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资料 > 创业资料 > 壮锦编织手法

壮锦编织手法

2017-06-15 11:07:04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壮锦编织手法(共7篇)高要金渡花席编织技术 [农广天地]高要金渡花席编织技艺(20130802)相传东汉时期,西江流域有一位叫阿珍的姑娘,她善于编织。有天她游玩时,发现一大片像竹子节一样的草,她十分喜欢,于是采了一些带回家。回到家中,草已经被晒蔫了,阿珍十分可惜地抚摸着它们,却发现蔫了的草手感清凉柔韧,因为...

篇一 壮锦编织手法
高要金渡花席编织技术

        [农广天地]高要金渡花席编织技艺(20130802)

  相传东汉时期,西江流域有一位叫阿珍的姑娘,她善于编织。有天她游玩时,发现一大片像竹子节一样的草,她十分喜欢,于是采了一些带回家。回到家中,草已经被晒蔫了,阿珍十分可惜地抚摸着它们,却发现蔫了的草手感清凉柔韧,因为广东一带常年天气炎热,她灵机一动,用它们编席子,该有多凉快啊。阿珍用“奇草”编织席子的事,很快传开来,光武帝当时闹背疮,昼夜难眠,听到此事,即命令手下拿来一试,感觉特别舒畅。后来,阿珍姑娘还把“奇草”染上各种颜色,编出来的席子就更加漂亮了。

  从此,这种古朴的民间技艺慢慢流传开来,演变成金渡花席。因为它的凉爽舒适而受到人们的欢迎。传承至今的金渡花席,是广东省高要市的手工艺特产之一,现仍以其质朴的品质和精美细致的工艺,展现着它浓郁的民间特色和地方风采。在本期的节目当中,就将向观众朋友们介绍一下这高要金渡花席的特点,原料和工具的准备,以及压一挑一,压二挑二,图案等编织方法。希望通过收看本期的节目,能使广大的观众朋友们对高要金渡花席有所了解。

  金渡花席是高要的传统特产,观感好,手工精细,款式新颖,色泽鲜艳,图案清晰,花纹多样,手感好,柔软光滑,轻巧方便,可折叠,既美观,又耐磨,卫生舒适,冬暖夏凉,尤其对人体起到保健作用。

  编织凉席的主要原材料有灯心草、蒲草、马蔺草三大类。灯草主产于浙江、四川、湖南等,马蔺草主要产于台湾、福建等地,而蒲草则以广东高要为佳。高要人编著织的凉席都用蒲草。高要金渡人种植的蒲草,细长,光洁,柔韧。《岭南杂记》有载:“蒲草出端州,细滑胜于他处,名赛龙须,皆此物也。”

  蒲草又称芏(音土)。种芏之田以能排灌水的山坑田最适宜,种植时间为两年半。收获季节以中秋过后为最好。芏身有腊质,坚韧性强,每条芏有1.5至2公斤的拉力,具有“白果头、青针尾、刺死蛤”的特点。即芏头如白果,芏屐如青色银针,芏尾之坚能刺死青蛙。蒲草又分为划和朗草两大类,前者细长用来编织花席,后者短粗多用于编织蒲席。蒲草以“把”为计算单位,以编织凉席子12张、花席6张或驳草花席3张为1把,根据这个标准定出每种规格草把的规围大小,俗语称“芏斗”,为高要特有的计量方面军法。

篇二 壮锦编织手法
广西壮锦介绍和壮锦的编织工艺

  [农广天地]壮锦(20120713)

  壮锦,中国四大名锦中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锦,壮锦是壮族古老传统的手工工艺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壮锦承载和凝聚了壮族妇女千年的聪明智慧与审美情趣,它色彩对比强烈,纹样多为菱形几何图案,结构严谨而富于变化,具有浓郁粗犷的艺术风格。本期节目为您介绍壮锦。

  壮锦又称“僮锦”、“绒花被”,较厚实。壮锦最适合作被面、褥面、背包、挂包、围裙和台布等。壮锦是用棉或麻的股纱作经线,以不加捻或者微捻两种彩纬织入起花,在织物正面和背面形成对称花纹,并将地组织完全覆盖,增加厚度,还有用多种彩纬挑出的,纹样组织复杂,多用几何形图案,色彩鲜明,对比强烈,具有浓艳粗犷的艺术风格。

  靖西除了秀丽的山水外,最让人留连的是以绣球和壮锦为代表的民族手工艺和民俗文化。靖西旧州的壮锦是当地民间工艺品的代表,被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旧州的绣球远近闻名,全村男女老少都会穿针引线做绣球,年产绣球15万只,收入180多万元。

  视频同步解说词:

  我国自古就有男耕女织的传统,早在新石器时代出土的文物中就有“纺纶”的出现,可见织布是古人最早的发明创造之一,不知道在什么时候是谁看到了自然界的五彩斑斓的美丽景色后突发奇想,把织布用的线染成各种自然界常见的颜色,然后织出了五颜六色的花布,于是真正意义上的锦便诞生了,从此也拉开了华夏文明3000多年的织锦历史。

壮锦是以棉、麻线作地经、地纬平纹交织,用粗而无捻的丝线作彩纬织入起花,再用通经断纬的织法在织物正反面形成对称花纹,并将经线完全覆盖,增加织物厚度,壮锦是壮族古老传统的手工纺织工艺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壮锦承载和凝聚了壮族妇女千年的聪明智慧与审美情趣,它色彩对比强烈,纹样多为菱形几何图案,结构严谨而富于变化,具有浓郁粗犷的艺术风格。

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壮族古代叫俚族、土族,从宋代起,才改称为僮,解放后又改称为壮。所以在解放以前民间称壮锦为“土锦”、“僮锦”、解放后才叫壮锦,由于织物质地厚实、花纹漂亮,所以也被称为“绒花被”,主要用于制作衣裙、被面、背包、台布等。

为了寻找这项古老的技艺,摄制组来到了广西,找到了广西工艺美术研究所的刘慧军所长,在他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壮锦发源地之一的忻城县。

忻城,一座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也是壮锦的发源地之一,壮锦在这里曾经辉煌一时,乾隆时期的《庆远府志》中这样写道“土锦各处皆有,永定、忻城精致”。

曾经作为贡品的壮锦如今已经是岌岌可危了,摄制组在忻城县采访中,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还有壮锦的存在。

最后在老奶奶的指引下,我们找到原忻城县壮锦厂厂长蒙如君。

篇三 壮锦编织手法
壮 锦 的 审 美 艺 术 及 其 保 护 开 发

m 广 西 教 育 学 院

毕 业 论 文

论文类别 中文 论文题目 试论八桂壮锦审美艺术及其保护开发指导老师 成 绩

2009年11月15日

备注:本表一式两份,一份学院存,一份自存。

试 论 壮 锦 审 美 艺 术 及 其 保 护 开 发

班别:07级中文系函授本科 学号:070111C01055 姓名:肖蔚

内容摘要:壮锦审美艺术起源于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在经历很长时间后,到了明、清两代,是壮锦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既有很高的审美艺术。壮锦审美艺术形式于内涵是:以图案审美艺术为主,蕴含丰富多彩的文化寓意。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如何对壮锦进行挖掘整理,保护人类这一频临失传的民间文化遗产,如何开发壮锦的经济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壮锦;审美艺术;保护;开发

说起壮族,人们自然而然的就会想起歌仙刘三姐的歌,想起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却几乎没有人知道“壮锦”(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为全国四大名锦)这一悠久灿烂的民间艺术。只是近几年,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府南宁的举办,壮锦作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工艺品推出,她那神秘的面纱才被撩起,让世人开始注目。然而,壮锦艺术与其它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一样,面临着诸多困难,如无度的旅游开发,导致壮锦的文化与传统的丧失;民间艺人老龄化,生存状态艰难,传承乏人;织锦的原料、设计、制作、销售渠道不畅,缺少市场竞争力;宣传推广乏力,消费群日减„„如何规避商品经济和都市文明对古老民间文化的不断冲击,使中华民族文化的领地不被湮灭,对活态的民族民间文化壮锦的审美文化研究与保护开发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 壮锦审美艺术的探源

壮族的织锦是由织布发展而来,其早期历史可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从那个时期遗址中出土的陶纺轮来看,壮族先民就已经开始使用和掌握了简单原始的纺织技术,利用野生植物纤维来纺纱、织网、捕鱼。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壮族地区的纺织技术已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在武鸣县马头乡等战国墓中发现了一块包裹铜剑的麻布,应是迄今壮族地区发现最早的布。该布洁白有光泽,较轻柔,与现代编织的麻布没有多大差异。到了秦汉时期,壮族的麻织技术不但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且丝织业与印染业也开始出现并逐步发展起来。从广西贵县罗泊湾1号西汉墓出土的木牍记载以及许多陪葬物品来看,当时的麻织品和丝织品已经相当丰富,皆为平纹纺织,工艺相当细腻先进,在当时来说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这一时期在贵县、合浦等地的汉墓中还出土了三眼和四眼的作坊灶,其上尚置有釜、锅以及有人做染布动作的模型,反映了当时壮族的印染技

