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以爱开头的古诗

以爱开头的古诗

2016-02-23 13:20:48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以爱开头的古诗篇一《何林开头的爱情诗》 ...

以爱开头的古诗篇一
《何林开头的爱情诗》

何府俊杰志长啸, 林海飘香润春晓。 我愿东风化鸿雁, 爱意传送诗词雅, 你我情深总欢笑。

以爱开头的古诗篇二
《无一爱字,字字含情——《诗经·邶风·静女》的爱情刻画之美》

以爱开头的古诗篇三
《谁说爱只一个字?!(翻译小诗18)13年1月31日》

谁说爱就一个字?! Who Says Love Is Only One Word?! 爱不只是简单一个字, Love is more than a word, 它还包含许多的意思。 It says so much.

当我看到这四个字母(l-o-v-e), When I see these four letters, 几乎触摸到你的心底。 I almost feel your touch. 这一切只发生在此时, This only happened since 当我坠入你的情网里。 I fell in love with you. 为什么爱有如此魔力, Why this word does this, 我确实很难说清道理。

I haven't got a clue.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by cissycissymary on Jan.30, 2013 由茜茜茜茜玛丽于2013年1月30日译成中文(标题自加)

以爱开头的古诗篇四
《无一爱字_字字含情_诗经_邶风_静女_的爱情刻画之美》

教学大参考·文本解读

无一爱字,字字含情

邶风静女》的爱情刻画之美———《诗经··

吴晓湖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邶风·静女》

听惯了“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狼爱上羊呀,爱得疯狂”等当代爱情歌曲,回头读一读古人写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这样深情直白而厚重的爱情诗作,你会有怎样的感受?你再读一下《诗经》中的《邶风·静女》,相信你定会为这首诗作的爱情刻画之美而拍案叫绝。

一、“露”与“藏”的含蓄美

诗歌创作重委婉、含蓄,忌直白、外露。诗作的含蓄美,就如司空图在《诗品》中所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清人刘大櫆也曾说:“或句上有句,或句下有句,或句中有句,或句外有句,说出者少,不说出者多。”(《论文偶记》)含蓄的诗当在最少的诗句中包含更为广阔的艺术画面、更为丰富的思想内容,给读者以最大的想象空间和最深厚的情感熏陶,让读者通过各自的主观感受去领会诗人未及言明的更深更广的内涵,以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是一种“藏”与“露”的艺术。

《邶风·静女》就很好地体现了这样的艺术,诗作名为“静女”,女主人公却一直没有正面出场,对她的描写刻画都是借助男主人公“我”的口吻叙述、回忆展现的。诗作“露”与“藏”有机的结合让读者借助直接出场的“我”的口吻一点一点地想象未出场的女主人公的形象、性格,最后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形象。诗作第一章这样描写女主人公“静女其姝”,“静”是娴静,“姝”是美好,这一“静”一“姝”把“我”眼中那个娴静、美丽的姑娘用一种平静而又骄傲自豪的口气介绍了出来。“俟我于城隅”写“我”正美美地想到姑娘在城墙角落等着与“我”相见,读者还可以设想“我”还在激动不已地设想自己和姑娘约会的美好场景。正在男主人公兴奋不已之时,情节来了一个大转弯———“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多情的姑娘却一直没有出现,一个“爱”(通“薆”,

躲藏)字给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想象空间:那个美丽、多情的姑娘其实早早地就来到了约会地点,等待的恋人却迟迟没有出现,调皮可爱的姑娘为了惩罚恋人玩了一个小花招,悄悄地躲了起来,让恋人也着急着急,这才出现了诗作中“搔首踟蹰”的生动情景;因为有了姑娘的“爱而不见”,“我”的着急无奈全都暴露无遗,“我”越是抓耳挠腮,焦急难耐,躲在某个角落里的姑娘就越是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为数不多的诗句生动地描绘出姑娘调皮、天真、活泼的性格,刻画出一个美丽聪明、调皮天真、充满浪漫情趣的多情少女形象,让读者在想象之后顿生如临其境、如在目前之感。

