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有关三生石的诗句

有关三生石的诗句

2016-03-27 12:35:02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有关三生石的诗句(共4篇)三生石故事三生石故事考辨严春华,1979生,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唐人小说《甘泽谣·圆观》讲述了一个三生的故事,唐代士家子李源与僧人圆观交好,二人同游蜀州,行至三峡一地,见几个妇女负瓮汲水,圆观望而泣下,李源追问其故,圆观遂道妇女中有孕妇者是其托身之所,已孕三年而未娩,今见之,则命有所归矣。并告...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有关三生石的诗句》,希望能帮助到你。

篇一:《三生石故事》

三生石故事考辨

严春华,1979生,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唐人小说《甘泽谣·圆观》讲述了一个三生的故事,唐代士家子李源与僧人圆观交好,二人同游蜀州,行至三峡一地,见几个妇女负瓮汲水,圆观望而泣下,李源追问其故,圆观遂道妇女中有孕妇者是其托身之所,已孕三年而未娩,今见之,则命有所归矣。并告李源更后十二年,己之再生会于中秋月夜与其在杭州天竺寺相见。是夕,圆观亡,而孕妇产矣。三日后,李源去该家相认,襁褓果致一笑。十二年后李源再次践约赴杭州天竺寺重与圆观后身牧童相见。是时已为牧童的圆观歌竹枝二首,演绎了一段三生情谊的佳话。三生石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成为代表前世缘分的特定意象,故事中圆李二人再次相会的地点杭州天竺寺亦有著名的三生石景观,成为远近闻名的著名景点。

故事中圆观所歌“三生石上旧精魂”那句诗自此成为典故,但是随着这一故事的流传,有关“三生石”故事的源头的说法却不尽相同,故事的主人公即有“圆观”和“圆泽”两种说法,“圆泽”一说,最早出现在苏东坡所作《僧圆泽传》一文中。

为什么相隔时代并不久“圆观”一名会演变为“圆泽”呢,对此,宋人就已经产生了疑惑,与苏东坡同处北宋时期的惠洪在其《冷斋夜话》中就明确提了出来:“唐《忠义传》李澄之子源„„与道人圆观游„„东坡删削其传,而曰圆泽,而不书岳麓三生石上事。赞宁所绿为圆观,东坡何以书为泽,必有据,见叔党当问之。”此后明朝的钱希言在《戏瑕》,曹学佺在《蜀中名胜记》中都关注到此事,如《戏瑕》“三生石上事”条云:“宋人小说中,惟圆泽三生石上事,是苏长公撰,却类唐人文笔,今《广记》中已阑人矣。后阅《冷斋夜话》,乃知唐人元有《忠义传》,载李澄之子源,与惠林寺道人圆观游,托生锦裆妇人家,却后十二年,如角而叹于孤山月下。苏长公删润其语,而曰圆泽,其实非长公笔也。”认为将“圆观”改为了“圆泽”的宋人小说,似为唐人所作,因而怀疑其非苏轼所撰。四库全书所录《甘泽谣附录》之《东坡删改圆泽传》中对这个问题给出的这样一个猜测: “此疑其因甘泽字,而误书,后人又因而人集耳。”这一猜测是否得以成立呢?苏轼为何要将故事之主人公名变更呢?本文正是基于此,对三生石故事进行考辨。

苏轼所撰《僧圆泽传》一文,与惠洪所引《忠义传》除了僧名一为圆泽,一为圆观不同外,内容亦多出入。苏轼在文末特别注明: “此出袁郊所作《甘泽谣》,以其天竺故事,故书以遗寺僧,旧文繁冗,颇为删改。”也即苏文所本是《甘泽谣·圆观》,惠洪所本是唐《忠义传》,因唐《忠义传》已亡佚,现在我们所见较早关于三生石记载的有袁郊《甘泽谣》、苏轼《僧圆泽传》和赞宁《宋高僧传》之《僧圆观传》。

