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大学排名 > 大学介绍 > 【陕西中考面对面】2014中考历史模块考点梳理(共5个模块)学科网

【陕西中考面对面】2014中考历史模块考点梳理(共5个模块)学科网

2016-09-21 09:48:55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陕西中考面对面】2014中考历史模块考点梳理(共5个模块)学科网(共5篇)【陕西中考面对面】2014中考历史模块考点梳理 模块一:中国古代史模块一,中国古代史。考点1,知道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1, 西周的建立、灭亡。(1),建立:周武王继位后,决心伐纣灭商。公元前一零四六年,双方在牧野大战,商军在阵前纷纷倒戈,引导周军攻入商都。商纣王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武王建立...

【陕西中考面对面】2014中考历史模块考点梳理(共5个模块)学科网(一)
【陕西中考面对面】2014中考历史模块考点梳理 模块一:中国古代史

模块一,中国古代史。

考点1,知道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1, 西周的建立、灭亡。

(1),建立:周武王继位后,决心伐纣灭商。公元前一零四六年,双方在牧野大战,商军在阵前纷纷倒戈,引导周军攻入商都。商纣王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作西周。

(2),灭亡:西周后期,政局混乱,终于发生了国人暴动。数十年后,公元前七七一年,西周灭亡。

2,西周分封制。

(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基础:宗法制,依据血缘关系亲疏来确定权位和继承权的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是周王朝的两大政治支柱。

(3),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4),性质: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

(5),特点:①,周王高高在上,受封者属于周王。进而分封属下,构成严格的等级秩序。②,封国有同姓、异姓之分。分封对象多元化。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带有宗族统治的色彩。③,土地和义务是纽带。

(6),意义: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

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7),评价:①,前期加强了王权,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统治范围,促进了边疆开发,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使西周成为强国。②,诸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为以后埋下割据混战的种子。

(8),崩溃时间:西周后期分封制开始受到破坏。春秋时开始瓦解,战国末年,分封制完全瓦解。

(9),崩溃原因:①,西周后期,诸侯势力强大,王室衰弱,诸侯国之间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形成诸侯争霸的局面。②,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铁器牛耕的出现和使用,井田制崩溃,导致了奴隶社会的衰亡,(根源)。

考点2,知道商鞅变法主要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1, 商鞅变法。

(1),时间:公元前三五六年。

(2),背景: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封建经济兴起。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

(3),人物:秦孝公,商鞅。

(4),目的:富国强兵,变法图强。

(5),主要内容:①,政治上:建立县制,(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

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中央集权。编制户口,加强刑罚。②,经济上: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破坏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③,军事上: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6),结果:变法成功。

(7),性质: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在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具有地主阶级政治改革性质的一场比较彻底的变法。

(8),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9),影响:①,积极影响: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从此开始。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地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使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为秦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其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②,消极影响,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产生了消极影响。

(10),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①,商鞅变法顺应了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根本原因)。②,指导思想正确,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措施。③,秦孝公信任、重用商鞅。④,商鞅敢于和旧势力做斗争。

(11),商鞅变法的启示:①,改革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国

家的实力,提升国家的地位。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强国之路。②,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③,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究会取得胜利。④,在改革和变法中,主持者要富于斗争精神。

2,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1),各国变法的原因: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本原因);各国争霸的现实压力,需要富国强兵(,直接原因)。

(2),主要表现:①,经济上,铁器、牛耕的使用。②,政治上,各国改革,封建制度确立(,最主要表现)。③,思想上,诸子百家争鸣。

(3),影响: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

主题2,统一国家的建立。

考点3,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知道秦朝灭亡的原因。

1,秦兼并六国。

(1),原因:①,战国以来统一成为大趋势,人们苦于战争,渴望和平。②,秦国商鞅变法比较彻底,军事、经济实力在六国中最强。③,秦国统治者励精图治,重用人才。④,秦国采取了正确的军事方针,

