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喝茶的诗句

喝茶的诗句

2015-12-17 09:36:2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喝茶的诗句篇一《饮茶诗,课件》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喝茶的诗句》,希望能帮助到你。

喝茶的诗句篇一
《饮茶诗,课件》

喝茶的诗句篇二
《茶与诗词》

喝茶的诗句篇三
《当诗词遇上茶》

当诗词遇上茶--最美茶诗词

岁月极美。岁月之美,在于其必然的流逝与经年的沉淀。春花,秋月,夏日,冬雪;一诗,一词,一茶,一盏,铅华尽洗,在漫漫的时光中,在流转的四季中,相遇。

当诗词遇上茶,仿佛一段段无言岁月的碰撞交融,一诗一词,承载了满怀的过往;一茶一盏,糅合了如水的时光。那诗美,那词美,那茶亦美。

闲时,不妨读一首古老的诗,品一杯岁月的茶,在悠然的时光中,体味古人的茶生活。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山泉煎茶有怀》唐·白居易)】

独身一人,坐于山间,近旁是泠然清泉,触手可及;酌泉取水,煮泉水煎茶,碧色的茶粉细如尘烟。手中正持着那一碗茶,无端地忽然忆起故友亦是爱茶之人,遥念思之,惟愿把此茶之情随风寄君。

【“茶饼嚼时香透齿,水沈烧处碧凝烟。纱窗避著犹慵起,极困新晴乍雨天。”(《春昼回文》唐·李涛)】

晨起,慢慢嚼着茶饼,茶香仿佛透齿而过,沁入口鼻;烧水煮茶,只待水沸烟凝,碧色沉杯。薄纱小窗微透晨光,慵懒而不愿意起;正是困倦之极,外面却是新晴乍又雨。

【“淹留膳茗粥,共我饭蕨薇。敝庐既不远,日暮徐徐归。”(《吃茗粥作》唐·储光羲)】

夏日,去拜访山居的好友,被主人留下,以茶做粥,配以蕨薇小菜;一茶,一粥,一蔬,简单却胜许多佳肴。暮日斜阳,徐徐而归,夕阳拉起来长长的影子,此刻,拥山风入怀,沐夕照而返。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临安春雨初霁》宋·陆游)】

小雨初霁,于晴窗之下铺开小纸,闲作草书以解心忧;窗前细细地煮水、沏茶、撇沫,分茶为戏。莫要再叹京都的风尘玷染素衣,离开京都归家去,不到清明即可至。“晴细乳戏分茶”,茶虽不醉人,亦可作伴解烦忧。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寒夜》宋·杜耒)】

冬日寒夜,有客人到访,遂以茶为酒招待客人;竹炉火初旺,水沸,煮茶,茶烟融融。与客举杯浅啜,对饮交谈,满室暖香;窗外不过是寻常那样的明月,寻常那样的月光,却因为窗前的红梅初放,幽香浮动,别有一番韵味,与寻常不同。寒夜煮茶,月照红梅,与一至交好友,对“茶”当歌,人生几何。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幽居初夏》宋·陆游)】

初夏时节,新笋早已熟了头一番,枝头的木笔才刚开了花。老来幽居山间湖边,午后睡起,醒则思茶,捧一茶在手,却叹息不已。旧时故友皆零落,何人可共品茗谈心,享山水乐趣。老来相伴,不过一茶而。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清·纳兰性德)】

秋日西风正凉,夕阳西下,独对疏窗落叶,回想起亡妻昔日旧事。那时酒醉后小睡,正是春意沉沉,闺中与妻子以赌书为赛作乐,衣襟上总是满带茶香;当时以为寻常的往事,如今却再不能重现了。深情难赋,唯寄茶与诗。

一杯寻常的茶,却总能叫人想起那时一起喝茶的人,想起那时的事。岁月沉淀下来的点点美好,都在那一杯茶,一句诗,一阕词之中。喝茶品茗,喝的不仅仅是茶,也是过往的岁月与回忆;读诗颂词,读的也不仅仅是诗,也是那时,那人,那事。

喝茶的诗句篇四
《茶的诗歌》

喝茶的诗句篇五
《广东饮茶文化》

“喝茶”在粤方言里称作“饮茶”, 茶文化既是民俗文化,又是饮食文化。广州人爱“饮茶”,早上见面打招呼就是问“饮佐茶未”,以此作为问候早安的代名词,可见对饮茶的喜爱。饮茶是广州人的一个生活习惯,也是“食在广州”的一大特色。

据说清乾隆皇帝下江南到广州时,就曾与贴身侍卫上过茶楼饮早茶。毛泽东有“饮茶粤海未能忘”诗句。广东人喜喝茶,如同北方人爱喝酒,拼的是一种文化

广州的茶市分为早茶、午茶和晚茶。“饮早茶”是广东茶文化最具特色的重要内容。早茶习惯,遍于各阶层,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车夫“苦力”;饮茶去处遍布城市乡镇,广东茶楼之多可为全国之最。广东人“饮早茶”,早得出奇,凌晨4点来钟起床,步行到茶馆,“一盅两件”(一壶茶、两件点心),慢慢“叹”(好好地享受)。特别是节假日,不少茶楼要排队候位。

