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资料 > 创业资料 > 麦秸篓子

麦秸篓子

2017-06-22 11:34:53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麦秸篓子(共6篇)麦秸篓子、麦秸帽子、麦秸画的制作技术[农广天地]麦秸制品制作技术(20111014)每年麦收后,都会在地里留下很多麦秸,这些麦秸弃之可惜,于是山东省临沂市的一些农户就尝试着用麦秸来生产各种工艺品。他们把麦秸编成麦辫儿,然后做成篮子、帽子等日用品,有的还用麦秸贴成精美的工艺画,使麦秸得到了利用和增值。...

篇一 麦秸篓子
麦秸篓子、麦秸帽子、麦秸画的制作技术

  [农广天地]麦秸制品制作技术(20111014)

  每年麦收后,都会在地里留下很多麦秸,这些麦秸弃之可惜,于是山东省临沂市的一些农户就尝试着用麦秸来生产各种工艺品。他们把麦秸编成麦辫儿,然后做成篮子、帽子等日用品,有的还用麦秸贴成精美的工艺画,使麦秸得到了利用和增值。本期节目介绍麦秸篓子、麦秸帽子、麦秸画等的制作。

  相关新闻:

  在汝南县罗店乡王桥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用麦秸秆制作麦草画。1993年,经河南省文化厅批准,汝南县创办了全国首家农民画院——专门制作麦草画的河南王桥农民画院。

  为了发展麦草画,罗店乡筹资70多万元,建起麦草画生产办公大楼,成立了天中麦草画工艺品有限公司,在全乡招聘500多名心灵手巧的青年农民专门从事麦草画制作。经过10多年的研究,麦草画高手们开发出花鸟、山水、人物、历史名画等六大系列100多个品种的麦草画,并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获得了进出口经营自主权。

  15年前,王桂昌在一次麦收过后外出探亲时看到,一家工艺品商店里摆放着用竹子、芦苇编制的工艺品,这让自幼喜爱绘画的王桂昌心头一亮,用竹子、芦苇可以制作工艺品,能不能用麦秸秆制作工艺品呢?回到家中,他开始琢磨,编制不行,他又尝试着用电熨斗将麦秸秆熨平,再剪接、拼贴。几天下来,一幅幅小动物贴画制作成功了,后来他又对精选的麦秸秆进行处理,做出的贴画更加艳丽,品种也由小动物发展到了名人字画和人物塑造。  

  据王桂昌介绍,这种贴画光洁度好,不褪色,并且采用国内很少用的镂刻法,各个环节要求严格,尤其是人物的五官,差之毫厘就会严重影响到贴画的效果。  

  为推销这些产品,王桂昌蹲过摊,走访周边县市的工艺品店,多次参加过工艺品展示会。村里的人们对他的手艺赞不绝口,劳动之余都来向他请教学习。几年下来,他带出麦秸秆贴画能手50多名。  

篇二 麦秸篓子
竹鸟笼和红木鸟笼的制作方法

  [农广天地]鸟笼的制作(20111028)

  鸟笼,是观赏鸟进行活动与栖息的主要环境,因此,需要对鸟笼的形状、结构与工艺有所要求,既要适合鸟的活动,又要细致美观。我国的鸟笼素以选材考究,做工精细,既适用又美观而闻名于世。本期节目介绍了较为常见的竹鸟笼和红木鸟笼的制作方法。

  参考知识:

  鸟笼是驯养观赏鸟的主要工具,也是观赏鸟借以栖息的地方。鸟笼与观赏鸟相互辉映,有如锦上添花,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有独立的艺术欣赏价值。

  观赏鸟的鸟笼多用竹制,其制作工艺十分讲究。在笼圈、笼门等部位还精雕有各种花纹。过去一些权贵为了趋附风雅,争奇斗富,还用象牙、驼骨和金、银等贵重材料来雕镂包镶鸟笼,这种精美鸟笼如今已被当作珍贵的工艺品为人们所珍藏了。

   鸟笼由笼架、笼栅、笼丝、笼门、笼爪、笼钩、承粪板等部件组成。由于鸟笼制作比较复杂,是一种技术全面而又要求较高的工,这里只能将几种常见鸟笼的作方法简单介绍如下,供业余作者参考:

  鸟笼由笼架、笼圈、笼条、笼门、笼抓、笼钩、托粪板等几个部分组成,笼内安有栖木、食罐和水罐等。我国传统的鸟笼多用竹制品,而在笼门与笼圈等处进行精工细雕,有的还镶嵌着金银珠宝等,显得极为珍贵。

  制作鸟笼的工具通常包括蔑刀、刮刀、雕刀、手锯、手钻、拉条板、钢圈模、钢锉、老虎钳、一分木凿一巴、一架小台钳等。

  制作的材料:通常是竹料、木料和金属料等。竹料常用淡竹、楠竹和水竹;木料多用楠木、樟木和核桃木;金属料多用直径不超过2.5毫米的铅丝。

  制作方法

   (1)拉制笼丝:选用竹节较长、肉体较厚的新鲜竹料(因新竹竿含水分较多,质地较软,易于拉制。如无新鲜竹竿,也可将竹料用水泡软),先用刮刀刮去竹竿表面的蜡质层,再用蔑刀将竹料劈破成比拉丝板孔径稍大的竹丝,将竹丝一端削尖,直径依鸟笼的大小而定,一般为2—3毫米。

   (2)加工方形笼架:方形笼架有竹质和木质两种。制作鸟笼应选用竹节长、肉体厚的干燥竹料或纹理直顺、质地结实、色泽美观的木料。一般方形笼架的下横架宽为上横架宽的二倍,上横架宽又为笼栅宽的二倍。制作时先按上述比例将材料加工成细料,画好线后再在架料上加工出榫头、榫孔、笼丝孔。笼架的榫头和榫孔一般都加工成圆形,有明榫和暗榫两种。明榫的孔结实,榫头外露,结构坚固,但不及暗榫美观。装配时应注意将笼架料上有竹青的一面朝外,再钻孔用竹销钉固.

