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作文900字 > 文明的冲突

文明的冲突

2015-08-11 15:30:58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 【第一篇】: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国际政治研究领域著名学者塞缪尔 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

【第一篇】: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国际政治研究领域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抛开旧有的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等因素,从不同国家所属文明差异的角度,诠释了作者对冷战后世界各国在各种冲突中所扮演角色原因的分析,探讨了以文明为决定性要素的世界新秩序在重建过程中的种种可能走向。
在我看来,该书对现今世界各种文明的深入研究和剖析对读者有重大参考价值,但其过分强调文明的差异和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而忽视了同一文明内部时时存在的剧烈冲突,有以偏概全之嫌,无法解释很多现实中的国际冲突。如按照作者的划分,同属非洲文明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之间近年来就冲突、战乱不断;同属伊斯兰文明而民族成分迥然的伊朗和阿拉伯国家关系也非常一般,伊朗还曾和属于阿拉伯国家的伊拉克进行过著名的“两伊战争”;另外,同属华夏文明的中国和越南近年来也一直处于敌对状态,在重大国际问题上鲜有步调一致之时。
对于不同国家来说,相同的文明只可能使其拥有较为类似的社会模式和结构,以及相同或相似的宗教信仰和价值观,但并不能保证会有相同的利益和政策选择。因为当今世界主要还是以国家而非文明或宗教信仰为基本单位和实体而存在的,国家也都还是各国统治阶级手中的暴力机器,各国政府强而有力,国境线上壁垒分明。是否符合各国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才是决定该国在国际事务和冲突中扮演何种角色,实施何种政策的基础和关键。由于地缘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或剪不断理还乱的历史情感纠葛,同一文明内部的不同国家也很有可能在国家利益方面陷入严重对立中,如中国和越南。
历史上越南曾长期被中国征服和统治,受中华文明影响极大,在西方文明眼中二者具有文明特质上的许多相似之处,因此被亨廷顿归入同一“中华文明”体系中。实际上两国是否属于同一文明是很值得商榷的,而现实是越南民族和中华民族没有真正融合,越南人也将被中国统治的漫长时期视作民族的耻辱,对中国一直怀有敌视和戒备的心理,五六十年代两国曾因同属社会主义阵营和要对付共同的敌人美国而拥有了短暂的蜜月期,然而中苏关系的恶化使得绑在苏联战车上的越南很快与中国分道扬镳,后来的中越边境战争则是双方冲突的高潮。近年来,由于涉及到巨大的经济利益,加上政治、军事方面的考量,两国又在南海诸岛问题上针锋相对,我国民众对越南骂声一片,越南国内更多次举行反华游行,仇华氛围浓厚,越南政府甚至要把老对手美国请回来,助自己遏制中国。这充分印证了那句名言:“没有永恒的朋友(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人大多是比较自私的,国家更是相当自私和现实的,处于所谓同一文明内的不同国家,只有其共同利益大到足以抵消甚至超越彼此间的经济、政治摩擦时,这些国家才可能以同一文明拥有者的姿态在国际事务中携手合作,共同进退。而相同或相似文明所带来的些许亲和力和认同感通常并不是这些共同利益的源泉,在面对双方的实质性利益冲突时它们往往一钱不值。因此,亨廷顿以比较空泛的“文明”、“宗教”等概念来作为划分世界势力版图和确定世界新秩序的基本要素是典型的以偏概全,把问题简单化、理想化和片面化了。相同的文明不能保证相同的利益,不同的文明也不代表利益一定不同。亨廷顿的理论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国家”、“国家利益”、“民族感情”这些重要字眼,而专注于相对虚无的“文明“”和“宗教”概念,只能较好地解释当今西方世界和伊斯兰世界之间的冲突,对更多正在发生的同一文明内部冲突的解释无能为力。
