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资料 > 创业资料 > 黄颡鱼,投喂氟苯尼考

黄颡鱼,投喂氟苯尼考

2017-06-22 11:27:14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黄颡鱼,投喂氟苯尼考(共7篇)黄颡鱼“全雄1号”的养殖技术[农广天地]黄颡鱼“全雄1号”的养殖技术  科学试验发现,雄性黄颡鱼比雌性黄颡鱼的生长速度快30%—80%,因此养殖雄性黄颡鱼要比雌性黄颡鱼的产量高。黄颡鱼“全雄1号”是利用技术手段,生产出的单一雄性群体,属于温水性,以肉食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生存温...

篇一 黄颡鱼,投喂氟苯尼考
黄颡鱼“全雄1号”的养殖技术

  [农广天地]黄颡鱼“全雄1号”的养殖技术  

  

  科学试验发现,雄性黄颡鱼比雌性黄颡鱼的生长速度快30%—80%,因此养殖雄性黄颡鱼要比雌性黄颡鱼的产量高。黄颡鱼“全雄1号”是利用技术手段,生产出的单一雄性群体,属于温水性,以肉食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生存温度为0-38℃,最佳生长温度为25- 28℃,可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养殖。现在为大家介绍黄颡鱼“全雄1号”的养殖技术。  

  黄颡鱼“全雄1号”的养殖技术 

  一、黄颡鱼“全雄1号”苗种养殖技术   

  1、培育池条件   

  培育池面积以1~3亩为宜,要求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注排水方便,放苗前清除塘底过多淤泥(保持10厘米左右),并整修池堤,防止渗漏。   

  2、清塘与肥水   

  鱼苗放养前10~15天,每亩使用生石灰150公斤进行干法清塘,杀死野杂鱼、致病菌、寄生虫及其他敌害生物。放养前7天,往池塘中注水30~40厘米,注水时管口用40目筛绢网包裹过滤,防止野杂鱼和敌害生物进入。

  3、鱼苗放养时间  

  黄颡鱼“全雄1号”不同的养殖方法进苗的时间有些差异。从水花开始培育的时,可根据各地气候条件做适当的调整,当水温达到24度以上时即可购回水花鱼苗进行培育,时间一般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对直接从夏花鱼种养成冬片鱼种或成鱼时,可根据鱼种繁殖厂(场)家可提供时间而定,时间一般在6月上旬至6月中旬。对直接从冬片鱼种养成成鱼时,可在春节过后池塘水温上升至鱼种开口时即可向苗种厂家购回鱼种,时间一般在2月上旬至3月中旬。 

  4、鱼苗放养   

  黄颡鱼“全雄1号”鱼苗放养密度以每亩3~5万尾为宜,单养为佳,不能与鲤、鲫鱼苗混养。下塘的鱼苗最好为同一批孵化出的鱼苗,如孵化时间相差较大,易使鱼苗生长不齐,造成成活率下降。放苗前需测量池塘水温、pH值、溶氧和氨氮等指标,鱼苗袋内水温与池水温度不超过2℃,pH值在6.8~7.5之间,溶氧大于5毫克/升,氨氮小于0.06毫克/升,即可下塘。   

  5、鱼苗饵料培育 

  对于一般养殖农户可采用土塘培育红虫培育开口饵料,方法同常规培育方法一样,采用微生物肥料加适量绿肥即可。对于大型养殖场建议采用人工培育卤虫(丰年虫)的方法进行培育开口饵料,以海水晶或食盐配置成2-3%盐度的水,每升可放卤虫卵2-3克,PH值调至7.5左右,水温25-27度,持续充氧,30-40小时后即可得到孵化好的新鲜适口的鱼苗开口饵料。不论采取哪种方法进行培育开口饵料,时间必须控制好,以鱼苗下箱前1天可食到新鲜的鲜活卤虫为宜。 

  6、饵料投喂 

  因为黄颡鱼“全雄1号”的食性在2公分前主要以动物性饵料为主,所以黄颡鱼苗夏花鱼种培育时全部依靠人工投喂的浮游动物(卤虫)来维持生长。鱼苗下箱后隔天即可投喂人工捕捞的经60目纱网过滤后的鲜活浮游生物或人工培育孵化的丰年虫;捞取的浮游动物的投喂前需要适当消毒处理,5%食盐水消毒2~3min,投喂量可根据吃食情况适当增减,丰年虫可直接投喂,开口投喂按40-60克干虫卵/10万鱼苗投喂,以后每次增加10-15%,每天投喂3-4次。投饵后15-20分钟可用不锈钢碗取少量鱼苗进行观察吃食情况,当进食鱼苗比例低于90%时说明饵料缺乏,可适当增加。 

  7、黄颡鱼鱼苗培育   

  刚孵化出膜的仔鱼,卵黄囊尚未完全消失,游动能力较弱,喜欢集群在水体的底部,以轮虫等小型浮游动物为食。初期天然饵料培养充足,将大大提高鱼苗存活率。如发现饵料不足,可采用人工投喂轮虫、追加有机肥料、割青草堆沤、早晚两次泼洒黄豆浆等方式促进浮游动物繁殖。   

  随着鱼体长大,鱼苗活动、摄食能力明显增强。此时要逐步提高池塘水位至0.8~1.5米,以增加鱼类活动空间。当长至2~3厘米时,池塘中天然饵料已无法满足其摄食需求,可采用黄颡鱼专用膨化浮性饲料进行人工引食驯化。首次驯食宜选在天气正常时早上太阳出来后及下午进行。选用蛋白含量在40%以上专用幼甲鱼饲料、鳗鱼饲料投喂均可,投喂前可用饵料:水=1:0.8的比例拌合饲料,揉成团放在饵料台上投喂。驯食时先少量多个点撒料,待鱼苗集群后逐渐增加投喂,每次控制在一小时以内,经过2-3天即可成功驯食。投喂次数刚开始每日3~4次,待驯化完全后,每日2~3次,投喂量根据鱼苗摄食情况而定,以吃完为准。   