潮汕功夫茶是广东潮汕地区独特的饮茶习惯。“功夫茶”对茶具、茶叶、水质、沏茶、斟茶、饮茶都十分讲究。功夫茶壶很小,只有拳头那么大,薄胎瓷,半透明,隐约能见壶内茶叶。杯子则只有半个乒乓球大小。茶叶选用色香味俱全的乌龙茶,以半发酵的为最佳。放茶叶要把壶里塞满,并用手指压实,据说压得越实茶越醇。水最好是要经过沉淀

的,沏茶时将刚烧沸的水马上灌进壶里,开头一两次要倒掉,这主要是出于卫生的考虑。斟茶时不能满了上杯斟下杯,而要不停地来回斟,以免出现前浓后淡的情况。饮时是用舌头舔着慢慢地品,一边品着茶一边谈天说地,这叫功夫。功夫茶茶汁浓,碱性大,刚饮几杯时,会微感苦涩,但饮到后来,会愈饮愈觉苦香甜润,使人神清气爽。

广东饮茶文化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是广东茶文化的特色。现在,由于茶叶具有的多种保健功能,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喝茶,相信,广东的饮茶文化将更加体现出其重要价值。

喝茶的诗句篇六
《感悟中国文人_中国茶诗词略论》

感悟中国文人

———中国茶诗词略论

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 施由明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远在上古时期中国人就善于用诗歌表达情感,那爱的、恨的、欢乐的、忧郁的、幸福的或愤怒的,在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中都能找到。而两千多年前,楚国屈原的《离骚》《、天问》等诗篇,以其巨大的震憾力,至今读来荡气回肠。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再至元曲和明清诗歌,中国人是那样善于用诗歌表达情感,不仅留下的诗篇多,还留下了不少传诵广泛和悠久的名篇。

中国茶诗词仅仅是中国诗词中的一小部分。然而,仅仅从片片绿色的茶叶中就咏出那么多的情感,因而,茶诗词,就足于深切感受中国文人的思想,,更深刻地了解民族自我的民族性格

,首先感觉到的是中国文人实在是“温柔敦厚”,无论是欢欣的娱乐情之作,还是郁闷的抒情之作,感情是非常节制的,不过是山、水、朝霞、流云、云雾中品茶,即感到快乐、满足、平静,缺乏飞扬激越的情感流动或痛苦的情感抒发,既无玄思,也少浪漫,更无邪恶、淫荡,中国的文人自中唐以后,走入了“温柔敦厚”的定型。在战国时期尚有屈原飞扬浪漫的情感或痛苦的迷惘情思,在初唐时尚有李白充满激情的青春之音(李泽厚语),而在中国的茶诗词中,中国文人的情感却是那么温柔、平淡,仅有少数的茶诗表现了浪漫的想象和情感,如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苏轼的《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但是这样富有激情和想象力的茶诗词实在不多。

“温柔敦厚”原出自《礼记・乐记》,指音乐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然而却成为了中唐以后中国文人的性格特征。从中国茶诗词中即可体悟到这一点。且看中国较早的茶诗———唐前期颜真卿等写的《月夜啜茶联句》。

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

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

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

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

流华净肌骨,疏沦涤心源。

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

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

132

这是欢快的娱情之作,但是很温柔、文雅、节制的娱情,没有放纵,没有邪恶,有温柔的浪漫,仅仅在月夜里、在幽雅的环境中喝茶、咏诗。中国古代表示欢欣的娱情茶诗大抵如此,在自然山水风光中品茶即可陶醉“:铫煎黄药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口洗

(元稹)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茶》

中国古代的茶诗词中有些茶诗词表达的是对生活的满足之情。这种满足,也是很节制很温柔的满足,有茶,有自然山水即很满足,最具代表性的是白居易的一些茶诗,如《食后》“: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瓯茶;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乐人惜日促,居人厌年赊,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再如《闲眠》“:暖床斜卧日曛腰,一觉闲眠百病销,尽日一餐茶两碗,更无所要到明朝。”这种对生活的满足是敦厚的、温柔的。

中国茶诗词中有不少是酬赠茶叶的诗篇,表达了一种高雅脱俗的志趣和情感,如前述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这是赠茶诗中的名篇。我国伟大诗人李白,唯一的一首茶诗也就是一首回赠茶诗。唐代诗人间寄茶赠诗是很普遍的,而宋代诗人间竟成时尚,这些酬赠茶叶的诗篇,是中国文人间至诚情感的富有特色的表达,仅仅是一些茶叶就寄托了那么多的情感,这种情感是敦厚至诚的,又是温柔绵长的,是中国特色的。

