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资料 > 创业资料 > 科技苑青蛙养殖视频

科技苑青蛙养殖视频

2017-07-07 09:07:20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科技苑青蛙养殖视频(共6篇)青蛙的繁殖技术,春季怎样饲养青蛙?春季养殖管理系列(5)青蛙---2008年 4月 16日四川绵竹的刘春军父子俩 养青蛙已经有几个年头了,眼看着天儿一天比一天暖和起来了,睡了一冬的蛙也快迎来繁殖期了,可是父子俩到冬眠池里一看,却吓了他们一跳,蛙池里到底发生什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刘春军:“这...

篇一 科技苑青蛙养殖视频
青蛙的繁殖技术,春季怎样饲养青蛙?

  春季养殖管理系列(5)青蛙---2008年  4月  16日      四川绵竹的刘春军父子俩 养青蛙已经有几个年头了,眼看着天儿一天比一天暖和起来了,睡了一冬的蛙也快迎来繁殖期了,可是父子俩到冬眠池里一看,却吓了他们一跳,蛙池里到底发生什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刘春军:“这蛙怎么就死了呢?死了好几只。”

  因为越冬池里都是种蛙,这个时候死一只蛙,就意味着损失几千只蛙苗。那么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死蛙是怎么造成的呢?刘春军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天敌,因为以前蛙池里曾经发生过蛇咬死青蛙的现象。        

  可是如果真是蛇咬的,蛙会发出挣扎的鸣叫,可最近并没听到过异样的声音。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刚刚苏醒的蛙死亡呢?经过细心观察刘春军渐渐看出了眉目。原来是自己不经意间造成了这个结果,去年冬天,为了应对少有的寒冷天气,刘春军给蛙盖上了保温的塑料棚膜,因为棚里温度高,有些蛙提前跑出来了。如果它们只是在草堆上活动还没什么,可它们偏偏喜欢到处跑。

  刘春军:它出来的时候喜欢蹦蹦跳跳,如果是地面太干燥或是太粗糙,那么容易擦伤皮肤,感染了细菌这个青蛙容易死亡。

  更关键的是蛙属于水陆两栖动物,冬天它们躲在温暖潮湿的草堆里,依靠功能并不十分健全的肺和皮肤相互辅助呼吸维持生命。一旦它们完全暴露在高温、干燥的环境下,皮肤的呼吸作用会导致体内的水分大量散失,严重脱水后也会造成死亡。而呆在草里的就安全多了。采刘春军:你看这里面都还有蛙,它这个时候还在进行冬眠,你动它它也不是很动,它懒懒地好像在睡觉一样。

  有的不肯睡,有的又不肯醒,它们的步调不一致,转入繁殖池肯定是不行的了,那这个时候到底该怎么办呢?

  刘春军:因为它这个温度还没有达到它繁殖的时候,那么这个时候 适当地把这个地面搞一些水保持湿润就行了。 

  每天给地面均匀地喷上一遍水,让环境保持湿润,早出来的蛙就会安静下来,这样冬眠池里再没出现过死蛙现象。等到惊蛰一过,所有的蛙都开始慢慢苏醒了。

  刘春军:当它出来80%以后,我们给它转池进行繁殖用,这个时候就可以让它繁殖了。

  因为整个冬天,蛙都被集中到冬眠池中,繁殖池都是空的,所以转池前一定要彻底清理一下卫生,然后再加入干净的井水,另外还有一项工作一定要做,那就是消毒。

  刘春生:那么每一立方米的水用3~5克的漂白粉进行浸泡消毒,这样达到无菌 那么种蛙繁殖的更好。 

  刘春军做事一向细心周到,他把漂白粉溶液调配好后,均匀地泼洒到繁殖池中,然后加入水草调节水中溶氧,又用泡沫板做了个简单的饲料台,固定在水池的一头。新家准备就绪,刘春军准备给蛙搬新家了。

  刘春军:这个种蛙在入池之前我们要求种蛙也进行严格的消毒。 

  种蛙毕竟在草堆里睡了一冬,身上或多或少地都会沾染一些细菌和草屑,如果不彻彻底底地清洗一下,不仅会污染池水,蛙也会因为环境的突然改变产生不良反应。不过给蛙消毒用的可不是漂白粉。

  刘春军:我们要求是用高锰酸钾,它的用量是1/5000也就是5公斤水用一克高锰酸钾。

  痛痛快快地洗个澡后,青蛙也就从漫长的冬眠期进入了春季最关键的繁殖期,看着一冬水米未进的蛙,刘春军还真是有点儿心疼,毕竟它们担负着生儿育女的重任,要是体质不好怎么行呢。

  刘春军:青蛙通过一个越冬期过来,它一出来我以为它体内的营养基本消耗完了,我就要给它一些高蛋白高营养的蚯蚓、蝇蛆给它补充营养让它体质长好一些多产卵。

  刘春军喂青蛙蝇蛆,青蛙看都不看,任由着它们四散奔逃。再换上蚯蚓仍然引不起它们的兴趣。依照以往的经验,青蛙们一见到蚯蚓、蝇蛆这样的美味都会疯狂地吃。现在这青蛙到底怎么了。刘春军急得恨不得扒开它们的嘴,一只只的喂,可它们就是不买账。

  刘祚贤:饿了一冬天了嘛,出冬了应该要吃,饿了嘛为啥不吃。

  刘春军:我以为它是很喜欢吃的,结果投喂给它,它是一点不吃视而不见。

  到底为什么,刘春军父子俩怎么也想不明白,后来查找相关信息,才恍然大悟,原来,春季青蛙就有这么个特点,在冬眠结束初期,它们的代谢还处于很低的状态,不吃饵料是很正常的,随着温度的升高,它们的食欲会自动恢复。了解这些后,刘春军也就不再着急了,既然不爱吃东西合情合理,那就等呗。 

  果然没过几天,蛙渐渐地恢复了食欲,开始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本以为这下可以放心了,没成想新的问题又来了。

  刘春军:刚开始还是比较安静的,当它恢复体力之后它就会到处蹬到处跑,还跳出池子去。 

  任由着青蛙到处跑,不仅会增加养殖的工作量,有时青蛙之间还会出现强吃弱、大吃小的现象。

  好在刘春军想到了个很简单的办法,他用纱窗布给养殖池做个一米高的围墙,四周用木棍做支撑,再用砖将纱网下边缘压实,蛙再想逃跑可就难了。 

  当青蛙发现根本出不去,也就不再做这种 努力了,蛙池逐渐恢复了平静,很快池中传出了悦耳的鸣叫声,刘春军知道雄蛙开始求偶了。

  刘春军:它叫的时候是靠两边的声囊发出来的声音,这两个声囊就像两个大喇叭叫出来的声音很洪亮,雌蛙也会叫,但是它的声音不是从两边的声囊发出来的,它是从下面的声带发出的,它声音很沉闷。

