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诗词对现实的失望

诗词对现实的失望

2015-12-19 00:32:50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诗词对现实的失望篇一《诗歌鉴赏_虚实相生》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诗词对现实的失望》,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诗词对现实的失望篇一
《诗歌鉴赏_虚实相生》

诗词对现实的失望篇二
《诗歌鉴赏_虚实相生》

诗词对现实的失望篇三
《中考古诗词鉴赏资料》

2013年暑假作业:课内古诗背诵与理解篇目:

《诉衷情》《破阵子》《丑奴儿》《天净沙》《天净沙秋思》《四块玉别情》《水仙子》

1、《诉衷情》 陆游 宋 诗人 放翁

主题:描写了词人慷慨从军和离职闲居两个场景,抒发了词人命运多舛、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辛弃疾 宋 词人

主题:通过现实与梦境的鲜明对比,抒发了词人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热情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3、《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 辛弃疾

主题:这首词通过“少年”与“而今”,无愁与有愁的对比,表现了词人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也表达了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一)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检测一

1.本篇是南宋 (人名)爱国词作的名篇之一。

2.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是回顾自己早年的生活。

B、“尘暗旧貂裘”暗示自己收复失地的壮志未酬的内心苦闷。

C、“胡未灭”中的“胡”原意是指北方少数民族,在词中指的是金。

D、“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指的是自己在沧州隐居,慢慢老去。

检测二

1.这首词语言明白晓畅,用典自然,如“觅封侯”,暗用 的典故。

2.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再现了作者当年从军抗敌的情景。

B、“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表明作者雄心不已,依然在前线战斗。

C、“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表现作者不能报国杀敌的悲愤情感。

D、“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既是作者内心矛盾的自白,也表现出南宋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检测三

1.“尘暗旧貂裘”一句借用 的典故,表现了作者 。

2.对词句“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放眼西北,神州沉陆,妖氛未扫。 B、作者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苍。

C、作者沉思往事,雄心虽在,壮志难酬。 D、作者自许自信,慷慨激昂,豪雄飞纵。 检测四

1.词的上片叙事,作者回想到的当年情景是 。

2.对“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了词人对前线的关切和对自己脱离军队的遗憾。

B、表现词人难以忍受闲居家乡、不能实现壮志的痛苦。

C、词人以天山指代抗金前线,以“沧州”指代闲居的湖边,发出了痛苦的呼喊。

D、这些句子是作者内心矛盾的自白,同时也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检测五

1.词中的“天山”指的是 。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再现了作者盛年壮志凌云、勇赴国难的情景。

B.“尘暗旧貂裘”借用苏秦的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C.下片主要通过两个生活场景来抒发作者的悲愤感情。

D.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壮志难酬地悲愤与感慨。

检测六

1.“泪空流”的“空”字用得很精妙,既写出了作者内心的 和 ,也表达了作者对南宋朝廷的不满和愤慨。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当年„„梁州”两句,是词人回想自己当年心怀壮志,投笔从戎,奔赴前线的情景。

B.“关河„„貂裘”两句,语势急转直下,与前两句形成强烈落差。

C.“胡未灭„„泪空流”三句,步步紧逼,声调短促,感情浓烈。

D.“此生„„沧洲”三句,表现出作者虽然已是暮年,但仍然壮心不已,充满豪情壮志。

检测七

1.“关河梦断何处”一句的意思是 。

2.下面对这首词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想象自己依旧在前线从军抗战。

B、“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说明敌寇依旧,而自己已经无力报国,包含了作者满腔的爱国深情和无奈的悲愤之情。

C、“天山”代指抗金前线,而“沧州”代指词人闲居的湖边。

D、对比是这首词主要的写作手法,词人的情感主要是采用对比的写作手法表现出来的。

检测八

1.这首词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

2.以下对本词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词由回忆当年的英雄气概起始。

B.“关河梦断„„”两句中字字表达了作者对前线的关切之情。

C.“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是作者晚年安逸生活的字眼。

D.整词抒发的是报国壮志难以实现的忧愤。

检测九

1.“关河”的意思是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当年”两句,抒写词人昔日投笔从戎,英勇抗敌的情景。

B.“尘暗”一句用苏秦故事诉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C.“胡未灭”三句寄托岁月不再,垂垂老矣,力不从心之感慨。

D.“此生”三句宽慰自己“天山”有将士守边,尽管安心养老。

检测十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句借用班超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报效祖国的壮志。

B.“梦断”一句,语势急转而下,转慷慨激昂为伤感悲凉。

C.词的上片主要描述了词人盛年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

D.词下片中的“未”“先”“空”三字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沉痛悲愤和不甘。

检测十一

1.“尘暗旧貂裘”借用了苏秦的典故,说明 。

2.下列对于《诉衷情》的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词中“觅封侯”暗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现词人当年在梁州时也曾意气风发,有过象班超那样报国的雄心壮志。

B.“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九个字写尽词人一生心事,表现出词人年老体衰,面对敌寇嚣张而难酬壮志的一腔悲愤。

C.“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现出词人知道自己年事已高,不再有一心报国的志向,因此流露出的悲哀、失落和无奈之情。

D.《诉衷情》苍凉悲壮,上片叙事,下片抒情,通过今昔对比,生动地反映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坎坷经历和不幸遭遇。

检测十二

1.“鬓先秋”中借秋霜形容

2.以下对本词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词中表达了陆游始终想收复中原失地的抱负。

B.上阙抒发了自己空有雄心壮志却又无所成就的感慨。

C.“此生谁料”表达了抗金事业未成的心有不甘。

D.词人表达了人生终将年华老去的无奈感怀。

检测十三

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当年万里”两句写诗人当年慷慨从军,充满豪情壮志。

B.“关河梦断“两句写诗人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C.“胡未灭,鬓先秋„„”三句抒发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沉痛悲愤之情。

D.“此生谁料,心在天山„„”三句写诗人退隐故乡,情感由忧愤转为豁达。

检测十四

1.“梦断”的意思是

2.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上片从追忆往日豪放的军旅生活写起。 B.下片着力抒发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矛盾。

C.作者在这首词中抒发的感情是从悲凉转为激昂。 D.朗诵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既悲愤又深沉的。

(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检测一

1.“麾”的意思是 _

2.下列理解错误 的一项是( )

A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是作者酒醉挑灯看剑回忆战场。

B .词的上阕描绘沙场点兵,表现出军容雄壮士气高昂的场面。

C .词的下阕全部写实,为收复失地赢得建功美名头发都白了。

D .全词表现了作者报国之志难酬,抒发了无限的感慨与悲愤之情。

检测二

1.“沙场”的意思是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画出一副酒后容光焕发,并拔剑在手,跃跃欲试的神态。

B、“马作的卢飞快”二句写投入战斗。

C、全词写阅兵场面,从当日早晨拂晓写起。

D、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检测三

1.这首词的作者是_ (朝代)著名的爱国诗人_ ,与 并称“苏辛”。

2.下边对本首词理解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

B、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

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往事,豪气满怀;结尾一句,词意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

D、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

检测四

1.从词中可看出词人早年的梦想是“ , ”

2.下边对本首词理解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八百里分麾下炙”描绘了连绵不断的军营中大家共同分享牛肉的情景。

B.“梦回吹角连营”是说军营阵势强盛,吹号声把人从梦中唤醒。

C.“五十弦翻塞外声”写出了军营中各种乐器奏出塞外悲壮粗犷的战歌的情景。

D.“沙场秋点兵”记叙了秋天时节在战场上检阅军队,指挥战斗的往事。

检测五

1.“天下事”指的是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表达了词人渴望重回沙场的心情。

B.“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表现了将士的英勇。

C.“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表明作者已经拥有了为国建功的美名。

D.全词首尾写实,中间写虚,虚实对比,突出了词人内心的无限感慨。

检测六

1.“塞外声”的意思是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八百里分麾下炙„„”描绘了豪壮而具有边地色彩的军旅生活。

B.“的卢”代指奔跑迅速的战马。

C.词中“八百里”专指牛名。

D.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建功立业后的一腔豪情。

检测七

1.“八百里”原意是 ,这里兼指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八百里”和“的卢”都是性烈的快马。

B.这首词上阕写战斗激烈,下阕写理想破灭。

C.“醉里挑灯看剑”,写出词人时刻不忘杀敌报国。

D.“破阵子”是正标题,“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是副标题。

检测八

1.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__ 、__ 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2.下列解读错误的一项是( )

A.全词首尾写实,中间写梦境,现实与理想对比,抒发了词人能够为国效力的豪情。

B.“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一句显示词人抗战杀敌的愿望极其迫切。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一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D.“了却君王天下事”一句中的“天下事”指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大业。

检测九

1、词中“五十弦”的意思是 。

2、下列对诗词的理解不恰当的是 。

A、这是一首写给挚友陈同甫,并与之共勉的作品。

B、“壮词”是指战前豪迈出征的“雄壮”与战场奋勇杀敌的“悲壮”。

C、“沙场秋点兵”描绘了一幅秋高气爽,威武的军队接受检阅的画面。

D、“可怜白发生”一句包含着作者难以诉说的郁闷、焦虑、痛苦和愤怒。

检测十

1.“可怜”的意思是

2.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八百里”两句,写豪迈热烈的军营生活。 B.“马作”两句,写军中日常训练的场景。

C.“了却”两句,写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D. 整首词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检测十一

1.“点兵”的意思是

2.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诗词对现实的失望篇四
《试论辛弃疾的现实主义词风和人格》

中国分代文学研宄

试论辛弃疾的现实主义词风和人格

。孥

摘要:本文从辛弃疾的人生遭际出发,通过探讨其词中的政治、人生主题,进而论述其词风和人格魅力。在南

宋词坛上,辛弃疾的词用敏锐的政治眼光反映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同时又以特有的方式,独辟艺术蹊径,创作了大量的现实主义词作。意趣幽深,包客细密,意境潇洒,韵味浓厚,充分展示了其词作的现实主义词风和人格。关健词:辛弃疾词

现实主义词风人格

一、前言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IIJ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历任建康府通判,江西提点刑狱以及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安抚使等职,平生以抗金为主要事业,矢志不变。他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对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进行分析,驳斥夸大金兵力量、妥协投降的观点。要求朝庭加强战备,鼓舞斗争士气,以图恢复巾原。但他所有的抗金建议、对策,均末被当权者采纳,反而不断遭受到主和派的排斥和打击,长期闲居在上饶、铅山等地,直至68岁时含恨去世。著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其作晶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即便是到了现代,其作品中的人格魅力仍有很重要的欣赏价值与认识价值。

二、现实主义词风

南宋时期,辛弃疾对当时南北分裂及主和派不思进取的现状怀有强烈的愤慨和不满,近切希望国家中兴。但是在主和派频繁的打击、排挤下,一生襟衿未曾开,平生志愿无处酬,从而使他的作品充满一种幽愤、感伤的情调。辛弃疾擅长写实,能以各种题材入词,构思精巧,文采富晤,气势宏大,情致独到,尤其是部分作品用典精辟,将不得已的苦衷、意蕴难明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述了}lj来,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

辛弃疾是一个关心现实、关汴民生的人,这一点在他的词巾表现得I‘分突出。例如他44岁时写的《水龙呤・渡江天马南束》:

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

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各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从这首被广为传颂的名篇中,我们可以看出辛弃疾将一些现实场面刻画得十分细致,对南宋困运表达了担心,显示出在事业.卜的远人抱负。与那些描写风花雪月的写景之作不同,写实手法独具一’格。又如他在博I【J道中所写的。‘组词,反映了他当时在博lJJ道中所见的乡村生活中的场景,虽然不够成熟,但却反映了较为广阔的现实,在闲适的情调中蕴含着有志末伸的隐忧:

一川竹任横斜,有人家,被云遮。雪后疏梅,昨时见两三花。比口桃源溪上路,风景好,不争多。旗亭有酒径须赊,晚寒些,怎禁他。醉里匆匆,归骑自随车。白发苍颜吾老矣,只此地,是生涯.

