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范仲淹的诗

范仲淹的诗

2015-12-29 04:09:39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范仲淹的诗篇一《范仲淹诗词赏析》 【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范仲淹的诗》,供大家学习参考。

范仲淹的诗篇一
《范仲淹诗词赏析》

【苏 幕 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词写旅次乡愁与儿女之情、相思之恨。

上片写景。开篇“碧云天,黄叶地”上下辉映,写出了秋日的天高气爽,渲染了澄碧的秋色。以如此广袤无垠的天地作为秋思乡愁的背景在宋词中比较少见,宽大深远的境界中所烘托出来的情感也显得格外深沉浑厚。秋色的渲染,已经融入了“悲秋”的情绪。秋色渗透了天地之间,那浩浩淼淼的秋水,带着无休无尽的秋意悠悠远去;秋江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这是秋日特有的景象。

下片言情。过片两句承上启下,言相思愁苦都是因为离乡背井所导致的。“好梦留人睡”,则除酣梦之外,整日为相思别情所困扰;“明月楼高”,则以美好景色反衬眼下的孤寂,所以自我劝告“休独倚”;结尾推进一层,暗用“举杯消愁愁更愁”诗意。词人从“酒”联想到“泪”,并通过“愁肠”将二者做巧妙转化,构思新颖别致。该词格调绵丽细密,通篇即景生情,融情入景,并以丰富的联想烘托离愁别。

【渔 家 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词中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和作者坚持反对入侵、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同时还表现出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上片写边地风光,以边地的景象之荒凉烘托守边之艰辛。“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也是北雁南飞的季节性自然规律,然而,词人却已经将守边将士思乡怀归的愁绪寄寓其中。雁归而人不得归,其情何以堪!在这些有着浓郁思乡情绪的将士们眼中,周围塞外之景色也就失去了宽广的气魄、欢愉的气氛,听到的是凄凉的边声四起,牧马悲吟;看到的是千山耸立,孤城紧闭,荒僻萧条之景象历历在目,画面上笼罩着一种旷远雄浑、苍凉悲壮的气氛。上片以写景为主,人物的主观情绪隐含其中。

下片转而直接写将士厌战思归的心情。“浊酒一杯”,无法排遣思乡的愁苦;“燕然未勒”,归家更是遥遥无期。在白霜满地与“羌管悠悠”声中,将军与士兵都难以入眠,在边塞熬白黑发、滴尽思乡泪,却又不能抛开国事不顾。就是在这样的悲苦声中结束了全文。

范仲淹的诗篇二
《范仲淹诗词研究现状》

2.对其诗歌的研究台湾辅仁大学包根弟指出:范的文章诗赋皆为其本性学养之表露,因此范公诗中无一咏及男女私情和家庭亲情之作,由此亦可证范公自言“许国忘家,亦臣自信”所言不虚。观其诗歌,查其主张,见其行事,可知范公实为一言行合一之君子。张念书、 [57]陈光宪 [58]、王兆鹏 [59]、周先慎 [60]、王玉梅 [61]、陈柯、刘洪生、诸葛忆兵、郭艳、汪锋、周兴涛等人的文章,都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范诗。 如陈柯从当时诗坛的总体形势入手,通过对范仲淹人格影响和其诗作进行全面分析认为:范仲淹激扬了宋代的士风,积极倡导诗文革新,力矫晚唐“三体”余风的不利影响,为宋诗革新拓宽了发展空间。同时,其诗作对抵制东州逸党诗人的狂狷诗风,推动宋代诗歌创作革新运动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62]而刘洪生对5卷《范文正公文集》中的250余首诗歌的考察之后把他的诗总共分为6大类:揭露社会矛盾,关心民生疾苦;描写边塞生活,反映当时尖锐激烈的民族矛盾;抒怀诗;咏物诗;描写山水风光的诗;酬寄诗。同时他还指出,从艺术角度纵观全部范诗,古体、近体,长篇短制,五言、七言、杂言,以至于歌谣等,各体具备,而且技巧娴熟。具体而言,有如下四个特点:长于比摹,善于捕捉新鲜生动的艺术形象,有着极强的艺术魅力;清新自然,纯真质朴,诗如其人;长于议论、明白如话的语言风格;从源流关系看,范仲淹反映社会问题的诗,风格接近王禹称,同属于当时的“白体”,学习和继承了白居易的新乐府精神。最后他总结指出:范仲淹的诗歌成就是显著的,不仅在宋代诗坛上、乃至整个中国诗歌史上都应有他的一席之地。而人们讲论他的文艺成就时,只谈他的文和词而不论其诗,或者无意识地使他的诗淹没于他的文和词之下,这都是不全面的,也有欠公允。 [63]诸葛忆兵称范仲淹的诗歌“浩然之气不可及”,他指出,“诗言志”,因此,诗歌更能够恰如其分地从文学的角度表现范仲淹的精彩人生。对范仲淹诗歌创作进行全面的疏理研究,是范仲淹研究过程中亟待弥补、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由此,他指出,范仲淹基于现实治理之立场,本乎儒家“诗教”之主旨,诗歌创作与现实政治关系密切。因此,他的诗歌创作首先是他政治家品格和胸襟的从容展现。同时,范仲淹辗转各地为官,浏览了诸多大好湖山,诗人将对景物的欣赏和仕途挫折带来的情绪波折,都寄之诗歌,显示其生活审美情趣的丰富多彩。范仲淹为人刚直不阿,充满浩然之气。这股浩然之气贯注到诗文创作中,形成其鲜明特色,但范仲淹日常待人却