而六国立场不坚定,长平之战后六国皆无力御秦。

(2),概况:自长平之战以后,东方各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军的强大攻势。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灭六国的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

2, 秦朝的建立。

(1),建立时间: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王嬴政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2),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3),秦朝的疆域:秦朝疆域广大,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4),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统一国家的建立,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民族之间的交往,促进民族融合,巩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秦统一后,统一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成为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 3, 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政治上:①,秦王嬴政采用“皇帝”称号,总揽国家一切军政大权,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②,在中央,设丞相(,分管行政),太尉(,分管军事),御史大夫(,分管监察),他们互不统属,都对皇帝负责。③,在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各级官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秦朝通过郡县制,

【陕西中考面对面】2014中考历史模块考点梳理(共5个模块)学科网(二)
【陕西中考面对面】2014中考历史模块考点梳理 模块三:中国现代史

模块三,中国现代史 。

考点40,了解开国大典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 开国大典。

(1),时间、地点: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北京天安门广场。

(2),概况:毛泽东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他亲自按动电钮,伴随着乐队奏起的《义勇军进行曲》,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五十四门礼炮齐鸣二十八响(,代表了参与政协会议的五十四个民族代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八周年)。毛泽东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布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接着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开始。

(3)意义: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

2,新中国的成立。

(1),历史意义:①,国内意义: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②,国际意义: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和平解放的斗争。

(2),启示:①,新中国的成立是经过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浇灌而成

的。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要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继承他们的革命精神,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②,新中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诞生的,历史事实说明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更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③,中国革命的胜利,说明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正确的,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也应该走有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

考点41,认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性;了解土地改革运动。

1,抗美援朝。

(1),时间:一九五零年十月至一九五三年七月。

(2),背景:一九五零年六月,朝鲜爆发内战。美国悍然派兵侵略朝鲜。以美军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

(3),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4),性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5),概况:一九五零年十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司令员率领下,开赴朝鲜战场,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取得抗美援朝

的伟大胜利。

(6),结果:一九五三年七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议上签字,中国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7),意义: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打破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保卫和平、反对侵略的勇气和信心,对国际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捍卫了我国边境的安宁,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为国内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

(8)英雄代表人物:黄继光(,舍身堵住机枪口)。邱少云(,烈火下严守纪律)。

(9),胜利的原因: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国内人民的热烈拥护和大力支持。志愿军战士和朝鲜军民英勇善战。战争的正义性。

(10),抗美援朝精神: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舍家为国、不怕牺牲、英勇善战的大无畏精神等。 2,土地改革。

(1),时间:一九五零年至一九五二年底。

(2),背景: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3),目的:解放农村劳动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4),性质:反封建的民主改革(,属于继续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5),特点:实行经济上保存富农、政治上中立富农政策。

(6),概况:一九五零年六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同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到一九五二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7),结果: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近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七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畜牲和房屋等;还免除了每年向地主缴纳约三百五十亿千克粮食的地租。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8),意义: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陕西中考面对面】2014中考历史模块考点梳理(共5个模块)学科网】

(9),认识:土地改革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所需完成的基本任务。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摧毁了中国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新中国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主题2,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考点42,了解“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一五计划”。

(1),时间: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五七年。

(2),背景: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水平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我国的工业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齐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3),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国民经济,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4),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5),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6),成就:工业基地: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形成,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工业方面:一九五三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到一九五六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汽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等。交通方面:对铁路干线进行了技术改造,兴建了兰新、宝成等铁路。一九五七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

【陕西中考面对面】2014中考历史模块考点梳理(共5个模块)学科网(三)
【陕西中考面对面】2014中考历史模块考点梳理 模块四:世界古代、近代史

模块四,世界古代、近代史。

主题1,古代亚欧文明。

考点49,知道希腊城邦和雅典民主,初步了解亚历山大帝国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了解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