术已经开始应用并且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印染技术的问世推动了纺织工艺的进步,从贵县罗泊湾汉墓7号殉葬棺内发现的数量相当的黑地橘红回纹锦残片来看,壮族先民的骆越人,在西汉时期已经可以将染成红色的丝线和黑色的麻线混纺成接近壮锦的彩布。南朝时,又在原来的工艺基础上进行了变革,将麻线改为棉线与丝绒混纺织出的彩布更加牢实、美观、耐用,曾受到当时广大西北游牧民的青睐。到了唐宋时期,壮族民间的纺织业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期,各种麻、棉、丝以及混纺、有提花的织品,种类繁多,享誉中原,其中以“花練”、“白锬”最为著名。左、右江地区的少数民族还能用苎布织一种有花纹的“花綀”。据专家研究,当时普遍流行于市,并具有提花的“锬”,已经具有壮锦的特点,标志着壮锦的诞生。故当时的朝廷在四川设“蜀锦院”,还曾将广西的棉织锦移植于该地,进行批量生产,然后再运到西北与游牧民换马匹等,以供军队使用。所以,这一时期的文献古籍,不乏有关壮锦的记载,如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说:“邕州左右江峒蛮有织白锬。白质方纹,广幅大缕,似中都之线罗。而佳丽厚重,诚南方之上服也。”《桂海虞衡志》、《太平寰宇记》等也有类似的记载。

明、清两代,是壮锦发展的鼎盛时期,民间织锦、用锦极为普遍,编织工艺越来越精湛,品种日益增多,图案花纹日趋丰富,题材更为广泛,色彩搭配更为合理,不仅深受广大壮族民众的喜爱,同时也为达官贵人所青睐。《柳州府志》中记载:“壮锦各州县出,壮人爱彩,凡衣裙巾被之属,莫不取五彩绒杂以织,如花鸟状,远观颇工巧炫丽,近视则觉粗粝,壮人贵之”。乾隆《庆远府志》中写到“土锦各处皆有,永定、忻城精致”。随着民间织锦工艺的发展,壮锦的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光绪《归顺直隶州志》记载:“土锦以丝杂锦织之,五彩斑斓,葳蕤陆离,真杜诗之海图波涛,天吴紫凤也。”①。壮锦织品厚重,色彩悦目,图案绚丽,精致美观。充满了热烈、开朗的民族格调,体现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尤其在明万历年间,织有龙、凤图纹的壮锦被选为朝廷的贡品,且位居众多贡品之首,一时间身价百倍,其影响远播神州各地。清人沈日霖在《粤西琐记》中说道:“壮妇手艺颇工,染丝织锦,五彩烂然„„凡贵官富商,莫不争购之。”反映了壮锦在当时所产生的影响是何等之大,以至于从清代以后至今,还成为了壮族女子懂事后所操持或必修的“妇工”,成为衡量一位妇女心灵手巧的标志,同时还衍生为姑娘们成年后赶歌圩时,以自己编织的壮锦头巾、背袋等作为定情之物送给意中人的民风民俗习惯。壮锦图案别致、色彩绚丽,质地结实,不仅是壮族群众馈赠亲友的高贵礼品,也是恋人之间的珍贵信物。织锦曾经是壮族山区女子寄托情感的最好方式。对山歌、抛绣球、定婚结婚、生儿育女......她们将心中的情和爱,一针一线,一经一纬的织进为自己做的嫁妆、为爱人做的绣球、为娃崽做的背带、为亲人做的盖被,千梭万梭,编织着思念和爱

