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优秀作文 > 描写西北大漠

描写西北大漠

2016-01-17 05:11:39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描写西北大漠篇一《古代关于大漠的优美诗句》 ...

描写西北大漠篇一
《古代关于大漠的优美诗句》

描写沙漠的古诗句

日暮沙漠陲,力战烟尘里。--从军行【唐】王维

沙飞朝似幕,云起夜疑城。萧纲《陇西行》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陲。--白马篇【魏晋】曹植

身逐塞鸿来万里,手披荒草看孤坟。擒生绝漠经胡雪,怀旧长沙哭楚云。--送李将军【唐】刘长卿

十年通大漠,万里出长平。寒日生戈剑,阴云摇旆旌。--横吹曲辞·出塞【唐】沈佺期 萧条万里外,耕作五原多。一扫清大漠,包虎戢金戈。--发白马【唐】李白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咏怀古迹【唐】杜甫

阴风吼大漠,火号出不得。--古塞下曲四首【唐】贯休

昼伏宵行经大漠,云阴月黑风沙恶。--缚戎人【唐】白居易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孤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描写沙漠的古诗句2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草上孤城白,沙翻大漠黄。秋风起边雁,一一向潇湘。--边上【唐】齐己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从军行【唐】王昌龄

大漠风沙里,长城雨雪边。--信安王幕府诗【唐】高适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燕歌行【唐】高适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马诗【唐】李贺

大漠羽书飞,长城未解围。--早春边城怀归【唐】崔湜

鼓角雄山野,龙蛇入战场。流膏润沙漠,溅血染锋铓。--平胡【唐】李隆基

关头落月横西岭,塞下凝云断北荒。漠漠边尘飞众鸟,昏昏朔气聚群羊。--从军行【唐】崔融

广漠杳无穷,孤城四面空。马行高碛上,日堕迥沙中。--边城晚望【唐】许棠 建牙连朔漠,飞骑入胡城。--送崔融【唐】戴叔伦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岑参《碛中作》)

绝漠蓬将断,华筵槿正荣。--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唐】崔日用

绝漠秋山在,阳关旧路通。--横吹曲辞·出塞【唐】耿湋

漠漠沙堤烟,堤西雉子斑。--故城曲【唐】温庭筠

穷荒绝漠鸟不飞,万碛千山梦犹懒。--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唐】岑参 日暮沙漠陲,力战烟尘里。--从军行【唐】王维

沙飞朝似幕,云起夜疑城。萧纲《陇西行》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陲。--白马篇【魏晋】曹植

身逐塞鸿来万里,手披荒草看孤坟。擒生绝漠经胡雪,怀旧长沙哭楚云。--送李将军

【唐】刘长卿

十年通大漠,万里出长平。寒日生戈剑,阴云摇旆旌。--横吹曲辞·出塞【唐】沈佺期

萧条万里外,耕作五原多。一扫清大漠,包虎戢金戈。--发白马【唐】李白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咏怀古迹【唐】杜甫

阴风吼大漠,火号出不得。--古塞下曲四首【唐】贯休

昼伏宵行经大漠,云阴月黑风沙恶。--缚戎人【唐】白居易

描写西北大漠篇二
《关于西北乡土的一种书写——简论雪漠的系列长篇小说“大漠三部曲”》

描写西北大漠篇三
《西北地区课件》

描写西北大漠篇四
《西北地区》

描写西北大漠篇五
《西北地区课件》

描写西北大漠篇六
《在唐代诗人描写西北边塞的诗歌中》

在唐代诗人描写西北边塞的诗歌中,有一些关于西北边地山川风物名称的词语,如“白草”、“天山”等,因种种原因,在历代各种唐诗选率的诠释中,或语焉不详,令人莫名何物;或释义不清,造成歧义纷呈,阅读时,需要我们慎审地加以分析和辨证。 (共2页)

文章关键词: 边塞诗 诗选 诗歌 唐代诗人 唐诗 描写 山川 阅读 释义 西北

文章快照:

有不同的说法,有说指甘肃境内的祁连山的,有说指新疆境内的天山的.还有说是指自甘肃张掖起向西延伸至瓤疆境内的天山的。这几种说法各有所据.究竟孰是孰非,需要我们加辨证其实,古人对于天山的概念是很模糊的,是把今甘肃境内的祁连山和新疆境内的天山混而为一,看作是彼此相连的一条山。祁连山之名,首见于《史记-匈奴传》: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其夏,骠将军复与合骑侯数万骑出陇西、北地二千里,击匈奴。过居延,攻祁连山,得胡首虏三_厅余人,裨小王以下七十余人。”司马贞《索隐》释祁连山日:“西河旧事云:„山在张掖、酒泉二界上,东西一百余里,南北二百余里,有松柏五木,美水草,冬温夏凉,宜畜牧。匈奴失二山.乃歌云“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祁连山一名天山,亦日白山也。”据《索隐》的说法,祁连山在今甘肃河西走廊以南,兼有天山之名。祁连山为何亦称为天山?据颜师古的说法,“匈奴谓天为祁连”,祁连是匈奴语,是“天”的意思,祁连山就是天山。查颜师古注《汉书》,凡遇祁连山皆以天山释云,凡遇天山皆以祁连山释云。因祁连山也有天山之名,所以古人把祁连山和新疆境内的天山台二为一,混而不分李白想必也是如此与李白同时的学者杜估在其《通典》中就说:“祁连自张掖西至于庭州皆周遍。”庭州在今新疆天山以北的吉木萨尔一带。直至清代,许多学者也没有把这两条山分清楚,《清一统志》仍然把两山当作一条,把甘肃境内的祁连山称为“南祁连”,新疆境内的天山称为“北祁连”。由今天地理科学知识看来,甘肃境内的祁连山和新疆境内天山是两条互不连属的山。广义的祁连山是指甘肃西部和青海东北部边境山的总称,因在河西走廊之南,亦称南山,是河西四郡和青海的界山。狭义的祁连山系指最北的一支,向西经张掖、酒泉延伸至敦煌祁连山西北与阿尔金山相接,属昆仑山系。天山横贯新疆中部,西端深人中亚西亚,向东延伸到哈密一带,是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界山那么,今天我们读这些边塞诗时,应该怎样理解和确认诗中的“天山”所指呢?首先要根据诗的内容分清它是泛指还是确指有些诗中的天山,不过是西北边疆甚至是边疆的代称而已,属泛指,用不着穷究其具体所指。但唐人的边塞涛多是缘事而发,以当时发出的边事为题材,故诗中的天山多属确指。对属确指的天山,要根据诗里所表现的历史事件和相关的地名,分清它是指今甘肃境内的祁连山还是新疆境内的天山。上引李白的两首诗为例,《战城南>中的天山当指今新疆境内的天山郭沫若先生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讲到这首诗时说:“诗的„条支‟与葱河天山等连文,表示地望相接,必指唐代条支都督府的条支,而非远在阿拉伯的大食国。”又说:条支海‟或条支都护府所辖之„海‟,如非伊赛克湖(热海),当即巴尔喀什湖。”尽管有些学者对郭沫若所说的条支都督府所在和条支海所指有不同的看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诗中的条支和条支海是属于当时唐王朝版图内的西域地名。条支海既在西域,又与天山连文并举,“表示地望相接”,则诗中的天山必指新疆境内的天山无疑《关山月》中的天山,由下句“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看,与“玉门关”、“青海湾”连文相关,当指今河西走廊以南之祁连山。玉门关在祁连山以北,青海湾在祁连山以南,两地隔祁连山遥遥相望。王昌龄《从军行(四)》中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两旬.就很清楚地反映了这三地之间的关系。雪山就是祁连山。实际上,李白的《关山月》和王昌龄的《从军行(四)》所表现的.都是开元年间唐王朝抗击占据青海的吐著的战争,题材相同,主题亦相近。(作者李自仁系甘肃电走嘉峪关分校讲师)责任编辑王亦凡26

