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资料 > 创业资料 > 致富创业养牛视频

致富创业养牛视频

2017-07-05 10:57:51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致富创业养牛视频(共5篇)...

篇一 致富创业养牛视频
农民工养牛创业辛苦路

老婆,给牛儿添完饲料后,你和孩子好好把牛圈的清洁做一下!”近日,在丰都县董家镇关圣场村七组的一个养牛场里,牛儿们正津津有味地吃着饲料,鲁道成一边 和老婆孩子给牛儿喂草料,一边给他们布置下一步的任务。鲁道成停下手中的活,指着面前的牛场告诉笔者,他这个养牛场占地1800平方米,现已存栏肉牛 150多头。鲁道成去年以前在上海承包工程,且事业红火。谈及返乡养牛的经历,他兴奋地打开了话匣子。

外出打工当包工头

鲁道成虽然只有小学文化,却是一个非常精明能干的人,2003年以前在社坛镇办过养猪场。“当时,我养的猪可不少,每年出栏1000多头,年收入10多万元,当时年收入这个水平,可不多啊。”鲁道成自豪地说,多年养猪,他还积累了丰富的养殖经验。

养了几年猪后,看到许多农民外出淘金,他也不安份了,不由自主加入了外出打工的队伍,来到上海一个工地搞建筑。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学会了工地上的管理,人缘也越来越广。后来,他试着承包工地,当起了包工头,事业发展一帆风顺。

2012年下半年,听到父亲在家病倒的消息,鲁道成心急如焚,风尘仆仆赶回家探望。返乡期间,鲁道成了解到镇政府正发动农民养牛增收致富,鼓励外出务工人 员返乡创业。看到年迈的双亲无人照顾,想到上海的建筑工程越来越少,揽活越来越难,思索再三后,他毅然决定放弃外出,留在家乡养牛。

“我相信,在家乡创业也能增收致富!”鲁道成信心满怀地说,自己有多年养猪积累的经验,加上政府又出台了很多激励政策,家乡还用上了自来水,水源不成问题,许多农民外出打工后空出的土地又可以用来种草,养牛一样有“钱”途。

返乡创业办养牛场

决心已定,说干就干。去年年底,他投资46万元,完成了养牛场建设,整修了公路,从今年2月初开始,陆续购进牛只。“为了降低成本,我还种了40多亩皇竹草和黑麦草和20多亩玉米。我还要准备种30多亩甜高粱,充分满足牛儿的饲料需要。”鲁道成说。

同时,鲁道成通过参加各种培训、外出取经、和镇内养牛大户交流等方式,迅速掌握了肉牛养殖技术和疫病防治技术。“目前,牛儿的小毛病我自己能处理,遇到大毛病,一个电话,镇上畜牧站和县上牲畜局的技术人员,就会上门来处理。”

“我的事业才刚刚起步,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按照现代家庭牧场的规范要求,我还要建消毒房、隔离圈等设施。”鲁道成指着场外的电线说,目前,他的牛场 用的是单向电,在政府的帮助下,架通三向电后,还要购置粉碎机、切草机等机械。“我要按照庭院牧场的标准建设养牛场,一是养牛场占地还要进一步扩大,达到 2000平方米以上;二是今年内,再购进350头牛儿,牛儿存栏达到500头以上。”

()

“目前,我的养牛场,由我一家3口管理。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后,人手肯定不够了,我准备请二三个村民来帮忙,也给他们提供就业的机会。这些工作全部完成后,我的养牛场就是一个典型的现代庭院牧场了。”说完,鲁道成开心地笑了,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篇二 致富创业养牛视频
植树与养牛,创造了一个神奇的致富故事

