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关于哲理 抒情诗

关于哲理 抒情诗

2016-01-25 09:16:5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关于哲理 抒情诗 篇一《_天问_咏史性的哲理抒情诗》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哲理 抒情诗 》,供大家学习参考。

关于哲理 抒情诗 篇一
《_天问_咏史性的哲理抒情诗》

第28卷 第3期2010年6月

运城学院学报JournalofYunchengUniversity

Vo.l28 No.3Jun.2010

5天问6:咏史性的哲理抒情诗

刘桂荣

*

(¹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º运城学院师范分院中文系,山西运城044000)

摘 要:楚辞名家关于5天问6主旨的论述见仁见智,将其归纳为抒愤说、诘问说、究理说、讽刺说四类逐一辨析,引出5天问6乃一首咏史性的哲理抒情诗的结论。然后从抒情性、咏史性、哲理性三方面阐述,抒情是5天问6最根本的特性,它具有咏史性但不是史诗,它富含哲理性但不是哲理诗,它凭借自然史和人类史来抒情,它反思天道与天命为抒情。

关键词:5天问6;抒情性;咏史性;哲理性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008(2010)03-0008-04

屈原的5天问6,长达三百七十余句,总计一千五百余字,通篇采用问句,共有一百七十余问,实乃/奇气纵横,独步千古0奇特之作。(清#夏大霖5屈骚心印6)它上问天体宇宙的神话,下问大地灵异的传说,它先问夏商周三代的兴亡之道,后问楚国现状与自我处境。它问遍自然与人类的历史,其宏博深奥的文意浓缩于四字短句,其超凡永恒的理趣蕴含于史实胪列,其怀疑怨愤的情感迸发于质问呵问。然而/一部楚辞,最难解者,莫如5天问6一篇。0(清#林云铭5楚辞灯6)解读5天问6迷雾重重,疑难无数,关于诗歌的性质、主旨,自古迄今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5天问6中屈原问天问地问古问今,问的目的是什么?他借助什么而问?问出了什么结论?流露了什么情感?诸多问题,楚辞学家们见仁见智,相关的论述林林总总,名家各持己见自圆其说,概而言之有四类,下文逐一辨析:

一曰抒愤说,认为屈原忠君报国却遭谗被疏,满腔怨愤撰写此诗。王逸首倡此说,5章句6序曰:/屈原放逐,忧心愁悴。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嗟号昊旻,仰天叹息。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谲诡,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周流罢倦,休息其下,仰见图画,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渫愤懑,舒泄愁思。0

[1]75

容的广博与主旨的深刻。

游国恩曾批驳抒愤说,其5天问解题6云:/夫谓屈子执履忠贞,枉被谗逐。斯篇之作,有感而发。然篇中自兴废存亡,善恶因果而外,奚必波及于天地之窈冥,万物之诡怪,泛滥无归,以自失其主旨哉?故以5天问6仅为舒愤泄忧之作,未免皮相之论也。0纯的抒愤诗。

5天问6所问乃屈原人生信仰被摧毁、精神支柱被推倒后,仰观宇宙、俯思历史时对于一切的怀疑、质问。他广问天地宇宙、日月星辰、神话传说、自然之理,他纵问夏、商、周上古三代的历史兴亡,如繁星炫目,似花团锦簇。他以问开篇,一问到底,有问无答;他疑问重重,反问处处,答在问中;他通篇问句,句式灵活,问法奇崛。究其所问,主要不是问所不知,而是问所不信,问所不平。通篇多质问句式,感情强烈如暗潮涌动,似地火运行,问中多饱含着愤激、困惑、批判、否定、反思、探求等博大、深厚、繁杂的感情。

二曰诘问说,认为屈原质问难以解释之现象、难以相信之异说。戴震5屈原赋注6:/问,难也。天地之大,有非恒情所可测者,设难疑之。而曲学异端,往往骛为闳大不经之语,及夫好诡异而善野言,以凿空为道古。设难诘之,皆遇事称文,不以类次,聊舒愤懑也。0

[3]36

[2]118

游氏之

论一针见血,切中肯綮,我们不可将5天问6理解为单

王逸的抒愤说简明扼要,屈原因放逐而忧愁,

因壁画而呵问,对天发问为的是抒发愤懑愁思。此说详论屈原受庙堂壁画启示而发问,却未言及5天问6内

他认为5天问6所问,有常情不可推测者,有闳

大不经之曲学异端者,即问不知,问疑惑。

*

收稿日期:2009-06-15

作者简介:刘桂荣(1969-),女,山西运城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运城学院师范分院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为

先秦两汉文学。

8

姜亮夫在5天问问例述6中,把天问之问归纳为思想性问疑例6种与知识性问疑例8种,其中知识性问疑例的诸多类别亦可佐证此说。如一就实质为问(问天地之本质),二就现象为问(问物之外形或物之相涉之现象),三就事理之可疑者为问(问不得知之传说,),四就事态相反而设问(问物与事之相反而应

[4]325-333

者),五就事理问所不知(纯知识对问)等。此说

性的哲理抒情诗。

一、抒情性

王逸早已阐明5天问6抒情之要旨,他/以渫愤懑,舒泄愁思0的归纳,符合屈原的人生处境与创作心态,也切合文本内含的感情基调,但他没能深入挖掘所抒之情的广博内涵。王氏只说/屈原放逐,忧心愁悴0,/仰见图画,因书其壁0,揭示了感情爆发的导火索,却历史之反思的特性。

姜亮夫5天问问例述6中第七、第八类揭示了质疑中的感情:

/虽问疑而实为赞赏感叹,-缘鹄饰玉,后帝是飨,何承谋夏桀,终以灭丧?帝乃降观,下逢伊挚。何条放致罚,而黎服大说.此借桀亡以赞伊尹也。一而再、再而三言之,其於伊尹,非以为问,盖以为赞赏矣。,,-武发杀殷,何所悒?载尸集战,何所急.,何所悒、何所急,语法为疑问,而其义则所悒者至于弑杀,所急者至于载父之尸,此责之切也。又如-薄暮雷电.以下至篇末,乃就楚国形势为问,而其责之也亦切。总5天问6全篇,大抵以戒荒淫、责嬉游、惜忠良、斥宵小为主旨,至篇末一结,其旨皆全备无遗矣。0

[4]332-333

关注了5天问6的科学价值、探索精神,夸大了5天问6忽略了屈原凭借什么而抒情,未言及文本天地之探索、所包含的求真务实的思想,与文本怀疑传说、否定天命的主旨出现偏差。郭沫若说:/5天问6应该是屈原把自己对于自然和历史的批判,采用问难的方式提出。0

[5]109

此语与其说是诘问说的最好注脚,不如说是

对诘问说的最大指正。

三曰究理说,认为屈原欲推究万事万物之理。游国恩5天问纂义6云:/屈子以5天问6题篇,意若曰,宇,,盖天统万物,凡一切人事之纷纭错综,变化无端者,皆得摄于天道之中,而与夫天体天象天算等,广大精微,不可思议者,同其问焉。0

[6]9

宙间一切事物之繁之不可推者,欲从而究其理耳。语式为问疑,而作用则赞词主耳。以问疑而为谴责,

这使5天问6的哲理

性得到了重视。5天问6中屈原虽然反思了关于自然宇宙和人类历史的哲理,但他的写作宗旨并非探寻宇宙的本源和历史的规律。

四曰讽谏说,认为5天问6旨在规劝君王。王夫之阐述5天问6的讽谏之旨,最有代表性。他的5楚辞通释6云:/篇内言虽旁薄,而要归之旨,则以有道而兴,无道则丧。黩武忌谏,耽乐淫色,疑贤信奸,问兴废存亡之本。原讽谏楚王之心,于此而至。欲使其问古以自问,而蹑三王五伯之美武,违桀纣幽厉之覆辙。原本权舆亭毒之枢机,以尽人事纲维之实用。规瑱之尽,辞于斯备矣。0

[7]273

我们品读5天问6,涵泳其中,自能感受到问句所蕴涵的种种情绪:怀疑、失望、愤慨、叹惋、谴责、赞赏等。它全篇多反诘语气,强烈而复杂的情绪喷发而出,极富震撼力。

中国的文学审美崇尚含蓄蕴藉,不过还有一类文学的情感是忽然奔迸,一泻千里,梁启超称之为/奔迸的表情法0(5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6)。关于屈原的思想和5天问6的写作他有追本溯源的评论:/他追求完美,狂热地渴望实现理想,自上到下,在他看来,处处都是缺憾,不完美,不和谐,他愈是这样,愈是得不到别人的同情与支持。他对现实的要求愈急切,环境愈不许他插足现实。他看别人都是在迷迷糊糊中过日子,不去深思,不去探究,自陷泥淖,不能自拔。对事、对理、对政局、对流俗、对知识界,他都看不惯,于是他的愤懑更多,愁苦更甚。就在一段长时间的酝酿后,他愈感觉这是不愉快的人生,连一切万有现象都布满缺憾。可能就在这种满腔自负、怨怼的激情下,他一口气写出了这篇空前绝后的第一等奇文)))5天问60(5要籍解题及读法6)由此可知,屈原的激情借一百七十余问倾泻而出,它横亘千古,跨越三代,包容万象,情态万千。

足见,抒情是5天问6最根本的特性,它抒情的凭借博大深远,天、地、人时空无限;它抒情的角度新颖独特,问所不知、问所不信、问所不平。它质疑关于天地

5天问6问三代兴亡时,问及明君贤臣,

问及昏君奸佞,可见屈原的政治思想,可知屈原对君王的讽谏,但是文本问出的结论是/天命反侧,何罚何佑0/皇天集命,惟何戒之0,主旨是对传统天命观的怀疑与批判。5天问6的讽谏之意不可完全否定,但其写作意图是质问天命观,抒发质疑情。其二,如果说5天问6的主旨是讽谏君王,那么诗歌的前半部分问自然万物的内容将与主旨脱离,成为多余。

各种说法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5天问6的主旨,如果仅从其一,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如果并列堆砌,难免出主次不分之误。屈原反思历史,感叹兴亡,质疑天道,当有讽谏君王之心,亦有阐明事理之意,更有诸多感情的喷发。5离骚6的谋篇布局,意在陈述自我遭遇并规劝君王;5天问6则重在抒发信念崩溃时怀疑一切的感情。综上所述,只有理清主次、兼容并蓄,才能全方位、深层次的概括全文的宗旨:如果说5离骚6是一首自传性的政治抒情诗的话,那么5天问6是一首咏史

形成的旧说,它反思关于朝代兴亡的天命,丰厚强烈的感情,蕴含在理性的陈述中间,爆发于感性的质问时刻。品读5天问6,伴随着一问又一问,屈原与读者的感情发生了一回又一回的碰撞,产生了一次又一次的共鸣。