对比苏文《僧圆泽传》与四库本《甘泽谣·圆观》,二者大致情节内容一致,值得注意的是苏文在篇首对李源其父李惯之事的交代比《甘泽谣·圆观》具体: “故光禄卿李憕居第,禄山陷东都,惯以居守死之。’’而《甘》篇只交代“父惯,居守陷贼中。”事实上,李憕在史书记载中是确有其人,据引日唐书·李憕传》:“李憕,太原文水人„„十四载转光禄卿„„安禄山反于范阳,玄宗遣安西节度封常清兼御史大夫为将,召募于东京以御之。橙与留台御史中丞卢奕、河南尹达奚嚱,绥辑将士,完缮城郭,遏其侵逼。橙居留守宅,禄山领其众,以人都城,令擒橙等三人,害之。以威于众,禄山传‘噔、奕、清三人之首,以徇河北。”可见,苏文所述李憕官职及事迹与史相符,并比《甘》篇具体。

在对李源的交代上,苏文亦比《甘泽谣·圆观》详细,苏文交代李源居寺中五十余年,文末则交代了李源最终命运: “后二年,李德裕奏源忠臣子,拜谏议大夫,不就,竟死寺中,年八十。”《甘》篇则只说李源与圆观友好“如此三十年”,篇末仅交代“后三年,李公拜谏议大夫,一年亡。”实际上故事主人公李源的结局为多部史书所记载,考《旧唐书·卷一八七》载: “长庆三年,御史中丞李德裕表荐之曰:‘处士李源,即故礼部尚书、东都

留守、赠司徒、忠烈公李憕之少子。嗣兹贞烈。以父死国难,哀缠终身,自司农寺主簿,绝心禄仕,垂五十年。暨于衰暮,多依惠林佛寺’,„„诏曰:‘„„可守左谏议大夫,赐绯鱼袋。仍敕河南尹差官就所居敦谕遣发。’穆宗寻令中使赍手诏、绯袍、牙笏、绢二百匹,往洛阳惠林寺宣赐。源受诏,对中使苦陈疾甚年高,不能趋拜,附表谢恩,其官告服色绢,皆辞不受。竟卒于寺。”《全唐文·卷六十四》之《授李源左谏议大夫制》、《全唐文·卷七百一》《荐处士李源表》、《唐会要·卷五十五》、《册府元龟·卷九十八》均有相同记载。可见李源被李德裕表荐为谏议大夫已是史实,苏文的交代颇类史载,由此可见苏东坡作《僧圆泽传》,除了阅读过《甘》篇外,亦曾从他所能见到的其他记载中了解过李惯父子的事迹,因此在创作时加入了自己的见闻。

有关三生石的传说在唐中晚期即已流传,与袁郊同时代的贯休(832—912)在其诗《西州张相公见寄》中就有三生石这一说法了: “感通未合三生石,骚雅欢擎九转金。”而晚唐的齐己的“自抛南岳三生石,长傍西山数片云。”(《荆渚感怀寄僧达禅弟三首》)标明三生石是南岳三生石之说与《冷斋夜话》所说的“岳麓三生石事”似为相近,晚唐的修睦更有一首《三生石》诗:“圣迹谁会得,每到亦徘徊。一尚不可得,三从何处来。清宵寒露滴。白昼野云隈。·应是表灵异,凡情安可猜。””从整首诗的内容来看,当时三生石的传说已经存在,从“每到亦徘徊”看,说明三生石在当时传说中应有指向之地,但是开头的“圣迹谁会得”和诗末“应是表灵异,凡情安可猜。”又提示我们三生石故事的传说性质和不确定性。 .

