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资料 > 创业资料 > 南幕家族

南幕家族

2017-07-05 10:23:24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南幕家族(共7篇)海南“蜂王”陈昌卓:68岁仍快乐养蜂创业编者按:他养蜂超半个世纪,创多个“海南第一”;他坚守诚信,用品质享誉国际;他年近七旬,仍坚持创业壮心不已;他矢志不渝,人生充满传奇。他就是陈昌卓,51年来一直没有中断和蜜蜂的联系,在这个“海南蜂王”的身上,流淌着海南人“诚实、执着、勤奋、拼搏”的品质。当前,大...

篇一 南幕家族
海南“蜂王”陈昌卓:68岁仍快乐养蜂创业

  编者按:他养蜂超半个世纪,创多个“海南第一”;他坚守诚信,用品质享誉国际;他年近七旬,仍坚持创业壮心不已;他矢志不渝,人生充满传奇。他就是陈昌卓,51年来一直没有中断和蜜蜂的联系,在这个“海南蜂王”的身上,流淌着海南人“诚实、执着、勤奋、拼搏”的品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如火如荼,我们将这位海南“最高龄”创业者的故事呈献给广大网友。

陈昌卓扮演“蜜蜂人”在养蜂大赛上

陈昌卓展示他的蜂巢

  “认准一件事就要坚持去做,把他当做一个梦想去做,这就是我坚持养蜂51年的秘诀!”

  “我把我们父子的名字都放在品牌里了,如果品质做不好,丢的是家族的脸!”

  “现在这么好的创业环境,不创业就浪费了,我虽然已经快70岁了,但是我还想打造自己的‘蜜蜂王国’!”

  ————陈昌卓

  从海口市区出发,沿着224国道往南走约13公里,在路的右手边有一座独具特色的大门,走进这座以蜂巢形状——六边形为主要设计风格的大门,就进入到“海南蜂王”陈昌卓的“蜜蜂王国”。

  一双凉鞋,一件T恤,一口“海南普通话”,如果不经人介绍,记者不会把他与已经身家数千万的“海南蜂王”联系起来。“虽说现在做了老板,但我本质上还是一个老蜂农。”陈昌卓笑着说。

  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陈昌卓第一个对海南养蜂方式进行改进、第一个将意蜂在海南成功规模化养殖、第一个让海南蜂蜜享誉国际……他的人生充满“传奇”,他的经历让人感慨,他的激情让人振奋。日前,记者走近这位“海南蜂王”,为大家讲述这位年近七旬仍在创业的“年轻人”的创业故事。

  一本书改变一个人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1964年春节后,在当时的琼山府城新华书店,一个17岁的少年手里握着9元3角钱,眼含泪光在这里寻找自己的“未来”。在这个知识的海洋里,一本《中华蜜蜂活框饲养方法》吸引了这个少年,他用了1角1分钱买下了这本书,从此改变了这个少年一生的命运,这个少年就是陈昌卓。

  1947年8月,陈昌卓出生在海口市秀英区永兴镇美梅村,在家中排行第二,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陈昌卓的家乡是海南有名的“羊山地区”——13000多年前火山爆发形成的小丘陵山区。千百年来,由于土地中到处是火山石难以耕种,这里的人们经济拮据,生活穷困。然而另外一面却是,由于这里岩土酥黑肥沃,属富硒土壤,孕育了1000多种热带植物,野生荔枝、龙眼等各种果树杂木野草也争相扎根生长。富足的阳光、充沛的雨量与温和的气候使这片山区四季花香,形成蜜蜂生存繁殖的天堂。

  陈昌卓和蜜蜂最早“结缘”是因为父亲。早在1929年,他的父亲陈里云就开始寻找野蜂放在自家的荔枝林和柑桔园中筑起200多个石窟训养。同时开始收购野生蜂蜜肩挑到海口市走街串巷叫卖。陈昌卓从七八岁开始就跟着父亲进山找蜂采蜜,但那个时候仅仅是“为了玩”。

  1963年,16岁的陈昌卓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当时的琼山中学的高中,因为是班上的“尖子生”,在老师的鼓励下,“作家”、“科学家”都成为了他向往的职业,希望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国家做贡献。然而,残酷的现实打碎了这个优秀少年的梦想——因为家里经济困难,陈昌卓高一下学期的学杂费没有着落。

  为了在求学的道路上继续前行,陈昌卓和为了他上学而辍学的姐姐一道,利用寒假进山砍柴,以每百斤6角钱的价格卖给供销社。一个多月后,面对着13元5角的学杂费,手握砍柴赚来的9元钱的陈昌卓留下了眼泪。

  “难道只能回家种地当农民吗?不!我不甘心!”怀着对“知识改变命运”的信任,对未来的憧憬,陈昌卓走进了府城新华书店,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牛刀小试 “甜蜜产业”让少年初尝“甜头”

  “我的父辈是养蜂人,家养有蜜蜂,家乡是四季水果之乡,四季百花争艳,有养蜂的有利条件;况且书中又说:通过蜜蜂的授粉,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养蜂不占地、不占劳动力,是投资少、见效快、利国利民的‘空中产业’。蜂产品是宝贵的中药材,又是营养丰富的保健食品,蜂蜡是重要的医学和工业原料,可以出口创汇,市场广阔。”经过认真的研读,陈昌卓认为自己所具备的条件适合养蜂。“干!认准了,就开始!”他立了大干养蜂业的志向。

  当时陈昌卓的家乡也有人养蜂,但那时候的“笼式养蜂”一年只能收一次蜜,产量极低。凭借自己的那本《中华蜜蜂活框饲养方法》及一定的知识基础,陈昌卓开始利用自家的37群蜜蜂进行“活框式养蜂”的改良试验。

  “那时候是自己砍木材,锯木板,做活框。”陈昌卓说,经过自己改良的“活框式养蜂”让每箱蜂每年的采蜜次数提高到十五六次,相比传统的“笼式养蜂”,蜂蜜的产量一下子提高了十余倍。

  尝到甜头的陈昌卓开始有了“野心”,他想扩大自己的养蜂规模,就开始跟着表哥陈昌禄进山,根据蜜蜂的粪便和风向寻找野蜜蜂。“那时候进山很苦,都没有路,但是我急于想扩大规模,所以那些苦都不算什么。”陈昌卓说,当时找到野蜜蜂之后,表哥拿野蜂蜜去卖,而他则将野蜜蜂带回家驯养。