二、咏史性

5天问6前半篇问天地自然的形成,后半篇问夏、商、周三代的兴衰。它以问难的形式,为我们呈现了关5天问6的历史性已经得到学界的认可。

林庚说:/我比较集中的阅读5天问6,现在是第三次。每次都使我加深了一个印象,那就是5天问6乃是古代传说中的一部兴亡史诗。0

[8]169

问6是一首咏史性质的作品,是一首/述往事,思来者0的咏史诗,是一首情理兼备的长篇咏史诗。

[13]199

它跨越

漫漫时空,内容涉及天地人,朝代包含夏商周,因人因事情感不一,对天地对历史的见解超越当时。说5天问6具有咏史性,定性贴切,说5天问6是史诗,则归属欠妥。

三、哲理性

5天问6富含哲理,引人关注。余英时在5士与中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术思想的历史意义。东周时期天下大乱,礼崩乐坏,百家争鸣,正所谓/道术将为天下裂0(5庄子#天下篇6)。余英时说:/从现代社会学的观点看,这一-道术将为天下裂.的过程正是古代文明而/哲学的突破0指/某一民族在文化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对自身在宇宙的位置与历史上的处境发生了一种系统性、超越性和批判性的反省;通过反省,思想的形态确立了,旧传统也改变了,整个文化终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更高的境地。0

[14]27,91

于天地的自然传说,也为我们再现了人类兴亡的历史。国文化6中,借西方文化中/哲学的突破0,来概括春秋

郭世谦说:/如果说

5离骚6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抒情长诗的话,5天问6发展史上一个最重要的关键,即所谓-哲学的突破.。0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史诗,而且是创造了空前绝后的问难形式的一部远古神话和上古史大纲。0

[9]1

/史诗0由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代表性的作品是荷马的两部史诗)))5伊利亚特6和5奥德赛6。荷马的作品已界定了史诗的内容、特性。英语的epic(长诗)与史诗同一词汇,将史诗限定为/描写神或英雄的godsandgueatmen,ortheearlyhistoryofanation.我国5辞海6中史诗的定义源于西方:/史诗,指古代叙事诗中的长篇作品,反映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或以古代传说为内容,塑造著名英雄的形象。结构宏大,充满幻想和神话色彩。0

5诗经#大雅6当中的5生民6、5公刘6、5绵6、5皇矣6、5大明6往往被学者当作周民族的史诗,但是荷马史诗的叙事性更强,而5大雅6中的这些诗歌富含抒情性。沈泽宜在5<诗经>新解6中说:/文学的特性,通常是被诞生它的民族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有怎样一种民族性格,就会有怎样一种文学。这一点,在彼此隔绝、无从交流的上古时期尤其是这样。0

[10]6

此段论述高屋建瓴,有助于我们了解屈原创作5天问6的社会背景,即当时的思想发展、哲学研究状况。一个民族性的课题。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屈原,存君兴国、明于治乱的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屈原,不能不反思战国时人对于天地人类的种种认识。冯友兰曾站在中国哲学史的角度评论道:/屈原的5天问6不仅反映当时流行的唯物主义的宇宙发生论,也反映当时学术界的一些情况。0

[15]241

事迹0,即:Alongpoemtellingthestoryofthedeedsof对宇宙的探索是一个时代性的主题,对人类的反思是

5天问6上篇针对战国时流行的哲学命题,一边陈述成说,一边提出怀疑或表示批判。开篇12句质疑宇宙生成论:/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0将其上句串联,即春秋战国时人对宇宙起源的普遍认识,而下句一一质疑。屈原以简练的语言描述远古传说、时人论说,然后以反问的口吻表示怀疑,有的放矢,入木三分。宇宙之初,尚无人类,谁来传说?何以考证?如此发问,旨在批判时人思考宇宙时的主体认识的错误,并非执着于宇宙起源的客观存在的探索。

宇宙到底如何产生?屈原没有答案,我们今人尚在探索。屈原质疑以邹衍为首的阴阳家关于天地形成的说法,其穷根究底的气势,饱含反思批判性,富含哲学思维性,具有科学求实性。另有天体构成之问,反驳盖天说;鲧禹治水之问,反驳禹定九州说;大地之问,反驳天圆地方说;四方怪异之问,内容广博,反驳县圃仙境说,反驳长生不老说,,诸多问题皆是春秋战国时

他由此得

出结论:/西方是叙事文学的故乡0、/中国是抒情诗的祖国0。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很难找到典型的史诗。

5天问6叙述为辅,质疑为主,有问无答,体例奇特。将它归于叙事文学尚有争议,把它定性为史诗更是欠妥。董运庭说:/无论我们怎样来理解-天问.,总之它是通篇提问,不是叙事。0辑。0

[12]337-338

[11]231

而毛庆说:/5天问6

遵循的是诗性的情感逻辑而不是文性的叙述逻

中国的咏史诗,数量可观,特性鲜明。它

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题材,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某种观点或见解。5天问6问遍上古历史,借历史阐述兴亡的道理,以质疑抒发强烈的感情,具有咏史性,可以称为中国咏史诗的先河。禇斌杰曾说,5天

期思想家们关于宇宙关于自然的哲学命题的探讨,屈原亦如思想家一样,思考之,困惑之,质疑之。

5天问6下篇反思人类兴亡之大事,得出的历史教训有:/天命反侧,何罚何佑0,/皇天集命,惟何戒之?受礼天下,又使至代之0,/授殷天下,其位安施?反成乃亡,其罪伊何0等。其怀疑天命、注重人事的观点乃春秋战国时人的进步思想,也是后代以至当代人的共识。5左传#僖公五年6:/皇天无亲,惟德是辅。05荀子#天论6:/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0欧阳修5伶官传序6云:/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0俗语云:/成事在天,谋事在人。0其历史规律的探寻,是为了警醒统治者,是为了拯救楚国,也使5天问6蕴含了人类历史的普遍哲理。

