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讲话 > 文言文,人有亡鈇者

文言文,人有亡鈇者

2016-04-18 10:09:30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文言文,人有亡鈇者(共5篇)文言文固定词语辑录文言文固定词语辑录文言文中的一些固定词语有固定的意思,表现古代文化特征或某些特殊称谓。这里辑录高考常用的一些固定词语作些解释,以供参考。1、表示官职授予、提升的词语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荐、举: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

文言文,人有亡鈇者 篇一:《文言文固定词语辑录》

文言文固定词语辑录

文言文中的一些固定词语有固定的意思,表现古代文化特征或某些特殊称谓。这里辑录高考常用的一些固定词语作些解释,以供参考。

1、表示官职授予、提升的词语

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荐、举: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拜:授予官职。

除:任命,授予官职。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擢:在原官职上提拔。

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2、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

转、调、徙:调动官职。

补:补充缺职。

改:改任官职。

3、兼职、代理的词语

兼:同时掌管,兼任。

领:兼任。

署:代理,暂时担任。

权:暂代官职。

4、降职、罢免的词语

贬:降职。(文言文,人有亡鈇者)

谪:被罚流放或降职。

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

左迁:降职。

罢、免:罢黜,免去官职。

黜、废:废弃不用。

5、还有一些不表示官职的变动,但常常与官职结合在—起,可灵活翻译为“执掌、主持”的意思。

①知。如: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

②行。如:迁左丞,行徐州事。

③主。如:“太尉绛侯勃不得入军中主兵。”(《史记•吕太后本纪》)

6、一些不需翻译的官职固定称谓

①武官。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如:中郎将、屯骑校尉、祁连将军等。 ②中央文官。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如:谏议大夫、御史大夫、侍郎、秘书郎、翰林待诏(侍从)。

③地方文职。一般称呼为太守、刺史、长史、别驾、黜陟使、知州、知府、令等。

④掾: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如: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淄市掾。(文言文,人有亡鈇者)

7、文言中常见的固定格式

有„„者:常用于叙述的对象;有时候是定语后置的一种形式:如“人有亡鈇者——译文:有一个丢失了斧头的人),在译成现代文时,要把“人”字放在后面,让“有„„者”作为它的修饰语。如果没有这种修饰关系的“有„„者”,就不是后置的定语:如“杭有卖果者——译文:杭州有个卖水果的”,因为“卖果者”不是“杭”的定语。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表示总结性的判断。这是宾语放在动词“谓”之前的格式,意思是“说的就是„„啊”,“其”是语气副词,意为“大概”。

唯„„是„„、唯„„之„„:宾语提前的一种格式,即是

“唯+宾语+是(之)+动词”。作用是强调宾语并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一性。如“唯利是图、唯命是听”就是这种格式。 庸„„乎、其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 如何、奈何、若何:表示询问或反问,意思是“怎么、怎么样、怎么办”。放在动词前,表示反问;单独使用时,表示询问办法。

如„„何、奈„„何、若„„何:用来询问办法,意思是“把„„怎么办、对„„怎么样”。

有以„„、无以„„:意思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经常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

是以:是“以是”的倒装,意思是“因为这个”,一般译为“因此”。这里的“是”是指示代词。

有所„„、无所„„:意思是“有„„的(人、东西、事情)、没有„„的(人、东西、事情)”,“所”字后面一定是动词。“所”字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这个所字结构充当“有”的宾语。

何所: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意思大致是“„„的(人、东西、事情)是谁(什么)?”要根据“所”字后面的动词灵活翻译。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和选择,意思是“跟„„比较,哪个„„?”“孰”是疑问代词,相当现代汉语“谁、哪个”。 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意思是“哪如、与其„„

哪如„„”。通过选择,表示舍前取后的意思。

无乃„„乎:表示委婉的商榷语气,意思是“恐怕„„吧?”,“无乃”直译为“不是”,但“无乃„„乎”不能翻译为“不是„„吗”,因为在古代“无乃”表示委婉的商榷语气。 得无„„乎、得无„„耶: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意思是“恐怕„„吧?、莫非„„吧?”

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意思是“不是„„吗?、岂不是„„吗?”。这里的“亦”字用来凑个音节,读轻音,没有具体的意义。

何„„之有:表示反问,是“有何„„”的倒装,意思是“有什么„„呢?”

何有于„„、„„于何有:表示反问,意思是“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

何以„„为、何„„为:表示反问,意思是“还用„„做什么?、要„„干什么?”这里的“为(wéi)”是语气词。“何”字可换用别的疑问代词,如“奚以„„为、恶以„„为、安以„„为”,意思不变。

何„„焉为:表示疑问,意思是“有什么„„呢?”