  8、饲料投喂 

  驯食成功后可根据鱼苗数量逐渐调整投喂量。投喂要定时,投喂量要适中,以鱼苗在一小时内吃完为度;投饲做到少量多次,可调整到每天投喂3~4次,但要注意总量控制在鱼体重的5%左右。经过20天左右的培育鱼苗基本上可达到2.5-3cm,可进行下一级培育。 

  9、鱼苗日常管理   

  每日要坚持巡塘,注意观察水色和鱼的摄食、活动状况,通过注水、使用微生物制剂、泼洒施肥和开启增氧机等措施,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饵料生物丰富。每隔一段时间,对池塘进行杀虫和杀菌消毒,并定期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等免疫制剂,提高鱼苗抗病能力,防止鱼病发生。   

  二、黄颡鱼“全雄1号”成鱼养殖技术   

  1、池塘条件   

  黄颡鱼成鱼养殖对池塘面积要求不严格,但一般需要池塘水源充沛、水质良好,进排水方便,水深在1.5~2米左右,底部淤泥10厘米左右,具有保水保肥能力。同时每5亩水面配有一台增氧机。 

  黄颡鱼下池前10~15天干池,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对池塘或水库进行彻底的清理消毒,杀灭水体中的寄生虫、鱼卵、虫卵、病原菌等敌害。清塘消毒的方法有干法清塘和带水清塘两种。采用干法清塘时,每667 m2生石灰的用量为100千克或漂白粉10千克(池水深保持10cm左右);带水清塘时,生石灰的用量为200千克(池塘中保持水深50-60cm)或漂白粉20千克。将生石灰或漂白粉化水后立刻全池泼洒。浓度一定要高,并且要均匀。消毒3天后加注新水至常规养殖水平面,加水时出水口用60亩网片过滤,防止野杂鱼如池。    

  2、放养模式   

  黄颡鱼成鱼养殖模式比较多样,既可主养,又可在鳊、草、青等家鱼养殖塘内套养,但不宜与鲤、鲫等混养。主养时,一般每亩放养15~30克规格的黄颡鱼3000~4000尾,并每亩套养60~80克规格的花、白鲢200尾左右以调节水质。当年黄颡鱼苗种可养成80~150克规格的商品鱼。有条件的,还可在池塘内每亩混养200只甲鱼,在池塘增效的同时,对控制黄颡鱼病害可起到积极作用。套养时,则根据池塘条件及其他鱼类的实际放养情况确定。   

  3、放养前准备   

  放养10~15天前对养殖池进行清塘。尤其要注意杀灭螺蛳、蚌类等底栖动物,因为它们是多种寄生虫的中间宿主,黄颡鱼为底层鱼类,且游动速度较慢,容易被螺蛳、蚌类体内的寄生虫寄生导致病害的发生。放养前7天,注水80~100厘米,进行肥水。注水方式及肥水注意点同苗种培育。鱼苗下塘前采用3%的食盐水浸浴2~5分钟做消毒处理,池塘水水质要求氨氮值为小于0.2毫克/升,其他条件同苗种培育。  

  4、饲料与投喂   

  投喂的饲料要求新鲜、适口,无腐败变质、无污染。饲料主要营养成份中粗蛋白含量不小于38%,以南通正大黄颡鱼膨化浮性料为宜。   

  当水温达到12℃以上时开始饲料投喂,投喂初期需进行引食,方法同苗种培育。一般日投喂2次,清晨、傍晚各一次。当水温为12~18℃时,日投饲率为鱼体总重的1~2%;18℃以上时为2~3.5%。实际投喂时,则根据“四定”(定时、定点、定质、定量)、“四看”(看季节、看天气、看水质、看吃食与活动情况)原则做适当调整。   

  5、水质管理   

  水质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黄颡鱼的生长。平时一般20~30天换水一次,换水量为20~30厘米。如水质过清,则适时追肥,施肥坚持“看水施肥、少量多次原则”,使透明度保持在30厘米左右,确保水质肥、活、嫩、爽。同时每隔半个月交替使用生石灰30ppm和微生物制剂一次,以调节pH值,降低水中氨氮、亚硝酸盐、甲烷、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含量,促进池水藻相、菌相平衡。   

  6、鱼病的预防    

  黄颡鱼“全雄1号”在养殖过程中,要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切实做好预防措施:  

  ①彻底清塘,严格消毒。       ②苗种放养时,要用食盐等药物浸浴消毒。  

  ③放养体质健壮、无病害的苗种。  ④投喂新鲜、优质饲料,坚持“四定”、“四看”投喂方法。  

  ⑤加强水质管理,定期注换水。    ⑥发现鱼病,及时诊治。

  ⑦定期泼洒药物消毒水体与口服药物,坚持对活饵、饲料台、食场进行消毒。视水质、天气等情况,可每月泼洒杀虫药一次,隔天再泼洒二氧化氯消毒一次(用量参照说明),每15天用漂白粉消毒食场一次,同时每月在饲料中添加50-100ppm(50-100g/吨)的氟苯尼考或50-100ppm的“三黄粉”投喂,连喂5天。每1-2周抽检一次鱼类病情。  

  ⑧在鱼苗阶段严禁用菊酯类药物。  

  黄颡鱼“全雄1号”常见及多发病害主要有:   

  ①水霉病:主要由鱼体擦伤后水霉菌寄生导致发病,应在捕捞、运输、放养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鱼体损伤,并在鱼种下塘后使用硫醚沙星200ml每亩每米全池泼洒,可减少此病发生。   

  ②车轮虫、指环虫病:病鱼离群,往往倒栽或侧卧于水面,或沿塘边狂游,严重者导致死亡,镜检可发现大量虫体在腮部寄生。可使用0.12ppm1%阿维菌素溶液与0.12ppm40%辛硫磷溶液合剂全池泼洒治疗。   

  ③吸虫病:主要寄生于鱼体肠道内,部分病鱼有“白内障”或头部充血等症状,在水中不停旋转,不久即死亡。该病的主要采用杀灭螺蛳等中间寄主的方法进行预防。发病时,可采用每公斤饲料拌0.4%伊维菌素溶液2.5ml连续投喂2~3日治疗,以减少损失。    