熊良智说:/5天问6内容宏博,思想深邃,虽为问句,却毫不板滞,参差错落,变化多端,极富哲理,确实称得上中国古今第一哲理诗。0

[16]34

烈,遂如地火运行,喷射而出,,这是5天问6一诗的情感特征之所在,也可能是解决0错简/问题的一把钥匙。0

[11]231

研究5天问6的意图宗旨,确立其抒情之本

性,了解其咏史、说理的特色,也拥有了判断5天问6有无错简的依据,因为抒情也许正是5天问6/文义不次序0的重要因素,而错简说乃解读5天问6的又一难题。参考文献:

[1]洪兴祖.楚辞补注[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2]游国恩.游国恩学术论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

1989.

[3]戴震撰.褚斌杰、吴贤哲校点.屈原赋注[M].北京:中

华书局,1999.

[4]姜亮夫.楚辞学论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5]郭沫若.屈原赋今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6]游国恩.天问纂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2.[7]王夫之.船山全书#楚辞通释(卷3)[M].长沙:岳麓

书社,1998.

[8]林庚.林庚楚辞研究两种[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社,2006.

[9]郭世谦.屈原天问今译考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

社,2006.

[10]沈泽宜.5诗经6新解[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11]董运庭.楚辞与屈原辞再考辨[M].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2005.

[12]毛庆.屈骚艺术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

[13]褚斌杰.5诗经6与楚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14]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15]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2册)[M].北京:人民出

版社,1984.

称其为哲理诗有失

偏颇,但5天问6的哲理性不容忽略。文学的作用主要是对社会意识进行启迪与熏陶,而哲学的作用则主要是对宇宙人生作出结论与答案。屈原的5天问6对宇宙自然的真理,对人类历史的规律,并未作出结论与答案,只是产生怀疑并进行批判,催人反思,给人启迪。因此,5天问6富有哲理性,但不是哲理诗。

5天问6以反问抒情为根本,所抒之情广博深厚;它凭借自然史与人类史来抒情,具有咏史性;它反思宇宙自然之道与历史兴亡之理,具有哲理性。概而言之,5天问6用历史性的内容、哲理性的思维,抒发了愤懑、怀疑、批判等繁复的情愫。毛庆分析说:/王逸指出5天问6创作的目的,不是真对天文地理、人世兴衰突然发生了哲学家的兴趣,不是真想通过170多个问题描绘出一幅上古社会的历史画卷,也不是真要穷究宇宙奥秘对天问出个所以然来,更不是逞其知识渊博甚或是为了自娱。他的创作动机是-以泄愤懑,舒泻愁思.,是将长期积郁于胸中的困惑、疑问宣泄出来。0

[12]23

5天问6吟咏历史为抒情,阐发哲理为抒情。[16]熊良智.楚辞文化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2.它旨在抒情,实乃一首咏史性的哲理抒情诗。

董运庭说:/屈原心有不平,怒从中来,呵而问之,未可完全绳之以年代先后和时间顺序。因为感情强

=责任编辑 马太来>

关于哲理 抒情诗 篇二
《《天问》:咏史性的哲理抒情诗》

关于哲理 抒情诗 篇三
《北岛《时间的玫瑰》赏析(世界著名精美哲理抒情诗)2.816字》

【美国。北岛名作/加深度温馨心灵躁动艺术赏析】《时间的玫瑰》(世界著名精美哲理抒情诗)

《时间的玫瑰》(世界著

名精美哲理抒情诗)

【美国】北岛

当守门人沉睡

你和风暴一起转身

拥抱中老去的是

时间的玫瑰

当鸟路界定天空

你回望那落日

消失中呈现的是

时间的玫瑰

当刀在水中折弯

你踏笛声过桥

密谋中哭喊的是

时间的玫瑰

当笔画出地平线

你被东方之锣惊醒

回声中开放的是

时间的玫瑰

镜中永远是此刻

此刻通向重生之门

那门开向大海

时间的玫瑰

【美国。北岛名作/加深度温馨心灵躁动艺术赏析】《时间的玫瑰》(世界著名精美哲理抒情诗)

《时间的玫瑰》(世界著

名精美哲理抒情诗)

王立伏/赏析:

现在再次赏析或者介绍不知道的北岛诗歌作品。 北岛本名叫赵振开,1949年出生,1978年同诗人芒克创办民间诗歌刊物《今天》。1990年旅居美国,现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州戴维斯大学。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的诗刺穿了乌托邦的虚伪,呈现出了世界的本来面目。一句"我不相信"的呐喊,震醒了茫茫黑夜酣睡的人们。

自20世纪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新诗已有近百年的历程。新文化的成就在严肃的文学史家眼中不可能有太高的地位,现代诗歌更是被人瞧不起。诚然,现代诗歌无法与古典诗歌相提并论,也许没有过多值得称道的,因而有不少人感叹:“当代无诗歌”,甚至有人刻薄地说:“当代只有诗歌作者而没有诗人。”我们这个 “诗歌的国度”果真衰落了吗?新诗里没有传世之作吗?对于前述论调,我不敢苟同。如果要说“当代无诗歌”,除非把“当代”一词限定在九十年代,因为此前的数十年间──仅仅在七八十年代就出现了一批优秀

