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战争诗岑参

战争诗岑参

2015-12-26 07:22:37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战争诗岑参篇一《比较高适和岑参边塞诗》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战争诗岑参》,供大家学习参考。

战争诗岑参篇一
《比较高适和岑参边塞诗》

比较高适和岑参边塞诗

姓名:余云贵 考号:222706410006 考区:曲靖

摘要:共同的背景和近似的经历形成了高、参边塞诗的共同特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爱国主义和英雄献身精神,悲壮慷慨的风格。两人的生活基础、所处地域,性格心态的差异,使得二人的边塞诗有不同的创作风格:高适诗“尚质主理”,而岑参诗“尚巧主景”;高适诗以现实主义为主要特征,而岑参诗以浪漫主义为主调;高适诗语言沉实质朴,而岑参诗语言峻逸奇丽。两人的共性与个性都表现了时代的主旋律,具有永恒的魅力。 关键词:爱国;悲壮;尚质主理;尚巧主景;峻逸奇丽;沉实质朴

唐代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瑰宝,千百年来放射出璀璨的光芒。在唐代众多的诗歌流派中,边塞诗派异军突起,成为唐代诗坛的大流派。高适和岑参是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盛唐疆域辽阔,边塞战争时有发生,许多文人尤其是仕途不得意者便纷纷从军边塞,想走一条通往仕途的捷径,最明显的是高适和岑参。他们出塞,一方面积极参与战争,进行民族交流,另一方面他们在军营中有着特殊的生活体验,这些经历为他们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高适与岑参的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内容,并且具有“悲壮”的共同特征,反映了特定范围内复杂的社会面貌。他们以亲身经历的边塞战争和生活,突破了魏晋以来借边塞以写景抒怀的范围,洋溢着盛唐气息。他们的作品,无疑是唐代诗苑中的两枝奇葩。然而由于二人的种种不同因素,导致二人在边塞诗的创作中有各自的倾向。本文就高岑边塞诗的异同及其原因,作一些分析和探索。

一、高适和岑参边塞诗的相同之处

第一,抒发为国守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和执著追求,洋溢着一种急于用世、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如高适“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塞上》)反映诗人有安边报国的壮志和大略;“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送李侍御赴安西》)反映诗人万里之外去求取功名,有建功边塞的豪情;《塞下曲》中“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字里行间流露出热烈向往边功的慷慨豪情,志存高远。岑参在《送郭乂杂言》中说:“功名须及早,岁月莫虚掷”,在《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中说:“岂能贫贱相看老”,在这些话里,跳动着的是急于建功立业的雄心,他们都抒发了报国立功、为国安边的豪情壮志,反映了时代的强音。但由于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与差距,他们也有“谁怜不得志,长剑独归来。”“早治安边计,未尽平生怀。”这种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感叹,但他们并未因此放弃对理想抱负的执着追求,报国立功的情怀始终支配着他们的行为和创作。

第二,歌颂边塞将士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如高适《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金伐鼓下榆关,旌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士兵们“铁衣远戍辛勤久”,远离家乡和亲人,即使是妻子儿女哭断肠,仍然义无反顾地走向战场,是他们无情吗?不!因为这是在“破残贼”,是在保家卫国。爱国主义是催促他们踏上征程的动力,激励他们奋勇杀敌的号角。战斗的条件异常艰苦:“山川萧条”“大漠穷秋”,他们依然斗志昂扬,英勇战斗。将领的指挥无能和草率轻敌,导致士兵身陷重围,使得“力

尽关山未解围”,但他们没有放弃,仍然“杀气三时作阵云”,欲与敌人决一死战,以死殉国:“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岂顾勋”再次升华了士兵的爱国境界。

岑参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等,是抒写这一主题的名篇。这些作品着力描写广漠“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乱石走„„”的恶劣环境和奇险战况,描写将士们“风头如刀面如割”的艰苦生活以及敌势凭陵和唐军千旗万鼓、惊天动地的军威和压倒一切敌人的气势,歌颂了将士们浴血战斗、死节不顾身的英雄气概,突出表现盛唐边塞将士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主题。

第三,高、岑边塞诗都具有悲壮的共同格调。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明人胡应麟也说:“高、岑悲壮为宗。”高适《蓟中作》“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岑参的“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在他们诗中表现出来的为祖国建功的理想抱负使人感受豪壮,而这种理想抱负在现实追求中的挫折和失落,又使人感到悲凉。“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在危急关头,他们想到的是精忠报国,哪里还想到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勇敢,然而又是何等的可悲。在岑参诗中:“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奇险的大漠风光使人感受雄奇壮美,将士们经受的劳苦艰辛又使人产生同情和怜惜,“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血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奋勇杀敌、一往无前的气概,使人感受崇高,血染沙场、骨埋荒野又使人感到沉痛,对和平生活的强烈渴望使人向往美好,人们不得不为此忍受离乡背井、无尽思亲又令人愁肠欲断。这些诗中,既写出战争中的雄壮,更写出战争中的悲苦,这种壮和悲的并存,崇高和沉痛的纠结,造成了高、岑边塞诗悲壮的氛围和格调,给人悲壮的情感体验。元人辛文房说高、岑诗“风骨颇同,读之令人慷慨怀感。”

二、高适和岑参边塞诗不同之处

第一,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在内容方面大都描绘壮阔苍凉,绚丽多姿的边塞风光,抒写请缨投笔的壮志豪情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也都有反戍不归或怀士思亲一类的作品。差异在于高适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比较深刻,善于以政治家的敏锐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现状,把战争与国家安危,人民苦乐联系起来,胸怀大局,深入军营,大胆表达边防政见,从不同角度全面真实地反映当时边塞战争,同时对亲历耳闻的军中矛盾也给予毫不留情的揭露。参岑边塞诗以瑰丽的笔调,描与带异域情调的新鲜事物和奇特风光,塑造一个个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内容丰富多彩。元代陈铎曾《诗谱》“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而主景。”高适的“主理”多表现在其对士卒艰苦生活、征夫思妇长期分离痛苦的同情,多揭露边防政策的弊端和军中苦乐悬殊,将帅腐败等黑暗现实的诗篇,阅之启人深思;如《塞上》“边尘满光溟,虎骑正南驱。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这首诗一方面高适讽刺了那些所谓的诸将不知道边防,另一方面也痛感自己良策难陈。他以政论的笔调深刻揭示边防政策的弊病,同时又流露出对士卒的同情,对将由的讽刺。还有《燕歌行》,此诗有感于边帅作战兵败,反而邀功请赏一事而作。全诗以“单于猎火照狼山,胡骑凭陵杂风雨”的民族矛盾为导线,展开系列矛盾,杀敌报国