余光中曾说过:“一切创作之中,最耐读的恐怕是诗了。……奇怪的是,诗最短,应该一览无余,却时常一览不尽。”《邶风·静女》就是这样一首让人百读不厌、含蓄深情的优秀诗作,可谓情到深处诗含蓄。诗作没有让姑娘直接出现,而是通过小伙子的视角再现姑娘的美、姑娘的情,通过小伙子的几个片断性的叙述、回忆,让读者尽情想象姑娘的形象、姑娘的深情,于是经过读者的想象加工———一个天真可爱、美丽调皮、情深似海的热恋中的少女形象就清晰地出现在我们眼前了。《邶风·静女》写出来的与未写出来的正好体现了一种“露”与“藏”的艺术,这种“露”与“藏”的艺术如海面的冰山,其真正的威力并不在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而在那藏在水下的“八分之七”。

二、一个视角,两种深情

爱情是一个动人的话题,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此爱情常成为诗人的吟诵对象。诗人笔下有“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比翼双飞情;有“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的生死离别情;也有“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的独立平等情……但如果读者把这些诗作与《邶风·静女》比较一下,就会发现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其他诗作基本上是一个视角(或男性视角或女性视角)写一种感情(单一地表现男性对女性的感情或女性

教学大参考·文本解读

对男性的感情)。如《诗经·卫风·氓》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视角叙述了自己“恋爱———婚变———决绝”的整个人生经历。通过“我”被遗弃的遭遇,单向地为读者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对“他”———“氓”婚前的深情、婚变后的委屈、最后的坚定,而极少写到爱情中的另一半“氓”对女主人公“我”的深厚感情。

《邶风·静女》是一首与众不同的诗作,是一首描写理想爱情的优秀诗作。它用男主人公的自叙角度通过回忆体现爱人对“我”的深情,又用这一角度更为直接地体现“我”对爱人的真情,它写的不是一个人的爱情,不是单相思也不是有主次之别的爱情,而是两个人的爱情,是两个相爱的青年男女情深意浓的两厢情愿的深情叙述,可谓“一个视角,两种深情”。

三、浪漫真诚的爱情模式

《邶风·静女》以男性“我”的口吻叙述了相恋男女你情我愿的双向的美好的爱情片断,借这一片断展现了男女双方高度和谐的美好的爱情模式,演绎出了一幕幕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爱情故事。

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美好浪漫的爱情,但并不是所有相爱的人都懂得爱的艺术;两情相悦是让人向往的,但并不是所有的爱情故事都充满喜悦和幸福。中国古代文学中有很多爱情诗作,但这些爱情故事大多以愁为基调,常是喜剧上场、悲剧结束。“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不为超度,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些经典爱情诗句不都是充满了忧伤和遗憾吗?这些诗句让读者阅读之后不由为这些有情人最终不能成眷属的悲剧一洒同情之泪,在同情之余也不免让人发出这样的感叹和遗憾:爱情是那么的令人向往,相爱的人儿应当是幸福的,可为什么文学作品中的爱情却常见悲剧极少喜剧,充满了沉重的气息?

《邶风·静女》则不然,诗中这对平凡的男女却给后世的人们演绎了一个充满快乐与活力的爱情情景。“窥一斑可见全豹”,诗人只写了三个爱情片断,但通过“三”个小小片断,读者可以想象出更多的片断和瞬间。第一章写男主人公焦急的等待,而这一次的等待可以推想过去无数次的相约———等待———相见的情节。因为有过去约会中女孩的天真调皮的“爱而不见”,才有今日“我”“搔首踟蹰”之时的自我安慰———不是姑娘没来,而是躲藏起来,那只好耐心地等她出现。二、三章描写也是后世诗作中很少读到的相见的甜蜜情景。为何“我”会这样焦急万分却又痴情等待?原来这姑娘是一

