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资料 > 创业资料 > 堆锦古文化

堆锦古文化

2017-07-03 09:31:18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堆锦古文化(共7篇)上党堆锦艺术[农广天地]上党堆锦  上党堆锦,也称长治堆锦,是流传于山西长治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品,作为传承了千年的民间工艺美术品,它有着许多的称呼。2008年,作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员,它正式更名为上党堆锦。上党堆锦作品的题材非常丰富,生活中的花鸟虫鱼、人物肖像、传统建筑,甚至人们口口...

篇一 堆锦古文化
上党堆锦艺术

[农广天地]上党堆锦  

  上党堆锦,也称长治堆锦,是流传于山西长治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品,作为传承了千年的民间工艺美术品,它有着许多的称呼。2008年,作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员,它正式更名为上党堆锦。上党堆锦作品的题材非常丰富,生活中的花鸟虫鱼、人物肖像、传统建筑,甚至人们口口相传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等,都可以拿来作为题材。上党堆锦使用丝绸、纸板和棉花作为主要材料,在经过十几道工序之后,每幅作品都充满了生动的立体感,花鸟自然真实,色彩华丽,人物生动形象,神形合一。上党堆锦用极具立体感的丝绸锦缎制品诠释了传统的国画艺术和雕塑艺术,使得堆锦艺术具有“立体国画”和“软体浮雕”的美誉。在本期的节目当中,就将向广大的观众朋友们介绍一下这上党堆锦的制作技艺。 

  山西作为中华民族古文化发祥地之一,从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制耒耜教民务农,尝百草以疗疾病,立市廛以通货币,尧、舜、禹立国建都,后稷教民稼穑,嫘祖养蚕缫丝起,数千年古老文化的积淀,使这块土地形成了异常浓厚、丰富、鲜明的民间艺术层。上党堆锦文化艺术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上党历史悠久,相传炎帝神农氏在这里尝百草、兴稼穑,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游牧到定居,从渔猎到农耕的伟大转折,史前文化传说女娲补天、后裔射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均滥觞于此。尧、舜、禹时这里属“帝都畿内”,至殷商为古黎国,周朝时为潞子国,秦朝时为上党郡,隋开皇年间改为潞州,明嘉靖年间改为潞安府,并附郭置长治县,取“长治久安”之意,长治之名由此而始。在长治这座富于魅力的文化城市,五千年的历史流淌,各种文化在这里汇聚、撞击、产生了特殊的文化形式,这里不仅有占全国五分之一的宋、金以前的古建筑,还有许多像珍珠一样散落在民间的传统手工艺品,上党堆锦就以它独有的内涵和艺术魅力成为这些珍珠中最为绚烂的一颗。 

  上党堆锦,俗称堆花。是上党地区所特有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上党堆锦是把色彩斑斓的丝绸锦缎和布料,按艺人精心设计的要求,包在照图纸剪裁出确切形象的、贴有“飞边”的、续有棉花的、压有纸捻的硬纸板上,再根据需要拔硬褶或捏软褶,用特制颜料彩绘人物的脸、手等部,然后堆制、粘结成有浮雕效果的工艺品,并用金、银、彩线和珠宝加以装饰,使物像呈现立体效果,是一幅地地道道的绚丽多彩丝质浮雕画,享有“立体国画”之美誉。精湛的工艺、独特的层次、变幻莫测的纹理、优美而不失质朴的情趣,形成了堆锦独特的视觉效果,用丝绸、锦缎重新诠译传统意义上的绘画也使这一民间工艺增添了更多的文化色彩。上党堆锦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是我国民间传统工艺美术中的一朵奇葩,为中华一绝。 

  上党堆锦,源于唐朝,时称堆绢。相传公元707年—709年唐明皇李隆基以临淄王别驾潞州时,将宫廷里用丝绸制作的工艺品堆绢带入上党古城,后流入民间。从此,潞州就有了一种叫堆花的工艺品。经千余年历史沧桑,1915年民间艺人李模、李时忠、李时庸父子三人历时三个月堆制成一套“春夏秋冬”四季条屏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银奖,与汾酒齐名,蜚声海内外。民国年间,艺人们还为冯玉祥、吴佩孚、阎锡山等军政要员制作过堆锦肖像,收藏堆锦曾一度成为当时达官贵人追逐的一种时尚。

  新中国成立后,上党堆锦曾作为国礼馈赠给前苏联和朝鲜。1964年秋季广交会后,大量出口东南亚、港、澳、台地区及西欧诸国。也就是这一年,由山西省二轻厅工艺美术处研究决定将长治堆花更名为长治堆锦,现称上党堆锦。文革初期,因政治的需要,制作了大量的各种规格的毛主席各个时期的主席堆锦像,其脸、手、均是彩印在绸子上面的,工艺较简单,但制作工人却多达150人左右。这是上党堆锦的鼎盛期,艺术价值虽小,但实用价值、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非常好,也是把家庭作坊式的手工艺品向工厂流水作业线迈出的一大步。从1970年开始,又有“八仙过海”等神话题材的堆锦通过北京口岸出口。

  1972年凃必成的堆锦作品“秋翁遇仙”和“八仙过海”参加了首届全国工艺美展。此后,技艺人员还借鉴了其它工艺画的经验,扩大了用料范围,增添了制作手段,制作了一批构图巧妙、装饰新颖的创新堆锦。阎德明和凃必成采用静电植绒的先进工艺,对堆锦中的动物(如马、鹿之类)采用了先浮雕刻模,后托纸壳再植绒的工艺,使其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创新后的上党堆锦又参加了1978年第二届全国工艺美展。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上党堆锦逐渐从长治人的记忆中淡薄下来,慢慢走向消失。虽然1987年凃必成的堆锦作品“海棠诗社”和“关公夜读”参加了第三届全国工艺美展并获得了好评,但此时的上党堆锦已濒临灭绝了。 

  1997年,从事上党堆锦设计、制作和研究工作三十年的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高级工艺美术师凃必成同志以保护祖国传统工艺美术的高度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开始潜心投入对上党堆锦这一有着千余年历史的文化艺术的抢救、恢复、开发和工艺创新。他们成立了长治市工艺美术学会,组建了长治堆锦研究所,筹措资金,物色人才,克服重重困难,充满必胜信心,重新起步了。 