与久戍不归。诗歌中的“男儿本自重横行”“身当恩遇常轻敌”,“死节从来岂顾勋”都在说理,言说男儿在社会上的生活准则;“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点明丈夫思乡,妻子断肠与久戍不得归;“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暗示将军士兵苦乐不均;也议论战败原因,边帅的骄与奢,最后“至今犹忆李将军。”诗人发出了边陲战士渴望良将镇戍的愿望。而岑参“尚巧主景”,擅长描绘西北边绝域独特的景观风情与英雄将士豪迈的剪影,心灵深处的律动不乏激昂高亢,热情洋溢的战歌,读之令人振奋。如他的《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将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描写作者与河西幕中的友人夜宴的情景,有别后重逢的欢乐,也有时光倏逝,功业未立的感叹。又如《经火山》,《火山云歌送别》写火山云,天山雪热海水的灸热,瀚海水的奇寒显得奇特清新,富有浪漫情调。再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写水咸不冻的伊塞克湖,借助传闻和想象,以奇崛的语言和夸张手法,写出一个斑驳陆离的童话世界,给人留下极其鲜明的印象。他的诗还表现西域的风土人情,反映胡汉文化交流、民族融合。一个以“主理”为思想内容,一个以“主景”为思想内容。就思想而言,岑参没有高适深刻,但就题材内容丰富性来看,显然又为高适所不及,应该说两人各具特色,各有所长。

[1]第二,高适的诗以现实主义为主要特征,而岑参诗以浪漫主义为主要标志,

以现实主义手法著称的诗人高适以政治家的眼光来看边塞的人和事,议论战争的得失,以及将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昂扬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互相结合,使他的诗歌较岑参而言更有慷慨的悲壮美,凸现着一种凝重深沉、浑厚遒劲的格调。如其边塞诗的著名代表作《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账下犹歌舞。”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在该诗中,作者把自己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具体描写中,从而使自然环境,战争气氛,内心活动融合在一起,形成雄厚深广,悲壮淋漓的艺术风格。这首本是乐府题,高适却用来反映军事题材,表现当时边塞动荡不安的现实,如他写到了出征塞外,转战绝域,外战被困,两地相思,军中苦乐的悬殊和塞外荒凉的图景。尤其是“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沉痛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将官与士卒苦乐安危的悬殊,反映出唐朝军政的腐败黑暗。而诗的结尾处“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这些带有议论性的文字,直接抒写了作者的感叹和忧愤,体现了反映现实,批判现实的文章主题。

而岑参边塞诗则显示出明显的浪漫主义倾向,“以奇制胜“的奇思妙想比高适更胜一筹。“岑参是开、元时代最富于异国情调的诗人”[2],岑参在现实主义基础上侧重于想象夸张,豪迈中有瑰丽之笔,而不像高适般苍凉悲壮。《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写入夜狂风怒吼,飞沙走石,表现出自然环境的恶劣和气候的瞬息万变,同时以大胆夸张、想象突出西域风光的奇异、壮观。更为传颂的是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的是大漠的风雪和军中送别,咏雪送人,有八月飞雪的奇景,军营的奇寒,以及告别宴会的急管繁弦,写得奇丽豪放,处处在刻画异乡的浪漫气氛。充满奇情妙思。作者在凭借生活经验与对现实观察的基础上,大胆地渲染夸张,大笔挥洒:“瀚海阑干百丈冰”;细节勾勒:“风制掣红旗冻不翻”;最奇妙浪漫的想象是“忽如一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鬼使神差,于冰天雪地的苦寒中,忽地现出一派阳春景致,作者将南方春天的梨花用来比喻北方早来的白雪,不仅抓住了万树一白的相似点,触发人们的联想,而且使一望无际的雪景披上了神奇的

美妙幻景,散发出阵阵沁人心脾的清香,客观的自然景色被巧妙诗化了,幻化了。这种塞北风光八月飞雪的奇景,给人以蓬勃浓郁,春意无边的感觉,刻画了一幅异乡的浪漫气氛。

第三,从语言风格来看,高适的语言沉实质朴,而岑参的语言则峻逸奇丽[3] ,虽然二人的语言都是明白晓畅,甚至口语化,没有生僻的词语,但在词句的锤炼方面,二人风格便不同。

高适在语言方面,用词简单,不加雕琢。高适的《燕歌行》写到“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写出了征军气势浩大,用语却简朴质实。他在写边塞风景的时候:“风飚生惨烈,雨雪睹天地。”“十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北望沙漠垂,漫天雪皑皑”语言也同样有着沉实质朴的一面。再如他的《封丘县》:“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只言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遮令人悲,悲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街君命日迟回。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 [4]这首诗交待了作者初不仕,辞官司赋归的内心思想情况。先略去诗的思想内容,从语言特色来看全诗。“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用简明,质朴的语言写出自己的郁然心境,“悲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此句明白易懂,接近口语,“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语言上运用梅福、陶渊明的典故,写出有效忠之心。

岑参的语言色彩斑斓,艳丽多姿,以新奇俊逸为特色,展现出生命的活力。比如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犁花开”,“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给人一种身居异域之地的奇特感觉。他的诗中有“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奇异、壮观的西域风光;还有“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的戈壁沙漠,有“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崖鬼”(《天山雪歌送萧沼归京》)的天山积雪。《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西行营便呈高开府》中写“扬旗拂昆仑,伐鼓震蒲昌”。一个“拂”和“震”字,把旌旗漫卷,鼓声惊天动地的军客声势,形容的淋漓尽致,而富有动力感,显现出语言的浪漫和奇巧。“轮台九月风夜吼”、“飒飒胡沙迸人面”,“风头如刀面如割”,诗句中的“吼”字、“迸”字、“割”字,把风沙的威势,凶猛和力量都写得传神逼真,表现出岑参的语言峻逸奇丽的特点。

