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考资源 > 高考信息 > 2016年威海高考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

2016年威海高考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

2016-09-27 11:53:53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2016年威海高考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共5篇)...

2016年威海高考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一)
山东省威海市2016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6年威海市高考模拟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县区 和科类填写在答案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 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II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 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九寨沟的湖泊独具特色。湖水终年碧蓝澄澈,明丽见底,而且随着光照变化、季节推移,(呈现.

/表现)不同的色调与水韵。雄浑的,碧波噌吰;平静的,水波澹澹。每当风平浪静,蓝天,白云,..

远山,近树,倒映湖中。一湖之中,鹅黄、黛绿、赤褐、绛红、翠碧等色彩组成不(规则/规律)的几何图形,__________。视角移动,色彩亦变,一步一态,变幻无穷。有的湖泊,微波细浪,璀璨成....

花,远视俨如燃烧的海洋;有的湖泊,湖底静伏着钙化礁堤,朦胧中仿佛姣龙游动。整个沟内,奇湖错落,目不暇接。 ....

九寨沟也是瀑布王国。所有的瀑布都从密林里狂奔出来,在山岩上腾跃呼啸,几经跌宕,形成.

叠瀑,声若滚雷,似一群银龙竞跃,________,化作迷茫的水雾。朝阳照射,出现奇丽的彩虹,使....

人赏心悦目,(留恋/流连)忘返。

1.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A.澄(chéng)澈 姣龙游动 B.澹澹(chán) 变幻无穷

C.礁堤(tī) 银龙竟跃 D.跌宕(dàng) 目不暇接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表现 规则 留恋 B.呈现 规律 流连

C.呈现 规则 流连 D.表现 规律 留恋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相互浸染,斑驳陆离 无数小水珠被激溅起来

B.斑驳陆离,相互浸染 激溅起无数小水珠

C.斑驳陆离,相互浸染 无数小水珠被激溅起来

D.相互浸染,斑驳陆离 激溅起无数小水珠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妈妈好,还是爸爸好?”这种排斥性选择往往会误导孩子挖空心思揣摩大人心理,养成随机应变....

的性格。

B.一些运营商通过虚假广告吸引用户,明知网速无法契合相关的宽带资费,却照样营销、售卖,这与消费欺诈毫无二致。 ....

C.NBA总决赛结束,金州勇士队以总比分4:2击败了骑士队,历经40载终于旗开得胜,再次夺....取总冠军。

D.90后女孩小姬和男友双双辞职,二人轻车简从,以徒步和搭车的方式走访56个民族,并记录下....

当地的特色文化。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美国宇航员在空间站培育出一朵百日菊,成为第一株在外太空开放的花,其颜色外形与地球上的差异不大,但花瓣无法形成优美的弧度。

B.从上周开始,福州警方开始为期3个月的交通违法整治行动,首次对3名闯红灯的行人和骑车人进行了处罚。

C.《疯狂动物城》是迪士尼的又一力作,影片借助动物形象,全面地表达了有梦想的孩子在执着坚定的信心的支持下得以实现。

D.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方针,这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也是对经济规律、社会规律的尊重。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现在我们来看看老子对美与真和美与善的问题的看法。

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老子》第八十—章)在这里,老子认为真实可信的言词是不美的,美的言词是不真实可信的;有道德的人是不善于词令辩说的,善于词令辩说的人是没有道德的。这就是说,美者不真,真者不美;善者不美,美者不善。老子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看法?如果只从现象上看问题,就会简单地断言老子反对美与真、美与善的统一,进而又可以作出结论说,老子的这种思想是错误的,云云。实际上,老子的这种思想的提出是立足于他对文明社会的批判这个根本立场之上的。只要看一看老子生活的那个社会,以及后来的—切阶级社会,美者不真,真者不美,善者不美,美者不善,难道不是一个随处可见的历史事实吗?

就拿《老子》书中所说到的那种“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第五十三章)的人物来说,他们的服饰和生活中的一切享受是再美不过了,然而他们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呢?老子称之为“盗夸”之徒,也就是一些非常阔气有排场的强盗头子。他们说得上有什么真,有什么善吗?这个“盗夸”之徒,就是文明所产生出来的那些不择手段残酷压迫人民的剥削者的代表,在他们身上美与真、美与善是处处尖锐地对立着的。此外,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就产生了老子所说的“慧智出,有大伪”的现象,在最美丽动听的言词后面隐藏着最虚伪丑恶的思想,这不也是一个随处可见的事实吗?

老子指出了美与真、美与善之间存在着矛盾,两者并不一致,这是否意味着他认为真、善、美根本不能统一?不是。实际上,老子的意思是:在他所批判的文明社会中,真善美是无法统一的,这正是文明的一大弊端,但在他理想中的那个没有“盗夸”之徒的社会里,真善美却是完全统一的。老子以及后来的庄子所说的“道”是真,是善,也是美,完全没有分化,三位—体。在老子看来,如果“美言”所讲的是“道”,而不是老子所反对的那些虚伪的仁义道德,那么“美言”与“信言”

是完全能够统一,而且应该统一的。

与孔子处处都在正面地积极地主张和维护真善美的统一所不同的是,老子虽然在根本上并未否定真善美能够统一,但他却处处都在揭露实际生活中美与真、美与善是互不相容地对立着的。他站在文明社会的批判者的立场来看问题,击中了文明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真善美恰好互相敌对、无法相容这个历史事实,显示了老子所特有的那种洞察文明社会的内幕和黑暗的批判精神。

(选自李泽厚《老子的美学思想》,有删节)

6.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提出反对美与真、美与善的统一的看法是有其历史背景的。

B.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就产生了美与真、美与善的尖锐对立。

C.老子认为当美与道统一时,真善美才能达到真正的统一。

D.老子站在文明社会的批判者的立场看问题显示其特有的洞察力。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仅凭“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等语句就断言老子反对美与真的统一,是一种断章取义的判断。

B.在老子生活的社会以及后来的阶级社会,文明程度在不断发展,但美与真、美与善却难以做到完全统一。

C.老子击中了文明社会的弊病,认为在没有“盗夸”之徒的理想社会里,才能实现真善美的完全统一。

D.孔子对真善美的统一持积极肯定的看法,而老子处处否定真善美统一的言论也并非纯粹消极。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与孔子的思想并非完全对立,比如孔子所说的“巧言令色,鲜矣仁”,也能印证老子的“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B.当今出现了诸如“感动中国人物”等代表真善美统一的典范,这体现了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也说明老子的观点不适用于现代社会。

C.《红楼梦》中“王熙凤弄权铁槛寺”,她贪污受贿,间接害死两条人命,体现了老子所说的“盗夸”之徒的一些行为特征。

D.在老子看来,虚伪的仁义道德是文明社会的产物,这一点我们在很多文学作品中也能看到,如《祝福》《巴黎圣母院》等。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点苍山游记

杨慎(明)

自余为谬人,所历道途万有余里,齐、鲁、楚、越间号称名山水者,无不游。及至叶榆之境,一望点苍,不觉神爽飞越。比入龙黾关,山则苍龙叠翠,海则半月拖蓝,城郭奠山海之间,楼阁出烟云之上,香风满道,芳气袭人。余时如醉而醒,如梦而照如久卧而起作,然后知吾曩者之未尝见山水,而见自今始。

嘉靖庚寅,约同中溪李公为点苍之游。二月辛酉,夜宿海珠寺,候龙关晓月。两山千仞,中虚—峡,如排闼然。落月中悬,其时天在地底。中溪与予各赋—诗。诗成,而月犹不移,真奇观也。..

壬戌,复入关,至鹤顶寺,松林荫轩,洱波在席,相与趺坐酌酒,时夕阳已沉西,山缺处犹露日影,.

红黄一线,本细末宽,自山而下,直射洱波。僧曰:“此即鸳浦夕阳也。余波皆碧,独此处日光涌金,有鸳鸯群浴。今则网罟大密,此景不常然也。” .

三月乙酉,缘山麓东行一里,至弘圣寺,有浮图高二百丈,考之野史,为隋文帝时敕建者。北渡两涧,有汝南王碑,声如玉磬,清越可闻。因以木击之,歌少陵春山相求之诗。闻北冈有元翻耳.