古时边塞诗谈

新疆是一块神奇而又瑰丽的土地。古往今来,这里高峻的群山、辽阔的草原、神秘的戈壁瀚海、丰富的自然资源、淳朴的风土人情,以它独特、粗犷、雄奇、博大、浑厚的风采,引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诗情!

早在汉代初期就出现了边塞诗。"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还故乡。"《乌孙公主歌》就是一首最早反映边塞生活的诗。从此,边塞诗急骤的马蹄奔驰在新疆的崇山峻岭、戈壁沙丘,随着浑圆的大漠日出、伴着丝绸之路依稀的驼铃和古战场弥漫的硝烟,一朝朝、一代代从没有停止过。到了唐代--我国古代诗歌的鼎盛时期,由于国势隆盛,为国立功的氛围弥漫了当时整个社会,昂扬的情绪铸成了边塞诗独特的力量感和进取精神。在唐代群星灿烂的诗坛上,边塞诗成了一支重要的流派,出现了众多描写边塞风光、生活的优秀诗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李欣《古从军行》)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焕《凉州词》)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这些诗篇以它们豪放的阳刚之美千古传唱不衰。尤其是具有边塞生活体验的高适、岑参等人从各方面深入表现边塞生活,艺术上有了新的创造,使古代边塞诗达到了一个高峰。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摇哪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

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些诗描写了军旅生活,歌颂了战士们英勇爱国的精神,表现了激烈的战斗、艰苦的生活以及惜别和思乡的心情,风格雄厚深广、奇丽豪放,不愧是边塞诗中现实主义的杰作。

唐代以后,由于新疆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历代君王把主要精力放到开发江南富庶之地。到了明朝,航海事业空前繁荣,我国与各国的交往重心从陆地移到海上。尤其是清代,新疆成了囚犯的流放地。这就使曾经鼎盛一时的边塞诗逐渐衰落下来。虽然这期间也出现了不少的边塞诗,其中像林则徐、邓廷桢、纪昀等为代表的不少文人在新疆流放的日子里留下了比前人更多的诗篇。这些诗篇中也不乏有特色之作,如:"亦有高楼百尺夸,四周多被白杨遮。圆形爱学穹庐样,石粉团成满壁花。""桑葚才肥杏又黄,甜瓜沙枣亦饭粮。绝少炊烟起,冷饼盈怀唤作馕。"?穴林则徐《回疆竹枝词》?雪十分贴切地反映了新疆的民俗民情,使人读来倍感亲切。"呼吸苍穹逼斗躔,昆仑气脉得来先。春风难扫千年雪,秋月能开万岭烟。西域威灵蟠两部,北都枝干络三边。会当绝顶观初日,五岳中原小眼前。"(裴景福《天山》)把天山写得很有气势。但是从总体上讲,艺术成就大多都不及唐代,它已不是边塞诗的高歌,而是古代边塞诗高峰的余波。摘自新疆重点新闻网--天山网(http

边塞诗的成熟得益于大西北边塞卫国战事和奇丽风光

边塞诗的成熟和兴盛离不开大西北。没有大西北边塞卫国战事和奇丽风光,就不会有唐代的边塞诗派。从先秦到隋朝,零星的边塞诗从来没有中断过,但一直够不成流派。没有从初唐到盛唐经营大西北的实践,就不会有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凉州词二首》);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二首》);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七首》);李颀的“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古从军行》);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晚唐诗人继武盛唐,不断创作出大量清新可诵的好诗,使边塞诗在唐代达到长盛不衰的地步。

离开了描绘大西北的诗歌,在唐代绝不可能形成和山水田园诗派并称的边塞诗派。在我们民族中,从儿童到青年,从普通读者到研究唐代文学的专家学者,大家能够记诵的边塞诗,有几首不是描绘西北边塞的呢?由此可见,大西北边塞内外的景观风土人情对边塞诗从萌芽、发展、到走向成熟所起的决定作用。

边塞诗的内容既丰富又多姿多彩。纵观唐代边塞诗的基本主题,就是通过描绘边关将士的英雄主义,宣扬大唐的国威,或抒写士人从军报国,安定边疆的壮志豪情。王昌龄的诗是最生动的表现,例如他的《从军行七首》中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出塞二首》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另外,如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王维也用多首边塞诗来歌颂边关将士的英雄主义,他赞赏“誓令疏勒出飞泉(耿恭),不似颍川空使酒(灌夫)”的老英雄(《老将行》);他还表现“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的少年英雄(《少年行四首》其二)。

