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感叹人生诗歌的感悟

感叹人生诗歌的感悟

2015-12-22 06:30:01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感叹人生诗歌的感悟篇一《(诗歌)感悟人生》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感叹人生诗歌的感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感叹人生诗歌的感悟篇一
《(诗歌)感悟人生》

感悟人生

人生是一条路,

无论这条路是长还是短,

无论这条路是平坦还是崎岖, 你都必须不停地往前走,

直至终点。

生是一场梦,

当你梦醒的时候,

会发觉错过很多美景,

但你已不能回头,

即使你再回头,

也是时过境迁。

人生是一出戏,

生活是主题,

事业和情感是主线,

没有事业的情感一定会是昙花一现的,

没有情感光有事业的生活就如荒芜的沙漠一样枯燥乏味。

人生是一首歌,

无论这首歌的词写得怎么样, 无论这首歌的曲谱得怎么样, 你都必须用最大的热情去歌唱。

人生是一道风景,

无论你是富有还是贫穷, 无论你是美还是丑,

要永远相信自己的风景最美, 没必要在别人的风景里留连忘返。

人生总有孤单和寂寞,

要学会品味孤单和寂寞, 当你孤单或寂寞的时候,

要相信,

在远方的夜空下,

一定会有人和你一样,

只是仰望的星空不同罢了。

人生总有很多无奈,

生活也很累, 正因为如此, 生活才有意义, 你要尽量充实自己,

充实生活,

并且要永远善待生活。

感叹人生诗歌的感悟篇二
《唐宋诗词鉴赏第七课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生感慨》

感叹人生诗歌的感悟篇三
《[诗歌]人生感悟之》

人生感悟之:12个简单、12个丰富

人,就这么一辈子,你何必那么计较,放开心怀,原来,不过如此。

1.让外表简单一点 内涵就会更丰富一点。

2.让需求简单一点 心灵就会更丰富一点。

3.让流程简单一点 质感就会更丰富一点。

4.让言语简单一点 沟通就会更丰富一点。

5.让学习简单一点 知识就会更丰富一点。

6.让私心简单一点 友情就会更丰富一点。

7.让挫折简单一点 经验就会更丰富一点。

8.让情绪简单一点 人生就会更丰富一点。

9.让效率简单一点 成果就会更丰富一点。

10.让行销简单一点 业绩就会更丰富一点。

11.让环境简单一点 空间就会更丰富一点。

12.让爱情简单一点 幸福就会更丰富一点。

许多事情的答案都不是只有一个 ,所以我们永远有路可以走

你能找个理由难过 ,也一定能找到快乐

懂得放心的人找到轻松 ,懂得遗忘的人找到自由 ,懂得关怀的人找到朋友

感叹人生诗歌的感悟篇四
《读《毛泽东诗词集》有感》

长歌浩叹唱古今

——品读《毛泽东诗词集》

怀揣一颗赤子之心,翻开一卷《毛泽东诗词集》,捧读一篇力透纸背的传世经典,回想一段云谲波诡岁月峥嵘。心绪随文字驰骋,时而激烈,时而沉郁,时而沧桑,时而飞扬。 初读《毛泽东诗词集》,不太了解每篇词作背后的故事,但仅是文字之间倾泻而出的那股回肠荡气,已足够让人为之扼腕动容。诗人仿佛远离尘嚣,高站于人世之巅,淡笑风生,运筹帷幄,笑看气象恢弘的山河,高唱豪迈奔放的誓言。再读《毛泽东诗词集》,倾听文字背后的历史,感受那份沉淀于豪爽之中的情感,眼前倏地浮现出一个个影像,那个在橘子洲头指点江山的壮志青年,那个在重阳佳节感叹人生的战地诗人,那个在昆仑山下俯仰天地的革命斗士,那个在长江侧畔老当益壮的花甲老人。毛泽东诗词,五个豪迈而崇高的大字,也蓦地多出些熨帖的味道。

毛泽东的诗词,延续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形式与韵律,又凭借其灵动的文字与深切的情感,在形式与内涵之间游刃有余。情感是诗词的魂灵,少了情感,诗词只是空泛的文字堆砌。毛泽东的诗词,正是其精神与情感的显性表达:“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是痛失爱侣后的深情悼念;“东瀛濯剑有书还,我返自崖君去矣”,是远离友人后的殷切关怀;“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是收到捷报时的大喜过望;“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是远眺昆仑时的诗兴大发。翻看整本文集,印象中的诗人似乎是没有定型的,时而是一位落拓不羁、高声呐喊的热血青年,时而是一位舍我其谁、行高于众的革命斗士,时而是一位志存高远、放眼世界的风流人物,时而又是一个情感丰富、爱憎分明的平凡世人,然而无疑,他是一个有着真性情的人。对爱人的彻骨思念、对友人坦诚相待、对国家的赤胆忠心,这些情感都毫不保留地体现在其诗文中。情感的原性表达,也让毛泽东的诗词少了分戎马倥偬的肃杀之气,多了分江湖儿女的快意潇洒。