驻跸台,后人屋之。方至其处,大雨忽至,遂趋屋下避雨,轩窗洞豁,最堪游目,则见满川烈日,.

农人刈麦。予月:“异哉,何晴雨相兼也。”中溪曰:“此点苍十景之一,所谓‘晴川秧雨’者是已,每岁五月,溪上日日有雨,田野时时放晴,故刈麦插秧,两处无妨。世传观音大士授记而然。” 己亥,至金榜寺,有崖飞出水面,曰维舟山。徒步而升,见山巅积雪,山腰白云,天巧神工,.

各呈其伎。予曰:“此非点苍真面目乎?微公,几失此奇观矣。”相与订约结社。僮仆于灌莽中得一石洞,檐牙户牖,大类人居,中可容瑚,喜不自胜,曰:“此可免结屋之劳矣。旁人催促予二人相向惆枨恐不能复来勉从入舟则波纹纭纭。遵崖壁而南,壁下石窟,有渔家妇子居焉。生事萧条,身无完衣。问其男子何在,言“欠课,为宦家所系”。其情可悲也。又南至赤文岛,.暝色欲来,辞舟登阁。

(有删节)

【注】①谬(1ù)人:有罪之人。⑦网罟(gǔ):渔网。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排闼然 ..

B.松林荫轩 .

C.轩窗洞豁 .

D.遵崖壁而南 . 排闼:推开门 荫:树影 洞:明亮 遵:沿着

②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

②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②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今则网罟大密 .B.①因以木击之 .

C.①徒步而升 . ②吾尝践而望矣 .

D.①有渔家妇子居焉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酌酒相庆恋恋/不能去/旁人催促/予二人相向/惆怅恐不能/复来勉从入舟/ 则波纹纭纭

B.酌酒相庆恋恋/不能去旁人/催促予二人/相向惆怅/恐不能/复来勉从入舟/ 则波纹纭纭

C.酌酒相庆/恋恋不能去/旁人催促予/二人相向/惆怅恐不能复来/勉从入舟/ 则波纹纭纭

D.酌酒相庆/恋恋不能去/旁人催促/予二人相向惆怅/恐不能复来/勉从入舟/ 则波纹纭纭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总写点苍山胜景,作者从自己遍游名山胜水的经历写起,意在衬托点苍山独特之美。

B.第二段记述了我与李中溪先生同游点苍山的经历,两人一天之间游历了“龙关晓月”“鸳浦夕阳”二景。

C.第三段描写浮图塔、汝南王碑、晴川秧雨三景,作者或考订古迹,或引用传说,增添了山水的文化内涵。

D.第四段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抒发了对点苍山胜景的喜爱与不舍之情,以及对石窟中渔家妇子的悲悯之情。

第Ⅱ卷(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如梦而觉,如久卧而起作,然后知吾曩者之未尝见山水,而见自今始。(4分)

(2)此非点苍真面目乎?微公,几失此奇观矣。(3分)

(3)问其男子何在,言“欠课,为官家所系”。(3分)

1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

春寄西山陈陶

贯休

搔首复搔首,孤怀草萋姜。春光已满目,君在西山西。【2016年威海高考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

堑水成文去,庭柯擎翠低。所思不可见,黄鸟花中啼。

2016年威海高考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二)
精校版山东省潍坊市2016年5月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潍坊市2016年5月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2016.5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座号、考号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臵。

第Ⅰ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正是初夏时节,阳光有些恍惚,有些摇摆。它醉醺醺地穿行于山野巷陌间,(透露/流露)出对..

盛夏的一丝幢憬。山色朦胧,田野青葱。 。绿,由高及低,错落有致。远山是梦里的....

黛绿,禾苗是清翠欲滴的新鲜。溪畔的马鞭草、向日葵、矢车菊、金盏菊尽情绽放,(肆意/随意)....

绚烂。民居簇新,树影婆娑,庭前的竹子修长而涓秀。乡村戏台边,怒放的蔷薇(渲染/浸染)着一........

种自由和热烈的气氛,没有人可以阻挡它肆无忌诞地倾诉。一条苔痕斑驳的石板路通向村头的水......

塘。 。

1.文中加点词语,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恍惚 错落有致 B.簇新 清翠欲滴

C.涓秀 树影婆娑 D.斑驳 肆无忌诞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透露 随意 渲染 B.透露 肆意 浸染

C.流露 肆意 渲染 D.流露 随意 浸染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远山与青青田园构成富有层次感的画卷

塘中浮萍零落,荷花含苞;塘边农妇捣衣,孩童嬉水

B.青青田园与远山构成富有层次感的画卷

塘中浮萍零落,荷花含苞;塘边农妇捣衣,孩童嬉水

C.远山与青青田园构成富有层次感的画卷

塘中浮萍零落,亦有含苞的荷花;塘边农妇捣衣,还有嬉水的孩童

D.青青田园与远山构成富有层次感的画卷

塘中浮萍零落,亦有含苞的荷花;塘边农妇捣衣,还有嬉水的孩童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本次世锦赛上,丁俊晖精准的远台进攻让观众不时发出赞叹声,但他充耳不闻,冷静地寻找....

战机,力求给对手致命一击。

B.青年教师有的讲课水平高,有的科研能力强,半斤八两,高校应该建立更加科学的评价体系,....

让他们在擅长的领域中发挥作用。

C.国有企业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进程,理直气壮地发展壮大国有经济。 ....

D.受南方持续强降雨影响,福建省泰宁市池潭水电厂附近山体突然分崩离析,引发大型泥石流....

灾害,当地政府紧急展开救援。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我国版权保护大环境尽管持续改善,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将是版权纠纷高发期,保护知识产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B.既然环评的目的是预防环境不被污染,那么有关方面就应该将项目建设中的环境隐患纳入环评范围,全过程回应民众关切。

C.我刚四岁,爸爸就离开奶奶和妈妈去广东打工,一直到我七岁的时候才回来,我孤僻、不爱说话的性格,大概就与此有关吧。

D.园林专家指出,海芋、马蹄莲等植物体内所含的草酸钙针晶会刺激皮肤,引起瘙痒和水肿,严重的可诱发窒息,导致死亡。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①古典诗歌欣赏不约而同地集中在情景上,将其作为核心范畴。古典诗论之所以这样重视情景的关系,表面上看,是由于诗歌往往作为现场交往的手段,自然景观和人情世事都在现场引发,现场感决定了触景生情和即景抒情。往深处探索,这里似乎还有和中国的绘画一样的美学原则,那就是把重点放在人和自然的和谐上,在天人合一的基础上建构出情景交融的‚意境的诗学范畴‛。

②现场感的‚感‛,一方面指所感对象是景物,另一方面指所感主体是人情。但有些诗评家却常把两者绝对割裂开来。如宋诗评家范晞文,在分析诗歌时,往往把律诗对仗句的情景机械分割为‚上联景,下联情‛‚上联情,下联景‛之类。个中原因,可能在于中国传统的诗学理念中片面强调真和实,不免将之推向极端。至于把‚真‛和‚实‛机械地等同起来,就更加僵化了。在这一点上,连王夫之也未能免俗。他把景钉死在‚实‛,也就是现场感上。他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这就把景观的‚真‛变成了现场亲历的‚实‛。

③对这个理论上的偏颇,许多诗评家长期含而混之,只有清代的黄生提出挑战:‚诗家写有景之景不难,所难者写无景之景。‛有景之景,写五官直接感知,因情绪而产生变异感,这是常规现象。而‚无景之景‛乃不见之见,变不见为见者,情也。后来,清人乔亿提出了一个与王夫之的‚目接‛相反的范畴‚神遇‛,可以说为黄生的‚无景之景‛提供了理论支撑。‚景有神遇,有目接。神遇者,虚拟以成辞……‛这个‚神‛隐含着诗的虚拟、想象,由情而感的自由。

④‚神遇‛是想象的,有可能不是真的。其感染力从何而来呢?早在明朝,谢榛就提出与写实相对的‚写虚‛。认为诗人的功夫就是在虚实之间‚权衡‛。实际上就是说写实与写虚的对立并不是僵化凝固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他认为贯休的‚庭花濛濛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景实而无趣‛;而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景虚而有情‛。