中国的茶诗词有很多是文人仕途不顺,心情忧郁、,郁、苦闷,而是归于平静和达观,如苏轼、。的“温柔敦厚”,“温柔敦厚”,这就是中国国民主、,而中国民族在长期的劳作中也确,对民族性格起极大作用的是文化对人的塑造。而文化塑造的首先是读书人,所以文人的性格首先体现民族的性格。对中国文人起主要塑造作用的是儒家和道家,也即是春秋战国时期所形成的两大主要的文人群体的思想和学说。

儒家思想和学说是以孔子为主干,结合孟子、荀子《、中庸》《、易经》的发展,而形成的思想学说体系。这是一个影响和塑造中国国民两千多年的重要的思想、学说体系,是一个将中国国民情感内向化的思想、学说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思想家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是社会,即社会该是什么样的社会,为建立这样的一个社会,人的行为该进行怎样的约束,该遵守怎样的规范?孔子认为,应当建立一个礼制的社会,西周初年所确定的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应当维护和保持好,这就是孔子“礼”的思想,而为什么要遵礼、如何护礼,孔子提出了“仁”的系列思想。在“仁”的思想体系中提出了“孝”“、悌”的社会伦理原则,提出了“约之以礼”“、克已复礼”的个人意志锻炼原则,提出了“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及“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等的理想人格。总之,不管是“礼”的系列思想,还是“仁”的系列思想,就是要求人们要锻炼自己的意志,克制和控制自己的情感,去遵守一系列的社会规范。孟子、荀子及《易》《、中庸》,都是在不同方面发展了孔子的思想,都是要求中国国民的思想、情感内向化。

儒家思想和学说著作经过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和引导,特别是科举的导向,成为塑造中国国民特别是中国文人的主要思想和学说,对于“温柔敦厚”的民族性格的形成,起了关键作用。

道家思想以春秋战国时的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和学说为主要内容,同样是对中国国民内向

133

性格的塑造起了重要作用的思想。老子和庄子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不是儒家那样的社会责任感,而是从个体的“我”出发,思考“我”在这个纷乱的社会该以什么样的智慧处世或以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和心态来对待世界的一切。老子所著《道德经》五千言,是充满智慧的五千言,既有老子辩证思维的智慧,又有政治智慧,军事智慧和生活智慧等,对于中国国民影响最大的是他的生活智慧,这就“无为无不为”的智慧:以退为进,为柔弱胜刚强“致虚极,,守静笃”以养身。老子的这一生活智慧成为中国国民,尤其是中国文人,每当遇到挫折和无可奈何时,自慰和调适心态的思想,对中国文人思想情感的内向化起了重要影响。庄子以其所著的系列美文,对于两千多年的中国文人的影响也是极大的,主要是其对一切都无所谓的也即“安时而顺处”的而又是审美的人生态度,和老子的生活智慧一样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文人的心态调适剂,使中国文人不管遇多大的挫折都能不狂暴、不走向极端而“安时而顺处”。

儒道两家的思想和学说对中国国民特别是中国文人的思想和情感都起了内向化的塑造作用,而东汉传入中国的佛教在中国化后形成的禅宗,又以其“悟”的魅力强化了这一作用。中国文人“温柔敦厚”的民族性格就这样形成而表现于文人们的诗文和行为中。

二、避世心态

通读中国茶诗词,,,在朝霞里,在竹林、花丛、,,一切是那么的超然脱尘,,人生的快乐。:在自然山水美的环境中去放下、去避开现世的纷扰。

这种避世心态在中国文人中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春秋时期,老子是一个现实世界冷静、理智的观察者和思考者,又是一个对山水特别眷恋且有着独特感悟的避世者,他最终成为了彻底的避世者,隐居而终。他的“无为不争”的理论对其后的中国文人影响极大,对中国文人避世心态的构成起了重要影响,成为中国文人心理结构的一个方面。战国时期的庄子,是一个极具浪漫情怀而从心灵深处彻底的避世者,对功名、利禄、权势等世俗价值能真正地统统放下,做到精神世界的自由,这是在现实世界中难能可贵的:看透世俗的一切,包括生死,而保持豁达、透脱、逍遥自适的心理状态,这只有真正的智者才能做到。庄子的系列美文和个人行业为其后的文人树立了追求心理和精神自由的典范。魏晋时的文人由于所处时代的动荡、战乱的不断,所面对是人生无常、生命短促,大都有一种厌世的情怀和放荡不羁的行为,但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陶渊明那归耕田园,以山水为伴的避世心态和行为,为后世文人寻找心灵的自由找到了可行的途径。