  ④出血性水肿病: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部分头部充血,腹腔内有大量血水。可先换水50%,然后用0.25~0.3ppm三氯异氰尿酸进行水体消毒,连续2~3日。    

  7、日常管理   

  平时每天坚持早中晚各巡塘1次,观察水质、黄颡鱼“全雄1号”鱼类活动及吃食情况,要勤除塘边杂草,捞取塘内残渣、污物及病鱼死鱼,可避免水质恶化和减少鱼病传染。遭遇闷热天气或天气突变时,要增加夜间巡塘次数,以便采取措施防止意外。同时要勤做记录,及时总结经验,以确保养殖生产顺利进行。  

篇二 黄颡鱼,投喂氟苯尼考
养殖泥鳅病害防治技术

  一、泥鳅苗种培育

  泥鳅苗孵出3天后应及时转入育苗池中培育。每平方米放苗800~1000尾,水肥的池适当多放。育苗池的面积以50~100平方米为好。池中要挖鱼溜,池水深20~30厘米。放养前进行消毒和消池,并施禽畜的有机肥以培养饵料生物。在放养初期只在鱼溜内注满水,待鳅苗习惯以后,再灌水人池至计划深度,使鳅苗分布全池,开始投喂熟蛋黄、鱼粉、奶粉、豆浆等精饵料,几天后用煮熟的糠粉、玉米粉、麦粉、菜脚叶等植物饵料拌和剁碎的鱼虾、螺蚌肉等动物性饵料进行投喂,每天投饵3~4次,投饵量初期为泥鳅总体重的2%~5%,后期8%~10%,经育苗池喂养1个月左右,体长达3~4厘米,体重0.4-0.5克,开始有钻泥习性的时候,即可进行成鳅饲养。

  二、养殖泥鳅疾病防治

  1、水霉病

  水霉病义称肤霉病或白毛病,是水产动物真菌病之一,也是常见疾病之一,此类菌对温度适应范围广,5~26℃均可生K繁殖,最适溫度13-18℃,水质较清的水体易生长繁殖。造成此种病的因素大约有:一是受伤或局部组织坏死(泥鳅曰前多为自然苗,苗种下塘前多易受伤。加之此时水温正适合霉菌的生长,因而水霉病为泥鳅苗种期间常见病之一。

  防治方法:

  (一)彻底清塘,从而杜绝病菌来源,从而可有效防治该病的发生。

  (二)放苗前对池水严格消毒。

  (三)捕捞时操作要细心,防止鱼苗受伤、,

  (四)一旦发生该病,应在早期进行治疗为好。得病的苗种可用2%~3%的食盐水浸洗5~10分钟。或采川宏扬镇海生物防护有限公司生产的“水霉净”。曾资料介绍偏方:每亩使用5公斤苜蒲、0.5-1公斤食盐,对15~20公斤人尿,全池泼洒。

  2、红鳍病

  又名赤鳍病、腐鳍病,大多由一种杆菌引起。泥鳅被感染后,鳍、腹部及肛门周围有充血发白并溃烂症状,有些则有出血斑点、肌肉腐烂,尾鳍、胸鳍发白并溃烂等现象。

  防治方法:种苗放养前用“苗种平”消毒,治疗可川“双氧片”或“强氯精”泼洒,严重时连续使用2次,同时按饲料重0.3%中拌人“氟苯尼考”进行投喂5-7天。

  3、肠炎病

  亦叫烂肠瘟、乌头瘟。患病症状为:行动缓慢,停止摄食,鳅体发乌变青,头部显得特别,腹部出现红斑,肠管允血发炎,肛门红肿,轻者腹部有血和黄色黏液流出,重者发紫,很快死亡。

  治疗方法:①每50千克泥鳅用“新鱼血止”5克,饲料中按饲料重5%添加“鱼用多维”拌料投喂。连喂3天即叮;②每50千克泥鳅用7.5克大蒜素拌料投喂5~7天,第一天投喂药饵量加倍。

  4、白尾病

  主要症状:初期鳅苗尾柄部位灰白,随后扩展至背鳍基部后面的全部体表,并由灰白色转为㈠色,鳅苗头朝下,尾朝上,垂直于水面挣扎,严重者尾鳍部分或全部烂掉,随即死亡。

  防治方法:①将八黄散加入25倍重的0.3%氨水浸泡,连汁带渣全池泼洒,使水体浓度为3x10-6;②将!公斤干乌桕叶(合4公斤鲜品)加入20倍重量的2%生石灰水中浸泡24小时,再煮10分钟后带渣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4x10-6;③漂白粉(有效氯30%)溶于水,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lxl0-6。待4小时后,再泼洒五倍子浸泡液(磨碎后开水浸泡)使池水浓度为3x10-6,以促使病灶迅速愈合、

  (作者单位:166200黑龙江省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畜牧水产中心)

篇三 黄颡鱼,投喂氟苯尼考
黄颡鱼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技术

水产动物病害学结业作业

姓名夏理海

班级渔业S161

学号201672400

指导教师苏应兵

院系动物科学学院

时间2016年10月12日

黄颡鱼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姓 名:夏理海 班级:渔业s161

学 号:201672400 学院:动物科学学院

黄颡鱼是长江中下游江河、湖泊中常见的小型名优淡水经济鱼类。它以肉质细嫩、无肌间刺、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广受消费者喜爱。但随着黄颡鱼养殖技术和生产规模的不断发展,黄颡鱼疾病问题日益突出,在生产中已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疾病防治是提高养殖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黄颗鱼在自然环境中抗病力很强,其原因是自然生态环境中病原微生物较少。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由于放养密度大,加之投饵、施肥等使池塘的生态环境渐趋恶化,病原微生物即大量繁殖,黄颗鱼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因此,在养殖黄颗鱼中,病害防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环节。根据研究,目前已发现的黄顺鱼疾病有二十余种。现就黄颖鱼疾病防治问题综述如下。