   笼架除用榫结构外,在制作小型鸟笼时,还有一种不用榫的制作方法即先将笼柱加工成圆柱形,并在笼柱上安装横架处根据横架宽度刻一段凹槽。笼架横架的端面也应加工成圆弧状凹面,并用手钻在横架端头排钻2—3个小孔。装配时先在横架端头凹面上涂一层乳白胶,然后卡入笼柱凹槽内,再用牛筋或油麻绳穿过横架上的小孔,将横架紧紧绑牢在笼柱上。

   (3)加工圆柱笼圈:圆柱鸟笼主要由笼丝和笼圈组成. 制作笼圈应选用竹节较长、肉体较厚的优质竹料。先将竹料加工成长竹条,做底圈的竹条截面尺寸一般为2,5厘米×O.7厘米(高×厚),做中圈和顶圈的竹条截面尺寸为O.5厘米×O.7厘米(高×厚),然后将竹条竹表朝外逐渐盘入钢圈模中(如盘人困难,可将竹条置于火焰上2—3个小孔。装配时先在横架端头凹面上涂一层乳白胶,然后卡入笼柱凹槽内,再用牛筋或油麻绳穿过横架上的小孔,将横架紧紧绑牢在笼柱上。烧烤加温,

  当竹壁内有竹液溢出竹表时,竹质地变软,就容易盘入了),再盘入的竹条连同钢圈模一起放沸水中煮沸加温,待竹质变软,用铁钳将竹圈逐节夹圆,使竹层间无间隙,再用绳子将竹圈钢模一道逐段捆紧以防变形,后挂于阴凉处晾干定型。

   竹圈干燥定形后,再按鸟笼尺寸从竹圈上锯取圈料。圈料长度应较笼底周长多6—8厘,增加的长度作为笼圈两端交接处重叠口。笼圈接口有台阶式和斜口式两种。接合前,先在接口处涂上乳白胶,压紧后再钻孔用竹销钉固定,然后将竹钉首尾削平,并用细砂纸磨光。

   竹圈制好后,再用分规在笼圈上均匀地画出笼丝孔的位置,然后钻出笼丝孔。笼架上的榫眼和笼丝孔都是用电钻或手钻加工的。挥眼钻穿、掉头外露的叫明样;榫眼不钻穿、榫头内藏的叫暗榫。笼架横架上的笼丝孔均不钻穿,一般深3—4毫米。钻孔时为了保证钻出来的笼丝孔深度一致,可先在钻头上套一节小竹筒,使钻头只露出竹筒3—4毫米。在竹料上钻孔时,因为竹面光滑坚硬,应特别小心钻头打滑,另外钻头不能太大,以防将竹壁钻裂。

   (4)装笼丝:笼架装好后即可安装笼丝。安装前,先根据笼架上下横架之间的距离将笼丝截成长度相等的段,再将笼丝由上而下插入笼栅和下横架钻孔内。笼丝全部装好后,每隔5—6根笼丝,要在笼栅和笼丝上钻小孔,用竹销钉将笼丝和笼栅固定牢,以防笼栅上下移动。

  (5)装笼门:在装配笼架和笼丝前,应预先留下笼门位置,笼门一般设置在鸟笼正面上横架与笼栅之间,宽度以手能伸入为准。制作时先取一竹板按笼门宽度锯断,加工好笼丝孔(笼门两端的两个笼丝孔钻通孔),将笼门竹丝插入笼丝孔后,再钻小孔用竹梢钉将笼丝固定在笼门上。安装笼门上的笼丝插入上横架笼丝孔内(上横架笼门位置的笼丝孔都钻通孔),再把两根长笼丝穿入上下横架笼丝孔和笼门竹板两端的孔。

   (6)加工笼爪和笼钩:先将竹料加工成小竹条,然后将竹条置于火焰上烧烤,待竹条质地变软用双手握住竹条两端,将竹条弯成所需要的形状。然后用软绳拴住竹条两端,置人冷水中冷却定形。笼爪分上下两层, 上层竹料比下层竹料稍细,安装时先在下笼爪端面上钻两个斜孔,然后将上笼爪两端插入孔内,使上下笼爪结成绒芒状,再钻小孔 用竹销钉固定。笼钩可用铜条、合金铝条或长螺丝与笼爪连接。

   (7)涂漆:鸟笼制作好后,应先涂刷一层洋干漆,再用硝基类清漆刷两遍,这样既能保持竹表的色泽,增加美观,又便于冲洗,还可防蛀防腐。采用普通铁丝制作的金属笼应涂刷油漆,以防生锈。油漆鸟笼,必须待油漆味全部挥发漆层干后方可使用。

篇三 麦秸篓子
冰棍老了

批了两兜冰糕,放到冰箱里,心底又泛起那么多的回忆。

最早的记忆里,这东西不叫“冰糕”叫做“冰棍儿”。

好像是在一个车站?南边的一个城市吧,在农家娃儿眼里,处处新奇。上了汽车了,车里车外都是陌生的人,车已经开了,蜗牛一样慢慢爬。略一停顿,车门一开,就有人扒着上来,站在那里卖冰棍。印象里是个阿姨的形象,好像还戴了白色帽子,系了白色围裙,怀里抱一个大暖瓶,也不笑,冷冷的问车上人,谁买冰棍?

