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考资源 > 高考信息 > 高考 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高考 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016-01-11 09:34:37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高考 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篇一:03专题三 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高考 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希望能帮助到你。

高考 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篇一:03专题三 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专题三 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技巧 考点阐释

新课标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分析综合”层面的第二个要求为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相应地,实用类文本阅读“分析综合”层面的第三个要求则表述为“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考试卷中对“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考查是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通常在考查了表现手法的同时,也就考查了文体特征。 知识梳理

一、文学类文本

(一)小说

小说是在语言文学序列中和散文、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创作体裁。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方法,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广泛地、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

1.小说的基本特征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其基本特征也是围绕三要素而言:

(1)人物刻画丰富、细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等描写,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往往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却不同于真实人物,而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典型人物”。例如《阿Q正传》里的阿Q,作者就是想刻画这样典型的人物去广泛、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

(2)情节构造完整、复杂。故事情节来源于生活,它是现实生活的提炼,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小说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还有序幕和尾声。

(3)环境描写具体、生动。描写具体的社会环境,以表现人物和事件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条件,用来烘托人物,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小说的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两种。其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例如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自然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有不小的作用。

2.小说的表现手法

分析小说的“主要表现手法”,就是通过文本阅读,找出作者表达主题的方法,体悟小说艺术特征。小说的表现手法很多,体现在不同的层面:

(1)从人物性格的塑造方法看,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直接描写有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细节描写等。肖像描写可以暗示人物身份和地位、反映人物的精神状态和风貌;动作描写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语言描写的作用表现为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心理描写在于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暗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细节描写能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除了用直接描写的方法外,还经常用间接描写(侧面描写)的方法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通过别人的反应、语言介绍人物,或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表现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2)从故事情节的叙述方式看,有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

顺叙,是基本的叙事方法,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

倒叙,把故事的结尾或其中某一重要部分提前,作为作品的开始,作品的主体部分还是顺叙故事情节。其好处在于造成悬念,引人入胜,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插叙,指在叙述中心事件过程中,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插入相关的事情或必要解说。插叙结束后,仍回到叙述主线上来。其作用在于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除此之外,还有补叙、平叙等。补叙的意义在于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平叙(又叫分叙),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

(3)从叙述人称看,常见的有第三人称、第一人称。

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是“一切全知晓”的叙述,叙述者退隐幕后却无处不在,他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自由灵活地展现发生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或同一地点而不同时间的事件。

第一人称以亲身阅历者的眼光去观察和叙述,使小说主观色彩更为浓厚,人

物心理刻画更为细腻,情感也更动人,还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和亲切感,同时又使作品情节的叙述杂而不乱,故事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从而给读者营造了一个故事性与可读性都很浓的阅读氛围。

(4)从环境描写看,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主要指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作用表现为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作品主题。个别小说的环境描写还有自身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

社会环境的描写作用: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二)散文

1.表达技巧,又称表现方法,艺术手法,指文章为了能更好地表情达意,运用恰当的表达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因此,分析语言、理解文章内容,必须认识表达技巧的作用。 表达技巧包括四个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谋篇布局。

表达方式:记叙、抒情、描写、议论、说明

2、表现手法

常考的表现手法有象征、对比、衬托、渲染、白描、抑扬、联想、想象、引用、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以小见大等。

象征:把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给读者以深刻印象;使主旨含而不露, 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引人联想和回味。

对比:在两种互相对立事物的比较中突出主体,凸显正面,使形象鲜明。 衬托:以描述的环境、气氛等烘托主体人事物,突现中心,表达强烈感情。 渲染:以浓墨重彩的描绘营造氛围,为行文设铺垫,凸显人物性格,表现文章主题,增强感染力。

白描:不设喻、少修饰的方法,不用华丽的辞藻,以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鲜明生动的形象。它往往能起到寥寥几笔就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抑扬:突出重点,行文跌宕,曲折含蓄,造成读者心理反差,增强文章的趣味和可读性,更突出事物特征和某种感情。

联想和想象: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引用:引用诗歌,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引用名言,使文章具有说服力。

托物言志:将作者的情感和理念巧妙融入到事物中,使文章含蓄、富有哲理和暗示性,读者在欣赏中能够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虚实结合:抓住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动静结合: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点面结合: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以小见大:从平凡细微的事情中反映重大的主题,可突出中心,有强烈的震撼力。

3、修辞手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反问、反复、设问。 比喻:为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拟人:赋予物以人的形态情感,使之人格化,描写生动形象,亲切自然,富于人情味。

排比:能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议论,能增加语势,说理更透彻;抒情,可淋漓尽致。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引发联想;突出事物特征,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对偶:形式整齐,节奏鲜明,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

反问:加强语气,抒发强烈感情;利于论辩;引起思考,以求共鸣。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

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4、谋篇布局

散文谋篇布局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

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结构上,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常见有文眼句、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点睛句等的“重要句子”的安排。

下面拟挑几个常考点予以简介:

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的环境、情绪、气氛等描写造势。 前后照应,能使文章结构严谨,主题或情感鲜明、突出。

伏笔,与下文相呼应,使文章更严谨,为下文的叙述张本。

悬念,设置悬念能制造文章波澜,吸引读者注意, 增强文章的趣味。

承上启下,能使文章过渡自然, 条理清晰,便于读者对文章的把握和理解。 文眼句,显示作者的写作意图,体现行文脉络,表明主题思想。 总起句,统领全文,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伏笔。

总结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发人深思。

过渡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点睛句,揭示主旨,点明中心;耐人寻味,给人启迪。

一、问题模式

(一)在文章××× 处,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来写事物?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二)为凸显文章主旨,作者主要采取了什么表现手法?

(三)这篇文章的 “××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中画线部分作简要分析。

(四)本文在构思上具有××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五)从表现手法的角度上,任选一个角度对文中××进行分析。

(六)请分析文中××处对××描写的表达特色及其作用。

(七)文章××处属于××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本文分析其作用。

二.答题步骤

我们以2010年江苏卷《溜索》第14题为例,来说明“表达手法类”题目的答题步骤。

原题为:“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答案】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

高考 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篇二: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同步训练:《新闻类的文体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新闻类的文体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一、(2014·广西省桂林中学高三模拟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约翰斯敦诸水坝被人称为“定时炸弹”

[美]盖洛德·肖

一架直升飞机低低地飞过劳雷尔兰水库那片阴沉难看的沟谷,然后在一大堆泥水和岩石块上盘旋,两天之前这里还是一座1亿加仑储水量的水库。

宾夕法尼亚州水坝安全工程师约瑟夫·埃拉姆在检查过现场后沮丧地说:“19年来我一直试图告诉人们这些地方到处都有定时炸弹,他们总是不信。”

埃拉姆讲的“定时炸弹”,是指宾夕法尼亚州西南部狭长的山谷中星罗棋布的几十座老化的水坝——其中一些显然难以抵挡暴风雨经常性的侵袭。

星期三凌晨,还在黑暗中,一场12英寸降水量的暴雨致使这座大约400英尺宽的大坝倒塌了三分之一,洪水奔泻而出,造成至少55人死亡,损失2.5亿美元。

建于60年前、为约翰斯敦供水的劳雷尔兰水坝一下子成为灾难的制造者。像埃拉姆这样的工程师多年来都知道,全国5万座大型水坝中有一些有巨大隐患。但政治家和官员们对他们的警告和建议充耳不闻,装聋作哑,而只有这些人才能通过法令拨款解决这一问题。 这样,当星期五埃拉姆乘坐直升飞机巡视了劳雷尔兰水坝和几英里外另一座也在星期三倒塌的小一点的水坝之后,神情沮丧。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拥有8 000万加仑储水量的这个第二座水坝就在另一座高70英尺的水坝上游不远处,那座水坝曾于1889年倒塌,那次倒塌中有2 200人死亡,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水坝倒塌事故。“每年我都要在那里停一停,”他提起1889年的那场灾难时说,“这会使人头脑清醒清醒„„”

劳雷尔兰水坝下游的谷地如今又为美国水坝史提供了新的使人头脑清醒的纪念物。 这里一度是坦纳斯维尔社区,中等收入的钢铁工人、木匠和卡车司机的宁静家园,也是德拉戈维奇、费利克斯、帕斯科里奇以及托马斯家族的居住地。

现在,这里已成为死亡、灾难和绝望之谷。

到处是断壁残垣,卡车和汽车被埋在土堆里。电线杆和其他碎片像牙签一样东倒西歪到处都是。一些人眼含泪水,一些人沉默不语,在寻找着亲人和朋友。

39岁的房屋维修工查尔斯·克雷默发现了渔业公司一个熟人的尸体埋在3棵连根拔起的树底下的泥土里。“大坝塌下来时,他的渔船被卷走,”克雷默说,“没有人知道他的妻子和孩子出了什么事。我知道至少有30人失踪。”

镇长约翰·贝尔茨拿着一张印有42名死者的名单。他说,这些人都是在山谷中丧生的。他还说,本来有关部门应事先警告居民们大坝可能倒塌。

贝尔茨的邻居也同意他的话。他们对官方最初的说法很愤慨。官方说,大坝并未带来损失——只是因为雨量过大,在短期内引起洪水泛滥。

看管水坝的蒂摩西·伦茨告诉记者说,水库的水急涨,泄洪水道根本应付不了巨大的水流,水坝突然倒塌。洪水涌上了42英尺高的大坝,这座土质结构的大坝迅速崩溃。伦茨说:“我听见比雷还要响的轰隆隆的声音„„我还以为是山的一侧塌下来了„„”

埃拉姆认为水库泄洪能力不足可能是水库溢水和大坝倒塌的原因。他说,这个州其他的900座水坝中有许多都存在这类问题。

“这些水坝都是50、60或70年前建起来的,”埃拉姆说,“那时的技术与今天大不相同,但我们对这些旧水坝采取了什么措施呢?”