另外,所谓中华文明,其现状究竟如何,以后该向何处去,也值得我们探讨和深思。该书中将中国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国家,或者说领导国家,卫星国或地区则包括台湾地区、港澳地区(成书时尚未完全回归中国)、新加坡、南韩、越南等。中华文明也称华夏文明,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文明的源泉,推崇仁义礼智信。华夏二字在现实中的实体展示就是服饰、礼仪、经典。华夏文明是炎黄血统、诗书礼仪文化和中华疆界统合在一起的实体。反观如今的国人,炎黄血统和中华疆界基本上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我们在诗书礼仪等文化和精神层次方面出了大问题。大街上你随便拉住几个行人,问他有关中华文明的诗书礼仪方面的问题,十人中能有一人答出就相当不容易了。毋庸讳言,我本人对此也是知之甚少,学习了也难有实践的机会和环境。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大范围缺失,使得我们在承担起亨廷顿所谓的“中华文明核心国家”的角色和责任上多少会显得底气不足。不错,我们大陆中国人是继承了最纯正的华夏血统和中华疆界,但我们在继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恐怕还不如台湾地区、港澳地区、新加坡及散居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具体原因涉及太多政治,加之认识也不很成熟,就不谈了。我认为,中国要真正在“大中华文明圈”中扮演核心国家和领导人的角色,目前硬实力已不是主要问题,软实力才是关键。光靠高呼“炎黄子孙”、“血浓于水”是难以形成真正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我们需要重拾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国人一向喜欢走极端,或者全盘否定,或者全盘接受,可说是又骄又躁。当然现在已经好多了,党中央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越来越稳重、成熟。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这一问题上,我们曾经选择了全盘否定,结果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现今社会上已出现了国学热,这是个好现象,但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鼓励更多的人热爱和学习国学的精华,又要批判继承,选择继承,身体力行,戒骄戒躁,努力使国学精华真正通入我们的精神、血液和灵魂中。到那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真正不远矣。


【第二篇】: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还记得当时上公选课《人文地理》,老师曾说过要看一本书写一个读后感之类的,我就选了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本来还在想文明及世界秩序与人文地理有啥关系,可就在前几天,我终于看完了它,才发现这本书之所以被称为著作的原因。
也曾上网查过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才发现原来亨利顿于1933年就在《外交》季刊夏季号上发飙了《文明的冲突》一文,该文号称是来自1947年乔治·凯南《苏联行动的根源》出笼以来,在外交理论界引起反响最强烈、争论最多的文章,立即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而广泛的反响:从华盛顿到北京,从东亚地区到阿拉伯国家,或介绍或评论,或褒扬或针砭,几乎无处不闻回应之声。随后,他才又出版了《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并且在《外交》季刊上载文,进一步完善了它的文明冲突论,宣称“西方是独特的,不是普通的”,号召西方团结起来,固守已有的文化传统,尽责用以抗衡现代化的非西方,退则用以巩固美欧战略联盟。
或许是因为习惯了中国人的思维及教育习惯,在刚开始阅读时总觉得有很多地方不太清楚,有很多的专业语言都不明白,比如普式文明、遭遇与冲击、均势与搭车、段层线战争、无所适从……感觉就像是在读西方《资本论》一样。但后来,都读了几遍也就慢慢明白了点,虽然还没完全懂,但最起码学会了很多。
