突出展示了大海的静态美,那么《海上的风》则突出展示了大海的动态美。因此,朗读时要注意突出大海雄浑的气势。另外,还可以把两首诗进行比较,从比较中发现各自的特点。

学习这两两篇优美的诗歌,内容没有什么难度,然而要想领略诗歌表现的优美意境,感悟大海的美丽与神奇,体会语言表达的精妙,则需要学生自己细细品味。诗歌的优美意境有时是语言所不好表达的。因此,尽量避免拆开始的讲解,而是把大段时间交给学生用心朗读,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增加品味的实践机会;通过对大海的更多了解,以丰富学生的形象积累,为想象和情感的升华奠定基础。所以,教学前,师生可以广泛地搜集表现大海美丽风景的图片或音像材料,为师生交流作好准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会认“鼾、狮”两个字,会写“闹、浪、觉、潮、绽、渔、吼、掀、滔”。理解“绽开、波浪滔天”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理解诗歌内容,通过作者生动形象地描写,想象大海优美的画面,体会夜色中大海的美丽与静谧,以及大海的万千气象,领略大海的神奇壮观。

3、注意积累好的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读、诵、背展开想象,感受大海的动、静之美。

策略与方法:

读中感悟,读中想象。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关于海的有关资料特别是图片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你们看见过大海吗?能说说你们心中对大海的印象吗?

那些同学收集到了大海图片,展示给那些没有看见过海的孩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篇关于海的诗歌《大海的歌》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用以前的方法来解决。

2、出示生词卡片,强调读 :鼾声、潮声、绽开、掀起

3、结合生活理解“鼾声”、绽开、掀起

4、检查读文情况: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第一首诗歌:

1.读文感知:

1)思考:从哪里看出大海睡觉了?

2) 指导朗读:是啊,大海不闹也不笑了,因为它睡觉了,嘘,我们别吵醒它,该怎么读?

3) 什么时候,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那白天的大海是什么样的呢?

启发:白天,风儿什么样的?

风儿吹在衣服上```````这是风儿在和人们闹呢!

风儿吹到渔船上```````这是风儿在和渔船闹呢!

白天,浪儿怎么样?

浪儿拍打沙滩,哗哗,这是浪儿在笑呢!

4) 指导朗读:闹了一天,笑了一天的大海一定很累了,现在他睡着了,你忍心吵醒他吗?想想怎么读好他。

5) 睡觉了的大海是什么样的呢?

6) 再读读,说说大海她像谁?为什么?

是啊,大海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多像一个慈爱的母亲,你喜欢大海妈妈吗?带着你对她的喜爱,深情的读读这句。

7) 大海怀抱着自己的儿女,此时此刻,他睡的香吗?从哪里看出。同学们再读读这句。

2.指导背诵全文。

学习第二首:

海上的风

一、分层体验,突出朗读重点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以小组为单位,发挥同学间的优势,合作读课文。

2、海上的风是( )

它一来,

就( )

……

3、每一小节中风都有所不同,那我们如何让听我们读书的人感受到不同呢?

比如风是花神,这一小节怎样读?

教师用缓慢、温柔的声音进行示范性的朗读,学生可以听出老师朗读的有停顿、有重音、有表情,自然由老师温柔的声音,感受到花神的美,海风的柔。

自己选择其他的小节试着读一读

4、你发现这首诗歌又怎样的特点?

每一小节的结构相同,运用了比喻

末尾为什么用了一个省略号?

“你想象一下,海上的风还像什么?你能继续续编课文么?”如:“海上的风是梳子,他一来,就___;山上的风是___,他一来,就___”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雀”字。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可以读一读有关大海风光的优美诗文;教室可推荐教参书中的篇章

2、让学生试着续写“大海的歌”

2、下雪的声音

文本细读:

这是一篇语言优美、生动。作者心思的细腻,语言的精妙,让人读来回味无穷的散文。 作者以独特的生活视角,用第二人称的写法,描写了自然界中少有人关注的“下雪的声音”。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雪的赞美,对春的向往,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作者把自己对雪的感触娓娓道来,让你也不知不觉地融入到这雪声、雪情、雪景当中。让我们的心灵在被陶冶与涤荡之余,能够潜心静气地去思考和回味。

文章开头,作者从我们熟悉的雷声、雨声、风声、涛声谈起。生活中,这些声音即使不曾用心留意也能感觉到,而下雪的声音却是要静静地用心去感受。“下雪的声音是微弱的,微弱得几近无声。”这一句把我们的耳,我们的心带到了茫茫天地间,让我们屏气凝神地去感受这天籁之音。

作者在描写下雪的声音时,没有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雪声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声音,而是和匆匆而过的“春风拂面”和“鸟儿展翅飞逝”的声音来比较。不急不躁,不轻不重,像亲密的朋友在耳边呢喃细语,像轻柔、舒缓的音乐伴随着雪花飞舞,掠过每一位钟爱它的朋友。 学生在对文章内容进行理解时,需要展开丰富地想象,融入到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中,细细地品味,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才能感悟到作者笔下的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

“啊,下雪的声音,与其以耳倾听,不如以心感受。”是啊,也许用耳听只是时隐时现的自然之声,而用心感受的则是一个充满了无限的爱,充满了无限的美的世界。

描写山上景色的句子与感悟篇三
《描写大自然的句子》

描写大自然的句子:

走进大自然,就像是走进了一个梦黄多彩的世界。她多姿多彩、色彩斑斓。它是那样的美妙,那样的和谐,那样的壮丽,又是那样的可爱。我渴望走进自然,因为我爱它;爱它的春夏秋冬,爱它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来吧让我带你走进自然。

自然界的夜,它看似美妙,恬静,却又有无数大自然的生灵在窃窃私语;大自然的夜,又仿佛是一台大机器,它看似安静、生动,却又有无数自然界工作者在舞动,欢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面对着奔涌的江流,江水拍击着堤岸,感受着大自然中时光的流逝,犹如这东逝的水一般,昙花的一现,告诉我们,越是美丽的事物,它的美才是最值得珍惜的,错过了,无需感伤,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花儿谢了,也有再开的时候,这便是自然的轮回。

这就是我们的自然,它有着无边无际的辽阔胸怀,有着取之不尽的宝藏。快来吧,让我们走进自然,去呼吸自然的气息,去感受它的宽广、它的博大、它的深奥吧! 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我们可以栉风沐雨,临山观水;可以聆听鸟鸣欢歌,松涛海浪;可以感受来自田园的清新、馨香的自然之风;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我们不需要隐匿什么,也不需要雕饰什么,一切都是那样的自如、随意;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我们可以暂时摆脱一切烦恼,让思想进入一种脱俗而不羁的境界。在新的时空中重新确定自我,还原自我,能将我们的身心在新的起点上复苏,让人格得到升华!