岑参是在西域生活时间最长的诗人,他表现自己的这种思想真挚而感人,他说自己“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送人赴安西》),“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岑参把爱国和追求名利、把完成王命和同家人团聚孰轻孰重区分得非常清楚。这个时候在爱国主义思想影响下,诗人们流露了强烈的重武轻文的倾向,连王维这个文弱书生都发出“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的昂扬歌声。

高适则在《塞下曲》中高声唱道:“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戴叔伦的《塞上曲二首》“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李益的《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张籍的《西州》“所愿除国难,再逢天下平”。这种牺牲自我,从军报国,安定边疆的壮志豪情不仅是当时军人文士的主流思想,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它也是华夏民族昂扬的爱国主义思想的生动表现。

唐代边塞诗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刻绘大西北的瑰丽景色,表现诗人对这片热土的特殊感受及喜爱之情。不管是中原的还是南方的诗人,只要他们来到大西北,无边无际的草原、戈壁、沙海,高远的蓝天、白云、明月,一年四季飘雪的气候,无不给诗人带来异样的新奇,启发着诗人的灵感。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叠鼓遥翻瀚海波,鸣笳乱动天山月”(《燕支行》)只能写于大西北,具体说只能写于出了凉州以后,见到当地的广袤的戈壁沙漠,才会产生这种诗思。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古从军行》),李白“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战城南》),“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塞下曲六首》),皎然“都护今年破武威,胡沙万里鸟空飞。旄竿瀚海扫云出,毡骑天山踏雪归”(《塞下曲二首》其二),戎昱“汉将归来虏塞空,旌旗初下玉关东。高蹄战马三千匹,落日平原秋草中”(《塞下曲》),陈羽“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稍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从军行》),等等,这些描绘边塞战争的诗之所以很成功,无不同对边塞独特景色的成功描写紧密结合在一起。也可以说,把边塞的瑰丽景色描绘出来,边塞诗就成功了一大半。

代表唐代边塞诗最高水平,并且最成功地展示大西北瑰丽神奇景色的诗人是岑参。他这方面的诗是又多又好,例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脚其地苦热无雨雪献封大夫》、《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火山云歌送别》,把边塞诗的思想艺术水平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把古西域天山南北的童话般的神奇美景作了灿烂的展现。例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把北庭都护府冬天独特的景色,酷寒、大风、飞沙走石,用特写镜头作了精心描绘;同时结合这种景色,写了敌人正处在“草黄马肥”的良好态势下;正是在这种艰苦条件下,刻

绘了唐军迎着“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的艰苦条件出兵,收到“不战而屈敌之兵”的效果,生动传神地表现了唐军的英雄主义。岑参西域诗的成功的奥妙,全在于着力去表现当地的独特景色,把这种景色描绘成功了,作品的主旨也就表现出来了。他的送别诗莫不是这样,如“白雪歌送别”、“天山雪歌送别”、“热海行送别”、“火山云歌送别”等。如果没有岑参描绘西域瑰丽风光的诗,唐代边塞诗会黯然失色的。

唐代边塞诗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当时的民族交往和互相影响,以及边境不同民族的风情。唐代中原同西北的民族关系是融洽的,虽然存在过战争,但和平基本上是主流,常建《塞下曲》“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岑参《赵将军歌》“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则通过军中“赌博”这种游戏,表现了不同民族将领之间的友好关系。李端《胡腾儿》是一首反映西域各族同中原人民进行文化艺术交流的代表作:

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桐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帐前跪作本音语,拈襟摆袖为君舞。安西旧牧收泪看,洛下词人抄曲与。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冒偏。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丝桐忽揍一曲终,呜呜画角城头发。胡腾儿,胡腾儿,故乡路断知不知?

胡腾舞本是西域的舞蹈,后传入中原,成为当时很受欢迎的艺术。这首诗对跳胡腾舞的西域艺术家的形貌、衣着进行描摹,描写他“帐前跪作本音语”,用自己的民族语言作开场白,然后翩然起舞,感动得曾任安西都护府长官的客人泪流满面,洛阳一带的诗人也纷纷写诗相赠。唐代宗永泰二年(766),吐蕃攻陷河西、陇右一带,割断了唐王朝同西域各族人民的联系。诗用“胡腾儿,胡腾儿,故乡路断知不知”表现对这位同故乡失去联系的舞蹈家的同情,也委婉地表达了各族人民要求收复失地的愿望。王建《凉州行》“凉州四边沙浩浩,汉家无人开旧道。边头州县尽胡兵,将军别筑防秋城。万里人家皆已没,年年旌节发西京。多来中国收妇女,一半生男为汉语。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驱羊亦着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养蚕缫茧成匹帛,那堪绕帐作旌旗。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描绘凉州蕃人学习汉语、农耕文化、养蚕缫丝的真实情况。司空图《河湟有感》“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乡春。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从另一个侧面反映河湟一带地方的汉族受吐蕃统治时间长久,接受了吐蕃文化影响,学会了“胡儿语”,从而出现了“却向城头骂汉人”这种奇特现象。

晚唐诗人周朴《塞下曲》“石国胡儿向碛东,爱吹横笛引秋风。夜来云雨皆飞尽,月照平沙万里空”;贯休《边上作三首》其一“山无绿兮水无清,风既毒兮沙亦腥。胡儿走马疾飞鸟,联翩射落云中声”,是唐代诗人为西域人民画像的优秀作品。