个懂爱会爱并能大胆表达爱意的多情女子、理想伴侣。传统的爱情往往是男性处于主动地位,女性处于被动地位。《邶风·静女》中则不然,在整首诗中看到的更多的是姑娘大胆的爱情表达,“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中“俟”“爱”字告诉我们提出约会并确定约会地点而且早早地来到约会地点的不是憨厚老实的男性———“我”,而是可爱的静女;“贻我彤管”“美人之贻”中的“贻”字告诉赠送爱情信物的也不是应该采取主动的男性,而是那个深情调皮的静女。在“我”面前,静女永远是先表达深情和浪漫的那一个,而“我”一直是默默接受静女的深情和浪漫的,明明心中已似烈火,表现出来的却永远是静静的湖水。《邶风·静女》无愁无悲,只有等待的紧急和回忆的甜蜜,是一首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爱情诗作,让你感受到满眼的青春气息、满心的清新淡雅,更主要的是它描写了一个极富生命力和朝气的幸福爱情故事。

什么样的爱情最迷人?两情相悦,朝朝暮暮相见,时时刻刻相恋。也许这浓浓的情多年后也会淡去最初的浓烈,但有过辉煌的一瞬,未来平淡又有何怨?因为不能大胆地爱,黛玉才会躲在人后终日以泪洗面;因为不能朝朝暮暮在一起,秦观才会发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爱情誓言;因为可以大胆地爱也可以时刻相见,静女才会这样任性率直地表达自己的爱。

姑娘美丽、娴静、调皮、浪漫,充满爱的想象,小伙子真诚、纯朴,是值得依赖的伴侣。这是一对真诚相爱的、懂得爱的真谛的、会表达爱的男女,这不正是恋爱中的人所希望的理想的爱情模式吗?

《邶风·静女》通过第一人称叙述方式记叙了相恋男女的一次还未真正见面的约会。读了这首诗,我们无不为之打动,为男主人公的一往情深,为女孩子的天真浪漫,为相恋双方的深情。这是一首难得的同时表现相恋男女深情的叙事爱情诗作,从头到尾没有出现一个爱字,但事事关情,字字含情。情到深处诗含蓄,可谓“无一爱字,字字含情”。

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什么是正确的爱情观?怎样的诗作才是既含蓄又美好的?《邶风·静女》给了我们最好的答复,美好的爱情不仅在诗作中,更在生活中。“情到深处诗含蓄”的例子给了我们表达爱情的最好典范。我们怎么有理由不去争取属于自己的美好的真诚浪漫的爱情呢?我们又怎能有理由不写出更好的诗作呢?

[作者通联:云南昭通第一中学]

以爱开头的古诗篇五
《郑谷诗坛爱惹僧 诗无僧字格还卑》

以爱开头的古诗篇六
《中国文学(2)离线作业答案》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中国文学(2)》课程作业答案

第一编 唐代文学

第一章

一、1.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杨炯

3.王昌龄

4.风骨、兴寄

二、1.指初唐高宗至武后初时“以文章齐名天下”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他们都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在唐诗开创时期,对开拓诗歌的题材领域的开拓、格律的形成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2.因代表人物王维和孟浩然而得名的诗派,也即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较多地描写山水田园的闲适生活。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

3.因代表人物高适和岑参而得名的诗派,也即盛唐边塞诗派。较多描写边塞征戍生活。还有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王翰等人。

4.“沈宋”即沈佺期、宋之问的合称,是武后时的宫廷诗人。两人对唐诗的贡献主要在声律方面。从前人和时人应用形式格律的各种实践中,将已经成熟的形式肯定下来,最后完成律诗“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任务,使后来作诗的人有可以遵循的规则。

三、1.开始形成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开始把诗歌从宫庭移到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塞漠,扩大了题材和思想;五言律诗的形式开始有了初步的定型。

2.岑参;代表作《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一)能概括地写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刻画自然事物的动态。(二)捕捉表现生活情趣的种种形象,构成独到的意境。(三)兼具陶诗浑融完整的意境、谢诗精工刻画的描写。(四)语言清新洗炼,朴素中有华采。

4.除长篇歌行外,在表现形式上多采用长篇咏怀式的五言古诗,将个人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慷慨昂扬。