而事实上,它确实是一本很好的书,首先其见解角度很新颖与系统条理也很清晰,这样,对于像我这样的人呢,读起来,就不会算那种艰涩难懂的书了。其次,这也是一本推理性和说服力都很强的书,很能表现出亨廷顿教授那种睿智与咄咄逼人的气势。另外还有就是,在我的认知当中,西方人的逻辑思维与咱国人还是有好多不同的,因为此书本身就是充满推理和论证力的,所以会不知不觉中对西方学者看待问题的角度和逻辑有一定的了解,例如,亨廷顿很习惯于用统计事实或图表来注意论证其观点,这样就显示出西方人偏重于理性思维与数理统计思维的能力,这与中国人的感性思维和混沌思维倾向区别了。最后,它也给予了我在全球视野中看待问题的方法,那就是现实而又不失简单,而且提出一个假设必须要在未来中验证其效果。
我们总是希望自己在看书的时候可以客观点,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就像作者一样,很明显他是较喜欢西方,但又不完全偏向西方的学者,在对待西方的态度上,我本人认为,他是处理的比较公正的,起码,比那些资本主义的辩护者友好,比努力在全世界推行西方普世文明的学者友好,他忠于国家,所以忧心国家,所以才提出自己对美国的建议或见解。爱美国的强烈热情,以至于对中国和伊斯兰世界有明显偏见,甚至攻击,逃出了客观的界限,未免令人有些反感,特别是被攻击的我们。当然,我认为,政治上,在很多时候和事情上,敌对双方都是尖锋相对的,或者甚至是相互攻击的,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多元政治背景下。所以作为一个学者的亨廷顿,同时又是一个美国人的他,我们不能期望太多。或者就像我的这段文字,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但确实这就是我的感受。况且,先说明,作为一个中国人,爱国的感情,很可能会影响本文的述说的。不过,浅层的看法,就不必追究那么多了。同时,我希望自己能学到点国际政治上的不同的见解。兼容并蓄,从来就是中华文明的特点。我们应该在保证国家安全与稳定的前提下,允许各种言语的存在,并同时坚决杜绝反国家的言语。
在这本书中,亨利顿看到了的世界文明是由西方文明、中华文明、印度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教文明、斯拉夫文明、拉丁美洲文明、非非洲文明组成的。每种文明都有其自己的独特性,而非普式的。正是因为文明之间的独特性,才会有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也正是造成世界不稳定的罪魁祸首。而且他认为,要想消除这种不稳定的状态,重建世界和谐的秩序,就得让各种文明和睦相处,然后各文明核心国就要遵循三个原则:一、尽量避免干涉其他文明的冲突;二、互相协商遏制和休止彼此文明的断层战争;三、努力探寻并扩展与其他文明在价值观、惯例和习俗方面单色共性,学会如何在复杂的多文明的世界内共存。
在一定的基础上,亨利顿能够透过复杂的世界局势,对实际不稳定的根本原因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是值得我们肯定的,可我也不得不说,他在这本书中所作出的结论我是很不敢苟同的。首先,我明白他作为一个美国人,看问题的出发点肯定逃不出他的美国立场,会不自然的将所有问题都用美国人的尺度去衡量的,无法站在世界的高度去俯视众文明。也因此在本书中,他的思想仍然是存在着西方中心论的思想,他只看到了别的文明对西方文明的挑战,而未看到西方文明对其他文明的渗透。比如对于美国国内不断抛出的“中国威胁论”,他们只要看到了中国政府在管理上稍微有所动作,就会大呼中国对他们造成了很大的威胁,而当美国这个超级大国长期以世界警察自居,对世界事务指手画脚,并对中国的内务妄加评论,特别是在对台立场上,长期压制中国,这时候额他们为什么就看不到“文明的冲突”了呢?这样的明摆着的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的行为就可以忽略不计吗?


【第三篇】: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本书的描述大致是如此的:先是基本的,关于文明的概念及其衍生意义;其次是关于当今诸文明如何的形成、发展以及所展现的现实冲突;最后是对文明博弈的未来展望。所有观念铺展的体系核心是为美国当代政治服务的,是为他的价值观及行动寻找合理性根基的一种尝试。文明的冲突确实存在,所铺开论述的事情的整体框架也基本合理,然而对诸文明的内部关系却不是很明确,或是一种以己文明的视角所作的一种合理的文明内根基的想象。(毕竟,文明的复杂是超越个人智慧的存在!)