  “那时候挣了一些钱,8毛钱一斤的蜂蜜卖给供销社,一年可以赚两三百元,这在当时也算是一笔不小的收入。”陈昌卓说,在随后的几年时间中,他逐渐摸索出一套“活框式养蜂”的经验,而自己养蜂的规模也在逐步扩大。但是因为当时政策的原因,陈昌卓的养蜂场“藏”在深山之中,地点只有自己知道,周边的人虽然知道陈昌卓在养蜂,但是对于养蜂场的具体位置、规模都不太清楚,只知道他因为养蜂“赚钱了”。

  1970年前后,利用养蜂赚的钱,陈昌卓买了一辆二手的自行车,这在当时算是“奢侈品”。

  “那时候苦啊,养蜂和卖蜂蜜都只能偷偷摸摸的干。”1972年前后,因为当时政策抓得紧,陈昌卓利用自己的智慧在生产队争取到了放牛的工作,每天早上他把牛赶进山里让牛自己吃草,然后就趁着这个空隙进山“照料”他的蜜蜂。“每天凌晨4点多就骑着自行车用瓦罐装着蜂蜜,再在上面伪装上牛草,赶到海口偷偷卖蜂蜜,等到天亮时再赶回生产队放牛、偷偷照顾蜜蜂。”陈昌卓说,那段时间虽然辛苦,但自己却乐在其中。

  蜂场被抄 养蜂少年“蜂梦”仍在

  该来的总会来,噩梦终究是到来了。

  1976年4月6日,这个陈昌卓永远忘不了的日子。那一天,永兴公社的民兵带着枪来到山里,将陈昌卓经营多年的养蜂场查抄,300多箱蜜蜂被充公,而陈昌卓和弟弟也因为是“走资派”被拉到永兴公社的万人大会上进行批斗。

  根据清算,多年来陈昌卓和弟弟养蜂共计收入达1200多元,因此,兄弟俩被责令进行为期15天的劳动改造,同时,他们居住的房屋也被查封了。

  “那时候我和弟弟只能住在村口的破庙,那里还是村里的文化中心,每天凌晨大家学习结束后我们才能拿着铺盖卷进去睡觉,而在天亮前就要起床去参加劳动。”陈昌卓说,虽然那段时间自己受到了身体和精神上极大的打击,但他的“养蜂梦”却一直在坚持。

  随后,陈昌卓被派去参加松涛水库的建设,在此期间,趁着繁重劳动的空隙,他依旧在做着自己的“养蜂梦”,在野外寻找野蜜蜂,他坚信自己可以“东山再起”。

  趁着“春风” 养蜂人过起了“游牧”生活

  1979年,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琼岛,陈昌卓被“平反”了。

  拿到因被批斗获赔的300元钱,陈昌卓想继续自己的“养蜂梦”。天不负人,他又找到了一条新路子。

  “那天我拉木材到海口去卖,在一个供销社门口碰到了前来这里推销蜂蜜的广西合浦县农科所的养蜂人员。”这是陈昌卓生平第一次见到意大利蜂(以下简称“意蜂”)所产的蜂蜜。当他得知意蜂蜂蜜产量更高的消息后,一个澎湃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去广西学习养意蜂!

  当年的10月,陈昌卓怀揣300元,渡过琼州海峡来到广西合浦县,开始了自己学习养蜂的生涯,真正开始以“蜂农”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

  “那时候我花了大约200元买了5箱意蜂,开始跟着师傅们学习养意蜂的技术,跑遍了大江南北。”在讲述这段经历时,陈昌卓陷入了回忆之中,讲述了蜂农的艰苦生活。

  有一次,陈昌卓跟着师傅们从广西一路北上,途径湖南、河北等地一直到小兴安岭,想去采那里的花蜜。经过一路的长途跋涉,到达小兴安岭时已经夜幕降临,他们花费大量精力将300箱蜂卸下车安顿好已经是凌晨时分。

  第二天一早,才发现放置蜂箱的地方在一处军事基地附近。此时,他们只能再次搬迁,在加上当地的气候条件异常,在那里已经无法采到花蜜,他们只能将蜂箱再次装车,空手而归。“那次折腾了两天一夜没有合眼(创业网 ,也没有吃饭,马上又赶上了南下的火车,来到河北采蜜。”陈昌卓说,那时候自己年轻力壮,一个人可以扛300斤重的东西如履平地,而养蜂人一般只能住在野外,跟着花期跑,风餐露宿是生活常态。

  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1980年。在此期间,陈昌卓学到了养意蜂的各种知识,已经逐渐成长为一名“资深蜂农”。

  而养意蜂的成绩也让他惊讶不已:1980年2月底春节过后,他把意蜂放回海南采荔枝、龙眼花蜜时,一个花期短短的30多天,竞打了13次蜜。他的15群意大利蜂共采收蜂蜜600多斤,这与当时还养着的100多群中蜂的产量差不多!奇迹让他明白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也让他更加相信科学,相信先进的生产技术带来的无穷的财富。

  1980年5月,陈昌卓把蜂拉往海口演丰采红树林花时,把中蜂全部卖掉,又与亲戚借了一些钱,再购进55群意大利蜂。经过红树林花期、福山小叶桉和儋州马璜岭小叶桉花期后,他的意大利蜂群己发展到150多群。

  一颗“不满足”的心 让养蜂人不断前行

  时间来到1984年,陈昌卓带着他的“空中部队”辗转琼山、澄迈、儋州、白沙、琼中、万宁、文昌等地,不断扩大自己的养蜂规模。因为意蜂易管理、繁殖力好、抗病力强、高产等特点,不少乡亲们也开始跟着他加入到“养蜂大军”中。在他的带动下,当年,仅永兴、石山两个邻近公社的养意蜂专业户己有25户。

  那一年,永兴公社评选出第一批“万元户”,陈昌卓名列其中,但荣誉的背后是他们艰辛的付出。陈昌卓说,自己弟弟的腿到现在都有些残疾,这就是当年在演丰红树林采蜜时,车辆侧翻导致的。

  蜂养多了,产量高了,销路就成了问题。怎么办?在当时永兴公社书记王柯毅建议陈昌卓成立养蜂联合体,把产品包装起来卖。

  这个“金点子”让陈昌卓醍醐灌顶。当时,他马上联合25户蜂农成立了“琼山县永兴意大利养蜂场”,在工商局注册登记。名正言顺后,他们生产的蜂蜜也很快被销售出去了。1986年初,他们的“琼山县永兴意大利养蜂场”己经拥有近三千群意大利蜂。这也是陈昌卓人生第一次从“蜂农”转变为“老板”。