⑤在汉语中,虚和假是联系在一起的,怎样才避免由虚而假,达到由虚而真呢?元好问曾经提出,虚不要紧,只要虚得诚就是根本。实际上,诗人无不自以为是诚心而发,可是事实上,假诗还是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乔亿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有了突破,这个突破首先在理论范畴上。一般诗评词评,大都从鉴赏学出发,而乔亿却从创作论出发,从创作过程、从难度的克服来展开论述:景观万象已经给前人写光了,经典的、权威的诗语,已经充满了心理空间。怎样才能再虚而不假,虚而入诚呢?乔亿提出‚同题而异趣‛,也就是同景而异趣。人心不阿,各如其面,找到自我之心与他人之心的不同,即使面对的是相同的景物,诗文也会有无穷的不同。

(节选自孙绍振《情景之真实、变异和相生》,有删改)

6.根据全文内容,下列有关诗歌情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作为现场交往的手段时,景物和人情都在现场引发,现场感决定了不能把它们绝对割裂开。

B.诗歌情景的真和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鉴赏诗歌时不能把“真”和“实”机械地联系在一起。

C.诗歌的景可以是实,也可以是虚,实景和虚景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诗人的功夫就是“权衡”虚实。

D.只要诗人能找到自我之心与他人之心的不同,即使所写的景物与其他诗歌相同,表现的情趣也会不同。

7.依据第③段内容,下列诗句及分析不符合“无景之景”特点的一项是

A.“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通过想象酒醒时只能独自面对岸边杨柳、凄冷晓风和如钩残月,表现无法排遣的离愁别绪。

B.“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借景抒情,用白云随风飘浮比喻友人行踪不定,用夕阳不忍离开大地,表现对朋友依依不舍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通过写日后一定登上泰山顶峰,那时俯瞰群山,群山会显得更渺小,表现泰山的雄姿和气势。

D.“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通过想象与亲人团圆时,共剪西窗烛,再谈及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表现对亲人的思念。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的诗学理念中片面强调真和实,可能是导致一些诗评家常把所感对象和所感主体绝对割裂开的原因。

B.元好问认为,只要虚得诚就能避免由虚而假,可实际上,尽管诗人无不诚心而发,假诗仍然遍布天下。

C.一般的诗评词评大都从鉴赏学出发,而乔亿则从创作论出发展开论述,这在诗论的理论范畴上是个突破。

D.文章引用了大量古代诗评家的评论,通过对这些观点的批评或肯定,表达了作者对诗歌情景关系的独特见解。

三、(共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口”是为考查而设),完成9~12题。

至忠之言逆于耳,倒于心,非贤主口孰能听之?故贤主之所说,不肖主之所诛也。人主无不恶暴劫者,而日致之,恶之何益?今有树于此,而欲其美也,人时灌之,则恶之,而日伐其根,则必无活树矣。夫恶闻忠言,乃自伐之精者也。

楚庄王猎于云梦,射随兕,中之。申公子培劫王而夺之。王曰:‚何其暴而不敬也?‛命吏诛之。左右大夫皆进谏曰:‚子培,贤者也,又为王百倍之臣,此必有故,愿察之也。‛不出三月,子培疾而死。荆兴师,战于两棠,大胜晋,归而赏有功者。申公子培之弟进请赏于吏曰:‚人之有功也于军旅,臣兄之有功也于车下。‛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兄犯暴不敬之名、触死亡之罪于王之侧,其愚心将以忠于君王之身,而持千岁之寿也。臣之兄尝读故记曰:‘杀随兕者,不出三月。’是以臣之兄惊惧而争之,故伏其罪而死。‛王令人发平府注而视之,于故记果有,口厚赏之。申公子培,其忠也可谓穆行矣。穆行之意,不以人知之为劝,不以人不知为沮。行无高乎此矣。

齐王疾痏,使人之宋迎文挚,文挚至,视王之疾,谓太子曰:‚王之疾必可已也。

虽然,王之疾已,则必杀挚也。‛太子曰:‚何故?‛文挚对曰:‚非怒王则疾不可治,怒王则挚必死。‛太子顿首强请曰:‚苟已王之疾,臣与臣之母以死争之于王。王必幸臣与臣之母,愿先生之勿患也。‛文挚曰:‚诺。请以死为王。‛与太子期而将往不到者三齐王固已怒矣文挚至不解屦登床履王衣。有顷,问王之疾,王怒而不口言。文挚因出辞以重怒王,王叱而起,疾乃遂已。王大怒不说,将生烹文挚。太子与王后急争之,而不能得,果以鼎生烹文挚。爨之三日三夜,颜色不变。文挚曰:‚诚欲杀我,则胡不覆之,以绝阴阳之气?‛王使覆之,文挚乃死。夫忠于治世易,忠于浊世难。文挚非不知活王之疾而身获死也,为太子行难,以成其义也。

(选自《吕氏春秋〃仲冬纪〃至忠》,有删改)

[注]平府:书库名,是楚国收藏古籍文书的地方。

【2016年威海高考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贤主之所说,不肖主之所诛也 诛:惩罚 .

B.此必有故,愿察之也 故:故交 .

C.王令人发平府而视之 发:打开 .

D.非怒王则疾不可治 怒:激怒 .

10.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非贤主口孰能听之

②于故记果有,口厚赏之

③王怒而不口言

A.其 且 为 B.焉 乃 为

C.其 乃 与 D.焉 且 与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与太子期而将往\不到者三\齐王固\已怒矣\文挚至\不解屦登床\履王衣

B.与太子期\而将往不到者三\齐王固\已怒矣\文挚至不解\屦登床\履王衣

C.与太子期而将往\不到者三\齐王固已怒矣\文挚至不解\屦登床\履王衣

D.与太子期\而将往不到者三\齐王固已怒矣\文挚至\不解屦登床\履王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阐述了忠言虽逆耳逆心、但君主不能厌恶听取的道理,运用朴实易懂的比喻论证,增强了说服力。

B.申公子培品德高尚,不怕获犯上不敬之罪,替楚庄王接受射杀随兕带来的不祥之灾,为君王竭尽忠心。

C.文挚精通医术,他明知用激怒齐王的手段治病会有不测,但还是冒死而行,显示了高尚的节义。

D.文章通过楚庄王游猎诛杀贤臣和齐王患病烹煮名医两件事,告诫为政者要善纳忠言,厚遇忠臣。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申公子培,其忠也可谓穆行矣。穆行之意,不以人知之为劝,不以人不知为沮。行无高乎此矣。(5分)

(2)太子顿首强请曰:‚苟已王之疾,臣与臣之母以死争之于王。王必幸臣与臣之母,愿先生之勿患也。‛(5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送河南元判官赴河南括当苗税充百官俸钱

刘长卿

春草长河曲,离心共渺然。方收汉家俸,独向汶阳田。

鸟雀空城在,榛芜旧路迁。山东征战苦,几处有人烟。

[注]元判官,诗人朋友,要去老家河南征收当苗税,诗人为其送行,写下此诗。【2016年威海高考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

(1)“鸟雀空城在”与“空山新雨后”(王维《山居秋暝》)中的两个“空”字,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2)诗人“渺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诗简要作答。(4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论语》中,孔子用‚ , ‛回答了‚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这个问题,这也是他一贯的治学态度和方法。

(2)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写了山间的朝暮四时之景,其中从花和树的角度写春、夏之景的句子是‚ , ‛。

(3)屈原在《离骚》中用‚ , ‛两句塑造了一个戴着高高的帽子、佩着长长的宝剑的特立独行的高士形象。

五、(12分)

16.阅读下列材料,用四个短语概括“工匠精神”的内涵,不超过20字。(4分)

瑞士手表誉满天下,畅销世界,堪称经典,这得益于瑞士制表工匠具有的‚工匠精神‛。具有这种精神的工匠有着精湛的技艺和高度的职业敬畏态度。在生产中,他们极度关注工作细节,严格依照操作流程,认真完成每一道生产工序,对每一个零件、每一个产品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在工作中,他们不断追求产品的完美和极致。在中国制造升级换代之时,我们也应该大力弘扬这种工匠精神,使中国成为制造强国。

答:

17.仿照下面小诗的第一节,再写一节,要求语意相关,句式相似。(4分)