1, 希腊城邦。

(1),时间:公元前八世纪至前六世纪。

(2),地位:发源于希腊半岛,是西方文明的摇篮。

(3),表现:①,西方文明在众多方面都承袭了希腊文明的因素,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②,公元前八世纪,希腊半岛和小亚细亚西海岸出现希腊人建立的城邦,雅典是其中最重要的城邦之一。雅典近海,海上交通便利,工商业发达。公元前六世纪,希腊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公元前五世纪后期,雅典达到全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③,古希腊的政治自由,人文主义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2, 雅典民主政治。

(1),形成:是在雅典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形成的。经过梭伦改革,在伯利克里当政期间,雅典达到全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2),表现:在雅典,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以抽签的方式产生;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由公民组成的陪审法庭拥有最充分的权利,公民大会是最高的权力机构;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可

以参加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国家为担任公职、参与政治事务的公民发放津贴,妇女,奴隶,外邦人等没有公民权利。

(3),影响:在专制盛行的古代社会开民主政治先河,为后世留下一笔宝贵的政治遗产。

(4),评价:①,积极性:公民享有比较广泛的权利,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典范,创造了希腊文明中大部分辉煌;②,局限性:雅典民主政治代表的是奴隶主阶级利益,所体现的平等和公正等民主原则,仅适用于雅典的全体成年男性公民,众多的妇女和外邦人无权享受这种民主,而且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是五百人议事会,权力掌握在其中少数的商业贵族手里。③,实质:奴隶主贵族民主专政。

(5),民主政治与专制政治产生的原因:①,民主政治源于古希腊罗马民主政治。它的产生主要是商品经济发展,统治人口较少且居住相对集中的需要,是海洋文明的重要特征。②,专制政治源于修建和管理水利灌溉工程、统治众多人口和辽阔大陆地域的需要,是大河文明的重要特征。

3, 亚历山大东征

(1),时间:公元前四世纪后期。

【【陕西中考面对面】2014中考历史模块考点梳理(共5个模块)学科网】

(2),背景:公元前四世纪,正当希腊城邦衰败之时,希腊北部的马其顿国强大起来,公元前4世纪后期,它打败希腊联军,控制了希腊。不久,亚历山大继承王位,称亚历山大大帝。

(3),概况:亚历山大出兵东征,扫荡了小亚细亚,攻入埃及,然后回师占领两河流域,灭掉波斯帝国,足迹远达印度。

(4),结果:建立起地跨亚欧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定都巴比伦。

(5),影响:东征对当地的社会和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的破坏很大,客观上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也渗入希腊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使得当时的自然科学飞速发展。著名的科学家欧几里德和阿基米德都产生于这个时代。

(6),对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认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主要有两种方式,即和平交往和暴力冲突,人类历史的主旋律是和平交流,战争虽然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但在客观上加深了世界各地区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传播了先进的文化与生产力,促进各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4, 大化改新。

(1),时间:七世纪中期。

(2),背景:①,国内:六七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②,国际:中国隋唐时期的繁荣强盛。

(3),推行者:孝德天皇。

(4),特点:以唐朝为模型将日本改造成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

(5),性质:学习和模仿中国隋唐制度的封建改革。

(6),内容:①,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由中央派人管理。②,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实行“班田收授法”;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

取赋税。

(7),影响:①,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为日本确立了一套在当时颇为先进的管理体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②,为日本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是日本完成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8),认识:大化改新是日本文明形成的标志。它是一场古代日本学习和模仿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正是由于这场改革,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9),启示:要善于吸收世界各国的先进文明,促进本国发展。

主题2,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

考点50,知道《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等,初步理解文艺复兴对人的思想解放的意义。

文艺复兴。

(1),含义:新兴资产阶级通过弘扬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反对教会宣扬的陈腐说教,发起了一场崭新的,促使人们思想解放的文化运动。

