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大学排名 > 大学排名 > 北京建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北京建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2016-09-22 13:26:04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北京建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共7篇)【北京建筑大学排名】北京建筑大学特色专业-北京建筑大学录取分数线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北京建筑大学排名】北京建筑大学特色专业-北京建筑大学录取分数线北京建筑大学(原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是北京市唯一一所建筑类高等学校,始建于1936年。学校历经77年的发展与变迁,现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管、理、法...

北京建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一)
【北京建筑大学排名】北京建筑大学特色专业-北京建筑大学录取分数线

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北京建筑大学排名】北京建筑大学特色专业-北京建筑大学录取分数

线

北京建筑大学(原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是北京市唯一一所建筑类高等学校,始建于1936年。学校历经77年的发展与变迁,现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管、理、法、艺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博士、硕士和学士多层次培养的特色鲜明的多科性高校,是北京乃至国家城乡建设的重要力量。 1936年为北平市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土木工程科 1952年为北京建筑专科学校 1953年为北京市土木建筑工程学校 1958年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1961年为北京建筑工程学校 1977年经国务院批准为本科院校 1982年获批为国家首批学士学位授予高校 1986年获批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2002年获批为首都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基地 2011年获批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 2012年获批北京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2012年获批国家建筑遗产保护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2012年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 2013年获批更名为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建筑大学概况 院系设置 学校现有西城和大兴两个校区,设有10个学院和3个基础教学单位,即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文法学院、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计算机教学与网络信息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和体育部。 学校图书馆纸质藏书134.8万册,其中与住建部共建中国建筑图书馆,共享图书40万册,电子图书121万册,大型电子文献数据库40个,成为全国建筑类图书种类最为齐全的唯一高校。 北京建筑大学概况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710名。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588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8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410人,其中教授108人。两院院士周干峙教授、李德仁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圭白教授和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教授、专家和政府高层管理人员与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受聘为学校兼职和客座教授。 现有长江学者1名,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1名,长城学者1名,教育部、住建部专业指导和评估委员会委员9人,兼职博士生导师2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6人,市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高层次人才、学术创新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科技新星等37名,拥有北京

市学术创新团队、优秀教学团队、管理创新团队共计23个。 北京建筑大学概况 本科生教育 学校现有各级各类在校生11531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8218人,包括本科生7018人,研究生1490人,留学生58人。 学校现有31个本科专业,其中教育部特色专业3个——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北京市特色专业7个——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工程管理、测绘工程、自动化。学校6个土建类专业全部通过住建部高等教育专业评估,成为全国12所全部通过评估的高校之一,其中,2012年建筑学专业教育本科和研究生均通过7年最高有效期的评估。 学校教学工作获国家和市级质量工程标志性成果百余项,在近两届北京市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18项奖励,其中省部级一等奖7项。2009年获教育部批准为“建筑行业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创新实验区”;2011年获教育部批准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院校;2012年获批“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现建有3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等实习实训基地共计102个。 北京建筑大学概况 研究生教育 学校研究生学科专业设置以工学为主,兼有管理学、理学和艺术学。具有5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共有1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可涵盖55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有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12年,“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技术”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 现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124人,非全日制(在职)硕士生494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474人,兼职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20人。目前已与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30余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是北京高等学校“城乡建设与管理”产学研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 北京建筑大学概况 学科评估 2012年,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对具有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资格的一级学科进行整体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聚类排位,这是我国开展的第三轮学科评估。 学校建筑学、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6个一级学科参与本轮评估,并取得优秀成绩,体现了学校重点和特色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 学科评估将有助于学校准确定位,科学发展,进一步明确今后一段时期内大学建设的目标,优化结构,突出学科引领、科技支撑、人才强校和开放办校发展战略,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建筑大学的征程中

再上新台阶,再创新佳绩,为更好地立足北京、面向全国,培养服务国家需求的专门人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出更大的力量。 北京建筑大学概况 科研成果 近五年以来,学校在研各类科研项目1700余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国家重大水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世界银行项目、欧盟国际合作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54项;其中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科技发明奖共8项,2010-2012连续三年以第一主持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科技服务经费连续7年过亿。 学校现已建有12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形成了几个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研究团队和研究领域。注重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以及校内工程实践创新中心建设,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造条件。学生科技立项620余

项,获国家级奖励115项,省部级以上奖励336项。

北京建筑大学招生网站: /daxue-jianjie-501.html

北京建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二)
北京建筑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