首先,从文明的诸概念来进行基本的考察
什么是文明?就词源而言,文明意指从西方近代文明崛起就西方所遇情况所解释而衍生的含义。而就当今学界而言,至今尚无统一标尺,且尚有狭义与广义的区别,而差别也是相当的明显。狭义上就是物质生活的逐步改善,而广义则是文化的实体、各种生活的统称、大而无界。
就广泛达成的意见而言,文明具有六种不同的性质。
1、在单一文明和多元文明之间存在着区别。
2、文明被看做是一个文化实体。
3、文明是包容广泛的,是一个整体。文明具有一定程度的整合。文明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它们同整体之间的关系规定了它们的各个部分。如果文明是由一些国家组成的,这些国家彼此之间的关系将多于它们同该文明之外的国家的关系。它们可能更多的相互打仗和更经常地建立外交关系。在经济上将更加相互依赖,会存在普遍的美学潮流和哲学潮流。一个文明是一个最广泛的文化实体。
4、文明有终结,但又生存得非常长久;它们演变着,调整着,而且是人类最持久的结合,是“极其长久的现实”。从西方文明的视角而言,文明从诞生到确定,经历的大致阶段为:混合、孕育、扩张、冲突、普遍国家、衰落和入侵。
5、文明是文化实体 而不是政治实体。
6、历史上的文明与今日的文明不同。文明在发展中的每个时期所显现的外部的具体特征并不一样,但是其内核与实质的差别,在不出现重大的问题,如崩溃和篡改之类的问题的情况下,传承会是一贯的。
现世界文明的划分
就目前世界文明的现状而言,大致可分为五大文明:西方文明,华夏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非洲文明。而每个大文明下又多有几个次生文明。西方文明的次生文明为基督教文明、东正教—俄罗斯文明、拉美文明、犹太文明、美国文明。华夏文明则有儒教文明、日本文明、东南亚诸文明。而已经消散的文明为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希腊—罗马文明(借代重生),印加文明。
西方文明史
就西方文明生成的历史而言,近代西方文明始于公元七、八世纪,在灭亡了罗马帝国而蜂拥至欧洲大陆各不同地区的蛮族,即两大族群:日耳曼族与斯拉夫族纷纷建立以自己部族为核心构建的王国,在一次次的冲击与碰撞中渐趋融合,以基督教为世俗的融合建立了一个神权与世俗权力相统合的神圣罗马帝国,以维也纳与罗马为轴心统合起来的西方开始进入了自己的政教合一的沉沉中世纪了!
中世纪的打破,不仅仅是自己内部文明的觉醒,更在于东方毗邻的阿拉伯—穆斯林帝国的崛起,他们的迅速扩张,一度逼近欧洲的中心维也纳,在外敌入侵的逼迫下(以西方自己的视角而言),西方诸国匆忙的组成联军—十字军,进行东征。东征的结果,却是以西方联军的惨败而告结。
外部的失利促醒了西方文明内部民众的觉醒,以文艺复兴为代表的系列觉醒斗争和国家复兴强盛的方式,标志着西方的崛起和西方世纪的到来。
从文艺复兴开始,是以西方文明内部矛盾为主体的斗争方式,特别是陈腐的基督教教义以及国力的整体低下与人民的渴望富裕以及自由、民主的理想的相冲突所构筑的文明内的斗争方式为主线。以科学革命为主线的生产力大跨越导致的生产方式的革命的历史,掩盖了同期西方与伊斯兰文明及古印加文明的冲突,且最终以西方文明胜利而告终的方式强行带动历史进入现代社会。而随着十八世纪中、末期马克思主义的出现,预示着西方内部由资产阶级主导的社会的破裂,从而进入了西方文明的二元分裂对抗时期,最终经由一战、二战形成的美苏两大集团长达五十年的“冷战”对抗,而又最终以资本阵营的美国胜利而暂时性的终结了西方文明内在的冲突。而由此开始,西方文明开始将目光投向了世界各诸大文明。
而历史事实却是西方在逐个摧毁各古老文明:相邻的伊斯兰文明,有多次的“十字军东征”事件发生;美洲的古印加诸文明;印度文明;华夏文明体系诸藩国;华夏文明主体,中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华夏文明,西方花了两百年的时间布置安排,并用最卑劣的伎俩,在最虚弱的时段给予了致命一击,在华夏处于全懵的情况下做最大限度的敲诈,又转身给了最大的面子,进行了最广泛而深入的文化殖民,利用国别不同而瓦解国人之心,最大限度的竖立了西方文明的优势,而使华夏古文明几近于灭。
