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讲话 > 论语,为政

论语,为政

2016-04-05 14:07:02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论语,为政(共5篇)论语 为政篇论语 为政篇【本篇引语】《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原文】2•1 子曰:“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所...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论语,为政》,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篇一:《论语 为政篇》

论语 为政篇

【本篇引语】

《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原文】

2•1 子曰:“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所(3)而众星共(4)之。”

【注释】

(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评析】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原文】

2•2 子曰:“三百(1),一言以蔽(2)之,曰:“思无邪(3)。”

【注释】

(1)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2)蔽:概括的意思。

(3)思无邪:此为《诗经•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后者较妥。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评析】

论语,为政

孔子时代,可供学生阅读的书还不很多,《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材。孔子对《诗经》有深入研究,所以他用“思无邪”来概括它。《论语》中解释《诗经》的话,都是按照“思无邪”这个原则而提出的。论语,为政

【原文】

2•3 子曰:“道(1)之以政,齐(2)之以刑,民免(3)而无耻(4),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

【注释】

(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前者较为妥贴。

(2)齐:整齐、约束。

(3)免:避免、躲避。

(4)耻:羞耻之心。

(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礼记·缁衣》:‚子曰:„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遯心。‟‛ 孔颖达疏:‚格,

来也。君若教民以德,整民以礼,则民有归上之心。‛‚格心‛与‚遯心‛相对成文,所以‚格心‛可理解为归正之心,归服之心。

【译文】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

篇二:《《论语 为政》论文》

《论语·为政》

摘要:孔子的《论语》有着丰富的精神财富,对于我们今天的国家社会建设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论语·为政》篇主要表达以德为政,孔子之"德"在其"政"面前,是方法而不是基础,"德"以"政"为取向和目标,"为政以德"不是政治伦理而是伦理政治。因此,对于《论语》中的政治与道德,应从政治的视角去观察道德才符合孔子的思想逻辑。随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蓬勃发展,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对当今有了更多现实及研究的意义。

关键字:《论语·为政》 为政以德 道德思想 为政现实意义 1.《论语·为政》

《论语·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论语,为政

在开篇中就直接说明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在为政第三中章,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在第四章中有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一句话。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孔子的人生经历可以看出孔子推崇的人生道德境界是从低到高、由近及远逐渐向上发展的。我国现在的公民道德建设完全可以借鉴孔子的“年龄阶段说”。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结合社会实际状况,提出相应的道德要求和目标加以学习和修养并大力提倡奖励其中的先进代表,逐层落实推进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 上面只是列举了几个具有代表性或是大家比较熟知的,这样有助于我们明白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我们把为政篇全面的理解一下,相信会有利于我们的思想道德建设。《为政第二》全篇回顾: 第1-4章,提出“为政以德”的中心:德就是“思无邪”,以礼为载体。为政以德的好处是能让民有耻且格。最后孔子以自己的修学报告来说明德、礼对人民的教化作用,既能培养人的德性,使通达天命,又能解放人性,获得自由快乐。 第5-8章,以孝来比喻为政。孝扩大到全社会的范围,就是礼。礼是以德为政的重心。所以持家之孝与治国之德是相通的。孝的不同层次,就是德的不同层次:从简单的无违,到“父母唯其疾之忧”的反刍,能养,敬,和颜悦色。 第9-10章,将前两节内容粘合、对比。指出“为政以德”也是要深入其精神,并加以发挥的。考察为政以德的层次和内涵,如同考察一个人的品德,看他的行为,留意他的动机,考察他的目的,就跑不掉了。 第11-15章,说的是从政者的个人品德修养。包括几个方面:温故而知新。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周而不比。学思结合。 第16-20章,谈到实际政治工作中,实事求是品德的重要性。实事求是包括“攻乎异端”的对人事多方面的考察,以及自己内心“知之为知之”品行两个方面。实事求是在为政中的表现包括个人内心知之为知之的“慎言谨行”,国家决策方面的“举直错枉”,以及以自己庄、孝慈、举善来带动社会风气等具体做法。 第20-24章,以“为人即为政”的观点来发挥为政以德的含义,将之扩充到每一个人。我们每一个人,能做到孝、友就是为政,能有信就能通行天下。以礼治国的是政治的一般规律,虽百世而可知。但另一方面,对礼的具体内容,要加以革新,将继承与发扬结合起来,才是从政之“义”。