植树与养牛:北京女子内蒙古拓荒   核心提示: 在内蒙古戈壁滩上,7500亩沙荒地能生产出什么?经过7年的努力,它可以养育400多头奶牛,20万棵树,实现自身的生态循环和经济循环。这个农场的建设者,两个来自北京的大学毕业生,正在调整着他们的初衷和梦想。【致富创业养牛视频】  记者第一次见到许文丽,是2007年11月底在北京一家酒店的大堂。她与两个朋友一起,与一个匈牙利客商洽谈项目。她梳着精神的短发,一身深紫色套装,面对一份英文的现金流量表和商业计划书,用英语与对方从容交流。   第二次见到许文丽,是一个月后在内蒙古通辽火车站。严寒中,她开着一辆风尘仆仆的切诺基,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和大皮靴,在车站接上我,便直奔农机公司,给农场拖拉机买配件,给农场变压器买专用油。   北大荒的“王国”   从内蒙古通辽市出发,向北沿304国道行进约90公里,就是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希伯花镇。   公路两边望不到边的土地,冬天枝叶落尽。随着生态的退化,内蒙古草原出现大量荒原,当地人称之为“坨地”。仅在科尔沁左翼中旗,约1/3的地只生产沙砾和杂草。   “你当年怎么会到这里来?”我问道。   “2000年,通辽市招商局带我们来这里考察投资。从日照、积温、降水量和土壤地貌等来看,这里的土地,远远没有转化成生产力。   我妈听说我要来内蒙古开农场,急得一晚上嘴边起了一圈水泡。第二天跟我来看这片地,说,土地是带不走的,如果你要在这里经营,就必须留下来。等这块地有价值了,你也老了。 【致富创业养牛视频】   我原来想,这就是我后半生的事业。当年沙荒地承租金,每亩每年只有5~20元。我的计划是第一年先承包3000亩荒地,造林10万棵。每年扩建3000亩,10年可建成一个3万亩的农场,拥有100万棵杨树。   为了防风固沙,林带是按网格状规划的。网格间的空地,可种植多年生牧草,通过划区轮牧的方式养牛。我算过,3万亩的林地逐年进入采伐期,每年10万棵杨树,可以支持一个中型的木材加工厂。林间草场,可以存栏2000头大牛。”   许文丽一边开车,一边激动地回想自己当年的梦想。   “7年来,你们一共开发了多少荒地?”我问道。   “只有7500亩。我用了原计划70%的时间,只完成原计划25%的任务。照现在的情形,我们暂停了所有的扩张计划。”许文丽明确地回答着。   2001年前后,共有7家企业来这些荒地投资。如今

【致富创业养牛视频】

只有满根农场存活下来,维持运转。   冬天的农场   离开304国道,驶上青灰色乡村公路。半小时后转入坑坑洼洼、没有方向的辽阔荒原。一群红白花或黑白花的牛,在树林里寻找从积雪中露出梢头的枯黄牧草。   许文丽说,农场要到了。   机器的轰鸣声渐渐从远处传来。这是农场正在铡秸秆,为牛群过冬做食物储备。   冬天的原野阴郁萧瑟,灰蒙蒙的。机器声越来越近,色彩也生动起来。路边铺着大片澄黄,那是牛群过冬的食物——25万捆秸秆。黄色尽头,是一栋亮眼的房子,红色彩钢瓦屋顶,淡黄色墙。屋檐下一口接收卫星电视的大锅。   这就是满根农场的场部。红色砖墙围起一个约2000平方米的院落,大门是雕花的铁艺栏杆,进门处对称立了一排铁杆。一到夏天,铁杆上缠绕青翠的植物,搭成绿色的拱棚。   西边,是占地50多亩的养牛场,有9排50米长的标准化牛舍和3个敞开式大牛圈。北边,是一排高大的库房和一个100多平米的饲料加工车间,库房里有两台大型拖拉机。车间和库房后面,是两个40多米长、8米宽、2.5米深的青贮壕。另外还有10个30立方米的青贮窖,里面都已储满加工好的青贮饲料。   东边是新盖好的一排房子,大约有400多平米,包括职工宿舍、餐厅和两个机加工车间。从大门向南望去,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层层叠叠的树林。   农场家庭只有两口人,38岁的许文丽和她的丈夫朱东。许文丽短发,个子不高,但性格坚强。她负责农场的日常管理和对外联络。朱东总是戴一顶棕黑色的毛皮帽,穿深蓝色棉夹克。他是农场的兽医、电工和机械师,负责一切技术活。   他们都是中国人民大学1988级学生。许文丽学工业经济。朱东是国际金融专业,毕业后曾在一家国有大型航运公司从事金融工作。   来通辽前,他们都只在画片上看过牛。现在,他们已成为种树和养牛的行家,衣服下摆和皮靴上,沾满农场必不可少的碎屑:黄色是秸秆碎末,棕色是牛粪渣或泥浆,白色是给小牛喂奶沾上的奶星。   气象台刚发布大风寒潮警报:三天后夜间温度将降到零下20度。农场有很多事情得准备:野外的牛群要赶回场部,牛群按怀孕、即将临产、哺乳期的母子、断奶的大牛犊、身体强弱等分成五群,分别关进牛舍,用青贮玉米、粉碎的秸秆和精饲料混合饲喂,直到明年春天冰消雪融,牧草返青。   “北京小姐”的美称   背着许文丽,工人们都称呼这个美丽的女孩为“北京小姐”