欢迎全国各地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在职人员报考我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北京建筑大学

2014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一、学校概况

北京建筑大学(原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是一所北京市属普通高等学校,已有70余年办学历史。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2年被北京市教委确定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人才培养基地,2011年成为北京高等学校“城乡建设与管理”产学研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2012年“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技术”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

学校设有11个二级学院和3个基础教学单位,即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文法学院、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计算机教学与网络信息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和体育部。

学校学科专业设置以工学为主,兼有理学、管理学、法学和艺术学。本校现有5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授权一级学科点;具有1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可涵盖55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具有1个硕士学位授权交叉学科点;具有4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点和6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点;学校现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基地12个。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710人,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588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81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410人,具有正教授职务的108人;拥有长江学者1人,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1人,长城学者1人,教育部、住建部专业指导和评估委员会委员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6人;拥有博士项目博士生导师8名,兼职博士生导师20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市级人选、省部级优秀教师、教学名师、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特别贡献奖获得者、高层次人才、学术创新人才、科技新星、青年拔尖人才37名,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学术创新团队、管理创新团队23个。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296人,其中本科生7018人,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1218人,留学生58人。毕业生主要就业于北京市各级政府所属规划、建设、管理部门和建筑设计研究院(所)及建筑、市政等企业,其中大多已成为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为国家及首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做出了重要贡献,毕业生质量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近5年来,毕业生全员就业率超过95%。

近5年来,本校在研各类科研项目1700余项,其中国家863、国家重大水专项、国家科技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54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56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8项;2011年完成科技服务经费突破2.4亿元,连续6年位居北京市属高校前列。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广泛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学校经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批准于2004年招

收外国留学生。目前已与美国、法国、英国、德国、俄罗斯、荷兰、意大利、新西兰、澳大利亚、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34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

学校现有西城和大兴两个校区。西城校区占地12.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0.2万平方米;大兴校区占地50.1万平方米,一期工程16.4万平方米已竣工启用。

目前,学校与住建部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共建中国建筑图书馆,共享40万册,成为全国建筑类图书种类最齐全的高校;图书馆纸质藏书134.8万册;电子图书121万册,大型电子文献数据库40个;建有设施完善、功能齐全、覆盖全校的校园网络体系。

学校坚持“立足北京,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市化”的办学定位,已发展成为以工为主,理、工、管、法、艺等学科专业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未来十年,学校将认真贯彻第五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技兴校、开放办校战略,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建筑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二、学科专业介绍

(一)学术型研究生(以学科代码为序)

1. 数学(0701)

本学科密切结合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注重将数学理论与城市规划、环境工程、土木工程等工科专业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相结合,形成了生态环境中的数学建模与应用、动力系统及其在生态科学中的应用、土木工程中的数学方法、最优化与控制理论应用研究等特色鲜明的稳定学科方向。目前,研究范围覆盖了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等学科。

【北京建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本学科拥有一支职称、学历、年龄和学缘分布合理,勇于创新开拓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31人,其中兼职博士生导师4人,教授11人,副教授9人,兼职研究员1人,兼职副研究员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7人。学科带头人担任相关学会的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等职务,并担任国际、国内学术刊物的编委。

本学科将数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一批创新性的重大科研成果。2008年,“冲击爆炸作用下重要目标毁伤效应及防护技术研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地区退化森林植被生态恢复(CRRM)的模式理论与三北技术”于2009年获得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2010年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环境演变与种群演化的研究”和 “不同时间尺度的环境演变和物种多样性”先后于2004和2008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和二等奖。本学科先后完成国家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省市自然科学基金等近60项。

近5年来,本学科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3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200多篇,被SCI等三大检索收录90多篇;运用微生物培养数学模型,主持完成“水源季节性重污染的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共性技术研究与示范”等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项。

本学科设置2个招生专业:(1)应用数学;(2)运筹学与控制论。

2. 环境科学与工程(0776)

本学科设置于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2003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9年获得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予权;与市政工程学科密切配合、协同发展。

本学科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7人,博士10人,形成了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

本学科具备良好的科研条件,价值100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可用于开展水环境、大气和固体废弃物处理、流体、化学、计算模拟等实验研究。2010年获批“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科学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研究平台。