按说,这么高贵的物件是不该买来的,可不记得怎么竟得了它的味道。仔细想想,好像那时,出门进城大约是给谁看病吧?病里的人应当特殊优待。但又不对,生了病,怎么还能吃这冷冰冰的东西?真的记不起了,反正是吃了。当时的感觉就是“冰凉细甜”。四个字,一字不能异。这四个字不是我的创造,人都这么说,尤其那个“细”字,现在想来,也觉得传神:凉甜的就那么细心,细腻。

我们在自己家门口,只是吃过冰,没有这样的“冰棍”。

那么热的天哦。街上细的暄土如绵糖一般,赤脚踩在里面软烫发痒,穿鞋的,出了汗,脚在里面像踩在烂泥里,一挣一歪的难受,也故意灌些土在里面,舒服。不过,再过一阵,鞋里就成了一块泥饼了,在硬地上摔散,倒出来,再灌土。小时候禁热,并不觉得天热的难受,树上知了哑了嗓子,嗷嗷的叫个不停,我们只是街上土里钻来跑去。这时候,有人跑来说,后街来个卖冰的。我们跑到后街去找,他却跑来前街来,就在我家的胡同口了。

他推个旧的自行车,后车架上,一边一个大竹篓,上面还层层垫了黄的麦秸。有人拿铁来换,他就从麦秸底下拿出老大一块冰。用铁锤敲下一块来,放到人们的碗里。大人说少,他就再敲下来些,说不少了不少了,没有了。

他推了车子往前走,一群小孩子簇拥着,众星捧月一般,他找个土冈,靠墙把车子倚好,又去拿冰。有人拿了废铁来,换走了。没有废铁的,就眼巴巴的看着。他就说,没有了没有了。等身边小孩子剩下不多了,他又从篓子底下翻出一块。用锤子敲下一碎块来,让我们吃了,让我们回去,找大人拿废铁来换。我家没废铁,只好跟着他一路走,等他没有了没有了,又从另一个篓子里变出一大块来。那人太神奇了,简直就是神仙一般。那两个竹篓,怎么就总有冰,拿也拿不完?一直到天黑,转个弯就能从麦秸底下变出老大一块,晶亮剔透的。敲下碎块来,咬在嘴里,“咯嘣咯嘣”,就是“冰凉细甜”。人们都这么说的。比较一下,这麦秸冰才是真真正正的“细甜”。后来吃到的冰棍,也这么说,但那种甜是加了糖一类的东西,比起麦秸冰来,甜是更甜了,也粗厚了些,没有那么细如发丝。

到我上小学的时候,校门口就有卖冰棍的了。

那人就是我们同校的学兄了。小学应当是六年,他上过四年就去卖冰棍,又来学校门口了。推个旧自行车,后架子上驮一个木头箱子,里面层层裹了棉被,(这是件极奇妙的事情,人冷了盖了棉被,热的出汗,冰棍还要热捂?还有,那阿姨还把冰棍放暖瓶里?炎凉的事儿,真不好说。)外面歪斜斜写着“牛奶冰糕”,旧车子照例没有车撑,靠墙倚好,他也不从车上完全下来,一腿撑地,一腿还在车前梁上搭着。见了老师不用老鼠见猫似的害怕,不用问好,还可以斜着眼儿看他们,又用了很大的声音喊着“冰――糕,牛-奶冰糕”。他个头不高,粗蹲蹲的,圆脸,一叫喊,扯起脖子,头往上去,嘴向一边咧,“冰――糕,牛„„”声音破脸盆一样,很得意,很仗义,是我记忆里的经典声音了。

我们就去买,二分钱一根。看起来和城里白围裙阿姨的冰棍也差不多,雪白的,长方柱的样子,但吃到嘴里没有那么甜呢。这学兄的冰棍也多了各种颜色,并不只是白的。有红的,黄的,粉的。也就添加了我们的选择余地。他也就更牛了,没了,没红的了,就黄的,爱要不要„„

村里的“一把手”也来校门口卖“冰糕”了。哦,那是我们吃冰棍史上,最值得记念的一天了。

后街“一把手”是铡草时,不小心被铡刀吃下一只手去。人们都这么尊称他,以致在好多年以后,我才明白,其他单位上的“一把手”并不都是铡草铡出来的。

“一把车”也推一辆更旧的自行车,在校门口的东边,也倚墙放好。他声音不如西边脸盆嗓的声音大,就用一手摸了另一只空袖管,对旁边同学说,买我的,什么颜色都有,随便挑。

然后,那边脸盆学兄开始降价销售,三分钱两根。人们又开始往西边学兄那边跑。东边“一把手”说,他开始卖“一分钱一根”。我们计算清楚,又往回跑。还没跑到东边来,学兄那边喊出声音“一分钱两根了”,我们就调头回来。又有人传来最新消息,“东边‘一把手’一分钱三根了,人们又蜂拥辗转„„

最后疯狂的降价到“一分钱十根”,那绝对是一个值得记念的日子哦。

现在想想,到了最后,一根冰棍融化到比糖块大不多少的样子,十根冰棍怕也不比原来两根。两人斗法到最后,学兄出了绝招,不知从哪里搞来一根细长的塑料吸管,说一分钱可以吸十口。冰棍是化了,棉被里是个塑料口袋,在里面化成不少冰水。吸起来,别有一翻感觉,比咬冰棍还爽。于是大家挤过脑袋,滋滋的来吸冰水。学兄要听着声音数数的,“行了行了,你都吸了十二口了”,往外推这个脑袋,那个挤着眼睛,想争辩,却不肯松嘴,又滋滋两下。再后来,来我们村卖冰棍的都加了这个吸管设备。想想,比现在大街上卖的冷冻的酸梅汤好喝。

【麦秸篓子】

卖的都喊“牛奶冰糕”,我们只承认是冰棍。也无非是一块冰,中间插了一根棍吧,哪里有什么牛奶?还“糕”?到后来,一根要涨到五分了。真就奶白色一块,比原来的要宽了一倍,吃到里面,好像还加了一些如棉絮样的东西,据说就是牛奶了。不知别人感受,我却只是觉得不爽,还不如纯冰的冰棍痛快。

