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一段挽回兄妹情的诗词

一段挽回兄妹情的诗词

2015-12-22 03:46:01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一段挽回兄妹情的诗词篇一《兄妹斗诗》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一段挽回兄妹情的诗词》,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一段挽回兄妹情的诗词篇一
《兄妹斗诗》

一段挽回兄妹情的诗词篇二
《左棻兄妹诗赋风格比较》

左思、左棻兄妹诗赋风格比较

摘 要: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兄妹同为著名文学家的很少见,左思与左棻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然而往往学术研究的目光都在其兄左思的身上,研究兄妹二人文学创作的文章和论文相对比较缺乏,所以本文主要以兄妹文学比较研究这一新的视角,通过对左思与左棻生活的时代背景、生平经历、文学作品、题材内容和人生态度的分析,研究兄妹二人文学创作的异同之处,从而进一步理解兄妹二人的作品内容和思想意识,概括其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他们的文学成就。

关键词:左思;左棻;诗赋风格;比较

引 言

左思,字太冲,他的妹妹左棻(史传等皆作“左芬”,但应以《左棻墓志》所载的“左棻”为准),字兰芝,齐国临淄人,也就是今天山东临淄县人。左思和妹妹左棻生于何年,史书中都无所记载,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兄妹二人皆为西晋著名的文学家,对魏晋文学的发展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左思、左棻兄妹都是相当杰出的的文学家,刘勰评价左思曰:“左思奇才,业深覃思,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①高度地肯定了左思的文学才华。南朝梁的钟嵘也评曰:“晋记室左思,其源出于公幹。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谕之致。虽野与陆机,而深于潘岳。”②他认为左思是一个有风骨的诗人,他的文辞不仅写得典雅,而且还蕴含了颇多的感慨。《诗品》更是将左思列为上品,称左思是文章的中兴人物。左思的诗赋成就很高,尤其是他的诗歌被后世誉为“左思风力”,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左棻也是一位

才华横溢的女子,她的名气只稍逊于哥哥左思,虽然相貌丑陋,但却因为出众的才华被西晋武帝司马炎纳入宫中,封为贵嫔。清代史梦兰的《全史宫词》中就有说道:“一赋离思卓不群,朝朝珥笔制奇文。五千纳尽吴宫妾,独为怜才重左芬。”③谢无量在《中国妇女文学史》中论及左棻时也说:“左棻词赋诸体,无不擅长,为晋代妇女之冠。”④由此可看出左棻的才情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是颇高的。

虽然左思和左棻虽均为大诗人,但每每被谈及时,却很少相提并论,往往都是关注、赞扬哥哥左思居多,左棻几乎湮没无闻。所以历来与左思相关的文章以及选取左思作为研究对象的期刊论文相当之多,而研究左棻的文章和专著,却十分稀少,以左棻为研究对象的硕士论文仅有山东大学董洪莲的《左棻研究》一篇,期刊文章也只有十来篇,将兄妹二人进行比较研究的就更少了。1962年陆侃如先生在《大众日报》上发表文章《左思与左棻》分析其作品和关系,但更多的笔墨还是在左思身上。1999年10月传武先生的《左思左棻研究》这部专著的出现,才比较系统的对左思和左棻兄妹进行了研究。《左思左棻研究》一书主要对左思、左棻的行年、作品、家世、生平等进行考辨,对其文学作品进行品评,文学地位和业绩进行评述,是一种整体的研究。2004年,郑训佐、张晨所著的《左思与左棻》,在徐传武先生著作的基础上,对兄妹二人的生平、诗歌及辞赋进行了研究。

这些文章著作虽说是在研究左思与左棻兄妹,但更多的还是对他们进行分开的研究和论述,并没有将其进行比较研究,因此笔者选取兄妹文学比较这样一个新的视角,除了另辟蹊径、给人以新鲜感之外,还因为在观察左氏兄妹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赋创作特点和风格时,发现他们之间存在着一些颇有意味的异同之处,希望通过兄妹文学比较这个新的视角,来研究这些异同的具体表现,从而进一步理解兄妹二人的作品内容,概括他们的文学成就。

史学批评家章学诚说过“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文辞也。知其世矣,

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也就是说我们研究或者评价一个人时要做到“知人论世”,作者的身份地位、生平事迹与他的创作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想要正确的把握和理解文学作品,就必须要了解作者身份、地位、身