极其平易,其诗歌总体风格与之相似,皆以“平和温洽”见长。 [64]郭艳重点论述了范仲淹诗作的分期问题。他指出,范仲淹诗歌以庆历新政失败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歌以积极进取、忠君济民为主旋律,后期则增加了对倾慕闲隐、向往归退的表现,而忧心天下和旷达自适之情则贯穿他一生的诗作。在艺术上,他的诗五言七言皆有,古体近体俱备,特别是他的一些五言小诗,或寓意高古,或托志清虚,意境高远,自然清新,恬淡质朴,醇和雅静,可称得上是宋诗中的精品。他的诗歌创作无疑有利于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引导当时宋诗向平淡简约的方向发展,为欧阳修、梅尧臣等人诗歌革新拓宽了发展空间。 [65]汪锋则探讨了范仲淹在饶州的诗歌创作情况,他指出:宋景佑三年范仲淹被贬谪到饶州府,他在饶州任上仅有岁余,但却留下了很多的诗歌,且这些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范仲淹诗歌创作第二次高潮中的重要一段,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收获期,它为奠定范仲淹在宋代诗坛的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 [66]周兴涛则在总结前人著述的基础之上,重点论述了范仲淹诗歌之“清”。他指出,范仲淹的诗歌数量不多,不过300余首。但内容丰富,或揭露社会矛盾,关心民生疾苦;或描写边塞生活,反映民族矛盾;或描述壮丽的山川,抒发壮志情怀;或咏物咏史,反思过去。形式上,近体多于古体,晚年律绝更是炉火纯青。诗是他人格的外化,以淳朴浑厚为显著特点,表现手法以白描见长,语言平易清新,也擅长议论,因师承多家,风格不拘一体。从微观的角度,用细读的方法,周兴涛从范仲淹诗歌发现了“清”字的使用频率相当高,在初布梳理的基础上,他认为其诗语言清新、意象清淳、意境清空灵动。最后,得出结论:范仲淹以清为美的诗歌审美追求对宋诗特色的形成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67]3.对其词的研究台湾师范大学王熙元指出:范仲淹词以精粹的语言,细腻的手法,融合其高才,情思与深情,发挥其高度写作技巧与表达艺术,留下几首文学精品,为词苑增添奇葩,其情韵风骨,卓尔独立,影响后来的词风,则范词的文学价值当可肯定。新加坡大学皮述民禁不住赞叹道:令我们感到惊奇的是,今天所能见到的五首范词,不但篇篇是佳作,甚至使人有字字珠玑之感。范词不载于其全集,他的词都是后人零星收集的;也就是说,今天传下来的范词,全属其传诵人口之作,是令人百读不厌的的精品。就仅仅存的五首词说,古今词选者均异常重视它们的存在,这就证明了范公的词做确实是精品,成就非凡。总看范公词

做,历代选词诸家,肯定了他的成就;近代部分治词史者,也承认他对后人后世词风之影响。范公虽仅传词五阕,也可以说算不朽了。韩国檀国大学车柱环指出:我们通观范公的五首词,就可以发现其写景入微,用事恰当,抒情真率,格调自然,实不愧秀逸之作。而且范公的五首词都能够吸引词评家的积极关心,这一事实已经充分的证言范公词保持有其独特的价值。内地学者方健指出,尽管传世范词仅有5首,但其出手不凡,笔调幽婉,理致深蕴,情景苍凉,语言典雅,温润秀洁,堪称大手笔。乃至汤圭璋誉之为苏辛两家的先驱,称其词“有境界,有气魄,豪迈沉雄”。 [68]同时,方还指出,关于范词的风格,五首词似各有侧重,但无疑以《苏幕遮》、《渔家傲》、《御街行》为佳。尽管对于范词的理解,不妨见仁见智,各抒己见为好。但范词品频高,多能即景抒情,突破之写一己悲欢的模式,而能开拓词之意境,却又情景交融、脍炙人口,堪称大家。 [69]而张震英则在对欧(阳修)范(仲淹)词比较后指出,范仲淹一生功业彪炳,本无意在文场上争名,因此作品不多,但仅从其存留的少数词作及其表现出的词境上,即可看出范文彩之盛与气度之恢宏,范可以说是宋初文坛上不以文显却又独树一帜、不同凡响的大家。范词兼有婉约和豪迈两种风格,对后代词风的发展有着相当的影响。他的词作已超越南唐的藩篱,显示出词坛开拓与解放的先机。 [70]韩富军则称范仲淹的词是“志”与“情”的统一,他指出,范仲淹的词作不丰,《全宋词》仅存五首,但他的词对豪放派和婉约派都有影响,后人评价很高。词作不仅表现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志向,还诉说了他的百转柔情,展示了这位北宋名臣的另一个侧面。而且,无论是范仲淹的勒石燕然之志,还是他的千回百转之情,都令后人读之回肠荡气,余味隽永。 [71]张艳在分析范仲淹的词做成就时以《苏幕遮》和《渔家傲》两首词做为例进行了论述,她认为,范仲淹的词作,在题材上拓宽了当时宋词的内容,表现出宏深阔远的艺术境界,有力地冲击了宋初“诗庄词媚”的观念,是北宋豪放词派的先导,在宋词发展中的影响非常深远。 [72]陈鑫、刘尊明两位指出:北宋初年,一代名臣范仲淹在荒凉苦寒的塞外边关写下了《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的千古绝唱。这一佳作在当时即引起了巨大的震撼,在其身后更是形成了波澜壮阔的接受史长河。范氏以其非凡的创造力和革新精神带来了词体的开拓与新变,对以后的词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后,苏轼、黄庭坚、周邦彦继承范仲淹的革新精

神,分别向着三个不同的方向努力开拓,各自衍为一派。 [73]张晓艳在比较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和崔与之的《水调歌头?题剑阁》这两首不同风格的边塞词时指出:尽管它们内容表现、情感表现、风格表现各有侧重,但均具有鲜明浓烈的时代特征、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和豪迈壮阔的艺术境界, 这也启示我们对古代文学流派风格的探讨是没有止境的,文学的多元化发展问题将是我们研究的永恒主题。 [74]沈鹏云、阮素芳均以“羌笛幽愤,苍凉悲壮”为题对范仲淹的词《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进行了赏析。沈鹏云指出,这首词的上阕写塞外秋光,作者用“雁阵、边声、千峰、长烟、落日、孤城”构成了塞下秋时的特异景色。下阕写思乡之情,由于“燕然未勒”不能还乡,伴寿悠悠的羌笛声,“征夫”流下忧国思乡的热泪。 [75]阮、沈二人均指出,此词属边塞词的先声,在词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写的羌管忧愤,慷概悲壮,书写出戍边将士身孤而心不悲,力薄而思趁业的可贵精神,奏响了一首名留千古的戍边之曲。他一改北宋初期的“灯红酒绿”、“ 男女相悦”的文人词,开辟了“羌笛幽怨,苍凉悲壮”诗词范例,也在词史上开了边塞词的先河。从我国词史发展的角度看,这首《渔家傲》实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76]谢晓红以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名句“浊酒一杯家万里”为题就范公词作内容、艺术上的特点以及其以民为先的为官之道进行了阐述。指出,范仲淹一生虽词作不多,全宋词录有五首,而字字玑珠,颇具大文豪风范,其词风上承唐诗遒劲之风,词作慷慨悲凉,表现了他抵御外患、报国立功、忧国忧民的情怀。而更值得重视的则是,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一扫花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为苏辛豪放词开源导路。真可谓是为官为文均堪称楷模,流芳百世。 [77]姜艳秋则称《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为“宋词奇葩,词坛一帜”,他指出:《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描述了边塞独特景象,表现了守边将士在极艰苦的环境中思乡而又功业未就无以回归的心情。在内容上开拓了词的新领域,在风格上开豪放派词的先河,并且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因此,谈词不能不谈《渔家傲》,论词人不能不论范仲淹。 [78]韩杰则从补缺的角度,对范仲淹《渔家傲》进行了赏析,他认为范仲淹的《渔家傲》写的苍凉悲壮,慷慨哀婉,忧国忧民。戍边将士身孤而心不悲、力薄而思建业的精神充溢全诗,真可谓是一首名留千古的戍边之曲。 [79]

