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关于矛盾的古诗

关于矛盾的古诗

2016-02-23 13:16:48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关于矛盾的古诗篇一《寻找诗歌中的矛盾》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关于矛盾的古诗》,希望能帮助到你。

关于矛盾的古诗篇一
《寻找诗歌中的矛盾》

关于矛盾的古诗篇二
《透过古诗看矛盾分析法》

关于矛盾的古诗篇三
《矛盾分析法与古诗词赏析》

关于矛盾的古诗篇四
《与哲学有关的古诗词》

与哲学有关的古诗词(1)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题目】题西林壁(苏轼)

【诗词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题目】观祈雨(唐 李约)

【诗词原文】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潍县署中画竹(清 郑燮)

【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哲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二、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题目】琴诗(宋 苏轼)

【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

【题目】戏为六绝句(之一) (唐 杜甫)

【诗词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哲理】(1)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离开了对历史联系的分析,我们不仅无法正确认识昨天的历史,也无法正确认识今天的是未。割断历史、否认联系,盲目的嗤笑传统、否定前人,必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断历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对前人要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和标准去看待和衡量过去,更不能苛求古人。

(3)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要正确分析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精华与糟粕等;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

【题目】八阵图 (唐 杜甫)

【诗词原文】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首先,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其次,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某种条件下,关键的部分甚至能够对全局和整体起决定性作用。诸葛亮多年苦心经营,巧妙布置八阵图,都是为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吞吴”,而刘备的报仇之举则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标。办事情只有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有目标。刘备意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贸然发动进攻,结果不仅局部遭到失败,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大局,使“吞吴”大计泡影。这首诗以生动鲜明的历史事实昭示后人:树立全局观念,局部服从全局是多么重要。

【题目】观书有感 (宋 朱熹)

【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

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题目】拟古 (明 钱宰)

【诗词原文】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

【哲理】世界上万事万物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因此,在少壮时,就必须努力拼搏,奋发进取。

【题目】论诗 (清 赵翼)

【诗词原文】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哲理】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不能因袭古人,不求进取。

【题目】草 (唐 白居易)

【诗词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哲理】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这种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这首诗常被用来比喻新事物的强大啊生命力。尽管有严寒相逼,有野火摧残,旧事物的威力可谓横肆暴虐,却无法改变客观规律。新事物在春风吹拂下,正蓬蓬勃勃,一派生机

三、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题目】寄兴 (宋 戴复古)

【诗词原文】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我们要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我们对人、对事、对己,都要一分为二,如果责备求全,就是一点论,就会犯片面性、绝对化的错误。

【题目】雪梅 (宋 卢梅坡)

【诗词原文】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许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她们各有其特殊性的矛盾,真实这种特殊的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诗中深刻地说明了: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如果离开了对于矛盾特殊性的具体分析,人们就无法区分是未,也就更谈不上正确地认识事物。

【题目】惠崇春江晓景 (宋 苏轼)

【诗词原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 欲上时。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一般(共性、矛盾的普遍性)总是存在于个别(个性、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个别表现出来。春天的到来,正是通过这一件件特殊的、个别的事物而表现出来。离开了这一个个的美妙画面,春光也就无从谈起了。

四、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诗词原文】冬青树上挂凌宵,岁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哲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题目】感怀 (明 杨基)

【诗词原文】骅骝日千里,亦在御功者。向无造父能,乃与凡马同。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发展中,内因与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首诗虽然突出地强调了外因对于人才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没有否定内因。一方面,它告戒那些对于他人来说处于外因位置的人们,应当善于发现、培养和使用人才,积极为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它还告戒那些在各方面已经取得成就的人们,不可忘记和否定自己成材的外部因素,把一切成功、成绩归于自己。

【题目】赤壁 (唐 杜牧)

【诗词原文】折戟沉沙铁围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哲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发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倘若没有一定的条件,即使是英雄人物也是

无法成功的。

【题目】蚁 (唐 元稹)

【诗词原文】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功穿漏江海,蚕食困蛟鲸。敢惮榱梁蠹,深藏柱石倾。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

【哲理】这首诗通过小小蚂蚁造成的巨大危害,说明了量的积累可以引起质的饿变化,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道理,告诫人们切莫轻视小的变化,以至酿成大祸。

【题目】读《陈蕃传》 (宋 杨万里)

【诗词原文】仲举高谈亦壮哉,白头狼狈只堪哀。枉教一室尘如积,天下何曾扫得来?

【哲理】从矛盾分析的方法来看,陈蕃不懂得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可能千篇一律,不同质的矛盾,只能用不同质的方法去解决,企图用一个模式去解决不同的矛盾,硬拼蛮干是注定要失败的,陈蕃方正有余,而计谋不足,以至事败垂成。

从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来看,陈蕃不懂得任何事物的发展必须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道理。远大理想、崇高目标必须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才可能实现。陈蕃一室不扫,哪能谈得上“扫天下”的雄心壮志?