本篇主要讲述“为政以德”的基本原则,其实蕴涵两条主线,一是对从政者“为政以德”、应具备各种基本道德品行的阐述,另一方面是强调普通社会大众的“孝弟”精神,强调遵守“礼”的重要性,指出这是属于普通大众的为政方式。最后将这两条线以“礼”的继承和发扬而统一起来,提醒大家应承担起自己责任,努力贯彻“以德治国”的纲领,既要继承礼的精神,又要改革礼的具体内容,与时俱进,才是见义勇为。

2.为政以德的思想

在《论语》中,孔子重视道德作用,认为道德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的支撑 。社会要好的发展,需要很多方面的因素,不仅仅是外在的,内在的也很重要,我们要重视起来。而社会的发展无外乎需要四个基础:经济基础、社会制度、军事力量以及精神文化。正是这四个方面构成了一个社会的存在发展的支承点。离开这四个支承点,一个社会很难得以维持和发展。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一个始终存在的理念就是把道德与政治相结合,以道德来指导社会生活和国家政治的贯彻。孔子在这点上是这一思想的发创也表现尤为突出。在孔子的思想里,社会存在发展必然需要经济、军事、制度以及的道德的支撑,并认为道德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支承点,也是核心和主导。 在孔子看来,任何人的生存、任何社会的维持、任何国家的存在,是需要先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生活资料的,“足食”是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但同时作为一个国家尤其是在战乱纷争的时代,要想不被欺凌和侵略还必须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足兵”是维持最基本的存在;再加上拥有一套完善的社会制度,“使民以时”,在中国这样的以农立国的农业大国,其国家经济就是农业经济,而其发展的条件是必须要具备一个完善的制度来保证“使民以时”的,从而促使人民安定生产而粮食充足。

但在孔子心目中,认为一个社会、国家光具有丰富的经济基础、强大的军事力量、完备的社会制度仍然不够,而最根本最重要的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核心、主导是“信”,是“仁”之贯彻,即是仁义道德要在社会生活得以贯彻、得以普遍。只有这个核心之支撑才能让一个社会、国家真正得以生存与发展。论语,为政

孔子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只有道德才能使“民信之”,只有道德原则的贯彻,才能够是整个社会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社会才能安定、稳定。 在孔子的社会价值坐标中,仁义道德是高于其他社会支承点,处于最高的层次,居于最上的地位。孔子身怀救世之情怀,一方面为社会的存在发展寻求到其支承点的所在,认为社会的存在发展是建立在经济基础、军事力量、社会制度以及道德精神之上的,而且在另一方面还同时把道德做为社会的最根本的支承点。这一思想具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也是以后的统治者当作统治国家的思想发扬广大。

3.道德观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的道德观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研究与学习,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我们去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好的成分来发展与弘扬,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社会发展了对于公民道德素质就会有更高的要求,还有我们的政治建设也需要进一步的加强。而孔子主张德政, 提倡把政治道德化, 政治与道德合一是孔子政治理论的特色。 孔子德治理论是为维护当时社会秩序服务的, 但其中也包含着对任何社会政治行为都有益的普适性原则。这些原则主要有仁爱原则、正义原则、重民原则、廉洁原则。虽然这些原则具有历史的局限或封建的糟粕, 但至少是可以批判地汲取其合理内核,作为历史的借鉴, 以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孔子的“德治”思想也为社会主义“以德治国”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1)官吏必须从有德之人中选取;(2)统治者对“道德”必须以身作则, 以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广大的百姓;(3)德治思想建立在民本思想之上, 以民为本是以德治国的基础;(4)在百姓中树立威信, 达到取信于民。