世、经历、性格、思想等。所以笔者首先对左思和左棻的生平进行简单的介绍。

《晋书·左思传》载:“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人也。其先齐之公族有左右公子,因为氏焉。家世儒学。父雍,起小吏,以能擢授殿中侍御史。”左思的祖先原本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世家大族,并且家族世世代代都有深厚的儒学根底,左思的父亲名叫左熹,字彦雍,到他父亲这一代时,左氏家族已经衰落,沦为寒门了。左熹是一名官卑位低的小吏,掌管的也只是些文书工作,他的妻子去世得早,只为他留下了一双儿女,左思和左棻。左熹“长于笔札”,颇具文学修养,并且也悉心的教导着他的一双儿女。当左思“学钟、胡书及鼓琴”并不成时,左熹为了激励他,便对友人说“思所晓解,不及我少时。”左思“遂感激勤学,兼善阴阳之术”、“博览名文,遍阅百家”,为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左思辞藻十分壮丽,他闲居在家时,用了一年时间写成了《齐都赋》,令自己小有名气。搬家到京师后,他潜心写作了十年,终于完成《三都赋》,“于是豪富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左思的人生历程也可谓是曲折复杂,他才华出众,虽有追求功名之心,渴望建功立业,但却受门阀制度的阻碍,再加上自己又“貌寝”、“口讷”,内心十分自卑,越是自卑便表现的越是自傲,导致仕途坎坷,使得他由济世而愤世,对门阀制度大加批判。左思到晚年时,一方面摄于政治的腥风血雨,一方面又受到玄学思潮的影响,开始走向归隐,寻求个人的心灵自由。

左思的妹妹左棻字兰芝,是西晋时期最为著名的才女,在父兄的熏陶下也极有文采,与哥哥左思一样,左棻也尤其擅长诗赋。泰始八年,左棻因其出众的文学才华被晋武帝司马炎下诏纳为“修仪”。左棻虽被纳入后宫为妃嫔,但却并不幸福,甚至可以说是这个大才女人生悲剧的开始。《晋书·后妃传》记

载:“帝重芬辞藻,每有方物异宝,必诏为赋颂。”由此可见,左棻虽为贵嫔,但却更像一位宫廷的御用文人,不是妻子,更像是一件物品,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本为花季少女却得不到丈夫一点点的爱。左棻“姿陋无宠”,又“体羸多患”,所以长年幽居深宫,只能隔着厚厚的宫墙思念着近在宫外却又远的不能相见的父兄,每天只能靠着回忆童年时与父兄相处的快乐时光而过活。终于,在西晋王朝即将坍塌之际,一代才女左棻病死宫中,静静地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旅程。

左氏兄妹在诗赋创作上都有着很高的造诣和成就,但是由于历史的湮没,他们的作品都散佚的十分严重,幸好还存有一些“精品”未遭损毁,得以流传下来,虽然数量非常有限,但却足以让世人看到他们深厚的文学底蕴以及精美的文学作品。

一、 诗歌风格之比较

首先,从诗歌的数量上看,众所周知,左思是西晋极具影响力的著名大诗人,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风貌在文坛上享有着崇高的声誉。左思现存诗作有:《咏史》八首、《杂诗》一首和《招隐诗》两首,皆收于萧统的《昭明文选》中,再加上收录在《玉台新咏》中的《娇女诗》和《文馆词林》中的《悼离赠妹诗》二首,共计十四首。其妹左棻在诗歌创作上也是颇有造诣的,奈何留存下来的诗作太少,现如今虽仅存有五言《感离诗》和四言《啄木诗》两首,但却都是上乘之作,也是极具艺术价值的。从诗歌的形式上看,左思和左棻的诗均采用四言体或五言体。而从诗歌的内容上看,左思的诗歌题材广泛,不仅有咏史诗、招隐诗,还有描写儿童天真烂漫的《娇女诗》。而左棻的诗歌因仅存两首,一首为宫怨诗,另一首为咏物诗,所以不能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只能从现存的作品入手进行比较。

西晋诗风绮糜繁缛,追求辞藻的华美和对偶的工整,文字精雕细琢、堆砌

成风,呈现出一种铺陈华彩之貌,而左氏兄妹的诗作,无疑是西晋文坛上的一股清风,他们的作品往往都是直接抒发自己真实的生活感受,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无雕琢之痕迹,无矫揉造作之情,自然天成,朴实无华。

左思的《咏史》八首开创“名为咏史,实为咏怀”之先河,以铿锵有力的笔触抒发出自己对现世不公的愤慨,诗风慷慨,卓尔不群,《咏史》其实也就是左思在咏自己的人生。其《招隐诗》二首也是古朴典雅,借写山水之景以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语言凝练简洁,给人以清新自然之感。除此之外,与他其他诗作风格迥异的《娇女诗》,更是情感真挚,刻画传神,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将爱女娇憨淘气、天真烂漫的形象鲜明的描绘出来,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以其《咏史》其二为例: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左思生活的时代是门阀制度极其森严的魏晋时期,社会贵贱贫富之分严格,并且当时取士并非采用唐宋比较公平的科举制度,而是九品中正的推举制度,那个时候能出仕做官,前途坦荡的必定是出身优异世家子弟,也是因此,被列为上品的人物没有一个是出身寒门的,而列在下品中的也没有一个是出身世家大族的。前文我们有提到,左思祖上也算的上是世族,但是到了他这里已经家道中落,家族衰败了,所以他实际上也只是个寒门子弟。左思是一个才高八斗之人,他家世儒学,博览群书,知识面非常广,写诗作赋更是不在话下,还精通阴阳之术,他自己更是有着出仕为官,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但是奈何出身,他并没有施展之地,仕途坎坷,面对这种社会现象,左思发出呐喊,痛斥其不公。生长在山涧底的松树,即使长得再茁壮茂盛,枝条百尺,世人依然是看不见的,而长在山顶的小苗,纵然它稀疏柔弱,但它的地位却很高,一眼望去便能看见,这其实就是这个社会的一种真实写照。世家子弟可以很轻易的就登上

