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李白的关于赏月的诗词

李白的关于赏月的诗词

2016-01-01 15:09:0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李白的关于赏月的诗词篇一《李白赏月诗鉴赏》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李白的关于赏月的诗词》,供大家学习参考。

李白的关于赏月的诗词篇一
《李白赏月诗鉴赏》

李白赏月诗对比鉴赏

纵观古诗,我们第一想起了李白。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

检阅李白的诗歌,我发觉他对月亮似乎情有独钟,不仅生和月亮有缘,死也和月亮有关。生时,其母梦见长庚星(又称太白金星)入怀而生下李白;死时,又传说他去捉月亮。李白的诗歌,可谓包罗万象,内容很广,然而就连他写妻子儿女以及他所陶醉的名山大川的诗,也不过几十首,这些诗和李白写月亮简直不可比拟。他以无限的深情,向往着月亮、讴歌着月亮,特别是在晚年,这种爱更进一步地深化。一生之中怀才不遇,“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路难行》)。遭白眼、受委屈,人世间竟是如此不愉快,那么什么地方最纯洁高尚呢?月亮,只有月亮了,似乎只有月亮,才能使他得到解脱,以后人们传说他去捉月亮决非偶然,不正是他追求理想去了吗?

李白描写月亮的诗数不尽数,下面就李白部分诗来进行相互鉴赏。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小诗虽然只有二十八字,却为峨眉山月留下一幅极为珍贵的艺术写照:挂在峨眉山上的半轮明月,倒影在平羌江中。夜深人静之际,李白启程远行,送行的即已归去,孤寂之感油然而生,眷恋之情不能自己。他在这首小诗中连用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但是不露痕迹,不厌其重,反而显得天然浑成,随分自佳,含情缥缈,因而“古今目为绝唱”(王世懋《共圃撷余》) 李白在京师长安仅被闲置于翰林院,非常不满现状,曾写

《古朗月行》

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双疑瑶台境,飞在青云端。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小时不识月亮,把它叫作白玉盘,又怀疑是神仙所居的瑶台里的镜子飞到天上。传说月亮升起的时候,首先看到月中仙人的两只脚,当看到月中桂树时,才发现月亮有多圆呵!月宫的白兔捣药是给谁吃的?接下来便染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了。以蟾蜍蚀影,阴精沦惑为喻,对玄宗的荒淫享乐与杨国忠等谗谄蔽明,表示了忧怨和沉痛。

由于李白“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抱着“不屈已,不干人”的态度去“平交诸侯”,所以屡遭奸佞谗毁,“帝用疏之”(李阳冰《草堂集序》)。为此,李白闷闷不乐,时常对月自诉,借酒销愁: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月下独酌》其一)

这是诗仙在月下的独白。明知孤独,却不甘寂寞;明知潦倒,却依然旷达。于是,他请出无情的明月和无形的影子作证。既歌且舞,醒而后醉,聚又复散,写活了明月,写活了影子,也写出了自己。

天宝三年(公元七四三年),李白被玄宗“赐金还山”,离开长安,漫游四方。他的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黄河上下。丰富的经历,宽阔的眼界,使他酿出了更神奇、更瑰丽、更豪迈的诗篇。看似闲云野鹤的李白,作诗虽取得了四海仰望的成就,然这仅是他在借抒胸臆。他决然没有出世的念头,也没放弃与生俱来的抱负,一直在寻找机会。

尽管李白遇赦,但是已被永远拒绝于政治之外。人在旅途,李白难免望月思乡: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从床前到天上,从月光到秋霜,距离不可谓不远,想象的桥梁就在这一瞬间架起来了;从举头到低头,从望月到思乡,就在一俯仰之间完成了。神思飞越千里之外,天涯足迹,人世的沧桑,一一浮出脑海。有一个声音在心头一遍遍呼唤:故乡,故乡。

代宗宝应元年(公元七六二年),已愈花甲的李白流寓当涂,尽管身体和精神状况均已不如从前了,但仍放情纵饮, 旷达豪侠之气溢于言表: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九日龙山饮》)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于是,李白乘上一叶轻舟,把酒问月,浪游采石江中,“纵一苇之所知,凌万顷之茫然”(苏轼《前赤壁赋》)„„ 李白的生命也到最后一刻了。

此时,皓月当空,映在水波不兴的江中,好象一轮白玉盘;清风徐来,“永影弄月色”(《金陵江上遇蓬隐者》),又散作万点银光。多么美丽!多少光明!多么诱人!“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李白醉倚在船舷上伸出了双手,向着一片银色的光辉扑去„„于是,他化成了皎 皎的明月,永远照耀着在中华大地上。

李白把大部分思想都寄托在明月上,上述描写月虽然不经相同,但都是睹物思情。月轮已到中天,遍洒着清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酒问月》)我感觉着造化的玄妙,心灵追随着那静静燃烧的光明的火球栖止半空,没有思想,只有一缕无由的感伤„„

李白的关于赏月的诗词篇二
《李白月亮诗词》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月亮就有着独特的情感。它是美的象征,皎洁的月光更是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加之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如中秋节月圆人团圆的特定文化心理。同时,作为客观存在的自然物象,也会因外部的激化,人的主观心绪的差别而引发不同的感想。它寄托了恋人的相思,表达了对故乡亲友的怀念

与眷恋;在失意者的笔下,它则又成了失意、孤寂与落寞的象征……

李白一生与月亮结下了不解之缘,有幼年时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也有饮酒兴起时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更有游子思乡时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在其现荐的一千余首诗作之中,涉及月亮的就达380余首,数目之多,可谓唐诗这冠。由此也足以看出李白对月亮的情有独钟。可以说,古代诗人之中,李白对月亮的

描绘是最为复杂,最为全面,也是最为完美的。

纵观李白的咏月诗,其笔下的月亮呈现出各种形态,如“圆月”“初月”“新月”“半月”“弯月”;各种色彩,如“明月”“皎月”“素月”“清月”“朗月”;就时间而言,有“寒月“”冬月“晓月”“夕月”“古月”“汉月”“夜月”;就地点而言,又有“天门月”“西江月”“峨眉月“巴月”“秋浦月”“秦地月”“萧湘月”等。而李白天生豪迈奔放的性格又使得他可以支“泛月”“醉月“乘月”“揽月”“寄月”甚至去“赊月”。“如此地喜月、爱月、玩月、咏月,李白可谓是古今第一,天下无双。”了李白不尽的诗兴和灵感。而李白更加发挥了自己丰富的想象,并将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深刻的哲理精神融入兰中,使月亮由自然客体向人格意志转变,使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月亮意主题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总之,在李白的月亮世界里,不仅有灵动飘逸的物境,更是饱含了作者人格意志的“我境”,显示出独特的意境之美与独特的浪漫性,体现了自己支理想和光明的不懈追求与探索。以下就对李白的月

亮世界以及他的大胆开拓与创新做出的具体分析:

一、 李白的月亮世界

首先,李白的咏月诗创造出了优美的意境。月景在李白的笔下总是表现得美丽非凡。“在描写月色时,总是有水相伴。月或倒映湖中或伴随着大江溪流,月光水光交织在一起相映成趣。”如《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中写道:“万壑千岩,峥嵘镜湖里。秀色不可名,清辉满江城。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月下乘舟,湖水与岸的真实感被月夜给模糊了,使诗人产生错觉,仿佛行在空中,向月亮游去。诗人如入仙境,

呈现出一种超凡的境界。

其次,李白在描写物境之美的同时,融入了自己的主观之意,使景与情有机结合,达到以景写情,以情衬景的效果。此时的月也已不再是单纯的自然之物,而是自然的人化。综合起来,李白的咏月诗所表

达的情感可分为以下几类:

1、表达失意与孤寂的心情

李白一生历经坎坷,其性格豪迈奔放,但又高傲自大;心存远大的报国理想,无奈却报国无门,失意与惆怅伴随其大半生。此情此感也只能寄托于诗作之中以做宣泄。如他在《长相思》一诗中这样写道:“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便是借月来抒发自己沦落的惆怅,借用比喻的手法烘托自己被迫离就的痛苦心情。李白一生都在幻想自己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能建功立业,功成身退是他的理想人生。但是,他为人真率狂放,蔑视权贵。国为不为奸佞所容,所以他的一生都不尽如人意,仕途坎坷,屡遭谗毁,他在不少诗歌中都写下了自己这种愁苦之情。如《古风》一诗中写道: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辉,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情风吹,香气为谁发?”在这里,李白也借月来抒发自己

理想的失落和感叹自己仕途的坎坷。

由于如此种种的遭遇,使得李白也是孤独寂寞的,现实中屡遭打击却无处申诉,只能借诗抒怀。如《夜泊牛渚怀古》中“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谢尚牛渚乘月泛舟遇见袁宏月下朗吟这一富于诗意的故事,和诗人眼前所在之地(牛渚西江),所接之景(表天朗月)的巧合,便是诗人由“望月”而“怀古”的主要凭借。诗人面对空中明月,心情无限孤寂,政治抱负不能实现,世上知音难觅,惟有仰空长叹。而《鹦鹉洲》中“迁客此时徙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则饱含了对黑暗社会不重视人才的不合理现象的控诉。月亮作

为皎洁真率的象征,被李白赋予了更多的人性和灵性,也成为了他倾诉苦闷的对象。在李白的一生中,月

亮就像一个忠诚的朋友,始终陪伴在他的身边。

2、表现豪迈洒脱的性格和飘逸超旷的胸襟

李白兼具儒、道、任侠精神,也造就了他豪迈洒脱的个性和飘逸超旷的襟怀。如《东鲁门泛舟》中:“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诗人将月下泛舟,遨游太空看作是人生无穷的乐事。《唐摭言》甚至以“水中捉月”为李白生命的归宿点。“李白着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水中捉月而死。”传闻虽不可信,但从中我们却可以看出李白对月亮喜爱的程度。因此,他竟敢上天捉月。如《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中的“俱怀逸光壮思飞,欲上表天揽明月。”由此我们也看到一个想象丰富,个性洒脱的诗仙形象。而他的《把酒问月》更是逸兴豪迈,感情丰富,语言夸张。其中的“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