《论语·为政》中孔子深刻的阐述了他的“为政以德”思想,对于个人的素质道德及国家的政治建设都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孔子的思想学说中,仁与礼也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孔子把仁作为一种道德境界,把礼作为实现这一境界的唯一途径,只有在礼的节制下,才能使“天下归仁焉”。在治国的方略上,孔子认为道德的良善是政治的目的,所以他极力主张“为国以礼,为政以德”。

参考文献:

[1] 蔡元培. 中国伦理学史[M]. 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2] 郭志民、吴俊. 《论语》德政思想微探[J]. 理论学刊,2005年1月

[3] 尹长云. 论孔子的德政原则[J].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

[4] 李冬梅、李贽. 从《论语》看以德治国[J]. 延安大学学报, 2004年8月

[5] 董平. 儒家德治思想及其价值的现代阐释[J]. 孔子研究, 2004年第1期论语,为政

[6] 李云凯. 试论儒家学派以德治国的政治思想[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02年9月

[7] 牟钟鉴. 儒家德治思想的贡献与局限[J]. 群言

[8] 张培国. 孔子礼治思想浅析[J]. 管子学刊 2002年第3期

[9] 王涛. 孔子的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J]. 理论学刊, 2007年4月

[10] 匡亚明. 孔子评传[M]. 济南:齐鲁书社, 1985论语,为政

[11] 丁伊莎、刘博逸.《论语》中的治国思想及其现代转换[J]. 行政论坛 2003年5月

[12] 陈良琨. 从《论语》看孔子的治国方略[J]. 今日科苑 2007年12期

7、何新.思与行-论语新考.[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

8、黄式三.论语后案.[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

9、邓球柏.论语通说.[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第二版.

10、朱熹.论语集注.[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11、杨伯峻.论语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

篇三:《论《论语·为政》的为政之道》

论《论语·为政篇》的为政之道

众所周知,《论语》作为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载了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其中包含了许多儒家的治国、修身、伦理、教育的重要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论语·乡党》中的“食不言,寝不语”,体现了孔子的对“礼”的重视,这里的“礼”指的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礼节;又如,《论语·里仁》中提到:“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说明孔子崇尚“仁德”,反对罪恶。除此之外,《论语》中所阐述的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思想观念随着历史的长河一步步沉淀,一直到几千年后的当今中国,被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所广泛吸纳,当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正好体现了孔子的“德治”观。由此可见《论语》以及儒家思想对现实中国的人文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政》是《论语》的第二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本篇涉及到政治、教育、道德修养等多方面,其中的思想精髓也被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继承与发展,并且一步步得到升华,直到今天,其理论内涵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于《为政》篇的现实意义,在这里我想单独阐述其为政之道。

一、德治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德治”,即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他主张对统治者,要求统治者集团以身作则,注意修身和勤政,充分发挥道德感化作用;对百姓,重视对百姓的道德教化,“为政以德”,德主刑辅。《为政》中有提到: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段话正好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同时也是《为政》篇中的第一句,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又比如,《为政》中说: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但联系我们当今的法制思想,我们必须明白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除此之外,《为政》中还有提到: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这句话是在谈如何从政的问题。孔子主张“礼治”、“德治”,这不单单是针对老百姓的,对于当政者仍是如此。孔子认为当政者本人应当庄重严谨、孝顺慈祥,老百姓就会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又努力干活,这种思想在人治社会中通过感化对统治者行为的约束,对国泰民安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但我们也必须看到,这种思想的基础是建立在人治社会上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上的,其作用在当今法治社会有一定局限性。

对于孔子的“德治”理念,在当今这个法治社会中似乎不见得那么有说服力,毕竟,孔子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上的。的确,仅凭道德教化大众,将道德作为为政的决定因