  当雄蛙鼓起两个灰黑色的小皮球高声鸣叫时,动心的雌蛙就会发出低沉的声音,温柔地作出回应。

  刘春军:就像有些地方唱山歌找对象一样,那么他们两个人我在这边唱你在那边听,一旦唱到姑娘的心坎上去了,那么他们两个就成了好朋友,那么他们就可以成为夫妻 是这样的

  这个青蛙也是一样,它一旦接到这种叫声的信号,那么雌蛙就会过来。

  它们一旦抱在一起就会不离不弃,雄蛙依靠前肢上这个被称为婚姻瘤的黑色肉垫紧紧地扣住雌蛙的腋下,婚姻瘤上丰富的腺体会刺激雌蛙排卵。

  刘春军:它们紧紧地抱在一起紧紧地抱在一起,它通过24小时左右的抱对,它就开始产卵,种蛙抱对24小时左右开始产卵。

  蛙卵一半白一半黑,黑色的部分是动物极,而白色的是植物极,卵的外面还包裹着一层透明的胶体,被称为胶质囊,蛙卵就靠胶质囊提供养份来完成孵化。

  刘春军:蛙卵产出来之后温度在20度左右,4到5天就孵出小蝌蚪。

  刚孵化的蝌蚪娇小柔弱,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差,它们的消化器官还没有完全贯通,所以蝌蚪刚刚破膜的3到5 天,不用喂食,它们会依靠腹部卵黄囊供给营养,等到卵黄吸收完毕,小蝌蚪开始排便,说明消化器官已经畅通了,这时就可以喂了。

  刘春军:我们喂蝌蚪的时候,我们给它喂一些牛奶 豆浆之类高营养的东西,因为这个时候它的口很小这种营养它可以直接吸收。

  牛奶、豆浆都是直接泼洒到水池中的,担负着照顾这些蝌蚪任务的是刘春军的爸爸,老人家认真负责自不必说,每天都准时准点的完成任务 。生怕小蝌蚪有一点闪失,谁成想意想不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1] [2] 下一页

篇二 科技苑青蛙养殖视频
[科技苑]节本增效种养新招(2)创新手段种蘑菇(2010.3.11)

[科技苑]节本增效种养新招(2):创新手段种蘑菇(2010.3.11)

浙江省嘉善县姚庄镇的农户从60年代就开始种植蘑菇,悠久的栽培历史让菇农积累了不少的种植经验,模式尤其是近几年姚庄镇种蘑菇更是发生了大变化,可让人不解的是,当地的种植规模是越来越大,可蘑菇棚里长蘑菇的栽培床却是越种越小。

(采访)曹引根:本来这个床架就是还要宽一米五零的,现在和这个比起来就是差距在什么地方,这个就是常见的就是一米二零左右。

曹引根和当地菇农种的都是双孢菇,这些长蘑菇的栽培床,宽度由一米五减到了一米二,面积小了,这长蘑菇的地儿自然比过去少了,那蘑菇产量还能有保证吗?

(采访)曹引根:传统那个模式的菇长得比这个还要稀一点。

(采访)顾小弟:原来的,我们的模式是面积大,就是不能高产。

过去不少菇农之所以建一张大面积的栽培床,就是为了要产量,可偏偏事与愿违。

(采访)顾小弟:我们原来的就一米五左右的就是菇出在两边,两边相当多,中间比较稀、比较少。

曹引根也发现,这蘑菇都爱集中在床边上长,床中间的蘑菇出的很少,有很多菇还没来得及出就已经死掉了。 (采访)曹引根:菌丝它死掉以后,这个菌丝黄的,刚刚死掉这个它是和一样的萎缩了,就是它慢慢的慢慢的变萎缩了,没有了。

出菇的好坏关键是看有没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温湿度条件适合,菌丝体成熟后就会发育成子实体,也就是这些长出来的蘑菇。条件一旦不具备,菌丝长不好或提前死掉,就会造成出菇困难或不出菇的情况,即便出了菇,菇体也会变色发黄,品质下降。

可栽培“床”的大小怎么也和出菇好坏扯上了关系。

(采访)顾小弟:我们这个菇床,太宽了以后通风不足,氧气就是不足的话,中间容易要就是这个料,就是这个菌丝要死掉,死掉就出不出菇来,所以那个产量不高。

蘑菇和人一样,生长的时候需要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尤其是菌丝生长的阶段,更离不开充足的氧气。可过大的栽培床,导致中间密集的菌丝很难吸入充足的氧气,所以栽培床中部的菌丝和蘑菇不是长不好就是会死掉。 三年前,曹引根和当地菇农在专家的指导下,对大棚里的栽培床进行了改进。

(采访)顾小弟:那么现在我们这个窄了,就是通风比较足,在中间等边上的菇都是一样的,死菇也少所以产量都拿出来。

曹引根和当地菇农在把床变窄的同时,曾经固定床架的铁丝也有了替代品。

(采访)曹引根:现在我们用了尼龙绳以后牢固的固定性一样的,那么减低了我们农户的成本,就比方我自己搞的,成本要降低3/1主要就是。

因为床的面积小了,八层的床架和以往比负重小了不少,所以只要用尼龙绳就能固定的很结实。通过改造床架不光省了菇农的成本,大家采起蘑菇来也比以前要省事多了。

(采访)菇农:中间一块,我们爬上去那么在这里,这样子头这样子伸进去的,要伸到里边去了,不伸到里边够不着的,是这样的。

现在床窄了,菇农不管在下层还是在上层,很轻松就能采到中间的蘑菇。既省事又省钱,蘑菇产量比也以前翻了一番。

(采访)曹引根:现在我们这个面积改少了,这个产量已经上去了,那么一般的话,我们那个棚子,一茬菇估计6000斤左右,这个棚改进以后,产量比本来这个要起码增加一倍,一倍左右。

(主持人)几年下来,曹引根和当地菇农发现,栽培床的面积小了,反而却增产不少。少投入还能高产出,尝到甜头的曹引根和当地不少菇农,在设施上不光改进了棚里的栽培床,连菇棚也进行了改进。

曹引根他们的蘑菇棚都是用稻草搭建的,棚子里面覆盖着一层塑料膜,这样的蘑菇棚,秋季和春夏出菇都没有问题,到了冬季就不行了。

(采访)曹引根:到冬天,现在温度在零上5度、6度根本不会出蘑菇了。

双孢菇属于中、低温型的菌类,一般在13~16℃才会出菇,可浙江嘉善县的姚庄镇虽然地处南方,到了冬春季,冷的时候也在零度左右,这样的低温根本就长不了蘑菇。为了延长生长季,让冬春季也能出蘑菇,曹引根他们很容易就想到给蘑菇棚加温的方法。