第四,高适诗多寄壮气于苍凉中的慷慨悲歌,其《宋中别同梁三李》说:“曾是不得意,适来兼别离。如何一尊酒,翻作满堂悲。”如《古大梁行》“暮天摇落伤怀抱,倚剑悲歌对秋草。”又《送粲山人》“斗酒相留醉复醒,悲歌数年泪如雨。”悲歌声里,跳动着一颗不甘寂寞的雄心。高适写景状物还常从大处落笔,粗犷雄浑。“风飙生惨烈,雨雪暗天地”(《效古赠崔二》),“关山唯一道,雨雪尽三边”(《别冯判官》)“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蓟门》),“黄河曲里沙为岸,白马津边柳向城”(《夜别韦司士》)多么雄浑悲壮。不仅如此,高适诗作中,对比和反衬手法运用娴熟,“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战士与将军,效命疆场与纵情声色的对比;“大漠孤烟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寥寥数语便勾勒出战争失利的场面。

岑参注重观察,精于细节描绘。“日末鸟飞急,山高运过迟。”,语言平凡却新奇独特;“沙上见日出,沙上见日落。”、“匹马西从天外来归,扬鞭只共鸟争飞。”、“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拔。”从细节处写大背景、大场

面。岑诗多比喻和夸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便是代表。岑参描写边塞风光的奇异,往往起到烘托的作用。“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以恶劣的自然环境烘托战士的不畏艰险。岑参擅长的题材是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赴边塞时对家乡和亲友的思念,情真意切,反映了诗人情感生活及诗风深沉细腻的一面。

第五,在接受文学遗产的方式各有侧重:“高适的诗歌以继承为为,直追汉魏的特点比较明显,常用乐府旧题,如《行路难》、《出塞》、《燕歌行》等;岑参则变多于承,较多地溶注了六朝以来近体诗的志就,常常即事名篇,自创了《火山云歌》、《热海行》、《天山雪歌》、《白雪歌》等全新的歌行诗题,并多采用舒卷自如的七言歌体裁,已接近了杜甫等人的新题乐府。在今存安西、北庭的六十余首诗中,找不到一个乐府旧题。杜甫的《奉寄高常侍》说高适“方驾曹刘不啻过”,《寄岑嘉州》说岑参“谢眺每篇堪讽诵”就是对他们的准确评价,说明他们跟历史传统的并系。胡应麟的《<诗薮>内编卷二》说:“高黯淡之内,古意犹存;岑英发之中,唐体大著。”道出了两人在接受传统影响方面的差异。

三、高适和岑参边塞诗异同之因

高适、岑参这种不同风格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他们的个人因素作为基础的。高适早期家境贫寒,青壮失意,年过四十尚事躬耕,曾经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报国立功的机会,结果没有找到出路。天宝十二年,开始涉足陇右(甘肃以东)。安史之乱爆发后,他间佐哥舒翰守潼关,还作为淮南节度使讨永王李的叛乱,接着又参加安史之乱,所官至四川节度使,集民权、兵权和财权于一身。但他的大多数优秀诗作都是在北上蓟门和漫游燕赵期间创作的。这期间高适以亲身的经历和体验,写了一些反映边塞情况的名作,如《塞上》、《蓟门五首》等。更重要的是这一段浪游失意生活,使他广泛地接触了社会现实,对他以后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他长期身处下层,对国事民情有较深入的体察,形成了他忧国忧民的比较深刻的思想。正因为如此,高适的抒写情志的边塞诗中,虽有表现其壮怀激烈之作,而更多的则是在豪壮中有深沉的忧虑和苦闷。有对于现实矛盾的冷静而深刻的认识。这在他前期的边塞诗和《燕歌行》中表现得最为明显,高适以政治家的眼光,去分析边防的问题,通过诗歌,用政论的笔调来表达自己对于战争的意见,这使得他的边塞诗主题常常具有不寻常的深刻性。在他的边塞诗中常常揭示边防政策的弊端,谴责军中的苦乐不平,讽刺将帅的无能和腐化,哀伤战士的痛苦和无为的牺牲,从而诉说自己边防政策的理想,在豪迈奔放中有苍凉悲壮之音,使得他的诗风不是轻扬而是质重。

岑参与高适一样,早岁孤寒贫,在社会上受到冷落,但也有安边立功之志,曾两度出塞,在两度出塞中,他先后做了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僚属和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僚属,特别是第二次出塞,由于已经经历边塞征战生活的磨练,而且这时的主帅超过计划常清原是岑参在安本幕府任职的同僚,诗人自觉受到了他的赏识和知遇,因此,情绪比较开朗和昂扬,他的那些著名的七言歌行,全都是在这期间他作的。诗人着重在对周围环境,对战争世界外观的审美、歌颂来加以描写。他完全是以诗人的敏感去细致地描写边塞风光和生活细节,想象丰富,有奇气,热情奔放,急促高亢,笔法多变化,反映生活的面也更为广阔。但岑参的眼光缺乏观察现实社会的深度和广度,使得他的诗有太多的自我色彩,而不能

战争诗岑参篇二
《比较高适岑参诗歌的异同》

比较高适岑参诗歌的异同

南京师范大学 汉语言文学2班 xx

盛唐,一个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唐开元年间、天宝年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涌现出大批禀受山川英灵之气而天赋极高的诗人,彷如李白、王之涣、王维、孟浩然„„..过去那种由宫廷侍从文人集团主持诗坛的局面,为各种松散的才子型诗人群体间的争奇斗妍所取代,诗歌创作“既多兴象,复备风骨”,并形成不同风格的群体,创造出各种诗歌之美。那时的长安成为四方乡贡文士的聚散地,而那时的边塞更是抒发赞歌的斗兵场。而在边塞诗创作上堪称“双子星”的当然要数高适和岑参了。

杜甫曾以“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评价高适和岑参,诗史上便以"高岑"并称,把他们列为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因此高、岑二人的诗作便给人风格相近似的印象.二人诗歌审美特征上的共性更是增加了这种共鸣。以下浅谈二人诗歌的相同点:

首先,两人的诗歌都洋溢着慷慨报国、立功边塞的伟大理想。气势豪迈、雄浑,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情感熏陶。这类诗篇很多,例如高适在《燕歌行》中写道:“男儿本子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又如岑参的“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等诗篇诗句,都抒发了高、岑为国安边的豪情壮志,反映了盛唐的强音。

其次,两人的边塞诗歌都歌颂了将士奋不顾身,英勇报国的英雄气概,表现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如高适的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岑参在其边塞诗中,以慷慨之笔,热情歌颂了前线战士英勇战斗、抗击敌人的无畏精神。如“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等无一不彰显出奋勇报国的大无畏气概!