近5年,本学科共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级课题10项,教育部科技基金项目、北京市科技攻关项目等省部级课题20余项,完成科研经费26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20部,申请专利5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

作为国家和北京市优先发展的交叉学科领域,本学科瞄准北京市和全国城市化发展的战略需求,尤其是针对北京和其它城市近年来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城市环境和生态方面面临的众多而突出的复杂问题,以自主创新、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为指引,支撑学科建设和发展,在多年科研积累的基础上,围绕节能减排、污染综合治理、资源合理利用等城乡环境保护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科技与实际应用问题,多角度全方位开展研究、人材培养和社会服务。

本学科设置2个招生专业:(1)环境科学;(2)环境工程。

本学科特别重视“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同首都的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紧密相连,与许多企业、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有多方面的实践教学与科研基地。

本学科特别注重国际学术交流,与荷兰、德国、日本、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台湾的专家学者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关系,经常参加并协办重点领域的国际与地区学术会议,及时掌握国际上的前沿领域和最新发展,科研工作及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有力地促进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3. 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

本学科设置于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和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主要从事控制理论、检测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工程应用研究。多年来,本学科已形成了以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技术为特色,控制理论、检测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本校是住建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北京建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本学科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14人,导师都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同时还聘请了多名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校外高级工程师为兼职教授。本学科有1名北京市教学名师,5名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本学科具有北京市创新团队和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各一个,本学科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实验中心”于2007年评为北京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市建筑安全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于2011年通过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认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建筑安全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都为研究生提供了优良的研究环境。

近几年,本学科教师共承担“863”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和北京自然科学基金、住建部及企业项目等2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30余部,获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本学科设置4个招生专业:(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3)系统工程;(4)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本学科旨在培养高层次科研和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

自动控制和建筑智能化、建筑电气领域的发展动向,具有扎实的控制理论基础,熟练掌握建筑智能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建筑安全监测诊断技术,能够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能力。本学科毕业生就业范围广、就业率高,毕业生可以到管理部门、设计院所、科研院所、IT研发单位及大专院校等从事相关工作。

4. 建筑学(0813)

本学科设置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为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在国内有较高的知名度。其中,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为北京市重点学科,本科专业“建筑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自1996年起已连续5次顺利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学士、硕士)教育评估。建筑技术科学自1984年起培养硕士研究生,2003年获得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建筑技术科学由建筑学院、环能学院、电信学院和机电学院联合建设,2014年开始招生;城市规划与设计2006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10年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第三轮学科评估中,该学科名列全国参评学科第9名(30%位)

本学科学术队伍由一批知名教授、学者组成,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29人。具有“历史城市与建筑保护及更新设计团队”和“北京小城镇规划设计与实施保障机制研究”2个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2009年成为北京高等学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主持单位。本学科聘请了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等科研设计单位的全国工程设计大师、总建筑师、主任建筑师以及在京著名建筑事务所的主持建筑师担任兼职导师。

本学科拥有大量国内外专业图书、期刊和良好的教学环境以及先进的研究设备。本学科与德国、俄罗斯、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地区的建筑类院校相关学科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进行教师和研究生的设计交流、定期举办学术讲座,更快地使学生掌握国内外建筑发展动态。

本学科起点高,影响大,在教学中注重实用、提倡创新;学科架构齐全,基础宽厚,目前已形成以建筑学为主体的土木、环境、测绘、管理等工程学科集群,形成学科交叉、专业融合、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近年来,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科研60余项,获得省部级奖励10项,完成多项全国各地及北京市重要建筑工程设计,出版了大量研究专著和论文,学科建设成绩斐然,综合实力处于北京高校同类学科的前列。

本一级学科设置5个招生专业:(1)建筑历史与理论;(2)建筑设计及其理论;(3)建筑技术科学;(5)城市设计;(6)室内设计。

通过学习,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能够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国内外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动态;具有扎实的中外文文献基础;具有数字化设计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5.土木工程(0814)

本学科分别设在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和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为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本科专业“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市政工程”为北京市特色专业。以上三个专业全部通过住设部专业教育评估和复评。“市政工程”于198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本校第一个招收研究生的学科。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第三轮学科评估中,该学科名列全国参评学科第31名(44.9%位)。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现有教授38人,副教授42人,讲师38人,博士生导师8人,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1名,"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1名,北京市高层次人才1名,北京市拔尖人才5名,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10余名,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6个。本学科聘请数名全国工程设计大师和全国知名设计研究院所高级专家作为研究生导师。