。   这是7年前当地人对她的称呼。7年之后,“北京小姐”成了许经理 ,当地人成了满根农场的工人。   他们悄悄观察着“北京小姐”的生活:刚来时可年轻了,像个大学生。现在长胖了,得有106斤。屋里铺木地板,还有一架钢琴。开一辆1997年买的北京吉普,雨刷不好用,右边车门必须掌握一种精确的平衡技巧才能打开,后车门得从车里打开。   “北京小姐”,还有很多当地人看不到也无法理解的生活。   她从小生活在中国科学院。父亲是联想集团成立初期香港特区研究发展部的总工程师。许文丽从父亲身上看到上一代知识分子改革创业的艰苦。“那时我爸已经50多岁,带着几个年轻人去香港特区建立联想的研发部门,租很便宜的集体宿舍,每天挤地铁上班,下班回家自己做饭。”   “我大学时常去国企参观实习。我觉得国企肯定搞不好。我去过一家国有钢厂,在车间里转一圈,觉得捡破烂都能成百万富翁。”   “1992年毕业分去首钢,我没去。我想过自由而自主的生活。我和丈夫有个约定,以毕业5年的1997年为界。如果我用创办私营企业赚的钱先买房子和汽车,他就辞职加盟。如果单位先给他分房子和汽车,他就在单位干下去。”   1994年,许文丽在北京成立一间礼品公司,五年时间内赚得千万。1997年,朱东从国企辞职,加入许文丽的公司。   准备晚饭时,许文丽说起自己喜欢的俄罗斯文学。“看了《复活》,很感动,觉得那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主人公在救赎女囚犯的同时,自己的生命也得到救赎。”   许文丽,红色夹克衫,黑色牛仔裤,系着纱巾,站在一辆红色拖拉机上。拖拉机后面是一片荒地,只有六道新土的犁痕,这是为造林开的树沟。更远处隐约的几个小黑点,那是六座坟,一间土坯房。春天的科尔沁沙地,正在刮一年一度的沙尘暴,天地一片昏黄。许文丽兴致勃勃地忙碌着,尚未预感到道路的漫长与艰辛。   这是一张2001年4月18日的照片——满根农场刚开建没有树,没有草,没有电,甚至没有住的地方。   刚来时,当地林业局告诉许文丽,荒原上每亩地的造林费大约是200元,包含树苗、机耕、栽植和最初两次灌溉的费用。缺乏农业生产经验的许文丽,认为成本很低。干起来才知道,还必须打深井,配套灌溉设施,前三年每年至少浇5次水,加上修枝、打药、看护、10年的土地承租金(累计200元)等,以每亩地造林80棵计算,10年下来每亩累计成本在1600元

