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竹枝词描绘的景象

竹枝词描绘的景象

2016-04-07 13:19:42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竹枝词描绘的景象(共5篇)诗句情景题-六年级1 每到七月七日七夕节的时候,奶奶跟我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时,我就想起了杜牧《秋夕》中的两句古诗: , 。每到清明节前一天,我就想起了唐朝韩翃《寒食》中的一句: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竹枝词描绘的景象》,供大家学习参考。

篇一:《诗句情景题-六年级》

1.每到七月七日七夕节的时候,奶奶跟我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时,我就想起了杜牧《秋夕》中的两句古诗: , 。每到清明节前一天,我就想起了唐朝韩翃《寒食》中的一句: , 。

2.古人对于乐器也颇有心得,唐朝的王维在《竹林馆》里这样写道:独坐幽篁里, 。杜甫在《赠花卿》中这样写: ,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 ?

3.春天来了与好友相逢,我会想起“正是江南好风景, 。”炎炎夏季,刘禹锡在《竹枝词》里描绘了这样一幅夏日特有的景象:东边日出西边雨, 。秋天来了,李白这样表达他的愁绪:“白发三千丈, 。不知明镜里, 。” 我们常用冬日的梅花诗句 , 来形容一个人洁身自好,润物无声。

4.我们会用曹植的诗句“ , ”来教育兄弟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不应该自相残杀。

5.当杜甫听到家乡收复的消息后,诗人用诗句“ , ”来形容自己马上回到家乡的心情;王昌龄在《从军行》中用诗句“ , ”来表达即使条件再苦也要歼灭敌人的决心。

答案:

1. 天阶夜色凉如水 卧看牛郎织女星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2. 弹琴复长啸 锦城丝管日纷纷 人间能得几回闻

3. 落花时节又逢君 道是无晴却有晴 缘愁似个长 何处得秋霜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4.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5.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黄沙百站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篇二:《竹枝词》

《竹枝词》教案设计 一、 读话导入《竹枝词》

同学们见过“太阳雨”吗?一边下雨,另一边却阳光灿烂。有一句诗说得好——(试探学生是否预习),嗯,就是我们本课要学的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二、指导学习诗句

1.学生交流了解到的有关刘禹锡的资料。

2.简介竹枝词。

“竹枝词”是流行于古三峡地域的一种民歌,含思宛转,清韵悠远,音调和谐,明朗欢快。人们在劳作之余,成群结队在江边、堤畔吹笛、击鼓,边唱边舞,抒发内心的感情,驱散一天的疲劳,是三峡人民最喜爱的娱乐方式。刘禹锡在夔州,经常见到这种场面,极为欣赏,因而填写了许多“竹枝词”,今天要学的就是其中广为流传的一首。

3.理解诗意。

(1)指名朗读,齐读。

(2)借助注释,自读并思考诗句的意思。

(3)同桌互说,再全班交流。

“杨柳青青江水平”: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大江水面平静。 “闻郎江上唱歌声”:只听到江面上传来情郎唱歌的声音。

“东边日出西边雨”:东边出太阳,西边却下着雨。

“道是无晴还是晴”:说不是晴天吧,却还是有晴的地方。

(4)朗读全诗,再指名把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4.读中想象。

(1)读了这首诗的前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一场太阳雨中,一位少女立在江边,看到江边的杨柳被沐浴得更加翠绿,江水平静,耳畔忽然传来一阵熟悉的歌声,原来是自己的情郎在唱。)

(2)想象一下,这首词的后两句写出了少女什么样的心理?

三、指导朗读、背诵

背诵《竹枝词》。

四、作业

1.默写这两首古诗。

2.课外搜集刘禹锡的其他《竹枝词》读一读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一千年前的一个秋雨绵绵的天气里,一位诗人收到他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于是诗人倚窗观雨景,吟成了这首传唱的古诗。它就是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二、了解作者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是“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三、解诗题

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王氏。而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

四、 研读课文、理解诗歌主旨

1、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口译诗歌内容

字词:巴山——泛指巴蜀之地 却话——重提、再说

2、结合内容理解诗歌主旨

你问我何时归来,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归期。眼下这夜色中的巴山,秋雨绵绵,池塘里秋水已满。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的巴山夜雨呢?表达了作者对家中妻小的思念之情。

五、当堂落实基础

1、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______ 之称。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_________;[话]:__________

3、《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六、背诵并默写全诗。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之一

教材分析:

《过故人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人,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这首诗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细细品味就象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作业4中带点词语的意思。并初步体会诗中对仗句的特点。

4、通过诵读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在我们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唐诗。有成就的诗人更是数不胜数,孟浩然就是其中的一个。以前,学过几首孟浩然的诗,谁来背一下?