  上党堆锦以丝绸织物为主要面料,草板纸、棉花为骨架,经剪裁、贴飞 边、压纸捻、絮棉花、拨硬折、捏软褶、渲染描绘等十余道工序制成。其单体造型小巧精致,以人物为例,一般身高在15至25厘米之间。因制作中各部分棉花的厚薄不均,边缘粘贴的纸捻粗细各异,再加上拨折叠压时的顺序变化,使画面产生立体感。上党堆锦对人物的头、手、佩饰、道具的制作要求十分精细,手指必须内填棉花,外包绸缎,头饰、道具要用金银箔料刻成十分精美的图案,一些地方还要彩绘。

  上党堆锦艺术无论是对人物的塑造,还是对花鸟动物的刻画,都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尤其是堆制出的佛和菩萨的造像,不仅体现出了传统佛教艺术中的庄严、肃穆和神秘的色彩,而且成功地融入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将温柔婉约之美和崇高庄严之美融合在一起。精湛的工艺、独特的层次、变幻莫测的纹理、优美而不失质朴的情趣,形成了堆锦独特的视觉效果。

   

篇二 堆锦古文化
为你的服装店起个好的好店名好名字

  成排的街头小店,一个个性的店名是吸引眼球的第一要素。笔者近日留意了一番杭州的街头小店,发现如今街头小店不仅注重橱窗、货品的个性,而且对个性店名的追求也是语不惊人誓不休。“前几年杭州的小店都叫水晶玫瑰、真真服饰、漂亮宝贝之类的名字,俗气又没特色,现在武林路、体育场路上随便逛一圈就可以报出好几个特别的店名。”一位经常逛街的女孩这样说。

  如今,人们越来越讲求“视觉冲击”,各种个性化的店名成了商家制造看点卖点,吸引顾客的第一招。店名不仅仅是一个标志符号,还可从中窥其文化品位、志趣格调和经营特色。一个新奇好记、响亮上口的店名,可以让顾客过目不忘,印象深刻滴。

  钟法路与瑞京路的路上,有几家流行饰品的店名颇有个性,如:“海盗船”、“玩艺铺”、“时尚·菜”,那里有各式各样的陶器、首饰、包包等,吸引了时尚一族频频光顾。

  “另类思维”、“iam”、“乌拉库”、“3%%”……漫步钟法路这一条街,这样的店名很难让你想到这是服装店吧!这几家店的衣服款式夸张颜色也丰富,红色、绿色、黄色……看得人眼迷,往来的动感一族都被它的店名所吸引。 

  确实,五花八门的店名是越来越多。文化型的店名比较高雅,体育场路上有一家“堆锦行”在杭州颇有名气,那里有各式各样的陶器、石头、剪纸、布艺等等。说到店名的由来,女店主就拿出一本厚厚的《锦灰堆》,这本出自文博大家王世襄的自选集,书中涉及锦衣、锦饰,以此寓意店名,不难体会店主的格调和情趣。清河坊的“卖炭翁”也是其中一家,店里卖的都是竹炭制品,用这首为人熟知的唐诗命名,让人对这家店名印象深刻,门口一尊卖炭翁铜像也为小店带来不少人气。

  谁说童话只是小孩子的专利,也有不少大人钟情于此。在武林路上就有一家名叫“绿野仙踪”的鞋店,里面的鞋子样子花哨颜色也丰富,红色、绿色、黄色,看得人眼花,往来的行人都被它的店名和色彩所吸引。就在街对面,一家叫“爱丽丝”的理发店也用了童话人物的名字。数字年代演绎数字文明。一家叫“1978”的店仅仅是因为店主出生在1978年。而“七零年代”的店主表示,自己出生在70年代当然是主要原因,不过这个名称也是店的一个定位,针对25到30岁的时尚女性,吸引她们这一族群来买这里的包包。

  也有直接以名人的名字来命名的店。体育场路上的“小布舞曲”,一方面引用了小步舞曲的谐音,另一方面小布也是世界名人,这个精灵般美丽的人偶可是迷煞不少女孩,不少女孩就是慕名而来的。利用谐音来取店名的也不占少数,“衣术馆”、“晶生晶世”、“不剪不散”等等。

  就像一位店主所说,店名其实就是门面,一个好的店名可以提高整个店的档次,也可以反映出店主的品位和个性。

  有关经济学专家们说,“五味和”等百年老店名富有传统文化特点、讲求和谐,而“不剪不散”等店名则是追求标新立异。随着社会不断的开放,这种追求可能变得更加张扬。但要注意的是,所取的店名起码应为自己的目标消费群所接受,不能让人看了摸不着头脑。

  服装店个性店名一览:

  店名系列一:

  1 小贵族童装竟品精品屋 童装, 装饰品
  2  印象服饰 时尚,个性女装
  3  一频道 女装
  4  INZ 女装,饰品
  5 时代尺码 服装
  6  依芙莎 女装,首饰等
  7  希野 女装

[1] [2] [3] 下一页

篇三 堆锦古文化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类别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类别

☆民间文学(Folk Literature)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Traditional Sports,Recreation and Acrobatics)

☆传统音乐(Traditional Music)

☆传统美术(Traditional Fine Arts) ☆传统舞蹈(Traditional Dance) ☆传统技艺(Traditional Skills)

☆传统戏剧(Traditional Opera) ☆传统医药(Traditional Medicine)

☆曲艺(Chinese Quyi Music) ☆民俗(Folk-custom)

美术类绘制

包括木板年华、唐卡、剪纸、内画、瓷板画、软木画、建筑彩绘、嘉兴灶头画、永春纸织画以及书法等

● 刺绣类

⏹顾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挑花、庆阳香包绣制、堆锦

⏹满族刺绣、蒙古族刺绣、彝族(撒尼)苗刺绣、水族马尾绣、土族盘绣、湟中堆绣、彝族(撒尼)刺绣和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等民族刺绣技艺