一段挽回兄妹情的诗词篇三
《双照楼诗词稿讲解---叶嘉莹》

双照楼诗词稿讲解

---叶嘉莹

汪精卫这个人在历史上的评价有很大的问题,所以一般说起来,向来很少人讲到汪精卫,即便是讲到他也是从政治、从历史的角度来讲,很少人从诗词这方而来着手。而我讲他的诗词中的「精卫情结」,这个题目的选择呢,其实也是有相当的偶然性。

我最初认识汪精卫这个名字,是在他建立南京政府以后。一九三七年发生了芦沟桥事变,当时我是初中二年级。「七七事变」发生在暑假,等到九月开学,我们学校的所有旧的校长、旧的老师都不见了,换了新的校长、新的老师。我们事先得到通知,说开学第一天,每个人要带墨盒、砚台、毛笔,上了课老师就说,翻开第几页,把第几行第几行涂去,或者翻开第几页,把这整页都撕掉,当时我就想到法国作家都德写的《最后一课》。之后到了一九四○年,怱然有一天,广播上说是有汪精卫的讲演,我记得那天我伯父啊、母亲啊很多人就在收音机那里听讲演,那就是汪精卫回到南京建立我们所谓的伪政府之后发表的第一次谈话。我那时当然很年轻,听到长辈们的说法,他们认为如果完全是在日本的控制之下,那就没有人替自己的国家人民讲几句话,所以现在有一个人过去,总算是个代表中国的人,至少可以缓和一下局势,那时他们是有这样一种心态。

可是那时候我对汪精卫并没有兴趣,我只知道这么个人他组织了南京的伪政府,可是没有特别注意;然而这个不注意,后来却造成了我非常大的一个遗憾。那是在七十年代初,有一次我在美国哈佛大学讲演,在座的有一位年老的妇女,差不多八十岁左右,听完我的讲演,她就约我到她家里吃茶,吃点心。那个人是谁?是方君璧,也就是曾仲鸣的夫人。曾仲鸣跟汪精卫关系最密切,后来在河内被蒋介石的人暗杀了。他们本来是要暗杀汪精卫,但那天恰巧方君璧来看望曾仲鸣,汪精卫就把自己那个宽大的卧室让给他们夫妇,结果曾仲鸣就替他死了。我现在真是觉得遗憾,因为我这个人对政治没有兴趣,所以尽管我知道她是曾仲鸣夫人,也知道他们跟汪精卫是很亲密的朋友,可是我那天没有兴趣去追问那些事情。曾仲鸣跟方君璧也都写诗词,方君璧的画也画得很好,所以那天我只是欣赏他们的诗词跟画。直到事情过去了很久,我在UBC大学的亚洲图书馆偶然读到汪精卫的《双照楼诗词稿》,才对汪精卫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可是这时方君璧女士已经去世了,我再也没有机会当面向她请教关于汪精卫的事情,这真是非常遗慽。

方君璧家真是一个革命的家庭,方声涛、方声洞就是她哥哥。方君璧还有个姊姊叫方君瑛,他们兄妹都跟汪精卫非常熟悉,方君瑛跟汪精卫也是很早就认识,传说两人还有一段浪漫的感情。而方君瑛后来自杀了,有人就以为’说是汪精卫原来跟方君瑛的感情很好,可是后来汪精卫跟陈璧君结婚了,而陈璧君是脾气很暴躁的一个人,可能对方君瑛做了一些没有礼貌的行为跟讲话,所以方君瑛自杀了,这个传闻我以为是不可靠的。一般人们常说男女之间,如果年岁比较接近或怎么样,就很容易陷入爱情,而不能保持真正的那种纯洁的友情。而我以为这种感情是可以有的,当然一定要两个人都有很高的境界才可以,而就算两个人都有这个境界,也往往不是世俗所能接受和相信的,因为一般人没有这种境界,就以为别人也没有这种境界。所以我认为汪精卫跟方君瑛两个人,应该是彼此欣赏的,但是也绝没有世俗所猜测的那种感情。而且汪精卫有很多首写给他妻子陈璧君的诗词,写得真是非常好,那真是同志的、很深密的感情。

我现在要讲汪精卫。汪精卫本来是广东人,从小就很有才华,凡是看过他的文章、教过他书的人,都认为他是很不平凡的。而他父亲对他督促很严格,让他去读的最重要的书,就是王阳明的《传习录》,