2、学生背诵《春晓》、《宿建德江》。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浩然的另一首诗《过故人庄》

二、学文

1、请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要求一,请学生朗读,明确要求。

师随机点击“资料”,老师搜集了一些资料可以帮助大家理解这首古诗。

2、学生自学,师巡视。

3、交流(回到老师的界面)

(1)指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的事。)

(3)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人与老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4)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4、交流:点击“邀“——“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一句

(1)指名读诗句,理解字词竹枝词描绘的景象

故人——老朋友

具鸡黍——准备丰盛的饭菜

(2)受到老朋友的邀请,看到这一桌丰盛的饭菜,诗人心情怎样?(开心、高兴)

(3)指导读好这句诗句。

5、交流:点击“话”——“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1)指名读。

(2)把你的体会说说。(打开窗子,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酒杯畅饮美酒,闲谈农事。只有老朋友之间才会谈家常事。)

(3)随机理解“桑麻”

(4)看着插图,发挥你的想象,完成“说一说”——“想象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一些什么?)

(5)学生自己完成。

(6)交流

(真是太感谢你为我准备了这么丰富的菜肴,下次欢迎你到我家去做客。)

(你们这儿真美,真想一直住在这儿啊!)

(今年的收成怎么样?还好,有可能是个大丰收。)

„„„„

是啊,深情厚意只在淡淡的几句询问农事中,就在这悠然地举杯饮酒,闲谈农事中。

(7)齐读“话”句

6、交流:点击“别”——“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指名读

(2)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依依不舍)

(3)即将分别了,孟浩然会和友人说写什么?和旁边的同学说说。

(4)交流。

7、是啊,真挚的友情让诗人依恋,农家的生活让他向往,那还有什么让诗人要相约重阳日在来赏菊花呢?(优美、淳朴的田园风光。)

(1)出示“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放眼望去绿树围绕着村边,青山在村外横卧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你看到的说出来。)

(2)读好此句。

(3)讲述对仗句。

师范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句诗读上去朗朗上口,你知道它永乐什么修辞手法吗?(对仗)

师讲述什么是对仗句。

师生对对子:“绿树”对________;“村边”对_______;“合”对______ “绿树村边合,”对____________

这首诗中还有一句对仗句找出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师生共对对子。

读好这两句诗句。

练习背诵。

三、拓展

1、在我们《古诗七十首》中,还有许多田园诗,其中,我们学过两首,一起复习一下——《清平乐 村居》、《四时田园杂兴》(背诵)竹枝词描绘的景象

2、今天,我们将一起在学一首陶渊明的《饮酒》

竹枝词描绘的景象

3、出示自学要求二,学生自学。

4、学生交流自学结果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读读背背你喜欢的句子。

四、作业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设想

教学中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

雪,洁白美丽,或轻舞或纷扬,给我们的生活增姿添彩,所以,它历来都是人们吟咏、描绘的对象。

在古诗中,更是有不少歌咏白雪的名句,同学们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例如: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柳宗元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别董大》高适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唐·卢纶《塞下曲(之四) 》

有谁能说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的出处?——对了,它出自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唐代的大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之下吟咏出这样的千古名句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 作者介绍

投影: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曾两度出塞,晚年任嘉州刺史,以后罢官,欲归故乡时,客死

篇三:《方志诗—嘉兴竹枝词》

“方志诗”:嘉兴竹枝词、棹歌史料价值初探

姚春兴

(嘉善县图书馆 浙江嘉善314100)

【摘 要】 竹枝词、棹歌等乡土风情诗作,以清丽词藻,歌咏故乡遗闻逸事、风情古迹,有“方志诗”之称。笔者以嘉禾(嘉兴)地域为例,试探历代古籍和地方文献中有关竹枝词、棹歌的史料价值。