另外,在对乡村场景的描写中,还将今昔不同的两种心境进行对比,如《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罩的“任横斜”、“醉垦匆匆”、“识尽愁滋味”为其增添了几分精神上的无奈和感伤。辛弃疾对当权的主和派一味妥协和压制抗金志士的做法感到l‘分愤慨不满,在《贺新郎・别茂嘉I一二弟》中那种最大的孤独感和最强烈的悲愤集中体现了出来: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在主和派的打击下,当时许多抗金志十或被免去官职,或被频繁调转,一时很难有所建树。辛弃疾本人也曾经在淳

中国分必文学崭霓

熙三年以来的两年多的时间里,先后五次调任。来去匆匆,“正壮士悲歌未彻”、“啼呜知恨”,正是对当时政治的某些影射。送别是人生的一大主题,是人生中在所难免的。作品中先后借用李陵、苏轼和荆轲的典故,点出壮士的慷慨悲歌。“谁共我,醉明月?”集中体现了抗金志士辛弃疾的孤独之感,一种辛酸油然而生。辛弃疾还写了许多咏史的作品,委婉地发表了对政治问题的见解。这些作晶主要是。一方面歌颂历史人物的功绩及其积极进取,另一方面讽刺当权的主和派的‘味妥协,导致困运哀微,期望人们引以为鉴。如《永遇乐・京口北圊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i风流总被,雨打风呔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认为英雄的业绩随着时光的消逝而消失得无影无踪,找不到半点痕迹了。当年刘裕统帅军队北伐中原;那气势是何等的壮观啊!现在江山没有改变,而我们到哪罩才可以找像孙仲谋、刘寄奴那样的英雄来力挽狂阑、救国家于危难之中呢?辛弃疾在感叹之余,联想到自己已到暮年却壮志未酬,令人无比的悲痛。山河破碎,中原末复,百姓的民族意识已经模糊,竟然在外族入侵者的祠庙前祭祀,思想沉重而又悲壮。

辛弃疾的作品常常抒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作品中通过对汉唐盛世不受外侮的羡慕,表达了对南宋国事深深的失望。这类作品人多是好友间的酬唱,其中体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内容.卜多以抗金卫国、恢复中原故土共勉。例如,在《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中的: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詹突骑渡江初。燕兵夜捉银胡卢,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取东家种树书。

在这里,辛弃疚既有对少年时英勇战斗场景的同忆,又有对当前处境的描写。英雄已老而壮志难酬,不平凡的少年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春风可以吹绿树木,却不能染黑自己的胡子了。什么原因呢?长期被闲置在江西农村,整顿乾坤、恢复北方故土的愿望很难再实现了。在当时状态F,辛弃疾人和心都已经苍老疲惫了。虽然还能对时局有所关注,但是那种颓然的心境已经掩盖不住,人老恰似转瞬即逝的夕阳。这些内容也象征着南宋困脉的不振,气势确实不同寻常。

三、焕发异彩的独立人格追求

辛弃疾常常借登临、赏月、咏物等多种类型的题材抒发虽然一生立志报国,但平生志愿百无一僭8的不快。同时,在辛弃疾作品中还有一类不乏退隐精神的作品值得注意。因为

理想抱负无法实现,进取与隐居的矛盾心情在一段时问内流露出来。那些作品在彻底的清淡与忘怀之间夹杂着些许的无奈和无尽的伤感,对人生、对现实的失望,对人生归宿的思考,具有一定程度}:的进步意义。因此,在《稼轩词》中,我们可以看剑很多歌颂山水田同的内容,辛弃疾通过对山水超然淡泊、天然之趣的描绘,发出对人生、对宇宙的感叹。随着自身理想不断地破灭,对主和派的认识愈加清醍,自负经纬才略却难被国家蕈用,不能不引起辛弃疾内心的一丝心酸。但耽于安乐,得过且过,根本无法真JE地领会多彩人生。不愿随波逐流,不自甘寂寞,不入俗流,但理想抱负却难以继续。这两种精神意趣,两种不问的人格追求,在现实中却是矛盾重重。何去何从,其中则暗藏着无限的意味,中间的辛酸更是他人很难体会得到的。在内外两股力量的挤压下,举怀消愁的举动不足以真jli地排遣内心的篙闷,欲求精神上的真正解脱,也只有求助于自身之外了。“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IIJ见我应如是”,这是一种移情,恰恰可以反映在山水中。

万事几时足,E1月自西东。无穷宇宙,人是一粟太仓中。一葛一裘经岁,一钵一瓶终日,老子旧家风。更著一杯酒,梦觉大槐宫。

日月西东,月盈月缺,都是在有尽与无尽中变换,但人如太仓一粟,宇宙苍茫,时问也如梦幻般渡过。个人是十分短暂的,但同时却又是永恒的,世事难料保持故我足矣,将其归结起来也就是物我一致。佛家、道家的思想在这罩成为有缺陷的人生中的・‘味调节剂,使苦闷、抑郁的精神获取一定的慰藉。从另一角度来看,也可以说成是苦闷精神的一种解脱。想想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在一个行动受到严格限制的现实中,作者通过这种方式来寻求对生活的肯定的苦衷。退一步则现实中的困苦、不得志之感轻松了许多。但是,这类作品也并不只是消极避世,更多的还是别有寄托。如《沁园春・一水西来》:

一水西来,千丈晴虹,十里翠屏。喜草堂经岁,重来杜老;斜川好景,不负渊明。老鹤高飞,一枝投宿,长笑蜗牛戴屋行。平章了,待十分佳处,著个茅亭。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解频更教花鸟,前歌后舞;更催云水,暮送朝迎。

这首词是辛弃疾再次被起用任福建安抚使,免官归来后的作品,其心境自然。又是三年不同的官宦生活打破了往日的平静,“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一句当中暗含着多少对自我的嘲解,从此也就追慕陶渊明游斜JIJ,住茅亭,自发归耕吧!这点也恰恰是对现实的无奈。在闲居、起用,罢官、归来的过程中交织着他由失望剑希望以至到绝望的种种复杂心情。朝朝暮暮与花鸟云水为伴,其中何其悠然自得,似乎多年的苦闷、政治上的失意,透过蕈蓖往事而达

中国分必文学研宄

到了最终精神.1-的解脱。但是,字里行问也充满着无法继续毕生志愿的阵阵痛苦。这一点可以从辛弃疾晚年作品对往事鲜明、清晰的回忆,对环境细致入微的描写,折射出他人生的辛酸痛若得到佐证。例如,辛弃疾在嘉泰四年(1204),64岁时所作的两首《生查子》:

语,秋水隔婵娟。

辛弃疾将人生浮沉的感慨、高处不胜寒的孤寂、远大的志向等内容交汇在一起,暗寓人生苦短,抱负难施。下片借少歌微吟,说明自己虽然放怀寥阔,有登天的志向,但也只能病卧在寺院里,以歌寄意,远睹天地方圆而已。当重歌再举之时,已是清梦断而难续。人事亏全,如美人隔着秋水,无缘再相聚会了。

五、结论

辛弃疾词作的表现形式多样,其内在气质寓刚于柔,寓庄子谐,其本色可见一斑。善于用典,通过历史人物的慷慨悲歌之气,鼓励自己,将自己复杂的心事交织在一起并深刻地表达出来。如在《水龙呤・登建康赏心亭》中,用张翰、陈登、桓温的典故,层层深入,将自己不愿归隐的原因、结局。以及对困事的无奈、担忧借用历史类比,顺畅地表现出来了。语占形式多样化、形象贴切、意境深远,读之情文并茂。但是,有时不免过于逞弄才气,追求诗文、议论入词,以至使词作失去原有的韵味。但从思想性和艺术性来看,毕竟难以掩盖他在词史上取得的窄前成就。爱国主义是永恒的话题,特别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辛弃疾这种昂扬不畏艰辛的斗志、坚定的斗争信念值得学习。

综上所述,辛弃疾的一生,是生活经历不凡、仕途坎坷多舛的一生。长期沉浸在内忧外患的艰难环境中,以至于感情极为复杂,继而逐渐形成了一。种抑扬而又乐观、沉郁而又苍凉的词风,创造了具有悠久艺术魅力的情调。他的词展现出一个正义独立的、物我无尽的人格,这对后世产生了广泛深远的积极影响。特别是辛弃疾的富有战斗精神的作品值得我们欣赏和反复地玩味。辛弃疾为正义而战斗的不屈不挠的人格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奋勇前行。

本文得到江西财经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骆兵教授指导。

梅子褪花时,直与黄梅接。烟雨几曾开,一春江里活.

富贵tt.A.忙,也有闲时节。莫作路旁花,长教人看杀.