作为一位坚定不移的革命者和卓越的领导人,毛泽东的诗词当然不会只局限于英雄气概儿女情长,那蕴藏于字里行间的,更是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沉的爱。冈崎俊夫曾在《毛泽东与词》一书中这样说:“(毛泽东的诗词)那里有一种寂寞的余音,孤独的影子。这不限于词,而是中国的传统诗人的魂。只有见到孤独的深渊,才能产生对人民的真正的爱。” 毛泽东有着这样孤独的魂灵,与生俱来的卓尔不群,是注定要将他与普通人区别开来的。生长于乱世,当黎明还黝黑曙光未出现之时,他便一路长吟踽踽独行,当局势已安定民族渐富强之时,他仍孜孜不倦上下求索。从征讨军阀到八年抗战,从三年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其间毛泽东创作过不少诗词。从“今日长樱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从“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到“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些惊世骇俗的句子,是充满浪漫幻想的驰骋文字亦是凿凿之言,见证了一段历史的风骤雨狂,亦见证了一代伟人的壮怀逸兴。纵览毛泽东所有诗词,历史兴衰风云变幻在其笔下都被灌注了一份家国天下的意义,而正是这样一份敢于担当天下兴亡的信念,这样一份排山倒海的气势和叱咤风云的勇力,倾倒并鼓舞了此后一辈又一辈的中国人民,为了理想前进,为了国家奋斗,余音绕梁,时至今日。 披一路风尘,数百年风流,看江山如画,叹正道沧桑。品味毛泽东诗词,如同痛饮醇醪,一面是壮怀激烈的豪爽,一面是如痴如醉的沉迷。毛泽东诗词,字字珠玑,篇篇锦绣,是民族精神的集大成者,亦是值得每个中国人仔细研读的传世之作。纵观百年辉煌卷,长歌浩叹唱古今!

感叹人生诗歌的感悟篇五
《弗罗斯特诗歌中对自然的爱恨和对人生的感悟》

弗罗斯特诗歌中对自然的爱恨和对人生的感悟

摘要:弗罗斯特作为著名的田园诗人,其描写自然的诗歌广受欢迎。但他的诗歌不仅仅局限于对自然美景的描述,而是透露着深深的智慧和人生哲学,他也因此被称为美国的“乡村哲学家”。本文通过对其脍炙人口的两首诗歌《雪夜林间小驻》和《设计》进行的分析,揭示了作者通过对自然的观察来反思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资本主义光环下的人们无休止地奋斗和挣扎、难得“小驻”,人们带着“美国梦”不断竞争,最终成为这一“设计”中的受害者。 关键词:罗伯特·弗罗斯特 自然诗 资本主义 人生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罗伯特·弗罗斯特(1847-1963)是美国20世纪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曾四次获得普利策奖和多种其他奖励,以“田园诗人”而著称于世,大量描写了北部新英格兰地区的自然景色。但他的诗在描写自然美景的同时,也指出自然的黑暗、残酷和冷漠,体现出对自然复杂的爱恨情结。而且罗伯特以自然喻人生,对自然之美丽又残酷的写实也体现出对人生美丽又残酷的思考,所谓“始于自然,终于智慧”,他也被评论家称为“乡村哲学家”。

正因弗罗斯特的艺术成就,国内学者早已对弗罗斯特的诗歌做过很多研究。但这些研究多讨论诗歌的自然之美,田园生活和生态智慧,而很少涉猎诗人对自然错综的爱恨情结,以及以自然为喻而书写出对人生的感悟。本文选取诗人脍炙人口的两首诗《雪夜林间小驻》和《设计》进行分析,发掘罗伯特描写的自然之美丽和残酷,

以及借景抒发出对人生的感悟。揭示作者通过对自然的深刻观察来反思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本质。在资本主义的光环下,人们都在无休止地“赶路”、难得“小驻”;在“美国梦”的追求中,人们“设计”了种种的竞争规则,最终也成为“设计”的受害者。

一 雪夜下的宁静清冷和社会中的忙碌孤独

弗罗斯特的名诗《雪夜林间小驻》描写了雪夜宁静却冷清的景象。这里十分宁静,在远离农舍的原野上,只有树林飘雪、微风轻拂和湖面冰结。然而静谧下却又显得冷清,这是“这一年最黑的夜晚”,而且黑暗“蔓延幽远”。诗中第二节体现了既宁静又冷清的对照:“my little horse must think it queer,/to stop without a farmhouse near,/between the woods and frozen lake,/the darkest evening of the year.”此外,在对自然的描述中,诗人一方面突显出自然静谧之美,另一方面又映衬出黑暗雪夜的自然迷蒙和神秘,反应出对自然的爱恨情结。同时,诗人在林间驻足也体现了现代社会人在喧嚣忙碌之后寻求到的片刻宁静。

此外,罗伯斯特写景抒情,诗中暗喻出现在社会人忙碌的生活,因为在雪夜夜晚,“睡前还有许多路要赶,睡前还有许多路要赶”:“the woods are lovely,dark and deep,/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人们总在骑着“小马”,摇着“颈铃”,不停地赶路,映射出现代社会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下不停工作,奔波中难以停下脚步。现代社会人也是迷茫的,在不停地奔波中到底追寻什么,

他们在生活的意义中不断迷失。在应该“继续赶路”还是“继续赏景”中,在积极面对现实和逃避生活问题中无所适从。同时,现代人由于忙碌又显得孤独。诗人驻足的树林主人只能似乎相识,停留在此也显得形单影只:“whose woods these are i think i know,/his house is in the village though./he will not see me stopping here,/to watch his woods fill up with snow.”诗人在喧嚣的社会忙碌一天后,偶然经过树林,驻足得到自然赐予的片刻宁静,可宁静之下却也幽冷孤独,并且黑夜还需要继续赶路。全诗雪夜的寂静与现代社会的喧嚣形成强烈的对比,自然宁静冷清的描写也映衬出人们在现代社会的迷茫和孤独。“he gives his harness bells a shake,/to ask if there is some mistake./the only other sound’s the sweep,/of easy wind and downy flake.”在《雪夜林间小驻》一诗中,弗罗斯特通过对林间雪夜的景色描写,一方面体现出自然的静谧和美丽,自然是多生多色的,白雪黑夜风吹铃响。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自然中的黑暗、寒冷和神秘,以借景抒发出对人生的感悟。诗人在漆黑的晚上,带着一天的疲惫,在这雪景下的林边停留片刻。周围无人问津,误闯陌生之地,黑色笼罩长夜,寒风并驾齐驱。雪夜的静谧和凄冷,雪花的美丽和寂寥交叠描写,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美丑并存,爱恨交加的复杂情结。并且,诗人借景抒情,雪夜的宁静反衬出白日的忙碌和纷杂;雪夜中停留也反衬出社会中的困顿和迷茫。人生不也如此,在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的光环下,却是人们无休止地奋斗和挣扎。人们在不停地往前赶