【关键词】 竹枝词 棹歌 史料价值 研究 嘉兴

一、引言

竹枝词是风土诗的一种,源自巴渝民歌。明清之际,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嘉兴人,词人,学者)以七言绝句首作《鸳鸯湖棹歌》,题咏家乡与土风,融地名、人物、出产、典故于一体,被誉为“方志诗”。棹歌,即船歌,内容“多言舟楫之事”,形式“聊比竹枝、浪淘沙之调”①。

朱彝尊《鸳鸯湖棹歌》自序云,“冀同里诸君子见而和之”。首先响应的是谭吉璁。之后,和、补和、续和《鸳鸯湖棹歌》的作者延绵不绝,直至今天。据记载,和诗、续和的有16家,其中有确切数量的14家,计有1374首。

另外,竹枝词、棹歌集有清嘉兴沈宗良《鸳鸯湖竹枝词》、吴萃恩的《南湖百咏》、嘉善钱云帆《魏塘竹枝词》、平湖沈筠《乍浦杂咏》、桐乡岑除熺《双溪棹歌》、海宁张凤纶《谷湖百咏》等,计有80多种,数量约在5000—8000首。

除《鸳鸯湖棹歌》等明清和民国印本、钞本传世的诗集外,清代史料笔记里也有大量嘉兴竹枝词、棹歌的记载。如桐乡张梦庐的棹歌:“渔灯三两照渔矶,网得鱼虾夜未归。柔橹咿呀何处去,过桥惊起鹭鸶飞”②,把嘉禾乡村秀水环绕,柔橹咿呀,秋天菱花连天的水乡情味,渲染得淋漓尽致,令人回味无穷。

竹枝词、棹歌歌咏故乡遗闻逸事、风情古迹,且流风遗韵绵延数百年,历来被认为“可补方志所未备者” ③,是研究社会状况、历史沿革、民俗风情的背景资料。这些诗切近民间、传唱时事、绘摹民间生活细节和场景,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①

③《鸳鸯湖棹歌》(孙氏携李遗书本,下略)自序 《冷庐杂识》清·陆以湉撰 崔凡芝校 中华书局 1984 《嘉兴县志》明·天启四年(1624)修 祟祯间罗炌续修

二、竹枝词、棹歌的史料价值

明中叶后,秀水(嘉兴)社会生产力,尤其农业和手工业得空前发展。富庶的典型江南水乡格局基本形成,城镇扩展,望族崛起,清门硕彦、文人雅士传承不绝,成为经济和文化重镇。

竹枝词、棹歌“内容则以咏风土为主,无论通都大邑或穷乡僻壤,举凡山川胜迹,人物风流,百业民情,岁时风俗,皆可抒写。非仅诗境得以开拓,且保存丰富之社会史料”①。它们所反映的嘉禾地域风俗习惯、岁时年节、出产典故等,可以作如下概观。

(1)岁时风俗 嘉兴竹枝词、棹歌洋洋大观,描述嘉禾一带风俗民情,其意婉娈多姿,其词清新亮丽,其味绵长醇厚,宛如一幅“清明上河图”。单就记述岁时节庆的诗看,已详述了嘉禾文化的精神要义,令人缅思怀想。约其要者,竹枝词、棹歌反映嘉兴地域岁时风俗的有:新年、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略举二例。

朱彝尊诗云:“江楼人日酒初浓,一一红妆水面逢。不待上元灯火夜,徐王庙下鼓冬冬。”②上元即元宵节,嘉兴有烧香祭赛、台阁歌舞、灯会等习俗。每逢上元节,大街小巷花灯焰火照耀通宵,士女往观,喧闹达旦。农村则有调马灯、持火把奔跑习俗,以祈求丰年。

嘉善农家对春分、谷雨、中元(七月十五日)等节尤为重视,常请神赛会,以不失古时春祈秋报之义,非常热闹。清道光间嘉善曹竹君有:“春秋耕稼老农为,报赛祈年饮满卮。愿谷盈仓酒满斝,人荣人辱我无之。”又,“中元佳节兴偏浓,胜会兰盆到处逢。一簇游人齐入寺,笑听佛殿鼓冬冬”③。