据史书记载,李源在世的时间大概是天宝六载到长庆三年左右,而袁郊则是咸通中为祠部郎中,二者相距不超过五十年,因此袁郊所记应最为接近当时之传说。再比较一下《甘泽谣·圆观》与宋初赞宁所录《僧圆观传》,情节也大致一致,最大的不同是赞宁的传只道“观又歌竹枝香鬟前去,词切调高,莫所知谓。”而没有像《甘泽谣·圆观》那样写出具体的“三生石上旧精魂”与“身前身后事茫茫”两首“竹枝香鬟”来。但引用《忠义传》且情节与《甘》篇有较大出入的《冷斋夜话》却也有“三生石上旧精魂”一首,据此,我们可推定“三生石上旧精魂’’这首诗不为袁郊本人所创,那另外的“身前身后事茫茫”那首呢。

《蜀中名胜记》卷87载: “唐《忠义传》:‘李澄之子源„„此身虽坏性常存。’此僧赞宁所记,而东坡以为圆泽,按万州之东濒江四十里地,名周溪,乃唐僧圆泽化处,再生为南浦人,其诗曰: ‘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山川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翟唐。’ 《冷斋夜话》云尝欲以异同质之叔党,即此事也。”此书给出一种新的解释即在蜀地有个叫圆泽的和尚在万州郡的周溪坐化了,他就是苏轼笔下的三生故事主人公圆泽。

卷23又载:“碑目又云: ‘大云寺碑有唐僧圆泽传及元和间万州守李裁书圣业院碑。在周溪大江之滨,三生石旁。藓封,可见者咸通三年壬子岁十一月建十余字耳。’按周溪在县东四十里。”这里交代大云寺碑所刻圆泽传是在咸通三年,而《甘泽谣》是写成于咸通九年。也即在袁郊的《甘泽谣·圆观》写成之前,圆泽转世的故事即已在巴蜀一带流传,只不过僧名不是圆观而为圆泽。

查《同治增修万县志》,卷21云: “大云寺碑,寺有唐圆泽传。”《道光夔州府志》卷24亦有相同记载。

在《蜀中名胜记》中提到的“身前身后事茫茫”一诗,《高僧传》虽未写出诗句,却指出圆观所歌为竹枝词,而竹枝词是乐府《近代曲》之一,为巴渝(今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其形式为七言绝句,语言通俗,音调轻快。朱自清《中国歌谣》:“《词律》云:‘<竹枝>之音,起于巴蜀唐人所作。”,而地处巴渝的万州正好就是竹枝词流行的区域。因此此诗为巴蜀民歌的可能性很大。

回到最开始的《甘泽谣》之圆观篇,苏轼的《僧圆泽传》和赞宁的《唐洛京慧林寺圆观传》,以及《冷斋夜话》转载的《忠义传》,上述传记一致之处即主人公第一次转生的地点

都是蜀地,这与竹枝词同出自蜀地绝非巧合。那么是否在蜀地真有僧名为圆泽的和尚坐化或者有相关事例为圆观传之最初底本,我们现在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可以就苏轼《僧圆泽传》主人公之名为“圆泽”作出一个解释。

嘉佑四年十一月,苏轼和父亲弟弟一同赴京,乘舟沿岷江、长江而下,经嘉州、宜宾、渝州、夔州出三峡,经夔州时候,苏轼曾访寻过当地古迹,留有《八阵碛》等怀古诗篇。因此如果苏轼即使没有亲自到过周溪的三生石,也到过夔州,对夔州流传的圆泽的传说不可能没有耳闻。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中唐时期有关圆泽或者圆观和尚的转生故事已经广为流传,在全国可能说法不甚一致,蜀地是个比较集中的流传点,在蜀地僧名则为圆泽,且在夔州万县的周溪留有最早的关于三生石和圆泽故事的碑刻,苏轼到过夔州,对蜀地流传的僧名为圆泽留有印象,因此在创作《僧圆泽传》时虽然基本所本为《甘泽谣·圆观》,但还加人了其他历史记载以及所见所闻,并据此见闻,将主人公“圆观”之名改为“圆泽”。

根据我们上面的探讨,我们可以认为四库全书所录《甘泽谣附录》之《东坡删改圆泽传》中对这个问题给出的猜测: “此疑其因甘泽字,而误书,后人又因而人集耳。”纯属主观臆断。