与人相随。”引出了人与月之间若即若离,似却近的关系,并引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探求与思考。

人生是短暂的、痛苦的、其间有着不尽的坎坷与曲折,孤独与寂寞,但李白却可以让自己尽量忘却这一切,去享受人间的自由与快乐。如《将进酒》在自己失意之时,李白却仍能吟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样旷达豪迈的诗句,我们也不得不为他有如此宽广的胸襟而感叹。又如《关山月》中“明月出天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心境开阔,因此,他的月亮也随之开阔和雄壮。读后,使人心胸一振,我们也找不到他一丝惆怅的借月咏愁情的意象。再如他在《玉壶吟》中写道:“烈士击玉壶,壮心异暮年。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连。“这里的刀光剑影,显示出诗人那种拂剑而起的游侠豪情。

月亮在此也不再委靡惆怅,而体现了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壮志。

李白生平最渴望的就是做一名儒将,驰骋沙场,但他的一生都没有机会尝试,因此就把这种强烈的愿望写入了自己的诗作之中。如《塞下曲》之五中写道:“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这类诗歌充满了一种侠肝仪胆的豪情。“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他咏

边塞而悠悠闲谈,也许,这正是李白儒侠风格所在。

3、表达自己清高、皎洁的品质以及与朋友之间纯洁的友谊

月,是清高、皎洁的象征,这也正好与李白的先天秉性相契合。如《月下独酌》中这样写道:“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诗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意能招呼明月为伴,表现了自己如月般冰清玉洁,超凡脱俗的节操。也许,在现实的“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也只有明月能与自己进行心灵上的门交流,成为自

己永远的知己。

而在与友人的交往中,皎洁的月亮更代表了彼此之间友谊的纯洁与高尚,如在《哭晁卿衡》一诗中,诗人这样写道:“明月不归沉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将日本友人晁衡比作明月,把晁衡海中遇难比作“明月沉碧海”,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真挚的痛悼之情。而在听到友人王昌龄遭贬后,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寄》中寄予了无限的关切与同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朗西。”诗人以寄月这种独特的方式,来表达对友人的安慰与关怀。同时也用明月象征自己和友人品质的纯洁无暇。这样的想象既奇特新

异,又无不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毫无做作之态,也显示了李白文学功底的深厚。

4、表达离别思念之情

自古以来,月亮就作为离别、思念的一种寄托被历代文人使用。如南朝谢庄《月赋》中有“美人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明月亘古如斯,而世事变幻不定,这就不可避免地滋生思念的情愫。李白最为著名,甚至妇孺皆知的表达思乡之情的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诗人沦落天涯,眷恋故土的那份深情。文字虽然短小,但内涵却非常丰富,表达了久别故土的人的共同情感,能激发起人们的共鸣,读起来使人感到亲切而真实。又如他在《赠崖待御》“谁怜明月夜,肠断听秋砧。”一诗中也以咏月表达了因失意愁苦而思念故乡亲人的那份深情。在他的《捣衣篇》

中:“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通过描写妇女趋月夜为亲人捣衣的心情,表达了她们对远征丈夫的深切怀念。而《关山月》则描写了塞外征人的见月思乡之情。“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不论是对亲人的思念,对朋友的思念,还是对故乡的留恋,也或者是借月表达他人的思念,李白都巧妙地把这种感情寄托在

明月之上,无生命的月亮在如上之多的情感的浸泡下也变得情真意切,鲜活灵动了。

“任何艺术境界,作为对某种生活美、自然美的提炼升华的产物,都或隐或显地渗透了诗人本身的意志。”李白的月亮世界恰恰体现了这一点,在他的咏月诗中同有单纯的以月亮本身为全诗的主题,而是有着

其深刻的思想和生活基础的。这也正是李白的月亮世界的特点,即客观物象融入主观情感。

李白之所以对月亮怀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并能将之出神入化地借用到自己用以抒发感情的诗作中,也是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历史文化积淀分不开的。传统文化中的月亮给予了李白得以遐想基础和空间,但他并不满足于前人的给予,而是从自己的眼光出发,开拓了新的文化蕴涵与境界。那下面我们就谈一下李白

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月意象的继承与突破问题。

二、李白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月意象的传承与突破

李白笔下的月亮意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支脉,具有传统的共性。月亮作为一个最为常见,也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客观自然物之一,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极为显著的地位。人文化史学的角度来看,月亮在古代就成为先人崇拜的对象。“我国最迟在商周时就有了对于月亮的崇拜;到秦以后,民间就有了拜月的风俗,显著表现在每年的中秋节。另外,由于月亮的隐显、圆缺,月食及月中的模糊图像,进一步激发了人的想象。民间流传的传说,如“嫦娥奔月”“月中玉兔”“天狗吃月”等,将月亮进一步神话。这一系列的

传统文化积淀在李白心里,成为他迷恋月亮的文化底蕴。

月亮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也是在不断发展的。“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则明生焉。”这种特殊的天象及与之相关的种种变幻莫测的自然物象(如日、月食)引起了远古中国远始人的注意。他们在原本相信世间万物皆有生命的前提下,创造了月神:《山海经》记载:“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诗经月出》则是把月亮作为审美观照的对象的开端。到南北朝,月亮开始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出现在南朝山水诗中。刘宋谢庄的《月赋》,北周庾信的《舟中望月》等都有着力开发月亮作为独立审美客体的审美意义。但尽管如此,从《月出》到曹孟德的“乌鹊南飞”再到六朝的月形象,都属于对月亮进行客观描绘的范畴。此时的月亮,只是被动地作为一个客观自然物象,被动地被主体感受,并按主体的意愿感受进行

描绘。到了唐代,月文化就发展到了一个具有可塑性的阶段。

“唐代诗人们以王者的姿态开辟出异彩纷呈块块疆土,而李白则匠心独具地完成了月亮由自然客体向人格意志的转变。以闲心见月,以诗心赏月,以痴心醉月……(葛春景《李白与唐代文化》中州古籍出版社)反复出现在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绿水静素月,月明白鹭飞。”(《秋浦歌》)、“波光摇山月,星影入城楼。”(《宿白鹭洲》),“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月夜江行》)、“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梦游天姥吟留别》)梦境与现实的交织,丰富的想象与神话传说的迭合,生动的比喻与强烈的抒情结合,以其独特的浪漫渗透整个月亮世界及诗作之中,完整地体现了诗人独特的

人格力量和深刻的哲理精神。以上种种,在李白的月亮诗作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道前人之所未道,使中国文学中的月亮意象提升到一个全新的世界。“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以雁写愁,古已有之;然而以月写喜,却是李白的独创。

2、李白赋予月亮丰富而深邃的象征意义,把月亮意象高度人格化,人性化,扩大和强化了月亮的文化意蕴。其笔下千姿百态的月亮形象,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对于这些意象,李白无不赋予它们深邃的文化蕴涵。可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来慰藉自己的孤寂;可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引发思索;也可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朗西”来寄托对友人的关心。餐风饮月,精心细品,怀之、思之、忆之、惑之,月亮可以无所不包,抒情达意,怀古忆人,叙事说理,应有尽有。月亮意象的

文化意蕴被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

3、李白还创造出了前人从未尝试过的“沙月”和“石上月”。前人在描写月亮时,几乎都是从流动的角度来描写与刻画的,如“水月”“云月”“风月”“湖月”等。而“沙月”与“石上月”的意境描写给人的感觉却是凝固性多于流动性。如“目皓沙上月,心清松下风。”(《秋夜宿龙门香山寺南兰山下有落星潭可以下余泊舟石上寄何判官昌号》);“手舞石上月,膝横花间琴”(《独酌》);“对此石上月,长醉歌芳菲”(《春日独酌二首》)……从这里的“沙月”和“石上月”从句本意上来看,诗人希望通过这些物象映衬出月之皓皎,但是月光投射在沙和石上,石却显得皓皎。此处不仅有光的色彩,更有心境糅合其中。心如止水,投射在沙和石上的月光不会流动,心境也不再流动,而是流动后的凝固。以沙和石作陪衬,从人们流动的意象中挖掘出凝固的意象,

这就是李白“沙月”和“石上月”在文学创作中的贡献。

4、李白把自己对人生、对宇宙、对社会的思考与顿悟托付于那轮内涵丰富的明月,增加了月亮意象的哲理深度。从“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醉意探索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哲理,从而发出了“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生命感慨。如此深刻的哲理,直至李白才被一

一揭示,这也称得上是李白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月意象的又一突破。

月亮,在李白的生活遭际和情感磨难的历程中,成为其慰藉心灵的落脚点。在现实世界中,为发实现兼济之志,李白免不了忙于干谒求进。但在诗歌中,他却用不计其数的名篇佳句,构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远离尘世喧嚣的月亮世界。而这个月亮世界正是他内心的写照,并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熔铸了自己的人格和情趣,赋予月亮意象丰富的人格意志,体现了诗人强烈的个性特征。李白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气质个性,在其诗歌创作的过程中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使得月亮这一自然物象与自己内心早已形成的认识相结合,达到“我心中有月,月中有我心”的境界。(《李白诗中月意象的文化意蕴》杨朝红)如此一来,李白所创造的月亮意角就着上了李白的色彩:李诗中月的愁绪意象、月的时间意象、月的情爱意象、以及月的

超然物外莫不如是。

月亮这一屡见不鲜的意象在李白的笔下却变得熠熠生辉,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月亮这一主题也因其而得到提升,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皎皎夜空中的那一轮明月也因李白而变得更加鲜活灵动,富于感情。由此可见,李白诗中对月亮意象的挖掘与开拓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古代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估量