(2)民间艺术 2004年,嘉兴开展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作。2006年,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湖州和嘉兴合作的“浙北轧蚕花庙会”。嘉禾大地有悠久的轧蚕花传统。清咸丰年间,海盐朱恒有“小年朝过便焚香,礼拜观音渡海航。剪得纸花双鬓插,满头春色压蚕娘”④一诗,记述轧蚕花庙会上蚕妇们或自制蚕花,或购买,插在头上,蚕花成为蚕娘的一种特有服饰。此外,各地轧蚕花庙会有丰富多彩的水戏节目,如桐乡、海宁等地的抬阁船、标竿船和踏白船等。

嘉善田歌,明清嘉善史志均无文字记载。清嘉善柯万源诗云:“偏隅名胜苦无多,①

竹枝词描绘的景象

④ 《上海洋场竹枝词》顾炳权编 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6 《鸳鸯湖棹歌》(五十二) 《魏塘竹枝词》(嘉善县乡土风情诗汇编本) 《武原竹枝词》清·朱恒撰 清刻本

难向前人掘旧科。只待东皋农事起,付他牧竖当山歌。”下附作者小注:“我乡播种时,农人每以歌节劳,谓之落秧山歌。”可见距今一百六十多年前,嘉善农村已盛唱山歌。“农人每以歌节劳”与今天当地农民说唱田歌是为了“解疲劳”,及种田插秧时所唱的叫“落秧歌”的说法是相吻合的。

(3)船(渔)文化 嘉兴是传统江南水乡,河网交织,船是水乡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阿侬家住秦溪头,日长爱棹横湖舟”②。明清时,渔船在农业生产、渔业生产中占有更重要的位臵。大小船只,往来似织,“远若浮鸥,近如山涌”③。主要种类有:

罛船,是渔船中最大者,也称六桅船、帆罛,有桅6道,载量为2000石。孙子度诗云:“宽如数亩宫,曲房不见水。”朱彝尊亦记:“村外连村滩外滩,舟居翻比陆居安,平江渔艇瓜皮小,谁信罛船万斛宽。”④每当风起浪涌,诸船惊困,罛船则乘风牵网,纵浪自如。罛船不用橹、桨,专赖风力,但无法入港,不靠岸,常行止于大湖深水处。作业时联四船为“一带”,两船牵大绳前导,另两船牵网随行,相机作业。船户“以船为家,父子相承,妻女同载”⑤,尾部系有三板小舢,以利陆往,“渔家处处舟为业”。⑥①罛船也有5桅至2桅较小者。

另有江边船、厂稍船、小鲜船、剪网船、鸬鹚船、划船等,在竹枝词里也有记载。

(4)稻作文化 嘉兴是稻米的发祥地之一,稻作文化之灿烂令世人瞩目。两汉至三国时期已产粮食,“嘉禾之区,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⑦。 隋朝开凿大运河,给嘉禾大地带来灌溉舟楫之利。唐代嘉兴农业发达,稻米肥腴,“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⑧。稻作文化历史悠久,稻米生产举足轻重,成为富饶的江南粮仓,明清时更为著名的鱼米之乡。《鸳鸯湖棹歌》(九十五):“父老禾兴旧馆前,香粳熟后话丰年。楼头沽酒楼外泊,半是江淮贩米船。”描绘了嘉禾平原农业大丰收的景象。

(6)蚕桑风俗 清初,农村、城镇紧密相连,农、商、手工业发展迅猛,嘉禾地域蚕桑业进入了鼎盛时期,农村处处养蚕织绸,市镇贸易繁盛。《鸳鸯湖棹歌》(七十七)有:“轻船三板过南亭,蚕女提笼两岸经。曲罢残阳人不见,阴阴桑柘石门青。”记录了① 《斜塘竹枝词》(嘉善县乡土风情诗汇编本)

⑧ 《鸳鸯湖棹歌》(六十八) 《震泽县志》三十九卷 清·乾隆十一年(1746)陈和志修 “罛船竹枝词”《太湖备考》卷11《集诗》清·金友理撰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太湖备考》卷16《杂记》同上 《东山古诗四百首》杨维忠编注 远方出版社 2002 “嘉兴屯田纪绩记并序”《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 中国书店1992 同上