● 织造印染

⏹ 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宋锦织造技艺、苏州缂丝织造技艺、蜀锦织造技艺、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

⏹ 侗锦织造技艺、土家族织锦技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壮族织锦技艺、少数民族的地毯织造技艺

⏹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蜡染技艺、枫香印染 技艺等

● 雕刻

⏹ 玉雕(北京玉雕、扬州玉雕、苏州玉雕、海派玉雕)

⏹ 石雕(青田石雕、菊花石雕)

⏹ 木雕(潮州木雕、徽州三雕)

⏹ 象牙雕刻

⏹ 竹刻

⏹ 金石篆刻等

塑型捏制

⏹ 泥塑(天津泥人张、惠山泥人、浚县泥咕咕、凤翔泥塑、玉田泥塑)

⏹ 面花(阳城焙面面塑)、面人(北京面人郎、上海面人赵)糖塑(丰县糖人贡)

⏹ 塔尔寺酥油花

⏹ 料器(北京料器)、瓯塑【堆锦古文化】

⏹ 砖塑

编织扎制

⏹ 竹编(东阳竹编、青神竹编)

⏹ 草编(大名草编)

⏹ 柳编(广宗柳编)

⏹ 彩扎(秸秆扎刻)

⏹ 风筝制作技艺(南通板鹞风筝、潍坊风筝) ⏹ 灯彩(北京灯彩)

●●

● 金属锻制

⏹ 苗族银饰、彝族银饰、畲族银器、金银细工、成都银花丝、南京金箔锻制技艺

⏹ 阿昌族户撒刀、保安族腰刀、藏刀、扎西吉彩金银锻铜锻制技艺

⏹ 乌铜走银、斑铜制作技艺

● 漆器绘制

⏹ 扬州漆器、福州脱胎漆器、厦门漆浅雕、平遥推光漆器、潍坊嵌银、楚式漆器、阳江漆器、北京雕漆、绛州剔犀、鄱阳脱胎漆器、彝族漆器修饰技艺

● 文房四宝

⏹ 宣纸、铅山连四纸、贵州皮纸、云南傣族、纳西族手工造纸、藏族造纸、安徽和新疆的桑皮纸、四川竹纸、楮皮制作技艺

⏹ 湖笔、宣笔、白沙茅龙笔、周虎臣毛笔制作技艺 ⏹ 歙砚、端砚、金星砚、易水砚、澄泥砚、贺兰砚制作技艺

⏹ 徽墨、印泥、国画颜料、藏族矿植物颜料制作技艺

⏹ 雕版印刷、书画装裱、木板水印技艺

● 生活器具

⏹ 乐器制作(朝鲜族民族乐器、马头琴、苗族芦笙、傣族象脚鼓、宏音斋笙管制作技艺)

⏹ 家具制作技艺、盛锡福皮帽制作技艺、伞制作技艺

⏹ 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弓箭制作技艺、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

● 建筑营造

⏹ 香山帮传统建筑、客家土楼、侗族木构建筑、木拱桥、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 蒙古族、黎族船型屋、哈萨克族毡房、萨拉族篱笆楼、藏族碉楼、土家族吊脚楼

● 食品加工

⏹ 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北京二锅头传统酿造技艺、衡水老白干传统酿造技艺、梨花春白酒传统酿造技艺)

⏹ 老陈醋酿制技艺、豆腐、豆豉、腐乳传统制作技艺

篇四 堆锦古文化
传统织染绣文化浅识

传统织染绣文化浅识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殖桑蚕、最早发明丝织技艺的国家。睿智先民勤劳的手,在经纬间穿梭,单纯而纤细的丝,经神奇的织染绣技艺,幻化成绚丽多彩的丝织品,中国也成为世界上最早使用丝织品作为服饰材料以及官室车舆仪仗装饰材料的国家,赢得了“衣冠王国”的美誉。深植于远古历史和农耕文化的织染绣技艺延绵几千年,是文明进步、时代变迁的重要镜像之一。   指间经纬   织锦、印染、刺绣是中国古老的手工艺,三者有着紧密的联系。经线、纬线的交织,染色、印花的装点,以及以针代笔的绣画,绘就了锦绣中华丝绸文化的瑰丽神奇。   织锦是丝绸织造中最能反映织造水平的部分,其工巧出神入化。丝绸的织造历史可以推至新石器时代,考古界曾多次发现新石器时代的丝织品及蚕茧。根据考古发现,商朝已有菱形斜纹锦,周代已有多色提花锦,至战国时期,锦的幅宽、经纬密度和纹饰的变化,充分反映出当时已有较为先进的提花织机和熟练的织造技艺。秦汉时,织锦的结构更为复杂。今日所见汉锦主要是新疆发现的东汉锦。三国时期,织锦花色更为丰富,在经线上织花、质地密实、色彩光艳的蜀锦成为织锦名品。南北朝时期,纬线织花锦已非常精美。织染绣技艺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相继传播到西域、中亚和欧洲。隋唐时期,官营丝绸生产机构增多,织染绣技艺得到广泛发展,纬锦盛行,并出现了在平纹上织入金片的织金锦,织锦更加华丽,大量丝织品出口到境外。宋代,织锦、缂丝等高级织品的织造水平进一步提高,经线和纬线同时显花的宋锦远近闻名。元代,织金锦成为最重要的丝绸品种。明清织锦技艺各有所发展,以织金、妆花为主要特色的云锦最为著名。   印染,是对丝及丝织品染色、印花、整理的过程。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000多年,“黄帝制玄冠黄裳”,便“以草木之汁染成文彩”。传统印染技艺主要包括蜡染(蜡缬)、夹染(夹缬)与扎染(绞缬),后来在夹染基础上又出现了漏板刮浆的蓝印花布工艺。南北朝时期,三种主要印染技艺已相当成熟,应用也很普遍,并发展出多色杂缬和镂空工艺等。明清之后,单色浇花布、各色浆印花布制作等技艺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传统印染技艺。   刺绣,是纺织中重要的装饰技艺。中国刺绣种类繁多,技法变化丰富,除了传统四大名绣苏绣、粤绣、蜀绣、湘绣之外,还有京绣、鲁绣、汴绣、瓯绣、杭绣、丹阳乱针绣、温州发绣、江西夏布刺绣、长治堆锦等。刺绣的针法和绣法多样。针法有直针、曲针、齐针、抢针、参针、