自唐代始,科举制度为中国文人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提供了现实的途径,通过科举这一现实途径,中国文人可以去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因而,自唐代以后的中国文人大都心怀积极进取、入仕为官的个人价值追求。然而,由于老庄思想的长期影响,魏晋以来以山水娱情的避世心态却已深藏中国文人心中。在品茶成为风尚之后,中国文人又找到了更好的避世方式,这就是在超然物外的田园山水中品茶,更能放下人世的烦恼、寻得心灵的宁静和自由。于是,无论是顺境中的文人还是逆境中的文人,都爱好在良辰美景中或寂静的寒夜里品茶,去134

寻得暂时的避世、短暂的心灵愉悦。于是,中国的茶诗词在顺境中所作透着避世的情结,在逆境中所写则更反映了避世的欢乐。如前述颜真卿等人所写《月夜啜茶联句》,这是顺境中的人们的避世之作。再如身为宰相的李德裕却也有着避世情结“:半夜邀僧至,孤吟对竹烹”“;谷中春日暖,渐忆掇茶英”,深感到了短暂避世的快乐。

实际上,中国的茶诗词中,最为精彩、最令人心醉的就是那些在不顺或不得志或遭受挫折和打击后为寻得心灵的安慰和愉悦,而沉浸于山、水、茶时所作的茶诗词。如一生不顺的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中以极其夸张、浪漫的想象所表达的避世情怀“:蓬莱山,在何处;五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再如僧人皎然以其僧人的避世情怀所作《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所表达的在品茶的境界中所得到的避世的快乐。再如宋代陆游、辛弃疾所写的茶诗词,正是在壮态难酬的心境下,不得不娱情山、水、茶而留下了众多的韵味悠长的茶诗词。而最具代表性的还是苏轼,因为其一生的坎坷、仕途的磨难,常在超尘脱世的山、水、茶境界寻求生命的乐趣,才留下了不少传诵千古的茶诗词。

中国茶诗词中正是那超然物外、遗世独立的品茶境界所得到的避世愉悦而令人沉醉,使中国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奇葩。如苏轼所写“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茶雨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如此避世,!“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如此潇洒,!

三,这是极富中国特色的审美,,是中国民族性格的一个方面。这就是中国的文人乃,特别爱好在山、水、茶、云雾、流霞等所构成的空灵境界中流连、沉醉、审美。

唐代的茶诗词大多突出地描写和赞美了山、水、茶等所构成的空灵境界。如皇甫曾所写《送陆鸿渐山人采茶》“: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采摘知深处,烛霞羡独行。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寂寂燃灯夜,相思一磬声。”这是一种没有人间烟火的特别空灵的境界,中国文人就是特别沉醉这样的境界。特别在唐代茶诗词中,描写这样境界的茶诗词尤其多:顾况《过山农家》“: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钱起《与赵莒茶宴》“: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这一类的茶诗词是唐代茶诗词的总体特征,也是唐代文人审美情趣的总体特征。

宋代的茶诗词有很多是叙事的:叙采茶事、煮茶事、斗茶事等,很多的茶诗词是缺乏空灵的竟境,但仍有不少茶诗词仍然是着力于描写山水茶的意境,如赵湘《饮茶》“:昼梦回窗下,秋声碾树边。僧敲石里火,瓶汲竹根泉。影照吟髭碧,香医酒病痊。坐余重有味,犹见半墙烟。”而苏轼、黄庭坚、陆游等大家的诗作则更不乏意境深幽的山水茶诗,如黄庭坚《谢公择舅分赐茶》:“外家新赐苍龙璧,北焙风烟天上来。明日蓬山破寒月,先甘和梦听春雷。”宋代茶诗词仍然鲜明地反映了人们以山、水、茶等为审美对象的审美取向,特别不少人不顺时更是在山水茶等的空灵境界中寻得生命的乐趣和安慰,如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

辽金元时期尽管短暂,但也留下了不少茶诗词,并且辽金元时期的文人已走出宋代文人爱好用诗词叙事的特点,更多地回归到唐代那种着力于意境构造的特点:在空灵的山水中品茶或将品茶置于空灵的山水。如耶律楚材《夜坐弹离骚》“:一曲离骚一碗茶,个中真味(下转144页)

135

(8)释福琳《唐湖州杼山然传》:《全唐文》,卷九一九。

(9)陆羽《陆文学自传》:《文苑英华》,卷七九三。

(10)有的茶文化著作中常说“三癸亭”是陆羽所建或是颜真卿为陆羽而建的,但细观《全唐文》卷三三九《湖州乌程县杼山妙喜寺碑铭》“:大历八年,真卿蒙刺是邦。时浙江西道观察判官殿中侍御使袁君高,巡部至州,会于此上,遂立亭于东南。陆处士以癸丑岁冬十月癸卯朔二十一日癸亥建,因名之曰三癸亭。”可知此亭本是颜真卿为了纪念袁高巡视而建,陆羽仅是给亭子取个名称而已,当然,在建亭过程中陆羽参与策划,出过力,而且三癸亭的匾额也是陆羽建议颜真卿题写,所以颜真卿在《题杼山癸亭》诗中才说“剡构三癸亭,实为陆生故”。但是三癸亭不是为陆羽而建,更不是陆羽所建,是显而易见的。