的。月亮就像一颗璀灿夺目的明珠,在古代文学的长河中闪闪发光。

李白的关于赏月的诗词篇三
《李白诗歌中的外来奢侈品》

李白诗歌中的唐代外来奢侈性消费品 中国唐朝时期第一流的大诗人李白,世代流传的“诗仙”与“酒仙”,他神奇的一生像一个迷一样深深吸引着我们。不管是他的人生经历还是他的诗歌创作都令我们深深为之折服。李白被传出生于今天的巴基斯坦地区,不管是真是假,我们不做过多的论述。不过,李白的创作与思想深受西域——印度文化的影响。李白在他的诗歌中确实有了不少外来文明的影子,特别是西域文明和印度佛教文明。其中最典型的要数酒、玉器和香料了。

李白对葡萄酒的描写。李白,号称“诗仙”、“酒仙”,素有“斗酒诗百篇”的名声,更是钟爱葡萄酒,甚至在酒醉奉诏作诗时,还忘不了心爱的葡萄酒。他在《对酒》中写道:“ 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青黛画眉红锦靴,道字不正娇唱歌。 玳瑁筵中怀里醉,芙蓉帐底奈君何。” 实际上,李白不仅是喜欢葡萄酒,更是迷恋葡萄酒,恨不得人生百年,天天都沉醉在葡萄酒里。《襄阳歌》就是他的葡萄酒醉歌。他在《襄阳歌》中写道:“„„,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遥看汉江鸭头绿,恰以蒲萄初酦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诗人李白幻想着将一江汉水都化为葡萄美酒,每天都喝它三百杯,一连喝它一百年,也确实要喝掉一江的葡萄酒。 葡萄酒,就是正宗的“胡酒”。而至于葡萄酒和其酿造技术何时传入中国,有人认为是汉朝,而《太平御览》中则记载是唐太宗征服高昌时,俘获了高昌种葡萄的农民和葡萄酒工人,从而在宫廷之中开始酿造葡萄酒。《南部新书》丙卷记载:“太宗破高昌,收马乳葡萄种于苑,并得酒法,仍自损益之,造酒成绿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长安始识其味也。”宋代类书《册府元龟》卷970记载高昌故址在今新疆吐鲁番东约二十多公里,当时其归属一直不定。唐朝时,葡萄酒在内地有较大的影响力,从高昌学来的葡萄栽培法及葡萄酒酿法在唐代可能延续了较长的历史时期,以致在唐代的许多诗句中,葡萄酒的芳名屡屡出现。如脍炙人口的著名诗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凉州词”)。刘禹锡(772--842年)也曾作诗赞美葡萄酒,诗云:“我本是晋人,种此如种玉,酿之成美酒,尽日饮不足”。这说明当时山西早已种植葡萄,并酿造葡萄酒。白居易,李白等都有吟葡萄酒的诗。李白到底有多喜欢葡萄酒,现在很难知道了,不过李白很可能是见过葡萄酒的酿造过程的,所以才能写出“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这样的诗句。

李白对金玉的描写。印度—西域文化尚美饰,多佩戴装饰物,而李白诗中故多称玉、(宝石)、珊瑚、珍珠、玳瑁、金(黄金)、银。崇尚玉的中国文化是不怎么称道黄金的,而李白诗中432次称及黄金(金),77次称及珠(珍珠、明珠)显然弘扬了印度—西域文化的意象:《舍利弗》诗称:“金绳界宝地”,

《春日归山寄孟浩然》诗称:“金绳开觉路”,“金粟如来是后身”,《陪族叔当途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诗称:“金牓天宫开”,《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诗称:“黄金师子乘高座”,《赠僧崖公》诗称:“授余金仙道”,《赠僧朝美》诗称:“苞卷金缕褐”,“各勉黄金躯”,《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诗称:“菡萏金芙蓉”,《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诗称:“始知金仙妙”,另有道家色彩的金丹、金液、金骨、金鼎、金药、金光草等,佛教与道家意象在李白常常是界限模糊的,这位西域出生的诗人似乎更亲近佛教—印度文化。《上云乐》诗称:“五色师子,九苞凤凰”,“碧玉炅炅双目瞳,黄金拳拳两鬓红”,这些被称为胡地(“康老胡雏,生彼月窟”)的意象,具有印度—西域色彩。称柳色为黄金色在李白诗中频频可见,显然具有异域色彩。金和玉是中国古典诗词中诗人常用来表达美好愿望,寄寓人世理想的语词。盛唐诗人李白对金玉意象更是情有独钟,金玉意象探析不仅可以解读李白诗歌的独特韵味,更可以从“金玉”意象的解读探求李白的思想渊源。 李白诗歌有很多凸显诗人生命意识和文化特质,再现独特人格意识和卓越生命体验的明朗意象,可以说,“金、玉”意象是诗人的宠儿,建构了李白诗歌审美领域的多重空间。金,金属的通称或金属总名,“象金在土中形。”(《说文解字》)“西南之美者,有华山之金石焉。”(《尔雅•释地》);玉,乃象形字,本义是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说文解字》) “金、玉”象征着富贵、纯洁、高贵以及高尚之品格。

李白创作中所出现的有关“玉”的诗句,其每句都有它独特的作用,我们也不可能字斟句酌的去分析“玉”字在诗句中的作用,粗略概括认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第一,在李白诗歌创作中常见他引用前人诗句,或从古人诗句和历史典故中焕发灵感,而得出许多惊世骇俗的句子。像以庄子《逍遥游》而写的《北溟有巨鱼》《大鹏赋》等等,其实像《庄子》《诗经》《世说新语》等许多名著都成为李白笔下的取材对象,而有关玉的典故和名句自然也不例外。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在李白诗句中有关玉的历史典故或经前人诗句加工而成的名句。《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中的“朝携月光子,暮宿玉女窗”、“东窗绿树玉树,定长三五枝。”玉女窗,相传嵩山有玉女窗,汉武帝曾于窗中见玉女。“东窗绿树玉树”:以玉树之长,喻离家之人。玉树,传说中之仙树,《淮南子,地形洲》:昆仑之山上有珠树、玉树、不死树。《太白何苍苍》中的“粲然启玉齿,授以炼药说。”出自郭璞《游仙诗》:“灵妃顾我笑,粲然启玉齿”;《玩月金陵城西孙楚酒楼达曙歌吹日晚乘醉著紫绮裘乌纱巾与酒客数人棹歌秦淮往石头访崔四侍御》中的“昨玩西城月,青天垂玉钩。”出自鲍照《玩月城西门廨中》诗:“始出西南楼,纤纤

如玉钩”;《白 辞三首》中的“高堂月落独已微,玉釵挂缨群莫违。”玉釵挂缨,出自司马相如《美人赋》:“玉釵挂臣冠,罗袖拂臣衣。”《襄阳歌》中的“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玉山自倒,形容醉态,《世说新语-容止》:“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如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如玉山之将崩。”《将进酒》中的“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馔玉,珍美如玉的食品,钟鼓馔玉,梁戴暠《煌煌京洛行》:“挥金留客坐,馔玉待钟鸣。”《妾薄命》中的“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玉珠。”诗句由《庄子-秋水》:“子不见夫唾者乎?喷则大者如珠,小者如雾,杂而下者不可胜数也”而成;《玉壶吟》“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玉壶:玉制的壶,用以比喻高洁。鲍照《代白头吟》:“直如来朱丝绳,清如玉壶冰,”“烈士”二句典出自《世说新语-豪爽》:“王处仲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击唾壶,壶口尽缺。”按,王处仲所咏为曹操《龟虽寿》诗句,“朝天数换飞龙马,敕赐珊瑚白玉鞭。”以珊瑚白玉为饰的名贵马鞭。《晋书-吕纂载记》载,即序胡安据盗发张骏墓,得水陆珍奇不可胜数记,其中有珊瑚鞭,白玉鞭、玛瑙钟等。《天马歌》“虽有玉山禾,不能疗苦饥。”玉山禾,即琼山禾。张协《七全》“大梁之黍,琼山之禾”,《文选》注:“琼山禾,即昆仑山之太禾。”《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的“玉浆傥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玉浆仙人饮料。曹操《气出唱》:“仙人玉女下来遨游。 驾六龙饮玉浆,河水尽,不东流。”《赠范金乡》中的“徒有献芹心,终流泣玉啼。”泣玉,楚人和氏得璞玉,屡献楚王,以为诳,刖其足。乃抱其璞哭于楚山之下。事见《韩非子-和氏》。其实像这样的诗句在李白的诗歌创作中还有很多,以上只是我例举的一部分,但足以说明历史典故和前人著作在李白诗歌创作中有着巨大的影响。

第二,涉及描写玉器的诗句。例如:《广陵赠别》中的“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鲁东门观刈蒲》中的“织作玉床席,欣承清夜娱”;《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中的“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同族侄评事黯游昌禅师山池二首》中的“高僧拂玉柄,童子献霜梨”;《酬张卿夜宿南陵见赠》中的“宝刀隐玉匣,锈涩空莓苔”《送赵判官赴黔府中丞叔幕》中的“虎士秉金钺,蛾眉开玉樽”;还有《燕赵》中的“纤手怨玉琴,清晨起长叹”;《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的“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等等,分别出现了玉瓶、玉床席、玉笛、玉柄、玉匣、玉琴、玉杖等玉的器物,当然诗人在此并不仅仅是来描写这些器物的,而是通过对这些玉器的引用,使其所包含的寓意和相关文化服务于自己的诗句,这也是李白诗中有关“玉”的诗句描写的主要作用。