然后:顺承连词,可理解为先有前面一件事才会产生后面的事,可译为“这样以后”。

虽然:“虽”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虽然”,“然”相当于“如此”“这样”,“虽然”可译为“虽然如此(这样),但是”。

文言文,人有亡鈇者 篇二:《文言文里有时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

文言文里有时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就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加上“者”、“之”、“所”等字,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1)用“者”字结构将定语后置.

这类定语后置有个特殊标志,总是用助词“者”来煞尾.例如:

①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况且将军可以凭借来抵抗曹操的有利形势,就是长江.(“大势”是中心词起补述作用,使定语更为突出.用“者”煞尾是定语后置的一个标志,“大势可以拒操者”即“可以拒操之大势”)

②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

——“具体而微”是修饰“雁荡”的定语.“雁荡具体而微者”即“具体而微之雁荡”.

③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想找一个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但没有找到.(“求人可使报秦者”即“求可使报秦之人”) ④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灭吴》)

——“四方之士来者”即“四方之来之士”,意思是各地前来归附(越王)的人,必定要在庙堂之上以礼相待.

(2)借助于结构助词“之”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以强调定语.如: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即“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译为:处在高高的庙堂,就为那老百姓操心;住在远远的江湖,就为那君主担忧.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即“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也没有强劲的筋骨.”

(3)用“之„„者”或“而„„者”结构,表示定语后置.如: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因敲击发出铿锵声音的石头,到处都像这个一样.(中心词“石”后加“之”,作一短暂停顿,便进一步突出强调了定语“铿然有声”,“石之铿然有声者”即“铿然有声之石”)

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 ——这四种人,是天下没处申诉的穷苦百姓.(中心词“穷民”与定语“无告”之间插上“而,以突出“无告”.“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即“天下无告之穷民”)

③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脯也.(《勾践灭吴》)(文言文,人有亡鈇者)

——越国出游在外的年轻人,没有不给他吃的.(中心词“国之孺子”与定语“游”之间插上“之”,以突出“游”.“国之孺子之游者”即“国之游之孺子”) ④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能不易其志”修饰“缙绅”;“大”修饰“四海”,均为定语后置.“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即“能不易其志之缙绅”,“四海之大”即“大之四海”. 上面所说的“定语后置”的情况在古汉语中是有一定限制的,并不是所有的定语都是可以后置的.一般来说,一部分修饰性的定语才有这种后置情况,至于领属性的定语是不能移到中心词之后的.例如“秦之咸阳”不能说成“咸阳之秦者”;“蛇鳝之穴”,就不能说成“穴之蛇鳝者”.

(3)数量词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数量词或数词作定语,可以前置,与现代汉语相同;也可以后置,与现代汉语相反.例如: ①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肴之战》)

——用四张熟牛皮作先行礼物,再用十二头牛犒劳军队.(乘:四,数词,并未后置,“十二”则置于牛后) ②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陈涉世家》)

——句中“车”、“骑”、“卒”均是中心词,数量词“六七百乘”、“千余”、“数万人”均后置,以此突出定语.

(4)“所”字结构作定语后置.例如:

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序》)

——(对清朝统治者)长期积聚的怨恨和愤怒,像洪水冲出山沟一样.

(“怨愤”是中心词,“所积”为“所”字结构作定语,后置)

中华情330 2014-10-08

相关问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语文必修一必修二中文言文的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被动句有哪些? 2014-11-18 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2014-10-27 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句的标志是什么?

文言文定语后置问题 2014-12-08

高中语文文言文定语后置句型的有哪几句?

2014-12-16

其他回答

定语后置不需要介词。如“人有亡斧者”

w2w3x 2014-10-08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收起

zmcm123 2014-10-08

定于后置的常用介词不多,可以参考“者”“之”等标志性词语

如: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求人可使报秦者

文言文,人有亡鈇者 篇三:《课外文言文》

(文言文,人有亡鈇者)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

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

不敢言归。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划横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翻译:薛谭乃谢求反。

译文:

3. 这 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4. 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

掩耳盗铃 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

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注释:钟:古代的打击乐器。则:但是 负:用背驮东西。锤(chuí):

槌子或棒子。况(huàng)然:形容钟声。遽(jù):立刻。悖(bèi):

荒谬。

一毛不拔

一猴死,见冥王,求转人身。王曰:“既欲做人,须将毛尽拔去。”即唤夜叉拔之。方拔一根,猴不胜痛叫。王笑曰:“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

故事 古代有个富翁,大家都叫他六叔,他十分吝啬。由于他整天盘剥穷人,累得病倒了,差一点昏死过去。三天后,他稍稍清醒了一下,看见屋里挤满了送终的亲友,想要表示什么。他的大侄说:“六叔,是不是还有两个亲人没见面?”他摇摇头。二侄问:“是不是有笔银