本学科有良好的科研实验条件,配有各类先进的科研及检测设备。现拥有北京市“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雨水与水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市高校“工程结构与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重点实验室以及北京市“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五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搭建了良好平台,实验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本学科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具有较高的国际学术声誉,近年来主办国际学术会议3次,主办国内学术会议 3 次,聘请国外专家 28 人次,聘请国内专家 78 人次,应邀出国讲学 3 人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特约报告6 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135 人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203人次。

本学科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十余项,北京市自然基金重点项目6项,参加973、863项目十余项,主持国家重大水专项近七千万元。2012年教育部全国学科评估显示,我校土木学科国家级科研项目排名全国第八名,教材建设第十名,科学研究水平居全国二十名。近五年,获得省部级以上科学研究奖励4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 7项。

本学科注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波兰、亚美尼亚等国家院校的相关学科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与澳大利亚南澳大学联合培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天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生。

本学科设置6个招生专业:(1)岩土工程;(2)结构工程;(3)市政工程;(4)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5)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6)桥梁与隧道工程。

本学科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北京市和中央在京各大设计研究院,以及科研、开发、施工、监理、房地产公司和政府机构等建设相关单位。随着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和项目的突破,本学科硕士毕业生在社会上具有很好的声誉,得到行业和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6.测绘科学与技术(0816)

本学科设置于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学院设有三系一部一中心, 即测绘工程系、地理信息工程系、基础教学部和测绘遥感信息实验中心。该学科是北京市重点学科,测绘工程专业是北京市特色专业。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第三轮学科评估中,该学科名列全国参评学科第9名(50%位)。

本学科现有教师近5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名,教授9名,副教授15名,专职教师中90%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有北京市高层次人才1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2人,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2个。

本学科设有“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现代城市测绘”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拥有最先进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其中三维激光扫描仪6台、激光跟踪仪1台、关节臂测量机1台、移动道路测量系统2套、城市连续测量参考系统(CORS)1套、GPS 20台套、测量机器人1台、全站仪30台套,高性能图形图像工作站80余台,学院仪器设备总价值超

北京建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三)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建筑制图 【1086】

北京建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四)
山东建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2222

山东建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函授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项浅谈建筑建设模式

年级:2012级

专业:土木工程

学号:

姓名:蒋宜仲

二O一四年八月八日

内 容 摘 要

通过介绍民用建筑建设的主要模式,分析工程总承包(ePC)的优势与作用,对工程总承包(ePC)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

民用建筑 建设模式 工程总承包 目 录

一、民用建筑的建设模式„„„„„„„„„„„„„„„„„„-4-

二、民用建筑建设模式分析„„„„„„„„„„„„„„„„„-5-

三、结语„„„„„„„„„„„„„„„„„„„„„„„„„-6-

项浅谈建筑建设模式

【北京建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一、 民用建筑的建设模式建设模式的采用与否直接关系到项目建设的好坏与快慢,当今我国民用建筑建设模式主要有传统建设模式、代建制、项目管理、BOT及其衍生模式以及工程总承包模式

(一)传统建设模式传统建设模式即设计—招投标—建造(DBB)模式,将设计、施工分别委托不同单位承担。传统模式要求工程项目的建设需按照设计—招标—建造的顺序依次进行,各自完成合同约定的工作内容。

传统建设模式下,建设单位分别签订承包合同,各方工作内容专一。由于应用时间较长,管理思想深入人心,组织模式、方法和技术都比较成熟。建设单位可以自由选择设计单位、采购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但由于设计、采购、施工分段进行,各自为政,项目建设缺乏一个统一、有力的单位进行统筹协调管理,易出现因设计、采购、施工各方利益不一致而导致的窝工、返工、投资超额、工期延长等现象,一旦造成工程质量事故,容易因责任不明确导致各方相互推诿责任。此外,建设单位既要一手抓本职工作,又要一手抓项目建设,管理协调工作复杂,工作量大,承担风险高,效率低。