(采访)曹引根:我们本来到冬天的时候,就是用蒸汽现加温,就是一种加温利用蒸汽加温。

烧锅炉,架管道,菇棚的温度是上去了,可曹引根一算,这开销上去的更快。

(采访)曹引根:这个就是一个成本高,为什么呢?这个锅炉要烧煤的嘛,煤价格大了,这个锅炉烧起码三百斤煤,这个蒸汽要烧出来。

既想冬春季能出菇,还要考虑成本提高温度,当地的技术人员尝试着在棚外又加盖了一层塑料膜。 (采访)顾小弟:我们以前这个棚都是一层膜,到了冬天的时候是双膜覆盖。

草棚里盖一层塑料膜,草棚外再盖一层塑料膜,就形成了双膜,稻草棚子像夹心饼干一样被两层膜紧紧包裹了起来。可他们发现,这么严实的棚子,温度还是升不上去。

(采访)顾小弟:就是这个原来我们把这个菇棚全部包起来了,包起来以后保温起到了一点作用,就是几天以后,后来又温度又低了,没有办法里边温度就升不高,那么后来这个办法不妥。

两层膜紧包着的稻草棚,的确能起到保温的作用,可唯独不能提升温度,当地技术人员联想到,冬天大棚里之所以能长出瓜果蔬菜,就是因为搭建的大棚利用了太阳能,很快,他们对覆盖的塑料膜进行了调整。【科技苑青蛙养殖视频】

(采访)顾小弟:南边一定要拿出一个空间,北边的不用北边没有太阳的,南边的都要有空间,拿出来以后太阳一晒以后,里面的温度相当高了。

因为南边向阳,当地菇农把朝南的塑料膜用毛竹撑了起来,让塑料膜形成一个斜面,增大了采光的面积,这样太阳晒过来,菇棚南边的空间存上的可就是热空气了,不过要想让整个菇棚热起来,只打开菇房的门窗可不够。 (采访)顾小弟:就是空气热了,热了以后我们后面就是用一个换气扇,换气扇没有的话也不行。

在晴天的中午,只要打开两个小时左右的换气扇,就能把菇棚前晒过的热气抽进棚里,这太阳能可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现在姚庄镇的菇农不用花什么钱就能把菇棚的温度给提上去。

(采访)顾小弟:现在我们从十一月到下一年的五月份,我们就没有断过蘑菇,就是冬天也能出菇的。

(主持人)通过对栽培设施的小小改进,拉长了双孢菇的上市期,让双孢菇的产量翻了一番,而且还节省了不少的成本。种蘑菇还有一项比较大的花费就是培养料,怎么让培养料也能省出点儿效益来呢,姚庄镇的菇农们又在这上做起了文章。

姚庄镇种植有大面积的水稻,稻草成了曹引根种植蘑菇的宝,以稻草和菜饼为主的培养料,不仅能发酵充分,而且营养高,很适合蘑菇的生长,可让曹引根等不少菇农犯嘀咕的是,这几年菜饼的价格是越来越高了。

(采访)曹引根:这个菜饼子就是价格大就是我们那边可以卖到一块钱一斤,那你如果放一千斤的话,一个平方尺放一千斤、五百斤的话,那这个价格很昂贵的,就是价格太大这样子的。

通过专家曹引根了解到,其实双孢蘑菇是腐生真菌,它喜欢腐熟的粪草培养料。说到粪,在姚庄镇就有不少养牛场,这里每天都会产出大量的牛粪。菜饼是肥,牛粪也是肥,这又臭又脏的牛粪成了曹引根种蘑菇的“香饽饽”。

(采访)曹引根:那么现在我们就是把这个牛粪利用起来,现在我们用这个便宜,一个棚搞来一车就可以了。 曹引根和当地菇农用牛粪取代了菜饼,按1000平方尺计算,蘑菇的培养料里有稻草2250千克,牛粪1250千克,这样一来不仅节约了成本,而且牛粪的肥力也不比菜饼差。

(采访)顾小弟:我们就是说肥力比较足的,就是在蘑菇上放上去以后。就是这个蘑菇长得很壮的。 现在用牛粪替代了菜饼作陪养料,又给菇农可省下了不少的钱。接下来能省钱的地方还有呢。

让菌丝体变成蘑菇,就必须在培养料上进行覆土,因为双孢菇的子实体是在覆土层中扭结长大的,所以如果不覆土就不会出菇。其实,草炭土是最好的覆土材料,它持水量高,通气性好,富含有机质,就是价格太贵。 (采访)顾小弟:成本比较高的,每一平方尺要一块多钱,一平方尺就要一块多钱。

那么如果放弃高价的草炭土,还有什么材料能给蘑菇覆土呢?

浙江省的姚庄镇湖泊众多,水域面积占到整个面积的15%左右,因为河道多,清理淤泥也成了当地的一项大工程。

(采访)陈镇长:那么河道里面我们每隔三差五我们会要去清淤,不清淤的话影响到我们防洪、河床抬高所以这个水位也要抬高,那么我们河床要给它清淤,清淤呢会花很多的钱。

正是这些开销大又没有用的河泥引起了当地技术人员的注意,河沟里有不少水生动植物的遗体和排泄物,逐渐腐烂分解,使得河泥成了一种“泥肥”。据测算,河泥里平均有机质5.09%,除了有机质还含有一定量的氮磷钾等成分

(采访)顾小弟:肥力足就是这个菇长的比较壮的,就是我们

刚才这蘑菇厚度比较厚,就是要肥力来。

曾经要花钱才能清除的河泥,现在反倒成了菇农们必不可少的覆土材料。

(采访)曹引根:挖河泥我们现在这个废物利用,最便宜的,这个泥拿起来就好用了,还有一个清理河道,还是一种清理卫生了。

播种后15天左右,当菌丝基本长满料层时就进行覆土了,可曹引根挖上来的河泥并没有直接往料层上盖。 (采访)曹引根:要现在还要放这个砻糠,砻糠就是我们那边就是稻谷的谷皮,就是我们吃饭的,米饭的谷皮,一般他们都知道的,就这样子一种。现在把它搅一下,让它均匀一点撒在上面,把这个砻糠放上去以后就好使用了。

因为河泥粘性强,透气性就会差些,为了让蘑菇在覆土层里更好的呼吸和生长,就需要往河泥里掺一些砻糠,这样河泥就能产生大量的孔隙,增强了它的透气性。

曹引根把加上砻糠的河泥盖在了料层上,手里的小工具可帮了他大忙。

(采访)曹引根:这个叫耙子,就是自己发明的一种工具,能够把河泥松开来。

过去,像曹引根一样,很多菇农都是用手直接覆土,一个棚里二三十张栽培床,手指头难受不说,工作效率也很低。

(采访)曹引根:如果你用手把它搂的话,一天肯定干不好,就是起码要两天左右。

为了更容易的覆土,让活干得更快些,当地菇农制作了这种像梳子一样的覆土工具。

(采访)曹引根:现在用这个耙子耙的话,我这个一个棚子,两个人可以一天能够干好的,因为这个很快,快的不得了,面积大,我们手只有四个„„肯定这样子快。

有小耙子帮忙,是又省工又省时,这覆土的活曹引根是干得更麻利了,覆土后大约20天左右就出菇了,可给菇农服务的技术人员却发现,这长出来的蘑菇却变了形。

(采访)顾小弟:瘦,就消瘦,这个菇就小,架子很长这个菇就不行的、质量不行的。

本应该大头架子小的双孢菇,竟然瘦了不少,经验丰富的顾小弟很快就找到了原因。

(采访)顾小弟:如果说砻糠太多了,泥性太少了这个菇比较瘦。

原来,一些菇农担心河泥透气性差,加上了过多的砻糠,河泥的量少了,营养也跟不上了,蘑菇自然就会变瘦,所以河泥和砻糠的比例是个关键。

(采访)顾小弟:比例一般说一百斤河泥,就是用15斤砻糠给它拌起来就可以了。

曹引根和当地菇农杜绝了覆土材料“比例失调”的问题,这长出来的双孢菇不仅坚实,而且圆正,品质更好了。

蘑菇是长得越来越好,可让人头疼的事儿也接踵而至。

(采访)曹引根:一个大棚我们算起来就是要十车,拖拉机十车,一车拖拉机是估计在三吨左右,就是三十吨这一个棚子,等于这个一个棚子三十吨它的废料怎么办就是送人家都不要。