舅舅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他出过差,去过大城市。说起话来,要先用牙齿和舌头“切”一声,又用鼻子“哼”一声,说,这叫什么冰糕?真正的冰糕见过吗?用牙咬起来,不会“咯嘣咯嘣”,是软的。像雪一样,对了,人家叫做“雪糕”。这么大热天,丢到地上,俩钟头过去,不化„„

哦,神奇的雪糕。

我还卖过冰糕哩。呵呵。

小学毕业时,暑假里,说要勤工俭学,主要是体验下幸福滋味。这可是很久很久以前的理想了。

篇四 麦秸篓子
妈妈的提篮

那时候,妈妈还年轻。刚入秋没多久。天空瓦蓝瓦蓝的,阳光明亮。野地里一片静谧,横穿过苞米田的铁路悄无声息的空旷着,还看不到蒸汽火车由远及近热气腾腾的迫切样子。紧靠着火车道,清可见底的运河水缓缓地流淌,一两只抓住蒲梗拳头大小的水鸟忽然啾啁着一跃而起,瞬间张开的五指一样突突突地搧打到远处去了。运河岸边的柳条林上边正有些热熏熏的风涌过去。手指粗细的柳条子十几根攒簇在一起,摇着唇状的叶子沙沙作响。原本不起眼的细柳条儿已经很茁壮地窜过了妈妈的胸际,一枝子一枝子的青碧里抽出串串靛蓝色的花穗。飘起在空中鹅黄色的花粉颗粒散发出既清香又苦涩的气味。妈妈俯了身子,依照了割谷子的架势,袖管高挽,两脚站成丁字步,一只手臂伸出去拢住一蓬柳树条,一只手持了镰刀照准柳条子的根部刷地一砍。嚓地一声。锋利的镰刀刃子在风地里爆出一簇火花一样炫目的白光。妈妈两条乌黑的麻花辫,随着她的动作活泼地摆来晃去,有一条就从身后跑过来,搭在她微微起伏的胸脯上。红润着面颊的妈妈直起身,微扬起饱满光洁的下颌,两只手指捏住拴了红头绳的辫梢,随着头部的摆动嗖一下轻巧地甩到脑后。那一刻,被阳光照亮的妈妈真的很帅的样子。抬起手背抹一抹额头上渗出的汗珠儿,她长舒一口气扭过头来,清亮的眼睛里一抹笑意运河水面上轻柔的涟漪一样慢慢地漾开了。哦,妈妈的笑容与注视竟是那样明亮温暖的。

砍倒的柳条子码上排子车,妈妈用一根粗糙的麻绳将它们结结实实地拢好,抱起七岁时的我放在上面,到底不曾忘记了在我被阳光晒得滚烫的脸蛋上留下轻柔地一捏。待到我回过神来,她已经把一根看起来很陈旧的偏绳套上肩头,抄稳车把拉了我们往回去。气味既清香又苦涩的柳条垛上下忽颤着,我仿佛坐在了一只颠簸在浪尖上的小船里,在排子车轴单调却悦耳的吱呀声里不住地晃来晃去,同时看到妈妈努力前倾的背影。一些晶莹的汗珠顺着她的脖颈淌下来,很快浸湿了她那件针脚细密的浅蓝色土布上衣、肩膀下面泛起的那一片醒目的汗渍。头顶阳光的妈妈就这样默不作声地走在那条坎坷不平的乡间道路上,走在她自己的汗水里。每一步都仿佛用上了全身的力气。这一走,便是一生一世。

柳条拉回村子,先是被泡在老屋门前的池塘里。捱过大约一刻钟的光景,用挠钩搭上岸来。经过打叶、去皮、切齐根梢,和妈妈一个个辛勤忙碌的日日夜夜。一只只散发着植物原始气息的提篮、笸箩、篓子、笊篱、簸箕、水斗、筐什么的,满满当当地填住半个院子了。满满当当的丰盈了我们的日子了。生活好像从此生动起来,摇曳起来。在一缕缕虽然苦涩但却清香不减的乡柳气息里,生活怎会不枝繁叶茂充满希望呢。我知道,是妈妈把整个柳条林搬到家里来的。她把运河岸边的风、泥土、叶子的舞蹈一并搬了来,把生机勃勃原野上恣意生长的美丽的梦一并搬了来。她把它们搬到了我们日夜厮守着的窗前檐下、我们渴盼甘霖的心中。这是妈妈用她的汗水为我们精心编织的一个绿意盎然的梦,一个亮晶晶的梦。应该说,妈妈就是那片随风起伏的柳林吧,那个敞开了怀抱的清香又苦涩的梦吧。这个梦它至今未醒。我在那个永远的梦中,终生不再醒来。我是多么幸运,可以做一个永远被妈妈抱在怀里的孩子。一个沐浴着河风、鸟鸣、阳光与爱的孩子。一个幸福的孩子。

我记得,妈妈一共编织了两个鸡窝。它们口小肚大周遭密封,只在顶部收束一个瓦盆大小的入口,整个掏空了的独头蒜模样。从开口处俯望进去,它里面的空间是广阔的。也许是

妈妈的粗心,也或许是妈妈的故意,柳条相交的地方都有明显的缝隙,阳光就从那些弯曲坚硬的壁垒间开辟进去,荆棘围拢成的心房便居然不是晦暗而是明亮的了。明亮与晦暗岂非都是自己创造的,妈妈编织的却只有光明。不管怎样,鸡窝里早已铺上了一层厚厚的干麦秸,软乎乎萱腾腾的,更似有了暖暖的烟火气息。每到天光暗下来的傍晚时分,妈妈细心地估摸着时辰,准时从烧了一铁锅开水的灶膛边离开,走到外面,从房根底下捉了草鸡们的膀子,把它们挨个安顿到温暖又舒适的窝里去。看她做这事时的郑重样子,我总以为她是把这些温驯的生灵放养到自由开阔的原野中去了,放养到在风中起伏歌唱的林子中去了。

