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资料 > 创业资料 > 致富经,种树

致富经,种树

2017-06-16 09:06:23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致富经,种树(共7篇)童鸣初:让一棵树增值20倍年赚千万的种树高手[致富经]一棵树增值20倍的幕后高手(20131209)  视频转自:CCTV7央视七套致富经官网>>>三农致富殿堂>>>《致富经》官网这是一棵树龄10年的枫树,在市场上能卖3000元左右,它的主人精心养了它10年,这一天,却要把它从中间劈开。童鸣初:“绳...

篇一 致富经,种树
童鸣初:让一棵树增值20倍年赚千万的种树高手

  >>>三农致富殿堂

  >>>《致富经》官网

  这是一棵树龄10年的枫树,在市场上能卖3000元左右,它的主人精心养了它10年,这一天,却要把它从中间劈开。

  童鸣初:“绳子栓松一点的话或者是不牢,啪一下子,这个力道很大的,几千斤的力道,绳子一下断了或者太松了,一下就报废掉了,树纹要是直着上去就好了,要看树纹的,要看。”

  记者:“现在还不知道会怎么样?”

  童鸣初:“对了。”

  工人:“有时候弄一棵树报废掉的也有。”

  童鸣初是要挑战这棵树的极限,不仅劈开树干,还要连树根也劈开,枫树又脆又硬,弄不好这棵树就要折断。

  记者:“你们家自己种树吗,师傅?”

  工人:“种的有啊。”

  记者:“你们自己这么弄吗?”

  工人:“我们没这技术,这个要技术不敢弄。”

  工人:“我们在这里学,学了以后,我们回去也搞。”

  在当地这样劈树的,童鸣初是第一个,他对这个技术已经研究了6年。树根劈开了以后,童鸣初让工人把树干向一侧用力拉开,最终,这棵树变成了“人”字型,下面能容一个人通过,这基本上达到了童鸣初想要的效果。童鸣初为什么要把好好的树劈开呢?

  童鸣初:“这棵树你现在是卖3000元钱,以后能卖3元万5年以后,10年后不止,肯定还要贵了。”

  在这个园子里,还有很多树都被童鸣初劈过几刀,而开过刀的树,价格会翻番,有的甚至是原来的10倍。不仅如此,在童鸣初的园子里还有各种各样奇特的树。

  童鸣初:“这里边有一棵小树,种子掉进去,苗出起来,这个是无意之中的,稻草包得很好的,种子出来以后,苗出不出来。”

  记者:“这是它吗?”

  童鸣初:“是它。”

  记者:“大树里面还能长一棵小树。”

  客户单爱林:“我给它取个名字叫怀中抱子。”

  童鸣初:“这边看看也挺漂亮的,这个是多少年才能长成这样的艺术,瘤,而且是健康的。”

  苗木经销商陈太生:“宝贝,他这个园子里都是宝贝,有的只不过是你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东西。”

  客户徐小华:“我们浙江省他那里最出名了。”

  记者:“以什么为出名呢?”

  客户徐小华:“大树稀奇古怪的树,他那里最多了。”

  这些树吸引了很多买家。但他们来到这里,一般也只能是看看而已。

  童鸣初:“2万元钱会卖,2万元元是看看的,这棵树会卖吗,2万元钱卖了我变败家子了。”

  客户张小妹:“这里可能是除非你给他很好很好的价格,可能他会动心,要不然他不会动心的。”

  客户单爱林:“现在的树按照我们想像也就值1万元左右,给他出20万元他也不会卖的。”

  浙江省长兴县种植苗木25万多亩,是全国闻名的绿化苗木产地,童鸣初2000年进入这个行业,曾经也和大多数同行一样满足于一棵树几十元钱的利润,而现在他是当地种植苗木附加值最高的人,这都跟他一次广东之行有关。

  童鸣初身材瘦小,这样的体格,在农村干活是很吃亏的,但童鸣初却立志做一翻事业。1987年,他高中毕业后,回村务农,第一个在县里种植葡萄,之后他又承包村里150亩荒山种果树,2000年,长兴县苗木产业开始兴旺,童鸣初把果树改种苗木,当时培育一根香樟树的小苗可以赚1毛钱,一亩地利润2万元左右,童鸣初已经感到非常满足。然而2005年,一次广东之行后,童鸣初不再满足于这样的赚钱速度,他收购了一棵没人要的树,并且让它增值了20倍,这是怎样的创业故事经历呢?