范仲淹的诗篇三
《写给范仲淹的诗》

划粥割齑求学苦,年少才学腹中藏。直言敢谏不畏贬,军纪严明震番邦。 兴利除弊十事疏,庆历新政现微光。风云突变失宰相,魂断颍州实堪伤。 平日只弹履霜曲,岳阳楼上诉衷肠。一生爱国炳日月,哪管他人论短长。 历史天空星渐去,忽闻大漠角弓响。长烟落日旌旗展,龙图老子抖丝缰。

范仲淹的诗篇四
《范仲淹诗文赏析》

范仲淹的诗篇五
《范仲淹的西北边塞诗作》

  范仲淹守卫国家西北边塞的功绩青史垂名,范仲淹作于西北前线的歌词《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脍炙人口、家喻户晓。同时,范仲淹在西北前线还有几首诗歌创作,展现其西北生活的风貌和心态,或含蓄隽永,或从容悠然,各有引人入胜之处。  先来阅读范仲淹此时写作的一首绝句《城大顺回道中作》:  三月二十七,羌山始见花。  将军了边事,春老未还家。  理解这首诗所蕴含的情感,就必须首先了解范仲淹"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和战术措施。  范仲淹到达西北前线后,通过实地调查,依据北宋国力和兵力现状,很快提出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即:反对深入西夏境内、发动大规模的攻击战,主张训练边塞军队,巩固边防,打一场持久的防御战。"防御"的最终目的是保证边疆安宁、断绝夏人入侵窥伺之心,两国签订和约,百姓共享太平。这是一个长期经营的过程,范仲淹所拟定的防守策略,都服务于这样的长期性目的。而且,在数年的守边过程中,"积极防御"的战略措施和手段得到不断落实和完善。  积极防御,就不是一味被动地等待应战。范仲淹要求派遣经过整顿训练的军队,在前线周边主动出战,通过小规模战争以构筑宋军前沿立体防线。主要做法有两点:第一,通过小规模战争,消灭西夏前沿部队,逼迫西夏战线后撤;第二,抢占前沿军事要地,构建城堡,掌握防御战争的主动权。范仲淹初到西北边塞,分工负责鄜延路防务(鄜延路治所在延州,即今延安),就着手落实自己的战略构思。范仲淹派遣大将周美率军修复并扼守延州要冲金明寨、万安城,又派遣种世衡率兵在离延州二百里的故垒上修筑城寨,取名为"青涧城",很快就构筑起延州前沿的立体防线。  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五月,范仲淹接到朝廷最新任命:知庆州(今甘肃庆阳)、兼管勾环庆路部署司事,成为环庆路最高行政和军事长官。在主持环庆路防务期间,范仲淹同样采取了系列"积极防御"的战略措施,修筑大顺城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庆州西北方向的军事要塞马铺寨,深入西夏境内。占领此地,可以将庆州防线向前推进,阻断白豹、金汤诸寨,形成庆州周边的牢固防线。庆历二年(1042)三月,范仲淹秘密派遣儿子范纯祐和部将赵明率军抢占此地。部队出发时,随身携带筑城工具,将领们都不知道此行的目的。到达目的地后,才宣布命令,在此地修筑新城。开始修城时,西夏小股部队即来骚扰,将士人心浮动,要求停止工程。范仲淹再派遣张去惑前来说服将士,要求他们昼夜开工。于是,上下一心,部队在十

日之间就快速修筑起新的城寨,命名为大顺城。西夏立即出动三万多大军前来争夺此城,且采取佯败引诱宋军入包围圈的习惯作战方式。范仲淹早就预见到军情的具体发展过程,命令范纯祐和赵明不许追赶西夏军队过河。宋军采取积极防御的策略,敌军无计可施,只得放弃对大顺城的进攻骚扰,庆州沿边此后就少有双方的攻防拉锯战。范仲淹又招募当地百姓轮流守卫大顺城,平日在家耕种土地,随军训练。战时,官家提供兵甲器具。而且,士兵耕种的土地也由官家给予,一人八十亩;如果士兵自己准备战马的,官家再多给土地四十亩。随后,范仲淹亲自到大顺城视察,这首诗就作于视察返程途中。  因庆州防线已经布置完成,范仲淹心情轻松欢快,由此奠定这首诗轻快的基调。三月二十七日,已经是春末季节,边塞寒冷,居然"始见花"。简略一笔,就写出边地特殊的气候和景致。姗姗来迟的春花,为荒凉的边塞增添了一份亮丽的色彩,也昭示着春天来到的消息。诗人沿途欣赏边地春天初开的花朵,显示出一份闲暇和从容,更显示出守边的信心和对前景的乐观。欧阳修早年被贬夷陵,有诗云:"曾为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戏答元珍》)即使春天的花卉还没有绽放,欧阳修都已经能够乐观前瞻,对即将到来的春天充满了期待。范仲淹此际浏览着点缀于山间野外的春花,对守边的未来就有着更多的信心和期待。北宋士人之胸襟旷达、乐观豪迈,于此可见。  "将军了边事",是对自己前阶段防务工作的总结。其时,西北其他主帅韩琦等人守边策略与范仲淹不一致,要求对西夏发动大规模进攻,范仲淹与他们反复争辩。战局的演变和边塞态势的发展,都一次次地证明了范仲淹决策的正确性。"将军了边事"中又包含了充满自信的自我肯定。然而,范仲淹仅仅负责西北前线的一路防务,只有其他几路也能做到"将军了边事",范仲淹和无数的守边将士才有解甲归田的回家希望。"春老未还家"一句,透露出非常复杂的心情。其中,有时时无法摆脱的对家人和故园的思念之情,又有对边塞军事防务工作之艰巨的认识和心理准备。范仲淹边塞诗词总是能够非常真挚地传达出守边将士的复杂心态。《渔家傲》下阕云:"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所透露的思乡之情,可与此诗参照阅读。不过,此时大顺城刚修建完成,范仲淹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一丝的思乡之情也被淹没在轻快之中。  范仲淹最擅长的诗体为绝句,平生多佳作。其绝句往往力求含蓄,寄情于景,回味无穷。再读其写于