二十世纪初,以西方文明内各不同思潮涌入,而诱惑各文明国家变化,以不同国家的身份,且以不同利益驱使、操作之,而无使生怨,反以接受西化为荣,所恨唯一时一地具体之人及事耳,而盖不知西方文明借此而甚嚣尘上,大有一统全球之势。
然而时不与他,文明内应科学、政治、经济诸理念及隔阂所生的怨念已凝结成板块,不通过激烈的冲突而无法解决的时代到来了。一战、消耗了西方诸文明国家的实力,也减弱了对其他文明的实际控制。更由此,而产生了两个对手:一个是种族主义的法西斯,一个是全民主义的苏维埃。两个极端,却诞生于同一母体,兴盛于同一时段,历史往往留下了最荒诞的现实。
二战,终结了法西斯,也认清了西方。然而西方文明的独大和各文明的萧条,而使重心仍在西方,在西方文明。冷战的结束,撕开了一道枷在诸古老文明身上的锁。裂缝,哪怕一丝丝,也让西方文明感受到了危机和不安。四处的扑火和局部战争更凸显了西方文明妄图维持独大的努力和无能。暂时的胜败不足以撼动根本,则文明的大争仍将继续绵延下去,直到一方不支,融合或分裂才有个结果。
华夏文明史
就华夏文明本身的发展史而言,从中原地区由部落一步步发展壮大,首先是完成了本族群的融合,接着是与炎帝族群的交战,最终完成了炎黄族群的融合。然后开始了华夏的分封制模式。与其说是分封,毋宁说是对一种既存势力的承认,而有了名义上的共主。而历经尧舜禹时代,中央集团的权利越来越大,然而部族势力仍根深蒂固的存在于华夏大地。直到禹子启开创夏王朝模式,才使中央王国与诸侯一样在血统上形成稳固的世袭,而也开始预示着中央—诸侯模式的治国体系才开始进入稳固时期;而其中中央王国政权才有胜出的可能,虽然时间很漫长。
再历经夏商周,中央王国在发展中逐步壮大。然而,新的瓶颈制约着王国进一步的扩大。随着这个千年技术缓慢而有效地发展,中央集团的管理模式与技术、经济发展所相适应的模式发生了脱节,落后的管理手段严重桎梏着中央王国的进一步提升。何况在此时,中央王国出现了一件足可为关键转折的事件:周太子申夺位引戎狄入关,致周由盛而衰,丧失关中腹心,中央王国因之而彻底不振。而诸侯在松动的周王朝监管下,开始进行兼并和变革,由缓慢而激烈,由春秋而战国,一系列新的管理模式应运而生,脱颖而出。其中的佼佼者是法家,完成了对管理模式的改革,由上下管理变动为全面管理、全面监督、全面制衡,共治、自治、法治三位一体,最终在秦国由商鞅变法实现,而最终由秦国完成统一,完结春秋战国,完结由黄帝开启、历经夏商周千余年的分封制历史,而开启了一个新的治国模式:中央—民众二元制治国模式,没有缓冲而使治国之艰难超乎帝国开创者的想象,而使不出十五年而发生帝国崩溃的危机。
代之而兴的汉帝国在吸收秦帝国灭亡教训的时候,做出了有限妥协,以分封宗亲而不封异姓的有限分封模式有效的缓冲了矛盾,却也使治国不纯粹而留了诸多难题。而在难题的抉择中又毅然选择以独尊一家—儒家—为最后的妥协。充分发挥儒家弱民、愚民、媚君,维护君王等级制的学说,而使国家在此形势下定型而形成二千年的专制时期。


【第四篇】: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本文是1993年美国著名哈佛大学教授萨缪尔·亨廷顿在《外交》季刊夏季号上发表了《文明的冲突》一文。该文号称是自1947年乔治·凯南《苏联行动的根源》出笼以来,在外交理论界引起反响最强烈、争论最多的文章,立即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而广泛的反响:从华盛顿到北京,从东亚地区到阿拉伯国家,或介绍或评论,或褒扬或针砭,几乎无处不闻回应之声。随后,亨廷顿又出版了他的新书《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并且在《外交》季刊上载文,进一步完善了他的文明冲突论,宣称 “西方是独特的,不是普遍的”,号召西方团结起来,固守已有的文化传统,进则用以抗衡现代化的
西方,退则用以巩固美欧战略联盟.