  事业的发展从来不会一帆风顺,此时,“老蜂农”又遇到了“新问题”。

  当时,国内“健康产业”兴起,海口制药厂等“老主顾”已经不满足于在陈昌卓这里收购蜂蜜,更需要“蜂王浆”等原料制作新产品。

  “那时候我就赶紧到邮电局去查,发了很多电报,才找到浙江的一家企业有蜂王浆生产。”随后,陈昌卓马不停蹄的赶到浙江,想方设法“搞”回来一批蜂王浆,一笔就赚了5万元。

  这笔“横财”让陈昌卓意识到,必须进行改变,提高产品的品质和科技含量。

  1986年9月,他再次独自来到浙江省萧山农业局养蜂生产合作社拜师学艺。当时由于那里的气候渐冷,蜂群差不多停止生产。他就向对方介绍海南四季如春、花蜜流香的生态环境,要求共同合作,在海南发展蜂业生产。

  这个建议得到了对方的积极回应,经过恳谈,双方同意由萧山方面出技术人员,陈昌卓出360多箱意蜂,共同组建“海南萧琼联合实验蜂场”,以生产蜂皇浆、蜂花粉为主。

  当年12月,“海南萧琼联合实验蜂场”在当时的琼山工商局注册成立,萧山方面也派来3个技术人员,在海南岛率先成功生产出蜂皇浆,填补了海南生产蜂王浆的空白。

  然而,正当养蜂产业蒸蒸日上的时候,萧山方面和陈昌卓在发展前景上产生分歧:萧山方面希望做一些房地产等贸易产业,但陈昌卓还是希望做养蜂的老本行。最终,双方闹到“分家”的地步,陈昌卓带着600多箱蜂和一台农用汽车继续自己的养蜂事业。

  一波三折!养蜂人的艰难创业路

  虽然萧山方面撤走了技术员,但此时善于学习的陈昌卓自己已经变成了“技术员”,并且还培养出了自己的技术骨干,养蜂事业仍在进一步扩大。

  当时,已到不惑之年的陈昌卓仍不满足于现状,想要继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品质。

  1990年,为了获得蜂产品的检测、加工技术和设备,陈昌卓通过上海市荔湾区科委牵线,自己坐火车到上海,与上海市中南制药设备有限公司和上海市中南涂料有限公司洽谈,由上海两方出设备、技术和技术人员,他出养蜂场、蜂产品生产场地,共同组建“海南省琼山卓津蜂业开发有限公司”。1991年3月,上海方面设备和技术人员到琼进行设备安装与人员培训。为了养蜂,陈昌卓全家搬出去另外租房住,利用自家的房屋做厂房。

  然而,事业再次遇到危机。1991年底,设备刚安装试产完毕,一个夹层锅由于安全阀压力原因,发生爆裂。上海方面提出回去找原因换设备,结果再没有人来。后来他到上海,对方提出上海浦东大建设在即,公司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上海,海南的事由陈昌卓自己处理,设备及所投入的东西全部送绐他。

  合作伙伴又撤出了,留在陈昌卓面前的是一个庞大的蜂场和刚刚“认识”的设备仪器,他顿时感到“压力山大”。此时,陈昌卓在内心作出了自己的分析:虽然有压力,但他仍有改革开放的“天时”、海南生态环境的“地利”,剩下的只是“人和”的问题,他下定决心,再大的因难也要克服,一定要将这个利国利民的甜蜜事业进行到底!

  为了做好自己的“甜蜜事业”,陈昌卓夜以继日的苦心钻研,短时间内又拉起了一支队伍,他组织人员进行科技攻关,坚守质量至上的理念,最终将“卓津”的品牌做出影响力。

  壮心不已!老蜂农的创业之路仍在继续

  “‘卓津’这个品牌包含了我和我儿子的名字,我把家族的名誉都放在品牌里了,就一定要把品质做好,不然败坏的是我整个家族的名誉。”陈昌卓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陈昌卓的“甜蜜产业”在1993年迎来了转折点。

  这一年,第33届世界养蜂大会和国际蜂业博览会在北京召开,因为产品品质卓越,卓津蜂蜜作为海南省养蜂届的代表参会。通过与3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蜂业界朋友交流后,陈昌卓更加坚定了筑造自己“蜜蜂王国”的决心。

  通过这次大会,陈昌卓意识到养蜂产业的巨大前景,让他拥有了“国际视野”。回来后的陈昌卓继续全身心投入到养蜂事业中,由于对事业的执著拼搏,1997年他开发出野蜂巢蜜产品,2000年他开发出了水溶蜂胶产品。

  2001年,第六届国际蜂疗保健品博览会在韩国召开,“卓津品牌”一炮打响,一举斩获两个金奖和一个银奖,一下子让这个海南品牌蜚声国际。当年,卓津蜂产品还被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评为名牌产品。这些荣誉也让陈昌卓成为了养蜂界的“名人”。

  在此期间,陈昌卓先后接待了加拿大、美国、英国、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养蜂学者、蜂业爱好者和游客。

  目前,陈昌卓一手创办的海南卓津蜂业有限公司,已经发展得有声有色。公司现有员工85名,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管理人员、技术顾问13名(研究员二名、副研究员一名、博导一名、派往英国曼特斯特大学深造的研究生一名)。企业经营采取“公司+农户”的生产方式运作,目前与7个农民养蜂专业合作社联营,共拥有生产蜂群9620多群(中华蜜蜂1830群、意大利蜂7790多群),年生产蜂产品480多吨,年产值1500多万元。

  在自己发展的同时,陈昌卓没有忘记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

  近年来,陈昌卓为秀英区和全省各地农民开办养蜂技术培训班35期,学员1760多人次。同时,为海口市林业局的林下养蜂产业供应中蜂种苗9000多群;意大利蜂种苗2311群;蜂箱10000多个;摇蜜机、喷烟器、移虫针和各种养蜂用具、蜂药共计20000多件。

  在先进的养蜂科学技术推动下,秀英区的养蜂产业得到了飞跃发展。蜂群总数从2009年前的4600多群发展到了20520多群,蜂业年总收入达5000多万元(包括蜂产品加工)。蜂群总数比2009年增加了五倍多;蜂业总产值增加近17倍;养蜂农民新增收入1270多万元;平均每户农民新增收入14000多元。