  2005年的一天,这个叫郑南的苗木商找到童鸣初,要推销一棵没人要的树。那棵树没有土球,树根裸露在外面,已经严重失水,郑南联系了几个买家,都不想要。

  郑南:“好多收购商,都不愿意收购,他说这棵树,怕种不活了,没有卖的价值了。”

  童鸣初:“我看他的树是这样斜过去的,又折过来,再又弯过去,再又弯过来,再又翘天上去。”

  眼看1000多元买来的树要砸在手里,郑南找童鸣初也是碰碰运气。

  他没有想到,童鸣初看过树后,爽快地出了1500元买了下来,郑南很庆幸自己没有亏本。然而,三年之后,郑南多次跟妻子提起了这棵树,都说卖得后悔了。

  郑南的妻子朱秋琴:“晚上看电视没事,他说我搞一棵树卖的很便宜,现在很贵的,本来现在卖可以卖很多钱的。”

  一棵谁都不敢要的树,童鸣初却让它增值了20倍,他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

  在这之前,2005年8月,童鸣初听说广东省顺德陈村花卉世界,有很多名贵的树,童鸣初准备了200万元钱,去陈村想买几棵好树,但他没有想到,这200万元连半棵树也没买回来。

  童鸣初:“当时就是这棵树,里面是个老太婆,这棵树真好,我们想把它买回去,老板娘说460万元,我们一听傻眼了,200万还不够买半棵树。”

  在此之前,童鸣初见过的最贵的罗汉松也就20几万元钱,但这棵罗汉松,经过人工造型,主人精心打理,树形丰满,树干苍劲,200万还不够买半棵树。

  这棵开价460万的罗汉松,让童鸣初开始关注造型树市场,他了解到,苗木的市场需求,已经从单纯的绿化环境向为美化环境转变,那些造型特殊的树利润远远高于普通苗木。从广东回来后,童鸣初看到了那棵没人要的三角枫树潜在的价值,采访时,记者见到了这棵树。这棵树经过修枝、拉片,造型已经变得非常奇特。

  童鸣初:“这棵树你看,弯来弯去,现在是多好的一个艺术品,这棵树我这样一做变成了一棵艺术树了,现在很漂亮了,以前光秃秃的根都没有,人家又怕种不活,你看这个下面放一个茶几喝喝茶,或者放一架钢琴或者是放个桌子,很有味道的,但我这棵树的升值空间是非常大的。”

  郑南:“现在总要值3万元以上,现在保守的价格,3万元。”

  记者:“增值了20倍。”

  郑南:“是,最起码也要增值20倍。”

  苗木经纪人陈太生:“这棵树有几百年了。”

  记者:“这棵树当时是从哪儿收来的?”

  苗木经纪人陈太生:“安吉。”

  苗木经纪人陈太生:“当时在一个院子里面,鸡和牲口就关在里面,踩来踩去,泥土踩掉了,上面的根暴出来,一个结一个结的,那是好几百年的东西。”

  记者:“收的时候多少钱?”

  苗木经纪人陈太生:“1万多。”

  记者:“现在多少钱。”

  苗木经纪人陈太生:“现在这棵树值几十万了,现在这棵树是镇园之宝,现在搞不到,你出钱就买不到,就是有钱买不到东西,你看看公园里也找不到这样的东西。”

  在这个叫快活林的园子里,移栽了很多童鸣初收来的珍品树。

  童鸣初:“檀树,青檀,它是在安微大山里面,瀑布冲刷上百年以后,形成这样一个稀奇古怪特有的形状,买来是1.8万元钱,这棵树是从我们这牛头山里面,石头里把它炸出来的,这棵树长在石头上,太湖石上已经有七八十年了,是一棵柿子树,柿子树长在石头上,长了七八十年了,柿子和石头长在一块,所以取名叫事事如意,这棵是朴树,买来的时候就2.5万元钱,2.5万元买的,嗯,这棵桂花树买来的时候12万元,还有那一棵树买来是很贵的。”

  记者:“戴头巾那个?”

  童鸣初:“戴头巾那棵是杜鹃,20万元。”

  记者:“这树不起眼还那么贵?”

  童鸣初:“杜鹃那是。”

篇二 致富经,种树
[致富经养土鸡]苏珍芳:荒山上养鸡赚钱年售800万

合同,付了十年的租金,十万元。

  苏珍芳:好像得了个宝似的,就这个地方了,三天就定下了这个事,一次性就交了十年的钱。

  为了给土鸡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苏珍芳来山上的第一件事就是种树。可等到施工的时候才发现,这里原来是一座铁山,连挖土机都挖不动。

  苏珍芳:你看我给你刨一下,你看全是石头。

  苏珍芳刚来的时候,山上都是这样,刨开土层,下面全是石头。

  记者蔚星:这都是一块一块的。

  苏珍芳:这个石头不是那种石头,这是风化石。它一化出来,你看你看。

  记者蔚星:它一磕就碎了,是软的这种石头是吗?

