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山水田园诗李白

山水田园诗李白

2015-12-19 11:58:38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山水田园诗李白篇一《李白与王维山水田园诗之比较》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山水田园诗李白》,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山水田园诗李白篇一
《李白与王维山水田园诗之比较》

浅谈李白山水诗之特点

2006级春季汉语言文学本科李晓华

内容摘要:唐诗在中华民族的诗词宝库中璀璨无比,在灿若群星的唐代诗人中李白可谓是众多诗人中的佼佼者,具有无法撼动的历史地位。李白的山水诗的洒脱飘逸,酣畅淋漓,浪漫豪放,精雕细琢,情景交融,诗情画意,倍受后人激赏。

关 键 词:李白 山水诗 特点

李白(701---762),字太白,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以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兼而有之。李白一生的大半岁月是在隐逸漫游中度过的。他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他 “心爱名山游,身随名山远“(《金陵江上遇蓬池隐者》)。李白一生游览过许多地方,四川、山东、山西、河南、浙江、江苏等都留下过他的足迹。 李白20岁前后游历了蜀中的不少名胜古迹,山水诗描绘了蜀中的雄伟壮丽的山川,培育了他壮阔的胸怀、豪迈的性格和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李白25岁后出蜀漫游, 广阔的天地,开拓了广阔的视野,壮丽的山河更赋予这位天才诗人的创作灵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李白被玄宗“赐金还山”后,又再度漫游,游踪遍及齐鲁,江浙、燕赵,歌咏祖国大好河山是李白此时期山水诗的主要内容。李白因永王案长流夜郎,中途遇赦,流浪于宣城、历阳,此时山水诗将游仙、山水和现实联系起来,反映李白深刻内心矛盾。所以在他创作了许多山水诗,并把山水诗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开拓了一个新的境界。 纵观李白的一

生留下900多首诗篇,其中,山水诗洋洋洒洒,蔚为壮观,堪称世界文化瑰宝,古今中外,奉为经典。那么他的山水诗的魅力究竟表现在那些方面呢?

一、情与景的高度融合---美在意韵

李白在山水诗的创作中,最擅长于以情写景,以景抒情。在艺术表现上,诗人通常只选择自然景物中最富特征,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些方面加以突出的描绘,在具有浓郁的主观色彩的氛围中,蕴涵了无穷的韵味,故而较之晋宋诗人的“情、景、理”三段式的风格情调更胜一筹,作品意向高远,感情更为真挚。除上一部分已举作品兼具这一特点之外,李白还有更多的山水诗篇可以作为这一方面的例证。例如,《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是现在公认的古代山水诗中最优秀的篇章。当时作者因永王璘案被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中途遇赦,惊喜交加,当即从白帝城放舟东下江陵。诗人那历尽艰险而遇赦的喜悦心境,久别亲友而归心似箭的急情迫念,以及得以解脱之后的兴高采烈的神态,无不在空谷传响,夹岸秀丽的山峡风光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诗气势豪爽,情景交融,精妙至极。后人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在具有民歌风采的《清溪行》中,作者以清新流畅的诗句,赞颂了大自然的明媚秀丽,抒发了对社会黑暗的愤懑之情: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山中问答》也是一首含蓄蕴藉,情趣盎然的佳作: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首诗以问答形式抒发了诗人隐居山林的闲情意趣,语出自然,浑然天成,秀雅的画面,色艳景幽,情真意远,韵味之美,意境之美,使人沉醉。

李白有的诗,虽通篇不以写景为主,但以一二写景语而显得情景交融,韵味悠长。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碧水蓝天,孤帆渐逝,空旷辽远,情思绵长,造就一种高远无穷的意象,表现出对故人的无限神往。又如《听蜀僧浚弹琴》中的“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夜泊牛渚怀古》中的“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等,诗人仅以一二写景之语,即穷形尽相地描状了景物,真切地显示出了自然景物的特征,深沉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挚感情,“它们都给人们以美好的艺术享受,对于山水风景诗的发展有所贡献”。

二、俗与雅和谐统一---美在情境

李白生活在唐王朝由强盛走向衰落的时期,他热烈地追求光明理

想和自由解放,蔑视封建礼法和朝廷权贵,不肯“摧眉折腰”去俯就黑暗势力,因而遭到朝廷的冷遇和打击。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他愤世嫉俗,“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遍及蜀中、黄河、江淮、浙江流域的名山大川,到处寻访名山胜水, 写下了奇彩纷呈的山水诗作。世间百态皆入画,刻画了祖国雄奇秀丽的山水风光,表现了他对美好景物的热烈向往之情,典雅清新,意境悠远,是其显著特点之一。例如,《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清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这首诗,是李白青少年时代的作品。在诗人笔下,蜀中的戴天山看似平淡无奇,却是修身养性的世外桃源。你看,虽有犬吠扰耳,却有桃花娱情;虽然林深寂寥,却有野鹿为伴;虽然野竹丛生,却有飞瀑流水 ;“无人知所在,愁倚两棵松”,优哉悠哉,不亦乐乎。 又如《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人以别开生面的写法,从峨眉山月入手,用清新的笔墨点染出明月照耀下的朦胧山水。那空中挂着的半轮秋月,在江中摇曳着的月亮倒影,清幽而静谧,衬托出一叶扁舟去国时思念故人的情怀,神采飞动,韵味淳厚,昔人曾誉为“太白佳境”。

“李白长于才,故以篇见功”。古人这一评论,精辟地指出了李白在创作上,与晋宋诗人“比较呆板而且追求摹景的逼真,讲究练字,练散句,缺少整体美”的创作有着根本的区别。从而也充分证实了李白山水诗在接受前人的艺术滋养的同时,又发展了诗歌艺术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再如,《秋登宣城谢眺北楼》:“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的秋景;《入清溪行山中》:“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岩中响自合,溪里言弥静”的碧水;《鹦鹉洲》:“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的花木;《望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楚江;《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山月,以及写江上风光和泛舟愉悦的《荆门浮舟望蜀江》;写洞庭湖开阔明净、意境极美的《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以峨眉山月贯穿全篇,有映带生辉之妙的《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等等,无不以新奇而隽永的笔触,绘声绘色地描画出壮美的山光水色,给人以清新典雅,境界悠远的非凡感受。