(采访)菇农:这个废料都是倒到路边,地里去了倒掉了是吧。

让菇农头疼的就是菇床上的培养料,采收三茬菇以后这些料就成了没用的废料。大量的蘑菇废料长期堆积在路边,不仅会滋生有害病菌,更重要的是还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

不过,现在在姚庄镇这些废料都派上了用场。

(采访)

芦笋基地负责人:像这种都是蘑菇废料,这种都是。

记者:这是你几月份施的?

芦笋基地负责人:这是我在六月底,六月底施进去的,六月底施进去,用那个耕机把它耕耘了,耕耘了那么现在我反正耕耘了之后,统一再安上一批,安上一批保温松土都有好处的,对芦笋都有好处。

原来,当地技术人员对蘑菇废料进行了成分检测,里面有机质达31.24%,还含有有机磷、速效钾、全氮等营养物质,算是比较好的有机肥。当地的芦笋基地率先用上了这些废料。

现在,芦笋基地成了蘑菇废料最大的消费者,菇农除了赚足了蘑菇钱,还多了一份意外收获。

(采访)菇农:这个废料以前是没人家要的,现在这个废料也可以挣钱了,一个棚子挣两百到两百五块一个棚子这样一个棚子,那我们这个四十三个棚子要一万多钱了是吧,这个是另外的收入是吧。

利用稻草牛粪充当蘑菇的培养料,河泥成了蘑菇的覆土材料,蘑菇的废料又成了有机肥施给芦笋,这样的链条经济让嘉善县的姚庄镇得到了不仅仅是更高的经济效益。【科技苑青蛙养殖视频】

(采访)县长:那么通过这样一条链条,通过这样一个资源的不断的循环的利用,排道河道里面也好,留在土壤里面也好,有些有害的因子在循环的过程当中,把它去掉了。那么这样的话,就是生态效益好了。

循环经济上的发展,菇棚设施上的改进,姚庄镇的菇农投入低了,效益却更高了。现在浙江省嘉善县蘑菇种植面积有1936万平方尺,总产量达1.5万吨,成为浙北最大的蘑菇生产基地。

(主持人)浙江省嘉善县姚庄镇的菇农利用本地资源,结合自身实际,就地取材,在省工省成本的情况下,得到了更高的效益。节本增效不仅让菇农有所收获,也带动了循环经济链条上的其它环节,给当地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篇三 科技苑青蛙养殖视频
白鹇养殖技术如何让白鹇多产蛋视频

白鹇养殖技术如何让白鹇多产蛋视频

[科技苑]为让白鹇多产蛋(20111101)

白鹇羽毛美丽身价高但是繁殖力太低得搞人工驯养。可都圈到一起公鸡为争配偶打个你死我活好不容易分开母鸡又被欺负得遍体鳞伤。这白鹇养殖到底该怎么养呢?又有什么办法让它多产蛋呢?本期视频介绍白鹇养殖技术。

白鹇栖息于多林的山地从山脚直至海拔1500米的海拔高度尤喜在山林下层的浓密竹丛间活动。白天多隐匿叫声嘈杂粗糙。受惊时羽冠竖立尾羽微扬多向山上奔走至山顶方展翅起飞。夜间栖宿在树枝上。食物主要是昆虫以及各种浆果、种子、嫩叶和苔藓等。4月开始繁殖一雄配多雌。雄鸟好斗。在灌木丛间的地面凹处营巢。每窝产卵4~6枚棕褐色。孵化期24~25天。

一雄多雌4月份发情;在发情季节两颊的裸露部分开始增大并由暗红色变为鲜红色羽毛显得富有光泽。雄鸟求偶时环绕雌鸟步行并有摆尾、击翅等动作。在地面凹处筑简单的巢每窝产卵4~6枚。冬季则集群生活。自4月间开始繁殖繁殖期一雌一雄生活雄鸟好斗。筑巢于灌木丛间的地面凹处。每窝产卵4-6枚卵为褐色有时具白色细点平均卵重不超过一两。

在野生状态下白鹇主要栖息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尤以森林茂密、林下植物稀疏的常绿阔叶林和沟谷雨林较为常见也出现于针阔叶混交林和竹林内。主要以植物幼芽、块根、果实、种子和其他昆虫为食。

人工养殖白鹇时根据江苏省徐州市两山口水利特禽场的驯养经验白鹇适应性较强可采食人工混合饲料只要提玉米、谷子、青菜、清洁饮水即可。一般成年雄鸟体重1.5-2公斤雌鸟1-1.5公斤。每年2月下旬发情3月初产蛋年产蛋量为25-35枚蛋重45-50克孵化期为25天。

白鹇养殖技术特点:

1、适应性白鹇能适应各种恶劣气候环境人工驯养培育已使其逐步失去桀骜狂放的野性对舍平养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科技苑青蛙养殖视频】

2、杂食性饲料广随季节可以取食植物叶、根、茎、果实和谷类、豆类以及昆虫幼虫、卵平均每天进食75克5月可长到1公斤~1.3公斤。

3、繁殖性白鹇每年产蛋一次在3月份产蛋每次产蛋2~16枚。孵化期26天。在1∶5(即1公5母)配比下种蛋受精率可达87%孵化率达80%以上。

4、抗病力强 只要保持饲养的环境卫生白鹇一般极少发病。

5、易饲养 经人工养殖培育的白鹇已失去善飞的能力不用担心其飞行逃循只要在具有通风的舍平养场即可。

[科技苑]白鹇养殖技术!

