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资料 > 创业资料 > 做面塑花饽饽的视频

做面塑花饽饽的视频

2017-07-04 14:02:53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做面塑花饽饽的视频(共2篇)胶东花饽饽[农广天地]胶东花饽饽(20150115)  胶东花饽饽是当地人在面食上创造出的杰作,而文登地区的花饽饽是胶东花饽饽的代表。早在2009年,胶东花饽饽民俗就被列入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片讲述了胶东花饽饽的文化,历史,传说,类型,特点等内容。在本期的节目当中,就将带领观众朋友们一...

篇一 做面塑花饽饽的视频
胶东花饽饽

  [农广天地]胶东花饽饽(20150115)  

  胶东花饽饽是当地人在面食上创造出的杰作,而文登地区的花饽饽是胶东花饽饽的代表。早在2009年,胶东花饽饽民俗就被列入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片讲述了胶东花饽饽的文化,历史,传说,类型,特点等内容。在本期的节目当中,就将带领观众朋友们一同去领略一下胶东花饽饽的魅力所在。 

  相关资料: 

【做面塑花饽饽的视频】

  胶东花饽饽 【做面塑花饽饽的视频】

  胶东大饽饽历史追溯: 

  大饽饽,汉族面食,古代时多用于祭祀,现在的胶东地区春节仍用于祭祖摆供,多产于山东的胶东半岛,流行地域为烟台、威海、日照等地,又称大枣饽饽。 

  大枣饽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麦子种植,历史来源悠久,从有麦子开始,就开始有了祭祀。公元前6世纪,当开天辟地的时期,轩辕开辟了农业,在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地都有了麦子,但是没有在全国普及起来。历史的演变与战争时期,麦子开始在全国普及。最后,农民为了纪念轩辕,就开始有了饽饽,以做出来又香又大的花饽饽来表达自己对轩辕的感激与崇敬。饽饽的来源,是从祭祀开始的,主要是祭天、祭地、黑白喜事的祭奠,祭品以枣饽饽为主。在明朝时饽饽已经在全国普及开来,家家户户都会做,都能做。  【做面塑花饽饽的视频】

  胶东人的传统习俗里,每逢节日,家家户户都会蒸上一些花饽饽,在蒸好的饽饽上装饰龙凤呈祥、石榴花开、莲花宝座等花型,所有吉祥福愿都凝聚其中。除了自家人吃,他们还会将花饽饽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寓意着日子蒸蒸日上、红红火火。 

  在胶东,过年最有年味的莫过于吃那白白胖胖的大饽饽。从大年三十晚上起,各家都要祭祀灶神、财神、天地神、家堂(亦称菩萨)和老祖宗(亦称老爹老母)等,这祭祀的供品中,少不了大饽饽。胶东人家过年做大枣饽饽,为的讨吉利。饽饽是发面做的,寓意“大发”。“枣”与“早”谐音,故大枣饽饽蕴含“早发”、“大发”之意。不管是期盼事业蒸蒸日上,还是渴求生意发达,总之,这“发”字着实包含了胶东人家祁求过上好日子的美好心愿。 

  大枣饽饽还是喜事的主角。做饽饽有一个最高境界,做出的饽饽能“笑”,就是饽饽出锅时裂开个口子,这也是有好的寓意,但要达到这种程度却不是一般的水平能实现,饽饽“笑”与调面的手艺有关,调面的时候发酵的面要加上生面这样就比较容易裂开,正常的发面是不笑的。“发面”的发与“发财”的发是一样的,也是好的寓意。办喜事的时候这个是非常讲究的,大家往往以比赛的形式看谁把饽饽做的好,结婚的时候做饽饽的数量也是有讲究的,四个饽饽为一喜,八个就是双喜。之前婚庆的时候不摆菜,就放一对蜡烛,还有八个饽饽。 

  已有千年历史的胶东大饽饽表现出了胶东人民的聪明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胶东面食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不仅可以让您感受到独特的胶东民间文化,更可以让您感受到胶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相关资料:

  胶东花饽饽习俗

  文登独有的地域文化,孕育了具有独特的胶东花饽饽习俗,在不同的节日有不一样的表现内容,清明节捏燕子;六月初八祭龙王;七月初七牛朗会织女;从正月到腊月,从孩子出生到老人做寿,人们用花饽饽来表达对节日的庆贺和家人的祝福。谷雨时节的大型花饽饽是沿海渔民用来祭奠海对渔民的恩赐,祭拜列祖列宗,祝福家人出海鱼虾满仓平安无事的。百姓们都是用这种方式对节日加以庆祝的。 