三、奇幻想象鬼神惊----美在气势

在李白咏叹山水的佳篇美作中, 《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想象丰富,气象万千,大气磅礴。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以梦游驰骋想象,用变幻莫测的神笔,描绘出了天姥山的种种图景,有“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自然美景,有“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的恐怖奇景,还有“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的神奇仙景,瞬息万

山水田园诗李白篇二
《王维、李白山水田园诗异同论》

2001年2月第16卷第1期

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ofXianyangTeachers’College

Feb.2001Vol。16

No。1

王维、李白山水田园诗异同论

周文彗

(咸阳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陕西咸阳712000)

摘要:本文对王雏和李白的山水田园诗的异同作了比较分析。作者认为,他们的诗

在意境上,最主要的不同点是:一个表现为静态,一个表现为动态;最主要的相同点是:都达到了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

王维;

李白;田园诗;异同

中图分类号:1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59l(2001)01—0020—04

王维和李白是盛唐时期诗坛上两颗璀灿的明珠。他们怀着对大自然的挚爱,写下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但在艺术境界上却有很大的不同。

王维的诗静中见动,以动衬静,以空间写时间,创造出了超妙圆融的诗的意境,在一片空寂之中,让读者捕捉生命那最本质的律动。如《田园乐》:

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宋代的苏东坡,评论王维诗的特色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中“桃红——柳绿”这种色彩鲜明的感受固然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整个的诗境是由绘画的静态美为中心构成的。王维山水田园诗的静态意境,主要是对自然的空寂状态的再现。如《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人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长啸,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只有明月为伴。他欣赏着环境的冷漠,体验着内心的孤独,沉浸在寂静的快乐当中。王维善于写静境,但这种静不是一种死寂,他总是先写静,再衬以动,以动境作用于人的感觉,引发人更多的联想,因此,大自然的一切在这里是空寂宁静的,然而又是充满生机的。

李白的山水田园诗是以对动态物象的共鸣为中心构成的,追求的是形象的飞跃感和流动感,他突破了六朝以来一般诗人对山水进行的平面的、

静止的描写,把自然的那种极富动感的生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也成为李白诗歌中最富有独创性的一个特点。李白山水田园诗的动态意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空间上的运动感;二是时间上的移动感;三是心理上的活动感。如《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中充满了对空间动态物象的描写。太阳正照在庐山的香炉峰上,周围飞腾起轻飘飘的紫色的烟雾。远远望去,好象这长长的大河挂在这香炉峰的绝壁上,扬起飞沫直流而下,其距离足有三千尺。这种迅猛之势,真使人怀疑,是不是天上的银河,从那高高的天空跌落了下来?其意象雄伟、壮丽,显示了一种巨大的魄力。再看《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则体现为时间上的移动和心理上的活动,是李白在流放途中走到三峡,遇赦返回的时候写的。因为不久前有逆水而上的艰辛,所以遇赦归来顺流而下,才格外感到轻松和喜悦,这种心情诗里虽然没有直说,而是以轻快的节秦和快速的镜头转换表现出来的。

作为同时代的两个诗人,是什么使得他们在艺术境界的追求上,有那么大的差异呢?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不同的宗教影响。

王维和李白大致都有着满怀理想,以天下国家

收稿日期:2000—09—13

作者简介:周文彗(1961一),女,陕西乾县人,咸阳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

万方数据 

第1期周文彗:王维、李白山水田园诗异同论

・21.

为已任,以功名富贵为荣誉,而在现实中一再受挫的经历。早年的王维充满幻想,甚至同意扮成乐工去攫取功名,他的比较积极奋发的诗作多出于这一时期。王维一生中有两大挫折。第一次是开元九年,他21岁时中进士及第,授太乐丞,但不久即因伶人舞黄狮子事受到牵连,谪贬为济州司仓参军。这就是,王维正式踏入仕途之始,并初尝宦海沉浮之时。第二次是被安禄山俘虏授以伪职,这次虽幸免死罪,也未堵死他的仕途,但对他的打击是很大的,使他对官场失去了信心,诚心地归入了自然的怀抱。李白看的最重的同样也是积极人世,建功立业,他崇尚姜太公、诸葛亮,同时也非常敬仰孔子。积极用世在他的心灵中一直占主导地位,他在诗中也屡屡述志:“一生欲报主,百代期荣亲。”(《赠张相镐》)“身没期不朽,荣名在麟阁”。(《拟古》其七)终于在天宝元年,由山东入京,得到玄宗的召见,被任命为翰林供奉,但很快,由于无法忍受过于繁琐拘谨的宫廷礼仪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再加上最得盛唐之气的李白,平素傲骨挟风,道心仙骨,闹了不少“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之类的趣事,终于弄得个“赐金放还”。这意味着李白“荣名在麟阁”之梦的破灭。既然不能“达则兼济天下”,留给王维与李白的只有“独善其身”了。有趣的是,为了化解“穷”带来的悲剧意识,王维和李白时把目光投向最能给与佛即禅的结合,他便得了“诗佛”的雅号,而在李白是自然与道即仙的结合,李白自然成了“诗仙”。

盛唐时代,中国的佛学已经发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王维就出生在一个具有浓厚佛教氛围的家庭之中。据其所撰的《请施庄为寺表》说,他的母亲“博陵县郡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疏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开元十七年。未满三十岁的诗人正式拜在道光禅师的门下。“十年座下,俯伏受教”。(《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特别是王维晚年更是潜心研佛,他所撰的《能法师碑》,全篇皆用佛语写成,其对佛教的造诣于此可知。而能够使王维在唐代的诗坛上与李白、杜甫成鼎足之势的诗作,大多是他这时所创作的那些超乎物外、神韵微妙的山水田园诗。佛教对王维的浸润可见一斑。