意,憧憬与希望。这些都符合人们饰品鉴赏、収藏、馈赠的更高追求。

【壮锦编织手法】

二、 壮锦的审美艺术表现形式及其内涵

壮锦审美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是:以图案审美艺术为主的,这种特征是以朴素明快的图案审美艺术表现出来的。关于壮锦的由来,壮族民间流传着许多生动神奇的故事。流传于宜山、柳州一带的《一幅壮锦》的故事叙述说:古时候,一位以织锦为生的老妇,用五彩丝线精心织成了一幅美丽的壮锦。这幅壮锦忽然被大风卷走,老妇叫3个儿子去把它找回来。老大和老二都怕艰苦,拿仙人给的金子到城里享乐去了;老三却在仙人的帮助下,历尽艰难险阻,最终找到了仙境太阳山顶,见仙女们正在学织自己母亲的那幅壮锦,于是趁深夜仙女们回房睡觉,把壮锦取了回来。最后,这幅壮锦幻化成了现实,锦上那位仙女的绣像也变成了一位美丽的红衣姑娘,并与老三结为夫妻,两人过着幸福的生活。这个故事,寄托着古代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赞颂为实现这美好理想而进行的艰苦劳动和斗争这个神话故事赞美了劳动者巧夺天工的手艺,表达了不畏艰苦才能得到幸福的思想。劳动人民在织锦的艺术创造中,渗透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壮锦来自于壮族民间,从构思到完成全凭编织者心灵手巧、自行设计、即兴发挥,只有腹稿,没有样图。设计理念及灵感全然源自于本民族传统的社会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以及对大自然审美的偏爱与理解。壮锦的图案构成要求适应织锦工艺的特点、生产壮锦的工艺制约反过来又使壮锦图案有了特有的形式美感。构图时,一般多采用以下三种方式:一是以二方连续与四方连续的对称、开方、团花、散点等结构的编织方法,将单个的几何图案连接起来,组成较为复杂的几何图形。这种图案清晰、明快、排列整齐有序,有高度图案化的效果。二是以各种几何纹为底,上织饰或绣饰各种动植物图形,形成一种多层次立体的复合图案。这种图案层次分明、色调明暗相间、立体感强,给人有如浮雕般的视觉效果。三是用多种几何纹大小结合,方圆穿插,编织成繁密而富于韵律感的复合几何图案,有严谨和谐的意象之美。传统的壮锦图案来自壮族妇女对大自然的观察、感悟与想象,大都选取生活中的可见之物和象征吉祥幸福的纹样,由于受经纬交织工艺的局限,壮锦图案中难以表现像刺绣工艺中变化丰富的曲线之美,一般以几何纹样居多。也恰是因为这种限制,更激发了织锦艺人的创作灵感,他们将大自然及生活中的元素进行了大胆的夸张变形、抽象提炼处理,那看似笨拙却畅神达意的图案与线条,脱却了自然物象的束缚,形神兼备、高度凝练,比自然物象更有意味,更自由,更具有艺术审美价值。常见的有方格纹、"《》"字纹、水波纹、云纹、回字纹、编织纹、同心圆纹以及各种花草和动物图像,如蝶恋花、凤穿牡丹、双龙戏珠、狮子滚球、鲤鱼跳龙门等。壮锦多用大红、杏黄、翠绿或纯白作底色,用对比强烈的色彩

篇四 壮锦编织手法
壮锦

篇五 壮锦编织手法
壮锦作为工艺美术织品

壮锦作为工艺美术织品,是壮族人民最精彩的文化创造之一,其历史也非常悠久。据说,早在汉代,当地就已经产生了"细者宜暑,柔熟者可御寒"的"峒布"。 但真正能够称为"锦"的纺织品则出现于宋代。这一时期,壮族的纺织业进一步发展,除普通的布帛以外,还出现了丝、麻、丝棉交织的锦。

壮锦不仅成了壮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用品和装饰品,编织壮锦更是壮族妇女必不可少的"女红",壮锦是嫁妆中的不可或缺之物。

1、织造技术 壮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中琢磨出了一整套壮锦织造技术。他们使用的是装有支撑系统、传动装置、分综装置和提花装置的手工织机,以棉纱为经,以各种彩色丝绒为纬,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巧妙交织而成的。使用的传统小木机,又称竹笼机,机上设有"花笼"用以提织花纹图案,用花笼起花为壮锦织机的最大特点。

2、壮锦色彩

壮族多喜重彩,以红、黄、蓝、绿为基本色,其余是补色,对比鲜明强烈,以红为背景,充满热烈、活跃、欢腾的气氛;用绿作烘托,有开朗的情调;如以黄绿配置,则艳丽动人。一幅壮锦,常常用几种颜色甚至是十几种颜色搭配组成。壮锦色彩运用的特点是:以少见多,纯朴中见丰富,素雅中见多彩,对比鲜明强烈。显示壮族人民热情、爽朗、勇敢、朴素的性格。

3、壮锦图案

壮锦图案构成的式样大致有三种:一是平纹上织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的几何纹,组成连绵的几何图案,显得朴素而明快;二是以各种几何纹为底,上饰动植物图案,形成多层次的复合图形,图案清晰而有浮雕感;三是用多种几何纹大小结合,方圆穿插,编织成繁密而富于韵律感的复合几何图案,有严谨和谐之美。传统图案有数十种之多,大都选取生活中的可见之物和象征吉祥幸福的花纹,尤以几何纹为多。壮族喜爱凤凰,视之为吉祥的象征。 丰富而精彩的纹样,充分反映了壮族人民淳朴健康的审美情趣,反映了他们对生活、大自然和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崇敬。这种利用棉线或丝线编织而成的精美工艺品,图案生动,结构严谨,色彩斑斓,充满热烈、开朗的民族格调,体现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近几十年来又增添了桂林山水、粮食丰收、葵花向阳、民族团结等反映壮族人民新生活、新风貌的图案,使其更加丰富多彩。