  文登的百姓除了用白面充当主要原料之外还用玉米面、豆面制作的花饽饽。文登花饽饽这种古老的民间习俗,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人们从这些花饽饽中,仿佛看到文登庄户人家的浓浓乡情,同时也感悟到文登地域民间百姓乡土文化的传承。 

  制作花饽饽的工具十分简单:白面、剪刀、菜刀、梳子、红枣、花椒等物,只要掌握好发面技术,按照式样进行捏制,那么一个鲜活的面模形象就会脱颖而出。” 

  制作花饽饽,和面是关键之一。制作花饽饽的和面与制作面点不同,前者需要考虑面团在可塑性、防腐性等方面的要求。 

  冬季和面的配方为:精面粉1500克、糯米粉1000克、精盐200克、防腐剂100克、香油250克。 

  其制作手法为,将面粉、糯米粉、精盐、防腐剂放在盆中和匀,再徐徐倒入开水并用筷子搅拌,然后将面团反复揉搓,直至达到“三光”效果面光、手光、盆光 。用手将面团压成薄片,上笼蒸约45分钟取出来,迅速将面片与香油揉和均匀,再放入塑料袋中,用毛巾裹好,放置24小时至面团上劲后,即可用广告色进行调色了。【做面塑花饽饽的视频】

  如果是在夏季,考虑到气温和湿度等因素,一般可适当增加面粉的比例可将面粉增加到1700克左右,同时,防腐剂和香油的比例也应适当加大。  【做面塑花饽饽的视频】

  和好的面团在冬季可保存1-2个月,夏季放在冰柜中也可保存1个月左右。取用时若感到面团发硬,可用手将其揉软,这并不影响其使用效果。 

  花饽饽之美,美在其自然的材料、自然的工艺、质朴的心境。它塑造的形象是符合民俗文化心理的,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

  胶东花饽饽飘香文博会 不仅好看而且好吃 

  11月24日,山东省第四届文博会威海分会场·2012中日韩文化创意产业博览洽谈会一个展位被围的水泄不通,记者走上前看到,原来是飘着浓浓香味的胶东花饽饽,吸引了很多人驻足观赏拍照。胶东花饽饽距今有三百多年历史,是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53岁的王爱凤是胶东花饽饽的第四代传承人,她自9岁开始学习制作花饽饽,利用简单的工具便可将面团捏成人物、动物、植物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多种形象,惟妙惟肖,纯朴厚实,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花饽饽不仅样子好看,而且是纯天然手工制作,营养美味、健康环保。花饽饽源自民间,根植于人民生活,成为民俗风情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胶东花饽饽美轮美奂【做面塑花饽饽的视频】

  “毛桃来,大虎走……三三要送婆婆家……”9日举行的烟台市“非遗”保护成果展上,一首首富有乡土气息的歌谣声中,胶东花饽饽的传承人曲丽荣向YMG记者介绍了花饽饽面塑,过去每逢过年、红白喜事,各家各户就会蒸圣虫(盘龙)……面缸里放圣虫,面粉会吃不完,家里兴土木,窗外要挂圣虫…… 

篇二 做面塑花饽饽的视频
曹州面人制作技法

  [农广天地]曹州面人(20140307)

  曹州面人是山东省菏泽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手工工艺,相传它是从古代祭祀用的“花供”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以造型为主,取用面粉和糯米面为主要原料制成面团,用手捏造成各种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表现出创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民间工艺制作的执着追求。由于它制做精巧,形象逼真,逐渐形成了一种富有观赏价值的艺术珍品。曹州面人从题材上可以分为人物类、动物类和植物类。本片就以戏曲人物——关公的捏制为例,来向广大的观众朋友们详细地讲述了捏制曹州面人制作技法和完整步骤,并且穿插介绍了曹州面人的形成、发展以及其主要的工艺特点。

  曹州面人历史悠久,闻名全国。

  起源

  “天下面塑出穆李。”据碑文记载,清咸丰二年江西弋阳的米塑艺人王清原、郭湘云来到穆李村,与当地的花供艺人郝胜、杨白四合作,把米塑与花供技艺结合起来,形成了今天的“曹州面人”。从此,“曹州面人”脱离民俗功用,成为一种集观赏和把玩于一体的民间工艺品。除了它生动形象、粗犷、豪放、乡土气息浓的艺术风格外,“曹州面人”的持久保持期,也是其另一魅力。 