遥望远处,只见群山与明净的天空相交辉映,如诗如画,望着这苍翠的山,嗅着这沁人的风,拥有着迷人的景,感受着大自然的丰韵,真让人心旷神怡。

我爱自然,因为春天的生机盎然,因为夏天的绿意勃发,因为秋天的安宁沉静,因为冬天的万物萌生。

投身大自然,你可以登上高高的山冈,找一片空地躺下,对着蓝天,吸吮着它的深邃,它的一尘不染的芳馥。闭上双眼,嘴里潇洒地衔着一片被季节遗弃的枫叶,任微笑的阳光拂过,拂过那没有一丝皴皱的心田。清风吹拂,摇曳大自然的风铃;黄莺歌咏,鸣啭着大自然的心音。在这“鸟鸣山更幽”的诗境中,你是唯一的主人。 大自然是一切生命的摇篮。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茂林修竹、巨石深洞、幽谷鸟鸣、山容水态……一切是那样的平凡,然而一切又是那样的真实朴素,毫不精雕细琢总让人心里涌起一股的情感。

大自然的美需要我们投入它宽广的怀抱,全身心地领悟。领悟它内在的那独特的美,领悟人生,领悟哲理。那样我们会拥有一颗善良的心,美丽的心,纯洁的心。那样我们会很幸福地聆听大自然的声。

亲近大自然,你可以在叶落的季节,踽踽独步于白桦林间寻找落叶的残迹,品味落叶的余泽。萧萧的秋风会使你觉得这竟也是生命的绝美。顺手拾起一片落叶,就像拾起一份悄然隐匿的纯真。审视着它,就像在品味生活,体味人生的价值。走进白桦林,就像走进一个编织着的梦,塔响落叶,那种轻柔的感觉似乎将你与世隔绝,与自然融为一体,让你感受来自大自然的深沉的气息。

大自然的美,在与每一滴水,每一棵树,每一朵花,每一株小草和每一块石头。感悟它那微弱而坚强美丽的精神。大自然的美,在与四季,感悟它生命的更换。 大自然拥抱澄碧的苍穹,催开火红的春花,抚爱潺潺的清泉,笑聆黄鹂的吟唱。大自然——心灵永远的诱惑!

没有成绩,没有考试;没有焦虑,没有烦躁。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它仿佛人生的驿站,还原了最初的我。这个周末,我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并紧紧地拥抱了这位伟大的母亲。

走进大海,看,那一望无际的天空和一朵朵的浪花,是多么美的风景啊!还有金黄色沙滩上的贝壳是多么美的图案啊!在大海边,海风会吹掉你的一切烦恼,让你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那里没有悲伤、痛苦,只有快乐。

大自然她千变万化,她好似一道永远也解不开的数学题,深奥无比;她好似一位艺术家,把世间万物打扮得婀娜多姿;偶尔她还似一位脾气古怪的人,一会温柔,一会阴沉,一会暴躁。大自然给予我们无穷的快乐,她的魅力也是无穷无尽的。 生机勃勃、万紫千红、诗情画意、大雪纷纷的大自然都是一副美丽的画,它们代表着各种意思,只有身临其境才会感觉得到其中的含义。

王维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中找到了静谧与空灵;朱自清在月下荷塘的朦胧之美偷得了片刻的宁静与欢愉;毛泽东在“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烂漫画卷里表现出革命家的睿智与豪放……大自然不但是我们生存的空间,而且是我们精神寄托的佳境。

大自然很大,只要你用心观察,用心感悟,你身边的每一处景物都是大自然,大自然是永远也发现不完的,只要你内心保持着一颗真诚探索的心,大自然就会无处不有。

大自然千奇百态,有令人叹为观止的名胜古迹,有春夏秋冬的四季幻化,有风雨雷电的自然天气,有形态各异的花草树木,还有霞光等奇妙的景观。

我十分愿意去聆听脚踩在落叶上的声音,“沙——沙——”,因为它十分清脆。因为它听起来像树叶在跳舞,听起来来心情十分舒畅;我十分愿意去倾听树叶随风摇曳的声音,“刷——刷——”,因为它格外清晰。因为它听起来像树叶在合唱,有高声部也有低声部,听起来十分和谐;我十分愿意去倾听小溪流淌的声音,“哗啦——哗啦——”,也十分悦耳。小溪像是在向溪边人打招呼,“欢迎你啊!”好客的小溪总是想用它美妙悦耳的声音留住过往的客人。

我的家乡有辽阔的草原,芬芳的野花,小鸟在蔚蓝的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这还是我们快乐的圣地,没当我们觉的无聊的时候,我就叫我的伙伴一起到我们快乐的圣地玩耍!!谁之我们玩了一会儿,那时光老人把时间拨到了六点多,哇!现在可美了,家家户户都开上五颜六色的灯,美丽极了!!

当我们身处一泻千里的长江,和那奔流不息的母亲河黄河。看见它们那黄色的血脉,永久不息的生命力,那咆哮的力量和那博大的胸怀,足以让每个中国人为它感到骄傲,它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

春天,小河是活泼的。经过一冬的沉睡,小河又开始唱起动听的曲子了,和着小鸟的歌喉,诉说着春天的故事,随意地奔向前方。河中,刚孵化的小鱼和蝌蚪,自由

地嬉戏,时而跃出水面,时而钻进石缝,时而三两只互相追逐,十分可爱。岸边的细柳,将长发垂到了河面。风一吹,柳絮便纷纷扬扬到空中,有的飘落在草丛中,有的飘落在小河里。真是“落花有意,小河有情”。你看,那柳絮正和小河打着漩玩呢!一切是多么温馨!

初夏的树,虽没有盛夏的树那么苍翠给人清凉,也没有春天的树那么娇绿惹人怜爱,但是它却有它独特的一面。嫩绿里带着几分翠绿,显现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初夏美景图,青的枝,绿的叶,枝上时不时追逐打闹的鸟儿,都是画里的一员。你看,那虽绿但并不是那么绿的树叶,反射着阳光,让天空变得更加蔚蓝,使云朵变得更加洁白了!

“轰隆隆——”是谁抡起了大锤,重重敲响了大鼓?呵,原来是雷公公。这突如其来的“鼓声”,可让路上的行人们慌了神,人们左逃右窜,纷纷躲进屋檐底下。看着地上人们慌张的表情,雷公公满意地笑了,这似乎达到了他想要的效果。“轰隆隆——”雷公公又敲响了大鼓,再一次提醒了街上没带伞的行人。看来,这只是交响曲的前奏啊!