运河两岸桑柘阴阴,无边青色掩映石门(即今崇福镇)的南方水乡风光。

在传统农村,农家初夏收茧后即开车缫丝,村南村北缫车响。濮院为江南五大名镇之一,织造兴盛,丝绸日出万匹,衣被天下,产品远销琉球、蒙古、广州、山东、北京。各帮客户在此设庄采购,成为专业市镇,时有“宋锦人传出秀州,清歌无复用缠头。如今花样新翻出,海内争夸濮院绸”①之誉。

(7)历史陈迹 清嘉善柯万源著有《斜塘竹枝词》百首,其一有:“夏公胜迹在河干,片石经时觅已难。前岁阳侯狂鼓浪,更从何处觅忧患!”记述的是明永乐元年(1403)浙西大水,工部尚书夏元吉相度地宜,指导施工,役工十余万,采取“掣淞入浏”、“掣淞入浦”②方案,使杭嘉湖及太湖水流顺畅入海,消除大面积积涝的事迹。夏氏在嘉善西塘镇设臵测量水位的石标,就是上述的“忧欢石”,以水位正常为欢,以水位上涨为忧,是水文测量具有历史意义的设施。

清中晚期诗人吴曹麟有《语溪棹歌》五十首。语溪为崇福镇古称,有时也泛指崇德一县。《语溪棹歌》记载最多的是名胜古迹,数量约占一半,现大多已佚,少数连名字也湮灭不彰。但从诗中可以看出,在约200年前的清中晚期,这些古迹还较完整地保留着。竹枝词描绘的景象

竹枝词、棹歌大都为嘉兴籍人士所作,一人写几十首乃至百首或更多,许多和诗、续诗均步朱彝尊原韵而作。棹歌一唱三百年,成为嘉兴独特的文化现象,因此完整地保存了几百年嘉兴的历史陈迹。

(8)文化交流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海禁解除,乍浦作为对日贸易的主要港口,建有会馆、公所、书院。人文荟萃,名人学者踏至纷来,如朱彝尊、高士奇、杭世骏、阮元、吴骞、沈衡、李善兰等,并留下不少诗作。一些诗记述中日贸易和文化交流,如沈衡的《海上竹枝词》:“城中几日送梅雨,海上连朝舶趠风。报说洋船齐进口,便开官局看称铜。”林大椿的《为杨西亭(嗣雄)写东海归帆图系之以诗》:“海外长留五载余,帆回雪浪慰离居。相逢漫问归装物,可有新来日本书”。

清时嘉兴中日文化交流,古今典籍的传输占有主导地位。日本大庭脩在《江户时代唐船舶载书籍之研究》一文中,统计从康熙五十三年(1714)至咸丰五年(1855)经长① 《嘉禾杂咏》(引用,不详)

② 明初时,因吴淞江淤浅严重,黄浦口淤塞不通,时户部尚书夏元吉疏浚吴淞江南北两岸支流,引太湖水入浏河、白茆直注长江,即“掣淞入浏”;又疏浚上海县城东北的范家浜(即今黄浦江外白渡桥至复兴岛段),使黄浦从今复兴岛向西北流至吴淞口入注长江,此后吴淞口实际成了黄浦口,故有“掣淞入浦”或“黄浦夺淞”之说,此后吴淞江逐渐处于次要地位。

崎港进口日本的汉籍6118种,总计57240余册。其中,乾隆初年至道光年间,从乍浦港购臵进口的书籍有742箱,计15129册①。

乍浦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主要港口。中国商人把大量典籍运往日本,同时也把日本编撰、翻刻,乃至保存的中国失传书籍运回国内。黄遵宪《日本国志》记载江户时期日本编撰的说经类书约400余种,其他翻刻和校点的书籍则更多。正因如此,许多文人学者云集乍浦,访书,买书,打听“可有新来日本书”。

1846年,平湖沈筠辑刊《乍浦集咏》十六卷,当年就流传到日本。伊藤圭介、小野湖山把其中谴责英军侵占乍浦的诗作编为《乍川纪事咏》、《乍浦集咏钞》。两书选入“英吉利夷船”暴行的诗各80余首,作为“警世之书”于1848年出版。后日本学界认为,日本当时正面临西方列强“叩关”,国势堪危,《乍浦集咏》“起到显著的启蒙作用”②。