第三,描写玉本身,或通过对玉本体的形容来表现诗人所要表达的意象。比如《送鲁郡刘长史迁弘农长史》中的“白玉换斗粟,黄金买尺薪”;《送薛九被

谗去鲁》中的“宋人不辨玉,鲁贱东家丘”;《万愤词投魏郎中》中的“傥辨美玉,君收白珪”;《拟古十二首》中的“人非昆山玉,安得长璀错?”;《悲歌行》中的“天虽长,地虽久,金玉满堂应不守”;《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中的“仙尉赵家玉,英风凌四豪”;《燕昭》中的“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中的“淇水流碧玉,舟车日奔冲”等等,像这样的诗句还有很多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第四种可以归类于有关玉的意象的描写,通过对玉所拥有的一些特质的描述,来使诗人自己的诗句达到一定的高度,或达到某种意境,比如像玉的美丽,玉的风骨,玉的精神。如《梁甫吟》中的“帝傍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下途归石门旧居》中的“惜别愁窥玉女窗,别君莫道不尽欢,悬知乐客遥相待”,《江夏送友人》中的“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挂席江上待月有怀》中的“倏忽城西郭,青天悬玉钩”诗人在这些诗句中都采用了玉的美丽来形容比喻作者所要表达的事物;而像《 寄远十二首》中的“怜君冰玉清迥之明心,情不极兮意已深”,《周穆》中的“瑶水闻遗歌,玉怀竟空言”,《游敬亭寄崔侍御》中的“腰间玉具剑,意许无遗诺” ,《送黄钟之鄱阳谒张使君序》中的“毋金玉尔音,而有瑕心”,《送张秀才谒高中丞》中的“我无燕霜感,玉石俱烧焚”诗人不仅使用了玉的美丽,还使用了玉的风骨,玉的精神,使得诗人诗句达到了某种境界。

当然如果仅仅是检索李白诗句中所出现的“玉”字的话,还有许多许多,比如带“玉”字的人名,带“玉”字的地名,在李白的诗句中也是屡见不鲜,像《关山月》中的“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宿巫山下》“高丘怀宋玉,访古一沾裳。”宋玉,楚人,曾为楚大夫,相传为屈原弟子,《送杨山人归嵩山》中的“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还有《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中的“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等等,因其都不是我们所要研究的对象,所以在这里就省而略之了。

抛开带“玉”字的人名、地名不论,在李白诗歌中所出现的有关“玉”的绝大部分诗句中,都是通过对玉的描写,取其寓意也好,取其美丽、精神、风骨也罢,不管是玉本体,还是玉的意象,总之这些诗句中所出现的玉,大多都是为了诗人的诗歌创作而服务的,举个简单的例子,这就如诗人创作中所常见的“月”字,李白诗歌中也有许多关于月的描写,或赞月,或赏月,或以月抒怀,或取月之意象来服务于诗歌创作。

以此可见玉在李白诗歌中的大量出现,其意义和李白诗歌中所常见的有关“月”字、“金”字的诗句是同一道理,都是服务于诗人的诗歌创作的,只要诗人在创作过程中需要,像“玉”这样有鲜明特征的物象就会不断出现。更何况玉

在中华民族史上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因此李白诗歌中出现许许多多有关玉的诗句也就不足为奇了。

李白对香料的描写。崇尚佛教文化和西域色彩的李白在他的诗中也处处透漏出佛教印度文化思想的影子。如《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诗称“秀出九芙蓉”,《江上答崔宣城》诗称:“太华三芙蓉”,《登庐山五老峰》诗称:“青天削出金芙蓉”,《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诗称:“石作莲花云作台”,“三十二莲峰”,山或作莲花峰,芙蓉峰或莲花峰直接指示佛教—印度文化。 西域出生的李白极喜爱歌舞,琴、笛(羌笛)、笙、笳、筝、瑟、鼓(法鼓)等乐器常被指出。《听蜀僧睿弹琴》诗称:“蜀僧抱绿绮”,李白在别的诗中亦称妙音、德声、大音、瑶华音、天乐、空乐、天籁、万籁,《舍利弗》所称妙音即法蠡吹奏乐曲,明显具有佛教—印度文化色彩。 佛教信徒(僧)独特的生活方式也常进入李白诗歌描写中:僧人衣饰如金缕褐、朱绂,隐居生活称为逃人群、断出没、幽栖、冥居、绝世事、灭迹,《赠僧崖公》诗称:“游方化公卿”。通读李白的诗歌不难发现,他诗歌背后有关印度佛教文化各方面的记录,这里不一一列举,我们着重解说一下李白诗歌中关于香料的描写。中亚—印度香料引入中国,丰富了中国发达的香料市场和日常生活中香料使用,《赠江油尉》诗称:“焚香讲道经”,佛教寺院中多焚香,示其宗教庄严神圣,故佛寺多有称香殿、香阁,焚香用香炉,山有名香炉者,显然受佛教—印度文化影响,李白诗中指出沈香、苏合香,《代赠远》诗称:“香騣摇绿丝”,《客中行》诗称:“兰陵美酒郁金香”,这些显然具有异域色彩。古有屈原“香草美人以配君子”,香料或熏香历来为人们所喜爱,特别受文人墨客的青睐,往往以佩香来显示自己高洁的品格。

李白的关于赏月的诗词篇四
《李白》

关于李白的作文(上) (2009-04-14 21:20:20)转载标签: 李白 作文 想象 分类: 想象作文中考想象作文(四)关于李白题材的中考想象作文最近,我们专业作文讲习所用两个课,采用想象作文的写法,学习了以李白为题材的中考作文。一、试题同学们从下面中考作文题目当中任选一题写成关于李白的想象作文。1、2008年淄博中考作文试题》:半命题作文:___________其实很快乐想象作文题:见到李白很快乐 或者李白其实很快乐2、2008扬州中考作文试题以"回家"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想象作文题目:李白的故乡路3、2008年台州市中考作文题目: 以“相处”为题写一文章 想象作文的内容:我与李白的相处4、2008江西省中考作文:请以“有时,我也想—— ”为题,写一篇文章。想象作文题目:有时,我也想成为李白5、2008年苏州中考作文试题:聆听_____ 想象作文题目:聆听李白的声音6、2008年娄底市中考作文试题:梦以梦见李白为内容的想象作文7、四川攀枝花 找寻 _______ 想象作文题目:寻找李白的精神家园8、2008年内蒙古鄂尔多斯中考作文题: ______的日子 想象作文题目:见到李白的日子 二。了解李白生平及其诗句要完成上述关于李白的中考想象作文,就要对李白的生平和诗有所了解并掌握。一般地说,多数中学生对李白生平有所了解但不系统,对李白的诗也学了一些但还很少很浅显,所以有必要在写作文之前系地统学习。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称为诗仙,当然也是酒仙(从李白的诗歌中就可以看到他与酒的浓浓情感以及对他写诗的作用。李白,长发飘逸,高个头,是身高六尺的大汉。还有的说他骑着毛驴。李白生于公元701年,逝于762年。李白出身于豪富之家,祖上万贯家产。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近)。在武则天称帝的大足元年(701),李白出生于安西都护府所统辖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坦境内的托克马克)一个富有的家庭,他的父亲可能是一个富商。五岁时,李白随父亲迁居绵州(今四川江油县),居住地就是青莲乡。李白是很有故事或者说很难说清楚的人。他是人间奇才,自幼聪明过人,学经书,喜舞剑,好奇学,修道士。关于他的学习,说法不同,一说他五岁时就通五经,“五岁诵六甲”,也有的说他是六岁时看到铁杵磨成针,受到那个老太太的教育和启发,才开始用功学习,苦读了十年。总之,李白的少年很传奇,多少有些被后人神化了。“十五好剑术”,“十五游神仙”,“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自幼好于游走,青少年时期受道家影响

很大。李白一方面接受了传统的儒家思想,热衷用世,追求功名,想要“济苍生”、“安社稷”;另一方面又具有浓厚的道家思想,浮云富贵,粪土王侯,隐逸求仙。这两种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功成身退的处世态度。20岁前后游历了成都峨眉山等地,还和一个叫东岩子的隐士共同在青城山隐居了数年。在家乡的青年时期,他的诗就写得很好,与诗友交往甚密,有著名的竹林七贤。李白志向远大,抱负不同凡响,又热衷于道家境界,还有些侠气,景仰侠客,于是就在他25-26岁的时候,毅然出蜀东游,当然是经由长江三峡游出来的。这一游一发不可收,再也没回家乡。这期间,他游历了长江中下游的名山大川,还游历了黄河下游,尽览了大唐的风土人情和大好河山。他离开家乡不久,就来到了唐朝的首都长安住下,住在客栈里,交朋识友,盼望进入皇宫施展才华,实现政治抱负,但是没能如愿,几年后离开长安,继续他的游历生涯。时来运转,“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他出蜀后的第17年,也就是他42岁那年,天宝元年,被唐玄宗李隆基召见进宫,供奉为翰林,做皇帝的文学侍从,参加皇帝奏折的草拟,得到了唐玄宗的百般恩宠。但是,好景不长,两年后,由于受到高力士等小人的谗言陷害,李白不得不辞官离京,再次踏上了游历的征程。李白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在辞官离京的11年后,天宝十四年,也就是安史之乱的第二年,李白入永王李幕府。这时永王密谋不义之兵,犯上作乱,大举向朝廷进兵,唐肃宗知道后,举兵镇反,将永王杀死。李白受牵连获罪,被流放到今天贵州境内的夜郎。在赴流放地的半途中,天子大赦,李白被赦免。此后李白又开始了游历生涯,但大不比从前。三年后,逝于江南的一个县令家中。这年他62岁。三、李白的诗其实李白也写过一些词,但还是诗歌最多,今天我们能够读到的有990多首。在李白当世的时候,他的诗歌就很著名,影响了整个大唐的民间和朝廷,有文献说当时他的诗“集无定卷,家家有之”。李白自己说“天生我才必有用”,当然他的才能很多,都是有用的,只是有的没派上用场,而诗词之才却被他的一生发挥的淋漓尽致,似乎老天生他就是就是要写诗歌的。当然,李白的诗得力于大唐盛世,当时的贞观之治成了他的诗的良好温床,可以说如果没有唐朝的繁荣就没有李白的浪漫主义诗词。李白与他的时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李白写出了好多好多飘飘欲仙的诗句,至今脍炙人口,无人超越。下面是写我们的文章精选诗句。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2、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3、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4、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5、大鹏一日同风起,博摇直上九万里。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7、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8、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9、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10、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11、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12、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1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14、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15、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李白的诗波澜壮阔,九曲回肠,神韵昭昭,以其独特的浪漫诗情独领中国诗坛。夜空因明月而生辉,诗坛因李白而辉煌。李白的诗分为三个大类,一是抒热爱自然之情怀,讴歌大好河山;二是表达豪情壮志,抒发远大的人生理想;三是“玲珑”美诗,把景物的“灵魂”写得活灵活现。而这三个方面是互相连带的,很难在一首诗或者一句诗中分开。李白乘诗而翔,投入生活的激流而又超越苦难的忧患,有着远大的理想和高远的人生豪情而又不脱离社会的羁绊,在高昂奋进的精神状态中诉诸人生价值,以富于展望的智慧给我们建起来一个宏伟的精神殿堂。四、写关于李白的中考想象作文的几点思考。首先,我们要对李白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有一个很好的把握,以便于增加感受,深化主题,以免写的寡寡淡淡,像小学的想象作文“我见到了李白”。我们不能把李白理解为整天只知道喝酒,游山玩水,不问政治,胸无大志的流浪汉。李白不仅能写出床前明月光,同样是月亮,他还写出了“今人不见故事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因为李白的感情世界十分的丰富,思考的十分久远,他是当时的大学问家,精通古今之事,并且他自幼志向远大,又生于大唐盛世,还对玄学、道教深信不疑,所以,这些因素综合在他的身上,造就了他旷达的胸襟、高傲的性格和豪迈的人生态度。我们把握这一点,这篇想象作文才有深厚的底蕴。其次,我们了解的是李白的身世生平,但是我们要写的是李白的诗以及诗中闪烁着的人文精神,千万不要写成李白的说明文,不要写成李白的履历表。其三,想象的处理。当然,我们训练的是想象作文