2016年威海高考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三)
2016年高考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三模)试题(全国卷)

2016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三模)

试题(全国卷)—语文

本卷共40题(篇),十二种题型:论述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默写,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正确使用词语,辨析并修改病句,衔接连贯,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图文转换、作文。其中,论述类文本阅读3篇,文言文阅读3篇,古代诗歌鉴赏3首,默写5道,文学类文本阅读3篇,实用类文本阅读3篇,正确使用词语4道,辨析并修改病句4道,衔接连贯3道,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3道,图文转换3道、作文3道。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朝是一个重视传统文化的朝代,每一个节日都被宋人发挥到极致。清明节是当时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扫墓、颁新火、踏青、荡秋千、蹴鞠、斗鸡、放风筝,各种民俗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宋朝的清明节的最大亮点应该是蹴鞠。《水浒传》中写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当了殿前都指挥使。诗圣杜甫《清明》诗中说“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诗人陆游《感旧末章盖思有以自广》诗中有“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的诗句。这说明从唐朝到宋朝清明节都有踢球娱乐的习俗。

蹴鞠在宋代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上层踢球已经成为时尚,一幅《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皇帝和大臣踢球的情景。宋代社会上还有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的足球艺人。宋代的足球有用球门的间接比赛和不用球门的“白打”两种方式,但书上讲的大多是白打踢法。所谓‘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就是指踢球花样动作和由几个花样组成的成套动作,指用头、肩、背、胸、膝、腿、脚等一套完整的踢技,使“球终日不坠”。由此看来,宋代的足球,已由射门比准向灵巧和控球技术方面发展。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发扬互助精神,宋代的踢球艺人还组织了自己的团体,叫做“齐云社”,又称“圆社”。《水浒传》中写到宋徽宗也是“齐云社”的成员。这是专门的蹴鞠组织,专事负责蹴鞠比赛的组织和宣传推广。 宋代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市民携带炊饼出游踏青。宋代民间,习惯把无馅的食品称为饼,用火烤的叫烧饼,蒸的叫蒸饼,面条叫汤饼,油炸的叫油饼;宋仁宗赵祯做皇帝之后,因为宋仁宗的名字叫赵祯,而蒸饼的“蒸”字和赵祯的“祯”字发音相似,那时说话写字都讲究避皇帝或长辈的名讳,所以,蒸饼就改称为“炊饼”。在当时的汴梁城里,炊饼是一种大众食品,大街小巷都有卖炊饼的。宋朝把有馅的食品叫做馒头。《水浒传》中武大郎每天早起,挑起做好的一担炊饼出门叫卖。武松离家出行前,曾经交待哥哥武大说:你少在外面,早点回家;原先做炊饼十扇笼,以后只要做五扇笼。扇笼就是蒸笼,可以断定,大郎炊饼是蒸出来,而非烤制的烧饼。宋代炊饼是今天的馒头,绝非烧饼,而馒头却是今天的包子或有馅的点心。

宋朝太学与国子监食堂例行加餐,春秋两季加炊饼,冬天供应太学馒头。宋人笔记言,炊饼深受汴梁城民众喜爱,成为主食。年年清明节,市民携带枣粥、鸭蛋和炊饼,出游踏青。黄庭坚在宽慰病中朋友的书简中说:“病者想渐苏醒能食矣。家园炊饼漫佳,不知堪否?”诗

人杨万里题作《食蒸饼作》:“何家笼饼须十字,萧家炊饼须四破,老夫饥来不可那,只要鹘仑吞一个。”

读《水浒传》我们可探寻出宋朝清明节的习俗,除了传统的祭祀祖先外,更多的是纵情取乐,宋朝的节日已经走下了宗教的圣堂,成为老百姓外出娱乐的载体。通过《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出,宋朝商品经济迅猛发展,市井生活恬静和谐。宋朝清明节丰富多彩的民俗展示了宋朝的繁荣富足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摘编自刘传录《从<水浒>中探秘宋朝清明节的习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蹴鞠是宋朝清明节习俗的主要亮点,在当时,这种活动是上层社会的时尚运动,也 是足球艺人赖以保障生活的方式。

B.圆社是宋代蹴鞠艺人的专业团体,有助于蹴鞠艺人团结互助和维护切身利益,园社组织蹴鞠比赛,并进行宣传推广。

C.馒头在宋朝指的是有馅的食品,就是今天的包子或有馅的点心,宋朝太学和国子监 食堂在冬季都例行加餐供应馒头。

D.炊饼是宋朝市民在清明节出游踏青时常携带的食品,当时汴梁城大街小巷都有卖炊 饼的,炊饼成为当时民众的主食。

1.C(“宋朝太学和国子监食堂在冬季都例行加餐供应馒头”表述错误,原文是“冬天供应太学馒头”,不包括国子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清明节作为宋朝的一个重要节日被宋人发挥到极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俗活 动展示了宋朝的繁荣富足,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B.宋代蹴鞠的“白打”踢法是调动身体多个部位完成的一套花样动作,使“球终日不坠”,该踢法不比射门的准确性,而比控球的灵巧性。

C.宋代的饼有烧饼、蒸饼、汤饼、油饼等多种,因避宋仁宗的名讳,蒸饼改称炊饼, 宋人笔记和黄庭坚的书简都说明炊饼深受民众喜爱。

D.根据《水浒》有关蹴鞠与炊饼的描写和《清明上河图》,我们既可看出宋朝清明节习俗主要是纵情取乐,也可看出宋朝市井生活的幸福。

2.D(内容杂糅。依据原文,应该是从《水浒》有关蹴鞠与炊饼的描写可看出宋朝清明节习俗主要是纵情取乐,从《清明上河图》可看出宋朝市井生活的幸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朝的清明节,人们进行扫墓、颁新火、踏青、荡秋千、蹴鞠、斗鸡、放风筝等活 动,说明宋朝的节日已成为百姓娱乐的载体,不再有宗教般神圣感。

B.陆游的《感旧末章盖思有以自广》诗说明宋朝清明节有踢球和荡秋千的习俗,而杜甫的《清明》诗说明清明节踢球和荡秋千的习俗在唐朝就已盛行。

C.蹴鞠在宋代获得了极大发展,蹴鞠运动不仅在当时的上层社会流行,还有专业的踢球艺人,而且追求灵巧的控球技术,有专门负责蹴鞠活动的团体。

D.炊饼就是蒸饼,这不仅从《水浒》中武松和武大郎关于卖炊饼的对话中可以断定,

也可以从杨万里《食蒸饼作》一诗的诗题和内容的对照中得到印证。

3.A(忽视条件,曲解原文。原文说“除了传统的祭祀祖先外”,可见祭祖活动不能说明“宋朝的节日已成为百姓娱乐的载体,不再有宗教般的神圣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作为中国南方高原上人口分布最广、历史文化最深厚的古老民族之一,彝族有着丰富的祭祀和礼仪文化体系。其中有一项古老而神秘的祭祀表演,就是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称作中国戏剧活化石的彝族古戏“撮泰吉”。

“撮泰吉”系彝语音译,“撮”意是“人”,“泰”意为“变化”,“吉”意为“游戏、玩耍”,连起来讲就是“人类演变的戏”,简称“变人戏”。每年阴历正月初三到十五是“撮泰吉”演出的时段,演出目的旨在扫除人畜祸患,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每逢演出期间,活动多集中在夜晚,地点则以本村寨为主,有时也会受邀到附近的村寨演出。如今“撮泰吉”演出在大多数地方已经失传,唯有威宁的裸戛村还保留得相对完整。

学界一般认为,“撮泰吉”属于古傩戏的一种。傩戏是多种宗教文化混合的产物,透过弥漫着宗教色彩的戏剧窗口,我们可以窥视到多民族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风貌、古风民俗。然而,“撮泰吉”的传承在当下仍面临着诸多问题。首先是表演者的后继乏力。“撮泰吉”的传承秉持着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原则,但相比从事傩戏表演,现在的许多年轻人宁愿选择经济效益更显著的外出务工,长此以往,势必发生传承者的断层。其次是投入上的紧缺。据威宁县非遗办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财政投入过少,保护意识淡薄,文化理念落后,常常导致“撮泰吉”的保护丧失动力。再者,专业人才的匮乏和研究队伍的不稳定也不利于“撮泰吉”的健康发展。