《甘泽谣·圆观》与《高僧传》之圆观篇及苏轼《僧圆泽传》都记载故事两位主人公最后所赴三生之约的地点是杭州天竺寺,苏轼《僧圆泽传》文末特别注明该传“以其天竺故事,故书以遗僧。’’《杭州府志》22卷天竺寺条下记录该寺景观除了有名的“三生石”以外还有“东坡煮茶”,可知苏东坡其文后面的交代不虚,苏东坡确实到过天竺寺,也正是因为苏轼的这篇《僧圆泽传》,三生石的故事开始在杭州乃至全国更加广泛地流传。

杭州天竺寺后山也从此以后成为三生石传说中的确切地点,即故事中李源与圆泽相会之处。《浙江通志》9卷与《杭州府志》23卷都明确地把三生石列为天竺寺之景观,且所述传说之主人公都为圆泽。故此后有关三生石的传说的主人公之名逐步由圆观改为圆泽,到后来圆泽说盖过了圆观说。及至今天,杭州天竺寺的三生石景点蜚声华夏。

在此之后有关三生石的各种传说逐步演变,最为显著的变化是由讲前世因缘进一步确切引申到讲男女之间的前世姻缘。明冯梦龙的《喻世明言》,在第30卷中亦载圆泽事,但已经添加删改,故事后附瞿宗吉诗: “清波下映紫裆鲜,邂逅相逢峡口船。身后身前多少事?三生石上说姻缘。”将三生石与姻缘明确地联系在一起,并进一步扩大了三生石故事的流传。此后在明清笔记小说及戏曲中多处把三生石与姻缘,月下老人联系在一起,如《说唐三传》第39回: “月下老人:‘你们随我进洞,到三生石上查看便了。”

总之,三生石遂成为中国文学中代表前世缘分的特定意象,在各类笔记小说及戏曲等文体中频繁出现。如《阅微草堂笔记》: “或以此一念,三生石上,再种后缘,亦未可知耳。”更多的则以诗歌的形式出现在小说或戏曲中,如“三生石上看来去,万岁台前辨假真。”“三生石上见逋仙,独鹤归来楚云黑。”等。当然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红楼梦》中三生石畔的绛珠草下世为人的偿还情缘之事,到第九十回通过紫鹃的话将宝玉与黛玉之前世情缘说了出来: “想来宝玉和姑娘必是姻缘„„如今一句话,又把这一个弄得死去活来。可不说的三生石上百年前结下的么。”

其实,从《甘泽谣》的最早记载开始,及至今天,三生石故事流传千古而不衰,亘古且弥新,与其所代表的三世之情缘经典而感人,表达生命永恒、真性不朽的情感是分不开的,三生石也就不仅是中国有名的石头,更成为这一情感的象征意象,从而在文学史上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摘自:《宗教学研究》2007年第2期

生死书摘注:三生石在与飞来峰相连接的莲花峰东麓,是“西湖十六遗迹”之一。该石高约10米,宽2米多,峭拔玲珑。石上刻有“三生石”三个碗口大小的篆书及《唐 圆泽和尚 三生石迹》的碑文,记述“三生

石”之由来。石上多唐、宋时的题词石刻,大多已不可辨认,只有元至正元年(1341年)秋九月太史杨瑀、翰林张翥等人的题词仍清晰可见。

宋朝的大诗人、大文学家苏东坡曾经写过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僧圆泽传》,这个故事发生于唐朝 ,距离苏东坡的年代并不远,而且人事时地物都记载得很详尽,相信是个真实的故事。

诗: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

吴越山川寻己遍,却回烟棹上瞿塘。

话说:五百年前因缘注定,三生石上屡证前因。三生石已经成为前因宿缘的典故,三生为佛教语,指前生,今生和来生。也就是过去,现在,未来。关于三生石典故来历,最早出至于袁郊《甘泽谣》,后人附会三生石在浙江杭州天竺寺后山,现为“西湖十六遗迹”之一

三生石典故来历 :