  苏珍芳:它就是那种风化石,完了以后就是沙,但是你栽树的时候,可费劲了,要使劲挖,挖很深再添点好土,然后才来栽,这个树苗最后才能长大。当地的村民都把我们当疯子。

  很多人都等着看笑话。可苏珍芳却不服输,挖土机不行,她就和工人刨出坑来,填上好土再种上树苗;没有水,就从山下拉上来。仅仅三个月,大崖顶山硬是变了模样,种活的6000多棵树绿绿葱葱,苏珍芳的努力,周边的很多人都看在了眼里。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铁山街道办事处大下庄村村民孙成福:第一次见的时候,那么的时髦,后来到了山上的时候,开始挖树坑,架这个篱笆,我都亲眼见过。春天的时候风大,风吹的头发都乱了,真像个嘲巴老婆似的。

  2007年3月,第一批3000只鸡苗运了过来,苏珍芳像养孩子一样呵护着这些鸡苗。2008年,苏珍芳的土鸡终于可以出栏了。从一开始,苏珍芳就对自己的土鸡和土鸡蛋充满信心,根本就没担心过销路。她组建了一只销售团队,到青岛的各个商铺推销。因为苏珍芳的鸡用纯粮食喂养,市场上一只普通鸡只要50元,鸡蛋5元一斤,而苏珍芳的土鸡一只要卖100元,鸡蛋12元一斤。可是因为没有知名度,定价又相对较高,一个星期,才卖了2000多块钱的货。

  苏珍芳:一个星期只送两千多块钱的货,我就觉得一是有点不信,第二就感觉难道是真的吗?难到是这样吗?

  原员工周甜甜:市场老是起不来,最后苏总急了,真的着急,因为这个事情不在她的预料之中。

  四姐苏玲芳:鸡蛋刚销路的时候,鸡蛋就用那个铲车埋在地里,销不出去,没有销路那会。

  土鸡和土鸡蛋卖不出去,又一直在不停投入,眼看着资金链就要断了,苏珍芳非常着急,她甚至盯上了女儿的压岁钱。

  苏珍芳:当时单独给我们孩子存了点压岁钱,他爷爷奶奶给的压岁钱,专门给他存的钱,我老公不知道,我都偷着给他花了。他爷爷给了四万,因为他爷爷把他上大学的钱都给了,加上我们平时给他攒的,有五六万块钱全部花了。

篇三 致富经,种树
由养殖粪便引出的致富新思路

【致富经,种树】

记者在山东省郓城县潘渡镇采访时碰到了这样一幕。

郓城县潘渡镇仝林村村民:“我说允许种植不允许养殖,没让他养殖他养殖了。”

情绪激动的村民挡住了前往潘渡镇高园养鸭小区的道路,在记者的再三追问下,村民讲述了其中原因。

郓城县潘渡镇仝林村村民:“以前租金是300元钱一亩。叫他栽树,没叫他养殖。”

郓城县潘渡镇养鸭小区养殖户王宪生:“合同也没写不让养鸭,当时养鸭也是好事,把地都养过来了,有鸭粪什么的。”

在记者采访养鸭小区养殖户时,潘渡镇镇长鲁仪庆闻讯赶到了现场,专门排解村民之间的纠纷。

郓城县潘渡镇镇长鲁仪庆:“最初他们把这一片地以每亩600斤小麦的价格,进行了土地的正常承包,通过这几年植树加上林下养殖,比原来想象的效益更高了,这样老百姓他就有点眼红,就想着让提高这个承包金。”

引起这起租地纠纷的关 耸桥硕烧蚋咴按宓母呃冢 背跻恍南肟恐质髯 ?

郓城县潘渡镇养鸭小区养殖户高磊:“租这个地的目的主要就是靠种植杨树,这也是相当一大笔收入。”

2003年高磊在潘渡镇高园村和仝林村以每年每亩地600斤小麦价钱的租金,租了185亩荒地,租期18年种植速生杨,可种上树后高磊发现种树的投入并不低。

高磊:“每年要浇水7到8次,施肥是三次,每次施肥花两万元钱。”

加上人工工资高磊种树每年要支付10多万元。2005年他听说鸭粪种树既节约成本树也长得快,他赶紧找到潘渡镇肉鸭养殖户李永佩,购买鸭粪。

高磊:“当时看到有这些棚,那边有个孵化场和种鸭场特别大。”