这是讲做人而且是关怀国家的;然后叫他读两家诗,一是陶渊明一是陆放翁;一个是隐退的,一个是奋发的。中国传统儒家的修养,总是你达就要兼善天下,你穷还能够独善其身。你要有兼善天下的理想,而当你不能够得到这个机会,当你穷困、不得意的时候,你还有一种独善其身的修养。汪精卫小时候还在满清时代,他也参加了那种乡学、县学的考试,成绩都是非常优秀的。他曾经考中广州府试第一名,还做过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家的教师。可是后来他听到革命的言论,看到了满清的腐败,看到国家的危亡,就有了革命的倾向。当时满清正在选送人才到外国去留学,他就参加了广东举行的官费留学的考试,以很高的成绩得到了官费留日的资格。在日本留学的时候他就认识了孙中山先生,从此就一直追随孙中山先生,参与成立同盟会并任评议部部长,是同盟会的最初骨干成员之一。因为他的文笔很好,不但当时很多单命的档案由他起草,而且孙中山先生最后那《总理遗嘱》:「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定稿也是汪精卫写的。

当时汪精卫追随孙中山,向各地华侨宣传革命,他从东京来到南洋,就在南洋宣扬革命时遇到了陈璧君,那时她不过十七岁左右,是个很年轻的女孩子。而且我以为陈璧君读书应该也读得很好,因为陈璧君也写诗词,而且她的字应该也写得不错,因为汪精卫有一首诗,说冰如(陈璧君字冰如)抄写了王阳明《传习录》的一段,遗有汪精卫《述怀》诗中的一段,合写成一个长卷。所以这陈璧君也不是一个寻常的女子,她可以把王阳明的《传习录》跟汪精卫的《述怀》诗写成一个长卷。陈璧君也是热心于参加革命的,她听了当时汪精卫在南洋的讲演,看了他办一些革命的刊物上的文章,而且汪精卫还是个翩翩美男子,所以陈璧君当时就对汪精卫非常倾慕。其实陈璧君生长于南洋的旧家庭,年轻时候也订过亲的.后来解除了婚约。然后就是在辛亥革命之前,革命形势一度非常不利,很多次起义都失败了,所以很多革命党人就非常灰心。就是在这个时候,汪精卫说,在大家都消沉的时候,要做一两件事情振奋民心。那做什么事情?他就想去刺杀摄政王。做这种工作当然就要掩人耳目,所以陈璧君就和汪精卫两个人假扮成夫妻,到北京执行暗杀的任务。汪精卫觉得,万一我被捉住而牺牲了,而她是以这样的身分过来的,一定会连累到她,我不能不给她一个名义啊!所以汪精卫就以私人感情跟陈璧君有了这种约言,说愿意跟她结婚。

后来汪精卫他们在后海的那个银锭桥底下埋炸弹,结果被发现了,暗杀任务失败,汪精卫就被捕了。那时陈璧君正在南方筹款,听说汪精卫被捕,立刻就赶回来,在他被关押的监狱附近租了一个小房子,给他送一些东西,尽量的照顾他。汪精卫被捕以后,本来应该立即处死的,然而因为当时那个主审的人看了汪精卫写的文章和供词,非常欣赏,所以就没有把他处死,而是把他关在监狱里边。这时当然还是满清的统治,可是人心已经思汉了,革命的风潮已经起来了,所以很多人同情革命。有一天晚上,监管汪精卫的狱卒就带进来一小团揉得很烂的纸给了他,他打开一看,是陈璧君给他的一封信,信中嘱托他忍耐,说一定要设法救他。汪精卫看了非常感动,而且那个狱卒说,这个写信的人希望他能够回信写几个字。汪精卫就想回信写什么?如果实话实说,被人家搜到了,那不是连累陈璧君了吗?所以汪精卫写了什么呢?他想到了清初著名词人顾贞观所写的一首词《金缕曲》 :「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哪堪回首。」于是汪精卫把这首词改了几句,交给了这个狱卒,让他带出去给陈璧君。那陈壁君给他写的这封信怎么办呢?他说我既不忍心把它舍弃,又不能够把它保存。他就把陈璧君写的信放在嘴巴里嚼一嚼吞下去了。所以汪精卫实在是很重视感情的一个人。

被逮口占

衔石成痴绝,沧波万里愁。孤飞终不倦,羞逐海鸥浮。

奼紫嫣红色,从知渲染难。他时好花发,认取血痕斑。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青磷光不灭,夜夜照燕台。

刚才讲的是汪精卫早期的经历,现在我们就来看他最有名的几首诗, 《被逮口占》四首。我的题目是汪精卫诗词中的「精卫情结」,一个人有时候内心之中有一种complex。就是一种「情意结」,就是你执着要追求的东西。大凡真正伟大的作家,在内心之中都有一个真正追求和执着的理念。《论语》也说:「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很多人只向往文采风流,但那一定是第二等,就是文采再美妙。再风流,也是第二等。凡是第一等的作家,都有一个最高的理念的层次。我曾经写过辛稼轩词的评论,我说它「一本万殊」,稼轩写了好几百首词,每一首词都有不同的感情、不同的风格,但是它有一个中心所执着的东西。杜甫也同样是如此,他那么多长短的、古近体的诗篇,也有一个他所执着的理念在那里。汪精卫的诗,还有他的词,合在一起你就可以看到,就是他有一个理念,有一个执着,而他理念所执着的,就是一个愿意牺牲自己去完成一个什么东西。要追求一个不可能的事件。李商隐说「何日桑田俱变了,不教伊水向东流」,什么时候你能够把天下的情势改变,你能够把东流的逝水都挽回来,你能够做到吗?而这个汪精卫就读了陶渊明诗和陆游诗,那陶渊明虽然是消极,但是他有一个理念是不可挽回的,所以他说「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我有我所执着的、我所守住的一点;这个陆放翁临死还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所以伟大的诗人,都有他一个理念、一个执着,不是随波漂摇的,不是见风说风、见月说月的人。