一、细菌性疾病

1、黄颡鱼红头病

1.病原 现已确定黄颡鱼红头病的病原为鲇鱼爱德氏菌。

2.症状 该病在临床上根据症状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急性败血症型、慢性“红头病”型。急性败血症型发病急,死亡率高,一般在水温迅速升高或者水质恶化的情况下暴发,主要症状为:病鱼头朝上、尾朝下,或在水面呈间歇性螺旋状转游,病鱼腹部膨大,鳍条基部、下颌、鳃盖、腹部可见到细小的充血、出血斑,肛门及生殖孔充血、出血、外突等。慢性“红头病”发病慢,病程长,可达一月有余。初期无明显症状,随着病程发展,病鱼食欲减退,离群缓游、反应迟钝。后期病鱼头顶部充血、出血、发红,在颅骨正上方形成一条带状凸起或出血性溃疡带,严重时头顶穿孔,头盖骨裂开,甚至露出脑组织,因此,养殖户又称该病为“红头病”、“红头顶病”、“红脑门”等。

3.流行情况 黄颡鱼红头病发病流行的水温在 18~28℃,于每年的4-6月和9-10月暴发,主要危害25~100克的黄颡鱼鱼种或成鱼,该病传染性强,发病感染 10%~30%,死亡率可达70%,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4.预防方法:①调控水质。养鱼先养水,水质关乎养殖的成败。平时应定期使用有益菌改善水质,如EM原露,也可适量放养鲢鳙鱼。②定期杀虫,防止二次感染,可在每年 4、5、9月各进行一次杀虫,同时用杀菌药物进行水体消毒,防止细菌感染。③增加溶氧,在疾病流行季节可适当增加开机时间。④发病季节,

可在饲料中适当添加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进行预防。

治疗方法:一经发现该病,应马上进行药物治疗,首先整个水体泼洒聚维酮碘等碘制剂0.5克/米3;同时内服恩诺平,每千克饲料拌加 2~4 克,连续投喂 5 天。但是药物治疗只有在发病早期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因此,该病的防治还是应以加强水质管理为主,生产实践证实,保持养殖水体 2 米深,每日定期换一定的新水并控制水温在 25℃左右,可明显降低该病的发生。

2、黄颡鱼细菌性烂鳃病【黄颡鱼,投喂氟苯尼考】

1.病原 柱状屈桡杆菌。

2.症状 柱状屈桡杆菌引起的鱼类细菌性烂鳃病一般表现为: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且缓慢,摄食量明显减少,甚至不摄食。病鱼鳃丝肿胀,黏液较多,甚至附着污物。鳃盖内表面充血发炎,中间部分常糜烂成一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

3.流行情况 该病全年均可发生,鱼种和成鱼均可发病,4-6月为发病高峰,可引起大批死亡。

4.防治技术 ①生石灰彻底清塘,鱼种放养前用 2.5%食盐水浸洗5分钟。②发病季节,每月全池遍洒生石灰1~2 次或在食场周围每周泼水产用二溴海因 1~2 次。③每千克饲料添加菌立清2~4克,拌饲投喂,连喂3~5天,或者每千克饲料添加氟苯尼考粉3克,拌饵投喂,一日1次,连用 3~5 天,同时可外用杀菌红,150 毫升/亩米,3 天一次,连用二次。

3、肠炎病

1.病原 点状产气单胞杆菌。

2.症状 病鱼离群独游,活动迟缓,食欲减退。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则肛门有黄色黏液流出。鱼体食道和前肠充血发炎,严重者全肠发炎呈浅红色,血脓充塞肠管。

3.流行情况 肠炎病主要危害鱼种和成鱼,流行于6-9月,苗种主要在5-6月发病。

4.防治技术 ①控制好水质,保持良好的池塘环境条件,鱼种下塘前用 2%~3%的食盐水浸浴。②坚持“四定”投饵,不投喂霉变、腐败的饲料,并定期在饲料中添加1%食盐或三黄散。③发病池用强氯 0.3 克/米3进行水体消毒。④使用肠舒宁(每千克饲料添加 3~4 克)拌饵内服药,同时外用百毒威或二溴海因等

全池泼洒消毒,连续3天。

4、出血性水肿病

1.病原 细菌。

2病症 病鱼体色泛黄,粘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头部充血。背鳍肿大,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胆汁外渗,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胃肠无食,胃苍白,肝脏呈土黄色,脾坏死,肾脏有霉黑点。病鱼食欲下降,甚至闭口不食,运动失调,死亡率高。

3危害及流行 该病在苗种和成鱼饲养期间危害最大,在苗种培育阶段易发病,死亡率高达80%。在高温季节暴发,来势猛,蔓延快。当水温在25~ 30℃时则出现明显病鱼大批死亡的现象。成鱼养殖阶段,多发生在5月份,死亡率高达90%。

4 防治技术①药浴:50~ 100mg/L福尔马林浸30s;1~ 2mg/L环丙沙星或新诺明、恩诺沙星浸15~ 30s;2mg/L强氯精或5mg/L漂白粉浸10s;5mg/L四环素或红霉素浸1h。②水体消毒:2mg/L环丙沙星;0.2mg/L新诺明;0.3mg/L强氯精;10~ 15mg/L生石灰。上述药物任选一种连用3d,隔3d后再连用2d,或选用其中两种,轮用1周。③药饵内服:每千克饲料加入环丙沙星、新诺明、痢特灵、大蒜素等药物中的一种,用量为0.5g,配以食盐10g,连喂1周;或选用上述药物中的2~ 3种,轮喂1周也很有效。

5、水霉病

1 病原 水霉菌。

2 病症 水霉菌寄生初期,肉眼看不出症状,当肉眼能看到时,菌丝已侵入伤口,向内、外生长,蔓延扩散,似灰白色的棉毛。病鱼游泳失常,焦躁不安,直到肌肉腐烂,失去食欲,瘦弱而死。若鱼卵上布满菌丝,最终导致死鱼卵。