5.既有对男儿自当横行天下的英雄气概的表彰,也有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痛苦的深切同情;一方面是对战士浴血奋战而忘我的崇高精神的颂扬,另一方面则是对将领帐前歌舞作乐的不满。

四、1.(一)诗歌理论方面:提倡“风骨”和“兴寄”,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词采结合,这对唐诗风骨的形成、新诗风的开辟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二)诗歌创作方面:《登幽州台歌》等诗中所包含的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体现了唐诗的风骨。(三)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影响了整个唐代,他对风骨的追求,诗歌美学的提出,对唐诗风骨的形成、新诗风的开辟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2.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长篇歌行,采用乐府旧题,却赋予新的内容,

将诗情、画意和对宇宙奥秘、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而无迹可寻的诗境。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在诗境创造方面与之相似。 他们在诗歌意境创造上的进展,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兴象,诗情与画意相结合,浓烈的情思氛围,空明纯美的诗境等,表明唐诗意境的创造已到了炉火纯表的阶段,为盛唐诗的出现、唐诗繁荣局面的到来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3.在边塞诗方面,岑参擅长的体裁是七言歌行,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支配下,诗人对军旅生活、边塞风物、民域风情热情歌颂,突破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艺术表现上,借鉴了高适等人七言歌行纵横顿宕、舒卷自如的体势而加以创新,形式接近乐府,但自立新题。

第二章

一、1.道家、侠义、纵横家

2.杜甫

3.《登金陵凤凰台》

二、1.指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作为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歌总体风格是豪放飘逸的,而艺术成就又极高,因此获得了“诗仙”的称号。

三、1.李白诗中塑造了各等身份、各种性格的女子,同情她们的纯情、歌颂她们的刚烈,是对压迫戕害她们的封建礼教的挞伐。如《子夜吴歌》、《北风行》。

2.他的诗语言任情率真,一似随口而出,毫不经意。清新自然,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天真美。

3.李白的乐府歌行能综合乐府杂体和楚辞的长处而富于变化,乐府杂言中类似散文的句法有古朴质拙的美感和劲健的力度,楚辞句式有错综变化和惝恍飞扬的美感。

4.李白诗豪放飘逸的风格、激荡迸发的感情,须有大开大合、跌宕跳跃的结构作为载体。他的诗歌常开头突兀,如狂飙骤起;中间省略过渡照应,形象转换倏忽;结尾多在感情高潮处戛然而止。

四、1.为了突出笔下的形象,强化感情,李白常把大胆的夸张与神奇的想象相结合,起到艺术的聚焦(即放大或缩小)作用。这种夸张有生活的真实为基础,既出人意料,又合乎艺术的真实。他还善于把鲜明的对比和大胆的夸张相结合,加大艺术的反差,从内容上起突出强调的作用,从形式上形成一种不对称的美。

2.《蜀道难》的主调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同一句话,诗中重复三次,但每次作用不尽相同。在开头,重在表现蓦然惊讶的感受,也使文势更为突兀;在中间,是表现一种发愁和畏惧的心理,在文章气势上有换气和振起的作用,并承前启后;在末尾,则表现一种无可奈何,只得作罢的情绪,且与开头遥相呼应,使全诗通过这样的一唱三叹,让主调在读者心目中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3.李白喜用雄伟高大、非凡奇特的形象,抒发他吞五岳、纳四海的胸襟,宣泄他恣纵汹涌的感情,表现他超凡的才能和耿介卓立的风节。这些形象超越时空,将现实与梦境幻境、人间和仙界打成一片,它们已不再是现实的直接反映,而是其主观的外化。如《梁甫吟》、《蜀道难》。

