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考资源 > 高考信息 > 2016高考语文考前指导ppt

2016高考语文考前指导ppt

2016-09-21 13:46:16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2016高考语文考前指导ppt(共3篇)2016届高考语文考前指导南师附中江宁分校2016届高考语文考前指导一、时间安排策略走进考场,做一次深呼吸。不关注周围的情况,沉下心来,调整好心态。了解试题的类型、数量、分值和试题的难易,进而确定题目相应的作答时间。做到“量菜吃饭”,按“分数时间比”实用原则,分值大的题目多花些时间,分值小的题目少花...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2016高考语文考前指导ppt》,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2016高考语文考前指导ppt(一)
2016届高考语文考前指导

南师附中江宁分校

2016届高考语文考前指导

一、时间安排策略

走进考场,做一次深呼吸。不关注周围的情况,沉下心来,调整好心态。

了解试题的类型、数量、分值和试题的难易,进而确定题目相应的作答时间。

做到“量菜吃饭”,按“分数时间比”实用原则,分值大的题目多花些时间,分值小的题目少花一些时间;一看就会做的题目先花时间,需要考虑一下才能解答的题目放在第二梯队完成;难度最大的或从来没有见到过的题目,放在最后攻关。

前5题,6—10分钟;;文言文共15—20分钟;诗歌鉴赏和名句约15分钟;现代文,30分钟;论述类约15分钟 作文55—60分钟。

二、答题策略

拿到试题后,可以先大致浏览一下,初步摸清题情,估计时间,并认真做好头一两个题目,让思维很快进入最佳状态。

要先易后难,先熟后生,注意,对熟题要千万小心,不可大意,防止犯经验主义错误。

一、语言基础与运用

(1) 选择题:镇定自若争全对

注意成语辨析题

第一,逐字解释成语,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

情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

(2)病句辨析题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判断病句用排除法居多。

做题思路:检查句子的主干,是否缺成分→→推敲词语运用,是否搭配→→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1)如何读懂文言文文段

带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一遍。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如果有辨析文章内容的题目,认真阅读领会,借此把握文段主旨。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

(2)文言实词题答题技巧(每年都考,毫无悬念。)

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联系学过的课内知识,揣摩分析;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想成语;分析字形,辨明字义;结合语法,理解分析。

注意: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从没有听说

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 以今释古的往往是错的,多是陷阱。注意“语境义”。

(3)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辨析

考试说明》上面列了18个虚词,重要的一般是“以”“其”“而”“之”“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指的是“解释和词性”;判断虚词用法是否一致,先看词性,再看解释。而词性的推断可以从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入手考察。如果词性明显不同,就不必去管意义了。如果词性相同,再去细心区分意义的差别。

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虚词比较:每组中利用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句子,比较、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

(4)文句翻译题答题

★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同时注意平时学习过程中强调的重点实词、重点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语、词类活用、重点句式、特殊语气在句中有没有体现,这些是重点的得分点,需要将特征翻译出来。

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

③再按照现代人说话习惯将这些字连成句——“达”。

④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使一句话完整通顺。【2016高考语文考前指导ppt】

⑤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原则:逐字落实的直译法,语句通顺,符合事理(你要注意上下文)。

重要的方法:组词法。重要的考点: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4、第9题,考了“内容要点概括”,看了上海卷你就知道这不新鲜,看了江苏卷的现代文阅读题,你就知道,“我们见得多了”。得分的关键在于:读懂题干,锁定位置,弄清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关系,准确概括,分条陈述。

【2016高考语文考前指导ppt】

你要对自己写的每一个词语负责——答案有根据。

三、诗歌鉴赏

(1)怎样读懂一首诗

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分析诗中的人、事、景、情。逐字解说诗句,理解诗的大意。注意诗歌选用的意象;诗最后两句一般是运用议论、抒情,是诗的主旨和意境所在。诗题、描述、议论、抒情一致。最后还要注意注释。

【命题热点】

诗歌的命题基本上围绕着五个关键词:

形象:理解、分析、鉴赏诗歌中的景象、物象、人物形象 情感:深度分析诗歌表达的复杂丰富的思想情感

手法: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语言:鉴赏诗歌炼字、炼句及语言风格

评价:对前人评价的分析探究和再评价

【建模意识】

一、形象:

【解题步骤】分三步走:找形象(人、物、景);析特点(结合诗歌内容)、说意义(联系情感、主旨)