路,夜晚也只能稍作停留便继续策马扬鞭。在宁静却冷清的自然面前,在忙碌而孤独的社会之中,诗人最终选择了继续赶路,选择了积极地在社会中奋斗。

二 蛛网上的美丽死亡和社会中的冷漠残酷

如《雪夜林间小驻》一诗,《设计》也通过描写自然中蜘蛛捕捉白蛾的一幕映射出自然的美丽和残酷,社会中不也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么?题目“设计”即指自然的天工,物竞天择的规律。

在本诗中,发掘罗伯特描写的自然之美丽和赤裸裸的残酷。自然界的生动事物笼罩着残酷的死亡背景:蓝色的百灵草和褐色的蜘蛛在看起来纯洁而优雅的飞蛾面前确实是邪恶的力量。正如女巫肉汤里的原料,准备上演邪恶的祭奠仪式。是什么邪恶的力量使白蛾死亡?作者通过对自然场景的描述和自然规律的解释,表达了人们对社会的绝望和恐惧。如自然中的蜘蛛、百灵草和飞蛾一样,社会中也存在很多表面纯洁却内在黑暗、醒目而充满设计的残酷:

“我看见一只肥餍的蜘蛛,泛着亮,/在一枝白色的百灵花上,撒了网,/似一片素缎布料的小白蛾,缠上了——/在死亡和痛苦的气息中,揉缚着,/交杂着静待黎明的欢飨/这如同巫女的一餐加佐肉汤——/一面雪白蛛网,一片薄翼白花,/一双死寂翅膀,如纸筝随风飘扬。”

一只白蛾,自然界中最平凡的生命,在死亡的边缘挣扎,白色的翅膀显得那么无力和绝望。为什么白蛾会扑向死亡,自然界为什么撒下如此桎梏之网,诗人进一步反思:

“为什么花开为白色,/映着淡蓝素雅的百灵草?/为什么蜘蛛爬上来,/在漆黑夜色把白蛾逮?/这自然中黑夜的设计多惧畏,/微小生命也难逃。”

这一切“设计”如此巧妙,白色的草和黑色的夜,蜘蛛的网和白蛾的弱,诗人进一步反思自然在美丽光环下的残酷,正如资本主义光环下的残酷。

自然是美丽的,在一朵白色的万灵草上,伸展着巧夺天工的蛛网;缠缚在蛛网上的白蛾,如素缎般白花绽放:“i found a dimpled spider,fat and white,/on a white heal-all,holding up a moth/like a white piece of rigid satin cloth-。”可这么美丽的景象,却是自然中弱肉强食的结果;“痛苦和死亡交糅/又是另一个黎明曙光”。白蛾不过是蜘蛛在黑漆漆的夜晚撒网而得到的战利品,而第二天残酷还会继续。白蛾的生命在晨风中如此脆弱,只有死寂的翅膀如纸风筝无力摇曳:a snow-drop spider,a flower like a froth,/and dead wings carried like a paper kite.诗人在第一诗节通过对蛛网上白蛾的描写,体现出自然的美丽和残酷。蜘蛛和白蛾都是自然中最弱最真的生物,却在自然之网中上演了一幕美丽的悲剧。为什么白蛾会死亡,为什么自然很残酷?弗罗斯特在诗歌中探求美丽而又残酷的人生。人生是残酷而不能掌控的。为什么蜘蛛会爬上百灵草,又趁着黑漆漆的夜色织网把白蛾捕捉,这种自然界的巧妙而残酷的“设计”岂不让人“恐惧”:“what brought the kindred spider to that height,/then steered the white

感叹人生诗歌的感悟篇六
《感悟人生[诗歌]》

感悟人生[诗歌]