悠悠万世功,砣砣当年苦。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

这旨词是作者晚年在镇江府任卜时作的。此时朝廷主战派当权,新兴的蒙古势力又给女真贵族的统治带来了重大威胁,不失为一个良好的时机。在前一首词中点出了再一次被起用时的复杂心境,“梅子褪花时”一句暗喻我已经年老了,但能够可以继续抗金事业,就是忙碌也是值得欣慰的。随着春江上烟雾的散去,江边又染上了勃勃生机。后二句“莫作路旁花,长教人看杀”则点出了对未来生活的担忧,希望自己为恢复北方故土所作的一切,被人理解。后一首则先同顾了自己以前闲居生活的苦闷和抱负不得伸展的辛酸,现在可以在江边遥望远处,是多么的令人鼓舞啊。我虽然年老,但雄心不老,仍做好了随时为国献身的准备。辛弃疾想到这里,当年的苦闷已不再,更多的是豪迈的气质。这类词很典型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矛盾,一面是对未来战斗生涯的向往,一面又充满着担忧,对统治集团多少存在着些顾虑。果然,准备J=作刚刚开始,就义被罢免了。

四、辛弃疾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辛弃疾现实主义的词作精神充溢、饱满,形成了与传统婉约词风不同的豪放词风。在文学史卜,辛弃疾是与苏轼并称的豪放词派的杰出代表人物。然而,我们细究文本可以发现,辛弃疾词恢宏的气势中更多地融入了对敌斗争的精神。清人陈廷焯在《云韶集》中曾将:1二人进行对比,他指出“东坡词极名士之雅,稼轩词极英雄之气,千古并称。”辛弃疾毕生恪守着这种精神,并以此讽劝最高统治者,激励天下智勇之士。辛弃疾以一种“颖脱难藏冲斗剑,誓清行击中流

参考文献:

[1]严迪昌.辛弃疾及其《稼轩词》的思想倾向论辩[J].江苏师范学院学报,1979,(1).

[2]陈遇春.谈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

(4).

楫”的气势融入词作中,平生的不平之事,如当头棒喝~

呈现。因此,辛弃疾现实主义的豪放词风特点鲜明。

辛弃疾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笔下人物慷慨悲歌,英姿勃发,将人物与景致等复杂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层层深入,有力地突出了志向远大的主题。例如,头・我志在寥阔》:

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摩娑素月,人世俯仰已千

《水调歌

[3]韩觉民.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J].北京文学,1979,(2—3).

[4]彭适凡.伟大诗人陶渊明[N].江西同报,1979-9-9.[5]邓广铬.稼轩词编笺注[M].上海占籍出版社,2007.[6]游国恩等.中国古代文学史(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7]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中)[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李力,江西省星子县隘口中学)

年.有客骖鸾并凤,云遇青山、赤壁,相约上高寒。酌酒援

北斗,我亦虱其问。

少歌日:神甚放,形如眠。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欲重歌兮梦觉,推枕惘然独念,人事底亏全?有美人可

试论辛弃疾的现实主义词风和人格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引用次数:

李力

江西省星子县隘口中学现代语文(文学研究)MODERN CHINESE2008,(10)0次

参考文献(7条)

1.严迪昌 辛弃疾及其《稼轩词》的思想倾向论辩 1979(1)2.陈遇春 谈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979(4)3.韩觉民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979(2-3)4.彭适凡 伟大诗人陶渊明 19795.邓广铬 稼轩词编笺注 20076.游国恩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 19637.王运熙.顾易生 中国文学批评史(中) 2002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杨有山 同中见异的两种英雄之词--毛泽东与辛弃疾词比较研究 -毛泽东思想研究2002,19(4)

毛泽东词与辛词的相同点是,二者都是英雄之词,都体现出中国的志士仁人拯世救物、以身报国、挽救民族危亡的民族精神和英雄气质.二者的不同是,辛词是封建时代的英雄之词,毛词比辛词具有更豪壮博大的情怀,更深邃的思想内涵,更崇高的精神境界.毛泽东吸取辛词的精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艺术创作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2.期刊论文 陈志蕊 试论辛弃疾词与陶渊明诗两者的关系 -经济研究导刊2009(15)

陶渊明的诗,人人都称它平淡,辛弃疾的词,人人都许它豪放.两者好似风马牛不相及,不能相提并论.其实,这些都是世俗之见,并非真正识得陶渊明与辛弃疾也.实际上,陶渊明、辛弃疾的诗和词有共性,也有个性.首先,辛弃疾的词与陶渊明的诗中都有一种排忧适性意识.其次,辛弃疾慧眼识得陶渊明,他大力论陶,学陶.最后,陶诗对辛词有着很深刻的影响,但是,辛弃疾学陶而不似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3.期刊论文 康丽云 辛弃疾农村词对苏轼农村词的继承与发展 -农业考古2006(3)

苏轼创造性地"以诗为词",打破了"诗庄词媚"的界线,把农村题材写入词中.继苏轼之后的辛弃疾,无论是在题材的选择上,还是表现手法的运用上,都直接承继了苏轼的农村词,并且有所发展.本文仅从农村场景的描绘上,农民形象的塑造上,表现手法的运用上三方面探讨辛弃疾农村词与苏轼农村词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4.期刊论文 郭姗姗.何尊沛 辛弃疾爱国词对姜夔词的影响 -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9)

辛弃疾与姜夔共同铸就了南宋词坛的辉煌,作为爱国文人,词坛前辈,辛弃疾其人其词对姜夔都有很深刻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作品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两方面对稼轩爱国词对姜夔词的影响稍作探讨.

5.学位论文 肖建敏 论上饶二十年生活对辛弃疾词创作的影响 2007

辛弃疾曾在上饶度过长达二十年的闲居生活。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占其词作总量一半以上的作品。辛弃疾在上饶的这段生活经历对其词创作有很大影响。

本文在全面把握20世纪以来学术界辛弃疾研究成绩和不足的基础上,对辛弃疾上饶二十年的生活经历与其词创作之间的关系作了较为深入的研讨,探求了上饶生活经历对辛弃疾词创作发生的影响,提供了一个更加深入研究辛弃疾词的新视角。 全文共约五万五千字,分为四章。

第一章是对20世纪以来,尤其建国以来辛弃疾研究总体情况的述评。20世纪以来辛弃疾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辛弃疾上饶二十年的生活经历对其词创作影响的关注不够。这提供了本文的研究起点,也即本文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主要研究上饶的自然环境对辛弃疾词创作的影响。首先是对上饶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的简单介绍,其次是对辛弃疾游观上饶山水情况的列述,最后是关于上饶自然环境对辛弃疾词创作造成的影响的探讨。上饶自然环境不仅为辛弃疾词提供了表现的题材,更在一定程度上对辛弃疾此时期词作风格的转变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三章主要关注的是上饶的社会生活、民风民俗情况对辛弃疾词创作的影响。上饶的社会生活、民风民俗进入辛弃疾的词作,大大拓展了辛词的取材范围。同时,辛弃疾创作了为数不少的农村词。这些农村词广泛反映了农村生活的景象,进—步确立了农村洞这种词作类型在词史上的地位,且以其独具特色的创作特点丰富了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第四章主要讨论辛弃疾在上饶的社会交往对其词创作的影响。辛弃疾在上饶的社会交往频繁,交际面极广。因此我们首先必须考察上饶文人士大夫聚居情况和辛弃疾的交往对象。次则关注辛弃疾在上饶社会交往的方式。关于社会交往对辛词创作的影响,分带湖时期和瓢泉时期两个阶段进行。这两个阶段交往对象的不同对辛词创作风格的影响电有不同。在简短的结论中,指出:上饶社会交往造成的环境气氛在某种意义上是辛词创作的孵化器或助推器。

6.期刊论文 易勤华 运气入词以词寓气--辛弃疾"人气""词气"浅议 -宜春学院学报2004,26(3)

依据现代文艺理论,从"气"的角度切入,重新认识稼轩其人其词的特质及其关系.本文认为,稼轩创作中能做到"运气入词,以词寓气",真正达到了"人气"和"词气"的高度融合,并体现在题材内容、艺术手法、作品风格等多方面的创新,使稼轩其人焕发出独具的人格精神,其词也呈现出独特的美学风貌.

7.期刊论文 宋秋敏.SONG Qiu-min 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论辛弃疾与南宋爱国词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3)

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辛弃疾对于词体的革新,一方面提高和强化了词的文学功能,把词体改革推进了一大步;另一方面,他的词作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弊端,暴露了南宋词创作中的诸多矛盾.

8.期刊论文 徐安琪 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5)

对于辛弃疾的"以文为词",学界至今意见分歧.这个命题是否成立,作为对辛弃疾词的审美评价有何涵蕴,在学理上应该还有进一步讨论的余地.本文检阅了"以文为词" 说的来源和形成历史,以及在流变过程中所包含的意义;探讨了辛弃疾"以文为词"的成因、艺术表现、"以文为词"作为创作和批评标准的限度.结论是"以文为词"的命题可以成立,但其含义是"把古文手段寓之于词",而不是"词文合流".

9.期刊论文 陈景云 论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 -安徽文学(文教研究)2007(1)

苏轼是我国北宋文学家,开创一代豪放词风.辛弃疾是两宋豪放词的集大成者,在词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苏辛词在表现豪放风格方面,都饱含着浓烈的奔放的豪情,表达了词人的对生活无比热爱和豁达的乐观态度,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但又有明显的差别.第一,苏词主要表现为面对人生挫折时表现出达观情怀;辛词则表现为对国家前途的关心和恢复中原的决心,表现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第二,苏词善于将个人的遭遇与自然环境的描写融合在一起,豪放中蕴含着凄楚.而辛词则将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连结在一起,豪放中蕴含悲壮.第三,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语言议论化.辛弃疾"以文为词",使宋词散文化:同时对典故的运用恰到好处.