在瑟瑟的秋风中,落叶顺着秋风飘到了地上。从相伴了一生的指头上悄悄地落下来。它没有一丝埋怨因为她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人类。冬天,为了大树的休息生养,它依然牺牲自己,不向大树争养分,不给母亲添烦恼,断然从树上落下来,悄然离去,回到了哺育、抚养它的土壤中,化做养分,把自己的一切又全部献给了大地。

描写山上景色的句子与感悟篇四
《景物描写》

描写山上景色的句子与感悟篇五
《人教版二年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9、日月潭

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有热爱宝岛台湾和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

教学重点:用识字方法自主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自主感悟描写日月潭景色的句子,体会那里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宝岛台湾和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

课前准备:查找有关台湾的资料,预习课文。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9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一、谈话导入: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课文,写了那里的雪是用棉花做的了,是什么地方?对台湾,谁能介绍一些你课前搜集的有关台湾的资料和图片?

出示学习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9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二、初读课文 自学生字

1.学习要求:先轻声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弄明白每段写了什么,组长带领认读生字,注意读准后鼻音“朦、胧、境”,前鼻音“环、隐”,还要注意“绕”读第四声。组内自主识字交流:这些生字哪些你已经认识了?是怎么记住的?

2.出示课件交流汇报:

huán rào mào yǐn zhù xī méng lóng jìng

环绕 茂盛 隐隐约约 建筑 清晰 朦胧 仙境

3.谁知道这些词是什么意思?

环绕:围绕(造句)

茂盛:(植物)长得多而且茁壮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建筑:建筑物,(举例说)

清晰:清楚

朦胧:不清楚(说出反义词:清晰,清楚)

仙境:神仙居住的地方,多比喻景物优美的地方。(课文中说哪里是仙境呢?)

4.指名读课文,说说每段写了什么?(第一自然段写日月潭的位置;第二自然段写日月潭名字的由来;三四自然段写那里的秀丽风光。)

5.日月潭如同一个神话中的仙境,那一定是非常美丽,同学们,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来读读课文,感受一下美丽的日月潭吗? 同桌互助练习朗读课文,老师下去指导。

6.指名朗读,共同评议。

三、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观察生字的结构进行归类,再把结构形同书写特点一致的放在一起写。注意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归类“纱、环绕、胜、隐约”左右结构左窄右宽。书写时注意左右的高矮。

3.强调学习书写“岛、展、环、绕、建、纱”。教师根据实际重点指导:“展”字竖提左边不要多一撇。“建”字的 偏旁要与走之儿区别。 “隐约、茂盛、省”中“点”的位置和写法,同时重点指导:隐:左窄右宽,右边“急”字中间的横不要超出右边的折笔。 茂:关键是下边的“戊”字,斜钩要有力度,右上的点不可漏掉,中间不能加点(与“戌”不同)。 省: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

4.学生再写,体会字的结构和书写规律。

四、课堂练习

看拼音写词语。

xiǎo dǎo zhǎn xiàn míng shènɡ jiàn zào

( ) ( ) ( ) ( )

yǐn yuē tái wān shěnɡ mào shènɡ qīnɡ shāhuán rào ( ) ( ) ( ) ( )

五、补充阅读

日月潭的传说

传说中曹族有一对非常勤劳的夫妻。男的叫大尖哥,女的叫水社姐,

他们以种植玉米为生。有一天,他们正在田里工作着,忽然地动山摇,紧接着一片黑暗,所有的人都叫了起来“怎么了?太阳不见了!”等了又等就是不见太阳的影踪。人们的心里担心极了!直到晚上,月亮出来后,人们才趁着月色,赶紧完成白天未完成的工作。

忽然不幸的事再次发生,一阵地动天摇后,月亮也不见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没有了太阳和月亮农作物都会死亡,人们可怎么活下去呀!勇敢的大尖哥和水社姐决定去寻找太阳和月亮。

他们经过长途跋涉,在一个大水潭里发现了太阳和月亮。原来是两条五彩巨龙正在水中把玩着月亮和太阳。大尖哥和水社姐愣住了,不知道如何制服这两条巨龙夺回太阳和月亮。正在这时一位被巨龙抓来做杂事的老爷爷告诉他们有一个办法。在阿里山上藏着一把金剪刀和一把金斧头,只有找出这两件宝物才能制服巨龙夺回太阳和月亮。 他们来到阿里山用双手刨土刨了一天一夜,双手都刨出了血,终于找到了宝物。他们把金剪刀和金斧头丢进潭里,金剪刀剪破了巨龙的肚子,金斧头劈开了巨龙的头。可是怎么把太阳和月亮送上天呢?老大爷告诉他们只要吞下巨龙的眼珠子就可长高。于是大尖哥跳下潭,挖出巨龙的眼珠,他们各吞下一颗,立刻变成巨人把太阳和月亮抛上了天。

大地又恢复了平静,人们把太阳落下的潭叫日潭;把月亮落下的潭叫月潭。而守护在潭旁的大尖山和水社山就是他们夫妻的化身。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理解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一、复习导入:课前我们来个抢答赛,同学们想参加吗? 问:日月潭在哪里?

问:日月潭中美丽的小岛叫什么?

问:日月潭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问:课文中介绍了日月潭什么时候的景色?

课时目标:理解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朗读课文 理解1、2段内容

1.出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读课文1、2自然段,你从这一段中知道了什么?

2.交流汇报:指名读课文12段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提示:日月潭在什么地方?都有那些景色?日月潭的名字是怎样来的?

3.练习说话:日月潭在(第一句话说日月潭在台湾省,第二句说它在台中附近的高山上。引导学生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4.结合朗读,画出日月潭的平面图,学生画出日潭和月潭的位置。 填空:湖的北边像( ),叫( );湖的南边像( ),叫( )。 指导朗读。

描写山上景色的句子与感悟篇六
《桂林山水观课感受》

《桂林山水》观课感受

《桂林山水》是一篇经典的写景佳作,我从教多年 ,也曾多次教学这篇课文。一提起这一篇美文,我会情不自禁的吟诵起文中的美句,脑海中浮现出漓江水的静、清、绿,桂林上的奇、秀、险。这篇课文景美、语言美、文章结构美。怎样才能上好这篇美文,让学生获得最大收获呢?今天,通过研修,我收获到了很多。

一、以“美”为核心,重视朗读训练。“以读代讲,以讲促读”,反复读,读出语感,以读代讲,披文入情,使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感情溶为一体。在阅读中,以学生的朗读、自主理解、有感情朗读、相机的语言实践为具体操作模式,对学生进行了综合的语文能力训练,教学策略是准确的,而且是非常有实效的。例如, 在导入和拓展研读,感受文化这一环节都播放了优美的桂林景色视频,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了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美。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句子,在品读、诵读中体会桂林山水的美,使每一个学生想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感情,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