  “我现在还要再继续打造我的‘蜜蜂王国’。”日前,已年近七旬的陈昌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自己仍有着一个“创业梦”,那就是打造自己的“蜜蜂王国”——一个集养蜂培训示范、蜜蜂文化博览、产品加工和旅游购物为一体的农业生产观光园。

  “现在规划已经有了,我们正在实施,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个‘蜜蜂王国’就可以跟大家见面!”陈昌卓信心满满的说。

  现在,年近七旬的陈昌卓仍然带着他那颗“年轻”的心走在创业的路上。

篇二 南幕家族
曹诚渊:和思想搏斗的人

    曹诚渊,这位中国现代舞的启蒙大师奔波于香港与大陆30年。他突破传统和保守,让人们和他一起追寻内心的自由

  “大毒草”

  从北京大望路的地铁站出来,往南步行,跨过通惠河上的公路桥。你的左边,是拥挤嘈杂的东郊市场,以便宜的海鲜著称。你的右边,是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子,临街门脸都是廉价的小饭馆。但就在这条巷子的尽头,有个大院子。你走进去,可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有人居然在那里跳舞。

  这是北京东边最著名的城中村。去年年底,这里来了一群艺术家。到今年的4月19日,曹诚渊的雷动天下现代舞团正式搬迁至此。自2005年成立以来,他们第一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剧场。曹诚渊说,你可以把它叫做“雷剧场”——“这里将成为北京最热闹和最雷的小型现代舞蹈演出基地。”那天上午,一共24个演员集合在剧场,一起上了第一次课。

  在北京的文化艺术市场上,现代舞也许是最小众的一支队伍。你很少看见他们的广告,几乎没有宣传,太低调,或者说太渺小,以至于他们在提交演出申请时,总是很容易就得到审查部门的批准。

  全世界的现代舞明星加起来也不多。在中国,只有两个跳现代舞的人时常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一个是金星,多年前她以变性成名,而她的舞者身份倒是容易被忽略。另一个就是曹诚渊,他来自香港,却一手带动了中国大陆现代舞的起步,许多人称他为“中国的现代舞之父”。但也不排除另外一些时刻——即便是在今天,当保守主义占上风时,曹诚渊又变回资产阶级派来的“大毒草”。

  30年前,曹诚渊第一次来到大陆时,这棵“毒草”曾在广州的舞蹈团引起轰动。那是一次内部交流,不能卖票。邀请方是广东省舞蹈家协会。时值改革开放初期,在文化上,广州也是一块试验田。他们原本想邀请美国的舞蹈家进入大陆,却又担心“毒草太猛”。香港,是中国大陆和西方之间的一个过滤器,人们正试图通过香港去了解外面的世界。

  前一年,曹诚渊刚刚在香港成立了城市当代现代舞团。当他到了广州,感觉中国大陆全是解放军。“所有的人穿的都是军装,白色衬衣,灰色裤子,就这两样,没有其他颜色。”他住的酒店,本地人是不能进的。他很紧张。但还有一群人比他更紧张。演出是在省歌舞团的一个小剧场,场下黑压压地全坐满,通道里都是人。可是演完后谢幕时,他们一看台下,大部分人全没了。直到第二天晚上,省歌舞团的一个编导偷偷跑到酒店,敲了曹诚渊的门。

  “演出结束时,大灯一亮,大家拼命跑。”他对曹诚渊说,“我们生怕被别人看到。”

  “怎么了?”

  “两周前,领导还对我们说,现代舞是西方的大毒草,谁还敢来?”

  这个20来岁的编导,人生中第一次看见现代舞。“文革”之前,人们还见过《天鹅湖》的表演,但“文革”后几乎只能跳《红色娘子军》。他听说过《天鹅湖》,听说过现代舞,但他从未亲眼见过。而对曹诚渊来说,30年前的那个晚上,是他人生中最清晰的一幕。大灯一亮,台下寥寥几人。但他知道许多人已经和以前不一样了。现代舞,只需看一次,就能打开封闭的视野。“原来舞蹈也是可以这么跳的!”

  在随后20多年里,中国大陆几乎接受了从西方舶来的整个物质世界,但对于文化艺术,比想象得更为保守。在广州,那些已经预感到一个新时代即将来临的人对曹诚渊说:“你赶紧去北京吧,你要去占领山头。”1983年,曹诚渊第一次来北京,没有演出,没有内部交流,他的理由,只是看几个朋友。但20年后,他的雷动天下现代舞团,已经成为北京最重要的民间舞蹈团体。无形的墙

  北京到底有多保守?活在文化艺术圈子之外的人,也许很难体会到。思想是最难攻破的一堵墙。

  曹诚渊第一次到北京教课时,他和一位领导一起出国。别人问,你首先是中国人还是艺术家?对曹诚渊来说,他首先忠于艺术。但对那位领导来说,他首先要成为中国人才有机会去接触艺术——即便是今天,这仍然是极负争议的。但对于跳现代舞的人来说,个体是最重要的。人本主义和尊重人性,是现代舞最开始出现的一个契机。它面对着传统,面对着许多古典意识的观念,它要颠覆已有的一切。

  曹诚渊第一次看到现代舞表演,是在小时候。他出生于香港一个制衣商家庭。1973年,他留学美国主修工商管理,但他同时兼修着现代舞。70年代的美国,正是现代舞膨胀的时代,之前的肯尼迪总统投入了大量财力发展美国的文化艺术。曹诚渊赶上了这股潮流。毕业时,他的现代舞学分甚至远远高于主课的学分。

  回到香港,他很快成立了香港第—个专业的现代舞团——城市当代现代舞团。资金是由家族提供的。这个制农家族在后来成立了自己的基金会,直到今天仍然支撑着曹诚渊所有的艺术活动——包括北京雷动天下现代舞团的所有开支。城市当代现代舞团一共12个人,都是一帮志趣相投的人。他们从未想过要生存多久,或者要承担多么伟大的使命。但慢慢的,随着香港经济在70、80年代的腾飞,政府开始有意识地扶持现代艺术,最重要的就是给钱。

  80年代的北京,文化刚开始多元化,而经济还未跟上脚步,人们总是拿捏不好未来的方向。1988年,受北京舞蹈学院的邀请,曹诚渊前往北京的一个暑期班教现代舞。他们承诺,来年的学期,他们将开办~个正规的现代舞班。但随之而来的社会动荡,这个承诺直到几年后才兑现。除了教课,曹诚渊偶尔也会和一些舞蹈界的朋友交谈。他会向他们解释现代舞的概念。其中一个年龄稍大的老师,研究壮族的舞蹈——他编导了中国第一套壮族舞剧。曹诚渊说,我看你编的那个舞剧,其实是现代舞,因为里面有许多东西来自你个人。老师开玩笑地说,难道我搞了30年,搞错了?