(2),背景: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封建统治,教会神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性,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贵族壮大起来,他们非常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倡发扬人的个性,

追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

(3),概况:14至16世纪,兴起于地中海地区的意大利,宣扬人文主义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发起的一场反封建,反神学的思想解放运动。

(4),发源地:意大利,后来扩展到几乎西欧所有国家。

(5),进程:14世纪兴起于意大利,15世纪后期扩展到几乎整个欧洲,16世纪达到高潮。

(6),性质: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7),实质:不是对希腊和罗马古典文化的复兴,而是对资产阶级文化的追求,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思想解放运动,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8),特点:反教会,反神学。

(9),核心思想:在文艺复兴运动中,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以自由、平等反对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这些思想后来被称为“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

(10),代表人物:①,意大利诗人但丁,代表作,《神曲》,明确表达了自己对天主教会的厌恶,率先对教会提出批评。《神曲》被认为是欧洲开始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标志。但丁被誉为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②,英国文学家莎士比亚,代表作有《罗密欧和朱丽叶》,《哈姆雷特》等。作品深刻批判了封建道德伦理观念和社会陋习,集中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11),历史意义: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

【陕西中考面对面】2014中考历史模块考点梳理(共5个模块)学科网(四)
【山西中考面对面】2014中考历史模块考点梳理 模块五:世界近代史

模块五:世界近代史。

第一单元: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巨变。

考点1:文艺复兴与新航路的开辟。

文艺复兴:

背景:14世纪前后,意大利兴起了很多城市国家。这些城市商业发达,手工工场也发展起来。新兴的资产阶级产生,他们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陕西中考面对面】2014中考历史模块考点梳理(共5个模块)学科网】

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概念:新兴资产阶级通过弘扬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发起了一场崭新的,促使人们思想解放,追求自由和平等的思想文化运动,其核心是人文主义。

进程:14世纪首先在意大利兴起,15世纪扩展到欧洲,16世纪达到高潮。

指导思想:人文主义思潮,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

实质:一场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思想解放运动)。

成果:但丁:意大利诗人,被誉为“文艺复兴的先驱”,代表作《神曲》率先对教会提出批评,是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被誉为“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达〃芬奇:意大利一位伟大的艺术大师,他的技法精湛,把艺术创作

和科学探索结合起来,创作了许多完美生动的人物形象,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代表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

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一位文学巨匠。一生创作了三十多部剧本和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这些作品深刻批判了封建道德伦理和社会陋习,集中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代表作《罗密欧和朱丽叶》,《哈姆雷特》。

意义: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孕育了西欧近现代资产阶级文化,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启示:思想解放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新航路的开辟:

时间: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

原因:

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要求扩大海外市场(:经济根源)。物质动力:欧洲人对财富的渴望,梦想去东方发财(:社会根源)。

客观原因:奥斯曼土耳其阻断了东西方陆路贸易的通道(:商业危机)。条件: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中国的指南针传入欧洲)的进步,地理知识的传播(:地圆学说深入人心)等。

实质:殖民掠夺,殖民扩张和侵略活动。

【【陕西中考面对面】2014中考历史模块考点梳理(共5个模块)学科网】

经过:

航海家:迪亚士。

资助者:葡萄牙。

时间:1487年至1488年。

航行方向:向东绕过好望角。

主要成就: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并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 航海家:哥伦布。

资助者:西班牙。

时间:1492年至1493年。

航行方向:向西横渡大西洋。

主要成就:从西班牙起程,开始横渡大西洋,到今天美洲的古巴、海地等地,发现美洲大陆。

航海家:达〃伽马。

资助者:葡萄牙。

时间:1497至1498年。

航行方向:向东绕过好望角。

主要成就:从葡萄牙出发,绕过好望角,开辟了欧洲从海上直通印度的新航路。

航海家:麦哲伦。

资助者:西班牙。

时间:1519年至1522年。

航行方向:向西横渡大西洋。

主要成就:从西班牙出发,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返回欧洲。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影响:使欧洲与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往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

