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讲话 > 论语第四章翻译

论语第四章翻译

2016-04-05 12:55:18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论语第四章翻译(共5篇)论语全文翻译(完整)论语全文翻译(完整)二十篇目 录《论语》——学而《论语》——为政《论语》——八佾《论语》——里仁《论语》——公冶长《论语》——雍也《论语》——述而《论语》——泰伯《论语》——子罕《论语》——乡党《论语》——先进《论语》——颜渊《论语》——子路《论语》——宪问《论语》——卫灵公《论...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论语第四章翻译》,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篇一:《论语全文翻译(完整)》

论语全文翻译(完整)

二十篇

目 录

《论语》——学而

《论语》——为政

《论语》——八佾

《论语》——里仁

《论语》——公冶长

《论语》——雍也

《论语》——述而

《论语》——泰伯

《论语》——子罕

《论语》——乡党

《论语》——先进

《论语》——颜渊

《论语》——子路

《论语》——宪问

《论语》——卫灵公

《论语》——季氏

《论语》——阳货 《论语》——微子

《论语》——子张

《论语》——尧曰

《论语》——学而

【本篇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

1?1 子曰①:“学②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⑤自远方来,不亦乐⑥乎?人不知⑦,而不愠⑧,不亦君子⑨乎?”

【注释】

①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②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③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④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⑤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⑥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⑦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⑧愠:音yùn,恼怒,怨恨。

⑨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原文】

1?2 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③,鲜④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⑤。君子务本⑥,本立而道生⑦。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⑧?”

【注释】

①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②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③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④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⑤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⑥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⑦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⑧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评析】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原文】

1?3 子曰:巧言令色①,鲜②仁矣。”

【注释】

①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论语第四章翻译

②鲜: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评析】

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

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原文】

1?4 曾子①曰:“吾日三省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③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④乎?传不习乎?”

【注释】

①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论语第四章翻译

②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③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④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⑤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评析】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之谓忠”。“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至于汉代以后逐渐将“忠”字演化为“忠君”,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原文】

1?5 子曰:“道①千乘之国②,敬事③而信,节用而爱人④,使民以时⑤。”

【注解】

①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②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

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③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④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⑤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评析】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康有为说,孔子的学说是“爱人”,泛爱一切人。但本章里所说的“爱人”则非此意。他所说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对象。可见,“爱人”不是爱一切人,而只是爱统治集团中的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想。但这与“爱人”与否则无太大干系。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鲁迅曾经指出:“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这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待孔子治国方略的。因而颇具尖锐性。

【原文】

1?6 子曰:“弟子①入②则孝,出③则弟,谨④而信,汎⑤爱众,而亲仁⑥,行有余力⑦,则以学文⑧。”

【注释】

①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②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③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④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⑤□: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

⑥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⑦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⑧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

篇二:《《论语》英文翻译摘抄辜本》

论语英译,辜鸿铭

论语第四章,《里仁篇》为基础。

辜鸿铭把仁理解为,moral character。

子曰,“曰”翻译成:remarked。论语第四章翻译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辜鸿铭在翻译的时候,会把一句话直接拆开,分成几句话来。而在两句话之间常常会有连接词。

一句我们都背过的话: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辜鸿铭在一句话中,会把主语作为自己,I,来进行叙述。而“道”的翻译则是,the path of duty,很直白,直白就容易片面。因为这样的道还含有正义,智慧等等的涵义。但是这样翻译真的是够简洁。

而且反问的话却直接把本身的意思表达出来,并没有反问的启发性效果。

”好仁“的翻译是,loves a moral life。

动词是love,而仁,是moral...life。是life。

辜鸿铭翻译的不准确之处也是很明显的。

比如: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大意是:

“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辜的翻译是:men’s faults are characteristic。怎么characteristic呢,没有说。

还有一句经典的话: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第四章翻译

道这种东西啊,早上知道了,就算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翻译:when a man learnt wisdom in the morning,he may be content to die in the evening before the sun sets. 这次辜没有用I了=_=,道是什么呢,翻译成了wisdom。在太阳落山的时候啊,我也很满足了。应该说,孔子的道是道德、伦理范畴里面意义很广泛的几个体,说成了一个字,道。这句话的翻译是a man,应该说,因此这句话的理解又多了一方面。我孔子觉得啊,人,只要早上learnt wisdom,晚上他就会很满足了。为什么觉得会少了一些激情在呢。不够简洁是其一(字越少,越有力),更多的是在content这个词。

“士”是什么呢,是gentleman。中国的“士”和英语中的gentleman之间的差别就不多说了。

最后,再说一句辜的翻译: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大意是,

君子对于“天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a wise man in his judgment of the world, has no

predilections nor prejudices; he is on the side of what is right.”