左右,而且此费用的75%都发生在前3年。   反过来又一算,1600元10年换来80棵树,每棵树的成本2 0元,售价可达60~80元;如果进行深加工,每棵树的价值可达150~200元。许文丽又满心欢喜地干起来。   当地蒙古族老人告诉她,她所承包的这片沙荒地,上世纪50年代是一片茂盛的草场,有许多野生的榆树和山杏,灌木丛中有野兔、狐狸,还有鹰。50年来,这里人口增长了50倍,灌木都被人们砍去当柴烧。60年代以粮为纲,将这里几千亩湿地草场翻耕种水稻,没过两年,湿地草场全部盐碱化。分包土地以来,陆续有人将这几千亩退化的坡地草场翻耕,种植绿豆。几年下来,土地全面沙化。   听着老人的叙述,许文丽更加相信这土地的潜力。2001年4月,造林之后就将这几千亩土地用围栏围封,禁止耕种和放牧。到2003年秋季,不仅首批种下的10万棵树长了起来,3000亩土地也覆盖了草皮。   许文丽说:“我只不过是还原了这块土地应有的价值。我们这儿,本就应该是一块美丽富饶的土地。”   许文丽提起通辽,总是说“我们这儿”,仿佛她就是一个通辽人似的。   2004年,许文丽又承租相邻的4500亩荒地,两年栽下10万棵树。再后来树成林,于是野兔回来了,狐狸回来了,鹰也回来了,林子里还有刺猬和许多不知名的鸟。   2004年,许文丽开始建养牛场,从100多头发展到400多头。最早买来的母牛已经在农场生下第三个牛犊。在这里出生的第一个母牛犊,也马上就要做妈妈了。   2007年底,站在2001年4月18日照片的位置看过去,最早栽下的一批树已有碗口粗细,四五层楼高。夏天到来,农场染上大自然的颜色,蓝天白云,绿草黄花,树木和牛群充满生机。农场的生活呈现出许文丽想要的“自由而自主”。   美女成“养牛匠”   2003年,许文丽和朱东在土坯房的位置建起新房。房子是他们自己设计的,单层砖墙,靠烧小锅炉取暖。   没人告诉他们,一栋建在荒原中央的单层砖房,在零下20度的天气里无法保暖。“冬天应该对房子进行保暖改装,在外面围上泡沫板。但造房子时屋顶和地板没做保暖处理,热量还是会流失,只能多烧煤。”朱东说。暖气管烧得烫手,但热量很快通过单层砖墙渗透到外面,屋里必须偎着电热器才感觉温暖。   2007年12月28日,大风雪开始了。风在荒原上空滚来滚去,撞到场部的彩钢瓦顶上,发出打

雷一样的噼啪声。大风经常导致停电,而锅炉的热水需要依靠电力在暖气管内流动。最糟糕的是半夜停电。有一次,朱东不得不半夜去工人房挤热炕。   冬 天是农闲季节,场部不过十几个工人,“邻居”在几里地以外,也少有客人。生活的主要乐趣来自于农场最多的动物——牛。许文丽给牛起了“美人系列”的名字,比如“白美人”“黑美人”“大花美人”。   早上赶牛出栏,她会满心欢喜地赞叹:“看,多漂亮,大眼睛,双眼皮,多美的身材,犄角也好看。可不是每只牛都当得起‘美人’的称号。”   “嗯,起码‘笨熊’的妈就不行。”朱东应和着。“笨熊”的妈叫“熊猫”,长相憨厚,敦实,一边一个黑眼圈。它已经为农场生下三个牛犊,分别叫:“小熊猫”“小花熊”“小笨熊”。   冬天是小牛犊出生最频繁的季节。2007年的最后几天,每天都有小牛出生。有时候,值班的工人,会在凌晨4点敲许文丽的窗户,说“又有牛犊子生下来了”。每只小牛出生,许文丽都得亲自去照看。【致富创业养牛视频】  小牛刚生下来,身上沾满液体,需要母牛及时舔干,不然会被冻死。碰上生第一胎或母性不强的母牛,就得把牛犊抱进屋里,许文丽和工人一起帮小牛擦干身体,甚至要挤母牛的初乳,人工喂两次小牛,直到它能自己站起来觅食母乳。   执着的农场梦想   7年之后,农场就已生长到极限。许文丽现在觉得母亲说得对,土地是带不走的,和一块不属于自己的土地无法共老。   我问道:“后悔吗?”朱东说:“干的都是正事,没什么好后悔的,就是没有在北京时收入多。”   许文丽说他们这几年既没有浪费过时间,也没有浪费过钱,所以也就心安理得。   许文丽说偶尔回到北京,看到有些洗浴中心和娱乐城装修得金碧辉煌;回过头来看内蒙古的小学、医院,却如此简陋,设施严重不足。看到一些时尚消费类的杂志,纸张印刷如此精美;回过头来看内蒙古的孩子,课本是简朴的,没有课外书,有的连练习本都买不起。   不过,她仍然觉得这块土地有希望。如果把满根农场比做一个荒地生产力的实验,“我觉得,技术上的目标都实现了,满根农场证明了这些土地是可以产生价值的。”  (据《中国新闻周刊》)