,实在难办,写成散文化记叙文也可以。把李白写成想象作文,写法上有一定的难度,为了破解这个难题,请明确几个问题,一是想象度,也就是想象成分在文章中所占的比例,可大可小,可以全文想象,也可以文中的一部分是想象,其实,想象与现实有时是相对的;本文的想象在于有办法穿越历史时空从而与李白见面,你穿越不了时空见不到李白就不是想象作文了;要通过想象,加强描写和抒情,把李白和有关场景、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请看看这篇中考满分作文。其四,必须使用我们上堂课列出的那些中考作文标题。2008年山东省淄博市中考满分作文李白其实很快乐袅袅檀香,一杯清著,一轮蝉娟,一捧盛菊,手边是虚掩的书卷,读完李白的诗作,我不禁为他扼腕叹息,本有天生之才,却无奈仕途坎坷;本有豪情壮志,却怎敌官场黑暗。我为他遗憾,为他不平,我想他一定是不快乐的吧。 恍惚中,他向我走来,一路高歌,一路豪饮,放浪不羁,这就是你,唐诗上的不朽传奇,诗仙李色。 你不是没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少不更事,不是没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积极乐观,不是没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昂扬自信,不是没有"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情壮志,然而最后的你却也发出了"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感叹,"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黯然,"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的沧桑和"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坎坷。 你我伴灯而坐,相对无言。你默默饮酒,我在旁静静思索。我敬佩你的才华,也为你最后的离开而惋惜。你是这样一个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人,却难踏仕途,平步青云;你是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却难入官场,最后抽身而退。你心中的苦涩想必如同那难以斩断的流水,滔滔不绝,一滴一滴都是你的 了目水。 然而你却笑着摇头,缓缓道出你鲜为人知的内心世界。原来我一直都错了。 你是一位诗人,却也是一位卫士。你用笔书写自己的伤春悲秋,你用文字捍卫自己的高尚情操。或许在你离开时,心里的确会有苦涩与酸楚,然而在你的眼中,一切的名利比不上自由对你的吸引,黯然的离开却让你拥有了最高洁的自我。在别人看来,追名逐利似乎已是社会大流,你却以自牺前途r 为代价,宁可相忘于江湖,忘情于山水也绝不同流合污。原本以为你是无奈的,却没想到其实你很快乐。你为坚守自我而快乐,你为纵情美景而快乐,你为远离官场而快乐,你为那一片心里的净土而快乐。我终于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

不得开心颜"的真正内涵,在你看来,苦闷和悲伤只不过是高洁的副产品,坚守自我的你其实很快乐。 满分理由:读李白读到这个份上,李白千年后又找到了知己,他应该和考生对酒赏月,赋诗唱和了。考生从一种现象入手,深入细致剖析现象背后的根源,点出李白的不快乐,是世人眼中对李白的看法,是站在"学好文武艺,货于帝王家"的标准。可从李白的内心世界来看,他为了自己高尚的心灵,向往自由的天性,李白真的很快乐。 文章从两个方面来写,先写世人眼中对李白的看法,然后通过一个两人交流的情景,明白了李白内心世界的快乐。文章这样处理,就有了读点。把 李白放在精神品质的高度来看,那种对李白"是一位卫士。你用笔书写自己 的伤春悲秋,你用文字捍卫自己的高尚情操"的定位,自然就得出"你为坚守 自我而快乐,你为纵情美景而快乐,你为远离官场而快乐,你为那一片心里的 净土而快乐"的结论,扣住了文章的主题。五、我们绥芬河作文讲习所学生写的关于李白的想象作文一篇。梦见李白初一学生庄野2009.4.12破浪乘风而起,月色依然美丽。——题记躺在夜晚的沙滩上,望着波涛随我的心潮而起,月亮让我着迷。你是谁?为什么浮现在波涛之上,手执折扇,腰带佩剑,空中高吟:“长风破浪会有时,云帆高挂济沧海。”“你是李白吗?”“正是在下。”“你为什么来这里?”“我已经看见你太寂寞,是来把你带到一个让你高兴的地方。”“你好亮啊!”我话音刚落,李白就消失在我眼前。不觉间身体也漂浮起来,飞上了天。时间回到了唐玄宗时期。“又是你,李白?是你把我带到这里的?”“当然,你看我这时是多么风光,多么潇洒,有吃有穿,皇帝也得敬我三分,哈哈哈——”说着就仰天大笑起来。但是好景不长,两年后的一天,我看到李白恋恋不舍地跨出了高大的皇宫大门,正在回头望着。我走上前,问:“这是怎么了?”李白对我述说了事情的原委,原来他是受到了高力士的谗言陷害,不得不离开呀!我心想不是高力士给你脱靴、杨贵妃为你研墨吗,怎么还会有这种事?正在我不解的时候,李白昂首高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又是一阵长笑。李白,你就是你,把自己的生命再次投入到神舟的大好河山,于是你的精神就又有了新的源泉。上善若水,那山山水水就是你的精神家园。你带着我,让我第一次看到了那么多的风景。每到一处,你都诗兴大发,借酒吟诗。我还记得你我来到了庐山,望着那道瀑布,一首绝世佳句顺你口而出:“日照香炉生紫烟

李白的关于赏月的诗词篇五
《李白》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中文名: 李白 外文名: Li Bai 别名: 李太白,青莲居士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剑南道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 出生日期: 701年2月28日 逝世日期: 762年 职业: 诗人 信仰: 道教 主要成就: 创造了古代积极浪漫主义文学高峰为唐诗的繁荣与发展打开了新局面批判继承前人传统并形成独特风格歌行体和七绝达到后人难及的高度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 代表作品: 《蜀道难》《行路难》《望庐山瀑布》《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早年 李白的祖籍是陇西成纪(在现在甘肃秦安东)。他于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位于今日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据《新唐书》记载其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皓)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实际上同宗。幼年时期,李白和他的父亲李客迁居到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他在青年时期开始在中国各地游历。其后李白曾经在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供奉翰林。但是由于他桀骜不驯的性格,所以仅仅不到两年他就离开了长安。据说是因为他作的《清平调》得罪了当时宠冠后宫的杨贵妃(杨贵妃认为“可怜飞燕倚新妆”几句是讽刺她)而不容于宫中。 中年 后来他在洛阳和中国唐朝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甫相识,并且成为了好友。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在756年12月,李白为了平复叛乱,曾经应邀作为永王李璘的幕僚。永王触怒唐肃宗被杀后,李白也获罪入狱。不久以后,他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在流放途中遇赦,此时他已经59岁。 晚年 李白晚年在江南一带漂泊。在他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领大军讨伐安史叛军,于是他北上准备追随李光弼从军杀敌,但是中途因病折回。第二年,李白投奔他的族叔、当时在当涂(今属安徽马鞍山)当县令的李阳冰。同年11月,李白病逝于寓所,终年62岁,葬当涂龙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

的遗愿,将其墓迁至当涂青山。关于他的死,还有多种不同的传说,一说便是他在舟中赏月,失足坠水而死。 作品 李白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的有九百多首,主要有《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静夜思》等,有《李太白集》。他的诗歌创作涉及的中国古典诗歌的题材非常广泛,而且在不少题材上都有名作出现。他所钟好的体裁主要是古体诗,包括古风和乐府诗,但他在近体诗体裁如律诗、绝句中往往也有绝唱留存。在唐代尚未普及的词,有两首被认为是李白的作品,即被南宋人黄升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菩萨蛮》与《忆秦娥》。也有少数人怀疑它们不是李白所作。 考据 据《旧唐书》记载,李白,字太白,山东人,其父为任城尉。青年时期的李白显示了超凡的才能,并且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其与鲁中诸生孔巢父、韩沔、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 又《旧唐书》记载,李白流放虽然遇赦,却由于途中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 1、好任侠, 喜纵横  李白少时, 好任侠, 且喜纵横。常去家乡绵州附近的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他与一位号为东岩子的隐者隐居于眠山, 潜心学习, 多年不进城市。一心要建功立业, 喜谈王霸之道。  2、仗剑远游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 李白出蜀, "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他乘舟沿江出峡, 渐行渐远。他决心去追求“神游八极之表”这样一个永生的、不朽的世界。他寻找机会, 以求仕进。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李白又漫游梁宋、东去吴越、去幽燕(今北京一带)、走江南。在此次漫游期间, 李白因夫人许氏病亡, 又娶宗氏。家庭多变, 国家多事, 李白一面求仙学道, 一面企图为国建功, 对于国家安危, 颇多关切, 虽然仍事漫游, 已与过去有所不同。  3、翰林供奉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 玄宗召李白进宫。李白进宫朝见那天, 玄宗降辇步迎, “以七宝床赐食于前, 亲手调羹”。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 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 胸有成竹, 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 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 职务是草拟文告, 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 利用他敏捷的诗才, 赋诗纪实.。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 同僚不胜艳羡, 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嫉恨之心。与此同时, 李白放浪形骸的行为又被翰林学士张坦所诽谤, 两人之间产生了一些嫌隙。宦官和外戚的受宠, 使李白"大济苍生"的热情骤然冷了下来, 自己虽在长安, 却也没有施展自己管、晏之术的机会。朝政的腐败, 同僚的诋毁, 使李白不胜

