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女生送元二使安西

女生送元二使安西

2016-05-01 12:23:56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女生送元二使安西(共5篇)教《送元二使安西》有感教《送元二使安西》有感张晓惠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反映了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女生送元二使安西》,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女生送元二使安西 篇一:《教《送元二使安西》有感》

教《送元二使安西》有感

张晓惠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反映了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妇孺皆知、脍炙人口,都是古诗中的精品。小学古诗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回想我以前的古诗教学,概括为一个字:累。教师把字、句的意思抄在黑板上,学生再抄在书上,然后把它背得熟熟的。考试的话,所有学生所写出来的意思都一样。明明知道教参上强调:注意诗句的意思不必讲得过细,学生能知道大体意思即可。可是不这样做,老觉得欠缺了什么。细想:这无非是为学生包办到底的老观念在作怪。今天,我再也不能在课堂上做这样的无用功了!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不断实现教学创新的劳动者,必须想出新的教法来。

于是,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这一首诗时,我运用了新的教学方法,希望能带给学生一次新的教学体验,从而改变传统的古诗教学模式。

这首古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写的。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宴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为了让学生能了解诗人是如何表达他对元二这份依依惜别之情,我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去理解。

首先,从好友的角度感受离别之情。让学生在诗中找到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酒”,离别在即,好朋友之间举杯话离情。“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

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回答:这是一杯离别的酒,因为喝完这最后一杯,王维和元二从此分别。这是一杯伤感的酒,好友分隔两地,岂能不令人伤怀?这是一杯无奈的酒,谁愿意与好朋友分离呢?无奈这是朝廷下达的命令,难以违抗。这是一杯祝福的酒,诗人王维祝福元二一路平安,在安西生活如意。这还是一杯„„的酒,让学生带着他们的感受,一遍一遍,反复地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句。这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这似乎平淡的表层看到了它深层蕴涵的深挚情谊。于是每复读一次,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

其次,从地域上的距离和差异感受离别之情。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当时阳关离渭城路途遥远,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元二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那么安西离渭城到底有多远呢?教师在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明确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课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图,这距离大概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元二远去千里之外,与王维从此天南海北,诗人怎能不留恋呢?这是地域上的距离带来的离别感伤。不仅如此,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黄沙满天!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呢?满目荒凉!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由此,教师第三次采用层进式的引读,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样的设计,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在整个悟诗情的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女生送元二使安西)

行教学,教师层进式的以情“引读”,学生心潮逐浪高的“复读”,可谓一唱三叹,引领学生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完全感受了这首诗歌的独特魅力。

在做了这么多的铺设之后,我觉得学生的情绪应该已经被我调动起来了,应该能体会诗人与元二之间那种浓浓的离别愁绪。所以,我设计了自认为是本课的一个高潮部分------将王维与元二离别时的对话写下来。确实,学生写得很好。在巡视时我看到很多学生写的话很符合当时的场面,甚至有的学生写出了连我都没有想到的细节,我非常满意。于是,我找了几个我认为写得很不错的学生起来读一读他们写的话。谁知道,在这个环节却出了很大的问题。我叫起来的第一个学生,居然是笑着读出来的。而后面的学生更是笑得读都读不出来。我发火了,我严厉地批评了他们。后来,我又重新进行了情感渲染,在我的补救下,有学生在读自己的话时,带着哭音,甚至有两个女生读完后趴在桌上哭起来了。

这节课结束后,我深深地反思,这节课,我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包容学生所犯的一切错误。其实他们犯这样的错,我也有一定的责任。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有点着急,过程进行得有点快,学生的情绪还没有完全被我调动起来;也或许,是因为在前面的环节中,我在引导学生反复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句时,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融入当时的情境,以至于学生感到有点可笑。其实,在学生反复读这一句时,已经有学生在底下偷偷笑了,但当时我没有在意,也没有及时补救。所以,就出现后面的这种局面了。

这给了我一个警示,以后不管上什么课,都应该注意每一个细节,力求让每一节课都不出现今天的这种错误。在上课时,还应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总之,以后我会总结经验教训,让自己的教学经验更加丰富,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女生送元二使安西 篇二:《送元二使安西》

(女生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认识和会写2个生字: 舍、君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能默写古诗。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知道“折柳送别”、“客中送客”。

4、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一、 找地名,初读解题

(李叔同的《送别》引入古诗。)

1、(课前播放幻灯片《送别》)才华横溢的李叔同先生创作的这首《送别》,在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中尤其脍炙人口,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离情别怨”可以说是永恒的旋律。今天,我们将要送别的是千古传唱中的哪一曲呢?板书:送