事实上,“撮泰吉”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来就天然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或资本价值。因此对“撮泰吉”的保护并不是作博物馆标本式的封存,而是以活态的形式,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以融入时代的发展之中。管理部门应当明确自身职责,在加大监管和投入力度的同时,也要形成强烈的宣传意识和有效的运作机制。社会方面应积极寻找“撮泰吉”与当代文化的合作开发路径,譬如舞台展示的改进、依附于民族节日进行外向式开发以及和旅游产业的融合等等。这些举措对于“撮泰吉”的生存和生长都将是关键而必要的。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于“撮泰吉”的保护,其研究工作却更须谨慎而行。“撮泰吉”虽然存活于崇山峻岭之中,长期与世隔绝,很晚才揭开其神秘面纱,但如今在多方的关注下,仍不可避免地发生着变异。研究者在田野考察中尤须谨慎“辨伪”,仔细甄别传统沿袭的原生态“撮泰吉”和经过讹误扭曲的部分,并在此基础上做好“撮泰吉”的传承工作,避免学术研究中出现的偏离客观认识的“泛傩现象”。唯有立足本土和本民族进行研究,防止从案头到案头的泛泛之谈,才能真正澄清发生在“撮泰吉”认识上的种种误区,阐明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戏剧发生学上的重要意义。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5年10月28日10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为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的古老民族,彝族有着丰富的祭祀和礼仪文化体系,而古老而神秘的祭祀表演“撮泰吉”就是其中的代表。

B.彝族“撮泰吉”的演出时间和地点都相对集中或固定,时间大多在夜晚,地点以本村寨为主,但有时也会受邀到附近的村寨演出。

C.“撮泰吉”是多种宗教文化混合的产物,弥漫着宗教色彩,体现了彝族这一古老民族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风貌、古风民俗。

D.“撮泰吉”传统的传承原则,现在许多年轻人宁愿选择经济效益更显著的外出务工也不愿意从事傩戏表演,这些因素都导致表演者后继乏力。

1.C(偷换了原文的限定词,原文为“多民族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风貌、古风民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彝族古戏“撮泰吉”被称作中国戏剧活化石,但其演出在大多数地方已经失传,唯有威宁的裸戛村还相对完整地保留着,让我们得以观看。

B.对“撮泰吉”的保护既不能封存,也不能封闭。积极寻找与当代文化的合作开发路径,对于“撮泰吉”的生存和生长将是关键而必要的。

C.“撮泰吉”的传承在当下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投入上的紧缺常常导致“撮泰吉”保护丧失动力,加大投入是当前最亟须解决的问题。

D.对“撮泰吉”的研究一定要谨慎,要仔细辨别原生态的“撮泰吉”和经过讹误扭曲的部分,做好“辨伪”工作利于更好地做好传承工作。

2.C(“投入上的紧缺„„是当前最亟须解决的问题”于文无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6年威海高考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

A. 对于像“撮泰吉”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有必要的文化情怀,不能因其缺少经济价值或资本价值就不重视,不保护。

B.在现阶段,对“撮泰吉”的保护必须形成合力,管理部门既要加大监管和投入力度,也要形成强烈的宣传意识和有效的运作机制。

C.对于“撮泰吉”最好的保护并不是把它作为博物馆标本封存,而是把它作为活态的形式,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使它融入时代发展。

D.对于“撮泰吉”的研究一定要立足本土和本民族进行,不能只做从案头到案头的泛泛之谈,如此才能真正澄清认识上的种种误区。

3.A(“因其缺少经济价值或资本价值”错误。根据文意,“撮泰吉”本来就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或资本价值)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美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缺乏独立性,源自传统诗学追随儒家的政治功利主义和伦理实用主义。代表作是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此书以治国平天下式的雄心壮志,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诗学体系。开篇《原道》一章,便确立了“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的道统原则。这种道统诗学上承曹丕《典论•论文》所主张的经世致用文学观,即所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下开文以载道之先河。唐代,韩愈提出“文以明道”;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宋儒周敦颐明确“文以载道”的宗旨,都不过是《文心雕龙》顺理成章的延伸。由此可见,王国维和陈寅恪之于中国诗学缺乏独立的美学原则的感慨,洞见到了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非功利、非实用的审美传统始终阙如。

正是这种阙如,导致中国的诗学传统和文学传统总是无法进入精神层面,仅止于世俗的功用,越来越滑入俗世的纷争、功利的得失。“诗言志”沦为诗人得意或失意的渲泄;评话衍生出的小说,或聚焦于庙堂纷争的计谋较量如《三国演义》,或忘情于江湖造反的草莽传说如《水浒传》;更不用说《隋唐演义》《封神演义》之类的演义小说,既没有《山海经》神话中的阳刚,也没有《诗经》三百篇中的清纯。人的尊严、悲悯的情怀、君子有所不为有所必为的底线,在这类文学中被小不忍则乱大谋、无毒不丈夫的厚黑原则取代,这种审美趣味造就一代又一代的草莽,制作出一个比一个暴虐的帝王,进而滋生出民族诸多难以治愈的心理疾病:诡计崇拜、暴力崇拜、权力崇拜等等。

在这样的美学背景下,《红楼梦》的问世是一场审美革命:从容推出女性崇拜、悲悯崇拜,拒绝功名崇拜。《红楼梦》的问世使这个民族的审美趣味,不再纠缠于生存博弈而具有纯粹精神的存在意味,从而在美学上回归《山海经》式的混沌和《诗经》国风所具的清纯,达成名副其实的文艺复兴。王国维指出:《红楼梦》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大背于吾国人之精

神”,因为“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正如《红楼梦》写出悲剧本身已经具有美学革命的意味,王国维指出了《红楼梦》的悲剧品质,中国诗学的眼界由此被打开。他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这与被《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调教出来的国民醉心于权谋和暴力的审美品味截然不同,而是关注人世间的苦难,并从宇宙的视野加以审视。 佛学的东渐,禅宗的兴起,在中国士大夫阶层引发了心灵的解放,终致中国诗学界异端突起。相对于李白急功近利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苏东坡信笔挥就的乃是心平气和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严羽的《沧浪诗话》顺流而至,借禅宗之名,挑战《文心雕龙》的道统诗学,连同文以载道的诗学传统,但比起王国维、陈寅恪的美学思想,严羽在《沧浪诗话》里的诗学追求,不过小荷才露尖尖角。王国维和陈寅恪之于中国文化的独到贡献,不在于学问的博大精深,而在于识见和思想的不拘流俗。中国数千年文化之所以江河日下,不可忽视的原因在于审美上的疲乏。而王国维和陈寅恪的过人之处,则在于对这种审美疲乏的洞察。

(摘编自李劼《王国维、陈寅恪的文艺复兴意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诗学追随儒家的政治功利主义和伦理实用主义,使得美学缺乏独立意味,使得诗学传统和文学传统无法进入精神层面,而止于世俗的功用。

B.刘勰的《文心雕龙》建立了一个包罗万象的诗学体系,确立了“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的道统原则,影响到后世的文学思想。

C.曹丕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开启了文以载道的先河,韩愈、白居易等人丰富了这种理论,周敦颐明确了“文以载道”的宗旨。

D.佛学的东渐和禅宗的兴起,引发中国士大夫阶层心灵的解放,严羽的《沧浪诗话》借禅宗之名挑战文以载道的诗学传统。

1. C(曹丕“开启了文以载道的先河”表述错误。根据文意,应是道统诗学开启了文以载道的先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关注人世间的苦难,表现人的尊严和悲悯情怀,不再只是宣泄得意或失意,不再纠缠于生存谋略,文学才能体现出纯粹精神和较高的审美价值。

B.一些古代小说推崇的“小不忍则乱大谋”“无毒不丈夫”等厚黑原则,其实正是中国文学传统讲求实用和功利、纠缠于生存博弈的具体表现。

C.《红楼梦》体现出女性崇拜、悲悯崇拜,而拒绝暴力和权力,《红楼梦》彻头彻尾的悲剧背离了国人崇尚的乐天精神,在审美上具有革命性的意味。

D. 王国维重视文学的审美属性,不赞同文以载道,提出从宇宙的视野审视文学,打开了中国诗学的眼界,带来了名副其实的文艺复兴。

2.D(“带来了名副其实的文艺复兴”理解有误。应是《红楼梦》的问世带来了名副其实的文艺复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民受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代小说的影响,民族也因此滋生很多难以治愈的病态心理,可见,文学对人的思想、对社会会产生影响。

B.在经世致用文学观的影响下,中国后世的演义小说既缺乏《山海经》神话中的阳刚,也没有《诗经》三百篇中的清纯,处于审美疲乏的状态。

C.“文以载道”思想强调文学的承载、阐明、传达“道”的社会功用,强调文学的促进社会道德进步的宗旨。这一思想贯穿于我国古代文学之中。

D.王国维和陈寅恪以不拘流俗的敏锐眼光,洞察了中国文化中非功利、非实用的审美传统始

2016年威海高考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四)
2016年山东省潍坊市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考试语文试题

2016年山东省潍坊市高考模拟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座号、考号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第I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庄重/庄严)的南湖书院,书香弥漫,静谧安然。书院正门有一副笔力遒劲的楹联:..