1、【高考例析】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⑵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解析】主人公夜深望月寄相思,而山月无情,全然不懂主人公一腔心事,自然也就无从传递相思情了;眼前百花白白飘落,水风全然不知也不觉更无怜,却依然催落一地华英,暗喻主人公的青春消逝却无人怜的哀怨。情景交融,委婉含蓄。

【审题】题目要求对诗中人物形象的特点进行“简要概括”,考生就要依据诗的整体或部分内容,直接概括出人物的特点,即人物的性格特点或思想感情方面的特点

【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概述诗歌相关内容即简要分析 2分)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思妇形象。(因问作答呈现结论2分)

2016高考语文考前指导ppt(二)
2016届语文期末考前指导

2016届期末考前指导

一、语基语用选择题(15分)

1.【词语(含成语)辨析题】 凭语感去选择自己认为的最佳答案,一般有两种类型:

答题技巧:对词义的理解,先拿你最会的词语去排除,对词语的运用,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场合上的搭配。注意采用排除的方法,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注意比较词义轻重、范围大小、适用对象、语体特征、感情色彩、语法功能、语意侧重等角度。

要正确理解熟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的组合与搭配情况,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熟语越要注意陷阱。特别陌生的熟语往往是对的。

2.【病句辨析题】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歧义)、不合逻辑。

答题技巧:判断病句用排除法居多。回忆以前做的常见病句的标志

做题思路通常是:检查句子的主干,是否缺成分→ → 推敲词语运用,是否搭配 →→ 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 →→ 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凭借语感。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①介词“关于”“对于”“对”等开头的句子,注意主语的残缺。

②类似于“A”是“B”的句子,注意“A”“B”的协调,也可能是句式杂糅。

③动词后有很长的修饰词语,注意是否宾语残缺。

④用"和""或"以及顿号连接的并列成分,注意歧义及内在逻辑顺序是否失当。【2016高考语文考前指导ppt】

⑤前半句使用了“能否”“可否”等双面词语,注意后半句是否与前半句协调。

⑥反问句及疑问句注意是否表意相反。

3.【排序题】语段衔接,前瞻后顾,注意上下文主语的承接及逻辑的内在联系。找突破口,用排除法。做题思路是:考查陈述对象(主语)是否一致→→ 话题是否一致 →→ 前后句式是否一致→→ 情境是否吻合→→ 音节是否和谐等。

常考的句群有描写、议论、说明三种表达方式,常见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事理顺序)、心理顺序等。做题时要善于分析句与句之间的逻辑练习,多扣住一些暗示性词语、关联词语、代词等理清顺序。

4.【对仗题】格律诗对仗的特征:

5.【得体题】语言表达得体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看对象,判谦敬;看场合,判情理;看感情,判褒贬;看语体,判类型;看转述,判角度。

6.【漫画题】漫画的构成元素:①注释(可以没有):是对画面情景的提示与注解。②图画:是主体各“因素”构成的情景;③标题(可以没有):即题目,往往告知或暗示漫画的主题思想。

漫画题答题要点:①细察画面,抓住矛盾。(人、物、景不遗漏;细致分析。)②分析细节,揣摩寓

意。(分析图中每个元素的密切关系;夸张处有弦外音;细节处表达真正意图。)③注意提示,抓住关键。(标题,漫画中的文字,标题中的提示)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指导】 阅读文言文正确的步骤:

第一步:整体阅读 要求: ①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如果有主观题,先审题,带着问题去读文本。

②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③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第二步:细读题目 要求:

①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所在,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要充分利用所给选项,运用代入法、排除法、比对法等,根据是非准偏,选出正确项。

②利用好最后概括分析选择题(还有实词解释题和句子翻译题)辅佐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一遍,往往事半功倍。 第三步:重读全文。

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这一步大致相当于精读研读的水平;同时也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因此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在具体语境中落实文句翻译。

【解题指导】

一、文言实词推断题或释义题:

(一)选择题采用代入法。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根据语境判别。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因此联系教材解题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命题时不常见的实词解释往往是正确的,而常见词语若解释成平常意义则可能是错误的。最高原则就是依据语境加以判别。

常用方法有:字形推断法;通假字推断法、联想推断法(课内字词、成语)、结构分析法、语法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等。

(二)释义题采用联系法。立足上下文断定词性及作用,结合实词积累,推敲语境义。

二、信息筛选题:采用排除法。对六个句子进行三点审查:一审是直接还是间接;二审对象,看是不是题干中说的人物;三审性质,看是不是题干所说的性质特点。最后用排除法选择。