10.学位论文 蔡向荣 我见青山多妩媚——论辛弃疾山水田园词的意象美 2005

本文尝试从现代诗学的角度,即从现代诗学概念中“诗歌最小的审美单位”——意象,来探讨南宋伟大词人辛弃疾山水田园词中所蕴含的特殊审美情趣。

论文除了引言和结语之外,主体部分共分三章,每一章再分为若干小节。《引言》先概括地引述中国古典文论如《易·系辞上》、《文心雕龙》等对“意”与“象”的阐述,再参照现代文论对“意象”这个概念的不同说法,进一步对意象的本质进行探讨,然后从现代诗学的意象论切入正题——即辛弃疾山水田园词的意象美。

第一章《辛弃疾的生平》分三小节:第一节“锦檐突骑渡江初”,第二节“一丘一壑也风流”,第三节“春风不染白髭须”。三小节将辛弃疾的一生划分成三个阶段,分别谈这三个阶段对辛弃疾创作的影响。本章的重点是第二阶段(即第二小节“一丘一壑也风流”)关于辛弃疾罢官后隐居田园期间所写的山水田园词。

第二章《辛弃疾山水田园词的意象》分三小节:第一节“写景的意象”,第二节“咏物的意象”,第三节“典故的意象”。本章将辛弃疾山水田园词的主要意象分为上述三类,以辛弃疾山水田园词中的代表作为例,展开论述,并对这些代表作进行简明扼要的分析,说明辛弃疾在意象营造上的造诣。

第三章《辛弃疾山水田园词的意象审美特征》分为三小节:第一节“营造意象与意境的艺术技巧”,第二节“其他艺术特色”,第三节“句与篇浑然一体所产生的审美情趣”。这一章较为概括地分析辛弃疾山水田园词意象的特色,以及总体上的艺术特色。本章也论析辛弃疾的一些著名的代表作,以之作为辛词艺术特色的例证。

《结语》主要是谈辛弃疾山水田园词作对后世词人的影响,以及辛弃疾山水田园词作在词坛上的地位,就此为论文作一总结。

本文链接:

下载时间:2010年5月16日

诗词对现实的失望篇五
《有关诗歌的几个理论和现实问题》

有关诗歌的几个理论和现实问题

——中国作协诗歌理论研讨会研讨议题

□郁 葱

2010年7月25日,我到北戴河参加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全国诗歌理论研讨会”。会议提前发来了几个研讨主题。两天的研讨很紧凑,已经很久没有召开过全国性的“诗歌理论研讨会”了,因此大家的发言很热烈。我是编辑和写作者,对理论问题始终敬而远之,但会前还是按照要求对几个问题分别写下了自己的看法。许多观点是我一直坚持的,而且已经在其他场合说过多次了,没有新意但一以贯之,持之以恒。每位发言者限时十分钟,于是从中选择了一点儿我最想说的话,用了大概八、九分钟的时间,当时一位朋友评价说“口吻缓和但观点鲜明。”

回来后,将当时的发言稿重新看了一遍,觉得依然有可取之处。观点是否准确不敢肯定,关键是认真的。 愿大家快乐。

一、 诗歌与时代。诗歌如何处理好大我与小我的关系?由地震诗歌现象看灾难面前诗歌的突出表现与功用:

我反复说过,我不是理论家,甚至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诗人,我的职业是编辑,我也从来没有想过去做一个单纯的诗人。我一直觉得写诗、编诗的人应该简单些,理想主义一些,应该与这个社会部分脱节,我一直没有理论的深奥、规范和复杂。一些理论问题让我敬畏、让我茫然、让我感到自己的肤浅,比如我们这次会议原来发给我的一个研讨题目:„诗歌与时代,诗歌如何处理好大我与小我的关系‟。到会后我发现这个„大我‟„小我‟被去掉了,我觉得去掉得非常好。我以为„大我‟与„小我‟是被时代认同了的怪异概念,这两个概念把我们引进了一个永远走不出来的怪圈。„我‟就是„我‟,„我‟的另一个词意是„自己‟,我的创作中不存在什么„大我‟和„小我‟的矛盾,或者说不存在什么„大自己‟、„小自己‟的矛盾,如果我们认定了„我‟应该是个性的,自由的,变化的概念,如果我们认定了每一个„我‟都是完全不同的自己,如果我们认定了独特的风格,想像力和创造力是一个好诗人的标志,如果我们艺术多元化的局面真正形成了,那么关于„大我‟„小我‟的争论就早该成为历史,这场毫无意义的延续到现在的争论也早就应该终结。当然,每一位诗人几乎都有政治情结,但„大我‟在某一段时间成为了„大众‟的代名词,„大众‟与„人民‟一样,是个虚拟的概念,很容易被人滥用。全民读诗、写诗的年代是不正常的年代,而且那是政治的力量而不是诗歌本身的力量。

我们这次会议所发的问卷上还提到了好诗的标准,我还是重申我的观点:我理解中的好诗的标准是:1、诗人的创造力、影响力。2、作品的价值和个性。3、持续的作品生命力与恒久感。4、诗中展示的诗人的境界、品位和尊严。5、作品的先锋精神和探索精神。6、语言魅力。如果用一句话回答,那就是:深邃的思考、松弛的表达。

关于地震诗歌。2008年的汶川地震之后,诗歌似乎重新回到了公众视野,在那样一种特殊的氛围中,诗歌成为迅捷的表达感情的感性语言形式,符合国人对灾难与“不幸”的一种情感共鸣。地震诗歌现象,其实就

是由灾难这一事件引发的诗人或非诗人们最初的最直接的不由自主的情感表达。此后的一段时间里,诗歌成为了一种人们表达悲情、抒写伤感的出口。应该说,这是诗歌运用公众情绪的一次范例。或者说,这是公众情绪利用诗歌的一次范例。四川地震发生后,2008年5月29日,《河北日报》记者向我提出了“四川地震,诗人何为”的问题,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准确的也很及时的问题。记者问:您认为这次四川地震,诗人的表现如何?他们发出的声音您满意吗?我当时回答说:“应该说,真正好的诗人都有很浓郁的政治情结和社会责任感,诗人天生敏锐、敏感,诗歌又是我们中国人表达感情的传统方式,是融进国人生活中和骨子里的一种文化。因此,遇到一些大的社会事件和自然灾害,借助诗歌自身的魅力,应该演绎出荡气回肠、催人泪下的诗歌作品。任何一个伟大的民族,一定有用诗歌纪录的他的民族的苦难史、生存史和心灵史,我们近年来也有过一些社会题材的诗歌作品,但显得拼凑、表面、肤浅,大而无当,缺少感情和激情,缺少震撼力,让人感觉煽情而不动情,与我们期待中的作品质量还有相当的距离。

当然,这次的抗击震灾诗歌创作,使得这种状态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原因在于这次灾难本身触及了诗人内心的痛点和动情点,使诗人的艺术积淀在瞬间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我那一段时间浏览诗歌博客和诗歌论坛,几乎每一位诗人(包括我自己)都在用心、用自己的所有真挚的情感和良知为抗击震灾创作诗歌,而且表达的不仅仅是一般的„公众情绪‟,他们的文字各自具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深度,使作品充满了人性、人道和人格的魅力,内心的良善和才智发挥到了极至,实际上成为一次没有组织的、新时期以来最大规模的„同题材创作‟,其作品的深邃和内涵甚至超出了任何一类其它文体抗震题材的创作。而且诗人们对事件的反应是迅捷的,在震灾发生仅仅两个小时之后,当地的诗人就写作出了诗歌作品并发到了网络上。”

我注意到,这次抗击震灾诗人们的创作的大部分诗歌作品,既遵循了诗歌艺术的创作规律,也是对抗击震灾场景的深层表达,同时也为诗歌本身创造了又一次辉煌。诗歌发出了坚实的声音。而且,由于抗震救灾中网络、电视和平面媒体对诗歌的关注,使得诗歌的受众面大大增加,我想,这既是对诗歌艺术的一次良性推动,也会使真正的诗人们得到一些内在的启示,会使得他们重新审视自己今后的诗歌创作,这显然是我们所期待的。

但同时,我也有另外几点感受。其一,诗人在灾难面前不应该再有语言的“表演欲”,在创作灾难题材的诗歌作品时,首先要想到的是经历着这场灾难的人们的感受,用自己真实的真切的感受去写诗。再一点,不是说有了激情就一定能够写出好诗,也不是“全民创作”就一定会出好诗。在一个特定的时期,人们用一些分行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是值得赞赏的,但那里面的口号式的语言和非诗的因素实际上与诗歌的标准还有很大的距离,话多诗少,直白浅陋。我想这是个值得探讨的艺术问题,我们还是要对诗歌艺术有一种理性的尊重。并不是谁都能写诗——这句话可能会让一些人听着刺耳,但却是事实和真话。

还有一个让人感到非常忧虑的现象是,其实我们对灾难的理解和抗争的诗歌创作还没有真正深入进去,仅仅停留在发生的现象本身和人本能的最初情感本身。短期内大量的诗集纷纷重复编辑出版,几乎来不及沉淀和筛选。当时单是我接到的约稿邮件、电话就已经很多。我收到的同样题材的诗集就有20多本,我所在

的城市就出版了两部。让我兴奋的同时我也真的不想看到,面对这样一个必将留在国家历史上的沉重话题,用一些肤浅外在的诗歌文字来诠释,我愿意看到有一部真正的诗选集,当多年之后人们再读起来的时候,能够感受到中国诗歌面对灾难时整体的精神力量和艺术高度。

我还注意到,在这类诗歌创作上,一个专业意义上的诗人不见得会比普通民众写得要好,所以,网络上出现的那么多被广泛引用与转载的作品,艺术粗糙但情感浓烈(请注意情感这个词),却很少出自专业诗人之手。原因很简单,面对灾难,普通人不会比诗人更缺乏感同身受的共鸣。相反,在对地震灾难进行反思和内省的诗作里,专业诗人就显出了他们的优势,尤其是那些带有强烈思想思辨色彩的诗歌,更能突出批判的性质和思想的功用。

最近我参与了一个“地震诗歌墙”作品的筛选,当我重新再读那些抗震诗歌时,我的确更多地感到了失望。这样的作品不仅仅需要的是表面的倾诉,重要的是,它应该具有一种清醒的超越感,超越个人悲痛的阶段,而进入对人与社会、自然反思的层面,这样就提升了现代诗的思想性,从而获得了经典的价值。很遗憾,我很少看到。因此,表象的地震诗歌,只是让边缘化的诗歌在短期内有了一个突出的地位,但这种地位随着灾难的逐渐被淡忘,也会渐渐淡去;只有那些进入了反思层面的地震诗歌,或许才真正显出了它独特的文学与社会价值。我注意到,再后来的玉树地震和舟曲泥石流灾难中,就再也没有出现过像四川地震时的诗歌现象,因此我说,四川地震诗歌,是诗歌利用公众情绪的一次典型范例。

二、 诗歌与传承。从旧体诗和现代诗的发展状况,看诗歌的继承与创新:

五四时期一批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正是在打破旧体诗的前提下,才推出了白话新诗。之后,新诗又在一批留学欧美的诗人那里,获得了一种泊来的现代感,最终形成了具有启蒙色彩的现代汉语诗歌。这是对新诗由来的一个简要概括。在很多人看来,新诗正是在与旧体诗断裂中获得自身的发展的,它无所谓继承,因为它们之间本身就没什么关系。然而,我们都知道,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那些卓有成就的现代诗人,对于古典诗词大都很精通,他们是建立在对旧体诗词进行比较、过滤的前提下来进行诗歌革命的,他们提倡现代诗,写现代诗,表现出的就是一个叛逆和反抗的姿态。我们还会发现一个现象,新诗对于他们来说,只是青春期的产物。很多诗人后来又不写新诗,而改写旧体诗词,甚至是以研究旧体诗词作为自己的学术目标,并且终身坚守。这一现象,近些年来,也逐渐被一些学者所研究。