感慨, 他写了一首《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表示有意归山。谁料就在此时, 倒被赐金放还。李白身穿锦袍,骑着五花马,一会儿高声歌唱,一会儿纵情大笑,出了长安城门。  4、高力士脱靴  唐玄宗李隆基与宠妃杨玉环在沉香亭赏花,召翰林李白吟诗助兴。李白酒醉,命宦官高力士为其磨墨拂纸,即席写就《清平调》三首。应景之作,在李白是毫不费事,正象在一旁侍候的高力士说的:“放屁还没有这样快!”李隆基看了诗很高兴,赐饮。李白借酒,叫高力士为他脱靴,加以奚落。高力士是大太监,天子称他为兄,诸王称他为翁,驸马、宰相还要称他一声公公,何等神气,怎能吃李白这一套,靴是给他脱了,但从此记恨在心。  名家评说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唐杜甫《春日忆李白》)。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杜甫《答李十二白二十韵》)  白与古人争长,三字九言,鬼出神入。(唐魏颢在《李翰林集序》)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唐.韩愈《调张籍》)1.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走着笑着红尘,走着辞别故友。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万里”;一叶轻舟,“惟见长江天际流”。然而李白同样是位被上苍嫉妒的文人啊!嫉妒他的人——年少英才;嫉妒他的诗——出水芙蓉。;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翰林遭贬,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流放夜郎,他“凤歌笑孔丘,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所走的路更让我佩服。这样说虽有失公平,但我仍然觉得,李白人生路上的磨难哪里比陶潜与屈子少呢?但他却一直在走,因为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一块宝玉,在僵硬的政治舞台上磨来折去,却无半点玷污与磨损!  2.李白洒脱,不寄托于高堂的庄严,不艳羡那官场的利禄,站在大唐的江山上,站在诗人的位置上,任清风涤荡心胸,随月辉起舞弄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吟出了好大的斗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吟出了好大的气魄,于是,大唐的江山史册上又多了几分厚重、灵动的神气!难道能说无仕途作为的李白没有体现自己的价值吗不能。  3.当李白不被重用时,他却仍能快乐地梦游天姥,却仍能举杯畅饮。他对明天有着乐观的微笑。当苏轼屡遭贬谪,他却仍有“泛舟游赤壁”的雅兴,有“浪淘尽千古英雄”的豪迈。他对明天有着希望的微笑。当屈原纵身投江时,我想他也一定带着微笑,因为他坚信他的“众人皆醉唯我独醒;举世浑浊唯我独清”一定会给后人带来思索和警惕。  4 一勾弯月在冷凝

处低悬,片片浮萍碎成摇曳的翡翠。诗人一声长叹,涌起层层墨香。李白的一生因为没有模仿世俗的不堪之流而铭留青史,因为舍弃了“钟鼓馔玉”,而做了一回真正的自我。他的人生是成功的。如果他像当时的士大夫之徒一样追求金钱和名利,而违背自己的灵魂,那么祖国的山河里便不再有他的飘逸长衣,历史里也便不再有他的名篇佳作为世人吟咏。历史的雨没有下进太白的灵魂,他把一个真实的自己写进了历史。  5.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遭人诽谤的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日月齐辉之才,终化为泡影.走进李白翻开家里的《李太白集》,随即飘来一股浓浓的墨香,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白色的身影,他在饮酒作诗,他在豪爽的谈笑。哦,是李白,我微笑,身上仿佛长出了翅膀,把我引向了那个千年以前的朝代.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削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品读着李白的诗,我曾经想过:到底是盛唐造就了李白,还是李白升华了这个朝代?   走进李白,我跟随他徜徉大好河山,“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无数优美的诗句从他笔尖下泻出,我也如痴如醉。 呵,感谢李白,是他使我学会了欣赏。     走进李白,我看到了李白的孤傲不羁。杨贵妃捧砚,高力士脱靴,在唐玄宗的注视中,醉酒的他挥笔写下一首千古绝唱。“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使在场所有人都拍手叫好。他不拘泥于礼节,“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他狂傲,借对联骂杨国忠是畜生,讽高力士不是东西。而对于封建权贵,他表现出深深地蔑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面对政治上的不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展现了李白与生俱来的自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他对自己的勉励。呵,感谢李白,是他让我在“人生在世不尽意”时学会了豁达与乐观。     走进李白,我品味他的丝丝柔情。至今夜里观星,仍会忍不住想起他那“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童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短短几字含尽了他的思想情怀。“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是他对世事苍茫的无限感慨,而“遥知玉窗里,纤手弄云和。”则是他对自己妻子的一往情

深.呵,是李白让我的心受到震动,是他使我爱上了唐诗,爱上了语文。      走进李白,我懂得了更多的人生哲理。感谢李白,是你洗礼了我的灵魂。他一生不以功名显,却高自期许,以布衣之身而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以大胆反抗的姿态,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李白反权贵的思想意识,是随着他的生活实践的丰富而日益自觉和成熟起来的。在早期,主要表现为“不屈己、不干人”、“平交王侯”的平等要求,正如他在诗中所说:“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流夜郎赠辛判官》)“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玉壶吟》)他有时也发出轻蔑权贵的豪语,如“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等,但主要还是表现内心的高傲。而随着对高层权力集团实际情况的了解,他进一步揭示了布衣和权贵的对立:“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古风》第十五)“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古风》第三十九。并对因谄事帝王而窃据权位者的丑态极尽嘲讽之能事,如: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而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发出了最响亮的呼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个艺术概括在李白诗歌中的意义,正如同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在杜诗中一样重要。在天宝末日益恶化的政治形势下,李白又把反权贵和广泛的社会批判联系起来。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既为屈死的贤士仗义抗争,也表达了对朝廷的失望和轻蔑: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在《书情赠蔡舍人雄》、《古风》第五十一、《登高丘望远海》等诗中,李白甚至借古讽今,对玄宗本人提出了尖锐的斥责。总之,可以说他把唐诗中反权贵的主题发挥到了淋漓酣畅的地步。任华说李白“数十年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杂言寄李白》),这种在权贵面前毫不屈服、为维护自我尊严而勇于反抗的意识,是魏晋以来重视个人价值和重气骨传统的重要内容,李白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优秀传统而成为诗坛巨星的。李白的诗歌充满热烈的人生之恋。他的诗往往于旷放中洋溢着童真般的情趣,如:“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

李白的关于赏月的诗词篇六
《于古诗中赏月》

李白的关于赏月的诗词篇七
《李白写月诗歌赏谈》

李白的关于赏月的诗词篇八
《李白》

其作品天马行空,浪漫奔放,意境奇异,才华横溢;诗句如行云流水,宛若天成。 李白诗篇传诵千年,众多诗句已成经典,例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目录

[]

o

o

o

o

o

o

o

o

o

o

1 经历 1.1 早年 1.2 中年 1.3 晚年 2 作品 2.1 体裁 3 艺术成就 4 评价 5 相关传说 6 家族 6.1 父母 6.2 妻 6.3 情人 6.4 子女 7 参看 8 李白研究 8.1 李白的诗文集注传世的有: 8.2 研究李白生平所据的主要文献有: 9 注释 10 参考资料 11 外部链接

早年

中年

力士脱靴,贵妃研墨,清代(17世纪)

晚年

关于他的死,还有多种说法。

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说李白是病死。[4]皮日休曾作《李翰林诗》云:“

竟遭腐胁疾,醉魂归八极。”指出李白是患“

腐胁疾”而死的。

李白唯一存世的真迹《上阳台帖》,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体裁

春夜宴桃李园图,取材于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清代画家冷枚绘,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李白为盛唐浪漫诗派的代表,把中国诗歌的浪漫主义推向高峰。正是如此,他取得了“诗仙”之誉。再者,李白无论在内容或形式上都有创作性的发展。他的作品内涵丰富,想像超绝而且取材宏富。李白曾批评诗歌:“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因此,他的作品明朗自然,一扫六朝以来的浮靡诗风。李白的思想和诗歌具有典型的盛唐时代的特征,即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追求自由理想的思想意识。

韩愈对李白极为推崇;在《调张籍》有言“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在《石鼓歌》又叹“

少陵无人谪仙死”。

[父母

妻 

 ]情人

 刘氏,同居后分手 东鲁某氏

子女

长子 伯禽,许氏所生,李白去世30年后去世。 长女 平阳,许氏所生,出嫁后死。

李白的关于赏月的诗词篇九
《月亮代表我的心--李白写月诗赏谈》

月 亮 代 表 我 的 心

——李白写“月”诗赏谈

炎刘中学 吴锦标

一.李白的生平及对月的钟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早年

李白的祖籍是陇西成纪(在现在甘肃秦安东)。他于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位于今日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据《新唐书》记载其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皓)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实际上同宗。幼年时期,李白和他的父亲李客迁居到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他在青年时期开始在中国各地游历。其后李白曾经在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供奉翰林。但是由于他桀骜不驯的性格,所以仅仅不到两年他就离开了长安。据说是因为他作的《清平调》得罪了当时宠冠后宫的杨贵妃(杨贵妃认为“可怜飞燕倚新妆”几句是讽刺她)而不容于宫中。