人生是一条路,

无论这条路是长还是短,

无论这条路是平坦还是崎岖,

你都必须不停地往前走,

直至终点。

生是一场梦,

当你梦醒的时候,

会发觉错过很多美景,

但你已不能回头,

即使你再回头,

也是时过境迁。

人生是一出戏,

生活是主题,

事业和情感是主线,

没有事业的情感一定会是昙花一现的,

没有情感光有事业的生活就如荒芜的沙漠一样枯燥乏味。 人生是一首歌,

无论这首歌的词写得怎么样,

无论这首歌的曲谱得怎么样,

你都必须用最大的热情去歌唱。

人生是一道风景,

无论你是富有还是贫穷,

无论你是美还是丑,

要永远相信自己的风景最美,

没必要在别人的风景里留连忘返。人生总有孤单和寂寞, 要学会品味孤单和寂寞,

当你孤单或寂寞的时候,

要相信,

在远方的夜空下,

一定会有人和你一样,

只是仰望的星空不同罢了。人生总有很多无奈, 生活也很累,

正因为如此,

生活才有意义,

你要尽量充实自己,

充实生活,

并且要永远善待生活。人生总有很多意外,

任何事都没有永远,

所以你必须学会珍惜你所拥有的一切,

不要去寻问怎样才能永远。人生总会遇到坎坷和挫折, 即使你受到再大的打击,

只要生命还在,

你至少还有时间,

时间会抚平一切创伤,

所以你不必流泪,

要坚信明天的太阳总是新的。

感叹人生诗歌的感悟篇七
《诗歌鉴赏》

按照题材分类:  1.送别诗。诗人写送别诗,既表达人所共有的亲情友情,也抒发自己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独有的情感。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想象别后的思念,或赞颂对方,或叮咛嘱托对方。  2.思乡(羁旅行役)诗。这些诗篇中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3.怀古咏史诗。借历史事件或人物,或借古讽今,或表达昔盛今衰,盛衰无常,历史沧桑的感慨,或对古人表达缅怀之情,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  4.边塞(战争)诗。有的歌颂从军报国、英勇作战、保家卫国和建功立业,也反映战争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这样的诗歌往往交织着英雄气概和儿女情长,极尽悲凉慷慨缠绵婉转之情。有的描写战争艰苦生活,表达厌恶战争,向往和平,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5.写景咏物(或称借景抒情、咏物言志)诗。借吟咏客观事物而抒发某种情感或表达某种观点看法的诗歌。诗人正是通过吟咏大千世界的微观或宏观的这些事物,来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感悟或抒发自己的某种情志。   6.闺怨诗。一是写妇女对在前线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一是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离情别绪、忧愁伤感。闺怨诗相对出题较少。诗歌常见人物形象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二)诗歌常见景物、事物形象  落日、夕阳:悠闲,壮阔,或抒垂暮,凄凉之感。王禹偁《村行》:“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李商隐《乐游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维《渭川田家》:“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浮云:浮云漂泊不定,表游子离思。杜甫《梦李白》:“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花草树木类  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汉代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和送别之所。  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杨花 有飘零之意。   梅花:凌霜傲雪,迎风独立,不迎世俗,坚强高洁。陆游《梅花绝句》:“闻道梅花折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卢梅坡《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芳草:伤春感时。苏轼《蝶恋花》:“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梧桐:因秋天梧桐叶落,风吹枯叶,瑟瑟作响,含凄凉之意,常和细雨连用,共抒凄楚悲凉之情。孟郊《秋怀》:“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落花古人云“落花有意”,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落花”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如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唐诗人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动物类  杜鹃 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

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  燕、莺、蜂、蝶:蕴春意盎然之意。王驾《雨晴》:“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西陆:秋天〕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鸿雁:思归之意。雁是候鸟,春秋迁徙,每至此时,大雁奋力飞回故巢,往往牵动游子浓浓的思归之情。韦应物《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李涉《润州听暮角》:“惊起暮天沙雁,海门斜去两三行。”温庭筠《苏武庙》:“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李清照《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沙鸥 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如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鹧鸪 它鸣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后来多用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如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事物类  关山月:月照关塞,显出边地之荒凉,征人之辛苦,亦有征夫思家,思妇怀远之意。《乐府题解》曰:“关山月,伤离别也。”卢思道《从军行》:“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崔涂《孤雁》:“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王昌龄《从军行》:“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悉。”  孤帆:孤独或思念之意。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灯烛:有悲伤惆怅孤独意。赵师秀《约客》:“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杜甫《宿府》:“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李商隐《无题》:“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高适《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杜牧《赠别》:“蜡烛有心还异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水边的送别之所。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之如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俩依然。”南宋韩元吉《瑞鹤仙?送王季夷》“西风吹暮雨。正碧树凉生,送君南浦。”古来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长期的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西楼 是相思之所。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唐五代李煜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孤城、关隘:抒征夫离绪。高适《燕歌行》:“孤城落日斗兵稀。”《后汉书·班超传》:“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栏杆:思乡,忧愁之意。杜甫《登岳阳楼》:“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羌笛、胡笳 是古代出自西部的一种乐器,它发出的声音凄切哀婉,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羌管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阳关 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送别时所唱歌曲称作“渭城”、“阳关”。出自王维《渭城曲》“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冯延巳《鹊踏枝》“醉里不辞金盏满,阳关一曲肠千断。”  黍离、麦秀《诗经?黍离》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过西周故都,看到故都长满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魏晋向秀的《思旧赋并序》“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如许浑《登洛阳古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感叹人生诗歌的感悟篇八
《中西诗歌对比》

摘要

诗歌,是文学体裁中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样式,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华体现,更是一个民族情怀的体现。它以高度凝结的语言表达着人们的喜怒哀乐,用其特有的节奏与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国的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其标志特征,西方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我们可以从数量浩大的诗作中发现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中西的诗歌在体式、内容、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但也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对中西诗歌进行对比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关键词:

引言

诗歌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文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和哲学观等的不同,形成了二者各自不同的特点,中西的诗歌虽然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但我们从中还是可以寻找到彼此的影子。中国的诗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的诗歌或多或少都受到中国诗歌的影响。中外、古今之间虽自成体系,但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并非(也没有可能)完全隔绝。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中西诗歌进行对比来阐释它们之间的异同:

一、中西诗歌的渊源与诗歌传统上的差异。

中国诗歌应说是从《诗经》开始的,它所收录的诗歌几乎全部是抒情诗,它开始了中国诗歌的一个传统,千百年来,我国的诗歌一直沿着这个传统曲折走来。

从《诗经》、《楚辞》、汉魏的乐府、唐诗、宋词、元戏剧、散曲等几乎都是抒情诗篇,可纵观中国诗歌漫长的发展历程,却鲜有叙事诗篇,而史诗更是少之又少(最近听说在我国的西藏、蒙古等地区发现了长篇的叙事史诗,现在正在加紧整理发布,心里甚是高兴。可是,在漫长的中国诗歌历史进程中,却少有人知晓,发掘和利用的太晚,对中国诗歌的历史发展变化影响可能是甚微),可以这样说,我国从古到今都是一个抒情诗歌的国度;而世界的另一条古老而深蕴的诗歌长河—— “西方诗歌”则是从“史诗”开始的,它对西方诗歌历史发展的影响可谓深远,一直延伸到当今的西方诗歌。