唐代边塞诗的内容是丰富的,受篇幅影响,我只能简单谈这点初浅的感受,以就教于这方面的专家学者。

边塞诗在清代的兴盛与发展

边塞诗是大西北的歌,它在清代又取得堪与唐代比美的成绩。清代经营西北,尤其重视西域,所投入的力量、所取得的成绩,超过以前的所有朝代。从康熙时代起,在新疆先后发生过噶尔丹、阿睦尔撒纳、大小和卓、张格尔等的叛乱分裂活动,近代又有浩罕军官阿古柏的入侵。为了反对民族分裂,清军多次出关,粉碎了他们的阴谋,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在清代出关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可以说是成千上百,他们留下的歌咏边塞的诗作数量远远超过前代同类作品的总和,在思想艺术上也有超越前代的地方。有位学者在谈论清代边塞诗时说:“到了清代,统治者为了削平四夷,安定八方,对边疆各族有过几次大的征讨。康熙对噶尔丹的用兵,雍正对青海各族的平定,乾隆对准葛尔、维吾尔的征服等。这些对外战争,在一些文人的边塞诗里都有反映。……清代边塞诗,已是我国边塞诗史上的微波末流了。”无论对战争的性质还是对边塞诗成就的评价,都同历史不符合。

描写西北大漠篇七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西北地区知识点总结》

第八章 知识点总结

1、描写内蒙古高原的诗句:“ 2、描写西北大漠的诗句:“。 3、西北地区位于地势第山脉以西, 和 山脉以北。

4、西北地区地形以和为主,有盆地和盆地。 5、西北地区气候:。原因:① 6、西北地区的河流多为

7、西北地区植被自东向西依次是:、 8、西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业基地。贺兰山以东地区降水较多,分布着草原、

9、可移动的房子:

10、绿洲农业分布在:的绿洲。

11、灌溉农业分布在:“ ”。

12、新疆的瓜果特别甜的原因:。新疆的 棉享誉全国。

13、绿洲地区一种古老的引水工程:。 14、塔里木盆地位于 和 山脉之间,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盆地中有我国最大沙漠: 。

15、塔里木盆地边缘的,分布着星星点点的 。绿洲的水源主要来自 和 。 16、塔里木盆地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总储量的 左右。

17、西气东输分两条线路。盆地上的油气田,终点是 市,途中经过 省区,经过的地形区依次是: 、 、 、 、 二线方案从进口的天然气经新疆的口岸,南运到 。

第八章 知识点总结

1、描写内蒙古高原的诗句:“ 2、描写西北大漠的诗句:“。 3、西北地区位于地势第和 山脉以北。

4、西北地区地形以和为主,有盆地和盆地。 5、西北地区气候:。原因:① 6、西北地区的河流多为

7、西北地区植被自东向西依次是:、 8、西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业基地。贺兰山以东地区降水较多,分布着草原、

9、可移动的房子:

10、绿洲农业分布在:

11、灌溉农业分布在:平原上,并被誉为“ ”。

12、新疆的瓜果特别甜的原因:。新疆的 棉享誉全国。

13、绿洲地区一种古老的引水工程: 14、塔里木盆地位于 和 山脉之间,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盆地中有我国最大沙漠: 。

15、塔里木盆地边缘的,分布着星星点点的 。绿洲的水源主要来自 和 。 16、塔里木盆地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总储量的 左右。

17、西气东输分两条线路。盆地上的油气田,终点是 市,途中经过 省区,经过的地形区依次是: 、 、 、 、 二线方案从进口的天然气经新疆的口岸,南运到 。

描写西北大漠篇八
《西北地区》

湖南教育出版社

地理

八年级上册

第四章 中国的区域差异

第三节 西北地区

复习课

教案设计

学校:山东省潍坊市滨海三中

执教人:孙贵玲

联系:山东省潍坊市滨海经济开发区滨海三中

邮政编码:262737

电子信箱:hhdlsgl@163.com

西北地区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 □小学 2、学科:地理

3、课时:2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1)、预习教材93~96页的内容。

(2)、搜集网络中西北地区的有关资料。

二、教学课题

教养方面:

1、 掌握西北地区的地理概况,利用空白地图来记忆西北地区的地理事物。

2、 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环境,会分析环境变化的原因。

3、 掌握西北地区的铁路线,了解交通线对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育方面:

1、培养学生读图填图能力,搜集处理资料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赏析西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资源,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雄心壮志。

三、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课本对西北地区的介绍,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侧重分析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第二部分主要介绍西北地区农牧业的特点。教材安排了大量图片和阅读材料,教师可以适当利用这些图片和材料在学习中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思路:

1、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小组合作、师生交流记忆、读图或者理解问题的方法,目的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2、注重能力培养: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主体作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或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

复习目标:

知识目标:1、记住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和民族。

2、 记住主要的山脉、盆地、平原 、高原、河流、沙漠的分布及接壤的国家

3、会分析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形成原因及景观的变化。

4、掌握西北地区主要畜牧业基地、绿洲农业的分布及灌溉水源、矿产及矿产地的

分布。

5、掌握西北地区的铁路线及对 经济的意义。

6、关注西北地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及生态环境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填图能力,搜集处理资料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西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资源,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雄心壮志。

复习重点及难点: 西北地区的地形、自然特征、经济及西部大开发、生态问题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等方法。

教学思路设计: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上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使学生在整节课上都能感兴趣而且全程全身心地投入和参与到学习中。一个较好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形成对有关知识、事物的认知规律,以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利用多媒体进

行地理教学让上述教学目的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成效。

四、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西北地区的地形及自然景观》来源:

(百度搜索)

(屏幕展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

----王之焕《凉州词》

播放视频片断后展示唐诗,引导学生判断唐诗中所描绘的是中国四大区域中的那个区域并说明判断依据。教师在这里可以展示中国地理分区图,指导学生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个方面来分析西北地区的位置。

导入新课中所利用的视频片断和学科间的渗透,目的是引起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大约用2分钟的时间。

学习过程:

(一) 自主学习

(屏幕展示) :自主学习目标

西北地区的地形和位置

1、记住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和民族。

记住主要的山脉、盆地、平原 、高原、河流、沙漠的分布及接壤的国家

2、会分析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形成原因及景观的变化。

3、掌握西北地区主要畜牧业基地、绿洲农业的分布及灌溉水源、矿产及矿产地的分布。

4、掌握西北地区的铁路线及对经济的意义。

5、关注西北地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及生态环境问题。

学生看展示的自主学习目标和西北地区地形和位置图,把课本93页到96页的内容自主完成,在自主学习中发现的疑问在学习小组内讨论完成。

学生用大约10分钟的时间认真学习课本内容。

(学习小组无法解决的疑问,教师引导全体同学共同解决)

“西北地区地形和位置”图来源:

(百度搜索)

(二)合作学习

活动一(屏幕展示)

读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回答上图中标有数字的地形名称。⑴-⑸是山脉;⑹-(9)是高原或平原;⑾-⒁盆地或河流.