汪精卫的诗词之所以让我感动,就因为我居然发现,在他的诗词里边,从他最早的诗到最后的诗,都一直贯串着他的一个理念。所以你看他《被逮口占》就说:「衔石成痢绝」,「衔石」指的就是填海的精卫鸟。就如李商隐说的,「何日桑田惧变了,不教伊水向东流」,你能够让沧海变成桑田吗?所以汪精卫说「衔石成痴绝」,你能够挽回这个东流的逝水吗?你这个精卫的小鸟,想衔着一个一个小石头去填那个沧海,你填得了吗?然而填得了填不了是一回事情,我有这种理念又是一回事。所以「衔石成痴绝」,那真是「痴」啊!有这种理念的人当然是傻瓜了,你抱着一个你自己要追求的理念,而你能不能成功是渺不可知的。你要填的是沧波万里的大海,所以「沧波万里愁」。「衔石成痴绝,沧波万里愁。孤飞终不倦’」你们大家都不肯做那个傻瓜的精卫,你们大家都不肯衔那个石头去填海,所以我是孤独的,可是我「终不倦」,我不懈怠、不停止,「羞逐海鸥浮」,海鸥怎么样?海鸥到处追逐食物,船上有食物,牠就站在船上的桅杆上;海边上有食物,牠就落在海边上。而我精卫是耻于这么做的,所以「弧飞终不倦,羞逐海鸥浮。」第二首,「奼紫嫣红色,从知渲染难。」奼紫嫣红的这么美丽的颜色,你是用什么颜料把它染出来的?他说「他时好花发,认取血痕斑。」将来有一天那么美丽的红花开出来,那是多少仁人志士用他们的鲜血染成的。第三首是最有名的一一首了:「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伙,不负少年头。」少年人都容易感激奋发、激昂慷慨,所以「慷慨歌燕币,从容作楚囚」,我现在被捕了,但我不畏惧,我会从容赴死,为我的理想付出生命;「引刀成一快,」斩首对我来说是一种痛快,因为这是在成全我、完成我的理念,所以,「不负少年头」,我为了理想、为了革命、为了国家而牺牲,我觉得这是值得的。第四首:「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青磷光不灭,夜夜照燕台。」我虽然死了,但是我的心魂还在,我的身体就变成劫后的寒灰,我的骨头的那个磷火不会消灭,每夜都要照在当时的燕京。

我还要补充一点材料。汪精卫要去行刺摄政工的时候,曾经给他的朋友胡汉民写过五封信,他对这些革命的同志说,现在我们多次起义都失败了,很多人对革命不再存有热情和信仰了,我们要牺牲一两个人,做出一些事情来,重新唤起大家的革命热情,所以他准备去暗杀摄政王。胡汉民劝他不要做,说人才难得,不应该去牺牲,机会还不到。他就给胡汉民写了一封血书,说人才是为了有用的,得到人才却不用他,又何必求这些人才呢?如果说现在:不是可死的时候,而我汪精卫不是可以赴死的人,那么我请问,谁应该去牺牲?他又打了比方说牺牲的道路有两条:「一曰恒,二日烈」,譬如我们煮饭,是有一个锅来盛这个米,然后底下要架上柴火来烧。这个锅得要长久忍受烈火、滚水的烧灼煎熬,这是「恒」的美德。而那个被烧的柴,把它自己完全烧毁,饭就是因为有这个热力才蒸熟的,这是「烈」的美德。他说在革命的事业上,要有人做那个百折不挠、耐得住苦难的锅,也还要有人能够有牺牲的

勇气、能够做那个被烧的柴火。他于是对胡汉民说:「我今为薪,兄当为釜」——我现在就要做那个被烧的柴,我希望你能够做那个煮饭的锅。所以这个汪精卫是从很早就有这样的理念。那汪精卫后来不是跟日本人合作成立了南京的伪政府吗?当他死了以后,就有一些人写了诗词来悼念他,我现在念几首别人悼念他的诗。我现在先引胡适之先生的一段话。当汪精卫的死讯传来,胡适在日记里说:「精卫一生吃亏在他以「烈士」出身,故终身不免行有『烈士』的complex」,他是抱定牺牲自己的志意的。这是胡适说汪精卫有「烈士」的情结。我今天讲汪精卫的「精卫情结」,「精卫情结」也就是一个烈士的情结,所以我的题目其实跟胡适先生是相同的意思。人各有所求,《史记)里说「贪夫殉财,烈士殉名」,文天祥殉节死难了,他说「留取丹心照汗青」,我虽然死了,但是我的姓名、忠义的名声永远留在历史上了。所以烈士殉的是「名」,一般所说的「烈士」,是为了有一个好的名声,就是所谓「千秋万世名」,可是汪精卫不是一般的烈士,他所作的是更大的牺牲。他少年时候也说「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我牺牲了生命,但我可以永远得到「丹心照汗青」的令名,可是最后汪精卫跟日本人合作,是连这个身后的名都牺牲了,他从此被人骂成「汉奸」。而我之所以读了汪精卫的诗词很受感动,就因为他不是一首诗,不是一首词,他是从开始到结尾,终身所贯注的,还不止是一个烈士的情结,因为他不是「殉名「的烈士,他是连名都要牺牲的,所以我说他是一种精卫的情结。