妈妈所以如此在意这些家禽,是因为想到它们富含营养的蛋。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里,妈妈是舍不得吃掉哪怕一枚鸡蛋的,这是我多年以后才知晓的一个秘密。在当年,她把这样奢侈的待遇全部留给了我们。还时常记起那时的冬季,那时我已经开始上学,其实是还有些不太懂事的,以为上学就是一件迫不得已的事情,是妈妈对我整日顽皮的惩罚。那时候,我是多想留在妈妈的身边一刻也不分开呢。每到早起我背了书包不情愿地扭捏着出门去的时候,妈妈总会顶了寒风忙忙地追出来,把两只热乎乎的熟鸡蛋塞到我的怀里,让它们暖暖的贴住我的心窝。顺势将我的棉袄抿了又抿。然后有些惆怅似地伫立在门边,看着我一步步走远。有时候,偶然间的一次回头,会发现刺骨的冷风与零落的雪花正打在她的脸上、身上,她却依旧那样无声地站立着。再次回头,她依然在那,那么久居然还没有回去。热乎乎的蛋壳贴着心坎时的温度仿佛至今还在,它让我的心一生温暖;妈妈倚住门框风雪中的身影又何尝不如是呢。原来,我是一直在妈妈的守望里前行的。【麦秸篓子】

剩余的鸡蛋妈妈用一只亲手编织的提篮收集起来。和粗糙的鸡窝相比,那算得上是一件精致优雅的艺术品了。提篮做成葵花状的圆形,以精巧的麻花绞桩打底,双篾转编做帮,边沿用窝桩法严密收束,提把隆起得自然而流畅。整只篮子形状素雅线条优美,虽每一处都被清漆细细涂过,依然不能尽掩木质本身纯净质朴的色泽。看得出,为了做它妈妈很是费了些心思力气的。而在我看来,它无形中透露出的那股恬淡朴素的气质却是深深吸引着我的原因所在。我常会无端地把它想象成妈妈的形象。难道不是吗?它不是正和我的妈妈一样,沐浴着四季的风雨,带着淳朴的自然气息,从故乡中一路走来。虽然没有温室中花儿的娇媚,没有世人所歆羡的那份华贵雍容,但她们更加贴近自己脚下的土地,更真实地拥抱着头顶的天空。她们才是坚强与希望的象征,爱的象征,生命的象征。

脑海里便不由时常浮现出这样一幅定格在了记忆深处的画面:当夕阳西坠的时刻,通红的晚霞已然映亮了半边天空。沉沉落日的余晖里,勤劳的妈妈俯身在鸡笼前,从里面捡出一枚枚洁白莹润的鸡子。把它们婴儿样托举在那么绚烂的日照下,清澈闪亮的眼睛里充满喜悦。慢慢地,慢慢地,她把它们小心地放进这只如花盛开的提篮,再转移到铺满谷糠的瓦缸里去。

等积攒到一定数量,她便挎了盛满新鲜鸡蛋的提篮出门去了。开始,我们谁也不晓得她去做什么。终于等到晚上,忽然看见风尘仆仆的妈妈兴奋地扛了一袋大米回来,红扑扑的脸上溢满骄傲和自豪。我们这才知道,妈妈居然是学了人家跑城里做生意去着。

说是做生意,其实就是延续了原始方式的以货易货:用农村人的笨鸡蛋换回城里人的大米。这在当时是很流行的风潮,基本上都是乡下女人三两成群,抱了满怀的鸡蛋在繁华城市的楼道街区招招摇摇的上门招揽主顾。可想而知,能够做得来这个的,大体上全都是精明泼辣的女子。没想到,只上过几个月扫盲班娴静少言的妈妈也会加入到她们中去。她是在为这个家尽自己最大努力的拼搏。

那时的米分两种。有一种称为线米,这种米的形状相比真正意义上的大米稍细且长些,口味寡淡,是大米中的劣等品。还有一种品相饱满、色泽莹润、入口浓香的米,我其实已经忘记了它的确切名称了,但那应该是大米中的上品。外出的女人和守在家里的孩子们最盼望的就是能够换回这样的米了,她们却往往难以如愿。毕竟,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这种米在当时的城市中也同样是很珍贵的。出乎意料的是,妈妈却总能够把这样的大米扛回家来。每逢有人问她其中的诀窍,她总是笑而不答。只有一次,她对已经成年的我说:你实实在在对人家,人家就会实实在在对你。城市人和乡下人其实都一样。

对她说的,我想我是理解的。我至今记得,她每逢出门前总是要将提篮里的鸡蛋检查了又检查,生恐有变质的鸡蛋掺杂在其中的谨慎样子。再就是她的自重了。据她回忆,她是从来不会随意进入人家的家门,吃别人好意递过来的食物的。她贴身放两只硬梆梆的玉米饼子,那就是她一天的吃食。在她看来,她和那些城市人是平等的,她拒绝接受任何施舍性质的邀请。她的真诚朴实与刚强不阿的处事作风赢回了高楼里那些人对她的尊重,也为饥馑故乡中的我们带来了丰盛的粮食。我们是很少没有挨过饿的孩子,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奇迹。是妈妈和她的提篮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温暖快乐的童年。她同时也以自身的行为教会我们,要以怎样的态度走入人生。

如今,妈妈已经老了,妈妈的提篮已经老了。但在她们的儿女心中,她们依然是那样年轻。每逢再次拿起那只已被岁月蚀去光彩的妈妈的提篮,就仿佛又回到了那片秋风中的柳林,回到那时妈妈的怀抱。

篇五 麦秸篓子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专题十二第一讲考点一 把握故事情节 Word版含解析

【麦秸篓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马兰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有删改)