3 危害及流行 严重危害孵化中的鱼卵和鱼体表有伤口的苗种和成鱼。此病全年流行,以早春、晚冬最易发生。

4 防治技术①捕捞、运输和放养过程中要尽量小心,勿使鱼体受伤,同时注意合理的放养密度;3%~ 5%食盐溶液浸洗病鱼5min,再用青霉素80万单位加入100kg水配成溶液浸洗10min;用1%孔雀石绿软膏或适量的磺胺药物软膏涂抹伤口;用400mg/L食盐与小苏打(1∶1)合剂全池泼洒或用2~ 3mg/L亚甲基蓝全池泼洒,隔2d再泼洒1次。

二、寄生虫

1、车轮虫病

1.病原 车轮虫及小车轮虫。

2.症状 病鱼焦躁不安,浮至上层狂游,呈跑马状,或腹部朝上,在水面上旋转,镜检可见大量车轮虫寄生于鳃丝和皮肤黏液上。

3.流行情况 水温20~28℃的4-7月是该病的主要流行季节。

4.防治技术 ①放养前进行清塘,并保持良好水质,合理密养。②鱼种放养前用 3%~4%的食盐水浸浴 5 分钟或用 1~2 毫克/升的硫酸铜溶液浸洗鱼体,要注意根据水温来把握浸洗时间。③发病后用 0.5 克/米3的硫酸铜和 0.2克/米3的硫酸亚铁合剂全池泼洒,3 天 1 次,连用 2~3 次,或使用阿锐克(100 毫升可供每米水深、4~6 亩水面)配合硫酸铜0.4克/米3全池泼洒,可有效防治该病。

2、钩介幼虫病

1 病原 背角无齿蚌、三角帆蚌的钩介幼虫。

2 病症 钩介幼虫用足丝粘附在鱼体,并用壳钩钩在鱼的嘴、鳃、鳍及皮肤上,鱼体受到刺激而引起组织发炎或增生,逐渐将幼虫包在里面,形成胞囊。黄颡鱼是钩介幼虫最理想的宿主,因此,在黄颡鱼鱼苗培育期常发生此病,特别是寄生在嘴角、口腔及鳃组织上,出现红头白嘴现象。苗种严重感染时,可引起死亡。 3 危害及流行 黄颡鱼鱼苗是钩介幼虫的良好寄主,而鱼苗培育期间正是钩介幼虫离开母体蚌悬浮于水中的时候,因此,在鱼苗培育阶段多发此病。 4 防治技术①生石灰彻底清塘或用60~ 80mg/L茶饼能有效杀灭池塘中的蚌类②鱼苗及夏花培育池不能混养蚌,进水应用筛网过滤③发病初期,用人工摸蚌的方法清除池中的河蚌或将病鱼转移至没有蚌及钩介幼虫的池中,可控制病情的发展并使其逐步好转。

3、粘孢子虫病

1 病原及症状 根据寄生鱼体的部位,又分为以下几种。

1.1 皮肤病 常见的病原有野鲤碘泡虫、单极虫和中华尾孢虫等。引起的主要症状:肉眼可见病鱼体表有许多大小不规则的小白点或瘤状胞囊,严重时可使鱼体失去平衡,不能正常游泳和摄食,日渐消瘦而死。

1.2 鳃病 常见的病原有球孢虫、异型碘泡虫、巨间碘泡虫、变异粘体虫

篇四 黄颡鱼,投喂氟苯尼考
黄颡鱼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江西农业学报 2007,19(10):118~120ActaAgriculturaeJiangxi

黄颡鱼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廖勋波,张明

1

2*

(1.南昌市水产实验场,江西南昌330001;2.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江西南昌330200)

摘 要:介绍了黄颡鱼在养殖过程中常见疾病的发生、流行及其防治方法。关键词:黄颡鱼;疾病;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S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581(2007)10-0118-03【黄颡鱼,投喂氟苯尼考】

CommonDiseasesofPseudobagrusfulvidracoandTheirPreventionMethod

LIAOXun-bo1,ZHANGMing2*

(1.NanchangAquaticExperimentalPlace,Nanchang330001,China;2.JiangxiBiologicalScienceandTechnologicalVocationalCollege,Nanchang330200,China)

Abstract:ThecommondiseasesofPseudobagrusfulvidracointhebreedingprocedureandthemethodsforpreventionandcurewereintroducedinthisarticle.

Keywords:Pseudobagrusfulvidraco;Diseases;Preventionmethod

黄颡鱼(Pseudobagrusfulvidraco)是长江中下游江河、湖泊中常见的小型名优淡水经济鱼类。它以肉质细嫩、无肌间刺、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广受消费者喜爱。但随着黄颡鱼养殖技术和生产规模的不断发展,黄颡鱼疾病问题日益突出,在生产中已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疾病防治是提高养殖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我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与研究中总结了黄颡鱼生产过程中常见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技术。

1.4.2 水体消毒 2mg/L环丙沙星;0.2mg/L新诺明;0.3mg/L强氯精;10~15mg/L生石灰。上述药物任选一种连用3d,隔3d后再连用2d,或选用其中两种,轮用1周。

【黄颡鱼,投喂氟苯尼考】

1.4.3 药饵内服 每千克饲料加入环丙沙星、新诺明、痢特灵、大蒜素等药物中的一种,用量为0.5g,配以食盐10g,连喂1周;或选用上述药物中的2~3种,轮喂1周也很有效。

1 出血性水肿病

1.1 病原 细菌。

1.2 病症 病鱼体色泛黄,粘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头部充血。背鳍肿大,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胆汁外渗,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胃肠无食,胃苍白,肝脏呈土黄色,脾坏死,肾脏有霉黑点。病鱼食欲下降,甚至闭口不食,运动失调,死亡率高。

1.3 危害及流行 该病在苗种和成鱼饲养期间危害最大,在苗种培育阶段易发病,死亡率高达80%。在高温季节暴发,来势猛,蔓延快。当水温在25~30 时则出现明显病鱼大批死亡的现象。成鱼养殖阶段,多发生在5月份,死亡率高达90%。1.4 防治