边塞的一首绝句《依韵答梁坚运判见寄》,诗云:  蔽野旌旗色,满山笳吹声。  功名早晚就,裴度亦书生。  这首诗写于范仲淹刚到边塞之时。诗人豪情满怀,壮志凌云。边塞的空旷开阔,平野与山峦的交叠,都给了诗人很新奇的视野感受。蔽野的旌旗和满山的笳声,又激扬着诗人的报国情怀。展望未来,诗人充满了建功立业的期待和必胜的信念。"功名早晚就,裴度亦书生",宋代边塞诗中极少这样的豪言壮语,可与唐代边塞诗臻美。带着这样的期待和信念,脚踏实地地着手军政防务工作,范仲淹在西北边疆因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西北民谣云:"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戎马倥偬之际,范仲淹始终保持着一份儒帅的淡定、从容和优雅。《依韵和延安庞龙图柳湖》云:  种柳穿湖后,延安盛可游。远怀忘泽国,真赏即瀛洲。江景来秦塞,风情属庾楼。刘琨增坐啸,王粲斗销忧。秀发千丝坠,光摇匹练柔。双双翔乳燕,两两睡驯鸥。折翠赠归客,濯清招隐流。宴回银烛夜,吟度玉关秋。胜处千场醉,劳生万事浮。主公多雅故,思去共仙舟。  庆历元年(1041)十月,朝廷将西北防线重新划分为秦凤、泾源、环庆、鄜延四路,分别以韩琦、王沿、范仲淹、庞籍负责四路军务。故这首诗中范仲淹夹注云:"余与龙图公同年,复为延安交政。"庞籍与范仲淹是同年进士,又接任鄜延路防务,与范仲淹有许多共同的话题和相互往来。范仲淹、韩琦等到了西北前线,边塞危急的形势很快得以舒缓,宋夏双方都无力再战,和谈成为重要的选择。守边的儒将们因此得到些许闲暇时间,流连风光、吟诗抒情成为边塞生活的一种调节。  赴任西北边塞之前,范仲淹曾知睦州、苏州、饶州等地,有大量描写当地风光的诗篇传世,进入诗文创作的高峰期。到西北边疆之后,军政事务繁忙,极少有空暇时间从事文学创作,尤其没时间欣赏当地风光。这首诗可以略略弥补其阙失,亦可见其儒雅将帅的风貌。范仲淹此时已经离开延安,对延安的"柳湖"只能凭记忆和想象落笔。诗人极力渲染湖光潋滟、柳丝秀发、摇曳多姿的美景,将其与庾楼风光、长江风景比拟,称其为秦塞之瀛洲。再以双双飞翔的乳燕、两两睡卧的驯鸥点缀其间,让人恍若置身江南山水风光之中,陶冶忘情。此情此景,难免叫人生发出"思去共仙舟"的意愿。思去之情,一定是"将军了边事"之后。换言之,其中又隐含着范仲淹对守边前景的美好展望。待到边塞平宁,宋夏议和,各族百姓安居乐业,就是范仲淹与庞籍逍遥"共仙舟"之时了。  范仲淹守边时期

文学创作不多,然佳作迭出。且能从另一侧面反映边疆态势和将士心情,在宋诗中别具特色。

范仲淹的诗篇六
《范仲淹诗文耀古今》

范仲淹的诗篇七
《范仲淹诗集》

岁寒堂三题之一 岁寒堂

我先本唐相,奕世天衢行。子孙四方志,有家在江城。 双松俨可爱,高堂因以名。雅知堂上居,宛得山中情。 目有千年色,耳有千年声。六月无炎光,长如玉壶清。 于以聚诗书,教子修诚明。于以列钟鼓,邀宾乐升平。 绿烟亦何知,终日在檐楹。太阳无偏照,自然虚白生。 不向摇落地,何忧岁峥嵘。勗哉肯构人,处之千万荣。

岁寒堂三题之二 君子树

二松何年植,清风未尝息。夭矫向庭户,双龙思霹雳。 岂无桃李姿,贱彼非正色。岂无兰菊芳,贵此有清德。 万木怨摇落,独如春山碧。迺知天地威,亦向岁寒惜。 有声若江河,有心若金璧。雅为君子材,对之每前席。 或当应自然,化为补天石。

岁寒堂三题之三 松风阁

此阁宜登临,上有松风吟。非弦亦非匏,自起箫韶音。 明月万里时,何必开绿琴。凤皇下云霓,锵锵鸣中林。 淳如葛天歌,太古传于今。洁如庖羲易,洗人平生心。 安得嘉宾来,当之共披襟。陶景若在仙,千载一相寻。 谢黄总太

松桂有嘉色,不与众芳 君子著雅言,以道不以 孜孜经纬心,落落教化 邈与圣贤会,岂以富贵 谁言蛙黾繁,独此蟠龙 愿此周召风,达我尧舜 二雅正得失,五典陈雍 自然天下文,不复迷宗师。

博期时辞移龟知熙。。。。。。。金仰上谁岂致颂石止有言徒之声见有江帝荆一讽格正夏皇棘时谏九声公道滋异路庙示,,,,,,,讵大下独将升王将醇有此为之泽文群无人生千诰及响小臣兰古命四随疵规芝奇司夷集 。 。 。 。 。 。 。

四民诗 士

前王诏多士,咸以德为先。道从仁义广,名由忠孝全。 美禄报尔功,好爵縻尔贤。黜陟金鉴下,昭昭媸与妍。 此道日以疏,善恶何茫然。君子不斥怨,归诸命与天。

术者乘其隙,异端千万 听幽不听明,言命不言 节义为空言,功名思苟 阴阳有变化,其神固不 前圣不敢言,小人尔能 六经无光辉,反如日月 末路竞驰骋,浇风扬羽 愿言造物者惑。德。得。测。臆。蚀。翼。,天道学者天下祸福裨灶大道昔多回入忽无有方岂松此

指其所倚激复柏

掌本劝伏扬兴心天

,,,,,,,

神仕赏循孔此今地心出者浮罚几环亦子甘弊何皆桃力胸臆於职乎息无极寂默时抑李色。。 。 。 。 。 。 。 四民

圣人作耒耜,苍苍民乃粒。 九载襄陵祸,比户犹安辑。 制度非唐虞,赋歛由呼吸。 一夫耕几垄,游堕如云集。 太平不自存,凶荒亦何及。 四民

先王教百工,作为天下器。 嗟嗟远圣人,制度日以纷。 荧煌甲乙帐,一朝那肯焚。 鼓舞天下风,滔滔弗能止。 竭我百家产,崇尔一室居。 茅茨帝者荣,今为庶人耻。 四民

尝闻商者云,转货赖斯民。 上以利吾国,下以藩吾身。 天意亦何事,狼虎生贪秦。 四民无常籍,茫茫伪与真。 淳源一以荡,颓波浩无津。 万里奉绮罗,九陌资埃尘。 鬼神为之劳,天地为之贫。 桑柘不成林,荆棘有余春。 上有尧舜主,下有周召臣。 何日用此言,皇天岂不仁。