通过读图你能说出西北地区的地形特征吗?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出西北地区的地形特征。

活动二(屏幕展示)

看西北地区主要矿产图回答图中标有数字的矿产地名称。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回答矿产地名称。(在这里老师注重引导学生对矿产地的记忆方法。如:学生分析的用矿产地的第一个字来组成谐音来记忆内蒙古东部的三个煤矿;用位于黄河的两岸来区分石嘴山和石炭井煤矿„„)

活动三(屏幕展示)

自然特征

地处内陆

位置

远离海洋 地形 气候

山岭阻隔 温带大陆性气候

教师以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为线引导学生分析干旱的原因和干旱对西北地区其他地理现象的影响。在这里教师要注重在引导上下工夫。

在位置因素的分析中可以用超级链接的形式到中国的区域地图指导学生分析位置对干旱所造成的影响。学生通过分析得出:西北地区地处内陆,远离海洋。

在地形因素的分析中可以用超级链接的形式到西北地区地形和位置图,指导学生分析西北地区水汽不能到达的原因。学生通过分析得出:西北地区地形闭塞,山岭阻挡。

播放视频:“西北地区的景观变化”,分析景观变化的原因。

视频来源:(百度搜索)

展示下图:

分析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并试着分析自然景观变化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景观的变化规律和原因。强调方向性的变化

在干旱对经济的影响分析中,西北地区在干旱自然环境下主要发展了畜牧业,绿洲农业和采矿业。

到这里是本节学习的基础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个线路图来巩固基础知识。也可以反馈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活动四(屏幕展示)

合作学习:

材料: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西北地区

我国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北地区的不少建设工程已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比如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中心城市和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交通运输和通信设施的改善,新疆长绒棉、优质瓜果和畜牧业生产基地的扩大等。为了加速西北地区的发展,国家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都给予了很大支持。西北地区的开发建设,必须协调人地关系,注重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西气东输工程包括天然气资源开发、输气管道铺设、城市管道和工业利用等相关工程。西部地区蕴藏着22.4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资源,每年可向东部地区输气120亿立方米,并可稳定供气30年。工程将铺设两条直径1.5米的主干输气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的轮南气田,往东直通南京、上海,成为横贯中国的能源大动脉。

根据资料中的信息,请你帮助老师设计几个问题。

学生小组内互相交流自行设计的问题,在合作中有所收获,进而掌握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有关内容。 这一环节的完成大约用13分钟。

由西部大开发中应注意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引入对西北地区生态问题的探究。

(二) 探究拓展:(屏幕展示)

材料一:(1) 今年3月以来,我国北方部分地区连续6次发生大面积沙尘暴,与往年相比,发生时间提前,频次增加,程度加重,影响范围更逼近长江流域,造成了严重危害。 据环保总局有关专家介绍,我国沙尘暴与荒漠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年以来在我国部分

描写西北大漠篇九
《描写沙漠的词语》

碧蓝明净 不毛之地 残垣断壁 寸草不生 大漠孤烟 飞沙扬砾 飞沙走石 风沙侵蚀 风沙骤起 戈壁荒漠 广阔无垠 广袤无边 广袤无垠 海市蜃楼 寒风冷雨 瀚海无边 浩荡沙海 浩瀚无边 浩浩渺渺 荒无人烟 荒芜之地 黄沙漫天 黄沙万里 洁瀚无垠 狂风袭来 狂风骤沙 连绵起伏 漫天扬沙 茫茫大漠 莽莽苍苍 泥沙俱下 平沙莽莽 平沙无垠 崎岖不平 倾盆大雨 热浪灼人 人迹罕至 沙海茫茫 沙粒飞扬 沙漠浪头 沙漠之舟 沙土飞扬 坦坦荡荡 天昏地暗 驼铃叮当 逶迤连绵 无边无际 烟波浩渺 一望无际 一望无垠 雨散云收

大沙漠 戈壁滩 灰蒙蒙 金灿灿 金黄色 平展展 沙漠化

悲壮 苍翠 苍凉 苍茫 苍漠 粗沙 大漠 单调 飞沙 风沙 干燥 戈壁 广阔 广袤 广漠 滚烫 瀚海 浩瀚 浩茫 河沙 荒寂 荒凉 荒漠 荒芜 黄色 静穆 连绵 流沙 绿洲 漫漫 泥沙 凄凉 沙岸 沙坝 沙暴 沙层 沙场 沙尘 沙雕 沙冈 沙海 沙害 沙蒿 沙化 沙坑 沙浪 沙砾 沙疗 沙柳 沙路 沙坡 沙丘 沙山 沙田 沙雾 沙野 沙屿 沙洲 沙子 生畏 死寂 顽强 镶嵌 雄浑 旋风 延绵 扬沙 毅力 余晖 灼人

描写西北大漠篇十
《古代边塞诗的成熟兴盛与大西北》

古代边塞诗的成熟兴盛与大西北

胥惠民

摘要:关于边塞诗的概念存在混乱现象。我们所说的边塞应该是指古代中央政权统一时候的边塞,即主要指沿着长城的走向所形成的地域。在国家处于分裂状态的割据政权之间的边界是不能算作一般意义上的边塞的。边塞诗的成熟和兴盛离不开大西北。没有大西北边塞卫国战事和奇丽风光,就不会有唐代的边塞诗派的兴盛与成熟。边塞诗在宋、元、明三代衰落了。边塞诗在清代取得堪与唐代比美的成绩。

关键词:边塞诗的概念;边塞诗的成熟与大西北;清代边塞诗

在我国的各种诗歌题裁中,和大西北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边塞诗。我们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大西北的自然人文景观,边塞诗就会黯然失色。在唐代如果没有大西北提供的诗歌素材,就不会有盛唐边塞诗的成熟,就一定不会有和山水田园诗派对举的边塞诗派。这有大量事实为证,在我们民族中,大家能够记诵的边塞诗几乎全是描写大西北自然人文景观的。胡大浚先生说:“边塞诗是大西北的歌,是大西北的骄傲。”①信哉斯言!