现在我们再来看他的另一首诗, 《见人析车轮为薪为作此歌》 。说的是看到有人把车轮拆下来,劈成柴去烧火做饭了,而写了这首诗。车轮是负重致远啊!它曾经负载过多少重量、运输过多少货物?到它衰朽了不能用了,人们就把它拆下来烧火,所以它最后把自己也牺牲了。这种把车轮子卸下来劈成的薪柴在中国传统上有一个名字,叫做「劳薪」,因为它做了一生劳苦的工作、最后连自己都赔上去了。人的性格是天生的,汪精卫有了这个complex,所以看到有人劈车轮为柴火,就引起了他的感慨,写了这首歌:

见人析车轮为薪为作此歌

年年颠蹶南山路,不向崎岖叹劳苦。只今困顿尘埃间,倔强依然耐刀斧。轮兮轮兮生非徂徕新甫之良材,莫辞一旦为寒灰。君看掷向红炉中,火光如血摇熊熊。待得蒸腾荐新稻,要使苍生同一饱。 这就是他刚才的理论,我要把我烧了,蒸出一锅饭来给大家吃。我们现在都讲的是他的烈士的情结。

病中读陶诗

摊书枕畔送黄昏,泪湿行问旧墨痕。种豆岂宜杂荒秽,植桑曾未择高原。

孤云叆叆诚何托,新月依依欲有言。山泽川涂同一例,人生何处不笼樊。

病怀听尽雨飕飕,斜日柴门得小休。抱节孤松如有傲,含熏幽蕙本无求。

闲居始识禽鱼乐,广土终悬霜霰忧。暂屏酒尊亲药裹,感因苦口致深尤。

我们再看他的《病中读陶诗》两首。陶渊明这个人很奇怪,很多忠义奋发的人都被他的诗所戚动,像稼轩说「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陶渊明有他凛然生气的那一面,而他不志的时候,也能够躬耕归隐。所以陶渊明的诗富于人生的经验,可以让出来不少的心得,共鸣。汪精卫的诗说:「摊书枕畔送黄昏,泪湿行间旧墨痕」,这是他生病的时候,整天躺在床上,就读陶渊明的诗。他从小读陶诗,旁边或有他自己或者他父亲的评点,所以是「行间旧墨痕」;「种豆岂宜杂荒秽,他桑曾未择高原。」这是化用陶渊明的诗句。陶渊明有一首《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我种豆在南山之下,可是草太茂盛了,豆苗长不好,所以,一大早起来我就去锄草,月亮都上来了,我才背着锄头回来。田间的小路很窄,旁边的杂草很多,我衣服都打湿了,但是只要我

种的豆子长好了,我付上这点代价算什么!所以汪精卫说「种豆岂宜杂荒秽」,说种豆一定要除去那些杂草。你要追求你的品格、你的精神,你追求自己的那个不是外表能够看见的东西,你就要把那些不好的东西除掉。「植桑曾未择高原」,陶渊明《拟古》说的,「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他说在水边种上了桑树,三年后想可以采桑了,忽然一阵大水来了,桑树枝叶都随波漂流了。可这是你最初选择的不对啊,你为什么不种在高地呢?所以今天被冲毁了,后悔也来不及了。所以「种豆岂宜杂荒秽,植桑曾未择高原」,因而人生,你说一句话、你做一件事情,就是你不说话你不做事.你一动心动念之间,你都种了些什么东西啊?「孤云叆叆诚何托,新月依依欲有言」,陶渊明《饮酒》诗里边说了,「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暧暧空中灭,何时见余晖」,世界上一切万物都有一个托身之所,惟独天上那一片云,四无依傍,这真是孤独。所以陶渊明又说「暧暧空中灭,何时见余晖」,你看那一朵云,慢慢的缥缈之间就消逝了,你什么时候再见到那朵云的光影的闪动?明天也许有云,但绝不是这一朵云了。还不像今年花落明年又开在这里,那云永远不见了。现在汪精卫用了陶渊明诗中的形象,「孤云叆叆诚何托」,诚,果然,人生果然就是如此孤独的,你汪精卫被人说成汉奸了,你当时的那一份用心,连你死后的声名都牺牲掉的那一份用心,谁真的认识?谁真的理解?「孤云叆叆诚何托,新月依依欲有言「,这是一钩新月,你看它那么多情的样子,我觉得那月亮就要跟我说话。这么光明、这么新鲜的感觉,你真是觉得有生命在的,写得真是好。「山泽川涂同一例,人生何处不笼樊」,你说人生哪里不孤独?人生到处都孤独。你说人生哪里不受拘限?人生到处都是拘限。所以不管是山、不管是水,「山泽川涂同一例,人生何处不笼樊」。