文章: 白鹇养殖技术:如何让白鹇多产蛋[视频]

址:

篇四 科技苑青蛙养殖视频
稻田效益翻十倍的秘密

科技苑:稻田效益翻十倍的秘密

在湖北省宜城有一片特殊的稻田,这片稻田的效益是普通稻田的10倍,同样的水稻品种,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当地在稻田里又是怎样“淘金”的呢?郭忠诚:“我们现在一亩地要比普通种一亩地,相当于10亩地的收入。”郭忠诚是这片稻田的主人,大田里弯弯的稻穗儿、绿油油的茎秆儿,和其它稻子长得也没两样,唯一不同的是,一片片的稻田都被水沟包围着,这连着水沟的稻田正是郭忠诚淘金的地方。在郭忠诚的稻田里养了一群甲鱼。这凶狠的甲鱼就是大家常说的鳖,最爱吃肉,各种虾和小鱼都是它们捕食的对象。甲鱼是小龙虾的天敌,郭忠诚很清楚。可稻田里除了甲鱼,他却还养的就有小龙虾。正是这种“敌我双方”住在一起的方法,让郭忠诚反而在稻田里“淘出了金”。郭忠诚:“它放在稻田里就跟野生甲鱼是一样的。”野性强、肉质有弹性,让郭忠诚的甲鱼身价猛涨,是池塘甲鱼的三四倍。而小龙虾一亩地100斤左右的产量,也让他进账不少。最重要的是,连这看似普通的水稻都变成了“金稻子”。鳖、虾、稻这样的黄金组合让郭忠诚稳赚不赔,那么鳖、虾、稻三者为什么能成为“黄金搭档”呢?死对头的甲鱼和小龙虾又为什么可以“共处一室”呢?

2009年,在池塘养了一辈子甲鱼的郭忠诚,和儿子小郭打起了稻田的主意。小郭:“在四川宜宾有一个搞稻田养殖的,过去一看,他规模不是很大,但是甲鱼品质养的还不错,他说在当地的话就卖100元钱一斤。”从池塘搬进稻田,人工养殖变成了自然生长,甲鱼也成了野味儿,这让老郭和小郭都很动心。而让甲鱼进稻田这件事,对当地的水产专家马达文来说却有更深的思考。马达文:“在我调研的时候,农民跟我讲,现在稻田里面连蚂蟥都没有了。我们稻田的生态环境很恶劣。蚂蟥它是生存力很强的一个生物,你把它剁断以后它还能够再生,它的生命力非常强。你想象一个生命力非常强的动物在环境里面都生存不下来,你其他的生物能够生存得了吗?”日积月累的农药化肥,让稻田土壤板结、生产力下降、伤痕累累。曾经“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美景也早已成了往事回忆。要想修复稻田的生态,对农民们来说是一个需要花费精力的长期工程,而对于曾经的古人来说,这却像是“家常便饭”。中国在水稻田中养鱼的历史已经有2000多年。鱼在稻田里吃杂草和害虫,粪便肥田,不用人工打药和施肥,让鱼稻共生,鱼粮共存。可甲鱼不是鱼,到底对水稻有多大帮助呢?当初郭忠诚父子虽然看到别人水稻、甲鱼双丰收,但还是心存疑虑。稻田不仅不用药,而且不施肥,让郭忠诚觉得半信半疑。甲鱼会怎么帮水稻生长呢?

当地专家马达文通过试验证明,帮水稻,甲鱼不仅能做到,而且比鱼做的更好。一只甲鱼每天吃60克饵料,最后有一半都会被拉出来,粪肥足够水稻用的。除了帮水稻施肥,专家试验后发现,甲鱼还有很强的除草能力。在稻田里爬来爬去,甲鱼代替了除草剂,变成了最实用的“除草机”。消灭杂草的同时,甲鱼也在消灭虫子。习性特殊的甲鱼,让它成为水稻更合适的“伙伴”。水稻不再打药和施肥,甲鱼靠吃稻田里的小鱼虾和虫子自然生长,二者和谐共生。专家的一番解释打消了郭忠诚的疑虑,也让当地政府看到了一条有特色的致富路。2009年,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郭忠诚迅速的开始流转稻田、机械开沟。他满怀希望的把甲鱼请进了稻田,可三四个月后却发生了意外。甲鱼受伤以后就容易被感染、发病,一旦蔓延后果严重。可为什么甲鱼会受伤呢?多年养殖经验的郭忠诚很了解,甲鱼可是个“暴脾气”,动不动就开打。尽管一些甲鱼身上有伤,但郭忠诚父子俩并不认为这是甲鱼自己所为。由于甲鱼碰面机会多,就会大打出手,所以郭忠诚在放养密度上很注意。为了避免咬伤,父子俩不光是注意密度,还特别关注甲鱼的性别。养甲鱼,郭忠诚对公母性别很重视,目的就是要给它们“分居”。性成熟的甲鱼,到了发情交配的时候,容易冲动,为了争夺配偶,也会自相残杀。公母分开养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受伤的甲鱼不是自相残杀,那“凶手”会是谁呢?郭忠诚父子俩不约而同的想到了一种鸟。白鹭在当地也俗称白鹤,身材清秀的白鹭不仅吃鱼虾,也会攻击甲壳类的动物,郭忠诚过去池塘养殖时就发生过白鹭咬伤甲鱼的事。虽说曾经发生过白鹭吃甲鱼的事儿,但小郭发现白鹭是欺软怕硬,个大的甲鱼它并不敢轻易出

手。郭忠诚放进稻田的甲鱼都是至少半斤以上的,不太可能是白鹭攻击的,但又不像是自相残杀,那么究竟有些甲鱼身上为什么会受伤呢?专家马达文的解释让郭忠诚觉得有些意外。专家认为甲鱼受伤还是因为密度大造成的,可郭忠诚一开始就很重视放养密度,稻田里甲鱼的数量只有池塘的六分之一,可专家为什么还说密度大呢?

马达文:“他介绍了,他介绍一亩田放多少只,这个他说的,我们要求应该一亩田放100只左是非常好的。”100只,这比郭忠诚放养的数量少一半。原来,在稻田里放养多少只甲鱼,和稻田的构造有关。稻田的环形沟水深一般在60~80公分,这里水的深度比池塘低了一半。郭忠诚他们最初只考虑到环形沟的面积比池塘少了,却忽视环形沟的水深也低了,整体空间小了,甲鱼就得再少放些,才能避免自相残杀。针对在稻田搞养殖,专家马达文,还给郭忠诚提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建议。郭忠诚:“马主任给我提建议,你这小龙虾本身放在田里,你是不是把这个小龙虾也搞起来,小龙虾在市场价位也很高。”如今小龙虾的价格节节攀升,如果在稻田里养上小龙虾无疑是多了一份可观的收入。可马主任的这一建议,让老郭和小郭都觉得是天方夜谭,要知道小龙虾一向是郭忠诚父子俩用来喂甲鱼的饵料。稻田里的甲鱼除了自由捕食小鱼、小虫,郭忠诚还将买回的杂鱼粉碎后补充饲喂甲鱼,买回来的小龙虾则作为活饵给甲鱼“加餐”。如果把小龙虾和甲鱼一起放在稻田里养,让郭忠诚感觉好像不太现实。可既然专家建议这么养,就一定有他的道理。这引起了小郭的思考。他发现稻田里出现了很多龙虾洞。小龙虾比较喜欢打洞,洞是它们的家,也是它们的藏身之处。小龙虾并没有全部被甲鱼吃掉,所以才会出现龙虾洞穴。可事实上有一部分小龙虾能活下来,并不全是它们有洞“避难”。原来,小龙虾一生可以蜕十几次壳,每蜕一次壳就长大些。蜕壳时,盔甲的保护度降低,小龙虾身体也变得柔软,这时候甲鱼很容易“得手”。而不蜕壳时,小龙虾并不会受到甲鱼的伤害。更重要的是,活下来的小龙虾又会孕育新的生命。专家的解释打消了郭忠诚的疑虑,他们开始有意识的在稻田里放养小龙虾。