“__________________。”历经(幽远/悠远)的岁月,隽永的联句仍似甘霖点点,滋润着..

人们的心田。徽州莘莘学子在这里开启人生的智慧,________________,如一颗颗莲子,....

绽放成一朵朵璀璨的莲花。饱读诗书、搏古通今的学子们走出徽州,展翅高飞,擎天地......

日月,度人世沧桑。 ....

粉墙黛瓦,曲径通幽,儒风雅韵,美不胜收。(徜徉/徘徊)于微州,如痴如醉,真想....

在这片书香氤氲之地诗意栖居。 ..

1.文中加点的词语读音和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静谧

C.璀(cuǐ)璨 莘(xīn)莘学子 人世沧桑

B.隽(juàn)永 D.氤氲 搏古通今 曲(qǔ)径通幽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庄严 幽远 徘徊 C.庄重 幽远 徜徉 B.庄严 悠远 徜徉 D.庄重 悠远 徘徊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A.细嚼梅花读汉赋,漫研竹露裁唐诗

书墨之香慢慢滋养了幼小的生命

B.漫研竹露裁唐诗,细嚼梅花读汉赋

幼小的生命被书墨之香慢慢滋养

C.漫研竹露裁唐诗,细嚼梅花读汉赋

书墨之香慢慢滋养了幼小的生命

D.细嚼梅花读汉赋,漫研竹露裁唐诗

幼小的生命教书墨之香慢慢滋养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催生出一些年纪轻轻的学究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

B.莱万多夫斯基在本赛季状态极佳,他有着九分钟进五球的惊人发挥,多家豪门俱乐部有意和他签订城下之盟。 ....

C.在以“阅读,让社会更文明”为主题的云龙书展上,精品图书琳琅满目,引得万千读....

者齐聚云龙湖畔,共赴一场美丽的心灵之约。

D.马帮在茶马古道上已传承千年,在中国大西南的土地上,马帮的赶马人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走过了山高水低,走过了春夏秋冬。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十二五”期间,我国文物事业、特别是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迅速,成果显著,这些成绩靠的是全体文物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取得的。

B.就备受关注的非法经营疫苗案,国家相关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案件调查处置的进展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出的诸多问题。

C.曹文轩的作品是独特的,虽然发生在中国,但它的主题关乎全人类,这是他荣获世界儿童文学最高奖——国际安徒生奖的最重要原因。

D面对猛烈的反腐风暴,许多官员心里自然不会无动于衷,惴惴不安者有之,患得患失者有之;当然,为官清廉内心坦荡的也大有人在。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点之一,是强烈的群体意识,但也隐含着一个缺点,那就是独立的自我湮没于群体之中,个性难以伸张,启蒙惟艰。个性启蒙的核心意义,在于个性解放,即自我的独立自由,解除一切外在性的束缚。

我把人生境界分为“欲求”“求知”“道德”“审美”四种,之所以把“审美”列入最高层次,就在于其他三个层次都有不同程度的外在性。外在性意味着外来的约束,唯有审美,完全出自内在,故独立自由。“欲求”的境界出自类似兽欲的低级需求,需要外物的供给方能满足,其外在性不言而喻。“求知”境界是对外物的探求。“求知”(科学)对推动启蒙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当今科技所导致的网络信息时代、市场经济时代,也有其庸俗的一面:效用第一,拜金主义。“道德”的含义必然包含“应该”,即使道德是自愿的应该,也有一定的外在性。

我所崇尚和提倡的“审美”,远不止于感官之美、声色之美,它视万物力相通的“一体”,以对“一体”的领悟和玩味为美。此种美既尊重一己之自我,又尊重以他者为“我之骨肉”的自我。在此种“一体”的领悟中,“我”对他者之尊重和爱护,非出于道德的“应该”之外在感和强制感,而是出于自然而然的内在感情,故此种美具有完全独立自由的内涵。

欧洲传统文化重科学,科学成了欧洲个性启蒙的推动力。中国传统文化中科学不发达,这是中国个性启蒙迟迟难以启动的原因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能找到什么样的因素来推动启蒙呢?我以为,中国是诗的国度,可以从古典诗词中追寻到一点推动中国启蒙的动力。具体一点说,这就是指中国人的“审美”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儒家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严格的贵贱等级意识,个人的自我被湮没于此种等级森严的君主专制的群体之中。但人性总有伸张个性、要求自由的一面,出路何在?在吟诗诵词。吟诗诵词,乃中国之士人皆有的习性,原因在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内涵都意在追求自我的自由天地。中国美学“意象说”所推崇的意象美,就是在言外之意、词外之情、象外之意中做无穷的玩味与领悟,而此种玩味与领悟正是一片遨游于世俗之外的自由天地。

当然,传统士人审美观中之个性追求,有其消极的方面:“意象说”的审美观缺乏自我表现的因素。因此,他们的诗词歌赋大多合有自我安慰的性质,缺乏奋斗精神。五四运动以后有所转变,鲁迅、闻一多,既是文人、诗人,又是斗士,他们为中华文化未来之发展作出了贡献。但个性的启蒙,还有待于进一步。我以为这里最重要的,还是要在弘扬士人伸张个性的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在弘扬传统的“意象说”审美观的基础上,吸取西方文化传统中的自我的独立自主精神。我们需要大力提倡树立“独立型自我观”。摆脱传统的“依赖型自我观”。“独立型的自我观”强调尊重他人之自我,强调包容、海涵。我主张以审美观推动个性启蒙,正是要以自然而然的“民胞物与”(民为同胞,物为同类,指爱人和一切物类)之胸怀来滋养我们的中华文化。

(选自张世英《审美启蒙》,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传统文化中隐含独立的自我湮没于群体之中的缺点,个性难以伸张,启蒙惟艰。

B.审美不止于感官、声色之美,它视万物为相通的“一体”,以对“一体”领悟和玩味为美。

C.儒家思想强调严格的贵贱等级意识,士人通过吟诗诵词,追求自我的自由天地。

D.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境界,吸取西方文化中的自我的独立自主精神,进行个性启蒙。

7.下列有关作者提出的“审美”境界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它在四种人生境界中是最高的层次,完全出自内在,没有强制感,是独立自由的。

B.它所倡导的美是尊重一己之自我和尊重以他者为“我之骨肉”的自我的统一。

C.它可以从中国古典诗词中取得,可以成为推动中国个性启蒙的动力。

D.它就是“意象说”所推崇的意象美,包括言外之意、词外之情、象外之意。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四种人生境界中,唯有“审美”境界能推动个性启蒙,因为其它境界都有不同程度的外在性。

B.古典诗词的审美内涵都意在追求自我的自由天地,吟诗诵词就成了古代士人伸张个性的方式。

C.“意象说”的优点是引入进入世俗之外的自由天地,缺点是其审美观缺乏自我表现的因素。

D.中国五四之后的个性启蒙还需更进一步,“独立型的自我观”的形成对个性启蒙非常重要。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文中“□”为命题而设)

高弘图,字子犹,山东胶州人,万历庚午进士,累官工部侍郎。性伉直,东林、齐、楚、宣、浙之党诋排,而弘图一无所附丽。尝为御史,与逆阉忤,削籍,而名愈高。其.