二、关注学法指导。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结构和写法相似,在教学中,执教老师较准确地把握了结构的特点,从整体着眼,在理清了课文的结构后,重点指导学生学习了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1、抓关键词2、读中感悟3、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在讲解第二自然段时,将学习方法贯穿其间,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并在教学中穿插听、说、读的综合训练,从各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注重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例如,第一段对比手法的运用,第二三段中排比和比喻的手法,首尾段中“引用”的手法等,老师边学边总结写作手法, 让学生在感悟作者语言美的同时学有所获,为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重视语言训练。语文的工具性在本节课有较好的体现。第二、三段中感叹句,比喻句、排比句的运用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是语言训练的好范例。老师讲课时不放过这样好的训练机会,让学生模仿说话练习,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重视拓展,升华感情。 一是引用古典。课堂接近尾声,李教师引用了唐朝的韩瑜和现代诗人贺敬之写 的《桂林山水歌》(节选)把学生的情感引向了高潮。二是自编小诗。请学生试着吟一首小诗或者写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学生体会感受桂林山水之美,进而 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从课内到课外,较好的落实了本课的情感目标。

本课教学给我们很多启发:要重视朗读,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要加强作者写法和表达方法的指导,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模仿课文说话,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并学以致用,对今后学生作文奠定基础。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品味也应做实、做到位!总之,在教学中,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一定要结合起来。

描写山上景色的句子与感悟篇七
《第一单元 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第一单元 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单元主题分析:

大自然是人类文明的根,智慧的根。从古至今,无论人类文明的脚步走得有多快,智慧的翅膀飞得有多高,人类一直保持着对大自然的眷顾与依恋。

和作家、诗人、旅行家、探险家一起走进大自然那美丽的画卷吧,从《桂林山水》《望天门山》《望洞庭湖》中发现怎样欣赏名胜;从《秋色》《大海的歌》《下雪的声音》中体会怎样用心和自然交流„„

学习这一单元,一要注意品味朗读,想象画面,入情入境,体验自然美景,并学习作者观察自然、发现自然、感悟自然的方法。二要注意师生一起投身自然,回归自然,让自己的生命和智慧在大自然中鲜活起来,也让师生的语文生活和语文体验丰富、充实起来。三要注意审美教育,正如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所言:“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本质在于理解自然和社会的美,理解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美,在于以艺术的眼光来认识周围现实,也在于培养艺术上的美的创造力。”因而,审美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培养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更自主地认识“鼾、屏、蔚”等34个生字,并能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潮、涛、增、”等44个生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积累相关的篇章。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用心去感受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借助语言展开想象。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学习到的写景技巧,表达自己的内容。

6、通过互相鉴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7、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把握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主识字,在广泛的阅读中提高识字量。

2、通过品读、感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景色。

3、尝试在习作中将课文中学习到的写景方法加以运用。

4、能用普通话交谈,采用辩论的方式针对不同的不同景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在广泛的阅读中主动识字的习惯。

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发现美就在自己的身边,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是具体的、生动的,是可见可感的。

3、结合活动安排习作训练,使学生认识习作在生活中的价值,并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4、乐意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清楚明白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课时设置:

1《大海的歌》„„„„„„„„„„ „„„„„„„„„„„„2课时

2《下雪的声音》„„„„„„ „„„„„„„„„„„„„2课时

3﹡《秋色》„„„„„ „„„„ „„„„„„„„„„„„„2课时

4《古诗二首》„ „„„„„„„ „„„„„„„„„„„„„2课时

5《桂林山水》„„ „„„„„„„„„„„„„„„„„„„„2课时

阅读链接《美的发现》„„ „„ „„„„„„„„„„„„ 2课时

综合学习一„„„„„„„„ „ „ „„„„„„„„„„„ 1课时

口语交际《最美的地方》„„„ „ „ „„„„„„„„„„ 1课时

我的小笔头„„„„„„„ „„„„ „„„„„„„„„„„ 3课时

综合测评„„„„„„„„„ „„„„ „„„„„„„„„„ 3课时

1、大海的歌

文本细读:

《大海的歌》由两篇清新、活泼,充满情趣的小韵文组成。《大海睡了》采用叙事表达形式,描绘了大海的“静”之美。它采用拟人的手法,使画面有声有色。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淋漓的真情,把大海静谧之美与人类新生之美巧妙地熔在了一起,读来亲切自然,又饱含深情。这首小诗写得好,好就好在诗人能静下心来感受大海,和大海对话。诗人不仅看到了美景,更体验到了风景中的人情。在生活中,也许我们也有过同样的体验,唯有把自己融入自然,把真情融入自然。用心去体会才能感知,才能与这样的景物对话,听到他们对自己的诉说„„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海上的风》一诗,采用复沓式的表达形式描绘了大海的“动”之美。作者连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展现大海的祥和、温柔,粗犷、豪放。大海时而是纤纤的花仙子,时而是多情的琴师,时而是勤劳的汉子,时而又是粗放的狂飙,这就是变化万千的大海。两篇韵文,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想象丰富,情趣十足。读后使人身临其境,遐想无限。

如果说《大海睡了》是一幅故事化了的画面,那么《海上的风》则是一幅又一幅跳跃的画面;如果说《大海睡了》表现了大海静谧的细腻之美,那么《海上的风》则表现了大海壮阔、雄浑之美;如果说《大海睡了》突出展示了大海的静态美,那么《海上的风》则突出展示了大海的动态美。因此,朗读时要注意突出大海雄浑的气势。另外,还可以把两首诗进行比较,从比较中发现各自的特点。

学习这两两篇优美的诗歌,内容没有什么难度,然而要想领略诗歌表现的优美意境,感悟大海的美丽与神奇,体会语言表达的精妙,则需要学生自己细细品味。诗歌的优美意境有时是语言所不好表达的。因此,尽量避免拆开始的讲解,而是把大段时间交给学生用心朗读,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增加品味的实践机会;通过对大海的更多了解,以丰富学生的形象积累,为想象和情感的升华奠定基础。所以,教学前,师生可以广泛地搜集表现大海美丽风景的图片或音像材料,为师生交流作好准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会认“鼾、狮”两个字,会写“闹、浪、觉、潮、绽、渔、吼、掀、滔”。理解“绽开、波浪滔天”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理解诗歌内容,通过作者生动形象地描写,想象大海优美的画面,体会夜色中大海的美丽与静谧,以及大海的万千气象,领略大海的神奇壮观。

3、注意积累好的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读、诵、背展开想象,感受大海的动、静之美。

策略与方法:

读中感悟,读中想象。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关于海的有关资料特别是图片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你们看见过大海吗?能说说你们心中对大海的印象吗?