作为对佛境界的追求,王维以寂为乐,在诗中追求“湛然常寂”的意境,在孤独与寂寞中,他宁心见性地观照物象,了知诸法性空的般若实相,走进自己最热爱的山山水水,获得与天地、宇宙最亲密和谐的接触,以期将自己一生的烦恼痛苦,消除泯灭于佛教这个精神王国和幽深寂静的山水自然环

万 

方数据境中,使主体获得一种解脱。所谓:

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木兰词》)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

(《文杏馆》)

逶迤南端水,明灭青林端。

(《北土宅》)大自然的一切都是那样清寂、静谧,既生灭无常又

充满生机,无牵无挂,无缚无碍,一任自然,自由兴作,也就是在这与大自然之真的契合中,诗人感到了愉悦,痛苦也得以化解。

《鹿柴》所写的也完全是一种空寂的境界: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空山里冥寂无人,只能听到人语的回响,那回响宛如来自另一个世界。一缕夕阳的返照透过密林射在青苔上,更点缀了环境的凄清。胡应麟说,王维的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诗薮》内编卷六。

李白是一个道教徒。道教作为中国民族宗教,它集中了《老子》、《吕氏春秋》、《淮南子》以来的思维成果,把“道”作为最高的实体范畴,用以说明万物产生的根源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性问题。“道”又是人类社会所必须遵循的准则,是事物本源、本质和规律的总称,从而形成了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同时它又融会了巫术、医学、物理及化学的成果,一方面以气功为主体,以达到长寿成仙的目的;另一方面又以方药、金石为主体,以炼丹、服食到成仙。李白在官场失意之后,本身已有的求仙学道的兴趣又高涨起来,对道家的神仙故事再三吟咏,对神仙世界更是心驰神往。

我爱王子晋,得到伊洛滨。金骨既不毁,玉颜长自春。

(《感遇四首》其一)

因此他“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人名山游”。由于李白的神仙信仰,自然山水在他那里就起了变化,成为仙境式的,或日道教式的自然。

李白一生好《庄子》。《庄子》创造的超越社会文化乃至超越生死的至人真人神人,即能够挣脱一切社会、观念、人为、心理的束缚而获得精神自由的人,对李白有巨大的吸引力,从而使李白对自我价值有一种夸张性认定和对主体精神的极度性张扬。他在他的山水诗中,创造的雄奇的诗境,正是他的豪放超逸的自由天性的释放。请看: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百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三峰却立发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

人安慰的自然的怀抱,但不同的是,在王维是自然

・22・

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第16卷

白帝金精运云气,石作莲花云作台。

的飞跃感与流动感,是一种大静之后的大动,同时(《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也是大动之后的大静。没有对自然的静观默察、深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清黛思冥想,就不能领悟那一泻千里的江河的飞势,高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出天外的峰峦的奇险挺拨。也正是对自然的这种谣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动态的描写,使诗人那种“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闽,大江茫茫去不还。黄

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河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的是非得失的惆怅与苦恼得以消解,而达到内心(《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

的平和宁静。

华山和庐山自然高峻,但诗中突出的是二山的超拔其二,盛唐时期,是各种外来宗教传人并与中和峥嵘,即华山和庐山不受天宇掩压的摧天凌云的国本土宗教融合的时期。王维与李白,一个受佛教气势。自然的黄河自有其汹涌流长的特点,但诗中的影响深远,一个与道家有不解之源,但同时,与开强调的则是黄河擘山喷流,一泻千里,即黄河不受放型的唐代文化一样,他们本又是儒、释、道三教并阻碍的撼地之威。李白这样写华山、庐山和黄河,不盛汇融的产物。首先,就王维而言,他生活在封建宗论是潜意识还是显意识,都是要释放他不受束缚和法制的中国社会,世代作官为宦,必然首先接受的制约的天性。华山、庐山和黄河等山川不为一切所是儒家的正统教育,其中也难免有道家思想的影压迫的自然之态和纵逸之势,使李白豪放纵横的天响。他在《与魏居士书》中正面阐明自己的人生哲学性,找到了可以释放、可以表现、可以渲染的自然与处世观念:“孔宣父云: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物。由此,李白山水田园诗中,那种极富动感的诗的

可。可者适意,不可者不适意也。君子以布仁施义,’

意境就不难理解了。

活国济人为适意,纵其道不行,亦无意为不适意李白崇尚自然的性情既有豪放不羁的一面,又也。苟身心相离,理事俱如,则何往而不适?”在这有自在天然的一面。“道家的自然是天然的自然”。里,既包含“壳可无不可”的任运自然的态度,又可李白的心态有时如西岳险峰峥嵘崛起,冲破一切束见兼济与独善的修身治国的思想。在他的诗中,多缚;有时则似天际的白云飘然舒卷随意,甚至表现有“闭门”意象,如:

出“闲适”的一面。如《与周刚清溪玉镜潭宴别》诗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山中即事》)云:“回作玉镜潭,澄明洗心魂。此中有佳境,可以绝东皋春草色,惆怅掩柴扉。(《归辋州作》)嚣喧”。《望庐山瀑布》其二诗云:“而我乐名山,对之递蒿山下,归来且闭关。

(《归蒿山作》)

心益闲。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且谐宿所好,永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关。(《淇上田园即事》)愿辞人间”。但毕竟这不是李白山水诗的重要方其“闭门”不仅多在“归来”、“落日”的傍晚时分,而面。李白的性情就是豪放,酷爱自由和不喜欢约束,且也有白昼之时。可见“闭门”意在避世,联系其“空所以他所说的“心闲”,与王维的“心闲”不同,是指山不见人”、“独坐幽篁里”的退居山林的孤独处境,挣脱了世俗枷锁,回归自然本性的心闲,即心灵获则很难说这种避世不带有“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得了自由的无拘无束的状态。王维栖止山林,追求道德观念。