成一个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考点2:《权利法案》,《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华盛顿和拿破仑。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起止时间:1640年至1688年。

革命性质:资产阶级革命。

根本原因:英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矛盾尖锐。

导火线:1640年镇压苏格兰人民起义。

开始标志:1640年,新议会的召开。【【陕西中考面对面】2014中考历史模块考点梳理(共5个模块)学科网】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过程:(大事年表):

开始:1640年,新议会召开(是开始标志),议会与国王的斗争。 高潮:1649年1月30日,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英国成立共和国。

发展: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查理二世上台。

结束:1688年,宫廷政变推翻王朝统治(即光荣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开始在英国确立。

《权利法案》:

时间、制定机构:1689年,英国议会。

目的:为了限制国王的权力。

主要内容:规定不经议会批准,国王不能征税,也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同时,还规定国王既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

评价:确定了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具有宪法的性质,在英国建立起政体。

历史意义:①,推翻了君主专制,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②,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并率先开始工业革命。③,对欧洲和北美产生重要影响,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

美国独立战争:

起止时间:1775年至1783年。

革命任务:脱离英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

根本原因:英国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各殖民地经济的发展。 导火线:波士顿倾茶事件。

革命经过:

爆发: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标志着北美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的战争开始了。

建军:1775年,各殖民地代表举行大陆会议,决定组建军队同英国军队战斗,华盛顿被任命为总司令。

建国:1776年7月4日,发表《独立宣言》。

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陕西中考面对面】2014中考历史模块考点梳理(共5个模块)学科网(五)
【山西中考面对面】2014中考历史模块考点梳理 模块一:中国古代史

模块一: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考点1: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文化遗存。

名称:元谋人。

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距今时间:约一百七十万年,属于远古人类。

生产、生活状况:使用石器,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

意义: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名称:北京人。

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

距今时间:约七十万至二十万年,属于远古人类。

生产、生活状况: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过群居生活。 特征: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

意义: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名称:山顶洞人。

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

距今时间:约三万年,某些版本为1点8万年,属于母系氏族时期。

生产、生活状况:使用打制石器,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懂得人工取火。

注意: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考点2:半坡遗址及河姆渡遗址。

名称:半坡遗址。

距今时间:约五六千年。生活地点:陕西西安半坡村。

生产、生活状况: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等开垦土地,用石刀收割庄稼,主要粮食作物是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饲养家畜,打猎捕鱼,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会制造彩陶,会纺线、织布、制衣。

评述:黄河流域氏族聚落原始农耕的代表。

名称:河姆渡遗址。

距今时间:约七千年。

生活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生产、生活状况: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住着干栏式房屋,会制造陶器和简单的玉器,原始乐器,挖掘水井,饲养家畜。

评述:长江流域氏族聚落原始农耕的代表。

了解史前社会的依据:考古发现为主要依据,其次还有传说和神话。

考点3: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禅让制。

炎帝和黄帝:(1)距今约四五千年,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炎黄二部族在涿鹿一战中,大败蚩尤后走向联合;占据了中原地区并不断繁衍,形成日后的华夏族主体。

(2)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他的妻子嫘祖发明缫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等等。

(3)后人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或“人文始祖”)。至今,海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尧、舜、禹:传说继黄帝之后,先后成为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的还有尧、舜、禹。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在外13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相传,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

【【陕西中考面对面】2014中考历史模块考点梳理(共5个模块)学科网】

禅让制:历史上把尧、舜、禹之间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做“禅让制”。 考点4:夏、商、西周三代更替和西周分封制。

夏、商、西周三代更替:

重要朝代:夏。

重要年代:约公元前2070年。

重要事件: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是我国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