【题目】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诗词原文】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哲理】诗中引用了楚霸王项羽当年本可凭借优势兵力消灭刘邦,但他却害怕背上“不义”之名而多次丧失时机,最后反被刘邦攻击的历史悲剧,告诫热闹们“宜将剩勇追穷寇”的道理。从哲学角度来说,就是当量的积累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应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和发展,促成质变。如果犹豫不决,就会痛失良机。“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更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说明“世界总是这样以新的代替旧的,综合司这样新陈代谢、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沧桑,指沧海变为桑田,这里比喻革命性的发展变化。“人间正道”是指社会发展规律。“老”是指因气愤、痛苦而变得衰老。这两句的意思是,天若有情的话,看到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残酷,也会气愤不已,变得衰老;人类社会的除旧布新,沧桑变化,

关于矛盾的古诗篇五
《透过古诗看矛盾分析法》

关于矛盾的古诗篇六
《从陶渊明冲淡诗风看其蕴含的矛盾心理》

从陶渊明冲淡诗风看其蕴含的矛盾心理

摘要:晋宋时代大诗人陶渊明把田园生活题材带入诗歌中,开创了文人诗歌的新领域——田园诗。诗中平和、淡泊、宁静的意境中隐隐透出他仕官情结和田园情结在心里深处的反复交替的碰撞,表现为对人生的无奈、痛苦。

关键词:陶渊明;冲谈诗风;矛盾心理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位思想和风格都极其独特的伟大诗人,其开创的田园诗隐含了诗人抱负成空的苦闷和愤懑,为了更好地解读其诗歌,笔者就冲谈诗风对其矛盾心理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陶渊明的家世和不幸的人生经历是造就其田园诗作蕴含矛盾心理的前提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

他是东晋大司马陶侃的曾孙,祖父陶茂曾任过武昌大守,父亲陶逸也曾做过官。陶渊明年仅八岁时,父亲早逝,少年时家境已经衰落,他和妹妹依靠寡母孟氏抚养。从小孤独的他农忙时,跟着母亲参加农耕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闲下来便在家里读书。受家庭文化的熏陶,陶渊明“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著诗自娱以示其志,受魏晋来名士传统的影响,忘怀得失。

青年时代的陶渊明有着火热的情怀与宏大的抱负,祖辈的业绩曾鼓舞着他。二十九岁时,曾出任江州祭酒之职,目睹了官场的黑暗。三十岁那年,妻子死后,诗人更加孤独。不久就辞官回家,隔了一些时候,州里又召他去做主簿,然而被

他拒绝了。陶渊明三十五岁时,成了桓玄的幕僚,不久他对朝廷失去信心,加之桓玄的篡逆,东晋政局的变化,母亲的病逝等原因,他借故辞官回归故里。之后,陶渊明又做了刘裕的参军,但黑暗的社会现实,他又想到归隐。

回归田园的陶渊明,因为家庭负担过重,官僚的腐化,苛捐杂税多如牛马毛,,风雨的不调加之自己又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所以他更加贫困了。于是他又来到彭泽任县令,此时陶渊明已经四十一岁。上任仅仅八十一天的他真正看清了官场的黑暗,为此感叹,“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①。从此归隐终身不仕。

陶渊明五次的出仕和归隐,原因出于两方面:最初一次出来要奉养老母,最后一次出仕是因为抚养子女,而中间几次的出仕是满怀远大抱负的。陶渊明辞官归隐是痛苦的,他一次次目睹了官场的黑暗,自己的宏伟理想不能实现,其内心不是单纯的平静,而是心灵深处矛盾冲突之后看似的平静。陶渊明的归隐,不仅是逃避世俗的独善其身、洁身自好,更是有意识追寻人生的真谛,以自己的行动为这个黑暗污浊的世界留下一线光明和正义。

陶渊明在中国诗人中是最有思想的诗人之一,主体上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兼受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年轻时的陶渊明并非恬静平淡,有着读书人的“修、养、治、平”的立德立功的思想。然而岁月的磋砣,现实的黑暗,让陶渊明领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他没有被外界现实迷乱,把对世界的不公正、不合理的不满隐寄于诗歌之中。其田园诗作中充分表现他归隐后内心的苦闷和愤懑。

二、陶渊明创作的《归田园居》,诗中把田园风物,稼穑生活和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有机融入诗中,自己也成为诗中的一员,充分