(播放课件。)

2、读题,你从诗歌题目中明白了什么?(女生送元二使安西)

元二:作者的朋友,姓元,排行老二。

使:出使。

安西:地名,唐朝的安西都护府,位于今新疆库车现附近。 3、初读全诗:(古诗幻灯片。)

请大家大声地读读诗歌,注意把生字读准。

找一找这首诗里还有哪些地方名?解读“渭城”:陕西省咸阳市东北,“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一样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这几个地名跟送别有什么联系呢?让我们细细地体味这首古诗。

二、知诗人,以画解诗

1、师:是谁送元二使安西?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一些什么? 2、课件显示王维简介:

(女生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3、读王维的这首诗,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你是从诗歌的哪几句中看到的?

雨: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

板书:雨

客舍:客中送客。

板书:客舍

柳:“留”的谐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

板书:柳

我们来读一读王维诗中的这幅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三、品诗意,三叹“故人”

1、师:王维和元二是什么关系?从诗歌哪个词中直接可以看出? 板书:故人

2、师:再读读古诗,和同桌讨论一下,诗中哪些地方,还能找到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

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里读出他们是好朋友。

师:(板书:酒)(播放课件)“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离别的酒,友谊的酒,祝福的酒,连心的酒„„)

引读这是一杯( )的酒──生接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师:读读整首诗,再想想,元二和王维看到哪些景物,离别的愁绪会更浓?

透过客舍的窗外,他们看到了──(指板书:雨)

师:女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透过客舍的窗外,他们看到了──(指板书:柳)

师:男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指板书:客舍)王维为送友人,从长安一路送到离长安城三十里外的渭城,在此地的客舍摆上一桌酒席为朋友饯别。客舍,本来只是旅客的暂留之地啊,自己都漂泊在他乡,却要在这里送别朋友,怎能不伤感别离──齐读“劝

君„„”。

4、师: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也真的记不清说了多少遍祝福的话。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安西有多远?(安西在远离中原的新疆,那时的安西时局常常动荡不安。)

渭城又在何处?(陕西省咸阳市东北。)

阳关呢?(汉朝设置的边关名,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一样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从渭城经阳关到安西,有多远?

(大约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若是元二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马车,也要半年多的时间才能到安西。阳关以西,千里迢迢,人烟荒芜。) 师:自古人生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而此次朋友远离故人,奉命出使千里之外,此一去,固然也能得胜回朝,衣锦还乡,然而长途跋涉,其艰难痛苦,何以想象?况且古人说: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女生送元二使安西)

(切换到幻灯片。)

师: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却──黄沙满天。

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却──满目荒凉。

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

(切换到古诗课件。)

师: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漂泊,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漂泊,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生读“劝君„„”。

5、师: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门外的马车就要起程了,朋友之间就说最后几句话吧!快快把它写下来,可以是元二对王维说的,也可以是王维对元二说的。 (背景音乐。)

板书:依依惜别

6、指名朗读依依惜别的话。

四、明古风,体会别意

师:你在课外还搜集了哪些送别诗? (课件别诗欣赏。)

人生自古伤离别──配乐诵读别诗。

女生送元二使安西 篇三:《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第三小学 罗乔香

教材解读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长而独树一帜。

设计理念

借助古诗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写”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教学准备:《送别》、《阳关三叠》等音乐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赏音乐,入诗境

1.课件出示李叔同的《送别》曲,请学生欣赏。(女生送元二使安西)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段很美的音乐,请大家欣赏。

2.用心倾听,说说自己听音乐的感受。

师:这是一首名叫《送别》的曲子。听了这首曲子,你觉得这首曲子流淌出来的是什么样的情感?是高兴、是愉快、还是愤怒、或者是忧伤难过的?

3.由音乐引入课题。

师:是呀,离别总是那么令人伤感,尤其是在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发达,亲人朋友间离别之后往往数年不见,生死难料。正所谓“十年生死两茫茫”所以古人在离别的时候就会特别地忧伤,他们把这种忧伤的情感写成了一首又一首感情真挚的送别诗,今天咱们就来学习其中最有名的一首——《送元二使安西》

4.板书课题。

二 读古诗,解诗意。

1.说作者。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呀?(王维)我们学过他的哪一首诗?谁还记得?

师:王维是个什么样的人呀?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

2.课件出示:王维简介

3.解课题。

(1)理解课题中的“元二”和“使”

师:同学们,你们看课题中有一个“使”字,你们知道它的意思吗?(出使)奉谁的命令出使呀?不去,行吗?