重要人物:禹,启。

重要朝代:商。

重要年代:约公元前1600年。

重要事件:夏桀暴虐,汤战胜桀,夏朝灭亡,商朝建立。因为水患和政治动乱,商朝曾几次迁都,一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都城才稳定下来。后人又称商朝为殷朝。

重要人物:夏桀,商王汤。

重要朝代:西周。

重要年代:公元前1046年。

重要事件:商纣暴虐,武王联合西方和南方的小国、部落,向商纣进攻,牧野之战,商亡,西周建立。定都镐,又称镐京。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重要人物:商纣,周武王,周厉王,周幽王。

相关故事:牧野之战,烽火戏诸侯。

夏、商、西周灭亡的启示:

(1)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唯才是举,广纳谏言,政策应该符合人民的心愿。

(2)荒淫无度、暴虐成性的国君(统治者)必将被人民所抛弃。

西周分封制:

目的:西周初年为了巩固统治,政治上实行以周王室为中心的分封制。

概况: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由他们全权管理封地内的事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共同抵御或讨伐其他民族。

作用: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考点5: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东周时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时代特征: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1)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2)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春秋争霸:

背景:春秋时期,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候,各诸侯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

春秋五霸:齐桓公(第一个称霸),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1)齐桓公称霸: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晋楚争霸: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军“退避三舍”,驻军城濮,巧妙地避开楚军锋芒,诱敌深入大败楚国军队,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后来,楚军在邲打败晋国,楚庄王跃升为中原霸主。(相关典故:“问鼎中原”“一鸣惊人”。)

战国七雄:

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的局面,(战国初期,晋国分裂成韩,赵,魏三个国家),即“战国七雄”。

著名战争:(1)桂陵之战:魏国大将庞涓攻赵,齐国军事家孙膑围魏救赵。

(2)马陵之战:齐魏大战,孙膑使用减灶计取胜。

(3)长平之战:秦赵两国,赵军大败,40多万人被坑杀。(相关成语:纸上谈兵)。

与山西地方史有关的成语:

(1)退避三舍: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军“退避三舍”,驻军城濮,避开楚军锋芒,打败楚国军队,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2)问鼎中原:(一鸣惊人):楚军在邲打败晋国,楚庄王跃升为中原霸主。

(3)三家分晋: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

(4)长平之战:(纸上谈兵):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空前激烈的战争,赵军大败,四十多万人被俘,绝大部分被坑杀。

考点6: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商鞅变法:

时间:公元前356年。人物:秦孝公,商鞅。

目的: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主要内容:(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2)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3)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4)统一度量衡,在秦国范围内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

性质:是一场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改革。

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以后兼并六国奠定了基础。

战国时期社会变革:

变革原因:(1) 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2) (直接原因)各国为了富国强兵。 主要表现:(1)经济上,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2)政治上,各国改革,封建制度确立(是最主要的表现)。(例:魏国李悝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等)。

(3)思想上,诸子百家争鸣。

影响: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

改革启示:(1)要顺应历史潮流坚持改革,推动社会前进。只有改革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2)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会有很多阻力,要有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不畏艰难、勇于创新。

注意:变法是战国社会变革的巨大推动力,商鞅变法是其中最典型、最成功的一次。

第二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考点1:秦兼并六国,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统治。

秦兼并六国:自长平之战以后,东方各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军的强大攻势。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陆续灭掉六国,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结束了诸侯国长期纷争的局面,促进了历史发展。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统治:

政治: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在地方,推行郡县制。经济:①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铜钱)。②统一度量衡。③统一车轨,修驰道,(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往与发展,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思想文化:统一文字(小篆,后推广隶书)。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军事、民族关系:在北方修筑长城,抗击匈奴;在南方统一百越,设置南海郡,兴修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开发东南、岭南地区(:开拓了疆域,巩固了边疆)。

历史地位: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立足秦朝的建立来理解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自秦朝开始,古代中国开始处于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国家统一的局面,它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列国争霸、兼并的战乱局面,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模式。秦朝统一中国,使国家规模(如疆域)得到扩大,统治方法:(政治文明)得到加强和丰富。奠定了我国统一的基础。