坐在古老的织布机上,工作人员向游客讲解了织布机的来历和操作方法,虽然挂在墙上的图片资料简单的介绍了操作流程,但作为一个对织布机从未接触过的游客来说,还是难于融入到古人的制作工艺中去。先把整理好的经线筒与穿好了经线的竹筘上到织布机里,然后把经线的头固定在卷布根上,系上配备腰带并将脚踏踩在带动综光移动的踏板上,每投一次梭脚踩一次踏板,像这样经线上下层不断交错就逐渐变成了一张丝巾。

壮锦的编织是一门枯燥而复杂的工艺,虽然它对操作者的文化素质并没有太大的要求,然而每天数万次机械的动作确实是对织锦人极大的考验。织锦时,艺人按照设计好的图案,用挑花尺将花纹挑出,再用一条条编花竹和大综线编排在花笼上。织造时,就按照花笼上的编花竹一条一条地逐次转移,通过综线牵引,来回

往复,便会织出美丽的壮锦,在明清时期壮锦一直作为地方向朝廷进贡的贡品而扬名全国,所以壮锦在历史上便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一起并称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名锦,也是四大名锦中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锦。

壮锦是在装有支撑系统、传动装置、分综装置和提花装置的手工织机上,以棉纱为经,以各种彩色丝绒为纬,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巧妙交织而成的艺术品。这里的手工织机就是指“竹笼土织机”。

用竹笼起花,是壮锦织机最大的特点,它把挑花结本和上机织造紧密结合在一起,另外壮锦的经线是穿在一根木棒上、织的时候与身体连在一起,也就是说身体就是织机的一部分,只有达到人机合一,才能织出美丽的壮锦。

在我国传统的织锦中,都少不了打纬的工具,它们外形上虽然有一定的区别,名字也会不同,但是作用都是一样的,壮锦里面打纬的工具叫纺线车,他们的工作原理和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制作梭子中间的纡子。

首先把准备好的棉线放到线架上,再把准备好的纡子放到摇车里,然后把线的一端穿在纡子上,一手摇线车,转动纡子,一手走绞,用手捻住棉线,控制方向,使制作出来的纡子像杏核一样,两头细中间鼓。

传统的牵经一般都是在一块空地上进行,先把几根木桩分两组钉在空地上,中间的距离要保持心中有数,以便于算出经线的长度。

把准备好的经线放在牵经板上,找出线头然后根据每次织造尺寸大小,把经线根数牵出来,牵经线的时候最主要的就是要在开头的地方要留出一个八字的交叉口,为以后装机的时候能够分清上下经面。

如果要织一幅60厘米的作品,那么经线便要牵到30—50米之间,都要比实际的作品长度要长的很多,每次牵多少根线熟练的艺人都记得很清楚,一般经面上1厘米要30根经线左右,也就是说如果要织一幅宽35厘米的作品就要牵1050根经线才可以,长度可以自己控制。

牵经线是织前准备的一个重要步骤,一般两个人需要半天时间才能够完成一副长30米、宽35厘米左右的经线,费时费力,牵经就是把棉纱一条条地纵向紧密排列,并且要分成上下两层,形成开口,牵经的目的就是确定经线的长度和宽度。【壮锦编织手法】

把需要的经线长度和根数牵出来后,先整理经面,再用竹筘把牵好的经线捋顺,穿筘是为了区分上下纱排列有序不乱,方便下一步的装机。穿筘要求不高,没有漏筘和重筘的现象就不会影响工作。

穿筘结束后还要把经线卷在卷经筒上,卷的时候注意不要把经线弄乱,否则就会功亏一篑,经线卷完后就可以装机。

装机就是把牵好的经线装到织机上,并分出上下经面,然后在经线上穿提花线、穿筘、装联动装置。

首先把卷经筒放置在织机的前端,把经线一头栓到已经绑在腰上的棍子上,经线绑好后,就可以穿提花线了。

穿提花线所用的白色丝线称为“扦线”。扦线是和经线连接在一起的,它有两个作用,一是在织造过程中提拉下面的经线,二是为了方便过花,

首先将牵线搭到竹笼上,然后将每一根经线对应一根扦线穿过去,穿的过程中顺序不能打乱,一共有1050条经线就要穿1050条扦线。

这是一个既要细心又有耐心的工作,经线非常细密,操作起来非常繁琐。穿好经线后就可以把仟线收紧了。

仟线全部穿好后,工人师傅还要在线头处穿筘(kou四声),这里的竹筘和前面卷经时的穿筘是一样的,先将拴好的经线解开,利用上面有勾子的铁片将线从竹筘的孔隙中穿过,穿筘的时候要注意,不能重筘,不能漏筘,同时也不能将经线的位置打乱,以免影响以后的织锦工作,这个竹筘不但清晰的将每根线分开,还是织锦时用来拍打纬线的工具。