然后,高、岑两人的边塞诗,虽然以高亢雄浑为主,但字里行间都表现了征人思乡之情。这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里,则是以游子思乡为体现。当然,面对边塞的恶劣环境和艰难的军旅生涯,只要是远离家乡的人,无不有一种如高适的“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岑参的“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的悲凉心情。这些诗篇诗句,都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旅人怀乡之情。

最后,高岑二人都有过对边塞生活的亲身经历,其边塞诗的创作也可谓是有

感而发,而不是某些诗人将旧乐府翻新创作,仅为唱和之作,弥补创作中的不足而已。关于边塞的亲身经历,高适自天宝十二年(753)开始,长期从军,曾经三度出塞;而岑参也是自从天宝八年(749)开始,曾经两度出塞,先赴安西任掌书记,后赴北庭任节度判官,经历了长达八年的边塞生活。无疑,长时间的对于边塞生活的亲身经历,即为他们的边塞诗歌创作提供了真实的素材。

高适和岑参作为盛唐边塞诗的杰出代表,既同时显示出盛唐的宏伟景况,又在诸多方面展现出相异之春色。

第一、在思想主题上各有侧重。总的说来,高适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比较深刻, 对战争多取分析的态度,支持反侵扰战争,反对滥战,对战争中唐军中不良的负面的现象敢于提出批评,比如他在《燕歌行》中写道:“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他还常抨击战争失利,描写战争的残酷,表现对战士的深切同情。高适的边塞诗思想内容比较深刻,他善于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现状,把战争与国家安危、人民苦乐联系起来考虑。而岑参没有高适那样多的忧患经历,也缺乏高适那样强的忧患意识。如其诗作《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战争还未结束,作者就已经预祝战争的胜利了。高适是从政治家的角度抒写边塞诗,使边塞诗成为对边塞战争的批判诗。岑参是以诗人的体验与感受去表现艰苦激烈的边塞战斗生活和雄奇瑰丽的边塞风光及边塞习俗。就思想性而言.他不如高诗深刻,但就题材内容的丰富性来看,显然又为高适所不及。所以就我看来,高适诗歌的思想价值要高于岑参的,而岑参诗歌则在艺术个性方面显得突出。

第二、在抒情方式的选择上。在抒情方面,高适、岑参也现出截然不同的特色。高适的诗重在抒情他往往直抒胸臆,或者夹叙夹议,因此他的诗常常带有浓郁的主观情调。在抒情中虽然偶有夹杂景物的描写,然而旨在借景抒情.所以有时在景物的描写上显的有些节俭,但也颇有感染力。而岑参的诗歌却重在描写塞外的神奇风光以及种种的边塞军旅生活。可以说,他是在描写中抒发感情或者可以说,他是寄情于描写之中。所以他的诗往往是容观的示现,展示出一幕幕五彩缤纷的生活画面,以奇异之思引人入胜,而作者的深厚感情也就浑含其中。景物的转换过程又是其心灵的解悟过程。

第三、在表现手法的运用上。大概是由于当时的整个盛唐气象的影响,抱有“入世.愿望的他们怀有激烈的报国立业的豪情壮志,再加之所选的“边塞“题材,塞外地域广阔风景壮丽战争军旅生活的悲壮,以及诗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感的

缘故,高岑诗歌的豪迈奔放尤为明显,只是在程度上有所差别而已。以现实主义手法著称的诗人高适以政治家的眼光来看边塞的人和事.议论战争的得失,以及将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昂扬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使他的诗歇较岑参而言更具有慷慨的悲壮美,凸现一种凝重深沉、浑厚遒劲的格调。而岑参的边塞诗则显示出明显的浪漫主义倾向,以奇制胜.的奇思妙想比高适更胜一筹。岑今在现实基础上侧重于想象夸张豪迈中有瑰丽雄奇之笔,而不像高适般苍凉悲壮。在《白雪歇送武判官归京》这篇岑参的代每作中,就充分表现了这一点。奇异的自然意象的形成,实际上就是岑参审美创作心理过程中的一种创造与实践。

第四、艺术上的不同。高适将自己的个人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岑参的诗歌中带有感性的色彩,讲究感觉印象,浪漫的想象,飘逸的描写,寓情于景。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高适的七言歌行多用律句骈语,但并不繁于文采华丽,而是以纵横顿宕,气质深雄和浑厚的骨力取胜。岑参七言歌行纵横顿宕、舒卷自如体势十分灵活。

高、岑边塞诗的共同与不同的方面,都突出鲜明。共性是时代的体现,盛唐特有政治文化背景决定了其诗歌的时代特色;而个性则是高、岑个人所具有的魅力。二人堪称边塞诗的英豪。英豪需要时代,时代呼唤英豪!

战争诗岑参篇三
《高适、岑参诗歌异同》

盛唐时期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其中那些反映边塞军旅生活和边塞风光为主要内容的边塞诗以高昂的格调、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和新奇独特的艺术形象流传于世,经久不衰。高适和岑参是盛唐边塞诗的杰出代表。

高适(700—765)、岑参(715—770)生活在相同的年代,所处时代背景也基本相同,其边塞诗都带有时代的烙印。他们的出身、经历和生活体验也都相似,如年轻时都求仕长安不成,一度任职卑微,最后弃官从戎,从而使得他们在创作上具有许多相同的特点。

一、抒发为国守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和执著追求,洋溢着一种急于用世、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在高、岑的边塞诗中,始终都洋溢着这种积极进取的情怀。高适“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离魂莫惆怅, 看取宝刀雄”;“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志存高远。岑参“小耒思报国,不是爱封侯。..早须清黠虏, 无事莫经秋。”“万里奉王事, 一身无所求。”“功业须及时,立身有行藏。男儿感忠义,万里忘越乡。”“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意气豪迈。他们都抒发了报国立功的豪情壮志。但由于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与差距,他们也有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感叹:“谁怜不得志, 长剑独归来。”“早治安边计,未尽平生怀。”但他们并未因此而放弃对理想和抱负的执着追求,报国立功的情怀始终支配着他们的行为和创作。

二、歌颂边塞将士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 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如高适《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