素无疑是不正确的,因为道德不具有国家强制保障,对维护社会稳定不具有威慑力,其作用是有限的。相比,依法治国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规范稳定作用,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首选方法。但法律是由理性创造,并理性地实施的,但理性对人文社会有极大的局限,卢梭就对理性进行过强烈的批判,认为纯粹的理性在某种程度上压抑了人性,毕竟,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在这种程度上,道德教化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思想道德不仅能教化大众,扬正气,促和谐,而且能为法律提供价值准则和道义基础,所以,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这个治国方略应该共同服务于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尤其是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下的中国,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已经越来越重要。所以,孔子的“德治”观点虽有不足之处,但其“以德治国”的内涵对现实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任人唯贤

任人唯贤,顾名思义,就是选用有德才的人的意思。《为政》中有一句话阐述了孔子的“任人唯贤”的思想: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亲君子,远小人,这是孔子一贯的主张。在选用人才的问题上仍是如此。荐举贤才、选贤用能,这是孔子德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法制度下的选官用吏,唯亲是举,非亲非故者即使再有才干,也不会被选用。孔子的这种用人思想可说在当时是一大进步。“任人唯贤”的思想,在今天不失其珍贵的价值。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选拔已越来越成为大众热议的问题。高考地域政策的不平等,官本位和以学历论人才的影响强烈,人才选任中人际关系的作用仍然突出等一系列消极现象依然存在。人才是社会发展的主导性力量,人才的能力发挥得越大,所创造的社会价值才越多,社会前进的脚步就越快。虽然近几年我们在人才资源的合理调配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合理培养与运用人才的任务还很艰巨,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但首先必须要本着“唯才是举,任人唯贤”的原则,只有这样,社会的大批优秀人才才拥有用武之地,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的中国梦。

三、损益

《为政》篇提到: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该句孔子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损益。它的含义是增减、兴革。即对前代典章制度、礼仪规范等有继承、没袭,也有改革、变通。这表明,孔子本人并不是顽固保守派,并不一定要回到周公时代,他也不反对所有的改革。当然,他的损益程度是受限制的,是以不改变周礼的基本性质为前提的,这一点体现了他思想的局限性。但不可否认,孔子对历史的前进持乐观态度,赞成通过变革来是人类文明更加繁荣。

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从一个时期过渡到另一个时期,改革在所难免。当前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综合实力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的主要矛盾,惠及十三亿人口的全面小康还未实现,在国际社会上,领土争端、恐怖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威胁依然存在。在新的时期,我们应有敏锐的洞察力,认清时代要求,果断抓住时机,坚持实事求是,顺应时代潮流,加快改革步伐,实现最大的改革突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由几千年前人治社会土壤所培养出的《论语》为政篇,虽然在当今法治社会的作用远不如从前,但不可否认我们正是继承了先人的意志才有了今天的发展,正所谓:“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对于《论语》所表达的思想观念,应将其放入当代社会去进一步验证,积极的我们应当保留,消极的我们也因改造或剔除。但无可否认的是,文明的力量是超越时空界限的,我们应从文明中找寻力量,找寻属于人类的宝藏。

篇四:《论语为政篇第二》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论语为政篇第二。”

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知道有不能由人力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论语为政篇第二。”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译文]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译文]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译文]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译文]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

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在温习旧的(已经学过的)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12、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

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16、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译文]孔子说:“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以消除了。”

17、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18、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译文]子张要学谋取官职的办法。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

19、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译文]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译文]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2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译文]有人对孔子说:“你什么不从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孝悌的道理施于政事。’这就是从事政治,又要怎样才能算是为政呢?”

2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译文]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译文]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篇五:《为政读后感》

<为政>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

孔子在其中说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新,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这倒使我想起了<流星花园>里的一句台词“如果道歉有用,还要警察干什么。为政读后感。”

前者过于夸大品德的力量,后者过于扩大武力的作用

其实,我想“以刑罚之,刑罚对犯罪的人来说是具有威慑力的,如果杀人不用尝命,如果抢劫无需坐牢,那国家一片混乱,所以刑罚是很重要的,而且需要不断完善法制。

道德舆论也确实可以约束人的不当行为。但是教育威力大到可以仅靠此来维持社会秩序是不可行的。夜不闭户现在社会肯定是行不通的罗。

当然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一生中有大半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用现在的话说是桃李满天下,功业千秋,我以上只是和九泉下的孔子做个交流。哈哈!