(11)丁文《大唐茶文化》:44页,东方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12)参见陈文华教授的新作《长江流域茶文化》第六章“品茗之道”,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本文在撰写过程中,从陈教授的大作中获益不小,特此致谢。

(上接135页)

更何加。香销烛烬穹庐冷,星斗阑干山月斜。”李谦享《土锉茶烟》“:荧荧石火新,湛湛山泉洌。汲水煮春芽,清烟半如灭。香浮石鼎花,淡锁松窗月。随风自悠扬,缥缈林梢雪。”这种空灵的意境在辽金元时期的茶诗词中多有描写。

明清时期的茶诗词则更多地具有唐诗的韵味,特别是明代的诗人群体着力仿唐,咏・煮茶》“:花落春院幽,风轻禅榻静。活火煮新泉,。仙游恍在兹,悠然入灵境。”,,清代的文人延续了这种追求,由于农业社会的生存环境产,如封闭、保守、内向、避世等。加之儒道佛思想对中国文人塑造,而形成了中国文人的审美情趣特点:以空灵的田园山水或超然物外的环境状态为审美追求(1)。

中国文人“温柔敦厚”的民族性格和避世心态及审美情趣三者是紧紧相连的,构成中国古代文人素质和形象的主要特点。

注释:

(1)参见拙作《试论中国茶文化与中国文人的审美取向》《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2003年2期。

144

喝茶的诗句篇七
《茶与诗词》

古今茶诗欣赏(或:饮茶品诗)

朱永兴

文人写诗作文,大都是左手一杯茶右手一支笔。文人爱茶,茶以其提神益思、保健养生之功助文人创作。茶与诗词有着不解之缘。

李白月夜独酌,对影起舞,佳句遂出;此种情形人们一定不会陌生,想必许多人对此还津津乐道。殊不知茶亦醉人,而且可醉得人飘飘欲仙,唐代卢仝的“七碗茶诗”(诗的全名为:《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被千古传诵,脍炙人口。南宋大诗人陆游一生佳作无数,其中不乏优秀茶诗词。据钱时霖先生称,陆游还当过十年茶官(提举福建及江西西路常平茶盐公事),并先后写下茶诗三百多首。白居易、欧阳修、杜甫、苏轼等古代大诗人都留下了很多茶诗词。

自古以来,茶诗无数,有人曾收集茶诗一千多首。钱时霖、刘伟华等人还分别编著出版过有关茶诗词的著作。在互联网上检索,得到的现代茶诗更是不计其数。纵览古代茶诗词,感人至深的首选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现引用如下,供鉴赏: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作者:唐·卢仝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围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现代也不乏有艺术感染力的茶诗。在我们老一辈革命家中,朱德、毛泽东等伟人也对茶情有独钟,留下了不少与茶有关的著名诗篇。

朱德委员长一生南征北战,日夜操劳国家大事,仍然能高寿九十多岁;他长年饮茶的生活习惯对其长寿是有一定贡献的。他喜欢饮庐山云雾茶,并为此曾在庐山上写了下面一首饮茶诗。

《茶诗论长寿》

作者:朱德

庐山云雾茶,

味浓性泼辣。

若得长年饮,

延年益寿法。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也是个爱茶并且长寿之人。他的一首《吃茶(五绝)》,将茶、禅深意简洁明快地表现了出来。诗中内涵丰富,非常贴切地引用了唐代卢仝“七碗茶”的诗情和唐代高僧从谂禅师“吃茶去”的禅意,堪称是茶禅诗中的佳作。

《吃茶(五绝)》

作者:赵朴初

七碗受至味,

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

不如吃茶去。

茶在中国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茶最平易近人。平民百姓有诸多艰难困苦,借酒消愁易惹祸端,还不如借茶清理心绪,抒发情绪,于是好诗就随茶香悠然飘出。现摘录一首现代茶诗供鉴赏。

张错所作的《茶的情诗》很有韵味,把泡茶饮茶中的寻常现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并由此挥发意境,读起来别有一番滋味。

《茶的情诗》

作者:张错

如果我是开水你是茶叶,

那么你的香郁,

必须倚赖我的无味。

让你的干枯柔柔地,

在我里面展开,舒散;

让我的浸润舒展你的容颜。

我必须热,甚至沸,

彼此才能相溶。

我们必须隐藏,

在水里相觑,相缠,

一盏茶功夫我俩才决定,

成一种颜色。

无论你怎样浮沉把持不定,

你终将缓缓的(噢,轻轻的)落下,

攒聚在我最深处。

那时候你最苦的一滴泪,

将是我最甘美的一口茶。

茶对联

朱永兴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对联是指对偶语句,也称为楹联或对子,它是我国汉民族所独有的、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对联要求上下两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并在平仄、节奏、词性等方面做到尽量对称或对等。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与对联这种文学艺术形式精密地融合在了一起。以茶为题的对联较多地出现在茶馆、茶叶生产经营单位、文化艺术领域等。尤其在茶馆,人们品茶赏对联,颇能增添品茗情趣,提升饮茶的艺术品位和享受层次。现精选一些名句对联供读者鉴赏。