篇三 致富创业养牛视频
植树与养牛创造了一个神奇的致富故事

植树与养牛,创造了一个神奇的致富故事

植树与养牛:北京女子内蒙古拓荒

【致富创业养牛视频】

核心提示:在内蒙古戈壁滩上,7500亩沙荒地能生产出什么?经过7年的努力,它可以养育400多头奶牛,20万棵树,实现自身的生态循环和经济循环。这个农场的建设者,两个来自北京的大学毕业生,正在调整着他们的初衷和梦想。

记者第一次见到许文丽,是2007年11月底在北京一家酒店的大堂。她与两个朋友一起,与一个匈牙利客商洽谈项目。她梳着精神的短发,一身深紫色套装,面对一份英文的现金流量表和商业计划书,用英语与对方从容交流。

第二次见到许文丽,是一个月后在内蒙古通辽火车站。严寒中,她开着一辆风尘仆仆的切诺基,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和大皮靴,在车站接上我,【致富创业养牛视频】

便直奔农机公司,给农场拖拉机买配件,给农场变压器买专用油。

北大荒的“王国”

从内蒙古通辽市出发,向北沿304国道行进约90公里,就是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希伯花镇。

公路两边望不到边的土地,冬天枝叶落尽。随着生态的退化,内蒙古草原出现大量荒原,当地人称之为“坨地”。仅在科尔沁左翼中旗,约1/3的地只生产沙砾和杂草。

“你当年怎么会到这里来?”我问道。

“2000年,通辽市招商局带我们来这里考察投资。从日照、积温、降水量和土壤地貌等来看,这里的土地,远远没有转化成生产力。

我妈听说我要来内蒙古开农场,急得一晚上嘴边起了一圈水泡。第二天跟我来看这片地,说,土地是带不走的,如果你要在这里经营,就必须留下来。等这块地有价值了,你也老了。

我原来想,这就是我后半生的事业。当年沙荒地承租金,每亩每年只有5~20元。我的计划是第一年先承包3000亩荒地,造林10万棵。

每年扩建3000亩,10年可建成一个3万亩的农场,拥有100万棵杨树。

为了防风固沙,林带是按网格状规划的。网格间的空地,可种植多年生牧草,通过划区轮牧的方式养牛。我算过,3万亩的林地逐年进入采伐期,每年10万棵杨树,可以支持一个中型的木材加工厂。林间草场,可以存栏2000头大牛。”

许文丽一边开车,一边激动地回想自己当年的梦想。

“7年来,你们一共开发了多少荒地?”我问道。

“只有7500亩。我用了原计划70%的时间,只完成原计划25%的任务。照现在的情形,我们暂停了所有的扩张计划。”许文丽明确地回答着。

2001年前后,共有7家企业来这些荒地投资。如今只有满根农场存活下来,维持运转。

冬天的农场

离开304国道,驶上青灰色乡村公路。半小时后转入坑坑洼洼、没有方向的辽阔荒原。一群红白花或黑白花的牛,在树林里寻找从积雪中露出梢头的枯黄牧草。

许文丽说,农场要到了。

机器的轰鸣声渐渐从远处传来。这是农场正在铡秸秆,为牛群过冬做食物储备。

冬天的原野阴郁萧瑟,灰蒙蒙的。机器声越来越近,色彩也生动起来。路边铺着大片澄黄,那是牛群过冬的食物——25万捆秸秆。黄色尽头,是一栋亮眼的房子,红色彩钢瓦屋顶,淡黄色墙。屋檐下一口接收卫星电视的大锅。

这就是满根农场的场部。红色砖墙围起一个约2000平方米的院落,大门是雕花的铁艺栏杆,进门处对称立了一排铁杆。一到夏天,铁杆上缠绕青翠的植物,搭成绿色的拱棚。

西边,是占地50多亩的养牛场,有9排50米长的标准化牛舍和3

个敞开式大牛圈。北边,是一排高大的库房和一个100多平米的饲料加工车间,库房里有两台大型拖拉机。车间和库房后面,是两个40多米长、8米宽、2.5米深的青贮壕。另外还有10个30立方米的青贮窖,里面都已储满加工好的青贮饲料。

东边是新盖好的一排房子,大约有400多平米,包括职工宿舍、餐厅和两个机加工车间。从大门向南望去,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层层叠叠的树林。