小龙虾是杂食性动物,除了稻田里的植物碎屑,还可以和甲鱼一样吃虫子,帮助水稻生长。而吃了小龙虾的甲鱼也变得与众不同起来。稻田里的小龙虾,也是甲鱼长期的补充饵料。实践证明,富含虾青素的小龙虾让甲鱼变得色泽光亮、肉质更好。上千亩的稻田里,郭忠诚父子俩不仅收获了高品质的甲鱼和小龙虾,也收获着甲鱼和小龙虾所帮助的稻谷,这些迈上有机品质的稻米供不应求。郭忠诚的成功,让当地不少农户都纷纷效仿,开始了稻田里“淘金”的工程。相生相克的鳖、虾、稻,不仅给像郭忠诚这样的农民带来了高收益,而且慢慢恢复起了一条原始的食物链。有了这样的生态链条,当地的稻田也逐渐焕发着生机!

湖北宜城南营办事处所推广的鳖、虾、稻立体混养模式,也是湖北省这几年主推的技术之一。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这样的生态模式在湖北省迅速发展到了三万亩左右。当地种养结合的立体模式在高效益、高品质的情况下,还能兼顾对生态的修复,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篇五 科技苑青蛙养殖视频
科技苑:牛粪变成“牛鲜花”

科技苑:牛粪变成“牛鲜花”

2010-01-29 15:48:02 作者:niuye 来源:淘牛网 浏览次数:557 网友评论 0 条

奶牛过着集体生活,不仅产出牛奶, 产出更多的是牛粪,这些牛粪如果处理不好的话,会造成很多影响——对水源的危害、对空气的污染、对奶牛健康的危害„„。那么如何让牛粪不再成为养殖烦恼,牛粪又如何处理成为“牛鲜花”呢?

都说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可您别忽略了一点,人家奶牛在挤奶贡献的同时,也有排泄的自由。而且这排出的牛粪比挤出的奶还多。大概算算,一头奶牛每天产奶26公斤左右,但是产牛粪50公斤左右,需要冲洗的污水也得将近10公斤。

中国畜牧工程协会 常务理事 胡朝阳:“那么我们按照千头牧场来做比较,一个千头的牧场,每天要产生60吨左右的粪便和污水,如果不对这些粪便和污水及时进行合理的处理和综合利用,那么对我们周围的环境,包括对我们的牛场会带来多大的危害。”

想想还真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情,这么多牛粪要是不及时清走,别的不说,牛往上面一趴,下半截身体全泡进去了,这下乳房炎,肢蹄病就都找上门了。奶牛场里成堆的牛粪不但给奶牛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而且一到夏天,还会引来成群的苍蝇蚊子,并且成为它们繁殖后代的温床。

蚊蝇一天到晚影响奶牛休息。

中国畜牧工程协会 常务理事 胡朝阳:“奶牛每天要休息12个小时以上才能达到高产,那么夏季奶牛在卧床上,或者在运动场,或者在牛舍,有大量的蚊蝇趴在身上,它没法卧下来,尤其到了晚上,闷热,空气不通畅,蚊蝇长期骚扰奶牛的生活,奶牛来回走动,休息不好,会造成产奶量下降。”

刚刚出生的小牛犊皮薄肉嫩,又没有什么反抗能力,蚊蝇就专门找它们叮,小牛犊哪里受得住?

中国畜牧工程协会 常务理事 胡朝阳:“蚊蝇叮得新生小牛犊身上很多脓包,这些脓包化了以后,会造成犊牛死亡率上升。而且这些蚊蝇还会造成病牛身上的伤口腐烂,传染。”

牛粪在夏天会引来蚊蝇的危害,到了冬天,蚊蝇是没了,可是在北方,那些粪便清理不好的奶牛场,又成了“天然溜冰场”了。对于身大体沉的奶牛来说,牛场变成了溜冰场可不是件好事。

牛场结冰后,奶牛活动起来非常困难,容易滑倒,尤其在去往挤奶厅的路上。

越是高产的奶牛,体格越大,大块头在冰上摔一跤,后果可是不堪设想,轻的骨折,重的可就一命呜呼了。这养殖人的辛苦可就是白费了。

中国畜牧工程协会 常务理事 胡朝阳:“我们可以算一笔帐,如果不及时清粪,我们需要投入大量的药物给奶牛进行治疗,投入药物的治疗,第一加大我们的运营成本,另外药物打在牛身上,牛奶里含有药物残留,对牛奶质量造成影响。如果奶牛发病率上升,会加速奶牛的淘汰。一头奶牛从犊牛到产奶,饲养成本大概要花近万元钱,牛本身的价值近万元钱,我们早淘汰一年,会加大我们牧场的运营成本。”

牛粪不及时处理还会影响到周围环境,如水,土壤,空气等,所以说,奶牛场的污粪处理系统是相当的重要。不过只要方法得当,这些让人头疼的牛粪,就有可能变成可爱的“鲜花”。

我们先来看看这家干净的牛场,牛舍干净整洁,从表面上看,几乎看不到牛粪,牛粪都到哪里去了呢?

照明和采暖用的沼气是牛粪转化而来的,还有这些郁郁葱葱的蔬菜、庄稼,漂亮的鲜花,都是因为吃了牛粪转化成的肥料才能长得这么好。按说这牛粪发酵,产沼气,转化成肥料也不算是什么新鲜事,这里的牛粪怎么和鲜花就有了关系呢?

中国畜牧工程协会 常务理事 胡朝阳:“我们这个土地是经过长期以来施用有机肥种植,土壤透气性好,非常松软,玉米容易扎根,只有在这种土壤里种出来的饲料,才具有丰富的营养。”

这种从牛粪里转化而来的有机肥,营养丰富,没有任何的臭味,特别适合蔬菜、庄稼和高档花卉的生长,能为牛场多增一份效益。这肮脏的牛粪不但和漂亮的鲜花联系在了一起,还变得和鲜花一样值钱。

中国畜牧工程协会 常务理事 胡朝阳:“第一个问题要彻底从根源抓起,首先牛舍里的牛粪要及时清除,利用传统的人工清粪方式,已经不能给奶牛创造一个干净、干燥舒适的环境,什么样的清粪方式最好?我本人认为,是利用机械刮板清粪或者水冲清粪。”

机械刮粪板或者水冲清粪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及时地把牛粪清理干净,而不是等到奶牛去挤奶的时候才清理。而且清粪的时候,对奶牛的影响很小,这样不但给奶牛带来了一个好的生活与休息的环境,而且也会改善牛场的空气。不过专家建议,清粪方式的选择也要因地制宜。

篇六 科技苑青蛙养殖视频
浅议优秀农业科教节目必备“三点”

第5卷第9期南方农业

2011年9月

!型:i塑旦:!璺2竺尘里塾垫!!生!!竺!坐堡墨!P:兰Q!!