各地茶馆、茶楼

及与茶关系密切的营

业场所,其门庭、牌

匾、厅堂、墙壁等处,

多有耐人回味、禅味

醇厚的茶联。在茶艺、

茶道演出时,表演者

的行头中也常有几幅

茶联,挂在演出现场,

颇能起到画龙点睛之

效。许多爱茶之人更

是把茶联带进卧室,

与茶同枕共眠,带着

茶联的意境入梦。

例如在杭州的“茶人之家”正门柱上,一副茶联这样写道:

一杯春露暂留客,

两腋清风几欲仙。

此茶联喻茶为春露,客人一进门便见此美称,犹如翩翩少女喜相迎。接下来“留客”二字便是最自然不过的了,谁愿放过这美丽的邂逅呢。后一句借唐朝诗人卢仝“七碗茶诗”所描写的意境,暗喻此处茶好景美,保你得到无上享受。

福建泉州市有一小小茶室,其中一副茶联气度不凡:

小天地,大场合,让我一席;

论英雄,谈古今,喝它几杯。

此茶联首先用一个“小”字,谦虚自己是小茶室。茶室虽小,且有天地,故称“小天地”。此可谓不卑不亢,表面谦逊,心中却藏鸿鹄之志。店家有此等风范和气度,

此茶馆当然够得上是“大场合”了。能在此“大场合”纵横天地、阔谈古今的茶客,

图4-32 以风景秀丽著称的杭州景区茶馆 摄影制作:朱永兴

也当然配得上英雄的称号(其实,舍得掏钱的茶客,对店主而言都是英雄。)小小一席座,简单几杯茶,却能天地英雄一番,说起话来自信且中气十足。这区区二十字,以朴实平直见大气,谦逊中透出豪迈;而且,这些大气和豪迈都归于了茶客,(恰恰就在对茶客的暗喻中,体现了这小茶馆的大气魄)。此等意境安排真令人叫绝。

四川以前有一家茶馆,兼营酒业,但生意清淡。为改变窘况,店主请一位才子撰写茶酒对联一副,镌刻于大门两边: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一杯酒来。

此联一出,众口叫好,行人为之感悟,于是就有切身体验一番的冲动。就这样,此后该茶馆生意兴旺。客人喝茶饮酒感悟人生,店主卖茶卖酒赚钱买田。

描写茶叶生产的茶联也不少,如杭州茶人阿兴贡献如下茶联:

春雷惊起新芽漫山绿叶映蓝天,姑娘喜采龙井满园红装衬绿叶

早春响雷,报道春天的到来;一场春雨过后,茶树萌芽伸展,就好象是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层新芽,这时的茶园是一片新绿,再加上雨过天晴,上有蓝天白云,下有漫山遍野的茶园新绿映衬,一派生机昂然的景象,看了真叫人喜气洋洋。在这样清新美丽的景色中,着装鲜艳的年轻姑娘们,正喜气洋洋地采收名贵的明前龙井茶,她们的鲜艳服装星星点点地洒落在漫山遍野的绿色茶园中,正可胃是绿叶衬红花,刹是好看!

由浙江诗词楹联学会王翼奇所创作的描写品茗和泉水的对联,也是文彩照人,令人拍案叫绝:

名草为茗茗须品一口二口三口

白水为泉泉须出孤山双山叠山

在对联中还有一种有趣的回文对联,例如:

趣言能适意,茶品可清心。

将其倒读则成为:

心清可品茶,意适能言趣。

此茶联前后对照意境变化,文采照人。这样别具一格的回文茶联,娱乐茶客,别有情趣。

反映不同意境和趣味的现代对联很多,精选一些于下,供读者欣赏:

(注:以下茶联多数摘自“艺术中国网”:2007-7-12)

院外风荷西子笑,明前龙井女儿红(题西湖龙井茶)

毛峰竞翠,黄山景外无二致,兰雀弄舌,震旦国中第一奇(题黄山毛峰茶)

七泡余香溪月露,满心喜乐岭云涛(题安溪铁观音茶)

香陈九碗芳兰气,品尽千年普洱情(题云南普洱茶)

喝茶的诗句篇八
《七碗茶诗》

卢仝的这首《走笔谢孟谏议惠寄新茶》,简称七碗茶诗: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中,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中神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

到头合得苏息否?