的是心灵的宁静,李白虽然也有暂短的栖隐,但太李白在对仙失望以后,也曾想投入纯粹的自然部分时间却是在浪游山林,是典型的“流浪诗人”。的怀抱。他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也正是在浪游山林的过程中,诗人体验了无拘无束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那么多的鸟,很快的自由的快乐。追求自由,是构成李白山水田园诗都高飞远翔,再也看不见了。飘浮在高空的一片白动态意境的最核心要素。

云,也不知什么时候远远遁去,周围只剩下一片寂在考察王维与李白山水田园诗相异的同时,也静。互相眺望,心心相印,永远看不够的,只有这座不难发现,他们的诗也有一些相同的方面。

敬亭山。“相看两不厌”的“相”字表明,这“看不厌”其一,从总体看来,王维的诗追求的是一种静的不仅是人对山,其中也有山对人。这是否也包含态的美,李白的诗追求的是动态的美,而动与静并了禅的某些机要。

不是绝对的,有着相辅相成的一面。东晋人僧肇在其三,王维与李白的山水田园诗,只所以有如其《物不迁论》中说:“寻夫不动之作,岂释动以求此大的感染力,是因为他们都达到了一种审美体验静,故虽静而不离动”。王维诗中的静态,往往是通与宗教体验的完美结合的境界。人们对于宇宙、自过动态表现出来的,他所描写的大自然是空寂宁然、人生的种种物象美的体验,只有深入到了宗教静的,然而又充满生机。李白诗中体现的那种形象

或哲学的层次,才能使自己所写的一切形象都具有

万 

方数据

第1期周文彗:王维、李白山水田园诗异同论

・23・

了象征意味,才能借有限以表现无限,由对丰富复杂的物象描写到达最高最深的意境层次。如王维的小诗: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飞鸟去不穷,

里有一股与云天比高,与历史等量的气回荡着,使人不得不摄服于他的力量。范传正在《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中说“受五行之刚气,叔夜心高;挺三蜀之雄才,相如文逸。瑰奇宏廓,拔俗无类”。而“气”作为道家哲学中的一个概念,和“道”是等同的。《管子・内业》中说:“凡物之精,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名气。呆乎登于天,杳乎如人于渊;淖乎如在于海,奉乎如在于屺。是故此气也,不可止以为,而可安德;不可呼以声,而可迎以意”。这段话是说,作为物质的气,结合起来就能产生万物。五谷、星辰,甚至鬼神都是气的产物,怀藏于胸中就能成为圣人。由于它运流不息,充满天空、深渊、高山、大海,所以叫做“气”。“道”也是普遍存在于宙宇之中的。“气”即是“道”。作为道教徒的李白,假若没有对道家“气”的哲学意蕴的彻悟,没有这种缔造万物的“气”贯注其胸,他就很难写出象“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如此气势宏大的诗句来。参考文献:

【1】张法.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181.

(《辛夷坞》)

连山复秋色。

上下华子岗,惆怅情何极。(《华子岗》)这些既是诗人片刻之间的审美体验,然而又有无边的深意,精致而深邃,这就是从刹那见永恒的超圆觉境界。“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禅既在刹那,又在永恒,变幻无常,生生不息。虚空中有妙有,妙有即是虚空,这既是审美体验,又是宗教体验,是诗佛王维将审美体验和宗教体验融合为一的最高艺术境界。胡应麟在《诗薮》中说王维的辋川诸作“字字入禅”。王士祯说王维的绝句“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带经堂诗话》卷三)。宗白华先生在《艺境》中说:“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静,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源。禅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后,体任到自己的心灵深处而灿烂地发挥到哲学境界与艺术境界,静穆的观照与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二元,也构成了禅的心灵状态”。而王维也正是在这种二元的艺术境界中,与大自然和光同尘,从而获得寂静、圆满、和谐、自足的本真之性的。

李白的山水田园诗,只所以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是以气夺人。读李白的诗,读者都会感到,他的诗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WangWrei

and

IABai’sIdyns

ZhouWbIllllli

(Chinese

Abstract:

DepartmentofXianyangTeachers7College,Xianyang

Sh咄nxi

of

712000)

LiBai’

%is

articlecomparesandanalysesthesimilarities

anddifferences

WangWeiand

are:one

IdyUs.弧e

state

authorholdsthatthemajordifferencesinartisticconceptionoftheirpoems

expresses

static

whiletheother

dynamicstate.’nle

majorsimilarity

isthatbothofthemachieved

perfectintegrationof

religiousandaestheticexperiences.

KeyWOrds:WangWei;LiBai;idyll;similarityanddifferences

万方数据 

王维、李白山水田园诗异同论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引用次数:

周文彗, Zhou Wenhui

咸阳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陕西,咸阳,712000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XIANYANG TEACHERS COLLEGE2001,16(1)0次

参考文献(1条)

1.张法 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 1989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王辉斌 李白与王维未交游原因探析——兼及孟浩然、李白、王维三人之比较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7,28(5)

李白与王维,都是唐玄宗执政时期的重要诗人,二人之所以未能交游,原因是多方面的.就王维而言,其在政治与文学两方面,于开元天宝之际均未能建立起真正的知名度,乃为其关健;以李白而论,极度的自负与极度的自信,则是导致其失去王维这样一位诗国友人的最重要因素.因此之故,二人的未能结合,而成为了唐代诗歌史上的一大遗憾.

2.期刊论文 张汝梅 试析古代山水诗风格差异——以李白、王维山水诗为例 -华章2007(7)

从李白,王维的山水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大诗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悠然自得.本文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王维山水诗的风格是"宁静"、"恬淡",李白山水诗的风格"无拘"、"逍遥",并且分析了形成风格差异的原因.