士兵们“铁衣远戍辛勤久”,远离家乡和亲人,即使是妻子儿女哭断肠,仍然义无返顾地走向战场,是他们无情吗?不!因为这是在“破残贼”,是在保家卫国。爱国主义是催促他们踏上征程的动力,激励他们奋勇杀敌的号角。战斗的条件异常艰苦,“山川萧条”“大漠穷秋”,他们依然斗志昂扬,英勇战斗。将领的指挥无能和草率轻敌,导致士兵身陷重围,使得“力尽关山未解围”,但他们没有放弃,仍然“杀气三时作阵云”,欲与敌人决一死战,以死殉国:“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岂顾勋”再一次升华了士兵的爱国境界。

岑参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等,是抒写这一主题的名篇。这些作品着力描写边塞广漠“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乱石走……”的恶劣环境和奇险战况,描写将士们“风头如刀面如割”的艰苦生活以及敌势凭陵和唐军千旗万鼓、惊天动地的军威和压倒一切敌人的气势,歌颂了将士们浴血战斗、死节不顾身的英雄气概,突出表现盛唐边塞将士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主题。

三、高、岑边塞诗都具有悲壮的共同格调。

宋人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明人胡应麟也说:“高、岑悲壮为宗。”“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在他们诗中表现出来的为国建功的理想抱负使人感受豪壮,而这种理想抱负在现实追求中的挫折和失落,又使人感到悲凉,奇险的大漠风光使人感受雄奇壮美,将士们经受的劳苦艰辛又使人产生同情和怜惜,奋勇杀敌、尽忠报国的气节使人感受崇高,血

染沙场、骨埋荒野又使人感到沉痛,对和平生活的强烈渴望使人向往美好,人们不得不为此忍受离乡背井、无尽思亲又令人愁肠欲断。这些诗中,既写出战争中的雄壮,更写出战争中的悲苦,这种壮和悲的并存,崇高和沉痛的纠结,造成了高、岑边塞诗悲壮的氛围和格调,给人悲壮的情感体验。元人辛文房说高、岑诗“风骨颇同,读之令人慷慨怀感。”

高适、岑参边塞诗虽有相同之处,但由于各自家庭背景、人生际遇的不同也各具特色。

一、思想、题材上的不同。

高适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比较深刻,善于以政治家敏锐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现状,把战争与国家安危、人民苦乐联系起来,胸怀大局,深入军营,大胆表达个人边防政见,同时对于亲历耳闻的军中矛盾也给予毫不留情的揭露。其《燕歌行》有感于边帅作战兵败,反而邀功请赏一事所作。全诗以“单于猎火照狼山”、“胡骑凭陵杂风雨”的民族矛盾为导线,展开一系列的矛盾。战士慷慨赴难、杀敌报国与久戍不归:“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丈夫思乡、妻子断肠与久戍不得归:“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将军士兵苦乐不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也议论战败原因:边帅的骄与奢。最后“至今犹忆李将军。”诗人发出了边陲战士渴望良将镇戍的愿望。

岑参边塞诗以瑰丽的笔调,描写带异域情调的新鲜事物或奇特风光,塑造了一个个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内容丰富多彩。“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从世间万物中撷取了“梨花”这样一个绝美的意象来表现“胡天八月”的飞雪。蒸沙烁石燃虏云, 沸浪炎波煎汉月”(《热海行送崔御还京》)还有《经火山》、《火山云歌送别》写火山云、天山雪,热海水的炙热、瀚海水的奇寒显得奇特清新,富有积极的浪漫情调。他的诗还表现西域的风土人情,反映胡汉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写水咸不冻的伊塞克湖,借助传闻和想象,以奇崛的语言和夸张手法,写出了一个斑驳陆离的童话世界,给人留下了极其鲜明的印象。这种瑰丽奇峭的景物描写,在盛唐边塞诗中是独具一格的。

二、艺术风格同中有异,表现手法各具特色。

高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深沉,质朴浑实;岑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雄放,洒脱。高适常用对比、反衬的手法,语言刚健质朴、精炼准确;岑参则好比喻和夸张,语言新奇自如,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翁方纲在《石州诗话》说:“高之浑厚,岑之奇峭。”

高适诗多寄壮气于苍凉中的慷慨悲歌,“曾是不得意,适来兼别离。如何一尊酒,翻作满堂悲。”“暮天摇落伤怀抱,倚剑悲歌对秋草。”“斗酒相留醉复醒,悲歌数年泪如雨。”悲歌声里,跳动着一颗不甘寂寞的雄心。高适写景状物常从大处落笔,粗犷雄浑。“风飙生惨烈,雨雪暗天地”(《效古赠崔二》),“关山唯一道,雨雪尽三边”“黯黯长城外, 日没更烟尘”《别冯判官》《蓟门》,“黄河曲里沙为岸,白马津边柳向城”(《夜别韦司士》)多么雄浑悲壮。高适诗作中,对比和反衬手法运用娴熟,“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战士与将军,效命疆场与纵情声色的对比;“大漠孤烟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寥寥数语便勾勒出战争失利的场面。

岑参注重观察,精于细节描绘。“日末鸟飞急,山高运过迟。”;语言平凡却新奇独特“沙上见日出,沙上见日落。”“匹马西从天外来归,扬鞭只共鸟争飞。”“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拔。”从细节处写大背景、大场面。岑诗多比喻和夸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便是代表。岑参描写边塞风光的奇异,往往起到烘托的作用。“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以恶劣的自然环境烘托战士的不畏艰险。岑参擅长的题材是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赴边塞时对家乡和亲友的思念,情真意切,反映了诗人情感生活及诗风深沉细腻的一面。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共同与不同的特点,都很鲜明突出。阅读高、岑边塞诗可以看到,一个重要的、有生命力的文学流派,其共性应反映时代精神,表现时代的主旋律,而各个作家又应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高适、岑参边塞诗派之所以具有永久的魅力,其基本原因就在此。

边塞诗繁盛于盛唐时期,这一时期军事、经济力量都已发展到了顶点。在这种气氛下,一部分向往功名的文人学士把跟随边将出征作为仕进的一个重要途径。他们除了谋求官职外,还写了大量颂扬边塞战争和同情下层士卒生活的诗歌。

高适和岑参是盛唐时期这一派较为著名的诗人,他们的诗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在诗歌创作风格上也极具鲜明的艺术特征。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一些比较研究。