三、概括分析题:采用比对法。1.仔细分辨,锁定区间。2.题文对比,排除干扰。

主要干扰类型有:(1)无中生有(2)曲解文意(3)颠倒时序(4)张冠李戴(5)偷换概念(6)事件杂糅(7)表述失度 等等。

四、主观题:

一般要求概括与传主相关的信息有:品质、事件、原因、心理、表现等。注意信息区间要全, 防止遗漏信息;语言锤炼要准确,避免答非所问。

如何准确概括文本信息(原因、事件等)?①准确审题:明确问什么及答题要求;②回归文本:确定信息所在区间,弄清哪些段落或语句与信息相关;③分层圈划:以分值为突破口,推测信息数量,划分层次,圈出重要语句;④概括答案:用自己的语言提炼表述答案。

五、文句翻译题

★一定要直译,一般不轻易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把握翻译的重点:关键词、句式、语气。翻译技巧:

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由现代词、成语(含熟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三、诗歌鉴赏

一、怎样读懂一首诗?

1.诗意:关注标题、句式、语言、注释、作家、时代

2.情景:写了什么景(人、事、物)?(重在身临其境,努力还原)

抒了什么情(思想、哲理)?(由景推情,抓关键词,抓直接抒情的词句)

3.特别提醒:诗最后两句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是诗的主旨和意境所在。

二、明确诗歌常考的几大题材分类:(见一轮复习)

赠友送别类诗词 羁旅行役类诗词 咏史怀古类诗词 边塞军旅类诗词

山水田园类诗词 咏物抒怀类诗词 闺怨爱情类诗词

三、诗歌常考题型及应对策略

一、形 象

(一)常考题型

1、诗词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怎样的景象?说说景物的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诗歌(怎样融情于景)

3、诗歌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二)典型题目

1、 喜 雨 杨万里

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风乱万畴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瑶屏。

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更无瓶。

【题目】“风乱万畴青锦褥”描述了什么样的画面?(2分)

【答案】描绘了雨中(后)万顷田地的庄稼郁郁葱葱,风吹过,绿浪翻滚的生机勃勃的画面。(2分。“青锦褥”描绘正确1分,揭示“生机勃勃”特点1分)

【解题规律】 找出意象→展开联想,再现画面→概括景物的氛围、特点(形容词)

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意境特点。(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

凉、生机勃勃、繁华热闹等)

3、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

2、野 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 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通“正”

【题目】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答案】(1)野菊生产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2)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解题规律】

明确诗歌中的形象(基本特征+什么身份);结合诗歌逐点具体分析;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附:咏物诗常用意象:蝉、梅花、松柏、竹子、菊、鹰、马

伤春离别闺怨诗常用意象:落花、暮春、乱红、南浦、长亭、杨柳、辽西、玉阶、屏风、娥眉、危

山水田园诗常用意象:桃花、绿树、黄鹂、空山、明月、春山、云、白鹭、稻香、细鱼、蛙

羁旅怀乡诗常用意象:月亮、柳树、芭蕉、乌鸦、猿啼、丁香、日暮、茅店、驿站、青鸟、浮萍、

飞蓬、沙鸥、莼羹鲈脍

咏史诗常用意象:乌衣巷、淮水、后庭花、商女、芦荻

3、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题目】颈联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主人公远望家乡,浮云缭绕,遥不可及(1分);近看宫阙,错落有致,落 日笼罩(1分)。刻画了一位内心孤寂愁苦的思乡游子的形象(2分)。

【补充答案及评分标准】分析2分,涉及对颈联的出句(川原缭绕浮云外)、对句(宫阙参差落照间)的分析;形象概括内容2分,含情感(如思乡)、身份(如游子、仕途失意者)此中每一个点1分。

【解题规律】明确诗歌中的形象(基本特征+什么身份);结合诗歌逐点具体分析;

答题步骤:1、结合描绘形象的诗句准确具体分析

2、概括形象的特征,点明身份。

二、语 言

(一)常考题型

1. 炼字(诗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

诗中的某字换作他字,两者有何区别,哪个好?请说出本诗的诗眼)

2. 分析语言风格(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二)典型题目

1、 南乡子•送述古① 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注]①述古:陈襄,字述古,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的同僚与好友。