《时报》今天一早就报道过全国只有一半的州有水坝安全计划,国内36 000座大型水坝从未被州或联邦的工程师视察过。

许多专家认为,虽然财力、人力有限,但宾夕法尼亚州的水坝安全计划仍是全国最好的10个计划之一。

埃拉姆说,他们办公室曾对劳雷尔兰水坝进行过考察,发现保养得很好,看起来很不错。

除了对两座倒塌的水坝进行视察外,埃拉姆还紧急察看了约翰斯敦附近10座“有问题水坝”。他是由一个工程检查团的专家斯图尔特·朗陪同的。“它们看起来比昨天情况要好得多——都很好,”埃拉姆谈起这十座水坝时说,“我可以放心了。感谢上帝,雨不下了。”

(选自《洛杉矶时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第一段用劳雷尔兰水库现在的样子与两天前它蓄水的情况对比,详细地描述了水坝坍塌后的景象,揭示新闻主体并引出下文对水坝坍塌造成的后果的描述。

B.“现在,这里已成为死亡、灾难和绝望之谷”这句话语调悲凉、情感压抑,十分客观、克制地写出因为劳雷尔兰水库的水坝坍塌造成的惨状,让人触目惊心。

C.新闻引用房屋维修工克雷默、镇长贝尔茨的话的作用有:一方面体现作者采访的对象是不同的,他们的意见代表各个阶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新闻的绝对真实性。

D.新闻在描述灾难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当局者的愤怒之情,比如埃拉姆提到的政治家和官员对警告、建议的充耳不闻以及官方对劳雷尔兰水库的水坝坍塌的最初说法等。

E.文章结尾详细介绍了灾难过后埃拉姆以及同事的做法,比如对劳雷尔兰水坝和约翰斯敦附近10座“有问题水坝”进行现场考察并发现这些水坝比昨天情况要好的现实。

2.请简要分析这篇新闻以“约翰斯敦诸水坝被人称为‘定时炸弹’”为题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约翰斯敦诸水坝被称为“定时炸弹”的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新闻获得当年的普利策奖,试从新闻体裁的角度探究其获奖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长江女神”芳踪已逝?

[文]Shai Oster [编译]华宝

一位瑞士富豪的后裔和一群科学家想要拯救生活在中国长江水域的白鳍豚,然而,没人知道这种动物是否还存在。上个月,瑞士人奥古斯特·弗鲁格率领一支由中国、日本、瑞士及美国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开始搜寻白鳍豚的下落。白鳍豚是一种生性害羞、视力极差的淡水哺乳动物,数百年来在中国传说中一直被誉为“长江女神”。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科学家们就曾估计,当时长江里仅剩约200头白鳍豚,在长江水道的货船和渔船的夹缝中苦苦生存。而到1997年人们最后一次亲眼看见白鳍豚时,科学家们再次估计,这种身长6英尺左右的动物最多只剩下17头了。中国的白鳍豚也已被逼到了绝境。

“这样的大型哺乳动物从我们眼皮底下消失可不是件小事。”来自美国的生态学家鲍勃·皮特曼一边用望远镜搜寻远处的水域一边如此说道。

白鳍豚的境遇凸现了中国为其经济的急速发展所付出的昂贵代价,伴随经济高速发展的是空气和水域的严重污染。白鳍豚这种长吻似剑、具有神奇声呐系统因而能在浑浊江水中自由穿行的大型水生哺乳动物,由于缺乏政府的有力保护和国际社会的足够关注,眼下看来已经沦入万劫不复之境了。

为了这次活动,弗鲁格召聚了一批来自东西方的科学家,其中包括中国知名的白鳍豚保护专家王丁,还有美国商务部属下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海洋生态学家皮特曼。

“白鳍豚是一种美丽的动物,位列食物链的顶端,并且亲近人类。如果长江无法养育白鳍豚,那里也就不适合人类生活了。”王丁望着沿江不断排出污染废物的工厂说。

关于白鳍豚的最早记载要追溯到两千年前,后来,这种神奇的动物不知不觉进入了爱情故事,摇身一变成为美人鱼一样的美丽女子的化身。因此渔人都将它称做“长江女神”。

瑞士科学家乔吉奥·皮利里于上世纪70年代晚期来到中国开始对白鳍豚有所了解。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白鳍豚的数量急剧下降。它们喜欢栖息的沙洲没有了,河道也被炸毁了。白鳍豚和渔民争食,经常陷入渔民捕鱼的渔网,船只的马达声也令它们茫然。

1978年,中国政府决定成立科研小组,专门研究这一濒危物种,这个组织目前的主管人就是王丁。王丁在中国被称为“白鳍豚先生”,他是从1980年开始喜欢上这种动物的。当时,渔民把一头受重伤的白鳍豚送到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交由他照料。王丁和他的同事把这头名为“淇淇”的白鳍豚放养在一个鱼塘里,帮它敷用一种传统中药药膏,逐渐使它恢复了健康。

弗鲁格见到王丁后被他对事业的热忱深深感染。白鳍豚的处境岌岌可危,弗鲁格认为人们为拯救这种濒绝动物所做的努力还远远不够。他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是中外科学家在如何保护白鳍豚的问题上意见不一致。

时光流逝。到2004年,渔民们几乎已经见不到白鳍豚了。弗鲁格开始组织中外科学家搜寻它们的下落。

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研究人员将轮流搜索江面寻找白鳍豚的踪影。如果能发现10头以上白鳍豚,他们将讨论下一步的行动计划。但是目前看来希望渺茫。船上的大多数科学家担心他们一头也看不见。

多年来,皮特曼一直在全世界的江河湖海里搜寻珍稀的鲸类物种。他说,这次行程将是最艰难的一次。“预想中的几乎灭绝的现状使得发现白鳍豚的几率变得微乎其微。我之所以来是要向它们致以最后的敬意。”

(选自美国《华尔街日报》,获普利策奖,有删改)

5.下列对新闻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新闻标题采用疑问句形式,深深地透露着对“长江女神”生存现状的担忧,同时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将白鳍豚喻为“长江女神”,表明了人类对白鳍豚的喜爱,但是又是人类将白鳍豚逼上了绝境,这表明了人类的虚伪残酷。

C.文章中关于白鳍豚的传说,属于新闻中的插叙部分,它提供一种背景材料,让读者在品味神奇动物的美的故事时,感叹当前白鳍豚的严酷的生存现状。

D.造成白鳍豚处境岌岌可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关键原因是中外科学家在如何保护白鳍豚的问题上意见不一致。

E.本文虽以白鳍豚为新闻报道对象,但却从中揭示出中国经济发展给环境造成的破坏问题,可谓小中见大。

★6.文章第一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请简析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引用了东西方多国科学家对“拯救白鳍豚”的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 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篇三:(已修改)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系列:实用类文本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

直击高考——2010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系列:

实用类文本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

班级 学号 姓名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不要哭……咱不哭……”

近了.近了……

来了,来了……

这一路如此漫长,又如此短暂;多希望能早点到达,又多希望永远没有这样的终点——多希望与活生生的英雄一起到他家乡,多希望看到他像以前一样微笑着跟家乡人打招呼…… 但这一刻还是来临了。

昨天下午5时10分,1034次列车到达山东省晏城车站。

“祥斌,齐河人民的好儿子”,“祥斌,你回来了”,“祥斌,我们接你来了”……这样的黑底白字横幅,与无数当地市民一道,在火车站出口处迎接英雄魂归故里。

叶庆华走下了火车。她抱着丈夫孟祥斌的遗像,紧紧地、紧紧地抱着。

家乡的军人从孟祥斌所在部队战友手中接过英雄的骨灰盒,庄严地步出车站。

人群开始沸腾,不断地涌向前来。因为气温接近零摄氏度,他们戴着厚厚的口罩;他们拿着黄菊,举着英雄的大幅照片,一遍遍地呼喊英雄的名字。场面是如此感人!

广场外的阳光路沿街,站满了迎接英雄的老百姓。有白发苍苍的老大妈,有穿着校服的中学生,也有被母亲抱在怀里的幼儿。幼儿园的孩子举着标语,喊着“英雄一路走好”。 沿街店家服务员穿着制服整齐地站在街边。阳光路、南二环路,沿街近五公里,人们一直静静地站着,目送灵车缓缓驶过……

昨晚6时02分,灵车在刘桥村停下。

在村口,站满了迎接英雄回归的父老乡亲,沿路的楼房走廊上也挤满了人。寒夜中,村民们呼出一口口白气。

叶庆华下了车,脚步踉跄:“祥斌,我们到家了!”