一、高适诗悲壮苍凉,岑参诗悲壮奇丽

高适的《燕歌行》自始至终都弥漫着苍凉的气氛,充分地表现了悲壮的风格特征。这首诗描写了东北边境战争的情况及军中将士苦乐的悬殊,表现了作者对长期在战场上流血苦战的广大战士的深切同情,抒发了对边将沉湎于歌舞、过着骄奢淫逸生活的愤懑之情。诗人在作品中倾注了鲜明的爱憎情感,加重了全诗沉郁苍凉的格调。

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描写了将士出征敌虏的情景:“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写出了将士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表达了敌虏必败、唐军必胜的自信,同时诗中又突出大漠风沙:“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岑参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奇丽、壮观的景物,表现出语言独具匠心的特点。

二、岑参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高适描写对士卒的同情

岑参的作品主要反映了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和睦相处与大西北奇丽的风光景色,如《火山云歌送别》、《热海送崔侍御还京》等,不难看出岑参注重描写边塞丰富多彩的生活。 高适的诗虽也有描写边塞风光的景,但大都作为抒发情怀的烘托。他以政论的笔调深刻揭露边防政策的弊病,同时流露出对士卒的同情和对将帅的讽刺,如《塞上》:“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三、高适因袭较多,岑参追求革新

高适、岑参的边塞诗都是在继承旧的文学传统上有所革新的,并且都凸显各自的特点。高适诗在传统艺术形式的继承方面因袭较多,突破与创新不足。他在边塞诗的创作中,因袭了较多的乐府旧题,如《塞上》、《塞下曲》等,他不能随心所欲地抒发感情。他也写了一些新题乐府的诗,如《蓟门五首》、《营州歌》等,能够较充分地发挥其创作的才能,但其诗因袭较多而创新较少,缺乏一种活力。

与高适的边塞诗相比,岑参则较多地融合了六朝以来近体诗的成就并作了创新,在诗的句式、节奏、押韵等方面表现出了自己的革新。《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这首诗三句一节,打破了旧的二句或四句一节的诗的格局,并充分显示出风格独特的艺术特色。岑参用一种新的审美态度去看待边塞,“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里不是写梨花,而是虚写,以之喻雪,写出了边塞大雪的精神,表现了诗人追求的“新”、“神”的美学境界。

战争诗岑参篇四
《浅析岑参边塞诗的艺术风格》

浅析岑参边塞诗的艺术风格

【摘 要】:在盛唐的诗苑里,丰富多彩的边塞诗代表了盛唐诗歌的现实主义主流特色。连绵的边塞战争及各民族之间的频繁交往,是孕育盛唐边塞诗歌的沃土。尤其从开元中期至“安史之乱”爆发的近三十年中,边境几乎是烽烟迭起,战事连连。火热的军旅生活,恢宏的战斗场面,都吸引了许多诗人的倾注力,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创作欲望。他们在体验大漠穷秋、孤城落日的边塞生活中,了解了戍卒的心理和边塞异样的风土人情 ,以引发创作的兴致。于是,以反映边塞战争、边塞生活、边塞风光为主题的“边塞诗歌”就产生了。高適、岑参就是“边塞诗派”最杰出的代表,他们以一种鲜活的人生内容和靓丽的艺术风格,创作了大量的诗篇,这些饱含着诗人理想主义的浪漫精神诗篇,都融注着一股荡气回肠的英雄正气。 【关键词】:岑参;边塞诗;悲壮奇丽;风格;爱国豪情

现在所说的唐边塞诗,是以盛唐为界按照题材分类的一种称呼。其中以高适、岑参的成就最高(又称高岑诗派),边塞诗不仅在唐诗中有很高的成就,就是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真实反映了盛唐时期的历史事实——民族矛盾及在民族矛盾下发生的战争和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和融合的过程。

岑参诗现存诗歌360多首,题材广泛,包含馈赠友人,感慨身世,纵情山水,边塞见闻等。在这些题材当中“边塞诗”是岑参诗歌中的上品。岑参边塞诗现存50多首,这些诗歌大都是岑参两次出塞写的。岑参第一次出塞在天宝8年(公元749年)到天宝10年(公元751年),当时他做安西节度史高仙芝的幕僚;第二次出塞在天宝13年(公元754年)到至德2年(公元758年),当时他做北庭节度史封常清的幕僚。

“岑参是唐代边塞诗人中最杰出的代表”这一评价岑参当之无愧。盛唐以来一百多年,由于民族矛盾,扩充疆土,因此边境战争频繁发生;加上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一些诗人开始目光投向边塞生活,特别是一部分仕途失意的读书人,更是把边塞当作立功求取仕途功名的捷径,在这种条件下,就不断有“边塞诗人”应运而生。其中岑参就是当中的杰出代表,他的“边塞诗”成就最高,从各方面深入表现边塞生活。

岑参的边塞诗总的归结起来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描写边塞战争或是与战争有关的军旅生活、将士矛盾、离别愁绪、思亲怀故,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玉门关盖将军歌》,这些作品直接反映社会现实,表现作者强烈的爱憎,思想内容非常的深刻;二是描写

边塞风光、自然景物,如《经火山》、《题铁门关楼》、《登凉州尹台诗》,这些作品以写实的手法再现边塞风光、景物,思想内容不如前一种,但从艺术风格表现上来说,在边塞诗中具在代表性;三是描写边塞民族交往和风土人情的,如《胡歌》、《戏问花门酒家翁》、《轮台即事》,这些作品内容新鲜,对于了解边地民族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及当时民族交往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宋严羽认为:“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①;唐殷璠也认为:岑参边塞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②;明胡应麟认为:高岑悲壮为宗,王孟闲淡自得。”,“盛唐高适之浑,岑参之丽……”,“岑句格壮丽,高情致缠绵”.③。因此,悲壮奇丽是岑参边塞诗歌的风格特色。

悲壮慷慨昂扬,是先秦汉魏以来描写行役、战争的传统风格,岑参诗歌的悲壮,就是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传统的“悲壮”有两种格调,一种是感慨而苍凉的格调,如曹操的《苦寒行》;第二种是昂扬慷慨的格调,如屈原的《国殇》,岑参边塞诗所体现的悲壮二都兼有。一方面岑参边塞诗中描写的“黄沙漫漫,风吹草低、走马万里,仰望故乡的朝日与明月所产生的乡思之情”表现了战士跋涉之苦和思恋之苦,格调悲壮而苍凉;另一方面描写征人鼓而雪海涌,三军呼而阴山动的战争场面和战士勇往直前时,则体现了战士的豪情壮志,格调悲壮昂扬。但是岑参的边塞诗歌在反映行役、战争的苦难的同时,更多的是表现将士的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因此岑参边塞诗歌的主旋律是悲壮慷慨昂扬。