1.4.1 药浴 50~100mg/L福尔马林浸30s;1~2mg/L环丙沙星或新诺明、恩诺沙星浸15~30s;2mg/L强氯精或5mg/L漂白粉浸10s;5mg/L四环素或红霉素浸1h。

[1]

2 细菌性烂鳃病

2.1 病原 柱状纤维粘细菌

[2]

2.2 病症 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游动缓慢,少食或不食;鳃分泌大量粘液,鳃丝腐烂,严重时鳃丝上附有污物。

2.3 危害及流行 黄颡鱼鱼种和成鱼均可发病,4~6月份为发病高峰,可引起死亡。

2.4 防治 生石灰彻底清塘,鱼种放养前用2.5%食盐水浸洗5min;发病后用1mg/L漂白粉或0.1mg/L呋喃唑酮全池泼洒,同时,每千克鱼用呋喃唑酮20mg拌饲投喂,连喂5d。

3 细菌性肠炎病

3.1 病原 点状产气单胞杆菌。

3.2 病症 病鱼离群独游,食欲下降,行动迟缓,容易捕捉。体色发黄,粘液增多。腹部常有红斑并胀大,手感柔软,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有血黄色粘液流出。解剖鱼腹,病情轻者食道和前肠充血发炎,严重时全肠发炎呈浅红色,肠内充满黄色脓状液。

收稿日期:2007-07-28

:),男,,,*:

10期 廖勋波等:黄颡鱼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119

3.3 危害及流行 主要危害鱼种及成鱼,传染性较强。由于病菌可在池塘淤泥中生存,因此,感染也可能来源于淤泥。

3.4 防治 池塘要彻底清塘消毒,鱼种下池前用2%~3%的食盐溶液洗浴消毒;不投喂腐败变质的饵料,活饵料用2%~3%的食盐水消毒后再投喂,定期在饵料中添加0.1%鲜大蒜汁;全池泼洒0.3mg/L强氯精或1mg/kg漂白粉;投喂土霉素药饵,每千克饵料加土霉素0.05g,连用10d。

华尾孢虫等。引起的主要症状:肉眼可见病鱼体表有许多大小不规则的小白点或瘤状胞囊,严重时可使鱼体失去平衡,不能正常游泳和摄食,日渐消瘦而死。6.1.2 鳃病 常见的病原有球孢虫、异型碘泡虫、巨间碘泡虫、变异粘体虫和上述引起皮肤病的粘孢子虫等。病鱼呼吸困难,鳃盖张开,游动无力,常浮于水面,严重时窒息死亡。解剖病鱼鳃瓣,有时能见到灰白色的点状或瘤状胞囊。

6.1.3 内脏器官病 由多种粘孢子虫引起。病鱼食欲减退或不食,体色发黑,游动无力,常在池塘水体的中上

【黄颡鱼,投喂氟苯尼考】

4 水霉病

4.1 病原 水霉菌。

4.2 病症 水霉菌寄生初期,肉眼看不出症状,当肉眼能看到时,菌丝已侵入伤口,向内、外生长,蔓延扩散,似灰白色的棉毛。病鱼游泳失常,焦躁不安,直到肌肉腐烂,失去食欲,瘦弱而死。若鱼卵上布满菌丝,最终导致死鱼卵。

4.3 危害及流行 严重危害孵化中的鱼卵和鱼体表有伤口的苗种和成鱼。此病全年流行,以早春、晚冬最易发生。

4.4 防治 捕捞、运输和放养过程中要尽量小心,勿使鱼体受伤,同时注意合理的放养密度;3%~5%食盐溶液浸洗病鱼5min,再用青霉素80万单位加入100kg水配成溶液浸洗10min;用1%孔雀石绿软膏或适量的磺胺药物软膏涂抹伤口;用400mg/L食盐与小苏打(1 1)合剂全池泼洒或用2~3mg/L亚甲基蓝全池泼洒,隔2d再泼洒1次。

[3]

层活动,后期基本停食,最后因消瘦而死亡。解剖肠道,肠壁上有灰色囊胞。

6.2 危害及流行 每年的5~6月较流行,黄颖鱼饲养初期常发生此病而导致大量死亡。

6.3 防治 鱼苗进池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杀灭池底的卵囊和孢子;发病时用生石灰1875kg/hm干法清塘;用0.2~0.3mg/L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隔天再进行1次,连用3次;患肠道粘孢子虫病时,可用口服盐酸左旋咪唑、盐酸环氯胍或晶体敌百虫。

2

7 斜管虫和车轮虫病

7.1 病原 鲤斜管虫和车轮虫及小车轮虫。斜管虫和车轮虫病,有时单独发病,较常见的是并发症。7.2 症状 斜管虫寄生于鱼体表、鱼体边缘或鳃部,刺激寄主分泌大量粘液,病鱼离群独游,有的头下、尾上倒立水面或侧卧水中,呼吸困难,不久即可导致死亡。寄生于体表的车轮虫,个体较大,寄生在鳃上的个体较小。严重时,病鱼沿塘边狂游,呈!跑马∀状。

[5]

5 钩介幼虫病

5.1 病原 背角无齿蚌、三角帆蚌的钩介幼虫

[4]

【黄颡鱼,投喂氟苯尼考】

7.3 危害及流行 多发生在面积小、水浅、放养密度大、饲料不足的池塘,一般连绵阴雨、水温18~28 的4~7月是该病流行季节。苗种常患此类疾病,成鱼和亲鱼有时也会被感染。

7.4 防治 放养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鱼种放养前用3%~4%的食盐溶液浸浴5min;发病后用0.4~0.5mg/kg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每3d全池泼洒1次,连用2~3次;用1~2mg/kg硫酸铜浸洗鱼体,要注意根据水温把握浸洗时间。

5.2 病症 钩介幼虫用足丝粘附在鱼体,并用壳钩钩在鱼的嘴、鳃、鳍及皮肤上,鱼体受到刺激而引起组织发炎或增生,逐渐将幼虫包在里面,形成胞囊。黄颡鱼是钩介幼虫最理想的宿主,因此,在黄颡鱼鱼苗培育期常发生此病,特别是寄生在嘴角、口腔及鳃组织上,出现红头白嘴现象。苗种严重感染时,可引起死亡。