有人认为,这首词中“荧荧”一词极具表现力,请结合语境,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荧荧”既指“残灯斜照”,又指泪光,比喻贴切新颖(2分)。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离别而哀伤,因思念而泪流满面(1分);另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担忧,因思念而彻夜难眠,读来令人叹惋不己(1分)

2、游终南山 孟郊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2016高考语文考前指导ppt】

【题目】请赏析“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两句中“驱”、“拂”二字的妙处。(4分)

【答案】“驱”“拂”二字运用了比拟(拟人)的手法(1分),“驱”字传神地写出了风吹松柏之态(1分);“拂”字化无形为有形(1分),形象地写出了松涛过后,万壑清明之景(1分)。

【解题规律】炼字题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考虑:内容、手法、情感,有几点就答几点。

常见答题步骤:

① 解释某字的字面义,代入原句描述景象

② 用了**手法

③ 有什么效果(写出了** 表达了**情感)

3、八六子 秦观

依危亭,恨如芳草,凄凄刬尽还生。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濛濛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题目】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词眼是“恨”字。上片临亭远眺,回忆分手情景,通过写景抒发离恨;下片通过“怎奈”、“那堪”等词句直接抒发诗人内心之“恨”。

【解题规律】诗眼(词眼)是一首诗(词)中最具有内容表现力或最能表达诗人情感或诗歌主旨的一个字(词)或一句诗。

常见答题步骤:1、指出该字的基本含义

2、结合诗句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写了哪些内容

3、 考虑该字对主旨的表达以及全诗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4、 春怨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题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案】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质朴,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

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解题步骤】明特色→举例证→析感情

附常见语言风格术语: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风趣诙谐

2016高考语文考前指导ppt(三)
2016高三二模考前指导 语文

【2016高考语文考前指导ppt】

高考语文

考前知识清单及答题要领

考),否定不当;滥用关联词。

3、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认真审题,注意要求;分清对象;讲究场合;把握语体(口语,书面语);谦敬准确;注意字数,注意修辞的运用。

一、选择

1.词语:考查词语、成语和熟语用法。

成语命题方向:望文生义(七月流火、明日黄花、三人成虎)、褒贬失当(处心积虑与殚精竭虑)、用错对象(巧夺天工、青梅竹马)、重复累赘(津津乐道地谈论,感到自惭形秽)、谦敬错位、搭配不当(如修饰语与中心词不搭配,有的词不能带宾语)、不合语境,特殊用法(一些成语只能用于肯定句或否定句中,如“不容置疑”只用于肯定句,例“这个观点不容置疑。”“望其项背”只用于否定句,例“他的雄厚实力令他人难以望其项背。”) 2. 病句:考查六种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辨析病句主要方法是减缩句子,寻找主干。 ①语序不当:短语顺序排列不当(常考);分句顺序不当;定语、状语顺序不当;修饰语与中心词错位;虚词位置不当(注意递进关系的关联词与主语位置的前后)。

②搭配不当:主谓不当(常考);动宾不当(常考);主宾不当(不易发现,尤其注意判断动词“是”字);修饰语(定语和状语)与中心词不当;如优裕的自然资源,严肃地研究。

③成分残缺或赘余:残缺包括主语、谓语、宾语、虚词(尤其注意“以”、“由”等介词)残缺;赘余有两种情况,一是表意重复,二是句子里多了本不该有的成分。

④结构混乱:又叫句式杂糅。主要包括四类——两句混杂(常考);藕断丝连;中途易辙(即中途变换主语,常考);反客为主(把上半句主语以外的成分用来做下半句的主语,导致句子纠缠不清)。 ⑤表意不明:即歧义。造成歧义的原因包括——指代不明(常考);一词多义(常考);词性兼类(常考);句子结构不清;标点使用不当。

⑥不合逻辑:概念分类不清(常考);主客颠倒(常

二、文言

6、文言实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包括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 方法点拨:

(1)代入法:最简单直接的方法。把所给的义项带入到句子中。

(2) 词性法:对实词的句位及所充当的句子成分进行分析,得出词的词性、活用及意义。如“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 祠:祭祀(动词)。(3) 结构法:排比、对偶、并列等句式,各句在相对应的位置上,往往使用意义相同、相反或相关的词,可以由已知推未知。如“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 ”—— 离:遭受。

(4) 语境法。实词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要想对其进行准确的界定、理解,需要我们借助语境进行推断。如“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延:招聘。根据后文“奇其才,荐之”的叙述来看,此处应该解释为“招请、邀请”才对。