在工部,宦者张彝宪督部事,弘图耻□并坐,七疏乞休,帝怒。复罢归。瑜年而怀宗思之,召至阔,咨以时事,补南京兵部侍郎,寻擢户部尚书。

甲申,福王立。以弘图物望所属,改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其江北被兵郡县两年之内蠲其正税等八议,并优旨答之。 .

未几,马士英辅政,弘图、张慎言等持正。廷议起废,慎言举用吴娃。士英党诚意伯刘孔昭率诸勋臣斥慎言于朝,声震殿陛。弘图曰:“文武各有所司。即文臣中,各部不

①得侵吏部之权,武臣何得越职□争之?”既而士英疏荐阮大铖,曰:“大铖名在丹书,

非其罪也,人诬之耳。”大铖因前奏冤陷,而引弘图为证,以弘图素不附党,必不忌己也。.

弘图乃曰:“大铖顷者陈说,臣不知,无所参驳。若其起用,关系非细。昔崔、魏乱政,先帝首锄大憝,钦定逆案,以遏群邪,大铖与焉。以先帝明察,岂容擅改?即如士英奏,乞下群臣集议,以彰公论,则用大铖亦自光明。”士英愤然曰:“臣荐大铖,非受贿也。何不光明之有?”而卒起大铖为兵部侍郎。

左懋第之北使也,弘图奏:国书如古称可汗故事,使礼尊会典,不可屈膝以致辱命。

②当是时,国朝学方议遣师南下,而懋第至,守其议倔强不屈,国书无由达,使事不终,南征遂决。议者谓私图不达时势,执承平故事,以虚文酿祸,然其时廷臣皆莫之计也。其后遣中官督畿辅、浙、闽饷,复设东厂,弘图皆力争之。士英怒,矫旨切责,因力求去。八月。加太子少师,又加太子太保。十月,卒致仕。弘图在阁,士英尚威之,不敢肆志。及去,遂无□忌。时山东已失,弘图流寓吴门,已复渡江入浙东。弘光亡,泣涕.

绝食,卒于会稽之竹因。

古夸之变览存亡之势如北使事宜犹执承平故事将为是具文乎抑欲求当于国事也?弘图虽非济变材。使其幸而当平世,固一贤宰相也。

(节选自《南疆逸史》,有删改)

【注】①丹书:古时以朱笔记载犯人罪状的文书。②国朝:指清朝。《南疆运史》记述南明历史,作者温睿临为清朝人,故称清朝为国朝。

9.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为御史,与逆阉忤 忤:违逆 .

B.两年之内蠲其正税 . 蠲:减免

忌:嫉妒

肆:放纵 C.以弘图索不附党,必不忌己也 .D.士英尚威之,不敢肆志 .

10.填人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弘图耻□并坐

②武巨何得越职□争之

③及去,连无□忌

A.与 且 以 B.与 而 所

C.其 且 所 D.其 而 以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然不能通古今之变/览存亡之势/如北使事宜/犹执承平故事/将为是具文乎/抑欲求当于国事也

B.然不能通古今之变览/存亡之势如北使/事宜犹执承平/故事将为是具文乎/抑欲 求当于国事电

C.然不能通古今之变/览存亡之势/如北使事宜/犹执承平/故事将为是具文乎/抑欲

求当于国事也

D.然不能通古今之变览/存亡之势如北使/事宜犹执承平故事/将为是具文乎/抑欲 求当于国事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弘图性格刚正耿直。他不介入任何党派纷争,曾因与宦官不睦,先后两次被罢官。

B.高弘图很有名望。福王即位,他官任礼部尚书,提出的八点建议都得到皇帝的答复。

C.高弘图持守公道。他曾因刘孔昭越职侵权而当堂责问他,并坚持原则不为阮大铖开脱。

D.高弘图有软弱自私的一面。被马士英假传圣旨斥责,就极力请求离职,不顾国家安危。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即如士英奏,乞下群臣集议,以彰公论,则用大铖亦自光明。(5分)

(2)议者谓弘图不达时势,执承平故事,以虚文酿祸,然其时廷臣皆莫之计也。(5分)

14.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8分)

清平乐

白朴

朱颜渐老,白发添多少。桃李春风浑过了,留得桑榆残照。

江南地迥无尘,老夫一片闲云。恋杀青山不去,青山未必留人。

(1)这首词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特色?试简要分析(4分)

(2)请简析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具有远大抱负,肩负重大使命的人必须要有宽广的胸怀、坚忍的品质,正如《论语·泰伯章》中所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诗经·郑风》中描写女子思念恋人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自己对得到人才的渴望。【2016年威海高考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

(3)《蜀道难》中李白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山峰高耸接天,绝壁景色险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五、(12分)

16.请以“激情”为陈述对象重组下面的句子,不得遗漏信息,不得改变句意。(4分) 我的目光被淹没了:婆婆的榆树上,榆钱密密匝匝,团团滚滚,喷涌着激情。

激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图表,完成下面题目。(4分)

2016年威海高考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五)
山东省威海市2016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16年威海市高考模拟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县区 和科类填写在答案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 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II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 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九寨沟的湖泊独具特色。湖水终年碧蓝澄澈,明丽见底,而且随着光照变化、季节.

推移,(呈现/表现)不同的色调与水韵。雄浑的,碧波噌吰;平静的,水波澹澹。每当风..

平浪静,蓝天,白云,远山,近树,倒映湖中。一湖之中,鹅黄、黛绿、赤褐、绛红、翠碧等色彩组成不(规则/规律)的几何图形,__________。视角移动,色彩亦变,一步一态,变幻无穷。有的湖泊,微波细浪,璀璨成花,远视俨如燃烧的海洋;有的湖泊,湖....

底静伏着钙化礁堤,朦胧中仿佛姣龙游动。整个沟内,奇湖错落,目不暇接。 ....

九寨沟也是瀑布王国。所有的瀑布都从密林里狂奔出来,在山岩上腾跃呼啸,几经跌宕,形成叠瀑,声若滚雷,似一群银龙竞跃,________,化作迷茫的水雾。朝阳照射,.....

出现奇丽的彩虹,使人赏心悦目,(留恋/流连)忘返。

1.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A.澄(chéng)澈 姣龙游动 B.澹澹(chán) 变幻无穷

C.礁堤(tī) 银龙竟跃 D.跌宕(dàng) 目不暇接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表现 规则 留恋 B.呈现 规律 流连

C.呈现 规则 流连 D.表现 规律 留恋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相互浸染,斑驳陆离 无数小水珠被激溅起来

B.斑驳陆离,相互浸染 激溅起无数小水珠

C.斑驳陆离,相互浸染 无数小水珠被激溅起来

D.相互浸染,斑驳陆离 激溅起无数小水珠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妈妈好,还是爸爸好?”这种排斥性选择往往会误导孩子挖空心思揣摩大人心理,养成随机应变的性格。 ....

B.一些运营商通过虚假广告吸引用户,明知网速无法契合相关的宽带资费,却照样营销、售卖,这与消费欺诈毫无二致。 ....

C.NBA总决赛结束,金州勇士队以总比分4:2击败了骑士队,历经40载终于旗开得...胜,再次夺取总冠军。 .

D.90后女孩小姬和男友双双辞职,二人轻车简从,以徒步和搭车的方式走访56个民族,....

并记录下当地的特色文化。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美国宇航员在空间站培育出一朵百日菊,成为第一株在外太空开放的花,其颜色外形与地球上的差异不大,但花瓣无法形成优美的弧度。

B.从上周开始,福州警方开始为期3个月的交通违法整治行动,首次对3名闯红灯的行人和骑车人进行了处罚。

C.《疯狂动物城》是迪士尼的又一力作,影片借助动物形象,全面地表达了有梦想的孩子在执着坚定的信心的支持下得以实现。

D.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方针,这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也是对经济规律、社会规律的尊重。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现在我们来看看老子对美与真和美与善的问题的看法。

【2016年威海高考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

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老子》第八十—章)在这里,老子认为真实可信的言词是不美的,美的言词是不真实可信的;有道德的人是不善于词令辩说的,善于词令辩说的人是没有道德的。这就是说,美者不真,真者不美;善者不美,美者不善。老子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看法?如果只从现象上看问题,就会简单地断言老子反对美与真、美与善的统一,进而又可以作出结论说,老子的这种思想是错误的,云云。实际上,老子的这种思想的提出是立足于他对文明社会的批判这个根本立场之上的。只要看一看老子生活的那个社会,以及后来的—切阶级社会,美者不真,真者不美,善者不美,美者不善,难道不是一个随处可见的历史事实吗?