  “你可以想象,他们过去的那种价值观,对世界的认识,是在一个极度封闭不和外界接触的空间里。突然世界被打开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许多人是受不了的。”北京的教课经历,让曹诚渊意识到“那种保守,是不可动摇的”。但对年轻一代来说,曹诚渊俨然是他们的启蒙老师。那些最优秀的学生,突然之间就看见了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在上完曹诚渊的课之后,一些学生对他说,他们一定要出去,到外面去。“打开了一扇门,他们就有了不同的想法。”他说,“最后改变的是理念,而不是体制。”

  但此时,广州的文化开放已经走在前面。1987年,曹诚渊开始在广州舞蹈学校教课。5年之后,他在那里正式成立了广州实验现代舞团。同一年,北京舞蹈学校终于兑现了他们之前的承诺,在编导系添加了一个现代舞班——但对更高层的领导来说,它装点门面的意义显然更大。1995年,北京的这个现代舞班毕业了十几个学生,但他们发现毕业后没有去留之地。北京市文化局临时决定在北京市歌舞团下面设置一个现代舞团,他们给了一个账号,几个编制,接纳了8个毕业生。在随后的三年中,金星是这个现代舞团的艺术总监。她的性别身份曾经短暂地引起人们的关注。但现代舞一没有金星,谁会去看?

  曹诚渊来自香港,不用像内地人那样去承担体制上的一些责任,他

[1] [2] 下一页

篇三 南幕家族
4.作业5350地域文化

5350地域文化_0013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30

单项选择题 判断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80 分。)

1. 被一些学者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的是( )。

A. 沈璟

B. 蒋士铨

C. 汤显祖

D. 李渔

2. 下列属于被黄宗羲评为“赤手搏龙蛇”的是

A. 陆九渊

B. 虞集

C. 何心隐

D. 李孜省【南幕家族】

3. “崇仁学派”的开创者是( )

A. 吴与弼

B. 陈献章

C. 颜钧

D. 欧阳修

4. 汤显祖在文学创作上的主张是( )。

A. 直抒性情

B. 模拟复古

C. 诗文革新

D. 强调格律

5. 江西“讼风”最盛的时期是在( )

A. 唐宋

B. 宋明

C. 元明

D. 明清

6. 被称为元明清书院学规的范本的是( )。

A. 《岳麓书院学规》

B. 《白鹿洞书院学规》

C. 《东林会约》

D. 《濂溪书院学规》

7. 禅宗曹洞宗创始人是( )。

A. 慧远

B. 行思

C. 昙晟

D. 良价

8. 哪所书院是陆九渊心学的传播阵地

A. 白鹿洞书院

B. 白鹭洲书院

C. 豫章书院

D. 象山书院

9. 浔阳陈崇家族创办的东佳书堂创办于( )年间

A. 唐太宗

B. 唐玄宗

C. 唐昭宗

D. 唐德宗

10. 被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称为中国17世纪百科全书的是( )。

A. 《农政全书》

B. 《天工开物》

C. 《齐民要术》

D. 《岛夷志略》

11. 自古有“五里一将军,十里一傩神”的是指

A. 南丰

B. 上栗

C. 萍乡【南幕家族】

D. 婺源

12. 《岛夷志略》的作者是( )。

A. 欧阳修

B. 王安石

C. 朱权

D. 汪大渊

13. 有“中国古戏台博物馆”美誉的是( )。

A. 南丰

B. 景德镇

C. 弋阳

D. 乐平

14. 明代江西共考取进士( )人

A. 2728

B. 10466

C. 1333

D. 24898

15. 八一起义宣告了中国共产党走上了( )的道路。

A. 农村包围城市

【南幕家族】

B. 武装夺取政权

C. 建立革命政权

D. 反抗国民党统治

16. 《宋史》中,有( )江西人有传记。

A. 75

B. 86

C. 88

D. 92

17. “粤户闽庭”指的是( )

A. 湖南

B. 湖北

C. 江西

D. 赣州

18. 三皇宫是( )的组织 。

A. 瓷商

B. 矿商

C. 木材商

D. 药商

19. 唐代江南西道所辖州数为( )个

A. 6

B. 7

C. 8

D. 9

20. 奉旨相度明十三陵和故宫的江西著名风水师是( )。

A. 杨筠松

B. 曾文辿

C. 廖均卿

D. 廖金精

5350地域文化_0013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30

单项选择题 判断题

二、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 商代是中国青铜时代最发达时期

A. 错误

B. 正确

2. 豫章郡设立于西汉初年。

A. 错误

B. 正确

3. 理坑村位于抚州市乐安县牛田镇

A. 错误

B. 正确

4. 唐宋八大家中是江西人的是欧阳修、王安石、苏轼。

A. 错误

B. 正确

5. 晚商时期,吴城方国文化进入兴盛时期

A. 错误

B. 正确

6. 豫章郡设立于秦始皇时期

A. 错误

B. 正确

7. 江西省域框架在省玄宗开元年间开始形成。 ( )

A. 错误

篇四 南幕家族
赵氏家族孝思堂开县南门分支世谱

赵氏家族孝思堂开县南门分支世谱

赵氏宗谱序

家族有谱,犹国之有史,以示劝惩,昭法戒,上下数千年,治乱安危之故,忠贤奸侫之实,是非得失,具可考见。居今而知古,鉴往以察来。谱,以纪世族之统系,先代之风范。识其九族五服,明其祖宗三代,别其直系旁系。过去世族大族,各刊家谱,以时修辑,垂示后裔,使知其木有本,水有源。

苏洵在详叶他的《族谱引》里写道:详吾之所自出,尊吾之所自出。情见于亲,亲见于服。服始于衰,而至于幼麻,至于无服。无服则亲尽,亲尽则情尽,情尽则喜不庆,忧不吊。喜不庆,忧不吊,则途人也。分至于途人者,势也。势,吾无如之何也。幸其未至于途人也,使其无至于忽忘也,可也。