其实李永佩是一个集孵化、养殖、肉鸭加工为一体的企业老板,在李永佩的养殖场高磊第一次见到这么多鸭子,处于好奇心在养鸭场转了一圈,这让他发现了一个新的商机。

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永佩:“一看树下能养鸭,他就看准了我这一块。”

高磊:“我看他们这儿栽树,树的生产速度较快,考虑到我那儿有一大片林地,就利用这个,按照他的模式建造鸭棚。”

李永佩:“我这是先养鸭后栽树,他有一个现成的杨树林,所以他就参考这个跟我协商这

个问题,就是开始在林下大棚养鸭,进行合作。”

双方一拍即合随机签订了购销合同,李永佩负责提供鸭苗、饲料和肉鸭回收,高磊负责建造大棚和养殖。

李永佩:“每天出一箱,向老百姓供应6000只鸭苗,鸭苗我供,饲料是我供,然后长成了,我再把老百姓的成鸭收回来,宰杀掉供应市场。”

记者:“都是这一个品种吗?”【致富经,种树】

李永佩:“都是樱桃谷SM3,大型肉鸭。”

赚钱心切,高磊第一次就投资37万元建造10个养鸭大棚,以6元一只的价格进购4万只鸭苗开始林下养鸭。

高磊:“40天到42天能出栏一次,42天这个时间至少要达到六斤半以上,回收价3.85元钱一斤,这样计算一只鸭就是卖到23元到24元钱,把什么费用全部去掉,能赚到2元多钱。”

第一年高磊养5批共计20万只肉鸭净赚了40万元,当年就收回了建造大棚的成本,他看林下养鸭利润高,自己又资金有限,还有150多亩林下地没有开发,于是开始动员高园村农民在他的杨树林建大棚养肉鸭。

高磊:“现在总共是82个棚,四面都有,有我一部分,剩余的由这些养殖户自己建棚,自己投入,利用我的地方一分钱不跟他要,主要是要鸭粪为了上地。”

郓城县潘渡镇养鸭小区养殖户王防国:“我们就在这建了两个棚,效益也很好,一只鸭子挣两三元钱,比打工好。”

郓城县潘渡镇养鸭小区养殖户王宪生:“一年能养六茬,40天喂一茬。”

高磊与养殖户约定免费提供林地,鸭粪归他所有,这样一来鸭粪一年就能给他节约10多万元的支出,用不完的鸭粪他再以1立方米70元的价格,卖给其他种树的农户,卖鸭粪、养鸭使高磊成了养鸭小区收入最高的人。

高磊:“得到了实惠,挣到了钱,光鸭这一项一年就120万元的收入。”

就在高磊暗自高兴时,与他合作的李永佩在2006年底,却提出要终止合作,理由是他的鸭苗供应不上了。

高磊:“当时挺着急的,我没办法,我自己主动出去考察,从外地购苗,开着车奔波,到这个地方到那个地方。”

原来就在高磊带领高园村农民与李永佩合作,进行林下养鸭的时候,李永佩所在的杨庄

集镇唐店村人也开始打起了鸭子的注意,唐店村也有很多闲置的林下地一直没有找到用武之地。

【致富经,种树】

郓城县杨庄集镇唐店村养殖户唐伟勇:“我们考虑到老百姓出门打工也不容易,在家养鸭子也没有多大风险,我们几个就去潘渡镇找李永佩去了,说你家乡的你都不发展,把外边的都带动起来了,把老家这块发展不起来。”

李永佩:“他们一说我也感觉到应该在家乡干,所以我这个养鸭合同就主要放在我们唐店村了。”

因为李永佩提供鸭苗和饲料,包回收,这刺激了唐店村农民养鸭的积极性,全村很快建起了90个大棚,村里200多人参与林下养鸭。

记者:“你一天喂几次?”

唐伟勇:“一天两次。”【致富经,种树】

记者:“像鸭子一天能吃多少料?”

唐伟勇:“吃2斤料。”

记者:“你现在养了多少只鸭子?”

唐伟勇:“两个棚养了8000只。”【致富经,种树】

李永佩:“现在一天能屠宰八九千只,因为老百姓现在养鸭的积极性特别高,要是全部把他们都集中起来,我还得准备上第二条生产线。”

李永佩的生产规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养殖户的要求,2006年,郓城县全县肉鸭出栏量达到了1000万只,销售问题开始引起大家的关注。为了保护养殖户的利益,当地政府开始引进外地的肉鸭加工企业落户郓城县,这样一来也解决了高磊这些养殖户的销售难问题。

现在郓城县年出栏肉鸭1800万只,销售收入达到4个亿,仝林村也新建了70个大棚开始林下养鸭,以前没人用的林下地成了抢手地。

郓城县双庙村养殖户仝玉民:“林地这几年变化很大,以前荒地不值钱,现在通过养鸭,现在每亩都租到三四百元钱。”