圆观者,大历末,洛阳惠林寺僧。能事田园,富有粟帛。李谏议源,公卿之子,乃脱粟布衣,止于惠林寺。与圆观为忘言交,如此三十年。二公一旦约游蜀州,抵青城﹑峨嵋,同访道求药。圆观欲游长安,出斜谷。李公欲上荆州三峡。争此两途,半年未决。李公曰:“吾已绝世事,岂取途两京?”圆观曰:“行固不由人,请出从三峡而去。”遂自荆江上峡行至南洎。维舟山下,见妇人数人,涤达锦裆负瓮而汲。圆观望之而泣下曰:“某不欲至此,恐见其妇人也”。李公惊问,圆观曰:“其中孕妇姓王者,是某托身之所。逾三岁尚未娩怀,以某未来之故也。今既见矣,即命有所归,释氏所谓循环也。”谓公曰:“请假以符咒,遣某速生,少驻行舟葬某山下,浴儿三日,亦访临若相顾一笑,即其认公也。更后十二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与公相见之期也。”李公遂召妇人,告以方书,是夕圆观亡而孕妇产矣。李公三日往观,新儿果致一笑。李公具告于王,王乃多出家财,厚葬圆观。明日李公言归,惠林询问观家,方知已有理命。后十二年秋八月,直诣余杭,赴其所约。时天竺寺葛洪川畔。有牧竖歌竹枝词者,乘牛叱角,双髻短衣,俄至寺前,乃圆观也。李公就谒,却问曰:“真信士矣,与公殊途,慎勿相追。”又唱竹枝步步前去。初到寺前,歌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青山寻已遍,却迴烟棹上瞿塘。”后三年,李公拜谏议大夫。二年亡。袁郊《甘泽谣》

据杜文澜笺:《冷斋夜话》卷十引《唐忠义传》略同,惟妇人负瓮而汲作锦裆女子浣。又叙圆观语,若能相顾一笑下事,此略之非也。又往观新儿,叙为圆观既死明年之事。天竺寺作孤山。均与此书不合,惠洪又云,东坡删削其传而曰圆泽。而不书岳麓三生石事,赞宁辞所为圆观,东坡何以书为泽,必有据。钱氏《希言戏瑕》卷一。宋人小说,惟圆泽三生石事,是苏长公撰,却类唐人文笔,今广记中已阑入矣,后阅《冷斋夜话》,乃知唐人元有《忠义传》,载李憕之子源与惠林寺道人圆观游,托生锦裆妇人家,却后二十年,扣角而歌于孤山月下,长公删润其语,而曰圆泽,其实非长公笔也,《甘泽谣》附录东坡圆泽传,五川居士云:予按苏公集载圆泽传出至袁郊所作《甘泽谣》其事则即圆观。特入唐书李憕传数语耳方疑公以观为泽,未考所本,后数日,偶见惠洪述观道人三生为比丘条下,亦以为疑。欲问其说于叔党,则当时人已疑之矣。赞宁在宋初最称博学,去袁郊未远所录也称圆观,其岳麓三生石事,及源入蜀及明年儿始生,又与郊记不合,是未尝见《甘泽谣》各书所闻也,今并录于后,予家有刘松年三生图,元人楷书圆泽传,又与东坡稍异,上有赵松雪鉴定笺题名僧二十一人诗篇,最后吴匏庵跋语,皆作圆泽,无一人称观者,岂后人因坡公所定,不复为异欤,惟神僧传则称圆观,是从甘泽谣所定也。

关于三生石诗词文:

(唐)齐己《荆渚感怀寄僧达禅弟》诗之三:“自抛南岳三生石,长傍西山数片云。”

(唐)贯休《酬张相公见寄诗》:“感通未合三生石,骚雅欢擎九转金。”

(元)萧列《八声甘州》:“三生石,情缘千里,风月柴门。”

(明)丁鹤年《悼湖心寺壁东文上人诗》:“云迷圆泽三生石。”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或一以念,三生石上,再种后缘,亦未可知耳!”