装机最主要的就是分经面,它是先用一根线把经面分为上下两层,在把分开上下两排的经线用类似8字的手法分别通过翻头结在翻头木片上,这样上下两排经线交叉着就可以形成开口。

篇六 壮锦编织手法
美丽壮锦

【壮锦编织手法】

篇七 壮锦编织手法
广西壮锦织锦技术研究1208(修改)

广西壮锦织锦技术研究

谭立平,刘红晓,陈 丽

(广西工学院 艺术与设计系,广西 柳州 545006)

摘要:对广西靖西和宾阳分别代表南北两派的壮锦织锦技术进行了研究比较,特别是分析了手工织锦技术的核心技术——提花技术,提出了既保留传统手工织锦特点,又融入现代纺织理论和技术的织锦技术改造方法,并就如何开发旅游产品、文化产品、高档礼品等产品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壮锦;织锦技术;改造;产品开发;广西

中图分类号:TS103.12;J523.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1-7003(2012)00-0000-00

收稿日期:2011-10-25;修回日期:2011-12-08

基金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11BMZ026)

作者简介:谭立平(1957― ),男,教授,主要从事服装材料的研究与教学。

Research of Zhuang brocade technology of Guangxi

TAN Li-ping , LIU Hong-xiao,, CHEN Li

(Art and Design Department, Guang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iuzhou 545006, China)

Abstract: Zhuang national minority brocade technology in Jingxi and Binyang of Guangxi is analyzed in this paper. The core technology of manual technique - jacquard technology was specially analysis. Proposed the traditional manual features since reserved, but also integrated the theory and techniques of modern textile into the technical innovation of brocade. The article also has carried on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on how to develop tourism products, cultural goods, high-grade gift.

Key Words: Zhuang brocade; Brocade technology; Innovation; Product development; Guangxi

[1]作为广西民族文化瑰宝之一的壮锦,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据传起源于宋代。在

广西,主要有宾阳、靖西、忻城和环江等地方与壮锦有较深的渊源。广西壮锦分为南、北两派,以靖西县壮锦厂为代表的南派织锦技术较之以宾阳、忻城为代表的北派织锦技术,在图案、工艺、技术、材料等方面的创新程度上更为突出,效率更高,成本更低,而且市场价格更高。靖西县壮锦厂的织锦技术代表了广西壮锦织锦技术的最高水平。尽管如此,织锦技术仍然显得落后,劳动生产率仍然很低,企业生存仍然很困难,壮锦仍然有失传趋势。用现代纺织理论和技术对壮锦企业进行改造,对织锦技术进行创新,抢救壮锦文化和艺术已经成为学者、专家和各级政府的历史责任。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居住着壮、瑶、苗、侗等11个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由广西工学院艺术与设计系承担的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广西壮欢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自启动以来,作为子课题《广西壮锦织锦技术与图案研究》的课题组成员从2011年暑假起,深入广西忻城、宾阳、靖西、南宁等壮锦产区进行调研,又到龙胜、金秀、融水等瑶锦、苗锦产区,考察了自治区民族博物馆、金秀瑶族博物馆、融水民族博物馆、柳州博物馆等单位。文章的所有素材均来自课题组调研和采访。

1 南北派壮锦技术参数对比

宾阳竹笼壮锦织机与靖西壮锦织机均为无动力手工织机,织造特点都是正面在下、反面在上,便于操作。地组织基本是平纹和经重平组织(为了提高织入速度,将两根纬纱同时织入形成经重平组织)。提花时,纬纱基本上采用通经断纬方式,以纬浮长线在正面的长短形成花纹和图案。纬浮长线少则2、3个组织点,多则30个组织点,这种组织结构容易引起钩纱。

【壮锦编织手法】

宾阳壮锦铜鼓舞(图1)技术参数如下:

原料:经纬纱纯棉;花纱:人造丝;地组织:经重平;经纱密度:197根/10cm;纬纱密度:216根/10cm(两根纬纱同时织入);经纱特数28×2tex;纬纱特数28×2tex;花纱特数28×2tex;最大浮长28(花纱);幅宽45cm;幅长85cm;经纱屈曲波高,纬纱屈曲波低,经曲纬平。

靖西壮锦靖西鹅泉(图2)技术参数如下:

原料:经纬纱纯棉;花纱:纯棉蜡线及人造丝;地组织:经重平;经纱密度:201根/10cm;纬纱密度:196根/10cm(两根纬纱同时织入);经纱特数28×2tex;纬纱特数28×2tex;花纱特数28×2tex;最大浮长18(花纱);幅宽48cm;幅长73cm;经纱屈曲波高,纬纱屈曲波低,经曲纬平。