(清平调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中年

后来他在洛阳和中国唐朝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甫相识,并且成为了好友。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在756年12月,李白为了平复叛乱,曾经应邀作为永王李璘的幕僚。永王触怒唐肃宗被杀后,李白也获罪入狱。不久以后,他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在流放途中遇赦,此时他已经59岁。

晚年

李白晚年在江南一带漂泊。在他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领大军讨伐安史叛军,于是他北上准备追随李光弼从军杀敌,但是中途因病折回。第二年,李白投奔他的族叔、当时在当涂(今属安徽马鞍山)当县令的李阳冰。同年11月,李白病逝于寓所,终年62岁,葬当涂龙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当涂青山。关于他的死,还有多种不同的传说,一说便是他在舟中赏月,失足坠水而死。

跟月亮有关的诗中, 李白的“ 欲上青天揽明月” 一句给我们的印象可能最为深刻。每每读到这句诗时, 脑海里便浮现出一幅这样的画面: 寂静的夜晚, 深邃的天空中一轮朗月高挂, 豪情逸致的诗人如嫦娥奔月般从地上腾起, 想把高高在上的 明月揽入怀中。可见诗人之豪情逸致 , 亦可见诗人爱月之胸怀。明月, 作为纯洁、 美好、 光明、 幸福的象征, 博得古往今来多少骚人墨客的讴歌吟咏, 留下了多少彪炳千古的名篇佳作, 而盛唐大诗人李白更是天纵逸才, 笔底生辉, 成为其间的佼佼者。“ 高吟大醉三千首, 留著人间伴月明”, 据统计, 李白 今存千首诗作中涉及明月的篇作有 2 5 0多首, 约占诗作总数的四分之一, 单从诗中明月不同的意象角度考察就有八十多种, 如晓月、 夕月、 风月、 露月、 新 月、 秋月、 溪月、 山月、 闺月、 楼月、 峨眉月、 瑶台月等 等。李白一生与明月结下不解之缘。关于他的出生, 传说是母亲夜梦太白星( 金星) 而身怀有孕的, 是秉赋天上星宿精灵的天才, 其名白、 字太白, 显然与这一传说有关系。关于他的死, 传说在舟游时乘酒兴, “傲然自得, 旁若无人, 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 。故当涂采石矶至今仍筑有“捉胎” 。这些传说本身当然不是事实, 但是却曲折地反映了李白对明 月的热爱竟达到了至深至切的程度, 而他一生挚爱的那皎如“飞镜”的明月 , “ 与人万里长相随” , 始终形影不离

地伴随着他。明月让李白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以不同的心情来看待, 具有了丰富的内涵, 因而李白诗中的月也具有了色彩韵味各异的意象。 下面让我们具体来看一看李白诗中的月之意象。

二.李白诗月之意象

1.表现豪迈旷达情怀

李白兼具儒、道、任侠精神,也造就了他豪迈洒脱的个性和飘逸超旷的襟怀。如《东鲁门泛舟》中:“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诗人将月下泛舟,遨游太空看作是人生无穷的乐事。《唐摭言》甚至以“水中捉月”为李白生命的归宿点。“李白着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水中捉月而死。”传闻虽不可信,但从中我们却可以看出李白对月亮喜爱的程度。因此,他竟敢上天捉月。如《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俱怀逸光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由此我们也看到一个想象丰富,个性洒脱的诗仙形象。而他的《把酒问月》更是逸兴豪迈,感情丰富,语言夸张。其中的“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引出了人与月之间若即若离,似却近的关系,并引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探求与思考。

人生是短暂的、痛苦的、其间有着不尽的坎坷与曲折,孤独与寂寞,但李白却可以让自己尽量忘却这一切,去享受人间的自由与快乐。如《将进酒》在自己失意之时,李白却仍能吟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样旷达豪迈的诗句,我们也不得不为他有如此宽广的胸襟而感叹。又如《关山月》中“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心境开阔,因此,他的月亮也随之开阔和雄壮。读后,使人心胸一振,我们也找不到他一丝惆怅的借月咏愁情的意象。再如他在《玉壶吟》中写道:“烈士击玉壶,壮心异暮年。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连。“这里的刀光剑影,显示出诗人那种拂剑而起的游侠豪情。月亮在此也不再委靡惆怅,而体现了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壮志。

李白生平最渴望的就是做一名儒将,驰骋沙场,但他的一生都没有机会尝试,因此就把这种强烈的愿望写入了自己的诗作之中。如《塞下曲》之五中写道:“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这类诗歌充满了一种侠肝仪胆的豪情。“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他咏边塞而悠悠闲谈,也许,这正是李白儒侠风格所在。

2.表达清纯品质、纯洁友情

月,是清高、皎洁的象征,这也正好与李白的先天秉性相契合。如《月下独酌》中这样写道:“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诗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意能招呼明月为伴,表现了自己如月般冰清玉洁,超凡脱俗的节操。也许,在现实的“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也只有明月能与自己进行心灵上的门交流,成为自己永远的知己。而在与友人的交往中,皎洁的月亮更代表了彼此之间友谊的纯洁与高尚,如在《哭晁卿衡》一诗中,诗人这样写道:“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将日本友人晁衡比作明月,把晁衡海中遇难比作“明月沉碧海”,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真挚的痛悼之情。而在听到友人王昌龄遭贬后,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寄》中寄予了无限的关切与同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朗西。”诗人以寄月这种独特的方式,来表达对友人的安慰与关怀。同时也用明月象征自己和友人品质的纯洁无暇。这样的想象既奇特新异,又无不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毫无做作之态,也显示了李白文学功底的深厚。

3. 表达别离情怀

月在古代就是别离的生发意象之一, 因为月亮有一个特点, 即光照两地。普天下只有一轮明月, 所以不管是分隔在天涯, 还是海角, 人们都可以同对着一轮明月, 抒发对对方的思念之情。南朝谢庄 《 月赋》 中有“ 美人迈兮音尘闻, 隔千里兮共明月” 。 苏轼说得好: “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月有阴晴圆缺, 当一轮明月升上天空时, 人们会由月圆而想到人圆。当月圆而人未圆时, 一种怀念亲人、 友人、 故人、 家乡的感情便油然而生。《望月怀远》 (作者: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几乎成了中国人的思维定势。李白更是借助月亮来表达自己的思念。《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诗日: “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对月怀人是李白月亮诗中的主体, 有怀妻子的, 有怀友人的, 有怀儿女的, 有宫怨诗等。且看《 玉阶怨》 : 玉阶生白露, 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 玲珑望秋月。 对月怀人的作品很多, 但写得如此含蓄的却不多见。全诗无一字言怨, 而幽怨之情见于言外。全诗只是通过主人公的系列动作, 使读者能够看到她的内心世界。真所谓“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含蓄美是中国古诗最主要的审美观之一。这正是“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 。怀友人之作中, 除《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那样的名篇外, 还有许多写得情深意切, 意境深远的佳作。 如《 下寻阳城泛彭盖寄黄判官》 : “ 浪动灌婴井, 寻阳江上风。开帆入天境, 直向彭湖东。落影转疏雨,晴云散远空。名山发佳兴, 清赏亦何穷。石镜挂遥月 , 香炉灭彩虹。相思俱对此, 举 目与君同” 。“ 君去西秦适东越, 碧山青江几超忽。若到天涯思故人 , 洗纱石上窥 明月” ( 《 送祝八之江东赋得烷纱石》 ) 。“ 何以折相赠, 白花青桂枝。月华若夜雪, 见此令人思” ( 《 秋山寄卫尉张卿及王征君》 ) 。“ 月随碧山转, 水含青天流„„怀君不可见, 望远增离忧” ( 《 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 ) 。“ 秋风情, 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 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 此时此夜难为情” ( 《 三五七言》 ) 。“ 吴洲如见月, 千里幸相思” ( 《 送张舍人之江东》 ) 。思友至切, 岁月如梭, 诗人甚至想到了人生苦短。“ 月色不可扫, 客愁不可道„„日月终销毁, 天地同枯槁„„尔非千岁翁, 多恨去世早” ( 《 拟古》 之八) 。“ 琴弹松里风, 杯劝天上月。风月长相知, 世人何倏忽” ( 《 拟古》 之十) 。“ 白日与明月, 昼夜尚不闲。况尔悠悠人, 安得久世间” ( 《 杂诗》 ) 。

4. 表达思乡愁绪

对月思乡是他的又一主题。老幼皆知的《 静夜思》 “ 床前明月光” , 就是其杰出代表。此不赘述。 而在李白的诗歌中, 表现这一点的还有许多, 如《 太原早秋》:“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思念家乡的心就象这绵绵不断的汾河水,无时无刻不在悠悠地流向家乡, 又如“ 我在巴东三峡时, 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 与人万里长相随。黄鹤楼前月华白, 此中忽见峨眉客。峨眉山月还送君, „„峨眉山月照秦川。„„ 归时还弄峨眉月” 。( 《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 诗中的月不仅让人思乡, 而且还成了故乡的代表,李白对峨眉月始终未能忘怀,就是万里远游之后,也一直既看且忆,更感觉她相伴而行。而今在黄鹤楼前看见来自故乡的僧人,他带来了峨眉月,这明月定将伴送他到长安去。这明月不仅照到江夏,照到长安以及周围的秦川,而且回到蜀中仍有峨眉月相伴。“ 与人万里长相随” , 照沧海、 照黄鹤楼、 照长安陌、 照秦川, 直至诗人返乡, “ 归时还弄峨眉月” 。诗中所表达的对月情感, 超过了《 静夜思》 中的见月思乡。为什么会有这么些联想呢?杜甫《 月夜忆舍弟》 诗句: “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说出了其中真谛。《 关山月》 描写了塞外征人的见月思乡之情。 “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问。长风几万里, 吹度玉门关” 。关于他的死, 传说在舟游时乘酒兴, “ 傲然自得, 旁若无人, 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 。故当涂采石矶至今仍筑有“ 捉月台” 。这些传说本身当然不是事实, 但是却曲折地反映了李白对明月的热爱竟达到了至深至切的程度, 而他一生挚爱的那皎如“ 飞镜” 的明月, “ 与人万里长相随” , 始终形影不离地伴随着他。

5. 表达怀才不遇 ,失意孤寂

李白一生幻想着在政治上能有所作为。建功立业, 功成身退是他的理想人生。然而他的一生不尽人意, 仕途坎坷, 屡遭谗毁, 他在不少诗中写下了自己的这种愁情。试看: 孤兰生幽园, 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辉, 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 绿艳恐休歇。若无情风吹, 香气为谁发?