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问: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 第二问:①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②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解析 题目要求对文章的两条线索及其作用进行分析。具体思考时,要紧紧围绕六百元钱展开。仔细阅读文章可知,马兰花和丈夫因为这六百元借款屡次产生冲突,这是文章的明线;而暗线则要着眼于另外的人物麻婶母女一方。而对于明线暗线的作用,则可以从展现人物品质、表现作品主题、丰富小说情节等方面思考。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亲爱的土地

安晓斯

麻根叔躺在床上睡不着,一会儿开灯,一会儿关灯。

麻根婶就烦了。整夜整夜不睡,哗哗啦啦地不知道在写啥,费多少电。就嚷。麻根叔只安静了那么一小会儿,又是一会儿开灯,一会儿关灯。

麻根婶就不说话了。自从与儿子们分了地种,麻根叔的体力活儿是轻松多了,可心事却重了不少。【麦秸篓子】

三年前,两个儿子都劝麻根叔把自家的四亩责任田,流转给沁水湾的老金专业合作社种植。麻根叔说,为啥?为啥?我种了一辈子的地我自己会种。你们不愿种你们就流转吧。

两个儿子无奈,就和麻根叔分了地。

麻根叔早知道两个儿子不愿种地。大儿子经营着几辆大货车,生意做得还不错。二儿子开着个超市,种地的事从来都没问过。这些年,家里这几亩地都是麻根叔在种,只是农忙季节,两个儿子才过来搭把手。

可分了地,麻根叔就没了活儿干。这让麻根叔很生气。因为该浇地了,麻根叔就去地里。一看,浇过了。找到流转儿子土地的老金。老金笑笑,晚上浇地,看不清,水都流到您老的地了,我还上了复合肥哩。算了,就不收老叔您的水钱化肥钱了。把麻根叔也说笑了。收我钱,你还得赔我钱呢,谁叫你浇我的地了?谁叫你给我的地里施化肥了?

今年的小麦长势不错,该是个丰收年景。麻根叔早早地就让麻根婶准备好袋子,省得收新麦子时慌张。过了几天,麻根叔和麻根婶到了自家地块,傻眼了。黄黄的小麦没了,只看到了麦茬和麦秸。心里就想,老金你敢把我的麦子也收了,算你小子有种。这次不会和你罢休。老两口回到家,发现门前放着一堆新麻袋。摸摸,全是小麦。算算,自家的一亩地也不应该收这么多啊。找到老金。老金正在合作社办公室里喝茶。麻根叔说明来意,老金说算了,合作社收的麦子多,不在乎您老的那点儿小麦。倒是弄得麻根叔不好意思了。

秋季种玉米,麻根叔更上心了,三天两头地去自家的地里查看出芽状况。却又是“被”夜里浇了水,施了肥。老金说,麻根叔您看啊,我浇水时水乱流,挡不住啊。化肥您老也别上了,我浇水时都按科学施肥方法上够了。您老这一亩地,我让科研人员检测了,土壤里缺的元素都补上了,今年的收成会更好。您就放心吧,少不了您老的粮食。

抽完了一袋旱烟,麻根叔笑笑说,老金你小子不要给我耍心眼儿,我这一亩地说啥也不会流转给你。老金喝了口茶,递给麻根叔一支中华烟。您老尝尝这中华烟,看看比您的旱烟强不强?说不吸不吸,麻根叔还是接了烟。心想老金这小子真是发了啊,办个合作社就整天喝茶吸中华,还开着小轿车。

老金给麻根叔续了茶水,又递给麻根叔一支中华烟。商量个事呗,麻根叔。您老过去当过村里的会计,就来我这里干呗。我这里正缺个会精打细算的能人呵。说得麻根叔心里痒痒的。停了一会儿,麻根叔就笑笑说,那你小子就顺道把我的地弄走了不成?没了地我以后种啥„„

折腾来折腾去,麻根叔就是睡不着。后半夜,麻根叔就悄悄穿衣起床,轻手轻脚地锁好门,向村外走去。他是要去自家的那块地里再看看。天明就要和老金正式签订流转土地合同了,他想再去看看自己种了多年的那块地。

黑漆漆的田野,到处弥漫着庄稼的清香。

麻根叔坐在田头,一袋袋地抽着旱烟。深秋的玉米叶子被风吹得沙沙作响,好像是在和麻根叔滔滔不绝地说着话。麻根叔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厚厚的信封,从里面抽出一沓稿纸,用打火机点燃了,一张张地烧起来。麻根叔一边烧一边自言自语,不是我不愿侍候啊,实在是我种不成了啊。我的心思都写在上面了,都是心里的大实话啊„„天快亮时,麻根叔才回到了家。就见麻根婶戴着老花镜在看一沓稿纸,边看边笑。老太婆,你偷看我写的东西了。那是草稿,写得有点儿乱。

麻根婶笑着说,想不到你老了还会写“情书”啊。你看看——亲爱的土地,我想你„„

(选自《小说选刊》,有删改)

梳理文章的情节和思路,简述这篇小说的结构特点。

【麦秸篓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麦秸篓子】

答案 作品先写麻根叔灯下“苦思”;接着回忆老金要他转让土地、到合作社当会计;再写深夜到田头与土地告别;最后写老伴看草稿,揭示所写内容。作者不按事件的自然过程展开记叙,而是将灯下“苦思”置于文章之首,后写土地转让一事,既增强了悬念,又克服了结构上的平铺直叙,使文章顿生波澜。

解析 作答本题,首先按照小说的基本情节“开始—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对文章进行解读。小说开头写麻根叔睡不着在灯下“苦思”,接着回忆土地转让一事,交代睡不着的原因,再写深夜到田头与土地告别,最后写老伴看草稿,揭示灯下所写内容。可见,文章并未按照事情的自然发展过程来写。作答时既要指出结构上的这一特点,又要从制造悬念和波澜的角度来分析这一结构的艺术效果。