顿认为,在冷战期间,人们对世界政治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政治意识形态和经济意识形态来界定的。随着冷战的结束,意识形态不再重要,各国开始发展新的对抗和协调模式。为此人们需要一个新的框架来理解世界政治,而“文明的冲突”这一模式强调文化在塑造全球政治中的主要作用,它唤起了人们对文化因素的注意。在未来的岁月里,世界上将不会出现一个单一的普世文化,而是将有许多不同的文化和文明并存,那些最大的文明拥有世界上的主要权力,它们的领导国家——美国、欧洲联盟、中国、俄罗斯、日本和印度,将来可能还有巴西和南非,或许再加上某个伊斯兰国家,将是世界舞台的主要活动者。在人类历史上,全球政治首次成了多极的和多文化的.亨廷顿认为,后冷战时代的世界是一个包含了七个或八个文明的世界;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影响国家间的对抗和联合;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绝大多数来自不同的文明;最可能升级为更大规模战争的地区冲突是那些来自不同文明的集团和国家之间的冲突。他还认为,文明间的冲突有两种形式:在地区或微观层面上,冲突发生在分别属于不同文明的临近国家之间,这种冲突在穆斯林和非穆斯林国家或集团之间特别普遍;在全球或宏观层面上,核心国家的冲突发生在不同文明的主要国家之间,这些冲突是国际政治的典型问题。在相互竞争中,各核心国家会团结本文明的同伴,争取属于第三种文明的国家的支持,促进对立文明的国家的分裂和背叛,利用各种综合手段达到目的。最后,亨廷顿从“文明冲突”引申出五个主要结论即是:
一、历史上,全球政治第一次成为多极的和多文明的;现代化有别于西方化,它即未产生任何有意义的普世文明,也未使非西方社会西方化。
二、文明之间的均势正在发生变化:西方的影响在相对下降;亚洲文明正在扩张其经济、军事和政治权力;伊斯兰世界正在出现人口爆炸,这造成穆斯林国家及其邻国的不稳定;非西方文明正在重新肯定自己的文化价值.  
三、以文明为基础的世界秩序正在出现:文化类同的社会彼此合作;从一个文明转变为另一个文明的努力没有获得成功;各国围绕着其文明的领导国家或核心国家来划分自己的归属。
四、西方国家的普世主义日益把它引向同其他文明的冲突,最严重的是同伊斯兰和中国的冲突,在区域层面上的战争,很大程度上则是穆斯林同穆斯林的战逐步升级的威胁。
五、西方的生存有赖于西方人把自己的文明看作独特的而不是普遍的,并且团结起来更新和保护自己的文化,使它免受来自非西方社会的挑战,,避免全球的文明战争要依靠世界领导人维持全球政治文明特征的意愿,并为此进行合作。
阅读了亨廷顿这本书之后我认为它的内容比较片面即,既有对世界局势客观的认识,也有明显的纯粹西方中心主义思想。
于俄国和伊朗的关系,我们都知道,现在美伊冲突中,俄国是坚决反对美国制裁伊朗的国家之一,原因不是文明相同而是经济政治利益。
第19条,他认为俄国的文明和西方相近些,但现在的情况是它和中国关系火热。第8条说的奥运会,2008年也将在中国举行,为什么西方这次不对中国进行遏制?第16条,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今天已经尘埃落定,但是当时反对美国攻打伊拉克的国家不是别人,正是法国和德国,相反中国在伊拉克没多大利益关系所以对美国的行动表示默认,在这点上法国和德国表现出相当的意外。第10条也是,现在中国从核不扩散的政治角度考虑,已经停止了核武器实验(可能模拟的还在进行),而且当朝鲜进行核炸的时候和美国站在一起,对朝鲜这个中国的盟国发表了强烈的“悍然进行核试验”的谴责。要知道“悍然”一词中国政府只在自己大使馆被炸这种类似的重大事件中才被表述。而后,中国又主导了安理会的对朝鲜的制裁决议,对朝鲜施压,迫使其回到六方会谈。综上所说,文明的冲突自古以来就有,但是只是冲突中的一个因素,或者在某段时间某个地方里表现得比较突出,但是冲突的深层次原因还是利益问题在作怪。文明冲突因素在国际政治外交格局的发展中,只能是一个具有参考价值的因素。