二、中西诗歌的传统缘由。

西方诗歌中的史诗传统,尤其是英雄史诗,特具震撼人心的力量。古希腊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修记》两部著名德史诗成为西方诗歌的先驱,也开创了西方诗歌的史诗传统。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亚里士多德写了部著名的《诗学》,他在书中也是大谈西方的史诗和戏剧以及史诗对戏剧的影响。

最有代表性的是英国,英国一直都很注重史诗和戏剧的发展,留下了很多不朽的叙事诗篇,其中最早的和最有代表性的诗篇主要有《贝奥伍尔夫》。在十七世纪,弥尔顿三大篇著名的史诗《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拜伦的《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和《唐璜》;雪莱德《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诗篇,都是史诗类的代表名篇或戏剧。

在欧洲,尤其是西欧各民族的英雄史诗则更多(翻翻西方的文学史便可成串地枚举,在

此不再详说)。而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学史的中国,遗存各类佳作如海,却为何没有类似的英雄史诗呢?难道说自古至今中国就没有一位值得称颂的英雄吗?

答案不言而喻,饱含战争之苦炎黄子孙,古往今来,涌现出不计其数可歌可泣并令华夏儿女永生追忆难忘的英雄人物,其中有许多至今仍被人们摆在神龛中以神的形式盛誉地供奉着。中国古今众多的文学作品对其都有颂扬、立传。只是中国文人极少用诗歌的形式来颂扬,而是多采用其它的文学样式留世后人的。具体地说,中国的英雄人物多是通过散文和小说等文学样式来描述和颂扬的。如司马迁的《史记》中就记载了大量的英雄人物得以保存流传至今;明清经典小说《水浒》、《三国演义》是专门写侠盗和英雄的事迹的。可是,中国强大的抒情诗的传统,却较大地影响了我国的历史和小说的创作,可以这样说,中国的有些历史是用文学的笔调写成的,就是说在写历史和小说的过程当中,也将抒情诗融入其中,使历史具备了一种极为独特而西方少有的文学色彩。如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有许多篇章,是用韵文写成的。《史记》虽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同样也是极为优秀的传记文学专著;《水浒》中会随时地插入一段抒情诗;《三国演义》则以一首《临江仙》开头,意境颇为潇洒和独特。

综合分析,中国古代文人之所以不用史诗的文体形式来歌颂英雄,我认为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中国文人自古认为,诗的功能在于抒情,在于陶冶人的性情,潜移默化人的思想感情。这正如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1】依据朱熹的解释:“兴、观、群、怒”四字的意思分别是“感发志气”、“考见得失”、“和而不群”、“愿而不怒”。既然诗的目的在于抒发志气,和合群众,反映哀愁,表达爱恨,倾诉心愿,寻求精神归宿等,那么,写抒情诗就完全可以达到此种目的了,从而也就没有必要去写史诗了吧。

其次,这也与中国几千年来的哲学思想有关。生活在我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老子都不主张武力与勇斗。孔子主张“仁”的学说,强调仁爱治国;老子主张处世柔弱,反对刚强。而且这种思想一直统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甚至影响至今。一个民族有了这种哲学思想,当然不会在官方文学中极力颂扬战斗英雄了。

第三,中国诗歌极少会涉及到英雄,而为何中国的英雄人物在小说和其它的历史作品中却较为集中呢?这当然有它特殊的原因。

纵观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分析,中国的传统思想已把诗歌和小品文看成是官方正统的文学样式,而正统的文学必须是“文以载道”的,因而不能写拼杀和勇斗的事。不过历史当然还是要写的,它不存在正统或是非正统的问题;而小说和戏剧,在中国出现得又比较晚,官方看不起,认为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俗物,所以这使得它们反而不受正统思想的束缚,可以任凭作者自由选材和任意挥洒人民心中的愿望和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了。

一、“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在东方,人与自然是一种整体亲和关系,中国诗歌讲求人

与自然的神合,所以在诗中诗人往往体现的是一种忘却自我,

融情入物的意境。王国维称为“无我之境”。而在西方,人与

自然是互相疏离对立的关系,人常常把自然当作征服的对象,

所以在西方诗歌中往往将景物当作一种引发情感的契机或表

达思想的象征,“自我”总是超出自然而被突现。所以西方诗

歌中所表达得更多属于“有我之境”。

我们将华兹华斯的短诗《我的心比天激动》和陶渊明的

《饮酒》之五(结庐在人境)比较一下,就很容易看出两者的意

境的不同之处:

每当我看到天上的彩虹,/我的心无比激动;/过去是这样,

那时我的生活刚开端,/现在是这样,我已成了男子汉,/但愿未

来也是这样,当我年岁已老,/不然,就让我死掉。

前一首是华兹华斯看到雨后彩虹,而发起的感情,花兹华

斯感叹人生短暂如虹是这首诗的主旨,表达出诗人对人生的

联想:人生几十年一晃而过,稚嫩的孩童转眼成年;彩虹的美

丽并不长久,人生的美丽也终要结束。诗人最后感叹要珍惜

人生的每时每刻,像欣赏雨后瞬间美丽的彩虹一样,人生的日

子也要活得精彩而绚丽。华兹华斯并没有着力描写彩虹,而

只是把彩虹比喻成人生,感叹人生如虹一样的短暂。《饮酒》

阐明的是“心远地自偏”的道理。在诗中表现出人是自然的

人,人已经物化成为自然界中的一分子,与林木相亲,与自然

相近。由此可见,两诗意境的差异就在于华氏借物来抒发人

的感情,人并没有与自然融合,人依然是自然之外的社会人;

而陶渊明在诗中没有单单抒发某种感情,而是表达出与自然

相近的惬意的心情,这时的人已经完全成为自然人。

再来看看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在诗里创造出一个见物不见人的清幽境界。诗人此时已经完全摆脱思想的累赘,仿佛忘却了自我,凝神的注视眼