3.学位论文 闫方 盛唐诗人文章创作倾向论——以李白、王维、杜甫为中心 2004

盛唐诗人的诗歌创作在文学史上取得了卓越的文学成就,其中尤以李白、王维、杜甫冠绝当时.但他们的文章创作也是他们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李、王、杜的文章在唐代就负有盛名,他们的文章创作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并对中唐古文运动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该文仅以李白、王维、杜甫三人的文章为研究中心,从他们文章创作的背景、各自的创作特色两方面总结诗人文章的创作倾向,并进一步探讨盛唐诗人文章对中唐古文运动的贡献.全文分为三章.第一章分为三节,论述盛唐诗人文章创作的背景,即盛唐文风的走向.因为只有判断出诗人文章顺应时代文风的那部分特点,才能离析出属于诗人这一创作群体的文章创作倾向.第一、二节分别讨论盛唐骈体文的新变和散体文的发展.盛唐以张说、苏颋为代表的骈体文创作对六朝骈文以至四杰骈文都有所突破,文章重经术,文风更加质朴,境界更加开阔,语言更加浅显、直白,句式有散化倾向.以李华、萧颖士、元结等人为代表的散体文创作更具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并努力创造纯以单行散句表达的新文体.第三节总结盛唐文章的文风走向.一方面以儒学作为文章创作的指导思想,文章内容充实、贴近现实,另一方面有着鲜明的散化倾向.第二章分为三节,探讨李白、王维、杜甫三位诗人各自的文章创作特色,并从中归纳盛唐诗人文章的创作倾向.第一节论述李白文章的艺术特色.其文章以情感激越和气势奔放取胜,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第二节论述王维文章的艺术特色.其文章以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营造了幽静闲远的意境,勾勒出一幅幅绝妙的图景.第三节论述杜甫文章的艺术特色.其文受诗歌影响格外明显,语言凝练艰涩,结构跳跃鹘突,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而内容上关注现实,关注人生,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思想.第四节在前三节个体论述的基础上总结盛唐诗人文章的创作倾向.简而言之,便是文章中都有个性鲜明的"我",且具有情采飞扬的艺术美,在语言形式上也有突破骈体文限制,走向散化的趋势.第三章分为两节,从盛唐诗人文章对盛唐文风的突破,以及诗人文章对中唐古文运动所产生的作用等方面,探讨诗人文章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和影响.

4.期刊论文 韦巍.于东军 以王夫之"情景论"谈杜甫、李白和王维的月趣诗 -船山学刊2008(4)

由于世界观、人生观的不同,"月"在杜甫、李白和王维的诗中所体现的艺术境界就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以王夫之的"情景论"为依据,杜甫、李白和王维月趣诗的意境当分别属于"景中情"、"情中景"和"情景妙合无垠"的审美范畴.

5.期刊论文 侯劼 从王维与李白看儒释道三家对唐代诗歌创作的影响 -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19(2)

儒、释、道三家历来有"三教"之说,自魏晋以来逐渐打破儒家一统天下,形成"三教"合一的文化现象,大大影响了古代文人的思想与创作.当然,儒家思想影响之深厚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本文主要通过对王维、李白诗歌创作的简要分析,着重谈谈佛、道两家对唐代诗歌创作的影响.

6.学位论文 宗政公司 王维与李白送别诗的比较研究 2003

该论文关注盛唐时期两大诗人王维与李白,通过研究他们的送别诗,进一步比较他们的作品风格.盛唐诗人的诗歌作品,以王维和李白两个成就最高,送别诗也很多.他们送别的对象、送别的具体情况也较为广泛.所以从他们的作品中,把内容比较类似的作品分类出来,研讨他们创作的风格与描写的世界.第一章在上半部分回顾送别诗的历史.在下半部分提起王维、李白比较研究的状况.第二章以下,根据一个主题,比较王维与李白的送别诗.第二章的主旨是讨论以归隐为主题的送别诗.第三章关注诗题,对《送别》等没有记述具体送别情况的作品进行分析.第四章的主题是考察对以官员为送别对象的送别诗.王维、李白送别诗的比较研究,仅仅是分析了盛唐诗歌的一个很小的局部,希望藉此以加深对唐诗成就的理解,并对王维、李白的诗歌成就,有更深的一层的揭示.

7.期刊论文 张蓉.胡建琴 诗家仙佛终无缘--论李白性格的双重性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4)

通过对现存史料考证,未发现唐代诗人李白与王维有酬唱的诗文以及互相交往的记载;认为李白与王维人格之质的牴牾不谐,以及李白自负又自卑的双重性格,才导致了上述文学史实的发生;对李白这一矛盾复杂性格特征的梳理,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李白的思想,读解李白的诗歌.

8.期刊论文 王美春 别有风味少年歌 --王维《少年行》(其三)与李白《少年行》(其二)比较谈 -三角洲2005(3)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王维<少年行>(其三)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李白<少年行>(其二) 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尽管专门吟咏少年的诗数量不及模山范水、状物言志之作,但这类诗大都写得富有诗味,颇具特色.上录唐代诗人王维与李白的<少年行>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比较赏析这两首同题之作,对当代诗人"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当不无裨益.

9.学位论文 成希 从哲学观照和审美体验看唐代佛道二教对山水诗的影响——以王维李白诗歌为例 2009

近年来,宗教对诗歌的影响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不少研究者都是通过对创作主体与宗教的关系、作品的宗教内涵,以及文本中的宗教内容等进行研究,在材料上颇多收获。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自然山水成为了诗和宗教共同关注的对象,山水诗作为诗歌中的一种重要题材体现了中国人对于人生的理解以及对于自然的认识。中国古代的山水观与宗教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唐代的佛教和道教对山水诗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从哲学观照和审美体验来探析佛道二教对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影响,有助于我们了解人类与山水自然之间的神秘的、宗教性关系,对于我们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欣赏中国古代山水诗,有着极其重要的审美意义。

本文首先从佛道二教与山水诗关系之溯源入手,梳理出佛道二教在山水诗孕育和产生中的影响以及发展轨迹。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以王维和李白的山水诗为例,探讨了佛道哲学视野下的山水观照和佛道审美体验下的山水意境。最后总结出唐代佛道二教对山水诗的情景交融和意境构造产