翻译,他在争取的那边。什么是对的呢,他没有说。只说是right。当然应该看全面的,从他的译本的前面就开始看起,“说不定”能理解什么是right。

总之,看了辜的译本,很简洁,很好动。我觉得书的文化普及性更强一些,但是准确性就不那么高了。

篇三:《论语经典名句翻译》

论语经典名句翻译

【原文】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读“lè”,快乐)乎?(《学而》)

【直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情吗?

【意译】有好多朋友从远方到中国来研究学问切磋技艺,不也是让我们感到很快乐的事情吗?

【原文】2.礼之用,和为贵。(《学而》)

【直译】礼的应用,以和为贵。

【意译】我们之所以用最高的礼节热烈欢迎来自世界各国的朋友,是因为我们认为同世界各国的朋友和谐相处是最可宝贵的。

【原文】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

【直译】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是怎么可以在社会上站住脚的。

【意译】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在社会上是怎样可以站住脚的。

【原文】4.德不孤,必有邻。(《里仁》)

【直译】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有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

【意译】世界上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有很多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

【原文】5.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

【直译】让年老的人得到安适,让朋友们得到信任,让年少的人得到关怀。

【意译】孔子的志向是:让普天下年老的人得到安适,让普天下的朋友得到信任,让普天下年少的人得到关怀。

【原文】6.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

【直译】自己想安身立命也要帮助他人一同安身立命,自己想兴旺发达也要帮助他人一同兴旺发达。

【意译】一个高尚的人自己想安身立命也要帮助他人一同安身立命,一个高尚的人自己想兴旺发达也要帮助他人一同兴旺发达。论语第四章翻译

【原文】7.知(通“智”,读“zhì”)者乐,仁者寿。(《雍也》)

【直译】机智的人动而不括故乐,仁厚的人静而有常故寿。

【意译】一个机智的人乐于自由运动,一个仁厚的人长于保持操守。

【原文】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

【直译】学习知识从不满足,教诲别人从不懈怠。

【意译】一个谦虚的人学习知识从来不会满足,一个敬业的人教诲别人从来不会懈怠。

【原文】9.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

【直译】以道为志向,以德为准则,以仁为凭借,以六艺为学习活动内容。

【意译】以道作为前进的志向,以德作为做人的准则,以仁作为行动的凭借,以六艺作为学习演习的内容。

【原文】10.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直译】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意译】品行好的人光明磊落心胸宽广,品行差的人多行不义经常忧愁。

【原文】1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直译】用不义手段得到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好像天空的浮云一样。

【意译】用不合礼义的方法得到荣华富贵,对于我来说好像是天空中漂浮的云彩一样,从不沾边。

【原文】1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直译】三军的主帅是可以俘虏过来的,一个人的志向是不能强行改变的。

【意译】战场上三军的主帅是可以俘虏过来的,生活中一个人的志向是不能强行改变的。

【原文】13.知(通“智”,读“zhì”)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直译】聪明的人不会迷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意译】聪明的人足以明礼所以不会为一己私利而迷惑,仁德的人足以爱人所以不会为一己私利而忧愁,勇敢的人出自礼仁所以不会为一己私利而畏惧。

【原文】14.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

【直译】后生是值得敬佩的,怎么知道他的将来不如现在呢?

【意译】年轻人是值得敬佩的,怎么知道他将来的造诣不如现在呢?

【原文】15.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颜渊》)

【直译】天下的人都是自己的兄弟。

【意译】普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样和睦相处。

【原文】1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

【直译】君子成全别人做好事,不助长别人做坏事。

【意译】品行好的人成全别人做好事,不助长别人做坏事。

【原文】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

【直译】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施加给别人。

【意译】凡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原文】1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

【直译】君子和谐相处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谐相处。

【意译】品行好的人和谐相处而不同流合污,品行差的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谐相处。

【原文】19.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

【直译】面对仁德对老师也不要谦让。

【意译】在实行仁德之事的时候对自己的老师也不要谦让。

【原文】2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卫灵公》)

【直译】做工的人想把活做好,必须先把工具弄好。

篇四:《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述而>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篇五:《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_论语十二章名句阅读答案》

<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一共二十卷,11705个汉字,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_论语十二章名句阅读答案。<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慎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论语第四章翻译》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论语第四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第四章内容及翻译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论语第四章翻译”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论语第四章翻译"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nghua/33794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