卢仝(约795~835年),号玉川子,济源(今河南)人,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县),唐代诗人。卢仝一生爱茶成癖,他的这曲《七碗茶歌》,自唐以来,历经宋、元、明、清各代传唱,千年不衰,至今诗家茶人咏到茶时,仍屡屡吟及。喝茶讲究心性,品茶时若能达到宠辱偕忘,怡然自得,任其

天地悠悠不尽,沧桑藐藐无绝,便可成百岁不老之人,遗世独立,羽化登仙,至于渔樵于江渚,侣鱼虾而友麋鹿,又何憾焉...... 他把茶的功效和对茶饮的审美愉悦,在诗中表现得酣畅淋漓。人以诗名,诗又以茶名也。

卢仝著有《茶谱》,被世人尊称为“茶仙”。卢仝的《七碗茶歌》在日本更是广为传颂,并演变成为“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的日本茶道。日本人对卢仝推崇备至,常常将之与“ 茶圣”陆羽相提并论。至今的九里沟还有玉川泉、品茗延寿台、卢仝茶社等名胜。爱旅游的朋友不妨一游。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是他在品尝友人谏议大夫孟简所赠新茶之后的即兴之作,是一首著名的咏茶的七言古诗,被世人称为茶的千古绝唱,它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日高丈五睡正浓”到“何事便到山人家”,写的是军将受孟谏议之托来送书信与新茶,信中提到:最新的阳羡茶每年都要赶在清明节之前送到皇宫,以备宫中“清明宴”之用。 “摘鲜焙芳施封裹”,最好、最新、最嫩的茶叶制好封存之后,马上送达皇宫,剩余的才是王公贵族享用,而后作者感慨道:好茶、新茶什么时候才能到这些种茶的山人家呢?

第二部分从“柴门反关无俗客”到“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可以说是这首诗最精彩的部分,它写出了品饮新茶给人的美妙意境:第一碗喉吻润;第三碗便能让诗人文字五千卷,扬扬洒洒,神思敏捷;第四碗,平生不平的事都能抛到九宵云外,表达了茶人超凡脱俗的宽大胸怀;喝到第七碗时,已两腋生风,欲乘清风归去,到人间仙境蓬莱山上。一杯清茶,让诗人润喉、除烦、泼墨挥毫,并生出羽化成仙的美境。写出了茶之美妙。其中从“一碗喉吻润”到“七碗吃不得,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一部分,又常被提取吟咏,并被单独命名为《七碗茶歌》。

第三部分从“山上群仙司下土”到“到头还得苏息否?”,写蓬莱山上的仙人管着土地上的事物,那么他们是否知道百亿万的茶农,每日在山崖上辛勤地劳动,茶农为献贡茶所受的苦,有何人知晓呢?作者在蓬莱仙境为孟谏议替这些茶农问:这种辛苦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茶农何时才得以歇息? 这首诗即有道家羽化成仙的浪漫主义情调,又有儒家的治世精神。茶人即使在羽化成仙的意境里,也不忘为民请愿,想的是茶农的辛苦和国家的兴衰。当时贡茶使用量之大,让茶农与督茶都身感疲备,“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所以又有了许多正直的督茶为民请愿,在送去贡茶的同时,也送去了规劝皇帝的诗。

喝茶的诗句篇九
《解读饮茶诗的养生意蕴》

喝茶的诗句篇十
《古诗中常见典故集锦(茶篇).》

古诗中常见典故集锦(茶篇).

“茶”字出于《尔雅释木》:“槚 苦荼(即后来的“茶”字)也”。

茶的古称还有荼、诧、茗等。

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赋茶(宝塔诗) 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乱岂堪夸。

这首诗概括地叙述了茶叶的品质,人们对茶叶的喜爱以及人们的饮茶习惯和茶叶的功用。

茶三昧

元佑四年(公元1089年),苏东坡第二次来杭州上任,这年的十二月二十七日,他正游览西湖葛岭的寿星寺。南屏山麓净慈寺的谦师听到这个消息,便赶到北山,为苏东坡点茶。苏轼品尝谦师的茶后,感到非同一般,专门为之作诗一首,记述此事,诗的名称是《送南屏谦师》,诗中对谦师的茶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 忽惊午盏兔毛斑,打作春瓮鹅儿酒。 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凤液今安有。 先生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

谦师治茶,有独特之处,但他自己说,烹茶之事,"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可以言传学到者。"他的茶艺在宋代很有名气,不少诗人对此加以赞誉,如北宋的史学家刘攽有诗句曰:"泻汤夺得茶三昧,觅句还窥诗一斑"。是很妙的概括。后来,人们便把谦师称为"点茶三昧手"。

赐茶代酒

据《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载:吴国的第四代国君孙皓,嗜好饮酒,每次设宴,来客至少饮酒七升。但是他对博学多闻而酒量不大的朝臣韦曜甚为器重,常常破例。每当韦曜难以下台时,他便"密赐茶荈以代酒"。 这是"以茶代酒"的最早记载。