山水田园诗李白篇三
《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

——山

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写的是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此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独坐敬亭山⑪[1]

众鸟高飞尽⑫,孤云独去闲⑬。

相看两不厌⑭,只有敬亭山。[2]

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⑪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山有万松亭、虎窥泉。”《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⑫尽:没有了。

⑬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⑭厌:满足。[4]

作品译文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3]

文学赏析

此诗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

1

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薄云离散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它们都似乎有灵性,不愿与诗人为伴,远离诗人而去,只留下一个阔大茫茫的空间,诗人坐在这样的空间之中,更显孤独和渺小。其实,山林的鸟是飞不尽的,云也不会飘游到天外。在诗中,众鸟孤云都离诗人而去,这是诗人情感外射的结果,是诗人有意创造为表现自己的孤独情感的茫茫空间。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眼看着众鸟、孤云渐渐飞去,众鸟和孤云都离开了敬亭山,只有他自己依旧坐在那里欣赏着它,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众鸟”、“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着质的变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逝去”,对“消散”有着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暂,宇宙永恒,常常是他们不遇时发出的慨叹。诗人引恒久的山为知己,可能是“长安不得见”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式了。就算长安招引他,他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随“众鸟高飞”而去。

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因为敬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

2

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景中情”。[3]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从25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公元742年(天宝元年)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杜甫结交。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怀着平乱的志愿,于公元756年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争夺帝位失败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6]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从中揭示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译文

【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北麓。 横看:从正面反面看。

侧:侧面。

3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

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比喻对事物要有新的看法,从整体去看。

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了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心中所想)。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虽是简明的,但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

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警句的原因。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0),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之为“苏东坡”。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书画

4

家、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苏轼生于1037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母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望岳[wàngyuè]

5

山水田园诗李白篇四
《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源于北朝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是以自然景物及田园风光、农民、牧人、渔夫等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谢灵运和陶渊明分别是山水诗和田园诗的开创者,但到了唐朝才成为重要的诗歌流派;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1、基本简介 陶渊明等诗人形成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谢朓等诗人形成南朝山水诗派,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2、发展历史

萌芽阶段 《诗经》和《楚辞》作为秦汉前诗歌的两座高峰,虽有大量自然景象描写,如“关睢”、“桃花”(《诗经》)“薄荷”“挚鸟”(楚辞)等,它们或者是作为比兴之媒介,或是作为比德之物,本身并不具审美的价值。诸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样的写景佳句,也只是作为人事活动的一种背景而出现,起得是艺术媒介的作用,自身还不是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在《诗经》、《楚辞》所经历的漫长年代,还没有出现一首专门描写自然山水为主要内容的诗篇。两汉数百年,乐府五言诗,特别是铺采摛文的辞赋,已有了较多的自然风光描写。只是汉末建安时期,曹操写了一首《观沧海》,这才算是曲终奏雅,为汉以前诗坛献上了唯一的一首完整的山水乐章。魏晋之前,诗歌的内容都是与人本身有关的生存、欲望、政治、战争等等,自然风光还是未被人识的一块天然璞玉。

出现的时代

真正将自然山水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诗人以自然山水为题材写诗,则始于魏晋六朝,是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的。

魏晋六朝,一个干戈纷扰,政治紊乱,经学衰落,玄学盛行,思想开放,人性觉醒的时代,走马灯似的王朝更迭和杀夺,人命危浅、朝不得夕的恐怖和悲哀,使得许多具有觉醒意识的诗人,包括公卿身份的诗人,产生了“膏火白煎熬,多财为患害,布衣可终身,宠禄焉足赖”这样的认识。他们为了全身远祸,不得不离开动荡的政治,藏身匿迹于山泉林木之间,希企逸隐之风一时大炽。魏末晋初诗坛,山水诗已逐渐增多,在嵇康、张华、左思、郭璞等人的诗篇中,便出现了“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石泉漱琼瑶,纤鳞亦浮沉。(左思《拈隐诗》)。山水诗又经过了五言诗的曲折经历,到了晋宋时代,终以陶渊明、谢灵运这两位大诗人的出现,而在诗国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盛世时期

山水诗形成以后,虽然它在不断寻求外部空间的开拓和内部体制的完善,从而在各个不同时代,而有了新的风貌和姿态,但是,道释玄禅的人生情趣和艺术精神,却始终贯穿于山水诗的发展中。随着唐诗繁荣局面的到来,山水诗出现了丽日经天的壮观。王维与孟浩然等继承了陶渊明、谢灵运山水诗传统,形成了一个与边塞诗派交相辉映的山水田园派。在唐代诗人中,没有哪一个人没有写出自然山水为题材的诗篇唐代诗人中以山水诗闻名的人很多,但能代表山水诗成熟的,主要还是孟浩然、王维、李白。山水田园诗到了宋代以后,虽在运用诗化的语言抒情、状物、写景、叙事方面,有行文不拘一格,使人耳目一新之作,但山水诗的境界上子已远远比不上唐朝。

3、代表诗人

陶潜 陶谢作为山中田园派开宗立派的诗人,他们都明显地受到了玄学思潮的影响,但由于地位及生活道路不同,玄学在他们诗中又有不同的印迹。陶诗中的玄旨和理趣,不只表现于诗中多有饱含人生经验的理悟,更重要的是那种玄旨就渗透在诗中“此中有真意”的田园画面上。而谢诗主要是通过那些“空翠难强名,渔钩易为曲”“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之类的玄言理悟来表达,“玄旨”并未完全化入到他的诗中。

陶诗虽然以自然为审美对象,并崇尚自然,但是追求的不是外物自身,而是心灵之趣。他的诗,是写意,而不是摹象。陶渊明原本是飞翔于田园的慧鸟,至情至性,自由自在是他的本性。因性真直率,故做不了污浊世态下的好官,一旦脱离樊笼,复返自然,喜庆之情,不能自已。《归园田居》(五首),《移居》(二首)活脱脱勾勒出一个超然物外,悠闲、适性的伟大诗人。透过晨雾暮霭,他葛衣芒鞋,荷锄走来。简朴的居处,平常的村落,作者却以十分欣赏的口吻一一道来,甘于淡泊、守拙归真。诗人率真的心性和卓迩的气节,犹如芰荷滚露,月白风清。他的田园诗,是他人格精神的外化,所以,他写景物重在写意,只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冲淡朴素的物境的融合,呈露着浑然天成的大境界。写诗,对他