边塞诗辨正

什么是边塞诗?这好像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不就是描写边塞军旅生活和边塞风光的诗吗?最近为了给“《文学遗产》西部论坛”准备论文,我阅读了五六种边塞诗选本,计有孔凡信的《历代边塞诗赏析》(明天出版社1988年出版),胡大浚的《唐代边塞诗选注》(甘肃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卢冀宁﹑汪维懋的《历代边塞诗词选析》(军事谊文出版社1997年出版),李炳海、于雪棠的《唐代边塞诗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李之亮、李迪选注《边塞诗精华》(京华出版社2001年出版);发现各本所选并非都符合边塞诗的概念。这些选本关于边塞诗概念的内涵不一致,存在扩大化的倾向,其中有的选本约有四分之一的作品不是准确的边塞诗。

边塞诗常常反映边关的军旅生活,要写到战争,但军旅生活和战争内容并不等于边塞诗。把屈原的《国殇》、刘邦的《大风歌》、汉代乐府民歌《战城南》、《十五从军征》和曹操的《蒿里行》算作边塞诗显然不够妥当。据选者说,《国殇》写于秦军大败楚军于丹阳、蓝田之后,是对楚军将士的歌颂。在我国边塞诗的概念中,分裂的诸侯国的“国界”够不上一般意义的“边塞”。把丹阳、蓝田一带当作边塞,是一个历史概念的错误。刘邦《大风歌》写于平定淮南王英布叛乱之后,回到故乡沛县丰邑招待父老乡亲的宴席上,同边塞无关。民歌《战城南》写中原的战争,《十五从军征》写军人归家后看到的荒凉,都和边塞无关。至于把曹操《蒿里行》算作边塞诗,更不妥当。这首诗描写“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讨伐的是董卓,事发生在中原,何关边塞?

边塞诗成熟于唐代,关于这时边塞诗的界分应该准确些。可是并不尽然。有的学者把骆宾王《至分水戍》,高适《宋中遇林虑杨十七山人因而有别》、《古大梁行》、《同群公出猎海上》,张巡《闻笛》和《守睢阳作》,高蟾《宋汴道中》,都算作边塞诗。《至分水戍》写河南南阳县分水岭的自然景色;高适《宋中遇林虑杨十七山人因而有别》写于河南商丘,描写两人过去在漳水、邺西相识相会的情况;大梁是开封的旧称,《古大梁行》描写战国时魏国国都的强盛与衰落;《同群公出猎海上》描写诗人在山东广饶的一次打猎活动;张巡《闻笛》和《守睢阳作》反映的战争发生地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宋汴道中》诗题中的“宋、汴”分别指称地方相当今河南商丘和开封:把描写发生今河南、山东的一些诗称作边塞诗,肯定

是错误的。

在评价宋代边塞诗时,有的学者说:“陆游被召入王炎幕府,身着戎装,观察地形,参谋方略,这是他一生中最令他留恋的一段军旅生活。在这里,他创作了许多震撼人心、鼓舞斗志的边塞诗。”并列举陆游边塞诗的代表作有:《金错刀行》、《书愤》、《追忆征西幕中旧事二首》、《观大散关图有感》、《客自凤州来言岐雍间事怅然有感》等。南宋和金的边界东起淮河,西到大散关一带,如果把描写这个边界的诗作算作边塞诗,华夏大地的腹心之地被人看作边塞,肯定是对边塞诗的误解。至于把陈与义《牡丹》、岳飞《题青泥市寺壁》、《池州翠微亭》、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算作边塞诗,其失误理由是一样的。至于一些学者把刘子翬《汴京记事二首》、范成大《州桥》这些描写当时金国南京开封府的诗算作边塞诗,那么杜甫写长安的《春望》也都成边塞诗了。

金代元好问的《岐阳》描写元兵攻下金国的岐山地区;清代张煌言《甲辰八月辞故里》为自己作了清兵的俘虏后被押解辞别故乡鄞县而作;张维屏《三元里》写广州市北郊人民英勇抗击英国侵略军的斗争,把这些诗看作边塞诗也是值得商榷的。

以上所举边塞诗之所以不准确,是选诗者关于边塞的理解不够准确。我们所说的边塞是指古代中央政权统一时候的边塞,它是指从秦、汉时起所自然形成的边界内外。所谓的边塞诗是指描绘统一政权的东北边界、华北的北部、西北的陕北、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即主要是沿着长城的走向所形成的地域。在国家处于分裂状态的割据政权的边界是不能算作一般意义上的边塞的。比如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边界,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朝同南朝的边界,五胡十六国时期分裂政权之间的边界,宋金对峙的边界,等等。如果有人用诗反映这些边界的物理风光人情,例如杜牧描写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赤壁》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台深锁二乔”,假若有谁把这也算作边塞诗,那会让识者哑然失笑的。虽然历代诗人也写到西南以至南疆边界内外的情况,那些诗也可以算作边塞诗,但人们在谈论边塞诗时主要指描绘沿长城一线尤其是大西北边界内外发生的战争和风光的诗。这恐怕是我们研究边塞诗时的一个基本共识。