林下地租金高了,像高磊与仝林村关于租地一些利益方面的问题也就暴露出来了,对于这一点当地政府也在想办法解决。

郓城县潘渡镇镇长鲁仪庆:“我们的说法还是按照程序,先进行调节,本着平等、协商、公平、公正这样的原则,促成他们协调解决。如果协调不成,最好还是让法律来说话。”

篇四 致富经,种树
史记中的致富经

篇五 致富经,种树
《史记》中的致富经

篇六 致富经,种树
乡村旅游创业传奇人物(五)

乡村旅游创业传奇人物(五):蒋庆金

蒋庆金:“迎亲了,迎亲了,新娘大轿来了,新娘来了。”

2013年4月,记者来到江西赣州采访蒋庆金时,他正忙活着操办一场特别的婚礼。 蒋庆金:“一拜天地,天长地久好姻缘。”

婚礼的特别之处不在仪式上,等新郎和新娘一进洞房,反常的情况就接连出现。 游客:“好漂亮。亲一个,亲一个,亲一个。别害羞,别害羞。”

[致富经]乡村旅游创业传奇人物(五):蒋庆金

【致富经,种树】

任凭旁人怎么起哄,新郎和新娘就是不愿意亲吻,不秀恩爱倒也罢了,一帮小伙儿还轮番上来跟新娘合影,新郎也一点都不吃醋,还说自己结婚完全是被逼无奈。

员工 肖辉龙:“他们硬把我推出来的,因为本身我结了婚,因为他们觉得我更高大,跟新娘子更配得来,就可能效果更好。”

原来新郎新娘并不是一对真夫妻,而是由景区员工假扮的,专门从事婚俗表演让游客观看,婚礼的策划人正是蒋庆金,他也是整个景区的主人。虽然今年已经61岁了,但蒋庆金的精神头比小伙子还足,看到有什么活动他都要掺和一把,景区到处能看到他的身影。

在江西赣州的旅游行业,提起蒋庆金可以说无人不知,别人开发旅游都找山青水秀的好地方,可他却偏偏选了一座荒山,但是经他的手一打造,这里成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经营5年后,景区一年营业额就超过6000万元。蒋庆金靠什么迅速成功?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了解他创业故事的人都说,他的经营招法很不一般。

房地产公司总经理 黄福善:“他的所作所为在很多人看来匪夷所思,回头看来不得不敬佩,这正是他的独特之处。”

蒋庆金的朋友 李安华:“他的想法按照我们来讲是比较另类的,做法应该是非常高明的,非常高明非常聪明的做法。”

[致富经]乡村旅游创业传奇人物(五):蒋庆金

蒋庆金的朋友 刘嫔:“看他做完以后,以及取得一些效果以后,大家就会发现恍然大悟,为什么蒋总能想着,我们当时没想着呢?”

蒋庆金的经营之道让同行朋友感到惊讶,他到底都干了哪些特别的事?最终怎样让一座荒山大变身,实现年营业额6000多万元呢?

蒋庆金是江西省大余县人,曾担任县经济发展公司总经理,1994年他辞职经商,从事道路、水电等公共设施的投资建设,1998年后开始涉足房地产和苗木种植,到2003年积累了2000多万元的资产。2003年9月,蒋庆金的举动开始变得让人琢磨不透,平时总爱呆在建筑工地的他,平生第一次专门去了趟赣州动物园。

蒋庆金:“在这之前我没有去过,没有去过动物园。”

记者:“都转了哪些地方呢?”

蒋庆金:“所有他们有动物养殖的地方我都去了。”

记者:“一个一个都看了?”

蒋庆金:“一个一个都去看了。”

去一趟还没看过瘾,蒋庆金又接连去了2趟动物园,光看看倒也罢了,随后他竟然宣布,要把整个动物园都买下来。当时赣州动物园连年亏损,运营一年政府要贴进去100多万元,蒋庆金为什么要买个亏损的动物园呢?