那些同学收集到了大海图片,展示给那些没有看见过海的孩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篇关于海的诗歌《大海的歌》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用以前的方法来解决。

2、出示生词卡片,强调读 :鼾声、潮声、绽开、掀起

3、结合生活理解“鼾声”、绽开、掀起

4、检查读文情况: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第一首诗歌:

1.读文感知:

1)思考:从哪里看出大海睡觉了?

2) 指导朗读:是啊,大海不闹也不笑了,因为它睡觉了,嘘,我们别吵醒它,该怎么读?

3) 什么时候,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那白天的大海是什么样的呢?

启发:白天,风儿什么样的?

风儿吹在衣服上```````这是风儿在和人们闹呢!

风儿吹到渔船上```````这是风儿在和渔船闹呢!

白天,浪儿怎么样?

浪儿拍打沙滩,哗哗,这是浪儿在笑呢!

4) 指导朗读:闹了一天,笑了一天的大海一定很累了,现在他睡着了,你忍心吵醒他吗?想想怎么读好他。

5) 睡觉了的大海是什么样的呢?

6) 再读读,说说大海她像谁?为什么?

是啊,大海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多像一个慈爱的母亲,你喜欢大海妈妈吗?带着你对她的喜爱,深情的读读这句。

7) 大海怀抱着自己的儿女,此时此刻,他睡的香吗?从哪里看出。同学们再读读这句。

2.指导背诵全文。

学习第二首:

海上的风

一、分层体验,突出朗读重点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以小组为单位,发挥同学间的优势,合作读课文。

2、海上的风是( )、( )、( )、( )它一来,就()()()()„„

3、每一小节中风都有所不同,那我们如何让听我们读书的人感受到不同呢?

比如风是花神,这一小节怎样读?

教师用缓慢、温柔的声音进行示范性的朗读,学生可以听出老师朗读的有停顿、有重音、有表情,自然由老师温柔的声音,感受到花神的美,海风的柔。

自己选择其他的小节试着读一读

4、你发现这首诗歌又怎样的特点?

每一小节的结构相同,运用了比喻

末尾为什么用了一个省略号?

“你想象一下,海上的风还像什么?你能继续续编课文么?”如:“海上的风是梳子,他一来,就___;山上的风是___,他一来,就___”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雀”字。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可以读一读有关大海风光的优美诗文;教室可推荐教参书中的篇章

2、让学生试着续写“大海的歌”

2、下雪的声音

文本细读:

这是一篇语言优美、生动。作者心思的细腻,语言的精妙,让人读来回味无穷的散文

作者以独特的生活视角,用第二人称的写法,描写了自然界中少有人关注的“下雪的声音”。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雪的赞美,对春的向往,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作者把自己对雪的感触娓娓道来,让你也不知不觉地融入到这雪声、雪情、雪景当中。让我们的心灵在被陶冶与涤荡之余,能够潜心静气地去思考和回味。

文章开头,作者从我们熟悉的雷声、雨声、风声、涛声谈起。生活中,这些声音即使不曾用心留意也能感觉到,而下雪的声音却是要静静地用心去感受。“下雪的声音是微弱的,微弱得几近无声。”这一句把我们的耳,我们的心带到了茫茫天地间,让我们屏气凝神地去感受这天籁之音。

作者在描写下雪的声音时,没有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雪声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声音,而是和匆匆而过的“春风拂面”和“鸟儿展翅飞逝”的声音来比较。不急不躁,不轻不重,像亲密的朋友在耳边呢喃细语,像轻柔、舒缓的音乐伴随着雪花飞舞,掠过每一位钟爱它的朋友。 学生在对文章内容进行理解时,需要展开丰富地想象,融入到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中,细细地品味,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才能感悟到作者笔下的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

“啊,下雪的声音,与其以耳倾听,不如以心感受。”是啊,也许用耳听只是时隐时现的自然之声,而用心感受的则是一个充满了无限的爱,充满了无限的美的世界。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17个生字,会认字8个,会写字11个,理解“倏忽、翩翩而至、袅袅婷婷、窸窸窣窣、窃窃私语”等生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用心感受下雪的声音,体会作者笔下所描绘的情境

3、初步体会比喻、拟人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的作用。积累优美的词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笔下描绘的情景,领略大自然的美好。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熟读课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谁来读读课题?

你都听过什么声音?你听过下雪的声音吗?这节课我们不光用耳朵来听,还要用心来感受下雪的声音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明确自学要求。

(1)读准注拼音的生字,把你认为难读的此语和同桌多读几遍。

(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错的句子要重读,直到读通为止。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1) 出示新词语,指名认读,全班齐读。

(2)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结合生活理解,也可以结合文章中的语言理解。

4、开火车一人一句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三、师生对话、感悟文本。

1、 反复诵读课文,中间可穿插默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感悟。

2、 围绕一个话题,展开讨论:

你喜欢下雪的声音吗?你觉得哪写的美?

(1) 细细品读这些词句,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旁边;

(2) 小组交流补充;

(3) 讨论怎样读好。

3、作者从下雪的声音里听出了什么?你从下雪的声音里听出了什么?

4、在生活中,你有过“与其用耳朵倾听,不如用心去感受”的体验吗?

5、指导背诵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找找生字的形近字,也可以说句子。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胸、窃”等字。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写下你用心感受的体验。

2、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3、秋色

文本细读:

本篇文章作者峻青用浓郁的色彩,在如画的景色描绘中寄托出了自己炽热的情感。通过抓住富有秋天特征的大海、蓝天、柿树、苹果、葡萄等事物,生动具体地描绘五彩斑澜的秋色世界,表现了秋天的丰收、成熟与繁荣。而在他的描绘中着重通过对秋天各种水果颜色、形状的描写,突出秋天瓜果遍地、景色迷人的特点。作者通过对柿树与枫叶的对比,更突出了柿树的鲜红与内涵的丰富,蕴涵着柿树的成熟与收获。驰名中外的红香蕉苹果,黄澄澄的大金帅,红玛瑙似的山楂果,绿莹莹的、红玫瑰似的呈现多种色彩的葡萄„„如此绚烂的色彩,组成一幅美丽而迷人、成熟与繁荣的秋天景象。作者采用了大量比喻的修辞方法,使得各种水果水灵灵的呈现与读者面前。文章最后一段,道出作者之所以喜爱秋天,就是因为秋天“表示着成熟和繁荣,也意味着丰收和欢乐”,表达出作者面对丰收的景象内心的快乐。同时,