前的一切,凭借敏感的心灵和内在情感的律动,捕捉和感应宇

宙万物之气,和自然生命的节奏韵律,形成主客交融的情态,

进入物亦我,我亦物的空灵境界,这就是“无我之境”。

4.中国古代诗歌以含蓄为美,而西方诗歌则多以感情激

越奔放,直抒胸臆为胜

中诗无论托物言志还是借景抒情,诗人都把自己的情感

埋藏于诗词之中,不直接表现,但却有无限深远的想象空间,

需要去认真感悟其美。即司空图所说的“象外之象,韵外之

致,言外之意,味外之旨”。最突出的例子要数马致远的《天净

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

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寥寥数笔,十个意象,勾勒出一幅凄

凉寂寥的景象,渲染出孤独惨淡的气氛。最后一句感觉上与

前面并无直接的联系,但实际上感情和思想都是连贯的,前面

景物的描写,虽然没有任何主观感情,但比任何语言都恰如其

分的表现了一种孤冷凄清的感情。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也

是很典型的一首。诗人并没有写自己如何生不逢时,如何失

意,但读者可以感悟出诗人已经失意绝望到了极点。而西方 诗歌则很直白的抒发感情,言到而意尽,很少回味的空间。再 看看英国诗人彭斯的《一朵红红的玫瑰》与李商隐的《无题》的 区别:

“啊,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在六月里迎风初开;/ 啊,我的爱人像支甜甜的乐曲,/美妙地奏起来。/你是那么

美,漂亮的姑娘,/我爱你那么深切;/我会永远爱你,亲爱的,/ 一直到四海枯竭。/直到死海枯竭,亲爱的,/直到太阳把岩石 烧裂 ”

这样奔放,炽烈,坦露的爱的表白,令每一位读者都立刻 感受到灵魂的震颤。人们从诗的语言中可直接领会作者的胸 臆,不须仔细揣摩,他的感情是明朗的,一泻无余。 而在中国唐代诗人李商隐那里,爱情的表达则是曲折隐

晦的,细腻入微:《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的前两句表达离别的 痛苦,三四句以春蚕丝尽和蜡炬泪干来表达自己情爱坚贞,生 死不渝的盟誓。诗虽未出现“爱”“永远”等字样,却取得了语 义双关,含蓄隽永的艺术效果。

感叹人生诗歌的感悟篇九
《诗两首》

诗两首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

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难点:

1、理解两首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

2、理解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教学用时:两课时

教学类型:自读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同学们能说说他们的名字吗?(譬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科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学生自由回答

二、简介作者

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情况?明确: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惜。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犀利„„ 可先让学生读有关资料,教师进行介绍,强调普希金的悲剧一生。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四、听、读诗篇 。

1、划分朗读节拍。

2、自由朗读:由教师范读,再由学生读。

五、结合体验,研讨问题。

1、问: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问: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明确:这两句诗道出了人生体验中一种极为普遍的感觉。当你经历磨难之后回想起来反而会觉得很美好。这里诗人也是在倡导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各持己见。(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联系实际)

六、作业。

1、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旧课:

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二、导入新课: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该怎么办?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三、介绍诗人: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

四、朗读诗篇。

五、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全诗共4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并找出诗中最令你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先朗读再由学生单独回答)

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明确: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它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的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六、感悟哲理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言之有理即可。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七、分清象征与比喻的概念。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八、作业——积累联想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晏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鲁迅“其实地上本没有

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教学后记:

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本文教学上主要是引导学生明白这一道理,并试着联系自己的实际知道该怎么去做。

教学后记:

感叹人生诗歌的感悟篇十
《正文》

清代诗人沈德潜在《清诗别裁.凡例》中说:“诗不能离理,然贵有理趣”。①所谓理趣,就是通过想象把诗中所含的理阐释得富于生机和灵气,使人在品味思索中探得其理,获得其趣。在充满理性的宋代,苏轼更受欧阳修一派的影响,他“以议论为诗”并结合自己超凡的“才气”创作出许多富有哲理的作品,从而形成一大部分饶有趣味,名副其实的理趣诗。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但他却始终以自己的人生态度来坦然面对,他更是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来向人们展示自己对宇宙、人生、社会的深刻理解。本文通过在前人对苏轼诗歌理趣的基础上,把其诗歌中的理趣进行分类探讨,从理趣的类型进一步来总结诗人的人生哲理。此外,本文就苏轼理趣诗在诗歌园中的贡献及不足之处阐述了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苏轼理趣诗中所体现的类型

(一)通过对大自然真实情感的注入,把对人生的感悟寓于其中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奔走四方,在这奔走四方的过程中,诗人叹惜自己一生漂泊不定,时而借景来抒发自己心中的苦闷,来感叹人生时光短暂。然而,在这一生充满坎坷的短暂时光中,苏轼却始终寄怀着积极的人生态度,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表达对人生的感悟,充满对人生的积极思考。如《和子油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爪印,鸿毛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君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首诗是苏轼第二次途径渑池所作的,当时当年的老僧以圆寂,僧舍壁上的字都已经烂坏,由此作者产生了人生漂泊不定的感慨。但是,依据此诗的写作情景,我认为还有一种理解,既然是诗人第二次来至渑池,这时的渑池已经物是人非了,作者便由此对人生感叹,这更体现出了作者对人生时光短暂的感慨。因此,诗人在诗中以飞鸿踏雪来折射出人生行踪不定时,还流露出诗人对人生时光短暂的叹惜。然而,在作者怀旧感叹之时,却不沉湎其中,可见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又如《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两首》(其二):

南来三见岁云徂,直恐终身走道途。老去怕着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烟花已作青春意,霜雪偏寻病客须。但把穷愁搏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