3楼

寄题孙氏碧鲜亭

国俗俭且淳,何人变清风,伤哉田桑人,一蚕吐几丝,神农与后稷,

周旦意不朽,窈窕阿房宫,秦汉骄心起,可甚佛老徒,四海竞如此,宜哉老成言,

远近日中合,周官有常籍,经界变阡陌,游者窃吾利,可堪贵与富,穷山无遗宝,此弊已千载,吾商则何罪,琴瑟愿更张,

农 人足而家给。 骄奢日相袭。 常悲大弦急。 罗绮如山入。 有灵应为泣。

工 刊之考工记。 万熊横青云。 陈隋益其侈。 不取慈俭书。 金碧照万里。 欲攦般输指。

商 有无天下均。 岂云逐末人。 吾商苦悲辛。 堕者乱吾伦。 侈态日日新。 竭海无遗珍。 千载犹因循。 君子耻为邻。 使我歌良辰。

天地何风流,复生王子猷。黄金买碧鲜,绿玉排清秋。 非木亦非草,东君岁寒宝。耿耿金石性,雪霜不能老。 清风乃故人,徘徊过此君。泠泠钧天音,千载犹得闻。 应是圣贤魄,钟为此标格。高节见直清,灵心隐虚白。 粉筠多体貌,锦箨见儿童。上交松桂枝,下结兰蕙丛。 秀气蔼晴岚,翠光凝绿水。明月白露中,静如隐君子。 不愿湘灵泣,不求伶伦吹。凤皇得未晚,蛟龙起何时。 萧萧云水间,良与主人宜。红尘满浮世,何当拂长袂。 坐啸此亭中,行歌此亭际。逍遥复逍遥,不知千万岁。

赠张先生

应是少微星,又云严君平。浩歌七十余,未尝识戈兵。 康宁福已大,清静道自生。邈与神仙期,不犯宠辱惊。 读易梦周公,大得天地情。养志学浮丘,久鍊日月精。 寿存金石性,啸作鸾凤声。阴德不形言,一一在幽明。 何当换金骨,五云朝玉京。有客淳且狂,少小爱功名。 非谓钟鼎重,非谓箪瓢轻。素闻前哲道,欲向圣朝行。 风尘三十六,未作万人英。迺闻头角者,五神长战争。 祸福有倚伏,富贵多亏盈。金门不乏隽,白云宜退耕。 人间有嵩华,栖之比蓬瀛。芝田春蔼蔼,玉涧昼铮铮。 峰峦多秀色,杉桂一何清。月壑认瑶池,花岩列锦城。 朱弦冉冉奏,金醴迟迟倾。相劝绮季徒,颓玉信纵横。 此乐不寻常,何苦事浮荣。愿师先觉者,远远濯吾缨。

明月谣

明月在天西,初如玉钩微。一夕增一分,堂堂有余辉。 不掩五星耀,不碍浮云飞。徘徊河汉间,秀色若可餐。 清风起丛桂,白露生阶兰。高楼望君时,为君拂金徽。 奏以尧舜音,此音天与稀。明月或可闻,顾我亦依依。 月有万古光,人有万古心。此心良可歌,凭月为知音。

上汉谣

真人累阴德,闻之三十天。一朝鸾鹤来,高举为神仙。 冉冉去红尘,飘飘凌紫烟。下有修真者,望拜何拳拳。 愿君银台上,侍帝玉案前。当有人间问,请为天下宣。 自从混沌死,淳风日衰靡。百王道不同,万物情多诡。 尧舜累代仁,弦歌始能治。桀纣一旦非,宗庙自然毁。 是非既循环,兴亡亦继轨。福至在朱门,祸来先赤子。 尝闻自天意,天意岂如此。何为治乱间,多言历数尔。 愿天赐吾君,如天千万春。明与日月久,恩将雨露均。

帝力何可见,物情自欣欣。人复不言天,天亦不伤人。 天人两相忘,逍遥何有乡。吾当饮且歌,不知羲与黄。 清风谣

清风何处来,先此高高台。兰丛国香起,桂枝天籁回。 飘飘度清汉,浮云安在哉。万古郁结心,一旦为君开。 有客慰所思,临风久徘徊。神若游华胥,身疑立天台。 极渴饮沆瀣,大暑执琼环。旷如携松丘,腾上烟霞游。 熙如揖庄老,语入逍遥道。朱弦鼓其薰,可以解吾民。 沧浪比其清,可以濯吾缨。愿此阳春时,勿使飘暴生。 千灵无结愠,万卉不摧荣。庶几宋玉赋,聊广楚王情。

书海陵滕从事文会堂

东南沧海郡,幕府清风堂。诗书对周孔,琴瑟亲羲黄。 君子不独乐,我朋来远方。言兰一相接,岂特十步香。 德星一相聚,直有千载光。道味清可挹,文思高若翔。 笙磬得同声,精色皆激扬。裁培尽桃李,栖止皆鸾皇。 琢玉作镇圭,铸金为干将。猗哉滕子京,此意久而芳。

上都行送张伯玉

上都有圣人,日月一以新。晔晔天下才,西走尧舜宾。 百谷望东浸,万星依北辰。直者为之辕,曲者为之轮。 一材不复遗,况此席上珍。南山张公子,气象清且淳。 怀有绮绣文,朝无瓜瓞亲。寸心如铁石,不羞贱与贫。 买臣起白社,贾谊富青春。宝此金辘轳,去去延平津。

鸣琴

思古理鸣琴,声声动金玉。何以报昔人,传此尧舜曲。 驯鸥咏

万物有常性,性无不贵生。风翔与骏奔,一一远害情。 鴥彼沙上鸥,皎皎霜雪明。月宿沧洲静,日浴沧浪清。 何以狎溪人,溪人澹无营。循循自饮啄,往往相逢迎。 徘徊两无猜,何慕复何惊。客有怀依依,云水言将归。 逐尔群鸥乐,群鸥尔勿飞。此心未忘者,天机非杀机。

古鉴

磨此千年鉴,朱颜清可览。君看日月光,无求照人胆。

赠樊秀才 【知古之孙】

五代云雷屯,九野皆龙战。开国如棋枰,皇极何由建。 太祖乘天飞,大发光华旦。樊公江表来,经纶速如电。 微子入姬周,仓皇救涂炭。四海乃大同,万里闻薰风。 礼乐与征伐,出自明光宫。大勋未大赏,积庆宜无穷。 李广不封侯,继世多英雄。公有承家子,所至神明理。 复有起家孙,一见知千里。和气十洲春,清流九江水。 非有神笔梦,粲粲文何绮。天子青春朝,列鼎招英髦。 明年桃李开,禹浪如霞高,之子可变化,咫尺登金鳌。 始知祖德长,光辉传佩刀。