描写山上景色的句子与感悟篇八
《鼎湖山听泉》

第一课 鼎湖山听泉Ⅰ 学法导引本单元的读书方法就是“吟哦讽诵而后得之”,因此,学习这篇散文,要从品味语言入手:诵读之,品味之,鉴赏之,感悟之,使佳词丽句出乎我口,齿颊留香;入乎我心,永生不忘。Ⅱ 课文精讲字词积累1.泠泠淙淙:水流声。泠泠,声音清越。淙淙,流水声。注意“泠”勿写为“冷”。2.雀跃(yuè):高兴得像雀儿一样跳跃。注意“跃”勿读为“yào”。3.佯作:假装。4.怅惘:惆怅迷惘;心中有事,没精打采。注意“怅”勿写为“帐”。5.山鸣谷应:高山上发声,深谷中有回声相应。6.万籁俱寂:形容各种声音都寂静下来。籁,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寂,寂静。注意“籁”的偏旁<img src=c:\全科学习\初三\语文\第一课鼎湖山听泉\1.bmp> 7.拾(shè)级:逐步登阶。拾,同“涉”,勿读为“shí”。8.古刹(chà):古代庙宇。刹,佛教的寺庙。注意此处“刹”勿读为“shā”。9.汩(gǔ)汩:水流声。注意“汩”勿写为“汨”。汨罗江源于江西,流入湖南,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悲愤自投于汨罗江。二字一“胖”一“瘦”,注意辨别。10.楹联:挂或贴在楹柱上的对联,泛指对联。楹,堂屋前部的柱子。文学常识1.走近作者谢大光(1943- ),1962年工科大学毕业后参军,开始文学创作。转业后,任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著有散文集《落花》等。谢大光的散文创作,用“刻意求工,惨淡经营”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他的散文创作,在数量上并不怎么引人注目,但是质量上都经得起反复推敲,耐人寻味。2.游记散文的惯用笔法:移步换景“移步换景”,就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游记一般都采用这种写法。《鼎湖山听泉》是一篇游记散文,同样采用了移步换景法来描写鼎湖山优美的景色。作者把行踪线索交代得很清楚。“江轮夹着细雨,送我到肇庆。”“赶到鼎湖山时,已近黄昏。”“进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脉。”“行至半山,有一补山亭。”“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踩着潮润柔滑的石阶,小心翼翼,拾级而上。”“晚饭后,绕寺前庭园漫步。”“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从黄昏到深夜,从山下到山上,行踪交代得非常清楚。作者边行,边看,边听,边悟,把读者引入一个幽静悠远的境界。移步换景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一般以行踪为线索,这样可以表现景物在不同时间里的风貌神韵,可以展现景物的各种变化和不同风貌,给人一种移

动感,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一种动态美、整体美。本文成功地运用了这种表现手法。内容梳理1.全文结构鼎湖山听泉时间(经线):黄昏——晚饭后——深夜游踪(续线):山脚——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感悟2.段落层次第一部分(第1段):黄昏登山,初闻泉声。第二部分(2、3段):进山之后,行至半山,爱上娇儿一样的山泉。第三部分(4~7段):从补山亭到庆云寺的景色:满眼翠绿。第四部分(8~10段):深夜山寺听泉,感悟泉声真谛。3.主题思想《鼎湖山听泉》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作者把山泉看作山的灵魂,把山泉视作自己的爱女。深夜山寺听泉,竟悟出一个常人难以体察的道理:泉声如同交响乐,奏响了新陈代谢的历史主旋律。于是,作者慨然叹道:“孕育生机,滋润万物,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课文览胜1.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赏析 这番话透出作者对山泉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作者把山泉比作爱女,把泉水时隐时现的样子比作爱女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写出了山泉的“调皮”性格,生动地表现出山泉活泼可爱的情趣。2.晚饭后,绕寺前庭园漫步。园中繁花似锦,蜂蝶翩飞,生意盎然,与大殿上的肃穆气氛迥然相异。花丛中,两棵高大的古树,枝繁叶茂,绿阴如盖,根部护以石栏,显得与众不同。赏析 这段话有两个突出的特点。首先,多用四字短语,间以长句,读来朗朗上口,有音乐的美感。其次,这段话突出山寺“树多花繁”的特点,表面看与“听泉”无关,当读者看到“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一句时,就会明白,山寺树多花繁、生机盎然,实在是受泉水孕育和滋润的结果。因此,这段话可以看成是一处闲笔,但“闲笔不闲”,更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素养。3.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时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

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赏析 这段文字把难以言传的万般泉声写得形象生动、活灵活现,真正是做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①用词精妙传神。“枕泉而眠”富有诗情画意,若没有良好的诗词修养,一个“枕”字,绝难拈出。“柔曼”、“清脆”、“厚重”、“雄浑”用词准确传神。②连用五个妥帖的比喻,把难以言传的声音生动地再现出来。如用“清脆如弹拨者”比喻“石缝间漏下的滴泉”;又如把“万般泉声”比作“一曲奇妙的交响乐”,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各种泉声的优美动听的特点。疑难阐述问题一:《鼎湖山听泉》的“文眼”在哪里?解答 这篇散文的“文眼”是“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从题目来看,“鼎湖山”,点明了听泉的位置;“听泉”交代了布局谋篇的关键线索——“听”是认识“泉”的手段,“识”泉才是目的。从文章结尾来看,作者在文末赞叹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并顺势推出全文的核心句:“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因此这句话是理解全文的一把钥匙,是文眼所在。其次,从作者行文线索来看,作者除了写泉水以外,还描写了很多“绿”,尤其是第7段写了“鼎湖山的树,种类实在太多”,似乎与题目无关。但领悟了“泉水滋润万木,孕育生机”的作用后,就能理解作者为何花那么多笔墨描写满山的绿意了。问题二:本课和第一单元的其他课文一样,都是写景的散文,学习这类散文最根本的方法是什么?解答 学习这类写景的散文有一把“总钥匙”,那就是“学会品味散文的语言”。单元前面“编者的话”说得好,要“吟哦讽诵而后得之”,同学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品味散文的语言:一是欣赏修辞方法的效果。《语文课程标准》虽然强调不直接考查修辞方法,但从近年来中考题来看,各地中考试题都把品味欣赏修辞方法的效果当作考查重点,因此必须要学会欣赏的方法。二是鉴赏文章遣词造句精妙传神的特点。有的动词用得又准确又别致,是我们鉴赏的重点,若要品味精彩的句子,也不要忘记抓住关键词语进行赏析。类文赏析村 槐①故乡的村头,有一棵树冠巨大苍虬蓊郁的槐树。躯干不高,却有几搂粗细。就是在我离家之后这些年,也走了不少地方,所见的槐树,还很少有可以同故乡村槐相媲美的。每行走于山野,或读书于窗下,凡触得一个“槐”字,我