评价秦始皇:

(1)功绩: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他还统一了文字,货币,车轨,度量衡,筑长城,修灵渠等,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使秦朝成为我国

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过失:秦始皇以“焚书坑儒”的方式巩固政权,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其实施暴政,刑法残酷等,这些都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终导致秦王朝的灭亡。

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考点2:陈胜、吴广起义及秦的灭亡。

陈胜、吴广起义:

原因:(1)秦的暴政(繁重的徭役和赋税)。

(2)严刑峻法;秦二世统治更加残暴。

经过: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等人在大泽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号召举行起义,在陈建立政权,不到半年,起义军被镇压下去,吴广、陈胜相继被部下杀害。

意义:(1)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2)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秦的灭亡:

时间:公元前207年。

经过: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与此同时,刘邦率兵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考点3:西汉的建立及文景之治。

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文景之治:

在位皇帝:文帝,景帝。

措施: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

表现: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到景帝后期,国家粮仓丰满,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历史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考点4: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及评价汉武帝。

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政治:为加强中央集权,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国势力。

思想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在长安举办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的学说。经济: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军事: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在河西地区陆续设郡,派兵屯田驻守,巩固北部边疆。 对外交往: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等。

意义: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评价汉武帝: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期间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大一统帝国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使西汉达到鼎盛。但是汉武帝连年征战,耗费了大量的民力和财力,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痛苦。晚年下诏“悔过”,改正了自己的错误。

考点5:张骞通西域,西域都护设立,丝绸之路。

西域: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张骞通西域:

经过:为联络大月氏共同夹攻匈奴,汉武帝派张骞于公元前138年第一次出使西域,虽没有达到出使目的,但了解到西域各国都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 西域,最终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作用:(1)加强了汉朝和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汉族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丝绸之路,并最终形成了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政治管辖。

(2)张骞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中西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西域都护设立:

设置: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意义: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丝绸之路:

线路: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等,从长安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冶铁,凿井,造纸,印刷等技术也相继西传,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作用:“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有力地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作用。注意: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还常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考点6:三国鼎立。

背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重要战役:

官渡之战: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率军在官渡交战,曹操以少胜多,奠定了其统一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欲消灭刘备、孙权,统一南北。孙刘联军利用火攻在赤壁大败曹军。曹操带领少数人马,慌忙逃回北方,这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国家:魏。

建立时间:220年。

建立者:曹丕。

都城:洛阳。

国家:蜀。

建立时间:221年。

建立者:刘备。

都城:成都。

国家:吴

建立时间:222年(注:229年,孙权称帝。)

建立者:孙权。

都城:建业。

考点9: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日常的接触和频繁的交往,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措施:494年,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规定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穿戴汉族服饰,禁用鲜卑语,采用汉族姓氏,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通婚等;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性质:一场封建性质的改革。

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也促进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丰富了中原文明。

第三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考点1:隋朝的统治。

隋朝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 隋的统治:

(1);589年,隋军南下,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南北重归统一。

(2)隋文帝时,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并在长安、洛阳一带修建了许多大仓库,储存的粮食、布匹,据史书记载可以供应政府五六十年开销。

(3)隋炀帝时,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隋朝灭亡的原因:

(1)隋炀帝时,三次进军高丽,挖掘大运河,耗费大量劳动力,天下怨声载道。

(2)隋炀帝后期,暴虐无道,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王朝最终瓦解。


【陕西中考面对面】2014中考历史模块考点梳理(共5个模块)学科网相关热词搜索:陕西2016中考面对面 2014中考历史考点精要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陕西中考面对面】2014中考历史模块考点梳理(共5个模块)学科网”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陕西中考面对面】2014中考历史模块考点梳理(共5个模块)学科网"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axuejieshao/64030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