农场家庭只有两口人,38岁的许文丽和她的丈夫朱东。许文丽短发,个子不高,但性格坚强。她负责农场的日常管理和对外联络。朱东总是戴一顶棕黑色的毛皮帽,穿深蓝色棉夹克。他是农场的兽医、电工和机械师,负责一切技术活。

他们都是中国人民大学1988级学生。许文丽学工业经济。朱东是国际金融专业,毕业后曾在一家国有大型航运公司从事金融工作。

来通辽前,他们都只在画片上看过牛。现在,他们已成为种树和养牛的行家,衣服下摆和皮靴上,沾满农场必不可少的碎屑:黄色是秸秆碎末,棕色是牛粪渣或泥浆,白色是给小牛喂奶沾上的奶星。

气象台刚发布大风寒潮警报:三天后夜间温度将降到零下20度。农

篇四 致富创业养牛视频
“村村大学生”周淑清带领村民致富 养鸭3000只年赚30万

东北网4月11日讯 自2004年黑龙江省开展“村村大学生”计划以来,培养了近万名大学生到农村工作,涌现了许多优秀的“村村大学生”。周淑清便是一名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她从2006年起开办了养殖场,并成立合作社,鼓励村民入股,带领全村人民致富。现在,周淑清已有养殖场地2万平方米,养殖水面1.8万平方米,绿萍池2千平方米。商品蛋鸭3000只,年产蛋75万枚,年收入30多万元,并且,她还创立了自己的鸭蛋品牌。 鸭子对于周淑清来说,有特别的意义。2006年,黑龙江省农业工程职业学院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周淑清正式成了银畔养殖合作社的老板,和家人共同奋斗四年之后,如今的她 “统领”着3000多只“鸭兵鸭将”,被乡亲们戏称为“鸭博士”。但对于这个称号,她丝毫不觉得难堪,反而欣然接受。她现在不仅做出了自己的鸭品牌,还准备在好山好水的石河村开设几家“农家乐”,让更多人享受到“绿色”生活。 1每天十多个小时工作和鸭子们一起过年 周淑清每天要在鸭场10个多个小时,早晨进入养殖场,只要一看到河里和大草地上的鸭子在嬉戏玩耍,她就像打了一针兴奋剂,养殖场的每处她都要亲自检查,从饲料的配比到鸭子的状态,从河水的温度到水质的变化。每天10多个小时的工作让她累并快乐着。 看着这些鸭子周淑清回忆说,五年前,在很多人的反对声中,她办起了自己的养鸭场。租的地皮荒废得太久,河塘里都是巨大的树根,一家老小全都上阵,硬是把一个个树根给拖走了。2006年,第一次从外地购进的近3000只鸭子,因为是晚上送的货,第二天一看,里边夹杂了不少的“瑕疵品”,有的脚是跛的,有的脖子粗得不正常。于是,2007年9月,她从哈市再次引进鸭子时,就和父母、丈夫一起,在几千只鸭子里一只只地查找,把有问题的鸭子抓出来,另外调养。“你想想,被几千只鸭子簇拥着,又是大热天,那种味道,真是让人受不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她还是忍不住皱起了眉,但又不禁莞尔:“自从鸭场开起来,我每年过年,就都是和鸭子一起过的。这样的经历,是很值得回忆的!”如今在她的努力下,养殖场地已有2万平方米,比5个足球场还大,养殖水面1.8 万平方米,绿萍池2千平方米。每天靠卖鸭蛋就有上千元利润。 现今,当很多大学毕业生都专注于高科技创业时,作为“村村大学生”的周淑清选择了一条农村养殖创业路,并且办得红红火火。她还鼓励村民入股,带领全村人致富。 2缺乏经验700只鸭子只剩70只 周淑清是阿城石河村人。从小学习成绩就特别好,小学到初中,她一直是班里的第一名。上世纪90年代的石河村经济条件差,村里不少人,都进城打工去了。“女娃儿书读得再好有什么用,出去找份活,稼个好人家吧!”因为父亲这一句话,周淑清终止了学业。尽管不甘心,但考虑到家庭条件,她只能承受这一切。没多久,她就与同村的一个小伙子结婚了。婚后的她一直闷闷不乐,“难道我这一辈子就窝在村子里洗衣服带孩子?我一定也要有自己的事业!” 周淑清告诉记者,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被中央电视台的农业频道给吸引住了。原来里边有个讲养殖技术的节目,每天讲述一些养殖专业户的故事,“特别有意思。”从小爱养些小鸡小鸭的她觉得很亲切,细心的她还结合电视中谈及的内容与村中环境作了对比。当时,尽管石河村地理位置偏僻,但水资源丰富,当地村民几乎家家养鸭,经常有人开车来这里买鸭蛋,但当时村民家的鸭子并不多,所以鸭蛋经常供不应求。 在村里考察了地形、水质和环境后,她与一些熟识的养殖户聊了起来,她发现鸭子吃的都是廉价饲料,有些养殖户为了给鸭子催长还打激素。她想,如果用绿色环保的概念养鸭,一定能赢得市场的认可。经过反复对比思考,她决定办个养殖场。 “我现在养不起你啊?自己非得到外面折腾?”周淑清把养鸭的想法告诉丈夫后,丈夫的回答让周淑清很无奈。她顶着重重压力决定先试一试,之后,她将家里仅有的3万多元存款“偷”出来进了700只鸭子。 “那种臭臭的气味,真的不是一般人能接受的。”31岁的周淑清,至今仍记得第一次进鸭棚的感觉。“鸭子的作息时间是很有规律的,每天凌晨5点它就起床了,你得在它起来前准备好吃的,趁它去吃东西了,再去捡鸭蛋,一直要忙到上午八九点,自己才有时间吃饭。”刚开始时,周淑清每天凌晨4点就要起床忙。夏天饲料容易坏,周淑清顶着太阳,把给鸭子吃的虾,用大锅煮熟,再铺在平地上晾干,几天下来,周淑清就被晒成了黑人,到现在皮肤也白不回来。