李白一生有两次入仕, 一次是天宝元年, 玉真公主推荐、 ( 一说经道士吴筠) 推荐以召赴阙, 供奉翰林; 一次是投效永王, 被放夜郎。按此诗的内容来看, 应当是李白被谗于长安, 也说是作于天宝三年左右。“ 虽照阳春辉, 复悲秋月高” 。“ 阳春辉” , 当指

其为玄宗恩浴; 而“ 秋月高” 则当指谗毁之悲慨。 借月抒发 自己理想的失落和感叹 自己仕途的坎坷, 又是李白月意象复杂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长相思, 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栏, 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 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 下有绿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 摧心肝。(《 长相思》)。李白的这首诗充满了沦落的惆怅。这首诗大概作于李白初入长安未遇之时,全篇最能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沦落之感的正是那两句咏月诗: “ 孤灯不明思欲绝, 卷帷望月空长叹。 ” 好一句“ 望月空叹” , 诗人借月言愁, 道尽了自己沦落的无可奈何和“ 天长路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 的仕途艰辛。 众所周知, 李白生活在唐朝由盛到衰的大转折时期, 诗人自身境遇也遭受了“ 热望——得意——失宠——失望——落魄” 的复杂多变的人生历程。诗人热衷用世, 有定国安邦的宏图大志, 他曾抱着“ 济沧海” 、 “ 安社稷” 的理想, 凭着 自己才干“ 遍干诸侯”, (李白的《与韩荆州书》:“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学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希望得其赏识推荐入朝辅弼君王, 从而实现他为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其一生求荐若渴, 建功心切, 都在为实现这一昂扬热切的理想而努力。但是他遇到的却是一个“ 珠玉买歌笑, 糟糠养贤才”, 失却励精图治精神的君王, 遭受“ 群沙秽明珠, 众草凌孤芳” 日趋腐败的现实, 使他深深陷入怀才不遇的苦海中, 使他抱定的美好理想愿望化为泡影。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变幻莫测、 复杂多变矛盾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他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诗人以丰富的想象满腔的希望, 创造了一个他所独具的艺术形象, 这就是变幻多端的月亮, 认为“ 众星罗青天, 朗者独有月”, 正是这样一个光明纯洁永恒不可触及的象征物, 才得以寄托自己的理想, 抒发自己的抱负, 同时, 正是这样一个阴晴圆缺变幻多端的象征物, 也才寄托了诗人对理想现实的不满以及消极的反抗。

(正如前面的诗作评析, 可以说诗人创造的明月形象正是诗人自我意识的体现, 深深打上了诗人强烈丰富个性化特征的烙印, 染上鲜明且复杂多变的主观感情色彩, 让这一独特的艺术形象贯穿了他的一生, 也贯穿了他的各个时期的诗作, 鲜明深刻地记录着诗人生活道路不同时期的多变遭遇, 显示了诗人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从诗作中可以看出诗人在抗争追求中时而高歌自己理想, 时而悲叹个人不幸, 时而乐观, 时而颓唐, 时而激愤, 时而消沉, 这些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中产生的复杂多变的感情无不在诗人对月亮的多样描写中一一表现出来。)

可以说从“ 小时不识月” 的天真幼稚到“ 旧国见秋月” 的病衰逝去, 这纯洁光明永恒、 不可触及而又变幻多端的月亮始终映照着诗人的身影和心灵, 伴随着诗人走完了坎坷曲折的人生历程。从这个意义上说, 诗人所创造的月亮这一变幻丰富的形象就是诗人自我形象个性化的写照。正是这月亮的光明纯洁、 永恒超越、 变幻多端, 才直接引起诗人的美感, 形成诗人独特的兴趣和喜好, 才使诗人将月亮这一客观事物的真切感受和自己如此复杂多变的思想感情有机统一起来。

(因而以浪漫主义和拟人化的艺术手法赋予月亮人格化的生命, 寄寓诗人的主观情感, 讴歌出了诗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使读者更加深切深刻感受到活生生的诗人形象渗透其中, 评论家李渔所评价的李白“ 所言者月, 所寓者心” , 真可谓一语中的。“ 青天自万古, 皓月长在天”。应该感谢盛唐这一复杂动荡的社会时代, 造就了这位伟大的诗人, 给我们留下一笔珍贵的艺术财富。诗人及其诗作将永远在我国诗坛上闪烁着璀璨夺目的光彩。“ 至人虽死神不灭, 终古长庚伴明月” 的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的 光辉将陶冶后人情操 , 去开拓创造明月般的美好境界 .)

三、李白月意象的传承与突破

李白笔下的月亮意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支脉,具有传统的共性。月亮作为一个最为常见,也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客观自然物之一,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极为显著的地位。人文化史学的角度来看,月亮在古代就成为先人崇拜的对象。“我国最迟在商周时就有了对于月亮的崇拜;到秦以后,民间就有了拜月的风俗,显著表现在每年的中秋节。另外,由于月

亮的隐显、圆缺,月食及月中的模糊图像,进一步激发了人的想象。民间流传的传说,如“嫦娥奔月”“月中玉兔”“天狗吃月”等,将月亮进一步神话。这一系列的传统文化积淀在李白心里,成为他迷恋月亮的文化底蕴。

月亮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也是在不断发展的。“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则明生焉。”这种特殊的天象及与之相关的种种变幻莫测的自然物象(如日、月食)引起了远古中国远始人的注意。他们在原本相信世间万物皆有生命的前提下,创造了月神。《诗经月出》则是把月亮作为审美观照的对象的开端。到南北朝,月亮开始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出现在南朝山水诗中。刘宋谢庄的《月赋》,北周庾信的《舟中望月》等都有着力开发月亮作为独立审美客体的审美意义。但尽管如此,从《月出》到曹孟德的“乌鹊南飞”再到六朝的月形象,都属于对月亮进行客观描绘的范畴。此时的月亮,只是被动地作为一个客观自然物象,被动地被主体感受,并按主体的意愿感受进行描绘。到了唐代,月文化就发展到了一个具有可塑性的阶段。

“唐代诗人们以王者的姿态开辟出异彩纷呈块块疆土,而李白则匠心独具地完成了月亮由自然客体向人格意志的转变。以闲心见月,以诗心赏月,以痴心醉月„„(葛春景《李白与唐代文化》中州古籍出版社)反复出现在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秋浦歌13》)、“波光摇山月,星影入城楼。”(《宿白鹭洲》),“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月夜江行》)、“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梦游天姥吟留别》)梦境与现实的交织,丰富的想象与神话传说的迭合,生动的比喻与强烈的抒情结合,以其独特的浪漫渗透整个月亮世界及诗作之中,完整地体现了诗人独特的人格力量和深刻的哲理精神。以上种种,在李白的月亮诗作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道前人之所未道,使中国文学中的月亮意象提升到一个全新的世界。“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以雁写愁,古已有之;然而以月写喜,却是李白的独创。

2、李白赋予月亮丰富而深邃的象征意义,把月亮意象高度人格化,人性化,扩大和强化了月亮的文化意蕴。其笔下千姿百态的月亮形象,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对于这些意象,李白无不赋予它们深邃的文化蕴涵。可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来慰藉自己的孤寂;可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引发思索;也可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朗西”来寄托对友人的关心。餐风饮月,精心细品,怀之、思之、忆之、惑之,月亮可以无所不包,抒情达意,怀古忆人,叙事说理,应有尽有。月亮意象的文化意蕴被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

3、李白还创造出了前人从未尝试过的“沙月”和“石上月”。前人在描写月亮时,几乎都是从流动的角度来描写与刻画的,如“水月”“云月”“风月”“湖月”等。而“沙月”与“石上月”的意境描写给人的感觉却是凝固性多于流动性。如“目皓沙上月,心清松下风。”(《秋夜宿龙门香山寺南兰山下有落星潭可以下余泊舟石上寄何判官昌号》);“手舞石上月,膝横花间琴”(《独酌》);“对此石上月,长醉歌芳菲”(《春日独酌二首》)„„从这里的“沙月”和“石上月”从句本意上来看,诗人希望通过这些物象映衬出月之皓皎,但是月光投射在沙和石上,石却显得皓皎。此处不仅有光的色彩,更有心境糅合其中。心如止水,投射在沙和石上的月光不会流动,心境也不再流动,而是流动后的凝固。以沙和石作陪衬,从人们流动的意象中挖掘出凝固的意象,这就是李白“沙月”和“石上月”在文学创作中的贡献。

4、李白把自己对人生、对宇宙、对社会的思考与顿悟托付于那轮内涵丰富的明月,增加了月亮意象的哲理深度。《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怜?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悠悠万世,一轮皎洁的明月长挂碧天朗照,尽情地流泻着无涯际的清辉,它晚升晓没,与人总是若即若离。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

李白的关于赏月的诗词篇十
《于古诗中赏月》

相关热词搜索:李白赏月 李白邀我去赏月书法吧 李白赏月的诗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李白的关于赏月的诗词”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李白的关于赏月的诗词"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10055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