边关的将士思念家中亲人,是边塞诗;但把闺中思妇的闺怨诗也算作边塞诗,恐怕就不妥当了。像王勃《采莲曲》、李白《子夜吴歌》中的《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和《冬歌》“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孟郊《征妇怨二首》、张籍《征妇怨》、张仲素《春闺思》《秋夜曲》、侯氏《绣龟形诗》、李商隐《灞岸》、马戴《征妇叹》、皮日休《卒妻怨》、金昌绪《春怨》等等,这些诗虽然同边塞有关系,但这肯定不是边塞诗,因为它没有反映边塞的军旅生活和塞外风光。其中为爱好唐诗的人们所熟悉的金昌绪《春怨》全诗如下:“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显而易见,这首诗同“辽西”的边塞有关系,但它不是边塞诗,因为它反映的不是边塞军旅生活,而是家中妻子对常年在外的征人的思念。侯氏《绣龟形诗》写道:“睽离已是十秋强,对镜那堪重理妆。闻雁几回修尺素,见霜先为制衣裳。开箱叠练先垂泪,拂杵调砧更断肠。绣作龟形献天子,愿教征客早还乡。”据《唐诗纪事》:“会昌中,边将张睽防戎十年余,其妻侯氏绣回文作龟形诗,诣阙进之。武宗览诗,敕睽还乡,侯氏赐绢三百匹,以彰才美。”诗的本事很美,选者评价说:“读来格外真实感人,在有唐一代边塞诗作中绝无仅有。”我们之所以认为把这首诗定作边塞诗不够稳妥,就因为它同金昌绪《春怨》的主题完全一样,内容只写妻子对“征客”的长久的思念,和“愿教征客早还乡”的盼望,而没有一句具体写到边塞的生活或者风光。

还有一些诗作,可能写作于边塞,但不涉及边塞生活思想;或者内容涉及到“胡人”,但诗歌写于内地:这些诗是否可以算作边塞诗呢?有些学者把类似作品当作边塞诗,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杜甫《悲陈陶》、《兵车行》、《恨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伤春五首》“闻说初东幸”、《诸将五首》“汉朝陵墓对南山”等。《登幽州台歌》写作于幽州之地,地近边塞,但其内容是作者发抒自己的人生认识,思想深刻,无一字无一

句涉及边塞军旅生活或边地风光,看不到边塞的任何特点,虽然解释此诗可以联系到战国时期燕昭王黄金台,但把它当作边塞诗来解释,是太勉强了。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之所以被当作边塞诗,仅仅因为诗题上有个“安西”字样而已;安西督护府府治地在龟兹,只是这首诗写于秦代都城旧址渭城,其中所描写的内容都是发生在京城长安附近的人和事,看不到任何边塞的影子。杜甫《悲陈陶》中的“陈陶”地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离京城长安很近。至德元年(756),安禄山叛军在陈陶斜大败宰相房琯率领新招募的义军,死伤四万余人。杜甫这时身在沦陷的长安,耳闻目睹了这次战争,写下这首诗,表现诗人的悲愤心情。决不能因为诗中有“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的句子,就把京畿地区当作了边塞看待。《兵车行》描写京畿一带征兵时,“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通过和“行人”的对话,揭露了频繁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恨别》不能因为首联“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也变成边塞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现诗人因“剑外忽传收蓟北”而引起的激动喜悦之情,并未描写边塞。《伤春五首》“闻说初东幸”一首描绘广德元年(763)“胡虏登前殿,王公出御河”,吐蕃攻陷长安之后的时局。永泰元年(765)秋,吐蕃又攻取奉天(今陕西乾县),次年杜甫写下《诸将五首》,用来激励将士的爱国热情,其中有句“汉朝陵墓对南山,胡虏千秋尚入关”,“南山”即离长安不远的终南山,发生在奉天和终南山前的战事,同边塞风马牛不相及。京城长安及其周围假若变成边塞,那就等于取消了边塞和边塞诗。

边塞诗的成熟得益于大西北边塞卫国战事和奇丽风光

边塞诗的成熟和兴盛离不开大西北。没有大西北边塞卫国战事和奇丽风光,就不会有唐代的边塞诗派。从先秦到隋朝,零星的边塞诗从来没有中断过,但一直够不成流派。没有从初唐到盛唐经营大西北的实践,就不会有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凉州词二首》);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二首》);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七首》);李颀的“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古从军行》);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晚唐诗人继武盛唐,不断创作出大量清新可诵的好诗,使边塞诗在唐代达到长盛不衰的地步。

离开了描绘大西北的诗歌,在唐代绝不可能形成和山水田园诗派并称的边塞诗派。在我们民族中,从儿童到青年,从普通读者到研究唐代文学的专家学者,大家能够记诵的边塞诗,有几首不是描绘西北边塞的呢?由此可见,大西北边塞内外的景观风土人情对边塞诗从萌芽、发展、到走向成熟所起的决定作用。

边塞诗的内容既丰富又多姿多彩。纵观唐代边塞诗的基本主题,就是通过描绘边关将士的英雄主义,宣扬大唐的国威,或抒写士人从军报国,安定边疆的壮志豪情。王昌龄的诗是最生动的表现,例如他的《从军行七首》中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出塞二首》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另外,如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王维也用多首边塞诗来歌颂边关将士的英雄主义,他赞赏“誓令疏勒出飞泉(耿恭),不似颍川空使酒(灌夫)”的老英雄(《老将行》);他还表现“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的少年英雄(《少年行四首》其二)。

岑参是在西域生活时间最长的诗人,他表现自己的这种思想真挚而感人,他说自己“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送人赴安西》),“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岑参把爱国和追求名利、把完成王命和同家人团聚孰轻孰重区分得非常清楚。这个

时候在爱国主义思想影响下,诗人们流露了强烈的重武轻文的倾向,连王维这个文弱书生都发出“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的昂扬歌声。

高适则在《塞下曲》中高声唱道:“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戴叔伦的《塞上曲二首》“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李益的《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张籍的《西州》“所愿除国难,再逢天下平”。这种牺牲自我,从军报国,安定边疆的壮志豪情不仅是当时军人文士的主流思想,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它也是华夏民族昂扬的爱国主义思想的生动表现。

唐代边塞诗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刻绘大西北的瑰丽景色,表现诗人对这片热土的特殊感受及喜爱之情。不管是中原的还是南方的诗人,只要他们来到大西北,无边无际的草原、戈壁、沙海,高远的蓝天、白云、明月,一年四季飘雪的气候,无不给诗人带来异样的新奇,启发着诗人的灵感。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叠鼓遥翻瀚海波,鸣笳乱动天山月”(《燕支行》)只能写于大西北,具体说只能写于出了凉州以后,见到当地的广袤的戈壁沙漠,才会产生这种诗思。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古从军行》),李白“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战城南》),“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塞下曲六首》),皎然“都护今年破武威,胡沙万里鸟空飞。旄竿瀚海扫云出,毡骑天山踏雪归”(《塞下曲二首》其二),戎昱“汉将归来虏塞空,旌旗初下玉关东。高蹄战马三千匹,落日平原秋草中”(《塞下曲》),陈羽“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稍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从军行》),等等,这些描绘边塞战争的诗之所以很成功,无不同对边塞独特景色的成功描写紧密结合在一起。也可以说,把边塞的瑰丽景色描绘出来,边塞诗就成功了一大半。