甚至堪称杰出的诗人,北岛就是其中之一。

《时间的玫瑰》是诗人北岛流亡10多年后写下的诗作,具有鲜明的朦胧诗的特点。朦胧诗主要以内在的精神为表现对象,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象感发的艺术策略和方式来隐示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义莫名这样的特征。(定义摘自朱栋霖《中国现在文学史》)下面的文章中,笔者将会试着从标题开始,通过对作者生平以及文本的分析等来探讨作者是如何来实现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的。

诗歌的标题为时间的玫瑰,并且“这朵玫瑰”在诗歌中反复地出现,这不得不让人突发异想,即诗人会不会通过这朵玫瑰来实现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的目的?我们知道,这首诗是作者流亡美国10多年后所写下的,而美国的国花是玫瑰。玫瑰是爱情、和平、友谊、勇气和献身精神的化身,而爱情、和平等都是美好的东西,也就是说,玫瑰是美好的象征。诗人的思维肯定会对花草等异常地敏感,19世纪的美国女诗人狄金森更是钟情于玫瑰,据不完全统计,狄金森诗歌中涉及到玫瑰的诗有三十余首,大大地开拓了玫瑰的象征意义,在她的诗歌中,玫瑰不仅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还代表着诗人不朽的著作和卓尔不群的品格。诗人北岛在美国执教这么多年,不可能没读过狄金森,不可能没关注了解过玫瑰。因此,诗歌中“五处诗歌的玫瑰”的含义是不一样的。

第一处:当守门人沉睡/你和风暴一起转身/拥抱中老去的是/时间的玫瑰

当读这一段诗时,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表现自己的部分,即“你和风暴一起转身”中的“你”便是诗人,诗人和风暴一起转身,证明诗人和风暴肯定有着共性。通过诗人的生平,我们知道,北岛初期的诗作大多是政治抒情诗,它表达了被压抑几十年的民众心灵的求生欲望。比如“卑鄙是卑“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等等,诗人当时的影响很大,以至于触动了“敏感的神经”,不得不流亡美国。这就很巧妙地在”风暴“中隐藏了自己。当作者旅居美国10多年后写下这篇诗作时,忽地感觉到了时光的逝去。通过玫瑰这个意象,不禁让人回味:究竟是诗歌中的“你”老了,还是这场风暴“老了”,抑或兼而有之?

第二处:当鸟路界定天空/你回望那落日/消失中呈现的是/时间的玫瑰

这里的“落日”也许并非仅仅是思乡,而是指当年的“风暴”。诗人旅居美国10多年后,国内的环境日渐宽松,当诗

关于哲理 抒情诗 篇四
《诗歌鉴赏之哲理诗》

关于哲理 抒情诗 篇五
《哲理诗》

关于哲理 抒情诗 篇六
《现代诗歌中的哲理诗》

在现代诗歌模块中,我插讲了一节“哲理诗”,有几份作业,特摘录出来,与同仁分享:

一整瓶红墨水

映染了一池水

后三滴黑墨水

侵占了所有红

(王雪莹)

萤火虫之所以美丽在于它能在黑暗中绽放光芒,

太阳之所以耀眼因为它点亮白昼的喧嚣。

能在黑暗中绽放,

何以在白昼中疯狂?

(付佳佳)

寒冰折射了阳光,

变得晶莹剔透 。

一分钟后,

冰化为了水,

不复存在。

(付佳佳)

落在土壤里

你是甘霖

洒在江面上

你是小水珠

(侯敏)

原本应有的美好未来

却输给了漂亮的现在

十几二十岁

本该生活单调

为何

所到之处

便是无限风光

(赵文生)

我是一只苍狼

我是一只苍狼,

在茫茫的大草原上四处游荡,

寻找着一片属于自己的乐土。

但是,我却找不到属于我的那片天地,

饥饿和寒冷将我紧紧包围,

才知道,

在这个弱肉强食的年代,

只有实力才能获得生存的权力 。 于是,我现出我的獠牙;

于是,我开始了杀戮 。

为了活下去,

发疯了一样去抢夺。

你无法将我赶走,

除非你杀了我,

因为我有一个信念:

我会比你更疯狂的爬向顶端 ! (刘斌)

面相

荷花,

洁白无瑕,

却是从污泥中汲取养料 。

(武文静)

总在我们耳边,

嘀嗒响着,

告诫着我们:

在我们的生命中,

用双手把持命运的脉动,

将自己的身影雕刻在,

历史的版图中。

(青山)

金钱的魅力

他激动的告诉她他在工地找到了工作, 她却说她的老板送她一辆车。 她离开了他 。

几年后,

他开车在步行街看见摆地摊的她。 他告诉她:

当金钱把爱情变得“真贵”, 既得利益抵不过沉重代价! (李佳)

一滴雨水

从脸颊滑落

浸入泥土

我能感受到

它那一丝苦涩与无奈

它出生于天

死于大地

中间的过程

便是它短暂的一生

(马明晨)

黑夜,月亮嘲笑太阳太刺眼; 清晨,太阳讥讽月亮太昏暗。 (郭爽)

冬天,

你无情的用利剑斩断我的双臂 , 但我不愿你,

你是为了让我在来年夏天更加茂密。 (秦潇)

我用沙土堆起一座梦幻中的城堡 幻想着赞赏迎面而来

顽皮的男孩却用脚丫击毁了我的笑容 (秦潇)

分针,

固定在一个规则的圈内, 不停的走着。

它没有秒针的速度,

也没有时针的宽容,

有的只是,

不快不慢,做好自己。

(达哇卓玛)