赠棋者

何处逢神仙,传此棋上旨。静持生杀权,密照安危理。 接胜如云舒,御敌如山止。突围秦师震,诸侯皆披靡。 入险汉将危,奇兵翻背水。势应不可隳,关河常表裏。 南轩春日长,国手相得喜。泰山不碍目,疾雷不经耳。 一子贵千金,一路重千里。精思入於神,变化胡能拟。 成败系之人,吴当著棋史。

赠都下隐者

梅福隐市门,严平居卜肆。乃知神仙徒,非必烟霞地。 异哉西山人,逍遥京洛尘。门多长者车,察脉如有神。 轩皇万余载,此术了然在。精意洞五行,飞名落四海。 结舍拟沧洲,东池接御沟。兰芳披幽径,琴樽在小舟。 清夜泛月华,宛是江湖游。他日上云去,兹为黄鹤楼。

全宋诗·卷一六五 范仲淹二

和人游嵩山十二题之一 公路涧 【曹公与袁绍常争据此地】

嵩高发灵源,北望洛阳注。清流引河汉,白气横云雾。 英雄惜此地,百万曾相距。近代无战争,常人自来去。

和人游嵩山十二题之二 拜马涧 【子晋登仙,遗马於此,乡人见之皆拜】

传闻王子仙,涧边遗一骥。当时青云路,鸡犬亦可致。 未必真龙媒,悠悠在平地。

和人游嵩山十二题之三 二室道

范仲淹的诗篇八
《从范仲淹诗中的酒魂写起》

从范仲淹诗中的酒魂写起

(一)范仲淹词中的酒魂

自古以来,酒与愁似乎总是纠结在一起。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掸。因而他们总是表现得很刚强,内心深处的愁苦无处泄放。此时,酒成了感情泄放的最佳掩饰工具。酒入愁肠,不醉亦可装醉,故而能“酒后吐真言”。

在范仲淹的词中多次出现了“酒“这一意象。比如《苏幕遮》的“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御街行》中的“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渔家傲》中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在这些词中,范仲淹将他的愁思、柔情融入酒中,铸造了他词中独一无二的酒魂。读范仲淹的词犹如饮一杯酒,酒虽一饮而尽,酒魂却荡然于胸,何以能忘哉?

李太白有诗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这位酒仙是以一种狂人的姿态来道愁的,酒中更多的是狂放和不羁。而范仲淹是以一个豪饮的人来道愁的,他的愁是深沉的、悲壮的。如《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燕然何时归?无限愁思付与浊酒中。豪爽的背后藏着悲凉,带着铿锵男儿的一丝柔情,让人心碎。

柳永也在词中写酒与愁,如《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的词胭脂粉太重,总让人觉得柔柔的、腻腻的,如欣赏一个哀怨的江南女子,“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范仲淹的词中有酒见愁,悲壮凄凉,强作豪放。而苏东坡的词中有酒见思,云淡风轻,豪放浑然天成。苏轼自言平生三不如人,谓著棋、吃酒、唱曲也。或许,苏轼没有范仲淹那种酒量,无法豪饮。或许也正是酒量少的缘故,因而使他能够一喝即醉,一醉即醒。他常常能在醉醒后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的思绪。如《临江仙》中“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定风波》中“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在夜饮东坡归来时依然记得三更时,在“料峭春风吹酒醒”后,他能够看到“山头斜照却相迎”。

可以说,范仲淹是词中豪放派的开山鼻祖,苏轼将那种豪放之风推向了极致,辛弃疾则是豪放派的最佳继承者。

(二)宋词坛与今之流行乐坛

词最初是为了配合燕乐的演唱而产生的。乐工、歌伎们常按乐谱的节拍填写歌辞,于是长短句式的曲子词逐渐兴起。词首先盛行于民间,到最后,经过宋词人的倾情投入,宋词得以在中国古典文坛上与唐诗平分秋色。

宋词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歌词,两者均按乐谱填词或按词谱曲。现在的歌词大部分也是押韵的,当然没有宋词那么严格。晁无咎云:居士(苏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韵律,然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苏轼的词在当时之难唱,让我很自然地想到了周杰伦的歌词在今之难唱。当初,周杰伦以歌词写手的身份入道。开始整整两年,他呆在阿尔发公司的那栋灰色小楼里写了很多歌词,却很难唱,别人总是唱不好他的歌,因而很难听。后来,李宗宪把他所写的歌词全部退给他,说:“把你的歌词全部拿回去,你自己写的歌词你自己唱,三个月后出唱片。”于是,他的第一张专辑《JAY》问世,并以一首《龙卷风》狂卷乐坛。我想,音乐是自由的,词和曲都不应该受到彼此的束缚。

当然,提到周杰伦就不能不说方文山,那位以素颜韵脚诗将中国古典文字之美推向极致的词手。他擅长拆解文字语言使用的惯性,重新浇灌文字重量,赋予其新的意义,构建

后现代新词风。与此同时,很多乐人也开始回归到一千多年前的宋词坛,探寻中国古典文学里那股清新的中国风。

苏轼的词被认为是“词虽工,而不入腔,正以不唱曲耳”,可苏轼的词却是被现今乐人化用最多的词人。最广为人知的就是《水调歌头》,旧词谱新曲,由邓丽君唱红。还有《卜算子》“拣尽寒技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周传雄在他的《寂寞沙洲冷》中唱道“依然拣尽寒枝不肯安歇微带着后悔,寂寞沙洲我该思念谁”。还有《洞仙歌》“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王菲有一首歌叫《流年》唱道:“懂事之前,情动以后,长不过一天。留不住,算不出,流年。”苏轼曾为自己的词能“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而绝倒,现在若是看到人们断章取义,仅从他词中“撷取”只言片语便写入娱乐歌曲中,他本人会怎样想呢?宋词被人们以这种残缺的形式写入主流音乐中,或许,我们都应该反思一下,这到底是宋词坛的悲哀还是当今流行乐坛的悲哀。

(三)豪放派的世外桃源

综观两宋词坛,非愁即恨,其中表现喜的词少之又少。而词中抒发的感情大多都是悲、愁、恨、怨、哀。“愁”是宋词中出现最多的一个字眼,其中以辛弃疾和李清照的为最多。即使词中没有“愁”等这些字眼,我们也要“深度挖掘”,说它“表面写喜,背后是忧”,或者“无一字写愁情,却字字道愁情”等等,总之,整个词界弥漫的都是这种哀愁的情感主流。