套针等。绣法除了平绣外,还有锁绣、钉线绣、纳绣、打籽绣、编绣等。据《尚书》记载,早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虞舜之时,已有刺绣。东周设官专司其职,至汉已有宫廷刺绣。目前传世最早的刺绣,为战国时期湖南长沙楚墓中出土的两件绣品。唐以前的绣品,多为实用及装饰之用,刺绣内容大多与生活需要和风俗相关。宋代刺绣除实用外尤致力于绣画,中国书画对于刺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织机的发展也是与织染绣技艺相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便已出现腰机织造技术。腰机的出现,是原始织造技术的重大进步,为后世各种织机的发明奠定了基础。夏商周时代,织造逐步形成了手工机械织造体系。战国时斜织机出现,作为中国出现最早、应用最广的传统织机,它采用脚踏提综开口装置,将织工的双手解脱出来,专门从事引纬和打纬的工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原始腰机和斜织机所织制的,是没有花纹的平纹织物,为了使织物更加绚丽,古人采用挑花杆在其上挑织图案。为了寻求更好的织造原理及方法,大约在秦汉时期,花楼束综提花装置出现,经两晋南北朝至隋、唐、宋几代,逐渐完善定型,并因满足了大型、复杂、多彩的纹样织造要求,成为我国古代织造技术最高成就的代表。明清织机分类配置更为齐全,功能更为完善。当然,无论如何发展,织机始终是为手服务的,手是织机上和经纬间的总导演,而智慧的心则是手的灵魂和主宰。   纹中乾坤   “织文者,织而有文,锦绮之属也,以非一色,故以‘织文’总之”。《六书故》又云:“织素为文曰绮,织彩为文曰锦。”“织文”为古代丝织品的统称。在这里,“文”指丝线错综所形成的纹理或形象,同“纹”意。如同“锦”、“绣”二字常连称,以最美的织物的本义成为“美丽”或“美好”的象征,织染绣技艺作为丝绸文化最华美的篇章,也为中华文明披上了五彩盛装,其内里闪现着的是中国历史和文化之光。   织染绣技艺都与丝相关。商周甲骨文便记述了很多与蚕、桑、丝相关的文字和问询蚕事的卜辞。与桑蚕相关的传说与习俗,是织染绣文化的一部分。相传,黄帝元妃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兴嫁娶,尚礼仪,架宫室,奠国基,统一中原,弼政之功,殁世不忘。是以尊为先蚕”。“先蚕”即“蚕神”,历史上,官方以隆重的仪式祭祀先蚕嫘祖,而民间祭祀的蚕神则主要是马头娘,中国也因地域文化的不同形成了多元的蚕神崇拜,

时至今日,蚕歌、蚕花等还存在于婚礼等仪式中。   许多汉字的产生,也与织染绣技艺相关。如“缂”本义为织纬;“综”本义为织布机上带动经线上下分开成梭口以受纬线的一种装置;“绘”本义为五彩绣品;“紧”本义为将丝缠实绷直;“绎”本义为抽丝;“练”本义为加工生丝或丝织品;“纪”本义为分别丝缕的绳子;“级”本义为丝的次第;“纯”本义为蚕丝;“统”本义为丝的头绪;“绝”本义为截断丝……许多表示颜色的汉字,与丝的印染技艺有着更为紧密的关联,有些用于表示丝绸染色,有些则用于表示某一种特定颜色的丝织品,如“红”为赤中带白的帛,“绿”为青黄色的帛,“绯”为红色的帛,“缇”为橘红色的帛,“缥”为青白色的帛,“缟”是未经炼染的本色精细生坯织物,“缁”为黑色的帛。这些字,有一些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已经和本义相去甚远,但是透过偏旁部首或组词等信息,总能寻到它们与织染绣技艺、与丝绸的渊源,可见织染绣与丝绸对于中华文明的影响是何等深远。   贯通织染绣的“纹”,最富审美性和艺术表现力,另具别等第、分贵贱的功能。衣因锦而尊,因绣而荣,在锦衣绣饰中既可管窥儒家的文质彬彬,亦可管窥道家的去纹求韵,同时还能瞥见仪容服饰中的古代礼教和君子之德。织染绣的纹饰在简约与繁复、抽象与神秘中不断变化,我们可以从秦汉时期以各种祥禽瑞兽、神仙灵异为主体的云气纹中,看到人们对神仙世界的向往;从南北朝各种人物、动植物的纹样中,看到多民族融合与多元文化碰撞的时代强音;从隋唐的团窠宝花和“陵阳公样”中,看到文化的开放与华美;从变化多端的几何纹样和植物纹样中,看到宋代尚文重礼的审美理想……织染绣不但满足了早期的礼制需求和后期的审美需求,最初由皇家御用的技艺,也逐渐广泛运用于百姓的服饰和居室饰品的制作上,兴盛于明清的刺绣更是将丝绸文化推向了审美高度。   单一沉静与五彩斑斓、平纹斜纹与缎纹相互交替,体现着中国人温润、细腻、热情的性格,也形成了织染绣技艺清晰的审美发展脉络。正是因为其无可替代的价值,南京云锦织造技艺、中国传统蚕桑丝织造技艺等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涉及织染绣门类的60多个传统美术和技艺的非遗项目已分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这为织染绣技艺的保护、传承开辟了新的途径,也显现出织染绣技艺在当下的生存窘境。   应当