第二首,「病怀听尽雨飕飕,斜日柴门得小休。抱节孤松如有傲,含熏幽蕙本无求」这个汪精卫真是写得好,尽管他外表上做了大家以为是汉奸做的事情,但从他的内心看他绝不是一个汉奸。「抱节孤松如有傲」,这也是陶渊明说的,「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松是坚贞的、岁寒不凋零的,所以它「抱节」;「含熏幽蕙本无求」,这是出自唐代张九龄的《感遇》诗,「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我不是为你们才香的,我是本来就是如此的。「本能求」,这是张九龄说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兰蕙之芳香是它本质如此,它不是送出香气叫你来采折。所以是「抱节孤松如有傲,含熏幽葱本无求。闲居始识禽鱼乐,广土终悬霜霰忧」,陶渊明不是归国田了吗?他说「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你看空中的鸟、水中的鱼是多么自由,所以陶渊明就脱出了世俗官场的约束隐居了。这是「闲居始识禽鱼乐」,可是呢,下一句就是汪精卫,不是陶渊明,汪精卫是「广土终悬霜霰忧」,「广土」,我们国家的这一片土地,就是在霜霰之中,在风雪侵凌、在列强的窥伺之下,汪精卫为此而深深担忧。《论语》上记载,孔子带着学生们周游列国,有一次经过一个地方,看到长沮、桀溺两个人在那里种田,孔子就让子路去问路。子路就过去了,长沮、桀溺就对子路说,你的老师带着你们东跑西跑,今天到这个国家、明天到那个国家,跟个「丧家之犬」一样,你「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仁哉?」子路回去对孔子说了,孔子就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鸟兽不是你的同类,你不能真的就在山林之中与鸟兽住在一起,我们是人类,我们不关怀人类、不为人类做事情,我们跟谁在一起呢?所以「广土终悬霜霰忧」,这就是汪精卫跟陶渊明的不同了。你关心追求自己的自由,可是你怎么忍心看到老百姓在水深火热之中?你怎么能够忍心看到你的国家被灭亡呢?所以他「暂屏酒尊亲药裹,感因苦口致深尤」,我暂时抛开我喜欢的酒,我就来吃药,「良药苦口利于病「嘛,我怎么能因为吃起来苦就抱怨呢!所以你要耐得住一切的苦恼。

那汪精卫跟陶渊明果然是有不同的,你要知道,天下的事情,你没有走出这一步以前,你是站在这里的,但是你只要一步走出去,你不站在那里了。所以陶渊明在改朝换代的时候,他是接受新朝还是不接受新朝?陶渊明就说,「稷下多谈士,指彼决吾疑」,「行行停出门,还坐更自思……万一不合意,永为世笑嗤」,他说有人劝我出去,我已经走到门口了,迈一步就出去了,可是我又转回头坐下了,我自己想一想,万一我一步迈出门,如果遇到不能够让我满意的事情,那就千年万世永远要被人讥笑

一段挽回兄妹情的诗词篇四
《竹园中学八年级下语文期中考试题卷》

弥勒二中北校区八年级下期中考语文试题B卷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卷为试题卷。考生解题作答,必须在答题卷上。答案书写在答题卷相应位置上,答在试题、草稿纸上的答案无效。

2、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卷交回。 一、语文积累(1--7题,共22分)

⒈请写一句激励自己本次考试的话。要求书写规范、端正、整洁,不少于8个字。(2分)

2、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禁锢(gù) 诘责(jí) 文绉绉(zōu) 睥睨(bì) ....B.犀利(xì) 黝黑(yōu) 迁徙(tǚ ) 颔首(hàng) ....C.解剖(pōu) 凛冽(liè) 绯红(fēi) 璀璨(cuǐ) ....D.滞留(dài) 尴尬(gào) 蜿蜒(wǎn) 雷霆(tín) ....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她长着高挑的身材,有一头瀑布般的长发,无论走到哪里,都会鹤立鸡群,引人注目。 ....B.一方困难百方支援,被洪水冲得诚惶诚恐的灾区又重建了家园。 ....C.我对妈妈海誓山盟,保证期中考进入前十名。 ....D.听说新年晚会要挑选一名主持人,同学们都期期艾艾。 ....