不知是谁先哭出了声,人群顿时抽泣。一个中年汉子喊了起来:“祥斌,你回来了……”话音未落,已号啕大哭。

满眼熟悉的景色,街坊熟悉的面孔,叶庆华终于失声痛哭……

村民在村口为孟祥斌设立了灵堂。灵堂和村道边摆满了村民自发送来的花圈。战士们将盂祥斌的灵柩放入灵堂,乡亲们上前默默悼念。

在孟祥斌老家只有四五十平方米的土坯房外,窗外院里,都站满了前来悼念的乡邻。 叶庆华迈进家门,喊了一声“妈——”,除了哭泣无法言语。婆婆的嘴唇不停地颤动,终于说出一句话:“不要哭……咱不哭……”

病重的父亲孟繁荣没有言语,只有两行清泪。

叶庆华一度无法站立。但她马上推开旁人的手,说:“祥斌看到我这样会不高兴。我要坚强一点,才能照顾好我爸妈……”

村口,灵堂两侧“救人壮举惊天动地,英雄已逝精神永存”的对联随着灯光摇曳,闪闪发亮。

昨晚,当地官兵与乡亲为祥斌守灵。根据计划,今天上午,乡里将举行追悼会;下午3

时,孟祥斌英魂将被安放在县里的烈士陵园……

本报特派记者倪寒霞发自山东齐河县

注:本文是《金华日报》“一个人感动一座城——孟祥斌现象系列报道”的代表作之一。 孟祥斌:驻金华某部机要参谋、中尉。2007年11月30日,他正与妻女在金华市区的婺江边散步,看到一名年轻女子跳江自杀。孟祥斌毫不犹豫跃人零摄氏度左右的江水中营救,结果轻生女救了上来,他却没有上来,只剩下妻女在岸边苦苦等待。本文记叙了孟祥斌家属送英雄骨灰回山东老家的事件。

1.新闻文体讲究导语,而本文导语不同于传统,请说说传统导语与本文导语的特点。(5分)

2.新闻在写作时多用叙述,而本文的描写也运用得十分成功。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说说它们在表现人物的性格精神方面的作用。(8分)

3.“痛悼英雄、敬爱英雄”是这则新闻的主题。在行文时作者抓住哪些人物的反应来表现这一主题?这从描写角度来说是什么描写?(7分)

4.本新闻采用场景式特写,在结尾部分,作品着重描写了一副对联在灵堂两侧闪闪发亮的场景,请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26分)

历史性的握手

李涛 郭亮 赵雪花

【播音员l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进行了历史性的握手,两党最高领导人举行会晤,就促进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及两党交往事宜, 广泛深入坦诚地交换了意见。

请听中央台记者郭亮、赵雪花、李涛采制的特写:历史性的握手。

【现场杂音,压混】

记者:2005年4月29号下午2点58分,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沿着红地毯,走到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中央,向等候在这里的中外记者挥手致意。

2点59分,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乘车来到北京人民大会堂。他走下车,拾阶而上,迈进向他敞开大门的人民大会堂北大厅。在这里迎候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微笑着,向连战伸出了手。

3点整,在海峡两岸中国人期盼已久的目光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最高领导人终于见面了,他们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掌声】

胡锦涛:连主席你辛苦了,我也非常热情地欢迎你。

记者:在如雨般的拍照声中,胡锦涛和连战互致问候。胡锦涛热情欢迎连战来访。 这是历史性的时刻!

这是跨过了那道浅浅海峡的握手,这是穿越了半个多世纪纷纭历史的握手。

握手后,胡锦涛和连战表情轻松,并排走过红地毯,步入人民大会堂东大厅。这是两党启动正式交往、面对现实、开创未来的一次最重要的会晤。

【掌声】胡锦涛总书记首先致欢迎辞。

胡锦涛:四月的北京春意盎然,在这美好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率领的国民党大陆访问团。今天的会见是我们两党主要领导人历史性的会见。你们的来访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当前两岸关系当中的一件大事。从你们踏上大陆的那一刻起,我们两党就共同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这一步既标志着两党的交往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也体现了我们两党愿共同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决心和诚意。我们共同迈出的这一步,必将记载在两岸关系发展的史册上。我相信,国民党大陆访问团的这次访问,以及我们两党的交流对话,已经给两岸关系的改善注入了春天的气息。(掌声)

记者: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发表答谢,说:

连战:我也很坦诚地来跟各位提到,那就是这一趟来得并不容易。我一再讲台北、北京,台北、南京距离不远,但是因为历史的辛酸,让我们曲曲折折,一直到今天才能够见面。所以我说,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当然,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我们过去曾经有过冲突,我们都知道这些历史的过程。但是历史毕竟已经是过去的事情,我们没有办法在此时此刻再来改变历史,但是未来却是掌握在我们的手里。让我们把握当前,让我们共同来开创未来。(掌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05年4月29日)

5.本文是新闻特写,它要求选准一个“镜头”来反映新闻事实。你认为本文选择“历史性握手”这个“镜头”好不好?为什么?(8分)

6.请从新闻特写这一文体出发,就本文事件的选择、人物动作的捕捉、现场感的烘托作点评分析。(10分)

7.新闻多客观再现事件,而特写却要求“放大”情节,请举例说明,你觉得这是否有违新闻“真实”这一本质特点,为什么?(8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22分)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2009年4月22日 央视《朝闻天下》

中国出版网讯(记者王扬)4月22日,在“世界读书日”到来前夕,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

据介绍,本次调查首次对0-17周岁未成年人的阅读状况进行了同步调查,并增加了国民数字化媒介阅读状况、国民个人阅读状况、国民阅读活动、阅读节的参与度等方面的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自2008年10月1日开始全面展开,调查执行样本城市为56个,覆盖我国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调查的有效样本量从上届的20800个增加到25500个,其中18-70周岁成年人调查样本近20000个,与上年基本相同。农村样本比例仍为25%,经过加权,可推及全国总人口11.88亿人。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公布了此次调查的七大发现:

一、成年人图书阅读率有所增长,新华书店是成年人买书的最主要渠道,国民对图书价格承受能力有所下降。

2008年成年人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综合阅读率为69.7%。成人图书 阅读率为49.3%,比上一年的48.8%增长了0.5个百分点,增幅为1.02%。人均年阅读图书

4.72本,比上一年增长0.14本。

调查显示,新华书店是我国18-70周岁国民买书的首选渠道,选择比例达72.5%;有5.7%的国民习惯网上购书,比上一年度的3.5%增长了2.2个百分点,增幅达62.9%。

对一本200页左右的文学类简装书,我国读者平均能接受的价格为11.6元,比上一年度的14.3元减少了2.7元。对此,郝振省指出,免费、降价不是出版业的发展方向,引导国民树立正确的图书消费观念,逐步提高国民对书价的合理承受力才能有助于产业的健康发展。

……

□□□□□□□□□□□□□□□□□□□□□□□□□□□□□□□□□

本次调查发现,我国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达到81.4%,远远高于成年人。其中0-8周岁人群阅读率为72.3%,9-13周岁人群阅读率为93.5%,14~1_7周岁人群阅读率为79%。

调查数据显示,76%的家长在孩子3周岁以前就开始引导孩子进行挂图、绘本、识字卡片等图书的早期阅读,其中27.4%的家长在孩子1周岁前就开始引导孩子早期阅读,55%的家庭平均每天家长陪孩子读书时间在20分钟以上,家长陪孩子读书的时间随孩子年龄的增长有增加的趋势。

在对家长和孩子是否喜欢读书这一行为的对比研究发现,家长“喜欢且经常看书”会直接影响孩子对阅读的喜爱程度。数据显示,有95.1%的儿童因家长喜欢且经常看书而喜欢读书。在家长不喜欢看书的家庭中,则有23.7%的儿童同样也会不喜欢读书。

8.新闻调查在文体上的最大特点、写作上的最根本要求是什么?本文从哪些方面体现了 这个特点?(8分)

9.本文在新闻调查情况的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这样表达有什么效果?(8分)

10.有数据、有结论是本调查在行文中的主要方式,请根据第一条发现的结论,在文中的相应位置补写结论。(6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27分)

高贵的傅聪

刘元举

许多年前就知道傅聪,就像许多年前就知道傅雷一样。傅雷与傅聪是父子两代人,然而他们父子在我们中国人的记忆里,却属于同一个时代,同一种文化背景,扎实而恒定。 百闻不如一见。真正见到傅聪先生并且与他坐在一起,真是一件难忘的事情。

上海的平安夜充满圣诞味道,坐在酒店里往外看,那些迷离流彩的灯光好像不是在上海,倒像在国外。

傅聪穿了一件深蓝色唐装,质地是丝绸的,古典味道极浓,这种面料在灯光下有着微弱的光亮。他落座时,没有任何多余的应酬话语,也不见丝毫笑意。这使他的面部皮肤显出了

老年人的干涩与松弛。

第一次目睹傅聪,是在上海音乐学院的小音乐厅。他在台上讲课。灯光下,他活跃异常,不仅手臂挥洒得淋漓尽致,比指挥还像指挥,而且他的两脚不时地跺着台面,犹似舞蹈,跺跳出一片激情。这使气氛相当活跃。他简直不像讲课,而像在游泳,他在姿态万千地变幻着不同泳姿,那份酣畅,那份自如,那份投入,完全达到了忘我境地。

完全两个人。音乐的傅聪与生活的傅聪。离开音乐,莫非他就像鱼离开了水,跳到了岸上便失去了生动和鲜活?