蒋庆金的朋友 刘维亮:“这个是有点奇怪,不可理解,以为他是傻子,明知道要垫钱要亏本,你还去收购这个项目。”

员工 罗昭萍:“因为动物一天的吃,还要饲养,都要很高的,费用都好大的。”

买下动物园只要花费25万元,但经营一年,饲养费就得贴进去100多万元,大家劝蒋庆金打消这赔钱的念头,但蒋庆金却告诉别人,他买动物园不是为了赚钱,倒贴钱他也非要买,这更让大伙摸不着头脑了。

这里是赣州市章贡区五龙村,画面中的这片山地原本是一片荒山,山上都是像蒋庆金手拿的这种紫页岩。2003年赣州市政府要对1500亩荒山进行开发,并且对外招商,但地处郊区又荒芜一片没人承包,此时蒋庆金却站出来说他要投资,还要在荒山上搞旅游,这让当时负责项目招商的朱丽琴很吃惊。

赣州市园林局 原副局长 朱丽琴:“我们当时好像有点抓到一个救命稻草这种感觉,为什么呢?因为项目开又开了,然后又没有人做,一直瘫在那边。蒋总我说你怎么会投资这个项目呢?我是事后了,签了合同我才跟他说。”

[致富经]乡村旅游创业传奇人物(五):蒋庆金

别人不看好的荒山,蒋庆金却看出了旅游开发的价值,他觉得荒山距赣州市区只有3公里,地理位置有优势,虽然一片荒芜但可以进行改造,他从没干过旅游,当时只是凭着多年的商业眼光设想了景区的定位。

蒋庆金:“我们赣州刚好是客家人的摇篮,那我们就以客家文化来做这个客家风情园,那我认为这个就很有价值了。”

这里是赣州市,虽然当地多数是客家人,但传统的客家服饰、文艺表演等,现在已经很难看到,蒋庆金想打造一个客家风情园,把这些东西集中展示,吸引赣州市民前来。他觉得这个设想肯定有市场,但没想到结果让他大失所望。

2005年,蒋庆金的1500亩荒山破土动工,他把山体表层的紫页岩更换成土,种树种草蓄水成湖,这一建就是整整3年,陆续投进去1.3亿元。他的房地产生意由职业经理人管理,他把主要精力都投到了旅游上。为了让更多的游客来到五龙村,蒋庆金这才收购了赣州市唯一的动物园,并且把它搬迁到客家风情园旁边,他又增添了一些新的动物,品种达到80多个。

[致富经]乡村旅游创业传奇人物(五):蒋庆金

蒋庆金:“我们这里有一只鹦鹉,如果你愿意感受一下的话,它可以站到你手上。”

记者:“真的?”

蒋庆金:“让你感受一下。”

记者:“那我能试一下吗?是这只鹦鹉吗?”

蒋庆金:“对,就这个。”

记者:“你好,它可以站到我的胳膊上吗?”

蒋庆金:“可以。”

记者:“我看它的爪子很尖,它不会抓我吧?”

蒋庆金:“不会,很安全,没事。”

记者:“行,来。试一下。”

蒋庆金:“很安全。”

记者:“没事吧,别使劲。”

蒋庆金:“你手放平。”

记者:“它翅膀展开了。”

蒋庆金:“它在跟你比,你看,它讲你穿的黄衣服,我也穿的黄衣服。”

2008年5月,蒋庆金的动物园和客家风情园都开门营业,通过当地媒体宣传后,两个园子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看动物门票30元,要进客家风情园门票10元钱,在风情园中能观看到传统的客家婚礼、踩高跷、舞龙舞狮等演出,还可以欣赏到客家歌舞和戏曲表演。不光能看,感兴趣的游客还可以试穿客家服装,了解不同装束的人物身份,而且还能跟着演员学跳客家舞蹈。

刚开园的几个月,靠着这些卖点,景区每天游客量达到近千人,但随后就慢慢冷清下来,因为游客都是看个新鲜来一次就算了,没有人会来重复消费。2008年景区营业额500多万元,除去开支还亏损近200万元。蒋庆金这才发现,以前他对旅游的设想太简单,这里面大有学问。就是这样一个行业新手,最终怎样让景区从年亏损200万元到营业额突破6000万元呢?

[致富经]乡村旅游创业传奇人物(五):蒋庆金

2009年4月,蒋庆金找到赣州市名厨委员会,向负责人陈伟瀚提出,他想举办一次烹饪大赛,他负责全部费用,最高奖提供1万元奖金。

赣州名厨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 陈伟瀚:“还是有点意外,一般也就是在几百元,作为一种鼓励性质而已。”

记者:“1万元钱算高了?”