师:送谁出使呀?(元二)

师:板书:元二

师:哦,这个人姓元,名二吗?(请你来说)

生:是

师:是这样吗?谁还有不同的意见?

生:这个人姓元,是作者的朋友,在家中排行老二,所以叫元二。 师:不错,会看注释了,这是个会学习的孩子。咱们学古诗就要向这位同学一样结合古诗的注释来理解古诗的内容。

(2)课件出示:长安到安西的线路图。

师:安西在哪里?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呀?请看(课件:安西图) 师:长安,现在的西安市,当时唐朝的国都。元二和王维都在长安住,有一天元二接到圣旨,让他出使到安西都护府任职,(也就是去那里当官的),作为好朋友的王维就一路西送,把元二送到了现在的西安市渭水北岸,这里有一座城叫渭城。唐人相送,送到渭城这个地方就不能再往西送了,因为再往西边的路十分难走。所以两个好朋友就找了一个旅舍住下。整个晚上,他们俩都不睡觉,在一起喝酒聊天聊天喝酒,直到第二天早上。第二天早上,元二独自一人上路,继续往西走,走到了甘肃省敦煌一带,这里有一道关,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叫阳关。元二继续从阳关往西走啊,走啊,走到了新疆库车附近,古时候叫安西。

(3)课件出示安西图,了解安西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呀?

师:安西是中国最西边一个遥远的地方。这里荒无人烟,满目苍凉,时而狂风大作,飞沙走石。王维的朋友元二要出使就是这么一个地方呀。

(4)带着对课题的理解读课题。

过渡:理解了课题的意思,孩子们,现在咱们应该怎样读课题?

4.自读古诗。

(1)课件出示朗读提示:前两遍要求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 后两遍要求注意诗的停顿,做到有板有眼。

(2)指名读,纠正字音,注意诗中多音字“舍、尽、更”的读音。

(3)齐读,读准字音。

(4)师生评价。

5.师范读,引导读出节奏和韵味。

过渡:老师能读出诗的韵味,是因为老师深深地理解了这首诗,融入了作者的感情,同学们理解了这首诗也能做到。现在咱们一起来理解这首诗吧。

6.理解词语和诗句。

(1) 引导学生结合课本中的注释,理解“朝雨、浥、客舍、更尽、故人” 意思。

(2)小组合作学习,抓住关键词“朝雨、浥、客舍、更尽、故人”理解诗意。

(3)小组汇报,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7.指导朗读。

过渡:现在咱们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咱们再来按节奏朗诵这首诗。

(1) 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女生送元二使安西)

(2) 师生合作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味。(同学们读前四个字,老师读

后面三个字,然后交换。)

(3) 男生女生合作读古诗,读出诗的感情。

8.想象诗中的画面。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棒,老师被陶醉了。著名诗人苏轼说王维的诗里有画,画里有诗。现在老师请同学们闭着眼睛一边听老师朗读,一边欣赏音乐,张开想象的翅膀想想你仿佛能看到什么画面?

(1)播放音乐《阳关三叠》,老师配乐朗读。

师:刚才同学们静静地听着老师的朗读,你们的眼前仿佛看到什么? 生汇报:

生:我仿佛看到————渭城的早晨下了一场雨

师:你怎么知道是早晨呀?从哪个字想到的?(这场雨大不大?不大,从“浥”知道)

生:我仿佛看到————青青的柳树

师:这里的柳树颜色怎么样?(新,为什么新呀?因为下了一场小雨,小雨把柳树洗净了。这些雨,你会想到什么?)

师:柳树依依,多美呀!但你知道王维为什么偏偏要写这里的柳树吗? 生:不知道(因为柳树代表的是分别的意思。)

师:古人很早的时候,就有折柳相送的习俗。所以,柳树代表的是离别。《诗经》里有这样一句话:杨柳依依,读到依依两个字,就让我

女生送元二使安西 篇四:《送元二使安西古诗》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1、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名“元二”。
2、使:到某地;出使。送元二使安西古诗
3、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
4、渭城: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汉书·地理志>),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
5、浥:(yì):湿润。
6、客舍:旅店。
7、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8、君:指元二。
9、更:再。送元二使安西古诗
10、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
11、故人:老朋友。
12、更尽:先饮完。

译文:

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
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
请你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吧;
因为你离开阳关之后,在那里就见不到老朋友了。

赏析:

唐代大人王维(公元701——761)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朋友
请再干了这杯酒
待你将来凯旋而归
西出阳关的时候
恐怕已不能再看到我了啊
惟有这
渭城的细雨
青青的客舍
以及随风而舞的扬柳
还会像今天一样

在此恭侯看!这哪里像是诗人在送别友人,这分明就是友人在送诗人呀!诗人王维正是高超地运用了这种逆挽的写作手法,籍助于时空的转换,将国家的安危、战争的残酷、朋友的情谊、人生的苦短紧紧地揉合在了一起,情景交融,达到了令人震撼的艺术感染力。其实,在王维的诗歌里也曾多次采用了这种语法结构,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就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在与“阳关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山中送别>诗中我们也同样能领会到诗人在此方面的匠心独运:“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的这种语法技巧甚至对后来诗人也有启示意义,如白居易在<邯郸冬至夜思家>诗中“想得家中夜深座,还应说着远行人”两句,就不难感觉受到了他的影响。重新认识王维<阳关曲>的重要意义,使我们再次强烈感受到:作为一位诗人,只有将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紧紧地血脉相连,才能够创造出属于那个时代的伟大作品。诗人王维清楚地了解战争的无情,也深知友人的远征可谓九死一生,更明白此次分离或许就意味着永别。但他依然为友人祝福,期待着友人能平安归来,盼望着国家从此走向和平昌盛——即便自己可能已等不到那一天的到来……“劝君更尽一杯酒”,这酒中不仅浸透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片深挚情谊,更饱含着他对国家和平安宁的美好祝愿!——这正是“阳关曲”千百年来久唱不衰的魅力之所在!

女生送元二使安西 篇五:《夜发分宁寄杜涧叟阅读答案_夜发分宁寄杜涧叟翻译赏析_作者黄庭坚》

<夜发分宁寄杜涧叟>作者为唐代文学家黄庭坚。其诗词全文如下:
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一钓舟。
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
[译文]
一曲送别的阳关曲奏起,眼前是滚滚江水向东流;旌阳山灯火明灭,我登上了一叶小小的钓舟。夜发分宁寄杜涧叟阅读答案_夜发分宁寄杜涧叟翻译赏析_作者黄庭坚。我把离别看得很淡,和平常一样喝醉了酒;那满河的风和满河的月光,仿佛替人深深地发愁。
[鉴赏]
提起送别诗,不能不想起著名的阳关曲。阳关在今天甘肃敦煌西南一百三十里,是唐代出西域的门户,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动人的送别诗,写成后广泛流传,被谱成歌曲演唱,称作“渭城曲”;唱时还要把结尾一句反复重复三遍,所以又称“阳关三叠”。本篇以“阳关一曲水东流”发端,可见是在依依惜别的神情中乘船离开了乡土。故人有心,次句写舟中回望之景。旌阳是山名,在分宁县东一里,舟中远去之际,旌阳山下的灯火仍依稀可辨,而自己已单独置身于一叶小舟之中,随流飘荡于江面上。夜发分宁寄杜涧叟阅读答案_夜发分宁寄杜涧叟翻译赏析_作者黄庭坚。此情此景,又何以堪?
以上写离别,尚未进入直接抒情。三四句的意思是:我只不过象平时那样喝醉罢了,倒是满川风月在替人悲愁啊!前一句语气极平淡,仿佛将满怀愁思都解除了;后一句出人意表,却又将悲愁加于江上的清风明月。难道真是将愁思转移了吗?
非也。物本无情,人自有情以有情观无情,才会使无情之物染上人的主观情绪色彩。这一江风月的悲愁,不就是诗人离情的外射吗?诗人不但自己悲愁,还要让天地万物来替他悲愁,这样的愁思可真无边无际、难以排遣了。由此可以体会前句的“醉”字,那不是一般的酒醉,而是:“借酒消愁愁更愁”呵!愁思浸满了心田,加上一点朦胧的酒意,放眼望去,满川风月,一片愁情。诗人确实感到自己醉了,但并非醉于酒,而是醉于那勃发浓郁的愁情。所以这句语气极平淡的话,其实包含着极深沉的苦味。
本诗的后一联,将无情之物说成有情,而把有情的人,偏说成是无情,就形成了更为曲折也更耐人寻思的情景关系,在艺术表现上是颇为新奇的。本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了借景抒情,借月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愁、忧伤。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女生送元二使安西》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送元二使安西古诗 送元二使安西图片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女生送元二使安西”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女生送元二使安西"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38293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