几乎所有与傅聪初次见面的中国人都要提到那部《傅雷家书》。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傅雷家书》的意义已经远非“家书”而是“国书”了,毕竟那是影响了中国几代知识分子的一本必读书。但是,傅聪说,“家书”其实我从来都不看,我不敢看,每一次看都太激动,整天就没办法工作了,太动感情了,不敢看。我觉得“家书”的意义最简单来说,就是我父亲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价值,就是这个东西,人活着就是为了一个精神的东西。这个精神价值包含了很多东西,东方的西方的.是一个很博大的精神价值,可是绝对不是物欲横流的世界。有时候我对这个世界感到很悲观,我父亲其实也是,你们看“家书”可以看出这点来。可是,只要我还活一天,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还是要干下去,坚持我的这种理想,坚持我的追求,坚持我的精神价值。

这部家书似乎是一把我们走进傅聪世界的钥匙,傅聪对此显然有着超越时空的敏感。一位年轻钢琴家在国外见到他时也提到过这部书,并且说很感动。但是,他认为这位钢琴家肯定没被感动过。因为,“家书”的基本精神就是对艺术的献身精神而不是功利。所以,他认为一切缘于功利的人是不可能真正去读家书并且读懂家书的。

“学艺术一定要出于对精神境界的追求,要有一颗‘大爱之心’。我父亲说过:‘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是一种精神。’”

傅聪始终戴着一副黑手套,只有半截指头露出。这是因为练琴把手练坏了。他两年前回国时,手上缠着绷带。现在,他无论弹琴时还是吃饭时,都是戴着这样一副手套。黑色的手套格外醒目。他是音乐的苦行僧。他跟自己过不去,他折磨着自己的双手,也折磨着自己的灵魂。看到他的黑手套在饭桌上舞动,好像一只滞重的受伤的黑蝴蝶,不禁令我联想到梵·高的“耳朵”,还有燃烧的向日葵。艺术的殉道,殉道的艺术家啊!

我感觉到傅聪有许多无奈,特别是对于媚俗的无奈。于是,我问他是不是越上了年纪越感觉无奈?他回答道:“我一直都生活在无奈之中。怎么办?也不去管他了,弹琴吧。” 我说:“你多亏还能弹琴,将自己沉在音乐之中。”

他认可。贝多芬曾说过一句名言,音乐是他的最后避难所。这话对于傅聪亦然。

傅聪说,有个15岁的初中生写过一篇关于他的文章,题目叫《文人的傲骨与生命的悲情》,他认为这个孩子很理解他,因而他将这篇文章收录到《傅聪,望七了!》一书中。 丹纳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件事最有价值,那就是揭示你为之奉献了一切的、笃信不疑的事业的真谛。”其实,读《傅雷家书》,读《傅聪,望七了!》,还有当面聆听傅聪谈论艺术人生,所有的感觉都汇聚到丹纳这句话上了。

与傅聪会面的第二天,上海一位建筑界的朋友请我在金茂大厦54层用餐。居高临下看脚下的黄浦江,看浦东浦西,看冬日里雾气迷蒙的大上海,有种强烈的感觉是上海真的很大,很高,很浮华。而在这样的越来越国际化的大都市里,似乎还缺少点儿什么。

70岁的傅聪有着浓郁的民族情结,有着中国文人的傲骨与孤寂。他是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一座丰碑。听说他要在上海买房子,他要像中国的传统老人一样叶落归根。真希望他能够在上海早日买到一个真正舒心的住宅。在我看来,上海需要他更甚于

高考 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篇四:分析散文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教案1

分析散文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教学目标:

1.掌握散文的基本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总结本考点的常见题型,形成基本答题模式,提高规范答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准确地判定文本所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规范答题技巧,提高得分率。

课前预习案

[复习预热]

1.(2009年高考 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支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生活在今日的世界,心灵的宁静颇不易得。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机会诱惑着人去尝试,压力逼迫着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年轻的心灵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所须防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

※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以个人习惯类比人生,引发感悟,为下文作铺垫。(此题从两方面作答,内容上是与下文的人生做类比,结构上是为下文作铺垫。)

2.(2010届 潍坊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山月曾是旧时友

余世磊

①夜阑人静,万家灯火次第熄尽,一轮小城月,这才怯怯迈了步子,移向中天,照亮些残留的夜色、人迹。你看,那月亮是瘦弱、苍白、营养不良的。

②我是弄不明白:不同地方的月亮,为什么差别那么大?故园的那轮山月,那么大,那么白,那么亮。故乡的山是朴实的,一座连着一座,既无入云之高,亦无斧削之奇。如果说,山月是山养的,那么,山月肯定最得山的喜爱,是山的心肝宝贝,把山水的精华都给了它,才养育出如此一轮山月。同样,山月也是爱着山的,年年岁岁,与山相倚相伴。而且,爱屋及乌,也爱着山里人、草木、山里的一切。

……

※文章以“山月曾是旧时友”为题,开头却从小城月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描写“小城月”的胆怯、苍白引起下文对故乡山月的回忆,反衬出月的大、白、亮和富有活力的特点。

[初步总结]

回顾散文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课堂探究案

[考点要求]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考点解说]

分析文学作品文体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它是鉴赏、评价、探究作品的基础环节。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散文的文体特征概括来说就是“形散神聚”。

表现手法是散文的表现形式。历年高考经常考查的“主要表现手法”,主要是修辞类、篇章布局类和表达技巧类。

[典例示范]

(一)修辞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

我,越过历史上那些小脚婆姨的时代,越过阉割了的宦官的时代,走进地层,走进敦煌,一下接通我们文明的另一个源流。

时光早已远去,那些曾经吹过旷野的风还留在衣带上;描绘的手早已化入尘埃,从他们手底流溢出来的色彩还在;丰美的水草已成荒漠,从那里生长起来的繁荣却留在洞窟里。

一场色彩与线条的盛会:灵动的肢体,飘飞的衣带,蘸着宝石的颜色自如地流转。在古中国的历史上,漫漫黄沙下,原来掩藏着这般自由的灵魂,这般高扬飘逸,这般酣畅淋漓,这般辉煌壮丽!当一个美丽的飞天曳着长长的衣带绕楼穿窗而过时,我们的灵魂也跟着飘飘悠悠,仿佛鱼鳝从水中一滑而过,人怎么可以把一根带子舞成这样,像一条河,像一道绵长的波浪线,像沙丘上飞舞的风,一个民族用它的灵魂在这根带子上舞过千年。洞窟外面,风把沙丘牵动过一轮又一轮,一千多年的风一直在上面吹拂,河水跟着它在流淌。桑叶上的阳光在上面闪烁,生命在上面歌唱,从绸带的飘飞里,我听到一股强劲的音乐。那是生命的狂欢。生命在洞壁上奔涌了一千年。

……

※文中画线的文字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答:

[合作探究]

[归纳总结]

(二)章法布局类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

阳关,昔日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关隘,原本不过是一道关,却被赋予了许多哲思和诗情。哲学家站在这儿宣称,即使人生从同一起点出发,也有不同的道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抽象的对立概念如此生动地写在阳关之下。诗人站在这儿,与朋友依依不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道尽多少离愁别绪和万般无奈。然而,最初在阳关道上留下足印的并不是哲学家与诗人,而是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这阳关古道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是一道生死关,归乡的路成了夜晚奢侈的梦,像阳关上的那弯月,清冷而高远。他们在这条原本传播文明的古道,冲冲杀杀……于是,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他们留下的点滴感慨,震撼着无数人的心灵。

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烽火连天,黄沙穿甲,满是凄凉悲惋。然而,今天阳关附近,则已出现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游人漫步这里,既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何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样的苦酒何须进,且把它还给古诗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这是郭小川的诗句吧!

※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用? 答:

[合作探究]

[归纳总结]

(三)表现手法类

高考 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篇五:【苏教版201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讲】考点20:分析作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精品系列资料

郑州市经五路66号

400-688-1789 传播先进教育理念 提供最佳教学方法

考点二十:分析作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考点精析】

江苏语文学科《考试说明》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层级规定为C级。

(一)作品的基本特征

(二)主要表现手法

术方法。归纳起来说,可从下列多个方面考虑:

1.

2.

3.4.

5.人称运用 。

6. 。

7.等。

下:

(1)

(2)(这点),分析要求既包括对表达技巧的辨识,又包括对其手法及表达效果的具体解释。

(3)考查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重在常见常用的方法技巧上。

【真题体验】

1.(2013.大纲卷)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鼓声?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用排比的手法,表现鼓声的节奏和声音由缓转急、不断强化的过程;②用夸张的手法,

精品系列资料

郑州市经五路66号

400-688-1789 传播先进教育理念 提供最佳教学方法

表现鼓手技艺的高超,极大地渲染鼓声非凡的感染力;③用对比的手法,表现“我”的感情激动和失落的变化,以此突出对“我”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层级规定为C级。第5节用不求„„;不求„„;不求„„”排比句式描写鼓声的过程;“石破天惊”、“快到不像是人力击鼓”等语句运用夸张的手法表演鼓声的感染力;我前后的心情变化对比,突出了鼓声对我的影响。

2.(2013内容,对此加以分析。(4分) (最后三段)以成年人视角,表现出作者对童年的追念和珍惜。(答对11

要分别作出分析,点出效果。

3.(2013果。(5分)

【答案】①老媪与农民夫妇形成对比,冷漠更加凸显农民夫妇的善良、热情;(或出分析,点出效果。

1

2.要区分概念、记牢概念。

要特别注意题干中“表达特色”“表现手法”“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概念的异同,因为它们决定着答题方向。前三个概念问的是同一回事,只是要求分析“表现手法”时,答题思路要先狭后广,即先从狭义的表现手法(如象征、衬托)考虑,再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考虑。如问“修辞手法”,绝不可同“表达特色”等术语混用。只有熟练掌握“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表达特色”“修辞手法”等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才能弄明白命题者的考查意图,才能准确选择答题方

精品系列资料

郑州市经五路66号

400-688-1789 传播先进教育理念 提供最佳教学方法

向,否则,难免张冠李戴,词不达意。

3.多角度切入。

除题干明确规定的角度外,一般都要求多角度切入鉴赏。如果是局部鉴赏,则优先从修辞手法角度切入,其次是表现手法和语言。在每一个角度切入后还要注意多种技巧的运用。如果是整体鉴赏,则优先从表现手法角度切入,其次是表达方式。至于修辞手法和语言,除非从整体、主要、显著的角度确实存在,才可切入鉴赏。

4.赏析赏析,有赏有析,重点在赏,关键在析。

不开对语言文字的体会、把玩、涵咏。因此,答之前,须对所给材料反复品读。

5.答题模式。

时,重点写出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知能巩固】

(一)局部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

1.