这首诗是作者在大年除夕夜这样特定的时间,特定的情景下所作的。在旧年就要过去,新年即将开始之际,诗人借此情此景由感而发,感叹岁月匆匆。此时,诗人还把穷愁不遇的种种烦恼都汇入诗中,但“但把穷愁搏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的昂扬之声,体现出诗人解脱愁怀的胸襟,忘记不平,乐观面对生活始终是

诗人的人生态度。 再如《东栏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这首诗前两句写春末夏初的景物特点,梨花的淡泊,柳树的深青,再加上满城飞舞的柳絮,使整个景色立刻鲜活了。然而,“惆怅”二字不但承接了上面,烘托出作者的春愁,而且开启了下面,使作者最后一句直抒胸臆,可以看出作者从年年清明时节看着梨花的开落,柳絮的浪飞,而感到虽然年年岁岁花相似,梨花开了谢,但谢了还会有再开的时候,自己却韶光已逝,红颜一去不复返的伤感,深切表达出作者对人生时光短促的感慨。但这生动活泼的初夏之景始终展示着诗人乐观的人生态度。

在诗歌园中反映时光短暂的哲理诗不在少数,然而,苏轼所反映时光短暂的理趣诗却一直被人们传颂,这不仅是因为苏轼的这类诗歌寄怀着积极的人生态度,最主要的是其诗中蕴含的理趣,趣味能使人产生一种品味不尽的意趣和美感。苏轼在感叹人生时光短暂之时,并不是一味的通过议论来阐述其中的哲理,他则是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把哲理蕴蓄于一定的形象之中。从“雪泥鸿爪”到特定的除夕之夜,再到梨花的开落,柳絮的浪飞,这一个个平凡自然的情景,在苏轼的笔下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表达却蕴含着深邃而令人折服的哲理。

情深方能理趣,上举充满理趣的诗作中,都充满了诗人的真情实感。正是真实情感的注入,这些诗作中才增添了一份除哲理之外而意味深长的情趣。《和子油渑池怀旧》对人生漂泊不定的感慨和对往事的回忆,《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两首》(其二)和《东栏梨花》中对岁月匆匆、时光短暂的感叹,无不体现出作者真情的流露,寄托着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在这些诗歌里面,诗人不仅从表现理的艺术技巧上来体现趣,在其诗歌内容中作者也注入了一定的情趣。面对人生时光短暂的感叹,作者却用“雪泥鸿爪”、“炫目即逝的烟花”、“满城飞舞的梨花柳絮”三种不同的意象来将其对人生的感慨表现的淋漓尽致,使读者发人深省,回味无穷。

(二)通过对自然景物生动形象的描绘,表达出深刻的哲理

苏轼是一个喜欢亲近自然的人,他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但他所到之处,无论处境如何艰难,他都凭借自己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通过诗歌记下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更重要的是这些诗作通过诗歌语言概括出诗人特有的认识与发现,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和启迪。如《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此诗前两句作者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力,从庐山景象的不同角度,写

出庐山所呈现出的各不相同的姿态,此诗后两句则通过议论来就眼前所观景象作出一种理性的升华与发挥,并表达出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这首诗苏轼通过对庐山自然景物的描写引导出深刻的哲理:一个人的

视野如果只局限于狭小的范围,没有从全面的角度去统观全局,缺乏高瞻远瞩的胸怀和眼光,那么就不可能全面的认识事物。因此,我们要认识事物的全貌与实质,我们就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学会用全面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又如《法惠寺横翠阁》:

朝见吴山横,暮见吴山纵。吴山故多态,转侧为君容。幽人起朱阁,空洞更无物。惟有千步冈,东西作帘额。春来故国归无期,人言悲秋春更悲。已泛平湖思濯锦,更看横翠忆峨眉。雕栏能得几时好,不独凭栏人易老。百年兴废更堪哀,悬知草莽化池台。游人寻我旧游处,但觅吴山横处来。

这首诗是作者在杭州从西湖上看吴山时所感写下的,诗中“朝见吴山横,暮见吴山纵。吴山故多态,转侧为君容。”苏轼通过早上所看到的吴山与晚上所看到的吴山来作对比而得出感悟。吴山之所以纵横多姿,是由于白天和夜晚这类不同的客观条件所造成的。

再如《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是苏轼对西湖的评论,短短的二十八字可谓占尽西湖风光,不管是艳阳高照的晴天,还是山色朦胧的雨天,它总是拥有属于自己的特色美景。但西湖美景的描绘并不是作者唯一的目的,它在被描绘的同时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说明西湖同西施一样,共同具有天然美的资质,无论怎样装扮,任何时间、任何气候,都能表现出自己的多姿多美。

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历程中,秀丽的山水景物始终都是诗人描摹的对象。因为佳山秀水可以使人获得幽情美趣,获得审美的满足和情操的陶冶。同时,在面对天高地阔、绿叶红花、蜂飞蝶舞、猿鸣蝉叫,诗人们多会有所感触,作出许多富于哲理并充满意趣的诗。在这浩瀚的诗海中,苏轼的山水景物诗能被广泛传颂,这不仅是因为苏轼的哲理诗在写景抒情的基础上寄寓自己的思考,而且其诗中还充满着耐人寻味的趣味,尤为别具一格。

不管是置身于其中的庐山,还是在杭州西湖上所看到的吴山,再到美名传天下的西湖,这一首首清新隽永的小诗,犹如一幅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而画中蕴含的人生经验和哲理,更是诗人将形象美与哲理美的完美结合,做到景情交融,了无痕迹。

先写景再发议论,移理入景这是苏轼山水诗特有的风格。庐山、吴山、西湖这各不相同的景色,在苏轼笔下通过生动形象的描绘,可谓是多姿多态。在理性笼罩下的宋代,苏轼正是凭借这种独特的写作手法,使其诗歌增添一份情趣,让自己的山水景物诗形象更丰富、更富感染力,真正做到理与趣的结合。