我们现在提起诗歌,通常意义上指的就是新诗,但可悲的是,直到今天,我们教孩子学习诗歌,也基本是在古典诗词的范畴内,孩子们所背诵的,无不是押韵并富有节奏感的经典古诗词。在普通的社会大众那里,古典诗词有着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据我了解,喜欢诗歌的人,绝大多数是对古典诗词情有独钟。在诗人的诗歌写作上,少有通过对古典诗词的学习而开始写新诗的,也没有多少青年诗人有着非常深厚的古典诗词功底。 古典诗词与新诗,虽然形式上不同,但诗人们在写诗时的情感与气质,可以是相通的。新诗相较于工整的古典诗词,显然更富有现代感,因此也更能承载思想的含量。从当下一些诗人的写作中,我们也看到,他们对于古典的重新发现,正在影响他们的诗歌写作,像柏桦、杨键等,他们对古典诗词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这或多或少会影响他们的创作。借鉴和吸收古典诗词中的灵性和境界,是能够影响诗人们在诗歌创作中的气象与节奏的。还有就是,一些古代诗人在诗作中所倾注的情感和气息,也会对现代诗人形成涵盖,像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深沉、王维的空灵惮意、李商隐的幽怨悲悯,都会对现代诗人的写作产生一定的影响。

而且,我曾经表述过,中国新诗目前基本没有规范,这起码说明中国诗歌缺乏建设,既缺乏艺术建设,也缺乏理论建设。作为一门艺术,必要的艺术规范还是要有的。这种“规范”不是要限制这门艺术的发展,也不是要制造什么“诗歌写法”之类的东西,但是一门从语言、形式到内容完全没有规范的艺术形式,本身就是缺憾。没有规则,这可能是诗歌这门艺术的特质,提起“新诗”,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说法。当然审美越多元化越好,一旦有了可以制作的“规范”,这门艺术的生命力可能就开始枯竭了,比如唐诗,比如宋词。

如果我们认定了中国新诗目前基本没有规范,于是就出现了第二个问题:诗歌其实是一门“感知”、“感受”的艺术,写诗、读诗、对诗歌的理解,一般靠每个人的感受能力,而恰恰在感受能力这一点上,差异是相当大的。诗歌多元化是诗歌繁荣的标志和前提,也是诗歌艺术发展的趋势,但由此形成的对作品判断上的多样性和“不可操作性”,也是新诗的很大问题。

我们知道在唐代,曾经有过考试文体是诗歌的时期,但那时的诗歌有着格律方面的严格规范,直到现在,旧体诗依然保持着它的基本规范。而我们的新诗目前还不成熟,没有给读者提供更多的让人满意的参照。真正的好诗应该充满人性、人道和人格的魅力和精神高度,应该说,真正好的诗人都有很浓郁的大爱情结和对艺术的责任感,诗人天生敏锐、敏感,诗歌又是我们中国人表达感情的传统艺术形式,是融进国人生活中和骨子里的一种文化。因此,诗歌应该出现多元的、多样的、对人内心有冲击力的作品。这是我的一贯主张。但我们当下的许多诗歌显得拼凑、表面、肤浅、口水,轻男浅女、薄情滥欲,缺少内在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让人感觉煽情而不动情,伪先锋和非诗的废话脏话昏话泛滥,与我们期待中的诗歌质量还有相当的距离,凭什么让人们也去学着写这些东西?

坦率地说,诗歌不是没有能够让大家基本认可的标准,而是在浅薄的资本媒体(网络)的刻意作用下,利用一些非诗的因素和非诗的“诗人”把这个本不成熟的标准搅得更乱,这就更增加了优秀诗歌传播的难度。这种对诗歌的毁损要靠好的诗人们一点儿一点儿用好的作品去艰难的建设,不知道我们的诗人们有没有一种真正使诗歌繁盛起来的智慧和底蕴。

三、网络时代诗歌发展的成就与问题,现状与未来:

网络诗歌,是我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互联网开始走进公众视野,网络诗歌论坛开始逐渐活跃,为较为沉寂和迟滞的中国诗坛带来了一种冲击。可以说,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诗歌通过纸质的公开发行的刊物与民间诗刊发表的唯一途径,使诗歌的传播变得更加自由、快捷和宽松。而且,网络的兴起,促使诗歌创作的形式也开始多元化,各种形式的诗歌都在网络上展示,为丰富诗歌艺术带来了重要的突破。从那时,《诗选刊》就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在网络上选发诗歌作品(当时的文件规定从网络上选发稿件是不允许的),并最早编辑了网络诗歌专号。

网络时代的到来为诗歌创造了自由快捷的发表平台,各种各样的分行文字都可以第一时间顺利地在网络上发表,以前是论坛和社区,现在是博客和个人空间,在网络的每一个角落,我们都可以看到诗歌的影子。当诗人和诗歌爱好者们像随意随性的写诗、发诗时,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也就在所难免,网络解决了诗歌发表难的问题,同时又让那些毫无难度的口水诗歌开始大行其道,最终导致平庸化和世俗化。

网络上制造的诗歌事件,将人们的眼光吸引到了诗人的行为与表演上,而非对诗歌文本这一本质性问题的关注。网络诗歌的确是带来了诗歌艺术的多元,但恰恰是多元,引起了审美价值的混乱,最终导致了诗歌标准的缺失。所以,互联网时代,诗歌的数量呈几何倍数增加,诗人也似乎越来越多,但是,好诗人凤毛麟角,优秀诗作也需要更精心的筛选。在这样的环境下,网络诗歌成为经典的可能性,也变得微乎其微。 网络也给当下的青年人带来了一种浮躁的心态,快捷的网络,也引起了人们快节奏的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快速成名,成为很多年轻人的梦想。对于一些年轻诗人来说,在网络上写诗,一方面是消遣,另一方面也不能排除通过诗歌成名的想法。所以,他们批量生产,如果不能以质量取胜,就渴望以速度取胜。年纪轻轻,就可能已经“著作等身”,这对于快节奏的社会来说,并非好事。

网络对于诗歌发展的意义不容忽视。然而,诗歌毕竟是正在它正常的轨道上运行,没有了万众瞩目的光环,也失去了众星捧月的优势,诗歌在网络时代又回到了它应该具有的位置。当下的诗人,目前的诗歌,似乎已经离不开网络了,网络塑造了诗歌的平民化色彩,同时也为诗歌今后的变革带来了空间。尊重网络,但不能被其所累,比如同样是网络的问题。好的文学声音几乎是非常微弱,如果你搜索“诗歌流派”几个字,搜索出来的会有许多属于当下拼凑起来的“伪流派”,而现在青年人大部分在使用网络,这样在他们心目中留下的,就是现在他们见到的这些所谓的诗歌流派。这会使他们对当代诗歌的认识造成曲解。

再一点,网络兴起的初始,我们曾经更为重视网络作为工具的使用功能而忽略它的展示平台作用,但现在,似乎更为重视网络作为它的展示平台的作用而忽略它作为工具的使用功能。比如我们的诗歌博客,很难说那是严格意义上的“网络诗歌”,我在把博客当作工具使用,这与传统写作没有什么不同。如同我原来使用打字机,不能称之为“打字机写作”一样。因此,一般说来,从诗歌博客选稿要比从诗歌论坛选稿质量要高,这也说明,诗人们对自己个人空间的质量和纯度更为在意。

四、诗歌如何走向平民与大众:

“倾力推动,顺其自然。”这是我在会议上填写对这个问题的调查时写下的八个字。一种观点认为,诗歌本身就是贵族的语言艺术,由于它的晦涩艰深,由于它语言的多解性,它也就成了少数人的艺术。从另一方面说,从古至今,诗歌一直是表达情感的最佳途径,每个不分地位,不分身份的人在不同环境、不同场合都有倾诉与表达的需求,因此,他们也需要找到这样的一种出口,诗歌作为一种表情达意的语言形式,是可以在情感上使大众得到共鸣的。

有些诗人将诗歌当作了一种纯粹的语言游戏进行文字表演,这样做的结果,要么是意象繁杂,语言缠绕,导致晦涩难懂,要么就是直白无味,口水泛滥,引起诗意顿失。诗人在写作上的这两种极端,最终败坏的是

诗词对现实的失望篇六
《诗歌鉴赏 虚实相生》

诗词对现实的失望篇七
《广东语文粤教版必修2《中国现代诗歌五首》课时训练)》

粤教版必修二《中国现代诗歌五首》课时训练

1.下列加点的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河畔(pàn) 荡漾(yàng) 罗绮(yí) 窠穴(xuã)

B.残羹(gēng) 斑斓(1án) 笙箫(xiāo) 暴戾(lì)

c.絮聒(guō) 漫溯(sù) 啮啃(niâ) 菌(jūn)

D.蜷伏(quán) 青荇(xìng) 后裔(yì) 崎岖(qū)

2.下列各组词,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揉碎 沉淀 翡翠 饥谨

B.漪沦 长蒿 衣襟 污垢

c,桅杆 开垦 浮藻 泥泞

D.憔悴 星殖 寂寞 砝码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句是:()

A.由于负责的工程极其浩大,他在奔波中总有一种目不暇给的感觉。

B.班里的各种不良现象已蔚然成风,再不治理就会带来严重后果。

C.由于经济封锁,物价大幅度上涨,引起了 市民们的怨声载道。

D.在汹涌的革命人潮下,鲁迅先生的创作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第四届广州市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测评活动由各校白行组成有校级、教导处领导和科、级组长参加的领导小组。

B.近年来,不少地方的政府部门在选拔干部时,往往喊着干部年青化的旗号,采取一刀切的做法,这无形中等于推行了年龄歧视。

C.近日,在海拔1613米的一座山上,发现了一只棕白色的另类大熊猫,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生物科研室已把它保护起来。

D.华东理工大学原名华东化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后创立最早、规模最大、学科设置最齐全,早在1960年已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5.填入下面划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句是()

中外古今的诗人,常喜欢将珍珠与眼泪相比。阿拉伯的诗人说,牡蛎在海滩上赏月,天使的一滴眼泪,刚巧滴落在它心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就像一颗晶莹的珍珠

B.变成了一颗晶莹的珍珠

C.就是一颗晶莹的珍珠

D.俨然一颗晶莹的珍珠

6.对《死水》的赏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主张“新格律诗”,这首诗便是其主张的典型代表,音节响亮,句式整齐,韵律和谐,节奏优美。

B.作者受欧美“唯美主义”影响,吸取我国古典诗词精华,努力追求诗歌的绘画美,即使很丑的死水,他也要用“漪沦”、“翡翠”、“罗绮”等词,可以看出,这些词语是和他的主张违背的。

C.作者提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其中前两者都可以在诗中找到,而后一种却在诗中找不到。

D.把丑的东西美化,是这篇诗歌一大特色,这正是闻一多面对现实无可奈何的违心的写法。

7.“死水”有什么象征意义?闻一多在《死水》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再别康桥》,回答下面的问题。

8.第一节写诗人作别康桥时的愁绪时,表现了诗人飘逸、洒脱的风度与神采。连用三个“轻轻的”表现了一种什么情愫?你能感受到那种意境吗?