来说只是那种“旷而且真”的怀抱的自然流露。苏东坡说“陶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元好问说:“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

谢灵运

如果说陶渊明开寄意田园山水之先河,与陶同时代而稍后的谢灵运则开模山范水、雕缕字句的先河。谢灵运山水诗句秀辞巧,如善于调度语言的匠师,往往一字而传山水情态,在提炼诗意,感悟语言方面有过人的才气,这一点连李白也佩服之至。如“林壑敛冥色,云霞收夕霏。”(《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乱流趋正绝,孤屿嵋中川。”(《登江山孤屿》)“白云抱幽石,绿蓧媚清连。”(《过始宁野》)“池塘生春草,柳园变鸣禽”。(《登池上楼》)“春晚绿野秀,岩高自云屯。”(《入澎蠡湖口》)“野旷河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对山姿水态、昏晓阴晴的变化穷貌极形精雕细刻,细微独到描摹,再现了一种自然美的艺术境界。从这一点上看,谢灵远绝对的灵慧,观察事物十分精微,驾驭语言的能力十分高超,山水风光,经他妙手剪辑,即刻制成了流光溢彩的清丽画面,因而在魏晋诗歌中独树一帜,令后人有“谢诗如新发芙蓉、自然可爱”之说。 孟浩然

幽居襄阳鹿门山的孟浩然,寄情山水,一生不仕,是封建时代少有的流名千古的布衣诗人之一。李白有诗《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孟浩然乃真隐者。古代士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选择了第二条路,清心寡欲,淡泊宁静地陶醉于自然山水之中,追求诗歌的最高境界——自然美。他的诗近于陶诗,而又自有风格。“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这类气象雄浑的诗并不多见。有代表性的还是那些呈现着清寂、冷峭意境,深印着隐者情调的诗作。他诗写隐者的情怀:“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天。„„”。(《秋登兰山寄张五》)他诗写田家的欢趣:“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林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清寂冷峭的意境,自然恬淡的情趣,然而掩饰不了内心的孤清和寂寞。抱卷沉思,大家仿佛看到了一个心高气傲的诗人郁郁独行在山道上,山风吹拂着飘逸的长衫。

王维 王维写过政治诗,边塞诗,但能反映他独特成就的还是他那别有胜景的山水田园诗。他目睹了官场倾轧,世情翻覆,并且自身也体验到了仕途的沉浮不定后,“愿得燕弓射天将,纵死犹闻侠骨香”功业心和热情迅速冷却下来。中年以后,即抱持了“漆园非傲吏,自阙经世务。但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的生活态度,内隐外仕,选择了一条亦官亦隐的生活道路。他的山水田园诗,既是个人心灵的写照,也是时代思潮在诗国的投影。

王维山水诗,既有雄浑壮观的自然景象,更多见清逸雅致的山水画面。如:《汉江临泛》“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再如《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前一首诗,写江汉风光,运用了水墨山水的造境和运笔,大处落墨,勾勒出江汉雄浑壮阔,水天一起浮动,山色若有若无的景色。后一首诗,写终南山的胜境,意象朦胧,含蕴极富,山中的青岚叠翠,千岩万壑尽都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

但是,王维诗中更多是那些带有几分禅思玄意的清逸雅致的画面,他是一位悟性极高的人,超人的才气不仅在诗、书、画多方面卓有成就,而且在参禅悟道方面,也有大彻大悟的智慧。画家的眼光,音乐家的听觉,诗人的感觉,佛家的心态,赋予他一种不同凡响的艺术力量,他几乎把每一项景物都注入特有的灵魂和感觉,又把自我消融在景物里,形成了物即是我、我即是物的庄禅境界。王维的山水诗,以境写心,了无痕迹,象外有象,景外有景,意外有意,韵外有致,有一种悠远的意境。如《鹿柴》、《竹里篁》、《鸟鸣涧》、《草荑坞》等。空山、翠竹、溪水、明月、花鸟„„这里是一个多么清静幽美,纯洁无暇的天地,又是一个多么独立而封闭的世界。这种静谧、空灵的无人之境,正是诗化了的物我两忘的庄禅境界! 《辋川集》及晚年那些山水作品都闪耀着一种仍有的禅意玄思,显现出一种物我冥一,思索境谐的画面。在这里,诗人把自然吸入自我之中,又把自己的生命消融在景物里,形成了物即是我,我即是物的“无人之境”;那“青苔上的阳光、林中的明月、月下的山鸟、自开自落“辛荑花”„„,它们既是外在的物象,又是诗人寂静内心的幻化。王维这类思与境谐的山水诗,不仅内涵了一种静态之美,而且显示出“澄澹精致”“深厚闲雅”的艺术特色。

李白

继王、孟之后,李白又为山水诗开拓新境界。李白山水诗的显著特征是自然山水景物的个性化。山水诗本来就是诗人审美理想的对象化,是诗人心灵的外化,山水诗必然要表现诗人自我。但是在王维、孟浩然等诗人那里,自然山水画主要是他们寄托精神,消融苦闷之处所,因而,“自我”也就常常消融在自然景物之中。而在李白,自然山水不只是他寄托精神,消融苦闷的处所,更重要的还是他追求个人自由解放的天地。强烈的主体意识,使诗人“自我”不是消融隐没在自然山水画中,而是使自然积极地表现着诗人自我。他那些最有个性的诗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飞流直下三千尺”、“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登高壮观天地阔,大江茫茫去不返”表现了诗人不拘捡,肆性情的诗人自我,这里自无而落的黄河,依傍星斗的庐山、飞流千仞的瀑布,都已融入了诗人狂放不羁、傲岸不群的鲜明个性。李白诗中自然山水,多带有流动飞扬、奔放不羁的特点,显示了一种动态美,与王维形成对照。