结语

“补志乘之不足,备采风之选录”③,竹枝词、棹歌体诗保存大量的地方史料,后学者深有感切。研究和发掘竹枝词、棹歌体诗的史料价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史、续史、正史、解史。笔者认为,泛咏风土的竹枝词、棹歌,不应仅为民俗学者所重,历史学、地理学、方志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界都应予以重视,并多加探究。

主要引用和参考书目

1、沈筠.乍浦集咏.道光二十六年(1846)刊本

2、政协嘉善县文史委.嘉善县乡土风情诗汇编.嘉善:内部出版,1992

3、平湖市史志办 《平湖竹枝词汇编》[M]香港: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4

4、谭吉璁.鸳鸯湖棹歌.乾隆四十年(1775),槜李诗系本

5、朱彝尊.鸳鸯湖棹歌.清光绪四年(1878),孙氏携李遗书本

8、丘良任《竹枝纪事诗》[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

9、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10、袁学澜.吴郡岁华纪丽[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① “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中日文化交流史论》梁容若著 商务印书馆 1985

③《十七史商榷》(卷92)王鸣盛著 中国书店 1987 《上海洋场竹枝词》顾炳权编 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6

篇四:《描写景色的诗句》

1、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2、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滁州西涧>)

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4、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景色的诗句。(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6、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7、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雄<寒食>)

8、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9、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10、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描写景色的诗句。(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2、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13、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14、黄四娘家花满蹊,

篇五:《竹枝词・山上层层桃李花翻译赏析_作者刘禹锡》

<竹枝词·山上层层桃李花>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其古诗全文如下: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鉴赏]
这是组诗<竹枝词九首>的最后一首。竹枝词・山上层层桃李花翻译赏析_作者刘禹锡。这首诗是一幅巴东山区人民生活的风俗画。它不是一般的模山范水,不是着力于表现山水的容态精神,而是从中发掘出一种比自然美更为可贵的劳动的美,创造力的美。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开头用一个“山”字领起,一下子把诗人面对春山、观赏山景的形象勾画出来了。俗谚说:“桃花开,李花败。”一般是李花先开,桃花后开。现在桃花、李花同时盛开,这是山地气候不齐所特有的景象。竹枝词・山上层层桃李花翻译赏析_作者刘禹锡。“层层”状桃李花的繁茂与普遍。此山彼山,触处皆是。那种色彩绚烂、满山飘香的景象可以想见。次句由景及人。“云间”形容山顶之高。诗人遥望山顶,在花木掩映之中,升起了袅袅的炊烟。他推断,这一定是村民聚居之处。“是人家”三字是诗人注意力的归着点。“是”字下得醒豁,“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两句写山村居民热气腾腾的劳动生活。挎着长刀、戴着短笠的男人们根据传统的办法前去放火烧荒,准备播种;戴着饰物的青年妇女们下山担水,准备做饭。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两种修辞手法。一、借代。用“银钏金钗”借代青年妇女,用“长刀短笠”借代壮年男子,正好捕捉了山民男女形象的特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二、对仗。不仅上下两句相对,而且还采用了句中自为对(即当句对)的办法,把语言锤打得十分凝炼。
全诗短短四句,每句一景,犹如四幅画图,孤立起来看,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合起来看,恰好构成一个完满的艺术整体。由满山的桃李花引出山村人家,又由山村人家引出劳动男女戮力春耕的情景,全诗至此戛然而止,而把妇女们负水对歌、烧畲时火光烛天以及秋后满山金黄等情景统统留给读者去想象,画面的转接与安排极有理致。诗中没有直接发出赞美,但那种与劳动生活的旋律十分合拍的轻快的节奏,那种着力描绘创造力之美的艺术构思,都隐隐透露出诗人欣喜愉快的心情和对劳动生活的赞叹。刘禹锡贬谪巴山楚水之时,接近了人民,南国的风土人情,激荡了他的诗情,丰富和提高了他的艺术情趣,使他在美的探索中扩大了视野,在审美鉴赏力和表现力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

相关热词搜索:竹枝词 漱玉词描绘的景象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竹枝词描绘的景象”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竹枝词描绘的景象"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34335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