浅议优秀农业科教节目必备“=占’’

——_.■■

——_^d-Il、

高立均,李晓梅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401329)

要:在目不暇接的中外电视节目中,农业节目显得有些弱势。一大批平铺直叙、手法简单的农业

科教节目,甚至被人道忘,淡出公众的视野。以《科技苑》、《每日农经》为代表的一批农业科教节目以丰富的科技信息传递,故事的情节化再现,趣味的合理设置,正改变着被动的局面。清晰的科技点,生动的故事点,丰富的趣味点,成为了优秀农业科教节目必备的“三点”。关键词:农业科教节目;科技点;故事点;趣味点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在目不暇接的中外电视节目中,农业类节目显得有些弱势。特别是“眼球经济”时代,眩目的大片、火爆的连续剧、重大的新闻报道等,更是把农业科教节目淹没在这电视节目的银河系中,一大批平铺直叙、手法简单的农业科教节目,甚至被人遗忘,淡出公众的视野。

吸引力决定竞争力,是电视节目适者生存的不二法则。目前,以((科技苑》、《每日农经》为代表的一批农业科教节目以其丰富的科技信息传递,故事的情节化再现,趣味的合理设置,正在与强势的电视剧和综艺游戏类节目争夺收视份额,改变着“以卵击石”的局面。笔者以这些节目为例,试剖析农业科教节目所必须具备的特征。

21科技点

科技点是内容表达的精髓。“内容为王”这是专题类科教节目存在的必要前提,内容空洞乏味的科教节目早已没有立锥之地。然而,如今的观众,不仅要求内容精彩,而且还有科技内涵。不但知晓怎么做,而且还要明白为什么。这就是我们强调的科技点,也就是一部片子中科技部分的焦点。

我们看看((科技苑》栏目播出的“竹荪长在桑园里”就明白了。这个节目讲的是利用桑园种植竹荪的故事。故事的大概是,井冈山永新县有桑园面积3300hm2。多年来当地人一直保持着种桑养蚕的习惯,每667m2地的收入大概在四五千元钱,这样的收入应该还算可以,但是当地桑蚕办的专家们却觉得这大片的桑园还有增值潜力,于是开始试着在桑园里套种其它农作

1农业科教节目的释义

什么是农业科教节目呢?顾名思义,就是围绕农民、农业、农村选题制作的电视科教类节目。农业电视科技节目按照表现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新闻类电视科教节目,专题类电视科教节目、益智类电视科教节目,访谈类电视科教节目;按照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科普类、科教类、科技故事类。笔者主要从专题类科教节目的基本要素来分析。

物,种过花生、大豆,甚至于还种过玉米,但是效果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后来专家们把一种食用菌引种到桑园,单位面积土地的效益一下子翻了一倍还不止。按照常规技术科教片的做法,这个片子只要介绍在桑园里如何栽竹荪就可以了,也符合((科技苑》的定位,即传递农业科技信息、农业科学技术和普及农业科学知识的栏目的宗旨。然而,编导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以“众所周知,大多数的食用菌都是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下生长,而桑林却喜欢充足的阳光,专家们到底

2优秀农业科教节目必备“三点”

怎样让两个脾气秉性完全不同的两种作物放进同一个环境,又达到增收的效果的呢?”为悬疑点,深挖其中的科技道理,让观众记忆深刻。

【科技苑青蛙养殖视频】

64

要从事农业信息工作。g-m蝴;3956875脚0m。

第一作者简介:高立均(1973一)。男,汉族,重庆垫江人,本科,记者.主

高立均,李晓梅:浅议优秀农业科教节目必备。三点”

科技部自办的《(农村科技》栏目最近播出了一期解读他们身边的致富明星,报道涉农经济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致富经验和创新做法,给观众以启迪智慧、更新观念的具有时代感的财富故事。

《科技苑》制片人张生贵是这样总结故事点的:“只有那些或趣味横生或情节曲折的节目才能抓住观众。把有用的、有意义的事讲得有趣,通过故事、悬念和冲突,吸引观众,牵着观众的鼻子往前走,才能在不知不觉中传达知识,普及农业科技”。23趣味点

趣味点是通俗表现的核心。在过往的一些科教节目中,有的编导浓墨重彩地描述主人公如何惊险创业,如何突破。本应吊起观众胃口的故事,随着这类似的节目越来越多,观众似乎有些习以为常了。但有些优秀的编导总能找到观众期待的故事,抓住其中的精髓,讲的妙趣横生,跌宕起伏。原因何在呢,核心是他们抓住了故事的趣味点。

《科技苑》栏目播出的“青蛙泥鳅帮种菜”设置了“天价绿色蔬菜”、“放弃城罩高薪回村创业”、“青蛙卫士如何搬进并常驻菜地里”、“青蛙和泥鳅又怎么搭档昵”、“青蛙为什么逃跑呢”等等故事悬疑点,让观众在一个个趣味点的牵引下,一步步揭秘故事的真相。《(致富经》栏目播出的“石沉大海打造海底银行”设置了“花掉亿元资金买石沉海”、“自行设计投石船”、“定位系统精准投石”、“潜水投放海参苗”等等悬念点,引起观众的兴趣。《会喝酒的牛》也设置了“人喝酒要醉,牛喝酒能干活吗”、“牛喝酒会上瘾吗”、“人喝酒会乏力,牛喝酒为什么反而力量增”等等。这些悬疑点是事件发展过程中的谜面,藏起谜底的焦点,通过不断地“埋扣”后,再去“解扣”,形成兴趣点。

《每日农经》把栏目定位为“趣味农经”,就是把“三农”领域里发生的“有趣”的经济现象或者经济事件,记者用市场经济的视角来报道和解读它,并让节目中画龙点睛的分析启迪观众的智慧。

怎样才能做到有趣味点呢?《每Et农经》的节目首先要求内容有趣,选题上强调新闻点、看点、卖点。要是新近发生的,大部分观众感兴趣的新闻话题和事件,或者是记者直接挖掘的还不为大众所知的新鲜事物。选题要有趣味性与贴近性。选题内容上具有能够放大并且让观众爱看的细节、情节等。其次是形式有

(下转第83页)

((天敌同居——鱼鳖共生效益好》,也很好地印证了农

【科技苑青蛙养殖视频】

业科教节目科技点的重要性。本片以鱼鳖共生养殖技术为主线,不断穿插鱼鳖这一对冤家是为什么能“同居”一个池塘,又是如何净化水质、节约饵料、优化环境、促进鱼儿健康的,让农民在学技术中明白科技。【科技苑青蛙养殖视频】