(5) 迁移法。根据我们熟知的内容推知实词在陌生语境中的意义。如 “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籍:登记。由《鸿门宴》中的“封府库,籍吏民”,可推知这个词在这里也是名词作动词,登记的意思。

8.文言虚词:“以、乃、而”必看必考(反复考);“其、因、且、为、于”次重点(曾考),“焉、则、所”从未考查。

9. .翻译: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2)鉴赏语言:炼字类、赏句类、语言特色(风格)

①炼字赏句类答题步骤:解释该字(句)+描述景象或表达技巧(比喻、拟人、动静、虚实等)+意境情感

②语言特色(风格)类答题步骤:点明特色+诗句体现+抒发情感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2016高考语文考前指导ppt】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10、熟悉传记文:阅读方式是,一边阅读,一边理清重要信息:一是主要人物,了解人物关系;二是重要事件,弄清文中写了什么事,写了几件事,事件的时间顺序;三是文章使用的表现手法;四是作者的倾向性,是赞成,还是反对,还是客观叙述。人物传记特点

身份为人在前面,典型事件跟后边。经历官位会多变,品格教化文中见。

常见出题陷阱:①曲解词义;②张冠李戴;③颠倒事实;④无中生有;⑤以偏概全。

三.诗歌鉴赏:

11、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1)鉴赏形象:景物、事物、人物 ①景物形象:

意象类答题步骤:指出意象+概括特点+分析情感意境类答题步骤:描绘画面+概括特点(两个双音节词,如孤寂冷清)+分析情感 ②事物形象:

答题步骤:指出物象+概括特点+分析情感 ③人物形象:诗人自身形象和刻画的人物形象 答题步骤:概括形象(内外兼顾)+诗中表现+主旨情感

(3)鉴赏表达技巧:

①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借代、双关、对偶等

②描写手法:动静结合、衬托(以动写静、乐景衬哀)、渲染、白描、虚实相生等。

③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古喻今、用典)。 ④行文结构:卒章显志、以景结情 (4)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①把握情感:四看——看标题,看作者(知人论世),看意象,看关键句(诗眼,结句),看序注。 ②概括内容:了解诗词章法特点,诗前半部分(词上片)写景叙事,后半部分(词下片)抒情说理。 ③评价观点态度:先概括再评价;把握作者观点态度要抓关键词(动词或形容词)和关键句(抒情性或议论性句子)。

(5)答题要领:看清要求,不答非所问;使用术语,不自说自话;回归情感,不隔靴搔痒。

四、名句填空

五、阅读

(一)散文

1.理解词句:表达技巧+深层含义(联系人物塑造或主旨情感)

2.句段作用:线索结构+思想内容

①首段作用:如开篇点题,作用为领起全文、点明题旨或奠定感情基调;如不点题,作用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作铺垫。开篇如是景物描写,则是营造(渲染、烘托)某种

气氛。

②中间段作用:常为承上启下(过渡);如果描写物象非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其表达作用是正衬(形象、意境、情感一致)和反衬(形象、意境、情感不一致)。

③末段作用: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标题;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空间。

③一般情节作用:内容上(人物性格塑造+主题思想表达)+结构上(铺垫或伏笔;照应前文;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2.环境作用:

(1)自然环境作用:①点明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气氛,为刻画人物作铺垫;③烘托人物暗示主题或强化感情。。

3.概括内容:筛选整合文中有效信息,归纳概括。 4.归纳或评价观点态度:理解、归纳主旨时要看标题,抓过渡句、中心句、议论抒情句和文末画龙点睛的句子;评价时先亮出自己观点,再说理由(一般要求联系现实)

5.分析形象:外在特征(内容)+内在性格或精神品质(内涵)

6.赏析语言:词语的锤炼(动词、形容词、副词、叠音词、拟声词等),句式的选用(对偶、排比等整句,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散句),修辞运用,动静、细描、白描、色彩、视听等描写技法+整体语言风格

7.思路结构:梳理思路结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赏析谋篇布局技巧(思考方向包括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8.表达技巧:指出技巧+文中例句具体分析+主旨情感

散文常用表达技巧: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夸张、借代、反问、设问、反复等修辞手法;衬托、象征、抑扬(欲抑先扬、欲扬先抑)、白描、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 (二)小说 1.情节作用:

①开头作用:悬念(设疑)开头,引发思考或引出情节;写景开头,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或铺垫故事结局。