而苏轼刚以五首《浣溪沙》在两宋词坛上开辟了一片独一无二的桃花源地。后来,辛弃疾也写了不少很好的乡村词,但他在词中融入了个人更多的感情,读来无法让人释怀。对于豪放派,世人多以苏辛并称。但豪放派的词不但豪放,更是别有一番桃源风情。

苏轼的《浣溪沙》前四首以一种纯叙事的手法叙述着他在前往龙潭谢雨途中的所见所闻,表达了他内心抑制不住的喜悦。最后一首“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波,风来蒿艾气如熏。使君元是此中人。”有人据此认为这是苏轼志于归隐的内心独白。我个人不太赞同这种观点。

首先,古来仕者产生归隐之心大多源于他们仕途不顺利,对现实的不满,内心苦闷彷徨而生出心理。而此时,是神宗元丰元年(1078)。苏轼的仕途开始走向下坡路是在乌台诗案之后,而乌台诗案发生在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也就是苏轼龙潭谢雨后的第二年。当时苏轼新官上任,求雨而得雨,政绩不错。而且,能为百姓解除干旱之忧,苏轼的内心应该是喜悦的,而不是苦闷。

其次,从苏轼的人生经历来看,他多次被贬,但他从未静心于村野,他豪放,他豁达,实际上是对自己处境的一种自我安慰,自我解忧。

所以,“使君元是此中人”,可以说是苏轼对乡村悠闲生活的一种喜爱和羡慕。但不管怎样,做官依然是最重要的。因为它代表了中国历代文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这一人生信条。

范仲淹的诗篇九
《范仲淹张先词诗歌鉴赏练习》

范仲淹的诗篇十
《文人范仲淹》

文化名人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话,出自他的《岳阳楼记》。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反复引用这句名言,以激励自己在从政道路上,做一个与民同甘共苦并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的人。范仲淹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思想,写下这样的文章词句,并非偶然,而是与他的身世、经历密不可分。

生平经历

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范仲淹出生于吴县(今江苏苏州),两岁时父亲就死了,留下孤儿寡母。母亲改嫁到山东一个姓朱的人家,他也因此随继父改姓朱。长大后的某一天,他在偶然的情况下知道,自己并非朱家人而是范家的后代,不禁伤心落泪,觉得既已认清身世,就应该走出这个家门,到外面去奋斗,便毅然告辞母亲,前往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南)一所名校求学。从此,他发奋读书,“昼夜不息,冬月疲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五年之后,不仅学识大增,而且培养出认真做事的作风、勤劳节俭的美德以及顽强不屈的意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范仲淹考中进士,先是接回母亲,继而奏明朝廷,恢复范姓。

范仲淹的从政之路是从基层开始的。他先后任广德军司理参军,集庆军节度推官,泰州西溪盐税监官,大理寺丞,楚州粮料院监官,后因母亲病故回家守孝。晏殊知应天府时,因仰慕他的声名,热情邀请他到府学任教。在此期间,他向朝廷上万言书,“请择郡守,举县令,斥游惰,去冗僭,慎选举,抚将帅”。可以看出,刚刚从政不久的范仲淹就已经发现当时政治上和社会上的许多弊端,并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措施。

守孝期满后,经晏殊的推荐,范仲淹任秘阁校理。由于他精通六经,特别是对《易》有很深的研究,许多学者遇到疑难问题向他请教时,他都“执经讲解,无所倦”。他还经常纵论天下大事,身怀国家百姓,激昂慷慨,奋不顾身,使得“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

宋仁宗天圣七年(公元1229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范仲淹认为此举不妥,他说,“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也就是说,你章献太后要做寿,可以在后宫,不能

在朝廷,否则是不对的。接着,他又上书朝廷,请太后还政。虽然他的奏折没有被呈上,但从中可以看出范仲淹的胆量。或许正是这种敢于忠谏的行为给仁宗皇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章献太后驾崩后,范仲淹被召为右司谏。

那时,江淮一带,尤其是京城的东面,旱灾与蝗灾十分严重,范仲淹建议朝廷派员到下面了解情况,可是那些官僚们,根本不把人民的灾难当回事,他的奏书竟然没有被呈上。这一下,范仲淹急了,他对皇上说,“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仁宗听了“恻然”,就派他前往灾区安抚。范仲淹所到之处,开仓赈济灾民。

随后,范仲淹到睦州任知府,一年后又转任苏州。当时正逢苏州发大水,老百姓的田没法耕作。范仲淹大规模兴修水利,召募民工,“疏五河,导太湖注入海”。然而工程还没有结束,上面又要调他去明州。这时转运使上奏朝廷,建议让他把工程搞完才去上任。朝廷同意这个建议。

此后,范仲淹历任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判国子监、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等职。吕夷简当宰相时,“进用者多出其门”,可谓任人唯亲,专横拔扈。许多人看在眼里,敢怒而不敢言,范仲淹却偏偏对着干,他亲手绘制《百官图》,详细标明众官的升降情况,呈给宋仁宗,并指着图说,“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意思是,与吕夷简关系好的人升了官,关系不好的人遭到了贬抑,这样的用人显然是不公的,今后官员的进退,不宜都由宰相一个人说了算。吕夷简对此很不高兴,便从中找岔,诬告范仲淹对时政的批评是“离间陛下君臣,所引用,皆朋党也”,然后把他调出京城,外放到饶州。

范仲淹在饶州呆了一年多,又先后调到润州、越州任职。后来西夏元昊造反,入侵西北边地,他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当时守将无能,“延州诸砦多失守,仲淹自请行,迁户部郎中兼知延州”,主动到第一线指挥作战。他发现,原有的军事体制很不合理,即不管西夏来多少人马,一律由低级军官领兵作战。范仲淹认为,“将不择人,以官为先后,取败之道也。”于是他把延州一万八千兵马分为六部,每部三千,各由自己的将官统领。每一仗,根据来敌的多寡,派选将领和队伍应对。从而大大增强了部队的作战能力。此外,他还针对塞外的天气特点,灵活地掌握作战的时机。因此,西夏的多次进攻,都被宋军打败。为了有备

无患,范仲淹还修筑城堡,屯兵种粮。西夏当权者看到这种情况,知道范仲淹的厉害,不敢轻易来犯,原有兵戎相见的边地变成了比较宽松的环境,“于是羌汉之民,相踵归业。”