《科技苑》制片人张生贵对科技点设置有着形象的总结,“刨根问底、爱听故事、打探秘密是人类的天性,不管城里人还是乡下人,概莫能外。农业科教片要想在大众媒体上立足,就要遵循媒体的这一规律”。设置科技点,阐释科技点,正符合了人们“刨根问底、打

探秘密”的天性,增加了节目的信息含量,丰富了节

目的内涵。22故事点

故事点是情节再现的灵魂。《科技苑》制片人张生贵说,“电视是公共媒体,是大众传播工具,如今可供人们选择的频道一大堆,忙着挣钱的人们又累又乏,‘板着脸’的节目观众不要了”。

回首过去,我们‘板着脸’的节目还真不少。有的是专家演播室一坐,打开一个PPT讲半天;有的进步一些,一个示范,再加一段专家强调;有的跟着学,一段技术演示,跟进一个专家解释其中的道理。于是,在我们节目播出的时候,农民换台了;在田间示范播放时,农民睡着了。这些节目还在重复着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制作方式和表达形式,大多就科技而科技,就技术而技术,节目播完后,农民不知所云,或者记忆不深,观众的认可度可想而知了。

我们来看看Ⅸ每日农经))、《科技苑》、《致富经))等栏目播出的节目,就有了较大的变化了。“变大了的稻田蟹”讲述的是盘锦市通过大力发展稻田养殖螃蟹,成功出口香港、台湾、韩国和El本等地,为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节目并没有平铺直叙讲述农民养的什么螃蟹,什么方法养的,注意些什么。而是通过邻近两户农民,养殖同样的螃蟹,收入相差甚远这么一个故事入题,不断设置问题悬疑,然后层层剥开,得出是早放精养的科学养殖方法让稻田蟹农户尝到了甜头。“从变异竹子引发的财富”讲述了被看作毛竹林里的害群之马“变态竹”,在一个叫做陈奇梁的人开发利用下,成为了论尺出售,在日本可以换轿车的金竹。这些节目正如((致富经》栏目内容定位是以百姓视角

65

庞群英:利用地力评价成果加快蚕桑产业发展的建议

土层在40cm以上、排水良好、pH值6.5~7.5的中壤土、沙壤土。④灌溉设施:在建立新园时,要注意配置排灌系统,平坝洼地要开挖排水沟,坡地要建

蓄水池。

般桑树对“三要素”的吸收比例为10:4:5或5:3:4,桑树足喜钙作物,除N、P、K外,还要施钙、镁、硫。桑树春季生长量大,但生长周期短,约占全年总生长量的1/3,因此春肥占全年施肥量的20%~30%;以氮为主配合磷,钾肥;每hm2施复混肥375~750

kg,

(2)规范栽植。采用良桑苗“一步成园”栽植技术。建园模式为间作园,“桑+菜+薯”,栽植规模为1.33111×0.66m规格,栽植11250株/hm2,栽植时期采用冬季栽桑,即在桑树落叶后到第二舂发芽前进行。栽植时深耕松土,栽植窝深宽40~50cm,每hm2施基肥不得低于15000kg(农家肥为主)。对苗木进行分类,整理,消毒后栽植,栽植深度为嫁接部位埋下3~5cm为宜。栽后及时进行地面平整,剪梢定干,施肥除草等管理。总的要求做到“窝大底平,施足基肥,苗根伸,细土踏实,株行对齐,地面平整,及时浇水,加强管理”,促进早生根,早发芽,提高成活率。

32推行配方施肥。提高生产潜力

通过合理配方施肥和管理,提高土壤理化性状、养分状况和桑园生产潜力水平。桑树是多年生木本植物,生长周期长,生长量大,根系发达,吸肥能力强,地力消耗大。桑树在1年中分为4个生长时期,即发芽期、旺长期、缓慢生长期、休眠期。发芽脱苞后40d达到春季生长高峰,夏伐后7~10d发芽并产生新根,芽、叶、枝迅速生长,达到夏秋季生长高峰,持续70~80d后转入缓慢生长期,最后到休眠期。在生长高峰期肥料一定要施足,才能提高其生长量。

桑树施肥以根施主为,根外追肥为辅,以有机肥、氮肥为主,结合磷.钾肥,配施中微量元素。生产1000kg桑叶,需吸收氮6kg、磷1kg、钾4kg,一

尿素75埏,根外施1%磷酸二氢钾或0.5%尿素。夏秋季生长最很大,生长周期约占全年生长量的2/3,因此夏秋肥占50%~60%;重施氮、磷、钾肥,配施有机肥;每hm2施复混肥750~1500kg、尿素150

kg,

根外追肥1%过磷酸钙或0.5%尿素或其他叶面肥。冬季生长量小,因此冬肥占10%~30%;以有机肥为主,适施氮、磷、钾肥;每hm2施厩/]巴30000~45000

kg,

复混肥375kg。施肥要开沟,深施15~20cm,施后盖土,减少肥料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3.3加强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

(1)在有蚕桑的镇(乡)及时建立健全蚕桑技术服务指导站,配齐工作人员,配备工作条件;(2)加大对蚕桑镇(乡)党政干部的实用技术培训力度。要使农民成为“明白人”,干部必先成为“明白人”;(3)从大学生村官计划中,为12个重点蚕桑镇(乡)招录蚕桑专业大学毕业生担任村干部,以加强村级干部技术力量;(4)加大对农民“六化五配套”技术的培训、推广和落实到位的工作力度,对专业村组和专业大户实行专人技术指导。

3.4搞好综合开发,提高桑园效益

积极推广“桑一菜(药)”、“桑一菌”、“桑一鸡”、“桑一猪”等种养模式,尽快开展桑枝桑椹、蚕蛹蚕沙的综合开发利用或打通市场渠道,变废为宝,提高桑园地力水平和经济效益。

(责任编辑:敬廷桃)

(上接第65页)

趣,把一些难以理解的原理.道理以及复杂事件的发展过程,通过简单的情节设计、记者体验、调查等方式还原情节,引发兴趣点。再者是语言有趣,要通俗,贴近,幽默,切忌专家语言连篇,高高在上,与收看对象的年龄,文化等相背。

从中央七套的这几个优秀节目节节攀升的收视率来看,只要科技点清晰,故事点生动,趣味点丰富,农业科教类节目一样也可以站位黄金时段,成为观众的宠儿,为推动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农村繁荣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丁志祥)

83

浅议优秀农业科教节目必备“三点”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高立均, 李晓梅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401329南方农业

South China Agriculture2011,05(5)1次

1.董丽萍,艾建安,李文姗 农业电视节目在农业信息服务中的应用分析[期刊论文]-广东农业科学 2015(15)

引用本文格式:高立均.李晓梅 浅议优秀农业科教节目必备“三点”[期刊论文]-南方农业 2011(5)


科技苑青蛙养殖视频相关热词搜索:青蛙养殖技术科技苑 cctv7科技苑青蛙养殖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科技苑青蛙养殖视频”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科技苑青蛙养殖视频"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chuangyeziliao/86943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