由于岑参边塞诗歌所体现的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使得他的边塞诗具有一种雄伟的壮美,这种壮美不是由于敌人力量而体现,它是由将士的献身精神所体现的,即使是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直入天际的漫漫黄沙、高耸入云的雪山、冻断宝刀的奇寒。这些,在将士面前都如敌人一样的倒在了脚下,自然的力量是巨大的,但是在将士的面前人的力量显然战胜了自然的力量,这是人在和雄伟的自然做斗争,人压倒了自然,这是对人的力量的赞美,是将士英雄气概的赞歌,在我们今天看来则显现为雄伟的壮美。因此,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使岑参的边塞诗歌的悲壮风格形成一种磅礴的力量,这是岑参区别于其他边塞诗人的地方。

对岑参边塞诗的风格评价,历代都离不开“奇丽”二字。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称岑参的边塞诗富有浪漫主义特色,充满奇情异彩的艺术魅力。书中还引用杜甫说:“岑参兄弟皆好奇”的诗句,说明所谓“好奇”就是爱好新奇文物④。诗人方东树认为岑参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奇峭,起飒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六句奇才、奇气、奇情逸发,令人心神一快⑤。唐人

殷番也称岑参边塞诗是“诗语体峻,意亦造奇”⑥。奇丽的艺术的风格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传统,屈原的《离骚》、《九歌》、《九章》等瑰丽奇伟,骋翔天地。屈原的奇,在岑参的边塞诗中,更是得到普遍的体现。

(一)、岑参边塞诗的写实之“奇丽”

岑参边塞诗当中既有“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薯五能反语”,“浑灸犁中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的生活之奇;也有“秋雪春仍下,朝风夜不休”的物候之奇;还有“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山雪崔嵬”的边地自然风光之奇,所有这些,岑参给我们展现了一副边关神奇雄浑的巨幅画卷,令我们耳目一新,浮想联翩,但它又是边关生活的真实再现,与屈原的上天入地,驰骋天地的想象不同,岑参所言,都是现实生活的事物,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又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银山碛口风似箭,……飒飒胡沙迸人面。(《银山碛西馆》);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北风夜卷赤亭口,……轮台路上马蹄滑。(《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赵将军歌》);还家剑锋尺,出塞马蹄穿。(《送张都尉东归》)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轮台歌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十月过沙碛,终朝风不休。走马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茫茫沙海,巍峨雪山,风沙迸面,乱石飞奔、利如刀,走马蹄脱、血流……奇冷、奇险、奇苦的景象,风云变幻、冰天雪地,风刀霜剑,艰苦异常的环境,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幅奇异无比,使人惊叹不已的世界!元朝人辛文房称岑参来往于“鞍马烽尘间,极征行离别之情,城障塞堡,无不经行……属词清尚,用心良苦,诗调尤高,唐兴罕见此作。”他不称岑参边塞诗中之“奇丽”,而重在肯定其诗调之“高”。辛氏认为岑参边塞诗是唐兴以来“罕见”之作,是和岑参的边塞的生活经验相联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岑参边塞诗中之“奇丽”,首先得边塞奇异瑰丽的山川景物之助,其诗作中某些新颖的警句和奇特的意境,并非诗人主观臆想凭空创造。由此可见,岑参边塞诗中之奇丽,其内在生命在于——真实

岑参边塞诗中写实之“奇丽”,同时也蕴含着诗人对边塞山川景物的独特的审美情趣。面对飞沙走石、冰天雪地、严寒酷热的边塞环境,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候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诗人岑参怀着追求仕途功业而从军出塞,在边塞的生活和征程中岑参以宽广心胸去适应它,以昂扬的热情去审视它、感受它,因此严酷的自然在他面前显示出雄奇瑰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塞外早寒,风云变幻无常,当飞雪随北风铺天盖地而来,奇

寒难挡,“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时。面对千树万树雪压枝头的山原,诗人以梨花盛开的春色比喻,在广阔无垠天寒地冻的边地,展现出江南盛春梨花似海的绚丽春光,令人忘却冰雪奇寒。这雄奇瑰丽的美,是天寒地冻、风雪狂虐的客观之景和诗人乐观进取、不畏艰苦的主观之情水乳交融的,当中包含盛唐时代蓬勃向上精神,岑参“也知寒垣苦”(《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但他怀抱“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的信念,面对边地严严酷的自然环境他却毅然前行。由于有这种信念,他面对边塞的山川景物,生活,自然就由陌生、好奇到熟谙热爱,然后诗人以无畏的热情去克服思乡愁绪,去看待严酷的自然条件,去赞美艰苦卓绝的征战生涯,进而以自己的心灵去发现边地各种各样奇丽的美。如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在“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环境中孕育而成。风雪狂虐,大自然呈现出来的严酷和残暴本身不美,也不可爱;但是在诗人眼中以自己的心灵感受它时,却化出诗人笔下雄奇瑰丽的美,让人感受到春意暖暖。又如岑参边塞诗中描写边地官兵冬夜急行军的情景:“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这样的急行军是在冬天北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条件下进行的,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的,绝不是江南花前月下的景象可比。这种飞沙走石的景象并不美,但把它写出来表现了战士面对严酷自然无畏之情,也能显示出动人的美来。

风格之奇在岑参的边塞诗里,也是写实的,如“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这两句诗,第一,写出诗人的的内心真切感受,在诗人的内心深处,好像雪浪在边关的鼓声的汹涌澎湃,连阴山也在战士的呐喊中颤抖,鼓声和呐喊声惊天动地,这是诗人的真实感受。第二,鼓声和呐感声也传递了化的余动,引起其他物体的连动,做为那个时代的诗人,岑参现感觉到了这一点。至于草木、朔风、雪海、火山、漫天飞舞的黄沙,扑天盖地的白雪,这些也都是客观存在的真实,岑参把它们都写进了诗中,对于诗人本身来讲是无意为之。然而对于不了解、不熟悉边地风光、生活的我们来说,这些事物又都是新鲜的,充满神密的,岑参无意求奇,却又奇在其中,这也是他的特点。

(二)、岑参边塞诗中艺术色调的“奇丽”