答:2013.江苏南通三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2~5题。

①我感谢六盘山。

②离开沙沟乡和西吉滩,离开了头戴六角帽的哲合忍耶回民的黄土山庄,在大雪纷扬中,我们穿过了一片片斑驳错落的村寨,来到了单家集。一罐茶只喝了一口,我们便又穿过杨茂、姚杜,在暮色中的好水川旁冻硬的土道上,急急地前进了。白雪使晚暮中的好水两岸依然明亮,干燥的雪在脚下“喳喳”作响,迎接着我们的到来。一路小村瓦顶的高房静静地屹立在庄院一角,切开的山坡上偶有一排废弃的窑洞,仿佛大山的眼睛,含情脉脉地注视着我这个多年前的老友。我们踏着硬 (陆天明《有一种

精品系列资料

郑州市经五路66号

400-688-1789 传播先进教育理念 提供最佳教学方法

硬的薄雪,体味着这一切,继续走向这苍茫雪谷的纵深处。背上行装迈开大步,搭上手扶拖拉机快速前行,我们的心已在六盘。

③人间的事就是这样,当一切都已远逝,当新的世界像江河浪涛一样卷持着自己浮沉而下的时候,人们有时会回忆起一个遥远的印象。随着成年,随着见识和缺憾的积累,人们会开始懂得这印象、这心境的可贵。因为它只这么闪烁一瞬,然后就消失,就熄灭,就永远失而不得了。它在消失和熄灭的时候,带走了你的一份青春和历史,当你知道已经真的失去了它的时候,你会感到额头上又添了一道皱纹,你的生命又衰老了一分。

可能是对这座山峰的永诀。

佛在向我启示着什么。

24分)

36分)

4.文章第④段叙写“我”在岷山道上与背炭农民相遇之事,从全文结构看有何作用?(4分)

5.作者在文中反复表达“感谢六盘山”,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6分)

答案:

精品系列资料

郑州市经五路66号

400-688-1789 传播先进教育理念 提供最佳教学方法

1.答案 抓住了“柳树”静谧、沉稳、倔强的神韵;从质、形、色、势多角度描写;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使语言表达富有文化内涵。(化用了白居易《杨柳枝》中的“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和贺知章《咏柳》中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 (4分)①道路崎岖;②山势雄伟;③植被茂盛;④质朴、刚强。

评分建议:每点1分。

3.(6分)选取“白雪”“窑洞”等山中代表性景物(1分),按由下到上顺序(1分),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等角度(1分),运用拟人、比喻修辞手法(2分),展开描写,使人如临其境,语言表达富有感染力(1分)。

4. (4分)运用细节描写,说明背炭农民给“我”的印象之深(1文章内容,拓展了行文思路(1相呼应(1分),又为下文作者“感谢六盘山”提供了有力的依据(1分)。

5. (6分)①六盘山唤醒了作者心中已经淡忘了的美好印象;

②六盘山让作者思考过往的人生历程;

③六盘山让作者汲取了前行的力量;

④六盘山启示作者关注底层百姓的生存状态;

⑤六盘山激发了作者的寻根意识。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得满分。

高考 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篇六:江苏省201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题库精选 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雪山上,好大一棵“英雄树”

记者 张海平 高志文 孙兴维

在都市,有一棵银幕上的树叫“山楂树”,许多人坐在影院里看着它擦着眼泪,这是一种怎样的泪? 在高原,有一棵雪山上的树叫“英雄树”,它是兰州军区某工兵团。记者走近它,看到这棵很少有人知道的“英雄树”落泪了,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泪?

“军人,站着时为国家尽忠,倒下后才能陪陪父母尽孝”

那一刻,这支队伍哭了。

当总部专家组宣布由他们施工的国防工程全部通过验收时,工兵团几乎人人流下热泪。 “战友们,施工任务完成时,请你们把所有的机械车辆都鸣响,让我再听一听那熟悉的声音。”此刻,雪山上的机械车辆鸣声震天动地,三营原教导员刘克勇仿佛又回到这支队伍中。

白天,钻洞开岩,泥浆满身,吃不饱的是氧,吃一肚的是尘。每次有险情,他把战士挡在身后。夜晚,风狂吼,雪纷飞,戴着皮帽,盖上大衣,仍冻得睡不着觉。他走进一个个帐篷查铺,生怕有谁冻伤,牵挂着谁有心事睡不着,而自己一晚只睡三五个小时。 高原缺氧累得吃不下饭,他组织吃饭比赛,对大伙说:吃,在雪山上不是美味和享受,而是生存,是战斗。可当战士问他自己为啥每顿只喝一碗稀饭?他就笑着说:自小爱粥,新兵时外号叫“一碗粥”。直到有一天,他连一碗粥也喝不完,倒下了。

没人知道,教导员这次是带着胃癌的诊断书上山的,每天背着大伙儿大把地吃药。 手术后,预感时日不多,他对妻子说:“军人,站着时为国家尽忠,倒下后才能陪陪父母尽孝。”撑着病体,他回到了秦岭深处父母住的那间土房。看他大口地吐血,妻子泣不成声,他摇摇头对妻子说:“给战友捎句话,我想穿着军装走。”

军装送来了,上面还别着他刚荣立的二等功军功章。穿上这身军装,刘克勇永远合上了眼睛,这一天离他36岁生日还有36天。

那一刻,雪山在呼唤勇士们的名字:一营炊事员王东东,奋战高原突发肺水肿,牺牲时刚刚20岁;一连列兵张豪,舍身排险救战友,牺牲时年仅19岁„„几年里,该团有4名官兵在雪山献出生命。

几多好战友,几多好兄弟,用热血和生命为祖国筑起新的长城。他们就像这棵“英雄树”的落叶,纵然化作了泥土,却滋养着雪山上这棵挺拔伟岸的“英雄树”。

“雪山上,不弯的是脊梁骨,不断的是顶梁柱”

那天,这个老兵哭了。

当工程通过验收时,李副参谋长流着热泪和战士们紧紧相拥。工地上他官最大,年龄最长,战士喜欢叫他“李老汉”。

强烈的高原反应让新兵心里发慌,这时他走在最前面当“试验品”。医生说:“你50多岁的人,不能和小伙子比。”他说:“只要我没倒下,他们就会平安。”只有医生知道,年年上雪山的他身体早已如快散架的车。那次,他刚组织战士撤离,数十吨重的巨石就像锅盖一样压了下来。烟尘未散,大伙儿惊魂未定,他抓起手电筒往塌方处走,连队干部拉住他:“让年轻人上吧„„”他回过头说了一句话:“哪有父母让孩子往险处冲,自己站在旁边看的道理!”

这天,八连连长张建宏收到一封特快专递。打开一看,竟是结婚不到半年的妻子寄来的离婚协议书。团领导过来劝他:“先别签,下山也许还能挽救。”张建宏说:“多少官兵家里遇到这难、那难都没有下山„„”他流着泪,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下了名字。 流着眼泪为战士擦眼泪,背着包袱为战士卸包袱,这就是雪山上的带兵人。常年在高原生活,团政委任秉涛40岁出头已掉了8颗牙,参谋长周兴东不到40岁,头发几近掉光;生死考验面前,副政委王建文站出来担当“敢死队”队长„„

“雪山上,不弯的是脊梁骨,不断的是顶梁柱。无论多大的队伍、多小的集体,领导这样挺胸担当,遇到怎样的困苦和险阻,都能昂起头往前走。”一位将军动情地说。

“艰险中,有敢登刀山的排头,就有敢下火海的排尾”

说起新兵王小龙,团长黄明付哭了。

那天,轰的一声,距黄明付几米远的地方塌方了,王小龙被埋。蜂拥跑来的官兵拼命地用双手扒呀扒,黄团长扒破了手指,扒掉了指甲,才扒出王小龙。

他抱起王小龙奔向救护车,不停地喊着:“挺住,挺住!”然而伤太重,路太远,王小龙在团长的怀里再也没有睁开眼。抚摸着王小龙满是尘土的脸庞,黄明付想起昨天还和他在工地上有过一段对话:“女朋友来信了吗?”

“刚分手。”

“为啥?”