9.第二节至第六节写康桥寻梦,用了哪些景物?又是怎样用比喻表现这种如梦似幻的意境的?

10.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写道:

“桥的两端有斜倚的垂柳与掬阴护住。水是澈底的清澄,深不足四尺,匀匀的长着长条的水草。”在‘再别康桥》中,他把河畔的金柳比做“______”;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河中“长长的水草”:“_______”,表达了他对康桥永久的恋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一诗, 赶着马车的农夫,坐在船头的少妇,离家的 年老母亲这些人具有怎样的特征?你如何I里解“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如比的泥泞”这几句诗?

5.中国现代诗歌五首

1.A(罗绮qǐ) 2. B(长篙)

3.A(“目不暇给”形容事务繁忙,没有空闲。

B“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是褒义词,这里被用作贬义词。 C“怨声载道”是指怨恨的声音充塞道路,说明众人普遍不满,这是一个动词性的成语,不能作动词“引起”的宾语。

D“一发而不可收拾”是无可挽救、不可救药的意思。)

4.A(B搭配不当,“喊着”改为“打着”或“旗号”改为“口号”,另外“推行”缺宾语,应在句末加“的做法”;

C语序不当“一座”放在“海拔”前:

D成分残缺“最齐全的”后面加上“学院”。) 5. B 6. A

7.“死水”的象征意义的理解,不强求统一,有几种理解供参考:(1)从创作的时间看,“死水”是美国社会的象征;(2)从发表的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北洋政府;(3)从诗集出版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一般认为“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表达诗人对这种现实激愤而又失望的情绪,也表现了他与反动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

8.三个“轻轻的”贴切地传达对自己的“精神依恋之乡”——康桥的无限柔情。透过这三个字,我们似乎感受到诗人踮着脚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竞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9.诗人用“披着夕阳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水潭”这些美妙的景物,化无生命的景物为有生命的活体,将金柳大胆地喻为“夕阳中的新娘”,将清澈的潭水喻为“天上虹”,将青荇拟为“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如“天上虹”般的潭水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成了“彩虹似的梦”。

10.夕阳中的新娘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11.这些人既是为自己生活而搏斗、为命运所驱赶的劳动者,同时,也是在生存线上挣扎、苦斗、寻找着道路的中国民众形象。这几个词语概括地暗示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和为摆脱苦难所进行的斗争的艰辛情景,中国人民生活在苦难之中,他们的斗争也伴随着苦难。诗人表达一种浓重的激愤情绪。

诗词对现实的失望篇八
《苏轼诗词精选》

江城子 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苏轼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时熙宁八年(1075年)正月二十日,苏轼刚到密州任知州。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年方十六,与十九岁的苏轼成婚。王弗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苏轼与朝中权贵不和,外任多年,悒郁不得志,夜中梦见亡妻,凄楚哀惋,于是写下这篇著名的悼亡词。

王弗卒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四川眉山故里柳沟山,又名老翁山,距苏洵夫妇墓西北八步。苏轼兄弟曾在父母墓旁遍植松树,“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虽十年过去,他对王弗依旧一往情深,哀思深挚。词的上片写自己对亡妻的无限怀念和人世沧桑的悲戚。起句写十年里,双方生死隔绝,即使不特意思量,往昔的深情仍难以忘怀。“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对亡妻的哀思,对仕途波折的愁苦,相距千里,无处诉说,道出了内心深处的悲怆之情。十年来,颠沛流离,历经忧患,自己已是“尘满面,鬓如霜”。想象着即使相逢,妻子也认不出自己了。明明是作者对亡妻思念深切,偏偏说自己变化太大,妻子已认不出自己,把现实中对妻子的怀念和个人遭遇的哀伤交融,既写出了千里孤坟的凄凉,也写出了生者人世的辛酸。

下片以“夜来幽梦忽还乡”句过渡,写梦境相逢的情景。作者选取妻子生前闺房生活的细节来描写。凸现妻子临窗而坐,对镜梳妆的场境,表现了昔日夫妻和睦幸福的生活,也反衬出如今“无处话凄凉”的悲伤。蓦然相逢,“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酸甜苦辣霎时涌上心头,相互在这默默无言中倾诉十年的痛苦。梦中醒来,作者仍抑制不住内心的哀痛。清冷的明月,短短的山冈,幽幽的松林,相象着那里就是妻子思念自己而痛断柔肠的地方。作者巧妙地推己及人,以想象妻子在那凄清冷落的地方想念自己,衬托出自己对亡妻永不能忘的深挚感情。 这首词将梦境与现实交融而为一体,浓郁的情思与率直的笔法相互映衬,既是悼亡,也是伤时,把哀思与自叹融和,情真意切,哀惋欲绝,读之催人泪下。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以豪放派著称的苏轼,也常有清新婉丽之作,这首《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就是这么一首杰作。“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残红褪尽,青杏初生,这本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但让人感到几分悲凉。睹暮春景色,而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但东坡却从中超脱了。“燕子飞时,绿水人家

绕”,作者把视线离开枝头,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也随之轩敝。燕子飞舞,绿水环抱着村上人家。春意盎然,一扫起句的悲凉。用别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伤春与旷达两种对立的心境化而为一,恐怕只有东坡可以从容为之。“燕子飞时”化用晏殊的“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点明时间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与前后所写景色相符合。

“枝上柳绵吹又少”,与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本应同属一组,写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作者没有接连描写,用“燕子”二句穿插,在伤感的调子中注入疏朗的气氛。絮飞花落,最易撩人愁绪。这一“又”字,表明词人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见于言外。这是道地的婉约风格。相传苏轼谪居惠州时曾命妾妇朝云歌此词。朝云歌喉将啭,却已泪满衣襟。

“墙里秋千墙外道”,自然是指上面所说的那个“绿水人家”。由于绿水之内,环以高墙,所以墙外行人只能听到墙内荡秋千人的笑声,却见不到芳踪,所以说,“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不难想象,此刻发出笑声的佳人正在欢快地荡着秋千。这里用的是隐显手法。作者只写佳人的笑声,而把佳人的容貌与动作,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读者随行人一起去想象,想象一个墙里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可以说,一堵围墙,挡住了视线,却挡不住青春的美,也挡不住人们对青春美的向往。这种写法,可谓绝顶高明,用“隐”来激发想象,从而拓展了“显”的意境。同样是写女性,苏东坡一洗“花间派”的“绮怨”之风,情景生动而不流于艳,感情真率而不落于轻,难能可贵。

从“墙里秋千墙外道”直至结尾,词意流走,一气呵成。修辞上用的是“顶真格”,即过片第二句的句首“墙外”,紧接第一句句末的“墙外道”,第四句句首的“笑”,紧接前一句句末的“笑”,滚滚向前,不可遏止。按词律,《蝶恋花》本为双叠,上下阕各四仄韵,字数相同,节奏相等。东坡此词,前后感情色彩不同节奏有异,实是作者文思畅达,信笔直书,突破了词律。

这首词上下句之间、上下阕之间,往往体现出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例如上片结尾二句,“枝上柳绵吹又少”,感情低沉;“天涯何处无芳草”,强自振奋。这情与情的矛盾是因在现实中,词人屡遭迁谪,这里反映出思想与现实的矛盾。上片侧重哀情,下片侧重欢乐,这也是情与情的矛盾。而“多情却被无情恼”,不仅写出了情与情的矛盾,也写出了情与理的矛盾。佳人洒下一片笑声,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空自多情。词人虽然写的是情,但其中也渗透着人生哲理。 在江南暮春的景色中,作者借墙里、墙外、佳人、行人一个无情,一个多情的故事,寄寓了他的忧愤之情,也蕴含了他充满矛盾的人生悖论的思索。

初到黄州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臵,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贬黄州。次年二月,抵达贬所。这首诗作于初到黄州时。

牢骚而出以自嘲诙谐,逆境中多能苦中作乐,这是苏轼人格的基本特征。诗人

说自己平生都在为口忙,没料到这次被贬到黄州,反到如了心愿,有水产山蔬。官属员外安臵,但这样的官自古就是为诗人专设的,别人还轮不上。你们贬我做散官,让我得着空闲,却还要费你们一些酒袋。这些幽默的说法,虽然实质上仍属于苦中寻乐,但又不能不说反映了诗人勇于面对人生挫折,更能超然自解的乐观态度。

有美堂暴雨

游人脚底一声雷,

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

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尊凸,

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

倒倾鲛室泻琼瑰。

此诗通首描写暴雨,而前半篇与后半篇用的是两种手法。用传统的术语来 说,是前赋后比。它首联非常特征地写出了雨前一刹那的气氛。在拨不开的浓 云堆积低空的时候,一声炸雷从云中钻出来了,预示暴两即将来临。次联,三 句是想象,四句是亲见。杜甫《朝献太清宫赋》有云:“九天之云下垂,四海 之水旨立。”苏轼在此时不能不想到他敬爱的前辈所创造的这联惊人奇句,而 随风而至的雨却已从东飞来,自然凑泊。在诗的后半,作者接连用了几个比喻 来形容这场暴雨。一写雨势之来,竟如金杯中斟满的酒高出了杯面,二写雨声 之急,竟如羯鼓被千枝鼓杖赶着打击,充满敲铿之声。也评苏轼当时正在有美 堂中宴饮,筵中有鼓乐,所以见景生情,因近取譬。但诗人飞腾的想象并没有 到此为止,他忽然想到他的另一位敬爱的前辈李白的故事。这一场暴雨也许是 老天爷为了使醉中的李白迅速醒来,好写出许多气势如翻江倒海的诗篇,所以 特地将雨洒在他的脸上吧。从而充分地表达了他的内心活动。

暴雨是谁都经历过的,但只有诗人,才能够将生活中这种常见的、但又是

稍纵即逝的景物赋与永恒的意义,从而显示了它的美。但必须注意的还在于苏 轼写的是一座近海城市山上看到的暴雨,而不是在什么别的地方看到的;同时, 他写的是一位诗人特有的想象和感受,而不是别人的想象和感受。