5.3 危害及流行 黄颡鱼鱼苗是钩介幼虫的良好寄主,而鱼苗培育期间正是钩介幼虫离开母体蚌悬浮于水中的时候,因此,在鱼苗培育阶段多发此病。

5.4 防治 生石灰彻底清塘或用60~80mg/L茶饼能有效杀灭池塘中的蚌类;鱼苗及夏花培育池不能混养蚌,进水应用筛网过滤;发病初期,用人工摸蚌的方法清除池中的河蚌或将病鱼转移至没有蚌及钩介幼虫的池中,可控制病情的发展并使其逐步好转。

8 小瓜虫病

8.1 病原 多子小瓜虫。

8.2 病症 在病鱼的鳃、皮肤、鳍条上,肉眼可见白色小点状胞囊,严重时体表覆盖一层白色薄膜。因病灶处细菌感染,使体表发炎,或局部鳞片脱落,鳍条烂裂。病鱼食欲下降,鱼体消瘦,反应迟钝,或漂浮水面。最终因运动失调、呼吸困难而死亡。

8.3 危害及流行 此病的危害性较大,幼鱼、成鱼均易发生。在长江流域,3~5月和8~10月是2次发病高峰,[6]

6 粘孢子虫病

6.1 病原及症状 根据寄生鱼体的部位,又分为以下几种。

6.1

120

江 西 农 业 学 报 19卷

8.4 防治 采用生石灰清塘、鱼种消毒、合理放养等措施可防止小瓜虫病的发生与传播;用60~80mg/L福尔马林浸泡病鱼10~20min,视水温、鱼活动情况灵活掌握,隔天再浸泡1次,然后转池饲养,原池用福尔马林彻底消毒。

11.4 防治 放鱼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杀死水中鲺的虫卵、幼虫和成虫,养殖期间定期排污保持水质清新;用90%晶体敌百虫全池遍洒,池水呈0.3~0.4mg/kg;用灭虫灵治疗,每千克水用药1mg,每天1次,连用3d。

12 营养性疾病

12.1 病因 饲料配方中营养失衡、原料变质或蛋白中必需氨基酸、营养成分不够等引起。

12.2 症状 常见的是脂肪肝病、维生素缺乏症等。病鱼肝脏肿大,颜色灰黄,胆囊肿大,胆汁发黑,有的胆汁黄绿。病鱼零星死亡。最先死亡的是长得最大的个体。12.3 防治 改进配方,提高饲料质量,饲料中粗蛋白含量达到35%以上。饲料中必须添加适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饲料中长期添加生物活性物质,可大大提高黄颡鱼的机体免疫力和生长速度。科学投喂,合理调整投喂量,防止投喂量过多或过少,坚持定质、定量、定时、定位的!四定∀投喂原则。

总之,在黄颡鱼的养殖过程中,应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把疾病控制在发病初期。环境因素

[7]

9 双穴吸虫病

9.1 病原 双穴吸虫。

9.2 症状 急性感染时,病鱼头部颅区和眼眶周围有明显的充血现象。病鱼行为反常,狂游、打转,鱼体出现严重的弯曲,不久即可出现死亡。若入侵尾蚴的数量不多时,病鱼会变黑、变瘦,鱼眼出现水晶体浑浊、呈乳白色,出现白内障症状,或水晶体脱落呈瞎眼。

9.3 危害及流行 主要流行于5~8月,可造成鱼苗、鱼种大批死亡。慢性感染全年均会发生。

9.4 防治 杜绝吃鱼鸟入池,切断病原体生活史环节;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灭椎实螺;该病难以根治,发病时用0.5~0.7mg/kg硫酸铜全池泼洒,1d后重复1次。

10 绦虫病

10.1 病原 九江头槽绦虫和舌状绦虫。【黄颡鱼,投喂氟苯尼考】

10.2 症状 九江头槽绦虫寄生在鱼体的肠道中,大量感染时,前肠形成胃囊状的扩张,并出现慢性炎症,病鱼食欲减退,身体瘦弱,体色发灰发黑,离群独游,严重时可引起大量死亡。舌状绦虫裂头蚴寄生于鱼的体腔中,腹部膨大,严重时,鱼常在水面缓慢游动,甚至侧游或腹部向上浮于水面,不久即死亡,剖开鱼腹可见到体腔中充满白色带状虫体。

10.3 危害及流行 九江头槽绦虫主要危害8cm以下的黄颡鱼苗种,舌状绦虫病的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10.4 防治 水深1m用生石灰3750kg/hm或漂白粉750kg/hm彻底清塘;对九江头槽绦虫病,按每万尾鱼苗用晶体敌百虫50g拌饲投喂,每天1次,连喂3~6d;对舌状绦虫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2

2

和生物因素都可致病,而生物因素,尤其是寄生虫,是引起黄颡鱼发病的主要原因。人工养殖黄颡鱼,一定要严格把好清塘消毒关,切断寄生虫的传播途径,才能控制疾

病。鱼病暴发往往以并发症的形式出现,造成防治难度增加。因此,要坚持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采取综合预防措施,减少疾病带来的损失,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参考文献:

[1]罗玉双,刘良国,夏维福,等.黄颡鱼出血性水肿病诊治初报

[J].内陆水产,2000,(2):39~40.

[2]梁平,李东占,姜景田.常见养殖鱼类细菌性疾病的防治[J].

北京水产,2004,(5):25.

[3]任丽珍.用食盐加青霉素治愈黄颡鱼急性水霉病[J].科学养

鱼,2000,(10):32.

[4]刘小高,王兆勇.黄颡鱼的疾病防治[J].科学养鱼,2006,

(7):56.

[5]王文彬.黄颡鱼的寄生虫病及其防治[J].内陆水产,2001,

(7):34~35.

[6]彭福峰.黄颡鱼的常见疾病及其防治[J].内陆水产,2000,

(7):38.