艺术色调的奇丽在岑参的边塞诗中,则体现于对边地风光的描写,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中,主体体现的是奇冷、奇寒,这也是边地生活的真实写照,但是诗人却以奇丽的风格表现出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不是春花,却胜似春花,是一种多么美丽的精神境界,在奇冷、奇寒中透露春的讯息,这讯息不是真实的季节物候之变,应该来讲是诗人美丽心境外延。诗人将雪花看作将开的梨花,在奇寒的边地中吹来的一丝的暖风,这种美丽的心境,

连贯全诗。所以面对冰冻、愁云、白雪、胡琴、琵琶,这些看了令人心冷,听了令人幽怨的声音,在这样严酷的自然面前,诗人的心中却是美丽的,从这些我们看出诗人美好的情怀及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深厚感情。又如在《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这首诗中,寒风怒吼,积雪奇厚,寒冷到“都护宝刀冻欲断”的地步,然而岑参的诗中却忽然出现“青青松枝”。美丽的生命在寒冷中傲然挺立。所以说岑参的这些诗,是对生命的讴歌,对美的追求,诗的风格之丽,无与论比。

(三)、岑参边塞诗中的语言风格之“奇丽”。

岑参边塞诗中的语言的运用上平谈而奇丽,如“剑河风急雪片阔”句,以一“阔”字,描写剑河雪片之大,写出了雪片极其迅猛,也写出雪片厚而重,是写实,既不同于谢道韫“末若柳絮因风起”,状江南雪花之轻盈,也不同于李白“燕山雪花大如席”之夸张;又如“平沙莽莽黄入天”,以“莽莽”二字描写沙海无垠、天低野旷,整体景物雄浑。“莽莽”二字看似平淡无奇,但其精确,精确而体现为奇丽;再如“飒飒胡沙迸人面”句,以一“迸”字,描写飞沙走石扑面而来的威力,逼真传神,然“迸”字也属平淡无奇的动词,但感之却使人如入幻境;诸如“轮台九月风夜吼”的“吼”字,“风头如刀面如割”的 “割”字,“衣裘脆边风”的“脆”字(《北庭贻宗学士道别》)。就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样的名句,读之也使人感觉字句真切自然,描写诗人见闻感受,均无夸张之痕迹,又有新鲜奇丽之妙,将人们未曾领略过的边地风光或逼真地描摹、或精确生动地比喻。岑参边塞诗中于塞外山川风光景秀,于如实描摹中自然奇丽,妙语警句,有似方外飞来自然浑成。如前所引“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即是一例。又如“看君走马去,直上天山云”(《醉里送裴子赴镇西》),亦可谓意境奇峻,然而语言表现,却极平淡。由北庭前往安西,必须越过天山,骑马上天山,的确如上云端。诗的题目为“醉里”,然其描写行人走马上天山的景象却如此逼真,绝非醉后狂言。

(四)、岑参边塞诗中的“奇丽”的特点,还表现在他的诗中有着丰富的色彩,响亮的音调和明显的节奏

如《走马山行》这首诗中,草是黄的,沙是黄的,金甲本是黑的,但都看成黄的,雪是白的,烟尘是黑的。岑参大概无心特意突出这些颜色,却是自然而然地把这些颜色摄入他的诗中。又如《胡笳歌》中,胡人的胡须是紫的,眼睛是绿的,可见岑参对色彩非常敏感。再者《走马山行》三句一韵,节奏快而有力,《胡笳歌》两句一韵,节奏快而短促,在《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诗中有这样几句“弯弯的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潇潇今夜深深。”,诗中头一句的结尾,是第二句的开头,就

战争诗岑参篇五
《边塞战争诗四首20110318》

战争诗岑参篇六
《边塞战争诗歌》

战争诗岑参篇七
《边塞战争诗四首》

战争诗岑参篇八
《战争诗的知识

战争诗的知识

(一)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二)抗日战争时期诗歌

当艾青﹑田间﹑臧克家出现在诗坛,新诗已适应了抗日战争的形势。它以多样的形式为现实斗争服务。街头诗﹑传单诗应运而生,诗歌与群众的联系空前密切。诗歌的主题基本转向国难的描绘与国防的呼吁,诗歌的旋律由柔婉变为雄健。倾心于激昂的战斗代替了对于纯美的追求,诗人们多以愤怒而乐观的调子歌赞这场全民族的生死存亡的抗争。何其芳著有《夜歌》,卞之琳写了《慰劳信集》,王统照的《吊今战场》和舒群的《在故乡》,堪称抗战诗歌的代表性作品。柯仲平的《边区自卫军》,具体地展现了现实斗争的人物与场景。这首诗和《平汉铁路工人破坏大队》,均作于延安,力图以民间熟知的形式表现新的生活。高兰以朗诵诗闻名,代表作《哭亡女苏菲》以个人的哀痛概括了民族的懮患。

抗战期间诗歌队伍有了很大发展。在重庆﹑桂林﹑成都等内地出现了《诗创作》﹑《诗垦地》﹑《诗星》等诗歌专刊和《七月》﹑《抗战文艺》﹑《文艺阵地》等大量发表诗作的文学杂志,吕剑﹑徐迟﹑袁水拍﹑胡风﹑邹荻帆﹑韩北屏﹑苏金伞﹑青勃﹑臧云远等人,创作相当活跃。力扬的长诗《射虎者及其家族》发出劳动家族的苦难历史的叹息,是这一时期有影响的作品。在敌后,以延安为中心,晋察冀边区以及其他抗日根据地,严辰﹑公木﹑光未然﹑朱子奇﹑萧三﹑蔡其矫﹑方冰﹑陈辉﹑魏巍(红杨树)等也都有丰硕的诗作,易琴弦为喇叭,显示了抗战诗歌的严峻﹑力度与真诚。

从抗战后期到整个解放战争时期,由于政治地图与战争区域的划分,40年代的诗歌活动大致上分为国民党统治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两部分,且各有自身的特点。但因解放区代表了全中国的新生和希望,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方针起著全局性的影响,解放区的新型诗歌同样成为全国的楷模并对国民党统治区诗歌有潜在的影响。

战争诗岑参篇九
《诗歌鉴赏(六)边塞战争诗》

战争诗岑参篇十
《更新边塞战争诗四首》

相关热词搜索:岑参的诗 岑参的边塞诗 诗人岑参的读音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战争诗岑参”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战争诗岑参"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8709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