(二)代建制模式“代建制”是指建设单位委托工程管理公司,由其代理建设单位组织和管理项目,待竣工后交付建设单位的管理行为。目前,“代建制”的运作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委托代理合同”模式,即由建设单位选定工程管理单位作为“代建单位”,由其代行建设单位职能,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办理审批手续,自主选择承包商,最后协助委托人组织项目验收;二是“以常设性事业单位为主,实行相对集中的专业化管理”,即成立政府项目管理机构,全权负责项目建设实施,建成后将其移交使用单位。例如深圳市工务局,代表政府行使建设单位的职能。“代建制”做到了使投资、建设、管理、运营“四分开”,建立投资责任管理机制,提高项目实施情况细分度,规范了建设管理程序。

(三)项目管理模式项目管理模式通常分为项目管理服务(PM)模式和项目管理承包(PMC)模式。PM模式是指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企业受建设单位委托,按照合同约定,代表建设单位对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进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管理和服务并承担相应管理责任。PMC模式是指工程项目管理企业按照合同约定,除完成项目管理服务(PM)的全部工作内容外,还可以负责完成合同约定的工程初步设计(基础工程设计)等工作并承担相应管理风险和经济责任。

(四)BOT及其衍生模式BOT模式主要应用在政府投资项目,具体是指政府对项目的建设和经营提供一种特许权,特许经营企业作为投资者、建设者、经营者承担相应的投资、建设、经营风险,并有权在有限的时间内经营项目获取商业利益,最终根据协议将该项目转让移交给政府。根据项目的实际建设情况,在标准模式BOT下,又衍生出如建设—移交(BT)、建设—拥有—经营(BOO)、建设—拥有—经营—移交(BOOT)、建设—移交—经营(BTO)等模式,大大提高了工程建设效率,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工程总承包(epc)模式工程总承包(EPC)即建设单位通过招标投标,选定具有相应能力的工程总承包单位,委托其对工程建设的设计、采购、施工全过程进行承包。工程总承包(EPC)自身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一是明确责任主体。建设单位通过招投标选定总承包单位后,设计、采购、施工直接由总承包单位来全权管理。建设单位由原来的组织者、指挥者、协调者、决策者等多重身份转变为决策者的单一身份。二是有效减轻建设单位工作量。采用传统建设模式时,建设单位要面对不同的设计方、施工方、设备供应商、监理方和政府部门进行协调管理,势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至于要专门招兵买马组建工程指挥部来运作。这种临时性建设班子存在诸多先天缺陷,管理效率相对较低。采用EPC模式时,建设单位只需面对总承包方,程序简单、便捷,易于进行有效的项目管理。三是有效控制成本、进度,保证了质量。工程总承包(EPC)实现了设计、采购、施工的有机合理交叉,让技术、人力、资本、资源等因素高效组合,克服了传统模式各阶段分散管理的弊端,提高了设计和施工的结合度,减少了设计调整和施工返工的现象,利用控制投资与工期,最终保证了工程顺利进行,保证了工程质量。

二、民用建筑建设模式分析

(一)传统模式与工程总承包(epc)模式分析传统模式与工程总承包(EPC)主要因素对比分析详见表1。

具体来说,传统模式与工程总承包(EPC)模式有以下区别:

①招标方式不同。传统模式下,设计在施工招标投标阶段之前,在招标投标时,建设单位可提供详细的设计资料,供施工投标商参考,由于准备充分,参与投标的施工单位会比较多,竞争充分;EPC模式下,只有一次招标投标,设计在招标投标之后,建设单位只能向投标单位提供预期目标、功能要求、设计标准。资料较少,信息量不足,再加上总承包项目通常规模大、技术要求高,如果投标单位实力不强,没有一定的中标把握,一般会放弃投标,参与投标的单位数量较少,竞争不充分。

②承担风险不同。传统模式下,风险分块分段由合同各方独自承担;EPC模式下,总承包单位承担设计、采购、施工的风险,风险高,对总承包单位抗风险能力要求高。

③管理方式不同。传统模式下,建设单位对项目建设全权管理,由于不专业,管理效果往往不好;EPC模式下,总承包单位对项目建设全权管理,建设单位只需按照合同中规定的付款计划表向承包单位支付工程款,工作量大大减轻。

(二)BOT及其衍生模式与工程总承包(epc)模式分析

①适用范围不同。BOT及其衍生模式一般适用于政府的基础设施非经营性项目和非财政资金项目;EPC模式的适用范围很广,非政府项目也可以采用。

②资金来源不同。BOT及其衍生模式的资金全部由特许经营企业自行解决,政府不投入资金参与项目建设;EPC模式下的工程建设资金由建设单位支付,项目竣工投入使用后,总承包单位不再参与项目的后续运作。