[7]张从义,胡红浪,林莹莹,等.黄颡鱼养殖实用技术[M].湖北: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8~89.

[8]堵南山.甲壳动物学(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55

~180.

11 鲺病

11.1 病原 鱼鲺,个体较大,肉眼可见。

11.2 症状 主要寄生在鱼体表、鳍和鳃上,用口刺刺伤皮肤,大颚撕破表皮,毒腺刺激伤口,引起鱼在水中狂游或乱蹿。致病菌入侵后,造成伤口处皮肤溃烂。3cm左右的幼鱼,体表寄生3~4只鱼鲺,会引起死亡,对成鱼一般不致死。

11.3 危害及流行 长江流域较多发,鲺病流行期5~8月,鱼鲺在水中可转移寄主,也可随网具等传播。

[8]

篇五 黄颡鱼,投喂氟苯尼考
黄颡鱼常见病的防治

龙源期刊网 .cn

黄颡鱼常见病的防治

作者:

来源:《农村百事通》2015年第24期

1.小瓜虫病

该病由小瓜虫所致。严重时,鱼的躯干、头、鳃、口腔等处都布满小白点,体表像覆盖了一层白色薄膜。病鱼表皮腐烂、脱落,甚至蛀鳍、瞎眼。此病在水温15~25℃时最易发生。 防治方法:

(1)采用生石灰清池(水深1米的每亩水面用生石灰150公斤)和鱼种消毒(3%食盐水浸洗鱼种10分钟),杀灭残留在池塘中和鱼体表的病原体。

(2)每立方米水体用福尔马林15~25克,兑水全池泼洒,隔天一次,共泼2~3次。

2.鱼鲺病

由甲壳动物鳃尾类寄生鱼体所致,病鱼常在水中狂游或跃出水面,食欲降低,鱼体瘦弱,但一般不会大批死亡。

防治方法:

(1)放养前用生石灰清池,以杀死水中的鱼鲺成虫、幼虫和卵块。

(2)每亩用20公斤马尾松枝扎成多束散放在池塘中,可起到预防效果。

(3)用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每立方米水体用药0.3~0.5克)。

(4)用4~5根号桐树(俗称蒿筒)根扎成一束放入池塘中,每亩水面放7~9束。

(5)每亩水面用15公斤樟树叶,捣烂连渣带液全池泼洒。

3.肠炎病

由点状气单孢杆菌侵袭鱼体所致,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肛门有黄色黏液流出。

防治方法:

(1)鱼种下池前用2%~3%的食盐水溶液浸洗5~10分钟。

篇六 黄颡鱼,投喂氟苯尼考
中草药预防黄颡鱼疾病试验

龙源期刊网 .cn

中草药预防黄颡鱼疾病试验

作者:胡国宏 毛瑞鑫 熊占山 张家松 李忠强 陈伟强

来源:《河北渔业》2014年第03期

DOI:10.3969/j.issn.1004-6755.2014.03.015

摘 要:用6只规格为6 m×6 m×2 m的网箱,饲养黄颡鱼。分为3组,第1组(F1),适时投喂中草药药饵;第2组(F2),定期投喂西药(氟苯尼考)药饵;第3组(F0),整个饲养期不喂任何药物,用于对照。经过120 d试验,结果表明:F1的存活率(93.78%),极显著高于F2(72.9%)和F0(58.67%)(p<0.01)。F1的因伤死亡率(4.17%)显著低于F2(8.71%)(p<0.05);极显著低于F0(11.97%)(p<0.01)。试验表明:用中草药防病,不仅存活率高,经济效益好;而且养出的鱼全部达到输韩水产品标准。从而保证了食品安全和出口安全。

关键词:黄颡鱼;中草药;防病

中草药因取自动物、植物、矿物及其产品,按组方配伍规律和配伍禁忌组成,充分利用各味中草药相互作用,提高了对疾病预防及治疗效果,对机体生理功能无明显损害,不产生抗药性和毒副作用,安全性好,无药物残留,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杨隽等[1](2002)认为,中草药除能提高水产动物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外,还能调整机体新陈代谢,提高抗应激能力,具有抗生素作用、营养作用、双向调节作用、诱食作用等多种功能。因此,中草药作为饲料添加剂已成为当今畜牧水产业研究的热点。温周瑞 ,刘慧集 ,骆敏等[2](2004)认为,中草药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主要成分包括生物碱、多糖、皂甙、蒽类、挥发油、有机酸等,中药免疫调节剂对机体的作用,主要通过激活网状内皮系统和补体、激活巨噬细胞和T、B淋巴细胞以及诱生多种细胞因子等途径。程志斌等[3](2002)黄芪多糖、人参皂甙、大蒜素、甘草酸等有显著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王吉乔等[4](2008)进行了“黄芪、熟地和山楂等中草药对黄颡鱼生长和消化的影响”试验。然而,配成系列中草药方剂,在网箱养殖中预防黄颡鱼疾病,则未见报导。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属于小型淡水鱼类,其肉质细嫩、少刺无鳞、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广大养殖者和消费者青睐,市场价格居高不下,是经济价值较高的名优鱼类,也是目前最具发展潜力的淡水养殖品种之一。在湖泊、水库、河沟等水体中开展网箱养殖黄颡鱼,能有效地利用水体,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是广大养殖户调整品种结构、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然而,近年来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鱼病越来越严重。由于网箱设置在流水中,外用药几乎无效,只能通过内服药饵来防治鱼病。投喂西药有残留,危害消费者健康;而且病原易产生抗药性。为了探索新的防病方法,我们于2009年,在渭原水库下游,用自己配伍的中草药方剂,对网箱养殖的黄颡鱼进行防病试验,取得了显著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篇七 黄颡鱼,投喂氟苯尼考
黄颡鱼源温和气单胞菌对氟苯尼考耐药性获得与消失速率研究


黄颡鱼,投喂氟苯尼考相关热词搜索:氟苯尼考的作用 氟苯尼考粉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黄颡鱼,投喂氟苯尼考”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黄颡鱼,投喂氟苯尼考"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chuangyeziliao/85292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