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这首诗写的是苏轼在花开时节与友人赏花时的所见。首句写白天的海棠,“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洁美丽。第二句写夜间的海棠,作者创造了一个散发着香味、空空蒙蒙的、带着几分迷幻的境界。略显幽寂,与海棠自甘寂寞的性格相合。后两句用典故,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为花着想,十分感人,表明了作者是一个性情中人。作者要烧红烛陪伴、呵护海棠,

另一方面创造了一种气氛,让海棠振作精神,不致睡去。后两句极赋浪漫色彩。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认为此诗“造语之工”“尽古今之变”。

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前两句写环境,后两句写爱花心事。题为“海棠”,而起笔却对海棠不做描绘,这是一处曲笔。“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之句。“崇光”是指正在增长的春光,着一“泛”字,活写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次句侧写海棠,“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当然你也可从中读出一层隐喻: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

“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写得痴绝,是全诗的关键句。此句转折一笔,写赏花者的心态。当月华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时,诗人顿生满心怜意:海棠如此芳华灿烂,怎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呢?这蓄积了一季的努力而悄然盛放的花儿,居然无人欣赏,岂不让她太伤心失望了吗?夜阑人静,孤寂满怀的我,自然无法成眠;花儿孤寂、冷清得想睡去,那我如何独自打发这漫漫长夜?不成,能够倾听花开的声音的,只有我;能够陪我永夜心灵散步的,只有这寂寞的海棠!一个“恐”写出了我不堪孤独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担忧、惊怯之情,也暗藏了我欲与花共度良宵的执著。一个“只”字极化了爱花人的痴情,现在他满心里只有这花儿璀璨的笑靥,其余的种种不快都可暂且一笔勾销了:这是一种“忘我”、“无我”的超然境界。

末句更进一层,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一个极点。“故”照应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为的意思,表现了诗人对海棠的情有独钟。此句运用唐玄宗以杨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转而以花喻人,点化入咏,浑然无迹。“烧高烛”遥承上文的“月转廊”,这是一处精彩的对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于这怒放的海棠的明艳了,那般刻薄寡恩,不肯给她一方展现姿色的舞台;那就让我用高烧的红烛,为她驱除这长夜的黑暗吧!此处隐约可见诗人的侠义与厚道。“照红妆”呼应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极写海棠的娇艳妩媚。“烧”“照”两字表面上都写我对花的喜爱与呵护,其实也不禁流露出些许贬居生活的郁郁寡欢。他想在“玩物”(赏花)中获得对痛苦的超脱,哪怕这只是片刻的超脱也好。虽然花儿盛开了,就向衰败迈进了一步,尽管高蹈的精神之花毕竟远离了现实的土壤,但他想过这种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的生活的积极心态,又有谁可以阻挠呢?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秋天,荷花谢了,已经看不见像雨伞一样撑起的荷叶;菊花谢了,还有剩下不怕风吹霜打的枝条。人们都说:秋天怎么比得上花儿红草儿绿的春天。可是,你往结了果子的树上看看,橙子黄,橘叶绿,这不是一年里最美丽的景色吗? 诗人十分欣赏秋末冬初的自然景象。他并不为“荷尽”、“菊残”而惋惜,倒是残菊丛中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和树中橙黄橘绿的斑斓色彩引起了他的兴味。因为这些都可作为品格坚贞的象征。实际上,诗人把冬景写得充满活力,有以物喻人的用意。诗人这一见解很独特,他是借对橙橘的赞扬来歌颂在恶劣环境中不屈

不挠、照样闪射光彩的人。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句写长江给人以雄奇壮丽之感,“大江东去”是眼前江景,用以起兴。日夜江声,滚滚滔滔,使人感到历史的流逝,对往昔英雄人物无限怀念。

这句是作者触景生情,面对滚滚波涛,感到历史的流逝,有如东去的江水,不禁引起对历史英雄人物的缅怀。这两句既写江景,又点明怀古,从大处落笔,写得气势磅礴,感情饱满。“浪淘尽”三字,把作者凭吊古战场的心情含蓄有力地表达出来。这样开头也为下面描绘赤壁和缅怀周瑜做了环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此一句除要达到点明题意之目的,其根本则在于通过对赤壁地理位臵和历史人物周瑜的述说,引出对三国战事的回忆,而自然联想到赤壁之战宏伟的战斗场面。“故垒西边”两句,指明怀古的特定时代、人物和地点,引入对古战场的凭吊。作者这样写,是通过联想自然而巧妙地把读者引到这段历史的回顾中去了。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从中不难想象出当时战斗的激烈和周瑜统领水军英勇善战的战斗风姿。山势险峻、参差错落的山岩直指天空,狂奔的巨流汹涌澎湃,猛烈地冲击着岩石。这是何等的雄奇景观!这里只用十三个字,便从形、声、色几方面生动地勾画出这个古战场的壮丽雄奇的图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江山的感情,同时也为下面歌颂周瑜做了铺垫和蓄势。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作者从神游中又回到现实。英雄人物已经随着长江水而流去了,只剩下如画的江山和无所建树的“我”。

此两句,一承上,一启下,由描景过渡到写人,十分自然。“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开头“千古风流人物”,也为下阕写周瑜作了铺垫。

上阕即景抒怀,通过描写古战场,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缅怀。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这一段具体描写千古风流人物中的周瑜。作者没有直接写周瑜的胯下马、掌中枪,而是武官文写:周瑜年轻英俊、气概俊伟、雍容娴雅、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这充分显示出周瑜的杰出指挥才干和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作者着力写周瑜其目的全在于凭吊古人以抒自己大志难酬的郁闷愁苦的情怀。周瑜年轻有为,建功立业

诗词对现实的失望篇九
《青少年最喜欢的现代诗歌经典_《绝望的心醉》》

作者:陌上轻尘

你走了。走了。走得很远。很远。象一团尘埃。头也不回。

原处的我沿着梦幻之心的琴弦一路狂奔,迷离的呼喊着风的踪影。

你走了。走了。走得很远。很远。象一首深情的歌,苍桑如海。

满月的光芒,微笑的花瓣,深情含眸的一场等待,携手相约着溺水而亡。

海面呜咽着没有逻辑的细节,或明或暗的隐约着我的怀念。

你来了。在月圆的秋天,梦幻一样的美。

温馨的呢喃,如花的耳语,沉沉的在幸福的陶醉中安然入睡。

你来了。在走来的冬天,思念一样的静。

爱的翔舞,雪的心愿,悄悄的在温暖的掌心反复含苞成花蕾。

你走了。走了。走得很远。很远。不经意掉落的衷愁,象此刻模糊的泪水。

我的抵达除了彻骨的寒冷,就是你听不到的苍茫的水声,盈盈的蓄满了对你的牵挂。

你来了,象一段失而复得的记忆。

你走了,象一场酣畅淋漓的伤感。

千年的相思给你。千年的寂寞给我。

漫长的夜晚我会变得更脆弱无助,想你的时候我只能偷偷绝望的心醉。

诗词对现实的失望篇十
《浙江高中语文选中国现代诗歌 作业本答案》

语 文 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SHUXUE GAOYISHANG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作业本117.一种是与传说、神话有关的意象,如“兀鹰”、“母狼”、“黄河象”等,它们本身都是带有原始色彩的血性动物,容易唤起人们对旺盛生命力的渴望与想象;另一种是与民族世俗生活有关的细节,如“白头的雪豹默默卧在鹰的城堡,目送我走向远方”、“唐古特人的那些马车”等,给鉴赏者以一种全新的视觉冲击和审美愉悦,从而加深对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的认识。还有一种是虚的意象,如“是眩晕的飓风”,“我是时间,是古迹。是宇宙洪荒的一片腭骨化石。是始皇帝”,“是不可测度的深渊”,“是结构力,是驰道。是不可攻克的球门”等。这一系列具有伤残感的意象,既是诗人心灵痛觉的复写,又是他对那种狞厉粗犷的原生力量的认同,表现出人类最高贵的精神品质。8.17.《树》中的木棉虽被摧残,但用硕大的花朵表示自己的愤怒。作者以摔落的木棉花,象征自己的暴怒不满,人的行为摧残了树木,也令自己的心灵蒙尘。《木棉花》中的木棉形象伟岸美丽,蕴涵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感悟和赞叹。18.12参考答案参考答案诗歌部分第一单元 生命的律动1.郭沫若 女神2.天狗吞日 天狗吞月 我 大海 电气 脊髓 脑筋3.穆旦 九叶 杜运燮 4.视觉 听觉5.想象(联想) 磅礴(宏大) 横扫旧宇宙的破坏6.示例:赞同。这一节顺应第一节的气韵,写“天狗”获取无穷能量创造新宇宙新人生。正因为“天狗”有气吞一切的气概,于是,它从自然万物中获得了无比的能量,它吸收宇宙间一切的光源,融汇了“全宇宙的Energy的总量”,成为宇宙的主宰,大有扫荡一切、重建未来的气魄。这和《湘累》中作者表达的毁灭一切、创造一切的果敢、决断的五四时期的精神相一致。7.提示:“天狗”象征着那个时代勇于反抗、大胆叛逆的热血青年和革命者。8.在第一节中,诗人点出“亚洲铜”(黄土地)是接纳着“祖父”、“父亲”和“我”的“惟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暗示出贫瘠的黄土地是我们世世代代无法逃避的生存背景,它饱含了我们命运中的全部苦难、屈辱与辛酸。因此,“亚洲铜”在诗中具有深刻的双重象征含义。它既是贫穷祖国形象的精妙比喻(“亚洲铜”在视觉形象上容易让人联想起北方贫瘠广袤的黄土地,而海子本人又常常把北方当成自己心目中的祖国),同时又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形象命名与概括(“亚洲铜”这个名称具有浓厚的东方色彩),表达了诗人对于民族苦难生存景况的深沉广阔的文化反思。 9.第三