说,如今的织染绣在技术上超过了古人,但艺术水平却普遍不及古人。现存技艺也多为装饰、欣赏、收藏而作,缺失了来自身体、生活的温度,即使是少数民族服饰,也在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刺绣更因走上了美术绣的道路,广泛采用西洋画透视、明暗等表现手法,以仿真书画为终极目标,使不少高档刺绣沦为绘画的附庸。一些曾经辉煌的技艺,今天只能在博物馆的展厅中品味,甚至只能在现存的一些古籍记录中寻觅,令人黯然神伤。   千百年来,从事织染绣的不仅有巧妇、织工,还有艺人、名媛。在黄道婆、管道升、韩希孟、沈寿等女性的手中,经纬之间织绣出生活的温情,留下了文化的芬芳,连缀起无数与中国历史和诗书画等有关的片段,其中既有礼制约束,又有个性张扬。期望在今天的时代,织染绣技艺依旧能够融入文化、亲近生活,绵亘不绝。

篇五 堆锦古文化
长治民间艺术

长治民间艺术(一)

上党地区山川雄胜,人杰地灵,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千百年来,源远流长的历史进程,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繁衍生息的上党人民,以其勤劳睿智在创造了无数辉煌的同时,孕育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情风俗。近年来,随着经济腾飞,上党民间文化艺术也进入了历史兴盛时期。在这当中,犹以长治各地方民俗文化最为热闹,最为韵味绵长。每年春节、元宵节,上党地区家家户户、村村镇镇都要扎花灯,挂花灯,赏花灯。漫步在节日的山村、城镇、大街小巷,花灯如织,观者如潮。垒旺火游黄河灯、打八挂秋、晃杆、仿古欢庆仪仗队、迓豉、傩戏、八音会、四景车等优秀民间文化成为节日里最具观赏性的节目。农家小院里,人们剪纸、贴窗花、蒸面羊、书写春联……

上党剪纸

【堆锦古文化】

上党剪纸历史悠久,土生土长,像原野的花,散发着浓厚的芳香,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瑰宝之一。

我国的剪纸究竟产生于何代,历史上没有记载。1959年,才在新疆吐鲁番高昌遗址(阿斯塔那地区)出土的《对马团花》、《对猴团花》上记载有“……章和十一年辛酉岁正月十一日。”高昌章和十一年即西魏大统七年,也就是公元541年,说明我国剪纸大约就是这个时期开始的。但从后来又出土的南北朝的剪纸、晋国圆形对闯金饰片、西周铜带饰、战国的镂空银饰片、西周的秦公簿、西汉的金饰片等精美的图案中不难看出,这种金银饰片的雕刻和剪纸同属“彩画”的体系。这说明剪纸可以追溯到很古以前,至少在西汉以前。曾有首古诗为证:“汉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虽然剪在桐叶、绢和金银上,说明剪纸早已形成。

上党地区也有类似文物出现,说明这里的剪纸历史,出现于全国同一时期。

唐“贞观盛世”,襄垣才子房玄龄、杜如晦相继考中状元入阁拜相,将剪纸由京都长安带入襄垣,逐渐在上党传开。特别是唐玄宗李隆基青年时期任潞州别驾后登龙位,开创“开元盛世”,随着经济发展,文艺大兴,民间剪纸出现了辉煌。

特别是解放后到建国时期,上党民间剪纸相继成熟,在全国享有盛誉。上党剪纸艺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地方风情,大多取材于当地民间风物及民间传说,简洁明快,条缕清晰,形象鲜明,栩栩如生,令人过目难忘。尤其是花草、鸟类、人物剪法细腻,古朴生动,巧夺天工,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长治堆锦

长治堆锦,又称“堆花”,为民间画类工艺品,是长治地区的特产。其创制时间尚未考证,但从现存资料看,至少在清末民初已名闻遐迩了。

古城长治丰厚的物产资源、悠久的文化传统、朴实的民风民俗、聪慧的能工巧匠,赋予了长治堆锦粗犷的艺术风格和精美的工艺技巧。使这一艺术以其独特的风采呈现于我国民间工艺品的百花园中。

【堆锦古文化】

长治堆锦以丝绸织物为主要面料,草板纸、棉花为骨架,经剪裁、贴飞边、压纸捻、续棉花、拨硬折、捏软褶、渲染描绘等十余道工序制成。其单体造型小巧精致。以人物为例,一般身高在15—25公分之间。因制作中各部分棉花的厚薄不均,边缘粘贴的纸捻粗细各异,再加上拨折叠压时的顺序变化,使画面产生一定的立体感。对人物的头、手、佩饰、道具的制作要求十分精细,直径仅两毫米的手指必须内填棉花,外包绸缎。头饰、道具要用金银箔料刻成十分精美的图案,一些地方还要彩绘。

早期的长治堆锦以制做礼品为主。有置放在条几上的座屏,有数达十余平方米的中堂、条屏等等。其内容多为反映岁时俗尚、人生礼仪的吉祥图案。

长治堆锦影响较大的艺人是我市炉坊巷李家的李模(?—1931年)、李时忠

(1890—1967年)父子。他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苦心钻研,不断创新,是集绘画与制作技巧于一身的全能艺人,为长治堆锦的形成和发展做出过可贵的贡献。1910年前后,他们曾应邀前往晋中、太原一带作艺。在将近3年时间为冯玉祥、吴佩孚、阎锡山等军政要人和地方权贵制作了一批堆锦作品,因此而备受青睐,名声大振。1915年,他们制作的“春桃”、“夏荷”、“秋菊”、“冬梅”四季条屏,荣获巴拿马赛会银质奖。遗憾的是当时的奖章、证书和其它实物已失于战乱。

长治堆锦从其诞生到解放后的合作化前一直采用“传媳妇不传闺女”的家族式传艺方式。1931年,李模去世后,长治堆锦的生产逐渐萎缩,技艺退化,李家艺人基本上改做油漆裱糊。李时忠之后,再没有出现过全能艺人。