把自己的矛盾情怀在田园冲淡诗风中表现得深刻、含蓄。

陶渊明自辞彭泽令之后第二年春天,写下了《归田园居》五首名作,对后世的山水田园诗影响深远。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可分为三段,前八句为第一段,追叙误落尘网最终返归田园,说明诗人个性与仕途的冲突。“适俗韵”即,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本领,这是诗人从来没有学会的东西。作为真诚率直的诗人其本性与淳朴的山林,宁静的自然有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年少时的诗人,曾想出去做一番事业,但发现官场的虚伪,淳朴风气已消失,做了官却不能保守节义,于是他选择回归田园。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接下来诗人连用了三个比喻:以“尘网”喻肮脏无聊,束缚人性的官场。以“羁鸟”“池鱼”喻误入尘网的诗人。“方宅十余亩”以下八句为第二段描写回归田园的优美宁静的风光。有近景,有远景,动静结合。诗人将平平常常的田园风物絮絮道来,一一展现:田亩、草屋、榆树、桃李、远村、近烟、狗吠、鸡鸣„„一经诗人点化,增添了无穷情趣,蕴含了诗人回归田园的欣喜深情。最后四句,直抒胸怀。表现了回归田园的诗人生活悠闲,心情愉快,和开端两句呼应。诗人把平和散淡的田园风物和自己在官场的亲身感受,有机融为一体,隐寄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满怀抱负的他离开官场,难道不是对当时社会现实批判和控诉吗?作者写田园景物并非仅为了写景而写景,是为了反衬官场的无比丑陋。面对这个污浊不堪的社会,他内心是极其苦闷的,只能归隐田园。从这首田园诗歌可见诗人对抗官场和世俗的勇气,诗人将其内心的悲愤含蓄地融入诗中,他虽然无力改变现实,但是内心是极其悲愤的。由此可见他的归隐,他的田园诗,并非仅仅描绘诗话的田园仙境,

而是寄寓诗人无限的伤悲。

《归田园居》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常恐露霰至,零落同草莽”。进一步写出自己只是隐居山村的古农,住在如此与世隔绝的山村,世之盛衰已不用再谈,只能谈自给自足的桑麻之事。每日所想的事,也只是桑麻生长状况及黎庶之命运,唯有担心霜雪早至,使我不能得到如期的收获。这首诗侧重对人际环境描写。在这种幽静的乡村,只谈与桑麻及黎庶的生长和作者内心曾拥有远大志向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平和淡泊的田园诗风中隐露出作者内心的苦衷,要造福于社稷黎民,官场又如此污浊,壮志难酬;要隐居山野,无所作为内心实难平啊!

归田园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初归田园参加劳动的新鲜感受。他的劳动感受与普通农民不能等同看待,包含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深沉思考。这首诗宛如日记,寥寥几笔,简洁形象地勾画了诗人如诗的劳动场景:皓月当空,劳作一天的诗人荷锄归来,乡村的小路旁野露沾湿了诗人的衣裳„„其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说明了陶渊明为了保持纯洁的志愿,高尚的人格,宁可选择辛苦的乡野生活。一代文人本应大展宏图,然而残酷的黑暗官场,让诗人望而却步,于是作者痛苦地归隐了。陶渊明把这种痛苦有机融入自己的诗歌作品中。这也正是陶渊明能从极其矛盾的心理中得以解脱出来的原因。由此,创作了这样意境极其优美,内涵尤为丰富的田园诗篇。

这首组诗在优美、宁静、如画的画卷,凸现的是一代文人在长期的出仕与归隐思想矛盾斗争之后,为了保持高洁,最后选择归隐的伟大人格。

三、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

这种艺术境界正是作者矛盾心理的升华,最具有代表性是《饮酒》组诗。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也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后写的。诗作中平和淡泊,与世无争,心与自然泯一的诗风,更是诗人完全看透社会,把自己一生的辛酸,矛盾巧妙隐藏诗歌之中的结果。

这组诗,虽然以“饮酒”为题,可里面不是仅说喝酒的事,而是讲述人生的很多哲理。“酒”既是一种“饮食”,又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麻醉剂”。深知自己的言行都是别人无法理解的陶渊明只能把自己从儒家思想出发的报国理想和对黑暗现实的种种不满完全寄托于田园的宁静,冲淡的诗风之中。

《饮酒》诗的开头有一篇序文“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比较明确地交代了组诗的创作背景。这是冬季农闲而夜已渐长的时候。诗人“闲居”时反而“寡欢”可见精神上诗人是孤独的。农事的稀少,漫漫的长夜,诗人如何排遣那些忧伤呢?只能独自一人,对着自己的影子干杯。“醉”是一种解脱,陶渊明的这种是在黑暗官场壮志难酬的“醉”,虽醉犹醒,醉了仍能写诗。从这篇小序和二十首《饮酒》诗,让我们看到一微醺的,飘飘然忘乎形骸的诗人形象,他是多么忧伤啊!

《饮酒》组诗其一是“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这一首诗是诗人对人生观的思索,独自一个人喝着那些送来的酒,想起同酒一起送来的“忠告”,边饮边思考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失败?他明白了人世间的盛衰、祸福进退的更替代谢的大规律,决定放弃官场的利禄,在家种田,即使妻儿一同挨饿受冻也罢!他不能因为贪图眼前的荣华而违背自己纯洁的本性。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关于矛盾的古诗》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关于矛盾的作文500字 关于矛盾的作文 关于矛盾的名言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关于矛盾的古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关于矛盾的古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26056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