③作用效果不同。BOT及其衍生模式能够有效解决政府资金困难而无力参与项目建设的问题,BOT及其衍生模式既是一种建设模式,又是一种融资模式;EPC模式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模式下设计、采购、施工各自为政、相互脱节的问题,它是一种建设模式。

北京建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五)
2016年北京建筑大学硕士研究生专业招生简章(含艺术)已公布

2016年北京建筑大学硕士研究生专业招生简章(含艺术)已公布

一、学校概况

北京建筑大学(原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始建于 1936 年,是北京市属高校中唯一的建筑类高等学校,1982 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学士学位授权高校,1981 年开始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1986 年获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2 年被北京市确定为首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人才培养基地与科技服务基地,2011 年被确定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2012 年“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技术”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014 年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设有 11 个学院和 3 个基础教学单位,即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文法学院、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计算机教学与网络信息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和体育部。

学校学科专业设置以工学为主,兼有理学、管理学、法学和艺术学。学校现有"建筑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 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 个硕士学位授权交叉学科点,5 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点和 8 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点。拥有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 3 个——建筑学、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2 个——管理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 671 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 381 人,其中教授 105 人,兼职博士生导师 20 人。拥有长江学者 1 人、全国优秀教师 1 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8 人、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特别贡献奖获得者 1 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 1 人、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 1 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市级人选 4 人、长城学者 3 人、教学名师 7 人、高层次人才 3 人、学术创新人才 5 人、科技新星8 人、青年拔尖人才 20 人、青年英才 20 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学术创新团队、管理创新团队25 个。两院院士李德仁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圭白教授和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教授、专家和政府高层管理人员与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受聘为我校兼职和客座教授。

学校现有博士及硕士研究生 1900 余人。毕业生主要就业于北京市各级政府所属规划、建设、管理部门和建筑设计研究院(所)及建筑、市政等企业,其中大多已成为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为国家及首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做出了重要贡献,毕业生质量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近 5 年来,毕业生全员就业率超过 95%。

近 5 年来,学校在研各类科研项目 1900 余项,其中国家 863、国家科技支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 390 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 58 项,其中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科技发明奖共10 项,2010、2011、2012 连续三年以第一主持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 年科技服务经费 2.8 亿,连续 8 年位居北京市属高校前列。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广泛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学校经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批准于 2004 年招收外国留学生。目前已与美国、法国、英国、德国、俄罗斯、荷兰、意大利、新西兰、澳大利亚、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 38 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

学校分为西城和大兴两个校区。西城校区占地 12.3 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 20.2 万平方米;大兴校区占地 50.1 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 26.5 万平方米。学校图书馆纸质藏书 152.9 万册(其中与住建部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共建中国建筑图书馆,共享 36 万册)、电

子图书 122 万册,大型电子文献数据库 46 个,与住建部共建中国建筑图书馆,成为全国建筑类图书种类最为齐全的高校。

学校坚持"立足北京,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市化",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不断拓宽办学视野,不断强化学科专业建设,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服务社会能力,现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管、理、法、艺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特色鲜明的多科性高校。

二、学科专业介绍

(一)学术型研究生(以学科代码为序)

1. 数学(0701)

本学科密切结合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注重将数学理论与城市规划、环境工程、土木工程等工科专业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相结合,形成了生态环境中的数学建模与应用、动力系统及其在生态科学中的应用、土木工程中的数学方法、最优化与控制理论应用研究等特色鲜明的稳定学科方向。目前,研究范围覆盖了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等学科。

【北京建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本学科拥有一支职称、学历、年龄和学缘分布合理,勇于创新开拓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 31 人,其中兼职博士生导师 4 人,教授 11 人,副教授 9 人,兼职研究员 1 人,兼职副研究员 2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17 人。学科带头人担任相关学会的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等职务,并担任国际、国内学术刊物的编委。

本学科将数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一批创新性的重大科研成果。2008 年,“冲击爆炸作用下重要目标毁伤效应及防护技术研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地区退化森林植被生态恢复(CRRM)的模式理论与三北技术”于 2009 年获得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2010 年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环境演变与种群演化的研究”和 “不同时间尺度的环境演变和物种多样性”先后于 2004 和 2008 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和二等奖。本学科先后完成国家 863 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省市自然科学基金等近 60 项。