赵氏历史悠久,传代长远。人唐、虞、三代,以迄于今,统系绵绵,世代不绝。 每代祖先,因当时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散居于长江、黄河流域各地,自成一个家族领域,世袭其地,蕃衍后裔,后代济济,可谓乔木高千枝,岂非一本。长江分万流,总是同源。

赵之受姓自周穆王时,造父封赵城始也,造父五世至叔带始去周而归晋,叔带十一世至侯籍以周威烈王命与韩魏并为诸侯,三分晋地历武敬成至肃侯与七国通称王,肃侯生武灵王昭,昭生惠文王仁,仁生孝成王彤,彤生襄王修,修生繆王迁,迁生代王公子嘉,是时六国皆为秦倂,子孙悉同编户阅五世至广汉仕汉为京兆尹,世居涿郡,相继二十八世至唐幽都令眺,眺生御史中丞珽,珽生涿州刺史敬,敬生周检校司徒岳州防御使弘殷,弘殷生艺祖匡胤、太宗匡义、魏王廷美。艺祖受周禅而有天下后以杜太后命传太宗,当时诸王宗室皆令聚处京师,籍宗正,纪各玉牒各有所赐字派。

艺祖位下十四字:德惟从世(守)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顺。太宗位下十四字:元允宗仲士不善汝崇必良友季同。魏王位下十四字:德承克叔之公彦夫时若嗣古文献。每派下各取一字合为一世远近遵守,惟英宗之子岐王仲颢润王仲彦益王仲颖另赐八字:孝安居多姿甫丕绍。神宗之子于士字派下另赐七字:有卿茂中孙思贵神宗第十一子嗣位为徽宗二十九子三十四孙更行尚字所以别源派异昭穆也。仁宗景祐思念始致大宗正司命编修院官李淑等纂修玉牒十年一进三年復召学士刘均夏竦杨亿等点领授详修赵氏本源祖述旧章。 1

皇宋玉牒仙源积庆图宗藩庆系录宗支属籍四书敕宗正司岁索内外续生宗子侯正月一日奏收登谱例以为常故赵氏世谱乃为明佝崇宁三年命西南二京各置外宗正司睦宗殿院诏非袒免亲两世以下分居之始,有内外居宗子之各惜乎,罹于靖康之变宗室图籍几于坠地,康王南渡是为高宗先从睢雒二郡宗室于江淮大宗张思移于江宁南外宗正司移于镇江止于福止泉西外宗正司移于扬州止与吴止于越,由是子孙散处不一绍兴五年復诏重修玉牒图录等书原委起于僖祖并开国三祖支系命旧掌北朝宗正司少卿范仲张绚邵大受郑刚中等点领校详蒐葺故典采访遗阙重加祖述纂修以三派下合一,赐各世谱总要附于龙图天章宝文等阁,开合雷一畀各邸孙无

今吴王德昭至长子惟正九世至孟俊四子惟忠九世至孟隶皆居闽之泉州,次子惟吉六世至师玵居润之大巷秦王德芳自次子惟宪五世至伯达,居临川之王陂九世至孟頫居浙之吴兴四子惟能九世至孟德,居端州之塔前此世派之出自艺祖者也。

汉王元祐五世至申国公不求居浙之余干其孙忠定公汝愚三世至良效居金陵凓水之花秀山传至同文始居河城,许王元僖至六世善璇居豫章之进贤,简王元份六世至善良居临川之安阳此世派之出自太宗者也。 魏王三子安平郡王德彝三世至叔璨居筠州新昌之五盐镇,徙居新昌普里花桥者则叔璨之子追之之后也。魏王四子广陵王德雍四世至续之绪之居进贤之臧山析居南昌玉塘者则续之七世孙古济之后也,

徙居清湘白塘者则续之七世孙古源之后也,谨按属籍之制始于至道备于绍兴,绝笔于淳祐谱世甚详,历历无遗,百世之下一开帖而知同出于玉牒者同此赵也,若蓟州赵则韩王普之后,南昌徐槎赵则为清献公抃之后衢州赵则为康靖公概之后其先皆出于涿郡第非。

三祖遗派此图录之所不及者也诗曰:裳裳者华其叶,湑湑于气相属润相滋也,常棣之华鄂不譁譁于体相亲意相承也,然则宋室之支流余徹延于世世者岂非以德泽之深厚也哉。俾今日之子孙一循其制而谱于野,则传之千万世而无穷也,亦无忝于厥祖矣,余故探其本究其源而著赵氏谱序。

大宋太祖遺诏

2

惟人本乎祖,水本乎源,水流长而支异,人分远而派疏,理固然也。乎朕之祖宗,积德数百余年,爰及僖祖,聿修厥德,宽裕含弘,至于四世,而及朕身,应天顺人,躬受周禅而有天下。追思上世祖宗,族属众多,或游宦异邑,或散居他邦,各占籍焉,今已疏远,因无统序,昭穆难分,纵然相遇朕,亦若途人,心实有憾。朕以祖宗视之,本同一气,若子孙聪明,颇有能读书者,许其科第入官,共享禄位,庶乎能悉祖宗之心。朕曾观周之文武,为前代之圣德明君,彼时奄有天下,开心见诚,大封同姓宗室,或为藩镇,或为王侯,此固不负祖宗之初心,惜乎无字派以别后世之昭穆。历至春秋战国之间,子孙相攻,甚而仇敌,良可痛哉!朕恐后世子孙亦犹是也。朕兄弟有五,兄曹王匡济,歧王匡赞,俱早世无嗣,惟朕与晋王光义,秦王光美,鼎分三派,各立玉牒十四字,以别源流,以序昭穆,虽后裔历世疏远,不失次序。朕以一人之身,传至千万人之身,务同朕心,以一世之近,传千万世之远,如同一世,故曰:朕族无亲疏,世世为缌麻,俱各遵守,奉行无替。然国家废兴存亡,何代无之,倘天命无常,变易朕之天下,源流疏远,各以玉牒自重,或游宦,或经商,在处相会符合,当以昭穆分别,勿恃富而轻贫,勿恃贵而轻贱,以至怠慢无礼,若有家贫无依,富盛者宜加意抚恤,勿使流离,有玷辱于祖宗也。各宜念之,无负朕嘱。

大宋乾德二年甲子八月十二日命太师魏国公记

赵氏祖训

古圣贤垂教立言,班班典籍。即我朝圣祖仁皇帝御制广训十六条,凡所以准人情而后风俗者至明且切矣。人苟能以心体力行,范围不过,则在宗族为循良子弟,即在乡党为端品正人。无如世风不吉,习俗移人名节稍乖,即身再扰贻口实,可不慎与。语云:子弟之率不谨,由父兄之教未先。倘不