节采用了联想(想象)、用典、比喻和拟人的手法。通过将“白鸽子”转化成“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的大胆联想,以及“穿上它们”的热烈恳求,流露了诗人对于以屈原为代表的、为着祖国的幸福前途而不惮勇敢殉身的崇高人格的由衷敬慕与礼赞。(谈到其中两种手法即可)10.略11.提示:诗歌不但要有内容美或思想美,艺术美(形式美)也很重要。押韵是诗歌形式美的体现,只要不妨碍意象的处理、思想内容的表达,这种手法是值得推荐的。第二单元 挚情的呼唤1.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寥廓江天万里霜 沁园春·雪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2.词藻 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视觉 睡 飞 眉 水3.妻子烧饭,丈夫回家逗狗、探牛、问酒 “怎么了——我们新酿的酒?”“一,二,三,四……”“五,八,六,两……”4.形象 艺术特色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5.表现了词人与自己的妻子分离时的场景,抒发了与妻子难舍难分、无限依恋的感情。6.妻子理解丈夫,支持丈夫,在革命事业与个人爱情、家庭幸福发生矛盾时,能做出正确的抉择。她是个坚强的女性,是词人的“知己”。7.“人有病”传达出词人对社会动荡的担忧,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天知否”突显对妻子的愧疚,希望得到妻子的理解。8.词人用“霜”、“东门路”、“横塘”、“残月”、“汽笛”等苍凉的意象表现分别时的凄苦和惆怅;用“昆仑”、“绝壁”、“台风”、“寰宇”等大气磅礴的意象表达了在山雨欲来的大革命的形势下,自己一扫离别的愁绪,决心投身革命洪流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9.毛泽东是一位既有深沉的国家民族意识,又有普通人的儿女情长;既缠绵于个人的爱情,更胸怀寰宇,志存高远,积极投身革命洪流的词人。10.C11.表达了诗人对死去的女儿无比疼爱怜惜以及失去爱女后内心极度哀伤的感情。12.渲染和烘托出墓地四周宁静肃穆的环境气氛,表达出诗人的极度悲痛和深切的爱女之情。13.B14.“短短的巷子”喻指台湾海峡,“母亲”喻指祖国,“醉汉”喻指远离祖国的游子。15.《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均衡、匀称的美感,而又不失变化,同时在旋律上一唱三叹,又加之叠词的运用,极富音乐感。《醉汉》诗节短促,语气急切,节奏明快,还善于运用对比来表达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惆怅。16.略17.略第三单元 爱的心语1.意象2.爱神 如梦的歌声 骄傲的足音3.失去的爱情 昔日恋人4.恋人 复沓 叠词、叠句5.独立 自尊6.C7.C8.所表达的情感:暗恋、寂寞、

相思。表现手法:借助意象来表达情感,使得情感含蓄、典雅而朦胧。9.提示:可以从抒情内容与表现手法两方面着手,根据自己的感受写出评论,解读可以多元化。10.抒发了对心灵沟通的渴望:在肉体之外,还要有心灵与精神的沟通。变化:由心灵沟通时的温馨、灿烂和激情到心灵枯萎后的怅惘。11.提示:由两条蛇的动作可以体验到爱情的甜蜜或友情的诚挚,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等等。(因为诗歌是多解的,因而此题答案可以多样。关键是要能够切合文本有所体验并能表达出来。)12.两首诗都是通过“蛇”这一意象来表达诗人内心的体验和情感,通过意象将情感表达得很含蓄,很有意境。13.(1)蛇的形体和习性;(2)关于蛇的传说;(3)蛇的攻击特点和方式;(4)蛇的“诡异”、“罪恶”等特点与习性。14.蛇散发美、渲染美而又改写美,美到极致可能会导致罪恶或者它本身就成为一种罪恶。15.提示:根据题干给出的评论,从文本中找出相应的例证,或者给出自己的评论,能够自圆其说即可。16.提示:这篇散文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意象,很有意境。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某个意境,将其改编成意境相同而文体不同的作品。17.略第四单元 大地的歌吟1.朱光潜2.首届中国诗歌学会诗人奖3.卞之琳 何其芳4.“杜鹃”在诗歌中多用来表示凄婉哀怨的情调,一般传达的是悲苦之情;“白鹭”在诗歌中往往表示对安静、平和生活的向往;“鹧鸪”叫声凄厉悲惨,往往凝结着乡愁情怀。5.诗人在象征意象中贯注的精神内容 半棵树6.“那些马车响着刮木,像奏着迎神的喇叭,登上了我的胸脯。轮子跳动在我鼓囊囊的肌块”表现了河床的坚实宽厚;“拓荒千里”表现了河床的雄性美;“我把龙的形象重新推上世界的前台”表现了河床的使命感;“我在每一个瞬间都同时看到你们”表现了河床的博爱。7.一种是与传说、神话有关的意象,如“兀鹰”、“母狼”、“黄河象”等,它们本身都是带有原始色彩的血性动物,容易唤起人们对旺盛生命力的渴望与想象。另一种是与民族世俗生活有关的细节,如“白头的雪豹默默卧在鹰的城堡,目送我走向远方”、“唐古特人的那些马车”等,给鉴赏者以一种全新的视觉冲击和审美愉悦,从而加深对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的认识。还有一种是虚的意象,如“是眩晕的飓风”,“我是时间,是古迹。是宇宙洪荒的一片腭骨化石。是始皇帝”,“是不可测度的深渊”,“是结构力,是驰道。是不可攻克的球门”等。这一系列具有伤残感的意象,既是诗人心灵痛觉的复写,又是他对那种狞厉粗犷

的原生力量的认同,表现出人类最高贵的精神品质。8.“金色的稻束”是收获的象征,是创造丰收成果的劳动者的象征,是劳动者之中静默、美丽而坚强的母亲的象征,是平凡之中显示出伟大的象征。9.例如,诗人用“金黄”修饰“稻束”,既是基于稻束本身的质感,也是一种内在精神的把握:“金黄”是高贵的色调。又如,三个“静默”听似无声,但是无声胜有声,表现了母亲的坚忍和美丽已超出了一切言说。10.诗人运用反衬的艺术手法,表达对大地的无限热爱,将情感的表达推向高潮。诗人宣告他如希腊神话里的巨人安泰一样,从大地母亲的怀中吸取信念和力量,只有与大地母亲接触,才能力量无穷,而如果被举向天空,就会失去生存的力量和乐趣。11.“半棵树”象征桀骜不驯的生命,象征秉守正道、自觉维护尊严的知识分子不屈的抗争精神与韧性的战斗传统,是当时知识分子人格的写照,同时也表达了知识分子希望得到公正、公平待遇,能够自由创作、服务社会的愿望。12.(1)以“心跳”的距离写自己“近乡情更怯”的心理,用“远山”“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表达自己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沉重悲苦之情。 (2)运用强烈的对比,将诗人迫切的主观愿望和残酷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传达出来,抒发了诗人内心埋藏多年的愁绪。13.“我”是河床,又远远大于河床。诗人在这个意象中注入了不屈不挠的人类精神,“我”是英雄,是先驱者,是文化的魂,是沉着自信的民族的象征。14.这节诗运用了连续排比的艺术手法,形成排山倒海的气势,加强情感表达的力度和艺术感染力,是对“我”这个诗歌意象极度的肯定和赞美。句式长短交错,富于变化,传达了永不衰竭的激情。15.“金黄的稻束”意味着收获和收获的喜悦,它自然让人联想到辛勤的劳作者,而在所有的劳作者中,母亲是最伟大的一员。漫长岁月中的艰辛和期待,使金黄的收获和渐渐老去的母亲互相映射出令人心碎的美丽:两个意象由此相遇。16.示例:母性的伟大以疲倦和坚忍的方式传达出来,带有超越一切的性质。伟大的母爱具有永恒之美,连历史也被“弱者”的伟大所感染和鼓舞。17.这节诗中,诗人首先表明自己是土生土长的,对于大地,自然“有着作为人子的深情”。接着将乡村中常见的意象“沙壤”比作“襁褓”,将“田禾,野草”比作“保姆”,再次表达了诗人对乡村、对大地的深情。18.示例:郭沫若的《地球,我的母亲》显示了诗人不可遏抑的激情和对地球母亲的热爱;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表达了诗人对千疮百孔、受着凌辱的土地的深沉的爱和

切肤之痛;李广田的《地之子》则充满了稚拙的淳朴和深情,不事雕琢,清新真诚。19.表现了半棵树在遭受摧残和迫害之后坚韧的斗志和顽强的生命力,传达了一种决不向厄运低头的坚强品质,充满战斗的自信。20.诗人用议论的方式来升华半棵树的人格化魅力。通过与一整棵树的比照,进一步凸显半棵树崇高而伟岸的精神风采。21.诗人用拟物法把自己比作熊熊燃烧的“炉中煤”,又用拟人法把祖国比作“我心爱的”“年青的女郎”。22.“炉中煤”的熊熊燃烧象征诗人愿为祖国献身的激情,“炉中煤”黑色外表下“火一样的心肠”象征劳苦大众“卑贱”的地位和伟大的人格,“炉中煤”既指“小我”,也指“大我”——诗人所代言的劳动人民,“炉中煤”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活埋在地底多年”以后终于“重见天光”,象征诗人不愿庸碌一生而渴望有所作为的愿望,也象征劳苦大众中潜藏的改造世界的巨大能量将要释放出来。23.全诗各节用“啊,我年青的女郎”这一声亲切、温柔而又深情的呼唤起句,造成回环往复的旋律美。诗情随诗律跌宕起伏,韵味深长。“五四”以后的中国,在诗人心中就像一位聪俊而有进取心的姑娘,她简直就和诗人的爱人一样,让诗人充满眷恋。诗人用饱蘸激情的笔,抒写了“五四”以后祖国蓬勃向上的生机。24.他肩掮希望和失望,承受了数不清的痛苦和灾难。当抗日烽火燃起的时候,救亡图存、保家卫国的思想激励了他,他毅然“放下了古代的锄头”,坚定地投入到抗战的时代洪流中去。和人们的“演说,叫嚣,欢快”不一样,他沉稳坚强,他“相信名词”(即“抗日救亡的思想”),他和耕田种地一样无言地行动。他义无反顾,坚强不屈,英勇无畏,视死如归,流血却不流泪。25.“放下了古代的锄头”一语蕴含着厚重深沉的历史情结,写出了农夫选择的果敢坚决和这种选择划时代的历史意义。我们由此看到了中华民族千年不衰、奋勇抗争的生存意志和惊人伟力。26.表达了诗人对民族复兴深情的呼唤,对中华民族坚韧的生存力的礼赞。诗人用反复吟唱的方式来强化感情,他相信我们的民族必将走过风雨,获得尊严和尊重。27.“众荷喧哗”起了很好的衬托作用,展示了“静荷”一枝独秀、“寂寂”的性格魅力,这也符合诗人的艺术气质和审美追求。28.用“一粒石子”、“一只水鸟”创设的“动”的意境来表现“荷”的羞涩、秀美的“静”的意趣。29.欣赏、怜爱、赞美“荷”寂寂的品性,其实也是对具有这种品性的“人”的肯定。30.《乡愁四韵》采用的是明喻,例如“酒一样的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诗词对现实的失望》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对爱情失望的诗词 形容对爱情失望的诗词 形容对现实失望的诗句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诗词对现实的失望”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诗词对现实的失望"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6857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