近 5 年来,本学科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 13 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 200 多篇,被 SCI等三大检索收录 90 多篇;运用微生物培养数学模型,主持完成“水源季节性重污染的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共性技术研究与示范”等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课题 2 项。本学科设置 2 个招生专业:(1)应用数学;(2)运筹学与控制论。

2. 环境科学与工程(0776)

本学科设置于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2003 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9 年获得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予权;与市政工程学科密切配合、协同发展。本学科现有教授 6 人,副教授 10 人,博士 22 人,形成了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

本学科具备良好的科研条件,价值 3000 多万元的仪器设备可用于开展水环境、大气和固体废弃物处理、流体、化学、计算模拟等实验研究。拥有“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北京市电子废物资源化国际合作研究基地”、“北京市可持续排水系统构建与风险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基地,为科学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研究平台。【北京建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近 5 年,本学科共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级课题 40 余项,教育部科技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人文社科基金等省部级课题 40 余项,完成科研经费 4300 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 300 余篇,出版专著 20 部,申请专利 20 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4 项。

作为国家和北京市优先发展的交叉学科领域,本学科瞄准北京市和全国城市化发展的战略需求,尤其是针对北京和其它城市近年来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城市环境和生态方面面临的众多而突出的复杂问题,以自主创新、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为指引,支撑学科建设和发展,在多年科研积累的基础上,围绕节能减排、海绵城市建设、应对气候变化、污染综合治理与城市环境改善、资源综合利用等城乡环境保护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科技与实际应用问题,多角度全方位开展研究、人材培养和社会服务。

本学科设置 2 个招生专业:(1)环境科学;(2)环境工程。本学科特别重视“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同首都的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紧密相连,与许多企业、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有多方面的实践教学与科研基地。

本学科特别注重国际学术交流,与荷兰、德国、日本、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台湾的专家学者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关系,经常参加并协办重点领域的国际与地区学术会议,及时掌握国际上的前沿领域和最新发展,科研工作及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有力地促进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3. 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

本学科设置于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和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主要从事控制理论、检测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工程应用研究。多年来,本学科已形成了以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技术为特色,控制理论、检测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本校是住建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

本学科现有教授 10 人,副教授 14 人,90%的导师具有博士学位,同时还聘请了多名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校外高级工程师为兼职教授。本学科有 1 名北京市教学名师,1 名北京市优秀教师,1 名北京市师德标兵,7 名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

本学科具有北京市创新团队和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各一个,本学科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实验中心”于 2007 年评为北京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且于 2013 年以优异成绩通过了北京市组织的验收;“北京市建筑安全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于 2011 年通过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认证;同时,学科与国际龙头企业美国罗克韦尔公司和德国西门子公司共建了创新实验室,同时也是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的重要成员。实验室建设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能够为研究生提供优良的研究环境。

近几年,本学科教师共承担“863”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和北京自然科学基金、住建部及企业项目等 20 余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 300 余篇,出版专著 30 余部,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1 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1 项。

本学科旨在培养高层次科研和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自动控制和建筑智能化、建筑电气领域的发展动向,具有扎实的控制理论基础,熟

练掌握建筑智能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能够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能力。本学科毕业生就业范围广、就业率高,毕业生可以到管理部门、设计院所、科研院所、IT 研发单位及大专院校等从事相关工作。

4. 建筑学(0813)

本学科设置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为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在国内有较高的知名度。其中,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为北京市重点学科,本科专业“建筑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自 1996 年起已连续 5 次顺利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学士、硕士)教育评估。建筑技术科学自 1984 年起培养硕士研究生,2003 年获得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建筑技术科学由建筑学院、环能学院、电信学院和机电学院联合建设,2014 年开始招生;城市规划与设计 2006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10 年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第三轮学科评估中,该学科名列全国参评学科第 9 名(30%位)。

本学科学术队伍由一批知名教授、学者组成,其中教授 27 人,副教授 29 人。具有“历史城市与建筑保护及更新设计团队”和“北京小城镇规划设计与实施保障机制研究”2 个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2009 年成为北京高等学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主持单位。本学科聘请了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等科研设计单位的全国工程设计大师、总建筑师、主任建筑师以及在京著名建筑事务所的主持建筑师担任兼职导师。

本学科拥有大量国内外专业图书、期刊和良好的教学环境以及先进的研究设备。本学科与德国、俄罗斯、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地区的建筑类院校相关学科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进行教师和研究生的设计交流、定期举办学术讲座,更快地使学生掌握国内外建筑发展动态。