思乡的心,便被村槐那广阔的浓荫所拥抱了。②村槐掩映的场院,曾经是我童年欢乐的世界。清明时分,我和小伙伴就缠着祖父缚秋千。他总是笑笑的,寻出犁上的套绳,携我们到槐树下。起先把套绳挽成一团儿,牵住一头;然后侧身用胳膊画一个有力的弧圈,绳团便高高飞向横着的树杈;最后,打了结,绑了一截棍儿,就可以荡飞了。开始,我上秋千还有点怯,祖父就一前一后地推着秋千,念叨着《送马马》的山歌。渐渐,我可以一屈一伸,自个儿荡得很高了。树干也以同样的节奏,上下忽闪着,嫩绿的叶片泛着春阳。我只觉得自己长了羽毛,像槐树上筑巢的鸟儿似的,飞过了绿的云团,看见远处的山了。我低头见祖父伫候在秋千下,那神色是夸我荡飞得高呢,还是担心我摔下?他两只手总微微前伸,像要随时接住掉下来的我似的。其实,我不正是在槐树的胳膊上悠荡,栖在故乡的怀抱里吗?③尔后,在熏风细雨里,嫩绿的叶片即深浓得呈青绿色了。傍晚,枝枝梢梢,暴出了淡黄的槐花,米粒似的浮荡着繁星的海。那浓烈的有点清苦的芬芳,简直使整个故乡都沉浸在春夜的微醺之中。清晨,被风摇落的花瓣,在场院里软柔柔地铺了一层。我和小伙伴们,赤脚欢跑在这花的暖床上,追逐着,打着滚,直裹一身槐香。又把花瓣用手掬在一起,积成一座座小的香山;或者学着祖父在山地里点种,把花瓣一撮撮种下,希冀故乡有一个美丽如花的丰年。④自从我背上干粮到十里外的镇上念书,那如花的童年便流逝了。为了换得课本和铅笔,我不得不在星期天到山野里去采药。听说槐树的荚果、种子,还有槐花,也都是药材,就一年两季守着村槐,春采其花,秋采其果,索得一点读书的费用。那么灰暗、粗糙的树皮,那么巨大的树冠,慷慨地赐予我和小伙伴们多少花和果!尽管用它做药材卖是极廉价的,却也给了它的孩子们多少生活的滋养!古槐开的花虽然很香,可结的果实却十分苦涩。祖父说,槐果虽然味苦,却不但可以入药,还能够酿酒呢!⑤待我重返故乡,已经是七年之后了。我伫立于村槐下,沐浴着纷纷扬扬的槐花,心中有一种沉重感。祖父已经去世,而我这长孙又没能送葬,总觉愧疚不已。在我眼前,儿时缚过秋千的树杈似在抖动了,绿叶间又似乎垂满了圆筒状的荚果。我记着祖父的话,品着槐香,是清苦的药味呢,还是微醺的酒香?村槐在风雨里,在四季交替中,经历了多少岁月?听祖父讲过,是先人捡的野槐栽的,很是久远,可惜不能向祖父仔细问及树的年龄了。一阵芬芳从清风中扑来,直沁肺腑,依旧是儿时

记忆里那股浓烈、美丽。抬眼望去,村槐又苍老了几许,它那虬劲的露出地面的根须,深深扎入故乡山塬的土地。正是它对山塬的挚情,才可以有一个年年度度把花和果如此奉献给人间的壮举!由此,我想到了祖父那双青筋暴鼓的茧手,深深插入泥土,紧紧攥着泥土的动作,是那么执著而有力,显示着生命的经久。⑥我如此地思恋着故乡的村槐。曾伴我长大的村槐,也一定知道我的思恋,也在想念着它的游子呢!在这又一度春深的季节。赏析 从体裁上讲,《村槐》和《鼎湖山听泉》一样,都是散文,但也有不同的地方:《村槐》是抒情意味很浓的叙事散文,以“村槐”为叙事线索,抒发了作者思恋故乡的思想感情;《鼎湖山听泉》则是游记散文,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山泉的热爱,以及对历史对人生的感悟。2004年新课程改革国家级实验区四省区联合考试时选中这篇文章,目的是考查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应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悟”,也就是说,同学们应该掌握品味、赏析散文的方法才行。训练1.本文叙事线索是_________,叙述的顺序是________。2.朗读第⑥段时,重音处理不恰当的一项是( )A.如此 B.长大 C.一定 D.季节3.本文②~④段一次记叙了三件往事:槐树上荡秋千、________、________。4.结合语境,解释②、③段中加点词语的意思。①绿的云团:__________②香山:__________5.扎根山塬,挚情奉献,这是村槐和祖父的共同特征。品味第⑤段,找出相关的句子。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借物抒情,借对村槐的赞美,抒发了对故乡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B.本文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C.文章以村槐为题,托物言志,表达了扎根山乡、倾情奉献的志向。D.文章结尾不仅照应开头,而且深化了主题。7.假如你要把本文推荐给你的同学小强,请谈谈你的推荐理由。Ⅲ 参考答案及点拨1.村槐 倒叙 点拨 本题考查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能力。文章的题目就是“村槐”,而且处处描写离不开村槐,通过村槐表达情感,叙事线索是很清楚的;文章开头由现在落笔,再从小时候的事写起,显然属于倒叙。2.D 点拨 本题考查朗读中对重音的处理。重音的恰当运用建立在对文章内容和情感的正确把握上,一般起强调作用。像前三个加点词,在句中作状语和定语,都有强调作用,必须重读才能正确表达作者的情感,而后一个“季节”,处理成重音,听起来就极不协调,须用舒缓的语气轻读才好。3.槐树下

描写山上景色的句子与感悟篇九
《现代文阅读之写景状物散文》

描写山上景色的句子与感悟篇十
《《山行》》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教材分析:

《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杜牧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秋天的景色描绘的绚丽动人,既写出了枫叶的色彩,又赞美了枫叶不畏严寒、傲慢独立的高洁品性,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深深爱恋之情。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是千古流传的佳作。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3、引领学生通过想象,在诗境中感受深秋山色的美丽,感悟“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蕴。在情景交融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吟诵古诗,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让学生说说眼中的秋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板书:《山行》)。

2、指名读题,读准“行”字。

师:谁能说说“山行”是什么意思?

生:(在山上行走;走在山路上等)

师:(课件出示山行图)是啊,就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一辆马车在山道上缓缓前行,身着一袭青衫的诗人正悠闲地坐在车上。山道两旁古木参天,黄叶翻飞。林间不时传来啾啾的鸟语,唧唧的虫鸣。山中的美景激起了诗人的灵感,于是便有了这首《山行》

3、作者简介: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出示“径、斜、枫、于”4个生字,指名认读,帮助正音。全班齐读。

3、学生说说自己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师给予鼓励。

4、同桌互读古诗,并互相评价。

5、指名读诗,注意读出节奏,师评价。

6、指导全班齐读古诗。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境

1、指导学生初悟古诗:

师:读着优美的诗歌,我们和诗人一起走进了幽静的山林,一处处秋天的美景纷纷呈现在眼前,那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生: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2、诗画结合,品读一、二句:

师:那么诗人停车前看到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一二句。

生:齐声朗读一二句

师:这样的景色美吗?