4.全诗表达了他鄙视富贵,蔑视权贵的傲岸不屈的性格,表现了他对自身价值的自信,同时也流露出他感慨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情绪。诗写得豪迈、洒脱、激情奔放,以酣畅淋漓的笔法,反复表现内心的痛苦和矛盾。表面上写的是“乐”,而把“愁”字藏在字里行间,直到最后一个字才点出来。通篇大起大落,忽开忽阖,既有黄河奔腾万里直泻入海的气势,又有黄河九曲百折千回的蕴涵。句法以七言为主而有参差错落的变化,音节嘹亮,韵脚多变;读起来抑扬顿挫而又自然流畅。

第三章

一、1.“诗圣”;王维;刘禹锡;李贺;

二、1.即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通称“三吏”。

2.即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通称“三别”。

3. 杜甫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真实反映了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历史,因此,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

4.这是杜甫诗歌的独特风格。时代环境的急遽变化,个人生活的穷愁困苦,思想感情的博大深厚,以及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是形成这种风格的主要因素,也是这一风格的主要表现。

三、1.(1)“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对人民深刻同情。如,在“三吏”、“三别”中反映出广大人民在残酷的兵役下所遭受的痛楚。

(2)“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对祖国无比热爱。他的喜怒哀乐是和祖国命运的盛衰起伏相呼应的,如《春望》。

(3)“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蟊贼”,对统治阶级的各种祸国殃民的罪行充满强烈的憎恨。如《兵车行》、《丽人行》。

(4)除和当时政治、社会直接相关的作品外,一些咏物、写景的诗,也都渗透着对民众和时局的关切之情,如《花鸭》刺奸相的钳制言论。

(5)一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如《月夜》,也无不渗透着挚爱和无私精神。

2.杜甫反映现实的乐府诗自创新题,“即事名篇”,直接开导了中唐的新乐府运动,这一影响一直贯穿到清末黄遵宪;其高度的爱国精神,不仅在文学史上而且也在历史上起着积极的教育作用;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为各种诗体树立了典范;在表现方法上也为后世开示了不少法门,一方面提炼口语,同时又通过千锤百炼创造出字字敲打得响、“字字不闲”的诗句,对于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寓主观于客观,是杜甫叙事诗的最大的特点,他善于克制自己的主观情绪,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具体描写中。如《石壕吏》,写石壕吏深夜捉人应征的故事,通篇按时间顺序对事件进行客观叙写,娓娓道来,只有“吏呼一何怒”微微透露了爱憎,而无疑又是客观描写,然而,这样写将强烈的爱憎及讽刺寓于叙事之中,不言爱憎而爱憎毕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兵役制度的腐朽与罪恶,反映了广大人民在战乱年代的悲惨遭遇。运用此手法,使人更觉惊心动魄,哀痛感人。

四、1.(1)从创作特色上来说,杜诗最大的成就和特色是现实主义,最显著的艺术风格是沉郁顿挫。

①叙事诗:第一,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艺术概括。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力地概括了社会现实中的尖锐的矛盾,震撼人心。第二,寓主观于客观。如《石壕吏》就是寓讽刺于客观叙事之中,更觉真挚哀痛。第三,对话的运用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第四,采用俗语。如“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平白如话。第五,细节描写。《北征》中妻儿的描写堪为典范。

②抒情诗:第一,往往像在叙事诗中刻画人物那样对自己曲折、矛盾的内心世界进行深入解剖。第二,往往寄情于景,融景入情,使情景交融。第三,在抒情诗中,具体说在政治抒情诗中,往往大发议论,提出自己的政见和对时事的批评。

(2)杜甫是一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这就决定了他的现实主义是有理想的现实主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也是杜诗的一大特色。《洗兵马》正是这一特色的代表。

2. 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过程中,杜甫占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是最早从周代民歌就开始了的,如《诗经》中的《七月》、《伐檀》等都是优秀的代表。到两汉乐府民歌,现实主义精神和表现手法更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缘事而发”的叙事诗,如《孔雀东南飞》。汉末建安时期,文人们开始写一些现实主义的诗,建安后转入低潮,至初唐陈子昂倡导汉魏风骨,现实主义诗歌才又略见起色。李白虽也写了一些现实主义的诗歌,但他的成就主要在浪漫主义方面。杜甫总结并发扬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使现实主义诗歌创作达到了顶峰,并把现实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阶段。