将钢铁熔化,

亦可铸就经典。

它将我燃烧,

它将我毁灭 。

点燃生的希望,

找到梦的方向,

关于哲理 抒情诗 篇七
《中国最富有哲理性之诗词》

中国最富有哲理性之诗词(图文)

中国诗歌,经历代累积,浩如烟

海,蔚为大观。整个诗歌史上,有关哲理

的描写,绵延不绝,贯穿始终,形成一道

亮丽的风景线。寻幽探奇,时有所得,

集成一部分,向赏家请教,与你分享。

【题目】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题目】观祈雨(唐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

萧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耽歌舞,

犹恐春阴咽管弦。

【哲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两条

途径...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

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

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

大相径庭。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

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由于人们的需要不同,社会地位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不同。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潍县署中画竹(清 郑

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哲理】唯物主义认为,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

中的反映。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

【题目】琴诗(宋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

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

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

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

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

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

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题目】戏为六绝句(之一) (唐

杜甫)

庾信文章老更成,

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

不觉前贤畏后生。

【哲理】(1)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

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继

的发展过程,离开了对历史联系的分析,我们不仅无法正确认识昨天的历史,也无法正确认识今天的是未。割断历史、否认联系,盲目的嗤笑传统、否定前人,必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断历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对前人要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和标准去看待和衡量过去,更不能苛求古人。

(3)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要正确分析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精华与糟粕等;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

【题目】八阵图 (唐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首先,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其次,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某种条件下,关键的部分甚至能够对全局和整体起决定性作用。诸葛亮多年苦心经营,巧妙布置八阵图,都是为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吞吴”,而刘备的报仇之举则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标。办事情只有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有目标。刘备意

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贸然发动进

攻,结果不仅局部遭到失败,而且还

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

略大局,使“吞吴”大计泡影。这首

诗以生动鲜明的历史事实昭示后人:

树立全局观念,局部服从全局是多么

重要。

【题目】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关于哲理 抒情诗 篇八
《苏晚成抒情哲理诗歌》

关于哲理 抒情诗 篇九
《哲理性诗歌作文审题》

哲理性诗歌审题

一、(2006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星星 雷诗雁

仰望星空的人

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

晶莹,透亮,没有所取。

飞上星星的人知道,

那儿有灰尘、石渍,

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联想与感悟要与整首诗的寓意有关。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审题立意解析:

这首诗说的是什么呢?

1、距离产生美。总以为星星是宝石,是因为在仰望它,和它有一段距离;没有距离了,飞上了星星,自然也就没有美可言了,看到的当然是灰尘、石渣。对人也是这样啊,在对一个人还不怎么了解的时候(特别是恋人),总觉得他什么都是好的;可我们对他熟悉了,他对我们再没有什么秘密的时候,美便不存在了。实际上,不是美不存在了,而是因为他的缺点挡住了我们的视线,使得我们看不见他的优点罢了。

2、透过现象看本质。晶莹、透亮、没有纤瑕,这是星星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现象,它的本质呢?正如诗人所说,是和地球一样复杂。这是在写星星,又何尝不是在写现实生活呢?遗憾的是,我们常常被一些纷纭的现象所迷惑,把现象当作了本质。

3、理想和现实。诗歌第一小节写的是理想中的星星,第二小节写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星星。我们不是常常把现实理想化吗?正因为把我们尚为涉足的现实理想化了,所以当我们步入现实开始新生活后感到的常常是失望。这时,就需要我们用一段时间来调整心态了

满分作文例文1 距离的眼睛

我没有去过太空,但我听说,从太空遥望地球,那是一颗美丽的天蓝色的星球,像一颗宝石,在摇曳着光辉,但从小就生活在地球的我,每天看看脚下的土地,工厂不停地排出的废气、污水,一切似乎没有了那份祥和和宁静。于是,我理解了距离产生美的意义。

一直不相信完美而又一直在追求完美的我们,有时太过于接近目标,以至于它那微小的裂痕都被我们一览无余,尽收眼底。于是我们厌倦了这些不完美而去追求别的完美,人生也在这一次次放弃和追求中充实。之后,我明白了,真正的完美需要距离的修饰。

有一个画家,在他作画的时候,总是不时地后退几步来观察自己的作品。因好奇心的驱使,问他后退的原因,他的回答是为了更好地看清自己的作品。哦!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我猛醒:作为人,了解不需要形影不离,喜爱需要有一定空间来彼此放松。

距离的存在使我大悟,原本优雅的山峰,欣赏其优雅,无需身临其境;原本汹涌的大海,要

领略它的波涛,也不必登上海轮,你只要站在高高的岩石上,任海风吹乱发丝,任骄阳晒黑皮肤,任潮

水拍打脚下的巨石。如果你还觉得不够,那么,让自己飞翔,化作一只苍鹰,你会看到蓝天、白浪、金

色的沙滩、暗红的礁石。这时,你说你找到了通向美的道路,我衷心向你祝贺。

其实每个人都能看到美,感受美,只是有人太急于求成,把一切都抓取到眼前,以致无美可

言,于是抱怨这个世界太不美。想一想吧,不是吗?有的人或抱得太紧,或看得太清,而世间本就没有

完人,所以他们的一生充斥着孤独和失落。人与人就像两个运动的分子,只有拉开了距离才会相互吸引,

只有距离才会使本就不完美的人看上去完美。

于是距离成了一双眼睛,她明亮、她迷离,她使世界因她而充满了美。彼此不要如此紧密,

世界就会因充满了距离而美丽。

[名师点评]运用了比喻手法的标题《距离的眼睛》,很是引人注目,会吸引我们带着悬念去读文章。这样,作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读完文章,我们知道作者说的是距离产生美。作者时时处处紧扣这一点

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来谈,谈充分了,谈透彻了,便水到渠成地引出了结尾段中的“于是距离成了一双眼

睛,她明亮、她迷离,她使世界因她而充满了美”,我们读到这里也就能够知道标题原来是来自这里,

我们也就知道标题是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想一想,整条龙都已经画好,再给其点上眼睛,焉有不飞之

理?