开饮茶苏

陆羽《茶经七之事》引《艺术传》曰:"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单道开,姓孟,晋代人。好隐栖,修行辟谷,七年后,他逐渐达到冬能自暖,夏能自凉,昼夜不卧,一日可行七百余里。后来移居河南临漳县昭德寺,设禅室坐禅,以饮茶驱睡。后入广东罗浮山百余岁而卒。所谓"茶苏",是一种用茶和紫苏调剂的饮料。

贡茶得官

北宋徽宗时期,宫廷里的斗茶活动非常盛行,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为了满足帝皇大臣们的欲望,贡茶的征收名目越来越多,制作越来越"新奇"。据《苕溪渔隐丛话》等记载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漕臣郑可简创制了一种以"银丝水芽"制成的"方寸新"。这种团茶色如白雪,故名为"龙园胜雪"。郑可简即因此而受到宠幸,官升至福建路转运使。 后来,郑可简又命他的侄子千里到各地山谷去搜集名茶奇品,千里后来发现了一种叫做"朱草"的名茶,郑可简便将"朱草"拿来,让自己的儿子待问去进贡。于是,他的儿子待问也果然因贡茶有功而得了官职。当时有人讥讽说"父贵因茶白,儿荣为草

朱"。郑可简等儿子荣归故里时,便大办宴席,热闹非凡,在宴会期间,郑可简得意地说"一门侥幸"。此时他的侄子千里,因为"朱草"被夺正愤愤不平,立即对上一句"千里埋怨"。 吃茶去

吃茶去,是很普通的一句话,但在佛教界,却是一句禅林法语。

唐代赵州观音寺高僧从谂禅师,人称"赵州古佛",他喜爱茶饮,到了唯茶是求的地步,因而也喜欢用茶作为机锋语。据《指月录》载:"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吃茶去",是一句极平常的话,禅宗讲究顿悟,认为何时何地何物都能悟道,极平常的事物中蕴藏着真谛。茶对佛教徒来说,是平常的一种饮料,几乎每天必饮,因而,从谂禅师以"吃茶去"作为悟道的机锋语,对佛教徒来说,既平常又深奥,能否觉悟,则靠自己的灵性了

"水厄"

王蒙是晋代人,官至司徒长史,他特别喜欢茶,不仅自己一日数次地喝茶,而且,有客人来,便一定要客同饮。当时,士大夫中还多不习惯于饮茶。因此,去王蒙家时,大家总有些害怕,每次临行前,就戏称"今日有水厄"。事见《世说新语》:"王蒙好饮茶,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

"酪奴"

北魏·杨之《洛阳伽蓝记》卷三载: "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京师士子见肃一饮一斗,号为漏,经数年已后,肃与高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高祖怪之,谓肃曰"卿中国之味也,羊肉何如鱼羹,茗饮何如酪浆?"肃对曰"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以味言之,是有优劣,羊比齐鲁大邦,鱼比邾莒小国,惟茗不中与酪作奴"。 肃,即王肃,字恭懿,琅邪(今山东临沂)人。曾在南朝齐任秘书丞。因父亲王奂被齐国所杀,便从建康(今江苏南京)投奔魏国(今山西大同,是其国都)。魏孝帝随即授他为大将军长史,后来,王肃为魏立下战功,得"镇南将军"之号。魏宣武帝时,官居宰辅,累封昌国县侯,官终扬州刺史。王肃在南朝时,喜欢饮茶,到了北魏后,虽然没有改变原来的嗜好,但同时也很会吃羊肉奶酪之类的北方食品。 当人问"茗饮何如酪浆?"时,他则认为茶是不能给酪浆做奴隶的。意思是茶的品位并不在奶酪之下。但是,后来人们却把茶茗称作"酪奴",将王肃的本意完全弄反了。

惠山泉

李德裕,是唐武宗时的宰相,他善于鉴水别泉。尉迟偓的《中朝故事》中记述:

李德裕居庙廊日,有亲知奉使说口(注今江苏镇江)。李曰:"还日,金山下扬子江中急水,取置一壶来"。其人忘之,舟上石头城,方忆及,汲一瓶归京献之。李饮后,叹讶非常,曰:"江南水味,有异于顷岁,此颇似建业石头城下水"。其人谢过,不敢隐。唐庚《斗茶记》载:"唐相李卫公,好饮惠山泉,置驿传送不远数千里"。这种送水的驿站称为"水递"。时隔不久,有一位老僧拜见李德裕,说相公要饮惠泉水,不必到无锡去专递,只要取京城的昊天观后的水就行。李德裕大笑其荒唐,便暗地让人取一罐惠泉水和昊天观水一罐,做好记号,并与其他各种泉水一起送到老僧处请他品鉴,找出惠泉水来,老僧一一品赏之后,从中取出两罐。李德裕揭开记号一看,正是惠泉水和昊天观水,李德裕大为惊奇,不得不信。于是,再也不用"水递"来运输惠泉水了。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喝茶的诗句》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品茶的诗句 茶的诗句 喝茶的诗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喝茶的诗句”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喝茶的诗句"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6719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