赵氏家谱

【南幕家族】

训而罚,不几与不教而杀者等耶!兹于族谱既成,特编家训数则,另镌谱首。词不必精深,惟切于目用身家以及关乎伦常风化者,俾人人易知而易行,凡我族人,各宜致意,女常力业,操勤谨于当躬,正已修身,树仪型于后裔。焘子弟子景行,维贤于焉.光辉族党矣:

1、敦孝悌

3

孝悌者,百行之原也。孩提知爱本诸良能,稍长知敬原于善,何以狃于习俗,顿失初心。为子弟者不知孝,当体父母生我之恩情,不知悌,当思长上待我之友爱,诚能服劳竭力,奉养无违隅坐徐行,恭让而不懈,则一门之内,和顺雍容,孝悌敦,而人伦斯重矣。

2、睦宗族

自古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异姓尚敦亲睦,矧同族之入而漠不之顾耶。务使视如一体,疴痒相关,庆吊必互相往来,缓急必互为通义。鳏寡孤独,必为之哀矜;困苦颠连,必为之照顾。能与祖宗济一日子孙,即能与祖宗免一日忧虑。若乃各顾身家,视同宗如秦越,甚则每因小事,辄起纷争,则怨积日深,其不视如仇敌者几希矣。书日:“以亲九族。”尚其念之。【南幕家族】

3、力本业

士农工商,均有常业,所贵恒心自励而各勤乃业耳。盖人有一定之胜境,不拘所肆何业,即随在可自致,立收其效。若乃既居于此,又慕乎彼,则此心一纵,遂不免怠忽其业矣,无何身人他歧,依然故我。业精于勤,荒于嬉。事虽勤于始,尤贵励乎终。皇天不负苦心人,尚须自勉之。

4、慎交游

交接之际,不可不慎。正人入室,所讲者好话,所行者画龙点睛事。则子弟之所见所闻,即不得引入邪僻。不然,习俗移人,贤者不免,况子弟之庸愚者众乎。语云:学好千日不足,学歹一时有余。丽泽求益,尚慎旃哉。

5、和兄弟

见弟之间,原称手足,言人之有兄弟,即一身之有手与足,断不得隔膜相视者也。何今之人见识浅狭,或因兄弟弱于我,或因食口多于我,加以妇言唆拨,遂日思析箸而各烟。甚至每因小事,入室操戈,同气参商。外人因而构害,拆篱放犬之弊可胜道哉。昔有张公艺九代同居,江州陈氏七百口共食,均是人也,何弗思之。

6、训子弟

4

易曰:蒙以养正圣功也。凡子弟无论智愚贤否,均当以读书为上。即或赋质不齐,亦须为之谋成,立慎择术,以为久远计。断不可溺于姑息,听其放浪形骸。盖入惟年幼,每令人怜,偶有过失,恒以无知恕之。不知中人之性,成败无常,若不预加防微,则骄奢淫逸,鲜有不为俗所染者。其至寡廉没耻,无所不为,不大贻祖父羞哉。须知水随器为方圆,影视形为曲直。有父兄之责者,可不慎与?又,教子读书,须趁光阴,不可太迟。世人常谓,太幼则无知,俟其稍长读一年算一年。不知既长,则外旷多端,虽读而终难刻骨。无怪乎三四年庸师之教,念一转而尽归乌有矣。惟其幼则嗜俗未萌,心无旁鹜,际引一片之灵机,加以严师之提命,启其颖悟,收其放心,则成童之年,自可判其优劣之性。曾思十二岁之庠,人岂一二年工课哉?顽子切勿诿以家道艰难,遂渐往荒误子弟而不教也。凡我族人,共体此意。

7、尚勤俭

勤俭乃居家之本。勤者财之来,俭者财之蓄。常见好闲之辈,似乎惰气天成,稍盈余,即喜丰而好胜。不思一时侈欲转囊空,悔何及哉。故不勤不得以成家,即不俭亦不可以守家也。冠婚丧祭,称家有无,衣食人情,随分自适。与其奢隋而终嗟不足,何若勤俭而常欣有余,为祖宗惜往日之勤劳,为子孙计将来之生业。语云:一勤天下无难事。又日:有钱不可使尽。愿后人其敬听之。.

8、戒争讼

居家戒争讼。凡是非之来,退一步,让三分,自然少事。盖以汝既有包容之度,彼必生隗悔之心。若乃因微逞忿,忘身及亲不顾,颂家尽产与人斗讼,则是鹬蚌相持,渔翁获利。纵令侥幸得胜,而家资受累矣。于是,所用不足,势必称贷,宿债莫偿,势必鬻产。此讼之所以终凶也。圣语云:小不忍,则乱大谋。其试思之。

9、遵法律

朝廷定律例,以惩愚顽。凡酗酒赌钱,奸淫强盗,及一切不法之事,示谕煌

【南幕家族】

赵姓家谱,家族网

5

篇五 南幕家族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族教育

南朝时期的士族阶层的家庭教育

摘要:南朝时期,政权更替较为频繁,官学兴废不定,家庭教育为了弥补官学的不足却兴盛起来,同时士族阶层为了使本家族能长期稳定的享有各种特权,也十分重视家庭教育,而这种情况使得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格外兴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找到这一时期士族阶层家庭教育兴起的背景,以及在这一背景影响下的内容,分析这些对南朝时期子女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南朝 家庭教育 内容 形式 影响

前言: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士族阶层的家庭教育十分兴盛。门第观念、儒玄佛道的交融、社会动荡等因素是其发展的主要原因;家学、“家馆”、家训等是其主要的教育形式。魏晋南北朝的家族教育具有鲜明的特色。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长期分裂,战乱频繁的时代,但同时又是一个学术文化繁荣发展的时代。人口的大流动和民族关系的大变动带来了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大交流。玄学、佛学、道教、儒学以至法家、名家既相互争胜又相互吸收。此时,由于封建王朝的不断更迭,官学教育呈现出时兴时废之状,难以担当起传递和发展文化的使命。而与之相反的是,在门弟观念的强化、九品中正制的推行等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并臻于鼎盛。