赣州名厨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 陈伟瀚:“对,已经很高了。”

蒋庆金:“1万元是不高,应该是很值。当时不是为了宣传景区,确实我是还有其它的目的来办这个大赛。”

不是为了宣传景区,却要开出万元奖金搞烹饪大赛,很多人觉得蒋庆金是瞎折腾,但是大赛结束后当年景区就扭亏为赢,大家一致觉得他这个招法太妙了。

蒋庆金的朋友 刘嫔:“大家都觉得很敬佩他,我觉得他这个方法呢,应该是四两拨千斤,应该是取得了一个很好的效果。”

万元奖金办烹饪大赛,蒋庆金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

[致富经]乡村旅游创业传奇人物(五):蒋庆金

记者去采访时,蒋庆金正在举办今年的烹饪大赛。2009年5月的时候,他举办的那场烹饪大赛也是在这里举行,当时万元奖金吸引了100多位选手报名。蒋庆金对选手提出要求,全部都要做客家菜。比赛结束后,他还把选手留下来,向他们学习这些客家菜的做法。厨师陈明燕和李世兰参加了当时的比赛。

记者:“向你们学习这个菜的做法,你们愿意告诉他吗?”

厨师 陈明燕:“都是非常坦诚地告诉他。”

记者:“为什么呢?”

厨师 陈明燕:“就是说我们相互学习,我们大家都可以取长补短,或者说相互交流。” 厨师 李世兰:“自己学会的东西告诉别人,或者教会给别人,我觉得这是最大的能耐,最大的本事。”

其实举办这次烹饪大赛,蒋庆金的目的是为了收集客家菜谱。原来经营亏损后,蒋庆金反复琢磨,觉得要想吸引游客来重复消费,美食是一个突破口。

蒋庆金:“吃住行游购娱,旅游是六大要素,这六大要素第一个就把吃摆在最前面。挖掘我们客家的菜品,提高我们的餐饮水平,色香味形都很好,慢慢人家为了品尝我们客家的饮食,人家都会冲着这个到我们客家风情园来。”

要抓住游客的心,先要抓住游客的胃,以前景区餐厅只有几道客家菜,味道也一般,蒋庆金通过烹饪大赛收集了30多道最有特色的客家菜。他还挖掘了每道菜的历史由来,改编加工成小故事,游客来就餐,可以边听故事边品美食。

员工 陈爱林:“小炒鱼你看,色香味俱全,相传它是王阳明在赣州做巡抚的时候,王阳明非常喜欢吃鱼。”

地道的客家饮食成了景区的一大亮点,游客吃过之后会反复再来。

篇七 致富经,种树
盐边县“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发展调查研究

盐边县“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发展调查研究

——以桐子林镇纳尔河村为例

张胤红

【论文摘要】2012年盐边县正式被授予全省农业产业基地强县称号。在此基础上,盐边县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切入点和总抓手,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培育特色区域农业经济,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实施特色农业培育工程,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发展绿色精品农业。盐边县桐子林镇纳尔河村就是一个发展“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取得成功的典型——通过大力发展芒果产业,让曾经干旱缺水、靠天吃饭、“穷、散、乱”的纳尔河村如今变成了产村相融、生活富裕、民主建全、安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其芒果品牌已经成为我县乃至攀枝花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名片,国内国际影响日益扩大。纳尔河村的成功经验值得总结、借鉴和推广。

【关键词】产业现状 经验 问题 对策

2009年,盐边县被确定为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培育县。从那以后,盐边县结合县情,确定了以特色水果为主导产业,玉米、烟叶为辅助的三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工作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县上制定了优惠政策,创建机制,编制规划,经过三年努力,逐步完成了现代农业基地建设。2012年盐边县正式被

授予全省农业产业基地强县称号。在此基础上,盐边县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切入点和总抓手,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培育特色区域农业经济,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实施特色农业培育工程,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发展绿色精品农业。不断优化主要产品区域布局,大力推进特色水果、现代畜牧、设施蔬菜、现代林业、优质烤烟等现代特色农业建设,把产业基地建设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培植龙头企业,走出了一条绿色精品特色农业发展之路。

为了更深入了解盐边县“一村一品”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现状,今年初,课题组到盐边县桐子林镇纳尔河村进行了调查:

位于雅砻江畔的盐边县桐子林镇纳尔河村,全村幅员面积28.8平方公里,共有3个村民小组、308户、1278人,仅有农耕地500多亩,人均耕地不足1亩,且大部份是坡耕地,主要居住有汉、彝、傈僳三种民族。该村地处雅砻江畔,平均海拔1500多米, 不少山梁高差达200多米,坡度60度以上,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属典型的高二半山区,交通闭塞。气候属于南亚热带干热河谷气候,年均气温20-21度、年降雨量800毫米左右、年无霜期在300天以上,具有日照长,热量丰富等特点。村民主要以种植苞谷、小麦、水稻为生。到上世纪90年代末,人均纯收入不到1000元,有半数村民处于贫困状态。从2000年开始,在村支两委一班人的带领下,该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芒果产业,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到2014年芒果种植面积达12800余亩,