本学科起点高,影响大,在教学中注重实用、提倡创新;学科架构齐全,基础宽厚,目前已形成以建筑学为主体的土木、环境、测绘、管理等工程学科集群,形成学科交叉、专业融合、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近年来,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 项、省部级科研 60 余项,获得省部级奖励 10项,完成多项全国各地及北京市重要建筑工程设计,出版了大量研究专著和论文,学科建设成绩斐然,综合实力处于北京高校同类学科的前列。

本一级学科设置 8 个招生学科方向:(1)建筑历史与理论;(2)公共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3)居住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4)建筑技术科学;(5)城市设计及其理论;(6)室内设计及其理论;(7)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8)健康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通过学习,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能够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国内外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动态;具有扎实的中外文文献基础;具有数字化设计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5. 建筑技术科学(081304)

本学科原设置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自 1996 年起,已顺利通过了 5 次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2014 年起,建筑技术科学由建筑学院、环能学院、电信学院和机电学院联合建设,环能学院、电信学院和机电学院自 2014 年起开始招生;

(一)建筑学院建筑技术科学

本学科与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建筑类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每年与相关院校进行教师和研究生的设计交流、举办定期的学术讲座,使学生可以最快地掌握国内外建筑发展动态。

建筑技术科学学科具有一批知名的教授和良好的学科梯队,现有校内导师及建设部、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等单位兼职导师多人,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的科研项目,出版了一批研究专著,并在专业期刊上发表了大量论文。本学科拥有大量国内外专业图书、期刊和良好的教学环境以及先进的建筑科学技术实验室。学生在此学习期间,能够体验到高等学府浓郁的治学氛围,能够汲取丰富的专业知识。该学科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建筑构造技术与结构体系、建筑节能与生态技术、建筑防灾与安全、建筑物理环境等。

建筑技术科学方向的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了解国内外该学科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动态;具有从事实际工程的建筑设计能力;具有扎实的中外文文献基础;具有从事建筑技术科学研究的论文功底;具有技术科学与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的研究与设计能力;具有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二)环能学院:绿色建筑热工环境方向

本专业方向围绕城乡建设对建筑能源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利用系统工程学思想研究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水平,降低建筑能耗,减少建筑用能对环境影响的建筑能源技术。从城乡建设与建筑可持续发展观出发,注重研究城乡建设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准则和先进的低碳建筑理论与节能技术系统集成应用方法,解决建筑用能系统优化、节能建筑的设计建造和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过程中的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问题。

本专业方向重视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强调学科协同、理论创新和技术集成创新,不断扩大与国外同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目前已和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的大学与研究所建立了稳定的的学术联系。本专业重视年轻人才的培养,可派出到国外进行合作研究或进修,毕业后可在国外攻读博士学位或从事博士后研究。本专业的培养依托北京市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市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热力过程与节能技术(共建)重点实验室和可持续建筑工程中心等基地。

(三)电信学院、机电学院:建筑安全监测技术方向

本学科方向依托北京市建筑安全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要开展建筑安全监测领域重大关键性、基础性技术和管理技术与方法等方向的研究。2012 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二等奖各 1 项。该方向师资力量雄厚,目前有教授 12 名,副教授 16 名,该专业教师已在国内外各种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300 余篇,授权专利 10 余项,出版专著和教材 10 余部。

本学科方向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建筑安全监测、诊断的原理、方法和技术。毕业研究生可在相关科研机构、高等学校、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咨询机构等从事建筑安全监测相关的科研、教学、技术、管理等工作。

6.土木工程(0814)

本学科分别设在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和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为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本科专业“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市政工程”

北京建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六)
北京建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入口:http://jxjy.bucea.edu.cn/

下面中国招生考试网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


北京建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入口:http://jxjy.bucea.edu.cn/


更多校园信息,请关注>>>校园快讯>>>

北京建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七)
北京建筑大学学费多少

北京建筑大学学费标准是怎样的呢?下面是中国招生考试网小编收集整理了该学院的收费信息:
当前学费:4200—4600元/年(普通本科专业)

文史、管理类4200元/年,理工类4600元/年,中美合作2+2项目30000元/年。


北京建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相关热词搜索:安徽建筑大学继续教育 厦门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北京建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北京建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axuepaiming/64557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