篇六 麦秸篓子
生活是文学的源泉

生活是文学的源泉 苦难是作家的财富

——读莫言《卖白菜》有感

暑假在丰中参加了为期两天的高中语文教师培训,收获颇丰,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专家都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下面结合自己最近读过的文章谈谈心得体会。读了校刊《心语》上高正东老师的一篇文章《感恩生活》,我突然明白如今平淡的生活也需要感恩。生活给予我们的已经很多,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的不如意。莫言先生在其作品中以及接受采访中也多次表达了自己感恩生活的意思。莫言先生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国人狂喜,作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我也高兴不已。高兴之余,上网搜了篇莫言的《卖白菜》,读过一遍后,不尽兴,又细加咀嚼,读了两遍,体会最深的一点是:生活是文学的源泉,苦难是作家的财富。

莫言先生出生、成长地是山东高密一个普通落后的乡村。上世纪六十年代,整个国家都很落后贫穷,一个偏僻的乡村,则更为贫穷落后。在记者采访时,莫言先生及其家人反复提到“饺子”,为何其“饺子”情结那样的重呢?读过《卖白菜》后,才知道能吃上白菜做的饺子,对幼小时的莫言来说是多么期待的啊!可就这在今天孩子看来不可思议的期待,那期待的过程是那样的累、那么的苦、那样的令人心酸!莫言先生在文中写卖白菜时孤寡老太太撕扯白菜帮子,莫言母子二人是那样的心疼,为何?回看前文一百零四棵白菜是怎样种出来的,就能知道、理解“心寒”了。最后剩下的那三棵白菜对孩子来说是过年时盼望着爱吃的饺子。尤其是那棵最小的白菜,成长中被孩子踩了一脚,一大把化肥撒下去把它打蔫了,死里逃生后“卷得非常饱满”,仿佛是一个历经磨难终于长大成人的孩子。而这棵小白菜在孤寡老太太撕菜帮子前已脱了五六层,但这个老太太在母子刺她、劝说下,都未能被阻止,直到“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让作者“心中感到阵阵忧伤“。我没卖过白菜,可我买过白菜。我没到过莫言先生住的那个小村庄,可我从小住在丰县的一个小村庄,所以知道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冬天吃什么菜。我们主要是咸豆子、咸菜,当然还有白菜。在秋天白菜长成收获时,跟着大人拉着地平车,去几里地外的马楼西边的李路口、仇胡同,到地里,去买一车刚砍下的大白菜。买来后,卷得紧的白菜晒好后收起来,过年来亲戚时再吃,只有那些卷得不紧的主要是绿绿的大帮子的白菜,才能在那几天,奶奶用小汤勺舀几撇棉油或菜籽油、豆油炖白菜。若能偶尔用炼好的猪油炖白菜再加上细粉条,那样的一顿饭菜吃过后,舌尖还要伸出嘴外,“全力以赴”地把嘴边的猪油舔净,这足够我精神半天、回味几天的了。小时候我总盼望来亲戚,总盼望过年,吃上这样一顿菜。白菜帮子那时谁舍得撕下来扔掉?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种白菜的人呢?

莫言先生在《卖白菜》中写到小孩的手“冻麻了”、“黑黢黢的手背那些已经溃烂的冻疮”,我不由得想到我小学时,一年级是在丁庄小学上,丁庄小学距离我们卜老家有几里地。那时候家里没有钟表,早起不知具体时间,只能看看天猜猜。冬天最受罪,那时候的冬天比现在冷得多,不知具体是零下几度,只是常常看到地冻裂了。有时下了一夜雪,早起刚打开堂屋门,一脚踩下去,雪已至腿弯。卜老家东边桥下的那条小河里的冰不知有多厚,但一冬天大多数时间里,我和小伙伴上学、放学都是不走桥上只走桥下的冰,常在上面打闹,抽用沥青、钢柱子在圆形的墨水瓶上面焊成的拉扭(城里人叫它陀螺),冰却毫无裂痕。手脚冻麻了是每天多次发生的事:上学路上坐在废纸糊成窗户的教室里,放学路上不

知要“麻多少次”“木多少次”。我的手上至今还有清晰的十字杠、圆圈形状的冻疤。最难受的是年后春天变暖,气温回升,手、脚、耳、脸痒痒的难受得要命。当然,脚要穿棉鞋,可一双棉鞋要穿好几年,往往是老大穿过老二穿,鞋变形到鞋棒子与鞋跟严重错位,脚趾、脚后跟冻肿是每年都发生的事。后来条件好些,能穿上“大头鞋”是无比荣耀的事了!脚尚能在鞋里,可耳朵、手、头咋办?莫言先生文中写七老爷“耳朵上挂着兔皮缝成的护耳”。卜老家小学跟前有剥兔子的,我和小伙伴向人家要兔子的尾巴,用两手把兔子的尾巴捂在耳朵上将就将就吧!手 ,上学放学时能带厚棉手套,可写字时就没办法了。教室门板子之间,缝隙是凛冽的寒风常来常往的通道,小手冻得跟“发面馍馍”一样。这还是好一些的,最怕的是冻肿后又进一步烂而化脓,放学时戴上手套,回到家时却难以取下,硬取下往往粘连一层皮以及好多脓、血水,咬牙切齿、钻心的疼痛已是必然的了。头的保暖,条件好了后能买个“火车头”戴上,当时感觉这头“太幸福了”!小学一年级在丁庄上的,二至四年级在卜老家小学上的,小学上了五年后进入马楼初中,不仅早起去学校上晨读课回来吃早饭,还要上灯课。早起时,冬天天太黑,害怕,有时为了抄近路走河堤则更害怕,只因河堤常有丢弃的死婴,一不注意看到那花包、那包里的死婴,浑身汗毛孔都长开了,才知什么叫“毛骨悚然”。一路狂奔,慌乱中还要被树根树枝绊倒,那真是“魂飞魄散”! 下灯课放学时,常有不三不四的流氓小青年带着手刺、钢管、钢鞭,寻衅滋事,抢劫要钱,骂人打人,常令我们恐惧万分。下午上完两节课后到上灯课还有一个多小时,我那时冬天特好饿,常回家拿两个凉馍馍充饥,没有“洋车子”来回时间就很紧张了,为了节省时间,只好抄近路走河堤,那可要“毛骨悚然”、“魂飞魄散”了!