生:美。

师: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生:围绕从“石径斜”三个字体会出小路弯弯曲曲的,用石头砌成的小路很美。

师:从石径可以看出这条是一条用石头砌成的小路,那诗中有没有告诉我们这条小路是怎样的呢? 生: 弯弯曲曲的。

师: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呢?

生:从“斜”字可以看出了。

师:对了,这个“斜”是弯弯曲曲、崎岖不平的意思。

师:那这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伸向哪儿去呀?

生:山上。

师:诗中还有什么让你感觉到非常美?

生:围绕从“寒山”感受到美。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寒山”是深秋时节的山,山上红一块,黄一块,绿一块,感觉比较美等

师:还有什么让你感觉到美的吗?

生:从“白云深处有人家”感觉到很美

师:“白云生处”的云是怎样的?

生:很白很白的;朦朦胧胧的;像轻纱一样,很薄很薄。

师:同学们回答得真好,那袅袅的白云似轻纱,似薄雾,若有若无,瞬息万变。而且在这白云生处还有什么呀?

生:隐隐约约的人家。

师:大家欣赏着如此动人的景色,你会怎么来读这句诗呢?(指名读一二句)

师:好,现在有哪位同学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呢?

生: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师:说得太好啦!

(设计理念:基于学生已经掌握一些学懂诗句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有能力学习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相互合作中生生取长补短,在合作中享受快乐,获得提高)

3、诗画结合,品读三,四句。

师:面对这片枫林杜牧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齐声朗读三四句,并回答问题。

生:这些枫叶比二月里鲜艳的花还要红。

师:出示图片。大家瞧,从这些图片中,我们是不是可以看到这些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 生:是

师:那你能说说在你的印象中二月花是怎样的吗?(请学生回答)

生:围绕是非常艳丽、千姿百态,千娇百媚,婀娜多姿回答

师:大家能不能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呢?

生:二月花是婀娜多姿的;二月花是多姿多彩的;二月花是姹紫嫣红的;二月花是万紫千红的;二月花是争奇斗艳的。

师:是啊,听着你们的描述,我仿佛看到了一朵朵二月花在眼前竞相绽放,真是美不胜收啊!怪不得古往今来有那么多的诗人赞美过它。

师:你还知道有哪些诗句是赞美花的?

生: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生: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 ...

师:对,从这些诗句中我们看到了万紫千红的花儿绘成了一幅美丽的花卷。看来同学们读过的诗真多,老师也找到了几句,咱们一起来读读(课件出示诗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师:二月花的确是娇美、艳丽动人,可诗人眼前的枫林好似沾着露珠的红玛瑙,又仿佛山坡上飞过的一团团流火,还宛如天边绚丽夺目的朝霞,使诗人情不自禁的发出这样的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啊,从一个“红于”中我们分明能感受到诗人对枫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让我们带上这份浓浓的喜爱读读这句诗。(全班齐读诗句)

(设计理念:以诗学诗,以诗悟诗,让学生在展示古诗积累的同时更深入的感悟诗句表达的情感。) 师:诗人是多么喜爱这片枫林啊,我们还能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诗人被这片枫林深深地吸引了,请同学们再读一读。

(生自由读,并思考。)

师:有了想法,可以轻轻地和同桌说一说。(生自由交流。)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从“停车”这个词中回答

师: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他特意把车停下来,来欣赏这片枫树林。

师:说得对,诗人正是因为喜爱这片枫林,所以把车停了下来,静静地坐着欣赏。

师:诗中又说到“枫林晚”,这个“晚”字是晚上的意思吗?

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用课件出示爱晚亭图片,边讲解:老师也搜集到了关于“晚”字的另一种解释。湖南长沙有个名胜叫岳麓山,山上有个亭子,有一年秋天,毛泽东主席到那里游玩,只见山前山后,山上山下,枫林就像火烧一样让人陶醉。毛主席看到这种景象,想起杜牧的这两句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给这座亭子取名为“爱晚亭”。从这个意义上讲,“晚”字可以理解为深秋的意思。不过在古诗词鉴赏中,关于这个晚字的解释,至今学者专家还存在着分歧,还有人认为是时间长的意思呢!同学们在课外可以继续调查研究,做一个小小的研究者。

师:谁能把这两句的诗意用完整的话说一说?

生说诗意,师评。

4、全班朗读整首诗

师:听着你们的朗读啊,我感觉到诗人已经被这片枫林深深地吸引了。请你再想一想面对着这样美丽的枫林,诗人会站在什么地方欣赏呢?

生:略

师:也许诗人仔细的端祥过每一片枫叶,也许他也远远的欣赏过这漫山的枫林,但无论走近,还是走远,无论在高处还是在树下,这枫林都让诗人深深的陶醉了。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首诗,读出诗人陶醉的感觉。

生:齐读。

(设计理念: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诗的理解感悟,不同读者,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都存在着差异,不同的学生,课堂上允许学生存在这种差异,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理体验,不求统一,鼓励学生做学习的探究者。)

5、整体感悟

师:读着《山行》,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感受到,寒山石径很美,可诗人不曾停留,白云人家很美,

可诗人不曾留恋,二月春花更美,可诗人却独爱霜叶,让我们伴着诗人的爱、随着深秋的美再次读读这首诗。

(设计理念:情感是古诗的生命,通过了解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使古诗的学习进入了更深的境界。在一次比一次深的理解中,营造出那种台阶似的情绪场,学生也一次次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情感达到了高潮)

四、总结拓展

1、试背古诗。用同桌互背、指名背、小组赛背等方式熟背古诗。

2、拓展:描写秋天的古诗还有很多很多,请你课后查查资料,找一找,背一背。

(设计理念:学诗贵在积累。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又使学到的方法得以迁移运用。对于这首诗的理解感悟也不求人人深入,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教学反思: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在实际课堂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在提问后就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去讨论。如回答不出,教师或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着启发。试想,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回答能有一定的深度吗?更何况是对古诗文的体会、感悟。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改变了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在《山行》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组内自读自悟,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

2.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

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这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1)多层次的诵读。“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2)要求学生质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学生对“寒山”“霜叶”的理解,他们用自己的话表述自己对诗文意思的理解,使自己沉醉于深秋的美丽景色之中,虽已百花凋零,然而“霜叶红于二月花”。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描写山上景色的句子与感悟》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描写山上景色的句子 描写山上的景色 描写秋天山上的景色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描写山上景色的句子与感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描写山上景色的句子与感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haocihaoju/9840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