(清)曹雪芹《红楼梦》: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 日以甘露灌溉, (民国)程善之《胡淑女士挽歌》:“支机夜冷三生石,天孙按暗倚银河泣。”

篇二:《关于缘分的诗句》

本文收集了33首关于缘分的诗句,

其中有描写珍惜缘分以及描写无缘等各类诗句都有,欢迎欣赏。

1、秋风词-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2、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3、无题--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有关三生石的诗句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4、离思--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5、赠别--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6、长相思--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7、相思--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8、望月怀远--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9、竹枝词--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10、竹枝词--刘禹锡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11、燕子楼--张仲素 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不是长。 12、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3、无题--李商隐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香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14、无题--李商隐 重帷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15、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6、题都城南庄--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17、赠别--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18、寄人--张泌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19、写情--李益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20、赠婢--崔郊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21《一线牵》

临水出绿柳随风,江河湖海与雨逢,

自古游鱼栖于水,一丝缘线牵其中。

22

我自流浪到天涯, 君似明月在长空。

多少儿女情长泪? 都在悲欢离合中。

23

相逢本是一场梦, 分手何故太匆匆?

君曾为我歌一曲, 我将为君歌一生。

24《缘分》

缘分似一首千古的诗

记录了人生的所有方向

缘似裁剪的红梅 在寒风中绽放

绿叶与花朵

点缀着生命爱情的虚与实

25《缘起》

天地两股气

阴阳二气在半空中

化成龙凤

变成金刚经中的“缘起性空”

一切都是从空中来

好的坏的都是一念之间的善恶

26《酒缘》

诗仙太白

饮酒赋诗千百篇有关三生石的诗句

飘飘洒洒数千行

酒里藏着醉中的情缘 那是人生的情节

27《梦缘》

睡的像死了身体 人生跳出了樊笼

似自由的小鸟

去追寻梦的缘分

却在无边无垠处

又返回故土

28《情缘》

天地的情缘刻在 天地相交的时刻

人的情缘刻在

三生石上

所有的善恶

编织会飞的翅膀

翱翔在情缘的山上 29《月老下的缘分》 月老在憨憨大睡

天地下的人

寻寻觅觅寻找着另一半 月老在哭梦中醒来 乘着历史的痕迹

把爱情中的人手上画上一根

爱情线

人类就可以“生生不息”了 30《心中的鬼缘》

心中有鬼

就做出鬼力鬼气的事情 心中坦坦荡荡 不怕鬼敲门

人心有鬼缘

以万物为刍狗

31《天地情缘》 天地结了无数次婚 天不嫌地的污浊有关三生石的诗句

地不嫌天的傲慢

一切的对错都在相对中 32《甘苦之缘》 心中有甘苦

就是人生的缘分

一年四季的游走

游走在甘苦中

所有的眼泪与血

筑起心中的万里长城 33《神交之缘》 我们心中有神佛 就可以在冥冥之中

篇三:《杜牧《清明》诗词_改编》

《清明》 改编

——杜牧《清明》七绝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由于《清明》诗具有诱人的思想价值与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人们便以不同的手法与形式来表达对这首诗特有的关注、喜爱与接受情怀:或删缩、或变体、或仿拟、或集句、或制谜、或对联、或用典、或故事、或演唱、或争名,等等,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影响到了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一道五彩缤纷又颇为壮观的文学风景线。

(1)删缩。有人以为《清明》诗的语言多含水分,需要挤缩删除。首旬删“清明”二字,是因为诗题《清明》已示意。次句“路

上行人”累赘,“路上”二字当删。第三句“酒家何处有”,问意已明,故无需“借问”。末句“遥指”者不必确定为“牧童”,可以泛指,故“牧童”可删。如此一来,七绝则成五绝:

时节雨纷纷,

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

遥指杏花村。

简则简矣,然氤氲诗中的舒缓情味与牧童形象则荡然无存矣。

有人则更是大刀阔斧,将每句的前四字统统砍光,只留下后面三字,俨然成为一首《清明》“三字经”了。砍后之诗云:

雨纷纷,有关三生石的诗句

欲断魂。

何处有?