②结尾作用:与前文伏笔照应;意外式结局使情节陡生波澜,撞击读者心灵;留白式结局留下想象

性格、突出人物形象;④展开、推动情节发展;⑤深化主旨;⑥象征和暗示社会环境。

(2)社会环境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②交代人物身份或影响、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小说常用表达技巧: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夸张、借代、反问、设问、反复等修辞手法;倒叙、照应、伏笔(铺垫)、悬念、突转、回想(“欧亨利式”结尾)、线索(事、物、人、情、时间、空间)等情节结构技巧;正面描写(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等细节描写)和侧面描写(从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中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包括环境描写和周围人物的反应、评价等);顺序、倒叙、插叙、补叙、平叙等叙述方式;第一人称(我)、第二人称(你)、第三人称(他、她、它)的叙述人称。

六、作文

(一)审题立意: 1.命题作文审题立意:

(1)抓住关键词,找准题眼,确定写作重心。如“品味(关键词)时尚(关键词)。

(2)关系型题目必须辨明其间关系(并列、条件、因果、选择等),必须二者兼顾,不可偏写一方。如命题“山的沉稳和水的灵动”。

(3)重视提示语的作用;提示语意图对同学有所启发,能较快上手写作。命题指向是从现实出发,容量力求大一些,做到既有规定性,又有开放性。

如《品味时尚》的提示语如下。

品味时尚这样命题:时尚表现为服饰、语言、

文艺等方面的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模仿和流传。各种时尚层出不穷,其间美与丑、雅与俗、好与坏,交错杂陈。创新和模仿永不停息地互动,有些时尚如过眼云烟,有些时尚会沉淀为经典。

针对以上提示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启发,我们的写作可以品味谈论服饰、语言、文艺等各个方面有关时尚的话题;我们还可以谈论他们在成为人类社会,由学习写到生活,由社会活动写到思想认识,由文学写到艺术,由体育写到军事,由凡人写到伟人„„但无论何种联想,都必须注意回到话题中去,扣住话题以免中途“跑题”。 (二)材料使用:“五不”“五要” 议论不空谈,要有材; 选材不老套,要新鲜; 时尚和作为时尚是如何模仿和流传的;我们可以辩证地品味时尚的美与丑、雅与俗、好与坏以及他们产生如此区别的深层次原因;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分析为何有些时尚成为了经典,有些时尚如过眼云烟,经典和时尚的关系界定等。

(4)要能够迅速把题目转化为可写的内容。 虚拟性题目,如“水的灵动,山的沉稳”、“怀想天空”、“人与路”、“绿色生活”等。

我们认为化虚为实是打开写作思绪的重要一步,如“水的灵动、山的沉稳”它应该是一个比喻性题目,喻指人的某种品质或精神,我们化虚为实可以写母爱如水、父爱如山;可以写人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等;绿色生活可以指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之绿色,也可以指人生活之精神世界之绿色等。怀想天空可以指自然的天空,也可指历史的天空、精神的天空、文学的天空等等。

(5)高考考察热点主题预测。作文应该是关注“人生、社会、发展”。可能考的话题有如下一些:“面对挑战”“竞争与合作”“沟通”。可持续发展—“现代化与环境”“精神家园的保护”“文化的破坏和保存”“文化创新产业”等;呼唤人才--人才的“要求、定位、能力、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人才要会交际—“沟通”。 (6)由课内到课外,首先打开思路。

了使文章达到800字的基本要求,做到内容充实,需要充分而恰当地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由正面写到反面,由自己写到别人,由古代写到现代,由中国写到外国,由动物写到植物,由自然界写到

述材不冗长,要简明; 用材不堆砌,要分析;

组材不单一,要多样(古今结合,正反结合,点

面结合)。

(三)温馨提示:

1.审题是关键,切题定乾坤。 2.标题勿空缺,还须韵味长。 3.开篇入题快,切莫绕弯子。 4.开头亮人眼,收束有看点。

5.行文要点题(开头、中间、结尾,点话题、点标题、点主题),避免被误判。 6.说理不空谈,事例来支撑。

7.材料当多样(古今,正反,点面结合),论证方有力。

8.观点材料新,我有人则无。 9.中心要明确,模糊最忌讳。

10.文面务清楚,结构不残缺。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2016高考语文考前指导ppt》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高考英语考前指导ppt 高考化学考前指导ppt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2016高考语文考前指导ppt”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2016高考语文考前指导ppt"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gaokao/gaokaoxinxi/64276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