例文2 梦想在现实中起舞

仰望星空,那似乎没有纤瑕的星辰在银河中闪耀,而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那不染纤尘的星空里,

放飞了多少人美丽的梦想。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里像地球一样,也有灰尘和石渣,于是他们失去了幻

想的自由和权利。我们不能一味沉溺于自己的幻想之中,却也不能让自由飞翔的思想湮没在无情的现实

里。

阮籍目睹世间的浑噩不堪和好友的身首异处,借醉酒逃避现实。他的一生一直在逃避、逃避、

逃避,却终因一篇《为郑冲对晋王笺》被人唾弃。嵇康则完全生活在现实之中,不肯向生活做出任何妥

协,最终一曲《广陵散》成为绝响。其实人生由阮籍的醉酒向前一步便是嵇康的《广陵散》,人生由嵇

康的《广陵散》向后退一步便是阮籍的醉酒,殊途同归的境遇竟是如此迥异。若是两人各向中间迈出一

步,将幻想与现实稍加中和,也许就不会落得生者隐入迷幻,死者融入苍穹,只留给后人无尽的怅惘。

我们如何才能让仰望星空的人了解现实,又如何才能让飞上星星的人保留梦想呢?

在那个人人埋怨的时代,沈从文先生目瞩现实的残酷却依然将那个江南小城写成了山美、水

美、人美的世外桃源。现实没有湮没他对人生的希望,他用一份最原始的情感和一颗赤子之心看待这个

社会,看待自己的人生。他没有沉醉于自己的幻想亦没有让现实麻木自己的心灵。

张允和先生亦是一位智慧的老人,她一生经历了大富大贵,也经历了战火纷飞、十年浩劫,

而她却永远保有一副悲天悯人的情怀、一颗永不衰老的童心。她那悲天悯人的情怀使她正视现实并战胜

现实,而她那颗永不衰老的童心则使她在任何艰难的情况下都不放弃幻想和权利。

川端康成浅浅的一句“凌晨四点钟,看到海棠花未眠”瞬间感动了多少心灵。这是梦和现实

完美的结合,让那些世俗之物顷刻间土崩瓦解,让多少在现实中日渐麻木的心灵得到了温暖。

正视现实,但不委身于现实;保持幻想,但不沉溺于幻想。让梦想在现实中跳一曲酣畅淋漓的舞

蹈吧!

二、(2007年广州一模作文)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

分)

在枫叶上

露珠红红地闪烁,

在荷花上,

露珠有着泪滴似苍白透明。

……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

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60分)

注:本诗原题《境遇》,命题人将其删除。

一、审题

这是首哲理诗,借助露珠在枫叶上“红红地闪烁”,在荷花上“泪珠似苍白的透明”这两种直观

的形象,展现在不同的情况下露珠有不同的形态,省略号表明还有很多情况没有列出。所有立意,应该紧

扣露珠的在不同环境下的结果来确定。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

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表明是材料作文。

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表明重在把握材料的主题、含意,材料不一定要引在文中。

立意过程呈现:

第一种:同样是露珠,在枫叶上红红地闪烁 ,在荷花上泪滴似苍白透明

从露珠角度:人在不同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表现出不同的结果(价值、际遇、成绩、风采), 看作对比:

立意1:要选择能让自己闪光的人生环境,而不要最后留下遗憾、伤感

不看作对比:

立意2:不同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中表现出不同的人生结果(价值、际遇、成绩、

风采) ,都能焕发光彩

从枫叶荷花角度

看作对比:

立意3:好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能让人有好的结果(价值、际遇、成绩、风采)

不看作对比:

立意4:不同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造就不同的人(价值、际遇、成绩、风采)

第二种:同样是露珠,在枫叶上红红地闪烁 ,在荷花上泪滴似苍白的透明,都很美丽;借助了枫

叶、荷花,露珠显现出不同的色彩

;同时枫叶、荷花也更美丽更有风韵 ,可以推出:

立意5:借助外物(他人),成就自己

立意6:善借,成就自己,也成就他人

第三种

露珠真实地呈现了枫叶、荷花的颜色;而枫叶、荷花也并未因露珠而变色,可以推出: 立意7:坚持自己的个性,保持本色,不要受环境的影响

立意8:要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世界

立意9:只有自身心灵纯洁,才能真实地反映世界第三种

露珠真实地呈现了枫叶、荷花的颜色;而枫叶、荷花也并未因露珠而变色,可以推出: 第四种

露珠、枫叶、荷花一起构成非常美丽和谐的画面,是由于二者自然地融合,没有冲突反作用 可以立意:

立意10:谈融入之美(和谐之美)

判断立意对否关键是看能否基于三者之间关系(露珠在两种情况下的结果)来立意,抓住了就切合,未抓住,就偏离。立意上的主要问题:

1.没有全面理解材料的含意,仅从诗句里摘取“露珠”“红红的枫叶”“苍白的荷花”这些意象,或歌颂像露珠般平凡而伟大的人物,或谈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话题,或赞扬枫叶经霜更显品质、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或谈及如何保护水资源„„