图1 铜鼓舞(宾阳壮锦) 图2 靖西鹅泉(靖西壮锦)【壮锦编织手法】

Fig.1 Bronze drum(Binyang brocade) Fig.2 Jingxi Equan(Jingxi brocade)

2 南北派壮锦织机结构对比

2.1 宾阳竹笼壮锦织机

宾阳竹笼机是在忻城竹笼机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机型,主要特点是提花顺序安装在竹笼上,利用腰带形成经纱张力,织锦艺人可以根据图案需要进行创作。熟练的织锦艺人基本不需要意匠图,靠记忆进行织锦。宾阳竹笼壮锦织机结构如图3所示。

图3 宾阳竹笼织机结构示意【壮锦编织手法】

Fig.3 Binyang brocade weaving structure diagram

1-机架,2-机床,3-坐板,4-经轴,5-卷布轴,6-小综线(地综线),7-小综杆(地综杆),8-提花竹笼(花笼),

9-大综线(提花综线),10-大综杆(提花综杆),11-重锤,12-纱吊手,13-提花吊手,14-纱踏板,15-花踏板

小综线6和小综杆7的作用是形成地组织平纹或经重平开口。

提花竹笼8又称花笼,是用多根竹针(又称花针)编织而成;大综线9编织在竹针上,可以控制壮锦的提花开口顺序,竹针根数取决花型的复杂程度。一根竹针控制着一种提综运动,一个循环内可以反复使用。织锦艺人根据花型需要在竹笼上编出多种提花开口顺序,织锦时根据需要抽取某根竹针完成花型的提花开口任务。壮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在竹笼上得到完美体现。

梭子与打纬刀连为一体,这样在投梭过程中即可将纬线打入梭口。绑腰挂在卷布轴5的两端,并绑在织锦工腰上,靠织锦工腰部力量实现所需要的经纱张力。纱踏板14、花踏板15分别为形成清晰的平纹(或经重平)开口、提花开口而设置的装置。

2.2 靖西壮锦织机

靖西壮锦织机严格地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壮锦织机,有点类似普通家用织布织机。主要特点是提花顺序安装在提综片上,织锦艺人要根据意匠图进行织造。靖西壮锦织机结构如图4所示。

[2]

图4 靖西壮锦织机结构示意

Fig.4 Jingxi brocade weaving structure diagram

1-机架,2-经轴,3-经纱,4-提综片,5-平纹综框,6-平纹踏板,7-钢筘,8-打纬摆杆,

9-卷布辊,10-梭子,11-综框拉手,12-坐板,13-花纱架,14-卷布辊拉手

靖西壮锦织机无动力装置,开口、引纬、打纬、卷取、送经五大系统功能类似现今纺织厂中常用的1511型有梭织机。

开口运动中分成两部分,平纹开口和提花开口,平纹开口由平纹踏板6控制,交替开口。提花开口由提综片4控制,用手拉提综片形成开口后再将分纱辊插入,形成清晰梭口。引纬运动由手投梭子10与经纱交织成平纹(或经重平),花纹图案则将花纱织入梭口。打纬运动由手拉打纬摆杆8将纬纱打入织口。卷取运动是间隙性的,织口往前移动到不便于操作情况下,将经轴2放松90°,然后调节卷布辊14拉手,使经纱张力保持在合适程度。

2.3 靖西织机和宾阳竹笼机结构对比

靖西壮锦织机与宾阳竹笼壮锦织机在提花系统、打纬系统、经纱张力系统等方面有很大区别。

靖西织机和宾阳竹笼机在结构上最大的差异是提花系统,靖西织机采用平行式花杆提综技术,宾阳织机采用竹笼式花笼提花技术。其次是引纬系统、打纬系统和经纱张力系统。靖西织机引纬采用梭子引纬和钢筘打纬,宾阳织机将梭子和打纬刀连在一起,既有引纬功能,又有打纬功能。靖西织机经纱张力采用卷

取装置,宾阳织机采用传统的腰带张力装置。

相对宾阳织机而言,靖西织机结构更为合理,操作更为简单,变换花型更为方便。但宾阳织机是传统壮锦织机的代表,是壮锦织锦技术的活化石,它沉淀了悠久的壮锦传统文化和历史。

3 壮锦织锦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笔者在宾阳、靖西、忻城等地调研时,亲身感觉到,壮锦已经成为承载民族文化记忆的“活化石”,是壮族人民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它不仅可为中国少数民族纺织技艺的研究提供生动的实物材料,还可以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纺织史增添活态的例证,对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起到积极的作用。