当我们的眼睛适应了真正的黑暗后,我们会发现黑暗本身也有一种明亮。小学到初中如此之苦,可也有不少乐趣让我们如今记忆犹新,终生也难忘。除了上面说的冰上抽拉扭外,还有为了御寒,我用铁皮罐头瓶,放上小木头,自己加工成木炭,用长长的绳子拴着,用力甩扔几下,起了火星逐渐亮了起来,不仅可以取暖,在黑暗的冬天早晨上学路上还可以照明。那是男孩子都喜欢枪,没钱买玩具枪,只有自己“造”。我想法到二爷爷的修理部那里,或死缠硬磨或小嘴巴抹蜜好话成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找齐了做洋火枪的材料:粗硬铁条,钳子,十几个车链子扣。又经过几天努力,一把漂亮沉甸甸的“洋火枪”做成了。再用两毛钱买来纸炮,用洋火做引子,闭上左眼,右眼眯成缝,左手掐腰,右手握枪,右手大拇指按在上面,右手食指扣动扳机,“叭”——洋火枪打响了,“敌人”——小伙伴应声倒下,然后右手把还冒着烟的洋火枪口放在嘴上连吹三下,仍不认放下,鼻子还贪婪的吸闻那洋火头、纸炮点燃后的火药味。那味那乐劲美得醉人!冬天在学校里上一节课,手脚冻麻,咋办?课间一个班的男生倚在墙上,拼命从两头往中间挤,吃奶的劲都用上了。那真叫“全力以赴”啊!你听那直嚎的嗓音,你看那被挤得跌倒出去的胖子、猴子,被挤出去的爬起又从两头“全力以赴”的往中间挤,说啥也得把刚才把自己挤出去的混小子弄倒!

冬天天黑的早,长夜漫漫,没电视,没电脑,常停电,咋过?农村的孩子自有办法,你喊我、我叫他,不一会儿家庙前的二高就把小伙伴召集齐了。二高宣布捉迷藏,东子先用红领巾蒙上眼,其余藏起来,那藏得可远了,地点可复杂了,有的躲在树行子里,有的爬到沟沿上,有的蹲在深坑里,有的用捆起来的玉米秆遮挡住自己,有的爬到麦秸跺上去„„东子找了很长时间,满头大汗,大多数都被他找了出来,可唯独没找到“大头”。我们喊“大头”:“出来吧,算你赢了!”可“大头”就是千呼万唤不出来。后来,时间太长了,实在没办法了,我们的领

头大哥“二高”也害怕了,跑到 “大头”家告诉了他爹他娘。我们困得眼都睁不开了,跑的腿酸,脚都迈不动了,就回家了。第二天上学时,都问 “大头”:“你咋这么厉害,昨天藏哪里去了?”大头摸摸头喃喃地说:“我钻到先锋家里的玉米秸垛里睡着了„„”

莫言先生在《卖白菜》一文中,写悲伤地恳求母亲不要卖掉那仅剩下的也是自己 盼望过年能自己吃上饺子的三棵白菜,哽咽着哭着“把脸伏在母亲的胸前”,“可母亲猛地把我从她的胸前推开”并说:“我还没死呢,哭什么?”当“我”被逼着拿篓子装心爱的三棵白菜时 “赌气的扔在母亲面前’’,母亲“凌冽”地质问:“你这是扔谁?!”当“我”因恼怒孤寡老太太撕光“我”那棵小白菜干菜帮子而多算了一角钱时,“坚强的母亲”在儿子面前第一次流泪了。这些话语、这些场景、这些情节、这些冲突„„一一读来让我心碎,既为文中的“我”想吃顿白菜饺子的愿望即将落空而难过,又想起自己苦难的童年不也是如此吗?与作者共鸣。我上初一时,也与母亲发生了一场与文中一样激烈的冲突。那时班上一个叫朱冠军的姐姐结婚,男生都对钱去他家里喝喜酒,我就偷偷地从母亲钱中取出拾元交给他。母亲第二天知道后,当即把我喊到院子南边老爷爷做饭的那间小土屋里,问我拿那拾元钱了不。我开始不肯承认,后来被母亲煽了几耳光后承认了。母亲又逼着我到学校给班主任说,并从朱冠军手中要回那让我一生都耻辱的拾元钱,当时恨死了母亲,一点面子也不给儿子留。事后想想,我憋屈流泪时,母亲不也再哭诉生活的困苦、做人的艰难吗?我当时的感受与文中的“我”一样。我长大后和莫言先生一样明白了母亲肩上的担子有千钧重,不到万不得已天下哪个父母忍心卖掉儿子渴盼过年吃饺子的那三棵白菜,哪位母亲又会为了拾元钱让已上初中的儿子在同学面前屈辱地学习?

过往的的岁月如烟似云。杨绛先生告诉我们: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做人要多往前看。可写作要以过往的生活为源泉,没有生活的作品难成经典,离开生活的作家难成大家。苦难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苦难对一个作家如此重要,对我这样一个卑微的活着的人又何尝不是一笔可贵的财富呢?感恩生活吧,走好今后人生路!

读莫言,我读出了苦难;读莫言,我读出了自己;读莫言,我读懂了母亲;读莫言,我理解了写作;读莫言,我读出了生活;读莫言,我读明了人生!


麦秸篓子相关热词搜索:麦秸垛 麦秸板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麦秸篓子”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麦秸篓子"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chuangyeziliao/85305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