就拿《老子》书中所说到的那种“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第五十三章)的人物来说,他们的服饰和生活中的一切享受是再美不过了,然而他们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呢?老子称之为“盗夸”之徒,也就是一些非常阔气有排场的强盗头子。他们说得上有什么真,有什么善吗?这个“盗夸”之徒,就是文明所产生出来的那些不择手段残酷压迫人民的剥削者的代表,在他们身上美与真、美与善是处处尖锐地对立着的。此外,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就产生了老子所说的“慧智出,有大伪”的现象,在最美丽动听的言词后面隐藏着最虚伪丑恶的思想,这不也是一个随处可见的事实吗?

老子指出了美与真、美与善之间存在着矛盾,两者并不一致,这是否意味着他认为真、善、美根本不能统一?不是。实际上,老子的意思是:在他所批判的文明社会中,真善美是无法统一的,这正是文明的一大弊端,但在他理想中的那个没有“盗夸”之徒的社会里,真善美却是完全统一的。老子以及后来的庄子所说的“道”是真,是善,也是美,完全没有分化,三位—体。在老子看来,如果“美言”所讲的是“道”,而不是老子所反对的那些虚伪的仁义道德,那么“美言”与“信言”是完全能够统一,而且应该统一的。

与孔子处处都在正面地积极地主张和维护真善美的统一所不同的是,老子虽然在根本上并未否定真善美能够统一,但他却处处都在揭露实际生活中美与真、美与善是互不相容地对立着的。他站在文明社会的批判者的立场来看问题,击中了文明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真善美恰好互相敌对、无法相容这个历史事实,显示了老子所特有的那种洞察文明社会的内幕和黑暗的批判精神。

(选自李泽厚《老子的美学思想》,有删节)

6.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提出反对美与真、美与善的统一的看法是有其历史背景的。

B.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就产生了美与真、美与善的尖锐对立。

C.老子认为当美与道统一时,真善美才能达到真正的统一。

D.老子站在文明社会的批判者的立场看问题显示其特有的洞察力。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仅凭“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等语句就断言老子反对美与真的统一,是一种断章取义的判断。

B.在老子生活的社会以及后来的阶级社会,文明程度在不断发展,但美与真、美与善却难以做到完全统一。

C.老子击中了文明社会的弊病,认为在没有“盗夸”之徒的理想社会里,才能实现真善美的完全统一。

D.孔子对真善美的统一持积极肯定的看法,而老子处处否定真善美统一的言论也并非纯粹消极。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与孔子的思想并非完全对立,比如孔子所说的“巧言令色,鲜矣仁”,也能印证老子的“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B.当今出现了诸如“感动中国人物”等代表真善美统一的典范,这体现了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也说明老子的观点不适用于现代社会。

C.《红楼梦》中“王熙凤弄权铁槛寺”,她贪污受贿,间接害死两条人命,体现了老子所说的“盗夸”之徒的一些行为特征。

D.在老子看来,虚伪的仁义道德是文明社会的产物,这一点我们在很多文学作品中也能看到,如《祝福》《巴黎圣母院》等。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点苍山游记

杨慎(明)

自余为谬人,所历道途万有余里,齐、鲁、楚、越间号称名山水者,无不游。及至叶榆之境,一望点苍,不觉神爽飞越。比入龙黾关,山则苍龙叠翠,海则半月拖蓝,城郭奠山海之间,楼阁出烟云之上,香风满道,芳气袭人。余时如醉而醒,如梦而照如久卧而起作,然后知吾曩者之未尝见山水,而见自今始。

嘉靖庚寅,约同中溪李公为点苍之游。二月辛酉,夜宿海珠寺,候龙关晓月。两山千仞,中虚—峡,如排闼然。落月中悬,其时天在地底。中溪与予各赋—诗。诗成,而..

月犹不移,真奇观也。壬戌,复入关,至鹤顶寺,松林荫轩,洱波在席,相与趺坐酌酒,.

时夕阳已沉西,山缺处犹露日影,红黄一线,本细末宽,自山而下,直射洱波。僧曰:“此即鸳浦夕阳也。余波皆碧,独此处日光涌金,有鸳鸯群浴。今则网罟大密,此景不常然.

也。”

三月乙酉,缘山麓东行一里,至弘圣寺,有浮图高二百丈,考之野史,为隋文帝时敕建者。北渡两涧,有汝南王碑,声如玉磬,清越可闻。因以木击之,歌少陵春山相求.

之诗。闻北冈有元翻耳驻跸台,后人屋之。方至其处,大雨忽至,遂趋屋下避雨,轩窗洞豁,最堪游目,则见满川烈日,农人刈麦。予月:“异哉,何晴雨相兼也。”中溪曰:“此.

点苍十景之一,所谓‘晴川秧雨’者是已,每岁五月,溪上日日有雨,田野时时放晴,故刈麦插秧,两处无妨。世传观音大士授记而然。”

己亥,至金榜寺,有崖飞出水面,曰维舟山。徒步而升,见山巅积雪,山腰白云,.

天巧神工,各呈其伎。予曰:“此非点苍真面目乎?微公,几失此奇观矣。”相与订约结社。僮仆于灌莽中得一石洞,檐牙户牖,大类人居,中可容瑚,喜不自胜,曰:“此可免结屋之劳矣。”酌酒相庆恋恋不能去旁人催促予二人相向惆枨恐不能复来勉从入舟则波纹纭纭。遵崖壁而南,壁下石窟,有渔家妇子居焉。生事萧条,身无完衣。问其男子何在,.

言“欠课,为宦家所系”。其情可悲也。又南至赤文岛,暝色欲来,辞舟登阁。

(有删节)

【注】①谬(1ù)人:有罪之人。⑦网罟(gǔ):渔网。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排闼然 ..

B.松林荫轩 .

C.轩窗洞豁 .

D.遵崖壁而南 . 排闼:推开门 荫:树影 洞:明亮 遵:沿着

②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

②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②①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今则网罟大密 .B.①因以木击之 .

C.①徒步而升 .②吾尝践而望矣 .

D.①有渔家妇子居焉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酌酒相庆恋恋/不能去/旁人催促/予二人相向/惆怅恐不能/复来勉从入舟/ 则波纹纭纭

B.酌酒相庆恋恋/不能去旁人/催促予二人/相向惆怅/恐不能/复来勉从入舟/ 则波纹纭纭

C.酌酒相庆/恋恋不能去/旁人催促予/二人相向/惆怅恐不能复来/勉从入舟/ 则波纹纭纭

D.酌酒相庆/恋恋不能去/旁人催促/予二人相向惆怅/恐不能复来/勉从入舟/ 则波纹纭纭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总写点苍山胜景,作者从自己遍游名山胜水的经历写起,意在衬托点苍山独特之美。

B.第二段记述了我与李中溪先生同游点苍山的经历,两人一天之间游历了“龙关晓月”“鸳浦夕阳”二景。

C.第三段描写浮图塔、汝南王碑、晴川秧雨三景,作者或考订古迹,或引用传说,增添了山水的文化内涵。

D.第四段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抒发了对点苍山胜景的喜爱与不舍之情,以及对石窟中渔家妇子的悲悯之情。

第Ⅱ卷(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如梦而觉,如久卧而起作,然后知吾曩者之未尝见山水,而见自今始。(4分)

(2)此非点苍真面目乎?微公,几失此奇观矣。(3分)

(3)问其男子何在,言“欠课,为官家所系”。(3分)

1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

春寄西山陈陶

贯休

搔首复搔首,孤怀草萋姜。春光已满目,君在西山西。

堑水成文去,庭柯擎翠低。所思不可见,黄鸟花中啼。


2016年威海高考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相关热词搜索:2016年高考语文模拟卷 2016高三语文模拟试题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2016年威海高考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2016年威海高考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gaokao/gaokaoxinxi/65823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