杏花村。

如此之诗,还有何意境可言?像这样的删缩法,甭说九泉之下的“小杜”不同意,就连我们这些普通读者也不予认可。删缩《清明》诗之举是徒劳无益的,但却从反面

证明了《清明》诗受人喜爱的魅力所在。

(2)变体。所谓“变体”,即通过增加有关词语或变动标点符号位置,将原来的七绝诗体变成其他的文学样式。如此变体,则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戏剧效果与审美旨趣。微型剧本之变体。有人在原诗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了一些提示语与标点符号,则变成了一则微型剧本。

题目仍为《清明》,其内容为:

[时间]清明时节。

[布景]雨纷纷。

[地点]路上。

[人物]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戏剧要素一应俱全,人物语言、动作、表情、科白,清清楚楚,堪称世界上最短的剧本。

绝妙好词之变体。宋代有一位书法家,将《清明》诗写在自己购买的白纸扇上,友人见后,便添上了标点符号。经其一点,便成一阙好词,其云:

清明时节雨,

纷纷路上行人。

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

有牧童,

遥指杏花村。

由诗改词,其意未变,而吟诵之间则别添一番抑扬顿挫之美,收到了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雅趣酒令之变体。酒令中的雅令,种类甚多,其中有以《清明》诗句作令者。兹介绍两种:一种叫“诗句减字意足令”。具体方法是:每人诵古诗一首,将其中一句减去一字或数字,但仍然成意。如《清明》改为酒令词则为:“清明时节雨,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首句减去“纷纷”二字,但并不影响诗意,符合酒令要求。按酒令规定,若有人说不出,那当然就要罚酒了。另一种叫“七步成诗令”。此乃唐诗令中的一种。

方法是:令官先饮令酒,然后命众人依次行令。行令者需离席踱七步成诗,要求各

取诗一句。首句呤罢,令官便正色日:“晓得了。”次句需反其意,第三句自问,令官即喝问:“为什么?”第四句解之。若七步不能成诗者则罚酒一杯,杜撰者亦罚酒一杯,众皆称善者赏酒一杯。如有人这样行令道:

“三月三日天气新,(令官:“知道了。”) 路上行人欲断魂。

暗洒闲抛却为谁?(令官:“为什么?”) 西出阳关无故人。”

“路上行人欲断魂”,正与首句意相反,符合此令要求。

(3)仿拟。仿拟,修辞格之一种。故意模仿现成的词语句篇而仿造一个新的词语句篇,这种修辞方式叫做仿拟。其作用是有助于揭示事物的内部矛盾,增强概括力,使语言明快犀利,富于幽默感,具有讽刺色彩。在明末清初的动乱年代,一塾师只顾自己逃避城乱躲入乡村而抛弃学生不管。有人则仿拟《清明》诗讽刺道:

清明时节乱纷纷,

城里先生欲断魂。

篇四:《三生石的诗词》

诗歌一:三生石的诗词
三生石上望三生缘定三生载永恒
前世与谁情缱绻来生是否又相逢
今生梦断黄泉路彼岸花前泪有声
血色石前谁名刻乡台泪眼望几层
旖旎梦里恋今生不羡鸳鸯不幕僧
奈何桥上莫远走相约转世伴来生
悠悠往事随风过脉脉柔情绕古藤
款款深情石上铸绵绵海誓伴山盟
诗歌二:彼岸花
生生想错不相见
世世轮回血色湮
只见花开不见叶
黄泉一路两相牵
诗歌三:三生石
圣迹谁会得,每到亦徘徊。
一尚不可得,三从何处来。
清宵寒露滴,白昼野云隈。
应是表灵异,凡情安可猜。三生石的诗词
诗歌四:三生石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
吴越山川寻己遍,却回烟棹上瞿塘。
诗歌五:金玉盟
一世岩石出,化作英雄冢,情意无可摧。
二世磐石破,摆渡姻缘桥,鸳鸯两双飞。
三世玉石焚,誓守金玉盟,生死永相随。
诗歌六:三生石   
三生石上望三生,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有关三生石的诗句》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三生石诗句 三生石攻略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有关三生石的诗句”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有关三生石的诗句"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32573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