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调回京城,任枢密副使。谏官欧阳修等人“言仲淹有相材”,可以担当大任。仁宗欣然接受这个建议,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主持朝廷日常工作。对于当时的朝政,范仲淹有很深刻的了解,他曾对人说,“久安之弊,非朝夕可革也。”然而他是一个有抱负有作为的人,觉得既已接受朝廷的重任,就应该把事情做好。不久,他向宋仁宗上了《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提出十项改革措施。一是明黜陟,二是抑侥幸,三是精贡举,四是择长官,五是均公田,六是厚农桑,七是修武备,八是推恩信,九是重命令,十是减傜役。内容涵盖政治、军事、法律、民生等方面。宋仁宗采纳他的主张,并“皆以诏书画一颁下”,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比王安石的变法早了二十几年。但是由于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新政未果而终,范仲淹也遭排斥被贬为陕西四路宣抚使。

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到邓州(今河南南阳一带)任职,这一年他已经五十八岁了,改革失败,又遭贬谪,打击一个接一个,但他并未气馁,仍然是伏枥的老骥,志在国家人民。第二年,交情甚深的老朋友滕子京给他送来一幅重修的岳阳楼图样,说是要将历代文人吟咏岳阳楼的诗文刻上,请他能为重修岳阳楼写一篇记文。

岳阳楼始建于唐。唐宋的时候,被贬的官吏大多远谪西南,岳阳楼便成了这些失意的官吏或文人游会登临之所。范仲淹接到信后,思绪万千,想起了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想起了历代受贬的官员和浪游文人以及他们留下的诗文。他既能理解这些人失意、伤感的心情,又有与之不同的思想境界,于是他想在记文中别出生面,抒发自己心系天下,情为人民的胸怀。经过一番思考,他提起笔写下了千古不朽的《岳阳楼记》。其中写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

此后几年,范仲淹在杭州、青州等地做官。虽然年老体衰,还是尽其所能为老百姓做一些实事好事。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朝廷又“下调令”让他去

颍州任职,结果,病故于赴任途中,终年六十四岁。[1]

代表作简介

范仲淹不仅是一位很有思想的政治家、教育家,而且是一位富有才华的文学家。他的诗文或写湖光山色,优美而有情致;或叙事抒情,寄寓远大抱负。范仲淹是北宋中期诗文革新的倡导者之一,主张诗文创作要“文以载道”,与社会现实密切联系。他十分推崇古越范蠡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但并无退隐之意,诗文中充满了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在词的创作上,他将边塞风景引入词的领域,描写北疆的风光和将士的豪情,开阔了词的意境。范仲淹有《范文正公集》传世,其中多有寄寓深远、脍炙人口的佳作传世。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是范仲淹于庆历元年到三年 (即公元一 ○四一年到一○四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负责西北边防时所作。魏泰《东轩笔录》“《渔家卷十一:范文正公守边日,作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由于作者亲历边塞,对边塞生活有着亲身的体验,此词气势恢宏,情景交融,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全词通过边塞萧条凄凉景象的描述,表现了西北边地生活的艰苦,守边将士忧国和功业未就思归不得的复杂心情。全词上片以写景为主,而又景中有情;下片以抒情为主,而又情中有景,情景交融,通过景物的描写衬托出人物的心情,从而更深刻地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2]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写的一篇以“忧”贯穿全篇的古代散文佳作。其文叙事引景,因景生情,情景交融。景是一幅巴陵胜状图之美景,情是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景情相映,其意在表现作者在政治失意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文中其情、其景处处皆“忧”。以“忧”字统贯全篇,不蔓不枝一贯到底乃是《岳阳楼记》的妙笔。

[3]

范仲淹今存之文,有赋38篇、表状53篇、奏疏173篇、书150篇、序12篇、论8篇、记8篇、碑铭墓志52篇。其中,以奏疏等政论文为数最多。这些文章,论文剀切,文笔流畅,长短不拘,可为时辈典范;其他创作,有记叙、有抒情,多数文辞简洁、舒卷自如,且富有个性特色。范仲淹的散文创作以议论文为主,其中最著名的是政论文,代表作有《上执政书》、《奏上时务书》、“四论”(《帝王好尚论》、《选贤任能论》、《近名论》、《推委臣下论》)和《遗表》)等。这类论作,务实坦

诚,充满锐气,表现出超人的胆识和高妙的论辩艺术。范仲淹的写景抒怀散文虽然为数不多,但成果卓著,除了千古传诵的《岳阳楼记》外,还有《清白堂记》、《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和《天竺山日观大师塔记》等佳作。[4]

后世对范仲淹的文学评价

《岳阳楼记》创作出来以后,“世以为奇”,唯独尹洙对之加以讥评,这也起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说清代散文第一大流派桐城派的代表人物姚鼐在编选清代最为重要的散文选本《古文辞类纂》的时候,就将《岳阳楼记》弃而不录了。姚鼐在清代文坛影响巨大,他的做法应当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后世对《岳阳楼记》的流传和接受。还有一些选家则会采取折中的态度来对待《岳阳楼记》,例如师从桐城派后期大家吴汝纶的高步瀛在《唐宋文举要》选了它。但是亦然不敢对姚鼐的作法提出批评,而是中庸地说中间两段是俗艳之体,与古体散文要求不相一致,所以尹洙讥笑它传奇体是对的,但是最后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实是千古名言,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因此选入。

而一些负面影响阻挡不了名篇的流传,在历史久远的今天,范诗的光彩持续闪耀。台湾辅仁大学包根弟指出:范的文章诗赋皆为其本性学养之表露,因此范公诗中无一咏及男女私情和家庭亲情之作,由此亦可证范公自言“许国忘家,亦臣自信”所言不虚。观其诗歌,查其主张,见其行事,可知范公实为一言行合一之君子。

汪锋则探讨了范仲淹在饶州的诗歌创作情况,他指出:宋景佑三年是范仲淹诗歌创作第二次高潮中的重要一段,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收获期,它为奠定范仲淹在宋代诗坛的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

周兴涛则在总结前人著述的基础之上,重点论述了范仲淹诗歌之“清”。他指出,范仲淹的诗歌数量不多,不过300余首。但内容丰富,或揭露社会矛盾,关心民生疾苦;或描写边塞生活,反映民族矛盾;或描述壮丽的山川,抒发壮志情怀;或咏物咏史,反思过去。形式上,近体多于古体,晚年律绝更是炉火纯青。诗是他人格的外化,以淳朴浑厚为显著特点,表现手法以白描见长,语言平易清新,也擅长议论,因师承多家,风格不拘一体。从微观的角度,用细读的方法,周兴涛从范仲淹诗歌发现了“清”字的使用频率相当高,在初布梳理的基础上,他认为其诗语言清新、意象清淳、意境清空灵动。最后,得出结论:范仲淹以清

相关热词搜索:范仲淹 范仲淹写的诗 范仲淹的故事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范仲淹的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范仲淹的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9350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