喂鸭子时,给鸭子吃的蚕蛹里有种虫爱咬人,周淑清的小腿上被咬得全是伤口。尽管如此,第一次创业的周淑清由于缺乏养殖经验仍然失败了。2002年7月的一个上午,对周淑清来讲,仍记忆犹新。眼看着鸭子成群打蔫,紧接着成片死亡,周淑清却束手无策。转眼间,700多只鸭子只剩下了不到70只。从此,周淑清整日闷闷不乐。“为什么鸭子会成片地死呢?”当时的她一直想不明白这个问题。直到后来她经过学才明白,当时的700只鸭子,在引进时就已经带有病菌。 经过这一次打击,周淑清对引进渠道格外谨慎。 3“村村大学生”圆了她的梦 直到2004年的一天....打破了周淑清的苦闷。村书记把她叫到了村委会,“小周,省里的“村村大学生”开始选拔了,咱们全村就选你了,高兴不?”“高兴,我一定不辜负组织对我的培养!”就这样,2004年,周淑清通过努力,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黑龙江省农业工程职业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在校期间,她认真学习了《养牛》《养猪》《养禽》《经济动物饲养》《遗传学》《育种学》等课程。她刻苦钻研,勤奋努力,利用业余时间和老师到养殖场实践,真正地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深知这次学习机会来之不易,也知道自己的担子很重,这不仅是为自己以后的创业打基础,更重要的是能带领全村百姓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每每想到这些,她就会加倍努力,总不敢有松懈怠慢之心,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断的努力,周淑清获得了2006年度二等奖学金并于2007年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黑龙江省农业职业学院畜牧兽医专业的毕业证书。手里拿着沉甸甸的毕业证书,她流泪了,三十一岁的她重返校园,这不仅丰富了她的文化知识,更让她成为新一代农民青年中的佼佼者,同时也增加了她继续创业的决心和信心。 “你还没折腾够吗?咱家这点老底都被你折腾光了!”父亲和丈夫都不同意她再次搞养殖。建棚养鸭,需要投资。对于“一穷二白”的周淑清来说,这无疑是一道不小的“坎”。家人反对的理由很简单:“‘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养殖业发不了财!”2006年,不顾丈夫及婆婆的指责,周淑清又拿出了家中的 6万元积蓄。先斩后奏、破釜沉舟,根本没给父亲反对的机会。接下来,她开始跑银行,争取贷款。“只要有希望可以贷款的地方我都跑遍了。”周淑清回忆当初情景时说。 不知跑了多少次,终于有一天下午,周淑清接到一个电话:“来办贷款手续吧!”欣喜若狂的她骑着电动车直奔银行。那会儿天刚下过霜,周淑清一不小心,连车带人摔在地上。开弓没有回头箭。周淑清从银行贷款3万元,迈出创业的第一步。终于,鸭场开办了起来。她从哈市引进了第一批鸭子,建起了鸭厂。由于掌握了科学的养鸭的技术,定期防疫,鸭子的成活率达到了93%。 4创品牌带村民致富 刚开始,家里的鸭蛋卖不出去,最严重时几千斤鸭蛋积压了一个礼拜。而现在,周家的鸭蛋已是远近闻名,不少企业点名订货,一些市内的客人还会专门开车来购买。“周淑清养鸭挣钱了!”这一消息在村里不胫而走。村民纷纷找到周淑清,要求养殖蛋鸭。火候到了,为扩大养殖规模,周淑清趁机发动群众参股。同时,2008年4月份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投资6万元在河边建了宿舍、料库和塑料大棚鸭舍。2008年下半年她建立一个生态养殖园区。同时,她还在养殖园区内的渔池中建了一座古典风格的木质亭台,通岸边修铁链木板吊桥,集休闲、垂钓、旅游、养殖一体化。为市场而发展,为经营而耕作,使农产品实现最大值。几年来她的养鸭场越办越大,收益越来越好。人事局把她树立为大学生回村创业典型,帮助她申请商标,创出小山村特有品牌“得丫路”。2008年底她的鸭场注册成了公司—新平河畔养殖有限公司,鸭蛋被国家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定为“无公害鸭蛋”,2009年3月31日,当地媒体报道了周淑清做为个体养殖场创业的成功事例。2009年6月,周淑清获首届“百名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创业之星”光荣称号。 当她的生态园区上规模后,还利用河边的三百多亩废弃沙场为资源,吸引资金与种禽场、孵化场、饲料场、种养殖技术服务部、屠宰场、蛋品加工厂等联合,为村民提供育雏、饲料、疫苗、技术,再回收畜禽产品,让村民放心大胆的干,没有后顾之忧。 2007年带动一些养殖户养商品蛋鸭2000只,2008年有一些养殖专业户入股。先后经过两次扩大规模,现如今,周淑清已经融资数十万元。已有鸭舍3栋,宿舍和料库1栋,洗蛋机1台、养殖场地2万平方、养殖水面1.8万平方、绿萍池2千平方、