子放在哪里,不曾交代?”还是他妻子明白,看见两根灯芯同时燃点,就挑掉一根。这时六叔才微微舒了一口气。突然,快断气的六叔流着泪,凑近妻子的耳朵,想跟她说话。他说: “我死后,可把我留下的两张便纸分给前来吊孝的亲戚。” “我死后,别用棺材来盛我,挖个坑,把我埋了就成。” “我死后,不要请和尚念经,我在黄泉下自己会念经的。” “我死后,把我的皮剥下来,卖给皮匠;把我的毛拔下来卖给做刷子的人,一根别丢了……” “一毛不拔”就是一根毛也舍不得拔掉丢失,形容极端自私。

伯乐相马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日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

骏马欲卖之,比三日立于市,人莫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读书要三到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注释

倒:颠倒。牵强暗记:勉强默背大意。见:同“现”,表露出来。

晓:知道。漫浪:随随便便,漫不经心。急:重要,要紧。余尝谓:我曾经说过。谓,说

人有亡斧者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视其颜色,

窃斧也;听其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者也。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之子,其行动、颜色、动作皆无似窃斧者也。

注释:者:有个丢掉斧子的人。亡:丢掉,丢失。意:同"臆",估计,怀疑,猜想。其:指代邻人之子。窃:偷盗。无为而不窃斧也:没有一样不像偷斧子的人。他日:另一天。复:再,又。无似窃斧者:没有一点像偷斧子的样子。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不久,(他)挖掘那山谷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俄:一会儿,不久。行动:走路的姿势。颜色:表情。

杀驼破瓮

昔有一人,于瓮中盛谷。骆驼入瓮食谷,首不得出。主人以为忧,

无计可施。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忧,吾有以教汝出。”主人亟问:“法何?”老人曰:“汝当斩驼头,自当出之。”主人以为妙,即依其语,以刀斩驼头。既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

1.曩:从前,以往。2.先:先前。3.瓮(wèng):一种口小腹大的盛

器。5. 首:头。

6. 既:已经。7.以为忧:为此事而忧虑。8.语:告诉。10.依:依

照,按照。12.用:采纳。13.得:表示情况允许,有“能够”,“可以”的意思。

楚人隐形

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

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月攘一鸡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

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曾子杀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文言文,人有亡鈇者)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

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

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

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

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

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 止( )(2)遂烹彘也 遂

( )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

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文言文,人有亡鈇者 篇四:《文言文人有亡斧者翻译_人有亡斧者阅读答案》

文言文<人有亡斧者>选自小学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者也。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皆无似窃斧者也。
[注释]
1人有亡斧者:有个丢掉斧子的人
2亡:丢掉,丢失
3意:同"臆",估计,怀疑
4谷:山谷
5其:指代邻人之子
6窃:偷盗
7颜色:此指脸上的表情
8无为而不窃斧也:没有(一样)行为举止不像偷斧子的
9他日:另一天
10复:再
11无似窃斧者:没有一点像偷斧子的样子
12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不久,(他)挖掘那山谷(土地时)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
13俄而:一会儿,不久
14视:看
15皆:都
16行:走
[译文]
(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他)看到那人走路的样子,是偷斧子的;看那人脸上的神色,[鉴赏]
这则寓言说明,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当人以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准确的判断来源于对客观事实的调查,而不是主观的猜想。

文言文,人有亡鈇者 篇五:《观书有感其二的诗意_观书有感其二原文阅读答案_作者朱熹》

<观书有感其二>作者为宋朝文学家朱熹。古诗词全文如下: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译文]
昨天晚上,江河里的春水顿时涨起来了,这使得大战船漂浮在水面上犹如一根羽毛那样轻了。观书有感其二的诗意_观书有感其二原文阅读答案_作者朱熹。往日少水时,多少人花费了多少力气也不曾移动巨船一尺一寸,如今好了,船可以自由自在地航行在河流当中。
[鉴赏]
朱子此诗以泛舟作比喻,深含哲理。一方面可用来比喻悟道时豁然贯通的自在快乐,一方面也用来比喻行事在时势未到时的盲动无益,和时机成熟时的畅通无阻。
这首诗是<观书有感二首>之一首,大约作于绍兴三十二年前后,写读书治学的体会。朱熹的三传弟子王柏说:“前首言日新之功,后首言力到之效。”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叙述、描写,因为昨夜下了大雨,


文言文,人有亡鈇者相关热词搜索:人有亡鈇者文言文翻译 人有亡斧者文言文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文言文,人有亡鈇者”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文言文,人有亡鈇者"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nghua/35990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