2006年靖西壮锦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多方面的原因,壮锦面临着严峻的传承危机,急需抢救和保护。

3.1 运用现代纺织理论和技术

在保留传统手工工艺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纺织理论和技术改造壮锦企业传统织锦工艺和技术,织锦速度和效益将得到明显提高。采用现代纺织材料和与时俱进的壮锦图案,也将使壮锦这一民间工艺瑰宝的技术和文化含量得到明显提高。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文化含量,是提高壮锦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有效方法。

3.2 建立壮锦图案数据库

应用电子技术制作电脑意匠图,将纺织品设计CAD技术应用于传统壮锦织锦工艺,逐步取代手工意匠图,缩短图案设计时间,提高图案设计质量,使图案设计形成系列化、规范化。建立壮锦图案数据库,实现各壮锦企业资源共享。

3.3 对织锦技术进行改造

在保持壮锦织锦手工工艺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对织锦技术进行改造:1)改旋转式花笼提综为平行式花杆提综,减少提综过程中纱线纠缠,提高提综速度和效率。2)改竹筘为钢丝筘,减少经纱摩擦,提高打纬质量和效率。3)研制适应手工织锦的经纱整经机,提高经纱整经质量和卷装容量,降低整经消耗。

4)改传统的腰绑带式经纱张力机构为卷取式经纱张力机构,减轻织锦工劳动强度。5)壮锦材料选用上进行创新,应用广西资源丰富的桑蚕丝和新型人造丝。

4 壮锦产品的研究与开发

传统壮锦的图案已经不太适应作为旅游产品、高档礼品壮锦产品了。从织锦大师谭湘光的织锦坊,以及靖西壮锦厂售出的产品来看,人们更喜欢山水、人物、风俗等图案的壮锦产品了,如刘三姐、斗马节、芦笙舞、铜鼓舞、桂林山水、靖西鹅泉等图案。传统的几何图形壮锦产品,如大、小万字、回纹图案等,正在逐步失去吸引力。因此,壮锦产品的创新关键是图案的创新、风格的创新、手法的创新,以及应用壮锦元素进行系列产品的开放。在创新方面,各壮锦厂都作了有效的探索,如:将壮锦元素应用到箱包、鞋帽、旅游纪念品等产品上,以提升壮锦产品的档次和文化含量。如靖西壮锦厂生产的各类箱包、鞋帽、旅游纪念品等产品运用了大量的壮锦元素,同时将壮锦与绣球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凸显了壮族民族文化的品

[3]位和内涵。

壮锦的创新还包括技术的创新,在保留传统手工工艺的前提下,应用现代纺织技术和材料对壮锦织锦技术和织锦材料进行改进,如:应用电脑意匠图、采用开司米绒线、人造丝等材料让壮锦的色彩和图案更鲜艳、更富有立体感和时代感。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重视,礼品行业、旅游行业、家纺行业及文化产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需求量正在与日俱增。

纺织服装和皮革产业为广西14个千亿元产值产业,壮锦从产品分类来说,可以归属到家纺行业中,因为壮锦产品主要用于挂饰、桌布、被面、枕头等床上用品。由于壮锦的特殊意义和地位,可以把壮锦归属到特殊家纺产品中进行研究和开发。通过纺织、服装、平面设计、民俗、旅游等多学科进行合作,开发既有传统特色,又融入时尚元素的壮锦新产品,扩大壮锦产品的领域和范围,形成旅游系列产品、文化系列产品、高档礼品系列产品格局,提高壮锦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文化含量。

5 结 语

广西壮锦无论是南派还是北派,均传承着壮锦文化的精华,背负着历史的责任,是壮族文人民智慧的结晶。壮锦现在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再是物质生活的必需品,她是壮族人民精神生活的象征,是历史的活化石。保护、挖掘、传承壮锦文化及技艺,开发具有时代意义的壮锦产品,对于政府和研究工作者来说,是不可回避的历史责任。

我们建议在保留传统手工工艺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纺织理论和技术改造壮锦企业织锦工艺和技术,使织锦速度和效益得到明显提高,采用现代纺织材料和与时俱进的壮锦图案,建立图案数据库,使壮锦这一民间工艺瑰宝的技术和文化含量得到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朱岸静.浅析壮锦的工艺特点与艺术特征[J].美与时代,2011(7):53-55.

[2]刘红晓,谭立平.传统壮锦织机结构研究[J].安徽农业科技,2011(3):4875-4877.

[3]金旭明,徐芳.浅谈壮族服饰中的壮锦[J].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9(4):4-6.


壮锦编织手法相关热词搜索:手链编织手法 常用编织手法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壮锦编织手法”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壮锦编织手法"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chuangyeziliao/83762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