6、下列句子无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雷锋精神历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B、通过“告别电脑游戏”的主题班会,使同学们受到很大触动。 C、夏天的竹园,是赏荷的好季节。 D、我认为我们的想法不对。 7.根据提示填空。(①--⑥题必答,⑦--⑧题任选一题作答)(每空1分,共10分) (1)________________,瑟瑟谷中风。

(2)忽如一夜春风来, 。 (3)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化作相思泪。 (5)《饮酒》中体现陶渊明爱菊的名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表达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己亥杂诗》中,被后人形容老一辈革命家鞠躬尽瘁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文天祥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

二、语文综合运用。(共4分)

1

8.今年5月12日是母亲节,班里准备在这天召开班会,班会的主题是“感谢母亲”。请你按要求

完成下列任务。(4分)

用简要的文字概述表格所反映的主要信息: (2分) (2)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母亲节,请写一段话来祝愿母亲节日快乐(不少于15字)(2分) 三、阅读(9—23题,共34分) (一)古诗赏析(2分)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9.选出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 )(2分)

A.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B.“自将磨洗认前朝”中“前朝”指的是宋朝。

C.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改写。 D.在这首咏史诗中,作者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二)送东阳马生序(10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任选两个作答,多选不加分)(2分) ①录毕,走送之( )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 ..③同舍生皆被绮绣( ) ④媵人持汤沃灌( ) ..11.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2分) 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12.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余幼时即嗜学。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3. 思索作者的求学经历,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所获得的启示。(2分)

(三) 爱的礼物(共11分)

那天姐姐收拾家时,无意中翻出我的“百宝箱”,里面什么都有:玻璃弹球、纸剪小鸡、塑胶小人、绣花布片……

“你从哪儿弄来这些没用的东西?该扔了。”

“那可不行,”我连忙阻止,“这是我的宝贝,是我的学生送的礼物!”我一件件把玩着那些东西,那个玻璃弹球是李军送的,那个塑胶小人是霍丽芬送的……我可以说出每一件礼物的来源。 这时,一张薄薄的画纸跃入眼帘,我小心地拿起它,

那是一天放学后,我抱着一摞作业向办公室匆匆走去。我的一个学生朝我跑来:“老师,我要送你一件礼物!”她的眼睛因兴奋而闪闪发亮。

“是吗?”我装作很感兴趣的样子,心里却因为想尽早赶回住处而焦躁起来。

“看,这是我画的小仙女,好看吗?”她从身后拿出她的宝贝,展示给我看。过于艳丽的色彩与稚拙的手法使那个所谓的小仙女看起来像个夜叉。“喏,送给你!”她得意地把那张画递向我。 “哦……谢谢。”我勉强地说,“不过,我现在不能拿。再说,我也没处放。”

“哦。”她脸上的笑容立刻飞走了,垂下手,慢慢地走开了。从那一刻起,我就开始后悔,因为我无法忘记她准备送我礼物时眼中的期待与爱,那是只有在孩子的眼光中才能找到的纯真;而且我同样无法忘记我拒绝后她眼光中的失望和沮丧。我立刻找到她,诚恳地说:“你送我的那张好看的画呢?”她看着我,面无表情:“我想你可能不喜欢,所以送给别人了。”

她的表情和决定让我很难受,我想尽可能挽回自己的过失。“也许你愿意再画一张送给我?”我试探地问。

“你喜欢吗?”

“是的!”我努力回忆那张画,我这回不再以一个成人的眼光去看,而是以一个山区10岁孩子的眼光去看它,“那么多种颜色在一起真好看,而且小仙女的梅花耳环很漂亮!” 她的脸立刻亮了起来:“我今晚再画一张,明天送给你!”

我看着她的小脸儿,这跟大人想要以昂贵的礼物换取实惠、换取感情时的表情多么不同啊! 从那以后,我经常收到学生送我的礼物。那些礼物实在不值什么钱,但对我来说却无比贵重。因为当他们送礼物时,可以从他们微笑的脸上看出,那满得快要溢出来的爱,正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黄金。

14.本文生动描写了小女孩的神态,也传神地表现了她的心理。表现她对老师的爱并期待老师收下礼物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她遭拒绝而失望、沮丧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2

15.小女孩画的“小仙女”像“夜叉”,并不美,可为什么老师还说那是张“好看的画”呢?(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全文的标题“爱的礼物”蕴含了怎样的深刻含义?(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读了本文,你想对文中的这位老师说点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如果你是一位老师,你会怎样处理学生们送你的小礼物?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忆 读 书(共11分)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我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部分。

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这时我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筐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因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迫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二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但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的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如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到我十一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于林译外国小说引起了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

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才尝到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19.“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根据文意进行归纳整理:作者喜欢读哪些作品?不喜欢读哪些作品?(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章中提到的名著很多,选择一部你喜欢的推荐给大家。(介绍一下主要内容或你的启示)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写出一句读书的名言(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根据自己的经历,谈谈你对“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句话的理解。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40分)任选一题写作

1、请以“校园里的 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2、青春如花似火,灿烂热烈,是人生最美好的金色年华。请以“我的十四岁”为题,写一篇作文,跟大家说说你的经历。 要求:

(1)若选第一个题目,请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空格上可以填“新鲜”“高兴”等。 (2)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3)600字左右。

3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一段挽回兄妹情的诗词》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兄妹情 色情金庸之射雕兄妹情 兄妹情乱小说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一段挽回兄妹情的诗词”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一段挽回兄妹情的诗词"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7716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