(三)把哲理与禅结合,来表达对人生的感悟。 北宋熙宁以后,士大夫参禅之风盛行。苏轼思想融儒、释、道三家思想于一身,他的处世态度,文学作品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受佛老思想的影响。佛禅作为苏轼对社会人生的思考来源之一,苏轼诗中的理趣,他较多地运用佛老的思维和观照方式,通过在平常的山水景物和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其蕴含的哲理,从而来揭示他对人生的思考。如《送参廖师》: 上人学苦空,百念已灰冷。剑头惟一吷,焦谷无新颖。 胡为逐吾辈,文字争蔚炳。新诗如玉雪,出语便清警。退之论草书,万事出尝屏。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 颇怪浮屠人,视身如丘井。颓然寄淡泊,谁与发豪猛细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诗法不相妨,此语当更清。

这首诗表面上是说写作诗文时的内在规律,实则是诗人通过自己对佛禅的理解与感悟,从而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观点。诗中的“静”与“空”都是佛老信徒修炼时所必备的心态。在佛老思想中,要求“静”来内省,并对世界万物的感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苏轼一生坎坷,屡遭挫败,正是因为他深受佛老思想的影响,并具备这种空且静的心境,他才能坦然面对坎坷的人生。

又如《瀑布亭》: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这首诗苏轼通过写庐山烟雨和浙江海潮两处绝妙胜景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

感悟。两句“庐山烟雨浙江潮”反衬出作者的观点,在作者看来,对此两处美景,并不必执着于亲临的观赏,因为“到得”观了之后,就会知道原来也不过如此。佛教认为“心存执着,必生妄念”,诗中“未到千般恨不消”便是最好的体现,“未到”便怀诸多“恨”,这是心生妄念。苏轼一生屡遭贬谪,他深知这是自己执着的结果。虽然,他屡屡陷入人生困境,但他却在执着的同时学会了放弃,从而使他以乐观旷达的精神来面对困境,面对生活,面对人生。

再如《吉祥寺僧求阁名》:

过眼荣枯电与风,久长那得似花红。上人宴坐观空阁,观色观空色即空。 这首诗苏轼是在吉祥寺一名僧人请他为新阁取名时所写下的,诗中作者借用很多佛语来表达他自己的感悟。“宴坐”出自《维摩经》“不于三界现身意,是②

③为宴坐”,也就是说无欲无求,无喜无悲的心理状态。苏轼以佛语直接入诗,

他以电、风的稍纵即逝来比喻人生荣辱富贵的虚无缥缈,此诗既符合僧人的身份,又写出苏轼自己思想深处的感悟。

在充满理趣的诗园中,苏诗被读者广泛传颂,这与他的思想有很大关系。苏轼从小喜欢参禅入佛,他曾自述自己的写作特征是“文字不离禅”。因此,在他的作品中不但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而且还多了一份深厚的禅趣。没有佛老思想的影响,在经过坎坷人生旅途之后,或许就不会有深刻的人生感悟,积极的人生思考和这么多蕴含丰富情趣与禅趣的哲理诗。

在充满禅趣的这些诗作中,苏诗中表现的理趣,有不少是直接用佛老之理的,他在诗歌创作中,将吸收的佛老理论,通过平常的山水景物和日常生活现象的启示发现妙理,经过妙笔点化,用形象鲜明的语言表达出来。从写作诗文内在规律的理解,到庐山烟雨和浙江海潮两处绝妙胜景的发现,再到对僧人求阁名的感悟,这些哲理诗中无不充满着诗人丰富形象的想象,并且蕴含着耐人寻味的意趣。

在禅宗长盛不衰的宋代,禅宗思想在宋代诗人的笔下不断得到升华。在禅宗和思想作用的影响下,苏轼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常借佛理入诗,使自己这类诗歌形成了空静的风格,也正是这些佛理的引入,使平凡的事物在苏轼的笔下注入了新的意趣。空且静的心境,乐观旷达的精神,无欲无求的心理状态,无不使读者为之称赞,寄予人们对人生的积极思考。

(四)把人生处世之理通过独特、新颖的想象寓于自然现象之中。

苏轼一生屡经宦海沉浮,但他仍能笑对人生,因为他善于通过自然风物来调节生活和自己内心的种种矛盾。他凭借自己敏锐的观察力,通过对自然界新颖的想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悟,来调和自己的人生矛盾,从而来揭示出自己的处世道理。如《唐道人言天目山上俯视雷雨》:

已外浮名更外身,区区雷电若为神。山头只作婴儿看,无限人间失箸人。 这首诗苏轼通过雷电这一自然现象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及其感悟,从而来揭示出人生处世的道理。在他看来,一个人只要没有贪求名利的念头,就不会陷入斗争的漩涡,因此也用不着担惊受怕,任他乾坤颠倒,风云变幻,自己都能超然物外,泰然自若。雷电作为自然界的现象之一,加上古人对它的许多迷信言论,当它出现时很少有人能不为之所动。诗人用“无限人间失箸人”来巧妙地讽刺了那些追求名利的人,然而当你置名利甚至生命于度外,超越雷电之上时,你就不会受到它威严的干扰了。苏轼一生屡遭挫折,他饱尝过官场的黑暗,仕途的风险,人情的冷暖,加之他受佛道思想的影响,因此他只有看破尘寰,从消极悲观的情绪中解脱出来,才能使自己坦然面对任何挫折。 ④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感叹人生诗歌的感悟》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诗歌散文人生感悟 人生感悟现代诗歌 人生感悟诗歌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感叹人生诗歌的感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感叹人生诗歌的感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7812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