为政读后感(二)

<论语>为政篇,是学而篇的一个延续,学习之初要有美德,学习运用中,美德之用也是无法或缺的。为政读后感。如开篇第一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才会使自己像北极星一样,别的星辰都围绕它。就说明了,德的重要性,这也说明为政之人同样也需要有诸多的美德才可达到,此种效果。

围绕德这个主题,<论语>为政篇讲到何为孝,讲君子不器,讲信之重要性,德是为政之源,使看似散乱的为政篇,主题鲜明,条理清晰。

在德的主题下,又穿插了学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谈论学习的名言,很难和为政相联系,但是无论做什么,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都是学习、实践、思考,再学习、再实践,在思考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学与思的结合,只有如此才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从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就可得知,()只要懂得学与思的结合就没有愚蠢的人。孔子言传身教,以自身所感教育学生,学与思的结合受益终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不致迷惑,五十岁能领悟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七十岁能随心所欲,有任何念头不会越出规矩。

因此德是做人之先,成事之基,学与思是达到成事目的的必经之路。


为政读后感(三)

和第一篇“学而”篇比较起来,个人觉得第二篇“为政”读起来难度就大了很多。第一篇其实只要明白了“学问”指的是做人的道理,则每一句都可以理解它的用意。但是第二篇中,除了几个句子是真正正面谈到政治外,其他说的似乎都是与政治没有关系的东西。

为此,我也专门去查了“政”字的意思。在古文中,“政”也通“正”用,所以我就在想,这里是不是孔子还是在讲做人?讲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过很快我认为这样解释是很牵强的。其实为政就是讲如何来当政,很明白不过。不过南怀谨先生的一句注释也值得我们注意:<论语>中讲的是“为政”,不是“政治”。孔子没有系统地去提出政治相关的概念。根据这句注释去理解“为政”篇的句子,似乎开始有了一些头绪。

“为政”一共二十四句。第一句讲的是为政的最高境界,然后用诗经的“思无邪”说明为政最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再后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说明为政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接下来,用了好几句的篇幅讲“孝”,然后讲了一个为政者的修为问题,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为政者“要有见义而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胸怀”。这样一看,为政篇的思路就很清晰了。

当然,这个思路是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中间理出来的。我也曾试着去怀疑它,但是找不出比之更好的解释,所以我还是比较认可这个解释的。“为政”篇有好几句话都是讲“孝”的,似乎与为政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关系很大。我国古代都是以孝治天下,所以在这里讲“孝”是有它的意义的。这点在“为政”第二十一句中也得到了证实: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在这一句中,孔子就明确说到:推行孝就是为政。所以该篇中间出现了很多人问孝的情况,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此外,孔子还讲到了一个为政者的基本要求:要周而不比,即不要偏心眼;要不器,也就是说要全面发展;要温故而知新,要且学且思,还不能钻牛角尖,等等。

不过,虽然为政不能翻译成“做一个正直的人”,但是可以看出,这些为政的道理,放小了看,也都是做人的道理,这点在后面的章节中也有体现。所以我个人认为,<论语>总体讲的还是做人,还是“学而”篇说的“学问”。不管是讲“为政”也好,还是后面讲“礼”、“仁”也好,孔子的主张都是从自身做人入手,就像第一章所讲的“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我想这也应该是“学而”篇作为开篇的原因吧。

整体来说,为政篇给我的启发不如学而篇多,可能是“为政”这个话题对我们这些一般人来说,没有“如何做人”更贴近。不过在专家的解释中,我还是体会到了<论语>文章布局的特点,对中间的一些话也还是有一些体会。我想,只要能学到一点东西,也是很好的事情。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论语,为政》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论语为政翻译 论语为政教案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论语,为政”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论语,为政"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nghua/33850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