亨廷顿先生对文明的认识很机械。他把人类文明分为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但从来不从整个人类文明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大家要知道,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个辨证关系。他强调了文明的冲突,但忽略了文明的融合。大家要知道,矛盾的双方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尽管他努力地用“西方和非西方”这两个比较中性的词来表述问题,但谁都看得出来他是西方中心主义,在他的潜台词里,西方是优秀的,非西方是劣等的。这个首先就不是一个科学的态度。而没有科学的态度就无法对事物有科学的认识。说到冲突,这个世界到处都有冲突,根源就在这个世界到处是不平等,不公平。利益比较一致的人和人之间有必要结成集团来谋取更大的利益,这种集团有小有大,小到日常生活中的行会,商会,大到政党,国家,宗教,文明。所以文明也是一种有着共同利益的集团。所以文明冲突其实也是利益集团的冲突。
在西方基督教内部,有美英和德法的冲突,外部有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冲突,伊斯兰教内部也有什叶派和逊尼派的冲突。美国对于专制的朝鲜等国家不能容忍,对君主专制的沙特和革命前的君主专制伊朗却是盟友,对民主选举出来的巴勒斯坦和现在的伊朗政府却又除之而后快。这种双重标准亨廷顿先生是知道的,但却无法给出合理解释,用了句“在推行民主中理所当然不可避免”混了过去。而且更重要的是,文明绝对不是固定不变的,文明是发展融合而形成的。我们说西方文明的源头是古希腊古罗马,但是亨廷顿先生并不把现代西方文明和古希腊罗马文明等同。日本文明明明来源于中国,但他又将现代日本文明从中华文明独立出去,韩国,新加坡及东南亚国家现在实行的明明是典型的西方民主制,但是又把他们划入中华文明。他的划分方法让人摸不着头脑,只顾及一点而不顾及其他。唯一的解释是他是从美国现实的政治利益出发来划分的。我不认为,每个文明是静止不动的,他们当然会互相学习长处,改正自己的短处,文明是互相渗透的,单个文明不会去什么专利,不准人家用,也不可能接受一个虽然是好的,但是暂时不适合自己国情的因素。例如,西方文明中的人权,民主等等是很好的人类普世价值,但是照搬到俄罗斯,东欧,非洲的一些国家后出现了不良反映,在台湾出现了族群对立,社会分裂,反而妨害了民主。所以,每个文明在对外学习的过程中要一步步来,逐步把外来的优秀文明融合到自己的文明体系中去,那样自己的文明就有了创新,成了一种有别于以前又有别于外来文明的新文明。新文明的观念在亨廷顿先生的脑子里却是完全没有。所以说,他看世界文明的发展和冲突,用的是一种机械观念。
第三,亨廷顿先生用了大量的富于文学想象的描写来作为对未来的预测是很不科学的。最后一章文明间战争与秩序一节中预测了一场未来可能会发生的中美两国的冲突。长长的好几段,象卢卡斯的星球大战一样精彩纷呈。但是大家要是仔细想想,这个故事每个情节都是从他个人爱好或者说美国的愿望方面去设计的,完全不象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所写出来的,完全忽视逻辑的合理性,更加忽视了现在已经建立的诸多的国际条约所形成的安全体系。纯粹是幻想之作。用这样的预测来自己的观点,无疑不可能得到人们的信服。
最后,我想说的是文明的冲突并不是各种暴力冲突的根本和直接的原因,也不是不同文明相互关系的唯一方面,用“文明的冲突”来概括文明类型之间的全部关系并各种冲突的模式,是不全面的。但是这本书的忧患意识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在西方,比经济和人口更为重要的问题是道德衰落、文化自绝和政治分裂。
其实,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由此,我想告诉亨廷顿先生的是,文明之间现在所共同面临的全球问题远比文明之间的分歧多得多。


【第五篇】: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读完亨廷顿的这本《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很明显的一种感觉就是,这是由一个西方学者站在西方国家政治立场上分析所谓“非西方文化”国家对他们的体系所构成的威胁的一次精彩演说。并且仅仅是演说。他的一些观点的形成是在意识形态差异所造成的心理上的偏见下产生的,而不是站在各个文化的角度分析不同国家、经济体系合作或者冲突的原因。