代表唐代边塞诗最高水平,并且最成功地展示大西北瑰丽神奇景色的诗人是岑参。他这方面的诗是又多又好,例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脚其地苦热无雨雪献封大夫》、《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火山云歌送别》,把边塞诗的思想艺术水平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把古西域天山南北的童话般的神奇美景作了灿烂的展现。例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把北庭都护府冬天独特的景色,酷寒、大风、飞沙走石,用特写镜头作了精心描绘;同时结合这种景色,写了敌人正处在“草黄马肥”的良好态势下;正是在这种艰苦条件下,刻绘了唐军迎着“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的艰苦条件出兵,收到“不战而屈敌之兵”的效果,生动传神地表现了唐军的英雄主义。岑参西域诗的成功的奥妙,全在于着力去表现当地的独特景色,把这种景色描绘成功了,作品的主旨也就表现出来了。他的送别诗莫不是这样,如“白雪歌送别”、“天山雪歌送别”、“热海行送别”、“火山云歌送别”等。如果没有岑参描绘西域瑰丽风光的诗,唐代边塞诗会黯然失色的。

唐代边塞诗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当时的民族交往和互相影响,以及边境不同民族的风情。唐代中原同西北的民族关系是融洽的,虽然存在过战争,但和平基本

上是主流,常建《塞下曲》“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岑参《赵将军歌》“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则通过军中“赌博”这种游戏,表现了不同民族将领之间的友好关系。李端《胡腾儿》是一首反映西域各族同中原人民进行文化艺术交流的代表作:

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桐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帐前跪作本音语,拈襟摆袖为君舞。安西旧牧收泪看,洛下词人抄曲与。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冒偏。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丝桐忽揍一曲终,呜呜画角城头发。胡腾儿,胡腾儿,故乡路断知不知?

胡腾舞本是西域的舞蹈,后传入中原,成为当时很受欢迎的艺术。这首诗对跳胡腾舞的西域艺术家的形貌、衣着进行描摹,描写他“帐前跪作本音语”,用自己的民族语言作开场白,然后翩然起舞,感动得曾任安西都护府长官的客人泪流满面,洛阳一带的诗人也纷纷写诗相赠。唐代宗永泰二年(766),吐蕃攻陷河西、陇右一带,割断了唐王朝同西域各族人民的联系。诗用“胡腾儿,胡腾儿,故乡路断知不知”表现对这位同故乡失去联系的舞蹈家的同情,也委婉地表达了各族人民要求收复失地的愿望。王建《凉州行》“凉州四边沙浩浩,汉家无人开旧道。边头州县尽胡兵,将军别筑防秋城。万里人家皆已没,年年旌节发西京。多来中国收妇女,一半生男为汉语。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驱羊亦着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养蚕缫茧成匹帛,那堪绕帐作旌旗。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描绘凉州蕃人学习汉语、农耕文化、养蚕缫丝的真实情况。司空图《河湟有感》“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乡春。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从另一个侧面反映河湟一带地方的汉族受吐蕃统治时间长久,接受了吐蕃文化影响,学会了“胡儿语”,从而出现了“却向城头骂汉人”这种奇特现象。

晚唐诗人周朴《塞下曲》“石国胡儿向碛东,爱吹横笛引秋风。夜来云雨皆飞尽,月照平沙万里空”;贯休《边上作三首》其一“山无绿兮水无清,风既毒兮沙亦腥。胡儿走马疾飞鸟,联翩射落云中声”,是唐代诗人为西域人民画像的优秀作品。

唐代边塞诗的内容是丰富的,受篇幅影响,我只能简单谈这点初浅的感受,以就教于这方面的专家学者。

边塞诗在宋、元、明三代的衰落

到了宋代,边塞诗急剧衰落,这同宋王朝的国土面积的狭小密切相关。同汉唐相比,北宋已不是大一统的中央政权,就完整的中国来说,它也应该是当时的“分裂”政权之一。他的北面是强盛的辽国;相当今天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内蒙西部的广袤土地,却存在着西夏、黄头回纥、西州回鹘、黑汗和吐蕃等五个分裂政权,北宋的边塞已经不是我们常说的统一政权的边塞了;加之其重文轻武并且对外屈辱的国策,边塞诗的衰落成为必然。

蒙古族建立元王朝,其面积之大,远远超过汉唐,尤其是中国北部早先的所谓边塞已经不存在了,它们都处在京城大都、上京之南。元朝的重要政策之一是军事统帅或者掌握军权的达鲁花赤必须由蒙古人担任,汉人、南人没有资格担任这种职务,因此守边不用汉族人,这种政策影响所及,就是边塞诗的衰落。

这时边塞诗人的代表是耶律楚材,他曾随从成吉思汗西征六万余里,居住西域河中府,即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耳罕城多年,写有一百多首歌咏西域边事的诗。他在《西域河中十首》中写道:“饱啖鸡舌肉,分餐马首瓜。人生唯口腹,何碍过流沙”;“一从西到此,更不忆吾乡”。他的《西域蒲华城赠蒲察元帅》:“骚人岁杪到君家,土物萧疏一饼茶。相国传呼扶下马,将军忙指买来车。琉璃钟里葡萄酒,琥珀瓶中杷榄花。万里遐方获此乐,不妨终老在天涯。”把西域当作自己的故乡,表示愿意终老西域,这是一种新的思想。他还在《壬午西域河中游春十首》、《河中春游五首》,用自己具体描绘西域的春天来纠正唐人“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偏颇。


描写西北大漠相关热词搜索:西北大漠 西北偏北大漠古法烤肉 关于西北大漠的电视剧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描写西北大漠”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描写西北大漠"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youxiu/14600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