第四章

一、1.白居易

2.《长恨歌》、《琵琶行》

3.讽喻诗

4. 刘长卿

5. 孟郊 贾岛

二、1.所谓“新乐府”是一种用自命新题写时事的诗。用乐府诗写时事,又不受古题束缚,而是“因事立题”,自创新题。“新乐府”一名是白居易提出的,白居易和元稹等在理论上和创作上大力提倡,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诗歌进行了一场改革运动即新乐府运动,使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把唐诗创作推向了新的高潮。

2. 唐太宗大历年间活跃在唐代诗坛的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夏侯审、李端,被称为大历十才子。

三、1.《长恨歌》写的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缠绵悱恻的爱情悲剧。《长恨歌》留给读者更多的不是“惩尤物”式的道德教训,而是对刻骨铭心爱情的深深的感动。

2.《琵琶行》是白居易被贬江州的次年写的,感伤意味虽较重,但白居易善于掌握各种不同的气氛,以音乐节奏的变化表现情绪的起伏,显示了诗人高超的

诗才。

3. 韩愈诗歌想象夸张奇特,搜奇猎险,刻意创新,甚至以俗为美,以丑为美,以翻新盘硬聱牙之语,创造一种雄肆险怪的境界,从而给人以艺术上的震撼。他还惯以散文手法写诗,使诗句可长可短,灵活自由;

4. 刘禹锡的诗成就最高的主要有三类:政治讽刺诗、怀古诗、民歌体诗。

四、1.①用外貌和心理等细节塑造人物形象。如刻画一个年迈善良的炭工。②叙事和议论相结合。讽喻诗基本上都是叙事诗,但叙述到最后,往往发为议论,对所写的事作出明确的评价。③鲜明的对比手法。白居易的诗歌常常采用对比的手法,达到一种震撼人心的特殊效果。④语言的通俗化。白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风格就是平易近人。

2. 李商隐的爱情诗有的以“无题”命名,有的借诗中前二字为题,多以爱情相思为题材,意境要眇,情思婉曲。李商隐的爱情诗中,许多诗句深情凝聚、精彩绝伦,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具有很高的意境和品格,但格调都较为凄凉感伤。

第五章

一、1. 韩愈 柳宗元

2. 文以明道

3. 不平则鸣

4. 《永州八记》

二、1. 古文运动是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的提倡散文、反对“时文”即骈文的一种文学运动。之所以称为古文运动而不称之为散文运动,是因为它在形式方面是“反六朝,复古体”,在文体上要求恢复先秦两汉古代文章的传统。

2. 骈文是一种盛行于六朝的文体,它讲究辞藻典故、声律对仗,全文语句多组成整齐的对偶形式,这种两两对称的语句如同二马并驾,所以称之为骈文。

三、

1、(1)提倡“文道合一”、“文以明道”(“文”指文章形式,“道”指内容);(2)主张兼收并蓄,在继承前代散文优良传统基础上革新文体,创立新的文学语言。有二条标准:①词必已出,惟陈言之务去;②“文从字顺”,要求文字流畅通顺,合乎语法规范。(3)韩愈论文非常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文章的情感力量,认为这是写好文章的关键。

2、《种树郭橐驼传》运用了多重对比:(1)郭橐驼与其他种树者的对比;(2)其他种树者中过于疏懒者与过于勤勉者之间的对比;(3)用种树之理与为官之理做对比。

3、张巡:具有从容镇定的气度,视死如归的品质,博闻强记。许远:具有宽厚谦和、为国让贤的崇高品质。南霁云:嫉恶如仇、忠贞刚烈。

4. ⑴在思想感情上,面对现实,富于真情实感,洋溢着“不平则鸣”的斗争精神;⑵在文风上,气势雄深雅健,文风奔腾激荡;⑶在言语行文上,讲究语言锤炼,大量吸收古今语言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提炼,使语言简练准确、鲜明生


以爱开头的古诗相关热词搜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以爱开头的古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以爱开头的古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26071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