在全书一开篇,作者就说“在这个新的世界里,最普遍的、重要的和危险的冲突不是社会阶级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或其他以经济来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分别列举了非洲的部族冲突,塞尔维亚及附近的民族争端,两德、两朝及台海等问题,意在说明的就是“在冷战后的世界,文化既是分裂的力量,又是统一的力量。”我认为这是一种欠成熟的观点。
首先,作者把在南斯拉夫战争中俄罗斯向塞尔维亚人提供外交支持与沙特阿拉伯、土耳其、伊朗和利比亚向波斯尼亚人提供资金和武器等做法看作是“由于文化亲缘关系”而造成的,但他却没有看到其中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如果就按作者所说,那么二战前一直排斥犹太人的欧洲国家为什么又要在中东战争中与美国一道支持以色列复国呢?难道西方国家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对立仅仅是因为不同的宗教、文化的差异造成的么?如果放在几百年前,这个理由也许还成立,但在当今的世界格局下,造成他们两种文化体系冲突的最直接原因只有一个——能源。
几百年前,凶残的“十字军”打着驱除异教徒的“圣战”旗帜东征耶路撒冷,实际上很大一部分目的是为了掠夺东方的财富;几百年后的今天,北约帮助以色列复国的间接目的是为了在阿拉伯世界建造一个据点,直接目的还是为了沙漠中的石油。
在列举两德、两朝和台海问题时,作者说“社会被意识形态或历史环境统一在一起,却又被文明所分裂”,我认为,造成上述冲突的原因不能只局限为文明的冲突,而是地域、不同意识形态下利益集团的冲突所造成的。冷战结束后,两德统一,两朝也在谋求更多的对话,台海问题是中国的历史遗留问题,在没有别国的干预下也一定会很好的解决。另外,作者把台海问题说成“几个中国”,这不单单是措辞上的错误,而是一种受冷战思维局限所形成的思维,试想,一个仍然带有冷战思维的学者又怎能正确、全面的分析当今时代的国际问题呢?
作者认为“具有文化亲缘关系的国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相互合作”举例了欧盟国家“建立在具有文化共同性的国家基础之上的国际组织…远比那些试图超越文化的国际组织成功”。但他却忽视了欧盟及北约不断东扩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难道俄罗斯不是欧洲国家么?他们最近吸收的一些东欧国家在冷战之前与俄罗斯还同属一个国家。再看另一个例子就是中俄关系。如果苏联解体之前两国因为同样的社会制度算是沾上了一点“文化”亲缘关系,两国有那么一点合作的共同语言,那么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为什么仍然与中国保持着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呢?原因就是两国的地缘政治处境和经济现状使两个巨人不得不并肩而战。
那么,总结起来,造成当今世界政治冲突与合作的原因有如下几个:能源、意识形态、经济利益、地缘战略关系以及生存空间,其次才是文化。
概括起来讲就是国家利益决定国家关系。很显然,亨廷顿用文明造成冲突和文化认同解决争端的想法太过于理想化。不过从这本书中,作者所谓的“非西方文化”国家能够更好地认识到当今西方世界对于他们的看法,从而探寻更好的发展空间。


文明的冲突相关热词搜索: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作文读后感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文明的冲突”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文明的冲突"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zuowen900zi/2955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