王小龙嘿嘿一笑,不语。

黄明付拍拍他的肩膀说:“你年龄还小,好好干,好男儿何患无妻。”

“是!”王小龙给团长敬了一个军礼。谁知这竟是这个年仅18岁的士兵给他敬的最后一个军礼。黄团长的眼泪不停地落在王小龙冰冷的脸上。

走向雪山的士兵大多是像王小龙一样的90后。士官黄渝,患高原肺水肿被送下山,不顾医生劝阻两次悄悄重返雪山。士官周伟,施工中食指被砸断,伤未痊愈就返回连队。 班长刘吉平对记者说:“艰险中,有敢登刀山的排头,就有敢下火海的排尾。团里规定,挺不住的战士随时安排下山,但从没见一人提出下山。”

这些战士20岁上下,在雪山上他们懂得了什么是军人的使命,什么是为国担当。他们是这棵“英雄树”的新枝嫩芽,风华正茂,茁壮成长。

“英雄树”的眼泪,没有“山楂树”的凄凉和忧伤,只有报效祖国的热血与刚强,不辱使命的欣慰与豪迈。

(文字有删改)

文章三部分在材料选择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严谨。运用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准确、严谨地说明了重水的特性和功用。(2)简明。多使用短句,语言简洁明白。如“在大自然中,普通水很多,然而重水却很少”。(3)朴素。语言朴素自然,平实客观。如“重水这名字,便是打这儿来的”,读起来亲切自然。(4)生动。有些句子运用了修辞,如“跟普通水有着许多不同的‘脾气’”,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直谏名臣杨继盛

杨继盛(1516~1555),明代容城(今河北徐水容城镇)人。七岁丧母后边放牛边读书,由于刻苦勤奋,学业极为优异。在国子监深造期间,得到祭酒(管理京城最高学府国子监的官员)徐阶的赏识。嘉靖二十六年(l547)登进士,授官南京吏部主事。在南京,他向学识渊博的兵部尚书韩邦奇学习,不久,被提拔为兵部员外郎。

这时,俺答(鞑靼族的首领)围攻北京,帝都告急。嘉靖皇帝委派成宁侯仇鸾为平虏大将

军,节制各路兵马,想依靠他击退入侵之敌。但仇鸾贪生怕死,只求保持个人的禄位,于是上疏主张与鞑靼通商,向他们购买马匹。他以为,这样一来,鞑靼从卖马中获得厚利,便会自动撤消对于明朝的入掠。这一愚懦的建议,却颇得到一批苟且偷安的大臣和昏庸愚蠢的明世宗的首肯。与此相反,杨继盛主张坚持抗击外侮,反对妥协辱国。他深知仇鸾、严嵩把握朝政,自己的主张是难以实现的,但为了国家利益,他毅然于嘉靖三

十年(1551)上《请罢马市疏》,列举了向俺答互市议和的“十不可”和“五谬”。强调只有坚决抵抗,才可望打击俺答,保障边境的安全。

由于他的奏章论据充分,情真意切,使冥顽如石的世宗皇帝也“颇心动”,因而转发给

仇鸾、严嵩、吕本、赵锦等权臣传阅。仇鸾恼羞成怒,那班腐败无能的官员于是随声附和。当此时,仇鸾利用皇帝的宠信,进密疏,诬告继盛有图谋不轨之嫌。这样,杨继盛就被投进“诏狱”,接着又贬为狄道(今甘肃临洮)典史(知县下面掌管缉捕、狱囚的下级官吏)。

不久,俺答毁约,又屡次进犯,仇鸾的奸佞暴露无遗,急病而死,被处以戮尸之刑。嘉

靖皇帝这才想到杨继盛当日所说是正确的,于是把他稍为提升,作山东诸城知县。一个多月后,调南京户部主事。接着又封为刑部员外郎。

当时,严嵩专权,他痛恨仇鸾曾在世宗面前讲过自己的坏话,所以内心非常赞赏杨继盛

带头对仇鸾发难,要迅速提拔他。于是又擢升他为兵部武选司。可是,杨继盛并没有受宠若惊,他痛恨严嵩比对仇鸾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上任一个多月后,冒死上《请诛贼臣疏》,弹劾严嵩“盗权窃柄,误国殃民”的“十大罪”和“五奸”,要求早加诛戮,以清朝政。疏中有“伏望皇上听臣之言,察嵩之奸。群臣于嵩畏威怀恩,故不必问也”。疏入,明世宗大怒。他十分宠幸严嵩,认为杨之上疏弹劾他,是因“谪官怀怨,摭拾浮言,恣肆渎奏”,又将继盛下予诏狱。

被投进特别监狱后,杨继盛遭受了毒打一百棍的酷刑,交由刑部定罪。刑部侍郎王学益是严嵩的死党,他根据严嵩的密令,要诈传亲王令旨处杨以绞刑,遭到刑部郎中史朝宾的抵制。严嵩怒而贬史朝宾为泰州通判。刑部尚书何鳌不敢违抗,根据严嵩的意愿判杨继盛死刑,但明世宗却没有马上杀死他的意思。

在牢房三年间,屡有正义之士设法营救,但严嵩必欲根除后患。刚好都御史张经、李天

宠受诬陷入狱,严嵩揣摩皇帝必杀这二人,等到朝审时,就把继盛的名字一并附上呈批。这,杨继盛是清楚的。但他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他从容不迫地给儿子写了信。在信中,他对儿子叮咛周至地训诫,要他们好好学习,不必迷于仕途,“若是做官,必须正直忠厚,赤心随分报国„„不可因我为忠受祸,遂改心易行,懈了为善之志”。表现了与屈原一样“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气概。

嘉靖三十四年(1555)十月一日,杨继盛在北京西市慷慨就义。临刑前,他口占一绝;“浩

气还大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天下相与涕泣传颂之”。 不久,有以杨继盛为主人公的著名传奇《鸣凤记》问世,于是杨继盛的名字“虽妇人孺

子亦知”了。傅维鳞的《明书》又把杨与沈炼、海瑞合传,列为明代著名直谏朝臣之一。赞美他的诗歌更是数不胜数,杨继盛以其正直刚强而长久地为人所传颂。

(摘编自彭妙艳《浩气常余百炼刚——明朝直谏名臣杨继盛》)

文章写仇鸾把持朝政、奸佞误国,对表现传主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以仇鸾的怕死、为保个人禄位而主张与俺答通商,与杨继盛主张抗击外侮反对妥协辱国相对照,突出了杨继盛的识见与爱国;(2)以仇鸾的把持朝政,一些官员随声附和,来突出杨继盛为了国家利益,敢于不畏权贵、冒死上疏的斗争精神;(3)以仇鸾利用皇帝的宠信,进密疏诬告杨继盛,杨继盛被投进“诏狱”,来突出杨继盛的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高考 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篇七:高考语文实用类文体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实用类文体答题技巧

解题意识:

一、文本意识:题目都源于原文,而答案与原文的关系则是镜中花,水中月的关系,看得见,却又看不清。命题者依据选文,考生答题也要依据原文,因此,文本意识,考生必须注意。意义点与意义块。

二、问题意识:阅读主观题就是要求考生就提出的问题作答,考生一定要围绕“问题”对应回答,要问什么答什么,有几问作几答,怎样问就怎样答。

三、得分点意识:阅读阅读简答题的一个答案有多个得分点,而得分点是同赋分紧密联系的。如果一道题2分,要求考生概括回答,一般概括一个要点即可;要求用原文词句回答,则一般要在原文中找出两个恰当的词语。如果是4分或6分题,答案要点就两到三个(一般一点2分)题目的分值,是答题得分点数的重要提示,考生要有得分点意识,按赋分解答。

四、关键词意识:答案在原文中也是阅读题命题的原则之一,考生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捕捉文中与题目相关的关键词语,提取答案要点。文中的关键词句实际上就是答案要点,考生要学会从文中寻找,并利用其提示作用提炼出答案。

五、术语意识I

Ⅰ传记类文本阅读

传记的文体特点

一、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二、传记的阅读要求根据传记的文体特点和新课标,传记的阅读要求是:

1.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2.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3.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4.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探究,答题方法:观点+文本的材料+总结)因此,学生在阅读传记时,除了完成一般文章阅读的把握文章结构和概括中心意思的要求之外,还要注意以上五点。训练时,建议按照以上五点要求分点训练。

三、传记文本答题技巧

1.理清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经历;注意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2.注意传主所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3.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剪裁.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语言特点等,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4.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的观点和所用手法做出恰当的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四、重点题型及答题方法

例1.文章第四段写到了梁漱溟父亲自杀身亡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答题技巧】这是一篇关于梁漱溟的评价,从写作学上讲,写梁父之答题技巧】死为了更好地表现梁漱溟,所以,我们的答案大致应为“更好地表现了梁漱溟……”。

【试题解析】结合本段内容看,主要是谈传主在文化方面的“本事”,试题解析】因此答案中要有“文化”一词。

【参考答案】表明梁漱溟关心国事是有家庭传统的;是梁漱溟格外关参考答案】注文化问题的原因;使读者对人物了解更全面。

例2.作者在评述《中国文化要义》等著作特点的同时,也指出了梁漱溟的不足。他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4分)

【答题技巧】回答这类题,一是要注意分析好文章层次,看看文章哪答题技巧】里是说不足,分几个小层次说的;还要注意抓住中心句和关键句,特别是别人的观点。

例3.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6分)答:【答题技巧】要想做好这类题可以从如下两点考虑:

(1)文章【答题技巧】在细节、材料的选用上的特点;

(2)文章材料的使用与传主身份特、点的关系。同时题目问的是“对文章的启示”,这就启发我们还应考虑文体特点,本文是一篇评传,所以还要想到与一般传记的不同。

【试题解析】本文思路比较清晰,第一段最后一句“对梁先生的学试题解析】问与人格也有一些了解”可视为总起句,后面几段均以此为中心展开评述。因此,第一问要点为“学问和人格”。

【参考答案】主要是从学问和人格两个方面去认识梁漱溟的。参考答案】启示有四点。

(1)从文体来说,要评传结合。

(2)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

(3)中心内容要体现人物的身份特征

(4)通过细节表现人物

II访谈类文本阅读

一、掌握访谈文体的相关知识“访谈”的概念:如果因为某个人、事件、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这里要注意以下要点:访谈的目的性非常强:就某一特定人、事、问题;访谈的对象有很强的限定:专家或知情者。通常以答记者问、采访纪实、访谈录、对话录等形式出现。一个成功的访谈应该达到如下要求:

1、首先要确定的就是谈什么,深入、细致充分地做好准备工作。所以要做到:

(1)根据目的和受众需要,选定访谈对象,确定采访方式。

(2)适当了解一些背景知识。搜集与访谈问题有关的资料,详细了解访谈对象的方方面面。

(3)确定采访主题,并根据主题确定访谈的具体细则。访谈主题要明确集中,有针对性;具体细则要清楚明白,便于操作,并且考虑到可能发生的变化,灵活机动应变。要列出访谈提纲,分类设计问题。

2、精心实施、调控好访谈过程。访谈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包括开头、主体、结尾三个部分。开头要能吸引对方,引起对方兴趣,积极进入主题。主体要根据进程的变化,因势利导,充分运用各种设问技巧,保证访谈的顺利进行和内容的拓深、拓广。特别是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新问题、新材料、新亮点,见微知著,准确判断它们所蕴涵的价值。结尾要作适当的总结,表示对访谈对象的感谢。访谈在文本上呈现为一问一答的方式,但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提问的方式多种多样,还可以根据情景进行创造。一般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语言上提问要用平实的口语化的语句,回答则要视具体内容和人物性格而定。

3、抓好访谈文本写作。先要整理资料、写出访谈纪要,再作进一步加工。访谈写作力求全面真实地记录与访谈对象的谈话内容,尊重事实真相,尊重谈话者本意。由于访谈反映问题要有一定深度,所以需要对材料进行再加工,要适当剪裁,着力突出关键。注意访谈文章的时效性,典型性,使文章更加凝练、中心更加突出,个性更加鲜明。

尤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较好地再现访谈对象的话语特点,二是体现和强调现场感。

二、如何分析访谈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如何分析访谈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访谈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从形式上看就是由一问一答一直连环下去组成一篇文章。但其问答有互动的因素,并且依靠一问一答推动访谈的进行。在阅读时着重就是要关注提问者问的艺术技巧。

(1)一般提问方法:要么直接问,要么旁敲侧击。可以细分为:①趣问:采用一些诙谐有趣、形象生动的话题或提问方式进行发问,以消除陌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②直问:不转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

直截了当地提出来。③推问:运用逻辑推理,提出问题。④旁问:有意岔开,先谈点别的事情,以此来制造轻松的气氛。(2)访谈对象的回答有时会出现一些新情况,访谈要及时抓住新情况,调节控制好访谈过程。使访谈访谈顺利、深入地进行下去。①追问:对访谈对象刚刚陈述的疑点或没有充分说明的地方进行追问,使访谈顺着自己的思路继续予以回答。②延伸:对访谈对象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引导,可以拓宽领域,避免片面性。③对比:有时侯,访谈对象就某一问题在回答时的陈述不尽相同,如果发现这样的疑点可以进行对比提问。也可以引入一些其他人同一问题的观点进行对比提问。

三、重点题型及答题方法

1、如何对访谈进行鉴赏评价。要紧紧把握考试大纲来操作。“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包括访谈者的观点和访谈对象的观点,必须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能找出他们支持自己相关观点的相应材料,分析其逻辑推理的科学性,然后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高考考察一般会以正面的为主。访谈的题材通常都是名人、大事,与当前整个社会或某些阶层息息相关,因此会产生较大的社会价值和影响。阅读时要将视野扩大,将该访谈放到当时社会的大背景中,联系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主流思想文化、各阶层的关注程度来进行对照,然后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阐释。“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文本的某种特色”主要落实于文本的思想情感、文本风格、语言特色、设问技巧等方面。“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首先要能指出这种特色,然后联系文章说一说文章为什么要营造这种特色,还要进一步指出这种特色的好处、效果或不足,如果能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就更好。

2、如何对访谈进行探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不同的角度”可以是正面的角度、反面的角度,当时人的角度、旁观者的角度等等。“不同的层面”指的是文本可达到的层次,如深层、浅层,实用层面、美学层面、哲学层面;可能涉及到的范畴,如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风俗、娱乐、艺术、行文等。“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就是要尽量多从上述角度揭示更多的内容。“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就是要分析归纳出提问者和访谈对象(主要是后者)的人生观,探讨他的人生价值,揭示他的这种人生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在当前社会下有什么积极意义。“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个考点是考查考生的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质疑精神。要善于对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怀疑、对难点尽量依据文章或借助工具书试图解决,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提出补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观点。要注意的是,高考考查一般访谈对象应该是该领域的专家,必有其独到之处,对其观点不要轻易完全否定。

III新闻类文本阅读新闻类文本阅读

一、掌握新闻文体的相关知识

(一)新闻的文体特征1、文体特点:(1)基本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2)最主要的特点:“用事实讲话”。(3)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①标题: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形式有单行标题,多行标题。多行标题——引题(引标):交待形势,烘托气氛,说明背景等。正题(主标):对一则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副题(副标):往往是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②导语: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写法常见的有叙述式、描写式、评论式、提问式、结论式等。③主体:对导语内容进行展开和补充,是消息的躯干。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按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④结语: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有的消息,事实说清楚了,就不需要结尾。它可对全文内容作概括性小结;可用带有启发激励性的语言作结;

可对发展趋势作预测;可提出值得深思的问题。4、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解读新闻文本的几点方法解读新闻文本的几点方法根据新闻特点我们在复习时可采用如下的六个步骤:1、看标题信息,揣摩新闻类型;2、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3、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4、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5、挖中心主旨,理解文本意义;6、析表现手法,以供鉴赏探究。第一步“看标题信息”,类似作文审题;而“摩揣记叙类型”,则是指阅读的审题目标要比作文单一。即通过对题意的揣摩,要能辨出该文的记叙对象,是人物新闻还是事件新闻,是消息还是通迅。第二步“抓记叙要素”,这是由文体特点决定的。因为新闻的内容,无论哪种类型,一般都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第三步“理行文线索”,即领悟文章的脉络、顺序,目的是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借此可准确地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针对考纲当中C层级的分析综合“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考点。第四步“辨叙述方式”,即辨析文本主要采用的叙述方式,消息一般都是采用“倒金字塔”式,这跟一般的记叙文不同。而通迅的叙述方式就比较灵活多变,有顺叙、倒叙,中间或许还会有插叙、补叙等叙述方法。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时要特别关注了。第五步“挖中心主旨”,目的是针对考纲当中D层级的鉴赏评价“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和F层级的探究“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这几个考点。第六步“析表现手法”,是从写作特点方面分析新闻的基本要求,目的是针对考纲当中C层级的分析综合“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D层级的鉴赏评价“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和F层级的探究“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这些考点。一般可以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烘托、借景抒情、等文学手段,锤词炼句及比喻、拟人等种种修辞方法几个角度去考虑。但由于新闻往往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而考试时的阅读时间十分有限,因此一般宜结合新闻对象,抓其中最主要、最突出的来分析。

三、重点题型及答题方法1、针对新闻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简明阐述自己的看法。例:“泰尔瓦塔村刚刚受到海啸的重创之后急需救援,这时到灾区对孩子们进行心理辅导合适不合适”谈谈看法。答题步骤:

(1)综合权衡,稳妥立论(理论上讲,无论是认为合适还是认为不合适都是可以的,但结合报道内容,显然选择认为合适的观点更为稳妥,也易于从选文找寻论据,利于表述。)(2)回读原文,精选论据。明确观点之后需要作简明扼要的论述。应回读原文,从原文中精心挑选有力的论据用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一点非常重要(3)简要论述,联系实际。适当扼要引用原文关键句作为论据,还要作精要的论述,以证明观点的正确。有的时候,还要联系实际适度分析,以使论证更为有力。(4)精要作结,回扣论点。。最后要用一句话作精要概述,回扣论点作结。句式参考样式:因此……;基于此,我们认为……;简而言之,……

IV调查报阅读

一、调查报告文本特征一般来讲,调查报告的结构,由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组成。

1、开头:就调查的一些情况作简要的说明,比如说明调查的目的、对象、经过、时间、方式、方法和结果等。这样做,有利于作者展开和读者理解整个调查报告的内容。还可以在调查报告的开头部分写一个类似于消息的导语一样的文字,提示一下全篇的主要内容,使读者先形成一个总的印象,以便迅速把握全文的中心。

2、主体:调查报告中关于事的叙述和议论主要写在这部分里,是充分地表现主题的重要部分。在内容安排上,主要是采取纵式、横式和对比三种结构形式。①纵式结构。按照调查的顺序、时间的顺序或是根据事件发生的先后过程来写。这种纵式结构比较简单,适合表达线索单一、内容集中的报告内容。它的特点是内容连接贯通,结构条理清楚。②横式结构。可以按调查的内容分为几个部分,加以叙述和说明。这种结构比较常见,它的特点是从几个不同的角度、侧面回答问题,论述比较全面、透彻,适合表述问题比

高考 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篇八: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考点精析】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 是2007年新增考点,“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在2006年的考纲表述为“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007年的考纲将“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单列为新的考点,更加突出对学生文学鉴赏水平的考查。

【新题展廊】

2005年广东省高考题: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把汗来。

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滴,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漩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选自肖铁《壶口的黄河》

解题指导:

第一步:明确“运用了什么手法(技巧)”。

主观上写人的感受,实际上是为了表现出黄河气势,这叫侧面烘托。

第二步:明确“某手法(技巧)运用得怎么样”。作者从多个角度来写主观感受,如写心跳、耳聋、眼花、脑子一片空白等。尽管没有正面写壶口的黄河,由人的主观感受却不难体会出壶口的黄河气势。

第三步:明确“某手法(技巧)运用后好在哪些方面”。侧面烘托能使作者对自己的表现对

象的表达意图更明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结合具体文段,就在于表现壶口的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增强现场感,仿佛自己也置身于壶口的黄河。