家族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不够发达和普及,家族教育占有重要位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族教育是学术界较为重视的问题。对其相关研究的成果较为丰富。如马镛《中国家庭教育史》、阎爱民《中国古代的家教》等,都有一定篇幅论及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情况。此外,还有一些论文对汉魏南北朝时期的家学和《颜氏家训》所反映的家庭教育等进行了专门讨论,比较重要的如刘守旗《颜氏家训与家庭教育科学化》(《辽宁师大学报》,1993、6)、王若《浅谈中国古代家训》(《辽宁师大学报》,1993、6)、

汝等仰观堂构,思各努力。”②显然王氏自夸家庭文化修养和政治地位,以此来激励其子不负家门众望,其中沈约将爵位与人才相提并论,说明文才对于维持门第的重要,必然刺激家学的兴盛。因此,门第观念的强化构成了魏晋南北朝家族教育兴盛的社会基础的内在动力之一。

(二)儒学独尊地位被打破,思想多元化。

西汉后期,儒学被“定于一尊”,上升为统治思想的支柱。与此相辅而成的是对儒家经典进行种种烦琐解释的“经学”,随着东汉王朝的崩溃,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的说教和谶讳神学的虚伪及荒诞,以及繁烦注经于世无补的弊端。在统治腐败与罪恶面前暴露无遗,儒学渐渐被士人们所鄙视。在此情形下,玄学应运而生。实际上它是以道家宇宙观为指导的、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改造的、以生活方式放荡不羁为特征的一种新的思想体系。其宗旨是贵无,最高主题是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玄学作为一种思潮,它有更为开放的系统,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发展影响至深。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产生于东汉,发展于魏晋,至南北朝时期经过葛洪、寇谦之、陶弘景等人的改造与发展,并通过对道、儒、佛理论的进一步吸收,逐渐成为一种成熟的宗教形态。在道教成熟之际,佛教进入迅速传播期,并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佛教是西汉末东汉初开始传入我国的外来宗教,南北朝之际,佛教与儒学、佛教与道教之间相互冲突。但佛教以其庞大缜密的理论体系及注重心性探讨的思想特色,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依附、迎合儒学、玄学和道教,不断改变自身面貌的同时,使自己逐渐纳入中国异常宏大的文化体系之中,总而言之,魏晋南北朝,儒、玄、佛、道二学二教相互吸收、整合造就了士人们一种开放的心态。思想的解放,为家族教育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社会氛围,同时玄学、佛教、道教的兴起,增加了教育的内容,也这家族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三)社会动荡,官学教育兴废无常

汉末以来,儒学的衰微和思想的自然放任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长期的社会动乱影响了学校了正常秩序。因此,这时期有中央官学呈现出时兴时废的状态。魏文帝于黄初五年(224年)正式于洛阳恢复太学,制五经课试之法,置《春秋谷梁》博士,史载“太学始开,有弟子数百人”③但由于三国纷争,太学生多是为逃避兵役,学业水平较低,百人应试能通过的不过数十人。西晋司马氏为河南大族,又是儒学世家。西晋代魏后于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立国子学。咸宁四年(278年)设国子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博士皆取履行清淳,通明典义者。若散骑常待、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乃得召试”④此时官学有所恢复,但好景总是不长“八王之乱”和“永嘉之治”的战火打断了官学的继续发展。东晋偏安江左,政治腐败,内忧外患屡兴不已,官学更是兴废无常。东晋初年官学曾掀起一个高潮。建武元年(317年)元帝“置史官,立太学”,使办学潮流一时蔚然成风,但不久又发生叛乱,刚刚有所复兴的官学又陷于低潮。此后再复国学,但办学效果并不理想。南朝宋文帝、梁武帝时,官学教育大为兴盛,除此之外其他时期并无多少成效可言。北朝的统治者多为鲜卑少数民族汉化程度不同,教育的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总的说来官学办的较好的仅数北魏,在北方十六国时期虽有一些有识之士试图兴学,如符坚等人。但毕竟寥寥无几,加之战乱不断,官学教育一直未能稳定下来。总之,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战乱,官学教育兴废无常且办学效率低下,难以担负起传承文化的重任。从而给私学的发展和兴盛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作为私学特殊形式的家族教育也因此盛极一时。

(四)九品中正制的促进作用

各个朝代教育的发展往往要受到政治因素的制约。魏晋南北朝家族教育的兴盛与当时的选官制度有很大关系。九品中正制起于曹魏,盛于两晋,贯穿于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是曹魏时期新推行的一种选官制度,这一制度的设立意在改正察举的弊端。其具体做法是:在各州、郡县等地方政府,设置中正官,由当地

德充才盛者担任,大小中正定为九等。中正的品评以言行道义决定升迁与废黜。这一制度在推行之初,确也起到了“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⑤的进步作用。且九品中正制推行以后,门阀地主并没有放弃他们的品德才学,秀才、孝廉虽从门阀中推荐,但往往也要经过考试,秀才考对策兼及儒经,孝廉则全试经文,尽管它在后来演变为阀士族操纵选官的工具。但客观地说,它对家族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南朝时期士族阶层家庭教育的内容

(一)家庭教育观

1、严以教子

2、谦退知足的处事道德教育

3、廉慎爱国的为官道德教育

(二)家庭教育方式 魏晋南北朝的家族教育主要有三种形式,1.是世代相授的家学。这种传统的施教模式在世家大族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2.是由延师发展为“家馆”的教育形式。《北史·景穆十二王传上》记载:北魏“乃置学馆于私第,集群从子弟,昼夜读者讲读,并给衣食,与诸子同。”⑥西魏、北周的于谨、李弼等人也曾设馆教育子孙。

3.是以家诫、家训等形式进行学识礼法的垂范式教育。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时代的更易,家族教育在继承两汉经学传家的基础上,又展示了许多新的特点。

这方面,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是典型代表。颜之推(531—约590年)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和教育家,是北朝时期家庭教育的集大成者。他出身于士族家庭,家传有《周官》、《左氏》之学,早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梁元帝萧绎时,官至散骑侍郎。梁亡后,投奔北齐,官至黄门侍郎。北齐灭亡后,他归附北周。隋文帝统一全国,诏为学士。他的《颜氏家训》是他对自己一生有关立身、处世、为学经验的总结,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方面的一部重要著作,被后人誉为

篇六 南幕家族
《幕府将军2:全面战争》各家族优劣详细分析

篇七 南幕家族
第二章闽南家族文化


南幕家族相关热词搜索:幕南枝txt下载 吱吱 我的绝色夫君们幕南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南幕家族”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南幕家族"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chuangyeziliao/86604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