2.得出的观点与材料缺乏内在的联系,仅凭主观臆断,生硬地套上材料:如由露珠衬出枫叶、荷花的美,进而赞颂露珠的奉献精神;由露珠在枫叶上、在荷花上,推测露珠一会在枫叶一会在荷花上,进而想到人们要勇于探索,不怕失败;由露珠停与枫叶、露珠与荷花,推理出不同的事物相结合,会有不同的意境、感受等等„„

3.立意自相矛盾。对露珠的看法不鲜明,如先说露珠晶莹透明,所以才能呈现各种光彩,后面又说做人不要像露珠这样随着不同的环境表现出不同的情形。

4.不能理解这是一首哲理诗,没有提炼观点。如:写自己散步发现露珠在枫叶上如何如何,在莲花上如何如何,在小草上如何如何;或编写一个故事,主人公就叫“露珠”,而故事与材料全然无关。

5.生搬硬套曾经写过的观点。如:和谐,创新,美,平凡,奉献等。

立意要注意什么:

1、一定要真正全面理解材料,抓住材料的主旨、核心

读懂材料的以下方面:

(1)人:有哪些人,主要人物,次要人物

(2)物:哪些物,重要的物,次要的物

(3)事:主要事件,起因、经过、发展、结果

(4)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5)中心:想反映的中心是什么

(6)作者的议论:看作者的议论提示,看材料有无倾向性

2、立意时可以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但不可断章取义,“一个侧面,一个角度”不等于“一个字一个词”。

3、注意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区别。话题作文的要求是“不脱离话题的范围”,材料作文的要求是“不脱离(材料)及材料的含义”,两者差别相当大。

二、表达上的主要问题:

1. 不善于处理命题人提供的材料。命题者的要求是“不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那么行文应该紧紧围绕此来写作。阅卷时发现许多同学撇开材料,一上来就提出如“和谐,创新,美,平凡”等立意,行文时也不提及材料,更不用说在结尾时点题、扣题了,结果导致完全偏离题意。

2. 不善于分析。罗列事例,所列举的事例之间没有相应的过渡语句,“材料+观点”现象严重。列举的事例不典型,常常是张三、李四、某某人、我自己。引述事例方法不当,叙述过于详尽。

3. 套作严重。一种情形:很多文章几乎是以前高考作文“位置与价值”“乌鸦与老鹰”“材与非材”的翻版。第二种情形:大量使用半成品段落。有的学生背了很多万能开头,万能结尾,作文时直接往上搬用,而且这些开头结尾与文章主题毫无关系。故而本次出现了很多开头结尾完全一样的作文。第三种情形:对例子的使用从模式到语言惊人地相似。甚至有的同学的文章全部由“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的颁奖词构成。

4. 文体选择上偏向了议论文,记叙文极少。

5. 总体书写不够工整,书写潦草,字迹难辨。错别字比较严重。

6. 没有完卷的情况比较普遍。

三、作文备考建议

1.加强思维的训练。后期可精选一些材料让学生思考,要求能深入分析材料的思维走向,引导学生全面、多角度地分析具体问题。

2.各种材料要全面训练:包括寓言材料、现实材料、哲理性诗歌名言等。

3.研究怎样审题、怎样引出观点、怎样评材料、怎样广泛展开议论等。

例文1 展现自我

露珠大枫叶上,便显示了红红的光芒/露珠在荷花上,便展现了泪滴似苍白的透明。它在不同背景下,都展示了自己个性。如水,

在平静时温柔娴静,在激荡时波涛汹涌;如树,风和日丽时亭亭如盏,雷电交加时沉稳坚定。它们在不同的环境中都展现了自我。物亦如此,人亦当然。在不同的了际遇里,我们也应展同自我,展现个性。

听,是谁在太宗耳边时呤诵“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水之远者,必其源泉”?是他,魏征,受太宗赏识重用,时刻以国事为念,天下为重,国泰民安之时不忘一个谏臣应有的了职责重任,不断提醒着君王治国的种种。身居高位,他显示了忠诚正直的个性。看,是谁在在敌人面前不屈不挠,身陷圄依然高歌“死鸿毛可泰山,之轻之安所处”?是他,文天祥,身负救国重任,驰骋疆场,奋勇杀敌,身陷敌手,依然高昂着头颅,浑身散发着威武不能屈的英雄气慨。在国家危亡之时,他显示了爱国赤诚的个性。看,是谁在幽幽的烛光中临表涕零,抱着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理想远离朝廷?是他,诸葛亮,在危急存亡之秋,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审时势,而至于在分天下保住蜀汉。在乱世之中,他显示了忠义与机智的个性。他们在自己应有的位置上最充分地展现了自己,无怨无悔,成就了一世英名。在历史的长空,他们高喊着:展现自我!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关山难越,谁悲失落之人?然而,面对逆境,李白高吟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大气象壮,显示了自己浪漫潇洒的个性;赤轼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千方,显示了自己乐观豁达的个性;龚自珍吟诵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用心良苦,显示着自己胸襟开阔个性。他们,在失意之时不失却自我,在逆境之中依然展现了鲜明的个性。于是,他们的诗歌,为后世传诵,他们的文章,为万人景仰!

古人的教诲给予我们启示,今人的行动给予我们榜样。钟丽华在无声世界中翩翩起舞,史铁生在

相关热词搜索:关于读书抒情诗 抒情诗 经典抒情诗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关于哲理 抒情诗 ”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关于哲理 抒情诗 "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17318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