养商品蛋鸭3000只,年产蛋75万枚,年利润30 多万元。 目前,周淑清正在筹划进一步扩大规模,扩建鸭舍1800平方,蛋库及加工车间100平方,孵化室1栋,购孵化机2台,运输车1台,钩绿萍池5千平方,养殖商品蛋鸭1万只,种鸭2千只,给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让更多的农民通过养鸭致富。 养鸭子让周淑清收获的不仅仅是充实和快乐,更重要的是向村民们交上了一份漂亮的答卷。在这张答卷上,群众给她这个大学生“村官”打的分数是满分。 相关链接 2004年,中共黑龙江省委组织部、中共黑龙江省委高等学校工作委员会、黑龙江省教育厅、黑龙江省人事厅、黑龙江省财政厅、黑龙江省公安厅、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共青团黑龙江省委员会、八大部委联合下发黑教联[2004]47号文件确立旨在把“村村大学生行动计划”列为“十项利民行动”的33个重点推进项目之一,争取在3—5年内选派、培养近万名大学生到农村从事村务领导工作,全面提升我省农村工作水平的政策。参加这项计划的大学生被称作黑龙江省村村大学生志愿者。 据了解,从2004年开始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进一步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自2009年起加大“村村大学生”培养力度,将每年招收 1500名来自农村中小学、乡镇医院(卫生所)的一线工作者和农村致富带头人,进行专科层次学历教育培养。“村村大学生”计划由培养高校组织学生报名考试,由村委会推荐,乡村医生和乡村教师还须由县级卫生和教育行政部门同意签章。学生不迁移户口、不改变现有身份。实行村来村去,并签订回村创业协议和诚信保证书,保证毕业后回村(原单位)生活、工作五年以上。 更多请访问/

篇五 致富创业养牛视频
一个农民的养牛致富路


致富创业养牛视频相关热词搜索:申浩养牛致富视频 致富经养牛致富视频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致富创业养牛视频”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致富创业养牛视频"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chuangyeziliao/86666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