年产优质芒果2300吨,建成了全县第二大的优质晚熟芒生产基地。全村半数以上农户种芒果年收入超10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200元增加到23000多元。现在芒果产业已经成为纳尔河村老百姓增收致富的主要来源。曾经干旱缺水、靠天吃饭、“穷、散、乱”的纳尔河村如今变成了产村相融、生活富裕、民主建全、安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其芒果品牌已经成为我县乃至攀枝花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名片,国内国际影响日益扩大。纳尔河村的成功经验值得总结、借鉴和推广。

一、产业发展现状

10多年前的纳尔河村是一个偏远、贫穷的小村庄,“山高、人穷、行路难,村里与外界唯一的通道就只是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条件差得很,老百姓都是靠山吃饭,收入低、日子苦,姑娘好嫁、婆娘难讨„„”村民如此说。现今的纳尔河举目望去,满目青翠、叶繁林茂,一片片芒果林从路边覆盖到远山,一条条水泥路如玉带般蜿蜒山间,一栋栋小洋楼错落有致,深秋时节,硕果缀满枝头,进出的客商络绎不绝,果林间到处是欢声笑语,洋溢着一派丰收的景象。

目前,纳尔河村已经形成了以种植芒果为主,西瓜、豌豆及早春蔬菜为辅的产业结构,村里现有两家龙头种植企业,成立了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了2户家庭农场,芒果种植面积达12800亩,其中挂果的有8000亩,主要有吉绿、凯特、红象牙等品种,去年产量2300吨左右,销售收入近1400万元。其主打

品种“凯特”是优质的晚熟芒果,果大肉厚、口感香淳,很受消费者亲睐,远销成都、重庆、北京、上海、哈尔滨等大城市。为了提高知名度,村上申请注册了“攀枝花”和“二滩”牌芒果商标,其中“攀枝花”牌芒果商标2010年取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标志。短短的十多年间,凭借大力发展晚熟芒果这一特色产业,当地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3474元,半数以上的农户靠种芒果年收入超10万元,与此同时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90%的农户搬进了楼房,家家户户买了汽车,全村涌现出了一大批种植大户和致富能手。

在纳尔河村,提起种植能手马文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个靠种植芒果发家致富的女强人,在村里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上世纪90年代末,纳尔河村与金河村一河之隔,气候、地理位置、日照、温度都很相似。金河村的芒果产业发展良好,而纳尔河村却是一片荒山,只有初中文化的马文英看到了其中的“商机”,经过反复思考后,决定自己也来种芒果,并开始向“隔壁邻居”金河村取经。 1999年,在村里人诧异和不解的目光中,马文英拿出自家的20亩地,从金河村买了1000棵芒果树苗栽种。2004年马文英家的芒果树陆续挂果,2006年芒果卖了10多万元,第二年卖到了20多万元。尝到甜头的马文英和丈夫决定把自家承包的荒山荒地全部种上芒果树。短短10余年间,马文英成为了当地赫赫有名的致富能手,去年她家种植的60亩芒果地产出

近100万元。致富后的马文英没有忘记广大乡亲们,根据自己的创业经验,她帮助大家寻找致富之路,主动担当村民的技术顾问,出谋划策,在技术上对乡亲们有求必应。

笔者在调研过程中遇到正在芒果林中劳动的村民蒋启财,“现在种芒果一年就能卖二三十万,芒果十月份成熟,现在就被外地商人预订一空了。”蒋启财种植芒果树2000来株,今年套了5万多个果袋,除去四、五万成本,他能收入至少30万元人民币。为了出入方便,他家几年前就买了一辆十几万元的皮卡车。“在村里,我的收入就一般。”他告诉笔者。

在通往村子腹地水泥公路一侧,一幢三层仿欧式建筑屹立在半山腰,工人们正在给外墙镶嵌白色瓷砖,房屋四周是郁郁葱葱的芒果林。“修这房子我已经花了快50万了,再过一周主体工程就全部结束。”42岁的纳尔河村村民冯国清站在楼房前笑呵呵的说,“春节前就可以搬进新家了。”蓝天白云之下,这幢建筑在山野间显得与众不同,尤其是正门前两根高大的立柱让楼房彰显出宫殿般的大气、豪华。“这是当地政府专门请设计师为我设计的,十年前我们住的是茅草房,唉,想不到十年后能修这么好的房子。”冯国清感概万千,“家里四个人,房子够大的,呵呵”。如今在纳尔河村,300余户村民中,像蒋启才和冯国清这样因芒果而富裕起来的村民还有很多。

二、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一)、因地制宜、讲求科学、找准产业


致富经,种树相关热词搜索:致富经沙漠种树 致富经视频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致富经,种树”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致富经,种树"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chuangyeziliao/83970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