1953年,李时忠、李时杰、陈玉珍、李松等堆锦艺人参加了长治市油漆裱糊合作社(市工艺美术厂前身),成立了长治堆锦的第一个生产小组。这个时期生产的堆锦不以盈利为目的,批量也很小。有“李密苦学”、“张骞寻源”、“木叶照书”、“刻舟求剑”等传统题材作品,也有“歌唱和平”、“英雄常在”等现实题材作品。其中部分作品做为礼物赠送给来访的朝鲜和苏联友好代表团。1964年秋季广交会后,长治堆锦开始出口,1965年到1966年,长治工艺美术厂共生产了套装“八仙人”和“巾帼英雄”、“天女散花”、“葡萄熟了”、“快乐的童年”等4000套条屏、单幅画及盒装产品。1972年至1979年,又生产出口了一批套装堆锦礼品盒和折叠式堆锦纸篓。这期间,技艺人员还在保持以绸缎为主要面料的情况下,借鉴了其它新兴工艺画的一些经验,扩大了用料范围,增加了制作手段。制作了一批主题鲜明,构图巧妙、物象准确、透视合理、色彩明快、装潢新颖的创新堆锦,成为长治堆锦的换代产品。创新后的长治堆锦,曾参加1978年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和多次省级展览,“拜月”、“听琴”等作品还获得了79年省工艺美术创新奖。

民间社火二十种

上党民间社火,形式多样,各具特色。传统有:龙灯舞、狮子舞、挑高、高跷、旱船、跑驴、竹马、扛箱、二鬼扳跌、老汉送闺女等。引进有左权小花戏、陕北霸王鞭、延安扭秧歌、高平九莲灯、晋南花鼓、晋北二人台等。这些社火分布全市,挑高民舞则襄垣独有,扛箱多在襄垣侯堡,狮子舞襄垣、长子等县有名,龙灯舞以壶关县较好。

●龙灯舞

龙灯舞是襄垣县具有历史悠久的传统舞蹈之一。据《襄垣县志》(康熙版)记载:早在公元712年春,唐玄宗李隆基任潞州别驾时,到襄垣浊漳河畔观“鱼潮”,千百条鲤鱼飞跃水面,掀起巨浪,竟将他乘坐的龙舟摆得上下颠簸,十分壮观。随行的官员便齐贺曰:“鲤鱼来朝拜,王驾定有兆运!”李隆基即兴吟出著名的千古绝唱《鲤鱼赋》,不久,果然他回朝当了太子、皇上。当时 亭寨沟举子恰在场亲睹其景,值潞州官府为祝李隆基登基令各县文娱进京祝贺, 亭寨沟举子便制出巨龙一条,用20多人挑之进京,得到玄宗皇帝亲自封其为龙舞状元,从此 亭寨沟老龙誉满神州,后来朝神祈雨龙灯舞成为主要文艺形式。

解放前龙体内安装的是蜡烛,有了电后安上电灯更为壮观。解放后襄垣每年过元宵节进行龙灯舞大赛,金、黄、白、红、绿色各彩龙上下腾飞,穿云破雾,连绵起伏如长河滚滚,似追星赶月,十分壮观,令人目不暇顾,心旷神怡。

龙灯制作,用布扎成龙状(平年为12节,闰年为13节),龙头里安明灯。用20多个后生挑之,龙头前用一个身穿彩衣青年,手持绣球引龙叫“耍龙灯”。大多数为两条龙争一绣球,故叫“二龙戏珠”。随着欢快震耳欲聋的锣鼓声,鞭炮声,龙跳跃起舞。解放前 亭寨沟龙灯还要上桌攀高,解放后为安全则改为平地起舞。

狮子舞

狮子舞又名“耍狮”。用竹子、木料、布、油漆做成狮头,用布和麻、毛等做成狮身狮尾。 表演者两人一前一后,共披一狮子皮。前者双手举狮头,双腿足做狮的前腿蹄(穿狮腿蹄),后者抱前者的臀部,双腿足做狮的后腿蹄。有一人或两人身着黄衣扮做驯狮的武士,手捧绣球,在前引狮子撩逗表演,故有“狮子滚绣球”之别称。

表演有徐行、奔跑、跳跃、打滚、歇凉、挖痒、登荡板滚绣球、两狮争绣球,还有垒数桌登高,更有扎高塔爬山等惊险表演。还有双狮跳板滚球,争抱球等高难技巧表演。

舞狮起源于南北朝,已有1000多年历史。随着华侨已传到东南亚、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国。据《襄垣县志》记载,元朝太师来到襄垣西里村,此地临浊漳河,杨柳成行,鸟禽栖息,便建成了武成王庙名曰凉楼,为其避暑山庄。每年三月二十八日定为朝贺太师日,襄垣县令让全县文娱前去祝贺。襄垣西里村做狮子舞来朝贺,由于该村狮子舞表演威武,太师大赏其金银绸缎和蒙古马,并推荐西里村狮舞远到大都(今北京)表演。

●高跷

源流无考,全市普遍流行。在一米或二米高的木棒中间做一木拐,表演者踩木拐,过去水平高者不用绳绑,后大部用绳缚腿,谓曰“踩高跷”。【堆锦古文化】

高跷舞是一种民间歌舞表演形式。就长治地区来说,多在正月十五和一些传统的庙会上出现。表演人数不限,少则几人,多则几十人。表演者的传统服饰是身着中式彩服,头围彩巾,腰系彩带,手持彩扇,但随着表演内容的逐步丰富,着装也就因所扮人物的不同而各异了。高跷舞的基本动作是秧歌步。表演时,一般在八音会的伴奏下,边踩、边唱、边舞,做一些“走圆场”、“穿八字”、“扭蒜瓣”、“退车皮”、“穿剪箍”等动作,扮演“丑角”的常常是一些技艺的高手,其动作诙谐、幽默,如:手持“彩蝶”、骑“假驴”等都是情趣横生的表演。

与其他乡村的高跷舞相比,郊区张庄的高跷别具特色,不但跷腿高,而且能表演一些高难度的特技动作,如“过断桥”、“跳高凳”、“跌八叉”等。张庄的高跷舞,在长治市是很出名的。每逢年节或庙会“闹红火”时,人们总忘不了欣赏一下张庄的高跷。1979年秋,美国友人韩丁将张庄的高跷舞拍成电影,带往美国、法国等20多个国家放映,引起了外国人的惊叹。 张庄的高跷舞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它吸收了外地的一些表演技巧。1945年,长治刚解放时,一些被俘的国民党兵驻在张庄,次年正月十五“闹元宵”时,这些来自各地的俘虏兵向人们表演了带有自己家乡特色的高跷舞。他们的跷腿比张庄的高,而且表演时有许多张庄人没见过的特技动作。这使张庄的年轻人耳目一新,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就跟着这些俘虏兵学习,一段时间后,便学会了“过断桥”、“跳高凳”、“跌八叉”等特技动作。这样,张庄的高跷就多了一些附近村庄所没有的技巧,在长治独树一帜了。