答案:(1)主要是运用侧面烘托(或衬托)的手法。(2)此处通过渲染主观感受(如心跳、耳聋、眼光花、脑子空白等)来写壶口的黄河,好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二是从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

【命题蠡测】

可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也可采用判断题的形式出现。主要题型有:①分析作品是如何体现该文体的某一特征的;②分析作品或作品某一部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收到怎样的效果;③判断对有关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是否正确。

【仙人指路】

了解常见文学作品的文体特征

1.诗歌的基本特征

(1)情感性。(2)想象性。(陆机《文赋》:“精鹜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3)跳跃性。(4)音乐性。(《尚书·舜典》指出“诗言志”)

2.散文的基本特征

散文是以自由、优美的文笔记人、叙事、写景、状物,并借此抒发作者情感、表现作家个性的散体短文。基本特征是:(1)情感浓烈,选材广泛。散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无论从其内容上看还是其表达方式上看,都充分地体现了作者的个性特征。散文介以抒发浓烈情感的既可以是一人一事,也可以是一景一物,还可以是不限于一人一事、一景一物,这样,散文在选材上就极为宽泛自由。(2)真实自然,富于美感。散文创作特别重视“真实”,不仅描写真人真事,更要抒发真情实感,表达真知灼见。一旦作假,就失去了它应有的魅力。散文家总是充分发挥的艺术才能,把散若珠宝的各种材料根据情感抒发的需要,组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需放开时“放得开”,要收拢时“收得拢”自由而不失度,变化而不离宗,形散而神不散。(3)以小见大,纸短韵长。虽然散文篇幅短小,但却渗透的情却是真挚浓烈的,蕴蓄的内涵是深刻丰富的。

3.小说的基本特征

小说是一种以人物形象的创造为中心的叙事性文学样式。小说的基本特征是:(1)性格刻画丰富、细致,(2)情节构造完整、复杂,(3)环境描写具体、生动。

4.戏剧文学的特征

戏剧文学,即剧本,是戏剧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戏剧艺术是包括了文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多种艺术因素的一种综合艺术。基本特征是: (1)主要运用人物语言塑造形象。人物语言具有个性化、口语化、动作性和文学性的特征,并富于潜台词。个性化,即既能够鲜明地表现出人物特定的年龄、经历、教养、情趣等等,又能揭示出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状态。口语化,即与人们生活的语言接近,易说,易懂富于生活色彩。动作性,亦称行动性,即指能够同演出时人物的行动相配合,能够暗示和引起角色和动作反应,能够推动戏剧情节的发展。文学性,即指戏剧文学中的人物语言虽然是口语化的,但决不芜杂鄙陋,而是经得起欣赏咀嚼的。富于潜台词,即指戏剧文学中的人物语言除了表面上的意义外,它还包含有更深一层的意义。(2)人物、事件、时间、场景高度集中。戏剧表演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太多的人物无法容纳于有限的舞台;过于复杂、冗长的情节,无论是演出时间还是舞台空间都是不允许的。因此,戏剧文学中的人物、事件、时间、场景都是高度集中的。欧洲文艺复兴以来,在戏剧创作中所遵循的“三一律”实际上是当时人们对“高度集中”这一规律的认识。其中,所谓“三一律“,即戏剧动作的致、时间的一致、和地点的一致,制定这种“规则”本意上是使戏剧文学“高度集中”,但由于它限制太死,因而实际上对戏剧文学产生了消极的作用。所谓人物、事件、时间、场景的高度集中,是就剧作家作品而言的,并不是把故事本身的时间跨度缩短、把故事本身的空间跨度缩小,剧作家可以通过分幕、分场等结构艺术手法使其得到“高度集中”的表现。(3)具有尖锐、紧张的矛盾冲突。只有尖锐、紧张的矛盾冲突,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戏剧冲突包括外在冲突和内在冲突两个层次,所谓外在冲突是指人与人或人与某种力量之间的矛盾冲。所谓内在冲突是指在外在冲突中所蕴含的人物心灵深处的冲突。

5.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

报告文学是一种介于新闻报导和文学作品之间的文学样式。它的基本特征是:(1)新闻性,

(2)文学性。所谓新闻性,即指报告文学含有新闻报导的特点,不仅具备及时性,而且具备新闻报导意义上的真实性。所谓文学性,即指报告文学又不同于一般新闻报导的简单实录,而是通过选择提炼,在保证真实性的前提下突出反映对象的典型意义,形象化地加以表现,并体现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从而使之具有较高的可读性、感染力和说服力。

了解文学作品常见的表现手法和相关鉴赏术语(另附)

掌握文学作品表现手法鉴赏类题的解题方法

总的方法

表现手法鉴赏类题的典型命题思路是:运用了什么技法,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怎样的效果。脱离具体运用材料的内容,孤零零的技法解析是没有意义的,解答表现手法鉴赏类题必须考虑三点:①指出运用哪种表现手法,②分析概括某种表现手法的特定内容,③说出具体效果。针对以上三点答题时,还须树立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意识,即紧扣文章的主旨,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背景,因为任何表现手法的运用,都是为了突出文章主题;要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因为表现手法,详略、衬托、虚实、呼应、悬念、线索等写作技巧,都与上下文语境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要结合文章题材、体裁、作家写作风格等进行分析评价,

因为文章题材、体裁不同,作家写作风格不同,也对表达技巧的选择有影响。

常见错误

一是缺乏相应的鉴赏意识,如艺术形象的一般分析方法,常用表达技巧的作用、效果,缺乏相应的鉴赏评价术语等;

二是不能很好地结合阅读材料的特点,以及设题的角度和要求,做必要的、适当的、灵活的变通;

三是语言操作的随意性太大,抓不到得分点,或分寸失当,缺乏根据,或组织混乱,没有层次感。

答题要求

1.不能用描写或比喻、拟人化的句子作答。

2.回答不要太抽象,要点明其手法或作用。如果不是明确要求只答抽象的要点,必须紧扣题旨,予以适当的解释,以表述其来源和依据,使答案准确具体。

3.有几个要点时,要尽量分条作答,多多益善。 ①不能遗漏题目要求中的要点。有些题目看似简单,但所赋分值却很高,不仅要揣摩得分点的分配,而且要对应题旨,这样才能准确表达,拿全分数。②不能遗漏对应材料的要点。

4.动笔之前一定要组织好语言,看清字数要求等,应在草稿纸上斟酌好后再往试卷上抄写。

解题示例

20年前的雨听起来与现在有所不同,雨点落在更早以前出产的青瓦上,室内的人便听见一种清脆的铃铛般的敲击声。毫不掩饰地说,青瓦上的雨声确实像音乐,只是隐身的乐手天生性情乖张喜怒无常,突然地它失去了耐心,雨声像鞭炮一样当空炸响,你怀疑如此狂暴的雨是否怀着满腔恶意,然后忽然地它又倦怠了,撒手不干了,于是我们只能听见郁积在屋檐上的雨声听凭惯性滴落在窗前门外,小心翼翼地,怀着一种负疚的感觉。这时候,沉寂的街道开始苏醒,穿雨衣或者打雨伞的人踩着雨的尾巴,走在回家的路上。有个什么声音在那里欢呼起来:雨停了!回家了!

题目: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第一自然段是如何对“雨”进行描写的,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指导:

第一步:明确“运用了什么手法(技巧)”。

第一自然段运用了比喻、比拟(拟人、拟物)的修辞手法来对“雨”进行描写。

解答这道题时,容易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审题不严谨,把“只是隐身的乐手天生性情乖张喜怒无常,突然地它失去了耐心”也当作对“雨”进行描写的句子。其实不然,既然“雨声确实像音乐”,那么“隐身的乐手”就应该是指“大自然”。二是遗漏要点。容易遗漏“踩着雨的尾巴”这种拟物的修辞格。

第二步:明确“某手法(技巧)运用得怎么样”。

解答这一步最常见的毛病是泛泛而谈,谈某手法(技巧)运用得怎么样,一定要回归原文,结合原文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分析比喻时要抓住两点:其一,这些比喻都是在描写雨的声音;其二,从声音的变化中可以看出雨有时急有时缓。分析比拟时要清楚几个运用拟人、拟物修辞格的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怀着满腔恶意”写出了雨势的急切,“倦怠了,撒手不干了”写雨势由急转缓渐渐停止,“小心翼翼地,怀着一种负疚的感觉”“踩着雨的尾巴”说明雨已停止。

第三步:明确“某手法(技巧)运用后好在哪些方面”。

首先要明确比喻、比拟这两种修辞格的作用。比喻、拟人都能更形象、更生动地写出描写对象的特点。其次,要结合文章主旨来考虑这种手法的作用。从全文来看,作者为什么如此细腻地描写“20年前的一场暴雨”?是因为作者要表达对这场雨的喜爱之情。文章结尾段写到,正是这场雨,使作者认识到“假如有铺满青瓦的屋顶,我不认为雨是恐怖的事物;假如你母亲曾经在雨声中为你缝制新衬衣,我不认为你会有一颗孤独的心”。并且说,“20年前的一场暴雨使我对雨水情有独钟”。

答:首先运用比喻,描写雨声:“清脆的铃铛般”“像音乐”“像鞭炮”。然后再运用比拟,描写出“雨”的节奏变化:由大到小,由急到缓,渐渐停息。作品通过这样的描写,生动地描绘出“雨”的形象,从而表达了作者对“雨”的钟爱之情。

高考 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篇九:散文阅读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高考 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篇十:传记文体特征、艺术表现手法 - 副本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高考 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实践基本特征表现在 实践的基本特征表现为 小说的文体特征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高考 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高考 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gaokao/gaokaoxinxi/12473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