如果说,王维在静态的山水中隐没了自我的话,那么,李白则常常借助动态的自然山水而浮现出诗人自我。

以道教、道家的那种“道”的宇宙观来看待自然,自然万物不只是动态的,而且,正是这种动态显示着万物乃是有“生命”的存在。于是,诗人便能够在“天地与我弃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体验中,与那些动态的,有生命的自然万物融通相与,亲密往来了:“肠断枝上猿,泪添山下樽。白云见我去,亦为好我飞翻。”(《题情深树寄象公》)“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白云、明月、山花、清风、„„都成了有情的存在,与诗人默合符契,相与往来。 物我合一的艺术思维,产生了移情作用,诗人独坐敬亭山时,留下了“众鸟高飞去,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样的诗篇。

李白的山水诗,还充满逍遥游的精神和超尘出世的幻想,有些山水诗,带有浓厚的游仙色彩,如《登太白山峰》“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谈,为我开天关。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一别武功山,何时复更还。”这里与其说是诗人在写山水,不如说是借山水而游仙。实际上李白把陶谢山水与郭璞游仙诗熔于一炉,自成风貌。

杨万里 杨万里从“师法古人”迈进到“师法自然”,建立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当时“诗歌转变的主要枢纽,开创了一种新鲜泼辣的写法,衬得陆(游)范(成大)都保守或稳健了。”(钱钟书《宋诗选注前言》)评论家称其诗法为“生擒活捉”法,具体说,就是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当万象毕来时,用新鲜的语言把亲身的观感生动形象而巧妙地描绘出来。如:“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极常见的事,写得活而且新,情趣盎然,并透出某捉哲理。杨万里对自然景物有着特别的敏感,独具眼光和心胸,观察细致,领会深刻,描写别有生趣,往往在平凡中捕捉到不平凡的情趣,如:“新秧乱插成井字,却道农夫不解书。”(《暮行田间》)他还善于捕捉自己刹那的感受,用白描的手法或拟人化的手形象凸现出来,如:“好山才皱无人见,却斜阳拈出来。”(《舟过谢潭》)流云是“一峰忽被云偷去”,写狂风是“拜杀芦花未肯休”。同代词人姜蘷和他开玩笑说:“处处山川怕懈君”。 范成大以中国古代田园诗集大成之作--六十首《四时田园杂兴》进入两宋优秀诗人行列。这一组诗是个多侧面的立体,是风俗画和风情画的结合,现实感强,散发出烈的泥土气息,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指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使脱离现实的田园诗有了泥土和血汗的气息,根据他的亲切的观感。抒一年四季的农村劳动和生活鲜明地刻画出一个比较完整的面貌,使田园诗又获得了生命,扩大同境地,范成大就可以和陶潜相提并称,甚至比他后来居上。”

山水田园诗李白篇五
《山水田园诗》

高考诗歌鉴赏之山水田园诗专题复习

一、课前布置作业: 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本诗写了哪些景物(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意象:积雨,空林,烟火,藜、黍(蒸藜炊黍的农妇),东菑,水田,白鹭,夏木,黄鹂,山,诗人,朝槿,松,露葵,野老,人,席,海鸥。

2、画面:连雨时节,天阴地湿,空气潮润,清晨,静谧葱郁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升起,山下农家正烧火做饭呢,女人们蒸藜炊黍,把饭菜做好后便送往东面田头,男人们一清早就到那里劳作去了。在一片广漠空蒙、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白鹭翩翩飞舞,意态是那样闲静潇洒;在远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们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样甜美快活。早已厌倦尘世喧嚣的我独处这深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朝开暮谢的木槿而悟人生之短暂无常,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如此,还有谁会无端猜忌与世无争、随缘任遇的我呢?想到此,我不由得会心地笑了,我已经可以完全免除尘世烦恼,悠悠然耽于山林之乐了。

3、感情:恬静优美的辋川山野、怡然自乐的农妇农夫和闲适脱俗的隐居诗人,共同构成了一个阔远幽静、物我相惬、详和闲适的意境,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和澹泊自然的心境。

学生考点回顾:

二、知识积累

三、真题展示 (2009年海南、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鹧鸪天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问题1: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学生展示并修正答案:

问题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6分)

学生展示并修正答案:

学生小结:

四、命题探究及解题对策

1)山水田园诗的常见命题方式是怎样的? 学生探讨小结:

1)写了哪些景物(意象)?2)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意境?3)写景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4)哪个字用得特点传神?5)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山水田园诗的答题思路是怎样的? 3)山水田园诗的常见技巧 五、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幽居初夏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学生整体读懂诗歌:

(第一句写诗人家居的地点,第二句写住所来往的道路,第三句写所见,第四句写所闻,第五六句扩展视野,令境界开阔,最后两句抒孤寂之情。)

(1) 诗人写景是从哪几个方面突出表现“幽”的?

学生展示并修改答案:

答:(1)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2) 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自己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学生展示并修改答案:

答: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1分)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学生小结解题方法: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

(1)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

学生展示并修改答案:

情感:喜爱。体现情感的字是:怜

(2)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展示并修改答案:

意象:春潮、 雨、 野渡、 舟自横

意境: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

感情 :作者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

(3)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学生展示并修改答案:

答: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也有人认为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却无意于黄莺,表现出诗人恬淡的胸襟;而夜渡无人,水急舟横的景象里,蕴涵着一种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六、我来拟题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请翻译诗歌大意 2)自己拟定题目 3)题目的答案 七、课后作业

1、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中(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山水田园诗李白篇六
《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李白篇七
《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李白篇八
《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李白篇九
诗词鉴赏 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李白篇十
《山水田园诗》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山水田园诗李白》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李白的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大全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山水田园诗李白”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山水田园诗李白"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7234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