如今,踩高跷已经成为张庄村民们喜爱的一种民间娱乐形式。孩子们从小就跟着大人学,历任村干部几乎都是踩高跷的好手。

●竹马

起源无考。传说原是一种儿童游戏活动,后来发展为以战马表演为特点的“竹马社火”。 旧社会的竹马队,由8—12人的儿童组成。

竹马是用竹子、木料、布片、纸张扎成马头、马尾。表演者将马头扎在胸前,马尾扎在臀后扮成骑马状。身着战袍,一手提军鞭,手持刀枪剑戟,踩着鼓点,按一定程式扭动跑跳,节目有《罗成打登州》、《秦琼救驾》、《四赶村》等历史武打戏剧。表演动作一般有:跑马徐行、疾驰、跳跃、打滑球、滚和双方骑士对打等。解放初期的1946年祝贺抗日战争胜

利,竹马则改成八路军骑兵队追敌人等武打故事。建国以后,扮演成工、农、兵、学、商和各种人物故事。

以整齐威武、气势磅礴和各种惊险武打来表演,使人置身于炮火连天、喊声震天的战斗场面中,表现英勇无敌的八路军英雄形象,表明我军强大,敌人惨败。

●旱船

起源无考。长治有了旱船是清朝乾隆年间,流行于襄垣、长子、长治、黎城、潞城等县。 旱船是用竹木、彩绸、彩布等扎成船头,用挎带系在表演者的颈部,船底用绿绸遮掩人腿,人跑起来,船就像在水中乘风破浪,颠簸前进。一般由2至4人为一组表演,1至2人坐船(多为女性扮演),1至2人赶船为艄公。

旧社会旱船表演节目有:《水漫金山》、《水淹七军》、《龙宫借宝》、《许仙游湖》、《游龟山》等。建国以来,除扮演古装戏外,又增添了《百万雄师过大江》、《渡江侦察记》、《海港》等现代戏。襄垣县北关村旱船已有200多年历史,近年又增加了蚌、鱼、虾、乌龟等水中动物。旱船由四个增为二三十条,走场有:“八字”、“十字”、“四角”、“蛇脱皮”、“蛇盘九颗蛋”等,跳跑起来飘飘欲飞,万船争渡,饶有风趣。

●跑驴

跑驴解放前我市虽有,但多数为老汉赶驴送闺女送婆姨。表演者一男一女,女的骑驴,男的赶驴,均为丑角行当。骑驴者摹仿竹马,胸前挎一驴头(用竹纸张糊成驴头),臀后挎一驴尾,两侧腰间扎两条假腿扮作骑驴状,人腿扮作驴腿。表演时,表演者下肢表演毛驴跑场、尥蹶子、踢人等动作,上半身相应地表演骑驴的姿态。赶驴者配合做出各种动作:一忽儿驴前,一忽儿驴后,扭、闪、跑、跳,妙趣横生。解放前多为一头驴或两头,解放后到如今多为数十头驴,还配合各种政治宣传、说唱。襄垣西河口、垴头跑驴有上百年历史。 ●杠箱(攉筛杠)

扛箱是旧社会迎神赛社送香会时敬神一种仪仗形式。意思是献给神灵金银珠宝。

扛箱是用食盒架和竹木料布等扎成的箱子,顶上正中插一米至两米的鸡翎掸,用一根六米长的轿杆,由两人抬着表演。表演者头裹红巾,腰扎板带(多为黄色),脚穿红缨穗软鞋,后部红色,颇有武士气概。表演时,表演者肩抬扛箱,手舞足蹈,箱沉杆软,忽上忽下,2至8只扛箱,前后穿插(走8字)进进退退,随着舞蹈动作,箱子里装挂的门铃,发出“唿啷”、“唿啷”的声音,节奏强劲,激昂的细吹细打的音乐,扣人心弦。襄垣侯堡镇的庙会扛箱活动历史已有200多年。解放后破除迷信,这种活动终止。1974年襄垣王桥村扛箱改为民间舞,歌颂翻身丰收。

●老汉送闺女

老汉送闺女的表演形式有三种,一为闺女骑驴,老汉赶驴送;一种为老汉推车女儿;还有一种,是老汉背闺女。

流行于襄垣城关、王桥等地的这种舞蹈,均是伴以紧密的锣鼓,以走平路、飞跑、上坡、下坡、过河等和骑驴、赶驴、坐车、推车的各种姿势变化来引人。以老汉和闺女两代人丰富奔放的表情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取胜。还有时候,是由一个人扮演老汉和闺女两人,表演者脸部和上身化妆为闺女、下身和上肢化装为老汉,在胸前扎一老汉的头和上身,腰间扎一双闺女的腿足,构成老汉背闺女的形象。

1959年襄垣县文化馆对这形式进行了加工整理,于1960年春节表演时,城关镇文工团演出的《老汉送闺女》改为男女二人表演,由郭振春扮演老汉,王宜花扮演闺女,参加晋

东南地区春节文艺汇演获一等奖,又被选拔出席山西省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于1960年5月在榆次举行的山西省第五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大会上荣获山西省文艺节目奖,两人获一等奖。