  发展

  在面塑艺术的发展过程中,穆李村面塑艺人走南闯北,影响全国,逐渐形成了三大流派,即山东菏泽的李派、北京的汤派、上海的赵派。三派各具特色,而菏泽市李派一直独占鳌头,其代表人物先后有李俊兴、李芳清、穆绪建等。 

  市面塑协会副主席穆绪建告诉笔者,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民俗艺术越来越感兴趣,而面塑作为一种艺术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喜欢,面塑艺人的收入自然是水涨船高。穆绪建徒弟穆明芳凭借扎实的功底,受聘于广州一大型饮食公司,每月除去吃住还能有2000元的结余。

  现状

  “现在穆李村有面塑艺人不下400余人,别小看这一根竹签一团面,一年收入2万块钱不在话下”,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穆绪建自信地说。目前,他正在积极筹备,联合“单打独斗”的面塑艺人向产业化发展。 

  曹州面人制作相传于尧舜时代,带有浓厚的民间风味,逢年过节在公园、市场仍能看到艺人的身影,师傅们在短短几分钟就能为你捏出逼真的花朵、活泼的娃娃、可爱的动物等让你喜欢的面人。距菏泽城西南十多公里的解元集乡穆李村是面塑之乡,是曹州面人的发源地。曹州面人大师曾到东南亚多国献艺,并应邀访问欧美国家。曹州面人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与创新,面塑作品现已成为人们的艺术欣赏品和菏泽的旅游纪念品。

  现在菏泽比较有名的面塑艺术家有李芳清、穆绪建等。

  曹州面人既菏泽面塑。菏泽古称曹州,地处黄河流域,常因黄河决口,天灾人祸几乎不断。人们为了祈求风调雨顺(

  面塑实际上就是“馍”,用糯米粉和面加彩后,用手指和小刀、小篦子、竹针等通过压、按、点等手法塑造出点、线、面等造型元素而形成的各种小型动物、植物、人物等形象的工艺品,制作步骤“一印、二捏、三镶、四滚”,缺一不可。面塑的核心技术是发面,只要掌握好发面技术,按照式样、步骤进行捏制,那么一个鲜活的面塑形象就会脱颖而出。

  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裙,顷刻之间,各种各要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婀娜多姿、衣裙飘逸的美女、天真浪漫的儿童,以及各种神话故事、戏剧、历史人物精致的玻璃框内,就成为人们喜爱的工艺美术品。

  在面塑艺术的发展过程中,穆李村面塑艺人走南闯北,影响全国,逐渐形成了三大流派,即山东菏泽的李派、北京的汤派、上海的赵派。三派各具特色,而山东菏泽李派一直独占鳌头,其代表人物先后有李俊兴、李俊福、李芳清、何晓铮、穆绪建等。

  李俊兴(1895—1979)是100多年来穆李村面塑贡献最大、名声最响,手艺最绝的面塑名家。1935年,李俊兴改进面塑制作工艺,解决了面塑作品虫蛀、干裂问题。1956年经省政府批准,以李俊兴为主任,成立“济南面塑合作社”,承接了中国面塑史上第一次大宗出口业务日本10万套“西游记”面塑订单。1957年李俊兴荣获“国家工艺美术老艺人”称号,1959年11月李俊兴出席了省“文代会”,加入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并当选为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

  李芳清(1930.3.30—2005.8.15)是李俊兴的侄子,也是其得意门生。1958年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得到刘开渠、张仃等名家指导。1979年8月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工艺美术艺人创作设计人员代表大会,受到国家领导人华国锋、李先念、叶剑英、邓颖超、邓小平接见。上世纪80年代后多次出访澳大利亚、瑞士、德国等。1995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成为我国面塑界第一位获此殊荣的艺术家,从此“中国面塑第一人”的雅号便不径而走,名扬天下。

  发源于古曹州穆李村的曹州面人面塑艺术,是我国乡土文化的重要代表,具有造型概括、简练生动、形象逼真传神、比例夸张适当、色彩艳丽单纯的特点,与我国的大写意国画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具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做面塑花饽饽的视频相关热词搜索:做胶东花饽饽视频 花饽饽制作视频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做面塑花饽饽的视频”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做面塑花饽饽的视频"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chuangyeziliao/86461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