●秧歌舞

秧歌舞又名扭秧歌。抗日战争期间由延安传入上党。1942年毛泽东主席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后,1943年春节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首先发起,改造群众旧艺术的新秧歌运动。不久,即传入襄垣抗日根据地(襄垣抗日政府所在地西营),解放后逐渐普及。据太行行署编印的《太行区1945年教育工作概述》中记载:“年关的文化娱乐,在今年比过去更加进步了,广泛地发展了秧歌队与广场剧。以襄垣、平顺、黎城3县来说,几乎各村都普遍地参加,而且有很多老汉和小孩”。襄垣秧歌队有40多个,起初二三十人,后来大村发展到百人。节目大都是以“拥军优属”,发展生产,全国人民大团结反对内战等为主题的内容。秧歌队带头人是手拿镰刀斧头、钢枪的工农兵。扭秧歌群众分别化妆为工、农、兵、学、商。舞步极为简单,着重是奔放矫健的大动作,伴以锣鼓点打击乐扭着上场。走场有走8字、四角、蛇脱皮等。然后转成圆圈且歌且舞,最后由主要角色进行表演,根据剧情,该唱、该说即兴演出。解放初期到1953年全市盛行,到后来群众文化日新月异,但扭秧歌这种运动仍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小花戏

小花戏于抗日战争期间,由左权传入太行抗日根据地的襄垣西营、下良和黎城黄崖洞一带。1946年流行于解放了的各县。

小花戏一般均由男女儿童表演,少则一二十人,多则五六十人,是个群体节目。男女小演员有时分为两队,有时一男一女穿插。人人手持彩扇、彩绸。舞以十字步为主,辅以转身、望月等招式,边唱边舞一扭一摆,彩扇彩绸凌空飞舞,活像彩蝶纷飞,深受群众喜爱。 ●霸王鞭

霸王鞭,又名打花棍。抗日战争期间由陕甘宁边区传入,是儿童一种传统表演歌舞,花棍是由3—4尺长的木棍,用彩绸裹之(有的把棍油漆成彩色),两端扣眼孔,扎上彩穗、铜铃。表演动作有单打、双打、绕头、过腿、翻身打脚等。表演时,由领队用哨或口令指挥。几十名,甚至百人以上的男女儿童,动作一致,舞蹈整齐,花棍飞舞,并且伴唱抗战歌曲,边打边唱,激动人心。解放初期,春节、元宵、“六一儿童节”全市盛行。

1998年8月15日,长治市举行“神农节”,襄垣县重新组成霸王鞭队参加表演,把这一将要失传的节目得以弘扬,受到群众热烈欢迎。

●打花鼓

打花鼓是建国以后,由晋南传入我市,流行于襄垣、黎城、潞城、武乡、沁县、沁源等县,盛行至今。

花鼓术有腰鼓、胸鼓、挎鼓、背鼓等,有站着打、坐着打、躺下打、扭身打,花样丰富,多姿多彩,技功高超。其鼓点节奏紧凑、动听,且舞且打,有时如猿猴之敏捷,有时如猛虎之威风,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二鬼扳跌

“二鬼扳跌”,由一人扮演。即真人胸前安个上半截假人,与真人相对,背后股下安两条下半截假腿,与真人相背。形似真人抱假人,假人抱真人。真人抱着假人在社火队伍中,一仰一合,如同摔跤,人称“二鬼扳跌”。这种民间社火在长治市各县区都有。

●扛妆

【堆锦古文化】

由五六岁男女儿童扮演成戏剧人物,大人肩扛铁架(过去为木架),把儿童绑牢架上,

篇六 堆锦古文化
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之奇葩——论长治堆锦

篇七 堆锦古文化
山西

山西

地理特点

山西是内陆省份,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华北平原西面的黄土高原上。四周山环水绕,东依太行山,西、南依吕梁山、黄河,北依古长城,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有“华北屋脊”之称。虽说山西地处中纬度,距海不远,但因山脉屏障,形成了冬季长而寒冷干燥,雨雪稀少;夏季短而炎热多雨,盛行东南风,这样典型的山西气候特征。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7、8、9三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5%-80%;春季日温差大,风沙多而干旱,蒸发量较大;秋季短暂,气候温和晴朗,年平均气温在-4°-14°C之间。

山河表里,何为山河表里呢?就是外边有山,里边有河,古代讲这样的地方易守难攻,这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你看山西,为什么历来兵家都要争这个地方?山西的东边是太行山,西边是吕梁山、北边有北岳恒山,还有佛教名地五台山,南边呢是黄河。咱们看黄河第二大瀑布,壶口瀑布就在这个河段上,所以这个地方易守难攻。

唐尧禹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幽幽。

中国四大菩萨及四大佛教名山:山西的五台山(智慧、文殊菩萨道场),浙江的普陀山(观音菩萨),四川的峨眉山(普贤菩萨),安徽的九华山(地藏菩萨)

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

社会人文【堆锦古文化】

医院参考网址:

/jibing/yanbujibing_yiyuan_all_all_all_all_1.htm

特产

在山西,名产以汾酒、竹叶青最为有名。清除老陈醋、太原葡萄酒也并不逊色,知名度颇高,而且独树一帜,盛名中外。此外,五台山“台砚”、大同黄花、恒山黄芪、稷山板枣、平陆百合、蒲州青柿、垣曲猕猴桃、清除葡萄、上当“党参”、晋城红果、代县辣椒、“沁州黄”小米、晋祠大米、太谷中药“龟龄集”、定坤丹、洪洞甲鱼、运城黄河鲤鱼、高平丝绸、平阳木板年画、大同艺术瓷、铜器、平遥推光漆具均属名产之列。

大同篇——涮羊肉吃凉粉 带阳高杏脯 忻州篇——吃定襄蒸肉 带五台台蘑 吕梁篇——吃三交火烧 带汾阳核桃 晋中篇——吃盘牛肉 带箱红枣 临汾篇——吃曲沃羊汤 带连村粉条 晋城篇——吃“十大碗” 带“沁州黄”(小米)

运城篇——吃牛肉饺子 带芦笋煮饼

名胜古迹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悬空寺悬空寺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恒山十八景中"第一胜景",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峭壁间,素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俚语,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建成于1400年前北魏后期,原来叫"玄空阁","玄"取自于中国传统宗教道教教理,"空"则来源于佛教的教理,后来改名为"悬空寺",是因为整座寺院就像悬挂在悬崖之上,在汉语中,"悬"与"玄"同音,因此得名,是中国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曾入选《时代周刊》世界十大不稳定建筑。


堆锦古文化相关热词搜索:肖堌堆古文化遗址 锦灰堆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堆锦古文化”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堆锦古文化"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chuangyeziliao/85702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